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陂堰乡族与国家以泰和县槎滩碉石陂为中心

  一、问题缘起
  2001年夏天笔者来到江西省泰和县考察。泰和县,位于江西中部,赣江中游,地处富饶的吉泰盆地,为江西著名的科举大县,历史以来所取中的进士、举人人数极多,有"文章节义之邦"之称,尤其在明初为鼎盛时期。如史料记载:"泰和邑儒学之设久矣,士子业诗书而谭礼乐,彬彬然文风之盛,他邑罕俪。自入国朝洪武、永乐以来,士之鏖战于文场者,自乡试以至廷试,屡占第一之选。释褐而登仕版者,内而公卿郎署,外而牧伯守令,学校百执事、道德文艺事业著称于时者,不可胜数,何其盛之又盛也!"⑴由于开发较早,当地有着极为深厚的宗族传统。⑵
  二、陂堰的修建
  槎滩、碉石二陂座落于泰和县禾市镇附近,浥水支流牛吼江上,该江因槎滩陂落差大,水流急,声如牛吼,称牛吼江,古代曾称禾溪。槎滩陂将牛吼江水分流,陂水自西向东依次流经禾市镇、螺溪镇及石山乡,在三派村汇入禾水而注入赣江。槎滩陂水流经禾市镇上蒋村时又分为南北两条支流,分别称为"南干渠"和"北干渠"。为预防水灾,在槎滩陂下约七里处,又修筑有一段减水的小陂——碉石陂。因此该水利系统称为槎滩、碉石陂。槎滩陂渠迂回三十余里,该水利系统灌溉了包括禾市镇、螺溪镇在内的大部分村庄。
  "里之有槎滩、碉石二陂,自余周之先御史矩公创始也。公本金陵人,避唐末之乱,因子婿杨大中竦官吉州,卜居泰和之万岁乡。然里地高燥,力田之人岁罔有秋。公为创楚,于是据禾溪江之上流,以木椿、竹筱压为大陂,横遏江水,开洪旁注,故名槎滩。陂下七里许,又伐石筑减水小陂,渚畜水道,俾无泛溢,穴其水而时出之,故名碉石。乃税陂近之地,决渠导流,析为三十六支,灌溉两乡九都稻田数百顷亩,流逮三派江口,汇而入江。自近徂远,其源不竭,昔凡硗确之区,至是皆沃壤矣。既而虑椿筱之不继也,则买参口之椿山,暨洪冈寨下之筱山。岁收椿木、春茶、竹筱,以资修陂之费,而不伤人之财。二世祖仆射羡公以先公之为犹未备也,又增买永新县刘简公早田三十六亩六、地五亩、鱼塘四口、佃人七户,岁收子粒以给修陂之食,而不劳人之饷。"⑶
  记文记载了监察御史周矩因避乱而移居泰和的过程。周矩根据泰和县的地势,以自身财力,主持修建了槎滩、碉石二陂。陂修筑以后,周矩及其子周羡又增买田地以供修陂费用。这项水利工程对泰和县高行、信实两乡乡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改善了人们的生存环境。如文献中记道:
  "槎滩陂在县西禾溪上流,后唐天成进士周矩所筑,长百余丈,滩下里许筑碉石陂,为三十丈,又于近地凿渠为三十六丈,分灌高行、信实两乡田无算。"⑷
  "县治北四十里曰高行、信实两乡。余尝过屑乡觉海寺,以与先祭,见里中溪流浩瀚,条达不绝,而老农无涸辙之忧,回视四境,称地之膏腴,莫先于此也。"⑸
  正是由于此项功劳,建设该陂的功臣之一——周羡,被列入泰和县乡贤祠内,受到历代的供奉与祭祀。⑹自此以后,历代两乡人都对陂加以维护、修建。如民国间,江西水利局局长燕方畋记:
  "泰和槎滩陂创自南唐,载诸通志。迄今千有余年矣。考其平时蓄水、灌田数逾万亩,实为全邑水利工程之冠。其间历年兴修,或由善士慨捐,或由田亩摊募,从未乞助于有司,艰苦自持千载,于兹,具见当地物力之雄,而万民生计之是赖也。"⑺
  槎滩陂及其支渠是泰和县最大的水利工程。时至今日,二陂仍起着灌溉农田的作用,促进了地方农业的发展。
  三、宋元时期围绕陂利的争夺
  由于槎滩陂的灌溉面积很大,受益地域包括两个乡大部分的地方,远远超过了周氏家族所居住的区域,因此在管理上给周氏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此外,其日后的维护也是花费巨大。起初,在高行(今禾市镇)、信实(今螺溪镇)两乡,周氏家族是属于发展较早的大族,在两乡其它家族力量还未成长起来之时,水利的矛盾并未显露出来。但是,随着大量移民迁入,禾水流域形成了不少宗族聚居的村落。在移民的开发过程中,包括蒋、胡、李、萧氏在内的宗族力量逐渐壮大,并开始向周氏权威发出挑战。人们根据分布于禾水的位置,对当地家族有如下描述:"上有三十六蒋,中有七十周,下有十八王。"其中的数字为该家族所分布的村庄数量。水利之争,主要在周氏与蒋氏之间展开。这也是本文开头部分所介绍的蒋、周氏先后撰修水利志书的原因。由于周氏处于禾水的中游,加大了其管理水利的难度。许多人一直伺机而动,而这一机会终于等来。
  北宋时,围绕槎滩陂水利及其护陂之田的所有权问题开始发生变化。首先是周氏家族用来维护陂堰日常管理的田地发生了变化。据周中和记载:"先是山田之人,皆吾宗收掌支给,由唐迄今,靡有懈纪。至淳化间,祖德重兴一时,昆弟皆滥列官爵,不遑家食,前之山地田塘悉以属诸有业者理之,供赋赡陂,岁有常数,凶岁不至于不足,乐岁之羡余,则以偿事事者之劳,斯固谨始虑终图惟永久云。"⑻
  周氏将护陂之田地分为各都管理后,对槎滩陂的日常管理费用的支出,也由最初的周氏家族独立承担,转为实行流域内各族按田摊派和个人捐募的方式。如元至正间(约1341年),柏兴路同知李英叔曾出钱二万缗独修槎、碉二陂。
  就在护陂之田管理方式发生变化后不久,元至正元年(1341年),槎滩陂水利系统的管理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一变化缘起于罗存伏侵占事件。周氏族人回忆:"至正间,不意陂近罗存伏饕为己利。曾叔祖云从白之于县,以正其罪。"居于槎滩陂附近六十四都的罗存伏兄弟盗卖周氏护陂田产,"有乡人罗存伏兄弟不合,将其蒙强横占,收租利,妄招己业。又将田五亩、渔塘一口,盗卖与蒋逸山为业。"⑼周氏无奈,只得告官,请求官府作主。不过,此时单凭周氏一族力量似乎无力解决该事件。于是,周云从在僧人谢悟轩的撮合下,决定联合李、萧、蒋氏以壮大实力。为防各人退缩,几方在三派院签定《兴复陂田文约》,如下:
  "云从……欲得告官,一人之身,要钱用度切,虑人心不齐,恐后各人退缩,凭僧谢悟轩会集亲眷李如春、李如山、萧草庭、蒋逸山等,到集三派院,对神歃血誓天,当众议约。云从情愿出身告官对理,约内李如春、李如山、萧草庭、蒋逸山等每人先出花银十两入众公用,恐本州差官踏勘要银用,度日逐供给。自立约之后,云从等再不敢退缩,其陂田争回,云从亦不敢擅自称主徇私,以为已业,永为赡陂田产,恐多要使用。照依前派,云从无得干预,日后如有一人不遵者,罚银十两入众公用,中间但有走泄私自送信者,子孙永堕沉沦,覆宗绝嗣。今恐无凭,立此文约一纸为照。至正元年辛巳四月日,约一纸付李如春执照。"
  根据文约协定,周氏出力,李、萧、蒋氏出钱,共同将罗存伏兄弟告官。由于其中的蒋逸山又是罗氏盗卖田产的买主,因此为达成一致,五人甚至歃血结盟,以示其决心与忠诚。不久后,罗氏侵占事件有了结果,据记载:"周云从纠族经理,具状赴告。泰和州差兵廖思齐等勾得存伏兄弟到官,对理明白。供招实情,愿央请亲邻蒋逸山、胡济川等折中,——吐退所占田塘、陆地,归还周大夫子孙掌管膳陂。其碉石陂下直至文陂,系云从纠同李如春修筑;其下桐陂、拿陂、白马陂,以至助陂,系云从纠同萧草庭修筑,直至三派口出。自今当立约吐退之后,从便周大夫子孙永远掌管,改召佃人承耕,以为万民方便。存伏兄弟及在场中证人等皆不敢如前互占。"
  经过官府审判,罗存伏愿意将侵占之田还于周氏。周氏夺回了被占的陂田,与此同时,鉴于槎滩陂水利系统的日常维护之责已经发生变化的事实,即由从前的周氏家族维修,变成了受益各族分担,如上所述,李如春、萧草庭等都参与了槎滩陂水利系统的修筑工作,因此为避免日后的纷争,也为了更好地管理陂堰,当地士绅共同协商,最终订立了新的管理制度以及用水公约——"五彩文约"。《重修槎陂志》中对此记道:"元至正间,李英叔……其子如春,偕弟如山与周云从,以宋仆射周羡所赡陂田被人侵占,与蒋逸山、萧草庭控诸有司。得直立五彩文约,轮为陂长。"⑽《南冈李氏族谱》记载更为详细,如下:"自今立约之后,各人当遵。但有天年干旱,陂长人等以锣为号,聚集收水。人各备稻草一把,到于陂上塞拱,如石倾颓,务要齐心并力扛整,以为永远长久之计。日夜巡视,不可遗误。庶使水源流通,万民便益,其租利递年眼同公收,无自入己。如有欺心隐瞒,执约告官论罪。今恐无凭,故立五采描金文约:仁、义、礼、智、信五张,各执一纸,永远为照。"⑾"五彩文约"规定,由萧草庭兄弟、李如春、李如山、周云从、蒋逸山轮流担任陂长,分别称为"仁、义、礼、智、信"五号,负责当年的陂田收租与水利管理及维修工作。
  罗氏侵占田产事件的解决,表明周氏家族的势力已大不如前,在陂产被占后,必须借助官府与地方其他宗族的力量才能将之收回。而随后五彩文约的订立,一方面是周氏对各族协助的回报,对既成事实的认可;另一方面也是鉴于其他家族的势力,周氏最终妥协。周氏、蒋氏、萧氏及李氏兄弟在官府的支持下共立文约。规定轮流担任陂长,负责对槎滩陂进行管理与维护,由此宣告周氏一族独占陂利的时代结束。五彩文约的订立不仅确立了上述几大家族在水利管理中的法律地位,从而彻底改变了槎滩陂为周氏独占的性质,使之变成为"乡族共有公共资源";而且也确立了乡村社会各宗族在享用水利上的制衡性制度。

分析青海公路绿化与环保分析青海公路绿化与环保分析青海公路绿化与环保分析青海公路绿化与环保划摘要本文分析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青海公路绿化与环保现状。二是现阶段公路建设中存在的环保问题。三是在公路绿化与环保园林系统防雷思路论述园林系统防雷思路论述园林系统防雷思路论述园林系统防雷思路论述文章来源园林要素系统防雷园林防雷信息管理平台结语本文先对园林要素防雷特点进行了阐述,再介绍了主要园林防雷要素,然后着重分冶金特色环境工程专业环境科学导论教学改革与实践冶金特色环境工程专业环境科学导论教学改革与实践冶金特色环境工程专业环境科学导论教学改革与实践冶金特色环境工程专业环境科学导论教学改革与实践文章来源自3edu教育网结合冶金特色环境工论徽州天井建筑空间设计的思考论徽州天井建筑空间设计的思考论徽州天井建筑空间设计的思考论徽州天井建筑空间设计的思考论文摘要徽州天井,是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条件相结合的产物,在建筑功能上起到集水纳阳通风采光消防和环境工程建设的难点及应对措施探析环境工程建设的难点及应对措施探析环境工程建设的难点及应对措施探析环境工程建设的难点及应对措施探析论文关键词环境工程建设难点应对措施论文摘要面对环境工程建设的难点问题,只有积极采取应气象传输软件的设计探索气象传输软件的设计探索气象传输软件的设计探索气象传输软件的设计探索1程序设计所有报警信息的语音先以wav格式录制在硬盘上,当某类气象资料需要报警时,调出其对应的声音文件从扬声器发出环境监测室的废液管控概述环境监测室的废液管控概述环境监测室的废液管控概述环境监测室的废液管控概述1回收利用实验室的废液1。1回收有机溶剂1。1。1三氯甲烷用水浓硫酸(用量为三氯甲烷的110)蒸馏水盐酸羟胺基于地质环境情况与恢复建议基于地质环境情况与恢复建议基于地质环境情况与恢复建议基于地质环境情况与恢复建议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供需矛盾关系日益突出,从而导致矿产资源开发的不断增强。中环境科学标准实验室创建环境科学标准实验室创建环境科学标准实验室创建环境科学标准实验室创建文章来源自教育网1实验室标准体系建设的必要性环境科学学科实验室标准体系是以学科涵盖的水大气固体废物物理因素等涉及的对于WTP和WTA的流域生态补偿标准的分析研究对于WTP和WTA的流域生态补偿标准的分析研究对于WTP和WTA的流域生态补偿标准的分析研究对于WTP和WTA的流域生态补偿标准的分析研究文章来自教育网1引言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快速国内外建筑节能标准化比较的策略分析国内外建筑节能标准化比较的策略分析国内外建筑节能标准化比较的策略分析国内外建筑节能标准化比较的策略分析能源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的问题,被公认为人类面临的四大生存问题之一。而在
浅谈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策略摘要大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本文通过分析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口语教学的基本原则和策略方法。关键词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教学原则策略方法全国大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初探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高职会计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应取决于高职会计培养目标,下面是小编搜集的一篇相关论文范文,欢迎阅读查看。摘要本文结合学生就业岗位要求,借鉴项目教学法的基本原基于目的论的大学英汉翻译教学摘要翻译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不被重视,在教学模式上也存在诸多弊端,亟需观念上的转变。本文引入德国功能学派目的论的观点,对当前大学英语的教学现状进行剖析,探讨翻译教学中存在的弊端,试浅谈中国大学如何从传统英语教学向双语教学过渡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传统的外语教学Englishasaforeignlanguage(ESL),其目的是在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英语学习与双语教育的概念之间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浅议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与交际能力培养1引言在英语教学中,经常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学生在运用语言时,虽然说出了完全没有语法错误甚至用词漂亮的句子,但在实际交际中运用却行不通。这是由于学生们往往从汉文化角度出发,并运用汉语谈大学英语创新教学模式的构建策略论文关键词教育创新观念英语教学模式构建策略论文摘要大学英语教学应在创新教育观念下构建创新教学模式。构建创新教学模式的原则主要有民主性原则,开放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具有强21世纪后英国教育国际化政策探究在英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不断推进的同时,高等教育中对国际化的诉求也逐渐辐射到了基础教育继续教育等其他教育领域,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21世纪后英国教育国际化政策的论文范文,中加教育的理念和教育体系差异及其留学启示加拿大教育以其先进的教育理念多样化的课程优质的教育资源,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国留学生,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中加教育的理念和教育体系差异探究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查看。近年来,加拿关于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应用型本科是在新的高等教育形势下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而诞生的,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必要性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提就业市场需求英语交际能力语言输出策略论文关键词就业市场交际能力语言输出策略论文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以及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具备良好英语能力,特别是交际能力的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受到就业市场的青睐。本文针浅谈人性化的初中英语教学方式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我国初中英语教学已经取得较大的成效,但是在教学中还是有许多弊端,使得教学活动难以开展下去。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一如既往地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并没有根据学生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