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述论世界战术发展历史拐点

  关于拐点一词,通常借指事物发展趋势开始改变的地方,或者说事物发展过程中对改变原来方向起决定作用的事件。从本源涵义来看,拐点实际上就是通常所说的质变转折点; 从引申意义分析,它也可以是指一个转换阶段或者具体时期。根据使用习惯,拐点一词表达转折点涵义,也主要是指由差转好,由负面转正面,转化的趋势朝向人们期待。所谓战术发展历史拐点,是指战术体系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由既有的稳态结构向新的稳态结构开始过渡的转折点和重要临界点。运用拐点思维认识战术体系的历史发展进程,其核心要义在于着眼不同作战形态更替演进来揭示战术体系由旧态向新态转变的质变点。世界战术发展主要形成了阵的出现、胡服骑射军事改革、莫里斯横队创建、塞瓦斯托波尔之战、康布雷战役和海王星之矛作战行动六大拐点。总之,搞清战术发展历史拐点,对于在世界战术发展的时代坐标上认清我军战术发展所处的基本方位,找准前进的方向和形成正确的发展方略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阵的出现首开战术发展的先河
  世界战术发端于阵,这已是学术界的共识。这也是世界战术发展历史拐点实证考察的逻辑起点。阵,原意主要指战车和步卒的排列,是车战时代的专用军事术语。 其词义经过演化泛指战斗队形。阵作为战斗队形的最初表现形式,也是兵阵对抗战术形成的基本标志。兵阵的实质,实际上就是冷兵器对抗时代形成的一种最为有效发挥战斗人员与武器装备之间协同效果的方法和形式,这也是战斗力量的最初组合与运用形式。冷兵器的近距离打击能力是作战对抗中取得胜利的最为核心的作战能力。以现代军事眼光来看,集团式兵阵对抗实际上是人类战术史上最先形成的基本战斗样式,这种对抗形式乃至今天都能找到它的影子。
  由于年代久远且资料相对匮乏,阵的产生时间和地点考证起来有相当的难度。专门用于战争的武装组织军队诞生以后,作战实践中更为严格意义上的战斗队形随之产生,战术便也由此形成。人类最早的军事力量是从步兵产生开始的,可以说有了战争就有了步兵的存在,只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并无这一兵种概念而已。从现有资料来看,世界范围内最早出现的兵阵是在公元前3000 年的两河流域由苏美尔人创造的长矛步兵方阵; 有关学者推断,马车方阵最早出现在公元前2000 年初的两河流域,使用牛车或驴车作战的时间还要更早些。 需要指出的是,揭开古代中国战争序幕的是五帝时期的涿鹿大战,那时专门性兵器以及原始的战阵和战法已经开始出现。首次较大规模使用战车的战例是商末周初的牧野之战。《史记周本纪》的记载描述是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自此,车战作为主要作战方式登上战争舞台。这是我国古代兵阵最初的基本情况。综合世界范围内情况看,兵阵对抗战术体系时间跨度最大。以中国古代为例,它从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一直延续到汉武帝时期。主要经历了以步兵为主的步车混合方阵、以车兵为主的车步混合方阵和以步兵为主的步车骑混合方阵三个时期。
  任何事物的形成与发展都是一个从无到有、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的逐步演进过程,阵的出现与兵阵对抗战术的形成与发展自然也不例外。在遥远的古代,由于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下,生产关系极其简单,战术的产生过程更多体现为一种或几种物质技术支撑下的自然历史过程,这一历史进程相对缓慢且历时较长。兵阵对抗战术的形成,归根到底取决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在科学技术发展基础上的材料制造和制作工艺的发展进步。在兵阵对抗战术出现和发展之时,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世界各个古代文明相互隔绝缺乏联系,因此,该战术体系产生与形成过程表现出较强的原发性、独立性且发展水平也相对不平衡的基本特点,而且东西方之间的差异性比较明显。运用拐点思维来定位兵阵对抗战术形成的重大意义,主要是兵阵对抗战术的出现体现出战术这一特定事物实现了从无到有的新生和质变。或者说,正是由于阵出现以后,战术这一事物才有了最初的表现形态,战术的基本要素和兵阵对抗战术体系的基本框架才初步形成。人类战争实践中最早形成的战术体系是兵阵对抗战术,这也是研究战术发展历史拐点问题的根基和逻辑起点。
  二、胡服骑射军事改革开启骑兵机动战术新时代
  骑兵的出现相对步兵和车兵要晚得多。在兵阵对抗战术时代,马的主要用途在于驾车运输和实施车战,少量零散骑兵在战场上也仅处于辅助支援地位。公元前307 年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军事改革,可以说是一个划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从直接效果而言,中国古代中原地区首支规模性骑兵部队的诞生,对当时其他诸侯国的作战力量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中原骑兵的兴起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催化刺激和引领示范作用,由此战术体系的发展方向开始出现重要转折,这是从兵阵对抗战术时代迈向骑兵机动战术时代的历史性拐点。对于赵武灵王的杰出贡献,梁启超称其为自黄帝之后的第一人。梁启超认为,赵武灵王是自商周以来能够有效应对北方游牧部落并能够在军事上取得巨大胜利的中原王朝四君主之一。
  力量组织形式是战术发展水平的直接反映和基本标志。通过胡服骑射军事改革,骑兵从既有的步车骑混合编制中单独分离出来,改变了从属于车兵的附属地位,成为独立的兵种,骑的概念也产生了本质性变化。骑兵编制在组织形态结构上的变化实现了作战功能上的新突破,成为骑兵机动战术产生的基础性条件。据史料考证,赵国扩充骑兵力量并组建专门性的骑兵部队,主要通过三个途径来实现: 一是拓宽招募渠道选拔具备骑射技艺的民众加以严格训练,同时改编部分车兵建制充实到骑兵队伍之中; 二是自三胡之地不断收编胡人的零散骑兵力量; 三是主要依托代地的近胡民众发展骑兵力量。同时,赵武灵王在代地草木茂盛的草原地区建立骑邑,并通过与胡人贸易的方法为骑兵部队提供稳定的战马来源。骑射技艺的熟练掌握是一个需要严格训练、逐步提升与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赵武灵王在整个国家范围内建立多处训练基地,如代地的原阳、国都邯郸附近的插箭岭等。正是这些有力的改革措施,极大促进了赵国骑兵的迅速发展,同时也催生了后来诸如赵奢、廉颇和李牧等著名骑兵军事将领的出现,赵国也成为战国后期唯一有实力能够与强秦对抗的诸侯国。根据成书于战国中期的《六韬犬韬》中的记载,骑兵力量的基本编制情况是五骑一长,十骑一吏,百骑一率,二百骑一将。可以看出,战国中期骑兵部队编组的数量规模相对较小,与占战场主体地位的步兵的编制情况大体相同,这与我国西汉时期汉匈大战中出现的大规模骑兵集团使用情况还是具有显著地区别的。此外,从骑兵部队总体数量比例来看,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赵国名将李牧北击匈奴,选骑得万三千匹,而骑兵占所动用总兵力的8%,这在同时期各个诸侯国中骑兵占比是最高的。这充分说明,战国后期骑兵作用的发挥仍然是在步车骑协同配合的战术模式下发挥支援配合作用。值得注意的是,从时代背景来看,战国时期步兵仍是绝对的主力,赵国及其他诸侯国的骑兵部队虽然在胡服骑射改革后有了一定发展,但还处于起步阶段,仅仅是完成了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转变,但这一转变是质的飞跃。胡服骑射军事改革最为重要的意义也在于规模化正规骑兵部队的创建,骑兵自此开始逐步走向世界战争舞台的中心。骑兵作为独立新兴兵种出现代表着战斗力水平提升的新的增长点。规模化骑兵部队的出现与运用意味着新的骑兵机动战术开始萌生,机动作战能力开始成为核心作战能力,运动战逐渐发展成为新的作战样式,战法运用更加灵活多变,这些都代表着战术体系新的发展趋势。骑兵作为新兴兵种,具有极为广阔的发展前景,此后骑兵统治冷兵器战场达数千年的史实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三、莫里斯横队的创建开启火器列阵战术新篇章
  虽然中国率先发明火药与火器,但是热兵器始终没有完全取代冷兵器的战场主导地位。1594年莫里斯横队创建,西方世界作战实践中率先出现以火器运用为核心原则的力量编组,**兵成为战斗力提升的核心力量。莫里斯横队作为世界上首个按照火器使用原则建立起来的战术编队,是近代线式战术的雏形。它开创了17 世纪以来军事组织体制和战术改革先声。莫里斯由此也被公认为近代欧洲职业化军队鼻祖和线式战术创始人。总之,莫里斯以创建火器横队战术为指向的改革措施,在近现代欧洲军事体系的构建与发展上具有奠基和开创性意义,它奠定了火药化时代军事革命和火器化战术发展的基本走向,是火器列阵战术体系开始形成的历史性拐点,为世界军事近现代化发展指明了方向。英国著名学者迈克尔罗伯茨称莫里斯军事改革所推行的措施开启了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持久的革命。杜普伊认为,莫里斯军事改革标志着黑火药时期的早期作战方式开始向古斯塔夫军事体制过渡。这一军事体制几经改进沿用到法国大革命战争时期。莫里斯横队就诞生于莫里斯军事改革期间。
  莫里斯亲王在担任尼德兰军事统帅后于1589 年开始了长达20 年的军事改革,主要改革举措到1609年基本完成。当然,莫里斯在改革中所推行的一系列措施都是以有效组织和运用火力为基本前提和目标指向。在战争实践中莫里斯亲王逐渐认识到,由于火器技术日趋成熟,西班牙步兵方阵中火器作用的发挥依然受限于冷兵器的运用要求,这已成为战斗力水平提升的主要障碍。莫里斯横队就是在改进西班牙步兵方阵的主要缺陷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莫里斯横队创建以后,火力制胜作用开始凸显,集团方阵作战模式逐步被打破,最大限度发扬火力的战术原则被迅速借鉴和推广,火力打击能力成为作战制胜主导,火力对射行动成为主要交战方式。莫里斯正是凭借他所创立的线式横队队形在1600 年的纽波特之战中最终战胜西班牙步兵方阵取得胜利,这也是线式横队战斗队形首次运用于实战。而后古斯塔夫对莫里斯横队进行完善并创立古斯塔夫横队,线式战术在欧洲战场开始得到广泛性应用。需要说明的是,火器线式横队战术和纵队战术两种战术形态,二者在本质上都属于火器列阵战术体系范畴,即单发火器发展运用相对成熟和完善之前的滑膛火器阶段的基本战术运用形式。而横队与纵队实际上是冷兵器时代的兵阵为适应火器运用需要而出现的特殊性演化形式。火器列阵战术由产生并发展至相对成熟稳定,经历了黑火药军事革命和拿破仑军事革命两个时期。尤其是拿破仑军事革命与战争实践,在技术未有实质性突破的情况下又将纵队战术推向新的历史高度。
  四、塞瓦斯托波尔之战开启阵地攻防战术新阶段
  克里木战争,是拿破仑战争结束后欧洲爆发的首次大规模战争。作为新旧战争体系的重要分水岭,它预示着在世界范围内的工业化战争时代即将到来。战争进程中的塞瓦斯托波尔之战,俄军坚守长达349 天,是整个战争中投入最多历时最长的阵地消耗战。塞瓦斯托波尔之战是世界战争史上最先依托堑壕阵地实施防御的典型范例。从战术发展角度分析,作战双方所呈现出的战斗队形已经开始突破传统的横队和纵队特征,防护行动与其他作战行动有机结合并开始凸显出重要作用,对进式攻击行动已经开始分化为进攻与防御两种类型。作为阵地攻防战斗样式开始形成的标志性事件,塞瓦斯托波尔之战可谓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西方战线的小型预演。这也预示着阵地攻防战术发展时代的到来。
  塞瓦斯托波尔之战作为开启阵地攻防战术发展新阶段的历史拐点,所折射出的战术领域发展变化新趋势体现在: 一是火力杀伤作用显著增强,防护制胜地位迅速上升。克里木战争爆发以后,作战实践过程中充分体现出火力打击与作战防护结合,防御形式愈发重要的崭新特征。从克里木战争到美国南北战争,从普法战争到日俄战争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实际上就是机枪( 线膛枪) 、堑壕和铁丝网不断出现和运用于战争实践并实现最佳结合形成阵地攻防战术的发展过程。二是步兵主导地位更巩固,队形演变为疏散化散兵群队。自19 世纪中期以来,为避免遭敌密集性火力杀伤,增强战场灵活性,连纵队开始取代营纵队成为战术力量运用基本单位。即便基本战术单位力量规模大幅缩小,但在塞瓦斯托波尔之战中,行进接敌的纵队也迫于敌方强大的火力而主动疏散成灵活的散兵群队形,利用地形地物实施攻防行动,这一系列的战场细节变化折射出步兵战术运用的崭新特征。防御一方实施防御时往往依托堑壕、铁丝网等工事障碍形成宽大的防御正面,并辅以较强的火炮和机枪火力实施战场控制。进攻一方为减少正面突击带来的重大伤亡,往往运用较宽的散兵线队形实施迂回进行侧翼攻击。在塞瓦斯托波尔之战中,俄军构筑将近7 千米的三道堑壕阵地; 日俄奉天会战,俄军整个防守正面已达155 千米; 一战期间,最宽的防守正面有近700千米。三是攻与防渐趋分离,野战防御成为较强作战形式。克里木战争以后,随着新式步兵武器在战场上的广泛运用,双方交战的战场时空范围进一步扩大,进攻行动与防御行动明显区分开来,野战防御相对于野战进攻行动更具优势。这一时期的作战行动方式区别于火器列阵对抗时期的最显著特征是攻势行动与防御行动二者明显分离,攻防双方在战斗行动中更加注重对发扬火力与利用地形有机结合。但随着新式火器的广泛应用,攻防对抗基本平衡被打破,占尽地利优势的防御行动作为较强的作战形式,在攻防对抗中渐趋居于主导性地位。从塞瓦斯托波尔之战到奉天会战,再到凡尔登之战等,野战防御作战的方式与方法也日渐多样和丰富。四是阵地攻防战逐步发展成为战斗基本样式。克劳塞维茨早在19 世纪30 年代就对防御战斗样式的重要地位进行了深刻阐述,而塞瓦斯托波尔之战也成为阵地战战斗样式形成的重要标志性事件。俄军之所以能够与强大的英法联军持续进行四年的战争,相对完善的阵地防御体系是非常关键的因素。后来的美国南北战争和普法战争也较为明晰地反映出这一作战趋势与特点。
  五、康布雷战役开启合成突击战术新境界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世界军事革命由工业化时代转向机械化时代的重要枢纽。从战术发展革新角度来看,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主要贡献就在于在战争中孕育出了全新的战术形态机械化合成突击战术,而康布雷战役则是其诞生的基本标志。在康布雷战役爆发后,英军首次大规模集中使用476 辆坦克,步、炮、坦以及航空兵等多兵种实施全面协同作战,成功突破10 千米的德军防御正面,标志着实践意义上的机械化合成突击战术开始形成。自此,人类战术发展开始迎来由火器化时代走向机械化合成突击时代的历史拐点。
  从作战实践角度分析,康布雷战役对整个一战的发展进程并未形成实质性的影响。但从军事学术角度分析,康布雷战役中的合同作战实践对于后来整个世界军事体系发展的影响却是极为深远的。康布雷战役作战实践之于战术的发展,主要贡献在于成功运用坦克兵在航空兵和炮兵火力的支援引导下,实施快速机动突击作战从而突破对方绵亘线式防御阵地,打破阵地消耗战僵局,开启了机械化时代合成突击战术新境界,机动突击开始成为作战制胜的主导因素,立体机动战逐渐成为新的作战样式,火力+ 机动+ 防护复合能力开始成为制胜的核心作战能力。康布雷战役中首次运用机械化合同作战的方式所成功实现的战术突破,为二战进程中运用闪击战行动方式成功实现战役突破奠定了重要的实践基础。英军总指挥官黑格在战后充分认识到,坦克在攻势作战中的伟大价值已经得到证实。康布雷战役作为首次大规模集中运用坦克的典型范例,凸显了进行作战组织协同的重大作用和坦克的巨大战术运用价值,为机械化合成突击战术发展起到了重要示范引领作用。如注重攻击行动的突然性,集中力量运用于重点攻击方向,与步兵、炮兵和航空兵等相互协同,充分考虑地形因素以及注重加强相关保障等都成为以后机械化合成突击战术理论的重要法则和基本运用依据。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法等国富有见地的军事家纷纷著书立说,深刻阐述机械化作战思想及现代合同战术理论,其中英国的富勒在20 世纪30 年代出版的《装甲战》最具代表性。总之,康布雷战役中的机械化合同作战经验成为机械化合成突击战术发展的重要基石,同时也是战后德军的闪击战理论和苏军大纵深进攻理论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实践基础。2003 年伊拉克战争中,美军第3 机步师穿越700 千米直入巴格达的行动,同样也继承展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闪击战的战术思想精髓,这实际上也标志着机械化战术正向信息化战术时代迈进。
  六、海王星之矛行动预示联合精打战术时代到来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信息化作战形态加速演变,诸军兵种联合展开作战行动已经成为世界局部战争中战术力量运用的最明显特征。战略级的战争目的,往往通过战役级的指挥,以战术级的行动来实现,战略、战役和战术行动逐渐趋于融合。 从战术发展革新的角度来看,开始于20 世纪70 年代的信息化军事革命的最主要贡献就在于在军事变革和局部战争实践中孕育出了新生的战术形态联合精打战术,而美军2011 年5月的海王星之矛作战行动则是这一战术形态在实践上产生的历史拐点。以此为标志,人类战术发展开始由机械化时代转向信息化时代,联合精打战术体系开始逐渐形成。
  2011 年5 月1 日,美军海豹突击六队在巴基斯坦境内阿伯塔巴德地区将基地组织首领本拉登击毙,这就是当时震惊世界的海王星之矛作战行动。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亲自指挥观看了持续将近40 分钟的惊心动魄的作战全过程。这是美军自2001 年12 月在阿富汗战场转入非正规作战以后取得的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军事胜利。作为进入21 世纪后美军发动的第一场战争,鉴于阿富汗极为复杂的战场环境和主要作战对手较为灵活分散的行动特点,美军主要以精确打击与特种行动相结合为作战行动的基本方式,特种部队成为地面作战行动的绝对主角。虽说如此,面对处于极其复杂地理环境中的特殊作战对手基地组织首领本拉登,美国五角大楼的军政首脑和战场上的美军特种部队十年磨一剑,最终经过锲而不舍的长期作战准备,美军依托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信息化战争体系,以精干的战术力量实现了富有战略意义的击毙本拉登的作战目的。自此,美军在阿富汗战争中开创的精确打击与特种行动相结合的战略战术模式 阿富汗模式也开始真正地走向成熟。可以肯定地说,美军发动的海王星之矛作战行动是信息时代联合精打战术出现的重要标志性事件。这一作战行动看似一个偶然事件,但偶然中却蕴含着历史的必然,那就是世界新军事革命数十年来的持续发展与纵深推进的必然结果。
  理解这一重要标志,我们需要回顾一下美军20 世纪80 年代的入侵格林纳达行动和90 年代的海夫吉战斗行动。美军入侵格林纳达行动发生在信息化时代真正到来的前夕,那时战术力量的信息化水平和联合化程度还都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也只能算作战术级联合作战; 在海夫吉战斗中,虽然海空军以较为精确的火力对伊军地面装甲力量实施攻击来配合美军地面力量的行动,但三军力量在一体化融合运用上,尤其是在作战能量的精确释放上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而2011 年美军的海王星之矛作战行动,则在侦察情报、组织筹划、作战指挥和行动调控与保障等方面做到了全过程精确释能。最为重要的是,美军通过战术力量的特种行动实现了远程精确打击武器所不能达到的最佳作战效果,即明确判定作战目的已经得以实现,真正打了场明白仗,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了附带伤亡和整体负面效应。这也是美军以往的作战行动所无法企及的新高度。可以说,海王星之矛作战行动体现了联合精打战术的基本特征。或者说,平台作战、体系支撑,战术行动、战略保障,已经成为现代战争显著特点,美军击毙本拉登就是一次典型的大体系支撑下的精兵作战行动。美军精兵猎杀行动背后的巨大支撑系统包括: 若干颗侦察和通信卫星、1 架担负实时传输和无线监听任务的隐形无人侦察机、多架空中待战掩护的F /A - 18 战斗机、1 支担负战略支援的航母编队、2 个中亚基地和5 个指挥中心,以及近万名各类支援保障人员。 美军海王星之矛行动成功实践,预示着联合精打战术形态开始出现。

低碳技术创新面临锁定效应关键在技术创新低碳经济这一理念始于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的考虑,是指经济体系只有很少或沒有温室气体排放到大气层中。作为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是技术创新,即那些有试谈道路运输智能化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在当代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逐渐提高,其应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其中在道路运输管理中的应用有效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所谓的道路运输的智能化管理信息系统就是将管理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实浅论汽车ABS系统的结构与检修以提高车辆行驶安全性为目的ABS系统,其原理是通过控制制动液压压力,向各个车轮施加最合适的制动力,从而充分利用轮胎对地面的附着力,达到最有效制动的目的。ABS系统的优点在于可有效缩电力企业负效应研究综合新能源论文(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指出ldquo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rdquo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北京开发区新电价究竟新在哪里?综合新能源论文(1)国家计委批准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从l999年开始试行新电价改革方案(以下简称北京新电价),据说这是全国首家试行新的电价方案,值得注意。新电价究竟新在哪里?是否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天然气热电联产采暖运行方式的探讨综合新能源论文(1)1引言目前,我国北方地区的大中城市采暖仍以污染严重的煤为主要燃料。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如何调整采暖用能结构,改善环境,是这些城市面临的重大课题。为此,大批以电天然气为能源的采暖方式中国水电基地的研究综合新能源论文(1)我国1977年至1980年第五次全国水能资源普查结果,全国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6。67亿千瓦,年发电量5。92万亿千瓦时,其中可开发装机容量3。78亿千瓦,年发电量1。92万亿千瓦从热电联产走向冷热电联产综合新能源论文(1)美国从1978年开始提倡发展小型热电联产(CHP),目前除继续坚持发展小型热电联产之外,正研究高效利用能源资源的小型冷热电联产(CCHP)。CCHP是将制冷供热(采暖和供热水)及发中国城镇集中供热的可持续发展综合新能源论文(1)供热是为建筑业创造舒适环境,为工业生产创造合适条件的服务部门。它要消耗大量的能源,据统计,三北地区采暖耗能约占全年总能耗的13,北京市冬季采暖年用煤量600万吨700万吨,约占全年以生态文明统领发展方式转变编者按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如何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突出位置,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定不移地走生态文明的特色发展之路?本文介绍了四川省宜宾低碳城市的惊人之举爆破一座四星级酒店的时间,只需要8秒钟。号称要打造低碳城市的南昌,做出了一件令人不可思议的事情。2月6日,投入使用仅十余年的五湖大酒店,在一声轰然巨响中倒下。五湖大酒店曾经被誉为南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项目主导的实训培养体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建筑企业对于建筑工程方面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量也更大,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培养出高素质高能力高规格且符合建筑企业要求的人才,将是今后高职教关于幼儿自信心培养的个案研究的论文自信是走向成功的起点。自信的孩子能积极地参加各种活动,主动地与人交往,勇敢地面对困难,较快地适应环境,大胆地尝试新事物。而缺乏自信并非不聪明,而是一种不敢不行不好的消极的内心体验,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对接研究论文新时期,知识经济不断对人们提出新的挑战和要求。人们只有不断学习,增长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才能适应新的职业岗位的要求。探究构建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体系相对接,发展和完善与终身教育相融合的差异教学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上的应用论文差异教学符合现代教学的一个标准,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对我们的生活越来越重要。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差异教学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上的应用论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摘要任何学科都会存在差新农合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研究论文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我国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建设虽有大幅度的提升,但当前农村地区医疗保障体系的不健全与广大农民医疗服务的需求增长并不能成正比。本文在论证能否建立和完善农村医疗保障的基础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设计思路论文摘要依托洛阳市数字化城市管理项目,探讨了系统的总体框架结构,并结合洛阳市的实际情况,着重分析设计了具有洛阳市本地特色的城市管理拓展系统。探索标准的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发展方向,并对系统软件设计的铁路运输论文1企业铁路运输概述此处以某石化企业作为说明,这个企业的铁路作业地点的组成部分为工业站装卸站以及化纤工作区。其中,工作站包含了24个股道,装卸站则有25个,化纤工作区有8个。负责运输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革新的反思论文1课程改革的目标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是我院计算机类专业应用电子专业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微电子专业电气自动化专业及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课程开设的范围广课时量大。所以对单片机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学回顾与展望论文摘要阐述了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学三个阶段的发展历程,即20世纪80年代,以Schager为代表的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学理论建立阶段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晚期,以Greenlee和Lehma播音主持的文化价值分析的论文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新闻媒体事业快速发展,播音主持人的地位也越来越突出。因此,了解播音主持的文化价值,充分发挥播音主持在大众文化中的积极作用,对于优秀文化的水利水电高压喷射灌浆技术研究的论文摘要现阶段,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等基础建设力度不断提升,很多先进的施工技术不断涌现,高压喷射灌浆给水就是其中一种。对此,本文首先介绍了高压喷射灌浆的概念应用优势以及在水利水电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