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浅析训诂学在汉语虚词语法化机制分析中的作用

  摘 要:结合国内语言学界已初步形成的语法化研究的学术体系以及西方语言学研究成果中具有普遍性意义的词义虚化机制,运用训诂学方法,对汉语中具有代表性的常用虚词“在”的语法化过程进行科学追溯和分析,并根据过程中的机制和规律对其未来语法化的倾向和程度进行合理推想。更加全面、深入地认识训诂学在语法化机制分析中的作用的同时,为研究和发现汉语的语法化过程中的规律提供参考。
  关键词:汉语 虚词 训诂 语法化 机制 “在”
  一、引言
  分析对整个汉语词汇系统具有普遍意义的语法化机制是汉语史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研究过程需要进行大量基础性工作,必须对汉语词汇进行近乎穷尽性的历时词义分析,通过比较其词义的变化和发展,分析语法化过程,从而总结归纳出汉语虚词语法化的机制。在这一工作中,对词义解释的准确性无疑具有影响全局的重要性。因此,训诂学对汉语虚词语法化机制分析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是研究方法中的一大支柱。下面通过对汉语中“在”的词义语法化的分析过程,简单地谈一下训诂学在汉语虚词语法化机制分析中能够起到的作用。
  二、因形求义,“在”字探源
  分析汉语虚词词义的发展变化,要从对其本义的分析入手,这就用到了训诂学中的重要条例――形训。中国古代多为一字一词,故字义多为其记录的词的词义。陆宗达和王宁在《训诂与训诂学》中这样解释“以形索义”的训诂原理:“汉字是表意文字,最早的汉字是按照字义来绘形的,所以,字形和字义往往发生直接的联系。这就使通过字形来推求和证明文献的词义成为可能。”①能够与字形相联系的字义一定是在造字之初这个字所记录的词的词义,因形求义的方法是最适合用于探求字的本义的训诂条例。
  “在”在甲骨文中写作“”,为象形字;《说文解字》中的小篆字形为“”,已转化为形声字,从土,才声。事实上,“在”在金文时期已经转化为形声字,其小篆字形由金文字形“”发展而来。说文中对“在”的解释是“在,存也。从土,才声。”因形求义,“在”从土,与“坐”义同,表草木方生于土上之义。这一实词性的意义能够由字形的构造反映出来,并有字典辞书作证明,可以认为是“在”字的本义。
  三、“在”的语法化历程
  “在”的本义内涵形象具体,适用范围很小。随着言语交际需要的发展,“在”的本义产生之后不久就开始产生词义的分化和引申。运用训诂学的方法对这些变化之后的词义进行训释,可以厘清其词义逐渐语法化的脉络,并由此总结“在”的词义语法化机制。分析中,最常用的训诂方法是根据经典古籍中的相关用例,结合上下文分析其词义,再将这些用例归纳、分类,形成“在”的常用义项。
  (一)上古及中古时期“在”的常用动词性引申义
  上古及中古时期,“在”的引申义以实词义居多,其中绝大多数为动词性,个别为名词性。结合词义发展连续统的观点分析其引申过程可以看出,“在”的语法化趋势在实词阶段的引申过程中便已初现端倪,为其完全意义上的虚词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1.生存、存在、存活
  这是“在”由其本义通过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引申方式,遵循着相容联想的词义引申规律,在本义产生之后最先自然引申出的意义,与“存”为近义词。
  可以佐证“在”这一意义的文献用例很多。上古用例,如:“见龙在田”(《易・乾》);“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论语・学而》);“无所不充,无所不在”(《淮南子・原道训》);“疾在腠理”(《韩非子・喻老》)。中古用例,如:“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杜甫《羌村》)。时至今日,“存、居”之义仍是现代汉语中“在”字的重要意义,常见用例,如:“存在”“健在”“青春常在”等。
  结合现代语义学词义语法化理论来看,“在”由本义到这一义项的引申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词义“泛化”的过程,即义素[+草木]、[+土]消失,造成其意义可适用范围的扩大,泛化为一切生物的生存、存活,并进一步泛化为一切事物的存在状态。“在”的这一义项产生之后,迅速取代其本义,成为古代汉语中最常见的义项。
  2.存问、探望、慰劳
  《说文解字注》中,对“在”字解释下“存”的语义作了如下解释:“存,恤问也。……即存问之义也。‘在’之义古训为存问。今义但训为‘存亡’之‘存’。”段玉裁认为,“在”字的本义为“存问”,即慰劳、问候、探望,后来才被训释为与“亡”相对之义。
  “在”的“存问”这一训释可以从一些上古文献中得到验证,如:“寡人淹恤在外,二三子皆使寡人朝夕闻卫国之言,吾子独不在寡人”(《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杜预注释道:“在,存问之。”根据词义引申的规律,“存问”义应当是继“在”本义泛化为“存在”义后,较早出现的常用引申义。
  “在”的“存问”义在产生过程中很可能已包含语法化机制中“推理”的成分,即“在”的“存在”义产生后,由于语言的发展变化,经常传达“存问、恤问”之类的隐含义,逐渐“固化”,最终成为“在”固有的意义之一。
  3.居于、处于
  根据词义引申规律,“居于、处于”义很可能由“在”的本义直接引申而来,通过相容联想的方式,由“草木居于土上”的个别引申到一般。这一义项已表现出较为明显的语法化倾向,其出现是“在”词义语法化过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节点。例如:“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易・乾》);“处欢惜夜促,在戚怨宵长”(晋・张华《情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苏轼《题西林壁》)等。
  这一义项的出现可用认知语言学中的语法化理论――隐喻来解释。隐喻是为了降低认知上的困难,用一个具体的概念(草木与土之间的空间关系)来理解或表达一个抽象概念(任意事物之间的时空关系)的认知或表达方式,如果用西方语义学的术语表达,便是“认知阈”之间单方向的投射。② (二)“在”的介词义项及其语法化过程
  “在”介词义项的文献典籍用例很多,使用广泛且贯穿上古、中古、近古及近现代各个时期。“中古新兴介词在虚化为介词以前,由于其源动词的隐含义在特殊的句法环境中得以体现,逐渐地,动词的显性义便会减弱,其动词词性也就产生了动摇。”③这一理论虽然是针对中古时期形成的介词而言,但仍可为我们的分析思路提供一定的参考。
  在“居于、处于”这一动词性义项的基础上,“在”的语义由于句中真正充当谓语的动词的出现,进一步“抽出”具象的语义成分,向下一层更加抽象的认知阈投射,使其逐渐从具体形象描述动作的作用向介引动作的状态和对象的作用过渡;即词义在句法结构变化的影响下,动词性的“在”中隐含的[+介引相关方面]的义素,在其介于句中的谓语动词及其相关方面中间这一特殊的句法环境中时得以体现出来,长此以往,“在”作为动词的显性义便大大减弱,并逐渐“固化”,产生了起介引作用的介词性义项。
  如:“子在齐闻韶”(《论语・述而》),若去掉“闻韶”,则“子在齐”自成句子,“在”是句子的谓语,表“处在、居于”义;而加上“闻韶”这一谓语后,“在齐”成为“闻韶”的地点状语,“在”的作用由描述动作变为介引动作发生的地点,动词的作用消失了,代之以引进处所的作用。后进一步引申,介引位置的用例,如:“长安多大宅,列在街东西”(唐・白居易《凶宅》);介引范围的用例,如:“在百姓,易于办纳;在有司,易于催征”(明・张居正《请蠲积逋以安民生疏》)。
  (三)“在”的副词义项及其语法化过程
  “在”的副词义项尽管出现较晚,但从语法化连续统的观点来看,应当出现于介于意义实在的动词义项与语法化程度较高的介词义项间的过渡时期,在其整个语法化过程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其语义中仍然保留着一些像[+进行][+现在]这样属于其动词义项概念义的义素,其语法作用反而不那么突出了,只能起修饰和说明作用。这可以理解为一个“泛化”的过程:“在”的实词性义项“处于、居于”中部分义素消失,只保留了[+进行]、[+现在]等义素,导致其应用范围扩大,作修饰、说明之用。
  例如:“独倚屏山漫叹息,在把灯剔”(元盍西村《醉中天》)。这个例句中的“在”不能独立充当句法成分,只起修饰和说明谓语所处状态的作用,去掉这个“在”,句子语法上依然成立,但语义上却有所改变。现代汉语中的用例,如:“操场上有人在踢足球,有人在打篮球。”这里的“在”有实在的语素,能够分析出较为具体的语义,但与实词性质的“在”相比已无法独立充当句法成分。
  四、“在”的语法化过程反映出的汉语虚词语法化机制
  结合以上通过训诂学方法分析而得出的“在”的语法化过程,我们可以总结出几条汉语虚词语法化机制:
  (一)磨损
  实词的概念义中的某个或某些义素消失(或“磨损”),导致实词内涵缩小、外延扩大,进而使词义开始语法化。
  (二)引申义的凸显
  由于言语交际的需要,实词的引申义日渐常用,并最终固定,成为独立的义项。
  (三)认知阈的投射
  通过相似比喻、相容联想、相关代用等途径,意义较为具体实在的实词经常性地进入较为抽象和泛化的认知阈,并且逐渐定型,成为一个固定的义项。
  (四)句法结构的变化
  随着语言的发展,句法结构发生变化,其他实词在句中替代或部分替代了某一实词原本在此结构中的语法作用,逐渐使其语法作用向着固定方向改变,并使这一实词逐渐语法化,产生虚词用法。
  在这里,需要补充说明与词义语法化机制相关的几点:
  1.以上四种机制只是汉语虚词语法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几种,并不能囊括所有语法化机制,也不可能从所有语法化过程中分析得出。
  2.虚词语法化的各种机制并非彼此截然独立,而是互相配合,共同作用;在同一虚词语法化的过程中,多种机制可能同时发生,也有可能渐次发生。
  五、结语
  虚词语法化的过程至少与两个方面有关:词义和语法结构。二者互相影响,不可分割,共同推动虚词语法化的进程不断向前发展。对这一过程进行分析时,训诂学为我们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研究工具和方法指导。只有在运用训诂学方法对词义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才能准确地判断汉语史中特定虚词语法化的发展脉络,从而总结出汉语虚词语法化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机制。
  注释:
  ①陆宗达,王宁.训诂方法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②沈家煊.实词虚化的机制――《演化而来的语法》评介[J].当代语言学(试刊),1998,(3).
  ③吴波.中古汉语新兴介词成因考察[J].贵州文史丛刊,2004,(3).
  参考文献:
  [1]罗竹风等.汉语大词典[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
  [2]Joan L.Bybee,Revere Dale Perkins,William Pagliuca.The
  Evolution of Grammar:Tense,Aspect,and Modality in the Languages of the World[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4.
  [3]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4]郭在贻.训诂学[M].北京:中华书局,2005.
  [5]陆宗达,王宁.训诂方法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6]沈家煊.实词虚化的机制――《演化而来的语法》评介[J].当代语言学(试刊).1998,(3).
  [7]吴波.中古汉语新兴介词成因考察[J].贵州文史丛刊.2004,(3).

提高语言测试对语言教学的正面效应提高语言测试对语言教学的正面效应摘要语言测试是语言教学的重要环节,它服务与语言教学,并影响着语言教学。本文简单的回顾了语言测试的发展,并对语言测试与语言教学的关系进行了论述,从而提流行语给力的语言学阐释流行语ldquo给力rdquo的语言学阐释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作为一种开发性的动态系统特别体现在词汇上,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查阅杂志浏览网页,人们随处都可以看到现在较之前发生变化的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与可接受性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与可接受性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与可接受性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与可接受性精品源自数学科摘要文学的翻译是译者用另一种语言把厡作者的意图艺术地传达出来,使读者在阅读译对外汉语研究主题分析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汉语热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对外汉语这一领域的研究也逐渐深入。为了能更科学地了解对外汉语在近十年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本文以在线文献为实浅谈轨道交通机电维保安全管理工作一引言地铁运营安全要求高对社会影响范围较大的特点,一直备受社会高度关注,而作为运营方面的机电设备维保安全管理工作,更是重要组成部分,其设备设施分布较广接口多事故(事件)影响范围大突有关数学生活小论文欣赏今天,天气真热!我和妈妈决定去买西瓜吃,消消暑。到了西瓜摊,2元一斤,有一些贵,因为我很喜欢吃西瓜,妈妈还是挑选了一个大的西瓜,看着圆滚滚的大西瓜,我迫不及待的想要赶快回家,打开它浅析创设情境,诱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数学的论文论文关键词情境引领寻求认知实操感悟数学价值论文摘要良好的教学情境,既可以引领学生全身心地融入到知识的海洋里寻求认知,也可以激励学生向着问题去思考去探索。所谓教学情境,是依据学生的身帮助高一新生走出数学学习的困难期论文摘要对于大多数从初三升入高一的同学来讲,即使在初中是学习的佼佼者,进入高一后也面临着数学学习的难堪境地,进入数学学习的困难期,如何帮助高一新生走出数学学习的困难期,提高学习效率,是中考数学临场解题策探析的论文中考数学是以学生解题能力的一次性选拔。这就使临场发挥显得尤为重要,探索和总结临场解题策略,对学生进行应试训练和考前心理辅导,亦成为中考辅导的重要内容之一。正确运用数学中考临场解题策谈数学课堂上创新精神的培养的论文创新精神是每一个健康的人都具有的一种心理能力,它主要由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所构成。其中,创新意识是前提,创新思维是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他们作为独立个体,能够善于发现认小学数学教学效能实证研究论文一让学生在兴奋状态下接受知识。课堂是师生心灵交融情感呼应的园地,是决定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舞台。教师走进应立即进入角色,无论在生活中遇到什么不愉快的事情,决不能将其情绪带入教室,若将
论文探讨侵犯著作权的入罪标准一问题的提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深入发展,知识产权正日益成为国家发展的第一战略储备,也是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我国的知识产权立法工作尽管起步较晚,但由于善于借鉴国际上基于电子商务的中国科技服务业创新平台模式研究论文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逐步加快,科技服务业占服务产业的比重逐渐增大,其发展模式与发展前景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此背景下,本文介绍了基于电子商务的中国科技服务业创新平台模式,分析了B2工商资本进入农村问题探析论文三农问题是我国社会的重要问题,论文对工商资本进入农村问题进行了探析,然后出台了解决的措施。这对于规范工商资本进入农村,促进三农工作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三农问题涉及全国人口一半以上,因虚拟化环境下的统一运维论文1概述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系统运维的概念已经非常普及,根据自动化运维服务商Puppetlabs发布的2013运维报告显示,采用自动化运维后,完成部署的速度提高很多倍,减少初一科学小论文鬼压床的解密奶奶的一次经历让我第一次听到了鬼压床这个词,虽然听得我感到毛骨悚然,不过我都是听过就罢并没有放在心上,但是一次亲身的体验却让我感受到了鬼压床的恐怖。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初一科学小论文中国古典园林美学与现代园林设计结合论文摘要中国古典园林美学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世界重要的文化遗产,其具有非常典型的美学特征,注重对自然的追求与表现。为表现自然,创造了一系列独特的构景手法,比如抑景添景夹景对对话学习策略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应用论文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要重视综合能力的培养。对话教学作为新课改模式下的一种教学方法,经常出现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然而目前的小学语文对话教学电大行管本科毕业论文导读毕业论文是需要在学业完成前写作并提交的论文,是教学或科研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关于电大行管本科毕业论文范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摘要在现代社会中,公共行政的作儿童情感玩具设计论文摘要智商很高,却不会生活,是现在很多中国儿童出现的状况。本文就以此为背景,通过文献资料查阅分析现代儿童成长的情感需求,提出一些能帮助培养儿童情感需求的玩具设计理念,并从功能材质形态让画放飞学生的想象的论文作文的教学,不仅是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锻炼文章结构的安排,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想象力,用比喻的话,就如同插上了万里翅,长上了千里眼,有了顺风耳,他可以纵横故乡的清水河优秀论文最初,美好的回忆,当然是那已随时间老人的离去。何止,还有那纯朴的童音,都消失在那故乡的清水河边。那个令我梦中也向往的地方有一条河,清清的水,凉的沁入我的心中。那感觉,如夏天一根凉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