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元功能思想

  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元功能思想          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元功能思想		     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元功能思想
  摘要:系统功能语法对二十世纪后半期的语言学产生了巨大影响。作为该语法体系的一大核心内容,元功能思想经历了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本文将回顾Halliday之前的现代语言学者对元功能思想所作的奠基性贡献,然后着重介绍Halliday元功能思想的发展过程及最新修订情况,最后概述系统功能语言学界内部对元功能思想的发展与贡献。
  关键词:元功能,Halliday,发展历史,现状
  Metafunctions in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Yang Bingjun Qin Chaoxian      Abstract: As one kernel idea of Systemic Functional Grammar which has greatly
  influenced linguistics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metafunction has
  undergone a process of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This paper firstly
  reviews modern linguists’ contribution which laid a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etafunction before Halliday, and then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al
  progress and the latest revisions of Halliday’s metafunction, and finally
  gives a brief summary of some systemic linguists’ contribution to metafunction.
  Key words: metafunction, Halliday, history of development, present state
  1. 引言
  Dirvin and Fried(1987:x)称,二十世纪的语言学是以结构、系统和功能这三个基本概念的全面发展为特点的。而以系统和功能为基点的系统功能语法在二十世纪后半期对语言学界产生了巨大冲击,从目前的势头看,这种冲击还会延续下去。为能更好地理解系统功能语法,我们将对该理论的一大核心内容--元功能思想作一综述,以便对它作更深入的理解。首先我们将回顾Halliday之前的现代语言学者对元功能思想所作出的奠基性的贡献,然后着重介绍Halliday元功能思想的发展过程及最新修订情况,最后概述系统功能语言学界内部对元功能思想的发展与贡献。
  2. Halliday之前的功能思想
  从语言学史的角度看,功能的思想可以追溯到Protagoras和Plato为代表的语言学观,Protagoras和Plato为代表的以人类学为本的语言传统已经关心语义与修辞功能的关系;而从现代语言学的角度看,功能的思想最初是Malinowski以及布拉格学派的Mathesius等人明确提出的。      as function in context)的思想。同年,Mathesius提出了二功能说,即语言的基本功能是交际功能(Communicative
  function),表现为两种情况:单纯的交际,如传达信息;表示呼吁,如要求、命令。Mathesius(19
  7
  5)后来仍然坚持这一观点。   从1934年起,心理学家Büler从心理学的角度区分了语言的四种功能:表达功能(Representational)、表情功能(Expressive)、意欲功能(Conative)和所指功能(Referential)。布拉格学派的Mukarovsky在Büler功能说的基础上补充了语言的另外一个功能:美学功能(Aesthetic),亦称诗歌功能(Poetic)。   受Büler思想的影响,布拉格学派在《论纲》(Thèses)中阐述了语言的两个基本功能:体现智能言语活动的社会功能及体现感情言语活动的表现功能。社会功能又分为两方面,一是交际功能,即说什么;一是诗歌功能,即怎么说。布拉格学派对功能的理解与哥本哈根学派不同。前者从目的论的角度来理解功能,功能就等于目的;后者从数学函数的角度来理解功能,功能就是严格的依赖关系(戚雨村   1997: 70-   4)。   1935年,Malinowski修订了他原来的提法,把语言的功能概括为两个,即实用功能(Pragmatic)与巫术功能(Magical),后来他又增补了另一功能--寒暄功能(Phatic)。   也是在1935年,语言学家Firth发展了Malinowski的思想,他指出意义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语音功能(phonetic function),词汇、词法及句法功能(lexical,   morphological, and syntactical function),一定语境下语言表达方式的功能(locution),以及语义范围(the 1960年,布拉格学派的Jakobson在Büler的功能观的基础上将语言的功能扩展为六个:指称功能(Referential)、诗歌功能(Poetic)、表情功能(Emotive)、呼吁功能(Conative)、寒暄功能(Phatic)及元语功能(Metalingual)。他实际上是综合了Büler和Malinowski的功能观,但他提出的元语功能是创造性的。 1987:131-   2)。   受Mathesius与Büler的影响,学者们开始关注语言的内在问题,布拉格学派的Dane?(19   6
  4)、Firbas(19   6
  4)以及Vachek(19   6
  6)提出了"功能句子观"(Functional   sentence perspective)、"话语的组织"(Organization of utterance)和"句子的语义结构"(Semantic   structure of sentence)等(Gregory 1987:   9
  5)。此外,Garvin and Mathiot(1975:148-1   5
  6)概括了标准语的四个功能:联合功能(Unifying)、区分功能(Separatist)、威信功能(Prestige)及参照功能(Frame-of-reference)。   笔者认为,Malinowski,Mathesius,Büler等学者都讨论语言的功能,但他们所说的功能是指人作为语言的外部观察者所能观察到的语言功能,实质上是对语言在社会生活中的用途的抽象概括。Firth接受了Malinowski的"意义即为语境中的功能"的思想,但他没有停留在语言的社会功用这个层面,他试图寻找能描述特定语言的普遍语言理论。Jakobson的"六功能说"不仅概括了语言的外部功能,他还提出了"元语功能"的概念。这些思想无疑为Halliday的元功能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Halliday元功能思想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Halliday(19   6
  9)认为,及物性包括了Vachek所归纳的"对事实的了解,语言外部现实的目标与内容"以及Dane?所说的"句子的语义结?quot;;情态、参与者间的关系(Participant   relation)以及言语角色(Speech role)包括了Büler提出的"说话者态度"及"说话者影响听话者的意图";主位则相当于Mathesius"功能句子分析"(functional   sentence analysis)中的分句部分,也相当于Dane?的"话语的组织"(Halliday 1969:   8
  1)。   在1969年的文章中,Halliday把功能当作"语法的组成成分"(components of the grammar),并认为语法共有四种组成成分,逻辑成分属于其中之一,逻辑选择就是说话者通过它表达"纯"(抽象)形式关系的选择,这些选择从经验角度看是过程,从语篇角度看是连接词(Halliday 1970a)。该文中,Halliday认为逻辑成分的具体体现与其它成分不同,未化归"语言功能"(Halliday 1970a)。也就是在1970年,Halliday讨论了功能与结构之间的关系(Halliday   1970b)。 19   8
  9)。随着幼儿的成长,工具功能和控制功能组成实用功能(Pragmatic),个体功能和启发功能组成理性功能(Mathetic)。随着幼儿的进一步成长,实用功能逐渐转化为成人语言的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理性功能发展成为成人语言的概念功能(Ideational),所有功能共同组成语篇功能(Textual)。   1970年至1977年间,Halliday的研究还涉及到了"潜势"(Potential)。他认为,个人能"做什么"是意义学(semiotics)*所关心的问题,能"意味着什么"是语义学(semantics)所关心的问题,能"说什么"是词汇语法所关心的问题,而个人的音"听起来是什么"则是音位学所关心的问题。Gregory指出,就象布拉格学派的学者那样,Halliday越来越肯定了"说话者为中心",说话者既是生活经历的观察者、他人行为的介入者,也是语境中语篇的制造者(Gregory Halliday(1978,19   7
  9)把语言当作一个意义系统(semiotic system),是一个有两个或更多体现层的代码系统。他(1978:112-   3)把功能组成成分改称"元功能"(Metafunction)。他还指出,语言有三层体现关系:由词汇语法体现的意义层、由语音体现的词汇语法层以及词汇语法层本身。在此,功能被当作"意义模式"(modes   of meaning)并属于意义层。Halliday修订了原来(19   6
  9)的观点,认为三个功能中概念功能包括了经验功能和逻辑功能。从语义而不是语言的角度看,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都属于"外在功能"(extrinsic),与语篇功能相对,语篇功能是使其它功能得以实现的功能;而从词汇语法层上看,逻辑功能与其它功能不同,因为它是单变量的(univariate),"可以单独、而且总是单独通过循环结构加以体现"(Halliday   1978:1   70)。   这样,Halliday通过一系列着述(1978,1979,1985,19   9
  4)给我们完整地展现了他的元功能思想。在此期间,元功能包括三个方面:概念功能、人际功能与语篇功能,概念功能又包括经验功能和逻辑功能,而且经验功能和逻辑功能在等级上低于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   近年来Halliday进一步发展了他的元功能思想。Halliday(1996:   1)说,自然科学是关于自然的语言,社会科学是关于社会的语言,语言学则是关于语言的语言。关于语言的语言就是元语言。那么怎么能够区分元语言和语言呢?换句话说,怎么能把现象与关于现象的理论研究区分开呢?他认为这是个不小的问题。他还指出(1996:   7-   8),元功能的相互依赖对语言演化、语言与其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都是至关重要的。在概念动能中,语法把人类存在的物质条件转化为意义。去"认识"事物就是去把它转化为意义,我们所说的"理解"就是这种转化过程。交际目的是在人际交流中通过交际得以实现;同样,人际关系是在构建概念(经验)的过程中通过概念构建得以制定。这样,每一个"意义行为"都同时涉及对世界的讨论以及对世界中的人产生作用。 (reflective) (active) (discursive)seen from ’above’ ideational logical   experiential interpersonal textual seen from ’below’ iterative configurational   (factive structures) (segmental, prosodic, periodic structures)   图1 语法的元功能框架   图1表示,反映功能与逻辑功能和经验功能(合为概念功能)相对应,活动功能与人际功能相对应,推论功能与语篇功能相对应;而逻辑功能体现的是词汇语法层的迭代反复(iterative),具体表现为语句结构;经验功能、语篇功能和人际功能体现的是语句的配置(configurational)。该图表明,虽然Halliday还坚持用概念功能概括逻辑功能和经验功能,但他已经把逻辑功能、经验功能看作与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同级的元功能。   Halliday and Matthiessen最近着的一书(19   9
  9)的主题则是人类如何构建对世界的经验。经验的构建通常被当作是通过概念化的分类、图表、文字等艺术形式表现的知识来实现的。在此,Halliday   and Matthiessen把经验当作意义而非知识(not as knowing but as meaning),经验是构建于语言中的某种东西。换句话说,他们关心的是人类经验如何构建为一个语义系统。由于语言不仅在储存和交换经验中起重要作用,还在构建经验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言就成为阐释经验的基础(the   interpretive base)。他们认为,语言不仅构建人类经验(此时语法的功能是解释,将经验转化为意义),还构建社会秩序(此时语法的功能是制定,通过意义形成秩序)。语言的功能语境分为两大类,一方面,语言构成人的经验,在这点上,语言的功能是构建;另一方面,语言构成人类之间的关系,在这点上,语言的功能不是构建,而是实施,实现社会交往。而语法使这两种意义模式融为一体。这与Halliday早期的思想本质上是一致的。在早期的研究中,他认为语义的抉择,尤其是属于人们相互关系的诸如称呼、礼仪等(即人际功能)所标记的不仅是个人,而且是社会集团。他最近这些思想是他早期思想的进一步抽象与升华。元功能不仅可以用来解释语言本身,还可以用来描述人类对世界的经验,解释人类经验的构建。   4. 系统功能语言学界对元功能思想的发展   回顾二十世纪,语言学确实是以结构、系统和功能这三个基本概念的全面发展为特点的。西方系统功能语法学者Fawcett,Matthiessen,Martin,Gregory,Butler,Lemke等和东方(如中国和日本)的系统功能语言学者对元功能思想的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元功能思想 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元功能思想 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元功能思想。限于篇幅,以下我们只对西方几位影响较大的学者的研究作一概述。   继Halliday后,系统功能语法学家中较早探讨元功能问题的是Fawcett。Fawcett(1973a,1973b)在元功能上与Halliday有两点不同:Fawcett所指的系统网络只限于语义学,他认为语言有六个元功能。这六个功能是:经验功能(Experiential)、逻辑功能(Logical)、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表情功能(Expressive,又称态度功能Attitudinal)、主位功能(Thematic)及信息功能(Informational)。Fawcett(19   80)进一步发展了他的观点,他把语言学当作"原则上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分支"(1980:   4)。他划分功能的标准似乎是不同的意义类型,而不是"横组合"或"纵聚合"关系。这样,他提出了八种功能组成成分与三种附加组成成分。八种功能成分分别是经验功能(Experiential)、逻辑关系(Logical   relations)、否定性(Negativity)、交互功能(Interactional)、情感功能(Affective,指行为者的情绪)、意态(Modality)、主位功能(Thematic)、信息功能(Informational)。Gregory认为,这八种功能中前三种其实与Halliday的概念功能是一致的,最后两种与Halliday的人际功能一致,而其它三种与Halliday的语篇功能一致(Gregory   1987:99-   100)。Fawcett所指的三种附加成分是:推论(Inferential)、元语言(Metalingual)及话语组织(Discourse   organizational)功能。Gregory认为,Fawcett的这种做法缺乏概括性,因而他不可能象Halliday一样宣称所有的句子都可以用所有元功能加以解释;Gregory还认为,Fawcett的观点既有系统语法的一面,又有乔氏语法的一面,理论定位较为模糊(theoretical   ambiguity)(Gregory 1987:   9
  9)   我们认为,Matthiessen and Nesbitt(19   9
  6)对元功能思想的探讨对Halliday(19   9
  8)元功能观的修订有一定影响。Matthiessen   and Nesbitt(1996:39-   8
  4)把四个功能放在一个平面来考察,并没有将经验功能与逻辑功能当作等级上低于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的功能。他们认为,对于所给定的体现范畴,如名词格,它既可以在一个元功能内起作用,也可以与其它功能结合而发生作用。梳理清不同的元功能视角,我们就可以探讨它们之间相互协调的程度有多大。这样元功能在语言系统中可以梳理为下图所示的情况:   instantion stratification rank potential semantics AXIS metafunction system   clause interpers. textual grammar lexis delicacy exper. word structure   logical ? instantial ’case ranking system’   图2 元功能及语言系统   图2表示,语言系统可以分为六个轴,在级阶(rank)轴上有小句与词等单位,在精密度(delicacy)轴上有语法和词汇等单位,在系统轴上有系统和结构等单位,而在元功能轴上则有人际功能、语篇功能、经验功能和逻辑功能。这几个轴有机地形成了语言这个"轮子"及其运转。   Gregory也是较早研究语言功能的。Gregory(19   6
  7),Gregory and Carroll(19   7
  8)利用situation和context这两个概念来描述元功能思想。他所指的situation是"对语篇外特征的研究",context指"语篇特征的相关性"(Gregory   1967:1   7
  8),由此便有"意义范畴"(situational category)与"语义范畴"(contextual category)这两个概念。Gregory认为区分意义范畴与语义范畴是有必要的,因为这能够解释"功能语旨"(functional   tenor)和"个人语旨"(personal tenor)都是"语旨"。无论是功能语旨还是个人语旨,它们都是意义关系(semiotic relationship)的语义反映(semantic 1987:101-   2)。后来,Gregory(1988:3   1
  5)认为语言可能有以下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以及礼貌功能(Polite   function)。 1996:3   2
  3)。 force)。因此,他认为人际功能在等级上应高于概念功能和表现功能(Representational)(Butler 1996:172-   3)。   Lemke对元功能思想也有一些不同的见解。Lemke认为,分句或句子不仅仅是通过它在语篇中的选择来体现意义,还通过它在更大的语篇组织中的位置以及它与其它语篇间的篇际关系(intertextual   relation)来体现意义(Lemke 1995a)。后来Lemke进一步指出,它们不仅仅是通过选择来体现意义,还通过选择的展开及对先前语篇中的选择的进一步发展来体现意义。这些意义是"概念-主位意义"(Ideational-thematic)、"组织-语篇意义"(Organizational-textual)和"人际-态度意义"(Interpersonal-attitudinal)(Lemke   1995b)。通过对多媒体语篇的研究,Lemke(1998:91-   4)指出,我们表达意义时总是同时建构对事物的表征(presentation),并指向这种表征或其它事物,以此创建一个有关要素的有组织的结构。多媒体语篇中,每一个意义形式中每一种功能所形成的意义都能调节其它意义形式中的各种意义,因而使意义成倍增加。这使得我们能表达原来没有表达过的意义,能表达被认为没有意义的意义。每一个表达意义的行动构成意义"呈现功能"(Presentational),它解释意义参与者与过程之间的关系,这在语言中叫表述功能(Representational)或命题功能(Propositional),在视图语言中叫表述功能或图表功能(Figural)。每一个意义行动也构成了一个"导向功能"(Orientational),它不仅表达了语言使用者对接受者的导向,也表达了两者之间的社会关系,这在语言中叫语用/交互功能(Pragmatic/Interactional)。每一个意义行动还表达了一个组织功能(Organizational),它在语篇空间及交流空间给整体或整体中的部分作出限定。可见,在Lemke看来,语言的三个元功能是:呈现功能、导向功能及组织功能。   5. 结语   由于有Firth等众多学者的研究作为基础,Halliday的研究起点没有停留在语言在社会生活中所体现的外部功能 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元功能思想 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元功能思想 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元功能思想,而是着重关注语言的内在问题,并充分考虑社会因素,由此提出了元功能思想。从1967年到1994年,Halliday一直在完善这个思想,其他系统功能语法学者都为此作出了重要贡献,比如:Fawcett的"八功能说",Matthiessen   & Nesbitt的功能级定位,Gregory从社会学角度出发提出的多功能功能及礼貌功能,Martin的元语言间多样性思想, Butler的人际功能高于其他功能的观点等。尤其是Lemke的一些思想对元功能思想的发展有极大促进,他指出,分句或句子不仅通过选择来体现意义,还通过选择的展开及对先前语篇中的选择的进一步发展来体现意义。通过对多媒体语篇的研究,他认为每一种功能所形成的意义间的相互调节使意义成倍增加,使得我们能表达原来没有表达过的意义,能表达被认为没有意义的意义。受这些思想的影响,以1996年的一篇论文为代表,Halliday的元功能观发生了一些变化,可以说是对他的研究的一个升华。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i)逻辑功能和经验功能与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同级,概念功能在等级上高于其他所有功能。(ii)元功能间的相互依赖对语言演化、语言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至关重要。(iii)从语法高度概括语言的三个功能,它们分别是反映功能、活动功能和推论功能。(iv)语言构建人类经验,也构建社会秩序,而这个过程可以通过元功能加以描述。可见,在广大系统功能语言学者的努力下,系统功能语法充分地研究了语言的内部特征和外在因素。而Halliday新近的这些思想则从更高的高度论述了语言及语言的功能,更加深入地结合了语言的内部特征和外在因素。总的思想是,元功能不仅可以描述语言,还可以描述人类经验的构建,描述社会秩序的构建。   参考文献   Benson, J. D., Cummings, M. J. & Greaves, W S. (eds.). 1988. Linguistics   in a Systemic Perspective. Amsterdam: Benjamins.   Berry, M., Butler, C., Fawcett, R. P. & Huang, G. W. 1996. (eds.) Meaning   and Form: Systemic Functional Interpretations---Studies for M. A. K. Halliday.   Norwood: Ablex.   Büler, K. 1934. Theory of Language: the representational function of language.   D. F. Goodwin (trans.). 1990. Amsterdam: Benjamins.   Butler, C. S. 1987. Communicative function and semantics. In Halliday and --. 1996. On the Concept of an Interpersonal Function in English. In Berry,   M., Butler, C., Fawcett, R. P. & Huang, G. W. (eds.). 1996.   Dane?, F. 1964. A three level approach to syntax. Travaux Linguistiques   de Prague, I.   Dirvin, R. & Fried V. (eds.). 1987. Functionalism in Linguistics. Amsterdam:   Benjamins.   Ellis, J. 1987. The logical and textual functions. In Halliday, M. A. K. Fawcett, R. P. 1973a. Systemic functional grammar in a cognitive model   of language.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ETIC archives.   --. 1973b. Generating a sentence in systemic functional grammar.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ETIC archives.   --. 1980.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Social Interaction: Towards an Integrated   Model of a Systemic Functional Grammar and the Other Components of a Communicating   Mind. Heidelberg: Julius Groos Verlag.   Firth, J. R. 1935/1957. The semantics of linguistics science. Papers in   Linguistics 1934-1951.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Garvin & Mathiot. 1975. The functions of language: a sociocultural view.   Anthropological Quarterly. 1975,   (4   8): 148-156.   Gregory, M. & Carroll, S. 1978. Language and Situation: Language Varieties   in Their Social Context. 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Gregory, M. 1987. Metafunctions: aspects of their development, status and   use in systemic linguistics. In Halliday, M. A. K. & Fawcett, R. P. (eds.).   94-106.   --. 1988. Generic situation and register. 1988. In Benson, J. D., Cummings,   M. J. & Greaves, W S. (eds.). 301-330.   Halliday, M. A. K. 1967. Notes on transitivity and theme in English. Part --. 1968. Notes on transitivity and theme in English. Part 3. Journal of --. 1969. Options and functions in the English clause. Brno Studies in   English, 8. And In Halliday and Martin (eds.). 1981: 138-45.   --. 1970a. Language Structure and Language Function. In Lyons (ed.). 1970.   --. 1970b. Functional persity in language, as seen from a consideration   of modality and mood in English. Foundations of Language,   (6), 3.   --. 1973. Explorations in the Functions of Language. London: Arnold.   --. 1975a. Learning How to Mean. London: Arnold.   --. 1975b. 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 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元功能思想 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元功能思想 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元功能思想: towards a general sociolinguistic   theory. In Makkai and Makkai (eds.). 1975.   --. 1978. 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 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ging. London: Arnold   --. 1979. Modes of meaning and modes of expression: types of grammatical   structure, and their determination by different semantics functions. In   D. J. Allerton, E. Carney and D. Holdcroft (eds.). Functions and Context   in Linguistic Analysis: A festschrift for William Haa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57-79.   --. 1988. On the ineffability of grammatical categories. In Benson, J.   D., Cummings, M. J. & Greaves, W S. (eds.). 27-52. --. 1996. On grammar and grammatics. In Hasan, R., Cloran, C. and Butt,   D. (eds.). 1-38.   --. 1998. Things and relations: Regrammaticising experience as technical Halliday, M. A. K. & Fawcett, R. P. 1987 (eds.). New Developments in Systemic   Linguistics. London: Frances Pinter.   Halliday, M. A. K. & Martin, J. R. 1981 (eds.). Readings in Systemic Linguistics.   London: Batsford.   Halliday, M. A. K. & Matthiessen, C. M. I. M. 1999. Construing Experience   Through Meaning: A language-based Approach to Cognition. Cassell Academic.   Hasan, R., Cloran, C. and Butt, D. (eds.) 1996. Functional Descriptions:   Theory in Practice. Amsterdam: Benjamins.   Jakobson, R. 1960. Linguistics and Poetics, SWIII: 18-51.   Leech, G. N. 1987.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London: Arnold.   Lemke, J. 1995a. Textual Politics: Discourse and Social Theory. London:   Taylor & Francis.   --. 1995b. Intertextuality and text semantics. In M. Gregory and P. Fries   (eds.). Discourse in Society: Functional Perspectives. Norwood, N. J.:   Ablex.   --. 1998. Multiplying meaning: visual and verbal semiotics in the scientific   text. In Martin, J. R. & Veel R. (eds.). 87-113.   Lyons, J. 1970. (ed.). New Horizons in Linguistics. Harmondsworth: Penguin.   Makkai, A & Makkai, V. B. 1975. (eds.). The First LACUS Forum. Carolina:   Hornbeam Press. Ogden and Richard (eds.). 1923. Modern English. Reprinted in Vachek (ed.). 1964.   --. 1975. A functional analysis of present-day English on a general linguistic   basis. L. Duskova (trans.). J. Vachek (ed.). Hague: Mouton.   Martin, J. R. 1980/1981. Register and Metafunction. Paper read to the 7th   International Systemic Workshop.   --. 1987. The meaning of features in systemic Linguistics. In Halliday,   M. A. K. & Fawcett, R. P. (eds.). 14-40.   --. 1996. Transitivity in Tagalog: A Functional Interpretation of Case.   In Berry, M., Butler, C., Fawcett, R. P. & Huang, G. W. (eds.). 1996.   Martin, J. R. & Veel R. (eds.) 1998. Reading Science: Critical and Functional   Perspectives on Discourse of Science. London: Routledge.   Matthiessen, C., Nesbitt, C. 1996. On the Idea of Theory-Neutral Descriptions.   In: Hasan, R., Cloran, C., Butt,D. (eds.). 39-84.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Vachek, J. 1964. (ed.). A Prague School Reader in Linguistics.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 1966. The Linguistic School of Prague.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元功能思想 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元功能思想 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元功能思想 Press.   冯志伟,1987,《现代语言学流派》。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胡壮麟,1995,《当代语言理论与应用》。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胡壮麟、朱永生、张德录,1989,《系统功能语法概论》。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戚雨村,1997,《现代语言学的特点与发展趋势》。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钱军,1998,《结构功能语言学》。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黄国文,1995,功能主义者的大集会--记国际功能语法会议,《国外语言学》,1995年第4期。   --,2000,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40年发展述评,《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1期。
浅谈日本农村三化同步的经验及其启示意义摘要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既是各自独立的发展过程,又是相伴相随交织在一起的发展过程。三者之间的不协调发展会影响整个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日本1961年制定农业基本法,推进农村工业化城浅谈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选择摘要本文从三大货币国际化的角度出发,寻找共性及规律,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找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与困难,选择一条适合的人民币国际化路径。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路径。一国际简论证券投资学的必要性一模拟炒股的作用(一)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学习相关经济类课程资本市场是经济的晴雨表,世界经济国内宏观经济,各个产业状况的变化,国家的经济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变化都会引起证券市场的探讨证券投资学课程实验内容设计论文关键词证券投资学实验内容设计论文摘要证券投资学课程实验的开展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但现有的理论教学过程中,如何利用有限的实验达到高效率?实验教学内容的浅谈金融危机下金融监管体制的完善摘要我国目前的金融监管体制存在着诸多缺陷,多重监管机构之间难于协调,信息很难共享,监管部门金融监管理念落后。针对这些问题,我国应确立适度监管原则,完善金融监管模式,加强金融监国的国金融学教学创新发展战略研究在国外,各高校完全可以根据各自的情况灵活机动地调整,比如美国高等院校所开设的金融学专业课程都比较新颖,一般每年都要淘汰掉5左右的旧课程,增加约9左右的新课程。即便是保留下来的课程,世界储备货币危机与货币战略当全世界都在用战争一词来界定围绕储备货币发生的争执与变革的时候,偏偏忽视了储备货币体系与贸易平衡之间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当前的储备货币危机,除了众所周知的原因之外,另一个原因则出应用型金融学教学方式探讨软件模拟模式软件模拟模式主要是指通过专业实践室平台,借助各种计算机应用软件来完成银行业务证券业务保险业务等具体操作环节的模拟。从而使学生对金融业的具体工作从直观上的认识和理解,提高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创新课程的发展对教学提出了新要求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学很多原有的知识点都在发生着变化,比如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已经从过去的存贷差转变为中间业务,而且传统的四大国有银行也改制转轨成功。所有金融学提升实践能力的教学创新一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现状目前,金融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校内实践,另一部分是校外实践。校内实践是指在第5学期开设的证券投资学综合实验课程校外实践主要包括金融教学实习浅析金融保险专业建设摘要针对目前我院金融保险专业建设的现状,结合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要求,分析了我系该专业建设取得的成就与存在问题,认为问题主要集中表现为教学改革方面存在欠缺,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
Multisim在电工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摘要本文在介绍Multisim9基本功能的基础上,结合电工电子教学实践,进行大胆的尝试,通过一些典型的实例,提出仿真方法和并给出仿真结果,达到了直观教学,一定程度上替代实验实习教学现代教育技术在心电图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摘要目的改变心电图这一被认为是难教难学且教学及学习效果较差教学现状。方法在我校09级中专护理专业的班级中随机抽取4个班,分别为对照组及实验组。学习结束后,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薪酬管理毕业论文无论是对企业还是对劳动者来说,薪酬问题无疑都是最敏感的问题之一,那么怎么写一篇有关薪酬的管理论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的薪酬管理毕业论文,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薪酬管理毕业论文摘要市公司薪酬管理论文公司薪酬管理其和员工的利益有着直接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那么,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公司薪酬管理论文,供大家阅读参考。公司薪酬管理论文1摘要对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而言,薪酬管理是有关薪酬管理的论文薪酬管理对提高企业员工工作积极性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有着重大影响。那么,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有关薪酬管理的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有关薪酬管理的论文1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企业人力资源绩效薪酬管理论文在企业中,做好绩效薪酬管理十分重要,那么应该如何写绩效薪酬管理的论文呢?本文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绩效薪酬管理论文,欢迎阅读。摘要绩效管理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在日常企业管理薪酬管理的相关论文薪酬管理,是在组织发展战略指导下,对员工薪酬支付原则薪酬策略薪酬水平薪酬结构薪酬构成进行确定分配和调整的动态管理过程。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薪酬管理的相关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农业发展中水利建设发展滞后的原因论文摘要为加快农业的发展并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我国于20世纪在农村修建了大量的农田水利工程,这些水利工程规模较小,在实际的使用中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水利建生态视角下学校德育管理观的变革论文论文摘要生态意识的出现不只限于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还形成人们认识世界的理论视野与思维方式带来了世界观道德观和价值观的转变。本文以生态学的视角考察教育领域中的德育问题,借鉴生态学哲思之精神需求论文周国平说当一颗敏感的心灵被根本性的疑问刺伤,因而寻求治疗的时候,它就会走向哲学,求诸哲学。哲学,本义是爱智慧,其研究的终极问题始终围绕着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我是谁,而智慧并不能计算机对机械制造生产效率的作用论文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机械制造业生产效率作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数控技术摆脱了传统制造业的束缚,避免了人为操作的高失误率。同时,数控技术也是计算机技术与现代机械制造业的有机结合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