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跨文化视野中的异化归化翻译

  跨文化视野中的异化/归化翻译          跨文化视野中的异化/归化翻译		     跨文化视野中的异化/归化翻译
  [摘要]
  最近,翻译界对归化和异化的讨论很多,散见于国内的各种外语类学刊,〈中国翻译〉2002年第5期还专辟一专栏来讨论这一问题,这些文章大大推动了"归化"和"异化"的研究,但这些文章更多是停留在语言研究的层面,本文将从跨文化的角度来探讨文学翻译中的异化现象。
  [关键词] 归化;异化;翻译;跨文化;后殖民主义
  一、 引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国内的外语类学刊发表了不少有关归化和异化的文章,这些文章努力将西方文学批评和比较文学理论中关于归化和异化的讨论运用于翻译理论和实践之中,有的文章高屋建瓴,从文化的角度对直译和意译作出概括,还有的文章运用关联理论来寻求归化和异化的最佳关联点,这些文章从不同的角度拓宽了归化和异化的研究。
  但归化和异化翻译的讨论仍存在一些误区,最明显的是将归化与异化翻译等同于直译与意译,将文学策略和文化的意识形态同语言的策略和翻译的技巧等同起来,从而将关于归化和异化的讨论拉回到传统和经验的讨论之中,这样做有碍归化和异化翻译研究的发展。《中国翻译》2002年第5期有王东风和葛校琴等的文章,探讨"归化"和"异化"翻译的研究方向及存在的问题,是归化和异化翻译研究的新成果。本文将从跨文化的角度来探讨翻译的归化和异化问题,
  二、 关于"直译"与"意译"
  直译与意译是归化和异化讨论的源头,不少学者常常把它们放在一块来讨论。王东风在"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一文中就对它们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文章开门见山地指出,"归化与异化之争,是直译与意译之争的延伸,可谓由来已久。"但他没有将它们简单地归于一类,而是指出:"归化和异化可看成直译和意译概念的延伸,但并不完全等同于直译与意译。… 如果说直译和意译是语言层次的讨论,那么,归化和异化则是将语言层次的讨论延续升格至文化、诗学和政治层面。也就是说,直译和意译之争的靶心是意义和形式的得失问题,而归化和异化之争的靶心则是处在意义和形式得失旋涡中的文化身份、文学性乃至话语权利的得失问题。"(王东风,2002:24-
  2
  5)笔者基本上赞同上述观点,并就直译/意译与异化/归化翻译补充一点自己的看法。   在谈到直译和意译时,人们常常用英文词语literal translation 和free translation。此时人们关心的是语言层面的技术处理问题,即如何在保持原语形式的同时,不让其意义失真;而意译则认为语言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和表达形式,当形式成为翻译的障碍时,就要采取意译。还有人提出形合与意合来与直译和意译对称。在中国的翻译史上,赞成直译和意译的均有人在,初期佛典翻译中的文质说,唐代玄奘的"求真"与"喻俗",近代有严复的"信达雅"及鲁迅的"宁信而不顺"与赵景深的"宁顺而不信"等,都是从直译和意译的角度来探讨翻译的原则。 翻译的归化/异化(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 and foreignizing translation)是在1995年由美国学者L. Venuti(文努迪)所提出的,而这一术语又直接来源于德国学者Schleiermacher (施莱尔马赫)1813年宣读的一篇论文。Schleiermacher着重探讨了翻译与理解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指出翻译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让读者靠近作者,另一种是让作者靠近读者。如果让读者靠近作者的语境,他就能感受到异国的情调。在这儿, Schleiermacher使用了foreign 一词。[1] 根据上述两种翻译情况,Schleiermacher提出了以作者为中心的译法和以读者为中心的译法,这一做法突破了传统的直译和意译的界限,对后来的学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Venuti的异化/归化观无疑受到Schleiermacher理论的启发。不过,Schleiermacher的理论是基于德国的阐释学之上,而Venuti却将Schleiermacher的论点放在后殖民的语境下来考察, 从而得出了异化的翻译主张。 近十年来的有关归化与异化的翻译讨论,是以1987《现代外语》上登载的论文"归化----翻译的歧路"而开始的。然而,该文作者可能不曾料到异化与归化会作为一对新的理论范畴而得到广泛的讨论。西方学者讨论的归化与异化这一对术语并非是互补的,而是相互排斥的。美国学者Venuti在讨论异化翻译时,对归化翻译的策略作出了描述:遵守目标语文化当前的主流价值观,公然对原文采用保守的同化手段,从而达到让译文符合本土典律、出版潮流和政治的需求。归化翻译的最大特点就是采用流畅地道的英语进行翻译,在这类翻译中,翻译者的努力被流畅的译文所掩盖,译者为之隐形,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也被掩盖,目的语主流文化价值观取代了译入语文化价值观,原文的陌生感已被淡化,译作由此而变得透明。从后殖民理论吸取营养的异化翻译策略则将归化翻译视为帝国主义的殖民和征服的共谋,是文化霸权主义的表现。所以,Venuti提倡异化的翻译策略。根据这一策略,译者和译语读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努力摆脱来自强势文化的羁绊。异化翻译并不应理解为对应的翻译,它并不能提高译文的忠实性。后殖民学者Robinson认为异化翻译与直译和逐字翻译相关联,只是没有直译那么极端,因为他们并不坚持在翻译中恪守原文句法序列中的个别词语的意义,但却坚持要保留原味。(参见王东风,2002:   2
  6)在异化翻译中,新的东西可能会加进去,从而达到凸现译者的身份,提高翻译的地位,并且对翻译的文化霸权进行有力的回击。   可见,西方学者的归化/异化翻译是处于政治意识形态中的两个对立的概念,处在话语权利的两个极端,它们不存在调和或妥协。这与我们前面讨论的直译/意译明显不同。但我们很多的讨论是把它们当作对等的概念来对待的,这样做,可能会带来理论上的误解和实践上的困惑。   三、 汉语中的归化/异化 "当前在对‘归化’问题的认识上,译界同仁应该区分归化法的两种前提:一是忠实原则下的归化,二是非忠实前提下的归化。前者总体上是规定性的,后者则是描述性的;前者是原语中心论的,后者则是译语和译语文化取向的。"(葛校琴,2002:   3
  3)这一区分基本上是对的。然而,我们还可对它们的性质作出区分:忠实原则下的归化是语言层面的,关心的是翻译的艺术效果,是一种翻译的方法;非忠实前提下的归化是文化层面的,关心的是翻译的意识形态,是一种翻译的策略。至今我们讨论的翻译研究存在两种不同的异化和归化,第一种是Venuti的术语,已在在前面提到,另一种是一些中国反复使用的归化/异化,笔者用英文的assimilation(adaptation)和adaptation来指代它们。异化和归化翻译表现为文化的思考,从翻译的意识形态看其对文学乃至文化产生的影响,属于文学批评和哲学范畴。带有后殖民的解构意义的异化一词运用到翻译之中是近几年的事,反映在翻译实践上,主要体现为以书写符号为表现形式的文学翻译。   西方学者用一个图表来大致显示Jerome对不同性质的翻译所作的区分[2],根据当前关于翻译的归化/异化讨论,笔者同样想借用两个图表来揭示它们之间的差异:   1.(If translation is carried out on the dimension of linguistics   2. (If translation is carried out on the dimension of cultural studies)   上述图表说明了传统意义上的异化/归化和现代意义上的异化/归化具有不同的功能与目的,在汉语中我们用同样的词语来表示它们,但在英语中,语言层面的归化/异化是用assimilation (adaptation) / alienation来表达的,而文化层面的归化/异化是用domesticating/ foreignzing来表达的。当然,我们也可象处理文化一词一样,用首字母大写的Domesticating/ Foreignzing来指作为文化策略的归化和异化,用首字母小写的domesticating/foreignizing来指当今文化层面上的直译。小写字母的归化/异化是意译/直译的延伸与发展,而大写字母归化/异化是意译/直译的革命,开拓了翻译研究的新的领域。   四、 归化与异化的理论与实践   国内学者将归化/异化和直译/意译等同的现象在葛校琴文章中得到了讨论。葛在探讨这一对概念时有一个前提,即在抛开归化/异化的当下语境,而且根据的是字面意思。[4]归化/异化的两种翻译倾向自有翻译以来就经常交锋,在上一个世纪,有围绕鲁迅的"硬译"而展开的洋化与归化之争。在此以前,严复、林纾、梁启超等人的翻译,均可视为归化的翻译。"鲁迅的‘硬译’及他的翻译思想是出于他‘反对封建主义,改造国民性’的理念。但鲁迅的意图招致了误读,‘硬译’的倡议最终淹没在归化论的喧嚣声中。后来傅雷的‘神似’论、钱钟书的‘化境’说可以说都是归化论的延伸。可见,归化/异化的讨论往往都是归化论占上风,虽说大家都赞成要保留洋味。"(葛校琴,2002:   3
  3)葛文是针对国内兴起的新一轮归化/异化讨论而来的。因为在这次关于异化/归化的讨论中,人们几乎"一边倒地认为翻译应该提倡异化"。   客观地说,葛的提醒不无道理。但笔者觉得葛所提醒国内有关归化/异化翻译学者的问题,要辨证地对待。我们的一些学者在响应西方学者提出的归化/异化翻译主张的同时,提高了欧化翻译即当年鲁迅所提倡的并受到梁实秋等人诘责的"硬译"的地位。当年鲁迅曾希望翻译能够给传达新思想,并为中国的语言引进新的表现形式,从而给中国文化输入新的血液,带来新的生机。遗憾的是,在上世纪,归化/异化的讨论往往都是归化论占上风。虽然我们不能排除今天的一些学者存在理论上的误读,即他们希望接受Venuti等西方学者的观点,但在实践上却未能得到很好的贯彻,但他们的呼吁和实践却创造了异化/直译的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使翻译研究从过去的语言层面上升到文化的层面,直译的方法得到广泛的认可。   所以,我们要辨证地对待这一问题。首先,我们对西方的归化/异化翻译策略要有更多的评介,如果理论上浅尝辄止,我们的研究的可行性就会大打折扣;其次,位于语言文化层面的异化/归化讨论是可以接受的,但这些研究不应该脸谱化,带个面具,放进一些例句,就把文章写出来了,这样做,无疑会降低翻译研究的学术地位。再其次,异化/归化策略的讨论如何能同翻译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更紧一些,这可能是翻译理论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不仅要从传统的翻译理论上考虑,还要从跨学科角度去考虑翻译理论的建构,惟有如此,我们的翻译研究才能不断保持生机勃勃。   五、 结语   异化与归化的翻译策略的讨论没有结束,还会继续下去,我们应从跨文化的视野去思考异化/归化问题,这样,它的影响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我们可以肯定,这一讨论,不仅对翻译研究,对文化人类学、社会学、比较文学等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注:   [1] Schleiermacher 的原语是:The translatora can either leave the writer in peace as much as possible and bring   the reader to him, or he can leave the reader in peace as much as possible and bring ‘Bring the reader to the original text’ would correspond to requiring him to   process the translation in context of the original; ‘[The translator] thus tries to   transport [the reader] to its location, which, in all reality, is foreign to him.’ [2] 黑体系作者所加。   [3] 在Mona Baker 主编的《翻译学大词典》中,Jerome关于直译与意译关系的描述是通过下图来表现的:   1. (If free translation is not bad translation)   2. (If free translation is no translation)   [4] 不过,Gentzler 认为,Venuti的理论与后现代主义比较更显得现代派一些,他的理论的   转向仍旧根植于若干世纪来的"忠实"与"意译"翻译的争辩之中。参见Gentzler,   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 Revised 2nd edition, Multilingual Matters Ltd. 第41   页。   参 考 文 献   Baker, Mona (ed.). 1998.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Bassnett, Susan & Andre Lefevere. 2001. Constructing Cultures: 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   Shanghai Foreign Education Press.   Bassnett, Susan. 19 . Translation Studies. New Accents.   Diaz -Diocaretz, Myriam. 1985. Translating Poetic Discourse: Questions on Feminist Strategies in   Adrienne R 跨文化视野中的异化/归化翻译 跨文化视野中的异化/归化翻译 跨文化视野中的异化/归化翻译ich. John Benjamins B. V.   Dollerup, Cay. 1993. Interlingual transfer and issues. Perspectives: Studies in Translatology. Gentzler, Edwin. 2001. 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 Revised 2nd Edition.   Multilingual Matters Ltd.   Hickey, Leo. 2001. The Pragmatics of Translation. Shanghai Foreign Education Press   Kelly, L.G. 1979. The True Interpreter. Basil Blackwell. Newmark, Peter. 1982.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Pergamon Press   Niad, Eugene. 2001. Language and Culture: Context in Translating. Shanghai Foreign Education   Press.   Nord, Christiane. 1991.Text Analysis in Translation. Amsterdam-Atlanta: GA   Northcott, W. H. 1984. Oral Interpreting: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University of Park Press.   Raffel, Burton. 19 . The Art of Translating Poetry. The Pennsy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Samovar, L. A. et al. 2002.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Snell-Hornby, Mary. 2001.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Shanghai Foreign   Education Press.   Steiner, George. 1975. After Babel: 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Toury, Gideon. 2001.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 Shanghai Foreign Education   Press.   Venuti, Lawrence (ed.) 2000.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Wilss, Wolfram. 2001.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 Problems an   Methods. Shanghai Foreign Education Press. 陈德鸿,张南峰,《西方翻译理论精选》,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   高旭东,2000,《五四文学与中国文学传统》,山东大学出版社。   葛校琴,2002,当前归化/异化策略讨论的后殖民视阈,《中国翻译》   (5)32-35 胡翠娥,2000,"归化"和"异化"再思考,《外语与翻译》   (1)30-36   刘绍铭,1999,《文字岂是东西》,辽宁教育出版社。   孟建钢,2002,关于翻译原则二重性的最佳关联性解释,《中国翻译》   (5)27-31   胡功泽,1994,《翻译理论之演变与发展》,台北:书林出版有限公司。   王东风,2002,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中国翻译》   (5)24-26   王宏志,1999,《重释"信达雅":二十世纪中国翻译研究》,东方出版中心   王宏志,1997,民元前鲁迅的翻译活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第1卷,王晓明主编,东方出版中心,168-197页。   王宁,2002,翻译文学与中国文学的现代性,《清华大学学报》(增刊),第84-89页。
通识教育专业的设计论文一当代通识教育的发展通识教育最早源于欧洲中世纪的大学,近代以后盛行于欧美等国,并最终在美国获得较为完备的发展。19世纪随着自然科学与实用技术的兴起,这些学科在美国的大学中日益受到青职业学校英语教学论文一职业学校英语教学现状分析首先,在职业学校英语课堂上,教师是绝对的主角,而学生参与的机会少之又少,通常是老师一个人在讲台上灌输一整节课的英语基础理论。一方面,这样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没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建论文摘要学习共同体的建立是一个学校转型的重要标志,建立课堂学习共同体的研究已经成为了当今教育研究的热点之一。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发展阶段可以分为以下五个阶段共享愿景,寻求共同的情感归属建立手机游戏开发中软件工程的设计与改进论文现阶段计算机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使得网络游戏层出不穷。同样道理,手机等移动通信终端走进了千家万户,手机游戏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目前手机性能处于不断完善过程中,手机游戏需求逐渐呈现出增班主任德育教学论文社会在进步,教育在变革,时代的发展更要求划时代的能够与时俱进的德育教育工作的理念的转变与提升。而今的班主任都在感叹老办法不灵,新办法不明,蛮办法不行,那我们怎样才能使班级德育教育初浅谈童装整体营销产业洗牌品牌论文摘要自2007年下半年纺织业出口退税下调2之后,加上新劳动合同法实施人民币升值原料价格上涨以及金融危机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国内纺织行业明显进入一个盈利增速下降内部优胜劣汰的转型期。浅谈办公楼变风量空调管理的论文摘要指出保证室内新风量的三个控制环节新风总量新风分配量新风均匀性,着重分析单风机变风量系统的新风分配量问题,并对目前的几种解决方法进行分析。关键词室内空气品质(IAQ)变风量系统新高一地理教学论文作为高中的地理老师,在高一阶段我们就要让学生打好地理基础,为高考做准备。以下是小编精心准备的高一地理教学论文,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摘要近年来素质教育呼声不断,快乐教育理念也越来浅谈机械基础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论文教师在机械基础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通过一定的训练来培养。只有将创新意识完全融入到课程教学中,才能发挥其作用,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新课改之后,很加强中小企业税收筹划的建议论文随着我国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内的企业数量也在不断增多,其中中小企业的数量已经占据了国内企业总数量的99左右,为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超过了80,并且为我国税收提供的贡献已经超过了50公路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建议论文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公路交通的需求越来越大,目前我国公路建设的投资主体逐渐向多样化发展,在公路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公路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是公路建设项目实施的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研究论文范本思维导图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思维加以具体化的方法,而将思维导图应用到教学当中,一方面能够促进教师的教学工作,另一方面还能对学生进行很好的引导,在帮助学生整合新壮族民间故事里的择偶风情论文在壮族的民间故事中有许多关于择偶的故事,围绕着择偶主题,有的恬静祥和,有的诲教于人,有的风趣幽默,可谓林林总总,应有尽有。今天牛哥就跟大家一起走进壮族的文化长廊,去看看壮族民间故事Flash动画教学的探讨与研究论文Flash又被称之为闪客,是由Macromedia公司推出的交互式矢量图和Web动画的标准,由Adobe公司收购。Flash通常也指MacromediaFlashPlayer(现A铁道运输沙盘结构设计探讨论文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高铁建设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高铁总里程达到10463公里,居世界第一位。高速铁路安全便捷高效绿色发展,造福人类已是我国目前战略性产业之一。各地方铁路培训机构铁路毕业论文工作总结三篇大学生活将要谢下帷幕,毕业论文是大学生都必须通过的,毕业论文是一种有计划的检验大学学习成果的形式,我们该怎么去写毕业论文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毕业论文工作总结3篇,欢迎阅读,希望积极应对国际服务贸易新变化论文范文摘要国际服务贸易发展呈现加速化高科技化垄断化和自由化的新趋势。近年来,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迅速,但仍存在一定问题,主要表现为服务贸易长期逆差,国际竞争力差服务贸易内部结构不合理服务业整校园文化视域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求论文摘要当前,调动大学生的创业意识,进而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通过创业拉动就业,有利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给予支持,是高校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本文旨在介绍目如何编写小学体育游戏的论文体育课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向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编写体育游戏,使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在动中得到发展,在动中体验价值,在动中享受乐趣,在中学安全教育论文自我保护能力是孩子们快乐健康成长的必备能力。只有学会自我保护,远离危险,我们的孩子才能拥有幸福,享受美好的生活。以下是有关中学安全教育的论文,供大家参考!中学安全教育论文1论文关键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江西产薄荷挥发油提取工艺及其动力学研薄荷是唇形科植物,具有散风热透疹清头利目之功效。由于薄荷属植物分布广生态适应幅度大自然杂交现象普遍以及有性和无性繁殖并存,使薄荷属植物种内在形态和化学上都产生很多变异,导致提取的薄论文教师课堂提问技巧与二语习得很多文章都认为二语课堂老师要增加参考性问题,给学生更多的输出语言的机会。但经过调查分析和文献研究,本文认为课堂话语不同于日常话语,应合理使用展示性问题和参考性问题,才能促进二语习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