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现代化从科技革命到传统复兴

  现代化:从科技革命到传统复兴           现代化:从科技革命到传统复兴 		 	     现代化:从科技革命到传统复兴 现代化是一个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认识的问题。
  自从中国被鸦片战争的炮火无情地卷入现代化的洪流以来,中国的现代化可谓一波三折、命运多舛。中国应该如何进行现代化这个首先应该回答的问题,也一直萦绕在中国人的心头,意见纷呈,争论不休,不时掀起波澜。
  阵阵喧闹已渐远去,唯有问题兀自留下。在这世纪之交的"关键时刻",新一代中国人若不对这个关系到民族前途命运的问题交上自己的答卷,将何以向祖先交待、向历史交待、向世界交待!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明传统的国家。因此之故,在历次文化讨论(更确切地说是现代化讨论)中,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总是一个不可回避的核心问题。最近杜维明教授提出"现代性中的传统问题",已将讨论推进了一步,很有启发性。故笔者不揣浅陋,拟从这个命题入手,对有关问题略加省察,庶几可为引玉之砖乎?
  一、现代化、现代性与传统
  我们通常所说的现代化,其实只是对现代化概念的一种狭义的理解,即发生于西方,蔓延于全球,目前仍在进行的现代化。
  现代这个概念是相对的,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的人都可以把自己所属于的那个时代称作现代。所以,在广义上,任何一种文化从旧范式向新范式转化的过程,都是现代化过程。
  如果可以把人类文化分为价值系统和知识系统两个方面的话,那么,不管那一方面的更新,只要发展到足以促成新旧范式的转化,都可看作现代化过程。在很多情况下,这两方面是相互影响的,即知识系统的现代化往往引起价值系统的现代化;同样,价值系统的现代化也往往引起知识系统的现代化。这两个方面的现代化也常常是交织在一起、同时进行的。
  这个过程是由人类的新知识和新价值的社会化造成的。由于世界是异常复杂的,加之每个个体和社会的经验、知识构成、环境等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任何一个个体和社会也不可能揭开世界的全部奥秘,它们往往从不同角度去认识和体会世界的不同方面。当它们的认识和体会所得社会化,并足以改变某一文化范式时,现代化就发生了。
  新知识和新价值的社会化当然不是说用新的因素去完全代替和更换旧的因素,而是用新的因素去补充和更新旧的因素。因此,从本质上讲,所谓现代化,就是由新的因素引起的文化系统的调整与转型过程。
  现代化的模式是多种多样的。
  从发生机制看,学者们一般把现代化分为自发型(indigenous)外源型(exogenous)两种基本类型。前者指在社会内部自发地产生新质,并且新质的发展导致了社会范式的转化。后者指当另一社会将这种新质引入本社会,并导致本社会范式的转化。
  就狭义的现代化而言,的确可分为这两种类型。但如果考虑到广义的现代化,我想应该再加上第三种类型,即文化融合型。
  有时,虽然从总体上看,文化并没有产生新质,但由于种种原因,不同社会的文化发生融合,从而导致相关社会范式的更新,这也是一种现代化。所谓文化融合,意味着某一社会吸收了其他社会的文化,而所吸收的文化对于本社会来说是新的,足以改变本社会范式的更新。所以我把这种情况称为文化融合型现代化。在历史上这种例证不胜枚举,而各种由民族融合造成的民族文化融合就更不用说了。
  事实上,外源型现代化也是一种文化融合,只不过它所引入的文化本身就是一种现代化文化而已。
  从范围和规模看,现代化可分为地区性的和全球性的。
  地区性现代化指发生在世界某一地区的现代化,如上文提到的地中海东部和西亚各地的希腊化文明的形成。中国早期华夏文化对四夷文化的渗透、同化也是一种地区性现代化过程。这一过程始于西周初年的分封制,一直到汉武帝时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才算大致完成。当时华夏文化较为发达,四夷文化相对落后,因而对于四夷地区来说,这是一个现代化过程。从文化史的角度,可把这一时期称为华夏化时代。
  从涉及的领域看,现代化可分为全方位的和局部的两种形态。前者涉及政治、经济、思想、艺术等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如三次世界性现代化就属这种情况。后者只涉及人类生活的某一个或几个领域,如古代中国对印度佛教的吸收,主要是思想领域的事情。
  所有广义的现代化都可以为狭义的现代化提供借鉴。这正是我们探讨广义现代化的原因。
  最近一个时期,现代性这个概念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人们似乎在寻找现代性的确切含义。其实,现代性是一个历史概念,其内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现代性与现代化是一对相辅相成的概念。现代性是现代化所造成的不同于现代化之前的文化特征或特性,现代化则是现代性形成与实现的过程。这意味着,现代性是在现代化过程中实现的。
  现代化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随着现代化的不断发展、不断深入,现代性也不断实现、不断变化。而某种典型的、具有深远意义的现代性的实现过程,便呈现为现代化的某个阶段。
  就是说,在整个现代化过程中,现代性的内涵是在不断更新的,不同的现代化阶段具有不同的现代性。因而,现代性这个概念是相对的。当新的现代性形成以后,以往的现代性就退居次要地位,甚至逐渐进入传统领域,逐渐转变为新传统,尽管这种新传统不同于现代化之前的旧传统。
  现代性是相对于传统性而言的,二者固然有所不同。然而,现代性与传统性是完全对立的吗?
  过去,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不够的。人们一般都想当然地以为,现代性当然不同于传统性,因而二者当然是对立的。
  这是一种错觉。
  现代性与传统性之间是血肉相连、难舍难分的。就知识系统的现代化而言,一方面,新的知识系统不可能是凭空产生的,它总要以传统知识系统为基础。另一方面,一些已有的知识被以不同方式运用到新的知识系统中,在新的知识系统中复活了。因而,在现代性中我们总可发现传统的影子。
  就价值系统而言,我以为在人类的轴心时代,各大文明的基本价值就已经确立。在其后各个时期的价值系统的转型中,尽管我们不能说在实质内容上没有新的发展,但是,传统的价值观被运用到新的价值体系中,更是一种普遍现象。我们不是经常注意到这种现象吗?许多被我们当作现代性的东西,一查古典,原来早已有之。按照雅斯贝尔斯的说法,在轴心时代以后,人类的每一次重大转折,总要回过头来从轴心文明中汲收智慧,就是这个缘故。这也是雅斯贝尔斯把人类那个辉煌时期称为轴心时代的原因。
  当然,并不是所有传统都可以直接运用到现代化中,它们往往要改头换面,采用现代的形式,即所谓新瓶装旧酒。有些传统,还需要加以改造,才能重新被运用到传统中。
  就这样,传统性在不知不觉中转换为现代性。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称为传统的现代化过程,即化传统为现代的过程。所以,在某种意义和程度上,我们毋宁说,现代性就是传统性。人们之所以将二者对立起来,主要由于这种传统性被遮上了一层现代的面纱。
  现代性与传统性的这种关系,我们从现代化的过程中可以看得更加清楚。
  现代化首先意味着新质的产生或引进。这些新质好象现代化的酵母,在旧的文化系统内部引起连锁反应,导致一系列的变动、调整与革新。在这个过程中,新旧因素相互影响、相互适应、相互促动,最终形成一种新的文化范式。就传统而言,有些方面被摒弃,也有些方面以新的形式凸现出来,甚至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从而令新质相形见绌。也就是说,经过现代化的洗礼,传统再生了、复兴了。
  按照我的理解,所谓现代性就是在现代化过程中最能体现时代精神的那些因素。准此,那些引起现代化的新质固然是现代性,而那些在这个过程中重新扮演重要角色的传统因素同样是现代性。就后一种情况而言,现代性中包含着传统性,而传统性中亦孕含着现代性。这就是现代性与传统性的辩证关系。
  当然,在现代化过程中,传统在文化各个层面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这又导致各个文化层面的发展形态有所不同。一般说来,知识系统产生了更多的新质,所以它的发展模式是多变的、跳跃的;相反,价值系统,特别是其实质内容,则继承了更多的旧有因素,所以它的发展表现出更明显的恒常性和稳定性。
  如果按照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这种文化分类法,也许问题可以看得更清楚一些。翻阅历史不难发现,人类的精神文化在轴心时代已经发展到空前的高度,此后,它的发展虽然时有起伏,但一直没有达到轴心时代的高度。所以,到目前为止,我们仍然可以说轴心时代的精神文化的繁荣程度是绝后的。相反,物质文化的发展是在不断更新的,高潮迭起,且一浪高过一浪,当它达到一个空前的高度以后,又会被另一个高度所取代。所以,我们虽然可以说现代的物质文化繁荣的程度是空前的,但不可以说它是绝后的。至于制度文化的发展,则介于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之间。
  对于外源型和文化融合型现代化来说,情况要复杂一些。由于知识本身就具有兼容性和相融性,所以,知识系统之间的引进和融合是比较容易的。但是,价值系统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的,每个民族都有一套独特的价值系统,它是一种文化的本质,也是自我认同的基础。所以,价值系统之间的引进和融合是一件相当困难甚至痛苦的事情。同理,物质文化之间的引进与融合最为容易,制度文化次之,精神文化最难。
  从现代化的结果看,新文化与旧文化的关系如何呢?
  自发型现代化,其新旧因素是融为一体、密不可分的。一方面,新质是在已有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另一面,在新的社会范式中,许多传统的东西以种种方式被保存下来。
  在外源型现代化和文化融合型现代化所铸造的新的社会范式中,新旧因素所占的比例是千差万别的。旧文化被完全同化者有之。如先秦鲁国本属东夷故地,后成为周公的封地。周公之子在鲁国推行全盘华夏化的政策,"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然后除之"(《史记·鲁世家》),"启以商政,疆以周索"(《左传》定公四年),从而使这一地区全盘华夏化了。新旧因素平分秋色者有之,如地中海东部和西亚各地始于亚历山大时代持续到基督教时代之初的希腊化文明就是希腊文明与亚洲文明的混血儿。当时希腊文明是一种较发达的文明,上述地区将希腊文明与当地文明融合起来,改变了其文明范式,形成一种希腊化文明。对于当地来说,这其实是一种现代化过程。已有文化对新因素进行一定程度的同化,然后纳入自己体系者有之,如中国哲学对佛教哲学的吸收。如此等等。
  当然,在这千差万别中,并不是没有规律可循的。一般来说,越是深厚、强壮、发达的文化,就越有生命力,其在新的文化范式中就占越大的比例,并成为一种主导性文化。至于若干种文化势均力敌,那么它们之间的引进与融合,将立足于本社会的文化去吸收、引进其他文化。也就是说,在新的文化范式中,本社会的文化,仍为主导性文化。所以,在现代化过程中,较为弱小、落后的文化的价值系统将被较强大和发达的文化的价值系统同化掉。也就是说,那种弱小、落后的文化将面临失去自我的境地。反之,一种较为强大和发达的文化的价值系统,则会吸收和同化其他弱小、落后的或与自己势均力敌的文化的价值系统。
  值得特别强调的是,在新的文化范式中,新旧文化的因素并不是机械地拼凑在一起的,而是水乳交融,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之所以如此,那是因为主导文化对从属文化中与自己秉性发生冲突的部分进行同化。
  二、全球化过程中的现代化趋势
  那么,如何理解狭义现代化即我们这个时代仍在进行中的现代化?它是如何演变的?又将往什么方向发展?
  就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而言,我们仍可以说,现代化就是由新质的产生引起的整个文化系统的调整。
  在三次世界性现代化中,前两次是各个文明在相互隔离的状态下进行的。我之所以称之为世界性的,那是因为它们具有世界意义。但是这第三次不仅具有世界意义,而且是在世界一体化过程中进行的。因此,这场现代化事实上是和世界秩序的变动、调整交织在一起的。
  亨廷顿教授认为,冷战结束以后的多极的世界新秩序主要由七个或八个文明构成,它们是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拉丁美洲文明和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3]。尽管如此划分世界文明是否合适还有待商榷,我也不同意将世界新秩序的主要特征归结为文明的冲突的观点,但是亨廷顿教授把文明作为世界新秩序基本单位的见解,的确是极有眼力的。
  我想,文明也正是我们研究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基本单位。
  从历史和可以预见的未来看,整个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进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西方的现代化过程;第二阶段为西方现代化向其他文明推广,亦即其他文明引进、吸收西方文明的过程;第三阶段为其他文明自身的现代化,确切地说,为各文明之传统的现代化过程;第四阶段为包括西方在内的各大文明之间相互调适、相互吸收、相互融合,逐渐形成一种普世的现代性的过程。
  由于这场现代化的复杂性、长期性和广泛性等原因,各个阶段之间并没有一个明显的分界线,它们往往是交叉进行的。
  西方是这场现代化的发源地,并且现在仍处在现代化的最前沿(对于西方来说,这当然是一场自发型现代化)。
  有些学者认为,现代化最早发生于文艺复兴时期,另一些学者主张现代化是从17、18世纪开始的。这是因为,在持后一种观点学者的头脑中,文艺复兴时期的现代化和现代性已经进入传统领域。
  如果从文艺复兴算起,则西方的现代化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第一期即文艺复兴时代,其现代性是文艺复兴运动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文学艺术领域的风格与精神,而人文主义是其基本特征[4]。第二期为工业化时代,其现代性当然是工业文明。第三期即当代,或可称为后工业化时代。如何理解其现代性? 西方学者比较一致的意见是,现代性包括市场经济、个人主义和民主政治三项内容。我想,工业文明仍应为现代性之一,只是退居相对次要的地位而已。
  这三个时期的现代性同西方传统都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文艺复兴"(Renaissance)一词的字面含义是"再生"。文艺复兴运动旨在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使这一古老传统"再生"。工业文明虽然起初主要表现为知识的更新与创造,但仍离不开已往的科学技术成就。至于西方学者所认同的现代性的三项内容,我们仍可从西方传统中找到其根源。
  亨廷顿教授曾把现代化之前的西方文明的主要特征归纳为八条:古典遗产,天主教和新教,欧洲语言,精神权威和世俗权威的分离,法制,社会多元主义,代议机构,个人主义[5]。看来,在三项现代性中,个人主义本来就是西方的遗产。民主政治的基础则是精神权威和世俗权威的分离、法制、社会多元主义、代议机构等遗产。正如亨氏所说,西方传统文明中的各种代议机构"提供了在现代化过程中演变为现代民主体制的代议制形式。"[6]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主要特征,而马克斯·韦伯早已对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关系作过精彩论述。在这里,我想补充的是,市场经济与西方传统中的商业文明恐怕也不无关系。
  可见,西方的现代性,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西方的传统性;西方的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西方传统的现代化。
  不过,西方现阶段的现代化已经发展得相当充分。也就是说,西方的现代化又处在一个新的转折点上。
  有人说,世界(主要指西方)将进入"后现代化"时代。我不赞成这个提法,关键在于如何理解"现代化"这个概念。
  在我看来,现代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包含若干发展阶段。当这整个变革过程结束以后,即文化进入一个新的持续稳定的态式以后,现代化才算完成,才会出现后现代化的问题。但是,现在并没有迹象表明,现代化过程即将结束,或现代化即将完成。因此,所谓"后现代化",那不过是现代化的一个新的阶段,不过是新的现代性实现的过程。
  那么,新的现代化阶段和新的现代性将是什么呢?
  我以为,关于西方的现代化目前所面临的转折这个问题,只有置之于更广泛的现代化背景中才可以看得清楚。
  当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进入第二阶段,问题要复杂得多。对于西方以外的社会来说,现代化是从西方引进的,所以属外源型现代化。
  当现代化的浪潮无情地冲击着这些古老的土地的时候,人们往往为两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困扰着,一个是西化与现代化的关系,另一个是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他们思考着,争辩着,甚至斗争着,由此形成了种种观点。
  关于西化与现代化的关系,过去普遍的看法是将二者等同起来。但是到晚近,越来越多的学者将二者区分开来。例如亨廷顿教授在阐述了古典遗产、个人主义等八条西方文明的主要特征后指出:"它们是西方之为西方的东西,但不是西方之为现代的东西。"至于非西方社会对西方和现代化的回应,他总结出三个模式:"拒绝现代化和西方化;接受两者;接受前者,拒绝后者。"[7]亨氏尽管把西化和现代化毫不含糊地区别开来,但是他似乎并没有提供出二者之间的明确界限。
  我的意见是,把二者完全区分开来不但是困难的,而且也是不可能的。我不赞成西方文明的那些主要特征"是西方之为西方的东西,但不是西方之为现代的东西"的观点。如上文所述,西方的现代化在某种意义和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其现代性就是其传统性。换言之,一些西方文明的主要特征,既是西方之为西方的东西,也是西方之为现代的东西。退一步说,即使我们把西方现代化之现代性中的传统因素全部过滤掉,仅就其现代性中的纯粹新质而言,在发生学上,它仍然是西方的。因此,西方以外社会的现代化,只要是引进西方的现代化,无论如何都是一个西化过程。
  不过,尽管这种西化就是现代化,但这并不意味着现代化就等同于西化。从世界范围的现代化进程看,其他文明对西方现代化的吸收,即西化过程,仅仅是一个阶段或一个方面。
  当这个阶段结束以后,甚至在这个阶段进行的同时,另一个问题,即传统与现代化关系的问题便提到日程上来了。
  从实质上说,这只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如果将现代化完全等同于西化,那便将传统与现代化完全对立起来,完全否定传统。事实上,现代化等同于西化的观点,只有在一种情况下才可以成立,那就是一些弱小文化完全为西方的现代化所同化,实行全盘西化,从而失去自我。对于一种较为强壮的文化来说,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毫无疑问,世界各大文明,不管是西方文明,还是其他文明,都是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和壮大的,它们发源于不同的地区,形成于不同的时代,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深厚的底蕴和完整的文化系统。以至亨廷顿教授说:"文明是人类最高的文化归类,人类文化认同的最广范围,人类以此与其他物种相区别。"[8]因此,任何一种大的文明都不可能被其他文明完全同化或吞并(我以为在亨氏所列的八个文明中,只有西方文明、中华文明、印度文明和伊斯兰文明四个是最基本的,其他四个都可并入这四个文明中)。
  由于各个文明的独特性,所以每一个文明都有自己的优势,也都有自己的局限性。这就是各个文明之间可以相互吸收和融合的根据,也是其他文明吸收西方现代化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基础。
  由于各文明都有深厚的底蕴和完整的文化系统,或者用亨廷顿的话说,"文明是最高的文化归类,人类文化认同的最广范围",所以,各个文明对其他文明文化的吸收,是立足于本文明的。它吸收其他文化的最终目的,是发展和壮大自己,而不是认同其他文明,取消自我。这就是说,各种文明在现代化过程中,其传统的价值系统仍然是其文化的核心部分。
  然而,既要保持传统,又要吸收其他文化,进行现代化,这是可能的吗?
  对于西方

不同国籍航班对首都国际机场空气质量影响的研究1前言空气微生物是存在于空气中微生物的总称,包括真菌细菌病毒等肉眼不可见的微生物,它们可粘附在悬浮颗粒物上,形成生物气溶胶。生物气溶胶可使空气微生物较长时间停留在空中,与环境中的其环境空气中二氧化氮的测定如何避免空白值偏高环境空气中的二氧化氮是法规控制空气污染物,是形成光化学烟雾的主要因素之一,对人体健康危害很大,即使暴露于二氧化氮的时间很短,肺功能也会受到损害如果长时间暴露于二氧化氮,可能导致肺部浅析大型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及解决途径探析大型水利工程,如水电站的建设,可以增加河流上游的蓄水量,对洪水防御水力发电农业灌溉家用水供应水产养殖等具有巨大作用,像三峡大坝的建设,还达到了旅游航运之目的,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浅谈有待开发的校园天然气矿引言依山傍水的德阳中学校园美丽幽雅,因为东300米左右有郁郁葱葱的东湖山东南面有玄珠湖,学校有天然的大草坪足球场,行道两旁有四季长清行道树,学校周围没有工厂,本应该是一个读书求学的系统动力学的空铁联运客流预测引言2008年8月,我国第一条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的投入运营标志着我国高铁时代的到来。在便捷性舒适度安全性等方面,高铁均达到了与航空相媲美的标准。航空客运最主要的市场处于60022浅谈EPB粘盘异响产生机理及其预防1引言电子驻车制动系统(EPBElectricalParkBrake)是指将行车过程中的临时性制动和停车后的长时性制动功能整合在一起,并且由电子控制方式实现停车制动的技术。与传统的走低碳道路需考虑现实条件不可盲目跟风低碳是一个相对概念,低碳经济的核心是生产和消费活动向着低碳化方向发展,没有一个具体阈值可以判断一个经济体是否为低碳。长远来说,低碳道路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近期来说,走低碳道路需要考跨国企业的环保双重标准绿色和平10月前公布一项调查显示,在世界500强和中国100强中,有18家中外企业下属的25家工厂隐瞒了其在中国业务的污染信息,包括壳牌三星电子雀巢乐金卡夫摩托罗拉电装普利司通等跨浅谈建筑工程给排水施工方法与注意事项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现代建筑工程中施工工艺与施工技术不断的更新,这不仅提升了人们的居住环境,也为建筑行业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建筑工程中给排水工程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子工程,高速公路设计和施工方法高速公路设计和施工方法在过去几十年间,随着岩石力学与工程技术紧密结合,尤其是地下空间施工技术各项革新,促进了隧道施工技术在安全性和效率不断进步。本文将在高速公路工程中的岩体工程地质框架剪力墙结构建筑施工技术方法摘要现阶段,框架剪力墙结构应用较为广泛,能够显著提升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以及建筑强度,但在具体施工应用过程中易出现质量问题,影响整体施工质量,因此,加强对框架剪力墙结构建筑施工技术方法
浅谈网络学习环境中的科学课程分析活动设计论文环境科学课程的探究学习活动中,分析是学习过程中的基本步骤,指导是有效分析的前提。文章在认知理论的基础上,明确了网络学习环境中的科学课程分析活动及其指导的特点,设计了科学课程分析活动我国环境科学学科半衰期分析论文1引言半衰期(Halflife)原指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时所需要的时间,在图书情报领域,J。D。Bemal最早提出用半衰期来表征文献情报老化速度,表示文献发表后到这一时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古典芭蕾舞基训课的科学训练研究论文随着国内高等教育舞蹈事业的飞速发展,培养复合型舞蹈人才已成为中国舞蹈教育的首要任务。在高校舞蹈教学中,古典芭蕾作为科学训练的代名词,其规范严谨的训练体系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环境科学教改分析论文一环境科学专业教学现状传统高等教育的逻辑起点是高深学问。在前苏联专才教育的影响下,环境科学专业的传统教育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例如在教学体系上,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试验在教学方法上,中学科学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开展思路论文摘要目前,国际教育改革极其关注对合作学习的应用,我国新课标也对合作学习大力提倡,将其作为重点应用的学习方法。合作学习的教学思想富有新意,在学习中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中学科学课关于让幼儿在科学小实验中获得和谐发展的论文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幼儿园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所谓和谐发展就是指合乎幼儿身心成长规律体现时代要求的发展,是协调的生动活泼的发展,是既结构合理,又富有个性的发展。和谐发展即小学科学翻转课堂实施策略的创新论文翻转课堂又称颠倒课堂,其外显的主要特征是课堂教学结构的翻转。由以往的教师传授学生被动接受或教师引导学生被动接受启发的课堂教学结构,翻转为学生先自主学习,然后带着疑惑去探究,去发问,提高科学教学质量途径的探索论文摘要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科学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通过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因此为提高科学教高中数学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论文随着新课标实施的不断深入,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越来越重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应该加强对于学生的正确引导,使学生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的教学现状及指导策略论文阅读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是一种再创造,具有强烈的个性特征,而个性化阅读指的则是以小学生的个性为前提,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与经验去阅读课文,积极主动分析课文内容,在作文中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与创新意识论文1。改进作文命题,鼓励自主拟题传统的作文教学往往是教师统一命题统一要求。这种趋同性的逻辑思维有利于老师的教学,便于其考查学生的写作水平,但却极不利于学生求异思维与创新意识的形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