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探析构建我国行政诉讼调解制度的必要性及可行性(1)论文

  【论文关键词】行政诉讼  调解  必要性  可行性   论文论文摘要:根据我国《行政诉讼法》第50 条和第67 条第3 款的规定,确立了行政诉讼不适用调解的原则。但在行政诉讼实践中,由法官主持当事人就行政纠纷"案外和解"的情况普遍存在,这种做法实质上就是"调解"。
  这种现象造成了立法与实践的严重脱节,值得我们深思。《行政诉讼法》的修改已提上日程,行政诉讼调解制度已被纳入修改范围。
  可见,行政诉讼调解的价值正逐步得到学者和立法机关的认可。但是反对行政诉讼适用调解的传统理论力量仍很强大,加强对行政诉讼调解制度的研究力度,显得十分重要。
  本文从行政诉讼不适用调解所遭遇的现实困境出发,在分析理论界纷争的基础上提出个人观点,探析我国行政诉讼调解制度建立的必要性及可行性,以求能为我国行政诉讼调解制度的理论研究有所贡献。
  一、引言   我国《行政诉讼法》第50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不适用调解。"但反观我国审判实践,"案外和解"的现象普遍存在。
  行政诉讼法施以来,行政案件撤诉率长期居高不下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大量的行政案件是原被告在法院的默许甚至动员下以"庭前和解"协议解决,以撤诉的合法形式掩盖"案外和解"的过程及内容。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我国加入WTO后国际争议解决机制中非诉纠纷解决方式的影响,对我国的行政诉讼禁止调解提出严峻挑战,我国有必要重新审视和反思依赖"公权不可处分"理论设计的行政诉讼禁止调解制度。
  在本文中,笔者试图从我国理论界关于行政诉讼调解制度纷争入手,用比较和历史分析的方法探析构件建我国行政诉讼调解制度的必要性及可行性,探讨法治和调解之间的连接点,并尝试将调解纳入到行政法治的轨道上,更好的发挥调解在解决纠纷中的作用。
  二、我国行政诉讼调解制度的立法现状及理论界纷争
  (一)我国行政诉讼调解制度的立法现状   1985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经济行政案件不应进行调解的知》指出:"审查和确认主管行政机关依据职权所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或者其他的行政决定是否合法、正确,不同于解决原被告之间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问题","因此,人们法院不应进行调解,而应在查明情况的基础上作出公正判决。"1987 年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审理经济纠纷案件具体适用<民事诉讼法(试行)>的若干问题的解释》中,再次就行政诉讼不适用调解明确作了规定。
  我国现行《行政诉讼法》第50 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不适用调解。"《行政诉讼法》第67 条第3 款又规定:"赔偿诉讼可以适用调解。
  "   这些规定表明我国行政诉讼中除赔偿诉讼适用调解外,其他的以禁止适用调解为原则。我国行政诉讼法如此规定是以传统理论 "行政权的不可处分"作为支撑的,但在理论界,对行政诉讼是否适用调解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二)理论界纷争   对行政诉讼是否适用调解理论界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持肯定的态度,一种持否定的态度,两种观点都有自己充分的理论依据。   反对者认为,公权不可处分,行政管理活动的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是由法律事先规定的,双方当事人都没有选择的权利,[①]行政机关不能采取完全或部分放弃其行政职权的方式来促成与相对人的和解;公共利益不可出让,如果在行政诉讼中允许调解,无疑为行政主体拿公共利益与相对人进行交换,结果导致公共利益受到损害;行政诉讼是审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行政职权都是法定的,具体行政行为要么合法,要么违法,不存在第三种可能;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地位不平等,行政案件争议的诉讼标的是一定的行政法律关系,不是平等主体间的民事法律关系,双方当事人在行政法上的地位不平等。
  [②]   支持者认为,公权力并非不可处分,行政主体可以在其自由裁量的范围内处分公权;行政诉讼中适用调解并不必然损害公共利益,现代行政为服务行政,行政诉讼也并不存在一般性的维护公共利益的需要,人民法院以实现公共利益为重要内容的国家权力也必然体现于人民法院的行政审判中,只不过他是通过对可能遭受行政权力侵害的公民个体提供公力的救济来实现公共秩序或者更高层次的公共利益,法院不会成为保护公共利益的障碍;行政诉讼适用调解并不违反合法性审查,其调解协议的内容不得违反法律规定,并且要经人民法院审查确认这个过程,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人民法院对其合法性进行审查;双方当事人在行政诉讼中的法律地位平等。   从上文可以看出,理论界就行政诉讼能否适用调解存在很大的争议。
  笔者对上文两种观点仔细甄别后,更加倾向于支持者的观点,笔者支持建立有限行政诉讼调解制度。本文接着将深入探究我国行政诉讼调解制度建立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三、构建我国行政诉讼调解制度的必要性   在理论上不存在足以否定行政诉讼调解建立的障碍,随着我国法制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行政诉讼制度完善和行政审判现实的需要、降低诉讼成本及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需要,在行政诉讼中引入调解是完全必要的。
  (一)完善行政诉讼制度及行政审判现实的需要   行政诉讼制度禁止调解的弊端越来越明显。我国行政诉讼制度自建立以来,在监督行政主体依法行政、保护公民合法权益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应看到行政诉讼制度存在诸多缺陷。
  [③]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人们热衷于通过信访等非诉讼途径来解决纠纷,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行政诉讼制度存在的不足,救济手段单
  一、救济成本较高、救济效率低成为受害方通过行政诉讼实现权利救济的主要障碍。当事人在行政诉讼中只能通过法院审理判决来实现权利救济,没有选择其他具体救济途径的余地。
  在行政诉讼中建立调解制度可以实现行政诉讼具体救济途径的多元化,降低救济成本,提高救济效率,给当事人选择救济途径的权利。   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行政主体与相对人之间通过调解而结案的事实,必然要求行政诉讼法对此作出反映,使这些案件的结束建立在"合法"的基础上。
  行政案件撤诉率居高不下已成为不争事实,这种现象已说明,大量的行政案件是在法院的主持下,通过协商、协调的方式得到解决。为解释这种怪异的现象,有人指出"法院不能调解,但是原、被告可以和解。
  "[④]也有人说"行政诉讼不适用调解原则并不能排除人民法院在审理的过程中对双方当事人进行一些说服教育工作",需要强调的是,与其让这些变相的调解处理成为规避法律的工具,不如从制度上加以规范,允许当事人调解、协商,由法院对当事人达成的协议是否合法进行审查,在不违反当事人自愿和法律的强制性规定、不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的情况下,确认协议的法律效力,使调解成为保护当事人合法权利,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工作方式,以消弭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所产生的尴尬。因此,设立调解制度,将当事人的协商过程和内容置于司法审查之下,显得尤为紧迫和必要。
  (二)降低诉讼成本   完善的行政诉讼制度必然要求诉讼经济化,调解是行政诉讼经济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任何人都不愿轻易涉诉,理性的人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会充分考虑其行为的成本,行政诉讼成本的考量成为影响相对人涉诉的主要因素。
  人们在决定采取何种方式解决纠纷时,其内心中都会进行一番比较,这是每一个理性人都会经历的抉择过程,人们尝试了其他救济手段无效或非诉诸法律不可的时候,会选择走进诉讼程序,但法律规定行政诉讼的低起诉收费,是否就意味着行政诉讼的成本不高呢?我国行政诉讼禁止调解,意味着除非原告撤诉,否则案件都必须经过审理阶段。从行政诉讼程序看,从起诉、受理到立案、开庭审理,有些诉讼还要经过复议、听证等程序,要耗费当事人更多的时间。
  更为重要的是,在中国的人情社会里,很多的行政诉讼当事人仅仅是为了讨个说法,与政府机关作对,在民众的眼中,历来扮演非良民的角色,而且,不管和行政机关发生何种矛盾,纠纷解决之后,终归要在其范围内生活、工作,因行政诉讼带来的紧张关系导致生活压力加大、人际交往尴尬的窘迫困境是原告所不想看见的。这些时间成本、经济成本、人情成本都会导致相对人思想负担过重不敢涉诉,另一方面,这也与诉讼经济化背道而驰,诉讼经济化除了简易程序、书面审理外,一个重要的表现形式就是诉讼中的调解。
  [⑤] 调解可以消除相对人的思想顾虑,用行政诉讼的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行政诉讼当事人在法院默许甚至动员下通过协商的方式解决纠纷,比由人民法院强制解决当事人纠纷的判决方式更加柔和,基于平等、自愿的基础达成的协议,结果双方往往更加容易接受。如果能在坚持司法公正的基础上尽可能地节约诉讼成本,减少资源耗费,在法定审限内尽快结案,使争议的法律关系尽早得以确定,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经济价值,[⑥]这样的制度设计就是有价值的。
  于其他审判方式而言,行政诉讼的调解有诸多优势,这些优点可以节约大量的诉讼成本。调解基于当事人自愿与平等,在此基础上达成的协议,一般情况下当事人都能够履行,这有利于纠纷的彻底解决。
  从人民法院的角度看,行政诉讼适用调解能够更好的实现司法效率,除快审快判外,社会效果也是司法效率的体现,调解一般不发生上诉,极少出现申诉和上访,不会涉及执行难的问题,其结果是节约司法资源,减少法院压力,减少当事人的诉累。人民法院在调解中担当一定的角色,避免了"案外和解"后行政机关不履行协议义务给当事人带来的不便。
  当然,调解意味着行政机关对原告在不损害公共利益的情况下作出让步,但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民群众和行政机关的对立情绪。
  (三)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   1992年推行市场经济以来,行政体制发生深刻变化,建立服务型政府已经成为中央和地方政府改革的重要目标。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经济管理和社会管理的手段主要表现为指令性计划和行政手段,政府扮演了生产者、监督者、控制者的角色,政府的服务性不强。
  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职能从"全能"向"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向转变,更加注重政府为社会和民众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这种政府职能的转变要求我们的行政管理手段逐渐向柔性、合意、服务转变,这种转变必然影响到作为救济手段的行政诉讼。我国行政诉讼要适应政府职能的转变,引入行政诉讼调解,完善救济途径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过去相当长的时期,英美"控权论"思潮对我国行政法学界影响深远,以至于更多看到行政机关与相对人、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明显对立性,行政权力和公民权利存在不可消除的紧张关系,既然如此,两者和解的可能性就不存在。但现代行政法理论更多强调,行政管理已不再仅仅是行政机关单方意志的体现,更多的时候,这种行政管理表现为行政机关与行政相对方的合作,只有合作的行政才能使行政机关节约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实现行政目的,行政机关与相对人的这种合作越充分,两者双赢的可能性就越大。
  实际上这种合作就是指在行政机关和相对人之间发生纠纷的时候,应该选择调解的方式解决纠纷,达到双赢的局面,这既有益于行政机关行使行政职权,也有益于保护相对人合法权利,减少本可以避免的麻烦。
  四、析构建我国行政诉讼调解制度的可行性   随着行政诉讼制度完善和行政审判现实的需要、降低诉讼成本及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需要,在我国建立行政诉讼调解制度已完全必要,但是否可行呢,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探讨。
  (一) 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理论基础   立法时及实施初期,不适用调解有其特定的背景和基础。行政诉讼法立法初期,我国的法制发展水平不高,执法人员的素质有限,当时对调解如何理解和操作存在很大分歧,如果在这种背景下引入行政诉讼调解制度,可能会导致行政审判无法发挥保护公民以及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作用,将不利于行政审判的开展。
  但现在,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以来,行政诉讼调解制度成为行政法学界关注的焦点,一大批学者对行政诉讼调解制度展开研究,形成了丰富的理论成果,为现在我国建立行政诉讼调解制度奠定了强大理论基础。
  行政主体具有一定的处分权。有学者认为"在行政诉讼中,当事人只能处分某些诉讼上的权利,不能处分实体上的权利"。
  [⑦]但从行政法发展的趋势看,传统的行政行为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现代行政已经向服务行政、合意行政的方向发展。合意行政主要表现为非强行行为,如,行政指导、行政调解、行政合同等,非强制行政行为有着自身的优势与特点,其灵活性、应变性等的特点则容易调动行政相对人的积极性。
  当今,非强制性行政行为在我国的行政管理中处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以合意为基础的非强制性行政行为中行政主体是拥有一定的实体处分权的,行政主体和相对人存在协商的空间,只是这种"处分权"带有非随意性而已。   在行政诉讼中有限适用调解与维护"公共利益"并不对立。
  公共利益都是由一个个合法的私人合法利益按照某种方式组合起来的,"公共"泛指一定范围内的多数人的公共合法利益,之所以维护公共利益就是防止一定范围内的多数人的共同合法利益受到侵犯,因此,维护公共利益就是维护一个个私人合法利益的"共性",当然,我们不能否认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之间存在的差别,但可以肯定的是,我们完全可以找到私人利益的"个性"和公共利益的"共性"两者之间的最佳结合点,这个最佳的结合点就是调解存在的空间和余地。在行政诉讼调解中,人民法院居中主持,调解协议必须由其审查认可方可发生法律效力,若该调解真侵犯"公共利益",完全可以不予确认,既调解无效。
  行政诉讼法关于行政诉讼只对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审查的规定,并不影响调解在行政诉讼中的适用。行政诉讼法之所以规定只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主要是出于防止司法权对行政权的过度干预,但我国并非"三权分立"的制度模式,历来是"行政权一家独揽",即使在三权分立的国家,也出现行政权力的膨胀和扩张,在"行政权一家独揽"的中国,司法权干预行政权更是无从谈起,这已经消除了行政诉讼立法时禁止适用调解的立法顾虑。
  由此可见,在行政诉讼中,审查在行政自由裁量权范围内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时,存在适用调解的可能性。   在行政诉讼中,双方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
  传统行政管理中,行政机关的服务性不强,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处于管理与被管理、支配与被支配的地位,但随着服务行政、合意行政的发展,加上《行政诉讼法》第5条的规定,在理论上和法律规定上,双方当事人的法律地位都是平等的,这为调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外,地位平等也不是调解的必要条件。[⑧]   司法实践已证明,行政诉讼调解是解决行政纠纷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我国已经出现公开尝试"行政案件协调"的典型案例,譬如,1998 年四川省眉山市某区政府将13.1 亩的国有河滩地给一家养殖场作为建设用地而引发的与养殖场业主黄某行政诉讼一案,本案中由于法院居中"协调"双方,不但妥善处理了原有的行政纠纷,而且还成功避免了新的矛盾的产生,收到了良好的法律和社会效果,这也说明司法实践也在呼唤行政诉讼调解制度的建立。
  (二)实践上具有可行性   行政诉讼法实施以来,法院审理行政案件虽不适用调解,但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协调工作"为我们提供可实践基础。行政审判实践中,大量的行政案件是原被告在法院的默许甚至动员下通过"案外和解"协商解决的,"案外和解"中的这种协商实质上就是调解,只是最后以撤诉的合法形式来掩盖"案外和解"的过程和内容而已,禁止调解的规定在"案外和解"中被悄然规避。
  可见不适用调解的制度与现实需要之间的巨大反差禁止调解的规定已名存实亡。将这种变相的调解予以规范,从制度上予以保障,可以说是解决目前行政审判出现这方面问题的有效办法。
  [⑨]立法者当初设立禁止调解制度的本意则是担心调解会损害原告利益或公共利益,事实上,禁止调解不仅未能真正保护原告和社会的公共利益,相反却在诉讼程序以外悄然地进行着侵害。面对行政案件非正常撤诉背后隐藏的为行政诉讼立法所始料不及的突出问题,与其让"案外和解"这种变相的调解成为规避法律的工具,不如从制度上加以规范。
  因此,设立调解制度,将当人的协商过程和内容置于司法监控之下,显得尤为紧迫和必要。大量的"案外和解"和"协调处理"的存在为我们建立行政诉讼调解制度提供了实践基础。
  (三)域外实行多年的行政诉讼调解制度可供我们借鉴   域外实行多年的行政诉讼调解制度可供我们借鉴。大陆法系国家和英美法系国家在司法审查和行政诉讼中,都不同程度地允许当事人和解或者法院进行调解。
  我国台湾地区《行政诉讼法》第219 条规定:"当事人就诉讼标的具有处分权并不违反公益者,行政法院不问诉讼程度如可,得随时试行和解。受命法官或受托法官,亦同。
  第三人经行政法院许可,得参加和解。行政法院认为必要时,得通知第三人参加。
  "德国行政法院法第87 条规定:"审判长或其指定之法官,为使争诉尽可能一次言词辩论终结,于言词辩论前有权为必要之命令。其有权试行参与人为争讼之善意解决之和解。
  "日本、瑞士等国虽然未明确规定法院在行政诉讼中可以进行调解,但从有关法律条文中仍可以推知,允许法官进行一定程度的调解,在域外,既有关于行政诉讼调解制度的明确规定,也有法律没有明文禁止的情况。在采取行政诉讼调解的国家,虽然存在着行政处分权有限,调解可能冲击依法行政原则的顾虑,但行政诉讼调解的正面效应决定了行政诉讼中调解制度的建立。
  域外审判实践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在行政诉讼中建立调解制度的成功范例,我们应当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建立适合中国具体情况的行政诉讼调解制度,尽快修改行政诉讼法,消除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巨大反差。
  (四)ADR 对我国行政诉讼具有借鉴意义   ADR 制度作为解决纠纷的一种新的方法和手段在国际上被广泛而富有成效地运用。ADR 是英文 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 的缩写,意思是非诉讼解决机制,是西方国家解决纠纷的常用方式,更是西方国家由诉讼推崇向自治理念发展的结果。
  ADR以调解为主要标志,具有简便灵活、成本低廉和高效的特点。在调解程序与诉讼程序的关系上各国普遍采取的是调解优先的原则。
  美国是ADR的发源地其运用取得了异常惊人的成果,美国的行政案件中,调解是解决纠纷的手段之一,而且发挥着重要作用。英国对 ADR 较之于诉讼则持优先与鼓励的态度,英国的行政案件,大约 4/5 是通过调解解决的,1/5 是判决解决的。
  除西方国家外,在韩国和我国的台湾地区,ADR 也具有很长的历史,在行政案件中也是经常运用的。   我国加入 WTO 后,行政审判具有了更强的外向性,为适应 WTO 的要求,ADR 这种高效便捷的解决争端的制度对我们在审理涉世行政案件中引入调解机制不无借鉴意义。
  同时,美英等国家的司法审查制度中调解的有效运用对我国行政诉讼设立调解制度更有直接的参考和借鉴价值。ADR 作为一种纠纷解决机制,更多地强调的是诉讼外的调解,这完全符合我们现在的国情,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公民法律意识进一步提高,在司法资源有限的情况下,ADR对我国行政诉讼极其重要借鉴价值。
  我们还需强调的是,我国现行行政诉讼制度允许行政赔偿案件适用调解的规定,经过多年的行政赔偿案件的调解实践,我们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比如我国已出现公开尝试"行政案件协调"的典型案例。当然,我们还应该看到,不同的滋生土壤形成了千差万别的法律文化类型和法律心理。
  自古以来,调解在中国一直有着广泛的适用,西方的法律文化孕育了以诉讼为主的纠纷解决机制和观念,而在中国古代却形成了以调解为主的纠纷解决机制和观念。在文化的沉淀里,调解不仅仅是一种纠纷解决的方式,还在于这种纠纷解决制度的安排体现了一种关于社会秩序的安排,也体现了一种特殊文化价值的趋向。
  传统文化要求人民得与自然界的和谐,顺应自然的客观规律。但社会生活是交互性的,冲突不可避免。
  当冲突产生时,人们就会选择既能解决冲突、又能保持和谐的手段来解决冲突。由于调解是在双方平等协商的基础上解决纠纷,因而更适合中国民众的心理。
  [⑩]   从上文的论述中可以肯定,在我国建立行政诉讼调解制度已经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目前,在行政诉讼法修改中引入调解制度的时机已经成熟。
  五、 结论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利益多元化的格局趋势日益明显,对政府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在履行职能的过程中应当依法行政,通过救济途径及时解决纠纷,行政诉讼在解决官民纠纷中发挥着重大作用。
  但是,我国行政诉讼制度长期以来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未将调解制度纳入其中,结果导致我国大量的行政诉讼案件通过"案外调解"、"协调处理"等违法手段处理,一方面这与行政诉讼禁止调解的初衷背道而驰,另一方面法律被规避,当事人的权益无法切实得到保障。司法实践与立法意图的巨大反差,使我们不得不反思当初的法律规定。
  本文深入分析理论界对行政诉讼调解制度的纷争,充分说明在我国建立行政诉讼有限调解理由,深入探析了在我国建立行政诉讼调解制度既是必要也是可行的,因此,我国应当而且可以确立有限的行政诉讼调解制度。随着行政诉讼法修改提上日程,希望以立法形式规范调解制度,更好的发挥调解在解决纠纷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王振清主编.行政诉讼前沿实务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4 .   应松年、袁曙宏.走向法治政府——依法行政理论研究与实证调查[M].法律出版社 ,2001.    刘恒.行政救济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8 .   刘善春.行政诉讼原理及名案解析[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    胡肖华主编.权利与利益的博弈[M].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   范愉.非诉讼程序(ADR)教程[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甘文.行政与法律的一般原理.[M].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2 .   朱福惠,刘伟光.我国行政审判中调解制度的改革与完善[M].《现代法学》2002 年第 5 期.    [美]理查德•A.波斯纳,苏力译.法理学问题[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德]•汉斯沃尔夫等. 高家伟译.行政法[M]第1 卷.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1]林建军主编.行政诉讼法实务与案例[C].北京:中国工商出版社,2002.   [12]强世功.调解、法制与现代性:中国调解制度研究[C].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1 .   [13]崔卓兰、于立深.行政规章研究[C].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2 .   [14]王 彦.调解与行政诉讼制度创新.载www.chinalawlib.com/114754809.html ,2007 年1月18 日.   [15]李浩.关于建立诉讼上和解制度的探讨[R].载马俊驹《清华法律评论(第 2 辑)》,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 .   注释   [①] 林建军主编.行政诉讼法实务与案例[C].中国工商出版社,2002.237   [②]林建军主编.行政诉讼法实务与案例[C].中国工商出版社,2002.236   [③]胡肖华主编.权利与利益的博弈[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336   [④] 刘善春.行政诉讼原理及名案解析[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644   [⑤]胡肖华主编.权利与利益的博弈[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第337页。   [⑥] 张柏峰:《司法公正与效率价值的时代精神》[C],载《法律适用》2002 年第 1 期,第 7 页   [⑧] 胡肖华主编.权利与利益的博弈[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336   [⑨] 王振清主编.行政诉诉前沿实务问题研究[M].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324   [⑩]胡肖华主编.权利与利益的博弈[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33

关于幼儿民族文化教育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世界多元文化背景下,一个民族要想持久生存,就必须保持自身的独特性。我国的民族文化面临着如何生存发展和创新的重要问题。民族意识与民族情感关乎民族文化的生死存亡,不同民族独特的民族意识高职护理生物化学课程的项目化教学设计构想探析随着国家新的十年教育改革发展纲要的颁布和实施,高职教育被定位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面向临床素质为主应用为先全面发展的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决定了生物化学这门护理专业的基浅谈一流高职院校的基本特征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建成一批世界一流的职业院校和骨干专业,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培养高地。那么,什么样的高职院校才算一流呢?一流是通过比较而形成的一个群体概念中职学校学生学业评价的实践探索与分析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人才需求对中等职业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2009年1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对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出浅谈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中职班主任中职学校所面对的学生大多学习成绩差纪律散漫,不良习惯较多,学生整体素质差,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这对中职班主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学生的特殊性,决定了中职班主任的艰辛与劳累,但同时也显制冷与冷藏技术专业综合实习教学现状分析与建议家用空调生产与制造综合实习是制冷与冷藏技术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综合实习学生可以将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更好的消化和吸收所学知识,同时也是验证和巩固教学成果的过中职院校学生问题行为的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中职教育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的关键期。教育有的放矢。同时,提高学校对学生管理和教育的科学性,改善学生现状,使学生能健康成长,成为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一研究对象与方法笔者此略谈高职英语教师的全面发展古人道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也。在当今社会上,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思想意识的变化教授主题的改变等等,传统的教师职业也受到来自各方而的影响和挑战。教师不仅仅是古人所说的解答疑问传授知识,浅谈女子高职院校开展先进性别文化教育的意义和策略女子高职院校是传播先进文化的阵地,高技能女性人才培养的摇篮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率先开展先进性别文化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消除大学生在性别角色选择和定位方面的困惑与焦虑,促简谈中职服装专业教学中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应用中国服装行业在中国甚至在全球都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并且在外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随着人们对着装要求的提升,20世纪80年代,我国一些服装院校增设了两类服装专业服装艺术设计和服装设计对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研究课程体系是指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及不同课程门类在教学过程中的顺序排列,是教学内容和进程的总和主要反映在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比例关系,
水利施工管理问题的改进措施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目前我国的水利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结合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和相关水利施工管理先进技术的学习和研究,提出符合我国国情和实际情况的改进措施。关键词水利施工管理问题改进措施水利工程在防汛抗旱中的作用我国水利工程的建设与我国水资源分布的特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虽然从总体来看,我国的水资源储备还是比较丰富的,但由于人口基数大,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在世界上的排名仍然是落后的,这对农业发水利工程征地移民类群体事件研讨我国是资源大国,可开发的水能资源蕴藏量位居世界第一。现今,已建成的三峡小浪底等多个大中型水利设施,为我国水利事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水利建设项目往往需要占用和淹没大量土地水利工程管理考核策略分析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水利工程发展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人们对水利工程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水利工程综合考量水文生态地理信息等内容,并且水利工程管理水平与工程建设质量有着直接的关反求工程中对测量数据进行优化的研究反求工程中对测量数据进行优化的研究摘要由三坐标测量机测量获得的数据具有一定的杂乱性,难以直接用于通用CAD软件的反求工程设计中。采用参数样条方法对测量数据进行优化,生成利于反求曲面2013年全国城市环境管理与综合整治年度报告(一)一综述(一)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与城市环境管理总体情况2007年,我国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截至2007年底,全国城镇人口达到5。94亿,城镇化水平为44。9,比上年提高了实现低碳生活工程尚需政府穿针引线相关人士认为,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公众个人的小问题往往因人口众多变成环境大问题。当前通过实现低碳生活,减少每个人的碳排放,已成推动我国低碳经济发展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贡献的重要内装修工程室内环境污染问题与解决的分析摘要室内环境污染的控制是建筑装饰工程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较为系统地分析了室内空气污染物的危害,并从建筑材料控制勘察设计施工检测验收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对室内环境污染物浓度进行建筑工程管理中信息化的应用摘要21世纪是一个信息高速流通的时代,随着互联网的出现,企业管理信息化趋势不可逆流,我国建筑行业处在由传统模式转向现代模式的重要时期,探究信息化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尤为重要。然而信息化技术在建筑工程课程中的应用该文分析了建筑施工组织课程的特点,阐述了该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从课程特点与学生学情两方面入手,分析了该课程采用传统教学方式时存在的问题结合该门课程内容本身,分析了该门课程的重难点问题能源革命与零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是当前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节能减排是各国政府分担的全球义务。怎样减排才能使社会实现少碳经济,各国上下都在努力探索和试验。近年已有多种技术和方法取得成效,CO2排量正在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