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农村丧偶老人生活问题研究综述

  【摘 要】 本文介绍了目前关于农村丧偶老人的健康状况、经济状况、再婚问题、社会支持网络、社会工作介入状况等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当前研究的不足之处,提出了促进农村丧偶老人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对策。要重视地区差异性;重视运用家庭介入法,促使丧偶老人心理得以放松,形成健康、乐观的晚年生活状态。
  【关键词】 农村;丧偶老人;生活问题;综述;社会工作本土化
  数据显示,到2010年,我国农村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14.98%,[1]而全国丧偶老年人口为4774万人,占老年人口的26.89%。[2]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青年人口外流严重,农村社会老龄化程度也随之加速,再者农村家庭规模的小型化,传统养老方式发生改变,农村老年人口生活面临很大挑战,尤其丧偶或空巢老人在家庭养老或自我养老时更是问题丛生。相比城镇丧偶老人,农村丧偶老人无论在物质还是精神上都处于弱势地位,因而对他们的生活问题研究显得尤为必要。
  本文尝试就目前已有的针对农村丧偶老人相关研究作一综述,总结农村丧偶老人在健康、经济、再婚、社会支持网络、社会工作介入等方面的状况。提出相应对策。
  一、关于农村丧偶老人健康状况的研究
  丧偶是人生中的突然事件,很多老人一时无法接受老伴的离世,身体健康状况急转直下,外在表现为身体遭受突发疾病或慢性病,内在表现为出现抑郁、孤独等心理问题。早在1991年,李天铎,张士相就提出农村丧偶老人患有慢性病的几率大于再婚老人,主要有慢性支气管炎、脑血管、高血压等疾病,而大多数丧偶老人在节日里会产生忧伤情绪,尤其是离群独居老人。刘彦矗王晶(2011)研究表明农村丧偶女性老人多患有慢性病,以高血压为主,男性老人多患有大病,如脑梗塞、肺结核等,同时他们心理上都是孤独悲观的。在农村地区,很多老人患病和当地的自然环境与生活条件息息相关,丧偶老人丧偶后无人照顾,往往自顾不暇,如长期焚烧秸秆会带来呼吸系统疾病,潮湿的山区环境会引发关节炎。他们在衰老、死亡面前多感到孤独寂寞(王伯承,2013)。
  目前,国内学者的研究对象多为贫困偏远地区的丧偶老人,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当下,这些地区的条件依然落后,长期的艰苦劳作、不良的生活习惯、匮乏的物质条件及闭塞的信息交流等都无疑使丧偶老人无力抵御健康问题。
  二、关于农村丧偶老人经济状况的研究
  农村人口主要以务农为生,日常经济来源比较单一,老年人更是多依靠以往的积蓄。在丈夫或妻子离世后,丧偶老人有的把积蓄花在老伴的医药费用上了,有的失去依靠配偶的经济来源,因此生活中个人经济处境十分尴尬。贺静(2010)认为农村生活条件低下,经济来源又不固定,使得丧偶老人生活无法保障。一些独居老人依靠政府有限的低保度日,子女若在外地,生活费用需等到年底才有。魏晓(2011)论述到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丧偶老人,其儿女一般不会给生活费,而还把自己的子女留给老人照顾,老人不仅要照顾自己生活,又要照顾孙辈开销。很多没有劳动能力的丧偶老人,子女远在外地工作,如果收入紧张,那么老人只能得到有限的生活费用,经济容易陷入困顿。王伯承(2013)指出农村丧偶老人的精神生活也会受经济状况影响,有些老人有一定经济能力,则会受到家庭子女的重视,而无经济能力者,则会更加依赖子女,处于被动地位。
  人活一世离不开金钱支持,农村丧偶老人更需要在物质上得以保障,来安抚形单影只的境遇。在如今物欲横流的经济社会中,他们与家庭成员的关系也会因经济原因而变得微妙,若还有经济能力则好,若无经济来源则完全要依赖子女赡养和政府救助了。
  三、关于农村丧偶老人再婚问题的研究
  在农村丧偶老人相关研究中,再婚问题是目前国内学者研究较多的一个方面,一般是从社会学、伦理学、医学、法理学等角度去探讨,但农村有特殊的乡土文化氛围,丧偶老人再婚通常是个敏感话题。
  丧偶老人再婚研究一般从老人再婚原因、再婚受到的阻碍、再婚后生活方式等入手,并提出合理化建议。李天铎、张士相、刘勇(1991)调查研究丧偶老人再婚状况较早也较为详细,认为农村丧偶老人再婚率一般男性大于女性。再婚原因有丧偶老人独自生活感到孤寂,有些老人想摆脱子女的歧视虐待,有些老人在与异性老人相处中产生了感情。再婚后90%的老人与子女分开居住。婚后经济主要依靠自己劳动,无经济保障的还是需要子女支持。婚后夫妻双方感情都保持较好,但与子女来往减少。社会对于再婚看法多持反对态度。从丧偶老人再婚意义上看,王伯承(2013)提到丧偶老人再婚有利于老人身心健康,也会稳定农村社会发展。从经济方面看,一般男性丧偶老人再婚要花费的成本较高,再婚意愿也高,相反女性再婚意愿就较弱,因为忌惮于社会风俗舆论、儿女反对等压力(张红霞,2014)。
  另一研究角度是从法理学入手,现在很多丧偶老人再婚不领取结婚证,被称为"搭伴养老",这虽然避免了后续的一些家庭遗产财产经济纠纷,但在法律上却属于非法同居,再婚老人的权益得不到保障,这种现象的利弊一时难以调和(谢树凤,2014)。夏丹波(2011,2012)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从一而终"、再婚迷信、家庭本位等思想在农村社会根深蒂固,极大影响农村丧偶老人再婚观念。要实现真正的思想解放,还需要国家从法律层面切实保障农村丧偶老人的婚姻权。
  四、关于农村丧偶老人社会支持网络的研究
  社会支持网络是个体所能感受到的来自其所在社会网络成员的关心、重视和尊重的一种行为或信息。[3]人作为社会性动物,得到他人支持必不可少,正常的年轻人及中年人因为生活内容丰富,都会有固定的社会支持网络,而对于丧偶老人来说,社会支持网络因丧偶会发生一定变化。农村地区是传统意义上的男权社会,女性一般在思想上禁锢于夫家,社会网络是以丈夫为中心的"母体家庭"关系,随着丈夫离世,其社会支持网络大大缩小,生活通常会走向贫困(赵常兴,黎心宇,2011)。
     农村丧偶老人的社会支持网络主要有家庭内部网络和社会外界网络两部分。家庭成员的关怀和安慰是丧偶老人强大的精神后盾,目前农村家庭成员的缺席,使得他们缺少心理安全感,容易陷入孤独与抑郁(贺静,2010)。张双娇,杭荣华(2015)也同样提出子女是农村丧偶老人唯一的依靠,但是当前子女外出务工或不孝顺都会使丧偶老人精神受到摧残。墨淑恒,李凯伟,潘为民(2012)指出农村丧偶老人很希望和外出的子女多交流以拉近距离,但每次通话总感到缺少实质性的关心,与子女之间多为形式上的话语沟通。其次,农村丧偶老人的社会外界网络多局限于本社区内部,原本依靠丈夫建立的人脉网络,由于丧偶而随之减弱。如果是稍年轻的女性老人丧偶,就可能面临舆论压力,家中体力活缺少男性的帮助,因为"寡妇门前是非多"。同时,以上学者都研究到农村丧偶老人平时仅限于和邻里闲谈、散步等来排解寂寞,而且农村社区的基础设施落后,娱乐生活单调,丧偶老人心理本来就脆弱,更难参与到有效的社会交往活动中来缓解压抑。
  五、关于社会工作介入农村丧偶老人生活的研究
  我们就社会工作介入农村丧偶老人生活的国内相关文献作一检索,无专门针对这一群体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仅有的文献是对无地区差别的丧偶老人的生活状况问题研究,总体分为以下几个研究模式:
  1、社会工作介入通用模式
  通常情况下,老年社会工作的实施过程分为开始阶段、达成服务契约、界定任务、采取行动、结束阶段,[4]这是针对老年人面临的问题时的通用模式,更适用于老年个案工作。刘开继,杨娜(2013)就是采用通用模式对一名82岁男性丧偶老人进行了专业社会工作介入,从发现问题到沟通,从收集资料到问题评估,然后是计划分阶段进行服务与跟进,最后结束服务并评估专业治疗效果。这其中运用到专业技巧有怀旧、生命回顾法等,充分考虑到丧偶老人的心理特点,切合了丧偶老人的现实需求。
  2、社会工作针对性介入模式
  此种研究方式多是对丧偶老人的生活状况进行全面的调查或描述,然后有针对性的开展个案、小组、社区三大社会工作专业实务介入。唐尧、刘荣(2011)指出对于丧偶老人的心理问题要开展哀伤辅导,面对面与案主进行沟通,以期达到帮助与治疗的效果。此后为了使丧偶老人尽快从丧偶事件阴影中走出来,需要构建他们的社会支持系统,可以组织有相同情况的老人,开展治疗性小组工作,使丧偶老人在朋辈群体中情绪得以宣泄。而社区是丧偶老人生活的地域,开展社区工作对建立丧偶老人的社会支持网络十分必要,社区可以提供给丧偶老人情感、物质、信息等及时便捷的资源服务,减轻他们在老化过程中的压力,同时也促进了本地社区的和谐发展。
  3、丧偶老人突发性情况介入模式
  老年丧偶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一个遭遇,他们面对老伴的离世会受到强烈心理冲击,精神支撑轰然倒塌,身体会出现突发症状,如晕厥、脑溢血等,严重的危及生命。针对这种情况,专业社工人员在关键时刻的干预会起到减小损害的作用。彭何芬、陈浩(2007)提到一位丧偶男性老人在老伴去世后不到两个小时,就身体突感不适撒手人寰,因为丧偶老人丧偶是应激事件,短时间内悲伤过度,气郁于心,出现身体不适的概率升高,而此时家庭成员往往顾此失彼,没有人注意到丧偶一方老人的精神更需要安抚。危机干预在这种情况下会起到很好的效果,在丧偶老人丧偶后及时进行心理跟踪,个性化的提出专业方法予以帮扶,及早抚慰丧偶老人的哀伤情绪,把不利的身体发展态势控制到萌芽状态。
  六、当前研究的不足
  纵观国内外现有相关研究,学界对老年人的研究都是整体性研究,没有过多的关注老年人群体内部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当前农村地区丧偶女性老人数量多于男性,但对农村丧偶女性老人的关注却是屈指可数。目前,对农村丧偶老人的研究,多从心理学、病理学、社会保障等方向入手,局限于简单的调查描述,通常研究内容为心理健康、贫困状况、社会支持等单一方面,忽略了从实际出发去发现丧偶老人的生活问题,评估其可利用资源,提出解决农村丧偶老人所存在问题的实际途径。仅有的社会工作介入丧偶老人研究也很少有针对农村丧偶老人的,其研究特点为:一是缺乏实地研究调查过程;二是刻板的使用社会工作三大方法介入来改善丧偶老人存在的问题,没有独特的针对性;三是很少探讨适合我国农村丧偶老人的具体专业技巧与实地经验。所以,首先应该从实地研究出发,其次再在问题的基础上开展合适的针对农村丧偶老人的社会工作实务,并在这个过程中运用本土化的专业技巧。
  七、对农村丧偶老人社会工作介入本土化的思考
  1、重视地区差异性
  农村地区与城镇地区在物质水平与精神文化上都存在一定差异,而东部发达地区与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农村更是存在巨大差距,这两个地区的丧偶老人生活状况要有差别的对待研究。西部农村地区村组织一般比较涣散,得不到村民积极支持,难以开展一些专业社会工作实务,而东部地区就可以较便利的开展实务。所以要充分考虑社会工作介入地区的差异性,研究一套欠发达地区适用的发展模式。如社会工作专业机构积极与政府沟通协调,促使政府购买服务,在当地农村建立由社会工作专业人员主导的老年服务站(活动站)。
  2、重视运用家庭介入法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家庭伦理,以"家"为核心建立起每个人一生的社会支持网与道德价值观,老年人多选择家庭养老。随着家庭小型化,农村家庭中夫妻关系逐渐成为核心,一旦老年丧偶就失去主要依靠,老年人不得不依赖于子女及其他家庭成员生活。因此,家庭成员对农村丧偶老人的照料、安抚和尊重会对丧偶老人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即使是专业社会工作介入也需要利用家庭成员关系来开展辅导。在这一思路上,如组织农村丧偶老人的家庭成员学习社会工作专业理念、方法,来运用到家庭赡养老人的实践中。开展小组工作时,可以让家庭成员参与其中,促使丧偶老人心理得以放松,帮助其与家庭成员进一步沟通互动,形成健康、乐观的晚年生活状态。   【注 释】
  [1] 林宝.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影响、趋势与对策[J].国情研究,2015(02)74.
  [2] 王广州,戈艳霞.中国老年人口丧偶状况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J].老龄科学研究,2013(01)45.
  [3] Coob S.Social support as a moderator of life stress[J].Psychosomatic Medicine,1976(03)300-314.
  [4] 李迎生.社会工作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83-285.
  【参考文献】
  [1] 李天铎,张士相.农村丧偶老人的生活、心理及其健康状况调查[J].老年学杂志,1991.11(3)108.
  [2] 刘彦矗王晶.性别视角下的农村丧偶独居老人生存状况研究[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04)32.
  [3] 王伯承.农村丧偶老年人的生活状况调查研究[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3)81.
  [4] 贺静.农村独居老人的社会支持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51.
  [5] 魏晓.农村丧偶老人生活困境的原因和对策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4)89.
  [6] 李天铎,张士相,刘勇.农村丧偶老人的再婚及其心理状态调查[J].湖北省卫生职工医学院学报,1991(01)77-78.
  [7] 王伯承.农村丧偶老年人再婚的意义与障碍[J].安顺学院学报,2013(08)83-85.
  [8] 张红霞.社会性别视角下农村老年人再婚的性别差异分析――基于河北省农村地区的调查[J].社会福利(理论版),2014(04)49-52.
  [9] 夏丹波.农村丧偶老年人的结婚权的伦理基础与法律保障[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5)36-37.
  [10] 夏丹波.论农村丧偶老年人结婚权实现的文化阻碍[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2(76)31.二:19-21.
  [11] 谢树凤.农村老年人再婚观念、态度及影响因素分析[J].农村・农业・农民,2008(08)58-59.
  [12] 赵常兴,黎心宇.农村丧偶妇女的社会学分析[J].China Business:jingji lilun yanjiu,2011(7)65-66.
  [13] 张双娇,杭荣华.农村丧偶老人的抑郁状况研究进展[J].科技视界,2015(22)21-22.
  [14] 墨淑恒,李凯伟,潘为民.农村丧偶老人的心理状况及对策探究[J].新农村:黑龙江,2012(1)205-206.
  [15] 刘开继,杨娜.对老年丧偶案主进行社工治疗的尝试[J].学理论,2013(18)95-97.
  [16] 唐尧,刘荣.丧偶老人辅导的社会工作介入方法[J].金卡工程,2011(05)262-263.
  [17] 彭何芬,陈浩.从社会工作角度谈老年人丧偶和危机干预――对一家庭悲剧个案的反思[R].秩序与进步:社会建设、社会政策与和谐社会研究――浙江省社会学学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暨学术年会.2007.

德国传教士安保罗的儒学观摘要西方传教士是中西交通史上最早具备条件对中西文化进行较为深入系统的比较研究的群体。为了宣教的需要,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对儒学进行了深入的探究。这种非儒家文化圈的知识分子对以儒学为核简析绿色金融体系基于公共池塘资源理论的扩展框架当前国际社会已形成共识,要实现包容性和可持续发展,须多方共同努力,其核心目标是维持良好的全球生态环境。但是,几乎所有国家面临着环境恶化问题和自然资本下降的趋势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也在青鱼养殖环境条件及池塘高效养殖技术青鱼是现代餐饮中十分常见的一种饮食材料,其以肉质细嫩口感好及营养价值高等的特点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当前,青鱼市场呈现出供不应求的现象。而作为四大家鱼之一的青鱼,它的养殖技术还是混气量对声波混气水解堵的影响研究混气量对声波混气水解堵的影响研究流体声波发生器由于容易产生大功率声波施工限制条件少,因此在解堵和防蜡降粘中有广泛的应用。声波混气水解堵技术融合了声波解堵和混气水排液的共同优点。比单液体中高强度聚焦超声场及其测量液体中高强度聚焦超声场及其测量1引言早在半个世纪前,高强度聚焦超声已在工业生产生物医学实验研究中得到初步应用。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才在医学领域中取得突破,成为一种新型无创手术治疗浅谈基于WSN低碳型智能地铁站能量管理系统设计一引言随着地铁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各大城市地铁线路和地铁站数量不断增加,地铁站规模的不断扩大及其内部配套设施也日趋完善,这使得地铁系统的能量消耗不断增加。因此,实现地铁站的节能对整衡水电网能量管理系统实用化工程实践摘要针对衡水电网能量管理系统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如状态估算覆盖率低变电所主要档位的采集提高测点冗余度及scada断面实时映射等问题。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实践结果表明,解决问能量自给型城市生活垃圾堆肥系统关键字能量自给型城市生活垃圾堆肥系统根据垃圾是资源,资源要利用这一原则,在长期的垃圾堆肥及垃圾能源利用的研究和技术开发基础上,提出了能量自给型城市生活垃圾堆肥系统,即可用物资(废纸利用蒸馏分离液体化学实验利用蒸馏分离液体化学实验利用蒸馏分离液体化学实验利用蒸馏分离液体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不仅是对有机化学理论课的重要补充,而且是学生熟练掌握有机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性实验课程。通2001年广州市管道煤气年用气量的预测和分析2001年广州市管道煤气年用气量的预测和分析2001年广州市管道煤气年用气量的预测和分析化学与化工论文更新2006411阅读2001年广州市管道煤气年用气量的预测和分析摘要管道煤气室温离子液体在无机纳米材料制备中的应用摘要室温离子液体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相对稳定,具有结构可调的特性。作为一种新功能材料广泛用于纳米材料的制备领城。本文就近几年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对室温离子液体在无机纳米材料制备中的应用
三个代表与科学实践观ldquo三个代表rdquo与科学实践观胡锦涛同志指出ldquolsquo三个代表rsquo重要思想是新的历史条件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典范。rdquo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浅谈图书情报管理策略浅谈图书情报管理策略图书情报工作怎样适应市场趋势,是我们图书情报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新任务。近年来,由于受到社会市场的影响,给图书情报管理工作带来一些管理上的不利因素。但从大体上来看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教学实践初探一当前中国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反思在课堂,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先分门别类地将目前中国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大致分为如下几个方面江河湖海的污染草原的退化农田耕地质量的下降和空气污染等几个原始文明中的自然中心生态伦理研究摘要印第安人的原始生态思想和生态智慧本质上是一种自然中心生态伦理。自然中心生态伦理在印第安人与自然交往的特殊方式基础上产生,内容包括原始生态智慧的朴素经验所形成的伦理行为规范原始宗青岛市2013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关键词青岛市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可持续发展KeywordsQingdaoCityecologicalfootprintecologicalcarryingcapacitysustai河北省农村生态环境调查分析摘要通过对河北省部分农村生态环境进行了解和调查,深入挖掘了我省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分析了产生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关键词农村生态环境生态保护作为世界上的农理想信念的丰富与发展兼论三个代表思想的现代社会功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应当把自己的宣言写在旗帜上,凝聚激励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为自己的根本利益而奋斗,主导社会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高举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旗帜,使无产阶级认识三个代表价值理论的基本特征内容提要江泽民同志ldquo三个代表rdquo重要思想,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新形态的形成。这一理论把价值表述与科学方法相统一,系统总结了世纪之交中国共产党在价值观建设方面的新以国家利益为核心的邓小平理论价值归依基础论文摘要为帮助大家撰写相关论文,品学网论文网为大家带来了邓小平理论价值归依基础论文,希望您能提出更多好的想法!邓小平同志光辉的一生充分表明,他不愧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儿子,他深情地爱着自己吉林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摘要基于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内涵,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4个方面构建了实验区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测度指标体系与模型,对2013年吉林省5个实验区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吉林省实验区可持实践三个代表思想做好环卫档案工作摘要本文围绕ldquo三个代表rdquo思想针对环卫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有待解决的三个问题,并加以分析总结。关键词三个代表档案环卫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ldquo三个代表rdquo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