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重心后移师范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

  笔者曾在《上海高教研究》(现为《教育发展研究》)1998年第4期上发表《关于师范教育一体化问题的思考》一文。该文对实现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一体化的师范教育新体系提出了三种模式的不同构想,并从研究者的角度对三种模式的利弊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预测。经过几年的实践检验和进一步的思考研究,有必要提出一些新的设想与思路,供有关部门和研究机构参考。
  一、对“一体化”现状的概述
  几年来,笔者亲身经历了师范教育结构调整、实现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机构合并的全过程,并有机会到各地直接感受了实现“一体化”不同模式的不同氛围和不同结果。
  师范教育“一体化”过程中所出现的三种模式,即合并模式、联合模式、发展模式,在各地的实践中都有不同的发展方向与结果。
  从采用合并模式的几个地方几所院校看,一般都未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主要问题在于从事职前教育的师范大学力量较强,而从事在职培训的教育学院力量相对较弱。后者并入前者,基本上是被“吃”掉或者被“淹没”。尤其是那些以综合大学为发展目标的师范大学,根本无暇顾及教师在职培训这一块工作,原来以在职教师培训为主要任务的教育学院的教师队伍和干部队伍则因为缺少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和政策导向而处于涣散状态。在新环境和新政策压力下,原来从事在职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多年的教师逐渐投向全日制本科教育或研究生教育,并校后“集体奔职前”的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
  相对而言,地方师范院校与同级教育学院合并以后的情况比较好。尤其是那些本来就对自己所处位置有着比较清醒认识的地方师范院校,对师范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形势有比较客观、深刻的认识,对在职教师培训工作在整个教师教育事业中的重要地位也有正确的认识,加上原教育学院的领导班子基本上都进入了合并学校的领导层,其人文、人际方面的因素仍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这样的合并学校在职前职后的相互配合、相互尊重、相互支持方面就做得相对好些。
  还有一种情况是,学校合并以后,正值当地在职中小学教师学历补偿教育和学历提高教育处于高潮时期,原来从事职前教育的队伍与原来从事在职培训的队伍有着共同的事业目标,因此配合较好。估计这样配合若干年以后,会磨合得更好。但是,将来在面对大量继续教育的工作任务时,合并双方或许会共同面临一个如何转轨的问题。
  上述三种情况,如果从并校最直接的理由——加强在职教师继续教育来看,显然与之相差甚远。当然,所谓“一体化目标”的背后,一般都有这样或那样的与对外宣传中所称理由和目标相左的因素。多数地方的院校合并(仅指师范院校与教育学院的合并)都有着经济因素、利益分配或其他难以公开宣称的理由和目的:有的是为了争取经费,有的是为了扩大规模,还有的是为了提高规格,等等。
  联合模式的发展情况较难描述。因为到目前为止,很少有师范院校与教育学院以协议形式形成联合办学的正式机制,即使曾经签订过联合协议,一般也由于各种各样原因而使协议文本成为一纸空文。其中的直接原因在于:师范大学并没有把教育学院所从事的在职教师培训工作真正看作是教师终身教育的重要部分,而且缺乏与教育学院联合与合作的积极性;而在学历教育方面,师范大学更无意将利益和优势转让给教育学院。
  要实现师范大学与教育学院之间的真正联合,需要政府主管部门的牵线搭桥及相应的机制保证和共同的经济纽带的联结。
  发展模式,意在发展教育学院,使之逐步具备承担在职教师终身教育的能力,从而成为教师教育的顶梁柱。
  从目前情况来看,1999年初教育部所发关于建设好省级教育学院的重要文件对当时各地的并校步伐是产生过积极的抑制作用的,尽管此文发出以后仍有不少省级教育学院与师范大学实施了合并,但多数属于对等合并,基本上没有“大鱼吃小鱼”的情况。而且从全国范围看,近三分之二的省级教育学院还独立存在着,并且不同程度地得到了各地政府的支持与扶植。
  可以相信,只要中央政府(包括教育部)对教师终身教育事业充分重视,只要各地政府对在职教师培训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仅仅表现在口头上和文件中,教育学院的发展壮大是指日可待的。
  二、对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再认识
  在教师教育一体化的问题上,无论是国外的理论还是国内的实践,都强调教师教育的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的密切结合、沟通联系,视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为连续的统一体。这一主张的着眼点和着力点都在于沟通与联系,它所依据的基础是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是不同性质、不同主体的两件事,而不是可以合二为一的统一体。如果是可以合二为一的统一体,就不必强调“连续的统一体”,更谈不上“一体化”这个概念。
  客观上讲,主张教育学院并入师范大学的观点,不仅是对教师教育一体化理论加以实用主义解释的结果,而且它的主要立论依据还体现出了对教育学院的客观存在及历史功绩的漠视。
  值得注意的是,当师范大学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傲视教育学院的存在之际,正是综合大学试图涉足师范教育之时。事实上,综合大学在近20年的高等教育复苏、成长与蓬勃发展的进程中,早已发现了基础教育的不足与弱点。应该说,这是师范质量不高所致。基础教育师资质量有问题,追根寻源,理所当然要追究师范教育的责任。
  如果师范大学“头脑”更为清醒些的话,注意力就不该是如何吞并或取消教育学院,倒是应该向长期从事在职教师培训工作的教育学院好好地讨教一番,“应该建立使职前培养有可能从在职培训的经验中获益的机制”。相对教师教育重任而言,教育学院单靠自身现有的力量确实会不堪重负,但是如果有政府强有力的支持,加上师范大学和其他高校的真心帮助,情形一定会发生更为乐观的变化。
  对教师教育一体化理论加以实用主义解释的最大弊病还在于:在机构一体化的前提下,由师范大学包揽教师教育全过程,势必加重“近亲繁殖”,从而使基础教育师资队伍更趋退化。
  目前,作为解决“近亲繁殖”的有效措施之一,在于师范教育的全面开放必须加快步伐,不仅是职前的师范教育要开放,而且贯穿终身的教师继续教育同样需要开放,不能由师范大学“独当一面”地去实行所谓的“一体化”。
  三、“重心后移”是教师教育发展的合理选择
  师范大学究竟该走什么样的道路,究竟用什么方法来维持自己的优势?
  第一种选择是坚持师范教育的方向,继续为培养本科层次的新师资而努力。在经济相对不发达、高等教育发展速度不快的地方师范院校(包括西北、西南等地区基础教育师资需求量仍较大的部属师范大学),这种选择不仅是合适的,而且是必需的。在国家出台新的教师学历标准以后,各地中小学教师学历提高的任务更加艰巨,这些师范院校在今后若干年内仍然是大有可为的。
  第二种选择是与层次对等的教育学院加强联系与沟通,从联合与协作开始,逐步将职前师范教育的主要力量转移到职后的教师继续教育中去。在职教师继续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其内涵相当丰富,既包括非学历的各种各样的短期培训或中长期培训,又包括提高学历层次的教育教学活动。对全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中部和东部地区)来说,相当多的师范院校是可以选择这条道路的。
  第三种选择是继续理直气壮地走综合化的道路,为跻身全国一流大学而拼搏。这应该只能是部属重点师范大学中的佼佼者的合理选择。
  无论作出哪种选择,前提都是“师范教育不能丢”。道理很简单,师范教育的开放,其出发点和最终目标都是要争取更多的力量来共同搞好师范教育,而不是把原有的师范院校取消。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应对开放化体制下的挑战与竞争,而不是逃避。
  当综合大学和其他单科大学、多科大学共同参与师范教育,甚至参与到贯穿教师整个职业生涯的继续教育(现在已习惯使用“教师教育”一词来涵盖职前的师范教育和职后的继续教育)之时,作为教师教育领地的师范院校(包括教育学院)决不能不战而败、主动退让。教师教育的优势在师范院校,这是不言而喻的。现在的问题是,如何保持这种优势,并且继续强化和发展这种优势。
  过去的半个多世纪,我们始终在师范性与学术性之间争论不休。事实表明,师范性与学术性是两把尺子、两种标准,没办法放在一起衡量,因此两者孰高孰低的问题不必要争论也永远争不清。
  惟有把师范教育(亦即教师教育)的起点定得高些,比如定在本科毕业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向世人证明,我们的师范大学确实是“大学+师范”,也就是说,我们的学术水平不低于综合大学,而师范性是附加在学术性之外的因素。
  师范教育重心后移是世界潮流。对我国来说,在新世纪头十年,必须下决心来个跨越式的进步。总是强调经济因素,从三级师范向两级师范过渡,再由两级师范向一级师范过渡,这样不知哪年哪月才能过渡到研究生层次的师范教育。
  再从竞争的角度考察一下。近几年有迹象表明,综合大学(尤其是一些“211工程”立项的名牌大学)纷纷建立起了“教育学院”或“教育科学研究所”之类的机构。它们并不打算从师范本科办起,而是试图直接办研究生层次的教育学科(或称师范专业)。这种选择或决策显然是明智的。师范教育开放以后,综合大学和其他大学多了一条发展之路,但要抢占师范大学垄断了50年的领地毕竟也不是件易事。况且实践证明,师范本科办了那么多年,其水平、效益已出现滑波。因此,综合大学在发展师范教育时需持谨慎态度。
  更多内容请进入:
  品学网论文网论文频道

中国电影与全球化趋势碰撞(1)制片社会投资独立拍电影不再受限制国家鼓励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以资助投资形式参与摄制影片。按照新条例的有关规定,电影制片单位以外的单位可以独立从事电影摄制业务但须经报国毕业论文电影隐性广告研究(1)摘要随着大众媒介的不断发展,显性广告轰炸式的占据着消费者的眼球,平均每人每天从早到晚要主动或者被动得接受200300个广告,可以说广告无处不在,堆积式的广告强攻策略让消费者的腻烦抵电视音乐的结构特殊性(1)电视音乐是电视与音乐两门科学的交叉学科。它源自电影音乐,但是,在近40年的电视制作与播出实践中,电视音乐已经逐步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艺术门类,在电视屏幕上愈发鲜明地体现出自己的表现浅谈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比较一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的理论前提和出发点不同孟子继承了孔子性相近的理论,在人性问题上主张人性善。人性之所以善,是因为人性中有先验的纯粹的善端。先验的纯粹的善端指善的萌芽善的开端,浅谈对赫勒的历史哲学批判与对社会主义的新理解在常识性的理解中,历史哲学和历史理论是很难区分开来的,历史哲学也就是历史理论,历史理论也就是历史哲学。但是,在赫勒那里,历史理论和历史哲学并不是一个东西,二者不能简单地等同起来。赫浅谈谭嗣同的两三世说历史进化论谭嗣同(1861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政治家思想家,戊戌维新志士。1898年因戊戌变法失败被杀,年仅三十四岁,与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和康广仁环境艺术设计的色彩应用论文摘要色彩在室内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之一,由于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事物的认知和感知都有很大的不同,所以色彩反应到不同人的视觉之后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在室内环境艺术设计过汉字艺术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的论文一平面设计平面设计的本质是基于设计师对一项产品或服务的理解和认识,蕴含自身一定的设计理念,结合使用者的特定要求,以图像文字的形式传达给人们,从而达到宣传推广的目的。注重设计的整体性浅析艺术设计原理中动画造型理论和实践论文艺术设计是各大院校争相开设的比较热门的专业,但是随之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也显而易见。本文主要探讨的课题,是在艺术设计原理课程的教学中如何更好的进行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以动画造型设计的课浅析职校艺术设计教学思路的论文一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质是艺术设计教育的迫切需要艺术设计是联系人自然社会三者关系的纽带。在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艺术设计对现代社会的人类生活产生着巨大的影响。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繁荣国际浅析青花瓷的艺术特色论文一韵味不同各有偏重两篇作品都散发着较强的中国古典韵味,但细细比较,仍有差异青花瓷犹如古代仕女,含蓄唯美听陈蕾士之琴筝恰似沙场征将,浩大潇洒。这是因为两首作品本来就各有所偏重。1在诗
浅议数字化测井技术在东胜煤田某煤矿地质勘探中的应用研究前言近年来,计算机科技技术不断发展,以及自动控制等相关技术的成熟广泛应用于煤田测井技术的相关设备以及数字化组合方式也被广泛地的应用到测井技术中。为了更加快速的获取勘测区域内地层的强探究煤田地质勘探的技术管理一关于煤田地质勘测技术管理煤田地质勘测技术管理是一项系统性要求高综合性较强的控制工程,煤田地质勘测技术管理和施工技术管理是其主要包括的两个方面,在实际的煤田勘测开采等工作过程中,煤浅谈地质勘探机械维护管理问题及应对策略1导言地质勘探工程主要应用在工业农业交通建筑与国防建设等多个领域,应用范围十分广泛,而地质勘探机械保证地质勘探工作实施的基础,是施工的主要装备。高质量高性能的地质勘探机械的应用能够地质找矿中地质勘探技术的应用探讨一前言随着我国经济基础的提升,相应的勘探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近些年来,我国出现了大批优秀的地质勘测人才,在进行矿资源的寻找过程中,提供了一定的保障,本文重点分析了在煤田地质勘探及其主要技术手段研究引言根据我国煤炭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现状进行思考,在新时期的社会市场要求下,我国煤炭资源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地质勘探工作在实践工作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明显。为有效解决我国日益突出的煤田资源水工环地质勘探工作中的技术应用初探水工环地质是一个新形式的概念,在地质勘测活动中应用较为广泛。这一技术的运用能够为勘测工作提供更多的便利之处。例如能够在不影响环境的前提下保证勘测结果,或是在综合治理的过程中得到理想地质勘探事故统计分析及对策研究作为一项潜藏危险性的特殊行业,地质勘探工作的事故频发在近期得到了有关方面的高度关注。该项课题的研究,将会更好地提升对地质勘探事故的掌控情况,从而通过其相应对策对其事故进行规避降低,煤田地质勘探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我国的煤炭资源十分丰富,但是由于煤田的地质地形等具有多样化的特征,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正确的勘探手段。我国现阶段的煤田地质勘探技术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往往会造成煤炭资源的浪煤田地质勘探中地质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地质勘探是煤田开采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在地质勘探中,定位是十分重要的方面,只有定位准确,才能减小以后各种工作的误差。当前关于煤田地质勘探的管理不到位,是导致煤田开采过程中出现各种新时期地质矿产勘查工作手段及方法研究一前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地质矿产勘查找矿方面,我国一般会运用以下三种方法重砂找矿法砾石找矿法地质填土法,上述提到的方法均在不同地质矿产勘查环境下发挥着属于自己的优势,与此同时,上述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研究导致地质灾害的原因主要是由自然等外力因素导致的,地质灾害会引起岩土层的移动,从而给人类的生存环境带来一定的威胁,因此防治地质灾害的问题成为我国自然灾害问题的焦点,从长远来看,地质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