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工业发展与城市变化明中叶至清中叶的苏州(下)

  
  七、 工业  发展 与城市变化之间的关系
  早在半个世纪以前,宫崎市定就已深刻地指出:明清时期的苏州,"不仅是一个 政治 城市,而且还是一个商业城市,并逐渐变化为一个轻工业城市"(169)。这个结论十分正确,因为到了清代中期,仅只就工业中的一个部门——丝织业而言,就成为了苏州府城的 经济 支柱。正如后人所言:"有清一代,苏垣东半城几全为丝织业所聚居……地方经济之荣枯,亦几视丝织业之兴衰为断"(170)。这里我们要强调的是,虽然宫崎氏所说的苏州仅只是苏州府城,但是他的这个结论同样也适用于本文所说的苏州城市。简言之,由于本文所 研究 的三个世纪中苏州城市变化的趋势是成为一个工业城市,因此城市变化的主要动力来自工业发展。那么,工业发展是如何引起城市变化的呢?
  (一)工业发展导致城市工业人口的增加
  在节省劳动的机器没有得到广泛运用于生产之前,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意味着工业人口的增加。这里所说的工业人口,不仅指工业生产中的直接操作人员,而且也包括从事辅助工作及管理工作的人员。从对近代江南传统手工业作坊的调查来看,这些人员的数目通常比直接操作人员的数目更大(171)。因此明清苏州城市工业的发展,必然引起城市工业人口的相应增加,并导致了城市人口职业结构的变化。下面主要以丝织业和棉布加工业为对象,对苏州府城工业人口数量及其在城市人口中所占的比重进行 分析 。
  (二)工业发展导致城市工业地域的扩大
  随着工业人口的增加,工业生产所需的工作场所也要相应扩大(181)。因此明清苏州城市工业的发展,必然导致工业地域扩大。这个由工业发展所引起的城市扩张,既是一个时间的过程,又是一个空间的过程。从时间上来说,自明中叶开始,工业开始迅速发展,引起了城市扩张。从空间上来说,则是城市工业首先在府城内发展,随后扩展到城厢附郭,然后再扩展到郊区市镇。
  郊区市镇由于地域范围较小,因此似乎并未像府城那样形成专门的工业区、商业区和居民区。但是,也正是因为地域范围小,因此市镇工业在地域专业化的程度方面似乎比府城还更高一些。换言之,一个市镇往往以一二项工业为特色,因此也被一些学者称为"专业市镇"(191)。下面,我们就把市镇工业的主要地域分布情况作一简述。
  1、碾米业:清代集中在虎邱、甫里、枫桥、浒墅、月城等市镇。其中虎邱和甫里是江南著名的碾米业中心。
  2、酿酒业:明代集中在横金镇。清代横金的酿酒业继续发展,但木渎镇酿酒业异军突起,取代横金成为更重要的酿酒业中心。
  3、榨油业:清代集中在周庄、甫里、陈墓等市镇。其中甫里镇是江南著名的榨油业中心。
  4、草编织业:自明代中期起,逐渐集中在虎丘、浒墅、甫里、唯亭、黄埭等市镇。
  5、砖瓦石灰业:砖瓦业自明代起就集中在陆墓与徐庄二镇,而陈墓镇在清代则发展成为江南主要石灰业中心之一。
  顺便说一说,在20世纪中期,工业化国家城市出现"工业郊区化"的现象(193)。明清苏州府城工业的向外扩张与这种"工业郊区化"有颇大不同(194),但也有一些相似的特征(195)。而工业从府城外迁的主要原因,也与"工业郊区化"相类,不外乎城内地价过高、环境污染,以及 交通 运输手段的便利等(196)。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体现了明清苏州城市变化具有一种" 现代 性"的趋向。
  
  八、 工业  发展 与城市变化中的郊区市镇
  明清苏州的城市变化趋势,是形成一个以府城为中心城市、以郊区市镇为卫星城市的特大城市。这里我们要进一步 分析 郊区市镇在工业发展与城市变化中的地位与作用,从而确定它们是否真是卫星城市而非独立的城市。
  (一)郊区市镇的"卫星城市化"
  从 现代 城市地 理学 的角度来看,卫星城市的主要特点,不仅在于位置方面,而且也在于发生过程和职能方面。从位置上来说,卫星城市与母市之间距离的远近,导致卫星城市表现出不同的性质。距离母市较近的卫星城市,居住职能和依附性通常较强;而距离远较的卫星城市则工业职能和独立性较强,人口规模也较大,有的可达中等城市的规模。从发生过程上来说,卫星城市的 自然 发生是由于特大城市的作用使原来处在 影响 范围之内的村镇变质,外观表现是城镇规模变大,与母市的联系加强。从职能上来说,卫星城市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必须为母市承担部分职能(其中以工业、居住、文教三种职能为主)。由于特大城市的强大的影响力,卫星城市本身固有的职能系统出现变形,逐渐形成一项主导职能,而这项主导职能的形成又源于母市职能发展的需要,并且对母市相应的职能有很大的依附性(197)。
  明清苏州郊区市镇的发展也体现出了上述特点。首先,在位置方面,从前面关于市镇人口的分析可以看到:在有户口数字记载的光福、周庄、枫桥、唯亭、浒墅、甫里6个大镇中(都是清代的情况),距离府城在40里以上的有2个(光福、周庄),30-40里的有2个(唯亭、甫里),30里以内的只有1个(枫桥)。此外的章练塘镇更远在80里外。这表明了距离府城较近的市镇,由于府城强大的吸引作用,因此其规模扩大的幅度可能不如距离府城较远的市镇大。距离府城最近的枫桥,到了清代中期已与府城连成一片,有成为城厢附郭的趋势。在其独立性日渐丧失的同时,枫桥也日渐形成了其主导职能即稻米贸易。其他工商业较为发达的专业市镇(包括浒墅、甫里、虎邱、甫里、枫桥、浒墅、月城、横金、木渎、唯亭、黄埭等),也大部分集中在距离府城40里以内的"里圈"范围内,其主导职能对府城亦具有较大依附性。与此相反,距离府城最远的章练塘镇则不仅有较强的独立性,而且其固有的各种职能也保持较为完全。由此而言,大部分郊区市镇都应视为卫星城市。
  导致这些市镇变成府城的卫星城市的原因颇为复杂,并不仅是因为这些市镇与府城之间空间距离近迩和 交通 运输便利。如果它们彼此之间没有密切的 经济 联系,那么即使近在咫尺,也依然是各自独立的"城"与"镇"。如果明清苏州城市变化真的是朝着一个由府城和郊区市镇共同组成的特大城市的方向发展,那么府城与郊区市镇之间的经济联系必定不断加强,使得二者在经济上密不可分,从而形成一个整体。
  (二)工业发展导致了郊区市镇的"卫星城市化"
  由于工业是明清苏州城市经济的首要部门,因此府城工业与郊区市镇工业之间关系当然也就是府城与郊区市镇之间经济关系的主要 内容 。很清楚,如果郊区市镇工业和府城工业之间的关系建立在一种较高水平的分工的基础之上,那么府城和郊区市镇之间的经济联系就很强固,从而郊区市镇也就不再是独立的城市,而是以府城为中心的特大城市的卫星城市。在本文所 研究 的三个世纪中,苏州府城的工业经历了一个由城内向城厢附郭扩展的过程(典型的例子是棉布加工业)。这一点,大概不会有多少争议。但是苏州郊区市镇工业的发展是否也是府城工业扩展所致,则还需论证。郊区市镇的主要工业是碾米业、酿酒业、榨油业、印刷业等,从宋代江南的一般情况来看,很可能是位于苏州府城内(198)。明代前中期未见郊区市镇有这些工业的记载,因此可推知可能仍然在府城内。直到明代后期,这些工业中才有部分扩展到府城近郊。但是到了清代,不再见到府城内有关于这些工业的记载,而关于这些工业在郊区市镇上欣欣向荣的记述则颇为常见。因此这些工业是在本文所研究的三个世纪内由府城转移到郊区市镇的,应无可置疑。然而仅只指出这一点,还不能说明郊区市镇工业与府城工业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因为府城工业转移到郊区市镇之后,也可能使得郊区市镇因此而形成独立的工业地区。因此,要更深入地了解苏州府城与郊区市镇之间的关系,还必需弄清以下 问题 :府城工业向郊区市镇的转移有哪些方式?究竟是哪些工业从府城工业转移到郊区市镇?为什么会发生这种转移?这种转移建立在一种什么样的基础之上?等等。
  1、城市工业向外扩展的方式
  府城工业向郊区市镇的转移,表现了城市工业的向外扩展。而城市工业向外扩展的基本方式有二,一是"平面转移"的方式,另一则是"立体扩散"的方式。所谓"平面转移",指的是因城内空间有限而不得不将需要扩大生产规模的工业部门,整个地或部分地搬迁到城外;而所谓"立体扩散",则指以产业分工为基础,城中保留一部分最符合当地条件的工业,而将不符这些条件的工业转移到城外。
  从明清苏州的情况来看,工业由府城内转移到城厢附郭很大程度上属于"平面转移"。例如府城的印刷业,明代后期集中在阊门一带,清代则扩展到了阊门外,因此间门外的山塘街成为重要的年画印刷中心。更典型的例子是棉布加工业。由于这项工业的生产规模在清代迅速扩大,到雍正时已拥有数以百计的踹染坊和数以万计的踹染工匠,而此时城内已经没有足以容纳这一工业发展的空间了。因此这项工业就逐渐向阊门外转移,从而才有较大发展。但是工业从城内向城郊的这种"平面转移"是有限度的。要是城市工业的扩展仅是遵循这种方式,那么随着工业从城内不断地转移到城厢附郭,城厢附郭的工业地区也必然随之不断地膨胀,从而形成一个包括府城内和城厢附郭在内的巨无霸城市。然而在本文所研究的三个世纪中,苏州府城(城内与城厢附郭)人口数量仅扩大了1倍,而郊区市镇则扩大了9倍,因此府城扩张幅度要小得多。因此"平面转移"并非苏州府城工业向外扩展的唯一的方式。
  苏州府城工业的"立体扩散",主要表现为府城工业向郊区市镇扩展。工业从府城扩展到郊区市镇,并不都是单纯地因为城内缺乏足够的发展空间(199)。为了更清楚地看到这一"立体扩散"的特点,需要对于苏州城市工业的地域转移情况作一个简略的分析。
  2、向外转移的城市工业的种类及特点
  从明清苏州城市工业的地域分布情况的变化来看,城市工业的转移并非只是从府城内向城外(城厢附郭和郊区市镇)转移,而且也有相反的情况。大致来说,工业的转移可归纳为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工业从府城内完全地转移到城外。这类工业包括碾米业、酿酒业、榨油业等。
  第二,工业从府城内部分地转移到城外。这类工业包括铁器制作业、纸张加工业、印刷业等。
  第三,工业从城外转移到府城内。这类工业的代表是丝织业(200)。
  当然也要指出,有一些工业从未发生转移,典型的例子是珠宝玉器制作业与砖瓦石灰业。自明代中期至清代中期,前者一直集中在府城内,而后者一直在某些郊区市镇上,彼此之间从未出现相互转移的情况。成衣业和草编业的情况也大致如此。如果仔细地看,在未出现过转移的那些工业中,位于府城内者(如珠宝玉器制作业、成衣业)都是消耗原材料以及产生废料很少、生产技艺和产品附加价值很高的王业(205);而位于郊区市镇者(如砖瓦石灰业、草编业)则是消耗原材料及产生废料较多、生产技艺和产品附加价值较低的工业。
  3、城市工业转移与产业地域分工
  由上述情况可见,在明清苏州城市工业的发展过程中,有一部分城市工业从府城内转移到了城外(城厢附郭与郊区市镇),同时但有一部分工业从城外转移到了城内。这种转移具有一定的 规律 ,即那些消耗原材料以及产生废料都较少、生产技艺和产品附加价值都较高的工业转移到府城内,而那些消耗原材料及产生废料较多、生产技艺和产品附加价值较低的工业则转移到城厢附郭及郊区市镇上去。这种转移体现了一种工业的地域分工。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转移?我们认为主要是由于产业分工的需要所致。
  相对而言,府城内人口密集,空间有限,不仅工作场地紧缺、运送原材料与废料不便,而且生活费用也较高。但是从另外一方面来说,府城内也拥有一些有利工业发展的条件。例如不仅本地劳动力素质相对较高(206),而且可以吸引大量有专长的外地工匠(207),等等。这些优势使得府城比较适合于那些工艺水平与产品档次都较高的工业生产。与此相反,郊区市镇在获得原料并处理废料等方面拥有某种优势,而且由于生活费用较为低廉,可以吸引那些素质相对较低的劳动力,因而比较适合于那些工艺水平与产品附加价值都较低的工业生产。城厢附郭所具有的各种条件,大致处于府城内和郊区市镇之间而更接近于府城内。因此,从工业生产所需要的各种条件来说,形成了府城内、城厢附郭和郊区市镇三个各有特点的地区。只有把各种工业土产配置在最有利于其发展的地方,形成合理的工业布局,工业才能顺利发展。具体就苏州城市工业而言,就是依据消耗原材料以及产生废料的多少、生产技艺和产品附加价值的高低,把城市工业大致分为高、中、低三个层级,把较高层级的工业集中在府城内,中等层级的工业生产配置于城厢附郭,而将较低层级的工业生产转移到郊区市镇。
  这种依照产业层级而进行的地域分工是明清苏州城市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到了清代中期,在产业分工中处于较低层级的碾米业、酿酒业、榨油业等工业,基本上完全地转移到了郊区市镇;处于中等层级的棉布加工业,大部分转移到了城厢附郭;而处于较高层级的丝织业工业,则基本上转移到了府城内。在铁器制作业、纸张加工业、印刷业等工业中,处于较低层级的生产部门(如铁锅制作、烧纸与油纸制作及普通迷信用品印制等)转移到了城厢附郭,而处于较高层级的生产部门(如小型铁工具制作、笺纸制作、书籍印刷等)则仍然留在府城内。
  经过这样的转移,留在府城内的工业主要是产业层级较高的工业。集中了这些工业的府城也因此而成为苏州城市工业的中心。城厢附郭的工业以产业层级处于中等的工业为主,而郊区市镇则集中了产业层级较低的工业,因此它分别成为苏州城市工业的中层与底层。在这种合理的产业地域分工的基础之上,三者形成了一个以府城工业为中心的工业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三者虽然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是彼此之间却存在一种非常密切的相互依存的关系:较低层级的工业产品虽大多产于郊区市镇,但却主要是供府城消费(208);层级较高的工业产品虽主要产于府城,但原料却大多来自城厢附郭工业或郊区市镇工业(209)。由于这种密切的依存关系,郊区市镇在经济上的独立性也日益削弱,日益成为府城的附庸。正因如此,苏州城市工业由府城内向城厢附郭和郊区市镇扩展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以府城为中心、以郊区市镇为卫星城市的特大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210)。
  
  九、结论
  兹将本文所论作一简要的 总结 如下:
  第一,在明中叶至清中叶的三个世纪中,苏州城市有显著扩大。这个扩大同时表现为城市地域范围的扩展与城市人口的增加。
  第二,苏州城市变化的主要趋势,是城市从府城内扩大到城厢附郭和郊区市镇,从而形成一个以府城为中心、以郊区市镇为"卫星城市"的特大城市。
  第三,苏州城市变化的主要动力来自城市 工业 的 发展 。城市工业的发展,并非单纯的府城工业向外转移,而是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形成的合理的地域分工。
  第四,经过这三个世纪的发展,到了清代中期,城市工业在苏州地区 经济 中已经居于主导地位,在此意义上可以说苏州已经成为一个工业城市。
  从上可见,明清苏州城市变化所表现出来的趋势,非常有异于傅衣凌先生所指出的以"开封型城市"为代表的传统城市。因此苏州城市变化所代表的,确实是 中国 城市发展的另外一种方向,即宫崎市定氏所指出的由 政治 城市和商业城市逐渐变化为工业城市的方向。两位前贤早在几十年前就已敏锐地看到了这一点,是非常有眼力的。此外,用城市地 理学 的眼光来看,明清苏州的城市变化也体现了若干 现代 城市发展的特征,因此可以说具有某种"超前性"。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认为明清苏州城市变化与近代欧美城市发展有相似之处。当然我们也应强调:即使是在江南,苏州的城市发展也并非唯一的发展方式。例如苏州城市发展与那种"新兴工商业市镇型城市"的发展之间,就有颇大差异。相对而言,在江南各种类型的城市发展中,与苏州最为相近的是杭州,因此傅先生把这种类型的城市发展称为"苏杭型城市"发展是非常恰当的。
  (170)苏州档案馆藏《吴县丝织业同业公会致总商会函》(转引自王卫平:《明清江南地区的城市化及其局限》)。  (172)官营织机的操作人手,明代平均每机4.2人,清代则为3.8人。民间织机的平均人数要少些,从对清末南京丝织业的调查来看,大约以2人为多(见范金民与金文:《江南丝绸史 研究 》,第227页)。不过后一数字大约只是指织工人数。1913年苏州开业的帐房有57家,支配机户近1,000家,共有织机1,524台,使用男女工徒7,681人(民国《吴县志》卷51)。因此平均每机使用工人5人。
  (173)前引万历二十九年曹时聘说:苏州"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坊罢而织工散者数千人"。可见明代后期苏州从事丝织品染色的工匠人数众多,与织工人数相近。
  (174)像清代中期的南京城内,专设有机店、梭店、 子络梭竹器店等,"储材待乏",为"织户之附庸"(陈作霖:《凤麓小志》记机业第七)。  (176)许涤新与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405页;徐新吾:《鸦片战争前中国棉纺织手工业的商品生产与资本主义萌芽 问题 》,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5
  3
  7、540页;王卫平:《明清江南地区城市史研究》,第73页。   (177)王卫平:《明清江南地区城市史研究》,第63页。 (179)见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业化》,第92页。 (181)在《醒世恒言》卷十八《施润泽滩阙遇友》中,吴江县震泽镇上的织工施复(施润泽)原有一部紬机,后来"增上三四张紬机"。有了这五六部紬机后,"欲要添张机儿,怎奈家中窄隘,摆不下机床",买下邻家的两间小房作为厂房。昼夜经营了近十年,"长了数千金家事"之后,又才买下一所大房舍,开办起一个有三四十部紬机的手工工场。 (183)朱国祯:《皇明大事记》卷4矿税。   (184)乾隆《元和县志》卷16。   (185)乾隆《长洲县志》卷10。   (186)苏州档案馆藏《吴县丝织业同业公会致总商会函》(转引自王卫平:《明清江南地区的城市化及其局限》)。   (187)例如珠宝玉器制作业到清代主要集中在阊门里专诸巷及天库前吊桥一带,即是一例。   (188)乾隆《元和县志》卷16风俗。 (190)参阅王卫平:《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史研究》,第72页。   (191)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的专业市场》(收于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虽然刘氏说的是江南而不仅限于苏州地区,但如后所述,苏州地区的情况也一样。 (193)所谓工业的郊区化,指的是工业从中心市外迁至郊区。这种外迁,并非单纯地指市区工业直接搬到郊区,而是指市区工业衰退、郊区工业旺盛所代表的地域职能的转移。外迁郊区的工厂,可能是原市区工厂的搬迁,也可能是新建,或者是从外地迁来。工业外迁的原因,不仅有市区地价、环境等因素,而且有运输手段的变化。参阅于洪俊、宁越敏:《城市地理概论》,第302-303页。   (194)例如,明清苏州府城工业的向外扩张虽然导致了郊区工业的旺盛,但却并未导致府城工业的衰退。   (195)例如市区工业部分外迁、郊区工业旺盛等。郊区市镇的工业,有的可能是原府城工业的搬迁(如碾米业),有的可能是新建(如木渎镇的酿酒业)。   (196)明清苏州城内地价高,因此房屋价格昂贵(当然也还有建筑材料价格高昂的因素。参阅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业化》,第510页)。城内环境污染的问题,见前述染色业的情况。 交通 运输手段的便利,见前述苏州地区的水运情况。   (197)参阅于洪俊、宁越敏:《城市地理概论》,第306-307页。 (199)如果仅只是出于这个原因的话,那么最合理的方式应当是工业从府城内转移到城厢附郭,而非扩展到有一定间距的郊区市镇。   (200)吴承明已指出清代丝织业有从农村、乡镇向大城市集中的趋势(许涤新与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第364页)。在苏州,就是逐渐转移到了府城内。   (201)这些工业产生的废料如谷壳、米糠、酒糟、油渣等,可以作其他用途(如饲料、肥料等),因此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废料。但是这些用途都只有在农村才可以成为现实,因此对于城市地区而言,谷壳、米糠、酒糟、油渣等依然是无用的废料,需要运出处理。   (202)当然,酿造名酒要很高的工艺,但是酿造大众消费的一般酒则并不需要很高工艺,因此连许多农户也能在农闲时自行酿造。   (203)例如在铁器制作业中,生产一般小型铁工具,消耗原材料不多,产生废料也很少;而生产铁锅则需较多原材料,并产生较多废料。在纸张加工业和印刷业中,制作笺纸和烧纸、油纸等,印刷书籍与印制一般迷信用品等,彼此之间在工艺水平上也有相当的差距。   (204)在明清时期,由于棉纺织业的迅速发展,丝织品逐渐成为一种主要面向中上层 社会 的消费品,因此对丝织品质量的要求也逐渐提高。此时的丝织品生产,需要较高的工艺。   (205)苏州的丝织业、成衣业和珠宝玉器制作业,由于制作工艺水平高,因此产品在全国市场上有广阔的销路。张瀚说:"四方重吴服而吴益工于服,四方重吴器而吴益工于器……工于器者,终日雕镂,器不盈握,而岁月积劳,取利倍蓰;工于织者,终岁纂组,华不盈寸,而锱铢之缣,胜于盈丈。是盈握之器,足以当终岁之耕;累寸之华,足以当终岁之织也"(张瀚:《松窗梦语》卷4百工纪)。这段话表明这些工业确实属于产品附加值较高的工业。   (206)例如前引张瀚所言。   (207)例如清代苏州的染匠、踹匠、硝皮匠、纸匠、治坊工匠等,大部分来自江宁、太平、宁国、镇江、无锡、金匮等地。他们之所以能够在苏州府城找到工作,主要原因是他们都有专长。   (208)例如郊区市镇的碾米业、榨油业、酿酒业和砖瓦石灰业等,其产品的最大主顾就是府城居民。   (209)例如府城成衣业使用的布匹,就是在城厢附郭染色和踹压的。而府城丝织业使用的丝,也有许多是在郊区市镇加工(捻丝、纺经、络纬、打绵线等)的。   (210)与此形成对照的,是那种"群芳争艳"型的工商业市镇中的工业发展。这些市镇之间并未形成上述那种依照产业层级的高低而进行的地域分工,而是形成了另外一种工业地域分工——一种不以产业层级分工为基础的地方专业化。典型的例子如吴江县。该县的主要产业是丝织业和米业,丝织业分布在盛泽、震泽、黄溪等市镇,而米业则分布在平望、黎里、同里等镇。这些市镇各自都是一个独立的工业中心,彼此之间在产业层级上并末出现重大差别,因此它们常常处于一种相互竞争的地位。这也使得以这些工业为主要产业的市镇,都发展成为一个个独立的中小工业城市,而非如苏州郊区市镇那样成为大城市的卫星城市。

低身位电动摩托车造型设计研究论文1低身位电动摩托车的人机工程学分析1。1人机工程学的分析根据国家标准GB1000088中国成年人人体尺寸数据,我们可以分析低身位电动摩托车的人机尺寸(1)根据人体手臂的均值就可以设社会保障转移支付风险控制研究论文我国转移支付制度是一项为了实现社会公平,尽可能缩小地区间差距和个人间贫富差距,维护社会经济稳定的一项社会经济财政政策,那么用于社会保障方面支持建设的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的目标则主要是为关于创业教育与工程任务课程化的论文论文摘要我国创业教育开始20世纪90年代末,其背景在于知识经济需要大批的创新性人才,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从发达国家创业教育的发展来看,创业教育多已贯穿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体系,创业教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现状研究论文三篇第一篇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现状研究一大学体育教育的价值与功能大学体育教育经历很多发展阶段,到目前为止,已经发展为一种承载着复合型功能和价值的大体育教育系统。1。人文精神心理人格培养与训论文生活体现着科学科学是人类迈向新时代的桥梁,正是有了科学才会有现在的家用设备,生活中的科学作文。正是因为科学,改革开放才会成功,人们才会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正是有了科学,到处才会充满笑声。从前的我有关于科学的小论文科学小论文实际上是同学们在课内外学科学活动中进行科学观察实验或考察后一种成果的书面总结。以下是小编收集的科学的小论文,欢迎查看!篇一龙虾为什么喜欢浑浊的水今天,我去钓龙虾,我带着钓科学小论文的范文导语对于科学,各位同学要怎样论述呀?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科学小论文,供各位阅读和参考。篇一增强科学教学的实效性摘要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关于临床技能竞赛对妇产科学教学改革指导意义论文摘要目的研究调亡抑制蛋白clusterin和survivin在大肠癌组织和相应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00例大肠癌癌组织和相应的癌旁正常组织的clu儿科学病案库建立及教学应用论文典型病案库的使用在不断完善及充实病案库后,从年开始,作者将收集整理的典型病例首先用于临床见习及实习中。在教学中,教师在讲解概念时注意抓住本质,正确概括,对某些易混淆的病症的概念加以铁路施工企业技能人才培养论文摘要随着国家拉动内需,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铁路施工企业迎来了新一轮施工高潮,如何抓住机遇,做强做大,人力资源起着决定作用,而当前铁路施工企业一线作业水平基本就是所请劳务队伍的水平,浅谈小学语文阅读识字的教学法论文一选择合适的书籍小学低年级阶段重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很多小学低年级考试中的作文体裁都是想象文。而童话就是一个很好的提高想象力的书籍。童话语言简洁易懂,故事情节生动有趣,小学生都很喜
简述语言模因与网络语言的论文论文关键词模因复制网络语言论文摘要模因在网络语言的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他们的复制传播为丰富网络语言提供了一条快捷有效的途径。因此可以模因论为基础,对网络语言进行新的探析。1引言热压罐智能控制系统开发研究论文摘要为了满足复合材料处理的工艺过程的自动化要求,开发热压罐智能控制系统。通过密集的温度检测,合理的压力测量,结合经济实用的PLC控制器,完成热压罐加热保温降温加压抽真空等,全流程智内蒙古工业化与生态环境间的互动效应论文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的主题,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研究表明,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必将导致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致使环境问题成为工业发展所带来的最严重的负面效应1。鉴于现代环境问题与工业有关构建教师自主发展的人本主义教研范式的论文论文摘要文章针对客观主义为哲学基础的传统教研范式申的问题,主张以教师自主发展的人本主义教研范式,视教师为独立自主发展的人,赋权于教师,尊重教师话语,关注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学习过程和关于中小企业管理论文中小企业的管理者都有强烈的自我主张,这种倾向有助于果断迅速的解决问题,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是关于中小企业管理论文,欢迎阅读。摘要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的经济发展也步入全球化基于新课标下如何提升农村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同一篇论文的英文题名与中文题名内容上应一致,但不等于说词语要一一对应。在许多情况下,个别非实质性的词可以省略或变动。下面是关于基于新课标下如何提升农村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内容,欢迎阅关于国际法的论文国际法,主要是指国家之间的法律,以下是专门为你收集整理的关于国际法的论文,供参考阅读!摘要网络战的特征与传统站的特征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区别,网络战对当代的国际法存在着一定的挑战,因此卫生类职业院校青年教师专业素养发展论文摘要本文阐述了卫生类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实困境,分析了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核心能力构成及其影响因素。认为,影响教育教学能力的主要因素有专业知识技能教学基本功教育教学理论信游戏教学法在信息技术教学的作用论文一当前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教师对信息技术教学缺乏重视。当前,我国的课程教学严重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将教育的重点放在了重点考试科目中,对信息技术这类不纳入最终考试成绩的谈论资产证券化风险管理论文1资产证券化理论概述资产证券化是以特定资产组合或者现金流为支撑,将缺乏流动性的资产转变为能在金融市场上自由流通和买卖的证券形式。根据基础资产的不同,可以将资产证券化分为住房抵押贷款高校田径专选课现状研究的论文田径专选课以培养学生的田径教学技能,掌握教学方法,使学生具有讲解示范分析田径技术动作的能力,并有组织田径基本教学,运用教学方法和纠正错误动作的能力,以及掌握田径裁判执法能力。本文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