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关于中国传统父子关系中的孝及其含义变化

  论文 关键词:孝;家庭关系;父子关系
  论文摘要: 中国 传统父子关系的核心准则——"孝"隐含着父子关系的冲突和隔阂,不平等与沟通不畅,情感表达的形式化和功利化等问题,而 现代 社会中的"孝"受到了独生子女政策、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影响,其约束力有所下降,父子关系更加民主平等。
  中国人对于家庭有着特殊的依恋,家庭内部成员间的关系十分密切而微妙,如婆媳关系,兄弟姊妹关系等,而父子关系中的"孝"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家庭伦理中是极为重要的一条。由于中国传统的家庭结构以纵向为主,强调的是宗族、血脉的延续,所以尤为看重父子间的关系,而"孝"作为父子关系中的最基本的原则.甚至成为了家庭伦理的核心准则。本文试着探讨"孝"这一家庭伦理的文化内涵及其对父子关系的影响,并以小范围的随机抽样调查为辅助。以分析在现代生活中"孝"的含义的变化。
  一、传统价值观中的父子关系与"孝"
  (一)父子关系
  要探究孝的观念从何而来,首先谈谈"孝"这一伦理原则所依附的父子关系。文化人类学认为:灵长目的母子核心团体与一个男性——"父亲"——形成永久的结合是人类生活成为可能的首要转变。母亲的伴侣担负起男性的角色,例如,供应养育所需的食物和劳力、当母亲的性伴侣、肩负起管教子女的权威和对子女的 法律 责任等。所以,父子关系是随着母子关系的建立而建立的一种血缘人际关系。是最原始的社会关系之一。而随着父子关系的形成,"父亲"与"儿子"的角色也就产生了。角色就意味着相互间的义务与责任。父亲对于儿子,承担着抚养、保障安全、 教育 及社会化等职责,而儿子对于父亲的责任在中国传统社会则集中体现为"孝"。
  (二)传统价值观中"孝"的含义
  《论语》对"孝"有这样的评价:"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儒家思想的精华是仁,而孔子给予了孝"仁之本"的地位,在中国这样注重家庭的社会中,可见"孝"的地位之高。
  那么何谓"孝"呢?一般来说,"孝"是指中国古代子女善待父母长辈的伦理道德行为的称谓。《尔雅》中说:"善事父母者日孝。"而孔子在《论语》中是这样解释"孝"的:
  子游问孝,子日:"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学而》)
  子夏问孝,子日:"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撰,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
  子日:"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
  孟武伯问孝。子日:"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以上的几句话是《论语》中直接提到"孝"的, 总结 起来是说:尽孝不仅仅是奉养父母,恭敬才是"孝"之本,在侍奉父母时应表现得恭顺、自愿;遵循父亲的戒训,顺从父亲的志向也是必须的;另外,"孝"还表现在不应让父母为子女担忧。所以遵循孔子的想法。"孝"的内涵已经从奉养父母拓展到了不仅是奉养,还必须尊敬父母,遵从父亲的志向与行为准则。
  而《孝经》的第一章《开宗明义》中这样说道,"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在这里,孝不仅仅是对父母而言,而已经再进一步拓展到了"事君"与"立身"。
  所谓"事君"指的是做官侍奉君主,以忠诚体现出自己的孝道;封建社会的五常为"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其中君臣的关系即是父子关系的延展。在封建社会中,提倡的是将君主当作自己的父亲一样来敬爱。所以,"孝"不仅仅表现在对于父亲的恭敬与奉养,更表现在臣子对于君主忠诚之上,在此基础上,儒家认为,"孝"是治理天下最好的方式,《孝经》开篇中写道"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乎?唯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为政乎?"这就是说,孝推而广之,就是治理国政,这和《大学》里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点是一致的,均认为治国和治家的道理是相通的。《孝经》里第八章为孝治,认为以孝道治理天下,就可以达到"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的境界。可见,"孝"的含义与意义,已经超越了家庭伦理,成为统治人民与治国的方略,并且被统治者所用.成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规范与秩序的工具之一。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孝道正式成为了统治者教化的根本和有力武器。这是"孝"极为重要的内涵之一.但由于本文所致力探讨的是孝对家庭间父子关系的影响.所以对这一点就不做更多的延展。
  那么何谓"立身"呢?——"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也就是说,要有崇高的修养,成就功名与事业,显扬名声,为他人所称道赞誉。所以说,孝的施行,从侍奉父母开始,最终在于实现修身立世的宏伟志向。这也就将"孝"与个人的成就联系了起来,所以,要尽孝,在中国社会,仅仅奉养爱戴父母往往是不够的。还要求儿子们在事业上有所成就,有好的名声,给予父母以荣誉,这才是最好的孝道。
  "孝"的内涵与要求由善待父母 发展 到尊敬、顺从父母,又拓展到忠诚于君王,修身立行,光宗耀祖,并且进一步为封建统治者所用,成为教化人民,维护统治秩序的手段之一.并且在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史中,在中国父系继嗣制度中,成为了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家庭伦理观念之一。
  二、传统社会父子关系中的"孝"
  在父子关系中。"孝"是对儿子这一角色的要求。在传统社会中,"孝"要求的是对于父亲权威的尊重、服从,以及传宗接代、名门显亲,为家族的繁盛兴旺做出贡献。必须说明的是."孝"虽然是对"父"与"母"而言的,但是具体的要求是不同的。《孝经》中说,"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对父亲的行孝既要敬,又要爱,而对母亲的行孝不要求敬,只要求爱。在本文中,笔者不对母亲的"孝"做探讨,而集中于对父亲的"孝"的研究。
  (一)隔阂与冲突
  由于"孝"强调的是儿子对于父亲的绝对顺从,在带来家庭关系秩序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使得父子之间产生冲突与隔阂。
  《孝经》第十五章《谏诤章》中,曾参问道,"敢问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孑L子是这样回答的,"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指出若父亲的行为不符合道义,儿子应坚持进行劝谏、制止,否则父亲就会因为不义而受到危险,遭受侮辱,这才是真正的孝道。这是儒家思想中积极、民主的,被称为《孝经》中最为闪光的部分。然而后来被"歪曲和阉割"了,董仲舒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教条,强调子对父的绝对服从。
  按照以上的分析."孝"作为封建纲常的基本规范,是不可避免地与"儿子"的个体想法与意愿产生冲突的。"孝顺","孝"总是与"顺"相联系,"顺"强调了家庭的集体意识与尊卑长幼,却忽略了个体意识。费孝通曾指出在传统乡土社会,父母在孩子的抚育中有着不同的分工,母亲担负生理性抚育的责任,父亲则担任社会性抚育的责任,为了维持父亲在家庭的尊严,必须保持父子间的隔离,故家庭里往往是"严父慈母".子女有"恋母仇父"的情节。马林诺夫斯基也曾说,"父权大部分是家庭冲突的根源.因为父权给其父亲的社会要求及其专有的权利"。《红楼梦》中宝玉与贾政之间的关系可以说就是传统父子关系的一个典型。并且。父亲往往认为儿子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重生机会",将自己的理想托付在儿子身上,这就难免与儿子成熟之后对自我发展的期望发生冲突。
  因此,笔者认为,"孝"作为一种封建家庭伦理,除了带给家庭关系以秩序外。也带给父子间以隔阂与冲突。
  (二)不平等与沟通不畅
  "孝"这一家庭伦理要求,实际上反映出了父子关系间的不平等,造成了父子间沟通的不畅。在传统的家庭中,父子之间较难有良好的沟通与绝对的平等。这种不平等在由父子关系放大的君臣关系中一目了然。费孝通曾将亲子间的权力关系定义为"教化权力"。并且拓展到乡土社会中长幼之间的关系。因为作为长辈的父亲比孩子有更多的生活经验,所以其获得了"教化"晚辈的权力。
  在笔者所设计的问卷中。有一道问题是:与和您的母亲相比,您和父亲间的相互的情感交流和表达:
  A很少 B较少 C一样多 D较多 E很多
  结果显示选择A与B的"儿子"超过了半数。可见,父子之间的日常交流与母子之间相比的确要少一些。
  究其原因.除了传统孝道所赋予人们的观念根深蒂固外,笔者认为还因为"孝"不仅是对儿子的要求,也包含了社会的正统价值体系对父亲的要求。传统的孝道以宗族的利益、荣辱为出发点,作为儿子就应该要传宗接代,知书达理,有所成就,这正是父亲养育的责任所在。子不教。父之过。儿子若不孝,也是父亲角色扮演的失败。所以,背负着这样近乎沉重的社会责任,父亲无法不对儿子恩威并重,有所要求。这点费孝通在《乡土中国生育制度》中也曾有过描述,"溺爱子女会受社会的贬责。这种压力逼使父权社会中当父亲的板起面孔来对付子女"。这也就使得父子关系看起来总是比其他几种家庭关系(夫妻关系,母子关系,兄弟姊妹的关系)显得沉重,严肃。并且二者在价值观上也往往存在差异,沟通的结果也容易不尽人愿,几次失败之后,一定会更加难以以平等友好的方式进行沟通,也不愿再做沟通的努力.这就给父子间的交流带来了困难。
  (三)"形式化"抑制了情感的表达需要
  "孝"这一伦理要求,可能带来父子间关系的"形式化",不利于情感的 自然 流露与真切表达。除了以上两点外,"孝"带来的副作用还可能是父子间关系的"形式化",僵化了父子关系。孔子在强调"孝"包含恭顺父母时,他提到"色难",也就是在尽孝的时候,保持愉快与自愿的神色是最难的,换句话说,他要求的底限其实只是在表面上装出孝顺恭敬的样子。父子之间毫无疑问有着天然的情感,那么这种封建礼教是否是抑制了其自然流露,而给它套上虚伪的模板,使得本是属于心灵的纯净情感套上了社会道义与主流的枷锁?孔子不停强调的是礼与乐,强调的是秩序是礼仪,却不顾及人真实的情感与个体间的差异。因此可见,礼乐都是表面的一种表现形式罢了,"孝"作为其重要思想之一也是如此。在《孝经》中,提出了侍奉双亲时要有五要三戒,例如,要求在日常奉养的时候要竭尽恭敬,要表现出快乐。在办丧事的时候要极度的悲痛。在最后一章《丧亲章》中还详细地规定了如果父母逝世,孝子具体的行为,哭声必须表露出自己极度悲痛的心情,决不能产生欢愉的表情等等,形式化的倾向明显。难道对于父亲的爱与孝,一定要通过葬礼上的放声大哭来表现吗?实际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处理与表达情感的方式,这些所谓的"孝道",不过是做给别人看的。
  (四)功利化色彩
  "孝"的要求中带有功利化的色彩。如前文所述,"孝"的要求的最高境界是要成就个人事业,为父母家族带来荣誉。那么,如果不能成就事业,不能扬名立万,就不是一个孝子了么?对父亲来说,是让儿子心灵饱满、生活幸福重要。还是在物质与声望上有所成就重要呢?笔者认为。"孝"最重要的是有心,是对于父母情感的表现,是真情的呼唤,即使贫困潦倒,能将父母放在心中,一碗茶,一声问候,都是孝道;即使腰缠万贯,声名远扬,不将父母放在心中,只是给予物质上的资助,做出表面上孝顺的样子,这又能算是"孝"么?
  所以笔者认为,将对于个人成就的要求放进"孝"的要求,忽视了人们之间最重要的情感依恋,显得功利化,这更多的是传统社会中用来教化百姓,维护统治的手段,与真正的"孝"没有太大的关系。
  故总体来说.传统的"孝"给父子关系以一个稳定的模式,它不仅对"儿子"也对"父亲"提出了要求,一方面,有利于社会文化的传承与统治秩序的维护,另一方面,忽视了儿子作为独立主体的自主性,实际上是父子间不平等关系的体现。而且,它使得父子间原本自然和谐的亲密感情变得呆板、冰冷,更多的是给外人看的一种行为,一种外在的表现(例如守孝),而不是真心真情的流露。它对于儿子所提出的过多成就的要求,多少显得功利,笔者并不认为这是"孝"所必须的表达形式。
  三、 现代 社会父子关系中的"孝"的变化
  "孝"的权威毋庸置疑。但是到今天,经过了 历史 动荡对传统文化破坏,以及社会 经济 体制的改变与改革开放后西方民主平等等思想的大量涌入,父子关系中的"孝"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一)更加平等、民主与和谐的父子关系出现
  父子问的不平等关系大大改善.但是父亲的要求与希望,仍然很大程度上控制着儿子的思维与选择。在笔者的问卷中,有这样一道题:
  您觉得您与您父亲间的关系最接近下面哪一种:
  A领导者与被领导者B朋友C师长与学生D兄弟
  约35%的人选择了"朋友".其次是"师长与学生",选择"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人数则是最少的。可见,父子间的关系更加平等融洽。《 中国 父子关系正在进化》一文中提到,"中国父子两代关系正在发生巨大变化,那种以父为主的单项沟通不再有效,而和孩子像朋友一样交流的‘好哥们’关系越来越多,这反映的其实是从家本位到人本位的转变过程。即从强调个人要服从家庭,变为主张个体意识的独立。"
  可以说,个体意识的加强是显而易见的。代际之间出现了平等、民主和自立的现象,表现在晚辈婚姻大事的决定、职业的选择等。
  但是在"您所认同的尽孝方式"中.约有40%左右的人选择了"面临人生选择时多多考虑父亲的希望与想法",有30%左右的人选择了"尽量听父亲的话,顺他的心愿",可见,父亲的权威对于儿子的影响力还是不言而喻的。父亲仍然是儿子们在做出人生选择时极为重要的 参考 。虽然不像以前那样按孔子说的要遵循父亲的想法与行为,但是父亲、家人,对于中国人来说有着太不一样的意义。"中国人有着比其他任何文化圈里的人都更强的恋家心理。在中国人的心里,家是心灵的港湾,在那里可以获得安慰和支持。"父亲的支持无疑也是儿子最为重要的心灵支柱,在考虑问题时,一定会受到家人,尤其是父亲的建议极大的左右。
  (二)核心家庭的增多使得父子关系更加亲密
  核心家庭增多的现象在 农村 和城市都有表现,笔者认为,在多子女家庭中,多是由于"分家"渐渐成为一种趋势,尤其是在农村,使得传统的主干家庭和联合家庭拆散为核心家庭,而在城市,则主要由于计划生育的独生子女政策使得核心家庭增多。但是不论是哪一种,核心家庭的出现都促进了传统父子关系的变化。
  1.对于主干家庭或者联合家庭.分家之后.儿子们能够拥有和控制家庭财富的权利和个人选择的自由,看起来似乎是削弱了父亲的权力和地位,但是正如阎云翔指出的,当代农村家庭的核心化并没有削弱家庭成员和亲戚之间在伦理、情感、互助等方面的紧密联系;恰恰相反,分家之后这些联系反而有所加强,从而形成一种松散而又持久的" 网络 家庭"。限这主要是由于子女为人父母,组建起自己的小家庭后,开始真正理解自己父母的艰辛和不易,俗话说"生子才知父母恩",并且由于农村子女多外出打工,往往把孩子交给父母教养,父母出于对子女的关爱,也愿意悉心照料孙辈,使得代际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父子关系更为和谐、平等与亲密。
  2.而在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时,笔者发现,对于父子关系中"孝"的变化,计划生育政策起了很大的影响。在"自己与父亲的关系与父亲与祖父关系的差别"这一道开放式问题中.很多被调查者都提到由于自己这一辈是独生子女,所以父子关系相对有了很大的不同。《中国父子关系正在进化》一文中提到,"独生子女时代的小家庭模式,使得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成本减少,家长有精力来关注孩子的心理状况和精神需要"。除此之外,笔者认为,独生子女政策使得父子间沟通的机会增加,父亲对于儿子的疼爱也更甚。一种典型的核心家庭是由父亲、母亲与儿子,即两个男性与一个女性组成的。在男孩幼年时,可能与母亲更为亲近,但是由于独子的关系。父亲对他投注的爱与关注一定不会少。待其进入青春期直到成年,父亲都会成为其成长过程中的男性范本。这是母亲所无法给予的。所以父子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和谐也是显而易见的。
  (三)个人主义价值观对传统孝道提出挑战
  汶川地震"范跑跑事件"中的主角曾说:"在这种生死抉择的瞬间。只有为了我的女儿我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的。"范跑跑的言论,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传统的集体主义与当前的个人主义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具体到家庭内部,也可以反映在"孝"这一传统价值所具有的约束力减少的情况上,今天的"儿子们",对于孝顺是否还会那么重视,是否还会将父亲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这是值得探讨的。
  四、结语
  总的来说,现代父子关系中"孝"这一观念将变得更加人性化.父子关系将变得更加亲密和谐是大体的趋势,这与社会家庭结构的核心化趋势,以及个体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都是相关联的。希望在家庭内部的交往中,能够进一步破除成规陋俗的界定,使得成员关系之间变得更加 自然 、亲密;在对于孝的内容进行合理的改造与添减的同时。要延续中华民族"孝"这一优良的文化传统;面对个人主义等价值观的挑战,中国的传统价值理念都面临着各自的困境,但是"孝"作为一种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在摒弃其对于儿子个性的压抑。以及隐含的不平等的权力关系等弊端之后,应当被不断传承下去,不论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抑或是老年人的幸福晚年,都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当前建筑电气设计存在的若干问题1引言2影响工程质量的几个建筑电气设计问题合格的建筑设计应满足七个质量特性规定的要求,即功能性安全性经济性可信性可实施性适应性及时间性。设计单位本应将通过了设计评审的合格的设计文件农村35kV无人值班变电所设计1设计指导思想宽城县是一个农业县,矿产资源丰富,尤其是铁合金的含量在省内名列前茅。县内人口密度小,供电线径长,农村电力负荷随季节变化大,用电负荷范围广,峰谷差大,这严重影响着县经济浅谈配网规划中负荷预测的几种方法负荷预测的基本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从电量预测入手,然后转化为负荷一种是从计算分区现有负荷密度入手,然后再推算出总负荷。前一种方法即电量预测法,在高压配电网的负荷预测中比较常用,电量预测抗干扰电容引起的保护故障分析许多微机保护的模数变换回路采用了电压频率变换器(VFC)技术,为了提高VFC的抗干扰性能,多数情况下采用在VFC芯片的15V15V电源,对地间DGND增加一个抗干扰电容,母庸置疑此高压变频调速与电厂节能1引言2电力生产的特殊性电力作为一种产品,与其它产品相比较具有它自身的特殊性。一般来说普通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使用是相对独立的,产品可以在仓库中存储周转,可以预先生产好备用。电力这种产热泵机组隔振安装方案热泵机组具有结构紧凑,占地小,适于室外安置,便于整体移装,性能稳定,开启自控等特点。采用空气冷却与换热,免去了冷却塔冷却水泵水池水箱等,安装迅速方便,减少了土建工程投资。热泵机组具抽凝机改为背压机存在的重大安全问题抽凝机改为背压机以后,在经济性方面是无用置疑的,但我要讲讲在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如何去避免。抽凝机运行,既能供热,又能稳定地供电,是个好东西。就是说,抽凝机能同时调节热负荷和电负荷医院外科楼弱电工程设计体会某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外科楼的弱电工程设计。下面,我谈谈在设计中的粗浅体会,不当之处,请各位专家指正。本次设计弱电系统包含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控制系统共用天线电视系统广播系统(含背景电网安全生产管理的思考摘要电网安全生产不仅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而且是电力公司乃至全社会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基础。介绍了上海电网及其安全生产的现状分析了安全生产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最后,结合实际情况和工作谈小型变电所增容对主变的选择摘要主要是就现在农村小型变电所(10000KVA以下)的增容或改造,对主变压器的选择进行探讨,从主变的有功无功损耗,费用高低,运行维护等进行论述和探讨,在实际运用中,比较适用。关键真空开关设计的是与非真空开关发展到今天,在中压领域已占绝对优势,各项技术参数已基本满足市场需要。众多厂商开始研究生产永磁机构固封灭弧室,然而从今天真空开关存在的诸多问题来看,永磁和固封技术也大有推敲的
外语语言学习中的纠错难1互动的哲学阐释哲学意义中语境观为我们如何看待语言及其互动提供了启示。哲学家们认为语言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并且随着时间的变化而进行历时和共时的变化。他们从专名的指称意义出发,认知语言学对外语教师认知发展及课堂教学实践的促进作用随着认知心理学研究相关成果在教师研究中的应用,教师认知(teachercognition)成为教师教育教学发展研究的一项核心内容,体现了教学研究范式从关注教师外在行为转向关注教师内从对比语言学角度浅析汉德词法学中的文化差异语言也就是日常生活中的所谓说话,它是人与人交流和沟通方式的一种。对于一个非外语学习者来说,母语即构成了其语言概念的全部,他们并没有必要去追究语言的深层涵义。然而对于我们外语的专业学标点语言学述评标点形态多样,种类丰富,在书面语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关于标点的出版物也屡见不鲜,但大多数书籍也只侧重于讲授标点的用法及其在使用中的规范性问题,如JaneStraus主编的TheB社会语言学视阈下的日语性别用语研究引言语言性别社会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是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性别的不同使语言使用者在社会和家庭角色中自然而然地会将自身的性别差异作认知语言学对第二语言教学的贡献及其局限性认知语言学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其主要创始人是GeorgeLakoff。认知语言学并非是一种单一的理论,其特点是把人们的日常经验看成是语言的基础,同时认为语言和认知能力之间存在从语言和文化思维模式对比中国园林的英译本Samovar提出,文化是一个文化是一个民族知识经验信仰价值态度意义等级宗教以及时空观念的总和。文化不仅具有一贯性持久性,而且无处不在,渗透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风俗习惯服饰礼仪婚丧传媒语言文化身份探求人类历史发展的今天,语言文化总是分不开的,语言蕴含着一个民族优秀的文化历史,也记录着一个民族的荣辱兴衰。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更加便利,传媒的加入让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我消极的沟通爱的痛苦中的语言障碍和文化价值观一语言障碍语言上的障碍使得庞太太和她的孩子之间的有效沟通几乎是不可能的。文中的主人公是一个生长于美国的华裔后代,因此是几乎不会说中文的自打我去了学校,我的中文便自动停止增长了。在跟满语对黑龙江文化影响的语言学探究一满语在黑龙江使用的社会语言学背景(一)满文的创立满族直系先人为女真人,世居长白山黑龙江及松花江流域。据清太祖武帝实录记载当时满洲没有文字,文书往来使用蒙古文。因此,1599年,满网络语言与汉语言的文化碰撞一由传统汉语言到网络语言的转化(一)词汇的转变1。词形传统的文字交流方式就是汉语言文字的交流,具点具面的反馈真实信息,而现如今,为了加快信息的传播,达到交流的简约高效,拼音词和谐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