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浅论中国传统公文制度中的押与花押

  论文 关键词:花押;五云体;公文制度
  论文摘要:"押",是 中国 传统公文处理的重要环节。它指的是,公文的处理者在处理好的公文上签署处理意见,并签注自己的姓名和日期的行为。"押"的内容在不同时期并不一致,早期主要指签署处理意见,魏晋后主要指用草书署名。唐时出现署名用的"五云体",故又称"花押"。"押"一般得亲署,后来也有刻印为之者。本文从 历史 的角度,考释了其 发展 进程。
  "押"是中国传统公文处理的重要环节。它指的是,公文的处理者在处理好的公文上签署处理意见,并签注自己的姓名和日期的行为。《玉篇·手部》:"押,署也。"《字汇·手部》:"押,签署文字也。"如果签字字体花哨或以特殊符号代替,则称"花押"。
  一
  在我国公文制度史上,"押"起源很早。《韩非子》卷14:"田婴令官具押券,斗石参升之计。"表明至少在战国晚期,"押"就已经出现了。由于缺乏实物资料,今天我们已无法得知战国时"押"的具体内容。不过,据赵翼考证,早期"押"的内容仅仅是签署处理意见而不书名。"汉时长官批属吏符牒,书一诺字。《后汉书·党锢传》所谓南阳宗资但画诺。王府僚吏笺启,亦用此制批答。晋元帝践阼,心存谦抑,犹用藩王礼,凡笺奏皆批诺。诺字中若有凤尾婆娑之形,故日凤尾诺。"…汉晋时期,诸侯上奏章,皇帝都批一个"诺"字,"诺"字结尾写得象凤尾,所以叫凤尾诺。魏晋以后,改批"诺"为"依"字。《北齐·后主纪》:"开府千余,仪同无数,领军一时二十,连判文书,各作花字,不具姓名,莫知谁也。"《北史·齐后主纪》,"穆提婆等卖官,乞书诏,后主连判文书二十余纸,各作依字。"从"不具姓名,莫知谁也"看,所署仍应为处理意见——"依"字;从"花字"看,"依"字在书写的时候亦应作过特殊处理。   魏晋以后,"押"的内容发生了变化,除签署处理意见外,还开始用草书署名。《南齐书》:"太祖在领军府,令纪僧真学上手迹下名,报答书疏皆付僧真,上观之,笑日:‘我亦不复能别也。’何敬容署名,‘敬’字则大作‘苟’小为‘文’,‘容’字大为‘父’。陆捶戏日:公家‘苟’既奇大,‘父’亦不小。"《魏书》:"崔玄伯尤善行押之书,特尽精巧而不见遗迹。"《北史》:"斜律金不识文字,初名敦,苦其难署,改名为金,从其便易。犹以为难,神武乃指屋角,令识之。"《北齐书》:"厍狄干不知书,署名为‘干’字,逆上画之,时人谓之‘穿锥’。又有武将王周,署名先为‘吉’而後成其外。"《陈书》:"萧引善隶书,高宗尝披奏事,指引署名日:‘此字笔势翩翩,似鸟之欲飞。"   要说明的是,五代以前,皇帝签押都是签署处理意见,而不署名。《三国志·少帝纪》注:"《世说》及《魏氏春秋》并云:姜维寇陇右,时安东将军司马文王镇许昌,征还击维。至京师,帝御平乐观以临军过,中领军许允与左右小臣谋,因文王辞杀之,勒其众以退。大将军已书诏于前,文王人,帝方食粟,优人云午等唱日:‘青头鸡,青头鸡。’青头鸡者,鸭也。帝惧不敢发。"按鸭者,押也,劝帝押诏书耳。直到唐末,皇帝在公文上都是不用署名的。赵翼《陔余丛考》卷33{花押》引《唐书》:"董昌潜位,下制诏皆自署名。或日:‘帝王无押诏。’昌日:‘不亲署,何由知我为天子?…前引《南齐书令纪僧真学上手迹下名",是时南齐太祖萧道成尚未登基,故纪僧真可代其签名。清叶昌炽《语石》卷5《玺押》:"唐《秦王告少林寺教》:世民二字为太宗亲押,此石刻有押之始。"是时李世民仍为秦王,故有署名。五代时期,由于"帝王皆起于人臣,其未登极以前,本有署名之押,即位后遂仍而不改耳",皇帝押诏亦开始署名。   二
  "凤尾诺"和草书署名已经具备了"花字""花押"的内涵,因此后人在追溯"花押"起源的时候,往往将上限界定在唐以前。宋黄伯思:"魏晋以来法书,梁御府所藏皆是,朱异、唐怀克、沈炽文、姚怀珍等题名于首尾纸缝间,故或谓之押缝,或谓之押尾。後人花押盖沿于此。"清倪涛《六艺之一录》卷268{宋高似孙论花书》:"齐高帝使江夏郡王学凤尾,一学便工,帝以玉麒麟赐之。盖诸侯笺奏皆批日‘诺’,‘诺’字有尾若凤焉,签花书也。"清代翟灏《通俗编·文学·花押》:"《东观余论》:唐令群臣上奏,任用真草,惟名不得草,后人遂以草名为花押。按:古言‘署名’,即今押也,其谓之押者,见自《魏书》:崔元伯尤善行押之书,特尽精巧,而不见遗迹是也,或以其体之变化,谓之花字。《北齐(书)·后主纪》:开府千类,仪同无数,领军一时二十,连判文书,各作花字,不具姓名莫知其谁是也。其后复合二文言之,遂日花押。唐彦谦诗:公文持花押,鹰隼驾声势。已尝用之,盖花押之名,不待唐以后也。"   要强调的是,"花押""花字"之名出现于唐朝,而非汉魏时期。前引《北齐书·后主纪》中虽有"花字"一名,但《北齐书》作者为唐人李百药,行文中不自觉地将唐人的概念混入。 "花押"一词来自唐代韦陟所开创的"五云体"。《新唐书·韦陟传》:"常以五采笺为书记,使侍妾主之,其裁答受意而已,皆有楷法,陟惟署名,自谓所书‘陟’字若五朵云,时人慕之,号‘郇公五云体’。""五云体",亦称"五朵花"。初唐时期,政府对公文署名有严格规定,严禁使用草书署名,宋张溴《云谷杂记·书后花押》:"唐文皇(太宗)令群臣上奏,任用真(楷)草,惟名不得草"。开元中韦陟开始用草书署名,并自称为"五云体",此后草书署名成为时尚,历代相沿不改。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3《支诺皋下》:"(韦陟)每令侍婢主尺牍,往来复章,未常自札,受意而已,词旨重轻,正合陟意。而书体遒利,皆有楷法,陟唯署名。尝自谓所书‘陟’字,如五朵云,当时人多仿效,谓之郇公五云体。"   由"五云体"引申出"花书"、"花押"、"花字"。宋黄伯思《东关余论》载:"唐人一书中云,文皇令文臣上奏任用真草,惟名不得草。后人遂以草名为花押,韦陟五朵云是也。"宋叶梦得《石林燕语》卷4:"唐人初未有押字,但草书其名以为私记,故号花书,韦陟五云体是也。"宋周密《癸辛杂识后集·押字不书名》:"古人押字,谓之花押印,是用名字稍花之,如韦陟五朵云是也。" 宋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卷10:"近有自西南夷得(韦)皋授故君长牒,于皋位下,书若‘皋’字,复涂以墨,如刻石者,盖皋花字也。"明周祈《名义考》卷7《花押》:"今之所谓花押,唐以来之花书也。韦郇公署‘陟’字,时号‘五云体’;王荆公署‘石’字,人有笑押‘反’字者。其用名自唐宋然矣。"   三
  值得注意的是,唐朝"花押"与宋朝"花押"的内涵并不一致。唐朝"花押"是押名,"唐人初未有押字,但草书其名以为私记";宋朝"花押"是押字,"余近见先朝太祖、太宗时朝廷进呈文字,往往只押字而不书名……后见前辈所载乾(道)淳(熙)间礼部有申秘省状,押字而不书名"。 ‘押字"所押之"字"可能与名相关,也可能与名无关,有时根本就不是"字",而只是一种符号。"余见唐诰书名,未见一楷字。今人押字,或多押名,犹是此意。王荆公押石字,初横一画,左引脚,中为一圈。公性急,作圈多不圆,往往窝匾,而收横画又多带过。常有密议公押歹字者,公知之,加意作圈。一日,书《杨蟠差遣敕》,作圈复不圆,乃以浓墨涂去,旁别一圈,盖欲矫言者。"‘‘祖择之押字直作一口字。人问之,云:‘口无择言。…袁文《瓮牖闲评》记张乖崖一札,后面云"知升州张",押字自手而不书名。方勺《泊宅编》亦记张安道书不称名,但著押字。《癸辛杂识·别集下》收录有宋代自太祖自度宗十五朝御押,这些"押"多由横平竖直的线条和圆圈构成,结构板滞,缺乏韵律美,但皆非御名,应该还是"花押"。不过,从历代字画上所保留的宋代皇帝御押看,结构还是非常美观漂亮的,《癸辛杂识》所录御押应该是由于雕版原因导致结构变形。   宋制,官员处理公文时必须押字,不押字则公文无效。由于公文众多,押字竟成为苦差。范成大《范石湖集·诗集》卷22(坐啸斋书怀》:"老来穷苦事相违,兀坐铃斋竟日痴。眼目昏缘多押字,胸襟俗为少吟诗。"虽然如此,押字仍有责任,不能胡来。吕本中《官箴》引朱熹语:"当官处事,但务着实。如涂擦文书,追改日月,重易押字,万一败露,得罪反重,亦非所以养诚心事君不欺之道也。"   实际上,宋代平民也普遍使用押字,尤其是在签订契约时。《袁氏世范》卷下《田产宜早印契割产》:买卖田产,"如有寡妇、幼子应押契人,必令人亲见其押字",并当场书填价格、亩数、年月。而《作邑自箴》交代诉状格式,状末应写"姓某押状",如果起诉人不会写字,则由代笔人当众宣读,"亲押花字"。《水浒传》第八回写林冲刺配沧州前休妻道:"林冲当下看人写了,借过笔来,去年月下押个花字,打个手模。"   有意思的是,宋人书信往来时也使用"花押"。宋人程大昌《演繁露》载:"国初人简牍往来,其前记语处皆书名,后结语处即以花书不再出名也。花书云者,自书其名,而走笔成姘,状如花葩也。"不同的是,人们在正文前都要写下名字。   "押"本应亲署,但也有刻印为之者。比如宋代皇帝就有押字印宝。这种花押印一般没有边框,是一种镌刻花写姓名的印章,让人不容易摹仿。从现存徽宗绘画上的御押看来,他使用的押字符号远不止一个。有的像是"天水"两字的草书连写,有的像是"天下一人"四字的连写。官员也有押字印章。《南村辍耕录》卷2《刻书印》:"今蒙古色目人之为官者,多不能执笔花押,例以象牙或林木刻而印之。宰辅及近侍官至一品者,得旨,则用玉图书押字,非特赐不敢用。按周广顺二年,平章李谷以病臂辞位,诏令刻名印用。据此,则押字用印之始也。"元代,花押印使用非常普遍,故又有"元押"之名。

关于责任课堂论文责任课堂一责任课堂的教学策略(一)主体参与策略责任课堂要充分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课堂生成及问题解决。这是一项全方位的教学策略,授课前要引导学生自学提出问题课我国贸易的论文论文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以学生所学专业课的内容为主,不应脱离专业范围,要有一定的综合性,以下就是由编辑老师为您提供的2500字国际贸易论文。一我国贸易摩擦现状入世以来,我转型期要素分配与收入分配论文国有企业一国有资本增长因素分析2000年全国国有企业占用国有资产总量为57,554。4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其中,国家资本31,998。2亿元,国有资本公积20,007亿元,其高速公路收费站运营管理中的成本控制研究论文摘要提高高速公路收费站运营效益必须有效控制成本。本文以高速公路收费站运营成本的经营因素与技术因素分析为基础,运用现代成本管理理论与方法,探索高速公路收费营运成本控制,降低成本消耗,湘绣差异化营销策略探讨论文摘要湘绣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超的刺绣技艺,为各国消费者喜爱。在市场发展中,湘绣存在产品单一市场狭窄竞争激烈无序品牌缺失等问题,产生问题的重要原因在于同质化,解决同质化问题,需要实施差清明节民俗文化论文清明节大家都不陌生把,清明节是我们国家传统节日,在我们国人心目中是仅次于春节之后重要节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清明节民俗文化论文,欢迎借鉴!清明节民俗文化论文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造林规划设计与造林技术探索论文一引言林业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原动力,是基础型的产业,是发展的根本,其不仅可以促进经济稳定发育,还可以保护生态环境,使之平衡。近些年来,国家对于林业发展一直给予重视与大力支持,但鉴于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问题及对策论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简单来讲是把新知识新技术推广应用到农业生产实践中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合理有效地应用资源并将最新农业知识和技术与生产要素转变成农产品的长期增值,不断提高农业经济生态和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的现状及完善对策论文摘要目前,由于我国的经济不断快速发展,科学技术也得到了较为快速的发展,其中,农业科技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在对农业科技进行推广的过程中依然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本文主要针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现状及完善对策论文摘要农业科技推广在把新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变为实际成产力方面发挥着最重要的作用。随着全国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变升级,这一体制已经很难适应市场经济下农村发展的形势。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我国农业科技管理的现状与对策论文导语提高农业科技人才素质,完善农业人才市场要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教育是基础科学是关键人才是核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我国农业科技管理的现状与对策论文,欢迎阅读。论文关键词农
张荫棠藏俗改良的历史人类学考察摘要清末,张荫棠在其全面藏事革新期间向民问撰译颁发的藏俗改良训俗浅言两本小册子,标志着藏俗改良的开始。藏俗改良训俗浅言的内容体现出在关照藏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清末共时态的风俗文英美文学理论教材研究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发生了一次次革命性变化,与之相应,英美各高校也出现了种类繁多且各具特色的文学理论教材。这些教材不仅为我们展示了当代西方理论与批评的全景,而且表现出与中国高校文学雾都孤儿情节的巧合AbstractOliverTwistbyDickensischaracterizedbyafewcoincidencesespeciallyhappyencounters,aboAStylisticAnalysisofMartinLutherKingsIHAVEADREAM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文体学的定义,并在此基础上对对美国著名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的著名演讲我有一个梦中所使用的文体手段进行了详尽的分析,进而对演讲文体的风格进行了简要的论述。关键词文浅议傲慢与偏见中宾利和简的婚姻AbstractThisarticlegenerallyanalysesthemarriageofBingleyandJane。TheauthorthinksthatBingley英语俚语在口语运用中的地位与作用探究英语俚语,是英语当中的常用语言,主要指的是,一种较为粗俗运用于非正式场合,而且往往被人认为是种不礼貌不正式的语言。目前,英语俚语在美国,应用的尤其广泛。从乡下到城市,甚至是上流社会试论影视字幕对非英语专业生词汇习得教学的促进作用引言随着多媒体技术在英语课堂教学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任课老师重视发挥影视材料的作用,将其更好应用到课堂教学之中。同时,如何有效利用影视字幕帮助非英语专业生的词汇学习是一个争论不休法语词汇习得中英语的迁移作用研究一引言当今国内大学的法语专业学生大部分从初中乃至小学已经开始学习英语,在进入大学之前已经拥有至少六年的英语学习经验,且大部分大学的小语种专业倾向于招收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因此学生在试论以翻译为手段的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试论以翻译为手段的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试论以翻译为手段的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试论以翻译为手段的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是否应该把翻译作为外语教学的重要手段,利用母语来促进外语教学名利场的现实意义初探名利场的艺术特色摘要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萨克雷的代表作,这部伟大的作品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以幽默讽刺旁白等叙事手法陈述故事,通过愉快活泼的对话刻划人物,采用现实主义表现手法揭露当时英国上红字对清教主义的怀疑EnglishAbstractTheScarletLetterbyNathanielHawthorneisaclassicalnovelinAmericanliteratur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