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在个体与公共之间追寻

  内容摘要:乔治·奥威尔的小说《上来透口气》是作者前、后期创作的过渡。小说围绕着日常与例外、胖子与瘦子、现在与过去、名字与自我这四对关系来组织情节,巧妙展现了个体与公共世界间的冲突,表达了主人公保灵寻找独立的主体性,以及这一追寻破灭的悲怆心情。这部小说既脱离了奥威尔早期创作只注重刻画孤独个体的沉闷,又没有后期作品偏重呈现公共世界的残酷,忽视个体丰富性的政论风格,因而是奥威尔小说艺术的成熟之作。
  关键词:乔治·奥威尔 《上来透口气》 个体 公共
  奥威尔(George Orwell)的创作分为30年代和40年代两个时期,《上来透口气》(ComingUp For Air)写于1938年,发表于1939年,是作者前后期创作的过渡。欧文·豪(IrvingHowe)十分推崇奥威尔的《动物农场》(Animal Farm)和《1984》(Nineteen Eighty-Four),对这部作品却评价甚低,说它“无关紧要”,甚至由此认为奥威尔“不具备一位真正的小说家的创造性”(qtd.in Meyers,George Orwell:The Critical Heritage 1
  60)。然而,细读之下不难发现,欧文·豪所言并非事实。如果说奥威尔的前期作品是表现个体的孤苦求索,艺术上过于沉闷,而后两部作品是揭露公共世界的残酷性,偏废了个体的丰富性,那么正是在这部过渡性的小说《上来透口气》里,奥威尔既注重表现个人的内在意识,又恰如其分地展现公共世界对个体的压迫。而且,小说巧妙地把个体与公共世界间的冲突编织在几组对立关系之中,表现出了奥威尔精湛的叙事才能。下文将通过分析小说中隐藏的四对关系,来探讨奥威尔是如何呈现现代世界里主体失落这一主题的。
  一、日常与例外
  《上来透口气》讲述了主人公乔治·保灵(George Bowling)在二战前夕返回家乡,寻找田园诗般的童年时光的经历。保灵是一位中年的、中产阶级的保险公司代表,有两个野牛般的孩子,一个爱唠叨的、没有活力的妻子。他自己则工作缠身,正在发胖变老,对婚姻不满,对异性缺乏吸引力。在奥威尔的六部小说中,保灵是唯一一位经济地位、社会地位都处于社会平均水平,走在人群中不会被他人所注意的主人公。他淹没在社会洪流中,跟公共世界是合一的。
  然而,小说一开头就给这个不为人注意的主人公安排了一系列例外。故事开始的这一天是保灵不用工作的一天。这个例外使他摆脱了忙碌而平淡的生活,站在人流之外观看世界。在这一天,他预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到来,也对自己的人生意义感到迷茫起来。作品中写到,保灵看着上班的平庸人流,感到自己“颇有点哲人的味道”,他认为“部分的原因是在于我没有工作要去做”(3
  1
  6)。他产生了众人皆醉唯我独醒的感受,出现了“梦游人”的想象:“我在想,这噪音大得能吵醒死人,但是吵不醒这群人。我感觉自己好象是在梦游人之城中惟一一个清醒的人”(3   1
  6)。“梦游人”曾是希特勒用来比喻德国民众的一个意象。奥威尔则多次用它来比喻英国人民。保灵感到那些来来往往的愚蠢面孑L如“十一月的火鸡那样对于自己将要遭遇何事一无所感”(3   1
  7)。而他同时意识到今天以外的其他日子里,他自己也是平庸人流中的一员,这一点令他恐慌。正是这一突现的清醒开启了保灵与公共世界的分离。   这一天对保灵来说构成例外的,还有他装了新假牙。保灵对此十分感慨,他说:“假牙是个里程碑。当你掉完了最后一颗牙以后,你调侃自己是个好莱坞帅哥的日子一点没错算是过到了头。我四十五岁,也长上了膘”(2   9
  6)。在作品中,“假牙”这一意象反复出现,构成保灵的焦虑。甚至在设想战争来袭后的未来情景时,他也用“牙”做比喻:“一条小街那儿有个巨大的炸弹坑,整个街区的楼房都被烧空了,看起来像是一颗蛀空的牙”(3   1
  7)。这一描写极为形象。战争作为世界的灾难,假牙作为个体衰朽的标志,两者恰当地联系在一起。 正是站在人流外对人世的观看,正是由假牙带来的人生易逝的衰败感,使保灵成了一个梦中醒来的人,对自身的主体意义进行了反思,萌生了要把当年(1938年)的休假时间用于独自回老家的念头。对他而言,这也是例外。20年来他不曾回过老家,甚至不曾想起他的家乡来;而婚后10多年,保灵的假期全都奉献给了家庭。假期本身是对工作的摆脱,是把自身从工具性中解放出来。然而每回度假,他的妻子总是算计着旅馆是不是多收了他们的钱,孩子们则像吸血鬼一样折磨他。他感到自己的人生就在这样的唠叨和喧闹中失去了所有诗意和价值。因此,他所安排的返乡之旅,是对吞没主体的日常生活洪流的反抗,是追寻自身价值的尝试。   二、胖子与瘦子   保灵身体衰落的另一标志是发胖,他的体重已达94公斤。奥威尔从不把体型看作是中性的,外在于个体命运的客观现象。在奥威尔小说中,胖子都跟社会十分合拍,生活得如鱼得水,而瘦子总是怀有一颗苦恼的心,对人生充满焦虑。保灵的肥胖也使他在跟世界相接触的切面上变得圆融自在,以至感到自己成了公共世界这部机器上的一个零件,丧失了赫伯特·马尔库塞所说的对社会进行批判、超越的“否定性思维”(1   1
  1)。保灵自己也充分意识到这一特点,他说胖子比较“能融人周围环境”(3   1
  1)。肥胖使得你能跟任何人轻松地打交道,跟社会各阶层友好相处,使你在推销保险方面也比他人在行。保灵甚至认为,与人们通常的想象不同,在讨女人欢心方面,胖子其实也比瘦子更受欢迎。可以说,在这部小说中,发胖是保灵失去主体性,达到公共与个人的“和谐”的象征。   然而,保灵不是天生的胖子,他的“胖龄”还只有十年。这使他对肥胖有着辨证的看法,表现出奥威尔的幽默、博学和思辨才能。他说:实际上胖人,特别是从生下来就胖的人,就算从小时候起吧,跟其他人不大一样。他所过的日子跟其他人不在一个层面上,那是种轻喜剧的层面。但对于市场上的杂耍演员或任何一个体重超过二百八十磅的人,他们的日子与其说是轻喜剧,倒更不如说是低级闹剧。我这辈子胖过也瘦过,知道长胖对于人们观念上的影响,长胖好象让人变得不会对事太较真。如果有人从来就是个胖子,从会走路时就被叫做胖子的话,我怀疑他根本就不知道有那种较深层的感情的存在。(3   10)   他认为,胖子的生活中不存在庄严感和悲剧感,胖人一出场就能叫悲剧变成喜剧,因而   不能想象哈姆雷特是个胖子。发胖的人在社会上占据更多物理空间,外形上没有太多棱角,因而在私人与公共世界相摩擦时不容易感受到痛苦。然而,一旦胖子对自身的肥胖(这快乐的源泉)感到焦虑时,他便会产生自我正在被消解的痛苦意识。而这痛苦意识本身便是对主体独立性的挽留。   保灵正是把寻找自我与他对肥胖的焦虑联系在一起的。他说:“胖人们的脾性我都已经具备了。但是同样的事实是,在内在意义上,在精神上,我并非全是胖的”(3   1
  1)。他原本认为胖子的外型与内在精神是统一的,但具体到他自己身上,两者却又产生了分裂:他一方面是个胖子,是个只要还能赚佣金,就可以生活得很好的人,另一方面他又是个精神上的瘦子。“在我内心里还有些别的东西,主要是过去岁月留下的一些痕迹,我以后再跟你细说。我外表是胖,但是内在的我是瘦的。你有没有想到过每个胖人内部都有个瘦人,就像有人说的,每块石头中都有一座雕像?”(3   1
  1)石头未经雕琢不具有意义,但每块石头又都内在蕴涵着一个雕像。雕像由于具有特定的意义,不再是漂浮的能指,而成了固定的所指。在这一语境下,石头与雕像,恰如胖子和瘦子,对应了主体意义的消亡和对意义的寻找。   三、现在与过去   保灵的“瘦子”根植于他的过往岁月。他认识到他的独特性在于他有自己的福地(家乡),有他得以成为自己的历史,也就是说他平凡而独特的人生已为自己构建了一尊有意义的雕像。一个正在变胖,逐渐消融于公共世界的个体对过往岁月的追忆是一次对自我的救赎。他返回家乡的步伐是试图从胖子中找回瘦子,从石头里找出雕像的高贵努力。 本雅明认为,旧时代的第一特点是日常生活节奏缓慢,精神和肉体放松,人们处于忘我境地。保灵对家乡生活的第一印象也是生活节奏慢,每个人在教堂都有自己的固定位置,每件事情似乎都在重复。母亲总是在固定的时间开饭,父亲总在周日下午好好“读上一通”,并把读来的故事讲给大家听。而父亲所讲的故事也经常是重复的,重复频率最高的故事是约拿藏身鲸鱼腹中。人们的生活有规律,但并不机械,而是自然的。小说中写到:“至于一日三餐之类,我们家是那种钟表一般准时的家庭,不,不应该说钟表一般,那样说有机械化的意思,而是多少像是自然规律。就像你肯定太阳明天会升起一样,你也可以肯定早餐会在明天早晨放好在桌子上”(3   3
  9)。并且,当时的人们没有紧迫感,时间像是无穷尽的。而现在,人们每天都生活在危机之中,又忙碌又恐惧:“恐惧!我们在其中游泳,这就是我们的基本特点。没被丢工作吓晕的人会被战争和法西斯吓晕的”(3   3
  6)。在保灵的独自中,曾七次出现“回水处(backwater)”这一意象。回忆中一个个宁静的回水处,鱼儿成群地、自在地在其中游弋着,成长着。这一童年时代留下的景象成了保灵的精神寄托,也是对他自身成长的隐喻。   与崇尚简约的机械复制时代相比,本雅明认为旧时代之美还在于其手工氛围。他感叹时间不足惜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代人再也不会去干这些不可约简的事情了。而《上来透口气》中保灵对母亲做糕点的描述正是作者对旧时代手工劳动的一首动人赞歌:   看别人做一种她熟练到家了的工作能让人入迷。看一个女人——我的意思是一个精通于做饭的女人——揉面也是这样。她有种怪异、肃穆、冷漠的神色,是一种心满意足的神色,就像是一个祭司在行某种神圣之礼。当然,在她自己心目中,她正是这样的角色。……当她做饭时,她的每一个动作都极其精确,沉着无比。打蛋机、绞肉器、擀面杖用得得心应手。看她做饭的样子就知道她正沉浸在她自己的世界之中,做那些她所精通的事。除了看星期天的报纸及偶尔闲聊,外面的世界对她来说好象是不存在的。(3   3
  8)   母亲跟她使用的工具是一体的,跟自己也是合一的,她陶醉在工作之中,享有内心的安宁,她的劳动使日常生活充满了宁静而崇高的诗意。有评论者把这段话与保灵成年后在奶吧里吃到的倒人胃口的、以代用物品制造的香肠进行了对比。在那里,一切都是挤出来的,或者是水龙头里喷出来的,失去了母亲制作的糕点的天然性。然而,更有意思的对比或许在保灵的母亲和他妻子之间。保灵也曾描述妻子做糕点的景象:“当她做糕点时,她不会想着糕点如何,而只会想着怎样省黄油和鸡蛋。……当我和她睡觉时,她所想着的全是怎样避免怀上孩子;当她去看电影时,她会一直为票价心疼,愤慨不已”(4   2
  3)。这不只是两个女性间的对比,而是两个时代的精神状态的对比,同时也是保灵的生活风貌的对比。人们失去了与物、与劳动的合一,劳动不再是美和享受,而成了负担和算计。小说甚至举了极端的例子来说明人们丧失了对劳动的激情:如今连谋杀案都变得粗制滥造,没有以往那么精心设计、惊心动魄了。   本雅明认为,和手工艺一同消失的,还有人们对死亡和永恒的关切。正是死亡使一个人全部的知识和智慧,以及全部的生活经历变得清晰起来。死亡也是一个喻导生者的过程,因而将死之人会获得无上权威。然而,进入现代以后,死亡却越来越被赶出了生者的感觉世界。19世纪更是建立起了各种各样的养老院、疗养院和医院,以便人们在临近末日之时,将他们打发进去。现代人害怕死亡,尽可能不与死亡接触。在《上来透口气》中,保灵看到一片新建的长达二十英里的墓地。最令他感慨的不是城市的发展之快和墓地的粗糙样子,“而是他们把墓地置于外边,置于镇的外围这件事”,是人们“想把墓地推得远远的,不想被提醒有死亡这件事”。他看到墓碑上人们从不说“死了(died)”,而总说“走了(passed a-way)”或“睡着了(fell asleep)”。但在他的童年时代,情况却很不同,“那时的教堂墓地就卡在镇中间,你每天都要经过那个你爷爷躺着的地方,而且总有一天你也要躺到那儿。我们并不介意看到死人。甚至天热时可以闻到死人的气味,因为某家的墓穴封得不够好”(466-   6
  7)。此时,不仅人与人、人与自然共在,甚至人与死人也共在,于是人成了有家园有根的人。小说中写到:“那是个一切安定的时代,文明还如大象般稳稳地站它的四条腿上,因而像来生这种事就不重要了…要是你关心的东西会继续存在下去,那就会死得放心了。……从个体来说他们不复存在,但是他们的那种生活方式将会继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仍保持不变。他们感觉不到脚下的大地正在颤动”(3   9
  4)。而现代人对死亡的恐惧则源于他已看   到自己的生活是是一次性的,不会被重复的。   缓慢的生活节奏,手工劳动的氛围,对死亡的关切,这三者都是故事得以讲述和流传的要素,也是个体的安全感和生活意义得以滋养的土壤。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保灵对过去的追寻成了对自我意义的求索。然而,家乡已是面目全非:人口从两千发展到了两万;由于大量新的建筑物,城镇原来的十字架形状被破坏了,中心建筑失去了中心地位,指引方向的标志性建筑被淹没在了新的高楼中,城市的每个侧面看上去都一个样子。于是,家乡成了无方向之城,人成为茫然漂流之人,以至于保灵在自己家门口迷了路。罗素说过,“1914年以后,我们失去了幸福的能力”(qtd.in Bloom   8
  5)。把这句话放在保灵身上,何其贴切!   极有象征意义的是,小说中过去与现在的对比,还体现在两代人的职业和姓名之上。保灵的父亲是个种子零售商,工作兢兢业业,买卖诚信,而保灵则是个保险推销员,每天琢磨的是如何哄客户签支票。“希尔达”(Hilda)原本是保灵母亲订阅的一本通俗杂志的名字,现在却成了他妻子的名字。似乎保灵现在的整个生活,只是他早年生活的影子和衍生品。如果过去是真实的,那么现在只是那个真实世界虚构出来的一个多余而无意义的故事。   四、姓名与自我   从日常中找到例外,在胖子中寻找瘦子,从现在追溯到过去,都是保灵对主体的追寻路径。在《上来透口气》这部小说中,主人公对自我意义的追寻还体现在他对自己的名字的寻找中。迈耶斯(Jeffrey Meyers)曾把这部作品与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作比。他说:“跟乔伊斯一样,奥威尔用了不断重现的主题(motif)来使这部小说保持紧凑:保灵三次钓鱼不遂;他过去的外遇和目前想对妻不忠却未能成功;报纸上关于残肢的耸人报道以及轰炸受害者的尸块;常常在头顶飞过并最终轰炸了下宾非尔德(Lower Binfield)市场的黑色飞机。保灵脑子里有很多溺水的幻想——浸没于恐惧之中,上来透口气,在污染中难于呼吸等——这些与水有关的主题也将这本小说统一起来”(Orwell:Wintry Conscience of a Generation 190-   9
  1)。的确如此,奥威尔精心编织了这些旋律。然而,保灵对自己名字的追寻比上述主题更隐秘、更贴切地表现了主人公自我追寻的历程。   小说中,主人公对自己名字的追寻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保灵返乡之前。作品一开头,保灵就对别人总称呼他“胖子保灵”,而不是“乔治·保灵”表示不满。在这里,保灵自我主体性的丧失象征性地体现在他的真名被遗忘了。就在同一天,保灵装上假牙,坐上火车,准备回家时,一个旅行推销员走过来向他借火,叫了他一声“肥哥”。保灵愤愤地想:“就仅仅因为你不巧胖了一点,别人就用外号来称呼你,而这个外号是对你外貌的一个侮辱性称呼。假如有这么一个伙计是驼背、 斜眼,或者长着兔唇,你会不会叫他外号,让他别忘了他的驼背、斜眼或是兔唇?但是每个胖人都顺理成章地被人这么叫着外号”(30   9)。如果说发胖使人们取消了他的姓名,草率地把他抛入“类”之中,那么找回自己名字的努力也就是找回自我的努力了。   保灵回到老家下宾非尔德,去找自己的家园自己的根。这是他寻找名字的第二阶段。他到家乡后第一次与人交谈就跟他的名字有关。当时,旅馆的女店员要登记他的名字,这时他显得十分激动:“我停了一会儿,毕竟这对我而言是重要时刻,她百分之百听说过我的姓。我的姓不常见,在教堂墓地里埋着很多带这个姓的人。我们家是下宾非尔德很老的家族,下宾非尔德的保灵家族。虽然在某种意义上说被认出来是件不好受的事,但在那会儿我盼望被认出来”(4   70)。于是,他把自己的名字念得很慢、很准,可是对方听不明白,最后还是把他的姓拼错了。这次谈话颇有象征意味:他回到了家乡,要暂居于此,他希望被认出、被接纳,希望在外乡遗失的真实身份得到确认。可是他发现在自己的家乡自己也成了陌生人、异乡人。他感慨道:“塞缪尔·保灵(Samuel Bowling,他父亲的名字)在超过三十年的时间里每个星期六晚上都在同一间酒吧喝上半品脱啤酒呢”(4   7
  1)。进而,他发现就连他从小生活的,他父亲的家也已经被改建成了茶室。在这间茶室里,他想告诉服务员他的名字,想告诉她自己就出生这间屋子里,可是服务员始终没有回答他一个字。小说中几次提到他家门门的招牌上原有的“s·保灵”字样,开始是颜色变暗,后来是字母脱落,难以辨认,再后来人们用喷灯烧掉了它。这是他的家族被逐渐遗忘的过程,也是他失去名字失去根的象征。小说中,就连保灵早年生活中最为重要的两个人也都没有认出他来。一位是曾在他的青春时代引导他读书的当地牧师。他带领保灵参观教堂,给他讲解教堂建筑的悠久历史,完全把他当作了外来旅行者。另一位是他在夜间偶遇的初恋情人爱尔西(Elsie)。他尾随她来到她家的杂货铺,装作向她买东西,可对方没有认出他来,只把他当作普通顾客。在保灵看来,此时的爱尔西衰老、丑陋、脏脏,令人厌恶,但他故意对商品左挑右选,想要在柜台前多站一会儿。他期待自己被认出来,他需要通过他人的确认来找回自己。而拖延的结果却极具讽刺意味:爱尔西的丈夫出现了,并且他的名字居然也叫“乔治”。这一发现使乔治·保灵顿时体会到一种荒诞,他感到自己其实不过是天下无数“乔治”中的一个,是一连串漂浮的能指中被遗忘的,可以被随意取代的一环。   保灵寻找名字的第三阶段,发生在他准备离开老家之时。当他发现自己要去朝圣的精神圣地——上宾非尔德大屋已改建为精神病院,他少年时代的私密场所——游弋着大鱼的、与世隔绝的回水处已成为垃圾场时,他感到无比失落。就在这时候,他的名字第一次被人呼唤了,并且是大声呼唤:他听到旅馆的收音机里正在播放寻找“乔治·保灵”的“寻人启事”。但是他假装收音机里要找的那个人不是他。“后来想起来让我感到很自豪的是当听到喇叭里传来的话语时,我没有扭头看一眼收音机。我的步子没有一点停顿,以致让人看破我是乔治·保灵,老婆希尔达·保灵(Hilda Bowling)正在病重”(50   3)。他来下宾非尔德的主要目的就是找回自己,他一直渴望自己被认出。似乎只要被他人认出,他的整个身世就会重新连贯起来,他的根就会得到追认,就可以重新扎实地生长到土地里去了。可此时,他已不想被认出,因为他意识到他已经回不去了,那片诗意的供他生根的土壤已成了垃圾场。这则寻人启事给保灵的唯一安慰是他感到妻子还是有点创意的。 奥威尔一贯相信“名字即本人”。而在《上来透口气》里,名字也是用来象征本人的。正是通过叙述主人公追寻自己名字的四个阶段,作者很好地把保灵寻找自我和自我失落的主题贯穿了起来。   大卫·维克斯(David Wykes)在《奥威尔导读》(A Preface o George Orwell)中给予了《上来透口气》较高评价,认为“抛开《动物庄园》和《1984》不说,《上来透口气》显然是奥威尔最好的小说”(10   5)。依笔者之见,单就奥威尔的小说艺术而言,这部作品由于既表现了公共世界对个体生活的威胁,又构筑了个体的内在丰富性,当属奥威尔小说艺术的颠峰之作。   注 解   ①本文所引用的作品汉译均出自奥威尔:《一九八四·上来透口气》,孙仲旭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年)。以下凡出自该处的引文只注明出处页码,不再一一说明。   ②约拿藏身鲸鱼腹中,意为与外界隔绝,但又生机勃勃。这是奥威尔钟爱的故事之一。他曾以“鲸鱼腹中”(Inside the Whale)为题撰文评论他极度赞赏的作家亨利·米勒的小说。   ③See Meyers 230   ④就谋杀犯没有从前敬业这一点,奥威尔写过著名的杂文《英国式谋杀的衰落》(The Decline of the EnglishMurder),文中认为谋杀的衰落是文明衰败的症候之一。   ⑤此处的译文有所改动。原文为“But it’s precisely in a settled period,a period when civiIization seems t0stand on its four legs like an elephant.”孙仲旭译文为“但是那个时期一切都已经定型,就跟大象四腿着地一样稳定。”“settled”一词在这里应指过去时代的安定状态,译为“定型”笔者认为不妥,而“civilization”一词在孙译中被省略了。   ⑥这从作家把自己的名字“埃里克·布莱尔”(Eric Blair)改为“乔治·奥威尔”就可见一斑。而在《上来透口气》出版后不久,他曾写信给好友雷纳祝贺他喜得千金。在信中他不无幽默地提到了名字与人的性格、爱好甚至命运间神秘而必然的联系。他这样写道:“但是雷纳,千万别用一个没人知道该如何拼写的凯特人式的名字折磨这个小家伙。她长大以后或许会成为对超自然的力量特别敏感的人。人们长大以后往往跟自己的名字很相似。我花了30年时间才消除了被叫做埃里克的影响。如果我希望一个女孩长大以后会漂亮,我会叫她伊利莎白;如果我希望她诚实并且能成为一个烹调高手,我会选择一些类似玛丽、简之类的名字。问题是假如你叫她伊利莎白,每个人都会想,你是仿照女王取的这个名字,说不定她哪天真的能成为女王。”参见《奥威尔书信集》,甘险峰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99。

轨道交通的噪声来源及降噪措施轨道交通的噪声来源及降噪措施目前研究成果表明,轨道列车运行速度小于250kmh时,噪声是以轮轨间的相互作用为主要声源。当运行速度超过250kmh时,噪声主要来源于空气动力以及电气系交通噪音会引发心脏病交通噪音会引发心脏病瑞典研究人员最近研究发现,居住在交通噪音大的社区的居民要比生活在那些较为安静的相邻社区的居民更易患心脏病。研究人员说,所受到的空气污染以及引发心脏病的其他因素也浅谈城市轨道交通的环境噪声及振动控制浅谈城市轨道交通的环境噪声及振动控制引言振动和噪声是城市轨道交通影响环境的主要方面。随着近几年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人们对此问题越来越重视。减小轨道交通的振动和降低噪声,是提高沿线居交通噪音引发高血压等7则交通噪音引发高血压等7则交通噪音引发高血压一项研究显示,如果长期暴露在60分贝以上的交通噪音中,容易患高血压,甚至有可能因此患其他心血管疾病。瑞典隆德大学医院的研究人员对年龄在18论多媒体在声乐教学中的优势及其应用论多媒体在声乐教学中的优势及其应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逐渐兴起的,随着它们的广泛应用,多媒体技术也得到蓬勃发展。因为多媒体有图文并茂影像和声音兼有的特点,更在于它声乐课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应用声乐课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应用随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艺术类大中专院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声乐学生招收数量逐年增多,但从教学效果上看,培养声乐学生进度慢,成功率低,水平不稳定的问题广提高高职院校声乐教学的新途经提高高职院校声乐教学的新途经声乐是属于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必修专业课程,同时也是作为一名合格的音乐工作人员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所以,在声乐课程的设置上,声乐课通常是贯穿始终的论高校音乐教育在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论高校音乐教育在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一高校音乐教育关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传承的现状分析(一)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传承简述我国高校目前开设有关民族传统音乐的课程,主要涉及到民族浅谈当代父母在培养学前儿童音乐素养中潜移默化的影响浅谈当代父母在培养学前儿童音乐素养中潜移默化的影响一基本概念梳理(一)音乐素养音乐素养是由音乐训练和艺术实践而获得的与之相关的技巧和能力,是一个人在音乐方面的修养和素质。那么,学前立足音乐课堂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立足音乐课堂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我国传统的音乐教育目標主要是为了传播音乐知识,培养音乐技能和陶冶情操。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现今许多世界发达国家,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提出在音乐教育中培养如何激发中学生对音乐鉴赏课的兴趣如何激发中学生对音乐鉴赏课的兴趣一中学生审美的发展特点音乐鉴赏在最大范围内满足了学生的性情需要,它既能调节身心失调,同时也在情感社会和精神领域之间起着重要的媒介作用。中学阶段是人生
环境设计中草图速写练习探析论文一用手体验现场速写真实的世界写生所能带来的知识以及生动的形式,是摄影文字等其他方式所不能代替的。户外写生中,置身在一个真实的环境中,首先要做的不是去画,而是认知环境。选景寻找好的透数字化工程建设研究论文随着油田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技术工程在油气田建设工程管理中的重要程度也越来越突显出来,数字化技术在油气田设备上的普及应用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1。油气田数字化工程就是将油气田管房地产开发项目管理的论文1。项目合同管理的规范建设建设工程项目合同是一种经济合同,是项目开发主体为了完成工程建设任务与勘察设计施工材料供应等单位签订的。在房地产开发的过程中,都是通过合同来进行施工质量进度现代教育技术下药物分析实验教学策略论文摘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对传统药物分析实验教学进行一定的改革与创新,是当前从事此项教育工作的管理者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以现代教育技术在药物分析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为主要研究对象,首关于指导学生读好小学语文的论文1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连贯。虽然阅读训练已进行了一段时间,但因为学生的直呼能力还不高,识的字又少,所以每次朗读课文困难较大。因此,在教学看菊花这一课,我在揭示课题后,便先让学生论文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与体质指数的关联摘要目的探究人体体质指数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于我院治疗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169例,根据患者市政给排水管道布置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摘要給排水管道设计的合理与否安全与否以及实用与否对于一个城市的居民工业以及企业等用水排水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论述市政给排水管道布置设计要点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关键词市政工程给排水幼儿教育积极心理暗示的应用论文引言心理暗示是一种重要的特殊的交流和信息传递方式。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注重多采用积极的心理暗示,可以提高幼儿对学习对生活的激情和信心,促使学生在情感在智力等多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积极的小论文作文集合六篇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精选小论文作文锦集五篇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论文可以推广经验,交流认识。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论文作文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小论精选科学小论文作文3篇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小论文作文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