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以书学研究为核心的顾颉刚学术

  关键词:顾颉刚;尚书;疑古;辨伪
  摘要:顾颉刚毕生致力于对《尚书》的研究,这是他疑古思想产生的起源,是他古史层累理论提出的基础,更是他整体学术的核心所在。顾颉刚为教学之需,编有四部《尚书研究讲义》,撰有《尧典著作时代考》。他所著《尚书大诰译证》,为后来者提供了整理和研究《尚书》的范本。
  中图分类号:G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6)02-0133-03
  顾颉刚(1893―1980),字铭坚,号颉刚,江苏苏州人,中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众所周知,顾氏学术以古史闻名,他对古史的研究又以《尚书》为核心,故笔者主要讨论顾颉刚在《书》学方面的成就。
  1《今文尚书》并不可信
  顾颉刚在1923年6月1日给胡适的信中言《今文尚书》二十八篇并不可信,并分作三组,第一组:《盘庚》《大诰》《康诰》《酒诰》《梓材》《召诰》《洛诰》《多士》《多方》《吕刑》《文侯之命》《费誓》《秦誓》,云:"这一组,在思想上,在文字上,都可信为真。"第二组:《甘誓》《汤誓》《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牧誓》《洪范》《金滕》《无逸》《君]》、立政》《顾命》,云:"这一组,有的是文体平顺,不似古文,有的是人治观念很重,不似那时的思想。这或者是后世的伪作,或者是史官的追记,或者是真古文经过翻译,均说不定。不过决是东周间的作品。"第三组:《尧典》《皋陶谟》《禹贡》,云:"这一组决是战国至秦汉间的伪作,与那时诸子学说有相连的关系。那时拟书的很多,这三篇是其中最好的;那些陋劣的(如《孟子所引"舜浚井"一节》)都失传了。""第三组我可以从事实上辨它们的伪,第一组与第二组我还没有确实的把握把它们分开。我想研究古文法,从文法上指出它们的差异。但这是将来的事情。对于第三组,我想做两篇文字――《〈禹贡〉作于战国考》《〈尧典〉〈皋陶〉谟辨伪》。"[1]关于这两篇文章顾颉刚还列出了提纲,前者提纲:"1.古代对于禹的神话只有治水而无分州。2.古代只有种族观念而无一统观念。3.古代的‘中国’地域甚不大。4.战国七雄的疆域开辟得大了,故有一统观念;交通便了,种族糅杂得多了,故无种族观念。因此九州之说得以成立,而秦始皇亦得成统一之功。5.驺衍‘大九州’之说即紧接九州之说而来。6.‘分野’之说亦由九州之说引起。7.九州州名及各地名之初见在何时、何书?8.九州州名的来历(取义)。9.九州疆域与七国疆域的比较。10.九州州名未尝统一,贡赋服属之说亦未尝统一,故《吕氏春秋》《尔雅》《周官》(《逸周书》)与《禹贡》之说均不同。11.所以考定《禹贡》为战国时书而非秦汉时书之故。"后者提纲:"1.尧舜之说未起前的古史。2.春秋时的尧舜与战国时的尧舜。3.一时并作的《尧典》《舜典》(《论语・尧曰篇》及《孟子・万章篇》所引)。4.今本《尧典》《皋陶谟》的出现:①取事实于秦制。②取思想于儒家(禅让)与阴阳家(五行)。③取文材于《立政》(三宅,九德)与《吕刑》(降三后,绝苗民)。5.《尧典》《皋陶谟》与他书的比较:①《尧典》上的舜臣与《论语》上的舜臣。②《尧典》《皋陶谟》上的禹与《诗经》《周书》《论语》《楚词》《禹贡》上的禹。③《尧典》上的后稷与《诗经》《论语》上的后稷。④《尧典》上的伯夷与《吕刑》上的伯夷。⑤《尧典》上的鲧与《洪范》《楚词》上的鲧。⑥《尧典》《皋陶谟》上的苗与《吕刑》上的苗。⑦《尧典》上的五服与《周书》上的侯甸男卫。6.《尧典》《皋陶谟》的批评:①‘倒乱千秋’式的拉拢。②思想进化程序的违背(商周人的先王和上帝的神权思想与《尧典》等的人治思想;商周人的威力思想与《尧典》等的德化思想;商周人的大邦小邦并立思想与《尧典》等的中央集权思想)。7.所以考定为秦汉时书之故:①‘南交’即秦之象郡、交趾至秦始入版图。②羲和四宅,惟西无地名,这因秦都咸阳,已在国境西偏了。③帝号的作为职位和称谓始于秦。④巡狩封禅始于秦。⑤秦以六纪,而此之山、州、师亦均以六纪。8.《尧典》《皋陶谟》杂评:①‘蛮夷猾夏’系春秋时成语。②‘金作赎刑’由《吕刑》来。③甲骨文只有‘十三月’而无闰,闰名当始于周。④‘日中星鸟’‘日永星火’,话说得太简单,不能断为纪元前二千四百年时确是如此。⑤启与禹的关系,启与夏的关系。⑥皋陶与益在春秋、战国间的传说。⑦契与玄王。"[2]但顾颉刚所计划的这两篇文章只成稿了一部分,并没有全部完成。
  2编《尚书研究讲义》
  顾颉刚为教学之需,编有四种《尚书》讲义。他任教于厦门大学编于1926年9至12月的《尚书讲义》(按:厦门大学《尚书讲义》原计划分为四编,第一编《汉以后伪〈尚书〉》、第二编《汉代伪〈尚书〉》、第三编《周、秦时代伪〈尚书〉》、第四编《真本〈尚书〉》,而实际上这个讲义在第一编成稿后,顾颉刚即离开厦大去了中山大学,所以此讲义是未完稿);他任教于中山大学编于1927年11月至1928年9月的《尚书学讲义》(按:厦门大学《尚书讲义》的一部分融入了该讲义);他任教于燕京大学及北京大学期间编于1931―1933年的《尚书研究讲义》;他任教于诚明文学院编于1950年的《尚书讲义》。以上四种除《尚书研究讲义》外,其余三种较为简略,颇类提纲性质,姑不细述。
  关于《尚书研究讲义》各部分的内容安排,顾颉刚在1933年1月2日所作《第三学期讲义序目》中言道,甲种为涉及《尚书》本文之文字、校勘、训诂、书目者;乙种为各种比较材料;丙种为各种问题之讨论;丁种为各种批评文字(此《序目》暂未提及戊种)。关于各种的篇次,顾颉刚亦有述及:"《禹贡》为二十八篇之第三篇,故悉以三数为次。"[3]而实际上此《讲义》各种下之各篇,皆非一时之作,最终之成稿与其最初之设想并不完全一致。最终成稿主要包含了甲、乙、丙、丁、戊五种,以及讲义序目、试题和关于尚书研究讲义之讨论,共七个部分,以下稍作分述。
  甲种:侧重《禹贡》篇文字的校勘和标点以及对于孔疏的评价。①《禹贡》(甲种之三),作于1932年9月,原载1933年燕京大学石印《尚书研究讲义》第四册。后题作《校点尚书禹贡篇》。②《书古文训中之禹贡案语》(甲种三之二),作于1932年10至11月间,原载1933年燕京大学石印《尚书研究讲义》第四册。③《尚书注疏禹贡案语》(甲种三之三),作于1933年12月,原载1934年燕京大学排印《尚书研究讲义》散叶。
     乙种:主要考察《禹贡》和地理方面著作的关系以及《禹贡》在地理沿革史上的地位。①《周礼夏官职方氏案语》(乙种三之一),作于1932年12月,原载1933年燕京大学石印《尚书研究讲义》第四册。②《五藏山经案语》(乙种三之二),作于1934年1月,原载1934年燕京大学排印《尚书研究讲义》散页。③《尔雅释地以下四篇案语》(乙种三之八),作于1934年6月,原载1934年燕京大学石印《尚书研究讲义》散叶。④《应劭风俗通义(卷十)案语》(乙种三之八,三),作于1934年6月4日,原载1934年燕京大学排印《尚书研究讲义》散叶。⑤《刘熙释名(二至七)案语》(乙种三之八,四),作于1934年6月11日,原载1934年燕京大学排印《尚书研究讲义》散叶。⑥《张揖广雅案语》(尚书研究讲义乙种三之八,五),作于1934年6月13日,原载1934年燕京大学排印《尚书研究讲义》散叶。
  丙种:主要考察《禹贡》中言及诸州的边界问题。①《尧典著作时代考》(丙种之一),下详论,此不具。②《冀州境界问题》(丙种三之一),此以下八篇皆作于1932年10至12月间,1933年燕京大学石印《尚书研究讲义》第四册目录存此八篇,但后来并未付印,有目无书。③《兖州境界问题》(丙种三之二)。④《青州境界问题》(丙种三之三)。⑤《徐州境界问题》(丙种三之四)。⑥《扬州境界问题》(丙种三之五)。⑦《荆州境界问题》(丙种三之六)。⑧《豫州境界问题》(丙种三之七)。⑨《黑水及三危问题》(丙种三之八)。
  丁种:原拟收录对于《禹贡》史料价值的评论,而最终并未形成规模。①关于丁种的案语(丁种三),此以下二者皆作于1933年,原载1933年燕京大学铅印《尚书研究讲义》第三册。②两校同人札记选钞案语(丁种三之二)。
  戊种:汇集关于《尚书》提出的各种问题,同时收录历代的相关学说。①《尧典著作之时代问题》(戊种之一,甲一一),此以下四篇皆作于1931年9至12月间,原载1931年燕京大学石印《尚书研究讲义》第二册。②尧舜禹禅让问题(戊种之二,甲一五)。③朔方问题(戊种之三,甲一一五)。④虞廷九官问题(戊种之四,甲一五)。"甲一"为《尧典》编号,其下二数为本篇中问题的次序。这是顾颉刚为方便研究使用的一个排序,比如"甲三"为《禹贡》、"乙三"为《大禹谟》。
  3撰《尧典著作时代考》
  《尧典著作时代考》(按:此文原载1931年燕京大学石印《尚书研究讲义》第1册,后经订补载1985年4月《文史》第24辑)本是《尚书研究讲义》丙种之一,鉴于其在《讲义》中的分量与地位,于此专述。顾颉刚开篇即言:"故《尧典》者,儒家记其所道之尧、舜事也;若使墨家操觚为之,便当不尔。"[4]顾氏首先定下调子,这是儒家人所作,接着论证了《尧典》非战国时儒家书,云:"然今之《尧典》,则有‘命羲叔宅南交’‘命和叔宅朔方’之语,将谓始皇新辟之境固早为帝尧之疆域耶。"[5]亦非秦时书,云:"《尧典》与秦制最冲突之一点曰封建。秦有天下,分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其下立县,县有令。子弟功臣无尺寸之土。今《尧典》中有四岳而置四岳,有十二州而置十二牧,固是郡县制矣,然一则曰‘协和万邦’,再则曰‘班瑞于群后’,三则曰‘肆觐东后’,四则曰‘群后四朝’,是乃仍有诸侯之制存在,而侯国又至多。夫封建制与郡县制可两存乎?"[6]那么如《尧典》中封建制与郡县制可两存是何朝代?顾氏以为在西汉之世,举《汉书・高惠高后孝文功臣表》《诸侯王表》《地理志》例,云:"即此可见西汉时之特殊制度,一方既承秦之郡县,一方又袭周之封建,县令、郡守与侯王并立,与《尧典》之以‘群牧’与‘群后’并立者正相合。封建者,古制也,儒者所乐道者也。当时之实际政治无封建之需要,此非儒者所能喻;当时矫秦之制而有封建,则固儒者所欢欣歌颂者也。其以此种特殊制度录入《尧典》,宜哉。"[7]
  顾颉刚又从四个方面更进一步讨论《尧典》为西汉武帝时人之作:①经传之篇目。云:"按《汉志》‘《经》二十九卷’,注‘大小夏侯二家’,至于章句,则大小夏侯各二十九卷。大小夏侯之二十九卷,即今之《今文尚书》二十八篇及后出之《泰誓》一篇也。是宋、清诸儒在《伪古文》中洗刷而出之《尚书》即为大小夏侯本,《尧典》固其弁首之篇。昔人所以深信《尧典》为伏生所传,即因此故。夏侯《尚书》之立学在宣帝时,则《尧典》必在前。"②《史记》之收录。云:"《史记・五帝本纪》记尧、舜事则以《尧典》为骨干。司马迁作《史记》,始于太初元年(前一四)改历法之后,至天汉三年(前九八)而下狱受腐刑,自惜草创未就,忍死续成之。其卒年不可知,其成书之年亦不可知,王静安先生作《太史公系年考略》,谓‘视为与武帝相终始当无大误’,吾侪亦可作如是观。是《尧典》之作,不能在武帝后。"③西汉人之征引。云:"古书征引《尧典》者,惟《孟子》二次,《大学》一次。《孟子》所引为战国《尧典》,予已言之。《大学》一书,则其本身之著作时代亦大有问题。傅孟真先生云:‘《大学》之谈平天下但谈理财……到了理财成了平天下的要务,必在天下已一之后……且《大学》末后大骂一阵聚敛之臣。汉初兵革扰攘,不成政治,无所谓聚敛之臣。文帝最不会用聚敛之臣,而景帝也未用过。直到武帝时才大用而特用,而《大学》也就大骂而特骂了……意者其作于孔、桑登用之后,轮台下诏之前乎?’此言而信,则《大学》与《尧典》实有同时出世之可能,故其言修齐治平之道亦最相似。《大学》如此,《孟子》如彼,虽谓武帝以前之文籍未有引《尧典》焉可也。"[8]④汉武帝之志愿及其时代潮流。顾氏谓武帝之志愿:"有志效法尧、舜者也。"并取"宣帝令议武帝庙乐诏""班固《武帝本纪赞》"所云与《尧典》相较,云:"故知宣帝、班固所言,不仅以武帝事美武帝,直以《尧典》语美武帝;亦不仅以《尧典》语美武帝,乃以武帝之事证成《尧典》之作于是时矣。"[9]顾氏谓时代之潮流:"固欲在此大一统之局面之下创造一个强有力之中央政府,驱遣群众,使之对于时代之光明渴望而膜拜之,而武帝乃会逢其适。"
  4作《尚书大诰译证》
  顾颉刚在《尚书》学方面的另一部力作是作于1960―1966年的《尚书大诰译证》,刘起钅于、周达甫、黎锦熙承担了小部分撰写工作。该书分前编(上、下)、本编(上、下)、后编(上、下)六个部分。前编上是关于《尚书》篇目、石经、古写本、版本的调查,前编下汇集众本以校勘《大诰》篇。本编上对《大诰》篇作出章句、注释和翻译,本编下主要是对周公东征史事的考证。后编文字极少,主要是对于相关问题的讨论。李平心撰文《从〈尚书〉研究论到〈大诰〉校释》对于顾颉刚整理《尚书》的方法甚是推崇,并归纳其特点如下:"1.试图把校勘、考证、训解、章句和译述有机地综合起来,组成一个既有分工又有协作的研究体系。2.试图在上述体系的基础上,广泛地搜集材料,依据不同的《尚书》本子和石经残文,以及群籍的引《书》异文,从事校勘、考释,对照不同文献,吸取各方精华,以丰富《尚书》学的内容。3.试图打破经学史上传统的门户之见,结合自己的研究心得,对于各派各家的校勘、考证和注释,择善而从,并加以发展,不拘一格,不囿一隅。4.试图把各种问题的专门探索同《尚书》的一般研究结合起来,使钻研得来的各科专门知识和经过分析的特殊材料,为整个校释工作服务。5.试图处处从历史角度进行考索,以求全面地、具体地弄清楚《尚书》各篇的历史背景和史事脉络。"[10]毫不夸张地说,顾颉刚为后来者提供了一个整理和研究《尚书》的范本。
  参考文献:
  [1][2]顾颉刚.致胡适:论今文尚书著作时代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1:1-2,2-3.
  [3][4][5][6][7][8][9]顾颉刚.尚书研究讲义[M].北京:中华书局,2011:155,64,65,66,67-68,83-84,86-88.
  [10]李平心.从《尚书》研究论到《大诰》校释[J].历史研究,1962(5):62.

浅述悖论的发展古希腊的芝诺为了证明运动的不可能,提出了四个悖论,其中比较有名的是阿喀琉斯追乌龟悖论和飞矢不动悖论,我们先以这两个悖论开始阿喀琉斯追乌龟悖论用亚里士多德的话转述如下动得最慢的物体不逻辑学与素质培养一逻辑学与素质培养素质不仅表现在知识面广的层次,更为深刻的是表现在对问题的处理能力,既对问题的意识思考分析和批判等,一句话,就是能力。因此,素质教育就不仅仅是掌握几门知识技艺,更为解读黑格尔小逻辑导言中的哲学观黑格尔小逻辑导言不在于对随后展开的逻辑学范畴主要内容及阐述顺序做事先交代和理论规定,而是全面阐述其本人的哲学观。这多少与正文中思维范畴之大量而详细的演绎有些相悖,似乎导言并没有起到康德道德哲学中道德法则概念及逻辑困难在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里面,康德提出了关于道德法则的概念,尝试通过对道德法则的三个层次的建构能建立人类所有行为的道德评判标准和最终归属。康德以道德法则概念为中心建立的道德哲学成为了欧把握时代的特殊逻辑唯物史观的逻辑创新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它最集中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人类认识史上所实现的伟大变革。它创造性地发展和超越了包括黑格尔在内的以往的历史观,第一次借助政治经济学解剖市民社会。岂能用逻辑悖论矛盾修正唯物辩证法的辩证矛盾钱广荣教授逻辑悖论矛盾的误用与缺位一文(以下简称为钱文),把韩非子难一中所说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的有关形式逻辑矛盾律的论述(或者说是有关形式逻辑自相矛盾的论述)曲解为逻辑悖论的自分析推理的古典实用主义在科学世界相对于生活世界日趋超然独立数理逻辑逐渐成为逻辑学代名词的今天,人文学者在逻辑或方法论上热切关注的一个问题是实践逻辑(practicallogic)如何可能?在这方面,不仅论述时间图形的双重本原康德的时间图形概念,经过胡塞尔维特根斯坦柏格森的发展,到海德格尔那里获得完全的综合,先验演绎的三重综合发展成为四维流形,原始而本真的时间成为四维时间。不过海德格尔不同时期对于时间图浅析中国古代推理思想的语境化特征在中国逻辑史研究与中西逻辑比较研究中,古今中外诸多学者都注意到了这一现象逻辑是文化的产物,不同文化背景或文化传统所孕育的逻辑思想有其共同性的一面同时,它们也反映了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浅谈艾尔布朗语义下的真谓词塔斯基提出了一阶语言的一种解释,这种解释允许使用任何个体对象作为变元的取值,不同的变元或常元可能以相同的对象作为它们的解释。这种解释现在已成为一阶语言的标准解释,被称为塔斯基语义。简谈评估语用规范的复兴论证是一个命题序列,其中一个命题由其它命题得出。对论证的评估可从语形语义语用三个角度进行。语形角度侧重命题之间的形式关系,从该角度看,论证是正确的,当且仅当其结论是根据逻辑规则从前
浅析阿Q正传悲喜剧融合的美学风格浅析阿Q正传悲喜剧融合的美学风格1。引言鲁迅先生在陈述自我的感情特点时说ldquo爱憎不相离,不但不相离而且相争。rdquo那么用这句话来描述阿Q正传美学风格的二重性是非常恰当的。论简爱中的新女性形象论简爱中的新女性形象简爱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家夏洛蒂middot勃朗特的代表作,它成功地塑造了新型的小资产阶级女性简爱的生动形象,集中描写她为谋求妇女经济独立和爱情平等简爱文学欣赏简爱文学欣赏引言简爱这部作品成功塑造了一个坚强独立的女性形象。她生活穷困,受尽挫折,但是她追求男女平等,渴望爱情,充满智慧。虽然这部小说是以爱情为主题的,但是主人公对美好生活向往及浅析红楼梦人物评论的模式与构架浅析红楼梦人物评论的模式与构架红学研究是中国学术之林的奇葩,尊列于三大显学之一,历经百余年而繁盛依旧。ldquo红楼人物评论rdquo在其红学史中更是经久不衰。百余年来,评论家们对红楼梦的人物分析红楼梦的人物分析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女主角,她是三生石旁边的一株仙草,通过神瑛侍者会给的甘露水得意存活,所以她就追随他下凡,用眼泪来偿还神瑛侍者的恩惠。在红楼梦中她才思敏捷,多愁善感论文化负载词在阿Q正传英译中的处理论文化负载词在阿Q正传英译中的处理1引言阿Q正传里中国文化信息丰富,如何把这些含有中国文化的词汇以最小的损失传递给外国读者,是译者需要衡量的问题。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一般来说有归化和异用西游记学乘法口诀用西游记学乘法口诀最近我很不开心。不知道为什么,班上的其他同学口算乘法算得特别快,比如说江老师问7times8等于多少,我还在想呢,旁边的关丹秋就已经举手了,她张口就说ldquo等浅析日本动画犬夜叉中西游记的影响痕迹浅析日本动画犬夜叉中西游记的影响痕迹西游记对日本文学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延续到了日本当代的流行文化之中。以动漫作品为例,直接或间接地受到西游记影响的动漫作品不胜枚举浅读西游记浅读西游记多数学者认定是明middot吴承恩在大唐西域记的基础上发挥演绎而成的文学作品mdashldquo神魔小说rdquo。有人提出异议说作者不是吴氏而另有他人。但所指的ldqu从语言描写看三国演义中关羽形象的塑造从语言描写看三国演义中关羽形象的塑造三国演义对人物的塑造从整体上看,具备明清小说人物刻画的类型化倾向,但同时又创造并撷取了许多新的非常富于表现力的艺术手法,如多维角度环境变化人物对试评三国演义及新三国中曹操的形象试评三国演义及新三国中曹操的形象一诗化公关口才,求人才显雄心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文学家,不少流传后世的文章都显示出其爱才和一统天下的雄心。赤壁之战前夕,渡江准备就绪,为鼓舞士气,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