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关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思考

  "     改革开放以来,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研究成果很多,但鲜有从党代会报告的角度进行研究的。而作为改革两大主体工程之一,十二大以来,政治体制改革成为历届党代会报告的重要内容,报告成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指挥棒和指南针。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党代会报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共产党对政治体制改革的认识历程和理论走向。从提出政治体制改革——党政分开、权力下放——法制建没、机构改革——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政治体制改革的道路并不平坦。
  一、从十二大到十六大,中国共产党对政治体制改革的认识历程
  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一样,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1980年8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邓小平作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讲话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纲领,成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性文件。讲话指出改革的原因和必要性,"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1]政治体制涉及范围很广,内容相当丰富,其中最重要、最核心的是党政领导体制,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和制约着整个政治体制。邓小平明确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问题,即"解决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问题"。
  在2002年11月,召开的十六大的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从而使两个文明建设发展成三个文明建设,这在理论上是一大创新。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要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
  二、党代会报告显示的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几个问题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召开的历届党代会报告,我们可以看到政治体制改革的道路是曲折的。改革的步伐时快时慢,改革的热度有所变化,改革的重点随着客观形势的变化和时代特点有所调整,但改革的精神始终如一,改革的大部分内容是一贯的,连续的。从党的十二大到十六大的改革重点依次为:党政领导机构——党政分开、下放权力——法制建设、机构改革——依法治国——建没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从上表可以看出,党的十二大和十三大是一脉相承的,十二大把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摆到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的战略地位,这是过去从未有过的,是具有突破意义的进展。大会提出了党政分工,到十三大发展成党政分开,开始了党政关系改革的探索。十二大提出改革政治体制和领导体制,只是从防止类似"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悲剧重演的角度出发,没有提山政治体制改革的系统方案。十三大则把政治体制改革具体化、系统化,它以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蓝图而载入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史册。蓝图的提出,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由单项改革进入全面配套改革的标志。十四大对政治体制改革进行了调整,改革步伐有所放缓。有学者认为,十四大后五年间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最令人瞩目的成就,是加快了法制建设步伐,中国的立法工作在快车道上飞速行驶,无论立法的数量还是质量,都创了新中国法制建设史上的新高点,为十五大形成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方略作了实践和理论准备[2]。十五大和十六大的改革思路是基本一致的,依法治国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本质上是统一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是民主,依法治国的着眼点在法治,民主和法治是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
  其一,关于党政关系改革。
  虽然十二大提出了党政分工,但党政关系改革正式启动应是在十三大以后。十三大报告指出,党政分开即党政职能分开。党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重大决策的领导和向国家政权机关推荐重要干部。党对国家事务实行政治领导的主要方式是:使党的主张经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意志,通过党组织的活动和党员的模范作用带动广大人民群众,实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十三大以后,开始试行党政分开的改革,各级党委撤消了与同级政府部门重叠对口的职能部门" ,大量事务性和行政性的工作开始由行政部门和业务部门承担。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两种错误倾向,一是简单地用西方多党制条例下的党政关系来理解党政分开的改革,看不到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通过共产党)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实行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宪法规定了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二是认为实行党政分开就会削弱党的领导,看不到党政分开即党政职能分开,是领导方式、执政方式的改变,不仅不会削弱反而会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这两种倾向都影响了党政分开的改革,表明要寻求符合我国国情的党政分开的运行机制是个尚需继续探索的课题。同时还应看到,党政分开阻力重重还有深层次的原因。十三大提出为了适应党的领导方式和活动方式的转变,必须调整党的组织形式和工作机构,党委办事机构要少而精,与政府机构重叠对口的部门应当撤消。但从党的组织结构看,中国共产党是一个组织健全、结构严密的国家化的科层组织,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组织与同级政府系统具有相似的结构,二者表现出显著的同构性,如党的政法委员会与政府的司法机关之间、党的纪检与政府的检察部门之间、党委的组织部门与政府的劳动人事部门之间,都存在着机构并列、重叠交叉的问题。这种结构上的同构性必然带来职能上的交叉与重合,产生权责不清、效率低下、官僚主义等弊端。要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改变现行党组织的科层结构,这不仅将使大批党的领导干部放弃现有的许多权力,产生不可避免的利益冲突,而且将可能对传统的政治体制提出挑战。有学者认为,这是在我国党政职能分开提出多年却始终未能落实的结构性根源[3]。
  1989年春中国发生了政治风波,国际上发生了苏东剧变,对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改革的风险性和稳定的重要性凸显出来,中国领导人以更加谨慎的态度对待政治体制改革,对改革方案进行了调整,淡化甚至停止了党政分开的改革。在官方的话语系统中,"党政分开"销声匿迹,甚至连"党政关系"的字眼也刻意回避,实践中则出现了"党政一体化"、"党政合一"的倾向。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延缓了,十三大报告确立的党政分开的思路没有得到最终有效的贯彻,在实际工作中基本被放弃或者说被冷处理了。但是,如果因此就得出中国不再进行党政关系的改革的结论,则是对政治体制改革理论走向的简单解读。中国第三代领导人出于稳定的需要不再强调党政分开,并不意味着对旧体制的弊端没有深刻的认识,而是转而从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入手来理顺党政关系。1997年党召开的十五大第一次确认了依法治国的方略,十六大提出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没,具有全局性作用。在中国现实的政治条件下,从这个角度进行党政关系改革是可行的,关键是要制定具体措施,使其具有可操作性,落实到行动层面。
  其二,关于选举制度改革。
  十三大报告有一点值得关注的是提出了选举制度的改革问题,这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党代会报告中唯一"论述"这个问题的。毋庸讳言,中国选举制度改革滞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人大代表的直接选举程度较低,至今仅在县乡两级人大实行直接选举,在市、省、国家三级实行间接选举。按照现代政治学的理念,直接选举范围的大小是民主程度高低的标志之一。而中国是世界上极个别的实行多层次间接选举的国家,这使中国社会主义高度民主的理论和现实之间产生了一定的距离。此外,在干部的选拔和任用上,规定领导干部由民主选举产生,或集体讨论决定,但在实际运行中,选举往往由于不能充分体现选举人的意志而流于形式。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改革和完善选举制度,扩大直接选举,坚持差额选举,适当采用竞选制,让候选人通过媒体或面对面与选民交流,使选民了解候选人,更好地行使选举权。竞选只是一种选举方式,与社会基本制度无关,社会主义国家完全可以拿来为我所用。
  其三,关于行政体制改革。
  建国以来,中国经历了8次机构改革。在改革开放的20多年中,从党的十二大到十六大,机构改革一直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尤其在十五大后,政治体制改革主要集中在政府机构改革方面,表现出以行政体制改革为切入口,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思路。从历次改革的成效来看,事实上都没有走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循环。究其原因,许多学者认为,首先是在改革中没有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其次是改革局限于对既定体制进行局部调整,而没有触及体制本身。在改革实践中,往往流于单纯着眼于精简机构和人员,以机构数目和人员总数减少多少来衡量改革的成效,不仅难以达到行政改革的根本目的,即克服机构臃肿、资源浪费、官俯主义等弊端,提高行政效率,而且容易走入为精简而精简的误区,陷入"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困境。最后一点就是改革没有法律化,没有用法律来推进改革。改革的成果也没有法律化,取得的成果很快又丢失了。另外,政府机构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不等于政治体制改革,其他方面的改革还要进一步推进。
  其四,关于依法治国。
  在实践依法治国的过程中,第一必须处理好党和法律的关系,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依法治国就是实行法治,也就是"法的统治",突出特征是法律支配权力,权力服从法律。这一点许多文章有过论述,这里不再多淡。第二必须真正处理好法治和德治谁主谁辅的问题。道德是属于精神的、自律的,其调整的范围、功效和作用是法律无法达到的,但自律性特点决定了它在治理国家方面的作用是有限的。法律是属于政治的、他律的,治国应当主要依靠法律。中国有着长期的德治传统而无法治传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不时看到道德和法律的冲突,甚至在司法实践中,我们也不时看到法律道德化的影子。客观、严谨是法治的特点,而道德化的法律以及一种法律的道德化操作则会动摇这种客观性。在社会转型期人们道德水准下降的客观背景下,适当强调德治是必要的,但必须注意始终突出法治的主题。
  其五,关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江泽民同志在"5·31"讲话中曾高度概括了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三大基本特征,即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表现为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实现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和辨证统一,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以达到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这种新型的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重要标志,包括人民按程序对国家公务员进行选择和监督的民主原则、增强政治生活透明度的公开原则、政治运行科学化的程序原则和依法治国的法制原则等。这些原则一旦落到实处,将会使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有突破性进展。
  如同精神文明重在建设一样,政治文明也重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需要一个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建设至关重要。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现实取向,第一要健全民主制度,扩大人民民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第二要落实依法治国方略,使依法治国不只停留在政策层面,而要体现在具体行动层面上。
  三、简单的结论
  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已逾二十年,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改革总体战略的两大主体工程之一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无庸讳言,与经济体制改革的辉煌成就相较而言,政治体制改革在各个方面无疑都严重滞后。首先,20年来政治体制各项改革基本上是功能性、单项性的,还在外围阶段打转,而尚未进入体制层面。随着改革的深化,功能的效用越来越受到结构的" 制约。其次,一些重大改革措施至今仍停留在文字上,没有落实到行动层面。简单说,政治体制改革既需要深化,也需要落实。
  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不仅影响和制约着完成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各项任务,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而且影响和制约着民主法制建设的进展和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影响建立强有力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加大反腐败力度,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因此,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应积极稳妥地继续推进,进一步向纵深发展,把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具体化,逐步落实,使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出现一个新局面。
  【参考文献】
  [2]迟福林、田夫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体制史[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
  [3] 金太军.新世纪中国政治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思考[J].中国政治,2001
  (1
  1).

广告投资数量分析论文摘要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中,广告已是企业营销的重要手段之一,广告的宣传能增加企业的产品销售额和提升企业品牌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而微观层次的分析却很少见。文章主要从微观经济学方面对广告投交通心理学管理应用及教学模式改革论文交通心理学指的是什么呢?它的论文要如何写呢?交通心理学是研究交通运输系统中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通过系统地学习交通心理学课程,学生能够掌握交通环境中人车路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现代设计理论及园林设计的应用的论文摘要随着现代化科技的发展,许多新的元素和事物融入到现代设计理念当中,并逐渐融合在中国园林设计理念当中。然而,中国园林设计特点以传统的设计理念为主,现代化的设计观点的引进对中国的园林量词的语法分析的论文一量词的语法特征1量词总是出现在数词或指示代词的后边,同数词或指示代词一起组成数量短语或指量短语。可以作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例如一本一箱一次等是数量短语这本那箱这些等是指量短对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看法论文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在实践中,不少教师尚未掌握必要的有效提问策略,在选择与使用时常常会出现偏差,并因而影响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本文对有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语言有效性的策略论文摘要语文教学是一种语言的学习,语言教学的本质就是引导学生掌握汉语语言知识,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不断提高,教师在课堂上所用的教学语言,与学生学习语文质量有着直接关系,利用合理的语言教学小学数学有效课堂论文小学数学有效课堂的建立需要在以往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进行,不断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当代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从而实施新型的教学方法。根据目前我国小学数学教学课堂的现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教学方法论文摘要电磁场与电磁波是一门难度较大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科特点,综合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思考论文现在我国的高校近年在实行新生的扩招,使得现在的大学生们数量在不断的增加。并且现在很多地方的高等院校拓展下属院校,所以高校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自然会造成高校大学生们数量的增多。接下来浅谈积极心理学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应用论文摘要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的一门科学,它倡导心理学研究的积极取向,是当代心理学最新进展之一。以积极心理学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进行重新定位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导入论文写文章开头要引人入胜,课堂教学也同样如此。要上好一堂课,课堂导入是关键的一个环节。特别是小学语文课,教师需要根据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学生实际水平创设问题情景,制造悬念,造成认知突来渲染
太极文化的校园文化建设价值论文摘要校园文化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品行和行事作风。高校校园作为文化研究发展弘扬的重要阵地,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文化选择对高校师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太极文化作为我国具有代表性跨文化新闻传播问题研究论文众所周知,新闻作为文化信息传播的重要平台,在当前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社会文化角度分析,新闻文化传播是基于大众文化传播消费中的一种。由于新闻的传播具有广泛性和大众化,因此对于社会运动生理学实验教学改革论文1运动生理学课程的特点与现存问题1。1教学内容抽象课时不足作为人体生理学的一个从属学科,运动生理学的宗旨是揭示在运动刺激作用下,人体结构和机能所产生的应答反应和适应性变化,在以往的小学学困生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分析论文学业发展弱势群体是指由于一些原因使得自己学业发展在一定时期与同期比较对象相比处于相对落后地位和处境的学生1。随着素质教育的稳步推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由广东就业市场论高职教育与就业对策论文论文摘要以广东高职教育的就业市场为例,深刻地分析高职教育的就业市场特性,并进一步阐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学生教育管理应把握的内容教学改革的方法推荐就业的途径与对策。论文关键词高职高职测绘人才就业市场论文关键词测绘高职教育就业市场需求摘要由于测绘技术和仪器设备的发展,测绘生产单位急需大批掌握新技术新仪器的一线作业技术人员。发展测绘高等职业教育是解决测绘生产单位一线技术人员短缺问题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论文论文摘要目前,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率不容乐观。高职院校应重视并加强毕业生有形就业市场和无形就业市场的建设,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以实现毕业生的充分就业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论文关键词高架仓库预防火灾的设计与工作建议论文伴随着我国仓储业的迅速发展,高架仓库的数量与规模也日益增大。这类仓库不仅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较高,提高了管理效率,还节约了大量用地。但这类仓库在消防设计方面仍有很多地方与国内现行相关标多功能森林经营理念在林业发展中的应用论文1辽宁省森林资源现状据辽宁省2010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3显示,全省林业用地面积71361万h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4820。其中,有林地面积56361万hm2,占林业用地的78林业可持续发展意义及有效途径论文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是基于对于现代社会需要和发展的满足,基本前提是不损害后代人的发展需求。它作为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要求做到的是在发展经济的时候,要切实保护好包括森林在内的自然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新一轮教学改革轰轰烈烈地开展到今天,已使多数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教学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其中,合理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也已成为每一位教师所必备的才能,如果没有丰富的高质量的生物教学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