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论记者阅读文史哲

  摘要:全媒体时代对记者的文化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新闻专业素养之外,文史哲的素养也必不可少。所以,当今新闻学专业的大学生,作为未来的记者,除了读新闻学的专业书籍之外,还应当读一些文史哲的书籍。这对记者于"新闻眼"之外,于"文心""史识""哲思"的培养必不可少。
  关键词:记者;阅读;文史哲;新闻眼;文心;史识;哲思
  一、导言
  记者,头戴"无冕之王"的桂冠,肩负教化民众的责任,所以其自身必须具备很高的修养。他们不但要有一双"新闻眼",善于及时捕捉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而且要有深刻的思想、高度的法制意识和政策水平,有对时代精神和核心价值观的深入理解与把握,还应具备渊博的知识,有很强的审美能力、极高的人文素养和文学才能。也就是说,记者除了要有"新闻眼",还要有"文心"、"史识"和"哲思"。唯有如此,他们才能为当今的全媒体提供一篇又一篇传递正能量的新闻佳作。
  这样的一种修养,就是记者的"魂"和"骨"。但这样的"魂"和"骨",却不可能从天上掉下来,也不可能从娘胎里带过来,而只能从后天的接受教育,艰苦的实践与磨练,有计划的坚持不懈的阅读、思考和感悟中来。
  所以,当今新闻学专业的大学生,作为未来的记者,除了学"新闻学理论"、"新闻史"、"采写编评"、"摄影摄像"等一系列专业课程之外,还应当学一些文史哲的课程;除了读新闻学的专业书籍之外,还应当读一些文史哲的书籍。这似乎早己成为人们的共识。然而,事实上,现如今这种共识却越来越被淡化了。若干年以来,我们看到有些高校的新闻学专业,己将汉语言文学类的课程砍伐殆尽。近几年来,我们更是不断地听到这样的论调:学新闻学的人不能学文史哲的课程,不然学习者就会失去捕捉新闻的能力――似乎是学了文史哲课程会磨瞎他的"新闻眼"。又说什么搞新闻学的人不能读文史哲的书,不然他写的新闻稿就会不真实――似乎阅读了文史哲书籍就会使人变成谎言家。事实果真如此吗?不!这不过是些故意耸人听闻的奇谈怪论!这些奇谈怪论者,把当今有些记者职业能力的低下和职业道德的缺失,归咎于学校为他们开设了文史哲的课程,归咎于他们曾读过文史哲的书籍。这乃是一种毫无道理的"迁怒"。我们的看法则与此恰恰相反:正是由于有些记者"铸‘骨’塑‘魂’"工程的质量太差,才造成了他们新闻职业道德的缺失和职业能力的低下。这些奇谈怪论者居然"睡不着,怨床脚"!他们也不想想,毛泽东同志为何能写出中国新闻史上最为出色的报道《百万雄师过大江》?穆青等同志又为何能写出教育了几代人的报告文学《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事实上,这些好稿的作者正是亲近了文史哲而不是远离了文史哲。
  本文因限于篇幅,不打算讨论新闻学专业应开设哪些课程的问题,而只是就记者阅读文史哲书籍这一课题作些探讨。
  二、记者必须亲近文史哲的书
  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今天的中国人,是历史的中国人的一个延续。处在这样的国度里,处在这样的人群中,作为记者,要是不注意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并加以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那是很难长久站住脚的。所以,记者必须通过持久的深度阅读来加厚自身文史哲的功底。
  阅读儒家,学习其原创经典、积极入世、人文关怀。
  阅读道家,学习其天人合一、敬畏自然、吐故纳新。
  阅读释家,学习其心中有善、机缘禅悟、排除杂念。
  阅读文学,学习其诗化生活、美化人心、丰富文心。
  阅读史学,学习其善善恶恶、总结教训、启迪后人。
  阅读哲学,学习其辩证思维、善于转化、方法创新。
  阅读语学,学习其修辞立诚、言之有文、严谨不苟。
  记者的"新闻眼"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文心""史识""哲思"作为保障,那即使有了"新闻眼",也不过如同"聋子的耳朵"――只是"无用的摆设"而己!而有了"文心",则可望写出布局合理、详略得当、文采飞扬的新闻作品来。有了"史识",则可望写出不但能精准刻画新闻人物、如实记录新闻事件,而且能深刻说明此人物何以造就、此事件何以发生的好稿来。有了"哲思",则更可望写出意味尤为深长、能带给人们以无尽启迪的传世佳作来。
  "新闻眼"与"文心"、"史识"、"哲思"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四者互补,就有可能"雕刻"出新闻作品中备受瞩目的"巨龙"来。四者的关系,绝非互相排斥的关系。那种认为记者"不可亲近文史哲"的说法,是毫无根据的,是不可信从的。而认为记者必须亲近文史哲的书,才是十分正确、无可置疑的。
  三、记者该读文史哲的哪些书及如何读
  如上所说,记者该读文史哲的书,这是确定无疑的。但这类书籍数量众多,可谓浩如烟海,如果只是笼统地号召,那仍是难以操作的。所以,我们在此提出一份包含了26种书的建议书单(见下文)。
  解决好该读什么书的问题,这是读好书的一个基本前提。但在有了切实可行的书单之后,又该怎么去具体地实施阅读计划并取得最佳效果呢?
  (一)选择善本,纸本为主
  所谓善本,指的是书籍在学术或艺术价值上比一般本子优异的版本,往往是经过名家精校精注的本子。张之洞《书目答问略例》说:"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知某书宜读而不得精校精注本,事倍功半。"所以我们读书时首先要做的事就是选择善本。一定要以纸本为主。因为目前流行的电子版、网络版书籍,文字的错讹太多,往往不足凭信。
  1.《论语》,阮校《十三经注疏》本/杨伯峻译注本
  2.《孟子》,阮校《十三经注疏》本/杨伯峻译注本
  3.《史记》,中华书局点校本1982年第2版(三家注本)
  4.《汉书》,中华书局点校本1962年第1版(颜师古注本)
  5.《庄子》,清郭庆藩集释本(《诸子集成》本/《新编诸子集成》本)
  6.《荀子》,清王先谦集解本(《诸子集成》本/《新编诸子集成》本)  7.杜诗,中华书局1979年10月排印清仇兆鳌《杜诗详注》本(全五册)
  8.韩文,中国书店1991年据1935年世界书局本影印《韩昌黎全集》本
  9.《诗经》,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阮校《十三经注疏》本
  10.《礼记》,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阮校《十三经注疏》本
  11.《左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阮校《十三经注疏》本/杨伯峻《春秋左传注》本②
  12.《战国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3月第2版(全三册)
  13.《老子》,三国魏王弼注本(《诸子集成》本)
  14.《孙子》,《孙子十家注》本(《诸子集成》本)
  15.屈赋,中华书局1983年3月排印宋洪兴祖《楚辞补注》本
  16.《文选》,中华书局1977年11月影印清胡克家校刻本(全三册)
  17.《文心雕龙》,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出版范文澜注本
  18.《史通》,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4月排印清浦起龙通释本
  19.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12月影印宋徐铉校定本(大徐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10月影印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本
  20.《六祖坛经》,中华书局1983年9月出版郭朋校释本
  21.清刘熙载《艺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12月版
  22.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中华书局1983年8月出版余嘉锡笺疏本/中华书局1984年4月出版徐震校笺本(全二册)
  23.曹雪芹《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7月北京第3版(全二册)
  24.宋沈括《梦溪笔谈》,中华书局1957年11月出版胡道静校注《新校正梦溪笔谈》本
  25.《新华字典》(第11版),商务印书馆2011年6月
  26.《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商务印书馆2012年6月
  (二)提倡精读,研究问题
  读书有低、中、高三个等级:消遣的读书;欣赏的读书;研究的读书。我们一定要进入"研究的读书"这一最高等级。具体来说,采用下列的方法可以保障进行"研究的读书":
  第一,问题法,也叫"要点分析法"。
  如:我们在研读文言文时,拎出十六个语言要点,来作为打开文言宝库大门的一串钥匙。这就是:
  1.通假字:本有其字,若古人临文时用同音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它,那么这个用来暂代"本字"的字就叫做"通假字"。如《史记・吕太后本纪》:"赵王少,不能蚤起。"蚤,通"早",早早地。
  2.古今字:在某个意义上先后产生的两种字形,先出现的是"古字",后起的是"今字"。如《列子・汤问》:"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回来。这个意义后来写作"返"。
  3.异体字:一个字的正体之外的写法。如:妫同"泪";想,同"诉"。
  4.破读字:因词性改变或意义转变而引起读音改变的字。如:好学、王天下、衣褐等。
  5.词类活用:在上下文中甲类词临时用如乙类词。如唐杨衡《经端溪峡中》:"粪土五侯荣。"粪土,名词用如意动。
  6.词序:前宾语、动量表示法等。如:吾谁欺?未之有也。[三]思而后行。
  7.双宾{吾:(1)动词+间接宾语+直接宾语,如:语之故;(2)动词+直接宾语+间接宾语,如:问之客。
  8.非支式:即非支配关系的动宾结构式,其形式的宾语,实质是补语。如:而誓(之)曰:"……"誓之,向她发誓。
  9.被动式:"于"字式、"为"字式、"见"字式、"被"字式等。
  10.实词、词组、联绵词、偏义复词……
  11.虚词:如之、其、者、所、以、于、而、则、焉、乃等。
  12.省咯承上省或探下省主语、宾语、动词、介词等。
  13.修辞:如比喻、比拟(拟人或拟物)、夸张、对偶、排比、用典、反语、反诘、设问、借代、反复、层递、互文等。
  14.文体:如散文中的史传文(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杂史)、杂记文(游记体、笔记体……)、说理文(语录体、史论体、寓言体……)、应用文(书信体……)等;韵文中的风体诗(诗经),骚体诗(楚辞),汉魏六朝古诗(乐府、歌行),古体诗(古风)中的七古、五古、古绝,近体诗(格律诗)中的七律、五律、排律、律绝,词,曲等;骈文(骈赋、连珠、对联)等。
  15.特色与表现手法如对比、烘托、铺垫、暗示、象征、白描、夹叙夹议、托物言志等。
  16.同源字:具有一个共同的概念义而读音又相同或相近的两个字或几个字。如:《论语・子路》:"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阙,与"缺"同源。
  在阅读文言形式的古书时,这种要点分析法既是读书法,又是研究法,利于准确而深入地解读文本,利于发现前人训诂的得与失,一句话,利于我们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所创新。
  第二,校读法,以一书为主,用多本同类或相关著作对读。也叫"摊书满床"法。
  如:读《诗经》时,有意识地把西汉毛亨的《毛诗诂训传》、东汉郑玄的《毛诗笺》、唐代孔颖达的《毛诗正义》拿来与朱熹的《诗集传》对读,以深入考察汉学与宋学的异同得失。
  又如:读《论语》时,除了细读阮校《十三经注疏》中保存的三国魏何晏的《论语集解》、宋邢F的《论语疏》之外,还要阅读梁代皇侃的《论语义疏》,南宋朱熹的《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的《论语正义》,现代程树德的《论语集释》,杨树达的《论语疏证》,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南怀瑾的《论语别裁》,蔡尚思、吴瑞武的《论语导读》,李泽厚的《论语今读》,等等。
  通过对读来发现前人的不足,从而找到我们工作的起点,去追求创新的目标。  (三)坚持动笔,深化认识
  学者攻读的"八段锦"是:读书、思索、查考、实习、动笔、温故、创新、提高。其中的"动笔"是个中心环节。我们只有在动笔的过程中,才能使自己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使思维变得更有条理性,也才能逐步逼近真理。
  1.写日记,训练自己的思维使之井然有序;反观自己前进的脚印,天天自警、自励。
  2.做读书笔记,则更是治学的一项重要基本功。
  徐特立说:"不动笔墨不读书。"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西谚也说:"最浅的墨水也胜过最好的记性。"
  只有坚持做读书笔记,才能"把厚书读薄,把薄书读厚"。这种"少而精"、"手脑并用"的读书法,是一种把知识积累和思想积累结合起来的好方法。有了这种长期积累,再从中抽绎出闪光的具有独创性的见解,就可发展成为论文或专著。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厚积而薄发。在这方面,沈括的《梦溪笔谈》,洪迈的《容斋随笔》,顾炎武的《日知录》,王念孙的《读书杂志》,钱大听的《十驾斋养新录》,刘文典的《三馀札记》,吴小如的《读书丛札》,周勋初先生的《韩非子札记》等,都是很好的范例。
  下面介绍读书笔记的一般做法:
  (1)摘录式(较低层次):
  ①索引式:记下名目、出处,备查找。
  ②引语式:录下重要的原话,供引证。
  ③抄录式:录下重要的原始资料,供日后利用。
  ④摘要式:按原文顺序摘下要点,以便自己加深理解和记忆,也可为他人提供信息。
  在做这类摘录式的读书笔记(包括摘录卡)的时候,有几点是应当注意的:首先,所据的底本应当是经过认真选择的本子。最好选那种精校无误而又通行易得的,因为只有精校无误,才能保证质量;只有通行易得,才便于覆核。其次,有较大异同的本子,应当取作参照,并加上必要的说明。再次,摘录时不要为了省力就任意地掐头去尾,而应当尽可能地取足上下文。再次,摘录后要认真校对两遍以上,保证准确无误。最后,要在每一条摘录的材料后注明书的卷次、页次或刊物的期次、页次。只有这样的资料,才便于日后的利用。
  (2)评注式(较高层次):
  ①批注式:直接在书刊(当然是自己的书刊)上做记号和批注。
  ②提纲式:逐段写出要点。
  ③论题式:在提纲式笔记的基础上,对大小提纲所提问题作出概括的解答。
  ④提要式:列出全书要点,显示其梗概、特色。
  ⑤补充式:围绕原书中心内容,补充新材料或新思想。
  ⑥质疑式:及时记下重大的疑难问题,以便进一步求教、钻研。
  ⑦批驳式:批驳原书中错误的论点、论证等。
  ⑧札记式:摘记某些要点,并写下自己的一得之见。
  ⑨心得式:用自己的话写下阅读后的收获(读后感,随感录之类,可发展为书评)。
  ⑩综述式:读了多种谈同一问题的书籍或文章后,可写读书综述。抓住中心论题,全面掌握材料,系统说明其现状与发展趋势,并表明自己的见解。
  对此,高荣先生有《学会做读书笔记》(收入《治学方法谈》,乔默、江溶编,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年)等专文可供参阅。
  3.撰写专题研究论文,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俗语说得好:"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只有不断地练笔,才有望迅速地将自己的脑筋训练得清澈澄明,有条不紊,细致缜密;这样的脑筋才真正可用。只有不断地练笔,才有望极快地消化吸收所学的知识,把有用的知识化为自己的学养;这样的知识才真能致用。
  (四)巧妙记忆,融会贯通
  我们所说的多读书,主要不是指数量多,而是指遍数多。"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重复是学习之母。"温故知新,熟能生巧。为了便于温故,有些重要的知识最好能够牢固地记忆。如果拿酿酒来打比方:记住足够的常识、具备丰富的学识是米,掌握科学的方法是曲,参与现实生活则是源头活水,三者相掺和,才能酿成甘醇的美酒――判断是非的大智慧。
  朱熹说:"余尝谓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记忆力是可以训练的。但苦练只是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方面是巧记。巧妙记忆其实是做学问的三大法宝之一,与另两大法宝"全景式把握"、"提倡慢读"同等重要。所谓巧妙记忆,无非是与形象配合着来记,与声音配合着来记,与意义配合着来记。
  所谓配合意义来记,就是在透彻理解意义的基础上把对象记住。如:《诗经・秦风・无衣》:
  O三章。写英勇赴敌行动的完全一致。
  要准确背诵此诗,首要任务是要准确理解三点:
  (1)王于兴师,王当指周王。秦国国君迟至公元前337年方有称王者(惠文王,孝公之子)。此诗理直气壮地演绎了大一统精神。(2)袍,有夹层,中著旧絮的长衣。泽,内衣,后作裨(ze)。裳(chang),下衣。毛传:"上日衣,下日裳。"《说文》:"裳,下裙也。"这三章诗,从外衣说到内衣再说到下衣,并非仅为避免字面的重复,而是层层递进的。(3)同仇、偕作、偕行,诗意也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层层深入的。在吃透上述三点之后,再来熟记此诗,就是很容易的事了。
  所谓配合声音来记,最常用的就是谐音法。如:众所周知的记忆圆周率的方法:3.1415926535……谐音为"山巅一寺一壶酒,尔乐苦煞吾……"。其次就是押韵法。如:传统蒙学书《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为了上口、易记,就都是尽可能地押上韵的。
  所谓配合形象来记,道道就更多了。如:0是洞,7是拐,2是鹅……
  对于此道,南京军区的锺道隆先生深有研究,他写的《好记性的诀窍》一书(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2月第1版)很值得一读。  (五)志存高远,立足创新
  理想是一种动力。我们在业务上的理想,就是要成为某一领域里的行家里手,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像前贤追求的那样,"不为名相,即为名医"。既树立为人民服务之志,又具备为人民服务之才,实践为人民服务之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功立业。
  为实现这一崇高目标,我们必须争分夺秒地认真读书,在"勤于学习,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时代精神感召下,力争通过"三个结合"――"读书与查书相结合、读书与思考相结合、读书与写作相结合",从而实现"三个有所"――"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发表"。努力去完成学习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透彻地弄懂所学的知识;第二阶段,牢固地记住最重要的基础知识;第三阶段,运用所学去解决实际问题;第四阶段,经过实践和研究进一步完善已有的知识体系,力争有所超越。
  (六)学以致用,身体力行
  读书和做人要结合,而不要分离。要把读书中体会到的道理真正体现到自己日常的为人处世中去。如何做一个大有益于人民的人,这实际上是古今学问中最大的学问。《荀子・劝学》:"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意思是说:古时候的学习者是为了提高自身素质而学,如今的学习者是为了向别人炫耀而学。《荀子・儒效》:"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意思是说:没听说不如听说了,听说了不如见到了,见到了不如懂得了,懂得了不如实行了。做学问到了能够实行就算是学到家了。这就是知行双修的读书法。让我们通过读书和实践,不但在业务上,而且在思想上,在做人上,都能呈现出日新月异的面貌。
  四、结束语
  "阅读,是人们了解世界、丰富知识、秉持道德、平衡心态、扩展胸襟、健全人格、激发灵感的极重要的一项活动。"人生在世几十年,从开始识字起,阅读活动就将伴随我们的一生,当然也必将伴随每位记者的一生。记者在阅读新闻学论著的同时,如果还能注重阅读文史哲,那就必然能做到:既有锐敏的"新闻眼",又具备睿智的"文心"、高超的"史识"和深刻的"哲思"。那就必然能为新时代书写出更多的绚丽多彩的富有教益的新闻篇章,更好地激励人民同心同德地奔向更加美好的未来。最后,请允许笔者以数年前写的几句顺口溜作为结束语:
  论读古书的旨趣
  ――答《研究生学刊》编辑部问(2002年11月8日)
  不薄今人爱古人(借老杜句),吾侪事业只求真。
  读《易》通变勇创新,读《书》修德有芳邻。
  读《诗》胸怀诚朴茂,读《礼》知和能远征。
  读《春秋》,担道义;读《老》《庄》,拂虚名。
  读《孟》养吾浩然气,读《骚》燃我赤子情。
  《史记》教我志坚忍,《汉书》示我求严谨……
  学往圣,做新人,道融今古友辅仁。
  摩顶放踵利天下,身劳心安为人民。
  原于思,成于聚,进乎问,止乎行,
  发愤忘食乐忘忧,为学为人岂可分?
  根深叶茂蕃硕果,活水鲜风自成文。

日语委婉表达中社会文化的体现摘要作为日语教学者只有掌握了日语和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才能达到日语教学的真正目的。本文简要介绍了日语中一种比较典型的表达方式委婉表达中是如何体现社会文化的。关键词委婉表达集团注意以中西方文化中非言语交际的差异中西方文化中非言语交际的差异人类的交际体系在结构上可分为言语交际(verbalcommunication)和非言语交际(nonverbalcommunication)。根据一项调查从电影推手中窥探中西方文化身份的隔膜从电影推手中窥探中西方文化身份的隔膜一前言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各国之间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文化交流也越来越频繁,但是文化之间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同个民族不同种族之间浅析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表现及原因浅析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表现及原因一文化的现代含义ldquo文化rdquo一词,对它的定义有好几十种,这说明文化这个概念的复杂性。要对其内涵进行解释,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从文献的记载关于对明清外销瓷西方文化题材纹饰的分析关于对明清外销瓷西方文化题材纹饰的分析一西方宗教典故和神话故事神话故事也是西方艺术家们创作的灵感之一。由于希腊及古罗马神话的源远流长,此类题材在欧洲一般社交场合很受欢迎。1700至圣彼得堡,红色芭蕾及其他很幸运的是,看博物院时感觉历史被生生斩断的遗憾,却在芭蕾上得到了弥补。我们去赫赫有名的马林斯基剧院买票,被告知票已售罄。后来无意中发现了普希金剧院,进去一问,说是有票,演的是红色吉诗与真关于卢梭自传作品的一种解析一关于那些自传性作品中,卢梭首先而且格外强调的是它的真实性。在这方面他实在是说得太多,这里只消引忏悔录题记的开头和全书结束时的一节,想必便足以代表这是世上绝无仅有也许永远不会再有的关于西方思想史研究的几点思考注重文本本身是一方面,如何阅读文本则更为重要。作为思想史研究来说,它与其它学科最大的差异就在于要有历史的视野,即要将文本放在一定的语境下来解读。以往的思想史研究一个非常大的缺点就是北美印第安文化的悲欢与启示纵观美国的历史,总回避不了那浓厚的浸透着印第安人血与泪的阴影,人们难以忘记,在过去的漫漫岁月中,白人曾经怎样对印地安人疯狂地进行杀戮驱逐隔离歧视,并掠夺和强占其土地白人传染的天花等西方新文化史的兴起与走向摘要新文化史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当代西方史学理论和历史编纂中一个最主要的发展趋势,它取代了经济一社会史而成为历史研究的主流。新文化史在形成过程中,主要吸收了三个方面的理论和方法论西方社会学的元研究及其元理论化趋势提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学的元研究及其元理论化趋势的高涨,既受社会学理论和社会学元理论内部因素的影响,也受社会学学科之外因素的影响。但作为社会学发展中自我反省意识的必然产
皇帝内衣与广告的政治无意识在数千年人类文明史中,皇帝是多数人都想做多数人都做不成的一种人。一个国家,黎民千万,皇帝只能有一个。因为想做而做不成,于是做皇帝就成为帝国时代千万黎民的梦想。中华帝国以皇帝为真龙天从历史人物角度谈高中历史教学摘要历史人物是历史教学不可或缺的元素。要学习历史,首先要研究创造历史的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抓住他们的内心活动所处的历史事件时代背景,尊重史料,理性地科学地评价这些历史人物,才能让学生应对历史开卷考试的策略中考历史采用开卷的方式进行,并不意味着考试要求和水平的降低相反,它更加注重对学生的能力进行考察,所以在一定程上甚至可以说,考试要求实际上是提高了的。但是,在学生那里,很多人在一边听论当前将欲望改为需要的历史意义一西方经济学原理的欲望与需要在西方经济学原理中,经济学含义指的是研究各种稀缺资源在可供选择的用途中进行配置以便更好地满足人们欲望的科学。其中的核心要素是稀缺性无限的欲望以及由此产生采得百花方成蜜摘要很久以来,人们对语文教学议论很多,认为学生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和审美意识等方面问题多多。很多学生不愿意读书,本文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充分利用好教材文本,让每堂课都精彩了解学大学语文的隐性特征研究摘要隐性课程包含的内容很广,本文作者主要就大学语文中的隐性课程因素谈一些看法。教师首先要重视大学语文教材中的隐性因素,通过努力挖掘大学语文教材中内含的隐性课程因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翻译的忠实性和创造性研究摘要对于不同体裁的作品,不同的译者翻译的审美观念不同,变易方法与变易程度不同,翻译的效果也必然不同。本文分析了翻译过程中原文和译文存在差异的原因,指出在注重翻译忠实性传统的同时,翻语文创新教育的几个突破口研究摘要新世纪的教育灵魂乃是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要求我们自觉地把语文教育定位在创新上面,即培养下一代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那么怎样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美国超高音速武器,1小时打遍全球美国超高音速武器,1小时打遍全球澳大利亚和美国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团队,近日成功设计出迄今世界上最细的纳米导线,厚度仅为人类头发的万分之一,但导电能力可与传统铜导线相媲美。多年来,随着超音速光荣之路超音速光荣之路当俄克拉荷马球迷都在为雷霆队今年的总决赛之旅满心憧憬的时候,西雅图人的心情却显得非常复杂。在他们看来,这一切,原本有可能是他们所享有的一份荣耀。在超音速队于2008年创设情境发展情趣培养情感从审美教育的角度把握音乐教学活动,并进行卓有成效的教学实践,已成为学校当前音乐教学改革的热门课题和必然趋势。那么,如何在音乐教学中体现其审美意义,如何优化音乐的审美效应,则是一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