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19世纪前西方对中国人口问题的认知

  【摘要】人口问题论文:19世纪前西方对中国人口问题的认知怎么写呢,请看品学网论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
  摘要 19世纪前,西方已达成有关中国人口众多的一致认识,但对它的认知与理解却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从早期将之等同于繁荣强盛,到十六七世纪发现并关注贫困问题和溺婴习俗,再到18世纪末视其为中国各类社会问题的总根源,中国的人口形象经历了由被肯定到被否定的转变。这种转变过程是如何发生的?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转变?这是本文想要说明的问题。
  关键词 中国人口,耶稣会士,繁荣,贫困
  人口众多,这是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也是西方在初识中国时所产生的第一印象。对于这一印象,西方旅行者、商人、传教士以及学者等均多有阐述。从他们的叙述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西方对中国人口问题的认知。当然,这种认知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中西交流的深入,在18世纪中期,西方对中国人口的看法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同时,也应看到,这种变化是同西方人口思想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
  一、西方早期的中国人口印象
  1,最初印象的产生
  有关中国的人口情况,西方早在公元2世纪就已经有了模糊的认知。那时希腊人开始注意到“赛里斯”国(指中国)的幅员辽阔、物产丰富,乃至提到“赛里斯人每天、甚至每时每刻都在生育”。这里明显有了中国人口多的第一印象,但是所有的这些印象大多来源于道听途说,或在此基础上所产生的天马行空的想象。
  直至13世纪,西方与中国之间的接触有了实质性的突破。蒙古大汗为开疆拓土,金戈铁马,一路西行,兵锋直抵维也纳城下,引起欧洲的一片恐慌。然而,这次欧亚大陆远东与极西的直接交锋,带来的不仅是刀光剑影,更是商旅往来的频繁及东西高层间的第一次对话。越来越多的商人、传教士、旅行家往来于东西,带回了遥远的“契丹”与“蛮子”省的有趣消息。为满足欧洲民众对异域的窥奇心理,众多游记作品也应运而生。着名的《马可·波罗行纪》就诞生于这一时期。除此之外。还有《柏朗嘉宾游记》《鲁布鲁克游记》《鄂多立克游记》等诸种作品相继问世。而所有的这些游记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描绘在大汗统治下的国度,人口繁多、资源丰富、兵强马壮,人们生活安定富足。这样,中国人口就自然而然地同物产、兵力联系起来,三者间形成了相互的因果关系。人口多而强盛的印象对于此时的欧洲游者来说印象是如此之深,以至于即使在他们涉及“贫穷”一词时,也是在为这种强盛进行论证。如鄂多立克在惊叹于中国人口之众后,提到:“那些沦为贫乏穷困者受到很好的照顾,给以必要的供应。”
  2,6世纪的新认识
  蒙元时代所形成的繁荣印象并没有被长达一个世纪之久的中西交通阻隔所中断,15世纪末哥伦布的远航就是在马可波罗游记的激励下进行的。同样,有关中国人口繁多、富足安定的认知在16世纪依然延续,但该世纪来自西方的拜访者却有了一些新的发现:
  一方面,这个国家的人口并不都是富足的,西方的旅游者开始关注到大量贫困人口的存在。伯来拉发现,“这个国家靠海的地方人烟稠密。因此你每走一里就会看见一些城镇和客栈,丰足地供应各种物品。致使他们平安地在城镇生活。但住在外面的却很穷,到处人太多。”克路士也注意到小船上的穷人,“他们在船上养小猪小鸡,还有小的可怜的园子,他们就在那里过穷日子和栖身。”不过,出于对中国的敬仰,他最后还不忘提醒道,“这些穷人在衣着方面不像葡萄牙穷人那样破破烂烂。”
  另外,人多并不意味着士兵素质高,也不意味着侵略性强。“中国人既不勇敢又不机智,他们天生毫不好战;如果他们自立,那是靠人多、城池和城镇坚固,及军器充足。”
  而中国之所以能养活如此众多的人口,除了资源丰富以及和平安宁外,一些游者还有了新的理解。“因国家人烟稠密,百姓众多……所以人人都劳动谋生,努力得到好吃的食物,去维持他们巨大耗费”;“在中国,一切下种后能收获的土地都开耕了……这个国家不丢弃任何不管怎样破旧的东西”。“土地出产极富庶……原因在于中国的主要食物是大米,在全国产量极丰,有很多一年两收或三收的大稻田”。中国人的勤劳、俭朴以及稻米产量高,这些因素在早期西方游者看来既是中国人口多的原因,也可以是其结果。
  3,耶稣会士主导下的人口认知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十七八世纪是耶稣会士主导中国认知的时期。耶稣会由西班牙教士罗耀拉创立,其组织与训练甚为严格,需“誓言甘受贫困,严守贞洁,谨从教规”,且“耶稣会士独重学问,诸如天文、历法、地理、数学,以及伦理、哲学、方技、制造等类,无不力求贯彻”。正因为耶稣会士的不畏艰辛、学术精深,致使其在中国的传教事业从无到有,日渐繁盛,并通过信件、报告、出版书籍等方式很快占据了西方对中国的主要认知渠道。
  最早提倡首重中国传教事业的耶稣会士,为沙勿略。其在日本传教时,就认识到“谈论中国是很重要的”。因为中国是“极大的国家,和平,完全没有战争”,其“大城市中住着许多人……是极为富裕的国家”。沙勿略虽从未到达中国大陆,但有关中国人口多、富裕和平的印象却影响了早期到华的耶稣会士。如“既百计以求开教中国”的利玛窦,在其看来,中国“具有无数人口和无限幅员”,中国人“最勤奋”,“习惯于生活节俭”,而且“在这个王国的境内有丰富的出产,无需由外国进口”,“他们的皇上和人民从未想过要发动侵略战争”。可见,利玛窦同样将中国人口众多归因于富裕和平,以及中国人的勤奋简朴。
  除了对勤劳节俭的极力强调外,早期耶稣会士也看到了人口众多所引起的一些消极影响,即贫困以及由之带来的溺婴习俗。他们不仅承认“中国不如欧洲富,也没有多少人称得上是富翁,欧洲的穷人没有中国的那么多,那么穷”(显然已经没有了克路士所展现出的谦逊)。而且教士们还进一步发现“中国有一种更为严重得多的罪恶是某些省份溺毙女婴的做法”,利玛窦认为,溺婴习俗的产生更主要在于中国人相信灵魂转生或者轮回。由于溺婴是天主教所极力反对的罪恶,因此教士们一开始就对这一行为进行了强烈的鞭挞。
  随着在中国传教活动的深入,耶稣会士对中国现状的认识日益深刻。他们越来越少地像利玛窦那样将人口众多与富裕和平联系起来,而更多地强调它所带来的民众的赤贫与其他可怕结果(如溺婴、饥馑、抢劫等)。马若瑟神父1700年在分析中国的人口状况后,认为“这个举世最富庶繁荣的帝国在某种意义上又是各国中最贫穷可悲的国家”。因为一个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就是“整天用双手翻地,晚上若能就着淡而无味的清水汤吃一小碗饭便是幸事”。更令他惊异的是,中国表面上的和平实际上是基于这样的悲惨情形,“在此地并不鲜见的饥荒年代,数以百万计的生灵眼看自己活活饿死却不揭竿而起”。耶稣会士帕拉宁(Pareunin)也发现一件令之“难以置信”的事,即中国如此经常地发生饥馑,以至于灾荒一次又一次地减少中国庞大的人口。这才使中国得以和平度日。
  耶稣会士的学术精神进一步体现在他们对中国人口数目的估算上。利玛窦、金尼阁、卫匡国、曾德昭、李明、杜赫德等人都进行了这方面的工作。他们的主要依据是中国官方统计,即根据应缴纳皇税的成年人数目推算。李明认为当时的北京人口是200万;而金尼阁等人则把中国的总人口估算为2亿上下。
  二、18世纪的分歧
  耶稣会士在主导西方对中国认知方面的影响一直延续到18世纪。因为“除了传教士的报告以外,我们几乎没有什么可资依据的东西”。其对中国的积极宣传也在欧洲产生了颇为明显的效果。人们乐于谈论中国,使用中国的器物,采用中国的审美情趣,“中国热”一度风行。但是,启蒙时代所强调的批判精神使一些学者不再满足于复述耶稣会士对中国几近乌托邦的描绘。于是,他们或者尽力通过其他渠道获得有关中国的知识。或者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展开新的解读。这就决定了18世纪在看待中国问题上出现了分歧。此类分歧尤其可以从对中国人口问题的讨论上反映出来。
  1,有关中国人口众多原因的讨论
  早期西方游者在谈及中国人口繁多时仅限于描述,还未有意识地对这一现象进行解释分析。耶稣会士最早有这方面的意识,但他们论及最多的解释就是中国人的勤劳与俭朴,而这又很难说清楚其是人口繁多的原因还是结果。直到18世纪,诸多西方学者加入其中的讨论,才使这一问题的解释变得丰富起来。
  (1)弃婴引发早婚
  耶稣会士对中国溺婴习俗的鞭挞无疑使西方学者印象深刻。孟德斯鸠、狄德罗、魁奈等诸多思想家都将之纳入自己的分析视野。大卫·休谟也在他所发表的论文《论古代国家的人口稠密》中,用溺婴习俗来解释中国人口繁多的原因。他论证道:“中国是当今之世弃婴之风盛行的唯一国家,却是我们所知道的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人不满二十岁就结婚,要不是他们有一种十分轻易摆脱孩子的办法,早婚之风就根本不可能那么普遍。”亚当·斯密同样认为:“结婚,在中国是受到了奖励的,但这并不是由于生儿育女有出息,而是由于有杀害儿童的自由,在各大都市,每夜总有若干婴孩被委弃街头巷尾,或者像小狗一样投在水里。”
  马尔萨斯也认为中国有早婚习俗,因为中国鼓励婚姻,这一方面是为了庙堂里的祭祀,另一方面则出于繁衍种族的考虑。不过,在认为中国的弃婴合法化大大加快了人口增加的同时。他更相信弃婴习惯有助于抑制早婚所引起的人口过剩。
  (2)环境决定生育力
  孟德斯鸠是环境决定论者,这一思想也被他用于分析中国的人口问题。他无疑认为中国的气候环境同妇女的生育能力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中国的气候异样地适宜于人口繁殖。那里的妇女生育力之强是世界上任何地方所没有的。最野蛮的暴政也不能使繁殖的进程停止”。马尔萨斯虽不是很赞同孟德斯鸠对中国妇女生育力的假设。但是,他也注意到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是孕育众多人口的一个温床。
  (3)崇拜农业与稻米产量高
  马尔萨斯认为除了土地肥沃与鼓励婚姻外,崇拜农业也是造成中国人口众多的原因之一。中国王朝一开始便对农业予以极大鼓励,把人民劳动引向尽可能多地生产粮食。而此种粮食主要是指稻米。早在16世纪,西方游记作者就已经发现稻米产量同人口数量之间的关系。而18世纪学者在对此认知加以认同的基础上,又将之同畜牧业、产谷业进行对比,以解释中国人口众多的原因。亚当·斯密就曾经比较过产米国与产麦国的粮食产量,认为产米国的粮食更为丰富,人口也多得多。马尔萨斯则最后对这些观点进行了总结,“产谷国的人口比畜牧国人口更多,产米国的人口比产谷国的人更多”。
  (4)贫困有利于繁殖
  16世纪的旅行者已经注意到中国的穷人,而耶稣会士则对中国人口过多引发的赤贫进行了大量的描述,这影响了启蒙时代的学者对中国人口的认知。如魁奈就曾接受杜赫德的观点,将中国的贫困归因于其人口过量。显然在他们看来,贫困是繁殖过量的结果。然而对亚当·斯密而言,贫困却有利于繁殖,这就将果转为因。他所举的例子虽然无涉中国,但考虑到斯密曾对中国的人口进行过详细的考察分析,这一普遍性的结论在他看来无疑也适用于中国。
  2,有关中国人口问题的其他讨论
  人口问题是18世纪西方思想家们关注与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正是通过此种激烈的讨论,科学的人口理论才最终确立,其标志是1798年马尔萨斯《人口原理》的发表。由于中国的人口众多几乎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因此在许多学者的叙述中都将中国人口问题纳入其讨论范围,并将之同****主义、军事实力、历史发展等联系起来,成为其形成自己观点的重要依据。
  (1)人口数量与生活资料
  总体来看,人口数量与生活资料的关系是18世纪人口问题所关注的中心问题。人口数量与生活资料如何保持“均衡”,人口“增殖”是如何发生的?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成为当时讨论的焦点。18世纪以前的西方游记或书信在描述中国时。往往将土地幅员、物产丰富同人口众多联系在一起,其潜台词就是:“中国本身的财富就能养活自己。”这种人口与生活资料的相互适应实际上是人口“均衡”思想的早期萌芽。但在17世纪末18世纪初,有关中国人口与资源之间的关系的看法逐渐发生改变,马若瑟神父认为:“尽管(中国)土地辽阔肥沃,却不足养活其居民。必须四倍于此的土地才能使他们生活如意。”这其中就明显含有“人口数量超过生活资料”的思想。而此种“增殖”思想正是魁奈在《中国的****政治》中最早阐述了的。魁奈在考察中国人口状况的基础上,认为“无论在哪里都是人口多于财富……人口的增殖总是超过财富的增长”。
  (2)人口与政治制度
  魁奈深受耶稣会士所阐述的中国形象的影响。他认为中国是已知的人口最稠密而又最繁荣的王国,但同样也看到“很少有什么国家在平民阶层中聚集着像中国那样多的穷人”。尽管如此,他还是对中国人口众多持一种赞赏的态度,因为他认为,只有在良好的统治下,一国才会有庞大的人口,因为****的统治只能破坏财富和人类。魁奈对中国政治的赞赏态度与伏尔泰是一致的,在伏尔泰看来,只有政治秩序井然,法律通行,人口才可能大量增长。人口数量繁多成了验证中国政治宽和的一个参考系数,伏尔泰还因此热情洋溢地将人口称为中国的第三奇迹。魁奈此种思想主要建立在对孟德斯鸠观点的批判上。孟德斯鸠认为中国是一个以恐怖为原则的****国家。它的不断增加的人口迫使政府必须关心让土地的生产足以维持人民生活。因此中国的****才给人一种温和的假象。
  (3)人口与军事力量
  在早期有关中国的描述中,人烟稠密往往意味着国力强盛。这除了社会经济的繁荣外,还包括军事力量上的理解。如1338年佛罗伦萨小级僧人马黎诺里(Marignolli)奉使远东,曾多次惊叹于中国的“户口之众、兵马强盛、国库充实”。而18世纪西方学者则对中国人口与军事间的关系看得却不再那么密切。
  笛福首先提出了质疑。他在1719年发表的《鲁滨逊第二次漂流记》中认为,“中华帝国号称二百万的军队不仅什么也做不了,而且正在摧毁这个国家,并使自己挨饿。其百万大军连我们的一个步兵团也打不过,见风而逃。虽然在数量上不是以一挡二十,但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只需三万精装德国或英国步兵,以及一万骑兵,我们就可以打垮整个帝国。”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中国的军队纪律涣散,并且缺乏战争技巧与勇气。
  休谟的观点则稍微委婉一些。他强调中国由于建造了着名的万里长城,还由于人口极多,在某种程度上是有安全保证的,至少看上去有安全感。“因此,中国人总是非常忽视军事训练,他们的常备军不过是些最差的国民军”。魁奈也曾谈论过中国的海军,认为其水手虽多,但航海技术远不如欧洲国家。
  (4)人口与中国的停滞
  西方游者在初次接触中国时,总会对中国庞大拥挤的人口感到惊奇。于是在其游记或书信中,他们总会不耐其烦地对这一现象进行或多或少的描述。从13到18世纪,众多游记作品几乎都无一例外地讲到了中国的富庶与人烟稠密。亚当·斯密无疑也承认这一点。但是,他从这贯穿了500年的描述中注意到这样的情形,“今日旅行家关于中国耕作、勤劳及人口稠密状态的报告。与500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克波罗的记述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于是,他得出结论,“许久以来,它(中国)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
  由以上的分析可见,有关中国人口问题的讨论贯穿整个18世纪,而其中有对之持肯定赞赏态度的,也有对之持否定鄙夷态度的,还有持中客观分析者。但总体来看,否定分析占据上风,人口众多成为中国经济贫困、政治****、军事衰弱、社会停滞的促因。狄德罗更是对人口过多深恶痛绝,他总结说:“过多的人口是各种社会罪恶和政治罪恶之源。人口过多是解释中国人偏好农业、饥荒频繁、叛乱不断、有溺婴习俗、科学和艺术不能进步、普遍****的普适原因。”
  三、西方人口思想影响下的中国人口认知
  西方对中国人口问题的评价,在19世纪前经历了从肯定到否定的变迁。这一方面源于西方对中国认识的深入,另一方面则同西方自身人口思想的发展相关。因为中国是西方遥远的“他者”,它被观看、被描述,是“我们(西方)的愿望和表象”的投射。
  西方的人口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先哲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共同认为人口应该保持稳定和具有适度规模。之后,“直到重商主义时代以前,大多数理论和政策,都趋向于表达一种希望人口众多的愿望”。而这种愿望由于重商主义的推波助澜,一直延续到18世纪中期。重商主义是同国家权力的扩张联系在一起的,在其思想体系中,人口具有作为赋税的缴纳者和军事力量的承担者的双重意义。人口越多,国家的财富就愈多,兵力也愈充分,得以共同维持一个繁荣强盛的伟大国家。所以,沃本才会有“以臣民的数量来衡量国王的伟大”的论断。而十七八世纪的人口过少问题也在实际生活中支撑着重商主义的人口扩张愿望。
  18世纪中期,重商主义同君主****制度一同衰落。同时,在法国兴起的重农主义学派同样关注于当时的人口缩减问题。但是,它认为并非人口,而是农业收入才是国富和国强的源泉。收入提高,则人口增加,人口数量应该与生活资料保持一种平衡。但人的繁殖具有超过生活资料的倾向。这样所产生的过多人口造成的是大量的贫困人群,而巨大的军队则会带来国民的疲惫不堪。重农主义有关人口的“均衡”与“增殖”思想在英国古典学派那里也有类似的表述,马尔萨斯则对这些思想进行科学的理论总结。
  可见,西方人口思想经历了从要求控制人口到希望人口增加再到控制人口的变化。与之相对应的,是西方对中国人口的认知发生了从肯定向否定的变迁。对人口增加的愿望贯穿于公元前后到18世纪中期,无论是蒙元时期、地理大发现时代,还是后来的耶稣会主导中国认知时期,许多西方游者在游历中国时,大多惊叹于中国的户口繁盛,并不由自主地将之同繁荣等同。18世纪中期,西方对中国人口的认知发生明显的转折。虽然尚不乏学者对中国的人口状况持赞赏态度,但人烟稠密不再频繁地与商业繁荣、兵力强盛、和平安宁联系在一起,有关贫困、溺婴、停滞、****等内容时时出现在对人口的论述中。
  总结:希望人口问题论文:19世纪前西方对中国人口问题的认知能够给大家的写作带来帮助。

新闻编辑时效性有关问题探讨摘要经济的高速发展促进了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信息的需求量正在日益增加,新闻媒体作为传播信息的基本媒介之一,只有具有时效性才能保证新闻的传播真实可靠,才能使新闻具有时效性,才能使浅谈对新闻编辑及新闻编辑工作的认识摘要何为编辑?从职业角度看,编辑就是新闻信息的ldquo整合人rdquo,rdquo把关人rdquo及ldquo发言人rdquo。一篇报道从记者的采访,写作到见报,是一个反复思考,核心价值观融入文学课程的教学策略内容摘要高校文学课程作为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的基础性课程,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倡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应充分发挥高校文学课程特有的文学审美功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选本文学与当代文学批评模式的演变一意识形态询唤批评模式strong就文学批评的主张的手段而言,选本批评是以其选和编的方式得以呈现的。选本批评功能的充分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与其选的方式也即选者的批评方式有着直接的关系文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湖南青年批评家五人谈编者按为深入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内涵和现实意义,充分发挥文学创作与评论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近期,湖南省青年社会科学工作委员会与我刊邀请了五位本土青年当代文学中的九一八国难叙事及其症候九一八事变的历史学意义,实质是它最早预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由于中国当时是鸦片战争后列强瓜分东方殖民地的弱国和牺牲品,也由于当时西方以英美法为代表的国家存在着绥靖主义思潮和政策当代文学传播研究关键词视图时代文学传播媒介一视图时代的文学创作与传播strong与文字相比,图像在信息传递上更加直接,影像感官直接作用于人的大脑和眼睛,使之产生的愉悦感大大超过对文本的接受,其直接媒介即讯息在当代文学理论的价值摘要近年来,国内对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研究犹如满天繁星,数不胜数,其媒介即讯息理论在传播学和文艺美学领域更是广受欢迎,但它在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方面的研究仍有很大的潜在价值。笔者不揣谫陋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当代传播与接受学术研讨会综述由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和湖南大学文学院联合主办的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当代传播与接受青年论坛于2014年9月2021日在湖南大学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当代传播与接受及相中国文学出版走出去翻译的困惑目的与对策摘要翻译是中国文学出版走出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文化与语言差异直接影响中国文学出版走出去的接受程度,翻译过程无法脱离翻译的社会目的及其社会功能而进行。只有遵从翻译目的论,以国际文化认讲好中国故事与文学语境选择讲好中国故事,是传播中国声音的重要方式和基本途径。特别是对于文学创作来说,就更有条件和更有能力担纲这一重任,因为文学创作本来就是讲故事的,它天然赋有着最能把故事讲好讲精彩讲澜熳的美
试论高职院校音乐课堂赏钢琴音乐技巧艺术论文摘要钢琴教学作为高师音乐教学的必修课,一直在寻找一条有利于自身发展的途径,以使自己的学生更加适应社会的需要。通过对钢琴的功能表现力的介绍,对钢琴音乐基础知识的了解,提出高校学生欣赏河南省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及应用研究摘要在阐释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基础上,以河南省为例,深入分析了特色种植业林果业畜牧业渔业文化创意等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提出了及时发掘地方特色农业资源禀赋优势,培育壮大涉农龙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技巧探析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新闻媒体行业的关注度不断增长,不断涌现的电视新闻频道使行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于广播电视台来说,在确保新闻严肃性的同时应当让其更加具有生动性,从而获话剧表演中的语言使用技巧分析话剧名称的由来就是因其独特的舞台戏剧表演形式和演员(人物)以对话为主要表达手段而来,在整个表演过程中演员虽然还有表演(表情情感变换)人物造型场景设置服装道具以及灯光音响效果等多位一经济类节目主持人的非言语沟通技巧(1)主持人是传播者是和受传播者之间的一座人物化的桥梁,它的根本任务就是通过发挥自身的传播器官的作用,有效地传达节目内容,以影响受众的心理和行为。不管是哪种类型节目的主持人都离不开说话,声乐技巧中声乐艺术的作用分析摘要本文主要从声乐艺术的实质内涵情感表现音乐风格等方面来研究声乐技巧在声乐艺术中的作用。关键词声乐技巧声乐艺术作用声乐艺术是一门技术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讲究发音的训练和情感的表声乐技巧中声乐艺术的地位作用关键词声乐技巧声乐艺术地位声乐是一种技巧性很高的音乐艺术,不仅能够培养人们的艺术素质,还能陶冶人们的情操。其中声乐技巧则是对声乐演唱方法制定的规则以及训练方式,通过声乐在呼吸吐字发现代音乐美学下的音乐表演艺术启示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音乐一类的艺术要求也越来越高。正是随着要求的攀升,我国音乐在发展中不仅需要在音乐演唱乐器等方面得到提升,在音乐表演艺术上的要求也越来越细致。在音乐表在数字媒体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艺术潜能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般都是由学习兴趣决定的。因此,在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利用现代化数字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觉地主动的探求艺术精神及艺术知识。教师正确合理辐射剂量与防护实验教学软件的开发随着核科学的迅速发展,核技术在工农业,医学等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为了保护放射性工作人员及公众的健康与安全,辐射防护工作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13。辐射剂量与防护课程是核工程与核技术大剂量纳洛酮治疗重症脑出血的临床观察关键词纳洛酮脑出血意识障碍神经功能1资料与方法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lusmns表示临床疗效为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