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论对实践美学的梳理和反思

  【论文关键词】实践;实践;方法
  【论文摘要】实践美学萌芽产生于五六十年代,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发展更盛,涌现了诸如朱光潜、李泽厚、蒋孔阳等著名学者,八十年代以来,发展更是繁荣,朱立元、张玉能、徐碧辉等知名学者都在坚持发展完善实践美学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们力图在实践本体论的基础上建构当代美学的发展和未来趋向,可以说对我国美学理论发展研究做出了巨大推动,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问题。
  本文力图通过对实践这一概念的由来,实践概念在美学学科中的发展演变轨迹进行梳理,明确其历史功绩及依旧存在的问题,并且深入探讨实践美学观能否真正带领美学走出困境,能否解决"阿碦琉斯的脚踵"疑案,以及我们对于此应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方法来作出判定。
  一、实践的阐释和美学流变
  实践并不仅仅是一个历史的标识,更是一个饱含哲学范畴的历史进程。从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直到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康德、黑格尔等人,其著作理论都蕴含了对实践的言说和阐述。当然,首先明确提出实践这一明确概念的还是马克思,并且在那里实践真正具有了唯物主义的性质,亦在真正意义上开始了现代化进程。
  实践概念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范畴,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时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它把类看做自己的本质或者把自身看做类的物"。
  此外,诸如《1844年学哲学手稿》等文集中都有关于时间的论述,这里不再一一赘述,由上可以看出:在马克思那里实践主要指的是人的生命活动,自由自觉的类的活动,人的感性的活动,其中最重要的时物质生产,即人类改造世界的活动,并且明确的指出全部社会的本质都是实践的。
  国内最早论述实践概念的首推毛泽东,他在《实践论》中说: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时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一切活动得东西。并且在相关论述中把实践划分为三类:生产斗争、阶级斗争、科学实验。这一划分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从此,中术界便有了主要赖以划分实践类型的依据。
  实践概念与美学的结合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历史过程,最早可以追溯至前苏联,其美学家在40年代左右首次使用实践概念,在中国实践概念和美学联系在一起凝聚了几代人辛勤的汗水和不懈的努力,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学术界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下,美学学派出现了四个比较有影响力的派别:以吕荧为代表的主观派,以蔡仪为代表的客观派,以朱光潜为代表的主客观统一派以及以李泽厚为代表的客观社会派。
  其中,朱光潜先生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生产实践说,并且力图通过生产实践这一概念来构建主客观统一说。李泽厚则通过对自己学说的发展扩充逐渐形成比较系统的实践美学,他在系统研究《德意志意识形态》、《巴黎手稿》等基础上,首次明确地运用了实践概念,把自然的人化等哲学命题引入美学,来解释诸如美的本质,美的根源等一系列问题,无论从根源还是在出发点上李泽厚都是以实践为其基本范畴的,与李泽厚同时期的还有蒋孔阳,同样其美学体系也是以实践论为基础构造起来的,但又有新的地方:总体上讲,蒋孔阳先生的美学思想是以实践论为基础的,但并不是以实践概念来界定美,而是以"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为主要依据,从人与现实的关系的历史形成入手,来揭示关于美和美感的本质和根源。
  八十年代以来,实践美学体系逐步完善,学术著作纷纷问世,研究人员大量涌现,逐渐成为美学的主流意识形态,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朱立元、张玉能、徐碧辉等,这一时期的主要成果是进一步把实践内涵扩大,等同于人生,力图在同一序列同一层次上打通实践、生存、和人生。
  朱立元是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美学理论研究的代表人物,并且在李泽厚、蒋孔阳等老一辈美学家或淡出或故去之后,成为实践美学乃至整个美学界的领军人物,其理论著作颇具体系,学术观点日趋成熟,其对实践界定为: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实践是人生在世的生存方式,形成了有所突破和创新的实践存在论美学观。
  张玉能则主要从构建实践的多层累性和开放性入手,把实践划分为三个层次:物质交换层,意识作用层,价值评估层。并且详细阐释了三者之间的关系,总之实践的含义和结构是多层累性的和开放的,因而内在于实践的美和美学问题也是多层累性的和开放的,实践的含义和结构也就内在的规定了美和美学问题的特征。同时,张玉能还界定了实践的类型:物质生产,精神生产,话语实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实践美学观。
  徐碧辉和前两者又有不同,其主要致力于对实践概念的重新界定,认为以前的实践观是有很大缺陷的,过多地强调了物质性,现实性等,如"实践是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现实活动","实践是人或人类对象之间进行的物质交流活动","人是以实践的方式存在的"等等说法。
  新千年以来关于实践的界定依旧层出不穷,观点也颇为新颖,但是大多是对实践观的质疑。
  二、能否走出困境
  [1]
  在对实践概念以及在实践当中所起的作用的梳理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出其中令人可喜的地方:心态由高高在上到心平气和,体系由简单重复到结构严谨,方法由空洞推想到注重考证等等,但是,实践美学依然存在着很多缺陷,概括地说:在实践的性质上过多强调主体的群体特征而忽视个体的独特价值,在实践的过程中过多强调理性的必然性而忽视感性的偶然作用,在实践的结果上过多强调的积淀作用而忽视其现实的突破意义。
  不可否认的是现阶段持实践美学观的学者可谓汗牛充栋,他们对实践美学的突破发展创新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我们亦为此欣慰,其最大的理论贡献就是把实践引入美学,找到了连接主客体的桥梁和中介,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得以逐步消亡,这些不仅促使实践美学一派取得长足进步,同时,能更快更好更深入地促使当代美学跟上时代步伐,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氛围中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片蓝天。
  但是,以实践观为基础所构建的实践美学同样存在着许多缺陷,无论从宏观着眼,还是在微观分析,都存在着一些问题。从整体上,实践美学依旧采取了西方传统本体论意义上的形而上学思考方式,虽然触及了主客二元对立思维模式,但实质上并没取得根本性的进展,同样,历史和并不能也不可能成为普适性的价值体系,因此在这个路子上走得越远,越容易导致理性的高扬,不可避免导致对感性生命的贬抑,诸如实践美学无论是在哲学范畴还是在美学自身上都更强调群体性,理性,现实性等,而忽视个体性,感性,理想性等。在微观上,实践美学更注重理论的扩充和探索,对具体的美学现象缺乏应有的关注,因此,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无法区分人与自然的真正关系,无法区分群体与个体,无法区分认识、与审美。这样就理所当然地会造成对自由等个性化表达方式的忽视。
  因此,虽然实践美学的拥护者不遗余力地弥补自身体系的理论缺陷,但实践美学是否真正可以统辖一切,还需要更多更认真的考证。
  三、路在何方
  进入二十一世纪,新旧交替趋势愈发明显。的发展模式由原先的单一传划逐渐向多元流行模式转变,整个社会出现了由现代向后现代转变的端倪。社会乃至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呈现出指向现代化的全面转型,后现代与全球化的理论世界和生活世界动荡颠覆,美学出现了一些新的时代特征和自身特色:如因消费衍生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呼喊,因关注生态问题呈现的生态美学的试探,此外生存美学趋向,超越美学趋向,古典美学趋向等,这一系列美学趋向都力图在自己的理论框架内建构阐释关于美的一系列问题,在这股大潮流下。美学学科也出现了摆脱自己发展瓶颈的契机,美学学科开始从实践美学的牢笼中,由单一转变多元美学研究,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获得了重大突破。
  但是各个体系仍旧存在着各自的缺陷,我们仍旧以实践美学为例,不可否认,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实践美学确实解决了很多美学问题,但是存在的问题依旧明显,在实质上并没有增加新的东西,对诸如美的本质等一系列美学问题的阐释仍太空泛,我们从方法论的立场上分析一下,不难发现,传统的形而上学的哲学思辨仍然在此理论体系中占据重要角色,过去那种解决了哲学问题就等于解决了一切问题的想法已经不适应现在的美学研究,如实践美学在实践等核心命题上大做文章,后实践美学则把生命生存等哲学范畴作为自己的理论支撑,都力图提出具有重大理论价值的问题,但这种为了体系的需要而不顾甚至违背具体的审美实际的现象是不正确的,应该是我们美学研究应该力求避免的一种思路。
  既然哲学思辨模式已经行不通,那么有没有更好的方式呢?通过下面一段话也许会给我们提供另外一种思维模式:"同样如果你一边挂着洛克的头,你就会倾向这一边,但这时,你要是在另一边挂上康德的头,你就恢复正常了,不过你可陷入了可怜的苦境之中,有些人就是这样想用永远不停的调停负荷来使船只保持平稳,啊!你们这些笨蛋啊,如果把这些大头都抛到海里去,你们不就可以轻松顺利的航行了吗?"
  这里为我们解答了关于理论探讨常存在的一个误区,那就是习惯用两种理论的综合来构建新的理论,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上述全部抛掉的做法太过偏激,但不失为解决问题的一种新的思维模式。
  美学研究依然任重而道远,可喜的是,各位同仁学者老师依旧在构建美学体系,促其完善发展的道路上踏步前行,在这里也希望美学能够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54-57
  [2]毛泽东.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3]张玉能.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4]赫尔曼·麦尔维尔;姬旭升译,《白鲸》. 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

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建设和发展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共同建设着我们伟大的祖国,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和发展了历史悠久灿烂丰富的中华文明。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党把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民族当代中国社会公德缺失的原因及对策社会公德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备受关注。我国现阶段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公德建设成果显著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社会公德缺失的现象层出不穷。基于此,笔者从不同角度出发十月革命的百年省思探讨1917年10月25日(俄历),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从内容到形式都不同于以往的新政权形式苏维埃政权,把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了实践。十月革命不仅改变了俄国一带一路战略下小微文化企业金融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一带一路战略下小微文化企业金融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30年,从投入要素成本控制到资源效率这个角度来看,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许多方面已经达到了一个极限状态,而文化产业则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战略及政策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战略及政策研究本文系山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研究成果,名称是增强民族间的文化认同,为一带一路建设提高粘着力以齐鲁文化的国际化为例。项目编号2016RKB0119文化战略驱动下的示范区创新建设文化战略驱动下的示范区创新建设历史名城开封市实施文化战略以来,发生了哪些变化?两会期间,记者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开封市委书记吉炳伟。吉炳伟表示,在河南加快构建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过程中对国产电影文化战略的探究论文对国产电影文化战略的探究在好莱坞电影中,众多优秀影片能够携裹美国主流价值并将其有效传播到世界各地,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从电影叙事层面有效地缝合工具合理性与价值合理性的冲突。卡尔博格斯陕西省武功镇古镇农耕文化旅游规划SWOT分析与战略选择论文我國古镇旅游的开发仍处于初级阶段,缺乏科学的旅游规划,对于古镇旅游的文化内涵和旅游本质认识不清,古镇旅游产品存在同质化商业化等问题13。要突破千镇一面的现象,避免旅游开发过程中浓厚论新形势下煤炭企业在改革发展中文化战略的调整与适应论文近年来煤炭企业遭受了市场寒冬,在生存重压之下,煤炭企业普遍走上了改革发展转型升级的道路。煤炭企业在制定改革发展战略目标的同时,必须重视企业文化的作用,文化是生产力,是企业的软实力,地方高校服务文化强市建设战略研究论文地方高校服务文化强市建设战略研究当绿色GDP成为衡量一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之时,文化强市的建设愈发显现出其重要性。当前,在我国转型发展的大时代背景下,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探究引言群众文化既是有史以来存在的社会文化现象,也是当前文化建设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群众文化对于社会群体具有娱乐交流功能,仪式团结功能,
西北陇西地区山水画写生的地域特征研究论文摘要写生是山水画学习的必然过程,地域性对山水写生的影响显而易见,地域特性的存在赋予山水画写生丰富性与多样性的特点。本文主要分析西北陇西地区的独特地域特征对山水画写生的影响。关键词陇分析艺术管理专业的培养方向与改进策略论文艺术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具备艺术和营销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近年很多高校都设置了艺术管理专业,但是由于专业的学科属性不清,师资力量储备不够,专业课程设置不健全等多种原因,导致艺术管理专小学教师电教化论文导语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教师电教化论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摘要当前,电教媒体应用在小学语文教提高初中物理的课堂讨论交流效率论文摘要初中物理课堂小组合作的效率低下,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形式化讨论交流一说众听。优生说答案,成绩相对差点的几个学生听答案成绩差点的学生的学习效果低下,既不主动思考,又养成学习上的依赖对小学德育课教学的改革对策论文教育改革全面施行的现在,很多学科都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是在最关键的德育领域,却依然效果不佳。小学德育教学改革成效不佳的主要表现一是教育教学内容不适应杜会时代及生活的发展变化。内以教研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论文摘要教研组文化是教师成长的小环境小气候。良好的教研文化有利于教师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地理组依托江苏省美育课程基地,以课题引领,开展教育反思浅析数字律师事务所应用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近年来,我国公民法律意识不断提高,律师和律师事务所数量和业务不断扩大。但律师职业能力和律师事务所管理水平与国际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尤其是信息化管理水平相对较低。提升我国律师事务所管小学自然课型与教法研究论文一探求自然课型的合理划分1982年,随着新大纲的颁布与新教材的使用,全国许多地方先后进行分课型研究新的自然教学方法。湖北省教研室在广泛开展新教材适应性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出了观察课实园林景观毕业论文在现代化的园林建设浪潮中,仿古建筑由于具有较高的古代文明气息和艺术气息,受到了人们热爱。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园林景观毕业论文吧!园林景观毕业论文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应用浅谈内容摘要中国环境科学专业核心知识单元与核心课程设置实践论文一环境科学专业核心知识单元与核心知识点环境科学专业核心知识单元,代表环境科学各个知识领域的不同方向,知识点分核心和选修两种,核心知识单元是所有环境科学专业学生要求具有的基础知识内容自己去吧教学论文自己去吧这篇课文是教育部20xx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是在原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的教学目的是教育学生要虚心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