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百年道教学研究的反思

  摘 要 :本文对百年道教学 研究 的反思,主要是从研究者对道教的不同态度及定位来考察不同的道教观,以期获得具有代表性的见解,展示道教在文化精英中究竟居于什么位置。并通过对中外学者不同治学 方法 的比较,揭示百年道教学研究的趋势及未来意义。
  关键词 :道教学;知识结构;同情了解;方法
  以近代学术观念把道教作为研究的对象是发生在二十世纪初的事情 ,它与至今为学人推崇的学术大师如章太炎、王国维、陈寅恪、刘师培、陈垣、汤用彤、胡适、梁启超、冯友兰等密切相关。在这些深为学人敬重的大师们中间,很明显可以发现对道教具有不同的认识,或基本肯定,或基本否定,或某些方面肯定某些方面否定,分歧颇明显。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在知识结构与心态上。从肯定的一方,可以举陈寅恪为代表;从否定的一方,可举梁启超为代表;游移于中间者可举冯友兰为代表。 分析 这三种道教观,不仅有趣,而且启人深思。
  梁启超、陈寅恪曾同为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导师 ,同是著名的 历史 学家,但是梁启超的道教观却与陈寅恪有着天壤之别。梁启超如是言:
  就 中国 原有的宗教讲 ,先秦没有宗教,后来只有道教,又很无聊。道教是一面抄袭老子、庄子的教理,一面采佛教的形式及其皮毛,凑合起来的。做中国史,把道教叙述上去,可以说是大羞耻。他们所做的事,对于民族毫无利益;而且以左道惑众,扰乱治安,历代不绝。讲中国宗教,若拿道教做代表,我实在很不愿意。但道教虽然很丑,做中国宗教通史又不能不叙述。他于中国 社会 既无多大关系,于中国国民心理又无多大 影响 ,我们不过据事直书,略微讲讲就够了[1](p.30
  4)。
  道教无聊、很丑是梁启超对道教的第一定位 ,其无聊是因为道教无文化上的创造性,浅薄的巫术泛滥成灾,教理上抄老庄,形式上抄佛教的皮毛。就价值判断而言,对民族毫无利益,就个人情感而言,把道教列入中国史的研究是大羞耻。别的不说,以梁启超对中国典籍的熟悉,断不至有道教"于中国社会既无多大关系,于中国国民心理又无多大影响"的判断。其实他在说这番高论的时候,本身是自相矛盾的,前面说道教"以左道惑众,扰乱治安,历代不绝",而又说道教对中国社会无多大关系,于中国国民心理无多大影响。我们不知道历代扰乱治安的道教,是通过什么手段将大众吸纳进去,为什么道教能吸引大众,参加到对王朝统治不满的抗争中的。相反,倒是道教对社会大众深有影响,才有能力"历代不绝"地成为抗拒王朝统治黑暗的重要力量。因此,梁启超对道教的判断不是在知识上完全缺乏了解,而是在价值观与情感上的拒斥态度决定的。梁启超论述的背景,正是当时 科学 主义已在中国思想界占有绝对优势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梁启超不愿拿道教作为中国宗教的代表,终究还是无可奈何地承认道教是宗教,只不过不是他心目中理想的宗教。像梁启超这种极端的意见,虽然不能说表达了中国学人的全部见解,但主流的观念应该离此不远。
  一大批游学海外的学人中 ,陈寅恪对道教的好感或理智态度,可以说反映了中国当时思想界、学术界的又一倾向。陈寅恪在对冯友兰《中国 哲学 史》所作审查报告及其它作品中,则提出了这样的见解:
  中国儒家虽称格物致知 ,然其所殚精致意者,实仅人与人之关系。而道家则研究人与物之关系。故吾国之医药学术之发达出于道教之贡献为多。其中固有怪诞不经之说,而尚能注意人与物之关系,较之佛教,实为近于常识人情之宗教。然则道教之所以为中国自造之宗教,而与自印度所输入之佛教终有区别者,或即在此等处也[2](p.1
  8
  1)。   其真能于思想史上自成系统 ,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此二种相反而适相成之态度,乃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而二千年吾民族与他民族思想接触史之所昭示者也[3](p.5   1
  2)。六朝以后之道教,包罗至广,演变至繁,不似儒教之偏重 政治 社会制度,故思想上尤易融贯吸收。凡新儒家之学说,几无不有道教,或与道教有关之佛教为之先导[3](p.5   1
  1)。   在这几段简短的论述中 ,陈寅恪从儒释道思想建构的不同方向,对其得失高下进行了十分中肯的评价。一方面道家、道教不像儒家那样,较为局限于人与人关系的考察,注重人与 自然 的关系,要比儒学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因而在思想上易于吸收;另一方面又不像佛教那样背亲出家,不近人情,更符合人性的需要。因其追求长生不死肉体成仙,由此才与医学等建立密切的联系,在中国社会生活中,广泛发挥影响。正因为这样先天的优势,才使道教能够在六朝以来,既坚持民族本位文化,又努力吸收输入的外来文化,自成系统,不断为民族文化的成长,做出自己的贡献。陈寅恪高度评价道教的这一开放态度,誉之为"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   造成陈寅恪、梁启超这种大相径庭的认识原因 ,主要在于对待传统文化的立足点不同。陈寅恪强调,"凡著中国古代哲学史者,其对于古人之学说,应具了解之同情,方可下笔。盖古人著书立说,皆有所为而发。故其所处之环境,所受之背景,非完全明了,则其学说不易评论,而古代哲学家去今数千年,其 时代 之真相,极难推知。吾人今日可依据之材料,仅为当时所遗存最小之一部,欲藉此残余断片,以窥测其全部结构,必须备 艺术 家欣赏古代绘画雕刻之眼光及精神,然后古人立说之用意及对象,始可以真了解。所谓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而对于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之同情,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阂肤廓之论"[4](p.50   7)。以艺术欣赏的眼光和精神,来体会古代哲学立说的用意和认识的出发点,缩小因时空关系造成的差距,最终达到与古人同一境界,只有这样才能对古代思想真正有所了解。梁启超显然没有以同情了解的态度,面对道教,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可怕的是,这种研究古代哲学家思想应具有的基本态度与方法,陈寅恪早在半个世纪以前已强调过的东西,在今天也没能很好地贯彻到学术研究中。   正因为各位学术兴趣不同的学人在学养及知识构成上存在的差别 ,得出各自不同的结论,当在情理之中。鲁迅有名言,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从此考虑,一切 问题 迎刃而解[5](p.   1
  8)。鲁迅对道教无专门研究,是以一种直觉得出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的判断。当陈寅恪高度称赞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的成就时,也指出了冯著《中国哲学史》对道教思想无所著墨的缺憾。晚年的冯友兰则对此做出了一个消极的回应,"道教不是中国哲学史的对象,而是中国科学史的对象,当然也是中国宗教史的对象"[6](第九卷,p.5   7
  6)。虽然他承认某种宗教的教义同时也是一种哲学,但冯友兰不承认道教是中国哲学史的对象,这比梁启超要客观许多。同一个冯友兰,还有对道教另一评价,抗战时期他曾告诉李约瑟,道教可能是世界上唯一不反对科学的神秘主义体系。这句话给李约瑟留下了深刻印象,将之纳入到《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冯友兰承认道教自有宗教上的价值,同时也有科学上的价值,可是他从无阅读道典的动机,中国哲学史的对象被严格地限定在狭小的空间,不肯步越雷池一步。虽然他是十分博雅的大哲学家,但与梁启超一样,对道教的知识相当贫乏。   任何一位专业的道教学研究者都明白 ,百年的中国道教学研究走过了一条曲线,可分为三个时期:即"五四"前后至建国初期,这可以称之为初建时期,这一时期道教学研究的精深成果,奠定了中国道教学研究的基础,有力地回应了世界各国的道教学研究;十年动乱是道教学研究的中绝时期,道教学研究同其它许多学科一样,经受了重创甚至是接近取缔的命运;改革开放以来的复苏重振。本文的论述重点在第一阶段,对第三阶段将结合海外的道教学研究进行概要性介绍,以期展现 现代 道教学研究的 发展 趋势。主要的成果,可从以下作品得到反映:   陈寅恪 (1890———19   6
  9),《天师道与海滨地域之关系》等(论文),发表于1934年。   许地山 (1893———19   4
  1),《道教史》上册,1934年,商务印书馆。《道教、因明及其它》(论文集),1994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汤用彤 (1893———19   6
  4),《读太平经书所见》等(论文),1935年发表,后收入《汤用彤学术论著集》。   蒙文通 (1894———19   6
  8),《道德经义疏》等(辑校),国立四川省立图书馆,1946年。《道教史琐谈》等(论文),《中国哲学》第四辑,1980年。   翁独健 (1906———19   8
  6),《道藏子目引得》,哈佛燕京引得处,1935年。   以上基本涵盖了民国时期至八十年代之前的道教研究的成绩 ,从中可以看到,当时学者们的倾向,一是以陈寅恪、汤用彤、许地山为代表的立足于文化比较观念的研究方法,以陈垣、刘师培、陈国符为代表的历史考证的方法,以蒙文通为代表的典籍辑佚校勘的方法。这些学者除王明专精于道教的研究之外,余者都有广泛的学术兴趣,取得了多方面的学术成就。如汤用彤不仅取得佛教史研究的划时代贡献,他对魏晋玄学的研究至今依然无人能够超越。陈国符的《道藏源流考》立论精审,自问世即广受推崇,包括其续作《道藏源流续考》,也是如此。然而他留学德国时,化学才是他的真正专业。这使他对道教的研究横跨了科学史方面与道教史方面两大主题,并且都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日本学者由于历史的原因 ,最早对道教进行了 现代 的研究。许地山的学生李镜池就明白无误地说,许地山在大学里讲授道教史,是以日本学者的著作作为 参考 的。傅勤家的著作,引述了日本当时的学者小柳司气太、常盘大定、妻木直良等人的作品,可见日本学者的研究成果,几乎同时为中国学者了解。可究竟谁是日本研究道教第一人,还有不同的认识。在此,我想引述日本著名学者福永光司的见解,来说明这一 问题 。福永光司在《津田左右吉博士与道教》一文中指出:   战前 ,在明治大正时期的日本学者中间,对中国的本土的民族宗教道教,怀有学术的兴趣和关心,乃至进行调查研究的人物,让我很容易地想到冈仓天心、幸田露伴、黑板胜美、小柳司气太、常盘大定、橘朴诸位。我国道教真正的中国学的研究的奠基人小柳司气太博士,其时发表了划 时代 的著作《道教概论》(大正十二年刊),比小柳司气太博士还要年少四岁的津田左右吉博士也在此时,贡献了同样划时代的名著《古纪事及日本书纪的新研究》(大正八年刊)、《神代史的研究》(大正十三年刊)等。然而,津田左右吉博士已先于小柳司气太博士三年,于大正九(一九二 )年其四十七岁之时,在《天皇考》的论文中得出了"我国天皇的尊称",是"来自道教的有关的书籍"(例如《枕中书》等)的结论;其后二年,大正十一(一九二二)年,在他四十九岁之时,论文中得出了"作为中国上古时代祭祀的对象的天和帝",是"其后道教的元始天尊的诞生"的延续的结论,又在此观念的翌年,五十一岁时,在论文《关于神仙思想的二三点考察》(后改题《神仙思想的研究》)中,专设了题为"神仙说和道教"一章,指出"神仙说的发达不仅促进了道教的成立",而且也是"道教(以老子作为教祖)把老子与释迦加以联结的沟通之点,这也可以说是对道家的继承"。   冈仓天心否认道教对日本文化影响的态度遭到了福永光司的批评 ,他在回顾日本学者研究道教的历史时,注意到了各位学者由于不同的立场 方法 ,以致认识结论各异。而日本学者对道教的研究探索,同样处在西风东渐的时代风潮下, 科学 观念占据着思想的中心,这与中国学者的研究,除道教是否对日本文化产生影响一点之外,余者皆相映成趣。   日本学者在研究方法上 ,与中国学者具有很大的共性。西方学者则大不相当,因为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方法论训练存在着差异,就所接触到的有限的 文献 ,可以看出他们对大大异于西方宗教与佛教,而追求长生不死肉体成仙的道教的特殊成分的兴趣。人类学、 社会 学、宗教学的研究取向要大于 哲学 、历史学在他们研究中的比重,讨论的问题非常细致,许多为中国学者熟视无睹的东西,反而引起他们的注意,不少在中国学者看来是无关宏旨的细节问题,经他们的多方面发掘却成为极重要的对象。这就使我们从开始就看到,中外学者对道教的研究不仅在基本价值的判断上存在着差别,对问题重要性的定位也有很大的差异。与中国学者一样,日本学者和法国学者中都有否认道教的意见,日本学者多着眼于排斥道教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出发,表现出了一定的民族主义的偏狭心理。法国学者则因在进入道教研究之前,儒家的理性主义曾与西方的启蒙思潮相表里而大受西方人推崇,道教既没有进入汉学的主流,即使有所闻者也不过将道教视之对立于儒学的粗浅迷信。现在则与之完全不同了,在道教研究的任何领域,都留下了国外学者尤其是法国学者卓越的探索足迹。   安娜女士虽然谦逊地声称 ,"要是说西方的道教研究可以在中国文化的任何方面可以 教育 中国人,那就太傲慢了。要记住的是,我们并非道教的信徒,而只是道教研究的学生"[9](p.1   3
  1)。但对此,作为中国学者,不能不保持高度的清醒态度,我们在许多方面必须应当向国外的同行 学习 。安娜女士的著作其实是"1950———1990年西方道教研究的概述",可这一篇幅不大的作品,精要地介绍了这一时期欧洲道教研究的各个方面取得的成绩,长达三十七页的文献目录中,使人读后一览无余。而引录到本目录中的作品,是以如下的标准选择的:   1.1950———1990年间所有有较久价值的主要道教出版物;   2.就迄今为止尚未探讨的以专题形式进行的首创性研究;   3.尚未发表的学术论文和重要的会议文件;   4.一些发表于1950年前但尚未过时的文献;   5.一些与道教虽未直接关连但却有用的背景研究;   6.一些用西方语言发表的日本人的研究;   7.一些对学术有特别重要意义的中国和日本的出版物;   8.最后,开列道教研究目录表以及———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 ,是中国道教研究重新走向兴盛的关键时期,先后出版了两种《中国道教史》,还有专门对道藏进行考证研究的《道藏提要》,以及一大批颇富创新精神的著作和单篇论文,在这一学术园地中有了更多中国学者的声音。但这并未使安娜女士特别在意这一时期中国大陆学者的努力,与之不同,她的著作中出现了秋月观英、吉冈义丰、大渊忍尔、洼德忠、小林正美等十五位在世或过世日本学者的名字,日本学者的研究在其著作品占据了显赫的位置。在她看来,中国大陆学者至今不过时的及有特别重要意义的出版物为王明的《太平经合校》、陈国符《道藏源流考》、陈垣的《道家金石略》。感谢译者将这部重要的著作译为汉语,为我们传达了大洋彼岸的可贵信息,可惜的是,译者出现了不少不应该出现的错误,连一些重要的人名书名都译错了。   早期的道教学研究 ,中外学者的进度大致同时,然而由于历史 发展 的差异,导致中国学者对道教学应有的贡献,在后来则大大落后了。它留给我们的启示是长久而深远的,"五四"前后的中国学人对道教学的关心及取得的成就,之所以长期不丧失其先进性,有两点值得特别注意,一是当时的中国学者自身的学术素养为今人所不及,如大多数人精通多种外文,旧学深湛而新知邃密;二是开放的多元化的学术环境,如自觉接受西方较为先进的学术思想和方法主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不论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如果还将道教清除于研究范围之外,其必将成井底之蛙。这就是说,中国文化是一个活生生的整体,至今绵延不绝,历史的发展造就了中国文化中儒释道多元并存功能互补的格局,离开了其中任何一方或对其中的某一方缺乏了解,势必不能对中国文化的总体精神及历史演进,做出合理的估价。由于道教的教义体系在 内容 上的特殊性以及文化上的包容精神,使道教经典中保留了大量的遥远文化遗存,成为不可多得的文化基因,这对于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创造成绩,有了可贵的凭藉。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曾在《古史辨》第一册自序中断言,"我们如果要知道我们民族的信仰和思想,这种书(指《道藏》———引者注)比了儒学正统的《十三经》重要得多"。西方学者之钟情道教,实在是因为道教向他们打开了一扇装满无限宝贝的宝库的大门,使他们接触到几乎全然不同于基督教与其它宗教的宗教形态,通过道教可使他们了解中国文化,无疑同时也深化了他们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认识。如佛教之传入中国及道教对佛教的接引,现代人依然可从中借鉴合理的资源,这对于消除不同文化之间的隔阂,增进各民族之间的友谊,有着典范的意义。   在即将结束本文的简要回顾时 ,我想引用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跋》予以小结:"中国佛教史未易言也。佛法,亦宗教,亦哲学。宗教情绪,深存人心,往往以莫须有之史实为象征,发挥神妙之作用。故如仅凭陈迹之搜讨,而无同情之默应,必不能得其真。哲学精微,悟入实相,古哲慧发天真,慎思明辨,往往言约旨远,取譬虽近,而见道弘深。故如徒于文字考证上寻求,而乏心性之体会,则所获者其糟粕而已"。"同情之默应","心性之体会",与陈寅恪所谓同情了解,其揆一也。汤用彤于1938年南岳掷钵峰下作此跋文,表其心迹云,"非谓考证之学可济时艰。然敝帚自珍,愿以多年研究所得作一结束。惟冀他日国势昌隆,海内又安,学者由读此编,而于中国佛教史继续述作。俾古圣先贤伟大之人格思想,终得光辉于世,则拙作不为无小补矣"[11](p.6   3
  4)。佛道两教虽然不一,但研究者应具有的研究态度与方法,绝无二致。而陈寅恪、汤用彤所自述方法及所具情怀,永将为后学之楷式。他们所取得的学术成果,证明他们的方法及认识的真理性。因此,在今天,我们依然要走陈寅恪、汤用彤的道路,才能像汤用彤期待的那样,"俾古圣先贤之伟大人格思想,终得光辉于世",这就是学者的最高使命。   参考 文献 :   [1]梁启超 中国 历史 研究 法[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2]陈寅恪 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A] 陈寅恪史学论文选集[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4]陈寅恪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A] 陈寅恪史学论文选集[M]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5]鲁迅 致许寿裳[A] 鲁迅书信集[Z]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   [6]冯友兰 三松堂全集[M]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   [7]沈曾植 海日楼札丛·海日楼题跋(钱仲联辑)[M] 沈阳:辽宁 教育 出版社,1998   [8]王国维 沈乙庵先生七十寿序[A] 王国维全集   (二)[M] 上海:上海书店,1983   [9][法]安娜·塞德尔 西方道教研究史(蒋见元、刘凌译)[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10][日]福永光司 津田左右吉博士と道教[A] 中国の哲学:宗教· 艺术 (附录三)[M] 京都:人文书院,1989   [11]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M] 北京:中华书局,1983

浅析如何改变幼儿教育策略,提升幼儿的全面素质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如何提高幼儿园教学的德育工作,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已成为每一位幼儿园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对幼儿进行教育中,教师一定要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保护其好浅析创造性教育教学中幼儿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幼儿教师应从幼儿时期抓起,对幼儿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充分开发幼儿的潜力,以培养能担当兴国重任的创造型人才,实施学前创造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一创造性教育要求幼儿教师具有的能力浅析学生进行爱的教育策略世上很少有人自责对孩子爱的太多。父母者大都尽其所能给予孩子更多的无以复加的爱,却淡忘了对其进行关爱本身的教育,忘了教孩子爱别人,致使许多孩子唯我独尊为我独用,稍不加如意就发脾气动手论数学活动中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数学是一门创造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学科,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幼儿通过周围的现实环境和创设的特殊环境获得有关数学知识之时,其思维能力也同时得到训练。1质疑问难,在提问中引发思维古人说学贵试论现代职业学校艺术专业教师的形象论文关键词艺术个性教师形象论文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改变,个人形象越来越追求时尚和讲究品味,一些年轻人另类的装扮也被视作个性。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教师的形象会浅析传统教育的教师地位与现代远程教育教师地位之比较论文摘要无论在传统教育中或是在现代远程教育中,教师都起着他人不可替代的作用,且具有一定的特殊地位。文章从中国传统教育的教师社会地位和教师在教育中的作用变化论述入手,揭示了传统教育的论专科学校艺术教育的困惑与对策略析论文关键词专科学校艺术教育困惑对策论文摘要目前,专科学校的艺术教育面临诸多困惑。本文就专科学校如何贯彻教育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如何充分认识艺术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谈一些不成熟的肝脏解剖学知识在乡村医生教学中的实践与运用研究中国的乙肝病毒感染率比较高,属于乙肝高发地区,所以防治乙肝一直是临床及公共卫生的重要课题之一。对工作在最基层的医务工作者乡村医生来说,掌握肝脏的解剖学知识尤为重要,因为对肝脏专科知关于不断提高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能力角色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再现,幼儿的生活经验越丰富,他们在进行游戏的时候内容就越精彩,也使得游戏的题材发展得越充实。不断地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可以加深幼儿对外界事物的印象,调关于不同分享物不同情境对幼儿分享形式影响的研究分享可以帮助幼儿赢得玩伴,使幼儿在活动和交往的过程中获得言语表达人际交流等技能,从而让孩子与他人形成良性的互动。还可以帮助幼儿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共同享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带给大家的浅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若干思考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障碍与措施论文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进程的加快,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程度有所加剧,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之一,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学
最新的毕业论文感谢信范文三篇大学生活在不经意间即将结束,毕业论文是大学生都必须通过的,毕业论文是一种比较重要的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形式,下面小编整理了最新的毕业论文感谢信,欢迎参考借鉴!毕业论文感谢信1行文至此关于毕业论文的感谢信3篇难忘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我们都知道毕业前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比较正规的比较重要的检验大学学习成果的形式,快来参考毕业论文是怎么写的吧!下面小编整理了关于毕业论文的感关于毕业论文感谢信4篇一段忙碌又充实的大学生活要即将结束,我们毕业前都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有准备有计划比较正规的比较重要的检验大学学习成果的形式,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毕业论文吧!以下是小编精开展家庭小实验延伸科学课堂教学论文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突显科学探究训练科学方法的有效途径,是培养科学态度的必由之路。课堂教学中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在时间空间及仪器和药品选择上都十分有限,学生落实三维目标,开展有效教学论文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是制定了三维的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不仅是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双基培养目标的补充和完善,更是在科学教育本质的认识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在实践中的发展论文内容论文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及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经济的迅速崛起以及当代国际贸易格局的变化,向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提出了挑战。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开始将技术进步和技术扩散的因素纳浅谈新形势下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会工作论文摘要高职高专院校特殊的21培养模式,使得学生个人能力培养方面受到限制,从而学生工作受到挑战。学生会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形势下探索新的工作方法就尤为重要。关键词高中职学校成本会计的论文1成本会计在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中的作用和对课堂教学的要求成本会计是中职会计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在会计专业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是以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阐述的理论方法和技能作为基础对幼儿教学游戏化的探索论文游戏化意味着游戏不只是教学的手段,还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游戏不只为教学服务,游戏也有它自身存在的价值,因此教学也应为游戏服务。孩子以融合式的认知方式来认识世界,这种融合式的认知方珠宝零售品传统牌互联网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摘要互联网营销风靡全球,传统珠宝零售品牌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蓬勃发展的互联网市场,传统珠宝零售品牌和企业如何在互联网竞争的大舞台中发展,是传统珠宝零售品牌界业内人士关心的焦点电子线路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研究论文摘要电子线路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在教学中要构建起理实一体化的课堂,才能让学生对相关知识实现有效的掌握,并且灵活运用。尤其是对口单招电子专业,更需要强化此门课程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