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漫话清明节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一般是在 公历的四月四日或五日。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8天。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时节,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传统活动为扫墓。2006年5月20日,清明节同春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一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清明节的起源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但清明节最早是源于寒食节。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二、寒食和清明的区别
  应该说寒食节的出现早于清明节。寒食是汉朝出现的民间节日,清明是唐代形成的节日。寒食节于汉魏之际流传于太原上党诸郡,六朝之后演变为全国性的节日,唐宋时期成为朝野共享的重要节日。寒食在山西地方初兴时,曾受到政府官员的再禁止。寒食节俗起源于太原,桓谭《新沦》记:太原郡民以隆冬不火食五日,虽有病缓急,犹不敢犯,为介子推故也。这是东汉初期的情况。东汉后期寒食节期延长,周举为并州刺史时,见太原地方百姓因为介子推被焚身亡的传说,而在冬中禁火,一月寒食,莫敢烟爨,老少不堪,岁多死者。周举乃作吊书,以置于推之庙。言:盛冬止火,残损人命,非贤者之意。以宣示愚民,使还温食。由此,人们逐渐缩短了寒食的时间,改变了冬中一月寒食的习俗。但寒食的节俗并没有消停,东汉末年,魏武帝曹操针对太原等郡寒食事,下《明罚令》:闻太原上党西河雁门,冬至后百有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介子推。且北方冱寒之地,老少羸弱,将有不堪之患。令到,人不得寒食。若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一月俸。民间习俗的改变,并不是一纸文书所能解决的,寒食禁令虽然可能有短期效果,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它。所以在魏武帝禁令后,寒食不仅未停止,反而在南北朝时扩散到全国。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称:(介子推)忌日为之断火,煮醴而食之,名寒食,盖清明前一日是也。中国流行,遂为常俗。(卷9)南朝粱人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述了荆楚地方寒食禁火三日的民俗。寒食的真正变化是在民众生活信仰改变之后才能能发生。
  寒食节禁火之俗,到了唐代巳由民间走向宫廷。唐代朝廷明文规定寒食节禁火三天,具体日期为冬至后第一百零四天、一百零五天和一百零六天。俗以第一天为大寒食、私寒食,第二天为官寒食,第三天为小寒食;故又有大寒食、官寒食、小寒食之称。
  大寒食前一日,俗称炊熟日。要预备好能供全家吃三天的熟食。冯贽《云仙杂记》曰:洛阳人家寒食,装万花舆,煮杨花粥,并灭掉火种。届时宫府要派人持鸡毛检查各家的灶灰,灰有火烬,而使鸡毛发焦者,则要受罚款、挨杖等处罚。所以,唐代寒食节期间,普天皆灭焰,匝地尽藏烟家家户户都只能冷食。杜甫有《小寒食》诗曰:佳辰强饮食犹寒。 (杜甫: 《小寒食走中作》 《全唐诗》卷二三三)连宫中也不例外。元稹《连昌宫词》曰:初届寒食一百六,店合丘烟宫树绿。(元慎:《连昌宫词》,《全唐诗》卷九一四)禁火期过,方可新取火种。
  经过三天的寒食禁火,即是清明节,此日家家户户要取新火。杜甫《清明》诗曰:朝来新火取新烟(杜甫:《清明》,《全唐诗》卷二三三);贾岛诗曰:晴风吹柳絮,新火起厨烟。宫中则要钻木取火,给近臣或贵族赐火种。据《辇下岁时记》记载,唐代宫中,每到清明节,都要让宫禁内的小孩钻榆木取火,先得火者,皇帝要赐绢三匹,银碗一只;取得新火,皇帝要给臣下赐火,以示恩宠。《春明退朝录》载曰:唐时惟清明取榆柳火以赐近臣戚里。《岁时广记》亦曰:唐朝以清明取榆柳之火赐近臣,顺阳气也。唐代诗人韩翃的《寒食》诗所写的即是寒食后皇帝给宠臣赐新火的事,诗曰: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韩翃:《全唐诗》卷二四五)
  三、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节间主要的风俗是扫墓、踏青。除此以外,为防止因有寒食禁火之俗,寒食冷餐伤身,自唐代开始盛行打秋千、蹴鞠、拔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
  首先,扫墓。清明节在唐代是继春节、元宵节后的又一大的节日,活动内容十分丰富,扫墓祭祖是主要内容。清明扫墓习俗,至少可以追溯到汉代,到了唐朝,清明扫墓已成定制。史载,高宗永徽二年,有司上书,请高宗从太宗李世民祭祀高祖李渊的旧制,于清明寒食时上食如献陵(高祖李渊陵)(《新唐书礼乐四》)。又据《旧唐书玄宗纪》载,寒食节上墓拜扫,礼经无文,但近代相沿,积久成俗。士庶之家每逢寒食节无不祭扫。鉴于此俗已久,唐玄宗遂于开元二十年(732年)下诏: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人五礼,永为常式。自此,清明寒食扫墓用诏令形式正式确定下来,并索性列入五礼之中。每逢清明节到来,田野道路,士女启遍满,卑隶佣丐,皆得上父母丘墓。(柳宗元:《寄许京兆孟容书》)扫墓成了一时最主要的社会习俗。白居易有诗写清明寒食扫墓习俗曰: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白居易:《寒食野望吟》《全唐诗》卷四三五)
  其次,踏青。清明之日,时值春回大地,万木复苏。人们竞相到郊外远足,踏青游戏。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丽情集》记载天宝十三载(754年)清明节,唐玄宗敕诸宫娥媪出东门,郊游踏青。顾非熊《长安清明言怀》诗曰:明时帝里遇清明,还逐游人出禁城。九阳芳菲莺自啭。万家车马两初晴。(顾非熊:《长安清明言怀》《全唐诗》卷五一)杜甫《清明》诗曰:著处繁花务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渡头翠柳艳明媚,争道朱蹄骄啮膝。(杜甫:《清明》,《全唐诗》卷二三三)可见,唐代上自朝廷,下自百姓均热衷于清明郊游活动。(宋)吴惟信在《苏堤清明即事》中写道: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第三,荡秋千。荡秋千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据《开元天宝遗事》所载:天宝年间,每到寒食清明节来临,宫中都要竖立起秋千架,令嫔妃宫女们尽情玩乐。唐玄宗看得高兴入迷,因而呼之为半仙之戏。民间女子也爱在清明之日荡秋千。唐代王维《寒食城东即事》诗曰:秋千竞出垂杨里(王维:《寒食城东即事》,《全唐诗》卷一二五);杜甫《清明二首》诗曰:万里秋千习俗同。韦庄更以白描手法,描绘出了一幅寒食清明打秋千的画面: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好是隔帘花树动,女郎撩乱送秋千。(韦庄:《丙辰年鄜州遇寒食,城外醉吟五首》之一,《全唐诗》卷七 )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第四,踢球。也就是蹴鞠。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唐人仲无颜在《气球赋》中描写过时人足球赛的情景:寒食景妍,交争竞逐,驰突喧闹,或略地以丸走。乍凌空似月圆。另外还有打马球,也是端午节的主要活动。马球,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即现在所说的曲棍球。三国曹植《名都篇》中有连翩击鞠壤之句。打马球活动盛行于唐代。唐代长安,有宽大的球场,玄宗、敬宗等皇帝均喜马球。章怀太子墓中《马球图》,画出了唐代马球的兴盛场面,二十多匹骏马飞驰,马尾扎结起来,打球者头戴幞巾,足登长靴,手持球杖逐球相击。《析津志》记辽国把打马球作为节日的传统风俗,于端午、重九击球。《金史礼志》也记金人于端午击球。宋代有打球乐舞队。至明代,马球仍流行。《续文献通考?乐考》记载明成祖曾数次往东苑击球、射柳。明《宣宗行乐图》长卷中绘有宣宗赏马球之场面。当时的官员王直写的端午日观打球的诗:玉勒千金马,雕文七宝球。鞚飞惊电掣,伏奋觉星流。炎页过成三捷,欢传第一筹。庆云随逸足,缭绕殿东头。北京白云观前也有群众骑马击球之典。清代天坛一带也还有马球运动,直至清中叶之后,马球才消失了。近年西安市又出现了仿古马球运动,使这一古老的体育运动在绝迹多年后重又出现在中华大地上。
  第五,拔河。拔河游戏,来源甚古。相传春秋战国,楚将伐吴,既以是为教战。《封氏闻见记》云:拔河,古为之牵钩。襄汉风俗,常以正月望日为之。拔河,古用篾缆,唐民则以木麻,长四五十丈,两头分系小索数百条,挂于前,分二朋,両勾齐挽,立大旗为界,震鼓叫噪,使相牵引,以却者为输,名曰拔河。拔河之起源,本由于教战,故至唐代,兵士亦多以此为戏。不独兵士为然,既宫女亦多戏此。又不独宫女为然,宰相将军等又多戏此。似此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则唐代社会,拔河游戏之盛,一般可鉴。(摘自民俗学家黄现璠著:《唐代社会概略》,商务印书馆,1936年3月初版)唐代清明节拔河也是一项盛行的节日娱乐活动。据《全唐诗话》记载:唐中宗李显于景龙四年(710年)三月一日清明,幸梨园命侍臣为拔河之戏。《封氏闻见记》对此记载甚详。
  每年冬至后一 五或一 六日是寒食节。寒食后一、两天是清明。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
  放风筝。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植树。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称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插柳。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在清明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濛濛;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蘸水济度众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四、清明节的文化意义
  清明节是最具代表性的与祭祀有关的节日,它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不仅是人们缅怀先人的节日,叶落归根、认祖归宗的家国情结也在清明里得到了登峰造极的表达。无论你人在何乡,身处何位,只要你的心中还有家,清明就会在你心中。清明节的核心内涵和情感本体是缅怀先人,价值取向是提升生命意义,文化功能是凝聚族群、和谐天人。清明节是一种文化,称为清明文化。中国介休清明(寒食)文化节已经连续举办了四届,中国(开封)清明文化节也连续举办了两届。集中展示了中国清明文化。
  人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这是人类永恒的疑问,这是潜藏心底的人性本能的叩问。当站在亲人墓前时,这问题就油然浮现。因而,清明节就试图来处理生与死的联系、连接、沟通,接触到对人的终极关怀,是集中体现中华民族的生命精神、最富有生命意识的中华传统节日。
  扫墓是最传统的仪式。扫墓时抚摸亲人墓碑、骨灰盒,犹如抚摸亲人身体,一面感受生死两茫茫的悲怆,感念生我育我的恩泽,同时让人们停下行色匆匆的人生脚步,伫立面对死亡,思考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在生死的感悟中,灵魂震颤,受到洗礼和净化。
  扫墓时大多数人已经不相信阴间之说,更不相信焚烧成灰的纸钱冥器可以为先人所用,因此多用鲜花代替纸钱和祭品,既表达了对已逝亲人的哀思,又反映了现代人文明程度的提高。在城市,一般以火葬代替土葬,使死人不再与生人争地,也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随着科技的发展,近年出现了网上墓园,人们可以在这种虚拟的墓园里设置已逝亲人和祖先的一块墓地,清明时可以在这个网上专页中献花、留歌、点烛、留文,表达怀念和敬慕。祭奠死者,本来就是为了满足一种精神需要,是一种精神活动。网上纪念,可以跨越时空,让被纪念者的生命精神长远流传,让纪念者与被纪念者的精神交流和对话超越时空的限制而进行。这种祭奠方式方兴未艾,正在极大的想象空间中发展。
  从家族长链到宇宙人生,中华文化融通天人,人是天地生成的,应当以个体生命通贯宇宙全体,尽参赞化育的天职,以自己的生命努力成就宇宙的一切生命,生生不息。如此在天人合一的大坐标上安顿自己的灵魂,从而找到精神家园。
  中华民族的亲情情结、敬祖意识、感恩心理、天人观念,在清明节可以得到充分张扬。祭奠亲人的扫墓活动、祭祀祖先和民族始祖的祭祖活动,现已发展到缅怀革命先烈,还可以再扩及先贤英杰,包括民族英雄、杰出历史人物。他们是先人中的佼佼者,彰显了生命的价值取向。对他们应常怀感恩之心。爱祖国从爱家乡开始,先贤是家乡的历史和山川风物的灵魂,祖国的大小城乡遍布英杰的足迹。
  清明本有政治清明的含意。《后汉书班固传》有固幸得生于清明之世的话,显然是指政治清明。这种清明语义体现在清明节的人文精神中。
  我国传统节日,绝大部分都是:感自然节律而设,孕人文精神而丰。最早的起源都是感受自然的节律,顺天应时而设。在流传的过程中,不断地孕育了人文精神而丰富起来。这种人文内涵常常以人物故事为载体而获得广泛传播。介子推即是其中的人物之一。介子推的遗诗中短短八句就三次嘱咐晋文公清明,特别是最后一句勤政清明复清明,更是含义深刻。促使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可以成为清明节的价值取向。
  清明又有生态清明的含义。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节气,是在春分后的十五日,公历每年的4月5日前后,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亮,故谓之清明。
  清洁而明亮,这应也是清明的含义之一。我国大部分地区到清明时节,就告别严冬,迎来生机勃发万物生长的春天,这是农耕的重要时机,也是生态良好的清明。
  在天人和谐相应的宇宙观里,人们从自然万物的孕育生长,联系到人类族群生命的繁衍和个体人生的取向。太和宇宙是天人和谐的理想境界。上巳节古时主要风俗是踏青、祓禊(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融入清明节后,反映了人们在蛰伏一冬后欲与大自然亲近、感受生命和谐的心理需求,也表现了在大自然生机勃发之际对生命化机的尊重、张扬生命活力的愿望。
  清明节是一个今人与古人、生者与逝者、现在与过去、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进行多重沟通与交流的特殊时刻,饱含着中国人对生与死的哲学思考、对人间大爱的珍视呵护、对人生价值的道德判断。山水同在为清,日月同在为明,一个同字,道尽了天地秘密,是在精神上沟通生与死,阳与阴的一个虚拟文化平台。逝者已去,生者还要行走在人生的路上,因此,人们一方面要祭奠亡人以通阴间,另一方面也要迎春游乐以顺阳气,选择这样一个气清景明、万物皆显的季节祭奠、缅怀、感恩、追思,踏青、折柳、沐浴、吟咏我们的祖先可谓用心良苦。人是有丰富情感的生灵,人在感怀中,方知生命的意义,存在的价值,通过这样的方式交流沟通,历史便有了人性的温度。(董少广:《岁岁清明,心灵清明》,《光明日报》2012年3月28日)
  清明节是在精神上沟通生与死,阳与阴的一个虚拟文化平台,人们一方面要祭奠亡人以通阴间,另方面也要迎春游乐以顺阳气。清明郊外上坟后顺便踏青,也就等于过了上巳节,这也是节哀自重转换心情的一种调节吧。于是从唐代开始,寒食、清明便日益与上巳融合在一起了。为了顺应清明时节阳气上升、万物萌动之理,人们开展了多种多样的迎春健身活动和插柳植树活动。当人们发现,在清明播下的希望种子,几度春秋后,郁郁葱葱的满目绿意弥漫过来时,会感到生命之树长青,那就是留住了春天,也留住了生命。
  我们应当由插柳留春、植树扩春,发展为环保护春。清洁空气、节能减排、消除污染、大力发展绿色产业,让我们的生态环境真正清洁而明亮。那时我们过的天天都是清明节。
  清明时一个文化节日,还在于他留下了众多的清明诗文。山西人民出版社介休历史文化丛书收录唐人咏清明(寒食)的诗歌就多达400首,收录词20首。山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新出版的侯清柏编辑的《历代文人咏寒食清明诗词集》分为上中下三卷,收录有关清明诗词则远远超过前者数倍。以诗词纪念先人、纪念烈士早已成为国人的一种文化时尚和文化习俗。让我们在回家的路上,在踏青郊游拥抱大自然的路上,在感悟宇宙人生的路上一起奔向清明景和的春天。

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模式的创新研究一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模式的特点(一)新媒体时代,新闻的时效性增强新闻所具有的时效性特点在新媒体时代下显得尤为明显。从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来看,人们主要通过浏览报纸和观看电视来获得国际学科新闻趣事多翻开课程表,看看你最喜爱和最讨厌的科目分别是哪一科。俗话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你喜爱讨厌它的原因是什么?你和它曾发生过什么趣事?本期栏目,我们一起聊聊吧。友情提醒古代文学论文中国对印度古代文学的再接受印度文学的中国承受史,在世界文学交流史上有着特殊位置,所以越来越遭到中外学者的注重。品学网论文网为您编辑了古代文学论文中国对印度古代文学的再接受古代文学论文中国对印度古代文学的再接浅谈两部现代汉语教材语法部分比较研究论文关键词现代汉语语法词类句子论文摘要本文选取胡裕树主编的现代汉语(重订本)和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增订三版)两套教材,试从语法体系词类短语(词组结构)句子以及其它语法层次方试论汉语音节结构分析的规范性论文关键词音节拆分规范性检验论文摘要汉语音节结构分析不同的教材在列表拆分时,书写上有分歧。零声母是不是声母,拆分时写还是不写,写又怎么标注?韵母eie中的e实际上是。在分析音节的时探析汉字形体理据性在对外汉语词语教学中的应用论文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汉字形体理据性具体应用论文摘要汉字是有理据性的。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利用汉字的造字理据和汉字中所蕴含的文化信息,解析汉字的构形规律,能较好地帮助留学生记忆和理解浅谈语料库语言学在的应用以及在中国的发展趋势论文关键词语料库语料库语言学理论基础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语料库语言学发展的探讨,简要介绍了语料库语言学的应用,其中主要阐述了其在外语教学研究及词典编纂方面的应用。同时文章展望了该学科试论索绪尔的语言学观所体现的哲学思路论文关键词语言与哲学索绪尔语言学哲学思路语言与哲学语言是一个纷繁多彩的世界,因为语言,我们可以了解我们的祖先,历史,文化和文化,甚至了解各个地域不同的文化和历史因为语言,我们得以继浅析生态语言学视野中的汉语新词汇论文关键词生态语言学新词汇环境自然选择协同进化恒定性论文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生态危机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生态语言学。学者们认为语言系统本身也是一个开放的生态浅析广告文案写作中文学元素的运用论文关键词竞争广告语言文学修辞论文摘要本文从广告文案语言表达的艺术和广告文案写作中修辞格的运用两个方面简要分析了文学元素在广告文案创作中的合理运用。并结合实例分析了灵活多变的文学元浅析成语的哲学意蕴论文关键词成语哲学意蕴成语是一种长期相沿习用的言简意赅的定型语,是经过人们一再推敲反复锤炼而成的语言精华,是人们认识的结晶,它概括了人们在探知客观世界奥秘中的实际体验与思维成果,包
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代汉语教学新模式摘要作为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现代汉语语言结构复杂,理论性强,同时教学模式单一,学生主体性突出。这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对此,积极转变教学模式,采取针对性措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文学鉴赏能力培养摘要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掌握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是学好这个专业的必要条件,这是一个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的基本素养。这不但需要学生去进行自觉的学习,还要老师去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摘要本文在充分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我国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标准,对我国现有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定位,提出我国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探究摘要汉语言文学作为文学教育的基础,在整个文学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从汉语言文学教育现状来看,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教育领域相关人士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已经对汉阿多诺文学批评论文一阿多诺文学批评活动的主要内容阿多诺的文学批评延续着他碎片化星座化的写作风格,这并非仅仅是对某种形式的偏爱,而反映出阿多诺对一切系统性理论话语包括阐述性文学理论话语的不信任。就集中关于文学批评研究在开始写这篇文章的那个夏末,我经历了很多事。人生可能就是这样,回顾来时路,总难免颇多感慨。一文学是一个明亮与幽暗交织的所在父亲一生喜欢读书,年轻时热爱文学,1980年代,因为工作关西方女性主义的文学批评范式嬗变摘要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自诞生之日起,已走过半个多世纪的历程,其鲜明的政治性和巨大的颠覆性挑战着文学经典在文学批评领域确立了性别范畴,在批评方法上实现了从语言模式向话语模式的范式转大学本科中文系文学批评史的期末考核摘要中国文学批评史是一门以中国文学史为基础的理论课,学生为有一定文学及理论知识基础,和分析能力的高年级中文系本科生,教学目标注重的是学生对整体知识的把握,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分析能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范式研究内容摘要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作为文学批评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诞生之日起已经走过半个世纪的历程,是在这一领域第一次确定了性别范畴,以其独特的视角对文学作品开展女性主义解读。由于西方族谱资料中底层文士的古代文学批评摘要族谱即家谱宗谱乃一家之史,它记载了一个家族中的世系关系,其中还包括了这个家族的迁徙人口及个人生卒婚配以及事迹等等,多以表谱形式存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书籍文本之一,它关于年黑龙江省农业气象年景分析论文关键词农业气象年景分析农业生产建议论文摘要结合黑龙江省2008年短期气候预测结果,综合考虑各种条件,分析了2008年农事活动季节的天气气候总趋势及农业气象年景,对可能出现的各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