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楼兰到底做了什么,竟让中原人如此憎恨,非要不破楼兰终不还?

  1981年,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宣布,在新疆罗布泊发现了距今3800年的楼兰少女古尸。当考古人员揭开少女脸上的朽布,惊奇地发现,美丽的姑娘紧闭双目,嘴角微翘,如同睡梦中一般,脸上浮现着甜蜜的微笑。
  几年后,诗人席慕蓉写下一首凄婉的《楼兰新娘》:
  "我的爱人曾含泪,将我埋葬。用珠玉用乳香,将我光滑的身躯包裹,再用颤抖的手, 将鸟羽,插在我如缎的发上......有谁,能把我重新埋葬,还我千年的旧梦,我应仍是, 楼兰的新娘。"
  考古发现,打碎了少女3800年的梦,也让沉睡几千年的楼兰古国重现视野,让我们又回到那段并不优美的战乱年代......
  据史料和考古发现,楼兰是新疆塔里木盆地的一个古国,西汉西域三十六国之一。楼兰古国是印欧人种,人口一万四千人,还没有今天的一个乡镇大。楼兰人以畜牧业为主,农业为辅,与若羌接壤,紧邻敦煌。
  包括楼兰在内的西域诸国,因为弱小,长期饱受匈奴人的欺凌,只好乖乖当小弟。打破这个平衡的是汉武帝,为了彻底解除匈奴人的侵扰,他决定联络匈奴人的世仇月氏国,对匈奴形成夹击,于是就有了张骞的西域探险。
  从这一刻起,挡在西域通途中的楼兰,进入汉帝国视野。
  楼兰王如同井底之蛙,平生只认得匈奴人的马刀,根本不鸟汉使的"之乎者也"。于是,他们积极地充当匈奴人的爪牙,不断截杀汉使,让汉武帝大光其火。
  元封三年,汉武帝决定帮楼兰王开开眼界,他派赵破奴和王恢,率700轻骑,就轻松把楼兰王"请"到了长安。楼兰王长安几日游,娘哎,世界上还有这么牛叉的帝国!俺投降,你俩都是老大!
  楼兰王被放归后,立刻调整政策,分别向汉帝国和匈奴送出质子:你俩代表我给俩老大当孙子去吧!
  漠北大战后,霍去病和卫青相继离世,汉武帝苦于无将,持续十几年不动刀兵。狼性不改的匈奴人缓过劲来,又开始在汉边境和西域频频出没。
  楼兰国太弱小,每天只能过借风使舵的日子。汉帝国几天没打他,楼兰王一时忘了疼,又投入匈奴人怀抱,帮他们袭击汉人,让西征的李广利损失惨重。汉武帝再度"拍苍蝇",又把楼兰王"请"到长安,故地重游。
  这回,楼兰王带着哭腔说:老大,我们国小,夹在你们俩大国之间,不两边倒活不下来呐!汉武帝心软了,好吧好吧,别再跟我较劲了,回去吧。此后十余年,楼兰王疏远了匈奴。
  征和元年,被搓揉了一辈子的楼兰王死了,楼兰国向汉武帝请求,让质子回国继承王位。汉武帝一听,这事不好办。原来这位楼兰质子,在长安长期受到优待,逐渐活出滋味了,越活胆越大,不断犯罪,结果被汉武帝"宫"了!
  要是让个"太监"回去当王,楼兰人不能干,这伙计得势了还不得跟汉帝国干到底?于是匈奴人乘机将另一个质子安归,送回楼兰继承王位。
  楼兰与汉帝国的二次摩擦开始了,安归长期生活在匈奴,他即位后,楼兰全面"奴化"。汉武帝晚年,基于国力衰退,停止对匈作战,这个政策,让安归产生错觉:还是匈奴这根大腿粗!要是老楼兰王还活着,一定会抠下他的眼珠!
  从征和年间,到汉昭帝初年,安归积极配合匈奴,成了挡在西汉通往西域道路的劫匪,他们频频截杀汉使,和往来商道的商人。
  以汉帝国的实力,扫平一个楼兰国不算事。可是当时汉昭帝刚即位,国内政治格局基调是和平,恢复经济生产,不想出兵,这就是楼兰人那十几年嚣张的原因。
  面对困局,有个牛人站出来——傅介子。傅介子当时的身份只是个骏马监,他自请出使大宛。傅介子一行只有三十余人,面对死亡威胁,他以超人的勇气,居然连唬带蒙,以大军将至的大话,吓住了楼兰和龟兹二国,顺利完成了出使大宛的任务。
  走了一遍西域路,傅介子心里有底了,他向霍光请求,只带原班人马,奇袭龟兹,改变西域倒向匈奴的现状。霍光思量半天,最后批准傅介子拿楼兰王安归试刀。
  倒霉催的安归,蹦跶太欢,上了傅介子的黑名单。
  这次傅介子依然只带着随员三十余人,都是文官和少量保安。行礼比以前多出不少,都是能晃瞎眼的黄白之货。
  到了楼兰边境,傅介子让人通报安归:皇帝派我给你带赏赐来了,快来领赏吧。安归不傻,他像一条机警的鱼,轻易不敢下嘴,拒绝前去拜会傅介子。
  傅介子一看,不咬钩?我咋就不信呢!他让人再次传话:这么多财宝,你不想要那就算了,我明天就启程,唉,便宜别的国王们了!
  安归绕着鱼饵转了好几圈,贪心终于战胜了小心,他咬咬牙,决定"拼死吃河豚"。也许安归觉得,在自己的地盘,还有护卫随行,汉使那几个文官,能把我咋的?
  安归一到,傅介子很热情,他指着陈列得整整齐齐,光灿灿亮闪闪的金银珠宝:这些都是你的了!
  安归的智商被闪没了,他戒心全无,与傅介子勾肩搭背,入帐痛饮。酒过三巡,两人好得像哥们。傅介子套着安归的耳朵说:天子有一密旨,需要传达给你,请随我来后帐。
  安归根本没过脑子,摇摇晃晃,跟着傅介子一步迈进鬼门关。帐外的安归随从,不大一会儿等来安归的人头,大惊失色。傅介子翻脸大喝:我奉天子之命,诛杀安归,汉军就在其后,尉屠耆(楼兰在大汉的另一位人质)不日即到,他将成为你们的新国王,拥立者有功,反对者死!
  安归都死了,谁还愿意拿自己的小命碰大汉的钢刀?于是楼兰全军宣布投降!
  就这样,傅介子一行,不带一兵一卒,轻松斩杀楼兰王,搞定楼兰国。西域各国闻听,大惊失色:汉帝国又呲牙了,快踹了匈奴人吧!
  这就是历史上,傅介子千里斩楼兰的故事。楼兰国这个名字,从此也成了历史,它被傅介子改成了"鄯善国"。
  此后数百年,鄯善国与两汉之间虽有摩擦,但总的来说,它不可逆转地步入与汉文化的融合之中。随着塔里木盆地的自然条件恶化,和周边的战争状态,到公元六世纪,鄯善国被北魏帝国消灭,从此楼兰古国消失在茫茫沙漠。
  傅介子斩楼兰王,难度极大。一是路途艰辛,二是面对敌对势力,三是抗旨行事。当时汉昭帝明确否决了傅介子的请求,是霍光的暗中支持,才得以实施。假如失败了,倒霉的一定是傅介子。
  所以,傅介子的功勋无法复制,西汉末年,有个叫谷永的官员,劝老将军段会宗说:傅介子那样的功勋,不可能再现,您老就别去西域了,好好养老吧。
  可是自古以来,男儿热血疆场,为国建功的勇气,鼓励着一批又一批的英雄豪杰,以傅介子为榜样,挺进西域。
  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二十几岁游历西部边疆,面对雄浑又有苍凉的大漠,他仿佛又看见了大漠风沙中,金甲银枪的将军们,纵马迟骋的英姿。于是提笔写下:"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其实,楼兰王有多少错?他唯一的错就是国家太弱小了,不得不在夹缝中求生存。站在大汉帝国的立场,楼兰王勾结匈奴,损害汉人利益,可是站在楼兰国立场,他很冤:你们我都不喜欢,可是我又不得不跪舔你们的脚!
  中原人真的对楼兰人有多恨吗?不见得,连汉武帝当初也很体谅楼兰王的境遇,处在那个历史环境,同情解决不了问题,大汉也是被匈奴人逼的,汉帝国付出的代价,也是楼兰人难以想象的。
  所以,"不破楼兰终不还",与其说是中原人有多恨楼兰,不如说是汉民族面对外族入侵,希望投身报国大业的一份壮志情怀。
  无论是太阳墓,还是千年不腐的女尸,再或者是彭加木的神秘失踪等等,无不证明着罗布泊地区的不平凡,而这个神秘莫测的地区曾经拥有过一个先进的文明,那就是"楼兰文明",而我国古代的诗人也多次在诗中提到"楼兰"一词,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中就有"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著名诗句;而李白也不甘人后,在《塞下曲》中写道:"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那么"楼兰"到底做了什么,让中原王朝竟如此憎恨?我们就从楼兰古国说起。
  楼兰古国的前世
  在远古的西域,孔雀河、塔里木河、车尔臣河从北向南并排注入罗布泊,使之成为一方碧波万里、绿树成荫的大漠绿洲,逐水而居,半耕半牧的楼兰古人在4700多年前,来到孔雀河边定居下来繁衍生息。
  奇怪的一点是,这个种族体型与帕米尔赛克人种、安德罗诺沃人种类似,使用中亚的佉卢文,但所将语言却是印欧语系的吐火罗语。他们的一切都显得那么神秘,不禁让我们怀疑,难道真的有人乘坐"诺亚方舟"长途跋涉来到了罗布泊?
  大约在公元前176年,楼兰人在酋长的领导下,仿照周边行政体制建立了国家,而这个建立在绿洲之上的国家就定名为"楼兰",从此它登上史册,位列西域36国之一。
  当西域楼兰古国建国之际,中原大地刚结束了"楚汉之争"的战乱不久,大汉王朝的汉文帝还是延续着汉高祖的"无为之治"的政策来休养生息,汉朝的统治者们深知,北方匈奴人是其大敌,必须蛰伏起来养精蓄锐,以积聚更多的力量。
  而此时,刚建国没多久的楼兰被匈奴征服,匈奴派出管理他们的使者叫僮仆都尉,负责收纳贡品、税赋事宜,楼兰在重重剥削之下过的苦不堪言,但却不敢声张一点。
  过了许多年,等到汉武帝见到仓库的钱多的已经生锈,粮食已经多的发霉时候,汉武帝却也为钱多而苦不堪言,怎么办呢?好办,打仗!打谁呢?世仇匈奴!于是汉朝这个战争机器启动了!
  中国人打仗遵循的一点原则就是"远交近攻",所以要尽一切可能削弱匈奴,那就让它先后院起火再说。说干就干,建元三年,汉武帝派出了特使张骞出使西域,从此"楼兰"与中原便结下不解之缘。
  归而复叛,两面三刀的"骑墙派"楼兰国
  张骞带着使团从长安出发,穿过西亚到达中亚阿姆河畔的大月氏,欲与其结成军事同盟东西夹击匈奴,但这个消息被楼兰王报告给了匈奴单于。于是单于令西域诸国围堵张骞一行,楼兰人当仁不让地顶在了最前面,结果张骞等人最终被匈奴俘虏,"楼兰"与中原之结仇就因此而来。最后张骞侥幸逃脱,第一次打通了"丝绸之路",而楼兰作为丝路南北道的必经之地,成为汉朝与匈奴争夺的最为激烈的地方。
  张骞通西域之后,中原的商品源源不断地沿着丝路运向中亚,作为交通要冲的楼兰赚了个盆满钵满。匈奴自然不会看着汉朝的商队轻易从自己的势力范围内通过,于是就命令楼兰、姑师两国军队围剿汉朝商队,楼兰王为了向匈奴人表忠心,还出兵击杀了汉武帝的使者,这就是"吃着汉朝的饭,砸着汉朝的锅。"对于这样背信弃义之人,汉武帝并没有客气。
  元丰三年,汉武帝派大将赵破奴率数万精兵进入西域,主要征讨对象就是残害汉朝使者的楼兰和截杀汉朝商队的姑师。当时楼兰虽在西域三十六国中也算一霸,但其实能作战的军队也仅仅是三千人而已,赵破奴最后仅仅用了七百人马就轻易将楼兰王俘虏,面对着这群纪律严明的部队,楼兰王心愿诚服地向汉朝请降。汉武帝收到消息后笑了,让赵破奴将楼兰王放了,然后官复原职。
  汉朝是高兴了,但是匈奴人却不高兴了,不久后也派大军攻打楼兰,楼兰王顶不住两个超级大国的轮番攻打,又向匈奴宣誓效忠。为了显示自己的诚意,他将大儿子送入匈奴为质子,二儿子送到汉朝为质子。
  这不就是我们说的典型的"两面人","骑墙派"吗?汉武帝觉得自己受到了欺骗,于是命李广利于太初三年,领六万精兵从敦煌出发,再次攻略西域,又一次将楼兰王活捉,并将其送往长安。
  在汉武帝质问楼兰王归而复叛的原因时,楼兰王悲苦地说了一番话。
  楼兰位居汉与匈奴两大之间,设非同时隶属两国,则无以立国;国民因之备极疲劳。大汉如欲将楼兰置於统辖之下,惟有一途,请将楼兰人悉数迁移汉土居留。
  汉武帝听后觉得其情可悯,不仅没有杀他,反而好言相劝赐了一些财物后,把他放回了楼兰。
  一度对经营西域十分热心的汉武帝到了晚年,却因财政的窘迫和民力的不足,就放松了对西域的羁绊。匈奴则利用地理之便,趁势又将势力扩展回了西域,西域诸国也纷纷离弃汉室,而转投匈奴。
  征和元年,楼兰王去世,亲汉的大臣们请在长安的质子屠尉耆回去继位,但他因在长安触犯汉朝法律已经被实施了"宫刑",再加上他在长安看惯了中原的花花世界,再也不想回西域受苦,于是便写信给匈奴的兄弟安归,让他回去继承了王位。
  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这个二十八岁的楼兰国王一上来就昭告天下"反汉亲匈",他不仅在语言上刺激垂垂老矣的汉武帝,更是将西域与汉朝相通的道路截断,在罗布泊地区甚至有汉使被杀的例子,但此时的汉武帝那双混浊的眼睛早已失去了锐气,他只是静静地看着西域方向。
  没过多长时间汉武帝驾崩,汉朝进入了皇帝更迭时期,幸好很快局势就被权臣霍光控制下来。作为汉武帝的老臣,霍光如同汉武帝一样,自然明白西域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汉朝的权威不容挑衅,尤其杀掉汉使的行为,更是赤裸裸地在向汉朝新皇来挑衅,这让主政的霍光怒气冲天,为了挽回面子,霍光向汉昭帝请旨之后向大将傅介子下达了刺杀楼兰王令。
  汉昭帝元凤四年,傅介子仅仅带着数人就来到楼兰,这已经是他本年中第二次来楼兰了,上一次是因汉使被杀来问责的。然而楼兰王安归并没有看到傅介子脸上有任何危险的情绪,傅介子笑眯眯地告诉他,这次来楼兰是代皇帝向安归赏赐金币,这是汉皇每年都要进行的赐赏礼节,安归这才放下心来。
  在欢迎傅介子的宴会酒过三巡后,傅介子表示有机密要事要对安归说,便把他请入了屏风,坐在傅介子身后的两位刺客将其杀死在地,并砍下头颅。楼兰大臣勋贵们大哗,傅介子睨视四周道:
  王今以反叛大汉之罪被天子所诛,长留汉土为质的屠尉耆将以新王之尊与汉军俱来,尔等切勿妄自骚乱,徒致亡国。
  安归的首级很快被送入长安,高悬在城门下,供过往行人,特别是外国使馆的使节参观评论。
  楼兰?鄯善?
  楼兰失去了王,那么受了宫刑的屠尉耆自然就成了新的楼兰王,他在离开长安之前给汉帝上书道:"臣返楼兰,必受匈奴之怒。所幸楼兰以南伊循城所在之地濒湖而土地肥沃,敢请派兵该地屯田。如此楼兰小国或可仰仗大汉天威挣脱匈奴桎梏。"
  汉帝同意了他的请求,屠尉耆终于几个月后回到了楼兰,他回去看了罗布泊周围的局势后,肯定楼兰国只要在罗布泊一天,就始终难逃匈奴人与汉朝的战火,所以他必须选边站队,最终他还是选择了汉朝。
  他决定率领族人南迁,离开这个数战之地,并将新的国家改名为"鄯善国",这中间还发生了点小插曲也必须要说一下。
  在屠尉耆回来之后不久,楼兰前国王安归的妻子在一天夜里自杀身亡,这一天正是离开楼兰的日子,没有人能准确定义她死的意义,或许这是这个女人对即将被当做废墟抛弃的楼兰城的以身相殉。
  屠尉耆为这个女人举行了盛大的葬礼,她的遗骸用好几块精美的布匹包裹起来,头上冠以头巾式的帽子,上面盖以屠尉耆从汉土带来的花色华丽的布料。陪葬的物品除了好几箱日用品和这个女人的琐碎之物外,还有一头羔羊。他们相信,他们的王后一定可以转世轮回。
  自楼兰人迁徙至鄯善之后,从未背叛过大汉,即便在王莽乱汉,他们依然对汉朝忠贞不二,到了东汉时期由于汉朝统治者无意攻略西域,鄯善也在悄悄发展壮大,它吞并了且末、小宛、精绝古国等,与龟兹、疏勒、于阗等六个国家成为西域大国,虽然一度有班超、班勇父子这样的大将经营西域,但鄯善国还是经常处于被大汉背弃的命运,这似乎已经成了一个死循环……直到楼兰城永远消失。
  公元1927年,海丁召集多位专家,组织了一个庞大的考古团队再次造访楼兰遗址,他们找到了两处墓葬。其中一具尸体全身裹着毛毯,看似完整,但却一碰就碎,里面套着白色的寿衣,脸上的皮肤干燥的普通羊皮纸,但长久的岁月并没有改变她面容的轮廓,她的嘴唇边自然荡漾着若干年来始终没有消失的一抹微笑,似乎在诉说她陪伴着楼兰古国的荣耀一般!在墓穴深处,考古人员发现一些古代女子的个人用品外,还有一具羊的尸骨……没必要去深究此女子是否就是那位自杀殉城的王后,因为她的出现,已经足够了!
  自斯文赫定发现楼兰古城迄今为止,一个多世纪以来,通过卫星监测,这期间罗布泊的湖水一直在向楼兰故土移动,它们二者再次相遇或许还需十年、百年?但无论如何,它正走在回来的路却是事实,而楼兰人呢?想必也许他们早已回到了故土!
  结语:
  看完楼兰古国的过往,我们再回到问题的本身,为何唐朝诗人们会对"楼兰"如此痛恨呢,以至于要"不破楼兰终不还"?其实无论是王昌龄也好,李白也罢,杜甫也算,他们之所以期盼"斩楼兰",主要因那个特定的时期,中原王朝屡屡遭受来自北方少数民族的侵袭,唐朝中前期是突厥之祸,而后期则是吐蕃、回纥之害,这些游牧民族给中原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而"楼兰"作为汉朝数次征服的异族,被诗人们写进诗中正有破突厥、吐蕃等异族之意,这样一来致使"楼兰"最终成为北方异族的代称,所以说并非中原人痛恨"楼兰",而是痛恨给中原人民带来灾难的北方异族而已!
  1981年,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在新疆罗布泊发现了一具距今3800多年的楼兰少女古尸,少女双目紧闭,嘴角上扬,恰似在睡梦中一般,脸上浮现着甜蜜的微笑,后来诗人席慕容还为其写下了一首《楼兰新娘》的凄美诗篇。
  随着这具女尸的发现,很快就引起了巨大轰动,人们在对少女关注的同时,也对充满神秘色彩的楼兰古国兴趣盎然,在逐步了解楼兰古国之后,却发现,原来这个国家在我们古人的诗词中经常出现,很多人特别好奇,为何古人如此"憎恨"楼兰,到底楼兰对中原地区做了什么事情呢?
  楼兰古国的神秘面纱
  根据史料记载,楼兰古国在后来被改名成为了鄯善国,其属于新疆塔里木盆地的一个古国,隶属于西域三十六国之一,距离长安有6100里,共计1570户人,14100人口,按照这样的数据来看,楼兰古国基本上还没有现在的一个乡镇那么大。
  鄯善国,本名楼兰,王治扦泥城,去阳关千六百里,去长安六千一百里。户千五百七十,口一万四千一百。——《汉书·西域传》
  楼兰的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其东通敦煌,西北可达蔚梨,西南可达若羌,因为楼兰的存在,古丝绸之路到楼兰之后就被分成了南北两道,可以说楼兰是丝绸之路的一个交通枢纽要道,奈何楼兰国力弱小,并且处于匈奴和大汉帝国之间,所以在大汉帝国没有对楼兰发威之前,楼兰经常扮演匈奴的小跟班角色,对大汉帝国的丝绸之路乃至使者都产生巨大影响,最严重的时候,楼兰都已经开始影响到大汉帝国的切身利益。
  就在这个时候,大汉帝国开始注意到楼兰的存在,并且对楼兰关键位置进行了一番分析,前边说过,楼兰处于匈奴和汉朝的交界处,要是楼兰跟随匈奴混,将会直接影响到汉朝对匈奴的进攻,同理,一旦楼兰跟随汉朝混,汉朝则可以借助楼兰特殊的地理位置进攻匈奴。
  一开始汉朝始终对楼兰保持怀柔政策,直到汉武帝经过再三思考分析利弊之后,终于在元封三年(公元前109年)打算对楼兰采取一些措施了,此时的楼兰古国还沉浸在"夜郎自大"的喜悦中,他们压根不知道在这个世界上居然还有汉朝这种强大的帝国存在。汉朝让楼兰开开眼界
  汉武帝派赵破奴率领700轻骑直接攻入楼兰都城姑师,将楼兰王当场俘虏,随后带到长安,让楼兰王开开眼界。楼兰王在长安游玩了几日,瞬间就被繁华的长安所吸引,他这个时候才明白,原来世界上还有如此强大的国家存在,比起汉朝来,匈奴根本算不了什么,于是在楼兰王回到楼兰之后,立即调整政策,分别向汉武帝和匈奴都送出质子,表示自己臣服于两股强大势力之间。
  当然了,鉴于汉朝当时过于强大,楼兰王也是亲眼目睹过大汉帝国的风采了,所以楼兰虽然表面上是臣服于匈奴和汉朝,可实际上这个时期的楼兰更多还是听从汉朝的安排的,就这样,楼兰安分守己了几年,一直到卫青与霍去病这些打得匈奴满地找牙的大将去世之后,楼兰才再次开始躁动起来。
  随着卫青以及霍去病的去世,汉武帝陷入了无将可用的尴尬局面,所以就暂缓了对匈奴的武力政策,维持了十几年和平相处的局面,奈何十几年不教训匈奴,匈奴就开始皮痒痒了,又开始在边境和西域频频出没,不仅影响丝绸之路正常运行,还开始斩杀汉使,挑拨是非。
  楼兰王看着匈奴欺负汉朝,汉朝也没有回击,误以为其实汉朝就是外强中干,于是楼兰王又开始不安分,继续投入到匈奴的怀抱中去,并且帮助匈奴人袭击汉人,就连派去西征的李广利,也受到楼兰以及匈奴的袭击,损失惨重。
  眼看楼兰已经有些迷失自我,汉武帝打算再次将楼兰王请来见见世面,楼兰王再次来到长安,故地重游,感概万千,临别之际,楼兰王哭哭啼啼对汉武帝说:"老大啊,我们国家太小,汉朝和匈奴我们都不敢得罪,不两边倒我们就活不下去了。"
  汉武帝看着楼兰王哭得稀里哗啦,再想一想楼兰的处境,也确实有些可怜,就没有过分为难楼兰王,只是叫他以后安分守己一点,别跟汉朝较劲就可以,楼兰王答应了汉武帝的要求,回去之后逐渐疏远了一些匈奴,保持了十余年的安定。楼兰国王变故
  征和元年,去汉朝开了两次眼界并且一直活得心惊胆战的老楼兰王死了,他死后,楼兰国向汉朝提出申请,希望将之前送给汉朝的质子放回去当新的楼兰国王,可是汉朝无法将这个质子送回去,因为这个质子在长安不安分被汉武帝给阉了,要是送回去不就露馅了?
  正在汉朝为此事尴尬之余,匈奴抓住机会,赶尽把当年楼兰送到自己国家当质子的安归送回楼兰继承了王位,这下问题就严重了,安归从小就生活在匈奴,当然和匈奴之间的关系要亲近一些,在安归继位之后,楼兰被彻底"奴化"了。
  适逢汉武帝晚年,出现太多事情影响了国力,所以一时间汉朝也无暇顾及楼兰的问题,此时安归更加猖獗,直接投入匈奴怀抱,开始大肆对汉朝的使者进行杀害,甚至充当了丝绸之路上的劫匪,让汉朝忍无可忍。
  后来汉昭帝继位之后,面对楼兰和匈奴这个糟糕的问题,有一个牛人傅介子站出来提出一个让人瞠目结舌的解决方案,他说要以一己之力去铲除楼兰王安归,这个想法一提出来,就遭到汉昭帝以及当时很多大臣的拒绝,大家都觉得傅介子这种想法纯属天方夜谭,要是一个人就能搞定楼兰王,那大家早就下手了,何必等到今天?
  在众多的反对声之余,只有一个人坚决支持傅介子的想法,这个人就是霍光,既然汉昭帝不愿意支持傅介子的行动,胆大包天的霍光就在私下支持傅介子行动,在霍光的支持下,傅介子一行人共计三十余人打扮成商人模样,带着一些金银珠宝,直接去到楼兰边境。
  楼兰王安归听说有汉朝使者来访,心中还是有些担忧的,不过听说傅介子等人总共只有三十多人,还带着数量可观的金银珠宝,完全不像是来挑衅,反而像是来朝贡的呢,安归当时被金银珠宝以及自己的盲目自大蒙蔽了双眼,逐渐放松警惕。
  当傅介子等人三番五次说要把这些金银珠宝送给安归的时候,安归终于动心,设宴款待了傅介子一行人,在拿到金银珠宝之后,更是和傅介子觥筹交错,喝了个一醉方休,此时的安归算是戒心全无了,甚至他有把傅介子当哥们相处的意思。
  觥筹交错之后,酒至酣处,傅介子挨近安归耳边,悄悄告诉安归:"汉朝天子还有一道密旨,叫我转达于你,请随我到后帐去"。安归早已被金银珠宝和傅介子的行为所迷惑,来不及思考什么,直接就跟随傅介子往后帐而去。
  谁也没有想到,安归才刚到达后帐,傅介子手起刀落,安归人头落地,随后傅介子提着安归的人头出去,告诉楼兰的战士,汉朝即将委派新的质子过来当楼兰王,现在谁要是提前拥立,将会有功,要是反抗之人,随后汉朝大军来袭,将会直接灭掉。
  听了傅介子的话语,楼兰国的那些将士再也不敢轻举妄动,纷纷宣布投降,就这样,傅介子靠着一己之力,顺利铲除了楼兰王,为汉朝在西域的统治添砖加瓦,等到汉昭帝发现傅介子的丰功伟绩之后,也不禁感叹。
  在傅介子将楼兰王斩杀之后,楼兰这个名字也就彻底成为历史了,后来楼兰被改名为鄯善国,在与中原文化的交融中逐渐被汉化,一直延续到了公元六世纪,才被北魏所灭,从此消失在历史上。
  汉朝之后,很多朝代的诗人都喜欢用楼兰来作诗,比如边塞诗人王昌龄,在二十多岁游历西部边疆的时候,就写下了"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慷慨诗句,还有李白的"愿将腰下剑,只为斩楼兰"、杜甫的"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高适的"马蹄经月窟,剑术指楼兰"、辛弃疾的"且挂空斋作琴伴,未须携去斩楼兰"、徐祯卿的"天子绒衣遥按剑,将军直为斩楼兰",这些诗人都在写楼兰,那么是不是真的中原和楼兰有不共戴天之仇呢?
  其实很明显真实历史并非如此,楼兰虽然充当墙头草的角色,对中原地区确实产生过一定影响,可是比起强大的匈奴,楼兰对中原地区的影响几乎是微乎其微的,那么为何诗人喜欢以楼兰为题材来写诗呢?
  我想主要原因无外乎两个,第一个是楼兰是匈奴的小跟班,而且好欺负,通过写汉朝收拾楼兰那种大快人心的胜利,更加能够激发后人的斗志;第二个原因是强大的匈奴毕竟在古代是让人头疼且不愿提及的,谁也不愿意用这种悲催的历史典故来教育后人或者激发士气。
  结语
  楼兰处于匈奴与汉朝两大强权之间,注定了它的命运将会是凄惨的,不管是得罪任何一方,都可能导致自己的灭亡,于是楼兰只能选择扮演墙头草的角色在夹缝中生长,谁曾想就算是自己已经足够有求生欲,最终还是灭亡了,到头来,也许我们会发现楼兰没有做错什么,可似乎楼兰又做错了很多,因为首鼠两端的国家和个人,在历史上似乎从来没有过什么好下场!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乃是盛唐时期的边塞诗人,常有豪情壮志的诗句传扬海内。他于开元十二年(724年)游历于西北边关,此时的他也就二十七八岁,正是血气方刚的年纪,所以他以笔为刀,将所见所闻转化成激奋人心的诗句,这都无可厚非。正如他那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一样,并无特指对胡人的的憎恨,因为当时的大唐已经是胡汉一家亲。但要说"破楼兰",历史上还真有一定的渊源。楼兰古国的神秘面纱
  在我国的史料记载中,古丝绸之路上有一个古老的国家,我们现在统一称其为楼兰古国,它曾经因连通西域和中土而盛极一时,但又只存在了800多年便神秘消失。直到上世纪初,瑞典探险队才在茫茫沙漠中,找到了消失千余年的楼兰遗址。经过岁月的洗礼,这里已经残破不堪,但巍峨耸立的城垣掩盖不住它曾经的辉煌。
  "鄯善国,本名楼兰,王治扦泥城,去阳关千六百里,去长安六千一百里。户千五百七十,口一万四千一百。"——《汉书·西域传》
  在文献记载中,楼兰是汉朝时期就存在的西域小国,《史记》与《汉书》都用"城廓之国"描绘它的渺小。它向东连通敦煌,向西北可到焉耆、尉犁,向西南可到若羌、且末,所以古丝绸之路走到楼兰就分为了南、北两道,以此链接更多的西域国家,可以说楼兰古国就是丝路上的交通枢纽。但这个国家的人口只有1.4万人左右,也就相当于汉朝的一个城镇,这种规模的小国在西域还有很多,法显的《佛国记》和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也都记载过。
  在整个西域有个统称叫"西域三十六国",也就是今天玉门关以西地区的总称。当年汉武帝命张骞出使西域,就是寻访这三十六国中的大月氏国,欲联合大月氏攻击匈奴。虽然这个计划没能成功,但张骞的西行对于西域国家与中土的沟通打开了通道。当时汉武帝得知西域的繁华之后,也有意将"三十六国"收入囊中,但匈奴人的势力范围不仅在汉朝的北边,而且也在西域三十六国的北边,所以整个西域小国在很长的时间里,都是墙头草的角色,徘徊于两大势力之间,楼兰当然也不例外。
  楼兰古国的特殊性又在于它的地理位置,前面说过他是丝路上的交通枢纽,恰好它也是汉匈两家边界的缓冲地带。换言之,汉军争取到楼兰,则可从该地区出击匈奴,多了一条北伐的路线;匈奴也可以由此南下骚扰汉朝边关。由于匈奴人的凶悍与霸道,楼兰多是在威逼利诱下帮助匈奴人,甚至与匈奴合兵骚扰汉朝。当汉朝的使者借道沟通西域时,楼兰还曾劫杀过汉使。汉武帝最终改变怀柔拉拢的态度,于元封三年(前109年),派赵破奴率军数万人攻破楼兰都城姑师,俘虏了楼兰王,这可以视为"一破楼兰"。
  汉武帝本想着此番教训足够震慑这个小国,于是将楼兰王释放,令其送一楼兰王子到长安做人质。楼兰经过这一"劫难"老实了许多,为了避免匈奴发难,也送了个王子给匈奴,表示在汉匈之间保持中立。但没过多久,楼兰王再次暗通匈奴,在国内准匈奴人驻军,武帝再令汉军兵临城下,楼兰王出城谢罪,并答应帮助汉军监视匈奴动向。
  汉朝前往西域往往需要经过楼兰境内的白龙堆沙漠,楼兰国也在汉武帝的威慑下,甘愿担任汉使在沙漠中的向导。但汉使的优越感,使他们随心所欲的大骂楼兰向导,楼兰国也就在武帝去世后拒绝为汉朝提供帮助。到了汉昭帝时期,汉廷就派傅介子暗杀了楼兰王,这个被暗杀的国王就是曾经派到匈奴为质的楼兰王子。汉朝的暗杀行动成功后,就将自己国家的楼兰质子尉屠焉配婚,然后送回楼兰做了国王,并以保护新国王的名义向楼兰派驻军队,更名楼兰为鄯善,由此算是占据了讨伐匈奴和沟通西域的主动权。
  神爵二年(前60年),随着匈奴西边日逐王的投降,西汉掌握了天山以北地区,加之武帝时期逐步对天山以南的控制,西域大部分地区已经归汉,西汉在此设立西域都护府,是我国第一次切切实实控制新疆地区。但从西汉到新莽、再到东汉建立的这段时间,匈奴趁机再次南下,对西域地区进行骚扰,汉地政权由于无暇西顾,鄯善又"复附匈奴"。刘秀对西域诸国复归匈奴是有责任的,当时这些小国家向东汉朝廷申请重立都护府时,刘秀是以"天下初定,匈奴未服"而拒绝了。
  "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及望目,唯以死人枯骨为标志耳"。——《佛国记》
  鄯善在归附匈奴后,也担心历史原因会带来不稳定因素,加之孔雀河改道,和罗布泊萎缩的地里因素,鄯善王就带着国民逐渐向南迁移,楼兰故地才逐渐沉寂在沙漠之中。南北朝时期的高僧法显,西行取经时路过了楼兰故地,在他的记录中,当时的楼兰已荒无人烟了。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九年(448年),北魏出兵灭掉鄯善,另指派韩拔为鄯善王,将该国视作了汉地的郡县,也标志着鄯善的灭亡。不破楼兰终不还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在北方统治时期,也效仿汉武帝遣使沟通西域,令董琬通使西域后,按董琬建议,将西域分为四域:第一域为葱岭以东流沙以西;第二域为葱岭以西河曲以东;第三域为者舌以南月氏以北;第四域为西海之间水泽以南。这其中第一域主要就是我们俗称的西域三十六国的范围,后三域则包含了中亚地区广大的范围,所以这时起,西域有了广义与狭义之分。而楼兰故地临玉门关正西方向,是汉地通往四域的门禁,所以但凡汉地政权想要往西扩大领土,就必须经过楼兰故地,分兵两路折向南北。
  说到这里,就一定能理解为何那么多文人墨客喜欢以"楼兰"为依据抒发壮志了。如李白的"愿将腰下剑,只为斩楼兰";杜甫的"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高适的"马蹄经月窟,剑术指楼兰";辛弃疾的"且挂空斋作琴伴,未须携去斩楼兰";徐祯卿的"天子绒衣遥按剑,将军直为斩楼兰"。李白、杜甫时期楼兰故地本身就是唐朝领土,还有何较劲的?辛弃疾是南宋时期的人物,一生都在与金人作战,跟西域八竿子打不着!徐祯卿是明朝的扬州才子,一辈子没到过西北边陲,凑这个热闹不也就是抒发一下情怀而已?
  综上所述,古代文人对于楼兰的"情有独钟"并不是对楼兰古国的痛恨,历史上的墙头草多了去了,也并没有引起文人墨客的垂爱。之所以楼兰常被文人"剑指",就是因为它曾经见证过汉匈之间的博弈,这是每当汉族政权遇到游牧民族外侵时,都会拿出来打气的资本。又因为楼兰特殊的地理位置,象征着汉族政权向西寻求发展的突破口,所以也更容易成为文人寄托壮志的媒介。
  用现在的话说,西汉时期的楼兰,玩得太埋汰了,是个左摇右摆的墙头草,所以中原人才咬牙切齿地恨楼兰,达到了"不破楼兰终不还"的程度。那楼兰到底干了什么呢?下面,我们就回到那段历史之中。
  楼兰是我国古代西域的一个小国,位于我国新疆若羌县北境,大概在公元前三世纪建立,《汉书·西域传》中记载:
  "鄯善国,本名楼兰,王治扜泥城,去阳关千六百里,去长安六千一百里。"
  本来楼兰建立后,一直相安无事,发展得也比较不错,据记载,楼兰当时是西域三十六国中,最繁华的小国,不过最初的中原人,基本上不知道楼兰的存在。
  但到了汉武帝时期,西汉加强了与西域各国的联络,最初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攻打匈奴刺探情报,以及联合西域的大月氏等国攻打匈奴,当然了最后形成了著名的丝绸之路,这也算是额外的收获。
  所以,当时汉朝使臣频繁出入西域各国,比如,著名的张骞出使西域、苏武牧羊等典故,都是那时候发生的。
  我们回首古代,楼兰之所以成为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是因为楼兰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是连接西汉与西域各国的交通要道,所以汉朝的使臣在出使西域时,楼兰是必经之地。
  那这时候楼兰也就引起了西汉的注意,原因并不是楼兰有多繁华,而是楼兰频繁透漏西汉使臣行踪的情报给匈奴,并且楼兰还在匈奴的授意下,多次拦截攻击甚至击杀西汉使臣。
  次数多了,自然引起了西汉的注意,而汉武大帝雄才大略,怎么可能容忍楼兰这种小国,对强汉的挑衅呢?
  于是,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元封三年),为了打通前往西域诸国的通道,汉武帝派赵破奴率军攻打楼兰国和车师国,在这里说一句,车师国跟楼兰国一个德行,也总给西汉使臣找不痛快。
  而楼兰地处沙漠地带,人口基本上就是一万人左右,军队最多两三千人,赵破奴虽然带着几万兵马浩浩荡荡的前往征讨,但他也知道根本用不了这么多人。
  所以,赵破奴让大军继续前进的同时,自己率领七百轻骑兵,快马加鞭提前赶到了楼兰,到了楼兰之后,没费什么力气,就击败了楼兰军队,俘虏了楼兰王。
  楼兰王没有办法,只能跪地称臣,宣布自己永远臣服于西汉,并愿意派王子作为人质前往西汉,对于汉武帝来讲,既然目的达到了,自然命令赵破奴撤军。
  可等到赵破奴撤走西汉的军队后,匈奴听说了楼兰归降西汉的事情,愤怒之下立即派兵攻打楼兰,楼兰听说匈奴出兵之后,连打都没敢打,直接跪了,立即向匈奴称臣,同样也派了一个王子去当了人质。
  就这样,楼兰当了墙头草,两面称臣,在夹缝中生存,但西汉与匈奴势同水火,楼兰很快就把自己搞得里外不是人。
  比如,在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汉武帝派李广利率军攻打大宛时,楼兰竟然按照匈奴的命令,准备发兵偷袭李广利的军队。
  结果被李广利提前发现,派正任文率先发难,抄小道奇袭楼兰,楼兰王再一次被汉军俘虏,这一次楼兰王深知自己无法交代,于是就打起了感情牌,哭哭啼啼的说:
  "小国在大国间,不两属无以自安。"
  汉武帝属于吃软不吃硬类型的,见楼兰王这么可怜,觉得他说得也有一些道理,就又把楼兰王放了回去,不过严厉警告楼兰王,如果有下次,定斩不饶。
  楼兰王这一次是真被吓破了胆子,随后在他执政期间,开始疏远匈奴,再也没有跟西汉搞过事情,还算是比较听话的。
  但好景不长,或许是真被吓坏了,楼兰王在公元前92年(汉武帝征和元年)就死了,那此时由于楼兰比较亲西汉,所以就派使臣来到西汉,打算接质子回国继位。
  可是此时,西汉认为这是楼兰的阴谋,就找了一个借口,对使臣说质子在西汉犯罪,被处以宫刑了,不方便送回楼兰,楼兰没有办法,只能另立新王。
  新楼兰王继位后,依旧奉行两边不得罪的政策,小心地在西汉与匈奴之间寻找平衡,这种如履薄冰的生活,自然不能长寿,所以过了一些年后,这位新楼兰王也死了。
  这一次匈奴反应奇快,立即把质子安归送回楼兰继位,安归由于之前一直在匈奴当质子,所以自然事事依靠匈奴,就又开始给西汉找不痛快了,屡屡拦截汉使。
  那西汉当然不会容忍安归这么胡作非为,再次发兵征讨楼兰,这时候时间已将来到了公元前77年(汉昭帝元凤四年),此时汉武帝已经去世,朝政由大将军霍光把持。
  霍光派傅介子前往楼兰执行任务,不过这个傅介子却没有强攻,而是选择了智取,当时傅介子带着勇士和宝物来到了楼兰,并宣称自己是奉皇帝之命,前来赏赐西域诸多附属国的。
  楼兰王安归自然放下了戒心,好生招待傅介子,傅介子也顺势邀请楼兰王来自己的驿馆饮酒,就在饮酒途中,傅介子趁安归醉酒,一举将其击杀。
  随后,傅介子就按照霍光的命令,将质子尉屠耆立为新任楼兰王,那由于尉屠耆之前在西汉当质子,所以他自然一切听从西汉的安排。
  为了解决后患,西汉还特意将楼兰这个国名改为鄯善,并将鄯善的都城迁往扜泥城(今新疆若羌附近),同时西汉还派兵在楼兰城故地驻军屯田,就这样彻底解决了楼兰的问题。
  此后鄯善(楼兰)再也没掀起什么波澜,到了魏晋时期,楼兰城又成了西域长吏治所。直到公元4世纪左右,鄯善(楼兰)被北魏灭国。
  至此大约存在了600多年的鄯善(楼兰)国,彻底消失于历史长河之中,到了今天,我们只能看到埋藏于黄沙之中的楼兰古城废墟。
  通过上面我们说的,楼兰确实一直在西汉和匈奴之间摇摆不定,也杀了一些西汉的使臣,但楼兰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大的村镇,为什么后世的中原人那么恨这个小国呢?
  比如,唐代诗人王昌龄在《从军行》中写道:"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唐代诗仙李白也在《塞下曲》中写道:"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甚至唐代诗圣杜甫都在《秦州杂诗》中写道:"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
  那时候楼兰早就被灭国了,并且似乎也没干什么太伤天害理的事啊?这些诗人为什么要跟楼兰过不去呢?
  其实,并不是这些诗人跟楼兰过不去,因为到了唐朝时期,人们早已把楼兰象征化了,当时人们用"楼兰"代指边境的敌人,而"斩楼兰"则代指开疆扩土、建功立业。
  那为什么偏偏用"楼兰"进行代指呢?因为楼兰当初玩埋汰的呗!中原人最瞧不起的就是那些左摇右摆的墙头草,纵使对方有千般万般的理由,也绝对会被唾弃,会被钉在耻辱柱上!
  在历代王朝中,唐朝武功极盛,因此也盛产边塞诗人。
  而唐代边塞诗人还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身上都有一股"汉朝情结",喜欢在自己的诗篇中以汉朝故事借古喻今。
  比如"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龙城"指的卫青,"飞将"指的李广。
  再比如这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其中提到的"楼兰"也是当年汉朝在丝绸之路上争夺的重要据点。
  诗人王昌龄为什么要将"楼兰"写进自己的诗句里?楼兰当年对汉朝做了些什么,能让汉朝对楼兰有这样的仇恨?一、张骞"凿空"西域
  楼兰的故事,要从西域和张骞讲起。
  汉代的西域,大体上是今天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区域。它东西长6000余里,南北长1000余里,东以玉门关、阳关联结汉朝,西至帕米尔高原。
  在西域这片广袤的荒漠上,自古就散落着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习俗的多个民族。
  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其最初的目的是要联合大漠背后的大月氏国,一同对付强大的匈奴。
  但是,张骞不幸在途中被匈奴俘虏,直到13年后才重返汉朝,而大月氏也一直对汉朝的联兵计划模棱两可,这使得汉武帝的整个计划几乎泡汤。
  但是,张骞一路西行,却对西域诸国有了深入的了解,像楼兰、龟兹、疏勒等神秘的沙漠国度,第一次进入到汉朝人的视野之中。
  伴随着张骞的西行,人们对于西方的世界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一条通往中亚、西亚甚至欧洲的通道也由此展现在汉朝人面前:它东起长安,穿越河西走廊,沿塔克拉玛干沙漠两缘,最后汇聚于帕米尔高原,然后向西直达中亚、西亚,最后通往地中海。
  这就是"丝绸之路"。张骞的西域之行,因此也被称为是"凿空之旅"。
  楼兰古国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小国,位于罗布泊的西部,是西域的重要交通枢纽。二、楼兰与汉朝的恩怨
  据《汉书》记载,当时的楼兰国仅有"户千五百七十,口四万四千一百",控制的国土面积仅仅20万平方米,而且大部分是荒漠,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国。
  但是,因为是西域的交通枢纽和重要的商业中转城市,鼎盛时期的楼兰国十分繁荣。来自西域各国的商旅云集于此,城内车水马龙、人声鼎沸。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来自汉朝的丝绸、茶叶、瓷器,产自西域的马匹、葡萄以及来自欧洲的珠宝、珍玩。
  从军事上讲,楼兰国也非常重要。
  汉武帝为了打击匈奴,决定要打通从汉朝通往大宛等国的通道,楼兰恰好就在此通道上。
  而起初,楼兰国对汉朝并不友好。他们经常劫杀汉朝使节,为匈奴通风报信,这让汉武帝十分恼怒。
  于是,公元前108年,汉武帝派将军赵破奴率兵征伐楼兰,大破之,生擒其国王。楼兰王被迫向汉称臣。
  而匈奴得到消息后,也发兵攻打楼兰。楼兰国于是当起了墙头草,再向匈奴献出王子作为人质,向其称臣。
  公元前104年,汉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征大宛。在途中,他探听到楼兰欲偷袭汉军后队的情报,于是分兵抄小路攻击楼兰,生擒其国王。
  楼兰王以被匈奴指使为由,请求汉武帝宽恕,而汉武帝也大度的赦免了他,放其回国。
  此后,汉军在罗布泊附近修建要塞,专门负责保护西域通道的安全,而楼兰也就被纳入到了汉朝的管辖范围之内。
  汉昭帝时,楼兰改国名为鄯善,并将其国都迁到了扞泥城。此后,其原来的旧都也就被废弃,到后来唐玄奘西行路过此地时,楼兰古城已经成为一片死寂的荒漠。
  综上所述,楼兰曾经两次在汉朝背后搞小动作,导向西汉的死敌匈奴,这是它如此"拉仇恨"的直接原因。
  而汉朝为了报复,也曾经两次攻破楼兰国,俘虏其国王,并籍此牢牢控制住了丝路。
  这种丰功伟绩,也成为唐代边塞诗人们最为津津乐道的辉煌与荣耀。
  楼兰之所以让中原人憎恨,是因为曾经的楼兰首鼠两端,惹恼了强悍如斯的大汉,才有了"不破楼兰终不还"和不计其数的"斩楼兰"。
  楼兰,是西汉时期的一个西域古国,位于如今的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北境,罗布泊的西北方向,这里曾经是丝绸之路上一个地理位置重要的小国。
  因地势关键,楼兰在西汉时期,成为了汉朝和匈奴都极欲控制的必争之地,双方为相互牵制,在楼兰上演了一出又一出的争夺战。
  而处在两个大国之间的楼兰,却干起了首鼠两端的勾当,不仅与西汉交好,还和匈奴眉来眼去,最终,被西汉的一位猛将单枪匹马的将其国王斩杀,才算是暂时消停。
  但也因此,让楼兰在中原人的心目中,成为了憎恨的对象,不仅要"不破楼兰终不还",还要持续不断的"斩楼兰",从西汉到清末,关于楼兰的诗句不计其数,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王昌龄的"不破楼兰终不还",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斩楼兰"的诗句,都在表达中原人对楼兰的愤恨。
  楼兰其实没做什么,只不过曾经的表里不一和出尔反尔,让强横的汉朝极为恼火,因此,才会一次又一次对其打击,楼兰王也因此被汉朝使者斩杀,而在楼兰被灭国后,中原人从未停止对这个曾经的西域小国的憎恨,因此才会借助慷慨激昂的诗句,来抒发痛击一切来犯之敌的气魄。
  楼兰之所以出名,得益于包括李白、王昌龄在内的众多诗人对它的"连斩带破"。
  从唐代开始,"楼兰"一词就不断出现在众多诗人的诗句中,包括李白、杜甫、张九龄等均有关于楼兰的诗句,乃至到了宋代、明代,诗人们依然热衷于创作关于楼兰的诗句。
  这其中,最为有名的,应属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的那首《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
  一句"不破楼兰终不还",让人读罢豪情万丈,更让楼兰在诗句的传诵中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除了王昌龄外,李白、杜甫等人创作的诗句,也让人读起来荡气回肠。"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
  "征衣卷天霜,挥刃斩楼兰"---李白
  "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杜甫
  "平生倚天剑,终待斩楼兰"---戴复古(宋代)
  诸如此类的诗句,在历朝历代数不胜数,但在这些荡气回肠的诗句背后,就有一个疑问,楼兰究竟做了什么,让数千年来的诗人们,对其如此憎恨,誓要"斩楼兰"和"破楼兰"呢?
  这就要从楼兰和中原的渊源说起了。
  楼兰和中原,是到了汉朝时,才知晓双方的存在,在此之前,双方完全是一无所知,正是汉代特使张骞出使西域,才让中原人知道了包括楼兰在内的西域诸国的存在。
  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张骞受汉武帝刘彻之命,自长安出发,率领一百多人出使西域,历时一十三年,在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归汉。
  张骞将在西域的所见所闻讲给汉武帝后,汉武帝对西域诸国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同时也有了与西域来往、通商的念头和行动。
  按说,这是一件好事,中原地大物博,西域则不乏奇珍异宝,双方互通有无的情况下,不仅能促进贸易,还能传播中原文化,岂不是美事一桩?
  但事情坏就坏在楼兰这个小国身上。
  在《汉书》中,记载楼兰的位置是"去阳关千六百里,去长安六千一百里",这个位置,正好处在大汉的宿敌匈奴的势力范围之内,因此,包括楼兰在内的数个西域小国,平日里就仰仗匈奴的鼻息生存。
  在这种情况下,汉武帝想要打通西域,楼兰就成为必经之路上最大的障碍之一,所以,让楼兰归顺大汉,势在必行。
  最初,大汉对于楼兰,还是以怀柔手段为主,前后多次派使者去说服楼兰归顺,但平日里只认匈奴刀枪弓箭的楼兰国,对大汉有礼有节的使者不屑一顾,甚至还数次攻劫西汉使者。
  有道是不给他点颜色看看,他就不知道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楼兰的这种行径,一向谁不服就打谁的汉武帝刘彻,自然是不能忍,在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派赵破奴和王恢率大军攻打楼兰。
  而王恢在即将到达楼兰时,认为小小楼兰不堪一击,于是带了七百轻骑,日夜兼程,对楼兰发动了奇袭,并顺利地攻破楼兰城,还俘虏了楼兰王。
  这下,楼兰算是见识到了大汉的天威,国内上下一片惊惧,最终,楼兰表示,愿向大汉臣服,并定期纳贡。
  事情到了这个时候,按理说应该结束,但楼兰的一个行为,让它再次感受到了大汉的怒火。
  在向大汉称臣后,楼兰为表示诚意,把一个王子送到汉朝当质子,说白了就是当人质,这种把王子送走当质子的方式,由来以及,所以,汉朝也相信了楼兰的臣服。
  但在楼兰臣服之前,是匈奴的小弟,现在小弟换了山头,作为老大,匈奴自然不痛快,不敢攻打大汉,但是却敢镇压楼兰,因此,在汉朝大军走后,匈奴又对楼兰发动了攻击。
  不得已之下,楼兰只得将另外一个王子,送到匈奴当质子,以换取匈奴的不打击,这样一来,楼兰就形成了"脚踏两只船"的局面。
  俗话说,天无二日,楼兰的首鼠两端,最终为其覆灭埋下了隐患。
  在老楼兰王去世后,楼兰国国主人选就成了最紧要的事情,当时在汉朝当质子的有一个王子,在匈奴当质子的还有一个,楼兰国本欲立在大汉的王子为君,但期间出了点岔子,导致匈奴乘机将另一个王子推上了王位。
  这个王子已经在匈奴生活了很长时间,也接受了匈奴的文化和教育,因此对于匈奴,自然是比对大汉感情近得多,所以,在其登上王位后,马上改变了政策,开始亲近匈奴,疏远大汉。
  当时已经是汉武帝晚年,在下了《罪己诏》后,汉武帝对外的战争也逐渐减少,这让新任楼兰王更是产生了一个错觉,就是匈奴要比大汉厉害的多,还是紧跟匈奴最好。
  在这种情况下,汉朝和匈奴的摩擦再次上演,楼兰也多次截杀大汉使者,并在大汉对匈奴用兵时,不断的在后面使绊子,总之就是扮演了一个背后小人的角色。
  此时,恰逢汉昭帝派遣使者前往出使大宛,这个使者在归来后,向大将军霍光提到了楼兰的反复无常,并提出了一个让霍光都为之震惊的建议。
  使者要亲自斩杀楼兰国王,并且还不带士兵。
  霍光觉得他的这个想法十分大胆,但也十分荒谬,单枪匹马刺杀国王?简直是异想天开,不过又想了想,一个使者死了也就死了,万一成功了呢?那不就赚大发了?
  于是,使者带着金币,带了几个随从,以赏赐西域诸国的名义,开始了"刺杀"之旅,对了,这个使者名叫傅介子,他将在这次疯狂的旅途中,扬名于天下。
  到了楼兰之后,楼兰国王一听是大汉赏赐,乐得不可开支,马上好酒好肉的给傅介子安排上,宾主双方喝的是不亦乐乎。
  而就在酒酣耳热之时,傅介子起身,抽剑,直奔楼兰王,一气呵成地完成了刺杀壮举。
  更让人对傅介子叹服的在后面,完成刺杀后,在场的一干人等都傻了,而傅介子用剑指着楼兰王的尸首说到,这厮犯了我大汉的律法,天子命我将其斩杀,其他人不要乱动,要是妄动,灭你们的国!
  "王负汉罪,天子遣我业诛王...毋敢动,动,灭国矣!"---傅介子
  就这样,傅介子连勇带谋,带了两个随从就斩杀了楼兰国王,完成了前所未有的壮举,并在完事后,提着楼兰国国王的脑袋,回到长安复命。
  斩杀楼兰王,提首挂京师。
  傅介子的这个壮举,时至今日读起来依然是热血澎湃,而在当时,更是因此威震西域,在其归来后,凭此一举封侯。
  之后,楼兰大乱,汉朝将一直在长安生活的楼兰王子尉屠耆立为新的楼兰王,并将楼兰改名为鄯善,迁都扜泥城(今新疆若羌附近)。
  而曾经楼兰的国都楼兰城,逐渐变得冷清起来,到了公元400年,高僧法显西行取经,途经此地,发现这里已经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及望目,唯以死人枯骨为标识耳",辉煌一时的楼兰城最终湮灭在历史长河中。
  这就是楼兰和中原的渊源,因为他的反复无常,最终招来了灾祸,而傅介子的壮举,也被后世不断的传诵,经过几百年后,历朝历代的诗人们,从最开始引用傅介子斩杀楼兰王这个典,逐渐发生了改变,"斩楼兰"成为了傅介子壮举的代名词,因此,从汉代之后,乃至到了明朝,诗人们开始了对楼兰不计其数的"连斩带破",究其原因不仅仅是因为它曾经的行径让人憎恨,更是因为华夏人的同仇敌忾。
  首先,楼兰已经不再单指一个具体的国家,而是泛指所有与华夏为敌的政权。
  楼兰在更名为鄯善后,在最初还对汉朝百依百顺,但到了东汉末年,由于中原大乱,因此也就失去了对包括楼兰在内的西域诸国的控制,因此,西域诸国便有了不一样的想法。
  曹魏之后,鄯善更是先后臣服于前秦、北凉、北魏等政权,直至其消亡,而在中原一统之后,对西域等与华夏为敌的政权,慢慢的就开始用"楼兰"代替。
  因此,"楼兰"成为了一个泛称,不是一个具体的国家,而是一切与华夏为敌的势力,因为它们的犯边,才会让中原人憎恨。
  所以,除了"破楼兰"、"斩楼兰"之外,还有"刺楼兰"、"指楼兰"等诸多有关楼兰的诗句,从唐代到宋代,再到明代,诗人们对楼兰,是"不破不还"。
  其次,以"楼兰"的下场,当做一个范例,来警示其他蠢蠢欲动的势力。
  楼兰的下场,前文已经讲过,其首鼠两端,反复无常,不仅被大汉痛击,同时还被傅介子斩杀了国主楼兰王,这不仅仅是失败,更是一种耻辱,也让其成为一个笑柄。
  因此,用"斩楼兰"和"破楼兰",就是让那些异族知道孰可为孰不可为。
  说白了,之所以要用"楼兰"这个名称,是因为引经据典,用楼兰国曾经的行径以及其下场,来告诉那些胆敢侵犯华夏的势力,如不自重,也将会如此。
  最后,就是"楼兰"这两个字念起来不仅顺口,还更霸气。
  在中国的古代诗句中,向来讲究押韵,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讲究平仄,而楼兰一次,字面不仅语感好,还很适合入诗。
  不信?那把"斩楼兰"、"破楼兰"换成另外几个西域小国的名字试试就知道了。
  "不破龟兹终不还"?"不破月氏终不还"?
  这样读起来就有些奇怪,还是楼兰听起来顺耳很多,这里面,其实是楼兰二字,读起来是先闭后开的音节,发音后十分大气,尤其以楼兰二字做结尾,就更显得的慷慨壮志。
  征衣卷天霜,挥刃斩楼兰。
  小结:
  历史上的楼兰,之所以让中原人如此憎恨,被不同时代的众多诗人不仅要"破楼兰",还要"斩楼兰",是因为楼兰国在汉朝时,先是归顺大汉,后又反叛,向匈奴示好,最终遭到了国王被杀,国家也消散在历史长河中的命运,而后世对其的憎恨,是因为三个原因,其一就是楼兰已经是一切侵犯华夏的代名词;其二用楼兰的下场来警示其他势力;最后就是楼兰二字读起来朗朗上口,因此,才会不断的"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的名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仅只是表明一种态度和气概,并非确指。事实上,在老王做这首边塞诗的一百多年前,楼兰古国已经被北魏给灭掉了。
  按今人价值观来理解的话,曾经存在的楼兰古国应该属于"二鬼子",是被人憎恶和唾弃的存在。
  《史记》中有明确记载,楼兰刚开始依附于匈奴,当汉朝开辟丝绸之路时,楼兰作为匈奴的前哨站做了一些不光彩的事情,例如给匈奴传递消息通报汉朝过往客商的行迹,以便于匈奴劫掠,当汉朝军队前来勘察时,楼兰又搜集军事情报让匈奴能提前做出预案。
  可以想见,这种货色对汉朝来说,对ta的痛恨应不亚于匈奴。
  匈奴尽管劫掠汉朝客商,侵犯汉朝边境,但匈奴是野蛮民族,抢掠是他们的本性,但楼兰作为二鬼子,之前收到过汉朝许多礼物赏赐,但却表面上和汉朝彬彬有礼,背后和匈奴暗通款曲,如此这般龌龊卑鄙下流无耻,汉朝岂能容忍?
  所以后来那位"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的傅介子就向汉武帝请缨,亲自率兵前往楼兰,将楼兰王的脑袋砍了,挂在旗杆上示众,也即是今日本部分小年轻们津津乐道的"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当时旗杆上挂人头的地理位置,就是今天的北京东交民巷,也即是今天外国使馆的聚集区域。
  到唐朝时期,边境大体安定,不过突厥以及鞑靼等部落还不是很消停,王昌龄写边塞诗一贯秉持苍凉雄浑的风格,他说"不破楼兰终不还",并非确指要和楼兰国死磕,而是以"楼兰"代指那些首鼠两端的蛮夷之邦,意思是大唐兵马所至,谁敢腻味,出来走两步吧!
  最近印度又开始膈应人了,且观近况!
  关注另类温室,感受五千年来的五味杂陈^_^
  先从楼兰人的人种及起源讲起。
  公元前3000至2000年,受生存环境变化影响,原本生活在伏尔加河流域及顿河流域的古印欧人开始了一次史无前例的大迁移。其中,金头发白皮肤的高加索人种诺迪克种族,如同四个外出打拼的兄弟,分四路各奔前程。
  其中有一路自称"雅利安人"的古印欧人面向东南,先是迁徙到中亚,然后分三部继续前行。其中之一来到印度河、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建立印度斯坦;另一部分向西进入伊朗,创造了古波斯文明;最后一部分吐火罗人进入我国新疆地区。约公元前1000年左右,以放牧为生的吐火罗人于祁连山、河西走廊一带建立月氏国,靠打渔狩猎者在罗布泊地区建立楼兰。
  楼兰人使用佉卢文,说吐火罗语,秦汉之前,名不见经传。在佉卢文中,"楼兰"就是"城市"的意思,丝绸之路开辟之前后,中原人对它一无所知。
  汉朝初年,匈奴威汲西域,设僮仆都尉,视诸王国为孩童和奴婢。楼兰便挤在这堆"小兄弟"之中,为匈奴主人马首是瞻,称臣纳贡。
  公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联络中亚阿姆河畔的大月氏,夹击匈奴。匈奴人得到消息后,发令西域各国予以堵截,楼兰人不敢息慢。结果,张赛使团被匈奴俘虏。十二年后,张赛逃脱,继而造访西域各国,"丝绸之路"随之开通。
  "丝绸之路"从敦煌到达楼兰后,被分成南、北两条通道,一条直接向西沿塔里木河,经库车、阿克苏,到达疏勒,再经塔什库尔干翻越帕米尔高原到达中亚、西亚和西南亚地区以及欧洲,称丝路北道;另一条路由此向西南,经若羌、且末、和田,在疏勒与北道交会,称丝路南道。
  而介于楼兰重要的地理位置,既成为欧亚交流的代名词,又成为汉匈争夺的热点。
  丝路开通后,汉朝同西域各国的交流往来红红火火,日趋频繁。匈奴马上得了红眼病,阻止汉使从自己的势力范围内通过。做为马前卒的楼兰在匈奴的教唆下,派出联合巡逻部队截杀中国使节,切断了丝路交通线。汉武帝闻讯龙颜大怒,这分明是螳臂当车吗!随即便有了主意。
  公元前108,汉武帝派赵破奴率领数万精兵挥师楼兰。而楼兰军将过千,民将过万,无异于以卵击石。得知楼兰弱到掉渣,赵破奴只率领700轻骑就俘虏了楼兰王,并将他关进了楼兰人自己的牢房。楼兰王无奈,表示赤心向汉。听到这个消息,汉武帝大笑:"放了楼兰王,官复原职!"
  (汉武帝剧照)
  有人欢喜有人忧,这回轮到匈奴生气。得知楼兰王降汉,匈奴旋即攻打楼兰。楼兰被扁,汉朝又鞭长莫及,楼兰王只能再次阴结匈奴,阳奉汉朝。不久,楼兰王派长子安归到匈奴担当人质,派次子尉屠耆到汉朝做人质。
  这不是典型的墙头草、两面派吗?汉武帝听说后,派玉门关守将引兵速捕了楼兰王,押到长安严词责问。楼兰王无奈地说:"楼兰地寡民弊,处于汉朝和匈奴两个大国之间,谁都得罪不起。如果非要我做出明确的归属,我只能举全国子民迁到汉朝内地居住。"楼兰王所言不虚,汉武帝只好派使者把他送回了楼兰。
  公元前92年,楼兰王去世,亲汉的大臣们要求尉屠耆回国继位。而尉屠耆表示无心继位,于是楼兰另立新王。但新王很快驾鹤西去,匈奴正好趁机把安归送回楼兰,继承王位。如此一来,楼兰同汉朝的关系又回到原点,汉使也多次遭殃。但是,由于当时汉朝正经历巫蛊之乱,所以汉武帝无暇顾及楼兰犯上。
  (汉昭帝剧照)
  时间一晃而过,武帝去世,昭帝即位。公元前77年,也就是汉武帝去世的10年后,霍光派傅介子带着几名精壮刺客来到楼兰,以赏赐之名,行刺杀之实。
  在欢迎宴会上,安归被灌的酩酊大醉。随后,傅介子将其扶到屏风后面,让刺客取下其头颅。楼兰大臣们被吓得面如土色,战战兢兢。傅介子当场宣布立尉屠者为新王,无一人敢站出反对。
  新王即位,万象更新,随后汉朝将楼兰国改名鄯善国以示同楼兰的区别。于是,新鄯善王带着新印玺与一名汉朝宫女身份的新婚妻子风光登位。
  楼兰更名也改变了历史。不久,鄯善王上书汉昭帝说:"我在汉朝久矣,回国势单力薄,巩遭不测。鄯善国有一伊循城(米兰遗址),土地肥美,肯请陛下派将士到那里屯田驻守。如此,我才能安心生活,惟大汉天子是从。"
  汉昭帝随即批准,派出一名司马和40名土兵到伊循城屯田。如此也标志着鄯善真正纳人了汉朝的统治之下。
  东汉时期,班超之子班勇担任西域长史,派一名手下将军索励到楼兰屯垦。由于驻扎人员数量庞大,于当地自然资源消耗甚巨,所以环境被破坏。最终孔雀河被拦,致使位于下游的楼兰故都水源断绝,楼兰古城遭废弃。
  之后的联锁反应是,原本茂盛的胡杨被枯死,庄稼无法耕种,绿地沙化,曾经繁华无比的古城、汉朝驿站和从敦煌到罗布泊的烽燧系统全废弃,文明的链条荡然无存。
  公元330年前后,楼兰人开始撤离故土,迁徙于新的生存地带。无怪乎公元400年的一天,和尚法显西行路经楼兰时,那里已是:
  "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望极目,欲求度处则莫知所疑,惟以死人枯骨为标志耳"。
  公元445年,丁零人入侵鄯善新城,至此,一个由楼兰转变为鄯善的国家正式灭亡。5世纪末,鄯善新城(伊循城),人去城空。隋唐时期,楼兰黄沙漫漫,一无它物。原丝绸之路北道也被新开辟的伊吾大道(安西到哈密)所取代。此后,鄯善绿洲被鲜卑分支吐谷浑统治长达180年之久。之后,唐朝再经略35年。再后,记载全无,空留一片荒漠,几枝枯杨,数点沙丘。
  沧海桑田,既然楼兰已经成为过去。为什么人们还要"不破楼兰终不还"呢?
  首先,唐朝诗人王昌龄在《从军行》旦旦而言: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其次,酒徒李白也不甘寂寞,于是在《塞下曲》中竭声高喊: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其实,人们之所以对楼兰"耿耿于怀",还是因为其名气太大的缘故,并不是因他犯下了不可饶恕的过错。何况千年之后,谁还会记得谁!
  到了唐代,"楼兰"已经成为西部边关少数民族的泛指,而真正的楼兰早已成为历史的一抹记忆。
  感谢朋友们的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借题发挥,楼兰是一片花土,以前旅游观光,有个牛头镇 在对面一片花海,古代很美的。田文镜(清朝)官员,书上所记说;楼兰是花,还是国呢。在青海所记。
  贺兰城城郊区、不知那一年田家军同那一支军队交战,路过时,楼兰一夜花全无。
  贺兰人就把楼兰写为国,让世人永远想起楼兰来,后给坏人利用拿来做杀手团伙,后连牛头镇也变为荒区。
  贺兰人总想把花种回来,几次都闹出事来,反被人利用。

虎口月夜夺粮记东北抗联战士姜焕周回忆敌营夺粮一九四二年七月,我们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二支队,接受了到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宝清县西沟里去建立抗日根据地的任务。鬼子毒辣的匪民分离的政策,使我们没有接触老百姓的机会,要想吃到粮食,真是资治通鉴第147卷阅读笔记1三月,戊子,魏皇子昌卒,侍禦師王顥失於療治,時人皆以爲承高肇之意也。高肇是北魏外戚权臣,文昭皇后高昭容之兄,宣武帝元恪舅父。算是祸害北魏的一个重要人物吧。2表肇指鹿爲馬。以赵比趙地评线用后辈的奋斗告慰先辈的牺牲英雄事迹闪光彩,烈士精神励后人。在清明这个慎终追远寄托哀思的节日,我们要深切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接受精神洗礼,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前进力量,砥砺家国情怀,用后辈的奋斗告慰先辈的牺外西北史话(八)故土新归(中)外西北和外东北一样,都是近代以后才出现的新名词。外西北位于新疆以西,大致包括今天中亚的斋桑泊周围地区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七河流域伊塞克湖周围地区和绝大部分的帕米尔高原,总面积大约为马嵬之变中禁军为什么一定要杀死杨贵妃?谢邀马嵬坡驿站之变,是因为军中士兵对杨氐一门的不满而爆发,士兵要求唐玄宗,将杨国忠以叛国罪处死。将杨贵妃当做元凶赐死,虽然唐玄宗说,即使国破家亡,也不会抛弃贵妃,然而,士兵怨愤难平曹操刘备孙权各选三个谋士,擂台比武分天下,诸葛亮战队会输吗?宋朝以前文武不分家,不配剑的儒生就不是好儒生。孔子是个身高两米开外的大力士,驾车和射箭都很厉害,混不吝的子路也被他收拾得服服帖帖,以德服人其实是要靠武力支撑的。从夏商周到春秋战国秦二婚母仪天下刘邦的薄夫人薄姬,河东安邑(今山西省运城盐湖区)人,汉高祖刘邦嫔妃汉文帝刘恒生母。秦朝末年,魏豹自立为魏王,其父魏媪就将自己的女儿薄姬送进魏王宫中做妾。汉高祖刘邦派曹参等人攻打并俘周天子亡国后,代表天下的传国之宝九鼎都去哪了?周时代表天下九州的九鼎,秦统一天下后怎么不见了呢?相传,夏朝初年,夏王大禹划分天下为九州,铸造九鼎,象征九州,将全国九州的名山大川奇异之物镌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并将九鼎集赤壁之战的几种可能古代战场两军对垒,能够以少胜多的例子一般都具备天时地利人和其中的至少一项优势。天时方面,赤壁之战天气冷,又是水战,大多数人都认为这是东吴取胜的关键。其实曹操当时已经拿下荆州水军,战周恩来的初恋女友张若名,革命初期与周恩来分手,最后投河自尽英籍华人女作家韩素音在她的周恩来和他的世纪一书中说他(指周恩来)并没有一见钟情。事实上,当时他似乎爱上了另外一位姑娘,她的名字一直被小心翼翼地保密。周恩来爱上的另外一位姑娘,就是他刘邦有啥突出才能,能成为皇帝?毛泽东封建皇帝里最厉害的一个中国大一统王朝中,所谓的布衣天子有两个,一个是刘邦,一个是朱元璋。对这两个人,毛泽东的评价都是非常之高,特别是对刘邦,毛泽东说道这是封建社会皇帝里面最厉害的一个!主席为何有此一说?
上海交大校园里,一块简朴的路牌静默矗立,铭记着关于他的故事当弘一法师写下华枝春满,天心月圆的偈子,会否念及在南洋公学(今上海交大)求学的倥偬岁月,念及彼时裘马清狂的少年意气?十里洋场,红灯绿酒。他原是那红尘中的翩翩公子李叔同。丰子恺曾这样血腥!令人闻风丧胆的欧洲殖民者有多残忍?为文身做头颅贸易俗话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如果用这句话来形容欧洲殖民者,我想应该是非常恰当的。从15世纪初开始,以葡萄牙西班牙英法和俄罗斯为首的西方国家为了敛财,随意兴起战争,悍然入侵他国领土,或掠湖南省宁乡近现代史上都出过哪些著名人物?我说一个宁乡的名人,可能知道的人不多,他是军统局正局长,敢于向大英帝国军队作战,去世后葬于革命公墓。在军统,最出名的是戴笠,但是戴笠的职务一直是副局长。那么正局长是谁?为何军统的正金刚川电影剧情介绍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进入到了最终阶段,志愿军所有战士要在第一时间,赶往金城参加最后一场超大型战役,如果没能及时赶到,对战况的影响不可想象。志愿军战士们要通过一条名为金刚川的河流13岁少女入宫,被乾隆宠了27年,却被人推入水中身亡虽然清宫并没有电视剧中那般尔虞我诈,但确实存在一些宫斗现象,于是我们就会看到有一些妃子死得不明不白,令人摸不着头脑。比如乾隆后宫就有一位落水而亡的妃子,她就是诚嫔。诚嫔姓钮祜禄氏,潘塘之战后,邱清泉大惑不解我们明明赢了,杜长官为何瑟瑟发抖1948年11月,碾庄。黄百韬在他的临时兵团司令部里,召集各军长开会,布置有关休整事宜。刘镇湘陈士勇周志道王泽濬等人散乱地坐在会议桌旁。黄百韬刚刚谈完整顿的必要与决心,等待军长们的苏联军队飞行员驾驶米格29叛逃美国,飞行员后来的生活怎么样了?他在美国生活了12年,最后还是被算计了!2001年6月14日,在美国西雅图上空,一架正在飞行的雅克52竞技飞机突然间转了几圈之后便快速坠落了地面。随着一声巨响,飞机被爆炸成了碎片,1994年,美国解密珍藏41年的情报,其实是志愿军故意放出的假情报众所周知,两国交战的时候不仅实力非常重要,掌握关键性情报也很重要。在我国古代打仗的时候,就会往敌国派去探子。即使不是在战争时刻,也会有人往自己的敌对方派去细作,传递消息。美国在191969年,美国派王牌女特工刺杀毛主席,不料被我军巧用美男计化解来源公众号脑洞时史iddidiaolunshi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每一年的国庆在天安门广场上都会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在1959年之后,取消了年年阅兵的仪式,按照中国人的传统,在逢五逢红四方面军王牌师红31军93师,八名师长师政委有七人为革命牺牲1933年7月,红四方面军木门会议后,将原先的第101112和73四个师扩编为第4930和31四个军,9月宣达战役后又将川东游击军收编为第33军,此时整个方面军共辖五个军十五个师共刘远达娶女俘虏为妻,35年后回日本探亲发现,妻子身份并不简单1972年秋,一位日本老人在友人的搀扶下拜访了一个偏僻的小村庄。拜访结束后,这位资产丰厚的老人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在遗嘱中将全部财产留给了两个中国人。到底是什么使这位老人做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