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据说土木之变中,有三百名锦衣卫在明英宗朱祁镇的身边保护他到最后,真是这样吗?

  明英宗正统十四年七月,瓦剌也先大军侵犯大同,明英宗下诏御驾亲征。
  明英宗率领几十万明军离开北京,浩浩荡荡,经居庸关、宣府,抵达大同。随即回师,在宣府一带被也先的大军追上,明军被包围在土木堡,全军大乱,自相践踏,几十万人死难,明英宗被俘。
  那么,当明英宗被俘时,身边真的还有三百名锦衣卫的将士在护卫吗?
  答案是否定的。
  先说说锦衣卫。
  锦衣卫属于明朝皇帝的侍卫部队,主要职责有侍卫、缉捕、刑狱等,当皇帝朝会、外出巡幸的时候,锦衣卫也会充当仪仗队。而锦衣卫的高级官员更是随侍皇帝左右,属于贴身侍卫。
  土木堡之战,明军退兵时被围歼,形势异常混乱,许多明军将士是被自己人踩死的。这种时候,锦衣卫的将士们当然要拼死保护明英宗。问题在于,此时还有蒙古军队在往来冲击,他们并不知道明英宗也在军中。
  杨铭在《正统北狩事迹》中这样写道:"……我师大乱,上乃下马,(蟠膝)面南坐。有一虏(剥衣)甲,不与。将不利,其兄来曰:‘此非凡人,举动自别。’"
  明英宗南面而坐,一个蒙古士兵看到他的铠甲很高级,过来要脱下去,明英宗不给,蒙古人就要动手杀人,被同伴拦住。
  这说明,此时明英宗身边的护卫基本都被消灭,就算还有几个,也放弃了抵抗,但肯定不会有三百人。
  杨铭在《正统北狩事迹》中说他被带去见明英宗,"……乃往见驾。时纪信、李虎、袁彬侍,上问:‘来者为谁?’"
  这时候,被俘的明英宗身边已经有人了,其中这位袁彬就是锦衣卫的一位校尉。
  袁彬和杨铭后来一直陪伴在明英宗身边,他口述事变的经过,写成《北征事迹》一书,关键的情节是这样的:
  正统十四年八月十五日,明军溃败之日,锦衣卫校尉袁彬被俘。
  第二天,袁彬被带去见明英宗:"皇上在雷家站高岗地上。众坐达子围着,是臣远观认的是我英宗皇帝。臣叩头哭。上问:‘你是甚么人?’臣说是校尉。"
  袁彬见到明英宗的时候,明英宗是在一处高地上,周围坐满了蒙古人。这也说明,被俘的明英宗基本是光杆司令。
  明英宗听说袁彬会写字,就留他在身边。而杨铭在这之后才来到。
  土木堡之变,明英宗朱祁镇身边别说三百锦衣卫,连三个都没有,但是在他被瓦剌俘虏期间,却有一名锦衣卫校尉一直伴随左右,这名锦衣卫的一生才堪称传奇。
  土木堡之变本就是一场儿戏战争,二十刚出头的毛头小子明英宗朱祁镇在太监王振的怂恿下率领50万大军亲征瓦剌,还把朝中的重臣、精锐全部带了去。
  这不是去旅旅游,搞团建,这是去打仗,要玩命的,但凡明英宗脑子里有块豆腐渣就不应该将军队的指挥权交给一个少了茶壶嘴儿的死太监。
  王振掌握了军队的指挥权,这货干坏事比谁都行,要打仗,真是难为他了,结果在土木堡,明朝50万大军被也先的5万骑兵包围,明军大败,死伤无数,即使是50万头猪也要让也先砍一个月的。
  明军大部分并不是被鞑靼骑兵杀的,居然是在逃亡途中被自己人踩死的,仗打成这样,朱祁镇真是把朱家几辈祖宗的脸丢尽了。
  能够逃回北京的人是少数,大部分人就交代在了土木堡,连皇帝朱祁镇都没有跑脱。不过,这货在最后的时刻还是保持住了皇帝的尊严,南面而坐,静待鞑靼士兵上前砍他的脑袋。
  这个时候的明英宗朱祁镇已经彻底地放弃了抵抗,他身边还有护卫吗?一个都没有,大家都四散而逃,谁管你是不是皇帝,王政已经被锦衣卫指挥使金忠杀了,金忠也殉国了。
  朱祁镇想过逃跑吗?根本就没有,此时的他只想早点结束这一切,就在瓦剌士兵上前要抢夺朱祁镇身穿的黄金铠甲时,被一个千户制止了,这个千户到底是见过世面的,坐在地上的这人不简单,气度不凡,衣着更是不一般。
  不能鲁莽对待,万一是个高官,俘虏了交给也先,说不定还能换几个酒钱。
  得亏这位千户,朱祁镇保住了一丝皇帝的颜面,千户将朱祁镇带到了也先的弟弟伯颜帖木儿面前,朱祁镇这才道出了自己的身份。
  乖乖,捞到了最大的一条鱼,大明朝的皇帝!
  也先顿时振奋了,这一仗打得太值了,灭了大明朝的精锐,连皇帝都给俘虏了,只要押着他,一路向南,兵不血刃的就可以进北京城了。
  朱祁镇身边连个护卫都没有吗?还真有,但是只有两个人,一个就是锦衣卫校尉袁彬,另外一个是通事(官职)哈铭。
  这两个人一直跟随朱祁镇左右,因为哈铭是蒙古人,既然皇帝被俘虏在了北方草原,吃喝拉撒住还有谁比哈铭更适合安排的呢?哈铭就负责朱祁镇的生活。
  袁彬的角色就更关键了,此人出生于近侍家庭,自幼聪颖,能诗善文。他担任起了朱祁镇所有的外事交涉工作,无论是对待也先,还是与伯颜帖木儿,都是袁彬出面,而且屡次都能让朱祁镇在瓦剌高层面前保持住皇帝的颜面。
  朱祁镇对袁彬的依赖那是相当的严重,朱祁镇9岁就死了爹,从小缺乏父爱,心里没有安全感,过去有王振充当他的情感支柱,现在被俘虏了,袁彬就成了他心里那根不倒的柱石。
  唯一的区别是王振是奸宦,袁彬是忠臣。
  袁彬对朱祁镇的忠诚绝对可以排在中国历史忠臣榜前十名。朱祁镇的蒙古包很破旧,一到冬天就冷得睡不着,袁彬就将自己的衣服解开,把朱祁镇的脚放进怀里为其暖脚,如若有蒙古人打将上门,寻衅滋事,袁彬更是紧紧地护着朱祁镇,要和人拼命。
  袁彬对朱祁镇很忠诚,朱祁镇对袁彬更是一刻也无法离开,有一次袁彬惹怒了汉奸宁喜,此货是名太监,投靠了也先,总给也先出主意,甚至打算暗害朱祁镇。
  宁喜在也先面前进言,若要彻底臣服朱祁镇必须除掉他身边的袁彬,也先命人将袁彬绑了押往郊外杀掉。
  朱祁镇听闻袁彬被也先所绑,连鞋都没有穿,一路快跑追了过去,为了救袁彬的命不惜放下皇帝尊严,跪哭在地,求得也先放了袁彬。
  袁彬被释放后,君臣二人商议,必须要除掉宁喜这个汉奸,这货太不是东西了,怎么杀?难道让哈铭去暗杀吗?
  在草原上动手肯定行不通,这个时候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借刀杀人"就体现出来了,给也先说,送封信前往明朝,说给皇帝送点钱财来。
  有钱拿,也先肯定要干这一票,派谁去呢?总不能派个语言不通的蒙古人去吧,旁边不有个能说中原话的宁喜吧,就让这货去跑一趟。
  宁喜也高兴啊,谁都知道这是一趟肥差,也先能捞大头,自己能捞小头,宁喜屁颠屁颠地答应了,兴高采烈地带着人回北京去拿钱,没想到刚走到宣府就被当地守将一刀给剁了。
  袁彬给予朱祁镇的不单单是情感上的依托,更是政治上的助手,甚至是他在俘虏期间唯一的政治伙伴,他在朱祁镇身边起到的作用不是一般的大。
  也先为了长期控制朱祁镇,打算给他找个蒙古老婆,朱祁镇拿不定主意,就问袁彬,袁彬立刻提出反对的想法:
  "以陛下中原大国之君,若成为外族人的女婿,不但气节丧失,尊严丢尽,今后还将处处受制于人。而且,你在作俘虏的时候娶亲,会让人觉得你身为流亡之君,不思返国,却在敌营贪图享乐,于大明国,于陛下今后的声誉都很不利。因此,望陛下能顾全大局,辞掉这门亲事"。
  看看,这就是袁彬过人的政治敏感和特有的政治意识,也先还不死心,还要给朱祁镇送几个美女,又是袁彬阻止了朱祁镇骚动的心灵。
  后来,也先又选了六名美女去服侍明英宗,袁彬又教明英宗回复说:"待朕归国娶令妹时,再将六女纳为媵从,也算不负令妹了。"
  也先拿朱祁镇没办法了,他的价值也愈来愈低了,北京城早就立了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为帝,与其让朱祁镇在草原上混吃混喝,浪费粮食,还不如放回去,让他哥俩去争龙椅吧。
  也先就将朱祁镇放回了北京,回来后的朱祁镇待遇并不好,弟弟景泰帝朱祁钰并不待见他,将他安排在皇宫南面的一座破宫殿里,没有杀了他,真的对得起"朱"这个姓氏了。
  袁彬护主有功,得赏,赏个啥呢?锦衣卫试百户!景泰帝朱祁钰也够小气的,不过,大家心里都明白,谁让你护得那么踏实的,朱祁钰巴不得哥哥朱祁镇让瓦剌人一刀给剁了呢,你倒好,好生生地把他给护回来了。
  袁彬真正受到重用是在明英宗复辟之后。夺门之变后,明英宗复位,除了重用那批投机的政治小人,就是启用了袁彬担任锦衣卫指挥使,他对袁彬的话几乎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连内阁首辅的罢免都要和袁彬商议,袁彬找媳妇,要办婚礼,主婚人居然是朱祁镇的老丈人孙显,可以想象袁彬在朱祁镇心目中的地位有多高。
  袁彬还是一如既往地对朱祁镇中心耿耿,后来石亨、曹化淳等人造反,又是袁彬主持平叛。袁彬后来也被朱祁镇入过狱,因为另外一个朱祁镇宠信的锦衣卫指挥门达的诬陷,袁彬入狱,在门达抓人之前,朱祁镇给门达只说了一句话:
  "随便你怎么办,但要把活的袁彬还给我。"
  你这个态度了,还办什么办?斗争不应该是你死我活吗,袁彬虽然进去了,但有皇帝罩着,谁也不敢把他怎么样,没多久就出来了。
  袁彬不但忠诚,而且很仗义,明英宗朱祁镇死后,儿子朱见深继位,他清算了一部分人,其中就有当初诬陷袁彬的门达,门达被流放,袁彬亲自在郊外为其送行,还赠送金钱,让门达好不感慨。
  成化十三年,袁彬死于任上,大明对他进行了厚葬,大明历代皇帝也对袁彬多有表彰,现在江西宜丰县澄塘镇秀溪村还有袁彬的墓葬群。
  锦衣卫最初是朱元璋所设置,一开始的名称是"拱卫司",护卫皇帝人身安全是它的重要职责之一,属于明朝皇帝最贴身的禁卫亲军。而且锦衣卫本身也担负着一定的军事职能,包括刺探军情、策反敌将等等。所以,明英宗朱祁镇当时御驾亲征西北,必定有一部分锦衣卫随行负责他的贴身防卫。
  关于土木堡之战中,明英宗朱祁镇身边的亲兵护卫问题,战后交战双方的史料中都有记载:
  《蒙古黄金史纲》记载:"待汉人从战壕里出来,也先太师反击,汉军大溃,除三百人不曾离开阵地以外,余者均遭屠戮。"
  明朝高岱《鸿猷录》记载:"虏以劲骑蹂阵入,奋长刀击我师,大呼觧甲投刃者不杀。众裸袒相蹈籍,死尸蔽塞川,野诸宦竖宿卫士矢被体如猬。上与亲兵乘马突围不得出,遂下马据地坐。"
  明朝方面讲了明英宗朱祁镇随亲兵突围失败,蒙古方面则讲出了300人之数。正是这300人在最后时刻,以"我等系大明皇帝之臣子,岂可弃君逃跑"为誓,守着皇帝死战到底,明英宗朱祁镇则是在他们全部战死后被俘。
  虽然尚无确切史料证实这300人的身份,但从他们面对死亡所表现出的忠诚来看,应该是与皇帝关系最为亲近的锦衣卫,而不大可能是一般的士兵。
  有网友问:据说土木堡之变中,有三百名锦衣卫在明英宗朱祁镇的身边保护他到最后,真是这样吗?那么首先我们要知道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锦衣卫到底去没去土木堡。
  《实录》载:"车驾发京师亲征。……命下逾二日即行,扈从文武吏士皆仓猝就道云。"此前三天,"命在京五军、神机、三千等营在营操练者人赐银一两,……兵器共八十余万。又每三人给驴一头,为负辎重。"可见,这次明军主力全部都是京军三大营的精锐力量。
  《明史》卷八九《兵志一》正统二年选兵事说:"令锦衣等卫、守陵卫卒存其半,其上直旗校隶锦衣督操,余悉归三大营。"可见,当时,还是有一半锦衣卫等亲军随同皇帝出战了。
  最后明军5万骑兵在成国公朱勇带领在孤军冒进,在鹞儿岭全军覆没,随后,蒙古兵合围明军主力。明军驻扎的地方没有水源,挖地6米都看不到一点点水,经过2天时间,明军无论士兵,还是战马都已经饥渴难忍。
  此时,蒙古军放开包围圈一角,哪里正是水源地的位置明军纷纷出走已经架设完整的阵营,冲出去抢水喝,但是才前进几里地,数万蒙古骑兵从四周猛烈冲锋过来,明军完全崩溃。
  已经连续行军,疲惫不堪,缺粮少衣,还2天没有喝水,又离开了自己的坚固设防阵营的明军,在数万蒙古骑兵冲过来的时候,完全失去了抵抗的意志。所谓:"寇复围,四面击之,竟无一人与斗,俱解甲去衣以待死。"等于是放弃抵抗,跪下等死。
  明朝大军伤者一半,死者三分之一,全军覆没,著名统帅英国公张辅等百余位大臣都死于乱军当中。明实录记载,当时确实有一支规模很小的护卫军保护着明英宗在战场上左冲右突,想冲出去。
  但是突围无望,此时护卫将军樊忠气愤之下,大喊:"王振老贼,是你这奸佞误国葬送我大明数十万将士,汝罪恶滔天,饶你不得,吾为天下诛此贼!"一锤打死了祸国殃民的王振,这位陕西世袭武将家庭出身的皇帝护卫将军在保护明英宗突围的时候,被蒙古骑兵乱箭射死在战场上。
  随后,锦衣卫校尉袁彬带领卫队继续保护明英宗突围,但是最终突围无望。明英宗跳下战马,座在地上,等着束手就擒。随后,袁彬也一直在蒙古草原上伺候被俘以后的明英宗。后来袁彬协助明英宗再次继位,被封为锦衣卫都指挥使。
  明朝皇帝的亲军总共有"二十二个卫",其中以锦衣卫最为重要。锦衣卫等同于皇帝的猎犬,埋伏在社会的各种地方,军队当中有,政府当中有,茶楼酒馆中有,大街小巷中有,学校中有,基本上处处都有,一查探到不对的地方,立刻向皇帝报告。作为皇帝最亲近的卫,皇帝御驾亲征,肯定要跟随皇帝。
  明英宗朱祁镇率领北京三大营二十万大军征讨瓦剌时,锦衣卫也掺杂其中,那么在明英宗"土木堡之变"被俘之前,锦衣卫有没有保护明英宗呢?
  正统十四年七月初,统一蒙古各部的瓦剌也先分兵四路,从不同的方向对明朝发动进攻。当天,边境要塞大同被破的消息从前线传回京城,大臣们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你说一句,我说一句,到底该由谁担任这一次的主帅?
  任谁都没有想到,明英宗跳了出来,表示自己要担任这一次的主帅!一石激起千层浪,朝中各部大臣上书明英宗,希望明英宗不要以身涉险,毕竟天子只有一个。可是明英宗在太监王振的教唆下,坚定不移的决定亲征。
  于是在七月十七日正式出征。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如果不出意外,二十万大军出征,粮草都得要准备上几个月,然而这次明英宗出征粮草仅仅准备了几天,这也导致了后来军队连边境都没有到达,就已经出现了缺粮的情况。
  明朝自永乐年间开始就与蒙古各部开展友好的朝贡贸易,每年蒙古各部的牧民在各部使者的带领下,携带着牛、羊、马进入明朝境内与明政府交易,带领牧民而来的使者还可以收到明政府赏赐的财物。你好,我好,大家好,可为什么也先要打破这种和平的情况呢?
  从永乐年间起,随着时间一天一天的推移,到正统年间时,蒙古各部打起了小心思,往常规定使者最多不能超过五十人,可是到正统年间,使者竟高达两千人,而这两千人明政府都得要赏赐。
  使者数量变多也就算了,与明政府交易的牛、羊、马质量也变得越来越差,什么病牛、病羊、病马、残牛、残羊、残马,都拉过来交易。
  最主要的是,蒙古各部为实现利益最大化,沿途仗着人多还进行烧杀抢掠的生意,明政府忍无可忍,想教训一下蒙古各部,将原本应该付的五成价钱,压缩到一成。这时瓦刺也先统一了蒙古各部,野心膨胀,于是战争爆发。
  八月初一,明英宗率领军队抵达前线大同,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钦天监彭德清、大学士曹鼐共同上书,希望明英宗能够撤退(在行军的途中,众大臣已经多次上书,但都被王振截了下来)。
  可是明英宗在王振的教唆下,就是不肯撤退。户部尚书王佐被逼无奈,天天跪在明英宗帐篷之前,请求撤退,却丝毫没有效果。
  按道理来说,军队都已经到达前线了,这些大臣不应该再要求撤退才对,可是为什么还要求撤退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在行军的过程中多次下雨,士兵疲惫,而且在出征的第二天就已经出现了缺粮的情况,再加上前线大军兵败的消息不断传回军中,士气大减,一支缺粮又疲惫又没有士气的军队,怎么能够打得过骁勇善战的蒙古骑兵?
  就在众大臣感觉到事情无可挽回的时候,王振突然间下令班师回朝。到底是出现了什么原因呢,莫非是王振醒悟了?不是!原来是镇守大同的中官敦敬向王振这个从来没有与蒙古骑兵打过仗的人,描绘出了蒙古骑兵的可怕,这才导致王振产生恐惧心理,下令撤退。
  一开始撤退的路线是由紫荆关班师回朝,但是由于军队需要经过王振的老家蔚州,王振本人在蔚州有着超乎想象的田地,害怕士兵踩坏他的庄稼,因此命令士兵按照来时的路回到大同,再按来时的路从居庸关回京。
  士兵们一个个都恨王振恨的咬牙切齿,原本粮食就短缺,原本就已经疲惫,现如今竟然不躲避也先的锋芒,挺进也先有可能攻击范围内班师回朝,这不是找死吗?王振可不管这些,他只是惦记着他的庄稼。
  八月十日,长途跋涉的明军终于抵达宣府,眼看着就要到达居庸关,不成想处于狼山的也先发现了行走中的明军,进行长时间的观察看出明军是疲惫之师,试图进行攻打。就在也先跃跃欲试的时候,明军发觉,派遣朱勇率领五万骑兵阻击也先,为大军拖延时间。
  朱勇盲目自大,认为自己有五万骑兵,而也先这时仅有两万骑兵,其他的骑兵还没有集结,打一个也先,不就是跟戏耍两三岁的小孩那么简单吗?结果鹞儿岭五万大军中伏,全军覆没。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朱勇的死是值得的,因为他的死,二十万大军将得以保全,但是偏偏出现了意外。就在行军到离军事重镇怀来城仅有二十里路程的土木堡时,王振突然下令停止行军,因为有两千辆运着他所需要的东西的车,还没有到。
  众大臣差点没有被王振这个理由气死,纷纷上书,希望留下一部分的军队殿后,其余的先进入怀来城。估计这次的上书也被王振截了下来,明英宗并没有批复。
  土木堡四面环山,无险可守,最重要的是没有水源,历来在这样的地方驻扎都是兵家大忌。
  八月十四日深夜,也先率领大军从山上扑下,对明军主力第一次发动攻击,已经到达极限的明军不是也先的对手,节节败退,但是也先却不敢追击,毕竟明军有二十万,而自己仅有五万。
  明军为了防止也先骑兵进攻,纷纷挖掘壕沟,准备固守。八月十五日,也先诈和,表示愿意和谈,为了表示诚意,在和谈的同时军队退去。
  就在王振准备下令全军跃出壕沟,马上转移的时候,户部尚书邝埜看出其中的端倪,也先已尾随明军多天,不可能就此撤退,希望王掁三思。可王振他就是王振,他压根不管邝埜的话,硬是下令撤退。
  由于土木堡没有水源,士兵已经两天没有喝水,一得到撤退的命令,直接乱成一团,你跑,我也跑。
  突然间,消失的也先率领着骑兵出现在明军的面前,此时的明军根本没有抵抗之力,蒙古骑兵就跟切菜一样随意着砍杀二十万明军。二十万明军全军覆没,上面所说的那些大臣也全部死于这场战争,王振同样也死于这场战争,不过王振不是死于蒙古骑兵之手,而是死于己方将军樊忠之手,樊忠拎着大锤一锤锤爆王振的脑袋。
  身处这场战争的明英宗,已经丧失了二十万大军的控制权,他能够控制的也就只有他的亲军,也就是锦衣卫在内的"卫"。
  明英宗率领着亲军到处突围,可就是突不出去,亲军的人数反而变得越来越少,直到最后一个不剩,只剩下一个名为喜宁的太监留在他的身旁。而他自己则保留了大明皇帝最后的威严,盘坐于乱军之中,幸得一位蒙古骑兵慧眼识人,看出这是大明的皇帝,他才得以留存性命,要不然就得死于这场战争之中。
  有的人或许会觉得,锦衣卫不是武功高强,能够飞檐走壁吗?为什么突不了围?其实锦衣卫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神,也跟正常人一样,只不过因为他的特殊性(监视),导致了百姓对他们产生恐惧,也因此神话了他们。
  结语
  最该死在土木堡的人当属王振与明英宗,可是却偏偏只死了王振一个。如果明英宗也死在土木堡,那么之后负责"北京保卫战",将也先打到落荒而逃,力挽狂澜的于谦也就不会死了(于谦冤死于明英宗之手)。对于明朝而言,明英宗应该是一个死了比活着更好的人。
  看了几个回答,貌似都在顾左右而言他,这个就没意思了,不知道就说不知道,何必强答呢,居然还有那么多人为他们点赞——那么我就来回答一下吧。首先,土木之变发生之际,英宗身边确实有锦衣卫的存在。因为锦衣卫的职能,除了打探侦察和秘密抓人、关人,还有一项便是做皇帝的仪仗队和保镖。
  每当皇帝因祭祀或巡游而出宫时,锦衣卫也要在驾前扈从。他们有的负责沿途巡视,有的负责在銮跸与京城之间传报消息,有的在驾旁侍骑,传奏御辇的起落。作为皇帝的贴身卫队,为了保证皇帝的安全,锦衣卫必须防患于未然。他们于是时时出动,刺探可能威胁皇权、危害朝廷的行为和言论,并捉捕和审讯嫌疑人。他们的这项任务被皇帝特许,并逐渐演变为军事特务的职能。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出警入跸图》中能清楚地看到随驾扈从的锦衣卫官军。
  其次,咱说说土木堡之变发生之际这些锦衣卫是怎么表现的?请大家注意了,当时瓦剌骑兵杀到明英宗身边之际,大部分侍卫自然也包括锦衣卫都溜号了(不要以为他们像武侠片里那么牛逼,那些都是假的),只有两个人留在了皇帝身边。这两个,一个叫袁彬,一个叫哈铭(后赐汉家姓名曰杨铭),前一个是汉人,后一个是归化明朝的蒙古人。
  英宗被也先抓走之后,这两个锦衣卫便成了皇帝身边最后的依靠,在蒙古期间,皇帝所有的一切,包括吃饭穿衣一直到与也先的谈判,都由这两人负责。每到夜晚,北风刺骨,落难到草原蒙古包的皇帝难以入睡,袁彬便解开衣服将皇帝冻僵的脚裹人怀中取暖;每逢随军转移车马不能行,他便背着明英宗而行;当英宗心里郁闷,长吁短叹之极,他又反复开导,坚定皇帝回国的信心。
  当时,也先曾有意招明英宗做自己的妹夫,袁彬劝英宗辞退。也先又选了六个蒙古美女给英宗,也是袁彬教明英宗回复说:"等朕归国之后,迎娶令妹,你到时候再把这六个美女送来当陪嫁好了。"由此瓦解了也先的阴谋。也正这个缘故,也先曾打算杀死袁彬,紧要关头,明英宗赶到,他置皇帝尊严而不顾,哭求也先,终于将袁彬救下。
  当然,最终明英宗得以回到北京,这两名锦衣卫也得到了不错的回报。
  这个说法听起来十分令人激动,但恐怕并非事实。
  细节多谬的蒙文史籍
  就笔者所见,类似记载出自17世纪初的一部佚名蒙文史书《蒙古黄金史纲》:
  征服女真国刚刚凯旋,汉地的景泰皇帝便统率军队,前来讨伐蒙古了。中途相遇,汉人筑起重围,无法接近。也先太师佯为退却,却另派出后哨,待汉人从战壕里出来,也先太师反击,汉军大溃,除三百人不曾离开阵地以外,余者皆遭屠戮。生擒一人,问道:"你们何以不动?"那人回答:"我等系大明皇帝的臣子,岂可弃君逃跑?"当追问"哪个是你的皇帝"时,那人把掩藏地下的皇帝指了出来。于是从坑中拽出皇帝。砍不伤身体,环刀却一段一段地落刃了;捆绑起来,抛入水中,则浮而不沉。既然无术加害,只好遵照梦的指示,将景泰皇帝给了额森萨玛依。
  《蒙古黄金史纲》有关土木之变前后的记载存在很多问题。譬如引文中就把正统皇帝误认为景泰皇帝;后文说也先封锁抓到皇帝的消息,但历史上在被俘的次日,英宗就让人带信回京,索要"珍珠六托、九龙段子、蟒龙、金二百两、银四百两"等财物来"赏也先"(袁彬《北征事迹》)可见对于这部书是不能轻信的。还需要对照另一方面的明朝汉文史料。
  (朱风、贾敬颜译《汉译蒙古黄金史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汉文史籍中记载的真相
  有关土木之变,当事人李贤、袁彬、杨铭都留下了自己的记载,可以说是珍贵的一手史料。
  成化朝阁臣刘定之也编纂了《否泰录》,专门记载这段史事。其中提到英宗在明军溃败时说:"上与亲兵乘马突围不得出,被拥以去。"说明英宗是企图骑马突围的,而非固守不动。这里的亲兵更可能是腾骧四卫管辖的勇士,这些勇士是永乐朝以来由精锐军士与从蒙古地区逃回明朝境内之人组成的作战部队,其战斗力应好于负责日常仪仗的锦衣卫校尉、将军等群体。事实上作为锦衣卫校尉的袁彬,就是另外被擒,而不是和英宗一起被俘的。
  之后的情节,英宗曾告诉在他被俘期间随侍的翻译杨铭,杨铭口述的《正统临戎录》一书中有记录:
  也先差使臣同大吉前来,未到我营,我起营了。差来使臣察毡就将大吉杀了。也先来将我营乱了。我下马,蟠膝面向南坐。
  有一达子来剥我衣甲,我不服他剥,达子要伤害我。有达子兄到来,问说:『怎么的?』
  达子回说:『我要他的衣甲,他不肯与我。』
  达子兄说:『这个人不是等闲的人,动静不象个小人儿。』就将我拏去见也先弟赛刊王。
  我就问:『你是也先么?你是伯颜帖木儿么?你是赛刊王么?你是大同王么?』
  赛刊王惊惧,不花就上马去见也先,说:『我的爱马的拏将一个人来见我,问那颜名字,问我的名字,问大同王名字,怕不是大明皇帝?我来报得那颜知道。』
  这里说的很明白,英宗下马坐下,与《否泰录》骑马突围不成功的记载是可以相容的,但与《蒙古黄金史纲》"躲在地下"的记载完全不同。按《蒙古黄金史纲》的说法,瓦剌人是从俘虏口中得知英宗的身份的。但按英宗自述,瓦剌人来要剥英宗衣甲时都不知道他是谁。这也从侧面说明当时并没有什么人还在保护英宗,否则很容易看出英宗身份特殊,不必由"达子兄"来推理。
  这样看来,"300锦衣卫保卫英宗"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除非认定英宗有意隐瞒这段并不光彩的被俘经历,而要营造他孤身一人在大军中存活下来的神话。但事实上,英宗复辟以后,对当年在草原上侍奉他的袁彬、杨铭、夏福等人都公开加以优待,显然并没有隐瞒的意思。
  近年来有关明代锦衣卫的文艺作品不断出现,为其带来了不少人气。但探究其相关历史时还需谨慎对待,以免为其增加本不存在的光环。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明英宗朱祁镇坐像)
  首先了解一下引发土木之变的原因。
  土木之变是明朝与瓦剌部落之间的一场大规模战役,这场战争是瓦剌部落首领也先引发的,也先是瓦剌部落的实权人物,拥立一个黄金家族的傀儡脱脱不花为大汗,实际掌握权力的是也先,也先与脱脱不花同时向明朝派遣使者,然后就能得到明朝的赏赐。
  明朝的赏赐是以瓦剌使者的数量来派发的,为了多得到赏赐,瓦剌人经常虚报使者数量,同时擅自扩大使者数量,在也先之前瓦剌派往明朝的使者是50人,也先成为首领后,一年之内把使者数量提高到2000人。
  而且这还不满足,虽然瓦剌使者有2000人,但是上报给明朝的数量却是3000人,以此索取更多的财物,当时掌权的司礼监太监王振按照实际数量给予赏赐,结果也先不干了,经常骚扰明朝边境,并且在公元1449年,发起瓦剌大军并联合其他几路大军,并且兵分4路大举进攻明朝。
  大汗脱脱不花和兀良哈部攻打明朝的辽东地区,贵族阿剌知院攻打明朝的宣府地区,也先率军攻打大同地区,此外还有一路攻打甘肃张掖,四路蒙古大军合计五到六万人,明朝的边境告急。
  此时的明朝正处于明英宗朱祁镇的统治,他是明朝的第6位皇帝,朱祁镇的父亲是明宣宗朱瞻基,爷爷是明仁宗朱高炽,明朝经过朱元璋的洪武盛世、朱棣的永乐盛世,接下来就是朱瞻基和朱高炽共同建立的仁宣之治,其国力到达巅峰。
  瓦剌攻打明朝的消息传来,明朝也做了一系列的应付措施,不断向边镇增兵,当也先攻打大同时,大同守将吴浩战死,大同失守,明朝派出宋瑛、井源、朱冕、石亨四将各率一万兵力防御也先,由于四朝元老太监郭敬接受了瓦剌受贿,从中作梗,导致四万明军全军覆没。
  消息传到京城,朝廷震动,明英宗朱祁镇决定效仿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御驾亲征,但很多大臣表示反对,比如兵部尚书邝埜、吏部尚书王直、兵部侍郎于谦都认为皇帝不应该亲征,明朝的兵部尚书相当于国防部部长,兵部侍郎相当于国防部副部长,整个兵部(国防部)都不同意皇帝亲征,但是明英宗就一定要亲征。
  大多数意见认为明英宗亲征是被司礼监太监王振蛊惑的,当时的王振是明英宗最宠信的太监,也是四朝元老太监,同时也是积极的主战派,但是,明朝的太监即使权力再大,那也是皇帝给的,皇帝想要收回,分分钟的事,况且当时的明英宗已经23岁了,完全是个成年人,自己能够拿主意了,王振虽然会影响明英宗的决定,但是最终拿主意、做决策的还是明英宗朱祁镇,所以御驾亲征就是明英宗的主意。
  明朝初年的皇帝其实都有这个爱好,你看明太祖朱元璋是开国皇帝,亲征的次数就很多了,而明成祖朱棣更是五次北伐,次次都是皇帝亲征,就连明宣宗朱瞻基为了平定汉王朱高煦的谋反也曾御驾亲征,除了明仁宗在位时间时间短没有亲征外,明初三位皇帝都有亲征。
  为了这次亲征,明朝出动了京军三大营主力,合计约22万人,三大营分别是: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
  五军营包括中军、前军、后军、左军、右军,士兵是从明朝各个地方行省抽调出来的精锐骑兵与步兵。三千营主要是蒙古投降过来的骑兵,不止三千人,神机营则是火器部队,是当时最先进的火器部队。
  三大营是明成祖朱棣时期组建的部队,参与了很多战役,包括靖难之役、成祖北伐、平定安南等战役,骁勇善战、战功赫赫,是明朝最强大的军事力量,这部分军事力量归皇帝直接指挥,由皇帝指派亲信担任各军中的将领,远远强于地方军和边防军,三大营是明朝中央主要作战部队。
  明英宗时期虽然已经有了太监干政,包括有了锦衣卫这样的特务机构,但锦衣卫的职责为皇帝充当侍卫与仪仗,并负责情报、侦察,从事逮捕、审问等活动,锦衣卫的前身是京城禁军,但不是正规的作战部队,不参与对内对外战争。
  土木之变明军之所以惨败,有很多原因,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准备严重不足。
  明英宗从下诏亲征到出发只用了两天时间,22万大军出发只用了2天时间准备,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打仗需要准备大量的物资,动员辅助人员,还包括集结部队、准备军械,都需要时间,两天时间是绝对准备不好的,而皇帝出征则更加麻烦,明英宗甚至还带了几百名御用厨师,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出发,整个大军是一片混乱。
  而且大军出发作战,还需要协调各兵种,进行战争动员,处理指挥权,这可是22万大军啊,如何才能保证整个军队组织协调一致?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但明显明英宗根本不管这些,为后来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二、太监负责军政大权。
  皇帝御驾亲征结果却由司礼监太监来负责军政大权,王振当了一辈子太监,根本就没打过仗,让他来负责不是搞笑吗?
  跟着明英宗一起出征的有不少武将功臣,比如张辅,当时七十五岁,曾经跟随过朱棣打靖难之役、两次攻伐过安南、随朱棣多次北伐蒙古,随明宣宗朱瞻基平定过汉王朱高煦的谋反,参与过麓川之役,是当时的四朝元老,是明英宗时期少有的功臣,战功赫赫,身经百战。
  尽管张辅很有经验,但是明英宗就是不让他指挥作战,能怪谁呢?除了张辅之外,还有成国公朱勇,朱勇是名将朱能的儿子,跟随过明成祖朱棣北伐蒙古,跟随明宣宗朱瞻基平定汉王的朱高煦的叛乱,同样也是经历过战争的功臣之后,还有驸马都尉井源、平乡伯陈怀,都是身经百战、战功赫赫的功臣,但这些人都得听从太监王振的指挥。
  王振从来也没有打过仗,也没有指挥过如此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怎么能不失败呢?
  三、全军指挥混乱、匪夷所思。
  整个土木之变,22万明军指挥极度混乱,在情报都没有完全搞清楚的情况,皇帝御驾亲征,首先是天气原因,一出宣府就风雨交加,皇帝坐在轿子里倒是没有感觉,但手下的士卒和官员全部淋雨前进,大臣多次劝谏皇帝班师退兵,但就是明英宗就是不肯。
  如果是下雨还只是无法控制的天气原因,那么沿途士兵的军纪败坏,毫无纪律性,就让这支军队毫无士气,而且沿途还有不少明军与瓦剌人战斗过的场面,刚到大同,就听到了宋瑛、井源、朱冕、石亨四将兵败的消息,结果皇帝又害怕了,一仗没打,又开始撤退了,这不儿戏吗?
  撤退就撤退吧,但明英宗撤退的道路匪夷所思,原本计划是从大同经蔚州从紫荆关回京的,但到了蔚州之后,大军又开始向北走了四十里,本来向东走60里就能到紫荆关,明英宗却向北走,史书上说是太监王振想让明英宗到自己的家乡,但又担心士兵太多踩坏自己家的田地,花自己的钱,又擅自改变进军路线,变来变去,朝令夕改,全军的指挥一片混乱,怎么能不败呢?知道的以为他们去打仗,不知道的还以为皇帝出游呢?
  四、王振与大臣的矛盾加剧。
  在整个皇帝亲征过程中,王振与大臣的矛盾越来越深,甚至有大臣想预谋刺杀王振,让皇帝退兵,吏部郎中李贤与大学士曹鼐就谋划刺杀王振,但没有成功,22万明军还没有遇到蒙古人,就开始自己窝里斗了,这能打仗吗?
  后来明军失败,也是把责任归于王振,明英宗的护卫将军樊忠也把失败的责任归于王振,并且愤怒地击杀王振,也有说法是说王振死于乱军之中。
  五、明军中了瓦剌的计谋。
  原本从蔚州向东60里就能到达紫荆关,进入关内明英宗就安全了,可是王振及明英宗偏向北走,从蔚州向北走到宣府,再从居庸关入关,这实际上是走了远路,就是在这个时候,也先得知明军动向,将明军包围在土木堡,原本有机会让明英宗先行离开土木堡的,只因为王振以1000辆辎重车没到为由,下令全军在土木堡扎营,等到第二天时,明军想走也走不了,被瓦剌人包围了,这是严重的情报失职。
  土木堡城中没水,城南的水源被瓦剌人占领,明军在城中挖井二丈多深,也挖不出水来,士兵饥渴难耐,也先反而假装与明军议和,故意迷惑明军,然后在第二天撤走占领水源的士兵,王振不知是计,下令全军取水,等到明军因为饥渴全部涌入水源地喝水时,瓦剌大军伏兵尽起,明军毫无战斗力,全军崩溃,22万明军有三分之一当场被屠杀,另有相当多的人被瓦剌俘虏,只有少部分人逃走。
  仅此一战,明军阵亡功臣、文武大臣、大学士、朝廷高官五十多人,整个朝廷跟随明英宗一起出征的百官被团灭,这个名单多得吓人,死了两个尚书、3个侍郎、1个副都御史、1个左通政、3个太常寺少卿加1个太仆寺少卿、3个给事中、3个中书舍人、11个监察御史,还有一堆朝廷官员。
  阵亡的还有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驸马都尉井源、襄城伯李珍、平乡伯陈怀、遂安伯陈埙、修武伯沈荣等等,这些都是武将功臣出身的将领,其中张辅都七十多岁了,是明成祖时期的功臣,一直到明英宗时期,而明英宗作为皇帝,被俘虏的时候,身边空无一人,明军全军覆没,这就是土木堡之战明军覆没的全过程。
  至于三百名锦衣卫护卫明英宗的说法当然是虚构的,明朝的正规军都被瓦剌人杀得崩溃了,锦衣卫能起什么作用呢?即使有,也一样不是被杀死或者俘虏,就是逃走。
  这个不清楚。但锦衣卫袁彬确实是一直保护朱祁镇的,包括被俘虏后一直追随左右。
  大家好,我是趣撩历史,我来回答这个问题。题主用据说这个词非常恰当,三百锦衣卫保护明英宗到最后这应该就是段子,有可能出现在传记小说里,正史里没有相关记载。如《明史•本纪第十•英宗前纪》 和《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 都没有三百锦衣卫的记载,但是在《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八十一》中提到过明英宗被俘虏后,锦衣卫校尉袁彬来面见皇帝,并贴身侍卫。所以根据史料记载我认为,土木堡之变中,三百锦衣卫保护明英宗到最后为子虚乌有,但英宗身边确实有锦衣卫保护。
  《明史》中关于土木堡之变的记述相对简单,只说了明英宗御驾亲征,在土木堡被围,明军被击溃,将士战死数十万,自英国公张辅以下多名朝廷重臣殉国,然后一句"帝北狩" ,明英宗被瓦剌捉到北方,这么大的历史事件就记述完毕,简单粗暴到了极致。
  在《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中记述相对详细了许多。《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八十一》中提到,在明英宗被俘虏后,癸亥虏众奉车驾次雷家站,以锦衣卫校尉袁彬来见,上问:"能识字否?"彬对曰"能。"遂令侍左右。是日,命彬以书与千户梁贵回京,取九龙蟒衣、叚匹及珍珠六托、金二百、两银四百两,去赐也先。
  瓦剌军队带着明英宗驻扎在雷家站,这时候锦衣卫校尉袁彬来拜见皇帝。明英宗问袁彬:"你识字吗?"袁彬回答说:"我识字。"然后英宗就安排袁彬侍卫在身边。并且让袁彬起草诏书,让锦衣卫千户梁贵带着诏书回京,去取金银珠宝赏赐也先。
  大家注意了,锦衣卫校尉袁彬是英宗被俘后才来的,但是千户梁贵又是从哪里冒出来的。从上下文的关系来分析,梁贵一直就在明英宗身边,而且应该被京城的官员所熟知,否则如果安排袁彬带着诏书回京的话,京城留守的官员根本都不认识你,怎么判断诏书的真伪以及传达的信息是否属实。所以根据史料记载分析,我认为土木堡之变中,三百锦衣卫保护明英宗为子虚乌有,但是明英宗身边最后确实有锦衣卫保护。
  我是趣撩历史,原创不易,如果您喜欢我的回答,请您关注我,我会为大家奉献更多精彩内容!

从解放战争时期的两次破格用帅,看毛主席的胆识魄力和远见解放战争时期的毛泽东主席1946年,东北战场国民党军队势头正大,我军尚处于战略防御的被动阶段。左侧居中的是林彪,往右依次为高岗陈云张闻天吕正操4月16日,毛主席和中共中央做出决定,毛主席与农业集体化时期的工分制收罢工,社员们聚在一起,等候小队会计或记分员为自己一天的劳动记分。这样的生活场面,经历过或了解农业集体化时期的人都不会陌生。工分制,是新中国农业集体化时期实行的一种劳动报酬制度,人万历时期,明朝为何要杀害3000多抗日有功的戚家军1593年十月,刚刚参加了抗日援朝战争的戚家军回到了国内驻地,蓟镇总兵王保就把戚家军官兵骗到了演武场。紧接着,蓟镇总兵王保命手下向戚家军官兵亮起了屠刀,现场血流成河。根据明实录和朝朝鲜半岛全史(上)统一新罗王朝国都人口90万,直追大唐长安城一古朝鲜国时期(前2333年至前108年)。古朝鲜国是朝鲜半岛历史上第一个统一朝鲜北部地区的奴隶制王朝,由檀君王俭所创建,定都王险城,分为檀君朝鲜(约前2333年至前1043年,持带你走过中国史前文明史前文明是指在人类出现文字以前的文明。中国商代出现的甲骨文,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文字记载,而中国的史前文明应该是夏商以前的远古时期。劳动创造了人类,因此,考古学者通常以生产工具的变化陈毅的军事能力到底怎么样呢?是不是像有些人说的那样,军事不行在网上看到很多人说,在开国十大元帅中,陈老总不应该被授予元帅。因为在授衔的时候,他已经不在军队了,按照规定,不在军队的人不应参加授衔。还有人说他不应该被授予元帅的原因是他的军事能力一篇短文让你了解冀鲁豫边区1937年底至1938年春,在日本侵略军大举进攻下,华北重镇太原济南相继沦陷,国民党军队向南溃退,地方政权瓦解,使平汉津浦石德陇海四大铁路之间的广大地区成为真空地带。河北省委和山东宋氏三姐妹的唯一后人是谁?其母为好莱坞女星,遗产令他富可敌国在中国风起云涌的近代史中,有这么三位女性不得不提,那就是宋霭龄宋庆龄宋美龄,即宋氏三姐妹。这三个女人可以说是中国20世纪最耀眼的姐妹组合,风光不知胜过如今的女团几万几亿倍。然而就是史记人物点评之三从至刚到至柔的张良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大父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厘王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留侯张良,他的先人是韩国人。祖父开地,做过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的相。父亲平,做过厘王1947年土匪偷袭,多名高级干部牺牲,毛主席却枪毙护卫员,为何?在距离内蒙古赤峰几十公里外,有一个革命烈士陵园,它坐落于柴胡栏子,这里景色宜人,苍松繁茂,无论是群起波伏的山坡,还是绿树阴阴的风景,都让人感到心情愉悦,但最抢眼的,还要当属园里的纪真实的1988年中越海战现场大曝光真实的1988年中越海战现场大曝光(多图)1988年3月初,两艘飘着八一军旗的军舰出现在南中国海面上。它们是我人民海军导弹护卫舰鹰潭号和湘潭舰,奉命去南沙执行正常的巡逻任务和考察。
1938年,林彪差点被哨兵一枪毙命,伟人为何评价打得好1938年3月的一天,一颗子弹打破清晨浓雾中的宁静,嗖的一下从林彪的右肋骨而入,再由背侧穿出打断了一根肋骨,伤到林彪肺部以及脊梁骨多处,导致今后神经受损,怕光怕风怕水,天气寒冷之时斯大林希望能用15个师换他!林彪在苏联究竟干了什么?林彪具有很强的军事实力,就算在开国元帅之中也是首屈一指,世人对他军事领域的称赞不绝于耳,例如少年军长百战百胜等等这些。实际上,林彪元帅的军事水平不但在我国享誉美名,国外一样也得到了对越自卫反击战,许世友愤怒下令炮轰谅山,不留一个房屋提到对越自卫反击战,让中国人民又气又恨。痛恨受到中国人民倾力相助的越南,转过头来对付中国,可谓忘恩负义。说起这场建国后的惨烈战争,不得不令人想起那位坚定果敢的解放军将领,他就是令越历史上有哪些惊艳绝伦的女子的离去使她们成为了传奇?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被斩首殉教这位生前颠沛流离窝窝囊囊名存实亡的囚徒女王,在度过了二十年的监禁生活后,迎来了自己盛大的死亡。生前她被利用被欺骗被折磨和囚禁,总之是各种失败。但是玛吉林将军坟为何被称为东方金字塔?吉林将军坟说的应该是集安的将军坟吧!这段时间来,人们对于集安将军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致使其名气大增,但是你知道集安将军坟为什么如此引人注目么?其实真实的原因很简单,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鲁迅曾说,人往往憎和尚,而不憎道士,有几个人真读明白了?道士崇尚道法自然,国家有难道士有责,因此历史上的乱世,道士大多数都下山救世,这就是道法自然的体现。和尚尊崇万境皆空,世间的一切都是虚幻,盛世则大开佛门,广渡有缘人,乱世则闭门自渡。作为史上最荒唐的太上皇,北周宣帝宇文赟到底有多奇葩?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奇葩帝王扎堆生长的时期,涌现出一大批形形色色的昏暴之君,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在这些奇葩帝王当中,仅做了8个月皇帝便退位的北周宣帝宇文赟,堪称典型代表,也可称得1955年,李克农被授予上将军衔,毛主席称他为共产党的大特务一部名为潜伏的电视连续剧的播出,引发了人们对于隐蔽战线往事的追寻和探究。潜伏结尾有一段电台呼叫农夫呼叫深海,这个农夫,就是中共情报首脑李克农。毛主席曾说过李克农是中共的大特务,只不她没文化无美貌,被丈夫赶入后院,却因生了林徽因,安然寿终90岁欲知故事烹酒,敬请关注崔黎黎林徽因的美名历经岁月的消磨,至今仍旧响亮。她出身名门,貌美才高,品格高尚,活成了一个女人最想要成为的样子。她光环无数,诗人作家,以及伟大的建筑师都不能详刘备错失的3位猛将,个个骁勇善战,身手不凡,但都让曹操抢走了21天图文打卡挑战人才是国家发展的动力,那么在古代社会人才是指什么呢?谈笑间灰飞墙面的谋士冲锋陷阵的武将等等。这些都可以称之为人才。在战乱纷飞的年代,这些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而素有何鸿燊能成澳门赌王,靠的是被称为影子总督的何贤,何贤是谁何鸿燊身为澳门赌王,其传奇的经历与家事,一直被人津津乐道。不过他能有今天,还得感谢一个人,那就是何贤。那么,何贤是什么人,为什么说何鸿燊发达,要靠他呢?(年轻时的何鸿燊)196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