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如果将溥仪和康熙对换,让康熙成为末代皇帝,会有怎样的结局?

  康熙大帝是历史上有作为的明君,少年时代就足智多谋,成熟稳重。最典型的是鳌拜权倾朝野,结党乱政,陷害忠良,有称帝之心。康熙仅用几个热血少年,就解出这一心头大患,祸国殃民的权臣,受到应有的惩罚。如果康熙是末代皇帝,或许窃国大盗袁世凯依然在天津练兵,不会一步步走进清王朝政治核心层。更不会有北洋时代,西学归来的严复最有可能委以重任,出现至上而下的改革。康熙独具慧眼,知人善任,身边有一大批坚决拥护和支持自己的文武百官。历史的车轮滚滚相前,西方民主科学的思想传入古老的中国,有世界眼光的康熙大帝顺应民意,改革政府,以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组阁,多党合作成为名符其实的参议院和众议院。效仿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康熙大帝顺理成章成为中国改制后,第一位有实权的君王,清王朝华丽转身走进一个崭新的时代,锐意进取,永于开拓的人民,用智慧和汗水书写美好的未来。
  溥仪是1906年生的。
  康熙亲政是14岁。
  假设两人对调一下,14岁的康熙穿越到了民国初年。
  时间是1920年。
  这一年是英国军官庄士敦到北京城给溥仪当老师的第一年。
  按照历史的进程,四年后,冯玉祥就要把他赶出紫禁城了。
  所以他只有四年时间,要么建立自己的小势力,要么,提前离开紫禁城。
  根据康熙的个性,他是不会离开紫禁城的。
  那么他能依靠的人只有一个。
  庄士敦。
  庄士敦会带着他的密旨离开紫禁城,在北京或天津,发电报给大英帝国,要求派小股军事力量,以保护这位皇帝。
  同时,康熙会把身边的太监和包衣奴才组织起来,进行军事训练。
  不是为了对付国人。
  而是为了制衡英国士兵。
  按照他的个性,他会把英国士兵一个个都弄到紫禁城里去。
  然后把那些太监也配上枪。
  接下来好戏就登场了。
  他会发出邀请,邀请各国公使和当时的总统曹锟,召开国际会议。
  当然,曹锟来不了,他被冯玉祥软禁了。
  其实无所谓,谁来都行。
  在国际会议上,康熙会宣布,中国从今以后会成为君主立宪制的国家。
  他就是第一位君主立宪制的君王。
  根据他与英国的秘密协议,西方列强会支持这一意见。
  同时,为了安全,也为了利益,列强会组成联合军队,2000-3000人左右,戍卫在康熙身边。
  康熙会邀请当时有头有脸的军阀,派驻代表在紫禁城,选举内阁。
  而他做为君主,会成为国家的象征。
  新任的内阁成员必须经他认可,方可上任。
  由新内阁组成的联合政府,会把国内的小军阀一扫而空。
  而根据康熙的政治头脑,他会在余生拉一派打一派,直到内阁成为他豢养的一只家犬。
  英国女王?
  他不介意和她拜个把子。
  这问题好玩,我大胆猜测一下,就当博人一笑,有疏漏的地方多包涵哈。首先我觉得逊位这件事没法逆转,因为没有任何条件能够逆转。我一直喜欢借用古人怀道有术的观点看王朝兴衰,在1912年,清朝的"道"已经不存在了,也就是说清朝的统治框架已经瓦解。作为王朝定海神针的军队已经完全割据化,从早期以满族为主体的八旗军到以汉人为主的绿旗军,部队还能掌握在皇权手里,到了清末的新军,已经被以袁世凯为首的权臣彻底把持。继承了明朝的法律《大清律》从开国就基本没有太大的作用,各地判案往往依例处置,而非依律处置,清末时候完全就是地方各自处置。在这种情况下,手腕在高明的皇帝也需要漫长的时间来解决,而彼时最缺乏的就是时间。境外虎狼环顾,境内烽火遍地,教科书上说这是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我觉得说的客气了,这是个又封建又殖民地的国家。
  而更要命的是年龄,宣统皇帝三岁登记,六岁逊位,英明神武如玄烨也是十四岁才亲政的。所以我的结论是,清朝的灭亡不可避免。但是后面的故事应该会完全不同,因为那个人不是溥仪,是玄烨。
  我们来看看玄烨的性格,按照《清史稿》、《全球通史》为主,综合一些杂史,再翻翻玄烨自己作的《庭训格言》。我得出的结论是,这是个果断宽厚,聪明坚毅,爱好广泛且很有亲和力的人。他具备一切成功者的品质,但前提是得让他接触人。
  所以冯玉祥帮了大忙,他的北京政变把困居紫禁城的皇帝给赶出去了,之后末代皇帝辗转到了天津,与一些清朝遗老、张作霖、段祺瑞、吴佩孚等人往来密切。我想历史会从这里转弯,溥仪在这里选择和日本人合作,918事变后潜回旅顺,继而回到沈阳,然后成了满洲国的康德皇帝,当然,我是客气的说法,如果不客气的话,也就是做了儿皇帝。但玄烨不会这么做,他在本来的时空里,和国土近500万平方公里的噶尔丹硬刚,和打下半个中国的吴三桂硬刚,在对外问题上他一般是会选择强硬。所以应该会在卢沟桥事变后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拉起一支抗日武装。
  只要能够坚持到抗战结束,他将是最好的第三选择。依照他的性格和对西方的了解,他很可能借用抗战获得的巨大声望调解南北,最后走上君主立宪的道路。有些其中一些曲折就不细说啦,毕竟不是写小说,而且也怕惹恼河蟹大神。只说一点,别觉得玄烨不会妥协,对外他很少妥协,但对内却有点窝囊。康熙四十九年时候,户部官员串联,侵吞库银近70万两,犯案官员多达100人以上。要是换成除了宋朝以外的王朝,基本就是都砍了,不株连三族就算宽大了,就是在宋朝也得是抄家的。可是老年的玄烨却说:"朕反复思之,终夜不寐,若将伊等审问,获罪之人甚多矣",于是把首犯免职,责令其他从犯限期赔钱了事。说实话,史书翻到这一段,我有点替他难过,那么刚的一个人,最后被大面积的贪污整的没辙,只好和稀泥。所谓康乾盛世,怕只能冷暖自知了吧。
  把康熙跟溥仪对换,康熙成了溥仪,溥仪成了康熙。
  靠个人能力来改变形势是不可能的。康熙年间,蒸汽船尚未发明。西方势力对华夏并没造成太大的威胁,仅仅是北边的沙皇俄国比较强大。
  等到溥仪的时候,西方已经有蒸汽船,飞机也发明了,这个时候,已经是多方面的因素不可逆转。
  康熙的几个对手,如吴三桂,如郑克爽等内部不团结,康熙靠强大的财力和人力,最终实现内部一统。
  溥仪时候,清朝已经经历了多场战争,元气大伤。加上东边的日本和西方国家都能威胁大清。
  康熙放在溥仪时期,面对国库亏空,内外势力强大,他也没办法。同样,溥仪放在康熙年间,只要有贤臣辅助,他就变成康熙了。
  抛开民族仇恨,溥仪并非一无是处,他学过骑自行车,他也穿过西装,他想进取但个人能力改变不了整个社会。
  从溥仪留下的几幅书法作品来看,溥仪也曾经用功学习过,但还是不够的,他无法体验民情,也没法深入各阶层改变社会。
  溥仪的最大问题在于,清朝发展到溥仪时期,已经利益固化,溥仪要靠一己之力改变不可能了。
  康熙年间清朝才刚刚实现统一,康熙的群众基础比溥仪好。康熙生活在溥仪年间只能感叹"时也,命也"。
  康熙皇帝如果和宣统皇帝两人对调,清朝的结局几乎不会发生任何改变,宣统皇帝在1908年继承皇位,这个时候他才两岁多一点,这个年纪都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所以朝政主要是载沣来摄政,清朝之后的走向和溥仪的关系不大。
  宣统皇帝和摄政王载沣
  这种情况下,换成康熙皇帝继承皇位,康熙皇帝登基时才八岁,就算比较早熟,也只能算是刚懂点事,朝政主要还是由孝庄太皇太后,四位辅政大臣在打理,所以即便康熙皇帝和溥仪对调,他在晚清时期继承了皇位,多半也是没法直接亲政的,还是要由载沣来摄政,那么对时局是产生不了多大变化的。
  另外即便康熙皇帝是在亲政的年龄,也就是14岁时和溥仪对调,完全掌管了清朝的军政大权,恐怕对局势的改变也不大,首先就是推动君主立宪,但是推动君主立宪的前提条件是整顿吏治,以及平衡各方的利益述求,而这一点要让满清贵胄满意,还要起到粉碎革命党颠覆政权的目的是非常困难的。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资政院里面,满清贵族,皇室宗亲占有几个席位,按照1911年的情况,两百个席位,皇帝亲自指派的就达到了90席,虽然没有过半,但是剩下的110席是民选议员,能当选的主要还是地方士绅,这些人当然还是站在封建王朝一边的。
  资政院
  这种条件革命党能答应吗?所以该造反还是要继续造反,康熙皇帝就算掌握了军政大权,搞这种过度议会,怎么才能满足贵族利益,又能让革命党找不到攻击理由,还能确保皇帝能控制大权,这就是他要面对的首要难题,如果要效仿日本的实君立宪,那么康熙皇帝就必须要彻底铲除革命党。
  这个过程中,掌控兵权就十分关键了,那么康熙皇帝首要对付的人就是袁世凯。康熙皇帝和载沣的不同之处在于,对待袁世凯这样一个手握重兵的大臣,不会选择直接激化双方的矛盾,更何况还是处于清末这种政治极端动荡,且内忧外患的时代。
  但问题在于不对袁世凯加以限制,就很难从他手中夺回北洋新军的兵权,北洋本来是清朝改革的关键一环,但是在小站练兵时,袁世凯把官军练成了私人武装,这也就导致北洋新军本来是清政府最有战斗力的武装力量,却也成为了一个难以控制的致命威胁。
  北洋新军
  在这样的背景下,康熙皇帝既要尝试从袁世凯手中和平接管兵权,还要时刻提防南方的革命党,同时还要推动清末的君主立宪,这可比康熙皇帝执政早期,擒鳌拜,平三藩,难度要高很多,并且此时还有西方列强这个第三方势力的干预。
  凭借年轻,政治经验并不丰富的康熙皇帝,要完美解决这些问题,实现整体和平过渡,重新巩固清朝统治,达到给清政府续命的效果,概率几乎为零。毕竟当慈禧太后驾崩时,清朝没有具备同等威望的领导者时,也就注定了清朝的灭亡。
  而如果康熙皇帝是和同治皇帝,或者是光绪皇帝对调,还是有很大概率可以实现亲政的目标,康熙皇帝相对是一位较为开明的帝王,置身于特殊的时期,清朝晚期的维新运动,变革活动将有很大概率能够实现,前提就是得多给康熙皇帝一些时间。
  实话实说,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注意宣统皇帝与康熙皇帝之间其实是有一些相似之处的。具体情况如下:
  一、两人都是幼年登上帝位,区别仅在于康熙皇帝即位时是六岁,宣统皇帝即位时是三岁。
  二、两人即位之初都没有实权,军国大事全靠太后和亲信大臣们协商处理。
  三、两人继位时国家都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一招不慎将满盘皆输 。
  不过除此之外,在接受的教育培养,以及辅政人员整体素质上,宣统皇帝与康熙皇帝根本无法相比。主要原因如下:
  一、培养者的政治才能无法相提并论
  康熙皇帝的主要培养者是祖母孝庄太皇太后,她既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后,更是个眼光独到的杰出政家。康熙皇帝在她的培养下,养成了很多良好的习惯,为成为一名优秀的帝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而宣统皇帝背后掌握实权的摄政王载沣和隆裕皇太后却是两个严重缺乏政治手腕的"新人"。自己尚且无法完全有效的掌控全局,更何谈培养下一代。
  结果还没等到宣统皇帝长大,江山就被这两个"神人"给玩没了,他算是倒霉到了极点。
  二、朝臣的能力与忠诚度存在严重差异
  康熙皇帝即位之初,朝中大臣有不少都是能力出众的人才,其中以四大辅臣为代表,随便挑出一个都是能独当一面的人杰。
  而且即使皇帝年幼,但大臣们的忠诚度普遍较高。即使是后来被康熙皇帝设计拿下的鳌拜,虽然在朝中专横跋扈,但对于皇室的忠诚却不敢有二心。
  正因如此,康熙皇帝才能安心成长,最后成功亲政,总揽大权。
  反观宣统皇帝即位之初,朝中掌握实权的皇族亲贵多数才能浅薄,难堪重任。其中更有像庆亲王奕劻这样为了银子连祖宗都可以不认的贪鄙之辈,所以朝政的败坏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汉族大臣中虽然有不少有识之士,但面对大厦将倾的朝廷,他们的忠诚度早已大打折扣。他们不是想着如何帮朝廷渡过难关,而是打算趁机扩充自己的权势。
  袁世凯就是其中代表,而他最终也要了清王朝的命,并自己坐上了最高统治者的宝座。
  三、所面临的危机大不相同
  康熙皇帝即位时面临的危机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东南沿海的前明残余势力
  2.以吴三桂、尚可喜等为代表的"三藩"势力
  3.西北地区的蒙古准噶尔势力
  4.东北地区的沙俄入侵者势力
  这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内部矛盾,只要朝廷能够稳定发展,不乱折腾,解决这些危机就只是时间问题。
  因为那些叛乱势力与朝廷相比并不占什么优势,而且不得民心,所以失败是必然的结果。
  北方的沙俄入侵者虽是外患,且战斗力很强。但他们当时军队数量有限,补给也不足,根本无法与清朝长时间打消耗战。所以在遭遇失败后便急忙撤离,因此根本不足为惧。
  康熙皇帝也正是凭着稳扎稳打的方式,最终逐一消灭了这些敌对势力,成为"千古一帝"。
  而宣统皇帝即位时所面临的危机则大不相同,既有严重的外患,更有危险的内忧,朝廷已几乎已到了崩溃的边缘。
  1.外患方面:此时的清政府在与列强签订《辛丑条约》后,已沦为洋人统治中国的代言人,所以在政治合法性上大打折扣。而洋人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让整个国家面临亡国灭种的危 险。
  2.内忧方面:由于阶级矛盾激化,民众的反清情绪高涨。再加上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极力宣传民主共和思想,号召全体国民通过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建立共和国。这在广大知识分子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从而严重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基础。
  在如此严重的内忧外患下,清政府既无化解之能,也无应对之策,之能一步步走向灭亡。
  综上所述,假如将宣统皇帝与康熙皇帝进行对换,那么宣统皇帝将极有可能成为像康熙皇帝那样的一代英主。而康熙皇帝则只能像宣统皇帝一样,眼睁睁的看着清王朝彻底覆灭,却又无可奈何。
  唯一能改变的,恐怕只是两个皇帝的个人经历罢了,而王朝的运势则基本不会发生什么变化,因为那是大势所趋,谁也无法阻挡。
  历史大势并不是换一个人就能逆转的,况且溥仪继位时是一个三岁小孩,功绩如康熙,三岁又能作何改变。穿越的溥仪可能在康熙朝就把大清带入深渊,也就没有末代皇帝啥事儿了
  康熙刚继位身边什么环境?那可是有鳌拜这样的权臣把持朝政的。溥仪继位什么环境,亲爸爸是摄政王,举大清之力护他一人周全。
  溥仪出现在康熙朝,基本是个灾难,三番都解决不了。康熙成为"末代皇帝"
  基本上重走溥仪之路,大清早已无回天之力,灭亡都只是时间问题。
  可能会在对外政策上硬气一点,但更大的可能是成为第二个"崇祯",拼劲全力却依旧发现无能为力,什么也改变不了。
  有时候人很难对抗势,即便把盛年的康熙放在溥仪朝,也是天命难违。大清气运已尽,神仙都没办法。
  我们不妨分几种情况来分析,再说会有怎样的结局。少年对少年
  溥仪生在1906年,1909年3岁时即位,1911年爆发武昌起义,清廷一片慌乱,于是以溥仪的名义下了《罪己诏》,1912年,6岁的溥仪退位。
  所以,假若康熙3岁即位,神仙辅政也救不了他。
  清朝终。
  不妨思考一下,如果溥仪去了康熙时代呢?
  我们首先分析一下溥仪的性格。
  1912年,隆裕太后给溥仪请了师傅,那么从6岁起,他接受的就是封建君主的那一套思想。学习的内容除了汉语、满语就是古诗古文,没有学习算术、地理、历史。
  1912年退位之后,他仍然生活在宫中。
  1917年7月1日,张勋复辟,溥仪上位之后就做了一件事,按封建传统的那一套,任命了一堆内政大臣、军事大臣。2天后,段祺瑞出兵讨伐,13日,溥仪宣布退位。
  据说,复辟期间曾有一架飞机在紫禁城上空投下炸弹,炸到延禧宫,如果此事为真,那么溥仪或许会认为这是对他二次登基的震怒。
  1919年,庄士敦成了溥仪的老师,溥仪在第13岁,开始接触数学、物理、历史等内容。
  1922年,16岁的溥仪结婚,婚后的他吟诗作画、弹琴逗鸟、逛街玩乐。
  直到1924年,溥仪被冯玉祥带兵赶出去紫禁城。
  自此,他才开始想方设法回老家、搞复辟。甚至于后来与日报勾结成立伪满洲国,成为傀儡皇帝,出让一些民族利益等等,都是后话。
  说这些是为啥呢?
  只是为了说明:人家溥仪不是雄才大略的主、而是安于现状、坐吃山空、没有大志的普通人。
  所以如果溥仪去了康熙时代,面对鳌拜就已经OVER了。
  扯远了,现在回归正题。青年对青年。
  假设1909年继位的,是青年康熙。已经除鳌拜、削三藩之后的康熙。
  康熙了解了1894年甲午海战的失利、1900年八国联军的入侵,按理说,他知道自己面对的什么样子的环境,什么样的敌人。
  要巩固政权,必须要有军队吧,八旗早就腐朽退化得不像样子了,那么康熙手里的,应该只能用汉军,也就是北洋军,那就是要面对袁世凯。
  以康熙政治手腕和眼界,他必然知道袁世凯的厉害,也必然会培植袁世凯忠诚,如若不然则换人。
  接下来,就是常规操作,整顿吏治、降低赋税等等。
  然而,共和主义思想当时已经成了一种潮流,康熙虽然厉害,但是他的思想是封建君主思想,也必然想要维护封建思想,所带来的的结果就是,他虽然不会在1912年主动退位,也会在其后的某年,被新思想武装的人们所抗争而失败,毕竟,彼时的中国人民,已经被封建思想压迫了几千年了。老年对老年。
  这个其实很好解答,晚年继位,说明大器晚成,怎奈何宫斗不止,国家内忧外患,也许他的失败,要比青年时代还要早。
  最后补充一句,我们都把慈禧忘记了,那么如果康熙穿越了,但面对一个被掏空的国家,已经也是积重难返,仰天长叹吧。
  康熙皇帝如果和宣统皇帝两人对调,清朝的结局几乎不会发生任何改变,宣统皇帝在1908年继承皇位,这个时候他才两岁多一点,这个年纪都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所以朝政主要是载沣来摄政,清朝之后的走向和溥仪的关系不大。
  这种情况下,换成康熙皇帝继承皇位,康熙皇帝登基时才八岁,就算比较早熟,也只能算是刚懂点事,朝政主要还是由孝庄太皇太后,四位辅政大臣在打理,所以即便康熙皇帝和溥仪对调,他在晚清时期继承了皇位,多半也是没法直接亲政的,还是要由载沣来摄政,那么对时局是产生不了多大变化的。
  另外即便康熙皇帝是在亲政的年龄,也就是14岁时和溥仪对调,完全掌管了清朝的军政大权,恐怕对局势的改变也不大,首先就是推动君主立宪,但是推动君主立宪的前提条件是整顿吏治,以及平衡各方的利益述求,而这一点要让满清贵胄满意,还要起到粉碎革命党颠覆政权的目的是非常困难的。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资政院里面,满清贵族,皇室宗亲占有几个席位,按照1911年的情况,两百个席位,皇帝亲自指派的就达到了90席,虽然没有过半,但是剩下的110席是民选议员,能当选的主要还是地方士绅,这些人当然还是站在封建王朝一边的。
  这种条件革命党能答应吗?所以该造反还是要继续造反,康熙皇帝就算掌握了军政大权,搞这种过度议会,怎么才能满足贵族利益,又能让革命党找不到攻击理由,还能确保皇帝能控制大权,这就是他要面对的首要难题,如果要效仿日本的实君立宪,那么康熙皇帝就必须要彻底铲除革命党。
  这个过程中,掌控兵权就十分关键了,那么康熙皇帝首要对付的人就是袁世凯。康熙皇帝和载沣的不同之处在于,对待袁世凯这样一个手握重兵的大臣,不会选择直接激化双方的矛盾,更何况还是处于清末这种政治极端动荡,且内忧外患的时代。
  但问题在于不对袁世凯加以限制,就很难从他手中夺回北洋新军的兵权,北洋本来是清朝改革的关键一环,但是在小站练兵时,袁世凯把官军练成了私人武装,这也就导致北洋新军本来是清政府最有战斗力的武装力量,却也成为了一个难以控制的致命威胁。
  在这样的背景下,康熙皇帝既要尝试从袁世凯手中和平接管兵权,还要时刻提防南方的革命党,同时还要推动清末的君主立宪,这可比康熙皇帝执政早期,擒鳌拜,平三藩,难度要高很多,并且此时还有西方列强这个第三方势力的干预。
  凭借年轻,政治经验并不丰富的康熙皇帝,要完美解决这些问题,实现整体和平过渡,重新巩固清朝统治,达到给清政府续命的效果,概率几乎为零。毕竟当慈禧太后驾崩时,清朝没有具备同等威望的领导者时,也就注定了清朝的灭亡。
  而如果康熙皇帝是和同治皇帝,或者是光绪皇帝对调,还是有很大概率可以实现亲政的目标,康熙皇帝相对是一位较为开明的帝王,置身于特殊的时期,清朝晚期的维新运动,变革活动将有很大概率能够实现,前提就是得多给康熙皇帝一些时间。
  我认为结果都是一样的,清朝最终都会走向灭亡。康熙大帝
  康熙作为一位封建主义君王的话是合格的,擒鳌拜、下江南、削藩、治理洪水,中国君王应该做的都做了,但如果他和溥仪换个位置的话,最终结局还是会灭亡。
  至于为什么,听我细细道来。我家有慈禧
  如果将康熙换位溥仪的话,溥仪三岁登基,而康熙登基的虽然早,那也是在他8岁的时候,况且康熙登基后还有祖母孝庄来辅佐他,即便是这种情况,康熙也是做了几年傀儡皇帝,14岁才开始亲征。而溥仪就更惨了。
  三岁登基,虽然登基时候也有祖母来辅佐他,但跟孝庄辅佐康熙的那种辅佐不一样,孝庄是教会康熙一些为人、为君的一些道理,而慈禧带给溥仪的只能是阴影。因为慈禧要将政权把握在自己的手中。绝对是不允许自己的权力被分散的。
  光绪皇帝就是一个活脱脱的例子,在光绪年间,光绪一直想要振兴中国,为了达成这一目标联合了当时的康有为、梁启超,进行了戊戌变法。而当戊戌变法触碰到慈禧的利益的时候,慈禧便毫不留情地将以光绪为首的革命派一网打尽。慈禧留给溥仪的只能是阴影。而且还不能亲政。
  所以将这一切都还给康熙,那么这一切他都要经历,没有了孝庄太后的谆谆教诲,只剩下了慈禧太后的专政统治,何况康熙还年少,更没有大展宏图的机会了。但是值得开心的事情是:慈禧没过几年就魂飞升天了。外忧内患的局面
  当时溥仪面临的局面是:外有西方列强的侵蚀,内有政府官员的腐败。虽有左宗棠、李鸿章这类的有识之士的努力,但仍然是远水解不了近渴。所以康熙注定在登基的前几年没有丝毫的作为。
  那么康熙长大点会不会好很多呢?答案非常残酷,因为这也是不可能的。要知道康熙擒鳌拜时候也是十五岁的时候,十五岁在这当今社会还正处于青少年时期,正式求学的黄金年龄,而在古代已经是一个成年人了。要知道溥仪退位的时候才只有六岁。所以康熙也是束手无策的。
  即便是退位后的励精图治,那天下人也不会买清朝的账了,袁世凯就是一个活脱脱的例子,袁世凯复辟帝制后短短的八十三天便被天下人赶下了皇帝的宝座。而那个时候天下人已经不习惯那种生活了。所以康熙面对国内的情况也是无可奈何的。
  我们做一个假设,就算没有发生退位事件,那么康熙能有很大的作为吗?答案仍然是非常残酷的。不能!
  虽然溥仪退位的时候清朝有一百万的大军,但是大多数都是不敢反抗的。因为能打的军队都没有被清廷牢牢把握在手中。所以就算是康熙来了也无可奈何。何况西方国家在那个时候也并不是吃素的。各种船舰利炮,各种舰艇。中国的那些兵力根本就以卵击石,没有丝毫的作用。历史时代的潮流
  将溥仪换位康熙根本就是不可行的,就算是康熙大帝前来,也并非没有缺点的。众所周知,康熙末年政府官员贪污腐败的风气已经"深入人心",而这一切都得终结都是由雍正皇帝来结束的。所以康熙也并非是十全十美的。
  而且清朝必定会灭亡的根本还是清政府自己作的,乾隆年间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乾隆皇帝瞧不起西方国家,认为他们的一切都是不入流的存在,所以导致了自1840年以来中国饱受西方列强侵略的结果。就算后来的洋务运动使中国的军事实力强盛了起来,但仍然是固步自封的地步。
  因为在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前几年,清廷并没有为中国海军添加一门一炮,反而将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了内斗上面。而且当时西方国家的制度传入中国后也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所以清政府的灭亡是必然的,而康熙也不能做扭转乾坤。所以结局是不会变的。个人看法
  与其将两位皇帝对换,不如好好思考一下清廷为什么会出现那种情况,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不应该拘泥于这种看法和问题,我们应该去强大我们自身。我想康熙皇帝本人也不会乐意的,与其让自己接手一个烂摊子,还不如在清东陵好好睡觉呢。
  当然如果您有更好的看法,欢迎来评论区留言。
  我是123看历史,关注我了解更多历史知识。

东方的巨人在近90年前,遍布白色恐怖纵横大山深处的古田镇赖家坊一茅草屋的油灯,彻夜通亮。灯前一位巨人在寒冷的冬夜凝神思考,透过重重迷雾,他看到一种必然,看到了未来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匈奴人为什么抓到汉人俘虏后不杀死,反而优待他们在本族娶妻生子?匈奴与西汉,在历史上都处在敌对的状态。但是,匈奴有一个令人奇怪的现象,就是抓到汉人俘虏之后,都不杀死,反而匹配匈奴女子,优待他们在匈奴结婚生子。如在史记汉书里面就记载,历史上一些汉末代皇帝溥仪临死前为何一直喊着河车丸?溥仪中国最后一位皇帝,1908年还是2岁的溥仪就被慈禧抱到了北京紫禁城中抚养。从这一刻起,他就已经成为了这已摇摇欲坠的大清朝的第十二位皇帝。也就是如此,溥仪成为了君,他的父亲和母亲湖南在抗美援朝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应朝鲜党和政府的请求,1950年10月19日,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同朝鲜人民和军队一道,历经两年零九个月舍生忘死的浴血奋战,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朱德为什么能成为十大元帅之首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为表彰解放军各部门将领作出的突出贡献,曾进行过一次且至今唯一一次的元帅授勋仪式,评选出了资历老在军中威望高深受人民爱戴的十位元帅。其中朱德同志更是排在了十大元帅的特等功臣1人杀敌200名,隐姓埋名33年,邓小平一定要把他找到1985年,朝鲜祖国解放战争胜利纪念馆向往常一般开放,在馆内身着民族特色服装的讲解员正滔滔不绝地向前来参观的民众讲解着,馆内展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作战场面,看着人民志愿军作战的雕像陈毅病重难以进食,去世前坚持要吃一碗面,毛主席知道后红了眼眶图丨年轻时期的陈毅前言陈毅同志是一个好人,是立了功劳的。毛主席在陈毅元帅去世之后,在追悼会上对陈毅的四个孩子说了这番话,正是这番话,彻底洗清了陈毅生前所受的冤屈,为陈毅元帅正名,同导弹专家贺麓成毛主席之侄,14岁前不知身世,一生从未见毛泽东1976年9月9日,毛主席因病去世,噩耗传开后全国人民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中,而身在北京的一位导弹专家更是悲痛地哭了起来,他就是毛主席的亲侄子毛岸成。因毛岸成一直用名贺麓成,而且他和毛胡雪岩拼打30年成首富,却被李鸿章3天搞破产,死前定下3条族规胡雪岩是出生于安徽的晚清人士,也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商人,是徽商中居于首位的代表人物。他出身贫寒却自强不息,一路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无名小卒,奋斗成为富甲一方的大商人。凭借其过人的智慧蜀汉五虎上将之一,关羽却不屑与之为伍,这究竟为何?世人皆知,蜀汉五虎上将个个以一敌百,万夫莫开,但是在刘备封五虎上将的时候,诸葛亮就曾经预言说这样的封赏,张飞和马超倒是好说,但是关羽听闻必然不高兴。果然,关羽听到如此封赏之后,扬言古代朝廷是如何解决光棍过多的问题的?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都不尽相同,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一些重要的人生节点还是特别相似的,对于如今的年轻人而言这个节点很有可能是离开校园进入社会。不过对于古人来说,成家显然是他们最看重的一
李鸿章死后留下了亿万家财,子孙后代都是大富豪,远比和珅聪明提到李鸿章大家的第一印象应该都不怎好,毕竟中国近代史上一系列不平等的,丧权辱国的条约,大多数都是有李鸿章出面谈判并代表清政府签字的。虽然这也许不是李鸿章的本意,但是李鸿章在当时清政1925年民国江苏省老地图1925年江苏省明细全图民国北洋时期行政区划承袭清朝旧制,不同之处在于废除府这一行政级别,州和厅改为县,1914年又在省县之间设置道,1927年废除。江苏省共设置徐海道淮扬道金陵道迈克尔洛克菲勒能继承石油帝国的他,却死在了食人族手中洛克菲勒家族可谓是美国最富有的家族之一。约翰洛克菲勒创建的标准石油公司几乎垄断了美国石油业,他的儿子纳尔逊洛克菲勒曾在1959年至1973年连续四次担任纽约州州长,并在1974年担广东老人拿67年前的天价借条要政府连本带利偿还3万亿结局如何?话说回来,当时日军在全国各地大肆屠杀老百姓每天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在这样的环境下,就涌现出了很多的抗日革命志士。梁诗伟二哥的女儿梁月娇就是其中一份子,据梁诗伟回忆当时拿到政府的第一与巨兽对视帝国转型与英国现代财政制度经济观察报陈芝文马丁唐顿的信任利维坦英国的税收政治学(17991914)一书涉及的乃是自拿破仑战争到一战这个时间段里,与英国财政和税收制度有关的构建与变化,尤其着重介绍了皮尔与格莱大航海后的英国国力强盛,为何不入主欧洲大陆,而是选择海外殖民凭借着打劫西班牙帝国的海外商船和海外殖民地的掠夺,英国迅速积累了大量的资本,让英国的经济和国力一度站到欧洲的顶端。更是在多次战争,陆续击败欧洲霸主级国家后,英国人就扬眉吐气地自称日1986年,江西老妇到陵园给丈夫扫墓,民政局您那块烈士碑咋处理1986年,江西老妇到陵园给丈夫扫墓,民政局您那块烈士碑咋处理1986年春天,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在孩子的搀扶下,来到江西省兴国县烈士陵园,跟随而来的还有民政局的工作人员,他们一行为什么两个省之间交界的地方往往经济都不是很好?大部分情况下,是这种现象,但也有例外。我们以华东六省一市作为范例来看一下。(2017年华东六省一市人均GDP地图)其一,在中国,省份之间的交界线往往是山川河流。这些地方往往是地形崎四大文明古国雅利安人灭了三个怎么会折在了中国?折在了一个昏君手里。这个昏君是桀。夏朝的最后一任。当时,雅利安也想打进中原,已经打到新疆了,把桀吓得不行。这桀就想到了个馊主意,也不知道是否哪个军师人物出的主意。他在民间收集了上千清朝政府为什么害怕打仗?如果你有钱了,你当官了,还会拼命吗?况且清政府的奴性教育深入人心,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枪炮一响,黄金万两。在自己的国家土地打仗,无论胜败都不合算,清府又没有对外战争的勇气(奴性教2010年非洲发现明朝古墓,村民称是中国后裔,600年前中国有多强文贝勒有话说编辑贝勒有话说2010年非洲一个小岛上发现了中国明代的古墓,当地村民还自称是中国人的后裔,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在非洲帕泰岛上有一处神秘的墓地,看起来年代已经非常的久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