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从大被同眠到大骂绝交,沈从文和丁玲之间究竟有什么恩怨?

  (说历史的女人——第3期)
  丁玲和沈从文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大师级作家。丁玲的一生充满战斗和革命色彩,而沈从文则人如其名,显得平和而从容。二人在文学史上留下不少传奇、佳话,被后人津津乐道,其中包括二人之间的恩怨情仇:
  二人曾经十分友好,亲如兄妹。沈从文曾为丁玲写了部传记,多年后,丁玲看了却极为愤怒,骂了声"混蛋",自此两人绝交。那么沈从文究竟在书中写了什么?
  (一)大被同眠
  后来,丁玲和沈从文曾被一些小报嘲讽为"大被同眠"。这其实是二人友情的体现。
  1902年12月28日,沈从文出生于湖南省美丽的凤凰县;丁玲小两岁,于1904年10月12日在湖南美丽的临澧县出生。两人相距不远,可谓同是湘西老乡了。不过两人自小没有什么瓜葛,他们的相识已经是在成人之后了。
  1925年初,北京。这两颗湘西文坛的明珠终于碰撞了。是年,沈从文22岁,丁玲才20岁。
  那年,文学青年沈从文向《京报》副刊投稿,结识了21岁的青年作家胡也频,他当时是该报的文艺编辑。胡也频对沈从文的文才所称道,便告知了恋人丁玲。当丁玲得知沈从文是自己的湖南老乡时,便来了兴致,约对方一见。
  一见钟"情"!
  沈从文的儒雅温情,丁玲的美丽阳光,各自的炫然才华,都深深地打动了对方。但这只撞出了友情,因为丁玲当时正处在同胡也频的热恋之中。于是,同为北漂一族的三个文学青年就很快打成一片,成为无话不谈的挚友。
  当时他们都很窘迫,为了省钱,关键是能谈得来,沈从文和丁、胡二人干脆合租在一个公寓里。这个公寓很小,也很破旧,但并不耽误三个年轻人在里面畅谈人生和文学。他们相互欣赏,相互启发,都在向着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而奋斗着。
  三人中,沈从文最长,他就像长兄一样对待丁玲和胡也频。丁玲对沈从文十分欣赏,她甚至觉得自己完全可以通过沈从文本人的气质和性情,想象他笔下的风物。沈从文对丁玲也是如此,他曾如此说她:
  "她性情爽朗,生着端庄的圆脸,修眉大眼,清澈的眼睛里闪动着灵动的光,仿佛可以照亮和涤荡一切现世的晦暗。"
  这是很高欣赏了。似乎只有恋人之间才会有如此的赞叹吧。
  但他们之间其实只是纯洁的君子之交。后来,他们从北京又漂到上海,三个人仍住在一起,亲密无间。他们的这种关系被那些无聊的小报记者们捕捉到后,甚至在报上进行嘲讽、调侃,说这三个男女不清不楚,"大被同眠",一时间被传得沸沸扬扬的。
  不过,身正自清,沈从文不在乎,丁玲更不在乎。三人的相处十分和谐。个性要强的丁玲未免会同胡也频偶尔发生矛盾,小两口吵吵架也很正常(两人在1925年秋结婚前已经同居了),当他们争吵的时候,性格柔和的沈从文正好排上用场,就给他们及时灭火。
  尤其是,丁玲为了气气胡也频,就故意同沈从文俩人用湖南方言叨叨些话语,福建佬胡也频一句也听不懂,急得抓耳挠腮,面红耳赤,跟孙猴子似的。看到其囧态,丁玲便嘎嘎嘎嘎地发出一阵银铃般的笑声,一切不快便烟消云散了……
  他们在一起"大被同眠"的日子里,坚持写作和创业,也取得了不俗的成果。他们共同参与《中央日报》副刊《红与黑》编辑工作,并在上面发表作品。不久,丁玲便完成了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韦护》。后来《红与黑》被叫停,他们又创办了《红黑》杂志。这是需要资金的,这笔钱主要是胡也频筹集的。
  1929年1月,胡也频的父亲到上海做生意,准备用1000元入股一家饭店。结果被胡也频"截流"了,胡父也支持儿子的事业,遂放弃了自己的投资。
  那时的文学青年真让人佩服,为了理想和追求也真是拼。为办好杂志,三个人花光了自己所有的积蓄,甚至让自己饿肚子。在冬天,他们没钱买煤,手经常冻得红肿,甚至连笔都握不住。为了取暖,他们甚至到了烧旧书烤火的地步。
  仨人合租一间公寓还是交不起房租。为了躲避房东催房租,他们甚至到晚上不敢回家,只有在街上瞎逛,直到深夜,趁房东睡着了,他们才偷偷溜回去睡觉,可真叫惨。
  不过,只要心中有阳光,心中有爱,一切都挡不住他们的脚步。三个青年在自己的文学和革命之路上狂奔着……
  (二)落难与施救
  然而,办杂志也是不容易的,最终《红黑》还是经营不下去了,三个人宣布破产并散伙。
  关了红黑出版社后,沈从文经徐志摩推荐,去胡适主持的中国公学,当了讲师,不久他便遇到了才女张兆和。
  而丁玲和胡也频则在上海一同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胡也频还被推为"左联"代表,并写作了讴歌革命的长篇小说《光明在我们前面》。一年寒假,沈从文回到上海,三人重逢,丁玲劝沈从文加入左联,但沈从文拒绝,他不想加入任何一个组织,只想做一个自由写作者。
  1931年1月17日,胡也频在上海东方旅社参加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预备会议时,不幸被国民党军警抓捕。
  朋友遭难,岂能袖手?此时,沈从文在国立青岛大学任教,听说后立即给胡适、蔡元培先生写信求助。
  同时,为了不让丁玲的母亲为女婿担忧,沈从文还以胡也频的名义给丁母写信安慰她。为了救胡也频,沈从文还独自来到南京,找国民党元老、曾任上海大学副校长的邵力子帮忙。邵力子立即写信给上海市长张群,请求斡旋。
  但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沈从文又陪丁玲到南京找中统的陈立夫帮忙,为胡也频开脱。但胡也频是军统抓的,中统不便插手。沈从文又帮忙找律师帮忙……
  但一切都无济于事,1931年2月7日,胡也频同柔石、殷夫、冯铿、李伟森等人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杀害于上海龙华。他们五人被后人称为"左联五烈士"。
  沈从文为救胡也频也是尽了力,但最终功亏一篑。胡也频牺牲时,丁玲刚生下儿子,此时的她是悲痛欲绝,当时是沈从文安慰了她。沈从文又从徐志摩那里借了路费,冒着风险,以丈夫的名义,护送丁玲母子回到老家。沈从文也因此延误了返校的日期,丢掉了讲师的工作,只好当了纯粹的自由撰稿人,以写作勉强维持生计。
  1931年11月,丁玲在一次接受外国记者采访时,结识了翻译冯达。冯达是左翼社会科学联盟的盟员。两人很快确定了恋爱关系,并很快便同居了。丁玲向来是一个敢爱敢恨的人。
  丁玲继承前夫胡也频遗志,坚持走革命文学之路,当时出任左联机关刊物《北斗》主编及左联党团书记,成为鲁迅旗下一位具有影响的左翼作家。可不久,她也落难了。
  1933年5月14日,丁玲被国民党特务绑架,拘禁在南京。当时几乎无一人出面揭露此事,得知消息后,沈从文再次挺身而出,于5月25日写下了《丁玲女士被捕》一文,并在胡适主编的《独立评论》上发表;后又在《大公报文学副刊》上相继刊出《丁玲女士失踪》等文章。
  可以说,后来丁玲的被救,跟沈从文的声援不无关系。最终在宋庆龄、蔡元培、鲁迅、罗曼·罗兰等国内外著名人士的帮助下,丁玲成功脱险。
  但在大家出面救助丁玲之前,曾传出丁玲遇害的消息。好友胡也频遇难时,自己没有帮上忙;如今丁玲又遇难了,自己仍然没有帮上忙,沈从文十分悲痛。他回忆着同丁玲、胡也频曾经共同奋斗的点点滴滴,速度很快地为丁玲写了一部长达10万字的传记《记丁玲》(当然也写了《记胡也频》)。他的写作意在纪念丁玲,当然也表达了他对国民党反动当局对丁玲迫害的愤怒,该书在天津《国文周报》上连载后,引起了很大反响。后来丁玲的被解救,也同此书有很大关系。
  丁玲逃出虎口后,就去了延安。她成了第一个去延安的女作家。
  (三)天上与地下
  后来,丁玲跟冯达分手,在延安,她同陈明结为伉俪。
  到延安后的丁玲开始了她轰轰烈烈的革命工作,至于沈从文给她写的传记《记丁玲》,她从来没有见过。
  建国后,丁玲一直担任文艺部门的领导,在文学创作上也渐趋辉煌。1952年,她以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荣获斯大林文艺奖,声誉达到巅峰。
  而此时的沈从文却正处在人生的低谷。当时有北大学生翻出了郭沫若批判沈从文的旧文,说沈从文的作品是"桃红色"的反动文学,受到文化界的批判。他因承受不了政治压力而自杀,尽管经过抢救大难不死,但是文学创作中止了。他去了中国历史博物馆工作,从此退出文坛。
  此时的丁玲正风光无限,而沈从文几乎降到尘埃,二人可谓天上地下。
  1955年,沈从文对历史博物馆工作不满,找丁玲帮忙想换个工作。丁玲帮忙调沈从文去故宫工作,但沈从文拒绝了。自此两人联系不多了。
  (四)痛骂与绝交
  不过沈从文和丁玲终究是故交,两人之间也没什么过不去的。可到了1980年,已经76岁高龄的丁玲竟在《诗刊》上发文炮轰沈从文,自此两人绝交。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问题就出在沈从文47年前为丁玲写的传记《记丁玲》上。
  原来在1979年,日本汉学家中岛碧女士拜访丁玲时,送给她一本《记丁玲》。丁玲之前从未看过此书,如今老了,又见到老朋友为自己写的传记,自然是非常感慨,于是便翻看了起来。
  结果一看,丁玲是大为愤怒。她还在书中写了多达127条批注,大部分是反驳之词,措辞也很激烈。那么书中,沈从文都写了什么?咱们且看几段。
  片段一:
  "她(丁玲)虽然同这个海军学生(胡也频)住在一起,海军学生能供给她的只是一个青年人的身体,却不能在此外还给她什么好处。"
  在这个地方,丁玲极为愤怒,她直接批道:"混蛋!"
  片段二:
  "她的年岁已经需要一张男性的嘴唇同两条臂膀了……倘若来了那么一个男子,这生活即刻就可以使她十分快乐。"
  丁玲看到这里也十分不爽,她的批注是:"沈从文常常把严肃的东西,按他的趣味去丑化。我很不喜欢他的这种风格。在他的眼睛里,总是趣味。"
  在丁玲的对沈从文原文的批注中,还可以明显看出,她不能容忍沈从文以某种角度对左翼作家的歪曲和嘲弄;她还认为,沈从文是用自己的眼光,甚至是低级趣味来描绘她和胡也频的爱情,来丑化她的人格和生活。
  看完《记丁玲》后,怒不可遏的丁玲在《诗刊》上,发表了《也频与革命》的文章,文中怒斥沈从文写的《记丁玲》,说此书是"胡言乱语",并称作者沈从文是"无知、无情",是"贪生怕死的胆小鬼,斤斤计较个人得失的市侩"等。
  1983年4月18日,丁玲访问巴黎,接受记者采访时,又指责沈从文,说他写的"全是谎言,是小说,着重在趣味性。"
  果真如此吗?其实沈从文在书中也没有对左联作家有什么不恭之词,他只是想置身于政治之外,做一个逍遥自由的文人罢了。丁玲是在吹毛求疵。事实上,丁玲主要是在意沈从文对她在爱情上和人格上的"侮辱"。后来丁玲也对她的第三任丈夫陈明曾如此说:"我最讨厌他(沈从文),拿他的眼光和趣味看生活。"
  著名历史学者陈漱渝曾撰文《干涸的清泉——丁玲与沈从文的分歧所在》,其中提到:"丁玲认为,沈从文按照自己的低级趣味,把她描绘成了一个‘肉体与情魔’,与湘西土娼无二致的女人,把她和胡也频的结合写成单纯的肉体结合,并有意无意地在她的私生活中蒙上一种粉红色彩。"
  不过从上面引用的两个很"过分"的片段看,沈从文其实也没什么恶意,或者只是一种对老朋友的坦率描述。因为当时的丁玲在爱情上,思想非常解放,在那个新旧思潮对抗的年代,丁玲一直走在最前列,对爱情的理解非常"先锋"。沈从文用这样的方式表达,似乎也是贴切的。
  再来看下丁玲当时对爱情的追求吧。其实丁玲同胡也频没有结婚但已经同居之时,她还同诗人冯雪峰有过爱情纠葛。
  有段时间丁玲想去日本留学,朋友推荐在北大旁听日语的冯雪峰来给她辅导日语。冯雪峰虽相貌平平,但才华出众,丁玲很快便被对方征服,于是就陷入一段三角恋爱之中不能自拔。关于这段历史,民间有许多传闻,最"严重"的是,丁玲竟向胡也频提出,三人共同生活。此不多讲。总之,丁玲在爱情方面在当时非常前卫,能做常人不敢做之事。后来,还是冯雪峰知道后果的严重性后,理智地从胡也频和丁玲之间退出了。
  但丁玲还是对冯雪峰念念不忘,曾给冯雪峰的信中说:"你为什么不想获得我?我对你一点没有变,我对你几多坦白,几多顺从……"
  她甚至在一封给冯雪峰没有发出的信中如此说:"我常常想起,我常常感到不够,在和也频的许多接吻中,我常常想着要有一个是你的就好了。我常常想能再睡在你的怀里一次,你的手放在我心上……"
  可见,当时沈从文对丁玲的一些描写也不是胡编乱造。对于沈从文来说,他也许更讲兄弟义气。当丁玲陷入三角恋爱中时,胡也频曾非常痛苦地对沈从文诉说,还是沈从文鼓励胡也频不要放弃,主动出击,才最终赢得丁玲的。
  胡也频牺牲数月后,丁玲同冯达相恋并同居。1933年,丁玲是同冯达一块入狱的,丁玲在狱中还怀上了冯达的孩子,并于1934年9月生下一个女婴。因她怀疑自己入狱是冯达出卖的,因此她便离开了冯达,此后再没有见面。
  三年后,丁玲在延安遇上比自己小13岁的陈明,她主动追求,两人闪电结婚,这在当时也是引起了轰动效应。纵观丁玲一生,她在爱情上也算是惊世骇俗,即便今天看来似乎也有点随便了……
  因此,一般认为,如果脱离沈从文写作《记丁玲》的时代背景,单从文字表面看,他的描写似乎有损丁玲的革命作家的形象。但如果回到那个时代,回到那个新旧思潮正在交替或者战斗的时代,年轻人对爱情刚刚开始追求自由或者革命的时代来看,沈从文笔下的丁玲,似乎正彰显了一个新女性争取爱情自由和个性独立的正面形象。
  但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不同了。那时的中国经过一段无以言表的坎坷路程之后,人们对爱情的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男女关系变得敏感,并不像二三十年代那么"开放"。除婚姻之外,男女关系是非常谨慎的。当时丁玲还刚刚被平反,对之前的过往当然也是讳莫如深。因此,她看到沈从文揭自己的"老底"时,当然很不舒服了。
  关于这一点,后来沈从文的长子沈龙朱也颇为感慨,他曾在谈到父亲与丁玲之间的恩怨时说:
  "这里涉及到一些历史背景。早年,说自由恋爱是时髦的事,是革命的事。我不结婚,同居了,我这是打破传统,是革命行为。虽然比较幼稚,但体现着革命理想和革命激情的。我父亲仍然用这样一种观点来看待,直不隆冬地记下了丁玲、胡也频的这些行为。而解放后,尤其是经历了多年社会主义教育之后,丁玲可能又觉得不对头了。"
  此外,因为政治立场的问题,丁玲其实对沈从文一直有意见。丁玲加入了左翼作家联盟,而沈从文只是一个自由写作者,丁玲因此认为他不革命,是个怕死鬼。当然在文学上也表现出很大分歧。丁玲的代表作《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充满革命色彩的,而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则似乎没有任何革命意义,它只是充满人性的光芒。而沈从文还曾受到文坛泰斗郭沫若的质疑和批判,丁玲从骨子里对沈从文是看不起的。
  所以,当丁玲看到沈从文为自己写的传记后,便大动肝火,它成了二人绝交的导火索。
  事发后,沈从文并未公开同丁玲争论,毕竟七八十岁的人了,他看得开。只是在他同老朋友著名作家徐迟的信里,表达了对丁玲的不满:
  "丁玲冷不防从背后杀来一刀,狠得可怕!我对他们夫妇已经够朋友了,在他们困难中,总算尽了我能尽的力……料想不到,为了她‘天下第一’的地位,却别出心裁,用老朋友来‘开刀祭旗’!"
  没想到,两位文学大师,年轻时曾经亲如兄妹,到晚年却成了一对冤家,互相怨恨,真是令人惋惜。
  不过,这也许就是二人的可爱之处。有啥说啥,你对不起我,直接怼你,不虚伪,不笑里藏刀。
  活到七八十岁,人就会"返老还童",竟都成老顽童了。何必那么认真呢?事实上,没多久,沈从文和丁玲之间的恩怨情仇都烟消云散了。1986年3月4日,丁玲去世,享年82岁;1988年5月10日,沈从文与世长辞,享年86岁。二人都是长寿者,而沈从文也像个大哥哥的样子,早于丁玲两年来到尘世,又晚于对方两年离开人间,等你是我,送你是我!
  也许沈从文和丁玲到天堂里还要兄妹相称,把酒言欢吧。
  (文/说历史的女人·濯雪)
  参考资料:《沈从文传》《丁玲传》等。

自元惠宗开始,蒙古与大明之间进行了长达近300年的复国之战,为什么一直无法成功呢?1356年至1359年间,汉民族起义军首领朱元璋不断扩充自己势力,至此已统一江南半壁江山。1367年朱元璋开始北伐,在大将徐达常遇春等部将协助之下,于1368年八月间攻陷元大都,元古籍中记载的另外空间,洞中一日世上千年陶渊明桃花源记中记录的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心向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其实在中国古代,有些人却能在因缘际会下进入这些不为人知的世界,我们从相关的记述中也能一窥这其中的景象。法本邀僧人晚清贵族绝不让孩子碰的四样东西,你孩子碰过吗?沾上一个就毁了都说晚清时期的八旗子弟已经完全腐化堕落了,将自己老祖宗的励精图治全部丢到爪哇国去了,特别是八旗子弟组成的军队,没有一丁点儿的战斗力,轻轻松松就被英法殖民者太平军捻军以及白莲教起义的毛主席身边的人都是什么级别?就连炊事员回老家都能够去当副县长作为共产党和共和国的初代领袖,毛泽东主席用人的本事那是全国人民都经常念叨的,同样跟随在主席身边的人个个也都是有着真本事的人,就连主席身边的炊事员在回到老家之后都能够去胜任一县之长的燃气蒸汽发生器应用酿酒生产综合节能超30啤酒的起源和谷物的种植有一定的关系,人类使用谷物制造酒类饮料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已知最古老的酒类文献,是公元前6000年左右巴比伦人用黏土板雕刻的献祭用啤酒的制作法。据了解,在乾隆的一天是怎么过的?3点起床7点翻牌子,随后开始枯燥的流程在人们的普遍印象中,皇帝过的乃是神仙一般的日子,权倾天下,执掌朝野。自古以来,便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说法。或许每个人心中都有过那么皇帝梦,但实际上皇帝的生活并前苏联有多么强大?苏联军事实力的巅峰,是在屠夫勃列日涅夫主政时期。这段时期,苏联一跃成为世界军费开支最高的国家,并在与美国的军备竞赛中占据优势。据统计,整个上世纪70年代,苏联的军费开支保持在占国民北魏孝文帝,短暂的一生,其实也挺苦难的今天我们来讲讲孝文帝这位北魏开国第七位皇帝孝文帝短暂而又坎坷的一生。我们中华民族一直提倡孝道,这也是我们的民族延续至今的文化因素之一。可是在北魏时期,却有一个特别让人不能接受的传统双城堡建制初期的婚嫁制度1815年,吉林将军富俊得到了嘉庆帝的恩准,在松花江南岸拉林河北岸之间的广袤的平原上移旗屯田,委官建制,建成了双城堡中屯,就是现在的双城区双城镇。四年以后又建立了左右二屯,左屯是现文史1949年,我在导师家里考研1949年夏天,即将从国立中央大学边政系毕业的石兴邦,正面临着时局动荡学校人去楼空的窘境,幸而遇到韩儒林徐益棠吴定良几位先生,使他得以继续自己的学术生涯,成为新中国历史上培养出的第14岁成渡江英雄,主席为她起名马毛姐,女,汉族,1935年9月生,1954年6月入党,安徽无为人,安徽省原合肥市服装鞋帽工业公司副经理。解放战争时期支前英模的杰出代表,闻名全国的渡江英雄。渡江战役中,年仅14岁
朱棣和他的皇后提起明朝的皇后,最著名的要数马皇后了,朱元璋和皇后深厚的感情很多人都非常了解,但是对于朱棣和他的皇后的事情估计了解的人就不多了,作为朱元璋不听话的儿子,朱棣虽然各方面都不怎么被老爹朱洼村让太平军止步,日军强攻3天选择绕道,它有何奇特之处?在历史书上有一句常见的话此乃兵家必争之地,这代表着某处地盘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能够对整体战局起到关键性作用。不过摊开我们中国地图,并找出那些在古书上有过兵家必争之地描述的地点,三个一样的名字,虽同为皇后,但结局千差万别虽然由于时代和环境的变化变迁,社会或群体的价值观念,不断适应变化中,但依旧有某些传统的观念流传,并沿用至今,所以到了如今,人们对于起名字有一定讲究,兼之还有流传下来的一句话,缺什么作协主席铁凝50岁才等来良缘,宁愿孑然一身,也不愿随意凑合按照如今国内的婚姻法来看,女性到了二十岁便到了法律允许的最低结婚年龄若二十五岁还未婚,就会被亲朋好友各种催促,每次回家都有老爸老妈的耳提面命如果到了三十岁还没完婚,甚至会被不少人讥李隆基掌权后,为什么会立马除掉上官婉儿?史学家换你也忍不住唐朝是个包容开放的朝代。开放到什么程度呢?李白在陌上赠美人中就曾描述,他骑马时不小心将马鞭打到了一位小姐乘坐的马车上,结果马车上的女子不但没有生气,看到俊俏的李白后,反而大胆地邀请命不由己的苏泰福晋苏泰福晋本是叶赫部落的格格,为了叶赫她远嫁林丹汗成为林丹汗第三位福晋,生下额哲。和后来改嫁皇太极的娜木钟,巴特玛璪,改嫁豪格的苔丝娜共同为林丹汗福晋。林丹汗失败,有两位福晋下落不明相师给曹丕算命寿命80岁,曹丕40岁逝世时说算得真准,为何?天闻若雷,了然今生前世神目如电,看穿仙界凡间天地万物无所不知,阴阳八卦生死明了。中国封建时代邪术满天,各种气焰过盛竟自封为黄天神教公然造反,最后被诛灭,而更多退居二线的如王重阳等人令人飙泪的杨开慧情书,4000字全是血泪,毛泽东却没有看到1982年,杨开慧已经牺牲了52年,毛泽东已经离世了6年。人们在修缮杨开慧湖南板仓的故居之时,在她的卧室内的墙壁之中,发现了一封用蜡纸严严实实包裹着的书信。这是一封收信人直到去世都纪念五四运动102周年那年的五四,那时的青年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原创稿1919年,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在中国大地爆发。民族危难之际,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掀起了伟大的社会革命运动,以磅礴清朝的格格,终身未嫁,活到2003年孤独终老导语根据记载,晚清时期,有位格格叫完颜立童记,又叫王敏彤。她在被最近现代科技还原下,更加笃定了,晚清最美格格之称是她的。大家应该都看过很多的古剧吧,不管什么时期的,里面的格格都穿戴雍正刚登基就迫不及待地做了这件事打压兄弟,先拿自己三哥开刀公元1722年的冬天,刚刚登基二十二天的雍正帝突然发布谕旨,点名要惩罚两个人陈梦雷和杨文言。谕旨中,陈梦雷的罪名是叛附耿精忠,杨文言的罪名是乃耿逆伪相,意思是他曾出任过耿精忠的伪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