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古代虢国是怎样的一个诸侯国?

  被遗忘的小国——虢国
  1
  三门峡湖滨区有村庄曰虢氏源头。是的,这里是虢国的所在地,也是天下虢氏包括郭氏的源头。   由于假虞灭虢、唇亡齿寒的故事人们都耳熟能详,周秦之际一度控制崤函古道的虢国可谓天下闻名。然而,三门峡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诸侯国并不是虢国,而是焦国。虢国是在灭了焦国后建立起来的。   焦国是西周时期周王室所封的重要诸侯国,也是三门峡历史上最古老的古国。但是,关于焦国的情况,因文献记载过于简略零碎,致使有许多问题至今还争论不休,莫衷一是。   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武王克商,西周王朝建立。为巩固周王室的统治,周天子在伊、洛、瀍、涧之滨营建洛邑。在建立了西起陕西宝鸡、东到郑州荥阳的千里王畿的同时还进行了以军事占领为基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大分封,在全国战略要地授民授疆土,建立众多的诸侯国。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记载:"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说:"大上以抚民,其次亲亲,以相及也。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西周初年的分封不只在王畿之外,而且还特别留意王畿之内,王畿之内封有焦、东虢、西虢、毛、华、原、胙、雍等国。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载:"虞、虢、焦、滑、霍、杨、韩、魏,皆姬姓也。"杜预注曰:"八国皆晋所灭,焦在陕县。"   由此可见,焦国封于王畿之内,成为周王室的直接统辖对象,肩负着护卫王室、随王室征伐、协助周天子统治全国的重任。   2     据文献记载,西周王朝历史上的焦国有两个:其一为神农之后的姜姓焦国;其二为姬姓焦国。先说后者。   姬姓焦国既然为西周初期的同姓封国,那么该国之始封者必当为周王室的同姓贵族。虽然该国始封者因文献记载缺乏难以考察,但其封地当在河南陕县,即今三门峡市。   根据文献记载可推断,姬姓焦国当为周初周公或召公之后的封国。宋人罗泌在《路史·国名纪》中谓陕县之焦国乃"召公子谯侯旧国,谯,云焦,故城在陕州东北部。"此说或有一定历史根据。   关于姬姓焦国的受封年代,可以从周初三次大规模分封中得到佐证。第一次分封在文王时期。文王伐崇之后,今河南省境内,达汝水以迄汉水的广大地区,都成为周人的势力范围,故《毛诗·周南·召南谱》说:"文王典治南国江汉汝旁之诸侯。"第二次分封在武王克殷之时。《史记·管蔡世家》说:"武王已克殷,平天下,封功巨昆差。"管叔、蔡叔、周公、召公、师尚父等都在这次得到分封。第三次分封是周公东征取得胜利之后。《旬子·儒效篇》说,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焉。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显诸侯"。崔述《丰镐考信录》卷一说,周公、召公"皆至武王之世始显,追成王朝始分陕而治",因此焦国不可能在文王以至武王之时得到分封。   焦国既然为召公之后的封国,其受封时间必当在召公受封之后。由些推断,姬姓焦国的受封时间最早当在第三次大分封之时甚至更晚,具体说来,大致应在成王、康王年间。其灭亡的年代为西周末年,即今本《竹书纪年》云:"幽王七年,虢人灭焦。"时在公元前775年,前后存在时间大约200年左右。   关于姬姓焦国都城——焦城的位置,历史不乏记载,史学界争议不大。《汉书·地理志》云:"弘农陕县有焦城,故焦国也。"《水经注·河水注》记载:"河南即陕城也。昔周邵分伯,以此城为东、西之别,东城即虢邑上阳也。虢仲之所都为南虢,三虢此其一焉。其大城中有小城,故焦国也。"   《史记·秦本纪》载"(惠文君)十一年,县义渠。归魏焦、曲沃。"曲沃,春秋时有二,一在今山西省曲沃县境内,为春秋曲沃武公的封地;一在今陕县与灵宝市交界处的黄村附近。可见焦国应在陕城无疑。   《史记·秦本纪》引《括地志》亦云:"焦城在陕州城内东北百步,因焦水为名,周同姓所封。"又引戴延之《西征记》云:"城南依山原,北临黄河,悬水百余仞。"   陕州城位于今三门峡市西郊陕州风景区内,其残垣断壁尚有保留。焦国得名于焦水,焦水亦今苍龙涧河,位于陕州城西南,向北注入黄河。   根据这些文献记载可以断定,古焦城是一座位于虢都上阳城内东北角的小城。 但是,上述文献记载对焦城的认定,或以陕县为基础,或以上阳城为基础。《史记·魏世家》正义引《括地志》又云:"故焦城在陕县东北百步古虢城中,在东北隅。"《元和县志》亦有"故焦县在陕县东北百步"的记载。这就是说,虢城的东北隅即是焦城,焦城属虢城的一部分,在虢城之中。   由此推知,焦国灭亡后,虢国占有了焦国的领地,随后又以焦城为基础,在其西南营建新城,使原焦城成为新虢城的一部分,即虢城的"东北隅"。   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三门峡市李家窑遗址上发现了部分城墙遗址,城墙是城邑或都城的重要考古依据,从而确定了虢都上阳城的具体位置。虢都在上阳城位置的确定,表明古焦城在上阳城的东北部,或在其附近不远的地方。相信随着今后田野考古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古焦国都城位置之谜最终会被揭开的。   关于姬姓焦国公共墓地,目前虽然还没有找到确切的位置,但在近二十年来的考古发掘工作中已初见端倪。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在李家窑虢都上阳城内发现了一批数量可观的西周时期的中小型墓葬和数座车马坑及马坑。这批墓葬和车马坑、马坑的开口层位均在虢国文化层之下,皆为口小底大的长方形竖穴土坑墓,随葬器物大部分为陶器,以鬲、豆、盂、罐为基本组合形式,只有个别墓葬中出有青铜器。这批墓葬除几座出土青铜器的低级贵族墓外,大部分为贫民墓,且有些墓葬就在上阳城宫殿区内或在宫殿区附近,这表明与虢国墓地年代相同的上阳城建在一处早期的墓地上。从地层的叠压关系上看,这批墓葬明显要早于虢国文化层。再根据古人尊崇宗庙和祖坟习俗及观念,推断这批墓葬不是虢国人自己的祖坟,而应是被虢国人毁坏了宗庙社稷的焦国人的墓葬。这批墓葬年代的下限当在公元前775年,即虢国人灭焦之年。   3
  至于姜姓焦国 。有学者说:周朝初年,周武王大肆分封诸侯,除分封有功之臣和王室贵族外,还对前代圣贤之后裔进行了分封。《史记·周本纪》载,周灭商后,"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郦道元在《水经注·河水注》也有"焦国,武王以封神农之后于此"的记载。   《史记·正义》引《帝王世纪》云:"神农氏,姜姓也。"秦嘉谟辑补《世本·氏姓》说:"姜姓,炎帝神农之后。"由此看来,姬姓焦国为炎帝神农之后的说法无法自圆其说。因此,周初所封者应为姜姓焦国。   关于姜姓焦国的封地所在,目前史学界说法不一。或谓之河南陕县,或谓之山东嘉祥县。《广韵急就章注》记载作为传说中的神农之后的姜姓焦国,其地望当在今山东省嘉祥县南十五里焦城村。《嘉庆重修一统志》中也有类似的记载:"焦城,在嘉祥县南十五里青山之东,县志俗传周武王封神农之后于焦,即此,今其地为焦城村云。"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载:"秋,楚成得臣帅师伐陈,遂取焦夷。"杜预注曰:"焦,谯县也;夷,一作城父,皆陈邑。"谯县,晋时属谯郡,唐时属亳州,在今安徽省亳县。   有人认为,姜姓焦国西周时在今河南中牟,东周时迫于郑国而迁豫东商水县,再迁今安徽省亳县。此二地又被陈国兼并,最终迁至山东省嘉祥县,春秋中叶之前并入鲁国。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李家窑周代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时,在M44中发现了二件有铭铜器——追夷簋。其铭文考释如下:"佳正月初吉丁亥,追尸(夷)不敢昧先人之 ,对扬厥显祖之遗宝,用作联皇祖宄仲尊簋。追尸(夷)用祈赐眉寿永命,子子孙孙其万年永宝用。"   王龙正先生认为,簋铭追夷亦即焦夷,原本是作器者私名,器主是姜姓焦国的后裔,因某种原因成为新封姬姓焦国的臣民。他说:"从字形看,焦字从隹作鸟形,作为国名,它很可能与本氏族的鸟图腾崇拜密切相关,而山东正位于以‘鸟为名’的东夷部落。……说明焦地原在东夷区域,与中原之陕地不合。"   其实上述材料很难证明姜姓焦国在鲁不在陕。这里的问题在于不能将周初所封的的姜姓焦国与后来所封的姬姓焦国混为一谈。   姜姓焦国封于武王克商后,史有明载。姬姓焦国的受封时间最早大致应在成王、康王年间。   姬姓焦国的封地当在河南陕县,即今三门峡市。   姜姓焦国的封地呢?在此,许多人不敢说在陕地了。因为一个地方似乎不可能有两个焦国。然而问题可能正是如此,即三门峡可能就是有两个焦国。这两个焦国当然不可能同处于陕州城或上阳城,但却并非不可能同在三门峡。   在此,人们的目光一直盯着"陕",而在这里看到的却是姬姓焦国,所以就难以肯定姜姓焦国也在此了。其实,历史写得很清楚:"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既然是"焦"不是"陕",那你怎么能断定这个"焦"一定在"陕"呢?   问题可能就出在这里。我们知道,三门峡灵宝有个地方就叫焦村。那里还有条河叫弘农涧河,这不明明白白显示出灵宝与焦国的关系吗?   所以很有可能的是,那个姜姓焦国就在灵宝。   我们知道,三门峡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国既不是虢国,也不是焦国,而是《山海经》里的"博父国",即夸父国。而夸父不正是炎帝神农氏的后人吗?再者,神农氏尝百草的故事在三门峡广为流传。有则传说还明言神农氏是陕县张茅乡黎山人。那么,"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即在夸父身化桃林的地方封神农之后不是既合情又合理吗?   或许三门峡市李家窑周代遗址考古发掘时发现的那件有铭铜器——追夷簋,正是姜姓焦国也在三门峡的证据。   "从字形看,焦字从隹作鸟形,作为国名,它很可能与本氏族的鸟图腾崇拜密切相关,而山东正位于以‘鸟为名’的东夷部落。说明焦地原在东夷区域,与中原之陕地不合。"这话可说是一点道理也没有。照此说法,姬姓焦国也应在山东了,因为姬姓焦国的"焦"字也"从隹作鸟形"啊。   当然也有另一种可能,即姬姓焦国是在灭了姜姓焦国的基础上建立的。所有一切谜团恐怕都要等新的考古发现来破解了。   (文:高旷道)#三门峡头条#   答:虢国是一个随着周朝强盛而强盛,衰败而衰败的诸侯国。   周天子虽然在牧野之战打败了商纣王,可是想要控制庞大的800诸侯却是很困难;很多商朝的后裔势力还在蠢蠢欲动。所以周天子分封天下诸侯中有大部分为姬性诸侯,但是其中也有皇帝的后裔,尧舜的后裔和商朝的后裔。   武王分封天下。根据功劳和亲疏关系不同分封五个等级:公侯伯子男。后来的春秋霸主齐国,晋国都是侯爵;楚国只是子爵。周朝建国初只有三公爵"虞国(姬性),虢国(姬性),宋国(商之后)"后来周平王迁都洛邑卫国功劳很大,提升爵位为公爵。   细读春秋,我们发现这个统领周王室强大军队的虢国其实前前后后有四个之多。   一,周文王的两个弟弟(虢叔与虢仲)分别被分封到镐京旁边和洛邑旁边建立东虢国和西虢国。这时候的虢国是最为强大的;是对付东夷保卫周王室的屏障。   虢叔率领周王室的精锐部队保卫镐京。   虢仲率领原来商朝的八师(后来成了周朝的军队)保卫洛邑。   所以从西虢到东虢都成为周王室的直属管辖区,并辐射周边诸侯统治天下。   二,周厉王,周幽王昏庸无道。犬戎进攻镐京,周王室开始衰败。这时的西虢政治立场也出现了问题,站在了周平王的对立面(扶持周携王)后来周平王去洛邑的时候好像就没有了西虢。   现在地图上有400公里   三,西虢在周宣王初年东迁三门峡,在黄河南面(史称南虢)南虢深受周天子器重,并且能征善战有回光仿照的嫌疑(后来的北虢也依附于南虢),南虢参与了后世许多重要事件;最终被晋国。假道伐虢是一个很有名的故事,其中还带出了"唇亡齿寒"的典故。说的是晋献公将宝马和美玉送给虞国国君,借虞国的道灭了虢国;当时虞国的大夫宫之奇劝谏说:虞国和虢国就好像是唇齿相依,一旦晋国灭了虢国,虞国也就离灭亡不远了。虞国老大不听,所以宫之奇只能带着一家老小逃到曹国。   四,东虢在洛邑旁边,原来是为了保卫洛邑的。后来郑庄公的父亲郑武公随周平王迁都洛邑,在洛邑边上得到大片封地建立了新郑,新郑在发展过程中灭了东虢。东虢后裔虢序被周平王分封夏阳建立北虢(黄河以北)与南虢隔河相望,一直依附于南虢。   最后南北虢都被晋国所灭。   可以说虢国的兴衰一直跟随着周王室的发展。周天子分封天下,王室强盛之时虢国如日中天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公爵,统领天下兵马捍卫王室。周朝衰败,无论是东南西北虢国都无力挽救周王室与自己的命运。历史的进步,朝代的更迭;不会因为个人的意愿改变。虢国的辉煌,周朝的统治随着时间的流逝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   今日的人们请不要纠结眼前的得失,人生在世就是如此;有如强大的朝代都无法躲避更迭的命运。努力的让自己及家人幸福的活过这些年成为我们最重要的事。   儿孙自有儿孙福……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冷门话题。   古代虢国有三个,分别是东虢国、西虢国和小虢国。   西虢国是周朝的一个国家,国王是周文王的同母弟虢叔。   至于周文王的异母弟虢仲也有一个封国,东虢国。这个国家在公元前767年,被郑国灭亡   西虢国是周代一个非常重要的国家,最初定都陕西宝鸡。后因犬戎等游牧民族不断骚扰,被迫搬迁到山西省平陆县东北和河南省三门峡市之间,横跨黄河两岸,以河南省陕县为国度。   还留在陕西宝鸡的部分国民,被称为小虢国。这个小国没什么历史,在公元前687年被秦武公所灭。   至于西虢国生存了很多年,在公元前655年被崛起的晋国消灭。   西虢国建立之初,就是周朝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他的国王虢叔位高权重,是周武王、周公旦的老师。   虢叔死了以后,但他的后代始终在周朝担任要职。他们一般都是文武双全,多次被周王派去对抗游牧民族,镇压内部叛乱之内。   比如:游牧民族猃狁向西周发动大规模进攻,周宣王于前816年派虢季子白率军攻打猃狁。虢季子白在洛水北岸大败猃狁,斩首500人,俘获50人。虢季子白在班师回朝举行献俘礼时,又命属下不其率兵追击败退至洛水的猃狁,取得胜利。   此战过后西周解除了猃狁之患。   周宣王非常高兴,在太庙为虢季子白举行了隆重的庆典来表彰他的功绩,赏赐他马匹、弓箭、彤矢和斧钺并赐予其征讨蛮夷的权力。   当然,也有不成才的子孙。   虢石父就是一个奸臣,为人善于阿谀奉承并且贪图财利。   昏庸的周幽王重用虢石父,人民怨声载道。   虢石父帮助周幽王废申后和太子宜臼,改立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这激怒了申后之父申侯。   公元前771年,申侯联合犬戎及缯国杀周幽王与伯服于骊山之下,西周灭亡。   看看,虢石父同西周灭亡有直接原因。   虢国末代国君叫做虢公丑,是个肆意妄为的呆子。他极为崇尚鬼神,迷信术士,搞得国内一塌糊涂。   在明知强国晋国对其虎视眈眈,虢公丑还不断对外攻击,袭击游牧民族和其他小国,甚至在公元前668年两次派兵攻打晋国。   这就就惹了大麻烦。   晋国军队以珠宝、名马收买虞国国君,借道虞国一举消灭了虢国。   历经四百多年的虢国,由此消失。搞笑的是,晋国意犹未尽,顺手攻打虞国,将他也消灭。这就是著名的假道伐虢、唇亡齿寒。   这就是虢国的历史,今天恐怕也只有萨沙还感点兴趣了。   有几个朋友,还关心周代的事情。   古代虢国是周王朝建立初期分封的诸侯国,分别是周文王的弟弟虢仲、虢叔,分别封东虢国(河南荥阳附近)和西虢国(陕西宝鸡附近),国名取自他们的名字"虢",这两个虢国是西周时期非常重要的诸侯国,参与了西周很多重大的政、军事事务,这两个诸侯国分别在周王朝的东西两面,是周王朝的门户诸侯国,政治地位和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屏障其他不轨诸侯和少数民族进攻的战略要地。   这两个虢国的命运和周王朝的命运息息相关,很多虢国的人在西周王朝中担任重要职务,而且也非常善战,得益于周王朝的照顾,经济也比较发达。西周的衰落紧接着就是两个虢国的衰落和灭亡。周平王西迁(东周和西周的分界点,公元前770年)前后,两个虢国也衰落,在东周前后不长的时间内被灭国。(周平王西迁图)西虢国——小虢国——南虢国。   西周周宣王(西周最后的王——周幽王之父)时期,穷兵黩武,派遣周王朝周边部族屡次进攻少数民族和诸侯国,几乎次次都失败。西虢国也因此南迁到三门峡地区,位置地跨黄河两岸,被称作南虢国(公元前655年被晋国所灭)。而西虢国南迁时留下一小部分人在原地,这一部被称作"小虢国",公元前687年被秦武公所灭。小虢国历史上有争议,一说是游牧民族在西虢国旧址上建立的小国,据推测这是秦武公为了兼并小虢国而用的托词。   东虢国——北虢国。   根据《竹书纪年》的记载,东虢国于公元前767年被郑国的郑武公灭亡。周平王东迁后为东虢国国君的后裔复立虢国,在南虢国的北面,紧靠在一起,主要依靠南虢国生存。公元前658年被晋国所灭。   两个虢国的灭亡,使得东周王室周边的屏障诸侯国几乎丧失殆尽,周王室王权衰落,诸侯国势力逐步壮大,开始了春秋争霸时期。假道伐虢(假虞伐虢、假途伐虢)和唇亡齿寒。   南北虢国灭亡间隔时间只有3年,假道伐虢这个计策是用了两次,而不是通常所说的一次。南北虢国和虞国是小国家,而晋国的晋献公想吞并这几个小诸侯国,但虞国和南北虢国非常友好,经常在军事上互相帮助,晋国难以下手。晋献公的大臣荀息分析虞国的国公非常贪财,送了很多宝物贿赂虞公,晋国再在北虢国边境制造事端。公元前658年,晋献公借道虞国灭亡了北虢国,分了虞公不少财物。(晋国、虞国、南北虢国形势图)   公元前655年,晋献公故技重施,此时虞国的谋士宫之奇对虞公说(《左传》):   晋侯复假道於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 虢亡,虞必从之……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三年前晋国消灭的北虢国只是一个小国,附庸在南虢国之下的兄弟之国,南虢国才是重要的诸侯国,虞国和南虢国互为犄角,对抗强大的诸侯国,其中一个国家被灭亡,那么另外一个离灭亡也就不远了——唇亡齿寒。   虞国国公不听,结果南虢国灭亡几个月后也被晋国灭亡。   假道伐虢这样的计谋在以后的历史中经常被用到,如秦惠文王借道伐蜀,刘备入川等。   东虢、西虢与小虢   虢国在历史上是一个很特别的存在,因为基本上在同一时期,史书上针对虢国有着许多不同的称呼——有东虢、西虢、南虢、北虢、小虢——让人看了眼花缭乱,不明所以。不过,若要仔细梳理一下,其实不难发现,历史上所谓的虢国原本只有两个:东虢和西虢,分别是周文王的两个弟弟虢仲和虢叔的封国。 具体谁是东谁是西,史料上语焉不详,很难分得清楚,我们也没必要深究。   东虢和西虢的关系,其实是有点类似于鲁国和周公的关系,都是同一封君的不同封地。鲁国之所以在诸侯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就是因为他们与在周王室任职的大夫周公祭祀的是同一个先祖——周公旦。这两个虢国的始封之君应该属于是文王的堂兄弟,一个留在宗周担任王室大夫,一个到东虢就封成为诸侯,两国共同祭祀同一个先祖,也就是虢仲和虢叔的父亲。   在东方建国的东虢位于河南荥阳附近 ,骊山之乱后不久,因收留郑人最后反被灭国,上演了一出农夫与蛇的故事。郑国在东虢设立制邑,也即是武姜起初要求分封叔段的地方,后来的战略要地虎牢关就在原东虢境内。   留在王室担任大夫的就是后来所称的西虢,西虢原本的封邑位于陕西宝鸡市东 ,属于虢公在王室的采邑,而不是独立的诸侯国。到周宣王初年,西虢因感到宗周局势微妙,整体东迁到山西平陆到河南三门峡一带,这与郑桓公的东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可见当时危机意识已经在宗周的上层弥漫了。虢公东迁以后仍然保留了宗周的采邑 ,一直到平王东迁之后,虢公无需到宗周朝王,这块封地也就废弃了。不过,大量未能跟随动迁的民众依然以虢为号,也就形成了后来所称的小虢 ,在公元前687年被秦国吞并。南虢与北虢   东迁到三门峡一带的西虢建都上阳(三门峡),由于地跨黄河两岸,被习惯地分为北方和南方。位于黄河以北现在平陆县境内的区域是北方称为北虢,中心在下阳(又称为大阳、夏阳);黄河以南三门峡境内的南方地区被称为南虢,中心在上阳。南虢和北虢不属于独立国家,它们都是东迁后的西虢的一部分 ,只是因为黄河的分界,被分成了北方和南方两个单元。   不过也有说法认为,西虢东迁之后本来是定都在黄河以北的下阳,在晋国第一次假道伐虢之后,为避其锋芒,迁都到黄河以南的上阳。两者的地理位置相比,迁都后的虢国被称为南虢,而迁都之前的就被称为是北虢 ,以示区分。也就是说北虢和南虢是人们对于同一个虢国不同时期的称谓,这跟人们根据都城位置而划分的西周东周、西汉东汉、北宋南宋是一个道理了。西虢君主世系   历史上对于建国的东虢和留在宗周的小虢并无太多的记录,因此大多数关于虢国的记录,实际上大都是出自有贵宠在身的西虢。但西虢在史料中也并没有完整的君主世系,只有一些细碎的记录。比如周穆王时期,有一位虢城公 与毛伯班同事天子;到周夷王时期,也有一个虢公随天子伐太原之戎,但没有留下谥号;周厉王时期又有虢公长父 ,谥号厉公的,曾随天子讨伐淮夷,周宣王初年,又举族迁徙到三门峡一带立国;厉公之后又有虢文公 名季的,曾劝谏周宣王不籍千亩。   到周幽王时期,我们知道又有虢公石父名鼓 的,伙同周幽王败坏朝政,结果在骊山之乱中为犬戎所杀。他的儿子虢公翰 在携拥立王子余臣为王,与周平王对立,因此在携王被杀之后与王室的关系不甚融洽。但到周平王晚年和桓王时期,因为双方有着共同的利益,虢公忌父 被任命为王室卿士,以分郑庄公的权力。虢国由此获得了对西方事务的发言权,在位的虢君忌父和林父 曾多次干预晋国的内乱,与后来统一晋国的曲沃势力结下了很大的仇怨。   到晋献公时期,虢国依然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比如晋献公四年(公元前673年),虢公丑曾与郑厉公一道平定王子颓之乱,稳固了周惠王的地位。晋献公十三年(前664年),虢公丑又攻入樊城,讨伐樊皮的叛乱,为王室建立了功勋。四年后,又在渭水流域打败了犬戎的军队。   随着晋国的统一和国力的提升,使得晋献公能够与虢公平起平坐,但虢国仍然把晋国视为虢国势力范围内的小兄弟,屡屡干涉晋国内务,让晋献公很是窝火。比如晋献公九年时,因为晋国发生了屠戮公族的事件,虢公丑曾两度伐翼,让晋献公很是吃了不少的苦头。若要依照当时中原大国的脾气,受到对方的讨伐之后,不管能不能打得过,都会纠结一帮盟国前去找对方的晦气。可晋国由于一直弱小受人欺负,养成了隐忍的国家性格,其做法也就大不相同了。晋献公本来打算第二年就对虢国进行报复的,但在大夫士蒍的劝说下很快就放弃了执念,转而专心发展自身的实力,很快国力就完全超越了虢国。相比于积极进取的晋国,原本强盛的虢国则由于眼光的局限而逐渐走向了衰落。虢公丑轶事   公元前662年,也就是晋献公在位的第十五年,《左传》记载了一件奇异的事情。说是在这年七月,有一位神祇降临在莘地(三门峡峡石镇西)。这位神祇也算是神仙圈里的一朵奇葩,一般的神仙是不会轻易降临人间的,即便是有急事非要降临不可,也必然会找一个僻静的地方,找一个堪当大任的人,悄悄地把事情托付了就会飞升而去。可这位神仙呢?光天化日之下就降临人间,一住就是半年多的时间,而且还不说话,愣是要人去猜他究竟想干什么。   周惠王得知了这件事之后曾询问内史过,素来博古通今见多识广的内史过似乎是   对这样的事见惯不怪了,很是平淡地回答说:"一个国家将要兴盛,就会有明神降临,来考察受试者的德行,这时降临的神仙算是组织部派来考察干部的。一个国家将要灭亡,也会有明神降临,来记录他的罪恶,这时降临的神仙应该属于纪检委。这种事情在过往的时代都发生过,没什么好奇怪的。"   但不管这位神仙究竟是何目的,既然来到了人间,作为天下的主人总得接待一下吧!于是周惠王就又问他,我们究竟该用什么样的规格来接待呢?内史过说:"就把他降临的日子作为祭日,按照相应的规格如常祭祀即可。"周惠王对于这些跟鬼神打交道的事情了解甚少,只好委托内史过代表王室前去祭祀。   内史过到了莘地之后,发现事态比自己想的要严重,原因倒不是这位神仙架子大,而是莘地的地主虢公丑,竟然在公然腐蚀上天派来的这位使者。他派祝应、宗区、史嚚带了大量的礼物去贿赂这位天上来的主儿,希望能让神灵赐予更多的土地。这种事别说内史过了,就连虢国的太史嚣都被气坏了:"神仙降临人间是多难得的一件事,你不好好利用这个机会表现德行也罢了,竟然无耻地去跑官!简直太不要脸了!"于是他们不约而同地得出了一个结论:虢国将要灭亡了!   所谓"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神仙是聪明正直专一的精神存在,就好比是一个严格的计算机程序,你输入什么因,就会相应地给出合适的果,神仙降临的是灾祸还是福气,全要看你个人的修为。偏偏你虢公是一个德行不昭的昏君,别说得到土地了,你能保住性命就不错了。   虢公到底有多昏庸呢?史料上没有特别的记载,我们也不能全听古人的,就认定了他是一个失德的主儿,就活该被灭掉。虢公丑大概并没有什么让人非要惩戒的罪行,但就如同晋国讨伐霍国时非要给霍公求找一个罪行一样,既然要讨伐虢国,就不能让他清清白白地走。因此所谓神降于莘的记载,很可能是当时谣传的故事。虢公丑贺鬼   这个故事在《国语》中,则出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版本。据说有一天,虢公夜里做了一个梦,梦见有一个长着人脸、老虎爪子、一身白毛的神仙,拿着一把大斧子站在宗庙西侧的廊檐下,正对着他呲目瞪眼。他见了之后慌忙逃走,结果听到那个神仙在他背后大喊:"别跑呀,虽然我长得丑,但我是天使啊!我是来传达上帝命令的!"   虢公丑一听是天使就赶紧跪倒听命,结果就听到那神仙说:"上帝要让晋国进入你的国门。"然后就消失了。   虢公丑在梦里没觉得有什么不对,只是赶紧叩头谢恩,但醒来之后却越想越纳闷:"这什么鬼啊?有这样传达上帝命令的吗?让晋国进入国门,那你告我干嘛,你是不是走错门了?不行不行,得找人来给我算算。"于是他找来了负责占卜记事的史隩来给他解梦,结果史隩告诉他说:"按国君你所描述的样子,那个神仙应该是主管刑杀的大神,主要负责给人降灾祸的。我看你流年不利的样子,多半是快要完蛋了,还是趁早跑路吧!"   虢公哪儿爱听这话啊?他当即反驳道:"你业务水平太差了,上帝让晋国进入我的国门,意思就是晋国很快就要臣服于我了,你懂?连这点常识都没有还敢给我解梦,看来得吃点牢饭好好补一下基础业务知识了!"说完就让人把史隩关了起来,还下令让国人都来庆贺这个梦,好让大家都知道自己见鬼了。   虢国的大夫舟之侨莫名其妙地接到这个指示的时候,内心是崩溃的:"昏君啊!早就听说大虢国要完,我今天终于明白了。国家壮大并广治道义,小国进入国门是来臣服的,这没错。可是国家弱小还傲慢自大,让大国进来那就是诛讨啊!你以为晋国还是那个你随便就敢过去欺负的小弟弟吗?"   据说舟之侨还从三个方面分析了虢国内外局势,认为虢国必将灭亡。其一是国君奢侈放纵,不思进取。因为放纵私欲,导致国人痛恨,没有人愿意服从他的指令;因为不思进取,在面对可能的外敌来袭的时候不修整军备,反而鼓动国人庆祝欢迎,可谓是病入骨髓,无药可救。其二是公族弱小,且离心离德;其他诸侯疏远,无法得到帮助,导致其势单力孤,处于孤立无援的危险境地。其三是上天不佑,故意给他错误的指示,让他无知愚昧中更加放纵。上帝想让谁灭亡,必先令其疯狂,说的就是他啊。   舟之侨一边分析,一边打包行李,就在虢国上下还在为君主的美梦庆祝的时候,他早已带着一家老小一溜烟地就跑到晋国去了。舟之侨跑路去了晋国是真的,至于那一席的分析究竟是不是出自他的口已经不重要了,反正虢国最终的确是死在了晋国的手里。第一次假道伐虢战役   虢公丑不思进取,同时也有着昏庸的名声,使得原本强盛的虢国在竞争激烈的国际秩序中渐渐走向了边缘位置。虞公贪得无厌,本就地狭国小,在大国夹缝之中不仅不思进取,还不知廉耻,整日里只知道贪图享受。将这两个人放在一起,还真就构成了一对千古奇葩。   不过话说回来了,这两个人虽然名声不佳,却也并不完全是草囊饭袋,至少在应付晋国的这件事上,还显现出了一定的战略意识。特别是当他们看到晋国迅猛扩张的态势之后,便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共同抵御晋国的挑战。两国之间的这种亲密关系,给晋国人带来了不少的困扰:若要攻打其中的一方,另一方必然会前来救援,使得晋国不可能将其各个击破;可如果要同时对付这两个国家,晋国的军力难免又显得不足。因此当公元前658年(晋献公十九年),伐虢的事务被提上日程的时候,晋献公便常常为此寝食难安。   这个时候,有一位名叫荀息的大夫在对两国关系进行了细致分析,提出了一个绝妙的计策,这便是著名的假道伐虢之计。他让晋献公以晋、虢两国之间的恩怨为借口,通过外交手段借道虞国,并与虞国联合共同伐虢,虢灭之后再将虞国收入囊中。   晋献公依计而行,于公元前658年(晋献公十九年)夏,派大夫里克、荀息带着晋虞联军,通过虞坂古道直抵下阳(又名夏阳,在平陆县境内)城下。不久之后,下阳城被攻陷,虢国退守黄河以南的上阳(又名大阳,今三门峡境内),第一次假道伐虢战役 结束。第二次假道伐虢战役   下阳是虢国扼守虞坂古道,封锁晋国南下之路的重镇,失去下阳,对于虢国来说意味着再无防范晋国的能力。但是虢公似乎并没有被这些事情所困扰,反而忙于建功立业,失去下阳没多久,就在桑田打败了周边戎狄。晋国的大夫郭偃(卜偃)听了这件事后评论道:"虢公丢失了下阳不感到恐惧,经历了战争不是积极防御晋国并安抚民众,反而去别处建功,这是上天不愿意让他反省加重他的衰势啊!过不了五年,虢国必然会灭亡的。"   郭偃对虢国命运的预测显然太过乐观了,也就是第一次假道伐虢三年后,也即公元前655年,里克、荀息再次借道虞国伐虢,虢国终于迎来了决定他们最终命运的时刻。   这年八月,晋国二次借道虞国围攻虢国都城上阳,到十二月份便将其攻克,虢公丑奔周,虢国宣告灭亡。在此期间,他们还忙里偷闲去打草谷,顺手把与虢国相邻的焦国也灭掉了。灭虢之后,晋军回师途中在虞都附近迁延不去,虞公对此也毫无对策,只能任由晋国大军在自己的城外驻扎。随后,晋军趁虞国疏于防范,趁机偷袭将其灭掉,并俘虏了虞公及一众大夫。荀息把之前贿赂虞国的马牵到献公面前,献公笑着说:"马还是我的马,就是牙齿有些老了。"   提起虢国,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著名成语,假虞灭虢。实际上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晋献公进行了两次假虞灭虢,而很多人只知道一次。   说起这个,就得从虢国开始说起。其实在周朝历史上总共有五个虢国。   周武王灭商后,开始分封自己的叔伯、兄弟。   当时周文王有两个弟弟,一个叫虢仲,另一个叫虢叔。   周武王就封这两个叔叔为虢公,虢国就此建立(后来因为虢、郭同音,虢叔的后世子孙就改姓为郭,虢叔成为郭姓始祖,比如五代时期的郭威就自认虢叔之后,因此郭威建国后,国号周!)。   其中虢仲封于制邑(今河南郑州西汜水镇),他建立的国家称为东虢;虢叔则封在雍邑(今陕西宝鸡市东),他建立的国家称为西虢;   周厉王、周宣王时期,西虢国东迁到今河南三门峡一带立国,定都上阳(今河南三门峡李家窑遗址),因地处黄河南岸,称为南虢;而留在雍邑原地的则被称为小虢国;其中小虢国于周庄王十年(公元前687年,秦武公十一年)被秦武公所灭;东虢国则于周平王四年(公元前767年,郑武公四年)被郑武公所灭;   但东虢国有个其后裔叫虢序,被周平王复封于下阳(今山西运城市平陆县),作为东虢国的延续而存在,因下阳地处黄河北岸,与南虢国隔河相望,因此北虢国,作为东虢国的延续而存在。   也就是说,到晋献公假虞灭虢这会,虢国就剩下了南虢国和北虢国,而北虢国因实力弱小,从而依附南虢国,故有"南北虢实为一虢"一说。   南虢国历代国君均为周天子的重臣。西周末年,犬戎攻破镐京,周幽王被杀于骊山脚下,当代虢国国君虢公石父也在这次国难中殉难,其子虢翰袭爵,虢翰不尊周平王,周、虢关系紧张。虢翰卒,其子忌父嗣位,入朝臣服,尽释前嫌。从虢公忌父起,历代虢公皆被周王室倚为重臣,以遏制东南边的郑国和北边的晋国。   因此虢国实力十分强劲,是晋献公对外兼并中遇到的最强对手。   而在曲沃代翼过程中,虢国多次与曲沃为敌,晋献公族诛桓庄之后,虢虢国又收留桓庄余孽,晋献公对虢国是恼恨已久,早就想灭了虢国。   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今山西运城市平陆县北)。   虞国第一任国君是周文王叔叔仲雍的曾孙虞仲,周康王时期被封虞国。其实晋、虢、虞往祖上倒腾都是一家人,都是姬姓诸侯。   虞国虽然比较弱小,但他地理位置十分显赫,是横在晋国和虢国之间的必经之路。   晋献公要灭虢国必须经过虞地,也就是说灭虢必先灭虞。但是,虞国国内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晋国要想强力灭虞国,损失必然会很大。而且虞国对自己定位也很清楚,为了防备晋国的兼并,数代国君都和虢国结成联盟,相互依存。晋献公虽有心灭虢,但是虢虞两国的同盟却让他感到十分棘手。   就在晋献公感到为难之际,他手下第一谋臣荀息给他出了个主意。   荀息一上来就给晋献公来了个妙计套餐三连环。   第一是美人计:荀息让晋献公选了几个晋国美女献给当代虢国国君虢公丑。   面对这样的糖衣炮弹,虢公丑毫无抵抗力,欣然接受了死敌献来的美女,日听淫声,夜御美人,旦夕伐作,荀息这个美人计,不费一兵一卒,就使得虢国国君沉迷女色,怠慢政事,国势减弱。   第二是离间计:荀息建议晋献公重金贿赂犬戎,挑拨犬戎与虢国的关系。有钱能使鬼推磨,见钱眼开的犬戎人马上攻打虢国,犬戎与虢国开始连年的战争。荀息这个离间计,同样不费一兵一卒,就使得虢国损兵折将,实力大减,极大的减少了晋国灭虢时的损失。尽管荀息这个离间计是勾结异族,攻打同姓国,听起来是挺无耻的,但实际上当时很多诸侯国都这么干,   第三个是假途之计,这是个计中计。荀息听说晋献公手中有两样绝世珍宝,一个是价值连城的白玉之璧——"垂棘之璧"、一个是举世无双的千里宝马——"屈产之乘",荀息建议用这两样重宝贿赂虞公,请借虞国之道,出兵伐虢。   而这就是著名的假虞灭虢!金钱美人,宝玉骏马,没有几个人能抵达,就这样虢国和虞国被荀息拿下。   晋献公十九年(公元前658年)夏天,晋国大夫里克、荀息领兵会同虞国大军攻打虢国,攻陷虢国重镇下阳,灭亡北虢国,这样一来,虢国就剩南虢国一支。这就是晋献公第一次假虞灭虢!   晋献公二十二年(公元前655年),晋国再次向虞国借道进攻南虢国。虞国马上点头答应,借一次是借,借两次也是借,干嘛不借?   这个时候虞国大夫宫之奇赶紧进谏说:"虢国是虞国的屏障。虢国灭亡了,虞国必定会跟着被灭掉。晋国的野心不可助长,对外敌不可忽视。借路给晋国一次已经是很过分了,怎么可能有第二次?"   而后他又说:"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其虞、虢之谓也!"这就是成语辅车相依和唇亡齿寒的出处。   可惜,忠言逆耳,宫之奇的话虞国国君没听,同意晋国借道要求,晋献公很快再次派大将里克派兵进攻虢国。   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宫之奇果断跑路。   临走前他还劝好友百里奚一起跑,但百里奚穷怕了,好不容易当了官,舍不得眼前的功名利禄,他没跑,后来他就当了晋国的奴隶,几经辗转才以陪嫁奴隶的身份,来到了秦国。   当然,作死的不只虞国国君,虢国国君这时的虢也是自作孽不可活,三年前虢虞联盟破灭,北虢国被灭,他没当回事;虞晋联军攻克虢国重镇,他还没对晋国有足够的重视和警惕,非但没有集中国力防备晋国,反而和犬戎厮杀不止,这样一来虢国死定了。   有了虞国的借道,晋国大军一马平川,直奔虢国国都上阳而来。当时,晋军围上阳五个月,城中粮柴俱绝,士卒疲惫,百姓日夜号哭,城池岌岌可危。晋国派人射箭于城内,要虢国国君投降。虢国国君虽然无能,但还是有些骨气,曰:"吾先君为王卿士,吾不能为降诸侯。"   但是上阳已经是守不住了,他不投降晋国,就只能跑路。于是,他只能乘夜开城,带公族突围,奔往京师洛邑。这样一来,上阳城破,虢国灭亡。   虢国一灭亡,晋军回国途中就捎带手把虞国也灭了。   这就是第二次假虞灭虢,也是很多人熟知的假虞灭虢。   而五个虢国,至此全部完蛋。   商朝末年,因为商纣王荒淫无道、施行暴政,故大失人心,亦动摇了商朝的统治根本,后武王伐纣克殷成功,周武王灭商后,就大封诸侯,当时分封的诸侯国著名熟悉的有齐国、晋国、鲁国等等,其中还有一个虢国,提到虢国,就会想到假道伐虢的故事。   那古代虢国是怎样的一个诸侯国?   虢国虽然是周朝时期的诸侯国,但虢国却前后出现了五个虢国。当然因为出现五个虢国,为了区分,所以就以地理位置的不同,而加上方向来区分。   商朝灭亡后,周武王大封诸侯,其中封的有功臣,也有周朝宗室,而虢国就是周朝宗室。周文王的两个弟弟虢仲、虢叔 那时分别被封为虢国国君,当然他们的封地却不在一个地方。   虢仲封于制邑,为东虢国 。虢叔封于雍邑。为西虢国 。那时这两个虢国是周朝朝廷东方和西方的屏障,所以对周朝起到的作用还是颇大的。   但是在西周末年时,西虢国大举东迁到三门峡一代地区,形成了南虢国 。当然在西虢国东迁时,还留下小许势力,所以留在原地的就形成了小虢国 。   至于东虢国则是被郑国郑武公所灭。东虢国灭亡后,虢国后人虢序后又被周平王封于夏阳,位于黄河北岸,就建立了北虢国 。不过因为北虢国势力不大,所以他只得依附和他隔河相望的南虢国。因为这个原因,也就说了南虢国和北虢国是一个虢国的说法。   而历史上的假道伐虢,是晋献公借道虞国而伐虢国,而值得一提的是晋献公假道伐虢,借虞国的道两次,一次是公元前658年,灭亡了北虢国。还一次是公元前655年,灭亡了南虢国。   而西虢国东迁时留下的小虢国则是在公元前687年被秦武公所灭。   虢国曾也是周朝重要的诸侯国之一,其经济、文化都曾是很高的,虢国族人也有不少能征善战的人。故而曾深受周天子的器重,因此在西周到春秋初期发生的重大事件,虢国都是多曾参与的。   到春秋时期,周王室开始衰败,而虢国是商朝灭亡后所封的,所以虢国对周朝的兴盛和衰败都是有一定影响的。   在周朝的历史进程中,虢国曾一段时期内是世代为周天子的卿士,为周朝东征西讨,屡立战功。虢国作为周朝的屏障,作为周朝的屏藩诸侯国,对周朝的稳定、安定是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   当然由于后来周室衰败,虢国国君也不像以前的国君那样励精图治,故而结果就走向了覆灭。   虢国在历史的长河中太"细微",人们对它的认知大多停留在一个典故"假道伐虢",其实这是一个历史非常悠久的诸侯国,地位还非常尊崇,而且历史上一共有五个"虢国"。   为了区别,后人将这五个虢国,分别叫做东虢国、南虢国、西虢国、北虢国和小虢国。其中东虢国和北虢国系出一脉,西虢国、南虢国和小虢国系出一脉。01.武王分封东西两虢国   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建立西周政权后大封诸侯,其中他的两个弟弟虢仲和虢叔,同时受封虢国,分别建立东虢国和西虢国。   虢仲的东虢国封地在今天的荥阳,西虢国封地在今天的宝鸡凤翔一带。02.西虢国东迁变成南虢国   作为姬姓宗室子弟,西虢君几代人一直在朝中担任辅政大臣,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周厉王在位时的虢公长父。   周厉王在位期间,井田制已经遭到破坏,土地兼并之风日盛,国力大幅衰退,由此产生了贵族集团与王权的激烈争斗。   客观讲,周厉王并非史书描述的那样昏庸,相反他是一名很有政治理想的君王,他打击土地兼并,改革税收制度,大兴农田水利,征伐淮夷部落。周厉王最信任的两位大臣,一位叫荣夷公,另一位就是虢公长父。   虢公长父曾经率军出征,抵御淮夷的入侵,可惜失败了。大约在此后不久,西虢国就东迁至三门峡一带,史称"南虢国"。所以,南虢国就是西虢国,并非两个并存的封国。   西虢国的称谓在历经约180年后,就消失在历史中了。从西虢国东迁的时间上来看,它应该承担了对付淮夷部落的责任。   比较遗憾的是,由于周厉王被历史抹黑,虢公长父在史书中成了"四大不义"之人之一。03.郑武公灭东虢国   从周厉王到周宣王,再到周幽王,西周王朝是"王小二过年",这种状况引起了一个人的担忧——郑桓公。   郑桓公是周厉王的小儿子,郑国也是西周分封的最后一个诸侯国,起初的封地在凤翔一带,与西虢国是邻居。   看到王室败落的速度,郑桓公未雨绸缪,他接受太史伯的建议,向周幽王请求,把封地从凤翔迁徙到洛水以东,与东虢国和郐国相邻,这件事史称"虢郐寄孥"。   郑桓公为何要选择东虢国和郐国为邻?理由就是,这两国实力最弱,国君又是混蛋,分分钟可以捏碎。果然,公元前767年,郑桓公的儿子郑武公举兵,先后灭了东虢国和郐国。   东虢国立国279年,就此退出历史舞台。04.周平王立北虢国   东虢国被灭后不久,东迁的周平王立东虢君的后人虢序为诸侯,封地改在黄河北面的夏阳,即今天的山西平陆县,史称"北虢国"。05.秦武王灭小虢国   西虢国东迁后,其后裔并未全部离开,有一个分支留在了原地,且被保留了封国,史称"小虢国"。小虢国真的需要放大镜才能发现,它地盘太小,毫无存在感。   正因为小,所以它人畜无害,直到公元前687年才被秦武王所灭,细算一下竟然也生存了180年左右。06.晋献公灭北虢国   该说到那个著名的"假道伐虢"了。与北虢国同在夏阳的还有一个国家叫虞国,北虢国在南,虞国在北,再往北面就是强大的晋国。   虞国也是姬姓诸侯,只是与周王室的血缘关系稍远。晋献公在位时,大力开疆拓土,地处黄河要塞战略地位的北虢国、南虢国和虞国,自然都会成为晋国必须要吞并的目标。   于是晋献公打出北虢国之前经常帮助晋国流亡公子,公然干涉晋国内政为由,准备兴兵讨伐北虢国。打北虢国必然要经过虞国,偏偏虞国和北虢国关系亲密,不大可能借道给晋国。   大臣荀息说:虞国国君喜欢名马,又贪财好货,君上您只要把自己的宝马和名贵玉器宝物送给他,他一定会借道给咱。   晋献公还有点舍不得,荀息说,君上啊,你咋没想明白,他就是您的保管员而已,将来不还得收回来嘛!   果然,虞国国君一见到宝马玉器就忘了"虞虢两国牢不可破的友谊",他不顾大臣宫之奇"唇亡齿寒"的警告,对晋军敞开了国门。   晋军不费吹灰之力就灭了北虢国,至此存在了109年的北虢国亡了。让北虢国国君很得意的是,晋国并没有乘机灭了自己,因为晋献公还要二次借道。   07.晋献公灭南虢国   "假道伐虢"跟大家理解的不一样,后人一直误以为晋国在灭了北虢国后,就顺手灭了虞国,其实不是。   有了上一次的亲密合作,当三年后晋国提出再次借道讨伐南虢国时,虞国国君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什么代价都不付出,坐在家里收红利,这么大便宜不占白不占。宫之奇二次警告无效,转身带着全族逃亡了。   公元前655年,晋军跨过黄河,轻松灭掉南虢国。立国210年左右的南虢国也退出了历史舞台,至此,五个虢国全都灭亡。   晋献公在回军的时候,顺便请虞国国君出城喝了顿酒,酒席上他拍拍虞国国君的肩膀,宣布虞国并入晋国。虞国灭亡时,除了国君还有一个重量级的俘虏——百里奚,即后来为秦穆公图霸立下奇功的那位。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其实虢国的历史远不像我说的这么简单,由于历史久远,很多史料遗失,五个虢国的封地、成立时间、世系传承等,还存在着争议,有兴趣的就自己去研究吧。   我是历史悠悠,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   虢国是西周初期重要的诸侯国,后被晋献公所灭。具体可分为三个阶段。01 建立   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分封1000多诸侯,而虢国就是其中之一。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   据《左传》载,虢仲、虢叔都是王季的儿子,做过周文王的卿士,对周王室而言,可谓是居功至伟。西周初期,他们分别被封为虢国国君,虢仲封东虢(今河南荥阳县西汜水镇)。虢叔封西虢(今陕西宝鸡市东)。   随者周平王东迁,西虢国也迁徙至今河南陕县东南,地跨黄河两岸,河北称为北虢,河南称为南虢,实为一国。西虢国就裂变为3个,北虢、南虢和留在原地的小虢。02 鼎盛时期   平王东迁后,虢国、郑国可谓是周王室的左膀右臂,他们本来就紧挨着周天子的地盘,所以只要周天子一声令下,就可以看见他们讨伐不懂周礼的诸侯。   1)一家独大   特别到了周桓王时期,郑庄公越来越傲慢,开始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周王室因此更倚重虢公。桓公五年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王为中军;虢公林父将右军,蔡人、卫人属焉;周公黑肩将左军,陈人属焉。   公元前707年,周桓王罢免了郑庄公的卿士爵位,不让他再参与周王朝国政。秋天,周桓王率领诸侯联军讨伐郑庄公,卿士虢公率领右军,而诸侯国蔡国、卫国只是他的跟班,可见那时虢国虽小,但是却位高权重。   2)全权代表周王室处理晋国内乱 前718年,曲沃叛王。秋,王命虢公伐曲沃而立哀侯于翼。   曲沃庄伯背叛周桓王,虢公讨伐曲沃,而在翼地立哀侯为晋君。前704年,冬,王命虢仲立晋哀侯之弟缗于晋。前703年秋,虢仲、芮伯、梁伯、荀侯、贾伯伐曲沃。   前704年,曲沃灭翼,周桓王命令虢仲里晋哀侯的弟弟缗为晋君。次年,虢仲率领诸侯联军攻打曲沃。前678年,王使虢公命曲沃伯以一军为晋侯。   同样,曲沃小宗能名正言顺地替代大宗,也是卿士虢公颁发的命令。   由此可见,平王东迁后,虢国地位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绝对是周天子的股肱大臣。03 灭亡   1)留在原地的小虢于前687年被后来者秦国所灭。   2)东虢国于前767年被郑国所灭。   3)剩下的虢国于前655年被晋国所灭。很明显,在周桓王的命令下,虢国过多干涉晋国内政,多次讨伐曲沃,使得曲沃代翼遥遥无期,曲沃人不敢得罪周天子,那么只能迁怒于领头羊虢国。于是,晋献公羽翼丰满后,便借道虞国,灭掉了旧恨虢国。结语:   虢国,从周文王开始,就被周王室所倚重,当晋国发生内乱,郑国桀骜不顺时,虢国成为了周王室的最为器重的诸侯。然而,正是因为如此,得罪了郑国、晋国,最后也被他们两国所灭。这真是成也周天子,败也周天子。不发展自身,只凭借着周天子的光环狐假虎威,早晚都难逃一劫。   参考资料:左传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虢国是西周初分封的姬姓国,历史文献中有关虢国的记载不少。《汉书·地理志》弘农郡下云:"陕,故虢国有焦城,故焦国。北虢在大阳,东虢在荥阳,西虢在雍州"这是最早出现四个虢国的文献记录。《水经注·河水》卷四:"河南即陕城也。昔周、召分伯,以此城为东西之别东城即虢色之上阳也,虢仲之所都,为南虢。三虢此其一焉。其大城中有小城,故焦国也。"   一、虢国的始封   武王克商后,为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大规模分封同姓诸侯。   虢仲、虢叔所封之国便是两个重要的姬姓国,《左传》僖公五年云:"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杜预注:"虢仲、虢叔,王季之子,文王之母弟。仲、叔皆虢君字。"孔颖达《疏》引贾逵曰"虢仲封东虢,制是也。虢叔封西虢,虢公是也"。马融曰:"虢叔,同母弟;虢仲,异母弟。"《国语·晋语四》云:"文王敬友二虢及其即位也,询于八虞,而谘二虢。"因此,可以肯定周初只会有文王弟虢仲、叔所封的两个虢国,不会有第三个虢国。   虢国为姬姓是确定无疑的,那么周初虢仲、虢叔谁封在东虢?谁封在西虢?对此古人却说法不一。   关于西虢,孔《疏》说是虢叔所封。此外,《国语·周语上》及《郑语》韦昭注皆曰:"虢叔之后,西虢也"《史记·周本纪》引韦昭曰:"文公,虢叔之后,西虢也。"这些也都是说虢叔封于西虢。   而《左传》隐公元年杜注却云:"虢叔,东虢君也…虢国,今荥阳县。"王夫之《稗疏》亦云:"东虢,虢叔所封。"《汉书郡国志》、《帝王世纪》、《广韵·虢》、《路史国名纪》《通志氏族略》等书亦说虢仲封于西虢,虢叔封于东虢,与贾、韦二氏之说正相反。之所以造成这种分歧,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先秦典籍中虢国一般单称虢,或为虢仲之国,或为虢叔之国,东、西虢之称,乃是汉以后之人为便于区分二面加上的。   二虢之地望文献记载不明确。二虢之后裔称谓较混乱,虢仲的后裔亦有以字称虢叔者,虢叔的后裔亦有以字称虢仲者,致使虢极易混淆。正是以上原因,造成了我们后人两千年来对虢国史的迷茫和争议。二、东虢国   东虢在西周中期以前的情况于文献无载。东虢之封君推测为虢仲。《左传》隐公元年杜注云:"虢叔,东虢君也国,今荥阳县。"孔疏:"云虢叔封西,虢仲封东而此云,东君’者,言所灭之君字叔也。《传》云仲其大夫,谓叔之子孙字曰仲也。"这里是说,虢仲的后代亦有称叔的,叔的后代亦有称虢仲的。我们认为杜注并未指明其所言之貌叔即是文王弟之虢叔,此虢叔也可能是指文王弟仲或虢叔之后《国语郑语》载:"其济、洛、河、颍、虢、郐之间乎是其子男之国郐为大,虢叔恃势,郐仲恃险。"韦昭注:"虢,东虢也虢仲之后,姬姓也…此虢叔,虢仲之后叔、仲皆当时二国君字。"   这里韦昭却指明了东虢之封君就是虢仲之后由此观之,杜注与韦注并不矛盾。   东虢之地望正如《左传》隐公元年和《国语·郑语》所言,当在今河南荥阳。《通典》曰:"今郑州荥阳县,故虢国,所谓东虢也。"《诗·郑谱》引《正义》云:"谓济西、洛东、河南、颍北四水之间,其子男之国有十,惟虢、郐为大"。《史记·郑世家》《集解》引徐广曰:"虢在成皋,郐在密县"。《元和郡县志》卷五曰:"汜水县,古虢国,郑之制邑汉之成皋县,一名虎牢。"卷七云:"东虢今荥阳县。"以上文献所载之古荥阳、成皋、虎牢、制邑、汜水诸县,其地均在今河南荥阳市境内东虢故都,近年随着考古工作的进行,已有迹可寻。   汉代的平咷城可能即为东虢故都东虢故城东接黄淮平原,西依虎牢天险,南望嵩岳之高,北连黄河之水,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自古即为兵家必争之地。   东虢的灭国,典籍多有记载。《左传》隐公元年:"制,岩邑也,虢叔死焉。"杜预注:"虢叔,东虢君也,恃制邑而不修德,郑灭之。"这里是说,东虢的最后一任国君虢叔由于不修德而被郑国灭掉了。春秋时"制"为郑邑,则灭东虢者必为郑国。   西周末年幽王昏庸,王室衰微,再加上西戎的侵扰,西周王朝已是风雨飘摇。一些西部封国为逃避战乱,纷纷东迁。   而作为始封于陕西的郑国,于是亦趁此时机东迁,灭掉了东虢和郐国。《国语·郑语》对此亦有记载。如《汉书·地理志》京兆尹郑县下注引臣瓒曰:"初桓公为周司徒,王室将乱,故谋于史伯而寄帑与贿于虢、郐之间。幽王既败,一年而灭郐,四年而灭虢,居于郑父之丘,是为郑桓公。"   今本《竹书纪年》亦载:周平王四年(767年)"郑人灭虢",至此东虢退出了历史舞台。三、西虢国   《元和郡县图志》卷二:"虢县,古虢国,周文王弟虢叔所封,是曰西,后秦武公灭为县。"《舆地志》云:"此虢,文王母弟虢叔所封,是曰西虢"。《太平寰宇记》卷三载:"古国之地也,即周文王弟虢叔所封,是曰西虢。"西虢乃是文王弟虢叔的封国。虢叔在周初历史上地位较为重要。   《尚书君奭》曰:"在昔上帝割申劝宁王之德,其集大命于厥躬?惟文王尚克修和我有夏;亦惟有若虢叔,有若闳夭,有若散宜生,有若泰颠,有若南宫括。"这是说文王治理天下,主要依靠的就是虢叔、散宜生等5位大臣。《新序》亦说:"武王学乎虢叔"《韩诗外传》卷五又云:"周公学乎虢叔。"《白虎通·辟雍》亦云:"周公师虢叔。"虢叔既为武王、周公之师可知虢叔是周初一位影响极大的人物。   西虢的始封地当在今陕西宝鸡市附近,《汉书地理志》弘农郡下云:"西虢在雍州。"《史记·周本纪》《正义》引《括地志》曰:"故城在岐州陈仓县东四十里。"《元和郡县志》卷七州下云:"西今凤翔府扶风县。"《太平寰宇记》卷三十载:"凤翔府虢县,古虢国之地也……是曰西虢。"雍州、岐山、凤翔都在今宝鸡一带。考古出土铸铭青铜器亦可证实西虢确在今宝鸡带。   西虢东迁的原因主要是猃狁的侵扰。西周晚期周厉王举兵南下征伐位于东南方的淮夷,而位于周北方的猃狁便乘机对周人发起了历经厉、宣等几世的频繁进攻。西虢的地理位置与猃狁接近,故而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西虢不得已而东迁,西虢东迁的地点,学界观点基本一致,即今三门峡、平陆一带。   西虢东迁的时间学界意见不一。一种意见认为西虢东迁在周平王东迁时。郦道元《水经注·渭水注》引《太康地记》:"平王东迁,虢叔自此至上阳,为南虢矣。"顾栋高亦说:西虢"后随平王东迁,更封于上阳,今河南陕县东南有上阳城。其支留于故都者为小虢。"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平王迁前陕县之虢已经存在,陕县即今三门峡一带,我们认为西东迁应早于平王东迁。从近年来三门峡虢国墓地出土的考古资料来看,西虢的东迁亦应是在西周末期。   西虢东迁后立国时间不长。虢之北邻晋献公为实现其往南扩张的目的,曾先后两次借道于虞而灭虢。《左传》僖公二年载"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虞公许之,且请先伐虢。宫之奇谏,不听,遂起师。夏,晋里克、荀息帅师会虞师伐虢,灭下阳。…晋卜偃日:虢必亡矣,亡下阳不惧,而又有功,是天夺之鉴,而益其疾也必易晋而不抚其民矣,不可以五稔。"   《左传》僖公五年(公元前655年)又载:"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弗听,许晋使。…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师还,馆虞,遂袭虞,灭之。"这样晋人一箭双雕,先灭虢而后亡虞,在历史上留下了"唇亡齿寒"的著名典故。四、南虢、北虢、小虢   南虢之称,最早见于《水经注·渭水注》引《太康地记》曰"平王东迁,虢叔自此至上阳,为南虢矣。"上阳即今三门峡东南李家窑一带,位于大河之南,关于南虢的来历,学界有不同说法:   (1)虢叔封上阳。《左传》僖公五年云"晋侯围上阳。杜注:"上阳,虢国都,在弘农陕县东南。"孔颖达《疏》引马融:"虢仲封下阳,虢叔封上阳。"但据上文所论,周初只有东西二虢,文王弟虢叔被封于雍县之西虢,这是文献有载、考古资料可证的故此说不确。   (2)虢仲封国说。《水经注》载"虢仲之所都为南虢"。如果把这里的"虢仲"理解为西虢封君虢叔之后的话,那么把南虢说成是虢仲之国也是可以的。   (3)西虢东迁说。此说又可分为两种情况,其一,《水经注·渭水注》引《太康地记》曰:"平王东迁,虢叔自此至上阳,为南虢矣。"说南虢为西虢东迁而来是可取的,但定东迁年代为平王时,不妥。其二,南虢由西虢东迁而来,但其时间应在西周末期平王东迁之前。   北虢之称,最早见于《汉书·地理志》载"北虢在大阳"大阳即下阳,《左传》僖公二年:"虞师、晋师灭下阳。杜注:"下阳、虢邑也。在河东大阳县。"王夫之《稗疏》云:"下阳在平陆大阳之南,滨河之北,北虢也。"其地望即在今山西平陆县境。   北虢的由来学界争议较大。   (1)虢仲封下阳。《左传》僖公五年孔颖达《疏》引马融曰"虢仲封下阳,虢叔封上阳。"   《左传》僖公二年载:"夏,晋里克、荀息帅师会虞师伐虢,灭下阳。…公败戎于桑田。晋偃曰:‘虢必亡矣。亡下阳不惧,而又有功,是天夺之鉴,而益其疾也。必易晋而不抚其民矣,不可以五禾念。"这是说晋献公第一次假道于虞,灭掉的是下阳,而君在下阳失陷后并不警觉,却继续与猃狁在桑田作战。杜预说下阳仅是虢国的一邑看来是有据的。故下阳灭而并不言"晋灭虢",以至于《左传》僖公五年又云:"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虢公奔京师。"由此看来说文王弟虢仲封下阳不确。且目前考古资料也不能证实下阳为周初封地。   (2)北虢为东虢分支说。郭沫若先生在《三门峡出土铜器二三事》一文中说:"大阳乃汉所立县,故城在山西平陆县东南十五里许,正在三门峡附近。可知虢季氏乃北虢。北虢乃东虢的分支,即虢仲之后,而非虢叔之后。虢仲是东虢,虢叔是西虢。"   郭先生定西虢为虢叔的封国是可信的。但他说虢季氏之北虢乃是东虢的分支,却嫌证据不足。   王先谦《汉书补注》说:"陕(县)与大阳夹河对岸,故有上阳、下阳之分,亦有南虢、北虢之称,实一虢也。"我们认为王氏之说甚确。西虢东迁后,居于三门峡、平陆一带,因其地跨大河南北,故有南虢、北虢之说。正因为南、北虢实为一国,所以正如上引《左传》僖公二年、五年所言,晋侯两次假道于,先取下阳,后克上阳,方灭虢国。   小虢乃是西虢东迁后,留其支庶于原地,汉以后之人为便于区别而称其为小虢。《史记·秦本纪》载:"武公十一年(前687年),初县杜、郑,灭小虢。"这是说西虢东迁后,留下的小虢在春秋中期秦武公开始实行郡县制时,才被武公灭掉。   由此可知,南虢、北虢及小虢都与西虢有密切关系,它们仅是西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点由于迁徙而被后人加上了不同名称而已。南虢、北虢乃是西虢东迁之地,即今三门峡、平陆一带,小虢为西虢东迁后之故地。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什么是武工队?今天,老冯继续为大家讲有趣的历史,和大家一起涨姿势。我们小时候看电影电视,经常看到我军的便衣人员,骑着单车,腰挎驳壳枪,下乡联络老乡,这些人员叫武工队。历史照片我军骑单车的武工队然李先念到底有什么了不起的本事?能让这么多的悍将都为之臣服导语有人的地方都会有是非,这个道理大家都是能明白的,毕竟每个人的想法不同,凑在一起肯定会有很多的分歧。而在抗战时期也是一样,再优秀的人也会有不服众的时候再厉害的人也会被其他人所质疑探秘城濮之战退避三舍,后发制人俗话说先下手为强,后动手遭殃。在军事上,先发制人也是一个重要的命题。早在左传中便有先人有夺人之心的提法,后人也多强调兵贵先宁我薄人,无人薄我,意思都是主张争取作战中的先机之利。可是毛泽东著作常读常思常新基于习近平引述毛泽东著作的一些总结和思考作者李雨檬,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二研究部助理研究员。原载于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21年第8期摘要历史可以映照现实远观未来,毛泽东著作常读常思常新。习近平在讲话著作中对毛泽东著作请不要对号入座梁冀是东汉顺帝时期的权臣,国舅爷!这小子从小就心狠手辣,他当河南尹的时候为非作歹,被洛阳令吕放告到他爹那里,老头子狠狠地修理了一次,梁冀怀恨在心,派人刺杀了吕放。杀吕放那是小儿科,若将阿鲁特氏之死,算在慈禧头上,恐怕会冤枉了慈禧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同治帝病逝,之后未满百日,皇后阿鲁特氏(孝哲毅皇后)竟也随之而去,算起来,这对夫妻刚度过短短两年的婚姻生活,那么两年的时间里,皇家内院里究竟发生过什么?阿鲁特东汉末年张角三兄弟为谁辛苦为谁忙一个王朝一旦到了末年,一定是从上到下,从里到外一堆问题没法解决。汉灵帝,灵这个谥号就不是什么好词。乱而不损,就是说国家动乱,但还没被他折腾的动摇国家根本。朝堂上宦官集团和外戚集团斗政局大变革尧舜禹禅让,禹传子,家天下。商汤灭夏,武丁中兴,文王兴周,周公制礼乐,管仲相齐,商鞅变法,秦始皇统一六国,李斯的贡献,汉高祖得天下,萧何定汉制,汉武帝大一统,王莽改制,光武中兴,曹白藤江中国远征军的伤心之地自古以来,提到我们与周边各国的关系,大多中国人都爱以天朝上国的名义自居,而把我们的邻邦统称为戎狄或蛮夷,及至近代,当大清的国门被英国人的坚船利炮打开后,我们认识到了西方欧美诸国的先新疆那些事西汉时期(8)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在西域都护府成立的同一年,匈奴大单于虚闾权渠和乌孙翁归靡病死,汉朝的两大邻居顿时陷入了内乱。首先来说乌孙,元贵靡未能顺利继承昆莫之位,乌孙贵族拥立了1930年,曾志初见陶铸印象很差,4年后冒险送钱,7年后再见时落泪曾志来到了丈夫陶铸的墓前,温和地说从今天起,我就陪着你,哪也不去了,我再也不与你吵架了。陶铸与曾志并不是开始就结合的夫妻,而是一对为了革命而弄假成真的夫妻。初识陶铸1930年10月
皇帝刚驾崩,新帝便立小妈为妃,岳父怒而起兵造反在古代,皇帝这个职位,那可是无人能及的,而且每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都想当上这个位置,因此也成为了众多名将的争夺对象。同时在险恶的皇宫中,就连皇帝的子女,也为争夺皇帝的位置,而互相残杀秦始皇平定六国,开创新制,为何二世而亡?这过程出现哪些失误?我是萨沙,我来回答。其实,王朝的循环没这么简单。在一次经过全国范围的战争,出现改朝换代后,应该要有一段稳定期。秦灭六国战争,共有180万人死亡,伤者不计其数。军民伤亡总数,至少有5统一六国的秦始皇秦始皇(前259前210),姓赢,名政,秦庄襄王之子。秦孝公之后第六代秦王,秦王朝的建立者,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封建王朝的创立者,益称车站座。公元前240前210年在位战国末年,从刘备伐吴失利,竟源于诸葛亮设计,原来他包藏如此祸心三国志记载,孙权袭荆州,杀死关羽后,刘备大怒,欲兴兵讨伐东吴。这时作为连吴抗曹战略制定者之一的刘备智囊诸葛亮并没有阻止,史书上只出现了赵云反对刘备东征的记载,云谏曰国贼是曹操,非孙秦末乱世赵高如何凭一己之力整垮了大秦帝国赵高是原赵王的远亲,刚出生就和几个兄弟被阉割了送到宫中当宦官。像这种底层小太监,大多数会没日没夜的劳作一辈子,然后默默死去。但赵高不一样,奋发向上,努力学习法律,很有办事能力。由于王震司令找县长批地引发争吵,县长信不信我把你抓起来?王震将军,戎马生涯几十年,有功不居,德高望重,爱民如子,曾被群众亲切地称为老王头,但是给你说王震将军曾因找县长办事,县长不认识他发生争吵后拷了他,他就一怒之下把这个县长撤了,你信吗明天你好,12月11日历史上12月11日都发生了什么?220年东汉献帝刘协被逼禅位,曹丕篡位,改国号为魏,中国历史进入三国时期316年匈奴前赵将领刘曜率军攻陷长安,俘虏晋愍帝,西晋灭亡927年辽太宗耶律纪念白求恩诺尔曼白求恩1890年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格雷文赫斯特镇,是世界著名胸外科医生。1935年11月加入加拿大共产党。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于1938年3月率医疗队辗转到达延安,受到毛泽从称帝复辟到围捕覆灭,被公安清剿的反动小朝廷中国历史上,从秦朝的始皇帝到清朝的最后一个儿皇帝溥仪,一共有四百余个皇帝。随着共和政体辛亥革命的爆发,中国的封建专制帝制彻底终结。历史虽有曲折,如袁世凯称帝和溥仪复辟,由于时间太短士兵到将军有多难?全镇千余青壮随贺龙参加革命,建国后仅一大校贺龙元帅作者兰台首先声明,这绝不是宣扬所谓的一将功成万骨枯的错误理念,而是想客观讨论一下就算是光荣成为了一名红军战士,从普通战士想成长为一名将军究竟有多难。今天,我就以追随贺龙参加方志敏指挥的红十军团下辖3个师,师长分别是谁?后来结局如何?图方志敏1934年11月4日,红七军团与新组建的红十军以及地方武装进行了一次合编,红十军团从此诞生,下辖第十九师第二十师第二十一师,在方志敏的指挥下进行机动作战,沉重打击了敌人的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