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为什么汉武帝打了一辈子匈奴也没灭亡匈奴,而唐太宗一战就亡了突厥?

  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区别就是面对的对手的内部情况不同。
  尽管在很多人的固有认知里,汉对匈奴的战争和唐对突厥的战争并没有什么不同,都是"出塞"的进攻战,但是事实上有着巨大的区别。
  首先,匈奴的单于庭并不在汉地的边上,而在漠北,而东突厥的汗庭牙帐却在定襄,也就是今天的内蒙古和山西北部一代。
  其次,卫青、霍去病率领下的汉军,曾经和单于会战,但是并没有包围和消灭整个单于庭,更不用说抓住单于本人。
  而唐代对东突厥的突袭,李靖等人是直接踹了突厥的可汗牙帐,将劼利可汗本人俘虏了。
  第三,面对的对手实力天渊之别,匈奴尽管之前在河南、漠南之战中屡屡受挫,但是游牧民族的特性让他们远遁漠北休养生息,核心部落的实力并没有受到太大的打击。
  而唐朝对东突厥的进攻,目标从一开始就对着其核心部落穷追猛打,等于是直接摧毁了这个草原帝国的政治中心和大部分贵族。
  最重要的一点是,东突厥在贞观四年的窘境,是一系列问题的集中发酵。
  曾经雄踞漠北的突厥汗国,由于十姓铁勒的反叛,已经分裂为南北两个部分,可汗只能逃奔漠南他自己的原"封地",也就是定襄牙帐这一带,他原本的倚仗,大漠,已经是他的牢笼了。
  突厥汗国其实是一个联合政权,就是阿史那王族统帅下的突厥人,与铁勒人的联合国家,这是从叶尼塞河流域崛起时就形成的"金狼"与"金牛"的联盟。
  然而,到了这个时候,铁勒人不想继续这个联盟了,想要自己建国,就卡掉了它一多半的力量。
  另一方面,分裂的东突厥汗庭又遭遇了连绵的大雪灾,人畜多冻死,骑兵战斗力萎缩到了极点,所以,唐军几万人就可以横扫几十万突厥人,因为都快饿死、冻死的牧民,并没有什么抵抗力。
  与之相反,匈奴人的地盘连接了中亚地区和东方的山林地带,也没有这种巨大的灾荒,哪怕有,其政权手里的资源也足以保障一部分核心部落的生存,所以,两者的结局完全不同。
  说到底,李世民只是"趁他病要他命",并不是唐朝的国力已经压倒了突厥。
  当然,唐高宗时代对西突厥阿史那王族的再次进攻和灭亡,也验证了唐帝国的实力并不总需要偷鸡摸狗。
  不过,唐朝对草原部落的拉拢,也是汉武帝无从企及的,突厥的命运,还有一大部分是他的内部分裂和内讧导致的。
  这里有汉武帝和唐太宗自身的原因,也有对手的原因:
  汉武帝打击匈奴主要是依靠自身的实力,虽然他也曾派出张骞通使西域,希望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但在汉武帝有生之年他的外交布局并没产生太大作用——北伐匈奴的河南之战、河西之战和漠北之战三次较大战役都是以卫青、霍去病领导的汉军自己独立完成的,直到汉武帝死后见识到汉朝强大的西域国家和乌桓、鲜卑等族才加入到打击匈奴的行列。
  唐太宗灭东突厥之前就已暗中展开针对东突厥的外交战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东突厥的世仇西突厥自不必说,原本臣服于东突厥的薛延陀等部族以及东突厥内部因为和颉利可汗争夺大汗之位而结怨的突利可汗都被唐太宗拉拢过来。所以唐太宗灭东突厥其实只是消灭了东突厥颉利可汗的嫡系部队,至于原本归顺臣服于东突厥的各部族要么不参与这场战争,要么暗中相助唐朝。所以汉武帝终其一生只是重创匈奴而不能灭之;而唐太宗却顺利灭掉了东突厥——事实上东突厥灭亡后草原各部族依然保持着自己的嫡系势力,唐太宗通过对这些部族的册封,以承认其部分自主权换取他们臣服于唐朝。
  汉武帝时期的匈奴绝不是什么可以轻松击败的对手,恰恰正是在汉武帝及其后继之君的持续打击下匈奴才走向了衰败;唐太宗时期的突厥其实早已是外强中干,不然唐太宗也不能那么顺利地拉拢到那么多盟友,其实想趁突厥衰败之机落井下石的何止唐朝一家?匈奴的单于庭并不在汉地的边上,所以汉军必须劳师远征漠北;东突厥的汗庭牙帐却在定襄,也就是今天的内蒙古和山西北部一带,这在突厥全盛时期倒也没什么,可如今却处于一众敌人的窥视包围之下。
  汉初匈奴十分强大,白登之围,匈奴有精骑四十万,国土面积比汉要大的多。而汉经过灭秦和楚汉战争,全国人口大减,经济面临崩溃,皇帝要选一样颜色的四匹马都做不到,高官和将军们上朝只能坐牛车,此时的力量对比上,匈奴要远远的强于汉朝,经过约七十年的发展,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马也养了不少,此时才有了与匈奴较量的底气,汉武帝用了千年不遇的天才将领帝国双壁卫青霍去病,经过前后近二十年血战,付出数十万人的代价,才解除了匈奴人对大汉的军事威胁,这是中华五千年历史中最伟大的胜利,无论用什么样的词语赞美都不为过。唐太宗灭突厥相对而言,突厥的实力要弱的多,而唐也比汉初要强大的多,具体的讲,在隋初,突厥是十分强大的,可以说不弱于匈奴,隋文帝用李世明的岳父长孙晟的计谋,使突厥分裂为两个国家,即东西突厥,两个互相攻击,长年打仗,实力就弱了许多,隋文帝晚年派高颎率兵讨罚东突厥,取得大胜,双方在力量对比上,唐强于突厥,贞观三年太宗派李靖,李绩,程知节,柴绍,李大亮,卫孝节分六路攻东突厥,一说是李绩,李靖,柴绍,程知节,薛万彻为将,一举击败东突厥,李绩活捉颉利可汗,东突厥灭亡。这也是我中华民族的伟大胜利,从此走向了历史的顶点。
  首先纠正一下,唐太宗只是打掉了突厥牙帐并俘虏了突厥颉利可汗,而突厥的力量却并没有消亡,而是西迁并继续与唐朝纠缠,直至其后来被东进的伊斯兰教力量同化,成为伊斯兰化的突厥,并且继续以渗透方式西迁,并建立了一系列的突厥国家,最有代表性的当数奥斯曼土耳其。
  然而汉朝虽然也取得了对匈奴的巨大胜利,然而终归并没有直捣王庭,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除去外交,军事以及战略战术层面的原因之外,最根本的原因还要说是经济原因。
  武帝时期,虽然经过了几十年的休养生息,经济基础比之唐朝还有很多不足。
  首先武帝时期虽然已经有了部分铁制农具、牛耕以及部分比较先进的农具如犁、耧等,但在推广层面上还是不那么尽如人意。西汉时铁器官营,大约有39%的郡县都设有官营铁器作坊,可见当时铁制农具还并没有完全普及。由此导致的现象就是在西汉中前期,还有部分地区农人使用木石农具。而唐朝时,铁器已经完全普及,农业生产水平大幅提高,从粮食单产可以看出,唐朝时粮食单产大约比汉朝时高25%,这一数字是综合考虑了不同作物及其种植面积计算得出的结果,当然由于数据缺失以及复杂的单位换算,可能会有些误差,但唐朝数据较高应该是毋庸置疑的。
  其次,除了粮食单产高之外,唐朝还有一个巨大优势,那就是南方地区的开发。经过两晋南北朝人口迁移,南方人口劳动力逐渐充足,尤其是铁器的普及足以对付南方丛林覆盖的植被,从而使南方农业生产得到了大力开发。可以认为,唐朝建立时,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开始,甚至已经可以平分秋色。
  从这两个方面来分析,唐朝时的经济基础要大大好于汉朝。由此带来的结果就是,唐朝能够更长久的支撑对北方以及西北少数民族的战争。现实就是,武帝伐匈奴,仅支撑了10年(公元前129年-公元前119年),即打得汉朝国疲民弊,文景之治的积蓄几乎为之一空。而唐朝对突厥以及其他少数民族的战争则一直在持续,自629年定襄之战开始,唐太宗终其一生就一直在对突厥以及其他游牧民族用兵,直到657年击败西突厥,并在西域地区设立了安西和北庭两大都护府,统治力量一度延伸至中亚。这一过程基本是连续的,而汉在西域设立官方机构则是在公元前101年,此时已经是漠北之战后10余年了,西域都护府更是在40年之后,是军力不能为吗?非也,财力不足也。
  由上可以得知,汉唐对于北方及西北游牧民族的打击初衷相同,但唐朝经济实力更为强盛,能够维持长期连续且强力的军力压力,而汉朝在这方面略逊,难以持久,所以在短期战果上比唐朝也就略逊。
  李世民和刘彻的打法完全不一样。李世民将乱世打成了盛世,刘彻将盛世打成了乱世,这就不是一个档次的皇帝。
  汉武帝的打法,就是派各路大军硬干。比如漠北之战,汉朝派骑兵14万,另外14万马匹备用,再加30万步兵和十几万脚夫跟随,可以说是举国出击。为了筹措这么多的军备,汉武帝改革了币制,搞盐铁专卖,加重商税,将文景之治通过休养生息积累的财富挥霍殆尽。
  此战消灭匈奴人7万多,匈奴远遁,从此漠南无王庭。
  三次漠南战争,汉朝都是10多万骑兵,加上等数的备用马,以及更多的步兵和脚夫。
  最少的是河西之战。第一次是霍去病独率1万精骑轻装深入匈奴,转战2000里,因为匈奴没有防备,霍去病连灭五个匈奴王国。
  第二次,汉朝出动骑兵10万左右,分别由霍去病、公孙敖、张骞、李广带领。霍去病又建奇功。经过激烈的战斗,汉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歼敌3万余人,迫降单桓王、酋涂王及相国、都尉等2500人,俘虏5王及5王母、单于阏氏、王子59人,相国、将军、当户、都尉63人。汉军仅伤亡3千余人。浑邪王、休屠王率残军逃走。
  但是,配合霍去病的公孙敖居然迷路了,没赶上决战,延误战机。当观光团去了,差点被武帝杀头。
  左路军李广独率4000骑兵北上几百里,遇到匈奴左贤王4万骑兵主力,被团团围困。但李广沉着指挥,将4000人围成圆阵,和匈奴对射2日,死伤过半。张骞才率主力姗姗来迟。匈奴见无法取胜,解围北去。张骞也因为延误战机差点被武帝砍头。
  再说说唐朝灭突厥是怎么打的。
  唐朝和突厥一共有六战:五陇阪之战(624年)、泾阳之战和渭水之盟(626年)、定襄之战(629年)、阴山之战(630年)、庭州之战(651年)、唐灭西突厥之战(657年)。
  五陇阪之战:
  突厥骑兵1万多由吉利和突利两可汗率领侵唐。因为此时陕西阴雨绵绵,唐军补给中断,军械受潮,没法打。李世民仅率100余骑隔河迎战。李世民大骂颉利可汗背信弃义,并邀颉利单打独斗,并声称只用100骑兵就能打败突厥大军。
  与此同时,李世民又和突利密谈,突利和吉利有矛盾,所以私下和李世民立盟,愿意归顺唐朝。
  颉利害怕腹背受敌,不得不和李世民订立盟约,撤兵。
  泾阳之战和渭水之盟:
  贞观元年,突厥吉利可汗趁李世民还没有彻底剿灭李建成余党,与突利率军20万攻入长安城下。
  尉迟敬德在泾阳消灭突厥侧翼千余人,不过,突厥主力无碍,此时长安唐军仅几万人。
  李世民主动扣押突厥派来威胁李世民的突厥大将执失思力,又亲率高士廉、房玄龄等6人在渭水隔河与颉利可汗对话,怒斥颉利、突利二可汗背约。
  颉利见李世民面无惧色,执失思力又没回来,唐军阵容齐整,害怕了,和李世民隔着渭水订立盟约,史称渭水之盟!
  定襄之战:
  贞观四年正月,李靖率3000骁骑从马邑(今山西朔县)出发,进占恶阳岭(今山西平鲁西北),乘夜袭占襄城(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土城子)。
  颉利可汗未料到唐军突至,认为李靖敢孤军深入,定有主力随后,慌忙将牙帐撤至碛口(今内蒙古善丁呼拉尔)。
  李靖又派间谍离间其部众,颉利的心腹大将康苏密挟隋炀帝皇后萧氏及其孙杨政道至定襄降唐。
  颉利见康苏密降唐,不敢停留,继续率部向阴山撤退,在浑河边与柴绍的金河军交战,之后又在白道(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北)遭到兵出云中(今山西北部)的徐世勣率领的通漠军截击,大败。
  颉利退屯铁山(今内蒙古白云鄂博一带),收集余众数万。
  颉利自觉已不是唐军对手,即派执失思力为特使,到长安向唐太宗谢罪请降,表示愿举国内附。实际上企图待草青马肥之时,再转移到漠北,伺机东山再起。
  阴山之战:
  唐太宗派鸿胪卿唐俭、将军安修仁等去突厥抚慰,令李靖率兵接应。
  二月,李靖引兵至白道与徐世勣会合,相与定谋,认为颉利虽败,兵力尚多,若任其逃往漠北,依附于薛延陀等部,则很难追歼;
  今唐俭在突厥,颉利懈而不备,如选精骑袭之,可不战而擒之。
  偏将张公瑾怕这么做会使唐俭等人身陷险地,李靖说只要能剿灭突厥,唐俭等人根本不用去考虑。
  于是李靖令徐世勣统大军继后,亲率精骑万名,各备20天口粮,连夜出发,向铁山疾驰。
  李靖军冒雪至阴山,遇突厥营帐千余,尽俘之以随军。颉利见唐使前来抚慰,以为安然无事,未加戒备。
  初八,李靖派都尉苏定方率200骑兵为前锋,在浓雾掩护下衔枚疾进,至颉利牙帐七里才被发现。
  苏定方长驱直入冲进了突厥颉利可汗的牙帐,颉利及其部下不知浓雾里有多少唐军,阵脚大乱。劼利可汗乘千里马西逃。
  李靖率大军跟进,突厥军溃散,被歼万余人,被俘男女10余万。唐俭、安修仁趁乱脱险而归。
  颉利可汗在阴山被击败后,仓皇由云中向西逃窜,意图投奔吐谷浑国王慕容伏允或高昌国王麴文泰。
  在半路上,部将大多叛逃。其子叠罗施也与他走散。不久,身边只剩下数十骑兵的颉利可汗迎头撞上了李道宗的大同军。一番激战后,唐将张宝相将颉利可汗擒获。
  李世民没有杀死颉利可汗,而是封他为归义王、右卫大将军,让他在长安度过余生。突利可汗随后归降,被封为北平郡王。
  突厥的名将或首领包括执失思力、阿史那社尔、阿史那思摩以及契苾何力等悉数归降,都受到唐朝的重用。真珠可汗夷男也上表表示归顺。
  苏定方平西北
  苏定方率军至曳咥河(今喀喇额尔齐斯河)西,贺鲁举西突厥十万骑兵来拒。
  苏定方以唐军及回纥共万余骑兵迎敌。贺鲁见唐军少,进兵包围。
  苏定方命步兵据守南面的高地,持长矛向外;自己领骑兵列阵于北坡。
  贺鲁的骑兵三次冲击唐步兵,未能动摇唐军阵脚。
  苏定方趁势纵骑兵反攻,贺鲁大败。
  第二天唐军继续追击,五弩失毕全部投唐。五咄陆亦奔南道归附唐安抚大使阿史那步真。
  苏定方打垮沙钵罗
  沙钵罗以10万突厥兵在曳咥河(今新疆额尔齐斯河)包围了苏定方一万余人的部队,苏定方在挫败对方三次冲锋之后率骑兵反击成功,大败突厥部队,斩获数万人。
  一些突厥部落归降,沙钵罗则向西逃走。苏定方部队克服恶劣天气,追击200余里,在金牙山(今中亚塔什干)大败沙钵罗,斩俘数万人。
  之后,苏定方恢复原西突厥领地内的生产,将沙钵罗掳掠的牲畜、财物归还百姓,并命萧嗣业率兵继续追击。
  沙钵罗逃至石国,被石国俘虏交给唐。
  自此,西突厥汗国亡,唐朝廷在当地设置了昆陵、蒙池两个都护府,大唐行政区划扩大至中亚。
  发现了李世民和刘彻的区别了吗?
  汉武帝没有亲自打过仗,战场谋略没法和身经百战的李世民比。汉朝打匈奴,基本都是兴举国之力,以优势军力碾压匈奴。打赢了就烧杀抢掠而归,所以,匈奴老百姓肯定是仇恨汉军的,汉军伤亡也不小。
  唐军呢,基本都是以弱胜强,什么疑兵计、离间计、突袭战、追歼战、怀柔收买之类的策略通通用上。唐军不以数量来碾压,而是采用良将+精兵的搭配,用谋略打击突厥,再带领一众仆从军一起打,经常以少胜多,被誉为天兵天将!
  100人对阵突厥几万人,1万人对阵突厥二十万人,也就李世民敢这么打,这在汉匈大战中是难以想象的。
  汉朝打匈奴,前后上十次,每次都是10万骑兵+10万备用马+几十万步兵+十几万脚夫,一出去就是一两年,这个消耗,非常巨大。
  唐朝打突厥,小气得很,也就万儿八千的骑兵,然后去当地搞一些反突厥的部落兵,比如回纥人,甚至苏定方领300人就能冲垮曾控弦40万的东突厥吉利可汗王庭,1万人就将吉利可汗俘虏了。
  灭西突厥,唐军加仆从军一起才1万多人,居然能打垮西突厥10多万骑兵,还一路追杀,最终消灭西突厥。这不是神兵天降是啥?
  唐朝灭东西突厥总消耗很小,而且彻底解决了突厥问题。汉朝消耗是唐朝10倍以上。还没彻底解决匈奴问题。汉朝灭匈,不如唐朝灭突厥的方法灵活多变。
  区别在于背后的统帅。一个是好大喜功、不懂战争、腹黑男的皇六代刘彻;一个是开创大唐基业、统一中国、百战百胜、百步穿杨、文治武功、阅历甚广、豪气干云的战神李世民。这怎么比?
  为啥会出现这种局面呢?
  说到底,李世民是在刀口舔血中长大的,16岁就鼓动李渊造反。自己一路南征北战,消灭多路军阀,经常以弱胜强。对外交、用兵、用人才了然于胸。属下没人不服李世民的。
  而突厥人都知道李世民的威名,看到李世民就有些腿软,信心不足,面对李世民和唐军总疑神疑鬼,即使军力雄厚,也不敢和唐军交战。
  唐军在李世民指挥下,哪怕敌我实力悬殊,也认为自己能打赢,奋勇杀敌建功,士气就不是突厥能比的。所以,唐军猛将如云,唐军以一当十!
  唐朝的诗词,都特别豪气干云,这就是李世民打下的精神气质。即使是晚唐,精气神也是不服输的。最终,唐亡在权臣,而不是外敌。
  唐军灭东西突厥,基本都是奇兵,不搞硬碰硬,再加上离间计、收买和怀柔政策的运用,出奇兵出其不意的突击突厥,让突厥人闻风丧胆!加上突厥人本身也不团结,所以,突厥在伤亡很小的情况下就投降了。说白了,就是突厥内心是惧怕唐军的,特别是恐惧李世民。
  这种局面,唐军以很小的代价就控制了漠南漠北和西域,对唐朝的经济影响很小,甚至因为西域被唐军轻松控制,唐朝还能因为丝绸之路获得不菲的经济利益。
  再说一个唐太宗内廷练兵的典故,你就知道这李世民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猛人。
  有一天,李世民带领各位将士在显德殿前练习箭术,并当面训话道:"中原自古以来就有周边戎狄等族的侵扰,值得忧虑的是边境稍微安宁,君主就放逸游荡,而忘记周边战争的威胁,因而一旦敌人来犯则难以抵御。现在朕不让你们修建池榭和宫苑,而是专门练习射箭技术,闲居无事时,朕就做你们的老师,一旦突厥入侵,则做你们的将领,这样,中原的百姓也许能过上太平日子。"自此李世民每日带领数百人在宫殿庭院里,教他们射箭,并亲自测试。表现好的士兵就赏赐弓、刀、布帛,他们的将领考核成绩也被列为上等。
  李世民内廷练兵的事情,引发了大臣们的担忧,他们劝谏道:"依照大唐律令,在皇帝住处手持兵刃的要处以绞刑。现在您允许这些卑微之人张弓挟箭在殿宇之旁,陛下身处其中,万一有不轨之人妄为,就会出现意外事故,这不是重视社稷江山。"
  甚至有戍边的大臣担心皇帝的安危,专门跑回来制止李世民殿前练兵的做法。
  但是唐太宗不听,说:"哎,别这么说!我对他们推心置腹,他们没理由加害我啊。"
  而实际上,唐太宗身边人都是带武器的,每个人都忠心耿耿,没有加害李世民。这里,就涉及到识人、用人的学问了。
  李世民可不是文弱书生,他本人就是百步穿杨的骑射高手,经常带几个随从跑到前线只身犯险。这是个猛人,真不是一般人能比的胆识和谋略。从这个角度来讲:
  李世民=项羽的武功+刘邦的识人+韩信的谋略
  很多人被电视所误导,还以为李世民是一个文弱书生呢。其实,李世民本人就是一个猛人形象。
  下面是阎立本的步辇图,阎立本干过秦王府库直(李世民贴身亲信);贞观年间,历任主爵郎中、刑部郎中,迁将作少监,举荐过狄仁杰;阎立本后升为丞相、中书令,死后被追封司空。阎立本绘制"昭陵六骏"和"凌烟阁"功臣图,监修翠微宫。所以,阎立本长期都看到过李世民,对李世民熟悉得很,不会凭想象画人物画。
  看清楚了吧?李世民其实就是一个留着大胡子的彪形大汉,看样子就是能打死老虎的猛男形象。
  李二在皇宫练兵,亲自考核,自己本人就是骑射高手,给有成就的人重赏,自然会激励无数人练武,以建功立业。实际上也是如此,大唐的大文豪李白,也是一个击剑高手。
  两相一对比,就知道李世民和刘彻的区别了。
  汉朝只能算是强汉,打垮匈奴是积百年之力,特别是文景之治。文景之治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汉武帝才有机会开疆拓土。
  而李世民呢,起兵灭隋,消灭各路军阀,再兴兵灭东突厥,同时开启贞观之治,又为其子灭西突厥奠定了文治武功。比如灭西突厥的苏定方,在贞观朝随李靖灭东突厥就立下奇功,表现出不输卫青霍去病的统帅能力。
  贞观年间一边拿下漠南、漠北和西域,还一边迎来贞观之治,确实是难以想象的。李治继承李世民的遗风和国力,灭掉西突厥和高句丽!说到底,是唐朝的战争策略更科学,李世民将治理国家和战争艺术发挥到极致!
  除了李世民,唐朝还有很多名将,比如李靖、李勣、李孝恭、尉迟敬德、苏定方、薛仁贵、程咬金、侯君集等,还有长孙无忌、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名相辅佐。连皇后都是历史知名的贤后!
  说到底,还是李世民厉害,慧眼识珠。知道谁是人才,并量才适用!正所谓"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李世民本人就是千年一遇的"伯乐"和"导师",自己本人还是不可多得的"千里马"!
  而汉武帝刘彻呢,因为没亲自打过仗,认识人也很有限,能用的人很有限。所以,汉武帝只能从身边亲戚找人,比如卫青,就是皇后卫子夫的亲弟弟,霍去病又是卫青的亲外甥。
  霍去病英年早逝,又重用霍去病的弟弟霍光。霍光本人并没有建功,属下多少有些不服。说到底,都是靠裙带关系用人。李广多次错失良机,武帝又一次又一次重用他,说明武帝除了卫青和霍去病,确实没人可用。霍去病死得又早,没办法,只能不断启用不善野战的李广。
  再说李世民,其名将名臣来源五花八门,得益于李世民年轻时就好结交,广结英豪。
  其名将名相来源中,有瓦岗寨起义军,比如程知节、秦琼;
  有太子党余党,比如魏征。
  有半路发掘的人才,比如尉迟敬德等。
  还有前朝重臣,比如长孙无忌、屈突通、裴寂、李靖、李孝恭等。
  有主动来投奔的,比如刘文静、房玄龄、杜如晦等。
  当然,还有李家宗氏族人,比如李神通、李道宗。
  总而言之,李世民真正能做到唯才是举、量才为用,这个心胸就不是刘彻能比的。
  而这些人才也死心塌地为李世民卖命,当然,李世民对他们也不薄,绝大多数都善终,并列入凌烟阁24功臣以示功勋(除了侯君集造反被杀)!
  正是这个原因,突厥和西域诸国,面对大唐,也没啥斗志。
  一遇到唐军,首先想到的是投降,因为投降了就成了大唐子民了,不用被杀头,说不定还有赏!比如吉利和突利可汗,就是这样,最后被李世民封王,在长安城快活得不亦乐乎,比在蒙古草原天天担惊受怕强得多吧?
  除了汉军和唐军的用兵差距,可能还有匈奴和突厥的差距!
  匈奴相对比较团结,很少内乱,匈奴王庭和左右贤王的架构,面对汉军,基本能做到一致对外!所以,经常举国出击的汉军,战损也不小!
  而突厥呢,更像是国军,一盘散沙,各怀鬼胎。比如东突厥,吉利可汗和突利可汗之间,就是相互提防。西突厥和东突厥也是敌对关系,回鹘人也在和唐军结盟,共同对付突厥。突厥人和回纥人是同一个民族,所谓铁弗人。一盘散沙的突厥,面对团结勇敢智慧的唐军精锐,一击必溃!
  当然,突厥人不团结,也是唐朝朝廷挑拨、收买、分化的结果。而汉朝面对匈奴,估计都没想过用挑拨离间这种手段,就只知道硬干!
  正是因为如此,唐军统一漠南漠北和西域,代价比汉军小很多,经常用很少的人就能取胜,对国力伤害远比汉朝小。
  李世民无论是武力值还是军事天赋,都甩开汉武帝刘彻几条街,因此李世民一战灭东突厥,汉武帝和匈奴打了几十年,后来还得和亲。
  "国之大事 在祀与戎",从商朝到明末清初, 北方草原彪悍的部落一直是中原王朝心腹大患,为了阻挡草原部落南侵,秦始皇、汉高祖、汉武帝、魏武帝、唐太宗、隋文帝、周世宗、明太祖、明成祖等皇帝付出了诸多努力,其中单轮战绩和知名度,汉武帝和唐太宗两人的知名度最高。汉武帝VS匈奴
  汉武帝一生中多次征服匈奴,一代战神冠军侯更创造了一个神话,他的封狼居胥是汉朝不可逾越的丰碑,成为后世历代战神们的梦想。
  封狼居胥后曾经称雄一时的匈奴远遁大漠深处,汉朝终于迎来对匈奴的压倒性胜利。因为汉武帝毕生精力都在对付匈奴,虽然他一生建树颇多,但大部分后人一想起汉武帝就会想到匈奴。
  众所周知汉武帝穷尽毕生精力要征服匈奴,和匈奴大大小小战役无数次,可结果到了汉武帝晚年,对匈奴只是取得暂时性胜利,并没有彻底把匈奴征服。汉武帝去世后,趁着汉朝无法北顾,匈奴修养生息后,又再度崛起成为了汉朝的心腹大患。
  对于大有卷土重来之势的匈奴,汉朝皇帝无奈恢复和亲。不过这时的和亲,与汉初和亲本质上有了变化,汉初的和亲个是一种防守和低姿态,其用意是利用和亲稳住匈奴。
  汉武帝后的"和亲",更多是通过恩威并施的手段,让匈奴各部落归顺大汉。例如著名的昭君出塞,是在汉军消灭了郅支单于主力后,韩邪单于选择了归附强大的汉朝,因此在公元前33年,韩邪单于才选择亲自入汉,以表诚意。
  韩邪单于为了双方能结永久之好,提出了娶汉朝的公主的要求,才有了昭君出塞。此时,虽然匈奴和汉攻守发生了变化,但是依然从昭君出塞中,能看到当时匈奴对汉朝依然具有一定的威慑力。
  匈奴最后在历史上消失,是到了东汉时期,因为内部不和,匈奴才分为了南匈奴和北匈奴,南匈奴选择归附了刘秀,被安置在了河套一带,逐渐了融入了中原文化,北匈奴一直不肯归附。
  公元87年,兴起于大兴安岭,属东胡族群鲜卑崛起,强悍的鲜卑彻底打垮了北匈奴的主力,恰好,北匈奴赖以生存的漠北草原,又发生罕见的蝗灾。、
  北匈奴的一些部落只好离开了漠北,两年后,东汉名臣窦宪和名将班固一起,深入漠北大破北匈奴,班固在燕然山勒石纪功。
  北匈奴无奈选择了西迁,若干年后突然出现的横扫欧洲的上帝之鞭阿提拉,根据历史学家考证,是西迁的北匈奴后人。即便如此,广阔的草原上依然顽强的生存这一些匈奴部落,这些部落后来一度崛起,建立了王朝。
  从这段历史中,我们能发现一点,汉武帝虽然毕生心血都在花在北伐匈奴上,并且组织了好几次几万人到十几万人的大战役,除了卫青和冠军侯的几次胜利外,其他的战役都是徒劳无功,甚至是损兵折将。
  也因为汉武帝对匈奴的接连征伐,导致文景之治留下的巨额被消耗一空,因此汉武帝到了晚年有些后悔,《资治通鉴》记载, 征和四年,汉武帝封禅归来,说了一句话"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悉罢之。"
  这句话大概的意思就是汉武帝在悔过,他把自己在前三四十年做的一些功绩否定了,觉得屡次的对匈奴战役,让汉朝由盛转衰,因此极为内疚和惭愧。
  虽然有历史学家认为这不够是司马光的一面之词,但汉武帝对匈奴那么多年无法取得完胜是铁一般的事实。李世民VS突厥
  反观唐太宗李世民则不同,隋末唐初的突厥是北方草原一个强大部落,隋朝初年隋文帝对突厥也是头痛不已,从公元581年到公607年,26年时间里,隋文帝是利用各种方法,终于把强盛突厥分成了东突厥和西突厥。
  虽然突厥因此开始低迷了一段时间,可是到了隋炀帝因为三征高丽,导致隋朝国力虚弱,此时突厥可汗趁着隋炀帝出巡雁门机会,在公元615年始毕可汗突然率领数十万骑兵,把隋炀帝团团包围住。
  被重重围困的杨广,无奈只好向隋朝的义成公主,也就是始毕可汗妻子求救,才狼狈的逃回了长安城。此后东突厥崛起,成为了隋朝最大的对手,始毕可汗更是利用各种的方法,支持隋朝各地豪杰,例如王世充、刘武周、梁师都等人,只要这些人有求,并且人始毕可汗为大哥,东突厥就帮他们撑腰,和隋朝为敌。
  东突厥趁着中原十八路诸侯互相征伐,迎来了一个高光时刻。特别是东突厥拥有几十万的骑兵,成了左右中原胜负的关键,因此十八路诸侯或多或少的都抱过突厥的大腿。
  唐高祖和唐太宗李世民也不例外,为了在中原逐鹿中取得最终胜利,唐朝也曾经向东突厥称臣纳贡。特别是在公元617年,当时还是隋朝大业13年,东突厥大军突然围困唐高祖的老巢太原,可把他给吓坏了,为了让始毕可汗退却,身为唐国公的他只好降低姿态,写信给始毕可汗称臣,信中大约内容是这样的
  "亲爱的始毕可汗,请您高台贵手,我认你做大哥,以后我们定期会进贡一些财物、佳人给你,请你不要再来了。"后来突厥接受了他的纳贡称臣,很长一段时间突厥,经常太原如入无人之境,李世民和李渊此时为了逐鹿中原,没有精力去对抗突厥,更没有实力去挑战突厥。
  唐初公元621年,突厥颉利可汗和突利可汗率领几十万大军入唐。唐朝朝堂一时震动,据说太子李建成甚至提议迁都,以避其锋芒。
  遭到了秦王李世民坚决反对,李世民在五陇阪之战,使用了计策,让突厥退兵。其后,驸马柴绍击败另外一支突厥的主力,才熬过此次危机。
  到了公元626年李世民登基后不久,位置还没做热,突厥颉利可汗就带20多万骑兵,飞速的直奔长安而来,唐军面对20万的突厥骑兵是毫无抵抗能力,
  吉利可汗一直到了渭河桥停下来。李世民派出一个豪华阵容,长孙无忌、高士廉、房玄龄、侯君集、段志玄、独孤彦云等六骑,在渭水边和颉利可汗打了一阵口水仗,其后让尉迟敬德击败了突厥名将,双方最终在渭水河边谈妥了"渭水之盟"。
  李世民度过了登基以来第一个危机,这次李世民是异常的凶险,毕竟如果当时颉利可汗不听长孙无忌大道理,尉迟敬德在侧翼无法战胜突厥骑兵,那么他将面临更大的麻烦。
  由此可见此时的突厥实力,比汉武帝时期有过之而无不及,毕竟汉武帝时期匈奴再强悍,还没有突破边关长驱直入到了渭河边,而李世民却要低姿态和突厥签下"渭水之盟",可见两者差异之大。
  "渭水之盟"让李世民明白,突厥将来是唐朝的心腹大患,因此他在定鼎天下后,李世民只用了短短几年创造一个奇迹,托塔李天王李靖夜袭阴山,一战功成直接摧古拉朽的消灭了强大的东突厥。
  这距离"渭水之盟"不过短短几年,其后经过了李世民和李治的努力,到了公元657年,西突厥也宣告灭亡,在突厥的地盘唐朝建立了北庭大都护府和安西都护府。李世民和李治两代人便完成了西汉王朝几代人都无法完成的丰功伟业。而李治对西突厥有着压倒性的胜利,完全都是李世民给打下的根基。汉武帝和唐太宗的差距
  那么西汉一直无法解决的匈奴问题,汉武帝花毕生时间都无法完成的人物,李世民为何能够短短几年间完成了?对此,许多历史爱好者和历史学家都有不同的看法。
  但是个人的观点认为,李世民和汉武帝的差距最重要只有一点:
  汉武帝是个富N代出身,一生没有经历过像样的战斗,特别是没有真实的临场作战经历,虽然汉武帝立志要解决匈奴这个威胁,也做了不少的努力,但是他在战役规划,指挥和安排人选,战役布局等多个方面,缺乏实际经验。因此等赢得了多次对匈奴的胜利,但是失败和无功而返的次数也不少,这样不但消耗了汉朝大量的人力物力,还不能直接给匈奴以摧毁性的打击,因此匈奴可以修养生息再次卷土重来。
  反观李世民,妥妥的创一代出身,虽然唐高祖是创业者,但是唐朝大部分决定性战役,都是李世民通过连场的大捷获得的,特别是李世民善于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更善于抓住战场稍纵即逝的机会一举歼灭敌人,
  3000玄铁甲胜10万窦建德的夏军就是非常经典的战例,虎牢关下他更是三天三夜转战千里,没有卸甲,因此比起汉武帝,李世民堪称是一位战神般的存在,而李世民不谈其皇帝的身份,他的战绩也妥妥能进入武庙内。因此李世民对于突厥的战术,是非常有针对性,最重要他能够大胆重用战神李靖,六路大军众多名将都归李靖统帅,足见其眼光。
  特别是他在战略安排完美无缺,六路大军各司其职,中军目标是云中和马邑;东路军则是直奔东突厥腹地;西路军顺黄河向前扫敌,和李靖的主力遥相呼应,除掩护作用还可以随时支援,其中两路各负责拦住突厥逃跑向东、向西放向逃跑;还有一路为奇兵,神不知鬼不觉的绕到东北,兜到突厥后方,牵制突厥的援军。
  六路大军其统帅都是唐初赫赫有名的战将,包括"李靖,尉迟敬德、苏定方为,徐世勣,柴绍,秦叔宝,李道宗,程知节为,薛万彻,段志玄,等人,这个阵容堪称豪华阵容,能看到李世民反击突厥,是做足了准备,可以说是倾巢而出,立志要一战定乾坤。
  虽然汉武帝也曾经几路大军一起出征匈奴,但是无论在组织上,还是人选上。路线安排,对匈奴的动向还有把握,都无法和李世民相比。小结:
  我们能看到汉武帝数次的主动出征匈奴,要不就是汉军找不到匈奴,要不就是被匈奴集中攻破,要不就是迷失道路,这些原因,都是因为汉武帝没有亲身经历过战斗,他和李世民最重要的差距也在这里。
  毕竟李世民能屡战屡胜,其军事素养和战略安排都是汉武帝无法比翼的,李世民善于用奇计和奇兵,能看到李靖夜袭阴山和冠军侯的作战方法是如出一撤,以快准狠的奇袭战术,以少胜多用最低最高效的方法,取得辉煌的战果。
  同时李世民善于利用突厥之间的矛盾,以智计和战役相结合,才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反观汉武帝在计谋方面太过缺乏,并没有按照实际情况计战结合,一昧希望以在武力上完胜匈奴,却白白消耗了汉朝的国力。
  汉武帝接手了文景之治如日中天的国力,可是却在几十年对匈奴战争消耗一干二净,却没有完全征服匈奴,导致西汉由盛转衰,李世民无论是武力值还是军事天赋,李世民短短几年除掉突厥这个心头大患,不但打通了丝绸之路,为唐朝老百姓减轻了徭役和税赋,因此才为后来的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打下了牢固的基础,两者差距在于,李世民无论战斗经验和军事天赋,是汉武帝刘彻望尘莫及的。
  汉武帝和唐太宗时期都有一个身量庞大邻居,一个匈奴,一个实突厥,唐太宗一战灭亡了东突厥,是有很大幸运因素。
  秦末汉初,匈奴帝国在北方草原兴起,汉高祖在平城白登山和冒顿单于打了仗。
  此前,中原王朝还没有对付游牧民族的有敦办法,御史大夫刘敬首次提出"和亲"政策。
  这样,双方打打闹闹维持了六七十年,汉武帝时期国力逐渐强盛,四十四年间,对匈奴发动三次较大的战争(河南之战,河西之战,漠北之战),歼灭十几万匈奴人。
  汉武帝举国之力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匈奴威胁,自己也付出惨重代价,人口缩减了一半,国库空虚"海内虚耗,户口减半。"。
  这主要是匈奴人太过于强大,冒顿单于时控弦之士达三十余万,到汉武帝时期,匈奴人的实力要远远高于这个水平,而唐太宗比较幸运,他的对手是分崩离析,淹淹一息的东突厥。
  突厥人崛起于六世纪,552年,阿史那土门自称伊利可汗,建立突厥汗国。
  突厥人打败了柔然人控制了北方草原,突厥疆域东达大兴安岭,西达里海,北到贝加尔湖,南抵大漠,东西万余里,南北六七千里,控弦之士百余万,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草原民族。
  隋文帝时期,根据突厥内部联盟比较松散的特点,长孙晟提出"远交近攻,离强而合弱"的方针,主张分化瓦解突厥各部,这也成为后世中原王朝对侍草原民族的基本策略,直到大明帝国。
  隋朝成功瓦解了强大的突厥,使其分裂为东西两个突厥,隋朝主要面对东突厥。
  隋文帝对东突厥继续分化瓦解,把义成公主嫁给小部落首领启民可汗。
  义成公主先后成为启民可汗,始毕可汗,处罗可汗和颉利可汗的可敦贺(妻子)。
  义成公主非常强势,用五石散药死了处罗可汗,因厌恶他的儿子,立处罗可汗的弟弟咄苾,即颉利可汗,从内部分化了东突厥。
  颉利可汗是草原枭雄,迅速整合东突厥,国力一度非常强大。
  唐朝建立时曾和突厥人达成合议,随着大唐的初步统一,这种合作随之瓦解。
  贞观二年,颉利可汗率二十万大军直达渭水,李世民忙于稳定内部无力对外发动战争,和颉利可汗达成渭水之盟。
  颉利可汗的好运从此消失了,内部薛延陀,投野古,溪,回纥等部落发生了叛乱。
  贞观二年(629),内部突利可汗也反了,和颉利可汗互相对攻。
  薛延陀击败颉利可汗后归顺大唐,谋求共同对付东突厥。
  草原经济基础非常薄弱,以畜牲业为主。这年冬天,草原上发生雪灾,牲畜冻死大半,人口锐减。
  唐太宗果断出击,联合薛延陀,回纥等部族群欧东突厥,军神李靖为统帅,兵分六路围攻颉利可汗。
  实际上,战争的规模并不大,李靖只带三千铁骑发动阴山之战,苏定方仅率二百铁骑突袭颉利大营,颉利可汗逃到铁山请求议和。
  唐朝派唐俭等人同颉利可汗议和,李靖利用颉利可汗麻痹大意心里,一战而擒之,所以,李世民打得非常轻松。
  "自去号迄今,降款相继,不劳卫霍之将,无待贾晁之用备,单于稽首,交臂藁街,名王面缚,归身夷邸,襁负而至,前后不绝。被发左衽之乡,狼望龙堆之境,萧条万里,无复王庭"《克突厥赫天下诏》。
  也就是说,唐太宗还没打东突厥之前,东突厥内部己分崩离析,上天在眷顾唐太宗。
  从此,李世民不仅是中原王朝皇帝,还是草原上各个民族共同的"天可汗"。
  汉朝攻打匈奴与唐朝攻打突厥之所以产生的效果不同,我觉得主要跟当时国策有关,汉朝实行剿抚并用的绥靖政策,既和亲与剿灭并用。唐初总结了汉朝经验,采取打击重点,全面开花,既把突厥按敌对成度分左中右,顽固的坚决打击,相对温和的恩威并用。在打击顽固派战役中,针对前脚求和后脚反水的顽固派,太宗采用了薛礼的连根拔,一锅端策略。在著名的薛仁贵《三箭定天山》一役中,一次坑杀突厥二十万人,结果是突厥从此一厥不振,子孙零丁,遂渐慢慢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说白了就是怂,汉吹跟宋吹一个德行;敌人太强。踏马难道不知道此消彼长的道理?
  西汉一半时间被匈奴吊打罪魁祸首就是刘邦把韩信等一批能打的都杀了,跟赵匡胤一个德行。卫霍之辈跟李靖提鞋都不配,人海战术死亡汉军比匈奴都多。汉武帝这蠢货就是军事白痴,重用李广利这个垃圾好几次全军覆没。
  三国时期孟获还在山洞里住着,唐朝时期的南诏有强兵二十万,武器装备跟中原没什么区别,还踏马有脸说客观条件。
  卫霍之辈一共歼灭匈奴十几万人,汉军却损失数倍于匈奴,大唐薛仁贵三箭定天山一次坑杀敌人十三万。大唐一个太监杨思勖平定越南歼敌十几万人,张骞被匈奴俘虏十几年,大唐王玄策一人灭一国,这都是什么战绩?
  卫霍之辈连唐朝一个太监的战绩都赶不上还踏马整天吹牛,老子真看不下去了。
  汉武帝时期的匈奴比较强大,唐太宗李世民时期李靖消灭的是东突厥,唐高宗李治时期苏定方消灭了西突厥。
  李靖不愧为"军神",消灭东突厥指挥达到出神入化地步,先锋官苏定方骁勇果断,张宝相活捉颉利可汗,居功至伟。不得不承认,唐灭东突厥之战擒贼擒王,干净利落,堪称军史中经典杰作。
  匈奴在秦末汉初时期非常强大,冒顿单于曾在白登山包围汉高祖刘邦七天七夜。冒顿单于公元前174年去世。西汉初期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匈奴还经常侵扰汉地。经过"文景之治",汉武帝时期对匈奴进行了反击。卫青、霍去病是两位反击匈奴杰出军事家,霍去病英年早逝后,汉朝对匈奴反击战几乎结束,汉武帝晚期,外戚李广利同匈奴作战失败投降了匈奴。东汉时期,匈奴分裂成南北匈奴,南匈奴内附,北匈奴被东汉军队打败西迁。
  突厥和匈奴都是蒙古草原游牧民族,突厥在隋朝时期强大起来,后来分裂成东、西突厥。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初期,东突厥进犯唐朝,兵临长安渭水。唐朝攻打东突厥是李靖挂帅,俘虏东突厥诘利可汗,东突厥灭亡。
  唐朝能一战消灭东突厥主要是抓获了颉利可汗,擒贼擒王导致东突厥群龙无首而溃败。西汉卫青、霍去病对匈奴进行了沉重打击,基本解除了匈奴对西汉王朝的危胁。
  唐朝能够团结发挥其他异族作用,共同对付东突厥。西汉对匈奴反击战主要是依靠西汉王朝本身的力量。突厥分裂成东西突厥后,东突厥力量相对减弱。

1937年行刑前,许世友要带枪见毛泽东,主席枪膛里还可以上子弹1937年,许世友被关进抗大总校的窑洞。在最需要安慰的时刻,他托人给妻子雷明珍捎信。几天后,他却收到了一封诀别书咱俩一刀两断,我坚决要求离婚!请看后签字。许世友如五雷轰顶。他一口气朱元璋问相士我还能活多久?为何相士说比我多活一天众所周知,我国历史上有过很多位皇帝,朱元璋可以说是其中知名度最高之一的一位皇帝。朱元璋刚刚出道的时候,势单力薄,有一次战败受到打击,正在军中烦恼,突然来了一个算命的算命的相士。其实如果诸葛亮安排守护华容道的,不是关羽,而是赵云,结果如何?看来你是不懂三国,更不懂诸葛亮,他派关羽截曹操,有两点用意,一是当时如果灭了曹孟德,刘备之流还没有占脚之地,会很快就被东吴消灭,二是诸葛亮深知曹操待关羽不薄,而更知道关羽是大仁大义我党特工被捕,身中27枪牺牲,妻子收到一个烟盒,打开后泣不成声在战争拉开帷幕之后,总要有人迎着枪林弹雨逆行,扑进刀山火海当中。今天要介绍的历史人物,便是我党红色特工钟奇,在他四岁那年,父亲就去了井冈山,参加革命之后牺牲在战场。类似的悲惨命运,中共最大叛徒,被冻死在异国他乡,一手好牌却为何落得如此下场?1949年10月1日,在所有人的期待中,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地宣布了新中国的成立。但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的张国焘,却在这一天过着截然不同的人生。为什么起点如此高的张国焘彭德怀攻打马家军,毛泽东不接受投降,全歼!是真是假?身为马家军的重要人物,马步芳可以说是既彪悍又搞笑的存在。有一次他带着儿子去见蒋介石,蒋介石向他们介绍自己的儿子说这个是犬子蒋经国。紧接着有意思的就来了,马步芳先是一愣,然后脑子里就揭秘最早预见毛主席必成大器的伯乐是谁?纵观毛泽东伟大的一生,很多人给予了他肯定和支持,堪称是他人生路上的伯乐。其中符定一柳亚子杨昌济,在毛泽东早年籍籍无名的时候,就慧眼识英才最早预见他日后必成大器。他们不仅发现了毛泽东什么是鲁班尺?它的使用方法是什么?鲁班尺,中国古代风水工具。也称鲁般尺鲁般真尺门公尺门光尺八字尺等,相传为我国春秋时期鲁班发明。鲁班,姓公输,名般,又称公输子公输盘班输鲁般。般和班同音,古时通用,故人们常称他为鲁班明朝为何灭亡?看看这群死到临头,都不肯出一分钱的王爷就明白了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立即颁布了众建诸侯优养宗室的政策。其后,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为了防止藩王学习自己造反夺取皇位,于是彻底削夺宗室之权,将他们圈养起来,以高官厚禄来换取藩王们的忠玩命的绝活故事(来自民间)民国年间,蒋冯阎大战,冯玉祥的西北军打出了威风。西北军中有个骑兵团长,打仗英勇,战功卓著,是冯玉祥手下的一员得力爱将,可是长了个软包头。他的头皮用手指一按能塌下二指深的坑。就为这颗清朝能割让东北,为何不肯放弃新疆?近代以来,对中国危害最大的两个国家一是日本,另一个就是俄国。晚清时期,东北和新疆问题都和俄国有关。先说清朝割让外外东北的事。俄国一共对清朝进行了三次侵略,三个条约的签订,是清朝丧失
39年前的五一,阿根廷巡洋舰被英军核潜艇击沉,2天后完美复仇作者尤里今天不复仇,未经许可禁止转载五一快乐!对和平时期的人们来说,五一意味着假期和游玩,但在历史上,五一也发生着残酷的交战,比如在1982年的五一期间,英国皇家海军特混舰队和阿根民国末年当上了总统的李宗仁,为何制约不了蒋介石?1948中华民国举行了唯一一次全国性的总统选举,中国国民党总统候选人蒋介石以2430票的悬殊比数击败获得269票的同党对手居正,以将近八成的高得票率当选行宪后的首任中华民国总统。不叶挺53岁飞机失事遇难,9个儿女今何在?能活下来的都是顶尖人才1946年4月8日离开国民党监狱。仅一个月的时间的叶挺。在乘坐飞机从重庆回延安途中不幸遭遇飞机失事,遇难身亡。1918年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第二年加入了国民党。1924年在苏联揭秘江南刺杀案始末,跟蒋经国有何关系,又是如何断送了蒋家王朝蒋介石自从1949年底败逃至台湾后,他吸取了在大陆统治20余年的失败教训,在初到台湾之际就开始稳定台湾经济整编军队,实现国民党的精简革新。经过一番努力之后,彼时的国民党一扫过去党内为何古代东西方的爵位,都是公侯伯子男,难道是巧合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中华民族早期国家诞生为夏商周,经过夏朝的启动商王朝的完善,周王朝的兴起似乎是众望所归,百年大周为巩固自身统治开创性神算子刘伯温,为何没有算到自己及儿子的结局?刘伯温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刘琏,二儿子刘璟。大儿子刘琏因为与胡惟庸有矛盾,被胡惟庸逼着跳井自杀了。二儿子刘璟是被朱棣逼着自杀的。那么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载的刘伯温,为何没有算到自己以及毛主席葬礼上所有人站立,唯独一位妇女坐着,她有什么特殊身份?毛主席葬礼上所有人站立,唯独一位妇女坐着,她有什么特殊身份?1976年9月9日凌晨零点十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主席毛泽东同志去世了,享年83岁,这无疑是一件十分令人心痛的事情。中共1937年的四川泸州,街市热闹,乡村静谧,洋人拿棍子对付国宝泸州古称江阳江城,位于四川省东南部,长江和沱江交汇处。是著名的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自西汉置郡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本组有关泸州的图片拍摄于1937年,是一名英国建筑师当年来泸州莫高窟一件敦煌写本证实李世民篡改玄武门之变实情莫高窟和莫高窟发现的敦煌写本常何墓碑大唐故息王墓志之铭拓片李建成墓志公元626年,唐长安城玄武门外,秦王李世民设伏兵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迫使唐高祖李渊立自己为皇太子,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有1500年的空白期,没任何文字记载,期间发生了什么?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说文解字。许慎的说文解字已经将历史解释得非常清楚了,史从本意上来讲就是被史官记录下来的事。一本史书有七种不同的类型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政书体国别体断中山先生的原配夫人孙科之母,离婚后到澳门定居,活了86岁孙中山先生与宋庆龄女士是一对革命伴侣,对中国的革命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之间不仅是患难与共的夫妻,更是生死相依的革命战友。然而在宋庆龄之前,孙中山先生还有一位原配妻子叫卢慕贞,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