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郭嘉不死卧龙不出,难道诸葛亮那么怕郭嘉吗?

  对于三国时期的人物,后人多有评价。在曹操阵营中的谋士,有很多人推崇郭嘉。甚至有一些人对照诸葛亮,说出了"郭嘉不死卧龙不出"的话。似乎是说,如果不是郭嘉早死,诸葛亮就可能不会出世一般。那么,实际情况真是如此吗?
  一、郭嘉不死卧龙不出的由来。
  郭嘉是曹操手下的重要谋士,他最初去投奔袁绍,发现袁绍不是能够成就王霸之业的主人,因此他选择了离开。这个时候曹操手下的谋士戏志才去世,他感到没有可以商谈的谋士,于是请荀彧帮忙寻找智能之士,于是荀彧推荐了郭嘉。曹操和郭嘉一见如故,从此两人开启了共同奋斗的历程。
  郭嘉在曹操手下,确实对曹操的事业起了重要的作用。曹操任命郭嘉为司空军祭酒,在军中帮助自己出谋划策。每当曹操犹豫不决的关键时刻,都会和郭嘉商量。而郭嘉也会尽己所能,给曹操指点迷津。在袁绍威胁曹操的时候,郭嘉为曹操分析两者的差异,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论,让曹操坚定对抗袁绍的信心。
  在讨伐吕布的时候,曹操面对固守不出的吕布,因为士卒疲敝准备撤退的时候,是郭嘉劝谏坚持进攻,终于消灭了吕布。在孙策准备袭击许都的时候,又是郭嘉判断孙策必然会死于刺客之手,解除了曹操的后顾之忧。
  在与袁绍的战争中,郭嘉也屡献奇策。当袁绍死后,曹操趁势攻打河北,在多次取胜后,郭嘉却劝曹操撤退。他认为袁绍的两个儿子袁谭、袁尚各不相让,应该放缓攻势,让他们内斗。然后在两者互相削弱的基础上加以攻击。这就是郭嘉提出的著名论断,"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这个论断在三国时期的多角斗争中,屡试不爽。
  果然,在曹操撤兵后,二袁为了争夺冀州发生了内斗,曹操因此得以轻易的平定了河北。此后,曹操讨伐袁尚和三郡乌丸时,又在郭嘉的建议下,轻装前进,出其不意地在白狼山消灭了敌军主力,阵斩了蹋顿单于。在袁尚、袁熙两人逃亡辽东后,此时郭嘉已经病死。但是曹操依照郭嘉的遗书,不进攻辽东,让辽东的割据势力公孙康杀了二袁投降。
  从郭嘉的一生来看,他确实是出类拔萃的奇谋之士。用曹操的评价就是,自己没有办法决断的事,郭嘉能够帮自己拿定主意。可惜的是郭嘉年纪轻轻就因病去世了,为此曹操十分悲痛。他对手下还说出了本想将后事托付郭嘉的话来。
  至于诸葛亮的事迹就流传更广了。自从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之后,诸葛亮就为刘备的事业鞠躬尽瘁。在刘备集团的战略制订上,诸葛亮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他提出北拒曹操,东和孙权,跨据荆益,等待天时。当时机来临后,刘备集团便发动两路北伐,匡扶汉室,重建汉室江山。
  诸葛亮的《隆中对》比较复杂,但是这是因为刘备的实力太弱造成的。当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的时候,刘备正是事业的最低谷。这个时候刘备兵不满千,将不过关张赵云。正是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再加上《隆中对》的指引,才使得刘备的势力日益壮大,最终开创了蜀汉政权。在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在白帝城接受托孤。在蜀汉政权风雨飘摇的时刻,又是诸葛亮力挽狂澜。他与孙权重新修好,重建军队,平定内乱,发展经济。在他的有生之年对曹魏发动了五次北伐,为蜀汉政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将郭嘉与诸葛亮两人拉上关系,提出郭嘉不死卧龙不出的理由,主要是由于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郭嘉在世的时候,诸葛亮并没有出山。但是在郭嘉去世之时,正是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之日,这个时间似乎有些巧合。这好像是在说明,如果郭嘉还在,诸葛亮就不会选择出山一般。
  第二个原因是曹操在遭遇赤壁之战的失败后,感叹说,如果郭嘉还活着的话,不会让自己遭此惨败。那么,假如郭嘉不死,那么曹操不遭受赤壁之战的失败,刘备、孙权恐怕就会灭亡了。如同那句诗一样,"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那样一来,诸葛亮岂不是就算是出山,也对刘备的事业无济于事了吗?但是,事实真是如此吗?
  二、郭嘉之死与诸葛亮出山的关系。
  其实,郭嘉的死与诸葛亮出山没有丝毫的联系。郭嘉去世的时候,才刚刚三十八岁。他的死因是因为生病,这完全是一个意外。在郭嘉去世后的葬礼上,曹操同心的对荀攸等人说,咱们都是同辈之人,只有郭嘉的年纪最小。我本来想等到将天下平定后,把后事托付给郭嘉,谁知道他早早地就去世了,这真是命运的安排啊。
  因此,如果不是因为病症的原因,按照正常情况,郭嘉应该还能够多活很长时间。如果是那样的话,他就很可能会与出山的诸葛亮相遇了。而这个时候,诸葛亮又在干什么呢?
  史册上对诸葛亮的早期生活记载得并不详细。我们只知道他跟随叔叔来到荆州定居,并娶了黄承彦的女儿为妻。诸葛亮在荆州本来可以有一个很好的前程,这是因为他的社会关系十分广泛。他的叔叔与刘表有旧,自然受到刘表的看顾。他的岳母与刘表的妻子是姐妹关系,都是当地大家蔡氏族人,而他岳母的兄弟蔡瑁正是掌握荆州军权之人。
  诸葛亮的两个姐姐一个嫁给当地另一个大族蒯氏的蒯祺,另一个则嫁给了当地名士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而庞山民正是庞统的堂兄。从这些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看,诸葛亮也是混迹荆州上流社会的人士。从刘表的长子刘琦对诸葛亮的器重,我们也可见一斑。
  但是,诸葛亮却没有在荆州谋求一官半职,而是退隐江湖,去躬耕陇亩去了。我们从诸葛亮平日里喜欢唱《梁父吟》,并且自比管仲乐毅,就可以看出这并非诸葛亮的本心。这主要是诸葛亮对于刘表集团的不满,不愿意为他们效命。他一面通过学习,走访民情,来充实丰富自己的知识,一面在等待天时,等待自己效力的主公。
  在郭嘉随同曹操平定河北的时候,刘备也来到荆州避难。在刘备四处寻访贤人,充实自己的实力时,诸葛亮也在观察考察着他。在刘备三顾茅庐的时候,诸葛亮终于现身与刘备相见,并且向刘备献出了自己的战略设想《隆中对》。
  我们如果仔细研究一下《隆中对》,就会发现虽然它的结构比较复杂,实现起来也很困难,但是它却是刘备集团唯一可以采取的战略方案。并且这个方案虽然在实施中出现了意外的波折,最终还是差点成功了。诸葛亮在《隆中对》里,对当时天下的各个势力情况都有着准确的判断。
  诸葛亮甚至对刘备内部的情况都了如指掌。他在北伐中,专门给关羽留下了一个重要的位置。这就是为了照顾关羽的性格、情绪而量身打造的。仅仅从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看到,在刘备去寻访诸葛亮之前,诸葛亮也在考察着刘备。当诸葛亮对刘备认可后,方才在刘备三顾茅庐时出山辅佐刘备。
  因此,在郭嘉去世前,刘备和诸葛亮也正是在互相寻访,互相考察的时期。诸葛亮的出山,与郭嘉根本没有丝毫的关系。就算是郭嘉没有因病去世,刘备还是要去三顾茅庐,诸葛亮依然要献策《隆中对》,出山辅佐刘备。三、郭嘉不死对赤壁之战的影响。
  那么,我们看看第二个原因,那就是郭嘉如果不死,会不会对赤壁之战的结果有影响。曹操在赤壁之战后,曾经哀叹说,如果郭嘉不死,绝不会让我遭受如此惨败。可是,如果郭嘉真的还活着,曹操就能避免赤壁之战的失败吗?我看不见得。
  曹操在赤壁之战失败后,也是在总结经验教训。他哀叹郭嘉,无非是想起了郭嘉的那条著名的论断,"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这条论断,在平定河北袁氏兄弟的战争中,在平定辽东的战役中,都收到了奇效。而在赤壁之战时,曹操却忘记了这条论断。
  在当时,曹操在轻易的夺取荆州,并在当阳长坂坡打败刘备,消灭了刘备步兵主力后,在对下一步的战略行动显出了急于求成的心态。在面对逃往江夏的刘备势力,和盘踞东吴的孙权势力,曹操想要一举将他们全部消灭。
  他写信对与自己有姻亲关系的孙权,想靠恫吓的手段,逼迫孙权屈服。他和部下甚至幻想着,孙权会去讨伐刘备作为投降自己的见面礼。谁知道,曹操最终等来的是孙刘联军的抵抗。由于事先曹操对这种情况没有准备,从一开始就落了下风。最终,曹操在赤壁之战中惨遭失败,三国鼎立的基础也因此形成。
  如果郭嘉还活着的话,他肯定会对河北的袁氏兄弟,辽东的公孙康一样,向曹操献计对付刘备和孙权。他会向曹操建议,暂缓向刘备发动进攻,免得给孙权以压力。曹操在荆州转入战略防御,对军队进行休整整编,消化荆州的胜利果实。在等到孙权和刘备双方因为矛盾互相争斗的时候,曹操再出兵消灭他们。如果这样,曹操的形势要好得多。
  不过,在这里有两个因素,使得郭嘉的建议能否实现成为问题。第一个因素是,曹操是否会采纳郭嘉的建议。我们看曹操对郭嘉的评价,那就是自己如果无法决断的事情,要靠郭嘉的帮助。那么言外之意就是,如果曹操决断的事情,郭嘉也是很难改变的。
  而赤壁之战就是曹操决断的事情。世上有很多事都是以结果来反推起源的。我们看到,当赤壁之战失败后,大家认为曹操不给部下以战役间歇,立刻投入对东吴的军事行动,是一种冒险行为。可是如果曹操的恫吓起了作用,孙权在张昭等人的胁迫下,向曹操迎降。曹操一举消灭了孙权和刘备两家势力的话,我们就会赞扬曹操当机立断,连续作战的精神。
  所以说,在赤壁之战前,曹操的选择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曹操正是看到了有加速战争进程的希望,才发动了赤壁之战。在曹操已经下定决心的情况下,郭嘉就算是出言劝阻,估计也是无济于事的。这样,赤壁之战依然会爆发,曹操依然会失败。
  第二个因素是孙刘两家是否会争斗。曹操如果采纳郭嘉的建议,避免赤壁之战的爆发,但是他所想的孙权与刘备两家的争斗也不一定会发生。这是因为孙权和刘备两家阵营,并不是袁氏阵营那样的眼光短浅。在刘备阵营中的诸葛亮与孙权阵营中的鲁肃,是坚决的结盟派。有他们的努力,孙刘联盟必定会形成,也会维持下去。
  孙权和刘备都是心怀天下的君主,他们都把曹操当作自己最强大的敌人。在曹操占领荆州后,由于他占据长江上游,对孙权和刘备都是巨大的威胁。这个时候,刘备在江夏,孙权在江东,两者是唇亡齿寒的关系。曹操即便不发动战争,他的巨大威胁也是孙刘联军结盟的基础。而且,两家为了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都要占领荆州。所以,占据荆州在曹操就成为双方共同的敌人。
  有这些情况的存在,郭嘉幻想的孙刘联军互相争夺的情况,在短时间内是不会出现的。相反,曹操反而可能会遭到孙刘联军的进攻。孙刘两家为了自身的战略安全,必须要夺回上游的荆州。他们只能趁曹操立足未稳,没有来得及消化胜利果实的时候发起反击。否则,一旦曹操站稳脚跟,带给孙刘联盟的是更大的军事压力。
  由于有这两个因素的存在,即便是郭嘉活着,他也不可能阻止孙刘联军和曹操的战争。他想要采取的策略,由于有诸葛亮和鲁肃的存在,由于有刘备和孙权的战略眼光,是无法实现的。因此,曹操和孙刘联盟的战争不可避免,如果不发生赤壁之战,就会发生孙刘联军对曹操的进攻之战。最终,曹操依然难免失败。结语:
  郭嘉不死卧龙不出的含义无非有两层。一是郭嘉死后,诸葛亮才出山辅佐刘备。似乎诸葛亮的出山要看郭嘉的存在而定。二是如曹操所说,如果郭嘉不死,曹操就不会遭到赤壁之战的失败,那么诸葛亮辅佐的刘备就会遭受灭顶之灾。如果我们从历史上来分析,就会发现,这两个含义都是不正确的。
  第一个含义不正确是因为郭嘉的死与诸葛亮的出山没有任何关系。郭嘉的死是一个意外,他因病去世时年仅三十八岁。而诸葛亮在郭嘉去世前,就和刘备之间开始了相互间的寻访和考察。无论郭嘉去世与否,也阻止不了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出山的事实。
  第二个含义不正确是因为郭嘉即便不死,他也难以阻止志得意满的曹操发动赤壁之战。而且即便是曹操听从郭嘉的建议,不发动对刘备和孙权的军事行动,他也阻止不了孙刘联盟的建立。最终,缺乏水军的曹操还是会在孙刘联军的攻击下失败。只不过是孙刘联军由于有了喘息之机,会比赤壁之战时更强大而已。这样,曹操会输得更惨。不过,假如郭嘉不死,他就会和诸葛亮在一个战场较量,就会给我们后人留下更加精彩的历史篇章。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此话传出无非就是根据两人出山和死亡的时间来编造的,郭嘉是在公元207年病死于征讨乌丸的途中,而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是在207年以后,这就有了"郭嘉不死、卧龙不出"的传言。
  而如果单以出场时间就来断定诸葛亮不如郭嘉,那我们也可以说另外一句话,那就是"戏志才不死,郭嘉不出"。因为戏志才是荀彧第一个推荐给曹操的大才,曹操前期也相当倚重他,但戏志才英年早逝,荀彧才又举荐的郭嘉,而此时的郭嘉在曹操阵营里已待了五年,若不是戏志才身亡,恐还无出头之日。我们能说郭嘉不如戏志才吗?
  诸葛亮之才在于"治",郭嘉之才在于"谋"。两个人的特长从生平事迹来看确实不太一样,郭嘉是"常伴公征在外,以谋于左右",而诸葛亮是"先主外出,留亮镇守,足食足兵"。可见二人一位擅长内政,一位擅长外征;一位擅长后勤保障,一位擅长谋划阵前;一位掌国事,一位掌军事;一位擅治,一位擅谋。此两位若在一国共事,理当配合的天衣无缝,若在各国为官,也没什么交集,何来的"郭嘉不死,卧龙不出"呢?
  谢邀,貌似有段时间没来问答了。
  这句顺口溜是"死诸葛能走生仲达"的翻版吗?
  郭嘉剧照
  此话想必是来自《三国演义》的忠实读者,假设郭嘉未死而出现在赤壁战场,那么诸葛亮周瑜的苦肉计和连环计想必会被识破,曹操大军于赤壁大胜孙刘联军进而定鼎天下,如此诸葛亮是否出场的确就并不重要了。
  诸葛亮
  貌似无可反驳,但曹操的一众谋士肯定不答应,何况诸葛亮呢?演义中的诸葛亮出山可不是因为郭嘉的去世,而是刘皇叔三顾茅庐的得到的盖世奇才。郭嘉虽然不在,但荀彧叔侄、程昱和贾诩一干谋士毕竟在场,照样被耍的团团转。况且郭嘉能够识破连环计本来就只是一个假设,想把诸葛亮吓得不出山怕是做不到吧。郭嘉的确很厉害
  郭嘉作为曹操前期的头号谋士,具备极佳的战略眼光和谋划能力,在统一北方的征战中起到了很大作用,但也没那么牛。
  笔者认为表现最好的一次就是建议曹操伪征刘表,使袁谭、袁尚发生内讧。  "袁绍爱此二子,莫適立也。有郭图、逢纪为之谋臣,必交斗其间,还相离也。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不如南向荆州若征刘表者,以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 --《三国志.魏传》
  一脸懵逼的袁谭
  曹操假装南下攻打刘表,进军至汝南郡西平县,这时袁谭和袁尚果然打了起来,袁谭不敌袁尚,遣使向曹操求救。曹操回军冀州,分别击破袁尚、袁谭,遂平定冀州。
  第二次在于建议轻骑兵突袭乌桓。
  袁绍在世时极力笼络乌桓,与乌桓人感情颇深。袁绍死后,乌桓仍全力支持袁尚与曹操对抗,袁尚被曹操打败后,投奔乌桓单于蹋顿,企图引乌桓兵卷土重来。曹操打算追击袁尚,讨伐乌桓,但诸将都担心孤军深入乌桓后,刘表会袭击许都。
  然而,郭嘉却认为,刘表不过是"坐谈客耳",行动力不行,也不敢重用刘备,没有什么可怕的。曹操于是决意远征乌桓。军至易县,郭嘉又进一步建议曹操放弃辎重,轻兵急行,趁蹋顿还没有准备好的时候,密出卢龙塞、直指单于庭,出其不意打一场闪电战。
  阵斩乌桓单于的主力--虎豹骑
  果然,乌桓仓促应战,蹋顿阵亡,袁尚败走辽东。
  其他时候就未见得都是郭嘉的功劳了,比如官渡之战的"十胜十败"之说,充其量只是一番拍马屁和激励士气的言论罢了,双方的实力差距摆在那里,如果不是许攸投降、张郃临阵反水的话,鹿死谁手尚不可知。
  至于准确预言孙策将死于刺客之手则更加是事后诸葛亮的套路,载于正史想必是出自史家的附会,而曹操也不敢真拿预言当事实。刺杀发生和成功的概率都微乎其微,如果这都能预测,诸葛亮确实不用出山了。一句话,凑巧而已。初,陈群非嘉不治行检,数廷诉嘉,嘉意自若。太祖愈益重之,然以群能持正,亦悦焉。奕为太子文学,早薨。--《三国志.郭嘉传》
  国家并非完人,曹操的器重自然不用说,甚至以正直闻名的陈群数次检举,他依然"意自若",丝毫不放在眼里。看来他眼中只有领导,与同僚关系不过一般,人品也不过如此。郭嘉被曹操推崇的原因
  这一点很大程度上跟他的风格和与曹操的私交好有关系。曹操每次夸他"唯奉孝为能知孤意"、"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可以说,郭嘉的建议往往是曹操的本意,作为参谋既能揣摩领导心思,也能提出合理的实施方案,这自然是领导最为器重的人。比如官渡的"十胜十败"之说,曹操听得那叫一个心花怒放,都有点不好意思了 :"如卿所言,孤何德以堪之也。"
  对比之下,荀氏叔侄一直把自己当做汉室忠臣、程昱心思太狠,贾诩则总是把明哲保身放在第一位,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的忠诚和顺手比郭嘉差太多了,而揣摩领导心思的功夫也跟着落下一筹。
  最有意思的桥段来自曹操在赤壁吃败仗后的一句话:后太祖征荆州还,于巴丘遇疾疫,烧船,叹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三国志.郭嘉传》
  似乎如果郭嘉如果还活着,他就不会在赤壁之战中失败了。
  赤壁之战
  但这样的话众谋士是不会服气的,哪怕是在小说里,曹操也有"十败"而非仅仅失败与连环计和东南风之下,比如荆州降将的军心不稳、天气、不熟悉水战等。
  况且一干足智多谋的谋士团队如贾诩、刘晔、荀氏叔侄和程昱都在军中,他们在赤壁之战前也预见到了曹操的弱点,但曹操根本听不进去。程昱提醒曹操孙权很可能真的会与刘备联盟,要采取外交措施阻止这一联盟,然而曹操并未采纳。又如贾诩认为孙权在江东的统治相当稳固,形势与荆州不同,平定江东要从长计议,没必要逼得太紧。
  但此时的曹操在近在咫尺的统一面前已经膨胀,完全听不进不同意见。谋士不过是参谋,你采纳便采纳,不用就算了,想必没人犯得着来一场"尸谏"的大戏吧。哪怕郭嘉在世,曹操能否听得进他的忠言,也很难说。
  曹操之所以这样对郭嘉表示悼念和惋惜,除了真心的哀思以外还有两个目的:
  一是推卸责任。曹操的思路是不肯承认战败的原因是自己不听忠言,而认为是其他谋士比不上郭嘉,把责任推给下属(这是曹操惯用伎俩,杀粮官以安众心,就是把责任推给下属的典型事例)。
  二是激励其他谋士。 中国历来的英雄模范,大多都是死后才得到的荣誉,因为死人不会再犯错误,就可以成为完美的人。
  曹操高调追悼郭嘉, 是一种略带夸张的政治作秀 ,目的是要把郭嘉塑造成英雄模范、先进典型、当代雷锋,以激励其他谋士向郭嘉同志学习,不断争先创优、取得更大成绩。因此在《三国演义》中众谋士"皆有愧色"。诸葛亮更是牛人
  诸葛亮显然比郭嘉要全面多了。
  "多智而近妖"诸葛亮是演义中的表现,如果各路谋士是学霸,那他就是学神,智商的对拼绝非是数据叠加的结果,除了司马懿能够添点麻烦之外其他都被表示毫无压力。
  当然,我们还是从正史上来看吧。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隆中对》
  作为战略家的作品典范,初出茅庐的诸葛亮就以《隆中对》的方式为刘备描述出一个战略远景,在分析了天下形势之后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
  凭借这一篇文章,诸葛亮在战略规划上就在郭嘉之上。
  再说参谋能力 ,这一点不好说,毕竟西川、汉中和荆州都不是诸葛亮的奇谋打下来的,庞统和法正的参谋能力的确不在孔明之下。但应该也不差,自刘备死后诸葛亮及军政大权于一身,南征北战几乎没有吃过大亏,说他作为参谋的脑子不合格是不可取的的。
  刘备入川之时将荆州托付给诸葛亮,这是刘备当时的大本营,其重要性其实比能够全取西川还要重要,足见刘备的信任和底气。
  而剩下的两项技能诸葛亮完全可以完爆郭嘉了。
  首先是内政能力, 诸葛亮治蜀的传说至今流传在西南地区,其担任蜀国丞相十余年,既能够保证民生和经济发展,让南方蛮族心悦诚服,同时还能筹集粮草、训练军队,在近十年的时间里保持对于曹魏的军事压制,就这份能耐就可以跟古之萧何媲美了。
  另一个是统帅能力。 当然,蜀汉集团当时具备独自带兵打仗能力的唯有他和姜维了,而且诸葛亮也是一个揽权的人,至少姜维在他手底下自由发挥的机会不多。
  六出祁山
  诸葛亮行军打仗绝对是个行家。司马懿也算是战阵高手吧,但诸葛亮六出祁山就没见过司马懿几次正面迎战过,一打就是惨败。坐拥数倍的军力、无数精锐骑兵和十倍的国力尚且难以招架,每次都疲于防守,这哪里是一般的高手呢?
  当然诸葛亮也不是如同白起或韩信这样精通奇兵作战的类型,这也是他最终功败垂成的主要原因--耗不起。这不是能力,而是风格的差异,诸葛亮是一个不喜欢弄险的人,用兵打仗小心谨慎、步步为营,哪怕是白起和韩信再世,怕也很难在实力对等的情况下讨得了好。综合对比
  如果说郭嘉是一个优秀的参谋的话,诸葛亮则是一个可遇而不可求的全才了。
  在书本中谋士的地位会被放大,因为他们在出谋划策中往往语出惊人,但能否成功并不绝对,一旦失败就有可能能为万世笑柄。况且出谋划策是否能执行还在于"主公"是否采纳,不开口是说不过去的,哪怕支错了招也只需承担小部分责任。
  如果孙策未死,那曹操集团就死的不能再死了,一言断定刺客行刺且一击必中,这难道不是口出狂言的豪赌吗?不过是在曹操没有退路的前提下拿来稳定军心的话罢了。
  可怜功亏一篑
  而诸葛亮的地位不需要《三国演义》的吹捧,虽然没有小说里那么无所不能,但也是一位千古难寻的人才。《隆中对》的字字珠玑,《出师表》的闻之泣血,五丈原的冷冷秋风,诸葛亮在才能和人品上都无可挑剔,不愧"卧龙"的美誉。
  而三国时代之所以精彩,既在于将星和谋臣的英雄辈出且势均力敌,天下三分的背后其实是人才的三分,诸葛亮几乎凭借一己之力独自支撑弱小的蜀汉如此长的时间,这似乎也说明了什么吧。
  答:这里是覃仕勇说史,为您讲述最真实的历史。
  "郭嘉不死,孔明不出",又被说成是"郭嘉不死,卧龙不出",或"郭嘉一死,龙凤出山"等等。
  这些说法应该是近期才在网络上兴起的。
  兴起的原因,大约是如下两个:
  1、  郭嘉去世和孔明出山的时间发生在同一年,并且是郭嘉去世后,孔明就出山了,有时间上出现了巧合。
  2、  一些解读《三国志》、《三国演义》史学文学作品对郭嘉的过度吹捧,以及一些文艺影视作品故意机杼翻新。这些人这么做的目的,无非是博取眼球,赚取流量。
  可真甭说,之前,我曾撰文正说赵子龙,就有读者一个劲地说赵子龙的英雄事迹是窃取自陈到的,为此,我不得不专门对赵子龙和陈到事进行了分别剖析,以证明他们两人丁是丁、卯是卯,根本是两回事儿。
  今天来说郭嘉——郭嘉自然是一个非常高明的谋士,但毋庸置疑,如果论三国最牛谋士,乃至军事家、战略家、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诸葛亮当仁不让稳居首席!"怕"郭嘉的"怕"字实不知从何说起。
  郭嘉的名气,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赤壁兵败后,曹操在华容道逃得一条小命,得曹仁引兵接应,惊魂甫定。晚上喝酒时,曹操脑子里不知哪条神经被触动到了,突然捶胸顿足,放声大哭,泪中带着鼻涕,说:"若郭奉孝不死,孤何至于此!若奉孝在,决不使吾有此大失也!"奉孝,是郭嘉的字。
  曹操这么说的意思,即如果有郭嘉在,一定会识破周瑜、黄盖的奸计,绝不会有赤壁之败。
  顺着曹操的思路,很多读者会想,那么郭嘉尚在,曹操必然会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然后一统天下,那就不会有三足鼎立的局面了。甚至,郭嘉在,司马懿也不会有什么出头机会,那么就不会有西晋,就不会有八王之乱,也不会有五胡乱华,更不会有南北朝的大分裂对峙……
  要我说,这绝对是想多了。
  曹操哭郭嘉,可能是出于真诚,出于那种吃不到的葡萄会想象它格外甜的心理。郭嘉已经不在了,那么,就会觉得他曾经的所有意见都是对的,所有看法都是高明的。当然,也可能是奸雄的惺惺作态,如毛宗岗所说"曹操前哭典韦,而后哭郭嘉;哭虽同,而所以哭则异——哭典韦之哭,所以感众将士也;哭郭嘉之哭,所以愧众谋士也!"
  曹操会有赤壁之败,主要原因曹军远道而来,兵疲师老,而且瘟疫流行,不服水土。
  这种情况,即使是郭嘉在,也无法化败为胜。
  当然,如果郭嘉能劝得动曹操,早早班师北上,是可以避免败仗的,但明显郭嘉是劝不动当时已经信心爆棚的曹操的。
  有人会说,曹操对郭嘉从来都是言听计从,百依百顺的,他甚至曾指着郭嘉对其他谋臣说:"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
  然而,郭嘉在世时,他在曹操心目中的地位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高。
  首先,郭嘉担任的是司空军祭酒一职,该职并非"朝廷命官",而是曹操霸府中自聘的职务,当时,当作此类职务的人,有几十人,职责是"参掌戎律",即执掌军法,类似于军事法官。
  比较一下其他谋士:官渡之战前,荀彧为尚书令;荀攸是汝南太守、尚书;贾诩是执金吾;程昱历任尚书、东中郎将、济阴太守、振武将军;董昭为河南尹、冀州牧。当然,平定冀州之后,郭嘉也得封洧阳亭侯。但荀彧、钟繇、夏侯惇、于禁、乐进、李通、荀衍、程昱、曹仁、徐晃、李典等等封侯都比他早得多。
  所以,郭嘉的地位并不重要,或者说,没那么重要。
  其次,建安三年(198年),刘备为吕布所破,前来依附曹操。谋士程昱曾向曹操建议杀死刘备,以绝后患。曹操沽名钓誉,没有杀。郭嘉在程昱的启发下,认为刘备有万人敌关羽、张飞跟随,不杀终会是养虎贻祸,于是密谏曹操,要曹操软禁刘备。曹操置之不理,反而对刘备更亲近。
  所以,曹操说的"若郭奉孝不死,孤何至于此"之类的话,实是自欺欺人,根本不可信。
  明思想家李贽称:"人说郭奉孝若在,可西无蜀、东无吴也!此亦童子之言。当时奉孝死,智过奉孝者尚多,何卒三分也?"
  另外,有人喜欢拿《三国志》里面称郭嘉"才策谋略,世之奇士"说事。
  但郭嘉在《三国志》中是与程昱、董昭、刘晔、蒋济等人合为一传的,《三国志》说这句话的原文是这样的:"程昱、郭嘉、董昭、刘晔、蒋济才策谋略,世之奇士,虽清治德业,殊於荀攸,而筹画所料,是其伦也。"
  即"才策谋略,世之奇士"是五人共有,而非郭嘉一人独享的,这一点必须注意。
  郭嘉人生最露脸的事儿,就是《三国志》裴注引《傅子》记载:官渡之战前夕,郭嘉为给曹操打气,曾上"十胜十败论"。但这些论点,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全都是泛泛而谈的官样文章,他所提出了道胜、义胜、治胜、度胜、谋胜、德胜、仁胜、明胜、文胜、武胜,其实套在谁的身上,也都适用。反正曹操听了,都觉得说的不是自己,连连摆手说:"如卿所言,孤何德以堪之也。"
  当然,历史是不会审判胜利者的。
  曹操打官渡之战胜利了,那么郭嘉的论点就是"得胜之论"喽。
  但话说回来,郭嘉上"十胜十败"之前,荀彧曾提出过"度胜、谋胜、德胜、武胜"等四胜;贾诩则提出的"明胜、勇胜、用人胜、决机胜"四胜,郭嘉这十胜,是否是在荀、贾两人基础上合成的呢?
  清代学者何焯、沈家本认为这根本就是好事者事后附会之说,郭嘉实无"十胜十败"之论。
  另外,郭嘉"算死孙策"之事,更让人目瞪口呆,后人附会之迹也更加明显: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对峙时,后方传来消息,说江东孙策准备出兵渡江,北上袭击许都。曹操惊疑不定,有退兵之意。郭嘉"神机妙算",说:"(孙)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言后不久,孙策果然被许贡门客刺杀身亡。
  要我说,这种神化造假的手法,着实劣拙不堪。
  事实上,别看《三国志.郭嘉传》里写郭嘉一会儿为曹操献策征吕布、刘备;一会儿向曹操建议伪征刘表,使袁谭、袁尚自乱;还力主曹操北征乌桓等等,非常热闹。但是,只要结合荀彧、荀攸、贾诩、程昱等人的传记来看,就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些计谋,其实是五个人共同商讨出来的,止不过,郭嘉比较"善断",敢于担当,敢于拍板。
  所以,说什么"郭嘉不死,孔明不出","孔明怕郭嘉"之类的言论,根本就是滑天下之大稽。
  中国人最讲究"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其实这也要看君是否贤君。"君不贤,则臣投别国",这无可厚非。要成就一番事业,就要为自己寻找一个平台,这也是弃暗投明。
  "君不贤,则臣投别国",这与封建的"愚忠"思想很不相符。其实,在今天看来,这无可厚非。怀揣大智慧者,想要成就一番大业,必须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平台,这也是一种弃暗投明。 郭嘉,字奉孝,颍川阴翟人。
  在东汉群雄逐鹿中原的时候,身怀奇才的郭嘉想为当世所用,以建立自己的功业。因此在27岁时,他投靠了袁绍,住了十几日后。他对袁绍谋士辛评、郭图说:"聪明人想成就大事,必须选择自己的主人啊。袁公模仿周公的礼贤下士,而不懂用人的玄机,头绪多,要领少,喜欢谋划而不作决断,想与他成就大事业难啊。我将另外选择自己的主人了,你们和我一起去吗?"二人却说:"袁氏对天下有恩德,人多归之,况且现在袁公势力最强,为什么离去啊?"郭嘉知二人还没发现袁绍的短处,不再多说,毅然离开袁绍。当时, 颍川的一位名士戏志才是曹操身边的谋士,曹操对他非常器重。无奈戏志才早逝,曹操便写信给谋士荀彧,希望他能举荐胸怀韬略的人才荀彧见信后,向曹操推荐了郭嘉。曹操于是召见郭嘉,与其共论天下大事,听过郭嘉的一番言论之后,曹操高兴地说:"帮我成就大事的人必定是你啊!郭嘉也觉得自己遇到了值得追随的主子,宾主尽欢。曹操遂任郭嘉为司空军祭酒。后来, 吕布率兵攻打刘备,刘备无奈归降曹操,寻求保护。有人对曹操说:"刘备有英雄之志,现在不早作打算,今后必定会成为隐患。"曹操问郭嘉该当如何,郭嘉说:"大家所言不虚。然而您起兵为百姓除暴,是靠诚信来招纳天下俊杰的。现在刘备有英雄名气,因没办法才归降您,害死他,就是害贤能的人,会带来不敬贤的名声啊。如此下去,贤能之士会怀疑您,他们就会投奔他人,如此一来,还有谁会帮您平定天下呢?在现在这种情况下,要多加考虑啊。"曹操笑着说:"你真明白我的心意!"后来,在著名的官渡之战中,郭嘉随曹操大败袁绍。
  建安七年五月,袁绍因军败呕血而亡,少子袁尚继大将军,长子袁谭率少数兵力防守黎阳。九月,曹军渡黄河攻黎阳,袁谭请弟弟增兵。袁尚恐袁谭兵多后夺其权,于是亲自率军来援,与曹军相持于黎阳。曹操本拟重新组织攻城,郭嘉则认为袁绍的两个儿子内部争斗,又有郭图、逢纪做他们的谋臣,必起内乱。急攻他们就使他们凝聚起来了,应该缓攻他们,离间他们,待起内乱后再进攻也不迟。曹操听取了郭嘉的意见。后来,果如郭嘉所说,建安九年,袁尚、袁谭起内讧,袁谭为袁尚所败,派辛毗向曹操乞降。曹操于是以支援袁谭为名,攻打邺城,袁尚势力最后为曹操所消灭。在郭嘉辅佐曹操的政治生涯中,郭嘉帮助曹操逐袁术、败张绣、灭吕布、破袁绍、击刘备,又北征乌桓,中国北方只剩荆州刘氏。曹操能在北方稳固自己的地位,其在关键时刻的重要谋略都与郭嘉有关。因此,曹操后来封郭嘉为洧阳亭侯。只可惜天妒英才,在北征途中,郭嘉染病,回师不久逝世,年仅38岁。
  后来, 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慨叹道:"郭奉孝在,不会使我到这地步啊。"确实,后人曾说,如果郭嘉活得时间长一些,也许三国鼎立的局面就不一定会出现。当然这只是一说,只作为说明郭嘉之才的佐证。郭嘉择主而伺,不失为智者。在人才竞争激烈的时代,不仅仅是君主选择人才,同时人才也选择君主。郭嘉看出袁绍好谋无决,难成大事,毅然弃袁投曹而获成功,可谓慧眼识明主。确实,在选择自己的人生平台以成就自己的事业时,要具备智慧的眼光以及灵活变通的处世态度。
  如果要问三国流行语,除了"吾有上将潘凤,可斩华雄","说出吾名,吓汝一跳"等等之外,"郭嘉不死,卧龙不出"也一定榜上有名,资深的三国迷一定会知道这句话,甚至有的还会津津乐道于对郭嘉和诸葛亮进行诸多比较。然而事实上先不说此话为何会突然流行开来,也不提郭嘉和诸葛亮谁技高一筹,只从历史角度来看,这句话其实是错了,因为即便郭嘉不死,他的主要对手也不是诸葛亮而是另有其人,也就是说郭嘉和诸葛亮其实真正交手的机会并不多,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分析一下(此文是假设郭嘉不死的前提下)。郭嘉大概死于公元207年10月份左右,诸葛亮出山是在207年12月,没几个月曹操就率大军南下荆州,诸葛亮随同刘备一同南撤至夏口,《三国志》记载"时刘备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与鲁肃遇於当阳,遂共图计,因进住夏口,遣诸葛亮诣权,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於赤壁。"诸葛亮在赤壁之战的最大功劳是过江面见孙权,替孙权分析了形势促成了孙刘联盟,随后就和刘备一同在后方并没有和周瑜等人在前线抗击曹操。
  赤壁之战在前线作战的主要是周瑜的东吴大军,演义里所谓的诸葛亮草船借箭和借东风其实都是虚构的,诸葛亮在江东露个面就闪人了。即便是郭嘉未死随同曹操一同南下,他的对手也是周瑜和鲁肃而不是诸葛亮,两人压根没有机会在一起较量。赤壁之战后,曹操北返留下曹仁守南郡,作为曹操的心腹谋士郭嘉肯定也一同北返,此时诸葛亮同关羽张飞赵云等驻守荆州,刘备庞统黄忠魏延等人前往西川,这段时间郭嘉和诸葛亮也没机会碰在一起;随后曹操这边包括曹仁乐进等人和关羽爆发了一些规模不大的交战,诸葛亮这时候也在荆州但是郭嘉不在。
  庞统死后诸葛亮率同张飞赵云前往西川,之后就一直主要在成都负责后方留守,这个时候刘备身边随军参谋军略的是另外一位谋士法正。可以这么说,刘备这边,诸葛亮的作用和地位相当于曹操身边的荀彧,两人都是内政性大才,留守后方主持大局是他们二人的主要工作;随同作战参谋军略的刘备这边是法正,曹操那边是郭嘉(本文的前提是假设郭嘉不死),也就是郭嘉真正的对手是法正而不是诸葛亮。
  汉中之战刘备取得大胜的一个关键和重要人物是法正,无论是劝说刘备及时出兵汉中,还是黄忠斩杀夏侯渊都是主要出自于法正的谋略,诸葛亮并没有直接参与汉中之战,他的主要职责一是稳定后方,二是保证汉中前线物资供给,郭嘉和诸葛亮两人同样没有机会碰面同台较量。所以,所谓的"郭嘉不死,卧龙不出"其实一开始就是错了,纵观两人在曹操和刘备身边的作用和地位来看,两人能够凑在一起成为对手的机会实在是少之又少,更不用说什么两人见招拆招的巅峰对决了,郭嘉的真正对手不是诸葛亮,而是周瑜,鲁肃,法正等人。
  其实并不是怕。这句话只是说,他们有一个先后的顺序,郭嘉和诸葛亮都是三国时期智慧绝伦的大谋士。郭嘉207年去世,207年到208年,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就像牛顿和爱因斯坦一样。牛顿力学统治了一段时期,爱因斯坦和的相对论也进一步推动了科技进步和人们的认知。他们基本上没有高下之分,只是一个时期和另一个时期的区别。
  郭嘉由荀彧推荐给曹操,帮助曹操打败了吕布。在官渡之战中,辅佐曹操以少胜多,取得了官渡之战最后的胜利。207年,更是将袁尚残余势力灭掉,为曹操一统北方做出了巨大贡献。可惜正值巅峰之年的郭嘉,却在207年夭折了。后世对郭嘉评价很高,伟大领袖毛泽东都盛赞郭嘉足智多谋。
  诸葛亮在刘备三顾茅庐,隆中对之后出山。诸葛亮帮助刘备联吴抗曹,赤壁之战,以少胜多之后,基本定下了三分天下之势。刘备白帝城托孤死后,诸葛亮兢兢业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辅佐刘禅。"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诸葛亮在古人和今人的心中都占有很重的份量。
  文/红雨说历史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权,请联系作者,马上删除。
  什么"郭嘉不死卧龙不出"、"死诸葛吓走生仲达"等,都是后人美化,甚至是神话自己心中的偶像,或者增添喜剧效果才编出来的。"死诸葛吓走生仲达"还有些许的历史出处,毕竟诸葛亮和司马懿交过手。"郭嘉不死卧龙不出"又何来的根据呢?难道郭嘉与诸葛亮交过手吗?
  建安十二年,曹操远征乌恒,大胜!在回来的路上,气候恶劣,加之水土不服,连日的急行操劳,导致郭嘉身患重病去世。
  同年,在荆州新野,刘备三顾茅庐,卧龙诸葛亮出山。
  从时间上来说,诸葛亮和郭嘉没有过招的机会,两个人都没有交过手,何来的谁怕谁一说呢?
  诸葛亮、郭嘉二人的专业方向不同,各有优势,平分秋色
  史书上称郭嘉为"才策谋略,世之奇士",他辅佐曹操的时候,接连为曹操出奇谋,断局势,揣人心,在曹操低谷的时候,提出《十胜十败》的理论,鼓励曹操、激励曹操、振奋曹军士气,为官渡之战奠定了胜利的基础,也为曹操称霸天下打下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郭嘉最大的优势,是其惊人的洞察力。通过对时局的分析,敌我双方的情况掌控,加之人心的揣度,三者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巧妙精准的判断未来局势的走向,并提供相应的战略建议。
  诸葛亮的最大优势,是其超强的政治敏感度和政治头脑。曹操挥兵南下时,诸葛亮精准道破孙权"唇亡齿寒",曹操一家独大的担忧,在刘备没有任何优势、任何资源的情况下,促成了孙刘两家的联盟,共同对抗曹操。在刘备入主益州、建立蜀汉政权后,诸葛亮更是完全承担起了蜀汉朝政的重任,从协调荆州派、益州派、东洲派等势力之间的平衡,到立法典,兴屯田、修水利,做为一个外来势力,在毫无根基的情况下,将益州治理的井井有条。
  两个人郭嘉擅长的是军谋大略,诸葛亮擅长的是治政治国,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都是佼佼者,双方都有强于对方的优势和劣于对方的弱势。
  所以,说诸葛亮害怕郭嘉,"郭嘉不死卧龙不出",是没有根据的。自始至终,二人都没有可一较高下或拿来比较的地方。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为了神话诸葛亮,把许多其他人身上的军事事件,一些莫须有的事件,都安插在了诸葛亮的头上。导致大家误认为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也很强。
  诸葛亮会怕郭嘉,你以为诸葛亮是吓大的吗?
  公元207年,郭嘉北征乌桓途中病逝,年仅28岁,英年早逝。恰恰在同一年,诸葛亮初出茅庐,年仅27岁。
  同一年,一个天才离去,一个天才出山,所以后世有了"郭嘉不死,卧龙不出"之说。
  这个说法刚一出来,就引来哗然一片,貌似诸葛亮怕郭嘉似的,故意躲着不敢出来,等到郭嘉死了之后,他才悄悄地出山。
  事实真的如此吗?
  肯定不是的。
  郭嘉有郭嘉的厉害,诸葛亮有诸葛亮的本事,假如郭嘉不死,诸葛亮与郭嘉势必有数场好斗,鹿死谁手,殊不可知呢!
  这些年郭嘉被捧上了神坛,受到众多粉丝热捧,大有压倒诸葛亮之势。郭嘉和诸葛亮到底哪个更厉害呢?这里不妨比较一番。
  先比战略。
  郭嘉有"十胜十败之说",诸葛亮有《隆中对》。曹操攻打袁绍之时,属下思想极不统一,有主张打的,有认为不能打的,还有准备"弃暗投明"的。
  曹操问郭嘉的意见,郭嘉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之说",坚定了曹操的信心,统一了全体思想。
  其实,"十胜十败"之说,更像是郭嘉揣摩了曹操的本意,故意往曹操心坎上说的,曹操听了之后心花怒放,因为"正合孤意"。
  就算没有"十胜十败"之说,曹操照样要打袁绍的,因为一个山头有两只老虎,恶战根本无法避免,不打也得打。
  由此可见,"十胜十败"之说并不十分高明,像是给曹魏打了一剂强心针,相比来说,诸葛亮《隆中对》满满的诚意,字里行间闪烁着智慧之光。
  如果说《隆中对》是无价之宝,那么"十胜十败"之说就是地摊货。
  再比谋略。
  郭嘉谋略过人。官渡之战大胜之后,大家一致建议追击袁绍的两个儿子,但郭嘉却极力阻止:"袁绍两个儿子各怀异心,咱们要是穷追,他们必定联合在一起,咱们要是不追,他们一定会窝里斗。"
  果不其然,后来袁绍两个儿子搞内讧了,曹操毫不费力地除掉了他们。
  再来看诸葛亮,《三国演义》的诸葛亮"多智近乎妖",被过于神话了,这里咱们不谈演义,只谈正史。
  刘备带着攻打西川之时,副军师庞统不幸中箭身亡,诸葛亮及时顶了上去,出奇谋擒了严颜,最终迫使刘璋投降。
  汉中之战,诸葛亮帮助刘备击败了曹操,一举取得了汉中之地,实现了《隆中对》中"跨有荆、益"的战略目标。
  后面六出祁山更不用说了,虽然大多功败垂成,但那是两国经济实力决定,与诸葛亮智谋无关。
  最后比统帅能力。
  这个就更不用说了,郭嘉只是个小小军师祭酒,平时出谋划策,耍耍嘴皮子而已,根本不会统兵打仗,而诸葛亮乃一国丞相,统管三军,六出祁山之时,诸葛亮是军事总指挥,次次亲临战场指挥作战。
  综合以上三点,郭嘉根本比不上诸葛亮,就算郭嘉不死,诸葛亮照样会出山,说不定会暴揍郭嘉一顿。
  中国历史上的诸葛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他的事迹相信大家都有所了解,无论是通过演义还是正史都对诸葛亮有所认识,下面就对诸葛亮其他方面,进一步认识诸葛亮。
  第一,诸葛亮是中华历史上综合才能最高者,诸葛亮是我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外交家、书法家、思想家、战略家、发明家等,除此之外诸葛亮还精通兵法、阵法、治国、建筑学、物理学、水利工程学、数学、音乐、哲学、奇门遁甲等,涉及领域极广。
  第二,诸葛亮是中国 "智圣" ,中国智慧的代表,在中国历史上很难找到一个能与诸葛亮智慧相媲美的人物,诸葛亮的智慧影响中国近两千年,历朝历代都杰出人物,常常把自己比作诸葛亮或者,把其他聪明的比作诸葛亮,以显示某个人出色的才华。
  第三,中国忠诚的代表人物,诸葛亮的品质堪称完美,他在三国蜀汉深得民心,在昏庸无能的刘禅面前,诸葛亮忠心不二,一心为国为民干,死后没有为子孙后代留下家业。这样高尚的品质,在中国历史上很少出现,使得诸葛亮在中国历史中一直是历朝历代忠诚人物的代表,中国第一贤相。
  第四,中国同时入选文武庙者,诸葛亮不但是中国武庙十哲之一的人物,同时还是文庙大儒之一的人物,在中国历史上能同时入选文武庙者,一共只有两人,而诸葛亮就是其中之一,另一人是晋朝杜预。
  对于诸葛亮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只能引用伟人的两句话:
  一是,两汉无双仕,三代而后第一人。
  二是,一诸葛,足以使三国照耀后世,一如两汉。

西安汉城遗址有几万亩土地为什么不开发,不耕种?西安汉城遗址,位于西安北二环西段以北的区域。在未央区境内,主要在六村堡街办和汉城街办的地界中。占地面积近36平方公里,东起汉城湖,南起六村堡街办的马家寨,西起三桥街办,北起相家巷沿十八路诸侯单以武功论,如何排名?十八路诸侯的武艺如何,谁高谁下,还是能够找到一些根据的。我的观点,武艺最高的应该有三个人孙坚马腾和公孙瓒。那么他们三人中谁又是拔得魁首呢?董卓率西凉兵马进京,擅权滥杀,自行废立,激湖南神童魏永康13岁上大学,17岁考入中科院,母亲却巴不得他死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自古以来就是许多中国家长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愿望,他们对子女殷切的期盼从未停止,甚至是从出生的那刻起就细心栽培认真教导,为了能成为别人家的孩子而不懈努力。虽然有句俗语叫皇太极主动与明朝和谈,条件非常合适,为何崇祯却不同意呢?一说到明朝,都会用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以及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来形同其铮铮傲骨。崇祯末年,大明的江山已经是千疮百孔,内部是李自成张献忠农民起义军风起云涌,不断动摇着大明王朝的宁国市最具有影响力的人是谁?据我了解在宁国市来说恐怕是钟鼎公司夏总了!因为他解决了很多宁国人的就业!创就了为宁国市很多的财富!提高了当地政府的效率!这个问题不好回答,也不好比较,因为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借此题被印第安人诅咒的美国总统们扎卡里。泰勒(一)文王耀华扎卡里。泰勒,辉格党人,美国第十二任总统。他于1850年病死于任内,但当选于1848年,不是特库姆塞诅咒所说的年份上。泰勒以其对印第安人战争和美墨战争中的功勋被辉格党推举为古代有什么新奇的案件?记录在哪一本古籍上?清光绪年间,某地知县受理了一起阴鬼杀人的离奇案子某女青年由父亲护送从娘家回婆家。行至一僻净处,女青女说自己内急,让父亲到前面的路边等待片刻。谁知这位父亲一等二等也等不到人,就径直回守寡多年的慈禧晚年为何会怀孕?是如何检查出来的?这是真事吗?都是道听途说的吧?以讹传讹?你从哪里得到的消息?反正我是不相信。当然,这要看慈禧的年龄。七情六欲,人之天性。慈禧如果有这方面需要,如果年龄允许,这也不是没有可能!因为她需要男人太容同是国王为何待遇差这么多?有人在德国修汽车,有人去德国建后宫人生来便落于三六九等之位,有官爵之子,有富豪之门,也有贫寒之家。而其中最好命者,莫过王室国王。他们执一国之杖,受万人敬仰,财富无数,软香在怀,权利滔天,不枉此生。然而却有两位国王,李光耀回忆录日治时期的恐怖经历1942年2月,日本军队攻入了新加坡,开始了一段令人胆战心惊的恐怖统治。日本人用机关枪和刺刀,用殴打辱骂,和一颗颗滚滚落地的人头,很快就让当地人服服帖帖。一天下午,一名华族青年走过历代状元不少,但连中三元者千多年来仅有14人连中三元,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一个成语,用以特指古代科举考试中某个考生在参加乡试会试殿试的三次考试中均考得第一名,接连夺得解元会元状元荣誉称号的人。状元及第匾额这种说法大致出现在唐代。
朱元璋活捉元朝大将,祖先竟是木华黎,朱元璋无条件放回800多年前,蒙古草原战火不休,铁木真率领的蒙古铁骑横扫欧亚,那个弯弓射雕的成吉思汗,创造了一个彪炳千秋的蒙古帝国。在成吉思汗的左右,有一个人勇猛多智,忠心耿耿,被称为无役不从的猛史上最荒诞的造反算命先生说他能当皇帝,他就带100人杀入皇宫自从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时说了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中国历朝历代便有人对皇位充满了期待。这些人中,有些是手握军权的大将,有些是富甲一方的士族,还有些是被迫起义的贫苦百姓。但无一例外中国地图里暗藏的天机喜欢历史但地理太差,以至读过的历史都白读,只能记住雏形。怎么办?来读长河飞舟的这篇关于中国古代军事地理的雄文就够了。说起古代的中华大地,经常会提及它的一个别称,九州。关于九州是哪九淮海战役拉开帷幕,粟裕越来越自信1从江北到淮海后勤方面,淮海战役由华东华北华中三大战略区提供支持,以华东军区为主。在参战兵力方面,也是两大野战军联合作战,而以华东野战军(下简华野)为多。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其他野战军十五岁的元朝公主嫁给高丽国王子,为何婚后一年王子就苦不堪言?你怎么看?高丽国是朝鲜半岛的古代国家之一,整个国家的国土面积不大,人口也不多,历来都是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的附属国,每年都要向朝廷进贡财物和美女,而在强大的元朝时期,元世祖忽必烈却将他的长女下嫁中国历史上三把名剑!一把历经两千年没有生锈,一把用黄金打造!剑虽然是一种兵器,但是却在中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传说皇帝铸造了第一把剑,先秦时期受制于生产力,铸造的全都是青铜剑,后来逐渐改为铁制剑。在中国古代的战场上,剑并不是将军是士兵的专利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简介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上古时期(约170万4000年前)(一)介绍传说中的盘古开天地的神话他手托天,脚踏地,将天地支撑起来。临死时,身体的各个部位化成了天地万物日月星辰山川湖海良田沃土矿海昏侯刘贺27天的皇帝1127件罪状和2000年的沉默2011年3月,江西省文物部门在南昌市新建区的一座山上发现了一座汉代古墓。2016年3月2日,经过整整五年的考古挖掘和分析研究之后,专家组确认墓主为西汉第九位皇帝刘贺。刘贺之印不过乾隆皇帝晚年昏庸到了什么地步?大家好,欢迎来到小王史论乾隆,原名爱新觉罗弘历,这位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自称十全老人,享年89岁。很多人可能对他的印象并不好,但是,他在位期间,还是有很大的功绩的。当然,这主要古人云扫墓不过三代,上坟不过未时是什么意思?有何道理四月初春,天地间焕发盎然绿意,许多人心中都想起一句传世名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众所周知,春分后十五天就是清明节,是备受重视的节日之一。从古至今,清明节流传着几样传统习俗23年红旗不倒!简述琼崖纵队序列和主要指挥员历史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海南地区很快也受到波及。在长达半个月的白色恐怖之下,2000多名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被捕,其中近500人遇害。鉴于严峻的形势,中共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