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为什么慈禧的权力在清朝末期没人可以动摇?

  慈禧这个老太太,治国无术,但是论权谋手段,那是一等一的高手。应该说她统治的半个世纪里,尤其是她统治的后二十年,整个国家都是靠她的个人威望在维持。所以慈禧去世后,短短的时间内清朝就崩溃了。
  慈禧的权力基础,来自于法理。咸丰死后,作为西太后的慈禧,干掉了顾命八大臣,皇帝年幼(而且还是慈禧的亲儿子),慈禧就成了清朝的唯二的权威。作为另一权威的东太后慈安,手段有,可是并不热衷于争权夺利,而且她也并非皇帝的生母。所以同治朝廷上下大多数时候是慈禧主政。但是慈安作为正宫皇太后,地位是要高于母以子贵的慈禧的,所以慈安始终是慈禧头上的一片云。
  光绪七年,慈安太后暴毙,年仅四十五岁,死因成谜。
  慈禧的手段,不仅在内宫,也在外朝。在对待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汉人大臣方面,慈禧同样有制衡术。
  本来曾国藩是李鸿章的老师,按理说李鸿章应该是曾国藩一派的人,可是在慈禧领导下的清廷政策就是以淮制湘,挑起湘军和淮军的矛盾,太平天国的最后,天京围城战中,湘军领袖曾国荃玩命的攻城就是为了防止淮军抢了自己的功劳。
  在太平天国覆灭以后,拥有三十万精兵强将的曾国藩事实上已经有了造反的筹码,被俘虏的李秀成也是这么劝他的,这个时候,李鸿章得淮军就成了制衡湘军的最重要的力量,两支军队互相制衡保持了平衡。太平天国一灭亡,慈禧就迅速的把曾国藩调为直隶总督,直隶总督地位高于两江总督,可是这样让曾国藩远离了自己的根据地,一招明升暗降让曾国藩失去了造反的资本。后来天津教案,在明知道谁去谁倒霉的情况下,依然派曾国藩去处理此事,让曾国藩一生的名声毁于一旦。
  对待李鸿章也一样,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不仅是军备问题,政治问题才是决定因素。甲午战争并不是日本与中国的战争,而是日本与李鸿章北洋系的战争。朝廷对北洋舰队处处掣肘,以翁同龢为首的户部不给发军饷,说要来支援的南洋舰队迟迟不到。最终导致了北洋系一败涂地。
  这样的情况慈禧不可能不知道,李鸿章当时权势熏天,慈禧希望用一场失败来削弱李鸿章,她还要用李鸿章,不能将他下狱治罪,一场战败来削弱他是再好不过的了。慈禧的朝廷就轻易的将政治斗争的考量置于国家利益之上了。
  向敬之
  在晚清,慈禧的权力至高无上,原因有四:
  1,咸丰帝死后,慈禧以同治帝的生母成为圣母皇太后,仅在排序上次于母后皇太后慈安,皇帝和满朝文武必须尊重和敬畏她。即便在慈禧联合恭亲王奕訢发动辛酉政变前,肃顺等顾命大臣对慈禧不以为然,甚至打压,但从根本上还不敢撼动慈禧作为皇太后的权威,这是皇权礼制所制约的。
  2.同治年幼,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就是真正的最高统治者。即便奕訢成为总理王大臣兼领班军机大臣,但最高权柄牢牢掌控在两宫太后手中。慈安有能力却不热衷权力,这给了慈禧慢慢坐大创造了扩张的机会。奕訢要权,但与慈禧争锋却很快败下阵来。没落王孙奕劻,攀上慈禧后善于阿附逢迎,至光绪十四年,取代奕䜣,接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继会同办理海军衙门,领班军机处,理财政,掌兵权,成为慈禧的走卒。
  慈安与慈禧
  3.在宫廷政变中成熟起来的慈禧,精通权谋,在皇族内善于借力打力,而对在平定内乱中建功立业的汉人大佬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曾国荃等,加官进爵,委以重任,积极拉拢他们。 她培育了像荣禄等一批效忠自己的心腹大臣,故而在戊戌变法中,康有为、谭嗣同等在光绪帝的默许下,图谋废黜慈禧,也是徒劳无益的。
  4.慈安死后,慈禧又进一步,幼主光绪为其所立,方便其继续操控权柄,成为真正的最高统治者。
  《走向共和》中的慈禧和李鸿章剧照
  但是,在此期间,慈禧追求的绝对权力,并不是没有人动摇过。
  两宫太后在同光年间垂帘听政时,慈禧只是处理一些日常事务。每遇朝政大事,还是要由慈安太后最后决定。慈安太后大权在握、掌控权力方面,也是很有一套办法的。同治八年(1869)八月,慈安密令山东巡抚丁宝桢诛杀慈禧心腹太监安德海;同治十一年(1872),同治帝到了立后成婚的年龄,慈安看中了淑静端慧、容德俱佳的崇绮之女阿鲁特氏,而慈禧则看中了年轻俏丽、姿性敏慧的凤秀之女富察氏,最后立阿鲁特氏为皇后。慈禧都只能默认。
  1898年戊戌政变后,慈禧以溥儁为同治帝嗣子,有废储光绪帝的意图,朝野汹汹。两江总督刘坤一致书权臣荣禄,说:"君臣之分久定,中外之口宜防。坤一所以报国在此,所以报公亦在此。"由于刘坤一等总督的不同意,慈禧只好作罢,不再行废立之事。总督坐大,两年后,八国联军进犯北京,慈禧贸然向十一国宣战,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闽浙总督许应骙、四川总督奎俊等违背中央政府的命令,推进东南互保运动,拒不同外国开战,保存东南各省的稳定,保护了河北、山东以外的地区避免于义和团与八国联军战乱的波及,亦使地方的政治与军事权力进一步扩张,清廷中央的权威大为下降。
  慈禧能够掌握晚清最高统治权47年之久,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凭恃特别尊荣的身份地位加上个人权欲野心是内因。慈禧是咸丰皇帝的妃嫔,两宫之一;而且不同于中宫皇后慈安的安份守已,慈禧因为工于书法,时常代替咸丰代批奏章,并获得发表意见的权力,从此走上贪权之路。1861年9月咸丰病逝后,其年幼的儿子载淳继位,是为同治帝;慈禧作为同治帝的生母,身份显得更加高贵。以上两方面的"先天优势",都为"不安份"的慈禧最终夺取最高统治权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和绝佳的机遇。1861年11月,慈禧联合恭亲王奕䜣并拉拢握有兵权的胜保等,果断发动辛酉政变,诛监国摄政的"顾命八大臣",清朝随即进入"老佛爷时代",直到1908年。
  二、当时的满清朝庭,有资格问鼎皇权的皇族亲贵,几无人才能堪大任,加之"不简单"的慈禧又心狠手辣清除了揽权道路上的一个个绊脚石。先是咸丰病逝后,面对顾命八大臣专权揽政的局面,慈禧联合恭亲王奕䜣,设计逮捕八大臣,判处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自裁,肃顺斩立决,其他5大臣革职,得以形成"两宫垂帘听政,亲王议政"的局面;1881年4月8日,两宫"垂帘听政"之一的慈安太后离奇暴崩,年仅45岁;1884年4月又发动甲申易枢事变,以"因循萎靡"之名,将恭亲王奕䜣及其他军机大臣全部罢免,慈禧开始独揽大权;1898年戊戌变法时,老辣果断的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实际上并无多少实权的光绪帝于中南海瀛台,斩杀戊戌六君子,重新训政。
  三、利用清朝祖宗家法,在立幼君问题上挖空心思,独断专行,排斥异见,以使自己能持续听政训政为目标。慈禧作为同治帝的生母,在同治帝年仅19岁就染上天花而亡后,就"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选择咸丰弟弟和自已妹妹所生的载湉为君,将载湉过继给咸丰,是为光绪帝。1889年,光绪帝亲政,却始终为西太后的权势和淫威所压制,俨然一个傀儡。光绪帝被毒死后,慈禧又立年仅4岁的载沣之子溥仪入继大统,想继续她掌握清廷实权的女太上皇地位。
  四、一班奴才和满汉权贵高官拥戴助力。咸丰死后,慈禧在获得恭亲王奕䜣、僧王僧格林沁以及京师步军统领等的相助下,发动政变清除了八位辅政大臣,第一次抓牢了皇权。以后的第二次第三次训政,并不断巩固自身对清庭的一手遮天,都离不开朝堂上诸如醇亲王奕譞、守旧顽固派刚毅和荣禄等一班朝庭重臣权臣的拥戴。甚至宫内为首的太监也投慈禧对权欲的所好所爱,为她独揽最高权力鞍前马后聒噪!为挽救清朝危局,慈禧打破满清禁忌,大力提拔重用汉臣,如胡林翼、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人。这不仅把清朝从灭亡的危险边缘拉了回来,又同时取得了一大批汉族名臣的"跪服";慈禧就是皇权,皇权就是慈禧,风雨飘摇的晚请江山成了她西太后老佛爷的家天下。
  五、清封建王朝"承平日久"而又顽固的统治惯性成就。慈禧开始染指清廷最高权力时,入关后的清朝已经历第七任皇帝,享国祚二百年以上了,清朝子民和满汉奴才早已发服习惯,世代沭浴在皇恩浩荡中岁岁年年的轮回。麻木腐朽的中华帝国外强中干,虚胖的硕大身躯在封建专制的历史锈迹斑驳之轨道上,借着延续了二千多年的巨大惯性,而一时还无法嘎然而止!反动落后的清王朝早该亡却迟迟未亡,是因为"天时地利人和"三者未达到最后最佳结合点。一直到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清王朝灭亡的"三要素"才终于具备。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慈禧是幸运的,因为她是带着执掌晚清政权长达47年之久离世的,年份是:1908年!
  清朝末年慈溪太后垂帘听政四十余年,成为中国政治最高的主宰者,权力无人可以撼动,直到去世都牢牢地掌握着权力。我想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这得益于慈禧太后的个人能力。不管我们是否喜欢她,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她的确拥有较强的政治能力。慈禧太后的文化素养是比较高的,这为她掌握政权提供了基础。在中国历史上,试图临朝的太后不止一个,但是有些人由于自身的文化素质不高,并不能有所作为。比如在同治年间,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共同听政,但是慈安太后的个人文化素养显然无法和慈溪相提并论。我们知道中国古代的文言文都是没有标点的,全靠阅读者的断句。而慈安太后不会断句,她根本看不懂大臣们所上的奏折。她如何能够和慈溪相抗衡呢?慈禧太后的政治能力也不可小觑。早在咸丰皇帝还活着的时候,她就已经参与到朝政之中,经过了这些历练,使得慈溪的政治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在此后数十年的政治斗争中,慈禧太后的斗争策略和斗争技巧都在与日俱增。
  其次,慈禧太后的临朝是代表了皇权的。清朝是中国历史上中央集权空前加强的朝代,也是皇权空前强大的朝代。在清朝,没有任何力量可以对抗皇权。无论是军机处还是内阁,都只是皇帝的秘书而已,其权限和前朝的丞相是无法比拟的,根本形不成对皇权的抗衡和制约。而清朝后期,地方的权限虽说有所扩大,但是地方也没有能够形成对抗中央的权威。所以,曾国藩在铲平太平天国之后,根本不敢动非分之想。
  再次,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专制王朝了,经过了此前历代王朝的灌输,忠君思想深入人心,反对慈溪就意味着是不忠,任何和慈溪对抗的人都可以被她扣上不忠的罪名从而受到人们的唾弃。
  第四,当然皇帝本人和太后之间不能没有矛盾,皇帝都想自己乾纲独断。但是,同治皇帝作为慈溪的儿子,自幼被母亲严格管教,他虽然对母亲有不满的地方,但不会从根本上反对母亲。而光绪皇帝作为一个傀儡天子,根本没有对抗慈溪的资本。戊戌政变的时候,慈溪轻而易举地就把他囚禁起来。
  也正因为这样,慈溪才能掌握最高权力长达四十余年。
  清朝末年,中国内忧外患,危机四伏。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起义,甲午战争沉重打击了满清的统治。在内外交困中,慈禧一个女流之辈,却在大清的权力顶峰呼风唤雨、笑傲了数十年,神州多少七尺男儿在她的石榴裙下顶礼膜拜,甘当她的走狗和鹰犬,被她玩弄于股掌之中。
  从恭亲王到曾国藩、左宗棠再到张之洞、李鸿章,没有一个人能动摇她的统治、挑战她的权威,到底是什么原因呢?首先不能不说慈禧是个玩弄权术的高手,一个精通厚黑学的大师;除此之外,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慈禧的权力合法性。
  旧中国没有选举,权力是世袭的。谁打下的江山就是谁家的,那是人家的私有财产,别人不能染指。因此满清的江山满清坐,这是天经地义的。在满朝文武和天下百姓心中,爱新觉罗氏是中国合法的家长,外人染指都是大逆不道的;虽然古人有"天下非一人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但不是非常时期,这个合法性是毋庸置疑的。任何一个挑战者。想觊觎大清江山者,不能不在心里反复掂量。而咸丰去世时,慈禧是皇太后,咸丰之后两宫结果了肃顺顾命八大臣,此后的皇帝都是慈禧的至亲,太后就是皇帝的代表,所以她就是正统就是大清合法的执政者。二、慈禧的母性。
  慈禧作为一个女人当政有着很多短板,比如威严不够,狠毒不够,魄力不够。但凡事都具有两面性,慈禧有着女人的优势那就是母性,女人头发长见识短,女人智商低、马虎、好糊弄。女人办事不那么咄咄逼人,不那么绝情。
  凡此种种这种缺点都让那些满汉大臣感到受用,产生了依恋。这就像我们上学时候一样,一个严厉的女班主任怎么也比一个严厉的男性班主任要好得多。如果跟康熙、顺治那些雄才大略的雄性皇帝相比,大臣们还是跟喜欢跟慈禧这样的"女皇"共事。慈禧在好多大事上都比较模糊,看透不说透。在处理有些事上不那么非黑即白,不那么咄咄逼人,也让大家愿意维护她的权威,赞同她的统治,无形中团结在了她的周围。
  比如。同治八年,慈禧跟前的红人安德海奉命去江南采办服饰,到了山东地方,被巡抚丁宝桢借故处决,这要是换了任何一个皇帝,丁宝桢都不敢这样办。换了任何一个老板都不会放过丁宝桢,但此事硬是不了了之。
  还有震惊朝野的刺马案,朝廷命官被杀,谁都知道湘军脱不了干系,可慈禧竟然把曾国藩调去查办此案,将凶手立即处决、草草结案。你说她好糊弄也好,说她外柔内刚也好、说她手段高明也好,反正是大家认可、喜欢这样的老板。三、大臣的奴性和理性。
  一个政权受到挑战被颠覆,同时要具备两个条件,那就是首先大臣非常务实,不信孔夫子那套三纲五常和君臣伦理道德教条;如赵匡胤之流。
  第二是大臣智商不行,身边有没有理智的人。就好比是酒驾、醉驾司机,不仅不择手段、而且不权衡利弊,不计成败,无知无畏。这样的谋大事者不管有几分胜算都敢去干,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拉下拉不下不管,只管去拉;如吴三桂之流。
  可是无论是左宗棠、曾国藩还是张之洞都不属于那两种人。尤其是曾国藩在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后,湘军的战斗力天下无敌,大清江山也风雨飘摇,只要作为汉人曾国藩振臂一呼,就会天下响应;虽然不一定一统江山,至少也能占据半壁江山,给满清的统治以致命一击。当时曾国藩身边的将士也蠢蠢欲动,有用力曾国藩造反的意思。
  但曾国藩深受儒家教育,奴性太足,不想做乱臣贼子。除此之外,曾国藩为人沉稳、老道,没有绝对的胜算不会轻举妄动、孤注一掷。因为造反是一场豪赌,一旦失手满盘皆输,不仅身败名裂还要诛灭九族。所以,最具备动摇大清江山、动摇慈禧权威的曾国藩选择了当一个忠臣。
  权倾朝野、如日中天的曾国藩都不敢,满清文武大臣的资历和才干没有一个能跟他相比的,他们就更不敢跟慈禧叫板了。除非出来个缺心眼的、不计后果的家伙,但慈禧幸运,这样的大臣硬是没有出现一个,所以慈禧的统治就固若金汤、无人挑战了。
  慈禧的异军突起从她生孩子开始的,慈禧小名兰儿,出生一普通八旗家庭,父亲惠征在官场墨迹了大半辈子,也才混到个四品道台,小兰儿跟着颠沛流离,日子也过得不太如意,还好,女娃娃越长越丽质,满清八旗的人丁从出生都要到内务府报备,女孩长大后必须送到宫里参加选秀女,1851年咸丰皇帝登基,1852年就要大选秀女,这次,小兰儿混在浩浩荡荡通往紫禁城的大街上。看到老太太骚首弄姿的样,我就想上去挠她。
  清廷选秀女的年龄范围是13-17岁,这年小兰儿刚好17岁,小姑娘已经长开了,又天生丽质,外表非常有优势,没得说,一点就被咸丰给相中了,封为兰贵人,住在储秀宫,别欣喜,这个起点很普通,当年众多被咸丰看中的姑娘都封了贵人,而且有个女子受咸丰独宠,仅用6个月就由嫔晋升为皇后,称钮祜禄皇后,也就是后来俗称的慈安太后,悲剧的是,咸丰洒下再多的龙恩,就是没生育,传宗接代这事还得另寻目标。垂帘听政是两个人,一个慈禧,一个慈安,且慈安比慈禧尊贵。
  咸丰4年,一拨儿进宫的姑娘们熬了几年资历都进封为嫔,兰贵人也在内,封为懿嫔,此时她依然不显山不露水,随大流,事情的转弯在2年后,懿嫔怀了龙种,生下了咸丰唯一的儿子载淳,已经26岁的咸丰终于当爹,当天就封为妃,第二年,载淳过周岁时,又封为晋封懿贵妃,当时咸丰只有皇后,没有皇贵妃和贵妃,等于说懿贵妃是后宫中仅次于钮祜禄皇后的二号人物。景寿,是8个襄政务大臣被杀了3个,幸存5个里面官最大的一个,政变时被革职,3个月后复职。
  实际上,明眼人都能看出,懿贵妃生的孩子以后要登大位的,懿贵妃以后才是真正的女主人,钮祜禄皇后也明白形势的变化,她也要巴结懿贵妃,两人以姐妹相称,这时候的懿贵妃俨然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女主人了。4年后,咸丰病死,载淳即位为同治皇帝,先帝的钮祜禄皇后徽号慈安,称慈安太后,同治生母懿贵妃徽号慈禧,称慈禧太后。奕訢,咸丰弟弟,辛酉政变后封为议政王。
  同治皇帝才6岁,咸丰闭眼前已深刻考虑过这个问题,于是凑了8个襄政务大臣,他知道懿贵妃权力欲望重,但又不能让大臣太跋扈专权,又弄了个御赏印章和同道堂印,一个给了后宫,一个给了朝廷,国家大事要同时盖这2方印才能生效。8个襄政务大臣也觉得好男不跟女斗,你养你的孩子,我们为朝廷效力,谁知慈禧不这样想,她觉得这样会架空小皇帝权力,说动了好妹妹慈安太后,联合了恭亲王奕訢,女子能动手决不动嘴,直接剁了3个,革职5个,赞襄政务王大臣被处理干净。图为慈禧的定东陵。
  于是开启了晚清著名的两宫太后"垂帘听政",掌有两方大印的慈禧手握实权,这还没完,此时的权力还是慈安太后、慈禧太后、议政王奕訢三角关系,尽管慈安不太管政事,奕訢是个臣子,但仍有碍于慈禧独统,1881年慈安太后归天,3年后因中法战争废黜了奕訢,慈禧终于裹着光绪,登顶权力巅峰。
  晚清落后挨打的时代里,"慈禧专权"的这段历史,堪称中国封建政治史上的奇景象:从"辛酉政变"起,这位"老太后"就坐上了大清权力的巅峰,接下来的四十七年里,大清朝挨打不断,割地赔款一拨接一拨,还一度被人端了京城。可哪怕受了这么多"洋罪",签完不平等条约的慈禧,依然还是继续呼风唤雨。 一幕幕耻辱景象,也叫多少读史者看得憋屈:都把国家糟成这样了,怎么这老太后,就是没人"动得了"?
  若论这其中的原因,后人常津津乐道的,是她圆熟的"权谋"风格,特别是对恭亲王奕䜣的"打个巴掌揉三揉",叫这位劳苦功高的能臣服服帖帖,主动退出权力中心。但如果只靠这些"权谋手段",慈禧至多也就独霸个后宫,眼前那"百年未有变局",几天都撑不下来。
  所以,比起那么多槽点来,说到慈禧"权力没人能动摇"这事儿,也必须先说她一条优点:慈禧,确实是晚清最后半个世纪里,一位极有眼光胸襟的政治家。行事手段时常狠辣的慈禧,"胸襟"究竟如何?可以先看桩"辛酉政变"后的小事。当时的慈禧,刚刚处决了死对头肃顺。可先前肃顺整顿科考案,处死了营私舞弊的大学士柏葰,于是肃顺前脚刚上刑场,柏葰的家属后脚就托御史喊冤,想逮这个机会翻案。但恨肃顺入骨的慈禧,却是大笔一挥:"柏葰不能为无罪。"硬是在这大事儿上,还了"老仇人"肃顺清白。
  曾国藩的爱子,曾以卓越口才手腕力挽狂澜,逼着沙俄吐出伊犁的杰出外交家曾纪泽,也在其《曾纪泽日记》里,还原了"老妖婆"慈禧的另一面:当时三十六岁的曾纪泽,奉命出使英法等国,行前在养心殿觐见慈禧太后。一番谈话里,深感"洋务运动"太难的曾纪泽,借机大倒苦水,哀叹"难处在外国人不讲理,中国人不明事势。"慈禧也深有感触地接了一句:"可不是么,我们此仇何能一日忘记,但是要慢慢自强起来……断非杀一人、烧一屋就算报了仇的。"
  单看这一句话,再比比那些满怀"电线杆是吸管""日斯巴尼亚是日本""跑火车会破坏风水""学英语导致干旱"等荒唐认识的晚清"顽固派"们,就知慈禧的认识,确实高出不少。
  甚至比起洋务运动时代,那些忙活着"买船""买炮"的"洋务运动骨干"们,慈禧的眼光,有时也看得更远。 典型就是"平远舰事件"。1885年,一些痛感马尾海战惨败的有识之士们,提出了"自造铁甲舰"的新主张。谁知奏折刚送上去,就被"顽固派"和"洋务派"们"团结一致",一道骂了个狗血淋头。
  特别是在此时"洋务运动"领军人物李鸿章看来:大清有的是钱,洋人有的是货,军舰这玩意花钱多工期长,想要军舰砸钱买就行,自造铁甲舰简直是"闽厂学生之蛊惑",于是李鸿章苦口婆心,劝慈禧"勿任虚掷帑金"。
  可就是这么个在他看来"不靠谱"的事儿,慈禧却看得更远一些。于是在慈禧的力排众议下,福建船政局终于获得了资金。四年之后,一艘由福建船政局自行制造的国产铁甲舰,终于下水成功。 这就是那艘编入北洋水师,并在甲午海战里大显身手的铁血战舰:平远号。而比这一艘军舰更深远的意义是:虽然这艘战舰,并未换来甲午战争的胜利,但完成这个重大突破的福建船政局,成为了近代中国军工业的"火种"。虽然庚子国难后,福建船政局也如诸多晚清近代工业一样,遭到了"断血"的困境。但其技术与产业能力,到底艰难保留了下来,并在民国年间转产成功,成了中国近现代航空业的"摇篮"。这深远意义,不吹不黑说,真有慈禧的一份"功劳"。
  单看上面这几桩事,慈禧确实称得上晚清统治阶层内部,一位少见的明白人。那既然如此"明白",为何还把国家治成这样?因为她所有的"明白",都是建立在她的私欲之上。
  身为晚清实际最高统治者,慈禧的"私欲"有多可怕?看看甲午战争就明白,虽说"挪用北洋水师军费"等事儿,扣在慈禧头上有些冤枉,但丝毫不冤枉的是:慈禧"万寿庆典"的开销里,确实包括了"边防经费"和"铁路经费"。这些大战在即时绝不能省的钱,就这么在吹吹打打里糟蹋了。甚至甲午战争"宣战"当天,慈禧还在命人强行挪用户部军费,前线十万火急的八月十五日,大清皇宫里的庆典,依然热热闹闹……
  这场对面日本人赌上全部家当狠打的"国运之战",在当时慈禧眼里,分量一度还不及自家"万寿庆典"。 仗打成最后那个熊样,也是丝毫不奇怪。而甲午战败五年后的"庚子国难",更折射了慈禧极度自私的嘴脸。 在北京沦陷前撒腿"西狩"的她,虽说一路受了不少苦,但只要稍微稳定下来,就立刻不停搜刮。比如她逃亡山西时,一路就骚扰地方。仅在一个山西闻喜县,就被勒索了二十万两白银。其他的地方州县,也恨不得地皮刮尽。宣化知县因为地方太穷,实在备不起慈禧的"伙食",竟自尽身亡。
  官员都被逼到这地步,老百姓当然更难。而且当时的陕西山西各省,正发生空前旱灾,本就盼着赈济,慈禧往这里一跑,赈济是泡汤了,还得勒紧裤腰带供应她。待到《庚子条约》签了字,慈禧也动身回京,结果仅她从西北带的财物,就装了三千辆车子。就算"庚子国难",也拦不住她享受。
  而对这享受水平,当时的慈禧,还特"谦虚",以她给岑春煊的话说"今可谓省用"。国家都水深火热了,她还觉得自己节俭。
  身边的官员,当然也跟着"沾光"。慈禧狼狈西逃时,身边跟随她的太监官员,每人每天都拿津贴。像跟在身边的亲王贝勒,每天就能享受三十两白银的津贴。于是"从官渐集"。而后站稳了脚跟,太后要享受,官员们当然要敲金分肥,慈禧随行的太监兵丁,也沿途肆意侵扰。官员们也巧立名目,大肆勒索地方,这一趟逃难,各个赚得盆满钵满。效忠慈禧?大家都是一根绳上的蚂蚱,那是必须的。 如此私欲,就算看事情再"明白",又有何用?慈禧治下的晚清王朝,她固然充当了顶梁柱角色,可是这上行下效的腐朽,已让晚清从头烂到脚。她倒是顺顺利利掌了四十八年大权,却也把这大清,彻底糟到不可救药的境地。 终于在她去世四年后,淹没在辛亥革命的愤怒烈火里。
  看懂了慈禧的优点与槽点,也就看懂了晚清,这个落后挨打的时代,耻辱背后的多少教训!
  参考资料:异鸣《晚清那些事》、孙丽萍,陕劲松《流亡日志:慈禧在山西的53天》、王卫华《裴荫森和中国第一舰》、沈渭滨《细说甲午战争前后的慈禧》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慈禧,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是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垂帘听政四十余年,是清朝末期最高的政治统治者。慈禧太后掌握政权这么多年,她的个人政治能力是毋庸置疑的。虽说太后执政多年,但是在男权之上的清朝,慈禧太后的权利其实一直都在接受挑战,一直都是临时性的,一直受到威胁。
  在清朝一直都是男权至上,作为一个女人想要执掌政权,并非易事儿,所以如何控制皇上是慈禧太后一直要考虑的事情,必须为她的执政找到合理的理由,同时弱化皇权和宗族势力。
  1861年,咸丰皇帝在热河避暑山庄病逝,在临终前立6岁的载淳为皇太子,同时任命顾命八大臣,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将"同道堂","御赏"两方小玺赐给载淳和皇后钮祜禄氏,并且下诏以后下发旨意,必须有这两个小玺为证。顾命八大臣企图专政,慈禧太后十分不满意,于是联合恭亲王奕 ,发动辛酉政变,将顾命八大臣团灭,奕 被封为议政王。由于载淳年幼,小玺便由慈禧太后掌管,取得了干预朝政的权利。由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共同垂帘听政。
  但是慈安太后文化素养远不及慈禧太后,中国古代文言文是没有标点符号的,而慈安太后不懂得断句,常常看不懂大臣的奏折,根本无力与慈禧太后抗衡。其实在咸丰皇帝时期,慈禧太后就已经参与到政治其中,经常帮咸丰皇帝处理奏折,经历太多的磨练,慈禧的政治能力呈直线式上升,为以后掌权奠定了基础。
  慈禧太后在执政初期,听取了恭亲王奕 的建议,首先整顿吏治,重用汉臣,提拔左宗棠,李鸿章,曾国藩等人。而且在列强的支持下,还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及其他组织的运动。重用洋务派,以自强和求福的方针,发展军用及民用工业,训练海军和陆军增加国家的实力,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对清朝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反映出,慈禧在政治上的一些智慧,执政的根基也愈加稳固。
  后来,同治皇帝去世,慈禧选择年纪比较小的光绪做皇帝,光绪皇帝年仅三岁,根本没有执政的能力,所以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担子又落在了慈禧太后的肩上,慈禧太后做的顺理成章,毫无破绽,并且合乎礼法,所以大臣及天下众人没有反对的理由。
  慈禧太后代表着皇权。清朝是一个中央集权高度集中的朝代,也是皇权高度集中的朝代。在当时的那个年代,没有任何可以与皇权抗衡的事物,皇帝就是天,没有人可以动摇。军机处和内阁名义上是为了防止皇帝专政而牵制皇帝的,在实际中,军机处和内阁只是皇帝的秘书处而已,都是为了辅佐皇帝,对于皇帝的牵制更是微乎其微的。众所周知,清朝是一个专制王朝,忠君思想深入人心,而慈禧太后则是皇权和君权的代表,在当时人们的思想下,如果反对慈禧太后就是不忠,会遭到所有人的唾弃,就是背叛的典型,遭到当时社会的抛弃,终将会受到严惩。太平天国运动就是在挑战权威,最后被消灭。所以在当时的人们,经历了历代王朝的思想灌输,思维早已成为定式,所以没有人敢去挑战权威,就算挑战了,也没有好下场。
  皇上虽然顶着头衔,其实并没有实权,只是慈禧太后的傀儡。戊戌变法的时候,光绪帝触犯了权贵的利益,导致权贵不满,请求慈禧太后解决此问题,慈禧太后轻而易举的就将光绪帝囚禁起来。慈禧太后已经执政多年,朝野上上下下都是慈禧太后的人,其他人根本没有办法动摇她的地位和权利。其他人就算再觉得慈禧太后不好,也没有反抗的能力,清朝规定不允许王爷出京城,都没有兵权,只有恭亲王奕 有希望,但是被慈禧打压后,也没有斗志了,所以更没有人与慈禧太后抗衡了。
  清朝的国家机制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国家的运作都十分的正常和稳健,而且单一制的国家也可以很好的预防分裂和动乱。慈禧时候的清朝,正处于国家的转型时期,对于国家的前景来说是迷茫的,没有人可以找出一个合适的解决方案,帮助清朝度过难关。更没有一个人出来力挽狂澜,没有人能带来希望和光明。其实这样的现实情况对慈禧太后来说是比较有力的,既然找不到希望和方向,那就不如保持现状。就算有人想要代替慈禧太后,实际上来说也是极其困难的,洪秀全没有做到,朝廷上的王公大臣也做不到。其实也并不是慈禧太后有超越常人的政治能力,而是想要取代她的人,也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也正处于迷茫和彷徨之中,所以慈禧太后之所以能掌握权利这么多年,跟特殊的政治局面也有一定的关系。
  慈禧太后去世的时候,留下"女人不可预闻国政"的遗言。她的话看似与她的行为相悖,大概是她用她自己的一生,总结出来的话吧。慈禧生活在封建时期,对男权思想其实还是又敬畏的,古代历史上有多少禁止女人干政的例子,慈禧不会不知道。但是慈禧又不是一个甘愿接受压迫,而不懂反抗的普通女性,她骨子里的勇敢和智慧造就了她传奇式的人生。同时她骨子里的傲慢,让她去勇敢追求她自己的权利,但又看不起其他的女性,认为她们不可能成为下一个自己,更怕女人执掌政权后会扰乱天下,如果国家葬送在她的手里,那慈禧就是清朝罪人,没有脸面去见列祖列宗。不管慈禧掌握政权多少年,拥有多大的权利,在即将死去的时候还是说不能让女人干政的话,慈禧也是一个不寻常的女性。
  1861年,咸丰皇帝死在了热河行宫,慈禧随即发动"辛酉政变",此后47年清政府始终掌控在慈禧的手中。
  清朝自乾隆末年开始衰落,后来又输了鸦片战争,被洋人给一脚踹开了国门,从此之后便陷入了风雨飘摇的动荡时代,慈禧掌权之后则又不断地抽走清朝这个已经行将就木的"老头"的骨髓。
  那么,当时真的已经没人能够动摇慈禧的地位和权势了吗?
  当然不是,慈禧自从发动辛酉政变之后,虽然拿到了清政府的话语权,可却没有我们想象中的拿得那么稳,且不论外部列强所带来的威胁,慈禧在清朝内部至少也曾经遇到过三次政治危机。
  第一次,是慈禧发动辛酉政变之后。
  第二次,是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运动之后。
  第三次,是光绪皇帝发动维新变法之时。
  不过,慈禧虽然没读过几本书,只是多听了点戏,可是她玩弄起政治权术来却不输任何一个人,手腕也厉害,这三次危机也被她一一化解。
  1861年,咸丰皇帝虽然被吓死在热河行宫,可是他在临死之前为了防止儿子载淳即位后后宫或者外廷重臣擅权专政,也留下了后手。
  咸丰先是任命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八人为"赞襄政务王大臣",让他们赞襄政务,然后授予慈安一枚"御赏"印玺,授载淳一枚"同道堂"印玺,"同道堂"印实为载淳的生母慈禧所掌,凡辅臣所拟上谕,必须得同时加盖"御赏"和"同道堂"二印方能生效。
  如此一来,皇帝、后宫和外廷三方相互牵制,便能够达到制衡后宫和外廷的目的。
  但是,慈禧已经尝到了权力的甜头,所以不甘心受到钳制,这才想着铲除载垣、端华、肃顺等把人,然而凭她一人之力又不能完成,所以她只能寻找政治上的合作伙伴,找来找去,她找到了咸丰的弟弟奕訢和奕譞等人。
  最终,在奕訢和奕譞的积极配合和运作之下,慈禧成功地打垮了顾命八大臣,毁掉了咸丰皇帝生前的布置,拿到了清朝的统治权。
  奕訢作为辛酉政变的核心人物,政变成功后哪能没有回报?奕訢一度权倾朝野,慈禧也得让他三分,当时的奕訢不仅分走了慈禧的权,还威胁到了她的地位,所以两人虽有一段短暂的"蜜月期",可很快便分道扬镳了。
  只可惜,奕訢也斗不过慈禧,被慈禧打压地抬不起头来。
  1864年,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运动之后,实力达到巅峰,声望也达到了巅峰,又手握重兵,不得不说对清朝而言确实是一个威胁。
  当时也不断地传出了曾国藩手下的人"劝进"的传言——曾公,你这时候手握重兵,又破有人望,何不趁此良机携胜利之势,率师北上,推翻了满清,坐一坐皇帝的宝座?
  慈禧听闻此事后,心中作何想法?
  虽然曾国藩没有造反的想法,可是慈禧不知道呀,她也不相信曾国藩会不动心,即便曾国藩真的没想法,真的没动心,可要是他的部将学赵匡胤在陈桥驿一样唱一出"黄袍加身"呢?曾国藩反不反,还由得了他自己?
  曾国藩手上数十万湘军,如果他再学学朱元璋,打一个"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旗号营造声势的话,未必没有野心家相应他,最后结果如何也未可知。
  只不过,也许是因为曾剃头在江南杀了太多人了,所以想放下屠刀,立地成圣。
  他不仅没有造反的想法,甚至为了让慈禧放心,为自己塑造一个耿耿忠臣的形象,他还极为配合地裁撤了湘军。
  慈禧一看曾国藩乖乖裁撤了湘军,这才满意地点了点头,为了报答他,慈禧还在他死后给了他一个"文正"的谥号,满足了曾国藩追求成圣的愿望。
  1898年,光绪皇帝和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忽悠下,打着"变法图强"的口号发动了戊戌变法。
  可实际上,这场变法不仅虚有其表,还目的不纯。
  康有为是想将变法当成自己上升的阶梯,从一个屡试不中的"穷酸书生"一跃成为天子重臣,来一个鲤鱼翻身。
  光绪皇帝也好不到哪里去,他虽然是皇帝,可是却处处受到慈禧的掣肘,慈禧嘴上说归政了,可是实际上却仍然死死地抓着权力不放,他之所以同意变法,也不过是想将变法当成一个突破口,一个能够夺回皇权的突破口。
  所以,他们到底还是引起了以慈禧为首的实权派的忌惮和打压,以至于变法几乎寸步难行。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为了能够反败为胜,光绪皇帝竟然又同意了康有为他们提出来的"围园杀后"这一计划。
  这时候,慈禧还能看得下去吗?再看下去的话,自己都被人给杀了。
  于是,慈禧决定率先动手,发动了戊戌政变,软禁了光绪皇帝,又抓捕了几个"康党",康有为则侥幸逃脱了。
  光绪皇帝的这个威胁,也可以说被慈禧轻轻松松地化解了。
  不过,说实话越往后的时候,慈禧的位置显然也是越来越不稳,以至于后来到了出不了京畿的地步,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时张之洞、袁世凯等人所发起的"东南互保"便是很好地验证了这一点。
  所以,说到底也不是没人能够动摇得了慈禧的地位,只是各方为了自己的利益,没有人愿意率先打破这个平衡而已。
  此前一直有一种说法是自1861年辛酉政变之后,慈禧太后就开始了长达47年的专制时期,实际上,细细考察历史,这样的说法是不完全正确的,因为慈禧太后的权力也是经历了一个慢慢扩张的过程,并非一开始就有很大的权力,更不是不可动摇的。
  辛酉政变之后,八大臣的势力被清除,但是左右清廷政局的并非慈禧太后一个人,而是三驾马车同治,其中包括慈安太后,慈禧太后和恭亲王,而且慈禧太后在名分上并不如慈安太后,慈安太后虽然性格懦弱,但是她在很多方面还是起到了制约慈禧太后的作用。第一件让慈禧太后不安的事情就是慈安下令诛杀慈禧的心腹太监安德海。众所周知,在清朝宫廷对太监的规定是非常严格的,其中有一条太监不能出东城的大门,但是安德海却经常出入东城大门,而且在外非常高调,这就触碰了清朝宫廷的底线,慈安太后正是抓住了这一把柄,将安德海处死,虽然这是有理有据的处理方法,但是却从此得罪了慈禧太后。此外,慈安太后在同治帝的选妃问题上与慈禧太后也有很大的矛盾。
  恭亲王在很多方面也制约着慈禧太后,在许多对内对外政策上,恭亲王与慈禧太后的看法也不一致,1865年奕 的议政王大臣的职位被剥夺,1869年,恭亲王联合慈安太后在安德海事件上没有给慈禧太后任何面子,让慈禧太后非常不满。随后的议修颐和园事件,恭亲王依然表示反对。
  1884年,慈禧太后借越南战场上中国军队的失败,在北京搞了个甲申易枢,恭亲王等一票军机大臣全部被革职,恭亲王从此基本上淡出朝政,慈禧太后的权力自1884年甲申易枢之后才真正稳固。
  但是随着光绪帝的亲政,慈禧太后的权力又受到了新的挑战,以致于导致了一连串的政治悲剧。

1961年陈赓病逝,粟裕痛哭不已李克农怒摔酒杯,总理写下3张字条1961年3月,中国隐蔽战线的奠基人陈赓因为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陈赓的去世,让所有人悲痛不已,其中痛哭不止的粟裕,一度因为身体严重缺氧晕了过去。而同为陈赓好友的李克农55年授衔时,红旗不倒琼崖纵队3名总队长,分别是什么军衔?一hr提起红色娘子军,相信很多有些年纪的朋友会哼唱起脍炙人口的旋律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妇女的冤仇深,古有花木兰替父去从军,今有娘子军扛枪卫人民红色娘子军的故事,通过大导演李大钊被敌人以绞刑处决,施刑时间长达40分钟,24年后查清楚真相作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先驱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大钊同志为中国做出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与此同时他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事业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且以其极高的道德和学问影响着王翦为秦始皇灭楚,逼死项羽祖父项燕,秦朝灭亡后其家族命运如何?王翦是秦国名将,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大功臣。他的儿子王贲也是秦国名将,父子俩都手握重兵,功高震主。在古代,功高震高者多没有好下场,那么王翦的结局如何呢?他的家族命运又如何呢?第一,王翦四大美男结局谁说自古红颜多薄命,长得帅的同样命运多舛上次说了,中国四大美女的结局,她们美丽动人,气质温婉,可最终红颜薄命,下场凄凉。同样长得帅的,也不一定会有好的结局。中国的四大美男,也同样命运多舛。中国古代四大美男有多个版本。流传长征之路有多难?600人分9只羊,周恩来高烧40度,背心上爬满虱子前言长征的过程艰难险阻,但取得的胜利结果意义非凡。正是因为有了长征,才有了后来如初升红日一般的崭新的中国共产党也正是因为有了长征,才磨练出一群不惧艰险的士兵和干部也正是因为有了长征毛主席的警卫胡昌保,为救主席奋力一扑,临终时说祝革命成功1965年,中国的老朋友埃德加斯诺访问中国,毛主席亲自接待他,两人在聊天时,主席感慨我在革命期间也差点死去,但没有死成,当时炸弹落在我的身旁,我的警卫员被炸死了,我却侥幸活下来,他生产炸药的三线厂曾经转产莲花味精生产炸药的三线厂曾经转产莲花味精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大仗终究没有打起来,但三线人为了共和国的安宁默默地付出了很多很多。由此,三线军工厂为捍卫和平而辉煌,又因和平安宁而落寞。如果说,清朝王爷没有封地只有工资,如何养活王府?谢邀。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要回答的话有两个关键点,第一,清朝王爷的工资水平如何,究竟高不高?第二,清朝王爷们的开销情况如何,究竟多不多?事实上,大部分清朝王爷的日子都过得不赖,而且清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中国军事重镇大盘点(三)雁门关位于恒山之中,控制着连接大同盆地和太原盆地的要道。通过雁门关后往南就是太原,往东可以抵达平型关。参考站例雍熙北伐(杨业在雁门关外战死),应州大捷偏关和宁武关宁武关位于吕梁山中这31张随机拍摄的老照片现在再看依旧很酷1966年,一名美国男孩打扮成牛仔,在英国警卫面前玩耍1932年在古巴,渔民为拍照摆起姿势1925年在中国北京,举行了孙中山先生的葬礼1900年在法国巴黎,一名女击剑手和她的丈夫兼
为什么鸦片战争中,道光下了血本清军却一败再败?其兴也勃焉,其衰也呼焉。历史周期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大清帝国在康雍乾时期达到了鼎盛王朝的魔幻风景线。然富二代乾隆皇帝是个大大的败家子,不能与时俱进,开拓进取,闭关锁国,以天朝上毛泽东战争年代失散的儿子毛毛找到后,为什么父子没有相见1950年,朝鲜战争暴发,毛主席义无反顾将自已的儿毛岸英去参加志愿军到朝鲜战场,毛岸英不幸牺牲在敌机的轰炸下,年仅28岁。至此,毛主席的身边只剩下唯一的儿子毛岸青。其实,毛主席还另为什么没有关于古代农民或底层人的电视剧?这个问题比较有代表性,我也经常纳闷为啥关于古代农民和底层人的电视剧就很少呢?后来我历史书看多了以后就明白了,古代底层人的电视剧少是因为不能拍拍不了拍了会严重影响大家的民族自豪感,估毛泽东连发两份电报批评广西剿匪,30天后英雄虎胆原型毙命1950年11月14日,广西省委突然收到了一封来自北京的电报,电报内容是毛泽东主席对广西的剿匪工作极为严厉的批评。毛主席用罕见的严厉语气批评道,广西解放在西南之前,而剿匪成绩则落在胡乔木陪伴毛主席25年,主席因何事批评胡乔木你不过是个秘书图丨毛主席和胡乔木前言对于胡乔木而言,一生中最重大的事情便是成为毛主席的秘书。从此,毛主席便深刻地影响了他,使得他在成长过程中受益匪浅。可以这么说,胡乔木能够成为中共中央一支笔,也杨开慧29岁牺牲,60年后重修故居,遗留手稿被发现1927年8月的一天晚上,长沙板仓的一座老宅,杨开慧站在门前,看着即将离去的杨开明和毛泽东,突然拉住了丈夫毛泽东的手臂,依依不舍地看着他。而毛泽东此时却顾不上儿女情长,因为他要急着雍正王朝雍正升李卫为两江总督,这官位放到现在是什么职位?清朝的总督是军政一把手,军政不分家!新中国成立后,党政军分开的协调管理。如果放在现在。从军队来说就是东部战区司令员。从政府来说就是江苏,浙江,江西,安徽部分省委书记!而且当时的两江大汉奸周佛海之子,转了一百八十度的相反方向,走上了革命道路周之友(19221985),原名周幼海,祖籍湖南沅陵,生于日本,中国共产党党员。周幼海大汉奸周佛海有一个投身革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的儿子周幼海。周幼海是汉奸家庭的叛逆者,但家庭背景却曾是纵横川陕两湖的大盗,当官后传檄天下州县为自己销案罗思举是清代嘉庆道光两朝的名将,原本是江湖巨盗,中年时投入行伍,在参与镇压白莲教和赵金龙领导的瑶族起义中战功卓著,受到清廷青睐,官至武职的巅峰提督,并世袭一等轻车都尉。罗思举的成功战地记者回忆上甘岭谁送进一个苹果就记二等功本文摘自烙刻记忆中的影像作者巴义尔作家出版社出版上甘岭志愿军阵地一角硝烟味硫磺味血腥味屎尿味弥漫在坑道里,让人窒息我当时是15军(军长是秦基伟)45师(师长是崔建功)的摄影员,那时鲁肃向孙权提出一个建议,曹操惊掉手中毛笔现实生活中,有人受三国演义的影响,认为鲁肃是一位忠厚长者。但陈寿眼里,鲁肃却是一位奇才。他在三国志中说鲁肃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那么,鲁肃这位奇才奇在哪儿呢?我以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