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安史之乱,郭子仪等九节度使率兵20万,却为何打不过史思明的5万兵马?

  唐乾元二年(759)三月,郭子仪、李光弼、李嗣业等唐军名将率领的九节度20万大军,在邺城为史思明所败,诸军皆溃,成为唐军在安史之乱中哥舒翰灵宝之战后的又一次战略决战惨败。叛军重新势大,大唐朝廷也由此基本丧失了彻底平定安史之乱的能力。邺城之战也成为唐朝后期100多年藩镇割据的前奏。
  唐军在这次关键战役中的惨败,主要有三方面因素,一是组织围攻邺城时间过晚,让安庆绪恢复了实力,唐军围城久攻不下师老兵疲,二是唐军举国之兵缺乏统一指挥,三是安禄山叛乱起来特别是史思明再次叛乱后,唐军中的胡汉矛盾和对立在关键时刻严重影响了唐军战斗力。
  (邺城之战形势图)
  至德二年(757)正月,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所杀。至德二年(757)九月和十月,唐军先后收复长安洛阳,随后史思明也投降归顺,被封归义王,安禄山叛乱看起来马上就要彻底平定了。刚刚从洛阳逃出的安庆绪手中实力很有限,但唐军并没有抓住这个机会彻底消灭安庆绪。安庆绪逃回邺城后收拢兵力,实力大大增强。一直到将近一年后乾元元年(758)九月,唐朝廷才组织大军讨伐安庆绪,随后在卫州大败安庆绪军,乾元元年(758)十月,唐朝大军开始围攻安庆绪的老巢邺城。
  但安庆绪的实力已经得到很大恢复,在唐军围攻安庆绪的同时,史思明已经再次反叛大唐朝廷,唐军在攻城的同时时刻也面临着史思明援军來援的风险。攻打坚城的同时要防备强大的外部援军,军事上的形势相当不利。
  从乾元元年(758)十月到乾元二年(759)三月,唐军五个多月时间的攻城虽然让安庆绪处境相当困难,但最终也没有攻下邺城。唐军在攻城战中也损失很大,名将镇西节度使李嗣业战死。李嗣业是出身于安西的名将,曾经参与过怛罗斯之战,征战万里功勋卓著,安史之乱爆发后带领一部分安西军入援与叛军作战。
  长期攻城不下,损失很大,唐军的士气也受到很大影响。
  唐军这次讨伐安庆绪,基本动员了所有能参战的有战斗力部队,可谓举国之兵尽出。从军事上考虑,大军必须设置统一的统帅,令行禁止才能正常作战。但朝廷对举国之兵让一人掌握不放心,没有设置统帅,只让宦官担任观军容宣慰处置使,作为监军居中联络协调各军。一只缺乏统一指挥的大军,在战事关键时刻自然会爆发出战场上致命的种种问题。
  唐军的九节度大军,最有战斗力的郭子仪的朔方军、李光弼的河东军、以及李嗣业的镇西北庭军,其中以郭子仪的朔方军最为重要。安史之乱前,唐朝的各节度使大军,胡兵胡将已经占据很大比例,朔方军也是一只胡兵胡将在其中有重要地位的军队。
  安禄山叛乱以及随后的史思明再次复叛,让很多人对军队中的胡人有很大负面看法,认为难以信任。在军队内部,这种思潮也有很大影响。唐军中此时有很大比例的胡兵胡将,胡汉矛盾自然也成一个很大的隐患。
  乾元二年(759)三月初六,唐军在史思明在邺城北边大战。李光弼、王思礼、许叔冀、鲁炅等部先与史思明交战,双方均损失惨重,鲁炅中流矢,未分胜负。
  之后郭子仪部与史思明交战时,发生了严重的内讧事件。史思明再次叛乱时,朔方军内部的汉将牙前兵马使吴思礼发表言论:"思明果反,盖蕃将也,安肯尽节于国家?"。吴思礼的这种不信任胡将的言论大大得罪了朔方军中有特殊地位的胡将仆固怀恩。与史思明激战时,仆固怀恩射杀吴思礼,声称吴思礼在战场战死。
  仆固怀恩的行为,让朔方军内部陷入混乱,郭子仪本人也怀疑仆固怀恩准备叛乱投靠史思明。此时突狂风大作,吹沙拔木,天色也突变阴沉能见度很低。本来疑惧之下的朔方军溃逃而去,其余诸军随后也溃逃而去,唐军大败。
  史思明随后处死安庆绪,成为新的叛军首领,随后洛阳再次被叛军占据,叛军声势不下于安禄山刚刚叛乱之时。
  邺城惨败后,郭子仪也被朝廷解除兵权,长期在长安闲居。直到广德元年(763年)吐蕃入侵时才再次被启用。
  安禄山被杀,儿子安庆绪继位,此人虽然四肢发达,可惜头脑太过简单。杀父篡位之时,军师严庄写好诏书,让安庆绪全程对着稿子深情朗诵,结果安庆绪也能念成外语,结结巴巴不知所云,弄得亲信部下羞愧不已,只好让大王呆在深宫喝酒泡妞了事,抛头露面之事都由手下代劳,尽量避免其出来丢人现眼。
  面对如此级别的对手,唐肃宗李亨信心十足。公元758年,李亨趁安庆绪头号战将蔡希德被杀内乱之际,想毕功于一役,不惜血本同时征调了朔方节度使郭子仪、河东节度使李光弼、北庭节度使李嗣业、、泽潞节度使王思礼、河南节度使崔光远等九大节度使,凑齐二十万大军,前往讨伐安庆绪。这支联军不仅兵力雄厚,而且将领阵容豪华,可以说在任何方面,都是碾压叛军的存在。可惜,打仗不是数学题。
  因为安史之乱,唐朝皇帝早已不再信任武将,面对如此阵容,肃宗李亨怎么也不敢将全国武力放置于一个武将之手。但大军不能无主,唐肃宗夙夜不懈,终于找到了解决方法,论忠贞爱朕,又有谁能比得过终日和朕朝夕相处的后妃和太监呢?如果问世界上有谁不想当皇帝,那么除了傻子外就只有太监了,因为这些人根本不能生育,当了皇帝能传给谁?
  秉着这种思想,唐肃宗并没有给这支联军设置主帅,而是独辟蹊径地发明了一个新的职位——观军容宣慰处置使,职责是居中协调,监督诸军。从新职位的职责我们可以看出,唐军虽多,但都是各自为战,没有统一指挥。担任这个职位的是唐肃宗第二宠爱的宦官鱼朝恩。(第一是李辅国,肃宗舍不得外放.)
  鱼公公虽然马屁水平十级,但军事水平基本为零。不过奇怪的是,面对如此任命,郭子仪等人却毫无怨言。因为老郭已经61岁,早就在宦海沉浮半生,摸透了官场规则,何况己方优势明显,带个新人刷刷小怪也算是聊胜于无。十月,郭子仪北渡黄河,击败叛军大将安太清。叛军只得退守卫州,被郭子仪团团包围。
  十月七日,淮西、河南、郑蔡、北庭四地节度使率兵渡河,与郭子仪部会师卫州城下,声势浩大,唐军风头一时无两。
  卫州离邺郡不到二百里,位置极其重要。安庆绪也无暇享受人生,只得放下酒杯美人,亲率邺郡倾城之兵7万余众前往支援。结果被郭子仪诱敌深入之计打得七零八落,唐军擒杀了安庆绪的弟弟安庆和,还趁势攻克了卫州。
  安庆绪见唐军凶猛,不得已只能退往邺郡,但唐军仍不肯罢休,紧追叛军不放,而且援军愈聚愈多,滑濮节度使许叔冀、关内泽路节度使王思礼、平卢兵马使董秦、河东兵马使郭谦训悉数到齐,大有不死不休之势。见唐军纠缠不休,安庆绪无奈之下,只能硬着头皮收拾残兵,在邺郡西南的愁思岗和唐军又打了一架,当然还是不堪一击,丢了三万人头后退入城内固守,随即被郭子仪、李光弼等人率二十万大军将邺郡围得水泄不通。
  眼见覆灭在际,安庆绪为了保住自家小命,也只能放下脸面,以皇帝之位为筹码,派出信使向昔日的仇人史思明求救。当年二京失守,安庆绪只身逃亡邺郡,身边仅剩骑兵三百,宛如丧家之犬。安庆绪手下曳落河、同罗等六部胡兵,大多投靠了史思明,抢劫所得财物,也被史思明全部缴获,反而实力大增。这让安庆绪嫉妒非常,不仅派遣阿史那承庆和安守忠去史思明的地盘范阳征兵,还暗地嘱咐两人见机刺杀史思明。
  史思明虽然不齿安庆绪为人,但毕竟懂得唇亡齿寒的道理。邺郡是河北南方门户,一旦安庆绪被灭,那么自己绝对会成为那二十万唐军的铲除目标!一番思量后,史思明决定亲率十三万大军南下。史思明和安禄山同乡同岁,都是白手起家,虽然相貌丑陋,但却胜在头脑灵活,战场上向来以狡黠多变而闻名。
  史思明见唐军势大,便不肯正面对敌,只派了部将李归仁领步骑一万进驻离邺郡六十里的滏阳,遥为安庆绪军声援,而自身则带着全部兵力攻打老熟人——河南节度使崔光远所驻守的要地魏州。
  崔光远,大唐望族博陵崔氏第三房一脉,丞相杨国忠的亲密战友,不管是出身还是社会交际,原本和史思明不会有半毛钱的交情。史思明之所以熟悉这位公子,是因为崔光远也曾经叛变过革命。当年安史之乱,唐玄宗悄悄西逃,临走之时不仅没有告知文武百官,还留下诏命崔光远担任京兆尹、西京留守。结果崔光远上任当天,叛军须臾就至,崔光远避无可避,为求活命,只能让自己儿子去安禄山军营递上降书。因崔家名望甚高,安禄山大喜过望,让他继续担任京兆府尹。不久后唐军反攻,崔光远又果断投奔太子李亨,此人打仗不行,见风使舵的本领倒是一流。
  崔光远见贼兵远道而来,即派部将李处崟出城迎击,结果敌众我寡,郭子仪鄙薄崔光远为人,不去救援,李处崟只能且战且退,最后逃往城内。史思明率部队尾随而至,故意在城外大喊:"李处崟召我而不出,何也?"果然这话被崔光远听到,随即大怒:"鬼子都是你带来的"?随即将一脸懵逼的李处崟腰斩处死。
  李处崟是崔光远部最为骁勇之将领,魏州唐军以其为主心骨,如今变成两截,魏州守军顿时人心涣散。不过好在崔光远见风使舵的本领并未退化,眼见形势不对,立马连夜弃城而走,逃回了自己的老巢汴州。
  主将带头率部逃跑,魏州自然被攻陷,三万人惨遭屠杀。崔光远逃跑有功,官升太子少保。
  初战告捷,史思明并未乘胜追击,而是在魏州按兵休整,和唐军相互对峙。期间还特意抽空筑祭坛登基,自号大圣燕王,向安庆绪宣告自己才是老大。
  面对战局形势的变化,李光弼很是着急,他向首任观军容使鱼朝恩建议围点打援:"史思明于魏州按兵不动,欲使我懈怠以乘之,我以兵逼魏州,使其不敢出战,得以时日,邺城必拔。"但鱼公公有自己的想法,认为分兵不利于团结。
  在鱼朝恩的指挥之下,郭子仪等八位节度使将邺城围得是水泄不通,修了两层营垒,三道壕沟,还拦截漳水淹邺城,无所不用其极,日夜猛攻。
  生死关头,安庆绪和麾下悍将们也只能咬牙坚持,等待史思明的援军。好在邺郡早在殷商时期就是古都,城防坚固,唐军又没有统帅,缺乏协同无法形成合力。所以围城半年,而邺郡迟迟不下。双方皆精疲力尽,邺郡粮食吃尽,一只老鼠都能卖4000钱,士兵只能从墙角啃草得以活命;唐军亦军心涣散,因为天下饥荒,粮草补给也开始短缺,为了早点结束战役,连镇西节度使李嗣业亦在攻城中被流矢射中身亡。
  眼见双方皆已身疲力竭,史思明觉得时机成熟,倾巢而出向邺郡进军。大军在离邺郡五十里处扎营,为了防止唐军冲击,史思明在军营内每营放置战鼓三百,日夜不停制造噪音,既声援城中叛军,又给唐军增加压力,唐军九部各自为政,每部兵力皆少于史思明,又缺乏统一指挥,没有谁愿冒损失自身实力之险,贸然主动攻击史思明,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史思明军队安营扎寨。
  史思明,又从每营中挑选五百骑兵,胡人骑马本来就来去如风,实行的又是"敌进我退、敌疲我扰"的战术,对唐军单独打柴担水的士兵进行攻击。在这些"游击队"的骚扰之下,唐军将士们连出营大小便都变成了高危行为,不少人在酣畅淋漓之际,被飞奔而来的马刀砍掉了脑袋。
  唐军几十万人马,粮草需求巨大,粮饷从江淮、并州远道而来,平日"车船相继",连绵不断。史思明派人穿上唐军制服,伪装成督促队,斥责民夫运粮太慢,随意抽刀砍杀民夫,民夫惊恐至极,经常半途逃亡。遇见车船聚集,叛军又把车船烧毁。由于唐军各自为战,势力繁杂,唐军巡逻队根本无从分辨真假。
  在史思明的连环阴招之下,唐军又困、又累、又饿、还不敢上厕所,变得"人思自溃"。这时,史思明正式渡过漳水,向唐军发起了总攻。
  三月六日,唐军九位节度使率本部人马二十万在安阳河北部列阵以待(资治通鉴上说带了六十万,个人感觉是无稽之谈,这么多兵,半年时间,后勤也能把这支联军拖垮.)。
  但奇怪的是史思明却只带了五万精骑出阵。
  见史思明部队人数不多,唐军还以为这是一支侧翼游军,还在四处派侦骑寻找敌军主力,结果史思明直接率军直冲唐军军阵。双方在万金驿接触交战,很快就陷入了白热状态。唐军人数虽多,但万金驿面积不大,根本无法发挥人数优势,相反史思明的精骑反而占尽便宜。
  顶在前方能和史思明军队有接触的是李光弼、王思礼、许叔冀、鲁炅四个节度使,其中鲁炅来自南方,并不习惯平原作战,而许叔冀根本就不会打仗,士兵多以战五渣为主,所以史思明逐渐占据了上风。不久鲁炅受伤,于是开始率军败退,位置改由郭子仪的朔方军接替。
  郭子仪还未来得及排兵布阵,老天突然跑出来插了一脚,在战场上刮起了一阵怪风。天地一片昏暗,能见度基本为零,战场兵马一片混乱,出现了千古未有的奇观——唐军向南,叛军则往北,枪械 辎 重,扔满一路,战场瞬间安静下来,决战就这样结束了 。
  相对于叛军来说,唐军似乎机动力更强。因为史思明的精骑只跑了200里地,逃到了沙河,而唐军在各节度使带领之下,干脆跑回了本镇。各方节度使领着败军,一路烧杀抢掠,秋毫必犯,童叟必欺,当地百姓不堪其扰,恨不得叛军追上前来,将官军杀个干净。
  因为史思明逃跑过慢,在沙河整顿部队,才发现根本无人追击,于是满怀疑惑地重返邺城,他没有去追击唐军,因为史思明知道自己有更重要的事要做。安庆绪死里逃生,见战场空荡无垠,只留下了堆积如山的军械粮草,本着不能浪费粮食的朴素情怀,安庆绪派人搜集郭子仪队伍留下的珍贵粮食,得到粮草大概7万余石。手中有粮心里不慌的小安随即和死党孙孝哲、崔乾祐商量过后,决定关闭城门,把史思明拒之门外。
  不过安庆绪部下显然已经受够了这位木头皇帝,坚持让安庆绪兑现承诺,最终拗不过众人的安庆绪率三百骑兵手捧奏表奉上玉玺向史思明称臣,果然被史思明砍掉了脑袋。史思明接管了安庆绪的地盘,打开府库犒赏将士,将安庆绪的实力占为己有。
  公元759年四月,史思明在范阳正式登基,改元顺通,国号为燕。安禄山辛苦一世,至此,家产股份全部落入了老乡史思明之手。
  一场大风,让唐肃宗中兴大唐的野望成为泡影,在史思明的努力之下,再次将即将熄灭的叛乱之火又重新死灰复燃。唐朝从此进入了安史之乱的第二阶段——史思明叛乱,日益持久的混战也让节度使力量更加强大,而中央力量则不断削弱,到后唐时期,中央再无制衡地方的筹码。
  史书大多将邺城之败归咎于唐肃宗未设统帅和鱼朝恩不善军事。但对于李亨来说,这是不得已而为之。李亨临危上任,身边除了太子名分,并无一分一毫实力。李泌隐居之后,能一直跟随自己的除了皇后就只有太监。安禄山之乱,早已证明武将不可信任,作为平叛主力,朔方军一支独大,甚至能决定唐皇朝生死,没有上帝视角,唐肃宗又如何敢肯定郭子仪不会造反?事实也证明唐肃宗担心并非多余,二十年后,朔方节度使李怀光就逼得皇帝再次逃离京城。
  756年李亨登基为帝,757年正月,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所杀,同年9月和10月,唐军先后收复长安洛阳,史思明投降被封归义王,安庆绪从洛阳逃亡邺城,如果继续追杀安庆绪,很快就能平定叛乱,但唐肃宗此时将迎回太上皇李隆基以及巩固自己的权力视为第一要务。
  758年9月唐肃宗命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和一个兵马使率兵20万攻打安庆绪部,10月唐军攻下了卫州,杀死安禄山之子安庆和,安庆绪退到邺城,郭子仪下令围城并且引水灌城,安庆绪率军抵抗,连连损兵折将,无力再战,只好龟缩邺城固守;安庆绪以‘禅让皇位’为条件向归顺朝廷也就半年又叛反的史思明求援,史思明当即便派出人马前去救援,但却只让援军屯扎于滏阳观望,援而不救,遥为声势而已。唐军这次讨伐安庆绪,可谓举国之兵尽出,如此重大的军事行动、庞杂的军队,必须任命一位功高望著的将军统筹全局、指挥作战,可唐肃宗认为郭子仪和李光弼二人资历相当,功高而震主、朝廷失去掌控,所以唐肃宗没有设置元帅,更要命的是,唐肃宗竟让太监鱼朝恩做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监督各军,成了实际的"元帅",让外行领导内行,九大节度使平起平坐,谁也没有资格指挥谁,为后来的惨败埋下巨大隐患。
  唐军围城已长达半年,粮草短缺,前线将士半饥半饱,士气低落,没有统一元帅主事,九路大军各自为政,‘神通大将’李嗣业见诸大将皆观望不战,便独自披坚执锐率部出战,不料出师未捷身先死,李嗣业的意外身亡,官军将士陷入悲痛之中,同时也影响了士气。
  史思明毕竟是沙场宿将,他抓住了官军乏粮、骄怠、无帅的症结,他先是派出若干小股游击精骑袭扰官军后方,纵火焚毁粮草輜重,加重官军粮荒,乱其军心;见计谋得逞,史思明便率军逼近邺城,下战书,与郭子仪等约3月初六会战。
  唐军以郭子仪的朔方军最为重要,其中胡兵胡将占据很大比例,安禄山叛乱以及随后的史思明再次复叛,让很多人对军队中的胡人有很大负面看法,胡汉矛盾尖锐突出,成为很大隐患。
  759年3月初六,唐军与史思明在邺城北边大战。李光弼、王思礼、许叔冀、鲁炅等部先与史思明交战,双方均损失惨重,鲁炅中流矢,未分胜负。郭子仪部与史思明交战时,汉将吴思礼一通不信任胡将的言论大大得罪了朔方军中有特殊地位的胡将仆固怀恩,与史思明激战时,仆固怀恩射杀吴思礼,声称吴思礼在战场战死。仆固怀恩的行为,让朔方军内部陷入混乱,郭子仪本人也怀疑仆固怀恩准备叛乱投靠史思明。
  就在这节骨眼上,赶巧狂风骤起,霎时间吹沙拔树,天昏地暗,咫尺难辨敌我,酣战中的两军将士皆大为惊恐,吓得转过身子撒腿就逃。官军向南溃退,叛军向北溃逃,各军皆将双方的溃退误以为是己方的败溃,于是九大节度使大多各自率部而遁,结果官军就真的变成了全军大溃逃。
  邺城惨败后,鱼朝恩在唐肃宗面前诬陷此战失败全拜郭子仪所赐,郭子仪兵权被夺,直到763年吐蕃入侵时才再次被启用。史思明挟‘大胜’之威,杀掉安庆绪,回军范阳。四月中旬,史思明于范阳自称‘应天皇帝’,国号大燕;接续安禄山继续祸乱大唐,大唐朝廷也由此基本丧失了彻底平定安史之乱的能力,邺城之战也成为唐朝后期100多年藩镇割据的前奏。
  这场战打的很诡异,郭子仪还没有来得及布阵,结果狂风忽至,飞沙走石,树木连根拔起,瞬间天地间一片灰暗,然后双方撤军,唐军这边各回各地,各找各妈;叛军这边,史思明带领部队进了邺城,顺便杀死了安庆绪自立。从表面看来,号称60万的唐军就是因为这诡异的大风败给史思明的5万大军的,但实际上,唐军的失败并非偶然。
  758年九月,唐肃宗命郭子仪、李光弼等(王思礼、鲁炅、李奂、许叔冀、李嗣业、季广琛、崔光远、董秦)共九位节度使和一个兵马使率兵20万攻打安庆绪部。唐军在十月攻下了卫州,杀死了安庆绪的弟弟安庆和,又在邺城附近斩杀叛军3万多人,可以说,在最开始,唐军还是很给力的。但是,后来安庆绪退到邺城,郭子仪和李光弼下令围城并且引水灌城,安庆绪不得不派薛嵩(薛仁贵的孙子)去找史思明搬救兵,为了说动史思明出兵相救,安庆绪答应让位于史思明。于是史思明就带着13万兵马从范阳出发来救援安庆绪。
  史思明并没有直接对唐军开战,而是先在十二月攻下了魏州,然后在魏州按兵不动,一直等到二月才进军邺城,当时唐军已经包围邺城四个月之久,军队疲惫,士气不振。三月,双方开战,李、王、许、鲁最先与史思明交战,双方伤亡情况差不多,后来郭子仪领兵赶来,还没有来得及布阵,就来了一折大风,然后双方惊惧撤军,只是唐军这边节度使们大多直接回了治所,而史思明却集结部队开进邺城,杀死了安庆绪等,顺便接收了安庆绪的势力。唐军就这么败了,败得莫名其妙,又败得理所当然。
  下面四姑娘就来分析唐军失败的原因:
  首先,唐肃宗给了叛军重整旗鼓的时间 。756年,李亨登基为帝,九月就开始派李豫、郭子仪等讨伐叛军,一直到第二年的十月,安庆绪带着为数不多的士兵逃回了相州,而安禄山早已经被自己这个儿子杀死了。当时的大唐已经收复了长安和洛阳,如果继续追击安庆绪,应该很快就能平定叛乱。但是这个时候的唐肃宗却停了下来,他没有时间管叛军的事情,迎回太上皇李隆基以及巩固自己的权力才是首要的任务,所以一直等到一年后的九月才又讨伐安庆绪,而这个时候的安庆绪实力已经恢复的差不多了,投了唐朝的史思明也已经重新作乱了。
  其次,唐肃宗不设元帅。 以郭子仪和李光弼为首的九个节度使外加一个兵马使率20万大军讨伐叛军,后来更是又大范围增兵,但就是这样规模的作战,唐肃宗却没有设置元帅,没有一个统一的指挥。两唐书中记载唐肃宗不设元帅的理由竟是郭子仪和李光弼功勋差不多,让谁来做都很难统帅大军,先不说这个理由牵强不牵强,更要命的是,唐肃宗竟让太监鱼朝恩做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监督各军,成了实际的"元帅",让一个外行来干涉内行打仗。在759年的正月,李光弼就建议分兵进攻在魏州观望的史思明,结果鱼朝恩就是不肯,硬是又等了两个月,等着史思明寻找到合适的战机来了。
  再次,错失战机。 正如上文所说,鱼朝恩拒绝了李光弼的建议,还是让大军继续围困邺城,邺城久攻不下,士兵们早已经疲乏了,哪里还有什么士气,军心不稳,骚动不断。而且,史思明在二月准备进攻唐军的时候,已经派人截断了唐军的粮道,没有粮食,这仗注定打不长久。
  综上,在一阵大风之后,大唐的节度使们撤军直接撤回了治所,而史思明成了最大的赢家。战后,鱼朝恩在唐肃宗面前诬陷此战失败全拜郭子仪所赐。然后郭子仪就被召回京师,兵权被夺。
  759年,3月,邺城。云集了郭子仪、李光弼等最优秀将领和绝对优势兵力的唐军,居然被史思明一举击败!
  仔细我们回顾这场军事灾难,让人受益良多。克复两京,曙光再现,趁胜追击,却犯下了很有创意的错误
  大唐在度过安史之乱初期的慌乱后,逐渐稳定了下来。在郭子仪、李光弼等良将,以及外族友军的配合下,连续击败叛乱,收复了长安、洛阳。
  而叛军方面,安禄山死后,出现了动摇。史思明等人降唐又复叛,但此时安史叛军内部的分裂已经十分严重,安庆绪和史思明事实上已经分裂成了两股势力。
  在这种情况下,大唐集结了几乎所有可以调用的资源,发起了一次大规模攻势,试图一举讨灭安庆绪势力。(对此战兵力,争议很大,但唐军有绝对优势毫无疑问。)
  此战中,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李嗣业,几乎所有当时拿得出手的将领都参战了。可是,大唐却没有指定主帅人选,只是以宦官鱼朝恩观军容,督促各军。 ——这是此战,以及后来大唐与叛军、割据军作战进展不顺的最关键因素!
  不过,当对手还不够出色的时候,隐忧,就仅仅只是隐忧。安庆绪就被打得连续败退,只得困守邺城,派人装孙子去找史思明求救。围攻邺城,一个坏创意,杀死了一堆好创意和一个好将军
  围攻邺城开始后,唐军的名将们表现出了很高的军事素养,好创意层出不穷。
  郭子仪在城外筑垒百重,封锁邺内外联系;
  随后,唐军引漳河水灌入邺城。邺城里的井水
  喷涌而出淹没街道,叛军和居民都只能居住到屋顶休息。
  此时,邺城城内粮食已尽,一只老鼠卖四千钱,城中人只能吃马,甚至马粪!苦不堪言。
  这样的城池,按常理应该不难攻克呀,可是,唐军却硬是打了几个月都没打下来!
  这还得说到那个坏创意——没有主帅了。
  唐军四面围攻,却没有统一指挥,各打各的,"进退无所禀"。安军得以随时调拨力量加强险处,因此,邺城常常惊而不危。
  唐军著名猛人李嗣业纵横天下这么多年,可丢不起这人!亲自带队攻城!结果···中箭身亡。
  让无数男儿心向往之的猛人李嗣业,死得窝囊!
  这样,唐军一堆名将扎堆,从758年10月打到759年2月,就是啃不下邺!史思明:有条不紊的部署
  安庆绪和史思明的关系是很微妙的。
  一方面,双方是竞争关系,都有理由早晚灭掉对手;另一方面,又是唇亡齿寒的关系,安庆绪被灭了下个就是他!
  因此,史思明一开始不急不慢,只派李归仁军前往,但也仅仅就是做个拉拉队,遥相呼应。
  史思明在救援前,要拿下魏州。他巧用反间计,离间魏州唐军猛将和守将的关系,猛将被自己人杀害,史思明一鼓作气拿下了魏州。
  拿下魏州后,史思明称皇帝,不远不近地注视着邺城战场,随时准备发出致命一击。 否定李光弼策略,唐军错失先手
  对于史思明的威胁,唐军这些良将当然不可能无视!尤其是他的老对手李光弼。
  李光弼提出:"史思明在魏州却按兵不进,是在等待我军疲敝,用精锐突袭我们!现在,请让我带朔方军,一起去干他。他干不过我,一定会躲在魏州不出。这样,我们拿下邺再一起来干他!"
  围攻邺,确实不需要那么多兵。分兵把史思明这条毒蛇看起来,,是稳妥的建议!
  可是,鱼公公拒绝了,"我只是来监督你们打仗的,好好打!"史思明,骚扰大师
  鱼公公拒绝老李的建议,可能也是觉得:"老子这么多人,就在这一起,他史思明敢来吗?来了又能咋滴?"
  史思明不久就来了。他进军到邺城外五十里处扎营。
  当然,老史现在还不敢直接上去决战。
  老史看出了唐军的命门,开始了骚扰大师的史诗级表演。
  (1)、不让你休息:他在军中置大鼓三百,不时击鼓威胁唐军。又每营精选骑兵五百,每天都去骚扰唐军。
  唐军是木头吗?任由他骚扰?呵呵。
  要是有统一指挥,早就集结起来,一锅端了老
  史了,谁还在这听他敲鼓!
  而骚扰时,思明的士兵是经过挑选的,彼此都认识。唐军兄弟来自五湖四海,都不认识。
  因此,在骚扰时,叛军都做唐军打扮等唐军反应过来时,叛军已经走了。唐军再追除去,就认不出友军和叛军了。
  (2)、不让你吃饭:当时,唐军大军云集,粮草运输络绎不绝。
  老史派人假扮做唐军,拿了粮食后,责备运粮太慢了,杀几个人,放其他人走。这样,船夫们都不敢运粮了,要钱不要命的行当我们不干!
  老史又派人找到唐军船队舟船所聚的地方,防火就烧了。
  唐军还真一点办法也没有!没有史军又是彼此都认识,他们扮作老百姓,烧了就散开,找个地方又聚上,宛如犯罪团伙!
  就这样,在老史的一番骚扰下,唐军已经又累又困!出现了败相! 风呀风呀,请你给大唐一个说明
  在疲敝唐军的目的差不多达到后,老史决定出击了——毕竟,邺城真丢了,他也要完蛋!
  史思明带军靠近唐营。
  大家应该记得,老史自从来了附近后,就没消停过,天天骚扰唐军,而且:经常虚张声势。
  所以,唐军似乎已经对敌军靠近有了"免疫力",没怎么在意···
  看来,一群天才在一个傻子的指挥下,也会变成傻子!
  随后,史思明发起了攻击!
  唐军意识到不对,李光弼、王思礼、许叔冀、鲁炅马上冲上去打!郭子仪,率军为继。
  李光弼等人是仓促迎战,叛军射伤了鲁炅。
  郭子仪军迅速靠近,两军接战起来!
  此时,唐军站稳了阵脚,如果长期打下去,史思明可能要吃亏了。
  正在此时,大风突起!大风遮云蔽日,双方将士都睁不开眼,各自散去!
  这"公平的一散",却把大唐军队彻底打散了!郭子仪的乌龙,导致了大溃败
  坦率地说,大风是公平的,他中止了一场激战,却没有让你唐军散去呀!
  都赖郭子仪!
  天下兵马副元帅(虽然不是本次战役主帅)郭子仪"先退",各节度使才退!
  郭子仪为啥要退呢?
  原来,当初史思明造反时,郭子仪身边的将领吴思礼说:"胡人就是胡人,怎么可能会尽心为国呢?早晚必反!"说这话的时候,吴思礼用鄙夷的眼神看着在一旁的仆固怀恩。仆固怀恩当场无语,但仇恨是记下了!
  决战这天,仆固怀恩刚击败了史思明一部,正遇大风,回军时正好遇到了吴思礼。现在,大家都乱了,这个时候不报仇,什么时候报仇?于是,一箭射死了吴思礼,然后大声高呼:"吴思礼被杀了,你们当兵的跟我走!"
  这个时候杀将收兵?仆固怀恩要干什么?郭子仪此时疑心仆固怀恩已经造反,于是率部暂时先退了。
  郭子仪虽然不是主帅,却是唐军的主心骨。因此,随后···是连锁反应!大军各回本藩。
  可是,要全赖郭子仪也不对。毕竟,如果有统一指挥的话,大家退一退,也还能再回头呀!
  比如,对面的史思明,人家跑起来也没很在意面子,人家也一口气跑到沙河, 得知唐军跑散了,这才喜出望外,回了邺城!
  这一战的影响,一直被低估了。尽管此后,唐军依然平定了安史之乱。
  但是,此战后,大唐再也没有足够的力量彻底从根本上扫除叛军了。最终,精疲力尽的大唐只得姑息养奸,而以叛军余部为代表的河朔三镇,逐渐跋扈,开启了持续的,愈演愈烈的战乱时代!
  很多人说,安史之乱是中国古代历史的转折点。(小编以为略有夸张)
  从此战,也能依稀看出这个转折的气息。
  (1)、不设主帅,以宦官"观军容"。
  担心主帅威权过重,不惜降低军事效率。中华帝国在此后的很长时间内,在这种思路下吃了不少亏。
  (2)、热情奔放的热血时代结束了
  当郭子仪、仆固怀恩、吴思礼彼此猜忌时,盛唐"独爱之如一家"的开放胸襟一去不返了。
  如果说,安史之乱是中国古代历史的转折点,那么,潼关之战和邺之战,就是扭动转折点的两个扳手。两把扳手,把原本平常的叛乱,拉成了一条分界线,横埂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
  在互相猜忌的环境下,在没有了密切地配合和组织的情况下,即使您是郭子仪、李光弼这样的良将,也无能为也!
  祝君如鱼得水,战无不胜!
  公元757年6月,唐肃宗李亨在灵武继位后的第二年,大唐帝国与回纥结成同盟,正式发起对安史叛军的反攻,仅一天时间就攻克被安史叛军所占据1年之久的长安城。随后又用了不到一个月时间,把洛阳城也给收复。
  在这种背景下,中原地区的唐军也开始全线反攻,河北地区的24个郡,有17个郡直接挂起大唐的旗帜。于是叛军纷纷投降,安禄山也在绝望之中被儿子安庆绪杀死。第二年9月,唐肃宗令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路节度使共计20万大军围攻安庆绪,打算一举清剿安史叛军。
  十月,唐军抵达安庆绪驻守的邺城,郭子仪最先发起进攻,他先派三千名弓箭手事先做好埋伏,接着指挥自己的部队佯装溃逃,叛军着急追赶他们,结果不小心落入郭子仪提前设好的陷阱,被打得惨败而归,安庆绪的弟弟安庆和也被唐军俘获,安庆绪只好退守相州,并派出使者向屯兵范阳的史思明求救。
  然而,史思明却直接将安庆绪派来的使者斩杀,同时上书朝廷,说自己愿意就此归降朝廷。肃宗得到报告后十分高兴,立即封史思明为归义王,兼范阳节度使,他的七个儿子都被授予中央高级官员。接着,史思明在朝廷征召下,率领麾下共计13万大军倾巢出动,也来到相州围攻安庆绪。
  到此为止,安史之乱似乎终于要走向结束。对于唐肃宗来说,他也必须要开始考虑下一步的布局。因为,安禄山自然是大唐的祸患,但郭子仪、李光弼等政府军也不可不防。 事实上,在收复长安和洛阳后,郭子仪、李光弼等人的地位就已经高到不能再高,以至于唐肃宗都不知道该拿什么来封赏他们。
  现在,安史之乱平定已经只差最后的临门一脚,唐肃宗自然不用再担心他们,但围攻安庆绪的这九路节度使的势力却日渐高涨,俨然已经成为比安禄山更可怕的潜在威胁。 因为,这些政府军无论是从人数还是战斗力,都要远胜安史叛军,如果不提前构建好防范措施,就算剿灭安史叛军,也还会有王禄山、李禄山站起来。
  在这种背景下,等到这场最后的相州围攻战时,唐肃宗为防止某个节度使借势做大,就没有设置元帅一职,而是让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个节度使各自为战,同时让太监鱼朝恩坐镇中军居中协调,并对他们进行节制。
  唐肃宗的这种行为,自然让这些军方大佬非常不满意,因为现在叛军还没有被消灭,皇帝就用太监来压制军人;如果等叛军被消灭后,军人们还有活路吗?所以,等到鱼朝恩坐镇中军后,九个节度使开始各种抵触和不配合。
  本来,这九个节度使之间就是相互谁也不服谁,谁也不肯接受谁的命令,现在他们更有理由不去配合对方,因为他们的理由实在太充足,总而言之,鱼朝恩一个烂太监,懂什么军事?他让我配合某某节度使,完全就是瞎指挥。
  在这种内斗、扯皮和相互推诿之中,大唐军队的战斗力,自然很难发挥出来,甚至内部还会使各种绊子。而与此同时,安庆绪将大燕皇帝的位置赠送给史思明,成功将史思明再次拉拢回来。于是,在史思明和安庆绪的合作下,很快将大唐军队打得大败而归。
  据说,当时唐军死伤惨重,死亡的将士尸体被埋葬在相州城北一个南北斜长5里的大坑里,被人称之为"万人冢"。直到明代,这里还能看到"万人冢"的遗迹。这战过后,郭子仪则被唐肃宗解除兵权,闲赋在家;史思明则正式称帝,自称应天皇帝,年号顺天,立妻子辛氏为皇后,封儿子史朝义为怀王、周挚为宰相、李归仁为将军,改称范阳为燕京。安史之乱平定也变得遥遥无期。
  安阳之战发生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两军参战兵力,官军兵为六十万,史思明部十三万;双方各以约半数的兵力投入战斗。从战况看,双方杀伤相当,未见胜负;只不过因为突变的天气与官军误判等原因,史思明捡了个大便宜,侥幸获胜罢了。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唐范阳、卢龙、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叛反,爆发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叛军势头甚猛,官军几无招架之力,东京洛阳失陷。翌年正月初一,安禄山于洛阳僭称大燕雄武皇帝,国号‘燕’。整好一年,安庆绪弑杀‘父皇’安禄山,自己当上了燕帝。然犬子根本不具备虎父的雄才,没多久便丢失东、西两京(洛阳、长安),安庆绪率领残兵退守邺郡(今河南安阳市)。留守叛军大本营范阳(今北京市西南隅)的叛军悍将、范阳节度使史思明见风使舵,举地率部归降了朝廷,朝廷授其范阳节度使,封归义郡王,仍镇范阳。
  趁着安庆绪势蹙,朝廷组织大军攻伐,意图毕其功于一役,彻底平定叛乱。乾元元年(758)九月,唐肃宗诏令朔方节度使郭子仪、河东节度使李光弼两位中兴大将率领大军二十万征讨安庆绪;再加上后来陆续增援的部队,官军合起来有六十万之众。按理说,如此重大的军事行动、庞杂的军队,朝廷本应任命一位号令三军的统帅以统筹全局、指挥作战,而统帅也只能是由功高望著的郭子仪或者李光弼担任。可由于唐肃宗认为郭、李二将皆为中兴元勋,地位、爵位、军功、名望相当,难相统属,故不便设置统帅。更重要的是,唐肃宗担心二位大将功大无可赏(此时二位皆已位列三公,正一品;郭为司空、中书令、爵代国公,李为司徒、侍中、爵蓟国公),功高而震主;同时也担心二人择一为帅,为帅者风头过盛,朝廷掌控失去制衡,易出麻烦,故宁可冒着兵家之大忌的风险,也不肯不敢设统帅,而是派了个不懂军事的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凌驾于众大将之上。故而庞杂的官军并没有一位真正号令三军的主帅,九大节度使平起平坐,谁也没有资格指挥谁,谁也不负战役胜负的责任,为后来的惨败埋下巨大隐患。
  安庆绪率军抵抗,连连损兵折将,无力再战,只好龟缩邺城固守;同时遣使持厚礼书信赶往范阳,向史思明求援,并情愿‘禅让皇位’于他。史思明归顺朝廷也就半年又刚刚叛反,此时他已拥有十三万兵马,实力雄厚。他见安庆绪甘愿以让出‘皇位’为酬谢求援,自是大喜,当即便派出一万三千兵马前去救援,但却只让援军屯扎于滏阳(今河北磁县)观望,援而不救,遥为声势而已。
  官军将邺城铁桶般围困起来,修筑了两重城垒,深挖了三道堑壕,并堵塞漳河之水灌城,困守孤城的安庆绪插翅难逃了。看看安庆绪被拖耗得差不多了,史思明遂于十二月自范阳起兵南下,年底攻破魏州(今河北大名府东北)。转年正月初一,史思明于魏州僭称‘大圣燕王’。二月中下旬,史思明率领大军开向邺城赴援。他命诸将远离邺城五十里各自扎下大营,自率大军屯扎于距离邺城西南四十五里的安阳城,伺机出战。
  转眼间官军围困邺城已经半年了。由于官军围城旷日持久,官兵也被耗得没了精气神儿,早已倦怠松懈。六十万官军人吃马嚼的,粮草耗费巨大,后勤保证跟不上,因而军营粮草短缺,前线将士半饥半饱地硬挺着,弄得士气也很低落。由于官军人多势众,长围困城,呈主动态势,故将士皆产生了麻痹骄傲的轻敌心理。更要命的是,由于官军没有号令三军的统帅,九大节度使只能是各顾各,六十万大军分散为九大块,没能形成拳头。
  由于官军没有大帅主事,九路大军互相观望,久围而不战,结果空耗得师老气竭,没了斗志。北庭节度使李嗣业是勇冠三军的猛将,威名震敌胆,人称‘神通大将’。李嗣业见诸大将皆观望不战,便独自披坚执锐率部出战。不料出师未捷身先死,李将军被流矢射中,回营疗养;忽闻营外金鼓震天响,知有大战,遂奋然而起欲战,谁知创口崩裂,流血数升而殒命。猛将李嗣业的意外身亡,官军将士陷入悲痛中,同时也影响了士气。
  史思明毕竟是沙场宿将,精通韬略善算计。他抓住了官军师老、乏粮、骄怠、无帅的四大症结,开始对症下药了。他先是派出若干小股游击精骑袭扰官军后方,纵火焚毁粮草輜重,加重官军粮荒,乱其军心;见计谋得逞,史思明便率军逼近邺城,下战书,与郭子仪等约期会战。
  三月初六日,是双方约定大会战的日子。六十万官军在邺城北四里的安阳河(即洹水)北岸列开阵势待敌,史思明率领五万精兵出战。托大的官军将士果真未拿这点儿兵马当回事,还以为是叛军的游动部队呢,因而并没有作出交战的准备。史思明利用官军的麻痹轻敌,突然挥军发起进攻,径冲官军的前阵。前军河东节度使李光弼、淮西襄阳节度使鲁炅、关内潞州节度使王思礼、汴滑节度使许叔冀四大将立马挥师迎战。
  激战多时,双方杀伤相当,谁也没能占得上风,呈势均力敌态势。混战中,鲁炅不幸被流矢射中,负了重伤。其部众见主将受伤,不免有些慌乱退却。鲁部阵后负责接应的是郭子仪的部队,而这个‘二梯队’竟然还没能来得及排兵布阵,再经退却的鲁军一冲挤,就更加没了阵型,将士也跟着慌乱起来。就在这节骨眼上,赶巧狂风骤起,霎时间吹沙拔树,天昏地暗,咫尺难辨敌我,这仗还怎么打?酣战中的两军将士皆大为惊恐,嗷的一声,吓得转过身子撒腿就逃。官军向南溃退,叛军向北溃逃,甲仗輜重扔得塞满道路。而庞杂的官军由于没有统帅,导致号令不一,各军皆将双方的溃退误以为是己方的败溃,于是九大节度使大多各自率部而遁,结果官军就真的变成了全军大溃逃。
  安阳之战官军折损惨重,万匹战马仅存三千,甲仗损失十万;唯有李光弼、王思礼二将临危不乱,整勒部队全军而还。双方本是打个平手,可由于大将负伤、风云突变等原因,官军稀里糊涂地渡河南撤,史思明‘大获全胜’,真是捡了个天大的便宜;而唐肃宗只能是窝囊地吞下自己酿造的苦酒了。
  官军全线崩溃,郭子仪被迫切断要塞河阳桥(在今河南孟津县东、孟州市西南黄河上),派兵防守洛阳的外围重镇河阳(今河南孟州市西),自己退保东京洛阳。
  待风息天朗,史思明探知官军大溃退,赶忙撒出军队打扫战场,获得大量战利品。史思明挟‘大胜’之威,杀掉安庆绪,回军范阳。四月中旬,史思明于范阳自称‘应天皇帝’,国号大燕;接续安禄山继续祸乱大唐。
  安阳一役,六十万官军对阵十三万叛军,九大节度使也多为名将、猛将,史思明又屡屡是郭子仪、李光弼手下败将;无论是兵力对比,还是大将素质,官军皆占尽优势,完胜应该毫无悬念。可由于朝廷措置失当,未设讨伐军统帅,致使前线官军出现了无帅、师老、乏粮、骄怠的现象,并最终导致不应有的全线崩溃。安阳之战败延缓了朝廷平叛进程。此役过后,官军处于被动防守状态,而史思明则趁势坐大,称帝建国,与大唐分庭抗礼,使安禄山之乱演变为安史之乱,进一步给国家和军民带来了更加深重的灾难。
  从贞观之治到安史之乱
  大唐王朝从李渊开国,到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盛世,再到后来女皇武则天执政,传到唐玄宗李隆基手里的时候前期也是很不错,创造了著名的开元之治,然而好景不长,唐玄宗后期即发生了安史之乱。
  至德二年(757年)正月,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所杀。至德二年(757年)九月和十月,唐军先后收复长安、洛阳,随后史思明也投降归顺,被封归义王,至此,安史之乱似乎马上就要彻底平定了,胜利的曙光开始显现。
  错失战机,形势不利
  但是,唐军并没有抓住机会彻底消灭安庆绪。安庆绪逃回邺城后收拢兵力,实力大大增强。一直到将近一年后,唐朝廷才组织大军讨伐安庆绪,随后在卫州大败安庆绪军,乾元元年(758年)十月,唐朝大军开始围攻安庆绪的老巢邺城。
  但此时安庆绪的实力已经得到很大恢复,同时在唐军围攻安庆绪的同时,史思明已经再次反叛大唐朝廷,唐军在攻城的同时时刻也面临着史思明援军来袭的风险。
  攻打坚城的同时要防备强大的外部援军,唐朝军队在军事上的形势是相当不利的。  邺城之战,九节度使溃败
  从乾元元年(758年)十月到乾元二年(759年)三月,唐军五个多月时间的攻城虽然让安庆绪处境相当困难,但最终也没有攻下邺城。长期攻城不下,损失很大,唐军的士气也受到很大影响。
  唐乾元二年(759)三月,郭子仪、李光弼、李嗣业等唐军名将率领的九节度共计20万大军,联合围剿史思明,却在邺城为史思明所败,诸军皆溃,成为唐军在安史之乱中的一次战略性惨败。这次失败带来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叛军重新势大,大唐朝廷也由此基本丧失了彻底平定安史之乱的能力。
  失败原因的分析
  唐军在这次关键战役中的惨败,主要有三方面因素:
  一是组织围攻邺城时间过晚,让安庆绪恢复了实力,唐军围城久攻不下士气低下,将士疲劳。
  二是唐军举国之兵但是缺乏统一指挥,导致关键时刻各部之间不能有效配合,各自为政。
  三是安禄山叛乱起来特别是史思明再次叛乱后,唐军中的胡汉矛盾和对立在关键时刻严重影响了唐军战斗力。邺城惨败对大唐国运的影响
  邺城惨败后,鱼朝恩将兵败的责任推至郭子仪头上,唐肃宗将郭子仪召回长安,夺了他的兵权,委任闲差,监视了起来。
  唐朝猜忌重将的做法,给李光弼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阴影,也是导致他最后郁郁而终的重要原因。
  邺城之战后,唐肃宗李亨开始收拢兵权,扩充禁军,并将禁军军权交予李辅国、程元振等宦官之手,宦官势力渐渐做大,李辅国后官至宰相,朝中大事尽由宦官定夺。这也是晚唐时期,宦官把持朝政,甚至能动辄废立皇帝的缘起。
  邺城会战是唐军以武力彻底平定这场大规模叛乱的最后机会,终因大败而成为空谈,唐朝也失去了中兴的机会,就此沉沦下去。
  蒋介石为什么会输到解放战争,一句话来形容,就是蒋介石从来没有真正意义上统一过中国!蒋介石的政权内部派系林立,各大派系之间又互相立小山头,谁也不服谁,最终导致的结果,一旦爆发全面战争,蒋介石的军队会将过半的经历损失于内耗之中,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看解放战争期间,很多的国民党军队互相之间都不救援,这种奇葩的情况会出现,政权都面临即将颠覆的命运,自己的生死在前方犹未可知,就在这个时候还想着把自己的队友给弄死的这种将领,你是没有办法想象这样的时代,但是这确实发生过,而且我们所要讲的这次的故事的主角郭子仪率领的20万唐朝军队也是问题所在。
  安史之乱所持续的时间很长,这一点让人感到很意外,因为在安禄山死了以后,事实上安史叛军内部派系林立,十分混乱,此时唐朝军队又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一鼓作气,那当然按时,叛军没有办法,无力回天,这是事实。可是就是这样,大唐王朝仍然给了安禄山和他的叛军一点儿机会。
  此时,安史叛军内部,安庆绪杀了自己的父亲安禄山,然后夺得了他梦寐以求的皇帝位置,但是这个时候,郭子仪率领的唐朝军队连战连捷,打到了安庆绪的城门之下,20万唐王朝军队面临的几万叛军,怎么着也是手拿把攥的事情,这个时候你是子孙,尤其是唐玄宗的那俩儿子,又开始给安史叛军送大礼。
  20万军队确实军队很多,但是派系复杂,号称有九路大军,九六大军,咱先不论这久路大军名头有多么响亮,光着指挥权的问题就乱得足够让当时的前线指挥部头疼不已。一般来讲,遇到这种情况,派遣一个德高望重的,而且跟个大派系都有关系的,能够有能力的将领过来指挥,这是最好的事情,所以大家就说郭子仪和李光弼这两个人能力强,服役的时间长,而且在朝内很高的威望,让这两个人的其中之一来当前线的指挥官,这是最好的结局,但是李姓子孙这个时候多疑的毛病又犯了。
  安史之乱名义上是一次背叛,但是事实上对于各大军阀来讲,这是一次刷功劳和抢领土的最好的时机,大家可以去参考一下东汉末年黄巾起义以后,(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各地的军阀迅速做大的这种情况,所以理性子孙觉得这个时候不能够让这些将领去杀功劳了,应该派一个属于中央派系的人过去监管一下这些人,并且把这次最大的功劳攥在自己的手里面。
  那也太了一个太监叫鱼朝恩,过去作为这次名义上面的总指挥官,有这个人做总指挥官,一旦安史叛军彻底被剿灭了,最大的功劳肯定是这个太监了。
  但是这个太监却把这一次行动看成是一次捞钱的行动,没错,地方派系给你用,他们要全力,中央派系过来,他们要钱,就这么一个奇葩的王朝,你说能不衰败吗?就这么着,这个太监开始猜忌他身边的一些重要将领,其中一个最重要的人就是郭子仪,结果郭子仪,当然他一生可以说活了很长时间,在朝中的威望很高,但是跟他明事理,懂进退是有很大关系地面对这种情况,很显然,大唐王朝军对手握胜券也不需要自己出来指挥了,赶紧明哲保身,自己就退了。他这一退不要紧,他一退,李光弼也跟着想退,为什么?郭子仪替大唐王朝做了那么多的。功劳,而且是中央派系的,结果被人猜忌到这份地步,那他一个地方派系的手握实权的将领,怎么可能不受中央的猜忌呢?所以李光弼也想退。这个太监这么一东折腾,手底下的人一下子开始离心离德了。
  不在这个时候,由于前线指挥出现紊乱,此时有些人不听命令,擅自行动,结果单方面的被敌人给你呀,安史叛军从局部获得了胜利,并且利用这一次胜利大肆的打击大唐王朝军队的自信心。与此同时,军队内部的矛盾进一步的加剧。
  大家都知道,整个大唐王朝真正属于李姓子孙的军队,是郭子仪率领的中央军,但是中央军内部真正起到主导作用的,或者是作为先锋部队,作为整个军队的剑尖的,是朔方军,朔方军是一支由少数民族组成的一支部队,在这种生死存亡之际,有人又开始犯糊涂了!不仅开始猜忌,而且甚至于直接出手辱骂朔方军的军事将领。
  你说这批人,仗还没打完呢,就开始想着如何抢功劳的事情,而且开始清理自己内部的事情。那历史上面死于这种毛病的军队还少吗?恰巧在这个时候主事的人,或者说管理军队的人又不是郭子仪和李光弼,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死太监!军队内部的混乱,士气的低迷可见一斑。就在这个时候,安史叛军由于被逼到了绝路,此时也没办法输死一搏,所以大家也就紧紧的抱在一起,抱团儿取暖。
  一边儿是已经丧失了军心,而且没有任何指挥可言的20万杂兵,另一方面是几万士气正盛,而且哀兵必胜的叛军,战争的结果相信不用再接着说下去了。
  挑战结束以后,郭子仪被解除掉均值,这进一步的伤害了军队对于大唐王朝的信任。很多人都说大唐王朝的衰败始于设置节度使,但事实上大唐王朝自己对于军人的不信任,和对军队内部降临所做的种种事情,也是这些军队最后抛弃大唐王朝的真正原因,虽然安史之乱被镇压下去了,但是大唐王朝想要恢复以前的盛况,这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
  谢邀,看了一下,题主估计是在说乾元2年(759年)的相州之战
  乾元二年(759年)正月初一,史思明在魏州城北兴筑高台,自称大圣燕王,虽尚未称帝,但已表明他准备取安庆绪而代之了。攻克魏州后,史思明狡猾地逡巡观望,不再进兵,只派部将李归仁率1万步骑兵进驻距相州城30里的滏阳(今河北省磁县),对安庆绪遥作声援,准备坐山观虎斗。 李光弼见史思明攻下魏州后逗留不进,于是向监军鱼朝恩建议道:"史思明按兵不动,是在等我军懈怠、疏于防备,到时他再率精兵突袭。我军应分兵两路:我自率军与朔方军(郭子仪部)围逼魏县,向其挑战,史思明对嘉山之败心有余悸,定然不敢出兵;留下的七路大军足以围困相州城。如此僵持下去,日子一久,相州城必被攻克。若安庆绪一死,史思明便无驱使部众之名,军心必然动摇。"但鱼朝恩认为唐军兵多,攻克相州城不在话下,根本不听李光弼之言,各节度使亦互相推诿,态度模棱两可。俗话说"蛇无头不走",由于无人统一指挥调遣,唐军各自为战,只是继续围困相州城。
  事实上,相州城根本没有鱼朝恩想的那么好攻。唐军从乾元元年冬围困至乾元二年春,长达半年,各部唐军是互相观望,屡攻不下。镇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不忿,亲自引兵攻城,不料中流箭受伤,不得已躺在营中休养。夜间,他听到外面金鼓齐鸣,以为与叛军交战,遂从病榻上一跃而起,大喊杀敌,以致箭创崩裂而死。肃宗听闻伤痛不已,追赠李嗣业为武威郡王,谥号"忠勇"。
  郭子仪等部见久战无功,遂加紧围城,筑造营垒两层,挖壕沟三道,将相州城围得密不透风;并堵截漳水,使其倒灌入城,城中井水皆从井口溢出,城内房屋全都被淹,叛军军只得搭起木架住在上面,形势可谓危如累卵
  狡猾的史思明终于有了行动,见唐军久攻不下,就亲率大军从魏州来援,直指相州城。他不与唐军直接接战,而是命各将领在距相州城50里处扎营,每营配战鼓300个,不断擂动,虚张声势震慑唐军。史思明又命令每营选出500精锐骑兵,每日前往城下劫掠骚扰,一旦唐军出击他们就四散而逃,各回本营,骚扰之下,唐军士气消沉,疲惫不堪。
  三月初六,史思明认为决战时刻已到,此时,号称60万的唐军步骑兵在流经相州城之北的安阳河(今洹水)北岸布阵,史思明亲率5万精锐迎战,双方激战多时,死伤略等。激战之中,淮西节度使鲁炅被流箭射中,率军退走。郭子仪正在其后,受到败兵冲击还来不及结阵接替,突然一阵大风刮来,飞沙走石,不见天光。双方惊恐不已,尽皆崩溃:唐军向南逃命,燕军则向北狂奔。抛弃的铠甲、武器、辎重随意堆在路上,无人拾取。郭子仪率兵拆毁河阳桥,退保洛阳,原来的1万匹战马只剩下了3000匹,10万件铠甲武器几乎全部丧失。
  洛阳百姓听说60万唐军顷刻间星离云散,大为惊恐。人们争相逃亡,奔入山谷之中躲避,一时间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洛阳留守长官崔圆和河南尹苏震则一口气逃到了襄州(襄阳郡)和邓州(治今河南省邓州市)。各镇节度使经此大败,分别退回各自辖地,溃败士卒如同土匪,沿途烧杀抢掠,连地方官都不能制止,只有李光弼与王思礼两部军纪严明,缓缓而退,实力丝毫未损。

基辅会战前,朱可夫主张放弃,斯大林明知赢不了,却坚持一战1941年6月21日,担任苏军总参谋长的朱可夫大将得到了确切的情报德军将在次日对苏联发动全面进攻。朱可夫马上给斯大林打电话,但是斯大林并不相信。电话那头斯大林没有任何表示,这令朱可三月初三日头笑,陈谷烂米无人要,农谚预测年景,啥意思?三月三是什么日子?为什么在古代对这一天非常重视?看完就知道了!三月三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这里的三月指的是农历三月份。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意思是说农历三月初三赵氏只剩下一个孤儿,封地全没了,如何成为战国七雄的?赵氏孤儿欺骗了大家两千年。朝堂之上,晋国上卿赵盾遭到大将军屠岸贾陷害,其全家三百多人全部被杀死,幸亏赵家门客程婴和老臣公孙杵臼出手相救,才保住了唯一孩子赵武,赵武由程婴抚养长大,最摊丁入亩,促进人口暴涨清代著名的摊丁入亩政策,在雍正年间得以执行。这一政策废除了2000多年的人头税,促进了人口增长,是以广受赞誉。那么,此事真的有清吹所说的那么伟大吗?其实,摊丁入亩,实在是清朝不得已能让大帅哥潘安念念不忘的女人是谁?还不知道能让大帅哥潘安念念不忘的女人是谁?这个女人就是杨容姬,西晋名儒杨肇之女,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潘岳(即潘安)之妻,著有离合诗思子诗东郊四川不过就是一个省,清廷为何不设巡抚而直接设四川总督?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得搞清楚,清王朝为何要在重叠的行政区范围内同时设置总督和巡抚。说白了,其实就是帝王们惯用的伎俩权力平衡。总督虽然级别比巡抚高一些,但二者并没有事实统属关系读毛年谱(096)遵义会议上投反对票的凯丰,后来怎么样了?1935年,毛泽东42岁。遵义会议上的反对者,除了博古,还有凯丰遵义会议之后,陈云在传达提纲中说扩大会中,恩来同志及其他同志完全同意洛甫及毛王的提纲和意见,博古同志没有完全彻底的承资治通鉴70二代们的一生有人托底,普通人的际遇没有奇迹材料(可略过,直接看白话)初,孝文时,吴太子入见,得侍皇太子饮博。吴太子博争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遣其丧归葬,至吴,吴王愠曰天下同宗,死长安即葬长安,何必来葬为!复遣1985年,萧华逝世,临终前特意叮嘱妻子我还有两件事情放心不下前言我5岁送情报,9岁当红军,11岁参加长征。长征途中,由于年龄小步子小,别人走一步,我得跑两三步,一天到晚不停地跑,我是跑完了长征。在北京东城区育群胡同里的一个小四合院里,一位传毛主席多次落泪都为谁?(4)伟大的毛主席,可爱的小故事(144)敬爱的毛主席男儿有泪不轻弹!公开场合很难看到毛主席掉泪。无情未必真豪杰!毛主席也有多次落泪。毛主席都为谁落泪?陈毅追悼会,毛主席流泪三鞠躬197赵匡胤知人善任用曹彬赵匡胤起初是后周世宗手下的将领,掌管御林军,任殿前指挥使,位高权重。曹彬跟周世宗是亲戚,当时在世宗身边做近侍,掌管周世宗的后勤保障。因为赵匡胤很有权势,许多朝臣都争相巴结他,但是曹
伍子胥之死,是什么原因?吴国,也称勾吴,起源于太湖流域,其都城前期位于梅里(今无锡梅村),后期位于姑苏(今江苏苏州)。吴王阖闾执政期间,任用楚人伍子胥为相,拜齐人孙武为大将军,重用人才,在短短数年间便西破周朝的祖先,是怎么一步步给周文王周武王打下来的灭商的基础武王伐纣,是上古时期一场大规模的战争,直接导致了商朝的灭亡和周朝的建立。这样一场旷世之战,当然不是一两代人能完成的,周朝在灭商之前,已经有了各方面的基础。周朝和夏朝商朝一样,都是黄抗美援朝志愿军战士罗盛教从冰窟窿救下朝鲜少年,英勇就义1952年1月2日,在抗美援朝战争时期,作为志愿军战士,罗盛教同战友像往常一样在石田里村旁的栎沼河出早操。忽然,他听到旁边不远处传来孩子的呼叫声,原来有几名孩子在结了冰的河面上玩耍当年战国七雄的首都,现在是什么样子?战国七雄,即齐楚秦燕赵魏韩,这七国的首都历经千年后,现在的样子各不相同,其中有一个已经沦为一片废墟。周天子分封八百诸侯之后,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淘汰赛,诸侯国之间相互攻伐,最终剩毛岸英安葬时,碑文送给毛主席审阅,毛主席说没有他妈妈的名字1950年11月7日,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发起了圣诞攻势,叫嚣着要在圣诞节前结束朝鲜战争,回家过圣诞节。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彭老总的指挥下,同仇敌忾,全力迎敌,打响了入朝以来的第二次战清末罕见老照片驼背的皇后,喝茶的袁世凯,李莲英扛着竹竿划船历史跌宕起伏,多少沧桑世事已经远去。过客来来往往,又识得几人回?朝代可以更替,兴亡也许倏忽之间。茶饭之余,遴选十多张大清末年的真实照片,有位高权重的朝廷大员,也有宫墙之外的太监,更毛主席逝世三小时后,周福明再次跪着给毛主席理发眼泪已经流尽1976年9月9日,毛主席走完了此生的历程,一颗巨星陨落,徒留叹息。接到通知之后,中南海的工作人员都陷入到了悲伤与难过当中。这时候有位年轻的卫士站出来要给毛主席理发,他说我只希望能制造二七惨案的赵继贤,解放后从不抛头露面,被嗜赌儿子暴露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得以当家作主,不管是工人还是农民,都干劲十足,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当中来。老百姓那是起早贪黑,为了白天有充分的精力干活,到了晚上就睡觉,即使是像苏他打仗不是最厉害的,但是说到喝酒,许世友都要绕着走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带领中国人民,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建立一个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答案就是,我党的内部,各个方面都有出类拔萃而又不计较个人荣辱得失,不害怕牺牲的能人。提到38年前,复员军人勇斗4名歹徒,身中9刀牺牲,凶手各自下场如何?1983年3月8日下午,春节刚过去不多久,节日的喜庆气氛还未从广州街头散去。在这个中国最南端的大城市,胡莘华在家中准备晚餐,等待在广东人民广播电台当政法记者的儿子安珂下班回家。胡莘1978年邓小平访日,想拜访日本前首相,内阁他正在接受法院调查1978年10月22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夫妇,同廖承志夫妇和黄华夫妇乘飞机抵达了日本东京的羽田机场。起初,负责接待的日本园田外长计划在舷梯下迎接邓小平,但在机场等候已久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