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李景隆打开南京城门迎接朱棣大军入城,他的下场如何?

  诗人臧克家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这话用在李景隆身上正合适。
  李景隆是一个镶了金边的绣花枕头,里面装的全是稻草。这只金光灿灿的草包,居然晃晕了太祖朱元璋和惠帝朱允炆,他们拿他当镇国之宝,到了才发现,他家伙居然是给主家挖坟的铁锹。
  李景隆是个富二代,其父李文忠是朱元璋的亲外甥。李文忠因为战功,被封曹国公,他死后,长子李景隆袭爵。
  李景隆自幼受老爸熏陶,特别喜欢读兵书。朱元璋、李文忠这些人都是枪林弹雨里杀出来的"糙哥",作战经验丰富,要是谈兵法,那可就是一脑子浆糊了。李景隆不一样,人家无需亲临战场,就能把战事分析得头头是道,俨然诸葛在世,摇摇扇子敌人就飞了。
  再看李景隆的长相:"长身,眉目疏秀,顾盼伟然。每朝会,进止雍容甚都。"朱元璋每次看见外孙,摸摸自己的鞋拔子脸,顿生自卑。
  要才有才,要气度有气度,要相貌有相貌,简直就是"神仙哥哥"。由此朱元璋对他喜欢得不得了,年经轻轻就派他到各地练军,后来一直提拔到左军都督,加太子太傅的高位。
  很显然,老朱干掉了从龙功臣,希望外孙李景隆,能够成为孙子朱允炆的护国大将军,定海神针。乖宝宝朱允炆按照爷爷的遗愿,视李景隆为股肱之臣。靖难之役爆发后,在黄子澄的推荐下,朱允炆授李景隆大将军,将全国精锐五十万人马一股脑交给他,还亲自为他推车壮行。
  远在北京的朱棣,听说李景隆挂帅,帽子差点笑飞了:这个"豢养之子",现实版的赵括一枚,大侄子太可爱了,分明请李景隆给自己挖坑嘛!
  果然,上了战场的李景隆才发现,怎么跟书上的说的不一样呢?李景隆只挥动了三锹,就替朱允炆安好了"新家"。第一锹:兵败北平
  李景隆兵围北平时,朱棣正在永宁、大宁一带扫荡外围,把守城工作交给了朱高炽,完全没拿李景隆当盘菜。
  北平城虽然坚固,兵力悬殊之下,李景隆不是没有机会,都督瞿能就曾经攻破了张掖门。张掖门被攻破后,瞿能当时只有千余人,不敢孤军深入,他守着城门请求支援。
  让人意外的是,李景隆居然下令:撤军,明天再打!
  原来李景隆打了个小算盘:千把人就能破城,看起来北平挺不住了,这份功劳不能白给牛皮哄哄的瞿能,明天我亲自去攻城。
  第二天,李景隆傻了:张掖门不但被修固,城墙从上到下冻了厚厚一层冰,打出溜正好,想往上爬脚上得长钩。将士们冰天雪地熬了几个月的战果,被李景隆一点私心摧毁了。
  不久,朱棣"巡猎"归来,燕军有了反击能力。李景隆这个小鸡崽,在朱棣这只老家雀面前一触即溃,全军被迫向郑村坝方向败退。
  第二锹:兵败郑村坝
  郑村坝战役,李景隆被朱棣狠狠叨了一口。朱棣兵分五路,在朱家父子,和张玉、朱能的奋力血战下,李景隆被连破七营。这一战,李景隆丧师十几万,这种刺激感,比玩股票高级多了。第三锹:兵败白沟河
  朱允炆查点自己的账户,得出一个结论:不是李景隆炒股水平有问题,而是威信不够,继续给他增兵,授黄钺专伐之权。
  李景隆信心大增,把所有股本压在了北沟河之战。这一次果然见效,朱棣被杀得狼狈不堪,若不是天助,以及朱高煦和朱能,差点就挂了。
  也就差那么一点点,李景隆中了朱棣的疑兵之计,一缓神,老家雀翻盘了。瞿能战死,李景隆丢下大军逃窜,朱棣一边收拾辎重,一边收降士卒,增兵十几万。朱棣又乘胜追击,李景隆又从德州逃向济南,又给朱棣留下十几万大军。
  看看人家富二代,出手就是阔绰,转眼间朱老板的六十万军,被李景隆玩了个精光!
  有意思的是,面对众人的弹劾,朱允炆表现出了比海还要宽的胸襟,他不光没有处罚李景隆,还将最重要的战略要地,金川门交给他防守。
  用人不疑是个好品格,可是这话只对眼光敏锐的人适用,睁眼瞎只能自讨苦吃。李景隆很快给了睁眼瞎朱允炆一个惊喜——他再次挥动铁锹,直接埋葬了建文朝!
  建文四年九月,朱棣渡江成功,兵围金陵。就在朱允炆上下忙着跟朱棣谈判的时候,李景隆不耐烦了,他打开金川门,引燕军入城。
  朱棣既激动又失望,刀都磨亮了,一滴血都没流,天下就是自己的了。说起来李景隆这个表侄,还是蛮可爱的,要不是他一再送大礼,自己恐怕早就尸骨无存了。
  朱棣金口玉言,授李景隆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加封太子太师,并增岁禄一千石,延续曹国公爵位。
  炒股票把老板炒破产,新老板来了照样受宠,破兵书有啥用,擦屁股都嫌硬,李景隆将兵书一把扔进火堆,趾高气扬地上朝。
  靖难之役后,朱棣一共封了五位公爵,燕王府旧邸四人,两位是追封的烈士,活着的只有朱能和邱福,李景隆是唯一建文旧臣。让人来气的是,朱棣居然让李景隆位列班首,连一身伤痕的朱能都要当小弟。
  李景隆那个爽啊,走路都打飘!
  在建文帝时期,接连遭遇御史大夫练子宁、宗人府经历宋征、御史叶希贤,及黄子澄、方孝孺等人"百弹不倒"的李景隆,在永乐朝,再次展现了他的"抗弹能力"。先后有周王朱橚、刑部尚书郑赐、成国公朱能、吏部尚书蹇义、六科给事中张信等,弹劾李景隆,连图谋不轨,阴谋叛乱都用上了,人家屹立不倒。
  后来礼部尚书李至刚,再次弹劾李景隆在家中接受仆人君臣拜礼,勾结他弟弟李增枝蓄养数百奴仆,图谋不轨。这一次李景隆终于被弹倒了:
  "夺景隆爵,并增枝及妻子数十人锢私第,没其财产。"
  李景隆一脸委屈:陛下,我是良民呐,是您的忠臣呐!不信我可以证明给你看,我自杀以明志。用刀疼,喝药哭,上吊太痛苦,我绝食,把自己睡死!
  于是,李景隆一把推开酒肉,郑重宣布,从今天开始绝食了!
  那几天,李景隆度过了一生最艰难的岁月,咬牙跟饥饿作抵抗。他一边忍受着前心贴后背的感觉,一边把自己感动得泪汪汪:皇帝该知道我的诚心了吧,是不是马上就亲自过来抚慰我了吧?你们这些混蛋,赶紧到门口瞅着点,皇帝来了没有?
  皇上啊皇上,你就不亲自来,好歹派人下个圣旨么!
  终于,李景隆在饥饿下想明白了,或许朱棣就等他饿死的好消息呢!他一骨碌爬起来:给老子上饭,想饿死老子啊?
  从此,李景隆僵尸一般活在世上,足足活到永乐年末。
  李景隆真的图谋不轨了吗?当然是胡扯淡,四个字"欲加其罪"。那么,为何有这么多人孜孜不倦地弹劾他?
  弹劾他都是轻的,估计再弹劾不动他,就有人直接捅他了!李景隆脑子里长蛆了,他明知自己在建文一朝已经臭飘神州大地了,居然在永乐朝继续抖威风。他一边跟李增枝勾结,大肆兼并土地,到处建庄园,养奴仆,一边在朝中树敌。
  比如朱棣登基后,李景隆居然腆着脸,弹劾刑部尚书郑赐,说他是仅次于郑泰和黄子澄的三号罪魁祸首。
  再比如周王朱橚,建文朝李景隆曾经抓捕过他,已经结下梁子,俩人都因为金川门事变立功,平稳过渡,可是李景隆不思改善关系,还以首功自居欺凌朱橚。
  至于朱能、张信等燕王旧邸功臣,对李景隆一万个不服。这家伙是难得的缺才、缺能、缺德、缺智的孤品,适合制成标本供后人警示用,活着反而没意义。
  朱棣怎么想的?他难道不知道李景隆是冤枉的?
  史书没交代,但是朱棣一定心知肚明,甚至弹劾李景隆,不是他指使就是他暗示,这就是朱棣的狡猾之处。
  其实李景隆开城门放他京城,朱棣像吃了苍蝇:怎么是这混账东西?杀还没法杀了,怎么办?那就把他捧高了,再使劲往下摔!
  所以,他很无厘头地把李景隆排在班首。这个举动满朝除了李景隆,恐怕谁都能看明白怎么回事。被人架上刀山火海的李景隆,居然真把自己当成了"头鱼",摇头摆尾往鱼锅里扎。
  最奇葩的是,李景隆一辈子都不懂得尊严二字的含义,在满世界鄙视的眼光中,他心甘情愿当活着的标本,迎着别人的口水,毅然挺立。
  李景隆,被戏称为"建文战神"、"靖难第一内奸"和"虎父有犬子"的杰出代表。作为朱元璋晚年最受信赖的二代勋贵,贵为曹国公的李景隆非但没有履行好辅助建文帝朱允炆的责任,反而在反贼朱棣攻打京师之时打开城门迎接叛军入城。这样一个人,他的最终下场又是如何呢?今天笔者就来聊一聊这位三代曹国公。虎父有犬子
  李景隆,小名九江,是大明开国功臣岐阳武靖王李文忠的儿子。李文忠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亲外甥,他的母亲是老朱的二姐。李文忠在投靠舅舅之后,迅速凭借在军事上过人的天赋成为独当一面的大将。
  明朝建国前,大将军徐达率领二十五万大军北伐。李文忠作为北伐大军的一员,在应昌一举击破元军主力,逼得前元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狼狈逃窜,元顺帝的孙子买的里八剌更是被明军俘虏。洪武三年年底大封功臣之时,李文忠跻身开国六公爵之一,封曹国公,食禄三千石。朱元璋还特地向诸将说明自己外甥封爵,完全依靠战功,而非和自己的亲戚关系。
  丙申,大封功臣。上召诸将臣谕之曰:"平章李文忠总兵应昌,逐前元太子远遁漠北,获其皇孙妃嫔重宝悉归朝廷,此功最大。"—《明太祖实录五十八》
  因此在李文忠死后,朱元璋痛心不已,命其长子李景隆袭封曹国公。根据《明史》描述,李景隆是个又高又帅、温文尔雅、气质出众而又品学兼优的完美贵公子。这样的人物形象,再加上朱元璋心中对李文忠的怀念,很快就让他成为朝堂之上炙手可热的红人。
  读书通典故。长身,眉目疏秀,顾盼伟然。每朝会,进止雍容甚都,太祖数目属之。—《明史卷一百二十六·列传第十四》
  南京李文忠墓
  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年底,李景隆出任太子太傅,成为皇太孙朱允炆的东宫班底。随后朱元璋将其外放甘肃,足足在西北边境坐镇五年。直到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才被召回南京,此时朱元璋的身体已经江河日下,李景隆这次回京,明显就是来出任托孤大臣的。靖难中谜一般的表现
  朱元璋驾崩后,皇太孙朱允炆登基,改第二年年号为建文元年,史称建文帝。建文君臣上台后立刻对太祖皇帝的政治遗产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其中亲王领兵这一条更是被首当其冲予以针对。最终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在北平揭竿而起,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造反。
  李文忠是朱棣的表哥,因此李景隆就是燕王的表侄。但由于二人岁数相仿,从小一起长大,故而朝廷一开始派出的统兵将领是开国元勋长兴侯耿炳文,这里对李景隆未免没有猜忌之心。
  但随着耿炳文在真定惨败之后,朱允炆也只能紧急启用曹国公,让其赶赴前线收拢部队,并指示其可以"一切便宜行事"。
  当年九月底,朱棣为了解决兵力不足的弱点,亲自率主力北上大宁,目标是已经和朝廷撕破脸的宁王朱权及其手下骁勇善战的营州三护卫。而留守北平的重任,则交到了燕王世子朱高炽手上。这是一场事关命运的赌博,朱棣别无选择。
  李景隆收到情报后立刻挥师北上包围北平,但他在此后一系列谜一般的举动确实令人疑惑。其实说起来也很简单,如果李景隆最终获胜,那他对北平围而不破的战术就可以理解为吸引朱棣主力南下决战。可惜郑村坝一战,白河上突然结冰,导致燕军骑兵轻易过河,并最终造成了官军的巨大损失。当时北方早已天寒地冻,对于不习严寒的朝廷官军来说非战斗伤亡太大,史书记载:"冻死及堕指者甚众,临战率不能执兵"。面对严酷的天气和大量的非战斗减员,李景隆当机立断,下令丢下辎重,全军当晚开拔向德州方向退却。
  次年四月,经过一番休整,李景隆再次从德州出兵北上,和朱棣主力在白沟河相遇。白沟河一战,官军首战就把骄横的朱棣中军建制完全打散。朱棣最后仅仅带了三人逃回大营,还被《明太宗实录》吹嘘成亲自断后。
  白沟河大战
  而在第二天的战斗中,面对朱棣的主力部队,李景隆指挥官军稳扎稳打,慢慢占据上风。当时就连朱棣本人,都差点被官军大将瞿能所杀。
  南军飞矢如注射王马,凡三被创三易之,所射矢三服皆尽。乃提剑左右奋击,剑锋折缺,不堪击。马却,阻于堤,几为瞿能所及。—《明史纪事本末卷十六》
  可惜最终神奇的天象再次出现。一阵妖风吹过,李景隆的帅旗竟然被刮断。古代作战,最重要的就是靠旗语进行指挥,因此帅旗一倒,前线官军都以为李景隆的中军出了问题。一时之间,官军旗号混乱,阵型开始松动。朱棣乘着风势,对李景隆大营实施火攻,于是官军最终崩溃。不但营中辎重、器械、孳畜等都丢给了朱棣,连皇帝御赐的斧钺都来不及带走。开门投降
  此前郑村坝失利之时,建文重臣黄子澄让李景隆隐匿败绩不要上奏。现在纸包不住火之后,由于当初是黄子澄极力推荐由李景隆挂帅,现在为了推脱责任,这位黄大人却在皇帝面前痛哭流涕地说出下面一段话,简直是演技派影帝,令人瞠目结舌。
  景隆还朝,帝赦不诛。黄子澄痛哭曰:"景隆出师观望,怀二心,不亟诛何以谢宗社,励将士!"—《明史纪事本末卷十六》
  李景隆出师近一年,期间出生入死,与燕军多场血战。不管他到底是无能还是所谓的"内奸",至少在明面上这位曹国公确实问心无愧。而前线将士的鲜血,到了文人们口中变成了"出师观望,怀二心"。黄子澄等人为了掩盖自己"欺君"的罪行,就想着用莫须有的罪名害死出生入死的武将,如何不让人心寒?
  而在建文四年朱棣千里奔袭南京,连战连捷,兵临城下之时。朱允炆的另一位军师方孝孺在朝堂之上一个箭步窜入武臣班中揪住曹国公李景隆,称"坏陛下事者,此贼也。"此时其他十八名文官更是一拥而上,对李景隆进行围殴。土木堡之变后一群文官当庭打死锦衣卫指挥使马顺之事,险些提前五十年发生。
  因此笔者也实在无法理解为何建文君臣最后还会派出李景隆作为朝廷代表,去燕军大营求和?李景隆被你们这帮文官百般针对,凭什么认为他还会忠心于朝廷?派李景隆去求和,这不是明摆着给他一个和朱棣眉来眼去的机会么?结果朱棣果然趁着这个机会策反了这位表侄,燕军就此兵不血刃攻破南京,战后论功行赏,李景隆名列靖难功臣第一名,增禄一千石。
  建文帝剧照结局凄凉
  但是朱棣重用李景隆,不过是权宜之计。双方在靖难时兵戎相见,死在李景隆手下的燕军将士不计其数。现在这些人的昔日长官或是亲属纷纷跻身靖难功臣,无论于公于私,对于昔日的手下败将李景隆都不会待见。
  燕王即帝位,授景隆奉天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增岁禄千石。朝廷有大事,景隆犹以班首主议,诸功臣咸不平。—《明史卷一百二十六·列阵第十四》
  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李景隆风光了不到三年,朱棣的亲弟弟周王朱橚联合刑部尚书郑赐、成国公朱能、吏部尚书蹇义对其轮番弹劾,终于让李景隆被削去爵位,和其弟李增枝及妻子数十人禁足于曹国公府。如此高规格、大规模、高密度地弹劾,只能认为是由朱棣所授意。
  在朱棣迁都北京之后,为了防止李景隆旧部在南京闹事,永乐皇帝还特地将其押赴北京单独监禁。事实上曹国公府的忠心家人一直没有放弃营救李景隆,这些人的触角甚至还伸到了朱棣亲弟弟周王的府中。周王第三女信阳郡主的仪宾盛瑜,就曾经和李景隆的家人策划劫狱。
  癸巳,敕周王橚曰:"曩者李景隆谋逆,其家属法皆当死,特宽宥之发戍辽东。彼知景隆囚系北京,潜逃沧州诸处,阴结党类欲行劫狱,为人所告俱已擒捕,宜之于法。仪宾盛瑜乃敢藏匿景隆家人,在于国典,瑜岂可容?以尔之壻,姑宥不问。自今宜教之循理守法,毋蹈前非。"—《明太宗实录卷一百九十九》
  根据《明史》的记载,李景隆最终在永乐末年死于北京。而他的家属直到明英宗正统十三年才被解除禁足,恢复正常生活。
  结语:李景隆之所以投靠朱棣,恐怕还是在于其对建文君臣彻底失望所致。但其一家在军中势力极强,朱棣不得不对其有所忌惮。故而其最终结局悲惨,也是意料之中之事。试想一下,李景隆被囚禁多年, 其家人念念不忘要救他。李家子孙幽闭于府中四十多年,生活极端困苦之余,依然能做到秩序井然。这样的李景隆,怎么能说是草包?
  1402年6月,以靖难为名率燕军大举南下的朱棣兵临南京城下,曾先后率百万南军北伐燕王的南军统帅李景隆打开金川门,迎接燕军入城。此后,"宫中火起,(建文)帝不知所终",史称金川门之变。
  朱棣登基,改元永乐。李景隆以"默相事机之功"大受封赏,朝廷每议大事,他都位于班列之首,使"诸功臣咸不平。"两年后,他多次遭弹劾"包藏祸心,蓄养亡命,谋为不轨"。明成祖遂削其勋号,不许面君,以国公爵位赋闲府第。
  不久,他又被人弹劾在家接受家人跪拜"如君臣礼,大不道",并勾结"多立庄田,蓄僮仆无虑千百,意叵测"的弟弟图谋不轨。明成祖遂褫夺其国公爵,将他与弟弟全家数十人软禁私第,"没其财产"。李景隆恼羞成怒,以绝食表示抗议,但"绝食旬日不死,至永乐末乃卒。"
  李景隆以败军之将反戈一击而位列朝班之首,使跟随朱棣出生入死的诸臣极为不满而屡遭弹劾。明成祖先出于安抚建文帝朝臣之意而重赏他。形势稳定后,为安抚靖难诸臣,必然要收拾李景隆。这是起码的帝王权术。好在明成祖尚未腹黑到将他赐死地步,不过,被软禁与坐牢已同一性质!
  朱棣能登上皇位,李景隆得占一半功劳,但这位"大明最佳男演员",最终却腆着脸被圈养至死。
  公元1402年6月,打着"靖难"旗号的燕王朱棣,兵临南京城下,此刻的南京城,虽说是被围得如同铁桶,但也墙高池深,城内尚有十万大军镇守,朱棣一路打来,部队也是强弩之末,面前的南京城,也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正当朱棣准备打一场恶战之时,金川门的城门却被人从里面打开,开门的,正是谷王朱橞以及负责守卫金川门的大将李景隆,如此一来,朱棣兵不血刃的拿下了南京城。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李景隆在整个"靖难之役"中,算得上是"居功甚伟",没有他开城门,恐怕朱棣就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才能进入南京,另外,在几场决定性的战役中,李景隆得表现,堪称"最佳卧底"。
  因此,在朱棣登上皇位之后,对李景隆颇为赞赏,评价其有"默相事机之功",并对其大肆封赏,但这位靖难中的大功臣,却最终落了个被圈养至死的结局,还背负了一身的骂名。
  曾经的将门之后,且是朱棣的表亲,李景隆是如何混到这般惨的地步的呢?只能说,虎父真的有犬子,建文帝朱允炆也是瞎了心,居然把宝押在李景隆的身上,以至于功败垂成,而朱棣能登上皇位,李景隆绝对得占一半功劳。
  曾经的李景隆,是包括朱元璋等多数人心目中的"明日之星"。
  李景隆这个人,可以说是标标准准的皇亲国戚,父亲李文忠是大明朝的开国功臣,还是朱元璋的外甥,可以说,李景隆一出生,就自带光环。
  与朱元璋和李文忠这种"大老粗"不一样,年轻时的李景隆,活脱脱一个好学上进的五好青年,不仅长得一表人才,并且爱好学习,喜欢研读兵法,每每说到排兵布阵,总是侃侃而谈,仿佛弹指间,敌人就能灰飞烟灭。
  "长身,眉目疏秀,顾盼伟然。每朝会,进止雍容甚都。"
  要模样有模样,要气质有气质,再加上勤奋好学,这样的李景隆,让明太祖朱元璋喜欢的不行不行的,在李文忠死后,朱元璋干脆直接让李景隆袭爵曹国公并派他到湖广、陕西、河南等地练兵,大有重点栽培之意。
  不仅朱元璋对其极为喜爱,建文帝朱允炆登基后,对李景隆也是非常信任。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打着"靖难"、"清君侧"的名义,起兵造反,并在一番凌厉的攻势之下,大败老将耿炳文,迫使其龟缩在真定城内不敢应战。
  对于耿炳文的失败,朱允炆十分不满,并在黄子澄的推荐下,授予李景隆为大将军,带兵五十万,前去征讨朱棣。
  从客观上来讲,朱允炆此时的换帅,也是无奈之举,经过朱元璋的杀戮,朝中的名将已经凋零,唯一能够在威望上以及经验上,能够拿得出手的,在当时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徐达的儿子徐辉祖,另一个则是李文忠的儿子李景隆。
  如果换徐辉祖为统帅,有可能朱棣的成功还不会那么容易,但因为徐辉祖的身份,注定了朱允炆不可能让他统帅大军。
  因为徐辉祖的姐姐,正是燕王朱棣的妻子。
  也就是说,徐辉祖是朱棣的小舅子,不管他有没有通敌的嫌疑,但无论如何,朱允炆也不会将大军交给他,一旦那样,自己就等于伸着脑袋让朱棣来砍。
  因此,唯一合适的人选,就只有李景隆,并且,李景隆在先前的练兵,以及削藩行动中,表现得还是很不错的,再怎么说,李景隆也算是将门之后,至少有他老爹一半的本事吧。
  就这样,朱允炆带着对未来的期许,以及对李景隆的信任,安安心心的将五十万大军,几乎是他全部的家当,郑重的交给了李景隆,并在大军临行前,亲自为李景隆推车而行,千叮咛万嘱咐,盼望其能得胜回朝。
  就这样,历史上被称作"草包将军"的李景隆闪亮登场了,他也将开始他别具一格的操作,直到将朱棣"带到"南京为止,如果朱允炆知道李景隆此去,没花多久就将他的家底儿败光,不知道他会不会后悔这个决定?
  李景隆首"秀":为抢占战功,错失攻打北平的良机
  前文讲到,李景隆自幼熟读兵书,对于作战的方式和方法,他也并非一无所知,比如与朱棣的首战,李景隆就选择了三十六计中的一计"围魏救赵"。
  李景隆的计划是,大军绕开朱棣的主力,直击北京,这样一来,就会让朱棣顾此失彼,首尾不能兼顾,从而给自己创造机会,到时候分而击之,那大获全胜岂不是分分钟的事情?
  这种方式可行不?可行,并且是非常的可行,这是一个非常牛的想法,一旦成功,朱棣必败。
  在他到达北平并将整座城围困起来的时候,朱棣还在外面大扫荡,一时半会还真回不来,守卫北平的,是朱棣的长子朱高炽。
  朱棣没把李景隆放在眼里,同样李景隆也没把朱高炽放在眼里,在他看来,北平虽说坚固,但架不住自己兵多将广,几个回合打下来,北平城必破。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在第一轮的冲锋中,都督瞿能就攻破了张掖门,但因为瞿能只带了千余人,不敢贸然深入,于是就计划着向李景隆求援,准备一鼓作气,打进北平。
  这是一个难得的好机会,只可惜,李景隆竟然拒绝了,他下令,撤退,明天再打。
  李景隆拒绝瞿能的理由很简单,就是不想让他抢了头功,打进北平的,理应是他,再说这北平,随随便摆一打就攻破了,如何能让瞿能拔得头筹?这小算盘,打的可是真响。
  但等到第二天,李景隆傻眼了,整个城墙上,结了一层厚厚的冰,根本就没有爬上去的可能,更别提攻城了。
  原来,朱高炽趁着天气寒冷,连夜命人将城墙浇水,经过一夜后,城墙均穿上了铠甲,这样一来,就能提高城墙的防御。
  就在李景隆傻眼的时候,朱棣的回援赶到,前后夹击之下,李景隆不得不狼狈逃窜,并在郑村坝,被赶上来的朱棣狠狠地教训一顿,丢盔弃甲,继续后退。
  这场首战,让我们见识到李景隆"绣花枕头"的一面,并且好大喜功,极为自私的一面,在战机转瞬即逝的战场,却只考虑自己的功劳,如果不失败,那才是没天理。
  李景隆二"秀":白沟河一战,把建文帝的家底糟蹋光
  北平一战失败后,李景隆在次年,再次带兵六十万围剿朱棣,这次,他是拿出玩命儿的勇气来迎战,而朱棣也满足了他的要求,让他玩了次命,差点回不到南京。
  白沟河一战的刚开始,朱棣方损失惨重,十万大军被伏击,死伤无数,就连朱棣都差点跑不出去,但就是在这种稳赢的局面下,被朱棣抓住时机翻了盘,瞿能父子及俞通渊、滕聚等将领被朱棣斩杀,李景隆被打的闻风丧胆,带着残兵退到济南。
  还没等稳住心神,朱棣又杀了过来,这次李景隆干脆直接将残兵丢下,自己逃回了南京,若不是守卫济南的铁弦拼死抵抗,恐怕朱棣登基就要提前几个月了。
  六十万大军,在这一场战斗中,被李景隆糟蹋了个一干二净,这哪是带着六十万大军去打朱棣,分明是带着六十万人,送给朱棣砍杀,并且还是不杀都不行那种。
  而最令人可恨的就是,李景隆在最后关头,孤身一人逃往南京,把前线上的将士全部扔了不要。摊上这种将军,神仙也没办法。
  但即便是李景隆败成这样,建文帝并没有因此责备与他,更没有杀他。反而好言相劝,但建文帝做梦也没想到,在朱棣兵临南京城下时,李景隆居然给朱棣打开了金川门。
  朱棣在进城之后,经过一系列操作,最终登上了皇位,然后,就开始了大行封赏有功之臣,而更有趣的,还在后面。
  作为直接将建文帝送走,间接把朱棣推上皇位的李景隆,被朱棣授为奉天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加封太子太师,并增岁禄一千石。
  更让李景隆趾高气昂的是,朝廷每议大事,他都位于班列之首。
  为此,朝中大臣,尤其是参与靖难之役的功臣,十分不满,认为李景隆只不过是一个降将,还是那种十分草包的那种,凭什么获此殊荣?
  但朱棣对此并无表示,时间一长,李景隆越发的自我感觉良好,认为自己真的是"当居首功",愈发的得意忘形。
  永乐二年(1404年),周王朱橚上疏揭发李景隆,称他在建文年间曾"至邸受赂"。
  同年,刑部尚书郑赐也弹劾李景隆"包藏祸心,蓄养亡命,谋为不轨"。
  对于这类弹劾,明成祖朱棣从头至尾都是不予追究,并不是他不知道李景隆的所作所为,而是他在等待一个时机。
  大棒总有落下来的一天,之后不久,成国公朱能、吏部尚书蹇义、六科给事中张信等大臣再次弹劾李景隆,称他与弟弟李增枝阴谋叛逆。
  这一次,朱棣并没有坐视不理,而是削去李景隆的功臣勋号,不许他上朝面君,以国公之爵赋闲在家。
  如果李景隆能够在这个时候有所收敛,低调行事的话,结果可能会好一些,但他没有,那么弹劾他的奏疏,还是接连不停。
  不久后,礼部尚书李至刚上疏奏道:"李景隆在家中接受家人跪拜,如君臣之礼,大逆不道。李增枝多立庄田,蓄养数百奴仆,意怀叵测。"
  这一次,朱棣没有跟他废话,直接将李景隆的爵位褫夺,将他与李增枝以及妻、子数十人一同软禁于家中,并抄没家产。
  之后的李景隆居然做出了一个白痴举动,要绝食抗议。
  他的意图很明显,就是想引起朱棣的注意,仗着自认为的功臣身份,通过绝食,来换取朱棣的安抚,从而不降罪于他。
  但是,李景隆失望了,在绝食多天后,朱棣对他不闻不问,等到自己饿得实在受不了后,又乖乖地开始吃饭。
  至此,李景隆开始了他浑浑噩噩的后半生,一直活到永乐末年方才去世。
  小结:
  一把好牌打得稀烂,说的就是李景隆,本是将门之后,却是一个草包材料,如果说兵败是由于能力不足,尚且有情可原的话,那么在南京城下,主动打开金川门,就是属于典型的首鼠两端,这种毫无气节的做法,真的是辱没了其父李文忠的名号,而在永乐一朝时,身居高位仍不知收敛,让大臣们对他越发的不满,弹劾的也越来越多,最终让朱棣下诏对其圈养,自己也浑浑噩噩的活了一辈子,实在是可悲可叹。
  靖难之役,朱棣取胜,建文帝朱允炆兵败身亡,一说为不知所终,不管怎么说,都不是好结果,而朱允炆丢失皇位和江山,跟两个人有很大的关系,他们分别是谷王朱橞与曹国公李景隆。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朱棣率燕军渡江,直逼南京城下,危急时刻,朱允炆阵营不仅没有阻止叛军,还出了两个大叛徒,谷王朱橞与曹国公李景隆打开金川门,迎接叛军入城,于是,南京城破。
  朱棣的燕军进入京师之后,南京城内的皇宫随即起了大火,当大火被扑灭之后,在灰烬中发现了几具烧焦的尸体,已经面目全非,无法辨认,有的太监说,被烧死的人就是皇帝和皇后,还有太子。
  就这样,朱棣即位,当了皇帝,也就是后来的明成祖,关于朱允炆,还有另一种说法,说他从皇宫中的地道逃走了,隐居当了和尚,当然,这种说法不太可信,京师陷落,整个城池都被燕军占领,就算皇宫里有地道,地道能通多远?能通到城外吗?就算能通到城外,城外也有朱棣的燕军把守,插翅难飞。
  所以,很有可能朱棣的燕军故意趁乱放了一把火,把朱允炆和太子等人烧死,给朱棣登基铺路,否则,朱棣怎么登基?说不定就是朱棣派人故意放的火。
  那么,值得注意的是,打开金川门,迎接叛军入城的李景隆下场如何呢?
  李景隆是曹国公李文忠的儿子,李文忠是明朝开国功臣,李文忠死后,李景隆袭爵。史书记载,李景隆喜欢读兵书,举止雍容,也算是一表人才。李景隆被授左军都督同知、太子太傅。
  建文帝即位后,李景隆参与削藩行动。靖难之役时,李景隆被任命为大将军,率军征讨燕王朱棣,先后在郑村坝、白沟河兵败,损失数十万大军,元气大伤,被召回朝中,李景隆打仗不行,整个一大草包。
  建文四年(1402年),燕军打过长江,直逼京师,建文帝忧心忡忡。方孝孺要求诛杀李景隆,建文帝没有同意,反而命李景隆与兵部尚书茹瑺、都督王佐到燕军那里请和,愿意划江而治,朱棣拒绝了。不久,燕军到了金川门。李景隆与谷王朱橞打开城门投降,迎接燕军入城,南京陷落。就在此时,皇宫中突然燃起熊熊大火,建文帝不知所终。
  《明史 李景隆传》记载:燕师渡江,帝旁皇甚,方孝孺复请诛景隆。帝皆不问。使景隆及尚书茹瑺、都督王佐如燕军,割地请和。燕兵屯金川门,景隆与谷王橞开门迎降。
  《明史 恭闵帝纪》记载:乙丑,燕兵犯金川门。谷王橞及李景隆叛,纳燕兵,都城陷。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
  也就是说,导致南京失守,李景隆和朱橞是罪魁祸首,不战而降。
  那么,李景隆后来下场如何呢?
  朱棣即位后,自然要赏赐功臣,李景隆因为献城有功,被授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子太师,增加岁禄,位列群臣之首。
  《明史 李景隆传记载》:燕王即帝位,授景隆奉天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增岁禄千石。朝廷有大事,景隆犹以班首主议,诸功臣咸不平。
  当然,李景隆位列群臣之首,朱棣手下的其他的大臣都是不服的。
  李景隆好日子没过多久,后来也栽了,永乐二年(1404年),周王朱橚揭发李景隆在建文年间受赂。刑部尚书郑赐也弹劾李景隆谋为不轨。
  一开始,朱棣没有追究李景隆,后来,成国公朱能、吏部尚书蹇义、六科给事中张信等人再次弹劾李景隆,称他与其弟李增枝阴谋叛逆,这一次,朱棣坐不住了,俗话说,三人成虎,朱棣遂下令削去李景隆的功臣勋号,不许他上朝,让他赋闲在家,也就是说退休了。
  不久,礼部尚书李至刚上疏弹劾李景隆和李增枝多立庄田,蓄养数百奴仆,意怀叵测。朱棣剥夺了李景隆的爵位,将他与其弟以及妻、子数十人软禁起来,并抄没家产,后李景隆郁郁而终。
  自古以来,叛徒都是没有好下场的。
  李景隆的下场要算是好的,非常好。古代的人,讲究"福荫子孙",才对得起列祖列宗。
  李景隆做到了这一点。
  他的儿子历史没有记载,可是他的曾孙李璇"世袭"南京锦衣卫指挥使。朱棣这个人残暴好杀。
  建文帝的旧臣齐泰全家除了一个六岁儿童外,全部被虐杀。
  黄子澄全部族人不分老少一律斩首,姻亲全部充军。
  方孝孺被杀十族,方孝孺在狱中的时候,每逮到他的一个亲戚,都要把亲戚带到他面前告诉他,你害死了你这个亲戚。后全部被虐杀。
  铁璇被割掉耳鼻,割了身上的肉,烤熟了,塞入铁璇口中,问:"好吃不?"
  户部侍郎卓敬,礼部尚书陈迪,刑部尚书暴昭,左佥都御史景清,右副都御史练子宁,茅大方,监察御史高翔,编撰《永乐大典》的解缙等等很多人全部虐杀!
  就连朱棣的姐夫殷梅,因为是亲戚,朱棣竟然派人制造事故,把他挤落水中淹死了。
  有人计算过,朱棣进入南京之后,大概虐杀了三千多名建文帝的旧臣。
  以上的人都对不起子孙。
  虽然他们被史书褒扬,后人敬仰!
  一定无人愿意做他们的儿孙亲朋。李景隆全家都活的好好的,代代富贵。
  就因为他打开了南京城门投降了。
  但是,建文帝的内阁首辅解缙也是投降了的啊!被冻死!
  各种迹象看起来,李景隆应该是建文帝的间谍。
  不是间谍,起码也是被收买了的建文帝一方叛徒。
  按说,朱棣和李景隆的第一仗,怎么看也应该是李景隆胜的,朱棣往南打,李景隆驱兵直进,几十万大军围住北平城。
  北平城是朱棣的老巢。
  围魏救赵,攻敌必救,围点打援,李景隆的战术是正确的。
  一度,李景隆的手下大将都督瞿能甚至打下了北平一座城门,把住了城门等着后兵一拥而入。然而,李景隆下令——撤退。
  "当年明月"说,这是因为李景隆妒贤嫉能,不想让瞿能立功,他要亲自攻城!
  不对。
  李景隆并没有攻城,他又给了北平城一个夜晚修好了城门,泼上了冰水。
  李景隆一开始准备的应该就是围而不打,把南方的主力部队领到北方游玩,以让南方之地任朱棣作为。
  李景隆叛变了。
  朱棣知恩图报,对李景隆很好,能给的都给了。
  朱棣登基之后,李景隆功赏第一,群臣之首。
  群臣不答应,一个无能降将,凭什么做第一?朱棣说:"我说他第一就第一。"
  维护至极。
  群臣开始疯狂的攻击,到最后,连李景隆兄弟二人造反的证据都被制造出来,呈到了朱棣面前。
  "陛下,李景隆兄弟要造反。"
  以朱棣的狠毒,连自己姐夫都杀,应该杀人了吧?
  朱棣把李景隆叫到跟前说:"你别和他们斗了,他们人多,太闹腾了,你安享晚年去吧!"
  以国公之爵赋闲在家。
  后来,李家兄弟大概有点持宠生骄,因为政治上不能作为了,开始"广治田产","养奴蓄婢",其实就是抢人家土地,霸占人家男女人口。
  又被告到了朱棣面前。
  依然是污蔑李景隆造反,称李景隆养奴蓄婢是蓄兵,一如皇上您当年在燕王府大肆买奴仆,广治田产是继续经济力量。
  残暴狠毒杀人无数的朱棣依然没有大开杀戒。仅仅剥夺了李景隆的爵位,软禁了起来,养了他一辈子。
  一如蒋介石养张学良,养孙立人。"恩养"。
  李景隆是朱元璋外甥李文忠的儿子,此人略通文墨,武艺也是稀松平常,但他很会做人。
  燕王朱棣造反时,他被建文帝派上了前线,统领全军。李景隆儿时很受朱元璋宠爱,他那时经常去皇宫里玩,燕王朱棣就是他儿时的铁哥们。对于朱棣的能力,他是心知肚明的,但建文帝把他派上了前线,无论如何他都是要与朱棣开战的。朱棣对李景隆了如指掌,所以在与李景隆的军队作战时,他一点压力都没有,反倒是李景隆心理压力过大,在与朱棣所统领的燕军交战时,次次败北。次次打败仗,但李景隆依旧不死心,屡败屡战。后来建文帝急了,你李景隆老打败仗不行啊,就撤了他的军职,顾及面子,也没有过多追究他的责任。
  后来,建文帝又相继派出名将盛庸、铁铉、平安,但依旧抵挡不住燕王朱棣南征的大军。李景隆彻底释然了,不是我不行,而是燕王朱棣太厉害了。"识时务者为俊杰!"夜深人静的时候,他总是一个人琢磨这句话。
  再后来,朝中出现了无将可派的局面,无官一身轻的李景隆又被建文帝起用,让他镇守南京城门。李景隆眼见建文帝的帝位难保,于是他就做个顺水人情,打开南京城门,放儿时的铁哥们朱棣率军入城。
  朱棣登基,李景隆成了大功臣。
  据《明史》记载,朱棣入城后,杀齐泰、黄子澄、方孝孺,并铲除其家族。因连坐结党之罪而死的很多。曾经与朱棣作战的名将耿炳文被抄家,耿炳文本人自杀身亡。
  李景隆心里那个美啊,心里嘀咕,还是识时务者好,要不也和耿炳文一样。
  李景隆后来屡遭朝中大臣弹劾,但他都能逢凶化吉,一一躲过。李景隆直至永乐末年才去世。
  李景隆虽无大才,但其在人生的关键时刻却能把握住机会,不得不说他还算是识时务者吧。历史上的刘禅不也是这样的人吗?(小司马讲史文,图片转自网络侵删!)
  李景隆,是明朝开国功臣李文忠之子。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朱元璋很喜爱李文忠,就收他为养子。
  李文忠在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的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明朝建立后,他又多次带兵攻打元军残余势力。其因功被封为曹国公,曾主持最高军事机构大都督府和主管最高学府国子监。
  后来李文忠于四十六岁时离开人世,他去世后,追封他为岐阳王,谥号武靖,同时还得以配享太庙,其肖像挂在功臣庙里,位列第三,其子李景隆承袭曹国公的爵位。
  李文忠在明朝开国功臣中。他的结局算是不错的,至少生前没有遭到朱元璋的诛杀。
  朱元璋后期,因为太子朱标因病去世,皇太孙朱允炆仁厚有余而魄力不足,朱元璋担心他一旦驾崩,朱允炆震不住那些功臣悍将。所以,朱元璋心里开始猜忌他的功臣们,不愿他们再继续掌握兵权。
  但是,能真正做到淡泊名利、功成身退的又有几个呢?又有谁会心甘情愿的把兵权交出去呢!
  既然如此,他们不愿交出兵权,朱元璋就开始屠杀功臣,结果他的那些功臣们几乎被他屠杀殆尽。当然还是需要留下几个名将来辅佐朱允炆的。比如李景隆,李景隆虽然是承袭的爵位,但他喜爱读兵书,深得朱元璋的器重。所以他可谓是朱元璋给朱允炆留下的一个心腹大臣。
  后来朱允炆登基为帝,是为建文帝,李景隆就名正言顺的成了建文帝的心腹大臣。
  建文帝为帝后,为了稳固帝位、决定削藩,结果他削藩不成,反而让燕王朱棣起兵,引发了一场靖难之役。
  燕王朱棣兵虽少、实力虽没有建文帝强大,但是朱棣很有韬略和能力,在正确的部署下,打的朝廷军队节节败退,之后朝廷就对李景隆委以重任,封他为大将军,让他带领五十万大军征讨燕王朱棣,同时朝廷还赐李景隆有"便宜行事"之权,可见建文帝朝廷是对李景隆寄以极大厚望的。
  然而,李景隆虽然名气大、又是带着大军气势汹汹的,但却被现实打脸,在战场上他接连战败,于是就坐罪夺职,被召回京城。
  后来朱棣大军打过长江,兵锋直指南京。在燕军到南京金川门时,曾深受朱元璋器重、是建文帝心腹之臣的李景隆却开门投降、迎接朱棣大军入城,史称"金川门之变"。
  那李景隆打开南京金川门迎降朱棣大军,他的下场如何呢?
  李景隆开门投降功劳不小,开始的时候,朱棣也曾确实给他很大的封赏和很高的地位,但好景不长,最终还是被削爵圈禁。
  燕王朱棣靖难之役成功后,他登基为帝,是为永乐皇帝。李景隆因功被封为奉天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子太师,李景隆的这些封号都高官阶,体现出朱棣刚登基时对他的重视。
  当时可也能是因为朱棣刚登基不久,需要稳固人心,所以才会如此。
  在当时每当朝廷有大事要商量,李景隆都排在班列之首,可见他当时的地位之重。
  然而,李景隆虽有开门迎降之功,但他终究是降将,如今却受到永乐皇帝的如此重视和得到如此地位,这就让追随朱棣靖难的功臣们不服,所以后来就不断有人弹劾李景隆。
  开始几次对李景隆的弹劾,朱棣还不闻不问,但后来成国公朱能联合大臣一起弹劾李景隆:说他欲和弟弟李增枝谋反,这一次,朱棣就直接罢了李景隆功臣封号。同时还不让他上朝。朱棣这意思就是要彻底踢开李景隆了。
  但事情并没有到此结束,没过多久,又有人弹劾李景隆:说他在家中接受家人跪拜,跪拜之礼就如是君臣之礼,这一次朱棣又夺了李景隆的爵位,并把他和家人软禁在家中,同时还抄了他的家,李景隆气不过,就不想活了,于是就绝食十日,但他命太大,结果还是没死。
  李景隆是在永乐二年的时候受到连番弹劾而被削爵圈禁,直到永乐末年他却离开人世,失去自由的生活,又怎么会好呢!
  读建文帝历史,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在明知道李景隆是卧底的情况下,还坚持用他,不治他罪,是匪夷所思的。所以,笔者推测,这是被朱棣改过的明史,或者是建文帝自身的思想有问题。
  若说最成功的卧底,必定是李景隆莫属。他最大的功劳就是为朱棣挣下了大明江山,因此,朱棣毫不犹豫的封他为头号功臣。
  (李景隆剧照)
  那么,朱棣是如何发展这条内线的呢?
  朱元璋的爹朱五四生了一堆孩子,第二个女儿朱佛女,嫁给了李贞。并且,李贞这个二姐夫经常接济朱元璋一家。
  二姐朱佛女生了一个孩子叫李文忠,然后在这个孩子十二岁时,去世了。
  那时候天下大乱,到处在打仗,李贞带着李文忠到滁阳投奔小舅子朱元璋,老朱看到亲戚,自然欣喜不已,遂把李文忠留在身边调教,后来李文忠成长为一代名将。
  而李景隆正是李文忠的儿子,燕王朱棣是他的表叔,建文帝朱允炆是他的表弟。
  (李景隆和朱家的关系)
  1392年,太子朱标病死,空出来的太子之位,便有了四个嫡子眼红,分别是: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他们的母亲都是马皇后)
  1395年,朱樉得瘴疠病死;1398年3月,朱棡病死;剩下燕王朱棣、周王朱橚这两个同胞兄弟作为皇位嫡子继承人选。
  本来,朱棣作为在世最年长的朱元璋嫡子,论资格,最有资格登临大宝的。但,偏偏朱元璋在世时,朱标病死后就马上立了朱允炆为皇太孙。
  加之朱棣时时被姚广孝撩拨造反,内心早已如野火一样,万丈燎原了。
  "燕王与(姚广孝)语甚合,请以从。至北平,住持庆寿寺。出入府中,迹甚密,时时屏人语。"——《明史·姚广孝传》
  姚广孝是在1382年,就到北平做朱棣谋士;1392年,朱标病死,立皇太孙;1398年,朱元璋去世,这期间,朱棣和姚广孝已经密谋了十几年了。
  这十多年,他们暗中拉拢了多少人,早已不可考察了,可以确定的是李景隆一定是被拉拢了。
  (朱棣和姚广孝剧照)
  虽然史料被朱棣改过,但是还是可以看出一些端倪的,比如朱棣靖难成功后,他把最大的功劳分给了李景隆,史料如下:
  《明太宗实录·卷十二》:"以曹国公李景隆、尚书茹瑺、都督同知王佐、都督佥事陈瑄有默相事机之功,加封景隆为奉天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子太师、曹国公,增禄一千石,通前四千石,子孙世世承袭,赏银四百两、彩币四十表里、钞四千贯。"
  这个"默相事机"直接说明了李景隆是朱棣的人,说白了就是卧底的见机行事。
  因此,朱棣一听到是外甥李景隆接替耿炳文的军权时,他直接高兴得大笑,说:"这是个富二代,不足为虑。"其实心底估计都笑傻了,朱允炆竟然用着了他安排的卧底。
  燕王闻之喜,语诸将曰:"李九江,纨绮少年耳。"——《明史·李景隆传》
  然后,放心的让他大儿子朱高炽守北平城,当时北平城才1万守军,将要面对李景隆的50万大军,就算是一头猪来领军打仗,大头兵的尸体也能填满护城河,填到城墙高度了。
  (朱高炽剧照)
  但是,朱棣却丝毫都不担心,亲自带主力大军救援永平,直趋大宁,抓住宁王,得到宁王掌握的朵颜三卫,实力猛增。
  试想,若李景隆不是他朱棣的卧底,怎么放心把老巢交给只有朱高炽和1万兵力留守?
  只要先确定了李景隆的卧底身份,后面对他的屡战屡败,也就能理解了,甚至后面直接打开了南京城门,朱棣也投桃报李的给予他最大的功劳封赏——位列群臣之首。
  "燕王即帝位,特进景隆光禄大夫、左柱国,增岁禄千石。朝廷有大事,景隆犹以班首主议,诸功臣咸不平。"——《明史·李景隆传》
  之前,御史大夫练子宁。在李景隆多次败仗时,就推断他是内奸,叫建文帝杀了他,但是建文帝不听,所以,被朱棣得了天下。
  (建文帝剧照)
  朱棣登基后第二年,就想把李景隆打发掉,不让这个无能的二世祖占据百官之首的高位,因此他指使郑赐诬蔑李景隆有谋反之心。
  其实,李景隆一没兵权,二没人望,三无能力野心,四又不是朱家嫡系血脉;怎么可能图谋不轨?就算有人拿刀架他脖子上也不敢谋反啊。
  后来,朱棣又指使群臣对李景隆发起攻击,成国公硃能、吏部尚书蹇义、六科给事中张信、礼部尚书李至刚等全部污蔑李景隆包藏祸心。
  礼部尚书李至刚等复言:"景隆坐受阍人伏谒如君臣礼,增枝蓄僮仆无虑千百,意叵测。"——《明史·李景隆传》
  朱棣遂把李景隆的爵位家产都撸干净了,并把他软禁在家。
  李景隆尝试过绝食十日自杀,却死不去,一直活到22年后,永乐末年才死。
  问题来了,建文帝为何不杀屡战屡败的李景隆,还依然信任他,给他大权,这是基于什么原因?
  文:梁生
  说到靖难之役,建文帝不败,天理难容。
  从道义上说,他是师出有名,堂堂正正;从实力上讲,他占据中枢,集一国之力围剿一地藩王;就是单以统兵打战的武将论,他拿的可是如徐辉祖、盛庸这等王炸般的人物。但是他却偏偏用了李景隆这个草包。
  通常草包都具有迷惑性,比如外表光鲜,李景隆便是如此。他的父亲乃是明朝开国功臣曹国公李文忠,而他举止雍容,喜读兵书,让人一见之下,不由得都要赞一声"将门虎子"。建文帝朱允炆显然也被他这华美的皮囊所迷惑,视其为心腹,并加于重用。
  靖难之役一开始,建文帝运气不错,出手就是王炸,直接就把徐辉祖甩了出来。
  这徐辉祖可是大明开国第一武将徐达之子,能谋善战,处事老辣,打起仗来真有乃父之风。他一上场,朱棣差点就被他整得歇菜了,就差没有挖坑埋尸了。
  照理来说,再这么打下去,朱棣应该是没有机会了。却不知这建文帝哪根筋搭错了,在这局势全面占优的情况下,突然临阵换将,将徐辉祖调离一线,理由竟是南京乃首善之区,更需要徐辉祖这样的栋梁之才镇守保卫。
  这可真是奇葩了!都说"宜将剩勇追穷寇",此时朱棣的靖难大军尚在河北一带,距南京还有千里之遥,南京城哪来的危险一说。你不乘胜追击更待何时,难道说你非得等朱棣缓过气来和你血战一场,才配得上你"天子之师"的威风?
  这不是找虐吗?
  结果朱棣不负建文帝所望,在真定大败顶替徐辉祖上阵的长兴侯耿炳文。
  如果在这个时候建文帝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重新起用徐辉祖,那么这鹿死谁手还真未可知。但天子有错吗?天子会犯错吗?这不可能!所以建文帝压根儿没想到让徐辉祖"啪啪"来打自己的脸,而是将目光投向了"草包将军"李景隆。
  这就是典型的"鱼找鱼,虾找虾,乌龟配王八",两个草包看对了眼。建文帝对他行"捧毂推轮"之礼,赐"便宜行事"之权,让他挥师五十万,杀向北平。
  其时的北平宛如一座空城,只有燕王世子朱高炽率万人留守北平九门。李景隆甫一出手,就尽显其草包气象,以五十比一的压倒性优势,居然屡攻不下,以致功败垂成。
  等到朱棣回师救援,李景隆更是束手无策,尽抛辎重,大败而逃,退至德州方才停下脚步,大军休整,以图来年再战。
  即便如此,建文帝依然认为李景隆用兵不顺并非无能,而是权柄大轻,不利调度节制各路人马,是以授"专征伐"之权,合兵六十万,于次年四月与燕军在真定决战。
  李景隆果然不负众望,再一次被燕军击败。建文帝只得将他召回南京。至此,这两大草包联手,将一盘乱下乱赢的稳胜之局下成了必败之局,丧师数十万之巨,攻守形势逆转,朝廷从此失去了组织大规模战役的能力。
  两年之后,朱棣挥师南下,打过长江,直逼南京。建文帝求和被拒,李景隆居然打开金川门请降,致使南京沦陷。
  朱棣登上皇位之后,竟封李景隆为第一功臣,每逢朝中议事,位于百官队列之首。靖难诸臣无不愤愤不平,谁都没有想到朱棣居然给予一名降将的待遇如此之丰。
  朱棣此举难免有收卖人心之嫌,但是在他内心深处,他恐怕还真的视李景隆为自己人生中的一大贵人。若非李景隆一番如蠢猪式的神操作,自己能坐得这天下?嘿嘿!做梦去吧。
  然而自古以来,卖主求荣者都不可能有太好的下场,遇上明君更是如此。当朱棣稳定了天下局势之后,他腾出手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收拾李景隆。
  因为他的心里非常清楚,李景隆既然能出卖建文帝,当然也能出卖他明成祖。前车之鉴,时不久远。

1983年,邓小平为新雷锋题词,担心写错,马上请专家进行修改01邓小平题字上世纪八十年代,军中有一个优秀干部,先后二十一次立功受奖,被誉为八十年代新雷锋。他就是朱伯儒。朱伯儒,1938年11月出生于广东高州镇江镇荷村一个普通家庭。1953年钱穆国都不可设在江南点击标题下面蓝字,轻松关注我钱穆的国都之论,乃上世纪四十年代之说。作为一代宗师术业之内说什么都无所谓的,何况国都之论主要涉及历史地理文化地理经济地理等学科。问题是近年来看到一些文章活到90多岁,一生无子的清宫女仆,为何康熙甘愿为她千里送药?公元1705年八月,康熙皇帝命人快马加鞭的将一包形似草根一样的草药西伯噶古纳,送到皇十二子胤祹手中。并嘱咐他说速将将这草药放进鸡汤里,给额涅喝,你还要告诉额涅,这是他送来的一种草根19张颠覆想象的老照片日军用脚开枪自杀,美军对日军补刀19张历史老照片日军用脚趾扳枪自尽,德军救出墨索里尼,英军在北非泡澡011940年5月,上图这三位划船的德军有面熟的吗?49岁的他刚升职为德军第7装甲师师长。该装甲师归A集团军群第4架美机击落苏联客机,苏联要求赔偿无果,两天后展开疯狂报复1953年7月27日,关于朝鲜战争的谈判已经接近尾声,各方都已经签署了停战协议,苏联在朝鲜的军官也回到了我国的大连,准备搭乘飞机返回海参崴得基地休养之后回到莫斯科,但是就在飞机起飞华野围攻黄百韬死伤惨重,粟裕严禁上报伤亡数字!事后才知高明华野围攻黄百韬伤亡惨重,粟裕严禁上报伤亡数字!事后才知高明文九鼎鉴史编辑九鼎鉴史淮海战役作为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之一,其惨烈程度远高于我们的想象。战役结果更是直接影响到了整个战局的1971年,毛主席服完安眠药做了什么指示,竟然会让护士长再三确认吴旭君,女,汉族,福建德化人。1932年出生,1949年毕业于上海国防医学院护理科,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吴旭君1953年至1974年任毛主席保健护士长,负责毛主席的卫生保健工皇帝的反面极端对姐姐姑姑下手对祖宗无礼,最终十七被弑一个让史书记录在案的皇帝,不仁不孝淫纵无度,罪盈三千他叫刘子业,是南朝宋国第六位皇帝,或许是因为年幼曾受到过刺激的太子,造成他继位后不顾伦理,狂悖无道,最后只活到十七岁。刘宋第六位朱元璋是如何从乞丐做到开国皇帝的?难道他真的是天生的真龙吗?历史有一种习惯的看法,认为朱元璋是一位平民皇帝。大体觉得他的身世没有贵族血统。可就是这样一个出身低下的人物,依靠智慧和胆识,建立了大明王朝。甚至有人对他不断进行神话,说他是什么真龙中国古代最败家的10大皇帝,杨广排名第一,唐玄宗上榜了所谓的败家,就是挥霍浪费,使家业败落。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皇帝,在即位时候,拥有的是大好江山和千年一遇的盛世。然而,经过自己的一番折腾,就将大好江山葬送,将盛世搞成乱世。那么中国历清朝第二皇帝皇太极(入关前)努尔哈赤第八子,清朝开国好皇帝。庙号就是清太宗,在位统治来振兴。少年随父去征战,推举蒙古(后)金大汗。加强集权来改革,征服朝(鲜)蒙(古)是战略。重用汉将很明显,志在夺权全国(政)
说谍中国古代各种谍报技术的精妙之处,有些流传至今仍在使用密码,是各种间谍活动中最常用的工具,也是间谍题材影视作品中最多渲染的手段。中共第一本自编密码是周恩来的豪码,邓颖超是中共第一个译电员。抗战期间,重庆黑室破获的日谍大地小说密码等。而中国最后一个皇太子文历史九点半20世纪30年代的北京街头,一名白发苍苍的老仆人,弯着腰,吃力的寻找着地上散落的每一根白菜帮子和剩菜,老人不是要拿回家喂阿猫阿狗,这是他和少爷的晚餐。回到家中,白菜帮子他是三国里最有骨气的国君,宁做刀下之鬼也不当亡国之君在君权神授的古代,九五至尊的皇帝无疑是凌驾于一切的信仰,一个运行正常的古代社会体系之下任何人在皇帝面前都会黯然失色。然而就有这样一位皇帝却死在了自己臣子的门客手上,他就是大魏皇帝曹二战中的维也纳仲裁,帮助匈牙利将国土从9万扩充至14万平方公里维也纳仲裁是苏德战争爆发之前,德意志第三帝国作出的解决东欧国家间领土争端的仲裁。其中第一次维也纳仲裁发生在1938年11月,匈牙利如愿以偿地获得斯洛伐克南部1。04万平方公里的狭长官渡之战时,如果刘表从背后偷袭曹操,有可能得手吗?最近我在写作豹眼中的官渡之战,其中提到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刘表当时的态度。根据我所了解的史料,如果刘表当时从曹操背后下手,曹操必败无疑。建安五年(200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相持不下秦始皇为什么重用赵高?赵高是秦国著名的奸臣,是大秦帝国灭亡的罪魁祸首。那么,一向有识人之明的秦始皇为什么要重用赵高呢?第一,赵高出身寒微,凭自己的本事闯出一片天地在历史上,赵高是一个著名的小人。不过,不北大荒为何要退耕还荒?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这是人们曾经用来形容北大荒的一段佳话。北大荒地处我国东北地区,具体是指黑龙江省嫩江流域黑龙江谷地与三江平原的广大荒芜之地。如今的北大荒实际成了黑龙江史记记载,武王杀死纣王时,是先连射三箭,再用黄色大斧砍下其头颅对待纣的宠妃,也先连射三箭,用黑色大斧砍头颅。为什么要这么操作?有些答主回答的是什么阴阳五行说,实在是太扯淡了。柏舟这里就先说一下黄钺和玄钺到底是什么,其实就是一把铜斧和一把铁斧。商朝主要是青铜器文明,所谓的黄钺基本上就是黄铜斧无疑了,虽然商朝唐朝贵族的三宝昆仑奴新罗婢菩萨蛮,他们奇在何处?说到唐朝,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梦幻般的贞观盛世,能征善战的李世民偃文修武的魏征运筹帷幄的房玄龄百战百胜的神将李绩等英雄,但我们今天不谈英雄,主要谈谈唐朝贵族家里的三宝昆仑奴新罗婢菩萨在美共的眼里,我们才是灯塔国自从在上个世纪90年代时期,苏联解体之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就遭到了非常沉重地打击,全世界一直到现在,仅仅剩下5个社会主义国家,分别是朝鲜越南古巴老挝以及我们中国。就此之后,社会主义武则天篡唐时,罗家将,薛家将,秦家将为什么不出来?在哪里?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应该了解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武则天篡唐时,大唐已经建立了几十年了,一代英主李世民已经去世几十年,李治也去世多年。可以说,大唐的贞观盛世已经接近尾声了。回到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