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杜聿明有着极强的军事指挥能力,为什么最终被陈诚所代替?

  杜聿明可谓是饱受争议,有人说他能力平平却为蒋介石所重用,也有人说他有着极强的军事指挥能力。
  陈诚,我们应该已经很熟悉了,是蒋介石心腹中的心腹,嫡系中的嫡系,是得到蒋介石赏识并有意培养起来逐步取代何应钦的人,是被蒋介石视为臂膀的人物。
  杜聿明在云南为蒋介石拔掉了龙云这颗眼中钉后,给蒋背了黑锅,被撤了职,但是,蒋介石却为这位心腹准备了更好的职位,让他任东北保安司令,主持东北事务。蒋介石将战略重心定在东北,却让杜聿明去东北,可见蒋对杜是如何的厚爱了。
  1947年在东北民主联军的攻势下,国民党军节节败退,不得不开始收缩防线,7月蒋介石派陈诚到沈阳,批准杜聿明离沈赴沪问医,8月陈诚再飞沈阳负责全权处理东北事务。
  所谓的"杜聿明被陈诚所代替",应该便是这件事。
  蒋介石为什么让陈诚"代替"杜聿明?
  一
  杜聿明最开始在关麟征25师任职,但是无形中受到了关麟征的压制,总感觉没办法施展,也难以获得赫赫的战功,战打好了也是关麟征的功劳,所以在指挥25师在古北口打了一场战役展现已经的才华后便毅然离开了25师。   杜聿明的崛起离不开徐庭瑶的赏识和提拔,在离开25师后杜聿明去了中央军校进修并等待机会,果然很快他又得到了徐庭瑶的提拔,后来更是在徐的举荐下当上了国军第一个机械化师——200师的师长,后又当上了由200师改编成的第5军军长。杜聿明带着第5军参加了昆仑关战役,在此役中表现优秀,击毙了日军少将中村正雄。昆仑关战役体现了杜聿明的作战特点,可谓是稳中带狠,狠中带险,然后在险中求胜。   但是,最后带着中国远征军在缅甸战场上的表现却又不得不让人质疑他的水平,败走野人山,葬送国军数万好男儿。   二
  蒋介石用人喜欢用忠心、听话的人。   杜聿明在缅甸时最后的表现让人摇头甚至鄙视,但是蒋介石却很满意,为什么呢?因为从野人山撤退是蒋介石的命令,杜聿明败走野人山正好说明他听话、忠心,所以蒋介石要重用杜聿明,因为用着很放心。所以,蒋介石让杜去解决龙云,然后毫不犹豫地让杜背黑锅,接着直接安排他去东北。   杜聿明愿不愿意去东北呢?他不愿意,因为他认为卫立煌熟悉东北军务,也更适合在东北,同时他也认为国民党的战略重心应该放在山东、放在徐州。但是最后他还是去了,因为是蒋介石让他去的,他不能、也不敢违背蒋的意志。 他对蒋介石说,我认为徐州比较重要,如果校长认为葫芦岛重要的话,那么您决定好了。可见,只要是蒋的决定,他都会毫无余力地执行,结果廖耀湘部被打得几乎全军覆没,东北也落到了我军手里。   杜聿明在淮海战役后也不无无奈地感叹,不是我杜聿明不能战,是蒋介石瞎指挥。   三
  杜聿明始终认为不应该将筹码全压在东北,战略重心应该在山东,在徐州,对于东北局面他不如卫立煌熟悉,所以他没有最好的应对策略。   1944年11月,陈诚取代何应钦成为军政部长。   1946年5月,国民政府成立国防部,陈诚任参谋总长兼海军司令,此时的陈诚可谓是代蒋介石掌管全国陆海空军权,成为蒋介石以下最高的军事长官。   杜聿明在东北不仅没有打开局面,反而让国军在东北陷入了更深的泥潭,地盘越打越少。蒋介石在东北压了这么多筹码,他能不紧张吗?但是,蒋介石也不甘心这么放弃东北,所以便让陈诚去东北看看情况。1947年7月陈诚奉命去了沈阳,然后回去向蒋介石说明了情况,等到了8月便直接去沈阳接管了东北军政。   四
  陈诚去东北是打着去收拾残局的主意去的,蒋介石也如杜聿明的愿让杜去了徐州。在从属关系上,陈诚管着全国陆海空军权,杜聿明显然是陈诚的下属,陈诚是以长官身份去接管东北指挥权的,杜聿明也乐得离开东北去徐州,因此用"代替"这个词也有不妥。   蒋介石让杜聿明离开东北去徐州,不是因为不相信他的能力,恰恰相反,正是因为相信他的能力。   杜聿明之前极力主张战略重心放在徐州,东北只要坚守即可,蒋介石因为不肯听杜的意见致使东北几近易手,所以想起了杜聿明,蒋希望派杜去徐州,在徐州挽回东北所带来的颓势。   所以,陈诚的"代替",对杜聿明并不是因为蒋介石对他失望、对他失去信心。   杜聿明虽然军事指挥能力不错,但是资历浅,级别低,而国军恰恰是特别讲究资历和级别的。所以,在整个解放战争过程中,在每个位置上都不是以正职负责指挥,而是以副职身份负责指挥。无论在东北还是还是在淮海战役中,他都是以副职的名义协助正职进行指挥。在东北起初是辅佐熊式辉,后来是协助卫立煌,在淮海战役中则是协助刘峙。   为什么出现这种局面呢?解放战争初期,国军抢占东北的时候,海运过去的第一波部队中,新一军和新六军两个五大主力部队,都是在印度支那远征军时期编练起来的,都是黄埔系军队。这样的军队,其他国军高级将领是很难只会得动的。杜聿明在远征军时期就曾先后担任军长、副总司令,所以对这两支骨干部队指挥起来更顺手。   在淮海战役中,也是同样的情况。本来曾经想过合并华中与华东两个战区,由白崇禧负责指挥,但白崇禧拒绝了。最后委员长只能派出了国军著名的福将刘峙去坐镇。刘峙的资历是足够的,但是能力平庸,并没有实际负责军事指挥的能力。所以,最后又决定给刘峙派一个军事指挥能力比较强的副手,来负责实际的军事指挥。一开始选定的是宋希濂,后来又改为杜聿明。   也就是说,杜聿明在解放战争时期被委员长当作救火队长使用,一会儿放在东北,一会儿放在徐州,是出于两个原因,一个是因为派系斗争,黄埔系的军队他不愿意教给其他人来指挥,交给黄埔嫡系的杜聿明,他更加放心;另一个原因则是杜聿明当时的资历和级别都还不足以独立负责一个大战区的指挥,所以只能去给别人当副手。   解放战争初期抢占东北的时候,军事和行政是两套班子,各自干各自的,杜聿明只负责军事,不干预行政方面的事务。而在解放军退到松花江以北之后,委员长认为大局已定,接下来要进行一定的建设,就需要资历更深、级别更高的人去负责。而这时候参谋总长陈诚和国防部长白崇禧互相拆台,搞得不可开交,所以委员长决心换人,就把陈诚派到了东北,接替杜聿明。   陈诚到东北以后,权限要比杜聿明大很多,他是军政一把抓,不只是负责军事指挥,也能够指挥东北的党政系统,是东北的最高军事、行政长官。这种权限是杜聿明从来没有获得过的。但陈诚的军事指挥能力其实很平庸,不仅白崇禧这样的名将看不上陈诚,就是杜聿明,其实也看不上陈诚。陈诚到东北以后,权力很大,全面负责。结果被解放军通过春季攻势、夏季攻势和秋季攻势几波进攻打得丧师失地,陈诚颜面尽失。   东北被陈诚搞成了一个烂摊子,委员长才觉得他不能再在东北指挥下去了,陈诚自己也不愿意再在东北待着了。委员长就又开始物色人去替代他,最后选中了卫立煌。本来卫立煌也不愿意去,觉得东北的局面已经被陈诚搞得一团糟,他去了也只是背黑锅,所以他也不愿意去。陈诚没办法,只好托病请求回南京治病,并让他老婆去找卫立煌的老婆,说陈诚再在东北待下去,身体就要不行了,请卫立煌赶紧去。   卫立煌到了东北以后,陈诚才赶紧跑回到南京。解放战争初期,白崇禧当国防部长,陈诚当总参谋长,但军事指挥主要是总参谋部在负责,白崇禧实际上插不上手。陈诚本以为自己到东北以后党政军一把抓,是可以稳定东北局面的,可以顺手捡便宜,没想到被解放军打得丢盔弃甲,丧师失地,最后又灰头土脸的跑回了南京。   以军事指挥能力来说,陈诚当然远不如杜聿明。但国军非常讲究派系和资历,杜聿明到在淮海战役中被俘,也只是中将。虽然他在东北和徐州两个主要战区担任过副总司令,但他的军衔和他手下的兵团司令都是同样的级别,和大多数军长也都是一样的中将。陈诚就不一样了,陈诚早就是上将了。所以,杜聿明在高层还要依仗何应钦撑腰,而陈诚就不需要了,他本身就是大BOSS。   陈诚到东北这段失败最可疑,就算陈诚指挥水平有限,但他带去的副手罗卓英却不一般,抗日时指挥过淞沪罗店,南京,武汉,长沙,南昌,上高,缅甸等重大战役,从土木系十八军军长干到远征军司令,5大主力全带过,完全具有独当一面的能力,这次与铁哥们联手反而象无用的草包一样!陈资历比杜还老,在东北,陈看不清局势,认为国军胜利是必然,怕杜轻捡荣光就请缨出东北,蒋和陈一样格局不高,肥水留自田就让陈误事执掌东北军政。这是47年蒋的大败笔!   国民党在东北的失败源于劫收,连东北元老莫德惠都看不下去,失了民心。当初李宗仁向蒋推荐黄绍竑去任东北行辕主任,说因为东北沦陷日久,需黄那样清廉高效能干的人。结果蒋忌桂,还是用谪系的熊式辉。结果先败于政治,再败于军事。杜聿明,林彪,粟裕的手下败将。东北战事初起,杜聿明各方面都处于优势,但不能把优势转变胜势,在林彪的逐步打击下,扔下一烂摊子,装病回到南京。淮海战役,国民党称之为徐蚌会战。国民党八十万对共产党六十万,天上有飞机,地下有坦克,按常理是稳赚不赔的买卖。先有刘峙,后有杜聿明在粟裕面前是一败再败。国民党在东北虽然失败,但仍撤出几万部队,不至于全歼。淮海战役,国民党"完败。不知道现在的人都是啥心态,先捧张灵甫,后吹薛岳,现在又抬出来杜聿明,牛逼吹的又红又紫,有意思吗?做人,还是应该实事求是才好。   解放战争时期,杜聿明作为老蒋的救火队长,不管是东北战场还是淮海战场,杜聿明都有三个对手啊,老蒋,国民党军队,共产党。第一:对于老蒋的瞎指挥和直接干预,既要据理力争又不能违背老蒋,要知道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战场形式瞬息万变,也算是对得起老蒋啦。第二:对于那些派系林立的国民党军队,很多将领打起仗来不卖命,抢起钱来个个精神抖擞,比如孙元良,李延年等。第三,才是共产党军队,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老电影《淮海战役》,再结合当时的形式,若不是蠢猪刘峙,淮海现场是可以于共产党有一拼的,即使是到了最后撤退阶段,若按照杜聿明的方案,也可以把主力别出来不至于被歼灭。所以说,这三个对手联合起来打败了杜聿明,哪个贡献都不小。   杜聿明不能说是笨蛋,人家也是从战火中出来的,但相当于他的名声,相当于他的职位完全不相符,他是第一任远征军指挥官,结果让史迪威排挤,赶回来了,解放战争,新一军加入东北战场,一来三天攻下四平,一路高歌猛进打的林总要上山打游击,结果因为他和杜聿明的关系,老蒋把孙立人调走了,关键时刻摘果子,可惜没有摘果子的本事,后面的傻事更多,还有老蒋总是论资排辈,陈诚,何应钦在抗日,解放中就没有拿的出手的战绩,胡宗南抗日有些不错的表现,但对不上他的职位,结果彭总交他做人了,反而薛岳,孙立人这样的大将不受重用,就跟发配一样,一个海南岛,一个台湾岛,这时候可是风头正盛的时候,摆明是发配边疆呗。   老蒋,这个人那就是不放心,疑神疑鬼。在清醒的就算是儿子也会不适应的把作战。指挥权交给你。国民党将领打胜仗很多人都会嫉妒你。甚至陷害你。打多了胜仗就会功高震主。打了败仗会没事逃跑了不追究责任。所以说很多国民党的将领都习惯打了败仗逃跑。总比功高震主好吧,被人羡慕嫉妒恨。而且国民党的降是不可能一个人独立作战指挥。必须听蒋介石这个太上皇指挥。何况去送死送人头送武器装备也要听领。不得违抗。   明知是死会败,也得照蒋令,蒋令不可违,违者革杀无论这就叫做不成功,便成仁。国民党有名将也有废物垃圾,但老蒋。更多用的是垃圾和废物起码不会违抗命令,照做不误。擅长拍马屁。报喜不报忧。专门毒害坑惨白崇禧杜聿明,即使打了败仗。但也立了功。因为他们坑害了地方友军。老蒋总是说这些垃圾废物误他大事者也,又何尝不是老蒋误有能者禁贼严防啊,老蒋真是从不反省自己啊!   东北行辕主任熊式辉,杜聿明是身体不好无法坚持了才被替换的,事事证明陈诚适合搞经济不适合军事,情报系统缺失,戴笠一死,毛人凤这个做机关的的根本不会领导,加上政治上的失败,全方位的,不是几个人能挽救的。国军就是一盘散沙,分那么多派系,光中央军系中,大的派系就有中央军嫡系、旁系、边缘系。中央军嫡系里,光大的派系就有陈诚土木系、胡宗南系、汤恩伯系,小的派系还有关麟征系、王耀武系,等等等等,兵为将有,不失败才怪了。   1945年10月,蒋介石任命杜聿明为东北保安司令长官,成为首任进入东北的国军最高将领。意图收复东北。与东北民主联军在松花江一带对峙。   杜聿明毕业于黄埔一期,办事大胆果断,又忠于蒋介石。此次到东北,隐隐类似胡宗南"西北王",成为"东北王"。于是招揽人才,他的高参室就自行聘请了200多名将军。还大肆收揽伪军和地方部队,以用于后方防守和游击战。   1947年3月,国军在东北作战计划失利,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守。杜聿明又肾病复发,蒋介石决定收缩兵力,更换将领,替换杜聿明。   陈诚提出胡宗南与范汉杰两个人选,蒋介石则意属白崇禧担任东北行辕主任。李宗仁则推荐陈诚。于是蒋介石在8月最终决定由陈诚兼任东北行辕主任。   陈诚到东北后,总揽党政军大权。同时蒋介石亲赴北平,抽调傅作义部部分军队增援东北战场。   然而东北局势依然无法扭转。在东北民主联军9月发动的秋季攻势中,国军损失惨重。傅作义见势不妙,要求将他的华北军队撤回关内。陈诚只得请求蒋介石另选将领接替自己。还未等到蒋介石做出调整,东北民主联军紧接着在12月发起冬季攻势,刚刚组建的新编第五军在公主屯全军覆没。   面对接连失利,蒋介石亲自飞往沈阳,决定由卫立煌接替陈诚,出任东北第三任最高长官。1948年1月,卫立煌正式出任东北行辕副主任和"剿总"总司令。   然而大厦将倾,独木难支。即使蒋介石不停调兵换将,东北形式已是东北野战军囊中之物。1948年9月,东北野战军围攻锦州,决定历史的三大战役之首,辽沈战役正式打响,国民党军队全军覆没,遭受毁灭性打击,最后不得不吞下失败的苦果。   杜聿明与陈诚二人都非常清廉,蒋介石对两人寄予厚望。杜聿明是国民党少有的名将,陈诚其实长于政务,军事能力有限。后来在台湾经济发展中,陈诚就充分展示了他政治经济上的能力。   陈诚为人正派,看不惯东北严重的贪污腐败,本想有所作为,大力打击贪腐,却又火烧得过猛,撤换了大批杜聿明重要将领。连四平之战头号功臣陈明仁都被他撤职,对东北战局造成了很大不利影响。蒋介石后知后觉,不得不启用闲置多时的卫立煌。卫立煌手下又无亲信将领,处处受制,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虽然连换三任东北最高军事将领,其实蒋介石自己就是东北败局的始作俑者。   表面上是陈诚取代了杜聿明,但这不能说明杜聿明的军事指挥能力不行。而且就陈诚和杜聿明两人来说,蒋介石其实更器重的是杜聿明,毕竟杜才是蒋的救火队员。   两人都是老蒋的左膀右臂,蒋把自己的嫡系部队交给他俩带,杜聿明的第五军和陈诚的第十八军是老蒋的五大王牌主力部队中的两支。   老蒋的用人原则不是嫡系,绝没这个待遇。杜是黄埔系骨干,陈是黄埔的教官,杜是中将,陈是上将,杜的资历浅,陈称"小委员长",老资格。如此比杜要稍低一筹。   但作战比的不是资历。   抗战时期。老蒋迟迟没有把杜聿明派上场,那是因为好钢要用在刀刃上。   昆仑关之战时,老蒋就给杜聿明下了死命令。战斗开始时,杜聿明第五军对昆仑关守敌进行了猛烈的攻击。戴安澜师与日寇展开白刃战,首先占领了仙女山。   当晚各部乘胜进行夜袭,相继占领了老毛岭、万福村、441高地,最后占领了昆仑关,最后一口一口吃掉敌人,战斗打了18天,终于取得了昆仑关大捷。   这更让老蒋对杜的能力深信不疑。1942年让他率军入缅作战。本想着露露脸,可是战事失利。在撤退时,过野人山时损失惨重。估计老蒋要大发雷霆,可恰恰相反,老蒋还赏了他,本身从野人山撤退就是老蒋的意思。他需要的就是听话的人。   此后哪里有硬仗就把杜派向哪里,杜就像一个赶场救火的人。   1945年,老蒋把杜聿明派到东北。东北市重工业基地,老蒋打内战肯定要控制这里。   但杜聿明到东北后面临一个尴尬的问题。他只负责军事,而负责不了行政,他还有顶头上司东北行辕主任熊式辉。   国共双方展开了东北争夺战。至1946年中旬,东北的国军开始走下坡路了,其主要问题一个是熊式辉和杜聿明配合不力,熊式耀是政学系的,不是蒋的派系,无法节制军队。杜聿明又无行政权力。另一个是当官的贪污腐化,当兵的军纪涣散。这两个问题都无法解决,直接的后果,就是在战场上节节败退。   老蒋也明白,再往下打败事已成定局。所以他让陈诚接替杜聿明并不是不相信杜聿明。只是让陈诚来收拾这个烂摊子,而杜聿明要赶下一个场子了。   接着淮海战役开始。杜聿明又被指派到了淮海战场上,而这个时候的国民党军已经土崩瓦解。杜聿明也不可能有什么大作为。结果就是彻底失败,杜聿明也成了俘虏。   题主所说的应该是在抗战胜利后国军对东九省的争夺吧,其实当时杜聿明只是二把手,而国民党军政要员熊式辉则是一把手。熊式辉这个国民党政学系骨干,在接受东北之前,在老蒋眼里是哪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无论是军事能力还是政治水平都堪称一流,所以军政能力绝对不差,至少他在老蒋眼里是这样。再者还有杜聿明,其也是在抗战中脱颖而出的悍将,经历过的大小战役不下百次,军事能力不用多说。所以说在抗战胜利后老蒋给东北派去熊杜组合还是很有震慑力的,至于后面被陈诚替代,这其实多的原因还是在于东北国军局势的恶化。   而老蒋以杜为东北保安司令,以熊为东北行辕主任,这对组合从表面上来说堪称完美,但最终却并没有给老蒋带来希望。 其实熊式辉在东北的上任后面有着政学系极大的影响,在日本投降后,国共两党就对东北展开了竞争,而以政学系为首的一些老蒋的高级幕僚便向他提出了成立"东北复员委员会",并提出了七个接受东北的方案,最终得到了老蒋的认同,其中就有一个变东三省为东九省的提议,后来熊式辉便顺理成章的出任了东北地区的封疆大吏。   而杜聿明的上任则是熊式辉的建议,本来负责东北军务的头号人选是张治中,而熊张不合,最终杜聿明奔赴东北上任,而关麟征则接替了杜聿明的昆明警备司令一职。其实杜聿明在东北的前期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的,他率领国军是群追猛打,将我军林彪部的民主联军一度赶过了松花江,但这种情况并没有维持多久,首先是东北局势在熊式辉的管理下并没有得到改善。   这位国民政府很多治国方针和"戡乱计划"的制定者,在东北的管理上却一塌糊涂,其实这熊式辉自身是军人出身,但后面又改行成为政客,所以说在很多方面上就有了对杜聿明的牵制,政客从事军事总有太多顾忌,这也是老蒋爱犯的毛病。 而这杜是个典型的职业军人,尽管很多时候与自己的意见相背,但他也会执行命令。而这种弊端在我军势力得到增长之后愈发明显,在林彪部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后,国军情势急转直下,我军是一路向南推进,直到把国军赶到四平,要不是陈明仁死守四平,估计还会一路溃败,在这种情况下,陈诚登场了。   陈诚为什么能上任东北呢?一个原因是老蒋发现了熊杜的无能,准确的来说是熊式辉的无能,在大好情势下却接连失败,但老蒋从来没有给自己找原因。 在陈诚上任后,就开始搞反腐扩军,但国军战略上却趋于被动,由进攻转为防守,而我军却是在不断壮大,陈诚的上任并没有挽救东北局势,他的整军手法也对,确实能巩固局势稳定军心,但连陈明仁也被排挤掉了,这就有点匪夷所思了,至于杜聿明,他确实是跟随着熊式辉当了一次牺牲品而已。   而陈诚在上任没多久,国军在东北的局势直接到了生死存亡的地步,国民党内出现了"杀陈诚,谢天下"的口号,一时"小委员长"如丧家之犬,被老蒋发落建设大后方去了。而陈诚走后,换来了"虎将"卫立煌,但最终也无济于事,还是败在了我人民解放军之手。其实在那种情况下,国民党的腐败和溃退已经成为了必然,在东北广大人民眼里失去了民心,即使换谁都是一样的结果,唯一不同的只是时间问题罢了。我是略懂一二的四少,感谢您的关注和点赞!   谢谢邀请:   先简单介绍下杜聿明,杜聿明(1904一1981),陕西米脂人,国民党陆军中将,黄埔一期毕业。   蒋介石一般比较倚重浙江的同乡、黄埔毕业的学员,杜聿明就属于蒋的嫡系。1938年12月,杜聿明担任第五军军长,这支部队是抗日初期成立的唯一机械化新军,其属下像邱清泉、郑洞国、戴安澜、廖耀湘等都是一代抗日名将,在1939年12月,杜聿明率领第五军取得了"昆仑关大捷",1942年又率军入缅作战,担任远征军第一路军副司令。   1945年10月18日,杜聿明被任命为东北保安司令长官,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职务呢?这个职务主要负责苏军撤退后的驻防,军事上的调动、指挥,真正的一把手是东北行辕主任熊式辉。   按照国民党和苏联签的《中苏友好协定》,苏军应该将驻防交给国军,可杜聿明在同苏军交涉时十分困难,他发现营囗己被东北民主联军接收,为此向蒋提出,要想接收东北非用武力不可,于是蒋介石想方设法增兵东北,国共双方展开了东北争夺战。至1946年中旬,东北的国军开始走下坡路了,其主要问题一个是熊式辉和杜聿明配合不力,熊式耀是政学系的,不是蒋的派系,无法节制军队。杜聿明又无行政权力。另一个是当官的贪污腐化,当兵的军纪涣散。这两个问题都无法解决,直接的后果,就是在战场上节节败退。   随着民主联军"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的作战攻势,国军迭遭惨败,至47年下旬开始,国军不得不收缩战线,开始重点防守长春、沈阳、绵州等几座大中城市,由于交通线被切断,国军只能仰靠空投物资维持生存,整个形势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局面。   杜聿明面对东北的颓势积劳成疾,46年3月就去北平动了手术,摘除了左肾,现在更是一筹莫展以至旧病复发,不能亲事,于是在47年7月8日离开了东北,到上海治病去了。   47年9月2日,陈诚奉蒋之命,赴东北全面主持东北军政事务,兼任东北行辕主任,如果说是陈诚代替了杜聿明,这种说法好像不太恰当,如果说代替了熊式辉还差不多,但我认为陈诚到东北,是属于主政领导亲临前线全面负责更合适,不知大家怎么认为?   陈诚之前就是国府的参谋总长,属于中央一级的大员,东北的战事本身就是他的分内之事,这次到东北,只是亲临前线而己,不存在代替杜聿明,再说到了48年6月,东北野战军发起了"辽沈战役"之时,蒋介石为了挽救败局,不是又将杜聿明调回沈阳了吗?。   所以杜聿明尽管有军事才能,毕竟只是军队里的将领,把握不了全局,在危急关头还须中央级的大员坐镇方可,比如提拨军官,他就没有这个权力,比如惩治腐败也无能为力,各军之间的物资调济,军官互动,整编地方团队,裁并机构等等都无能为力,有的只是军队的作战指挥权。   陈诚到了东北后,虽然铁腕整肃了军队,处理了一批贪腐官员,但未时己晚,终究没能挽回国民党的败局,最后也悻悻地离开被卫立煌所代替。   谢谢阅读   杜聿明和陈诚不是一个层次的指挥员,杜聿明是充其量是可以冲锋陷阵的战将,而陈诚则是可以指挥全军的统帅,他们就像魏延和诸葛亮一样。   虽然国民党在东北打了败仗,但无论是谁都不能否认杜聿明的指挥能力。但杜聿明所经历的战争无不是局部战争,是在委员长或者其他人指挥下进行的战争。在这方面,杜聿明跟自己的黄埔同学张灵甫有点相似。张灵甫也是国军一员猛将,但要是让他独当一面的时候就会迷失自我、铸成大错。   当时陈诚到东北去也是替代熊式辉和杜聿明两个人,当时熊式辉在东北挑大梁,杜聿明是去辅佐他的。   东北的局势,明眼人都知道,那是一场不可能赢的战争。因为它是一场力量悬殊,极不对称的战争。不要说陈诚指挥,就是蒋介石指挥,孙膑和拿破仑指挥都没有一点胜算。   杜聿明虽然不善于统帅全局,但也看到了这一点。他在去东北之前见过老蒋,建议放弃东北,这样体面一点,可以全力以赴在关内跟共军决战。   老蒋也不是不知道其中的利害,但东北一战是国军跟共军的前所未有的第一场大决战,如果第一战就不战而退,后面的局势如何收拾,军心、民心如何振作,美国那边怎么交代。所以只有硬着头皮,几乎孤注一掷了。   杜聿明对东北一战没有信心,到了东北 也跟熊式辉面和心不合,老蒋对杜聿明也不放心。这样重要的战役,让一个没有必胜信念的主帅去指挥,换了谁都不放心。   偏巧杜聿明又有病了,需要疗养,蒋介石就顺势让杜聿明回去养病,让陈诚替换下了熊式辉和杜聿明。   陈诚是头脑非常清醒的人,对东北局势和国民党军纪的败坏都洞若观火,更明白东北是一盘输定的棋,但总裁重托,危难之际,不容推脱,总要有人收拾局面。   因此陈诚临危受命、赶赴东北。   到了东北马不停蹄开始整顿军纪,鼓舞士气、加固工事,开始他的新官上任的三把火。   可是国民党的军纪积重难返,尚需时日,岂能是一朝一夕就能见效的?陈诚临渴掘井,收效甚微,不由大发雷霆。   军中将领不服向老蒋告状,蒋介石知道东北那里无力回天,也做了最坏的打算,他怕陈诚有什么闪失,就把能力远远不如陈诚的卫立煌派去顶缸。   东北一战果然如杜聿明预料的那样,国军几十个师全军覆没,百十名高级军官被俘。   国民党高层的信心开始动摇,对战争前景开始悲观,这种情绪也蔓延到军中。可以说辽沈一战对国共内战产生了重大影响,敲响了国民党的丧钟。   回头再说杜聿明和陈诚。   不了解底细的人都说蒋介石心中偏爱杜聿明、重用杜聿明。但其实,陈诚在蒋介石心中的分分量才是最重 的,这一点从陈诚的经历就能看出来。   众所周知,蒋介石的亲信来自三个方面:一是起家时的患难弟兄,如陈立夫、陈果夫等。二是黄埔系学生,如张灵甫、杜聿明等。三是招降纳叛的土匪、军阀如李宗仁、白崇禧。而陈诚没有背景、没有靠山,跟蒋介石也不沾亲不带故,出头的机会要比杜聿明小的多。   而陈诚一个普通的大兵,从零开始靠着自己的真本事脱颖而出,受到蒋介石赏识和重用。1928年杜聿明还是一个不带长的参谋时,陈诚已经是国民革命军的警卫司令了。   陈诚在北伐战争和之后的 历次战争中多数都是率部独立作战,战功显赫。围剿红军的时候,三十多岁的陈诚被蒋介石任命为总指挥,在江西跟林彪狭路相逢,打败常胜将军林彪,接连攻克攻克红军根据地多个重镇,攻陷苏区首府瑞金。   而杜聿明军事生涯可圈可点的战争如长城抗战、淞沪抗战、和桂南抗战虽然屡立奇功,但无不都是在大兵团作战中一个配角。两人的军事才能和在老蒋心中的分量不能同日而语。   正因为陈诚在老蒋跟前的地位独一无二,老蒋才在1948年让陈诚担任台湾的军政一把手,为自己安排后路。   由此可见,陈诚是帅才,杜聿明是将才,二者不能同日而语,杜聿明被陈诚替换下也是情理之中的。   杜聿明的军事指挥能力到底有多强?   黄埔军校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一度成为国民政府的中流砥柱,在抗战战场以及解放战场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要说到在国民政府中表现最为出色的,纵横认为还真就非杜聿明莫属。   很多人肯定会拿"天子门生第一人",一连多少个"第一"的胡宗南来说事,实际上胡宗南表现真的是乏陈可点,属于温室花朵那一系列的,老蒋培养多年,抗战战场都没怎么让他上,专门看守在延安,结果最后辱了使命,什么天子门生第一人,说白了就是一个花瓶。   杜聿明可谓是一路打拼,凭借军功和能力一步步进入老蒋的眼线,并且受重用的人,在抗战昆仑关战役中,尽管杜聿明指挥下的第五军损失惨重,但是这却是一场国军进行战,并不是防守战,在该次战役中,国军沉重打击了日军,获得重大胜利,被称为昆仑关大捷,其后老蒋派出中国当时最精锐的部队组成中国远征军到缅甸作战,依然让杜聿明挂帅。   可见,老蒋对胡宗南和杜聿明都是偏爱,对胡宗南是宠,对杜聿明是信赖。   除了在军事上具有极强的能力,在政治上也极为洞察力,深得老蒋喜欢,比如在解决龙云的过程中,蒋介石要杜聿明去做工作,最后做成了,把龙云从云南拔了出来到中央任职,却对杜聿明心存记恨,因此,要求惩治杜聿明,老蒋没办法就和杜聿明说了,先将你撤职查办,很多人都会为此愤愤不平,认为老蒋卸磨杀驴,杜聿明则说"只要于国家有利,个人不计较任何名利地位。"   老蒋撤销杜聿明昆明防备司令后,还没等传达开,杜聿明刚离开昆明到重庆,任命杜聿明为东北保安司令长官的命令就下达了。抗日战争胜利后东北到底是怎样的局势?   当时东北实行的是二元政治,就是军事是军事,政治是政治,对于国民政府这样全国性的领导机构来说,排面必须大一点啊,另外,杜聿明资历的确太浅,主持东北军政一把手,还是级别不够。   所以,杜聿明只是东北保安司令长官,东北真正的军政一把手是熊式辉,职务是东北行辕主任,了解国民党的历史都知道,在抗战时期最主要的军事机构是战区,第一战区,第二战区什么的,到解放战争时期就变成了,绥靖区,绥靖公署,实际上行辕比绥靖公署还要高一级。   老蒋的出发点很好,熊式辉抓政治,杜聿明抓军事,相互配合,相得益彰。杜聿明为什么会被陈诚所代替?   实际上陈诚到东北主政,并不能简单的用一句替代杜聿明就能解释清楚的,通过上面的介绍可以得出,东北是"熊式辉+杜聿明"的局面,陈诚到东北是顶替了这两个人。   当时东北局势不断恶化,杜聿明尽管能力很强,老蒋在东北也算下了大手笔,但是能够决定东北局势并非国民党,而是苏联,不要忘了苏联在东北打败关东军一直没有撤退,在这个阶段,东北是不处于国民政府管控的阶段,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四爷的前身,东北民主联军却不断活动,攻城略地,人数从十万到辽沈战役结束膨胀到一百多万,其中的故事也不是一带而过。   即使是老蒋对夺取东北也未必能够下定决心,进军东北实际上也是一场赌博,杜聿明也主张放弃东北,把国军的重点放到山东和江苏一带。   再加上国民党内部派系倾轧,杜聿明与陈诚不和,当时杜聿明正在养病,因此陈诚取代熊式辉后,顺便也把杜聿明调到徐州当徐州剿总副总司令。   陈诚是属于那种整军有一套,打仗完蛋草,到东北就开始整军,本身在东北的国军士气就不高,让陈诚这么一整,矛盾更加扩大化,后来老蒋也只能再次让杜聿明到东北去帮助卫立煌做殊死一搏。   对于东北,老蒋就是不甘心,国军就是拿下东北,你还能打到苏联去吗?还不如稳扎稳打,从南往北推更好一点。   自从孙中山依靠军阀建立政权时,国民党军队的派系就产生了。后来成立了在军事委员会统一指挥的国民革命军,首批八个军就分属八个派系,如第一军属于中央军,第四军属于粤军,第七军属于桂军等等。在随后进行的北伐中,又有各路军阀接受了国民政府的收编,使得本就复杂的派系环境更加复杂。   通过军阀混战,蒋介石战胜了各方实力派,成为了国民党掌握军政大权的领袖人物,相应的以蒋系为首的中央军成了最大的实力派。但是,由于自身实力有限,他又不得不依赖这些名义上归顺中央的军阀维持现状,以维护他的统治。   抗日军兴,这些地方实力派在民族大义下纷纷表示服从国民党中央的领导,派出军队共赴国难。这本是最好地弥合派系纷争进而最终消融派系的机会,但是在这民族危难时刻,蒋却私心大发,对各派系军队与中央军不能一视同仁,妄图利用国难假借日军之手消除异己。例如,打响了卢沟桥抗战第一枪的29军,原有四个师十万之众,抗战中张自忠、刘汝明、冯治安等部表现都不错,英勇抗击日军,但是对于这样的英勇抗日的军队,国民党采取了明升暗降的花招:将29军升格为第33集团军,下辖59、68、77三个军,明面上由一个军扩大成了三个军,但是作战损失的人员不予以补充,消耗的军用物资、武器弹药少补充甚至不补充,使得第33集团军仅有三万余人。在张自忠将军奋勇拼杀殉国后,继任的冯治安为了保存实力只能苦苦支撑,到抗战后期这支英雄的部队沦为了二流部队。这还算是比较好的情况,对于那些打了败仗或者是伤亡损失过大的地方派系军队,国民党要么是解除番号要么是打散编入中央军。而对于嫡系中央军,则采取了相反政策,军费、装备、兵员等优先补充,面对日军不战而逃的刘峙、汤恩伯、蒋鼎文等不给予惩治,其后果是使得各地方实力派积极性大减,采取保存实力为主的策略。   就是在所谓嫡系的中央军内部,也存在各种错综复杂的派系。到抗战胜利后,较大的地方派系还有阎锡山的晋军,里面又分出傅作义一派的晋绥军;西北的青马、宁马;李宗仁、白崇禧的桂军;龙云的滇军;川康的各路川军;以及冯治安、刘汝明、黄伯韬等一大批小派系。而在中央军内部,则又有嫡系和旁系之分,较大的有陈诚、胡宗南、汤恩伯、何应钦,小团体有杜聿明、孙立人、王耀武、宋希濂等。这些派系使得国军内部矛盾重重,嫡系看不起旁系,旁系看不起杂牌,作战时常常让杂牌充当炮灰,而杂牌为了自保,往往出工不出力。   抗战胜利后,杜聿明奉蒋密令,借滇军60军和93军远赴越南受降,云南空虚之机,围攻五华山,逼龙云让权。其后,杜代蒋受过,赴东北与熊式辉搭档,指挥东北军事。起初杜聿明中意的地方是去山东,既然校长让他去东北,作为嫡系的他自然服从。   在刚开始,由于我军刚进入东北的部队未完成很好的整合,部队还未完成从游击战向正规战的转变,因而,面对全副美械装备的蒋军很不适应,只能一退再退,而国军一路追击,直追到松花江边。但是这已经到了国军兵力使用的极限。我军在整顿好部队,建立好根据地后开始了反击,蒋军开始吃败仗。但是总体上说,那个时候在东北蒋军在军事上是有优势的,处于进攻态势。   陈诚作为蒋介石嫡系中的嫡系,作为蒋内定的接班人,其地位自然非黄埔一期生的杜聿明可比。同时,在黄埔军校创建时,陈诚担任军校教育部副部长,应当算是杜聿明的老师。两人不仅从资历和职务上相比都有较大差距。还有重要的一点是,杜聿明是陕西米脂县人,而陈诚是浙江丽水人,跟蒋属于同乡,而蒋历来是更看重浙江人的。   内战爆发后,国军虽然占领了大片解放区的地盘,但是在军事上却没什么成就,反而被解放军连连痛击。使得刚开始时陈诚叫嚣的三个月消灭共军的大话成为了一个笑话。面对战场上的失败,何应钦、汤恩伯等纷纷指责是国军总参谋部制订的作战计划不行,作为参谋总长的陈诚面上挂不住了。在他看来,在东北的国军都系装备精良的精锐,只要加以整顿,做好相互间的协调,再加强地方建设来支援战争,那么就能够取得重大战绩。   恰恰在此时,熊式辉被举报贪污,而杜聿明又因病做了手术被割去左肾需要休养,于是,陈诚找蒋自荐去东北。对于心腹爱将蒋自然应允,杜聿明也正想离开局势开始对蒋军不利的东北。于是,陈诚走马上任,皆大欢喜。   但是陈诚到东北后,随意撤换人员,大肆安插亲信,搞的上下离心离德。我东北野战军经过整训后战斗力大大增强,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一举扭转了防守态势。陈诚不仅面临军事上的失败,内部也面临杜聿明第五军系出来的郑洞国、廖耀湘的指责,最后只得以称病为由黯然离开东北。   而杜聿明后来又来到淮海战场,最终成为解放军俘虏。

汉武帝逼死自己的亲儿子刘据,是偶然还是必然?汉武帝的一生印证了一点,人性都是自私的,他的所有行为指向,最终指向都是他自己的幸福,别人的幸福他是不感兴趣的!当然,像诸葛亮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人不在此列,那太高了!我说的是爹生娘养西奥多失败固然痛苦但更糟糕的是从未去尝试相信自己能做到,你就已经成功了一半西奥多。罗斯福(TheodoreRoosevelt,18581919)是美国第26任总统,罗斯福继任总统时,不到43岁,所以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1449年北京保卫战,于谦选择出城迎战而非坚城死守,是否为正确决策?为什么?1449年十月,瓦剌军直逼北京城。于谦下达了一个令所有人吃惊的命令凡兵皆出营郭外!各军列阵九门外,背城而战!瓦剌骑兵长于野战,短于攻坚,而京城城池高大坚固,战前,于谦又专门对城防组揭秘丨矿井发现巨额纳粹宝藏仅金牙就堆成山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通过战争疯狂掠夺占领国的财富,这些强取豪夺来的民脂民膏被称为纳粹宝藏。据不完全统计,它们高达人民币三千亿元以上。而宝藏的藏匿点是二战后最大的谜团之一,其唐太宗律己以严唐太宗李世民做了皇帝后,经常和大家讨论如何治理国家,如何尽量防止失误,如何吸取隋亡教训等问题。魏征认为皇帝的自身品德是治国的关键,他曾对太宗说,从前楚庄王聘请詹何来询问政治的要义,主席身边有蛀虫,1960年毛泽东发动家中整风下篇清退违规收受的财物毛主席曾经再三告诫工作人员买东西一定要给人家钱,一张纸一支笔也如此,千万不能向地方要东西。他对此次整风非常重视,亲自过问,要求整风深入彻底,不能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石达开最后是不是变节石达开的出身历来都是有不同的说法的。比如清朝的官方史料来自张德坚的贼情会纂里说石达开是献金封王,就是拿钱买官。诱捕石达开的四川总督骆秉璋,他说石达开是寒苦出身,是当地的一个地赖,近华国锋主席1976年10月参加粉碎四人帮首都庆祝大会一九七六年十月六日,以华国锋叶剑英李先念等为核心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执行党和人民的意志,采取断然措施,一举粉碎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反革命集团及其帮派骨干。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走向共和中梁启超见李鸿章(李鸿章和红儿在庭院里抽陀螺,家人通报梁启超求见)李鸿章红儿啊,你不是老要见康党吗?他们可来了。我告诉你啊,他们可都是三头六臂,你怕不怕?红儿红儿不怕。梁启超(走进后院)晚生梁启超中法战争时,法国曾经考虑袭击北京,为何最后不了了之19世纪中期以后,法国势力逐步渗入越南。特别是红河到中国云南的商路发现以后,法国更是加快了侵占越南的速度。但是越南传统上是中国的藩属,这不可避免地让中法关系日益紧张,并最终引发了中毛泽民25岁入党,47岁被害,毛主席派人多番查探才找到杀弟凶手毛泽民是毛顺生的二儿子,毛泽东的弟弟。和毛泽东不同,毛泽民从小就继承了父亲经商的头脑,没上过几天学就和父亲一起经商了。当时毛顺生的生意做得很大,本来他是想让大儿子毛泽东来继承家业的
四川地主家搜出一借条,吓得办事人员赶紧上报,署名竟是开国元帅1950年,四川各个地区实行退租减押政策,长寿县的的一个小村庄里也在落实这一政策,小分队的队员在搜查地主家的时候,在一个陈旧的小木匣子里翻出了一打厚厚的泛黄了的借条。然而有张借条上曹操只是一个校尉,有什么资本能在乱世中崛起?在汉末军阀之中,曹操是一个乱世里面有才的人,关于他的身世,他和东汉后期的宦官曹腾有直接的关系,东汉后期,宦官可以收养养子,养子还可以封侯,曹操的父亲曹嵩就是曹腾的养子,曹嵩靠着这样从一枚鸡蛋看穿清朝的灭亡汤面管理处道光皇帝在还是个皇子的时候,在宫外吃了一碗汤面,等他登基后,吃惯了山珍海味,开始对当初那碗汤面念念不忘。等他登基以后,发现自己在吃这一方面的开销太大了,于是就找来内务府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前,试验场发生绝密战斗,后被改编成电影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成功爆炸。自此以后,中国科学技术走向新世界,更帮助我们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与威胁,大大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可鲜有人知的是,就毛主席没敢下的决心,粟裕却敢下,三次战略性建议,影响了解放战争的进程文张冬梅许述粟裕第一次进入高层视野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的1940年10月,他指挥了著名的黄桥大战,是役,他消灭的敌人比自己的兵力还多。惊讶之余,毛泽东富有远见地评价说这个从士兵成长起来井冈山精神跨越时空闪耀光芒来源经济日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写在旗帜上,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导思想,并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引领革命向着胜利方向前进。井冈山斗争就是在这一理想信念引领下进行艰中安时评从伟大抗战精神中读懂三个永远铭记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九十年前的1931年9月18日,法西斯侵略者悍然发动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拉开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序幕。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荣光不减创新不止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听着讲解员讲述老一辈兵团人的坚守,来自北京的游客刘仰深受感动。展览馆内,一幅幅历史照片一件件刻着岁月痕迹的实物一段段珍贵的视频,诠释了兵团人热云讲堂百年历程中的伟大精神红旗渠精神为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加深对党的历史的理解和把握,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联合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出品百年历抗美援朝的经典战例奇袭白虎团最近,电影长津湖热映,在全国甚至全球掀起了热议,美国人看的不是滋味,没想到有不少韩国人也表示不服,因为电影中居然没有韩军的镜头,在这里,我想跟韩国朋友们说一下,我国1972年就拍过日本出土一方金印,上刻五个汉字,日方专家译后很尴尬太丢人了万国来朝,四海升平。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都是生活在世界之巅的民族,中国也因中华民族而伫立在世界之巅。在远隔万里的海外,那边的人们总是落在中国之后,直到闭关锁国的出现。在闭国锁国之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