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历史上康熙十四子的结局是怎样的?

  谢谢邀请!康熙十四子胤褆,皇位没有得到,还被囚禁十年,晚年解禁,虽然又被封王,但生活平淡,六十七岁终老。
  由于太子胤礽不争气,被康熙皇帝废了太子之位。没了太子,康熙皇帝又要目测太子的人选,在众多的皇子中,第十四阿哥胤褆在众阿哥中算得上佼佼者,其才华出众,在康熙的心目中是合适的人选,因此深得康熙皇帝的偏爱。胤褆也感到,他就是皇帝的继承人了。第四子胤禛也想这个位子,皇子们明争暗斗,康熙皇帝都看在眼里,就迟迟没有颁发确立太子的诏书。康熙皇帝驾崩时,胤褆还在边疆,当得到康熙帝驾崩的噩耗,赶紧返回京城,一到京城,四阿哥胤禛已经登基了,年号雍正。皇位被抢了,有什么办法?人家有传位圣旨?不过这里就有谣言了,说什么在皇帝驾崩后,圣旨被做了手脚,把"传位十四子"改为"传位第四子",真的假的胤褆也说不清,反正不服,众臣齐呼万岁万万岁,你不吭声也不易发觉,这也到罢了,可胤褆就是不跪,胤禛就不高兴了,怎能不记在心里,只是政权未稳,不好杀他,就慢慢惩治他吧!先削了兵权,后又去了王位,雍正四年,被囚禁景山寿王陵。这是最后一次处罚,胤禛之所以没杀胤褆,是因为胤禛、胤褆是一母所生,母亲德妃求情,留胤褆一命。
  乾隆二年,胤褆解禁,封奉恩辅国公,乾隆十二年,封为多罗贝勒,乾隆十三年封多罗恂郡王。看来乾隆皇帝对他的这个叔叔还是不错的!尽管这样,人已到晚年了,平平淡淡过完了余生,乾隆二十年病故。享年六十七岁!
  康熙的第十四子胤禵也是雍正的同母亲弟弟,只不过他在康熙晚年争夺皇位中却是雍正的最强竞争者,不过胤禵毕竟是雍正的亲弟弟,结局自然比其他参与争夺皇位的皇子们要好一些,雍正继位后胤禵被圈禁,之后在乾隆朝被释放出来,也被乾隆恢复了王爵,一直到乾隆初中期才去世。
  不过胤禵的后人就给他丢人了,胤禵的后人在晚清时期私自签署卖国条约出卖了大片中国领土,下面就来仔细说一说胤禵的结局和他的后人又是多么给他丢人。胤禵与雍正为同母兄弟但却感情淡薄
  胤禵本名胤祯,与雍正的名字是同音不同字,胤禵的名字系雍正继位之后强迫其改名为胤禵后又避讳雍正名字改为允禵。兄弟二人都是康熙的德妃也就是后来被雍正追谥的孝恭仁皇后乌雅氏所生,不过德妃生雍正时只是康熙后宫中没有名号的庶妃,所以按照清朝宫廷规矩德妃当时是没有资格抚育儿子,所以雍正出生后就被交由康熙的第三任皇后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所抚育。
  而生育胤禵时,德妃已经深得康熙喜爱,被晋封为德妃,所以此时德妃已经有资格抚育自己的儿子,因此胤禵自幼是在德妃身边长大。
  雍正一直到11岁时孝懿仁皇后去世他才回到德妃身边,但由于当时胤禵刚一岁多点,而且康熙的第十三子三岁的胤祥和刚出生不久的第十五子胤禑都被交由德妃抚育,所以德妃要抚育四个孩子,由于雍正年纪大了,因此德妃将胤祥交由雍正抚育,自己则亲自抚育胤禵和胤禑。
  因此雍正自幼与胤祥兄弟感情更加深厚,与同母的亲弟弟胤禵感情反而淡薄许多,这也是为什么在后来的康熙诸子争夺皇位中,胤禵加入了老八胤禩一伙与哥哥雍正对立,反而异母弟胤祥与雍正感情极为深厚,对雍正极为支持,在雍正继位后成为一朝权臣。
  胤禵在成长过程中逐渐钦佩于斯文儒雅的老八胤禩和豪爽大方的老九胤禟,也因此在后来争夺皇位中胤禵极力支持胤禩。
  胤禩本来十分得康熙喜爱,胤礽被废,胤禩本有很大几率成为太子,但他操之过急,导致引起了康熙猜忌,最终在一废太子之后,胤禩也失去了康熙的喜爱。
  到了康熙后期二废太子时又发生了毙鹰事件,更是导致康熙彻底恼怒胤禩,而胤禩也因此失去了皇位继承权,在失去皇位继承权之后,胤禩转而大力支持胤禵继承皇位,把原来的八爷党转成了十四爷党,只为扶持胤禵继位。
  后来康熙晚年西北发生准噶尔部首领策妄阿拉布坦叛乱,康熙委派胤禵为抚远大将军,与此同时康熙对胤禩的态度也大为温和,因此胤禩等人都认为康熙此举有将来传承大位于胤禵之意。
  而这时候的雍正则一直在装清静无为,他一面信奉道教,一面也与胤禵和胤禩等兄弟保持了良好的关系,所以胤禩和胤禵一党一度认为雍正没有争夺皇位之野心,也就是说历史上其实在雍正继位前,他与亲弟弟胤禵感情虽不深厚,却也并不是很差。
  雍正与胤禵关系变差甚至憎恨主要在他继位之后,雍正继位之初人心不稳,因为雍正继位比较出人意料,所以胤禩一党的人并不臣服于雍正,但雍正在京城内部有九门提督隆科多的支持,在西北则由四川总督年羹尧的助力,内外局势都被雍正牢牢把控,因此胤禩和胤禵很难有所作为。
  但胤禩和胤禵最不明智的就是始终不肯臣服于雍正,尤其是胤禵在被雍正以奔丧的名义召回京城立刻就表现出了不肯臣服于雍正的态度,这让雍正对胤禵大为恼火。
  胤禵自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出任抚远大将军率军赴西北平叛,这场叛乱一直打到康熙驾崩都没有结束,康熙去世后,雍正知道胤禵属于胤禩一党,担心他在西北手握重兵怕有变故,于是以为康熙奔丧的名义召胤禵回京。
  据《清世宗实录》记载,胤禵回京奔丧后,在景山寿皇殿康熙灵柩前大闹灵堂,胤禵祭拜完父亲康熙,却始终不肯参见新君雍正,不肯向雍正行君臣跪拜大礼,雍正也不好真对胤禵生气,于是给御前侍卫拉锡替雍正出头。
  拉锡上前指责胤禵毫无君臣之礼并强行拉扯胤禵,想将胤禵强按跪倒在地,胤禵当场大怒,将拉锡推到一边,并斥责拉锡:"我乃皇上亲弟,你是什么下贱身份,若我有不是之处,请皇帝处罚,若我没有不是之处,那就请皇帝将拉锡正法"。当着皇帝的斥责替皇帝说话的御前侍卫,还要求皇帝将其正法,这可以说是胤禵非常不尊重雍正了。
  胤禵这一下弄得当时局面非常尴尬,雍正新君即位本就人心不稳,他总不能一继位就因为下跪行礼之事处罚自己的亲弟弟,若是如此,将来雍正肯定会背上刻薄亲弟的名声,但如果因此将替自己说话的御前侍卫拉锡正法,那以后大臣们谁还敢替自己出头了,所以胤禵一时之间弄得雍正十分下不来台。
  这时候胤禩却站了出来,胤禩对着胤禵沉声说了一句:"汝应下跪!"随即胤禵便没了火气默然向雍正下跪行了君臣之礼。
  这件事让雍正十分忌恨胤禩和胤禵,这件事在后来雍正清理胤禩一党时还成为了胤禩和胤禵的罪名:阿其那(胤禩)见众人共议允禵之非。乃向允禵云,汝应下跪。便寂然无声而跪。不遵皇上谕旨。止重阿其那一言。结党背君,公然无忌。
  想一想雍正自己的亲弟弟胤禵不肯臣服自己还差点让自己下不来台,而胤禵却只听胤禩的话,这完全是说明胤禩在胤禵心目中比雍正的地位还高,这如何能不让雍正忌恨他们俩。雍正虽然恼怒胤禵,但为了顾及母亲和声誉也不能对待胤禵太过分
  胤禵大闹康熙灵堂之后,雍正就对他更加不能容忍,于是雍正就派胤禵去给康熙守陵,名为守陵,实际上胤禵当时已经受到军方监控,雍正命令马兰峪总兵范时绎要密切监视胤禵行动,不许胤禵返回京城,这样一来胤禵名为守陵实际是被变相软禁了。
  其实雍正与胤禵兄弟关系闹僵,最难受的还是他们俩的生母德妃,手心手背都是肉,母亲夹在两个儿子之间也是十分为难。德妃也为此十分忧虑,加之她悲痛康熙去世过度,所以德妃不久也就去世,在德妃临死前她还一再叮嘱雍正要善待亲弟胤禵。
  这也是雍正在后来没有对胤禵下死手的原因之一,除了母亲德妃临终嘱托,再有一点就是雍正也要顾及自己的声誉,他不能对胤禵做的太绝。
  雍正四年(1725年)年初,雍正开始全面彻底收拾胤禩一党,雍正以四十条大罪将胤禩削除宗籍,革除爵位,改恶名为"阿其那",将其囚禁于宗人府内;以二十条大罪将老九胤禟削除宗籍,革除爵位,改恶名为"塞思黑",囚禁于保定直隶总督府;以十四条大罪将胤禵革除爵位,囚禁于景山寿皇殿内。
  胤禩和胤禟被囚禁之后不久相继折磨致死,因此当时民间大多传闻是雍正派人秘密将两个弟弟暗害了,所以雍正在民间有了屠戮兄弟的恶名。
  雍正十分重视这些民间传闻,他知道自己以残酷手段整治不肯臣服于自己的兄弟已经让自己陷入到舆论不利的处境,而且胤禵与胤禩和胤禟又不同,他是雍正的同母亲弟,如果雍正过分收拾胤禵,这会让民间更加认为雍正为了皇位屠戮亲弟。所以这些使得雍正在收拾胤禵这就有所缓和。
  雍正要顾及自己的声誉,加之母亲德妃临终前还有嘱托,所以雍正对待胤禵还算是比对待其他那些与他争夺皇位兄弟们比较好得了。胤禵的结局还是比较不错
  胤禵最终熬死了雍正,在大侄子乾隆继位之后,乾隆为了稳定宗室人心,特意下旨将之前胤禩一党的老十胤誐和胤禵从圈禁中释放出来,并授予二人辅国公爵位。
  胤誐没有被雍正往死了收拾是由于他为人粗莽,在政治上对雍正没有太大威胁,再者胤誐母系家族是开国功臣遏必隆家族,两任嫡福晋的妻系家族分别是世袭蒙古郡王家族和清朝开国功臣索尼家族,因此雍正才没有对胤誐像胤禩和胤禟那般决绝。胤誐在被乾隆释放不久之后去世,乾隆以贝子之礼将其厚葬。
  胤禵后来在乾隆时期爵位还升了不少,乾隆在后来将胤禵晋爵为恂郡王,并让他出任正黄旗汉军都统,对胤禵算是非常好了,乾隆的亲叔叔只有胤禵,而且当时胤禵年事已高,政治上难有作为,对乾隆的皇位不具备威胁,所以乾隆对他还是很不错的。
  胤禵在乾隆二十年(1755年)去世,享年67岁,算是寿终正寝,死后还被乾隆赐谥号为"勤"。因此总得来说胤禵算是康熙诸子中结局比较不错的一位了,也是参与争夺皇位的皇子中结局最好的一位。胤禵的后人则让他蒙羞
  胤禵一生文武兼备,性格也是勇敢果毅,办事雷厉风行,他率大军赴西藏平定了策妄阿拉布坦叛乱,在平定叛乱之后,胤禵一面继续追剿策妄阿拉布坦,一面还要稳定西藏局势,他为保卫中国边境和稳定西藏做出了很大贡献。
  但胤禵万万想不到他的后人居然会在百年之后硬是将他曾经辛苦守护保卫的国土白白送给他国。
  爱新觉罗·奕山系恂郡王胤禵玄孙,因为他是康熙嫡系后裔,所以在道光年间他得到了重用。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道光之前将主战派的林则徐罢免,用了妥协派的琦善去广州出任钦差大臣,琦善的软弱妥协激起了各方不满,最终道光不得不罢免琦善,改派奕山前往广州处理对英国人的事务。
  奕山非常有意思,不想着怎么对付英国军队,反而处处提防广州百姓,奕山认为"粤民皆汉奸,粤兵皆贼党",以至于奕山防自己人甚于防英国军队。奕山到了广州之后,一面饮酒作乐,一面还妄图夜袭英军基地,结果奕山夜袭大败,反被英国人追着打,结果打的奕山跑进广州城不敢出来,最终奕山向英国人举白旗投降,在英国人的威胁下奕山与英国海军上将义律签订了《广州和约》,赔付了英国人600万元。
  最搞笑的是和约签订后,奕山向道光皇帝上奏,竟把大败说成大胜,把自己求降说成是英国人乞求通商,把赔款说成是商欠。道光皇帝为了早日结束战争,在不知实情的情况下批准了和约。
  咸丰年间奕山又被调任为伊犁将军,沙俄开始试探性的挑衅清朝的边境,出任伊犁将军的奕山面对沙俄简直就是软弱无能至极,他几乎接受了沙俄所有的无理要求,但是奕山很会掩饰自己,所以咸丰还觉得奕山很有本事,随后又将他调任黑龙江将军。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沙俄趁机又打起了黑龙江边境的主意,他们趁机攻打黑龙江边境,沙俄单方面撕毁康熙时期签订的中俄《尼布楚条约》,以武力威胁奕山"中俄必须沿黑龙江、乌苏里江划界",沙俄沿着黑龙江沿岸不断用炮火示威,于是胆小懦弱的奕山在没有请示咸丰的情况下,直接自己以黑龙江将军的名义与沙俄签订了《瑷珲条约》,将黑龙江以北六十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全部划归俄罗斯。
  在签订《瑷珲条约》之后咸丰彻底认清了奕山是个大怂包的事实,于是奕山终于被革职罢官,后来怂了一生的奕山在北京去世。
  难以想象奕山在没有与沙俄军队交战的情况,只凭着沙俄沿着黑龙江放炮,就轻而易举的将六十余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拱手他国,要不恩格斯都说难以想象沙俄不费吹灰之力就从中国手里攫取到了相当于德法两国面积肥沃土地。
  康熙曾经抗击沙俄入侵,击败沙俄,迫使沙俄签订了平等条约《尼布楚条约》明确了中俄东部边境的界限,但康熙捍卫的这些国土万没想到就被他的六世孙奕山这么轻松一枪不打就白送给了沙俄。
  胤禵一生英勇果敢捍卫中国边境和领土,他绝不会想到自己的玄孙奕山居然会是这种大怂包,如果胤禵泉下有知自己的玄孙奕山这么怂包,打都不敢打就签订《瑷珲条约》他会不会从棺材里跳出来暴打奕山一顿。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雍正登基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稳定大局,之后除掉他的政敌老八。
  而老十四胤禵虽然也是八王爷一党,却因为与雍正是一母同胞,最后虽然躲过一劫,但也落了个圈禁半生的下场。老八胤禩下场有多惨对于老八的才能,雍正在登基之后也多次称赞,甚至说在朝臣之中,无人能与老八相比。胤禩若肯实心办事,部务皆所有为。论其才具、操守,诸大臣无出其右者。胤禩较朕诸弟,颇有办事之才。从这其中也能看出雍正肯定不会轻饶了老八,一个能力卓越的政敌,既不能为己所用,那么就只能除掉。在雍正元年,雍正曾多次在诏书中责骂老八,并不断削减他的权力,还将他昔日的亲朋好友全部遣散。
  之后雍正几乎是每隔一段时期就下诏责备老八,甚至在忌日这天,因为忙于写谕旨痛骂老八,没有时期去祭拜康熙。在雍正三年,雍正终于对老八下手了,他先是下旨痛斥老八想要,之后又将老八废为庶人,还派出兵马在老八府邸驻扎。这样做雍正还不放心,又派出四名侍卫跟随老八,以便于监视。在雍正四年,雍正下诏将老八圈禁于,并将他的名字改为"阿其那",这在语言中代表着狗。之后雍正又罗列了老八四十余条罪名,并传视全国,就在这一年的九月,老八在宗人府病逝。
  逃过一劫,但几乎被圈禁一生的老十四老十四虽然和雍正是一母同胞,但两人却没有什么共同语言,相反的,老十四和老八关系极为密切,甚至对老八是言听计从。在雍正刚刚接到登基,下诏让老十四进京,见面之后,老十四却不向雍正下跪,这让雍正极为愤怒。此时老八从屋里走出,让老十四向雍正下跪,老十四这才下跪。后胤禩从账房中走出,"向胤禵云,汝应下跪",胤禵"寂然无声而跪"。从这也可以看出,老十四很是尊重老八,而这一点更让雍正愤怒,之后雍正让老十四去给康熙守陵,并派兵监视他的。
  虽然封老十四为郡王,但也只是个虚名,既没有封号,也没有相应的俸禄。在雍正三年,在朝政大局彻底稳定之后,雍正立刻就对八王爷一党下手,此时老十四郡王爵位被削。在雍正四年,雍正又下令将老十四贬为庶人,并囚禁于康熙陵墓的宫殿内。后来在元年,被囚禁十多年的老十四终于被放了出来。老十四为何能逃过一劫老十四能逃过一劫,肯定与他和雍正是一母同胞有关。雍正也不想留下一个罔顾亲情,残害手足的名声,况且在雍正四年,八王爷已死,雍正也不敢那么快就将老十四害死。
  在雍正稳定朝政之后,他就更没必要处死老十四了,因此他下令将老十四囚禁于康熙陵墓,原本打算就这么耗死老十四,却没想到老十四身体素质比他好多了,雍正死了,老十四都没死。可以说老十四能逃过一劫,与他的运气和他的身体素质有很大关系。
  皇十四子胤禵,是诸多皇子中表现颇为出色的一个,同时也是康熙最宠爱的皇子之一。那么,康熙究竟有没有想过传位给胤禵,胤禵的结局如何呢?
  (胤禵剧照)
  胤禵和皇四子胤禛都是德妃乌雅氏所生,不过胤禵的童年可比胤禛幸福得多。
  胤禛出生的时候,乌雅氏还只是个没有名分的宫女。
  按清朝后宫的规矩,级别必须是妃以上的才有抚养皇子的资格,所以胤禛年幼时,便被指定给佟贵妃抚养,直到佟贵妃去世后,11岁的他才回到乌雅氏身边。
  正因如此,胤禛与乌雅氏的母子关系非常冷淡。
  胤禵比胤禛小10岁,到他出生的时候,乌雅氏凭着宠爱和育嗣之功,已经被封为德妃,有了养育皇子的资格,所以胤禵从小是在乌雅氏的抚养下长大的。
  比起胤禛,胤禵自然得到了更多的母爱。
  说起来,胤禵和胤禛虽说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但两人的性格却很不一样,因此康熙对他们的态度也不一样。
  比如康熙三十七年第一册封皇子的时候,胤禛就因"为人轻率"未能与其他成年皇子一同封王。
  康熙四十八年第二次册封皇子时,胤禛虽然被封雍亲王,康熙依然评价他"喜怒不定"。
  可以说,在夺嫡之前,胤禛是爹不疼娘不爱,绝对不是诸皇子中最靓的那个仔。
  (康熙剧照)
  胤禵则大不一样。
  他从小机智过人,才能出众,骑射本领更是居诸皇子之首。
  皇九子胤禟曾评价说:"胤禵聪明绝顶,才德双全,我兄弟皆不如也。"
  正因如此,胤禵从小就得到了康熙的偏爱,不仅在年少时便多次随康熙出巡,而且在生活上也很得康熙的照顾。
  康熙晚年,由于废掉太子胤礽之后,引发了成年皇子的夺嫡之争。
  对于康熙来说,看着皇子们为了夺嫡,竟不顾手足之情,他的心里是非常悲凉的。
  此后,参与夺嫡的皇长子胤禔,皇八子胤禩等都纷纷遭到了康熙的打压,但胤禵却得到了前所未有关爱和器重。
  比如从康熙五十四年起,在康熙的恩准下,胤禵得到享有支取官物的符权。
  说白了,这是康熙给他的福利,也就是生活用具,一切吃食等,都可以从宫中支取。
  支取官物的福利,康熙也曾给过其他皇子,不过时限一般都只有一年,唯有胤禵的福利一直延续到康熙驾崩才被取消。
  不光生活上得到关爱,康熙在政务上也对他多有栽培。
  康熙五十七年,准噶尔部首领策妄阿拉布坦入侵西藏。
  在得到拉藏汗的求援后,康熙封胤禵为抚远大将军,命他前往青海讨伐策妄阿拉布坦。
  胤禵的出征在康熙的安排下极为高调,其规格堪比天子出征。"出征之王、贝子、公等以下俱戎服,齐集太和殿前。其不出征之王、贝勒、贝子、公并二品以上大臣等俱蟒服,齐集午门外。"可见其送行仪式之隆重。
  此外,胤禵所得的赏赐也是诸皇子中最多的一个,他的几个儿子也都被康熙养在身边,甚至他的儿子在结婚时,虽然胤禵不是亲王,但康熙却破格给他的儿子以亲王长子的规格置办了婚礼。
  胤禵的受宠和被器重,让朝中善于揣摩圣意的大臣们认定他就是康熙心仪的接班人。
  因此当时的胤禵走到哪里,哪里的官员都对他特别殷勤。
  就连胤禵也对康熙产生了一种错觉,认定太子之位,非己莫属。
  胤禵在青海表现亦是可圈可点,在他的指挥下,准噶尔军团被清军打得一败涂地。
  (胤禛剧照)
  谁知,就在胤禵结束战斗,准备班师回朝时,康熙却驾崩了。
  消息传来,胤禵悲痛不已。
  不过,紧接着的消息却让胤禵如雷轰顶,原来那个最没有存在感的哥哥胤禛居然继承了皇位。
  别说胤禵了,其他皇子和朝中大臣们对胤禛继位一事也都震惊不已。
  就连胤禛母亲乌雅氏也对胤禛直言:"钦命吾子继承大统,实非吾梦想所期。"
  尽管不能服众,胤禛还是在隆科多的帮助下,顺利登上了帝位。
  事情到了这一步,胤禵就算没有得偿所愿,好歹他哥哥做了皇帝,按说他的日子也该不算难过,可是让人没想到的是,他不仅被革职削爵,还被囚禁起来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早在九子夺嫡时,胤禵便因和皇八子胤禩情投意合,成了八爷党里的中坚分子。
  在康熙驾崩后,胤禵从千里之外的青海赶回来后,胤禛为示亲热主动上前去拉他的手。胤禵不仅不陪胤禛上演一段兄弟情深之戏,反而还在众目睽睽之下执意不肯跪拜胤禛。
  最后还是胤禩让他拜,他才心不甘情不愿地"寂然而跪"。
  本来继位就有着各种不利于胤禛的传言,现在胤禵又公然不服,这让胤禛对他颇为恼怒,只是当时皇权未稳,所以胤禛并没有表现出来。
  结果到了雍正三年,在皇权稳固后,刻薄寡恩的胤禛便"磨刀霍霍",对当年参与夺嫡的皇子们进行了残酷的镇压,像皇八子胤禩等人的下场都十分凄惨。
  至于胤禵,胤禛也再也不讲什么"兄弟情深",直接把他囚禁起来。
  说不准在胤禛看来,这是"亲兄弟明算账",没毛病。
  一直到胤禛去世,胤禵才被乾隆放出来。只是此时的胤禵已逾五十,人生的黄金年华早已不复存在。想到当年西征时意气风发的盛景,再想想多半已不在人世的手足,胤禵顿觉物是人非,不免泪流满面。
  不过,虽然胤禵不服气。但是,要说康熙是想传位给他,还真不是。康熙很在乎儿子们的教育,希望儿子们出类拔萃。但是,若儿子们想当他的继承人,康熙必定会严厉打击,就像他对胤禩一样。由此可见,康熙其实一直就只是想让胤禵成为一个建功立业的大臣,从来没想过传位给他。只可惜胤禵不懂这个道理,一直在心中耿耿于怀,半生郁闷,是在可叹。
  (参考史料:《清史稿》等)
  康熙十四子爱新觉罗·胤祯,原是夺储的热门人选落得半生囚禁的下场。他是是雍正一母同胞的兄弟,在康熙驾崩后被急召回京奔丧,于不动声色中被解除兵权,失去倚靠。雍正登基后,为避名讳,除了自己和胤祥,其余诸兄弟皆改名,胤祯改名为允禵,因心有不甘时常同皇帝作对,在雍正三年被革去王爵,雍正四年被囚禁景山守皇陵,直到乾隆登基2年得以释放,乾隆20年病逝。胤祯曾是康熙皇帝最宠爱的儿子,无论是去到烟雨江南还是巡视漠北塞外,都能看到他的身影。
  这个少年个性爽直、重情重义,同八阿哥胤禩交好,对一母同胞的四阿哥胤禛感情一般。推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胤禛有养母,从小不是一起生活的缘故,也有可能是生母德妃潜移默化的影响。加之两兄弟的个性南辕北辙,很难玩到一起去。
  30岁时胤祯被任命为抚远大将军,手握军权却远离权力中枢,康熙的心理我们很难去猜测,到底是不希望宠爱的儿子卷入储君争夺中,还是为了让十四子得到历练更加出色呢? 胤祯不负众望,战功赫赫,一度成为八爷党手中的王牌。康熙驾崩,雍正上位,胤祯简直不敢相信为什么皇位没有落到自己身上。胤祯被急召回京奔丧,这个阳谋不得不跳,否则就是不忠不孝。因为没有丝毫准备,轻易被卸下了兵权,沦落到任人宰割的地步。
  雍正为了巩固政权残害兄弟是出了名的,也怪康熙过于优秀,养儿子个个都是人中龙凤,清朝晚期想要找到一个能够担负重任的皇子都没有,全都是稚子。
  被幽禁至死的有大阿哥,二阿哥(废太子);被发配守皇陵的有三阿哥,十四阿哥;被削宗籍、幽禁折磨死去的八阿哥、九阿哥,改名为"阿其那"、"塞思黑",意思是猪狗一般。
  重点说一下十四子允禵,被囚禁10几年,却熬死了雍正,得以在侄子乾隆初年重见天日,此时已是五十知天命了,在诸多严密监控之下估计也是寸步难行,又过了10年,当上正黄旗汉军都统、总管正黄旗觉罗学等等官职也就是应付一下,毕竟年过60,早已没了壮年时的意气风发,大展拳脚的想法。
  允禵许是平心静气地迈到生命的终点,算是康熙皇帝儿子中较为长寿的一位,仅次于十二皇子允陶。
  今天的故事就讲到这,喜欢的朋友关注一下@晴空莽莽,顺手点个赞噢~
  康熙对儿子们的喜爱,其实是有一个变化的过程的。早年康熙最喜爱的,肯定是太子胤礽,毕竟他是原配皇后赫舍里的独子。
  伴随着儿子们逐渐长大,康熙发现三阿哥胤祉是个人才啊,文武双全,不光读书好,而且弓马骑射样样精通。
  人到中年,康熙又发现,八阿哥胤禩,实在是一个聪明的好儿子。不光孝顺,而且左右逢源,人缘相当好,因此康熙这段时间又比较宠爱胤禩。
  到了晚年的时候,康熙对十四阿哥胤禵,那是充满了希望。因为胤禵不光善于带兵打仗,而且正值壮年,曾经代替康熙出征西北。
  可是喜欢了这么多儿子,却偏偏在弥留之际将皇位传给了最普通的四阿哥胤禛,这也是出乎所有人意料的。
  在当时的人看来,晚年的康熙,如此喜爱十四阿哥胤禵,甚至封他为大将军王,带着二十万雄兵远征西北,显然是有传位的意思了。那么十四阿哥胤禵此后的境遇又是怎样呢?
  胤禵回来奔丧,被雍正解除了一切职务和兵权。
  很多人不解,胤禵手握二十万大军,为什么不反戈一击,进入中原和雍正争夺江山呢?其实这件事很难实行,为什么?因为他手里没有足够的粮草。
  当时掌管粮草的,是陕甘总督年羹尧,而年羹尧早就已经倒向了雍正这一边,所以十四阿哥的脉门,被雍正拿得死死的。
  父亲没了,儿子当然要回来奔丧,因此十四阿哥也没有管那么许多,带着亲兵就往回赶。为了早日回去见父亲最后一面,胤禵与家眷们兵分两路,自己加快速度进京。
  可是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事情,让胤禵非常不爽。雍正提前派人过来接胤禵,并且检查了胤禵的所有行李,这是在干嘛?接下来我们才知道。
  检查完了胤禵,胤禵也没有发火,可是得知雍正的另外一路人马,把胤禵家眷们的行李也都统统搜查了一遍,这下子胤禵怒了。
  雍正这么做显然有做贼心虚的可能,他是为了搜查胤禵是否有和康熙之间沟通的信件,看看这些信件里,有没有透露继承人的字样。
  万一康熙提前写信给胤禵,让胤禵成为继承人,那雍正的大位岂不是会动摇了?因此雍正必须得查清楚。
  等到胤禵到了京城以后,雍正首先将胤禵的所有职务和兵权都给罢免了,让他彻底成了个光杆司令,没有职权,那就没有实力跟雍正做斗争了。
  胤禵被打发去给康熙守陵,雍正到死都没有原谅他。
  搜查了胤禵也就算了,连他的那些小妾的行李也都被搜查了,胤禵气急败坏地赶到京城以后,不肯承认雍正这个在位的皇帝。
  要不是当时八阿哥胤禩做了个和事佬,那胤禵非跟雍正打起来不可。因为胤禵大不敬,所以雍正不光扒光了他所有的职权,还把胤禵弄到康熙的景陵囚禁了起来,美其名曰读书。
  胤禵和胤禛,这是一对同父同母的亲兄弟,所以雍正对胤禵的态度,和其他皇子是不一样的。当然了,由于康熙的喜爱,也使得雍正对胤禵更加提防。
  胤禵被囚禁在景陵后,其实也不甘寂寞,他暗中和八阿哥胤禩联络,开始散播雍正篡位夺权的故事,我们现在所知道的那些故事,其实就是这么来的,毕竟宫闱之事,只有他们这些高层才真正了解。
  当时雍正将康熙的梓宫运到了景陵安葬,胤禵也就被留在了附近的汤泉,不让他回京城来,而且还派了人马看管胤禵,相当于是软禁了。
  在他们的亲生母亲去世以后,雍正感念一母同胞的情谊,所以给胤禵加封为郡王,可是依旧没有还他自由。
  雍正三年,大清洗的活动开始了,雍正开始疯狂打击报复那些夺嫡的兄弟们。八阿哥胤禩被抄家了,胤禵也好不到哪儿去,被夺去了郡王头衔,此后更是被押回京城,囚禁在了景山寿皇殿中。一直到雍正死,胤禵都没有被释放。
  胤禵的大好年华,都在囚禁中度过了。
  胤禵是康熙晚年最欣赏的皇子,他能征善战,而且非常年轻,出兵西北回来的时候,他35岁,正值壮年。这样的皇子继承皇位,大清朝才可能有希望。
  反观雍正,当时已经45岁了,就算继承了皇位,其实也做不了几年皇帝。因此选择胤禵的可能性会更大。
  可惜胤禵35岁以后,便开始了自己被囚禁的生涯。雍正在位13年,他也就被囚禁了13年。此后雍正的儿子乾隆上来,虽然释放了胤禵,却依旧对他有所提防,他始终无法获得自由,这个时候他已经48岁了。
  等到乾隆十三年的时候,胤禵已经61岁,这个时候的他被乾隆册封为多罗恂郡王,可惜胤禵最辉煌的时光已经过去,就算成了郡王,也没有多大作为了。
  一直到乾隆二十年,68岁的胤禵才离开人世,和他那几个哥哥比起来,他也算是善终了。只是一辈子没有完成自己的理想。
  总结:胤禵的年龄是最适合登基的。
  胤禵比雍正小了整整10岁,如果那个时候他能够登基称帝,那么他还能做33年的皇帝。这对大清朝来说未必就是一件坏事。
  得亏雍正的儿子乾隆,年轻的时候还算靠谱,所以大清朝才没有在那个时候衰败。雍正只做了13年皇帝,这风险实在是太高了,45岁开始做皇帝的雍正,其实随时都有驾崩的可能。一旦英年早逝,那么大清将会再次混乱。
  我认为康熙在考量继承人的时候,肯定会把年龄考虑进去。岁数太大的,真的不适合继承皇位,早逝的风险太高。而35岁的胤禵,正值当年!
  参考资料:《清史稿》
  对于家里有皇位等着继承的皇帝来说,没儿子是件很可怕的事,只有一个儿子也不保险,广纳后宫可不仅仅是因为好色,还因为传承。但儿子多了也很让人头疼,例如康熙。
  康熙的头四个儿子,全都未及序齿就夭折了,这给他造成了极大的恐慌,将生儿子视为政事之外的一大要务。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的努力下,生子大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活到成年的儿子足有20位。
  在他晚年,众多阿哥为了储位人头打成猪脑,其中有9位能量较大,亲身下场撕了数番,史称"九子夺嫡",是清朝最为惨烈的政治斗争,胜者成龙,败者轻则沦为闲散宗室,重则被剥夺姓氏及一切荣誉,死得不明不白。
  而十四阿哥胤禵,是最为特殊的一位。为啥这么说?因为他是最后的大赢家胤禛唯一的同母弟,按理来说,他的立场应该天然的和胤禛一致,搭着胤禛的顺风车走向人生巅峰。
  可他偏不。前期,胤禵跟着八阿哥胤禩走,是八爷党的重要成员,一直在和胤禛对着干,后期胤禩为康熙所厌弃,彻底失去了继位的资格,胤禵便走到台前,在胤禩及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的支持下继续与胤禛相争。
  客观来说,胤禵也不是没有赢面。他智商很高,学什么都快,胤禟曾说"胤禵聪明绝顶,才德双全,我兄弟皆不如也",胤禟也是个心高气傲的主,他能说出这种话,可见胤禵真的很聪明。
  康熙对胤禵更是十分喜爱。举个例子,康熙会给一些儿子支取官物的符权,由大内供给其一家的食用物品,也就是康熙用私库补贴儿子。
  诸子中享此殊遇者不只一人,但时间最长的则是胤禵,从康熙五十四年至六十一年,足足7年时间,如果不是康熙猝然驾崩,这种优待还将持续下去。
  胤禵还有一个特点,重情重义。
  康熙四十七年,原太子胤礽被废,康熙下诏让阿哥和大臣们推举新的太子,这明显是一种试探,八爷党却误以为机会来了,推举胤禩为太子,惹得康熙大怒,毫不留情地骂胤禩"柔奸性成,妄蓄大志,党羽相结,谋害胤礽",将其锁拿治罪。
  众人吓得噤若寒蝉,胤禵却挺身而出,跪奏说"八阿哥无此心,臣等愿保之",康熙十分愤怒,拔出刀来做出要砍胤禵的样子,被其他阿哥苦苦劝住。
  但康熙当时生气,过后却很是欣赏胤禵对兄弟的情义,认为他表里如一,有赤子之心,对他更好了。
  最令康熙骄傲自豪的,则是胤禵英武过人,愿为大清征战沙场。
  康熙五十七年,准噶尔部首领策妄阿拉布坦叛乱,胤禵主动请战,康熙龙颜大悦,任命他为抚远大将军,统率大军进驻青海,并封为大将军王,"用正黄旗之纛,照依王纛式样",这是天子亲征的规格。
  在此说明一点,"大将军王"并不是一个常规封号,大清仅此一位,历史上似乎也没有。由此可见康熙对胤禵有多么的重视。
  康熙还特意降旨青海的蒙古王公,宣称"大将军王是我皇子,确系良将,带领大军,深知有带兵才能,故令掌生杀重任。尔等或军务,或巨细事项,均应谨遵大将军王指示,如能诚意奋勉,既与我当面训示无异。"
  这等于是给了胤禵如朕亲临的特权,胤禵及其拥护者极为振奋,在他们眼里,皇帝对胤禵如此特别,太子之位稳了。
  因而他们根本无法接受康熙传位于四阿哥胤禛的事实,胤禵十分悲愤,见到同胞兄长后不愿下跪,还在康熙灵前质问胤禛。胤禩从账房中走出,让胤禵向胤禛下跪,胤禵这才跪了。
  此举后来也成为胤禵的一大罪状,雍正说他不听自己的话,只听胤禛的话,"结党背君,公然无忌"。
  那么胤禵的结局如何呢?这么说吧,比胤禩、胤禟好多了。
  雍正坐稳皇位后,对八爷党进行清算,这也是因为胤禩、胤禟等人不安分,搞了一系列阴谋诡计,想要颠覆雍正的统治,还把雍正的儿子弘时拖下水。
  这种事谁都忍不了,雍正出离愤怒,儿子也不要了,把头脑不清楚的弘时过继给胤禩,将这一党全都收拾了,胤禩、胤禟、弘时全被革去黄带子,削除宗籍。胤禩和胤禟还被下到狱中,没多久就死了,死因成迷,有人说是被雍正弄死的。
  胤禵没有参与这一次的行动,雍正对他看管很严,长期软禁于景陵(康熙陵寝)读书。他们的母亲乌雅氏去世后,雍正晋封胤禵为郡王,但未赐封号和给予俸银,注名黄册仍称固山贝子。
  雍正三年,胤禩等人事发后,胤禵也被革去王爵降授固山贝子,雍正四年革去固山贝子,押回北京囚禁于景山寿皇殿内。
  乾隆继位后,给了胤禵自由,并逐步加封到多罗恂郡王,先后任正黄旗汉军都统、总管正黄旗觉罗学等职,但此时胤禵年事已高,不可能再有多大的政治作为。
  胤禵寿命挺长,活到了乾隆二十年,享年67岁。雍正对他还是念了兄弟之情,多年的软禁未尝不是一种保护,让他远离胤禩不再犯错,得以善终。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康熙十四子胤禵可以用高开低走来概括他的一生,前半生风光无限,位极人臣,深受父皇康熙的宠爱,顺风顺水,后半生则开始走下坡路,尤其是在康熙死后,雍正即位,他的这位四哥先是让他守皇陵,而后直接将他圈禁,过着囚徒一样的生活,直到他的侄儿乾隆即位后,他的境况才好转一些,恢复了他的自由之身,只是这个时候的胤禵已经是看尽人间沧桑,毫无斗志可言,一个行将枯木的老头子罢了。
  胤禵其实是雍正最亲的人,他们是一母同胞的兄弟,但是由于政见的不同,他们成了政治上的敌人,胤禵和八爷党走的非常亲近,也许是性格上投缘,也或许是政见相同,胤禵和八爷成了政治上的同盟者,互相支持,打击排斥不同党派,尤其是针对四爷胤禛。
  八爷胤禵一直对皇储非常感兴趣,在太子胤礽第二次被废,彻底失势之后,更是表现出了对太子之位的渴望,胤禵虽然平时表现出一副谦谦君子,处事体贴细致,广结善缘的形象,但是胤禵这种行为表现的太过了,经常在大臣面前流露一副舍我其谁的姿态,很多大臣纷纷投靠他一党,这引起了康熙的不满,开始厌恶他,时不时的斥责他。
  八爷的死党十四弟胤禵对此非常不满,一次向父皇推荐八阿哥胤禩,说看相人张明德曾相胤禩后必大贵,没想到引起康熙勃然大怒,不仅斥责胤禵,还连累了胤禩被康熙猜忌,对其予以防范。
  胤禵和八爷党的争储最终引起了康熙的警觉,随后的日子里康熙把目光关注到了四阿哥胤禛,这位皇四子做事稳重,果敢刚毅,最为难得是对于皇位他没有表现出特别强烈的欲望,这反而让康熙更加看重他的人品。
  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皇帝驾崩后,最终的继承人他选定了胤禛,也就是后来的雍正帝。
  雍正帝上台以后,开始清算之前的政敌,八爷党作为昔日雍正最大的政敌,被打击的最为严厉,流放的流放,降级的降级,总之没有手软, 对于这位亲胞弟胤禵,他也没有放过,先是让他守皇陵(实为软禁),雍正三年直接改为囚禁,整整过了十年的囚徒生活后,在乾隆登基后,念其可怜,将他特赦释放,恢复自由身,1755年六月,允禵去世,走完了他涤荡起伏的一生。
  图片来自网络
  喜欢请关注"一切都付笑谈中"
  胤禵是康熙第十四子,与雍正皇帝胤禛是同母兄弟,在康熙执政晚年,他率军西征,保卫西藏和平做出了贡献。
  但是胤禵与胤禛关系并不好,而是与胤禩关系很好,康熙四十七年时,康熙认为胤禩谋害太子胤礽时,胤禵挺身而出,说胤禩并无此心,他愿意担保,康熙为此要杀胤禵,但是被胤祺劝阻了。这件事后,康熙对胤禵的有情有义,心直口快,表里如一,非常赞赏,对胤禵宠爱有加。
  可是雍正即位后,胤禵就没有这么好的待遇了,他被更名为允禵。并将他软禁在景陵读书,后来太后去世,雍正对他也越来越严酷了。
  雍正三年,允禵被革去王爵,雍正四年,被囚禁于景山寿皇殿。乾隆即位后,才释放了允禵,第二年,被封为了奉恩辅国公,十年后,又封为多罗贝勒,不久又成为了多罗恂郡王,并担任正黄旗汉军都统,但年龄已大,也无所作为了。乾隆二十年,允禵去世了。
  康熙十四子胤禵(1688~1755年),就是雍正夺嫡的传说中被夺位的那位主角。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左右曾奉旨改名为"胤祯",雍正即位后又改复原名。
  他与雍正可是一母同胞,奈何兄弟俩不投缘,后来胤禵投向了八爷一党,亲兄弟竟成了不共戴天的仇敌。这就注定他悲催的下半生。
  胤禵比雍正皇帝小10岁,两人生母为德妃乌雅氏,即孝恭仁皇后。他们虽系一母所生,因为雍正自小养在佟贵妃身边,所以两人感情并不深厚。可以这样说,胤禵前半生绝对很风光。后半生就剩下心酸苦涩了
  在康熙在世时,胤禵很受宠爱。在他所追随的八阿哥受到严处后,他并没受到啥处分。可见康熙对他的纵容。
  也正是父亲放纵,坐镇西北的胤禵在雍正即位后不知避让,这就注定了他未来的人生绝不会是坦途。
  他在20岁左右的时候,便作为"八爷党"(即胤禩集团)的主要成员之一卷进了争夺皇太子宝座的漩涡当中。
  当康熙四十七年胤禩因夺嫡而被锁拿时,胤禵年轻气盛,侠肝义胆,拼命保允禩,并说:"八阿哥无此心。"当时把康熙气得火冒三丈,抽出佩刀要当场杀死胤禵。虽然乾清宫求情之举曾惹得康熙一时盛怒,但对胤禵日后的境遇并未产生明显的影响。
  康熙在处分胤禩时,却把分给胤禩的上三旗佐领全部赐给胤禵,使他成为第一次废太子事件中得益最多的皇子之一。
  第二年册封诸皇子时,胤禵又获固山贝子爵,是所有受封皇子中年龄最小的一个。
  康熙五十年以后,康熙每年去承德避暑山庄也多命胤禵随驾从行,可见康熙对他还是偏爱的。
  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十月,因准噶尔部策妄阿拉布坦率军叛乱,康熙将胤禵由贝子超授王爵,任命为抚远大将军,总领西北各路大军平定叛乱。
  出征前,康熙亲自在太和殿举行授大将军印仪式;出征时,诸王及二品以上文武官员都到德胜门军营送行。据康熙的命令,胤禵用"正黄旗旗纛(代天子出征之意)",称大将军王。
  在康熙众多的皇子中,惟有胤禵被授予有实权有地位的大将军,被当时朝廷内外认为是被康熙信任的表现。
  胤禵本属胤禩集团,胤禩夺位无望,其党羽转而支持胤禵。胤禵也乘机笼络士人以图壮大自己的势力。他与胤禟保持密切联系,随时了解京师的政局。
  但是,胤禵在西北前后5年,转战边陲,屡建战功,一直没有回过京师,直到康熙去世才被雍正召回。胤禵应召回京,对胤禛称帝很不服气,不肯跪拜行君臣之礼。
  雍正皇帝对这位享有众望、统帅大军的弟弟无可奈何,只好采取笼络手段,命胤禵留景陵侍大祭,实际上是夺了胤禵的兵权。
  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三四月之交,雍正送康熙灵柩至遵化景陵享殿,传旨训诫允禵(雍正即位后,为避讳将康熙诸子名中的"胤"字改为"允"字),允禵不服,允禩怕事闹大,令允禵跪受,允禵才接受了。
  事后,雍正返京,留允禵看守景陵,谕令副将李如柏,如果允禵要去陵寝,除大祀外都不准,实际上是把他囚禁了。
  雍正和允禵的母亲仁寿皇太后因允禵长期外出,想念自己的小儿子,要求雍正放回允禵,雍正不允,仁寿皇太后很气,于五月二十二日下午得病,半夜一时过后即身亡。也有太后撞死的记载,后来,雍正以慰皇妣在天之灵为名,仍封允禵为郡王,但还把他囚禁在马兰峪的景陵。
  雍正三年三月,宗人府弹劾允禵任大将军时任意妄为等罪名,请降授镇国公。雍正皇帝将允禵降为固山贝子。
  到了雍正四年五月,诸王大臣又弹劾将允禵正国法;雍正虽然没亲手杀死这位同胞兄弟,却从马兰峪将允禵撤回,以逐惑众听等种种罪名,将允禵囚禁在景山寿皇殿,直至雍正皇帝死后才获得自由。
  乾隆皇帝登基后,不仅释放了亲叔叔允禵,还将他晋为恂郡王。乾隆二十年允禵去世,时年68岁,葬黄花山。第二子多罗贝勒弘明也随葬在他墓旁。多掰扯两句
  历史上有一些说法,认为当时康熙皇帝是要传位给胤禵的,但是雍正夺嫡,取得了皇位。这些都只是推测,没有确切的证据。虽然康熙晚年比较信任胤禵,但是康熙内心是否就已经决定把储位给予胤禵,这个很难说,也没有证据,这些都是历史之谜。

如果突然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我们国人怎么办,需要做些什么?如果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我们国人应该这样做,才能保护好我们的国家和亲人。首先先安顿好妇女儿童老人,让他们有地方住,有饭吃。住在安全的地方,不要过度受怕,也不要受伤。其次,所有16以赫鲁晓夫当政后,斯大林儿子瓦里西已授衔中将,他最终结局如何?别看斯大林是苏联领导人,但他的两个儿子都因为他而活得十分痛苦,他的大儿子雅科夫身死德国战俘营,二儿子瓦西里则受到他的牵连郁郁而终。斯大林的第一个儿子名叫雅科夫朱加什维利,他是斯大林80年代的打工人,一家人挤在三平米出租屋,毫无隐私可言两句话不合就引发了一场大战,最终闹得头破血流,这便是21世纪初的厚街。80年代打工人辛酸厚街位于珠江三角洲东岸,虽然是个镇但常驻人口却有55万多,而作为台湾商人进入大陆最早的地方之罕见周总理和聂荣臻元帅的16张合影,友情始于法国留学时中共七大期间,周恩来和聂荣臻合影。周恩来和聂荣臻的友谊始于法国。1920年,聂荣臻前往法国勤工俭学,12月周恩来到法国。1922年聂荣臻加入少工,后来建议少共改称共产主义青年团,在在位二十一年,大赦天下二十次,每年必赦,不死不休可能看到这个标题大家都在首先想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个在位的是谁,是真实历史故事还是作者在这里胡说八道,我在这里还真的不是在胡说八道,历史上面还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的。我说的这位就是汉灵帝出于天性的真诚感人至深胡林翼之所以如此帮助曾国藩,除曾国藩之前帮助过他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曾国藩的人格魅力。有些人帮助了别人,总是自鸣得意,经常提起,怕别人忘记了自己的功劳,而曾国藩不是这样的彭梅魁保存彭老总手稿17年,78年找黄克诚帮忙伯伯您替我交了吧那是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在遇到外敌入侵的时候,众多革命将士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血肉身躯为我国筑起了一道万里长城。那个年代的五星红旗是用将士们的鲜血染成的,如果读一页就上瘾,这套书看尽300年大唐兴亡史说起唐朝,大家都会升起一种自豪感。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强盛,也最传奇的王朝之一,与唐朝相关的故事,熊猫君一直百听不厌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安史之乱马嵬之变错过唐朝史,就错过了历史的富矿!想了厚黑学汉之韩信楚汉之争,有一个人不得不提,此人脸皮最厚,心子却是不黑,最终失败于长乐钟室,身首异处,夷及九族,真是咎由自取。此人是谁?就是人人都知道的韩信。胯下之辱,他能够忍受,脸皮厚的程度不在他18岁便担任师政委,但在授封时却撕掉肩章,至死也不愿再穿军装军衔代表着国家给军人的最高荣誉,所有的军人都以其为荣。然而在1955年的一次授衔中,有一位叫段苏权的军人当众取下衔章,直到死去也不愿穿上军装。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1916年段苏权出红色鄂豫边八团东征地积贫积弱旧社会的三座大山沉重地压在中国人民头上,致使中国积贫积弱,在豫南的社会历史表现可见一斑。一生产力落后,风调雨顺的年景,小麦亩产一百多斤,水稻亩产二百多斤,佃农广种薄收,食难
悍匪张子强连李嘉诚都敢动,为何却动不了何鸿燊?说句实话,对于富豪而言,钱多钱少并不是衡量其社会地位的标准。另外,张子强虽然被一部分媒体称之为世纪贼王,但他在港澳地区的势力并不强,他组织的犯罪集团顶多也就算个中等水平。至于他为何雍正王朝中,康熙帝亲自掌握的狼覃两万铁骑,为何临终没传给雍正?康熙皇帝一生的经历基本都是一个传奇,八岁登基,十四岁亲政,除鳌拜削三藩收复台湾,东征西讨,满身都是传奇色彩,自己在晚年只承认一点不完美,那就是皇位继承人的确定。也难怪康熙皇帝儿子众马家军俘获秦基伟将军一人一台戏,辩称自己是伙夫逃过一劫战争从来都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胜利的人自然是风风光光的将军,而失败者除了会付出生命的代价之外,还可能会沦为监下囚,成为俘虏。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军俘虏过不少国民党与日本的军官,而同三国武将排名真的是一吕二赵三典韦吗?这个排名并不准确,吕布和赵云确实有争夺第一个可能,但是典韦就要差得多了。在民间流传着一首串联三国人物的打油诗,叫作三国二十四名将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黄许孙太两夏侯,二张1952年,毛主席秘书黄祖炎遇刺身亡,主席连夜下令破案,结果如何许世友将军在山东生活和战斗了很多年,这里到处都有许世友的足迹,在晚年时,许世友专门出版了一本我在山东十六年的回忆录,足可见他对山东的感情。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不久,许世友奉命进入抗大李瑁为何愿意忍痛割爱?他又是如何自处的?古人为了赞美我国历史上四大美人之一的杨玉环曾写下了诗句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早期还是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还开创了开元盛世。为什么西方民族很厌恶犹太人?犹太民族到底做错了什么?导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那样一段触目惊心的历史。希特勒纳粹党人对犹太人的迫害与残杀。可这虽然是残暴的,那为什么在屠杀期间没有任何人出来阻止?又为什么曾经一个辉煌的民族最后会被整个关羽为什么反对黄忠,位列五虎上将?他是在为谁打抱不平?首先要注意的是,在真正的历史中并没有五虎上将这一说,所谓的五虎上将,来源于三国演义,实际上是罗贯中杜撰出来的。也就是说,在正史中,并没有关羽认为黄忠不配成为五虎上将这一说法。那么我女红军王泉媛被俘后成侍妾,45年后,与副国级丈夫重逢相拥而泣王泉媛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满含热泪,紧紧握住彼此的双手相拥而泣,嘴里不停念叨着终于见到了!终于见到了!这位老奶奶就是老红军王泉媛,旁边的老爷爷是中国政协副主席王首道。这次重逢是两人分犹太人到底干了什么?为什么会被欧洲人如此仇视?提起犹太人,你会想到什么?在欧洲不受人待见,经常受到歧视排挤。在二战时遭到希特勒德国的大规模迫害,后来又和阿拉伯国家矛盾重重冲突不断。犹太人似乎总是处于风口浪尖。其实不止现代,欧洲太子李承乾为何会造反?李世民是如何处置的?太子李承乾为啥造反?626年,李世民刚继位,就把自己和长孙皇后的嫡长子李承乾立为了太子,李承乾这时候只有7岁,子以母贵,李承乾能当太子,就是因为他是长孙皇后的大儿子,没别的原因。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