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和珅剪除异己,设计江西巡抚海成,首次交锋,海成斩监候

  和珅为官贪婪,有很多跟他一样的腐败官员附和他,也有一部分官员看不起他,虽然这些人当中并不一定都是正直无私、为民请命的好官。江西巡抚海成就是其中一员。但是,以和珅的个性,岂能放过他?最终海成还是惨死在和珅的魔掌之下。
  和珅精通做官之道,是利用文字狱的高手,常常借助文字狱来剪除异己。原本,海成想利用文字狱整治别人,升官发财,却被和珅利用,海成堂堂—个巡抚,只因为一本书,栽在了和珅手里,被判斩监候。
  有清一代,朝廷大兴文字狱,所谓文字狱说得通俗点就是不管是什么人,只要写了,甚至说了对清王朝不利的话,就要受到追究,案件一旦受审,就牵连甚广。朝廷的意图是借助文字狱整肃朝廷风纪,控制人们的思想,戒瑟风俗人心。乾隆在位前后六十余年,文字狱的重大案件层出不穷。乾隆在这方面特别敏感,几乎对每一宗案件都格外注意。
  人们为了自保,说话做事都小心翼翼,生怕被人抓住把柄。朝廷的有识之士,有机会就劝阻乾隆,文字狱不宜牵连太广。而更多的官员,抓住乾隆的心里,为了升官发财,借文字狱讨好皇上,打击异己。和珅就是利用文字狱暗中除去江西巡抚海成的。
  和珅最早得到乾隆赏识,之后青云直上,迅速进入军机处,成为年轻的军机大臣。朝中大臣也是识相的,对和珅不敢轻慢,执礼甚恭。也有些一步步升官的大臣,看不起和珅的出身,再加上和珅升官不是走正途,而是靠讨好皇上,没有什么功劳,很轻视他。江西巡抚海成就是如此。
  巡抚与总督同为封疆大吏,是朝廷的二品大员。巡抚每年要赴京师议事,汇报地方事务。海成身为江西巡抚,刚开始看不起和珅。
  有一天,海成从江西来京述职,到军机处之后,和军机处所有的人都作揖行礼,相互寒暄。到了和珅面前,和珅正要和他行礼,海成却径直走了过去,昂首挺胸,对和珅不理不睬,好像没看到他一样。海成一边走,一边阴阳怪气地说:"没想到我几天没来军机处,军机大臣的人又多了一个。听说是有人坐了冲天的爆竹了,青云直上,能耐很大啊。"
  和珅听在耳中,十分郁闷。和珅当时资历尚浅,还不了解海成的底细,也不好说什么,只好尴尬地退了回去,说道:"巡抚大人不常在京城,所以没见过面。和某承蒙皇上错爱,也是刚刚入军机处。"
  不料海成欺软怕硬,看到和珅好欺负,说起来没完没了,越说越起劲儿。后来,海成竟然侮辱和珅的长相海成像女人,这实在是说不过去了。然而,和珅刚到军机处,立足未稳,也没有什么根基。这里的官员都是有来头的,和珅脸色越来越难看,却一言不发。周围的人也不说话,有的本来就眼红和珅升官之快,乐于看和珅的笑话,于是幸灾乐祸,窃窃私语,发出冷笑;有的知道和珅正受皇上宠爱,海成又是手握实权的封疆大吏,两边都不好得罪,就转过身去,装作什么也没听见。
  和珅当时并未发作,但并不代表不在意。海成的行为,正好击中了和珅的痛处,和珅看着得意忘形的海成,心中怒火翻腾。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找个机会,灭一下海成的气焰,让大家知道,和珅不是好惹的。
  机会来了。和珅整治海成,是通过文字狱达成目的的,事件的起因,则是海成自己送上门来的。
  海成上次在京城公然侮辱和珅,回来后不久就为自己的莽撞后悔了。他本以为和珅没什么真才实学,只不过一时之间讨皇上欢心,过不了多久皇上对他就没兴趣了;再加上周围大臣的排挤,被排挤出军机处也不是不可能的,所以才敢向和珅叫板。可没多久,海成就得到了消息,和珅官运亨通,步步高升。乾隆四十一年四月,和珅又被授总管内务府大臣。十一月,任国史馆副总裁,赏戴一品朝冠。
  二月,乾隆又让他兼总管内务府三旗官兵事务。
  海成得知这些消息后,开始忐忑不安起来。海成能够坐到江西巡抚的高位,自然也是个精明人,但却捉摸不透皇帝的心思。没过多久,京城又传来消息,和珅被赏准许紫禁城骑马。在紫禁城骑马可是只有特殊战功的人才能享有的,体现了皇上的特殊偏爱。
  和珅年纪轻轻,有什么本事得到这样的破格赏赐?
  海成对和珅不得不防,于是派了消息灵通的属下,仔细打探。属下回复道:"京城的人都知道了,皇上对和珅不是一般的恩宠。和珅被允许在紫禁城骑马,并非是有什么功劳,而是有一天陪皇上在御花园里读书,两个人边读边谈,谈了整整一个下午。
  皇上自己坐着,忘记给和珅赐座,和珅站得腿都麻木不听使唤了,皇上看出来,就问他怎么回事,和珅很乖巧,就说自己的腿有些老毛病,也不知道是真有毛病还是假有毛病。
  皇上一听,过意不去,当场赏赐他紫禁城骑马。"
  海成听了十分嫉妒,问道:"只不过是皇上读书时陪在身边,腿站得酸了,就要赏赐紫禁城骑马?腿脚不适的王公大臣很多,很多都是打过仗、年纪大,德高望重的,和珅没打过仗、没立过功,一个奴才而已,这么轻易就赏赐紫禁城骑马,凭什么?"
  属下答道:"奴才在京城里也经常听人这么说,可是皇上的旨意,谁敢乱说话。现在和珅是皇帝面前的红人,没人敢惹。传闻和珅爱财,现在京城里很多大臣都跟和珅攀关系,大人还是小心一些为好。另有传闻,和珅城府很深,为人阴险,大人曾经与他不和睦,是不是也要在京城活动活动关系?和珅毕竟在京城皇上身边,要是被小人暗算了,岂不冤枉!"
  海成怒道:"胡闹!我堂堂的巡抚,怎能和那种小人攀附关系!你再仔细地打探消息,有什么对我们不利的地方,快快来报。"
  属下赶紧退下。其实,海成不是不想活动活动,只是自己曾经得罪过和珅,无缘无故,怎好再去讨好?不仅会惹得众人讥笑,只怕和珅也不会让他好看。再说了,自己是有功之臣,一步步爬上来的,地位总比和珅这种"官场暴发户"要稳固许多。
  海成现在一心想的是,怎么样才能立功,讨皇上的欢心,稳固自己的地位。海成别无良策,决定从"文字狱"着手。
  文字狱大多是牵强附会、断章取义。朝廷鼓励告密揭发,因此文字狱大多是告密邀功、挟嫌诬陷,甚至凭空捏造的产物。文人士子人人自危,唯恐一不小心,陷入罗网,或是受到株连,祸从天降。
  文字狱牵强附会到了什么程度?一句诗、一个字也会惹出大祸。朝廷不会允许丝毫的反清思想传播、蔓延。所以,宁可错杀一万,也不遗漏一个。
  雍正年间,有一次,翰林官徐骏在奏章里,把"陛下"的"陛"字错写成"雅"字,雍正帝见了,认为是大不敬,马上把徐骏革职,派人盘查。盘查的人鸡蛋里挑骨头,在徐骏的诗集里找出了两句诗:"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书?"附会道:这"清风"就是指清朝,这两句诗分明是蓄意讽刺清王朝的皇族浅薄少文。
  这一来,徐骏犯了诽谤朝廷的罪,把性命也送掉了。其实,这两句诗只是描写一个普通的场面:风吹,书乱,仅此而已,其实并没有什么反清的思想。
  没有经历过文字狱的人,很难想象它的疯狂。在《四库全书》编纂期间,凡是不利于清朝的,或是触犯了忌讳的,都要篡改、删除,甚至大量地销毁书籍.甚至连宋代的书写到抗金的,明代的书写到抗元的,也遭到同样的厄运。
  文字狱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愈演愈烈,前后一百多年,有案例可查的大小案件不下一百起。在这些案件中,被判处死刑的有两百多人,受到株连而被判处各种刑罚的更是不可胜数。
  康熙、雍正年间,文字狱主要打击汉族上层文人和政府官员,镇压反清力量,排除异己势力。到了乾隆年间,文字狱有增无减。乾隆最痛恨士人写诗、写书讥讽时政。乾隆二十年以后,文字狱连年兴起,形成严厉的思想统治。
  与前朝不同,镇压的对象,既不是"反清复明"的志士,也不是结党的权臣,而是一般的汉人文士。其中规模较大的文字狱就有七十余起,绝大部分都不是惩办高级官员或有声望的文人,而是惩治举人、贡生以下的生员,以至塾师、术士。很明显,这些案狱目的不在限制大臣之间的结党擅权,而在于控制民间的反清思想。
  不管是朝廷的大臣还是民间的文人,如果能够成功揭发别人文章、书籍里有不满朝廷、不合规制的地方,就是有功劳的。这个功劳来得十分容易,所以很多大臣都乐于派下属搜集有"禁书"嫌疑的书籍、文章。换而言之,每一个文字狱事件都是他们升官的垫脚石。
  海成是满族人,胸无点墨,但对查禁书十分热心。他命令手下的江西官员,收缴对朝廷不利的书籍。当时,文人学士噤若寒蝉,写文章本就十分谨慎,哪里有那么多禁书?下面的官吏找不到这么多禁书,海成的命令又不得不从,只得把沾一点边的书籍都送来充数,一年下来,一共竟然收缴了八千余部书籍,列全国各省之首。不得不承认,海成做官很有一手。
  海成发现,单纯的命令、催逼,效果并不好。海成想了一个绝招:为使查办禁书的诏令深入穷乡僻壤,他命令各州县把各处的地保召集起来,经过简单的训练,再让他们挨家逐户地去"宣讲"、收书。与其说是收书,还不如说是买书,原则是:无论全书还是废卷,全部呈缴,由官府付给缴书者一倍的书价,这样就迅速收缴了大量图书,再从收缴的书籍中一一查验。
  对海成的这个办法,乾隆也很欣赏,通谕各省仿而行之。
  这么多书籍,海成根本看不完——以他的学问,看了也看不懂。他不管三七二十一,吩咐幕僚把这些书籍的问题一个个标出来,做上记号,然后全部运到京城,上缴给乾隆。乾隆四十二年十月初一,书籍抵达京城,海成随书上了一个奏折,奏折里说:"微臣随时留意对朝廷不利的言行,搜集了这么多可能有问题的书籍,上缴给皇上,请皇上酌情处理。尚不能一时尽净的地方,微臣还要继续尽力搜罗。"此外,海成还把每本书的问题――指了出来。
  海成的奏折充满了邀功请赏之语,分明是想得到乾隆的嘉奖。但他万万没有想到,在揣摩圣意这方面,他远远不是和珅的对手。这里面的一本书《字贯》,被和珅抓住了把柄,把性命丢在和珅手里。
  关于《字贯》,海成的奏折里是这么写的:"根据新昌县县民王泷南的告密,举人王锡侯删改《康熙字典》,另刻《字贯》书,狂妄不法,与叛逆无异,请革去他的举人身份,审拟定罪。"
  《康熙字典》是康熙五十五年印行的,不仅是奉旨编纂的,而且以康熙年号命名,足见政府十分重视。《康熙字典》力求权威,收字太多,也是事实。然而,"钦定"、"御制"的官方思想是不准批评的。即使是单纯学术见解不同,也会被加上种种罪名。特别是当学术见解与政治观点有关的时候,更容易被当作"妄议朝政"而陷入文网。
  如果翻阅清朝的书籍,就会发现有些书大多写著"钦定"、"御制"的字样,那是经过皇帝审定或其本人写的,代表官方的思想。譬如,清初竭力宣扬程朱理学,以致形成了一种风气,"非朱子之传义不敢言,非朱子之家礼不敢行"。
  以朱熹的思想来指导一切言行。谁若是反对这个官方的统治思想,谁就要受到严厉的惩罚。
  清朝的法律还有这样一条规定:不许秀才们对国家大事提出任何建议,否则就算"违制",不但要革除生员资格,还要受到惩罚。可是,凡是建言献策的生员,难免要议论到朝廷的政策,批评官吏的行为,提出某些建议,这就必然违背这一规定。于是,轻者革职,重者处斩,或是"立毙杖下"。《康熙字典》就是钦定的图书,即使有缺点,也是不能提的。
  王锡侯竟敢说《康熙字典》收字太多,难以贯穿,然后自己编刻了一部《字贯》,用字义把零散的字贯穿起来,正好弥补了《康熙字典》的不足,这样的行为,简直是撞到枪口上了。
  乾隆首先嘉奖了海成,然后翻阅《字贯》,看到罪行并不很严重,以为是一个寻常的狂妄之徒,妄行著书立说,落得一个好名声,就没有把这本书放在心上,此事也就不再进一步追究了。
  如果王锡侯的这本《字贯》没有落到和珅手中的话,这件事就会这么处理,王锡侯也只不过丢了一个举人的身份,不会遭到杀身之祸;海成也会因此成为有功之臣。和珅经常在乾隆身边,这本海成参奏的书引起了他的注意。
  和珅先是秘密打探,军机处翻阅卷宗,查清了这个案件的前因后果。
  写作《字贯》的王锡侯,生于康熙五十二年,原名王侯,后来担心这个名字犯忌讳,改为王锡侯。他5岁时跟哥哥王景云发蒙,8岁通晓训诂,直到24岁才补博士弟子,37岁才中乡举。以后连续九次参加会试,都没有考中。眼见入仕无望,于是心灰意冷,放弃了做官的想法,安心待在家中著书立说。
  王锡侯曾经先后写了《王氏通谱》、《经史镜》等十多部著作。乾隆四十年,王锡侯已经63岁了,经过十七年的苦苦钻研,他终于著成了一部名叫《字贯》的字典,在这一年刻印刊行。《字贯》是一本简明字典,按照天、地、人、物四大类统字,耗费了王锡侯大量的心血。他著这部书的目的,是为了能够将天下字贯通,使学者能够举一反三,便于查找。
  王锡侯有个同乡族人,名字叫王泷南,本是乡里的无赖恶棍。王泷南曾经犯了罪,被官府抓住发配云南。他不甘心一直生活在云南的烟瘴荒蛮之地,便偷偷跑回原籍。王锡侯正值年轻气盛,好打抱不平,看不惯这个无赖的行为,伙同乡里的几个人,抓住王泷南扭送到官府,再次发配。多年之后,王泷南遇朝廷大赦,返回家乡,心中一直记恨着王锡侯,寻找报复的机会。
  在清朝,暗算文人的最好办法,就是看他有没有写什么文章,只要找到跟不敬朝廷有一丁点儿关系的事情,把他告到官府,就可以让他尝尝文字狱的厉害。
  王锡侯时运不济,生在清朝,得罪了小人,偏偏又写了不少文章。为了邀功和报复王锡候,王泷南找到王锡侯写过的所有文章和书籍,仔细查看里面的内容。
  王泷南翻看《字贯》的时候,发现只是一部字典,并没有什么犯禁的地方,后无意识地翻到开头,自序中谈到编纂这部书的意图,王锡侯先是颂扬了《康熙字典》的好处,然后说道:"天下字贯穿极难……今《康熙字典》困所收四万六千字有奇,学者查此遗彼,举一漏十,每每苦于终篇掩卷而仍茫然。"
  《康熙字典》乃先皇御制之书,王锡侯一个小小的书生,居然敢对先皇所制字典妄加议论,岂不是狂妄悖逆之大罪?王泷南大喜,咬定王锡侯悖逆,诬蔑贬低圣祖康熙帝,告到官府。
  县令不敢随便定罪,把此事上报给巡抚海成。海成派人拿下王锡侯,封检《字贯》等书,让王锡侯招供。王锡侯辩称:"‘然而穿贯之难也',这句话的意思是指我写《字贯》,要串联起书的内容很难,并非讥刺《康熙字典》。
  告密者王泷南与我有私仇,是诬告。"
  海成找了一班幕僚仔细研究,大家一致认为,此书虽对康熙帝妄加议论,有不敬的意思,但算不上悖逆。
  这才写了奏折,建议将王锡侯革去举人,以便审拟,派专差将奏折及《字贯》一部四十本送到京师。乾隆看不出什么大问题,便搁置起来,此后辗转到了和珅手里。
  和珅把《字贯》一部四十本书全部拿回家,细细研究,看能找到什么漏洞。和珅在这方面简直是有"火眼金睛"。他很快就找到了别人注意不到的一个问题:《字贯》一书序文后面的"凡例"中,第十页把圣祖(康熙)、世宗(雍正)的"庙号",以及乾隆的名字,都直接写了出来,还同其他的字一样排列,没有提高两格。
  封建社会中是十分注重名讳的,避讳的制度十分严密,不但皇帝的名字不许言说、书写,有时,就连音同字不同的字也不能用。到了清朝,因为满族人的名姓冗长,字数繁多,原本对避讳已经不太追究了,再加上这是字典,所以海成等人都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
  和珅如获至宝,连忙拿着《字贯》一书,禀明乾隆。乾隆对名讳问题一向十分注重。他勃然大怒,命令刑部逮捕王锡侯,严加审讯。
  乾隆四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三日,王锡侯被押解到北京,投入刑部大牢。案情极为简单,没有什么好审讯的。王锡侯可悲的命运已经注定,审讯只是走过场而已。刑部官员问:"你身为举人,读书也不少了,应该知道尊亲大义,竟然敢于对圣祖仁皇帝钦定的《康熙字典》擅自进行评论,另编《字贯》一本,你究竟安的什么心?"
  王锡侯老老实实地回答:"我自幼读书,只因为使用《康熙字典》的过程中,发现篇幅太大,于是精简为《字贯》,目的为了方便后生的学子。
  小人狂妄,罪该万死,但确实没有一丝一毫的叛逆之心啊!"审案官员又问:"那你为何要在在编写凡例的时候,把皇帝的御名毫无避讳地写出来?难道你不知道这是大逆不道的行为吗?"
  王锡侯答道:"这是字典,小人最初把皇帝的庙号、御名写出来,无非是要后生学子知道作文时如何避讳,免得犯了忌讳。这实在是草野小民无知、狂妄,实属无心之过:后来我已经发现了自己做得不对,就把书内的这些地方重新修改了,重新改版另刻,现在刊行的《字贯》都是改版另刻的,有书版可据,请求查验。"
  王锡侯苦苦解释着,这些话他不知说了多少遍了,可是没有什么作用。审案的官员根本不听他的解释,又问下一个问题:"你竟敢自称为周朝皇帝的后裔!这是忤逆大罪,人人得而诛之,你是难逃一死,还不快快认罪!"
  王锡侯再次认罪:"小人乱说话了。这是小民无知,说说大话罢了,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想法啊!"王锡侯只好不停地磕头并苦苦相求以求得宽恕。
  刑部审了之后,没有听从王锡侯的任何辩解。因为乾隆早已经发怒,说他大逆不道,自然是从重处罚,按照"大逆律"问罪,王锡侯难逃一死。
  乾隆四十二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大学士、九卿会同刑部把这件特大"逆案"办完了。判决结果是:"王锡侯身为举人,大逆不道,冒犯皇族,叛乱谋逆,按照大逆律将王锡侯凌迟处死,查抄全部财产。王锡侯的全家二十一人照律同坐,16岁以上男子全部处死,女子及16岁以下男子流放官卖。"
  海成听说了王锡侯案子的重要性,暗叫不妙,把王锡侯写的书《王氏通谱》、《国朝试帖》、《国朝诗观》等,拿回去仔细研究,命令幕僚日夜翻阅,想挑出更大的问题。最后勉强有了发现:王锡侯在《王氏通谱》中写他是周朝皇帝的后裔,周灵王就是他们的祖先,实在是居心叵测。海成连忙上了一道奏章,将新发现的王锡侯罪状一一开列,恳请皇上治他的不察之罪。
  为了免罪,海成的确花费了不少心思,只可惜这一切都只是火上浇油。
  刑部把王锡侯的结果禀告给乾隆,和珅觉得时机已经成熟,马上上奏乾隆道:"王锡侯身为举子,所作所为,大逆不道,罪有应得。只是那江西巡抚海成,身为朝廷命官,受皇上重托,居然对《字贯》中如此悖逆的地方,视而不见。
  王锡侯的举动大逆不法,应该按照大逆律问罪,海成仅仅建议革去,举人,这分明是有意袒护逆党,不把朝廷放在眼里。这样的官员,如果还继续留在朝中为官,恐怕天长日久,其他的官员效仿,如此一来,大清朝廷的威严必将有所损害。"
  乾隆正是有火没处发的时候,和珅轻轻一挑拨,马上迁怒于海成。乾隆在朝廷之上,痛斥海成办事不尽力,立即革去所有职务,押送京城,与其他涉案人等一起,交刑部审查治罪。
  海成到京受审后,供认自己才学低微,没有仔细看过原书,这些处理意见是根据幕僚的看法做出的。刑部上奏后,乾隆余怒未消,他给军机大臣下的谕旨中,狠狠训斥海成道:"海成既然经办王锡侯一案,竟然没有看过原书,仅仅凭借几个平庸的幕僚,就上报给朝廷,岂不是太草率了?《字贯》书中,大逆不道的内容就在第十页,开卷就可以看见。海成视若不见,岂不是双眼无珠,茫然不见?或者是看到之后,不以为然,漠然视之吗?这样的话,身为人臣,哪里还有尊君敬上之心,对于乱臣贼子,一点点警惕心理都没有吗?"
  和珅成功地挑起了乾隆的怒火,在刑部传达了乾隆的意见,又四处活动,一定要置海成于死地。和珅悄悄对刑部的人说:"此案皇上已经动了大怒,一定要按照皇上的意思,从重判决。而且最好是判决得稍微过分一些,然后皇上才有余地改判,显示皇上的仁慈。"
  皇帝交代下来的案子,刑部自然是不敢懈怠的。刑部官员早就知道这件案子是和珅捅大的,也不愿意得罪他,胡乱问了两句,拟定判决:"江西巡抚海成,有意庇护,无视朝纲,拟斩监候。另有涉案的两江总督高晋,难辞失察之咎,降一级留任。其他的江西藩台、臬台等官员,昏聩不察,罪责难逃,革职为民,朝廷永不录用。"事情果然朝着和珅预测的方向发展。
  《字贯》一案,并非一起普通的文字狱。王锡侯不过是查办禁书这场浩劫的一个牺牲品。他只不过是一个无辜的、清贫的知识分子,事后抄家的时候,他的全部家产,只不过是锅碗瓢盆、农村的小猪、母鸡之类,再加上所有的积蓄,官府估价只不过六十几两银子。
  这个案子的背后,是一个个阴谋。海成想借这个案子升官发财,和珅想借这个案子整倒海成,乾隆有意借《字贯》案杀鸡吓猴,推动查办禁书。
  因为在此之前,乾隆已经发现,查办禁书在江浙等省进展极为缓慢。实际上,经过康熙、雍正两朝的折腾,全国的文人已经如惊弓之鸟,不敢再有什么出格的言论,那些有问题的书籍,也早已经损毁殆尽。但乾隆并不这么认为,他认为,查办禁书的谕旨之所以贯彻不下去,首先是各省督抚漫不经心,并不全力查办。
  王锡侯案发之前,乾隆就伺机制造一起文字狱的大案,杀鸡吓猴,提醒各地的督抚官员,不查办违逆书籍,就会有严重的后果。
  江西巡抚海成因为没有看出王锡侯触犯庙讳、御讳,把一部"大逆不法"的书籍从眼皮底下漏掉了,正好成了送上门来的反面典型。只要是受过教育的文人,都明白王锡侯的犯讳本来算不上悖逆,但这不是问题,文字狱本来就是牵强附会居多。王锡侯是冤枉的,不过也算有个过错,是乾隆小题大做;相比之下,海成更是冤枉,他本来是查办违逆书籍的先行者,莫名其妙地就被打翻在地。涉案的两江总督高晋,更是冤枉。两江下辖江苏、江西、安徽三省,作为海成的顶头上司,高晋难辞失察之咎。
  由于这些原因,有关这一案件的每道谕旨,除寄发两江之外,同时也寄发各省督抚,各省督抚也自然从中吸取教训,查办禁书不止查明末清初野史之类的旧书,而且也要查如《字贯》这样的书籍,如果胆敢有怠慢,不切实检查,海成、高晋便是前车之鉴。
  乾隆经过慎重考虑,发布圣旨,认为凌迟不够仁慈,"从宽"改判王锡侯为斩立决,他的15岁以上子孙一共七人,从宽改成斩监候,秋后处决,可以多活半年。其他人全部充发黑龙江,与披甲人为奴。
  海成只因为不慎触怒和珅,等来了和珅近乎疯狂的报复,堂堂巡抚大人不明不白地与王锡侯的七个子孙一起判了斩监候,几个月后,海成被从宽处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海成想诬陷王锡侯,借机升官发财,结果反被和珅诬陷、利用,真是可悲、可怜,又可叹。
  王锡侯的《字贯》案,给清朝的文化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地方大员为了避祸,千方百计地设法将所辖地区的"禁书"搜缴干净。先刊刻《违碍书目》,将本省出现过的禁书全部写入其中,发放给各个州县,逐一查找,凡家中有单上所列的禁书,立即查办。一时间各种禁书书目通行天下,成为各省大吏查缴禁书的得力工具,真正的文化书籍反而无人敢读。
  乾隆命令军机大臣传谕各省,将查出的禁书陆续解往京城,派大臣审阅,开单列出书目,呈交皇帝批准,然后,禁书集中销毁,再把所有的禁书书目统一下发各省,一并查办。
  血淋淋的文字狱,就这样持续了好多年,多少文人墨客惨遭其害,从此,后人不敢再轻易思考写作,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了,整个国家陷入了"万马齐喑"的境地。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呀。
  点个赞[心][心][心][心][心][心][心][心][心][心][心]
  加个关注[作揖][作揖][作揖][作揖][作揖][作揖][作揖][作揖][作揖][作揖]

武则天嫁给李世民12年没有身孕,为何跟了李治一年就有了孩子?武曌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鉴于她的身份,让她的一生都颇具传奇色彩。武曌的厉害之处在于,别人是两朝为官,武曌是做了两朝皇帝的老婆,她不但侍奉过唐太宗李世民,而且还伺候过李为什么法国会发生法国大革命我们来说一下法国大革命,法国为什么会引发革命呢,我们把时间拨到1774年,法国穷奢极欲的路易十五去世,他曾经说过一句话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他死后法国陷入了低谷,法国面临着各种矛盾,内蒙小伙意外救下一喇嘛,获赠一土黄珠子,38年后才发现价值2亿从古至今,拾金不昧助人为乐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1971年,内蒙一位小伙子在大雪纷飞中对于一位年迈喇嘛伸出援手,而38年后,他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回报。故事要从1971年说起。那年,朝鲜人民骨子里最尊敬的三位中国人,有什么丰功伟绩?他们是谁?文书史万卷编辑书史万卷历时近三年的抗美援朝战争,让中朝两国建立了友好互助的关系,朝鲜人民因此从骨子里极为尊敬三位中国人,他们是当之无愧的毛主席,周总理和彭德怀元帅。说起这事,就不得73年,毛主席收到广西女儿的寄信,毛主席请她来中南海作客前言1974年,一个叫岑荣端的女子在中南海探望了毛主席后,回到广西南宁,遵照毛主席的嘱托,去见了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一书记韦国清,拿出一本书,这本书是毛主席送给她的,扉页还有毛主席的亲刘静怡抗美援朝水门桥战役之感作者成都市温江区二十一世纪学校八五班刘静怡真正的战争远比电影中描述的恐怖。真正的战土远比电影中演绎得英勇。真正的人民的毅力远比想象中坚强。真正的中国远比我们想象中强大。真正的历史远殖民化发展工业其实是个伪命题所谓的殖民地,是从古希腊流传下来的名词。在古希腊时代,殖民地是一个城邦的一帮人跑到另一个地方,建立另一个城邦。新的城邦和原城邦一般没有从属关系,最多是同盟关系,甚至最后反目成仇的也咸丰帝驾崩后,相国肃顺的三个失误,导致了慈禧太后的上位1860年9月22日,英法联军逼近北京,咸丰帝出逃热河,清中央政府由此分成两半。在热河随驾的有御前大臣载垣端华肃顺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等清一色肃党。在京师,是以恭亲王奕訢桂良等在京55年8月2日彭德怀上报的中将名单与9月27日实授名单有何不同1955年8月2日,彭德怀主持召开军委第43次会议,会议经反复研究后取得一致意见,同意了总干部部上报的关于现役军官授予少将以上军衔名单,其中中将名单在作了大的缩减后,确定为177人清末首富看上妙龄少女,7000两买下做妾,次日给你2万两,走吧清朝作为我国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关于这个朝代的说法,可是特别的多。有的人批判的是当时的政权,有的人却比较赞同一些政策,反正是众说纷纭,但是在晚清时期,我国确实是落入了一个,比西方国清朝时期的女囚犯,大多下场悲惨,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后果呢?清朝女囚犯的下场为何都比较凄惨呢?首先,清朝的女囚犯大部分时间,都是和男囚犯关在一个监狱的。就这一点,你就可以想象一下,女囚犯和男囚犯共处一室能发生点什么?这些手无缚鸡之力的女人又
赤壁之战中如果曹操死掉的话,对三国格局有哪些影响?历史又一次重演,曹魏集团短时间内会重蹈袁绍集团的覆辙,众子争位外部势力也会趁虚而入。但最终局势会如何发展真的不好分析,因为不同于袁绍的儿子袁尚袁熙袁谭只会自相残杀,曹操的儿子还算是古人为什么要用纸糊窗?刮风下雨纸不会坏吗?是不是有什么玄机?古代没水泥,万里长城没有倒古代没灭草剂,千八百里秦直道千年不长草。糊个窗户而已,就这小样的还能让它漏风进雨不成?古代糊的窗户纸,不但不怕风吹雨打,还糊出了传统文化和建筑美学。是不是遭妻子实名举报,李云龙原型王近山将军,终生不见妻子引言面对敌人,哪怕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狭路相逢,勇者胜。看过亮剑的人,都会记住这句话,为之震撼。电视剧里面李云龙的形象也是深入人心。其中李云龙的感情生活,也为残酷的战争,增添了芈月古墓被挖掘,奇珍异宝数不胜数,墓中更有数千兵马俑西安惊现芈月墓2004年,在陕西西安出土了一座古墓,墓主人是一位女性,但墓葬各方面的规格却堪比天子,不仅采用的是天子才资格建造的亚字型大墓,随葬品中还有各种数不清的奇珍异宝以及数千出生少林的开国中将,棺材中死而复生,毛主席不当和尚当将军许多人知道,开国上将许世友出身少林寺,身怀绝技,武功非常高。其实,开国将军中还有一人和许世友的功夫不相上下,两人是同乡,还是少林寺同门师兄弟,后来又在同一个军区共事过,他就是钱钧。李自成起义不让百姓纳粮,那么李自成的军队吃些什么?打仗基本靠闯,经费基本靠抢。为啥说李自成是流寇呢?不仅仅是因为他最后战败了,成王败寇,主要是因为这哥们所领导的军队,没有合理的经济来源,简单来说,活动经费基本都是抢来的。毕竟老李第于谦在面对蒙古六十万大军压境,于谦是怎么赢得京城保卫战的?于谦骑着小矮马活活把六十万蒙古骑兵捧死了大笑大笑明朝的北京保卫战,瓦剌军把微博僵尸号算上,也凑不齐六十万人数。实际情况是,也先在土木堡把朱祁镇这个二百五团灭之后,凑齐的所有精锐,总老虎是万兽之王,为何却被古人叫大虫?是撞了谁的名讳?在水浒传里,武松景阳冈打虎时,把老虎不叫做是虎,而是将老虎称作大虫,很多人以为将虎称作大虫的习惯是为了避讳,而避讳的对象就是唐高祖李渊的祖宗李虎。事实上,古人将老虎称作大虫,并不是水浒中的单挑王武松放到现在能打赢泰森吗?武松跟泰森虽然不是一个时代的人,两人相差接近千年的时间,武松是水浒传中的单打王,泰森鼎盛时期曾经是一统拳台的重量级拳王,俩人都是各自时代的强者。如果让武松和泰森进行一番较量的话谁会要是战争真的来了,你会害怕吗?我怕它个鬼,越害怕的人越会死得早,死得越惨,南京大屠杀就是最惨痛的教训,放下武器的军人,被别人象猪狗一样的残杀。同样是人,为何给人虐杀?假如哪一天战争真的要来,我第一个坚决要求上战无酒不成席揭秘古代宴饮酒起源熟语有云,无酒不成席,酒与宴席在历史上可谓同根同源,两者密不可分。在古书中,礼同醴本是同一个字,为豊。国学大师王国维在观堂集林释礼中所归纳了豊的丰富含义盛玉以奉神人之器谓之豊,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