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汉文帝也是被大臣拥立当上的皇帝,为何不像汉献帝一样变成傀儡?

  汉文帝刘恒是西汉第五位皇帝,他是汉高帝刘邦的第四子,汉惠帝刘盈异母弟,母亲就是薄姬。
  他确实是被大臣拥立当上皇帝的,那么为什么没有成为像汉献帝那样的傀儡皇帝呢?其实,还得从这么两个方面来解说。其一、汉文帝是比较有实力的藩王,而且已经有16年的治国经历汉文帝刘恒,有治理"代"这样的诸侯国的实际经验
  汉高祖11年,也就是公元前196年,刘邦在亲征平定代地诸侯陈豨的叛乱后,册立八岁的刘恒为代王,设代王的国都于晋阳,晋阳就是现在的山西太原。
  其后,刘恒在他的藩国,16年如一日,苦心经营代国的事业,他与代地民众休养生息,努力发展农业生产,自身比较恭顺和简朴,进而成为当地百姓的榜样,代地因此安定太平。
  与此同时,由于汉初复杂的政治环境,以及他母亲的悉心教育,刘恒养成了谨慎沉静的性格。更为重要的是,也为即位后成功应对功臣问题,以及治国施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汉文帝刘恒也是有实力的诸侯王,仅仅是为人比较低调而已
  汉高帝11年,刘恒受封为代王。他宽容而平和,仁厚而低调。
  事实上,他作为一个诸侯王,也是比较有实力,他也有自己的文臣武将,也有自己的行政班底。
  举个例子,当年朝廷大臣拥立刘恒的时候,刘恒有些恐惧,毕竟自己的力量不够强大,但是他的中尉宋昌力排众议,认为刘氏江山稳固,不必有所顾虑。
  那么这个中尉宋昌就是代国的中尉,是跟随刘恒多年的老部下,也是代国武装力量的最高指挥者。
  他的中尉宋昌,主管代国的国都治安,指挥代国诸侯王禁卫军部队,为负责刘恒安全的高级军官。
  说白了,刘恒是有兵权在手的,起码这个中尉就有不少的代国兵马,可以负责刘恒的安全。其二、刘恒继皇帝位之后,举措有力,行为得当刘恒继位后,立马对拥立他做皇帝的功臣们一一赏赐、封官晋爵。
  对于被吕后贬斥的刘姓王公,则恢复了爵位和封地,同时,对于跟随父亲刘邦开国的功臣们分别赏赐、分封。这些封赏措施使的文帝的帝位得到暂时的巩固。汉文帝入京,带有自己的文臣武将,比如宋昌、张武等六人。
  刘恒即位后,下定决心要尽快整合皇权体制,以恢复和加强国家政权的运转能力。
  为此,他首先任命自己的心腹宋昌、张武为新朝廷的卫将军和郎中令,专门负责守卫皇宫、京城,从根本上确保皇帝的人身安全。刘恒也能够树立王者的良好形象
  当年,太尉周勃进言说:"要求赐片刻时间秘密禀陈刘恒。"
  身边的中尉宋昌传话说:"要是太尉所陈的是公事,就请当着众臣的面奏,要是所陈的是私事,王者无私事。"
  太尉周勃觉得刘恒此举确实很有道理,马上就跪着送上天子玉玺。
  综上所述,汉高帝去世后,吕后临朝称制,汉惠帝英年早逝,诸吕掌握朝中大权,吕后去世后。
  因为汉文帝是比较有实力的藩王,而且已经有16年的治国经历,他继皇帝位之后,举措有力,行为也得当。
  所以,汉文帝被太尉周勃、陈平等大臣拥立当上皇帝之后,没有成为汉献帝那样的傀儡皇帝。
  这是一个非常尖锐、深刻的历史问题,需要认真探讨,而且必须从中得到感悟,汲取历史教训。
  任何社会形态都有一套完善的制度以及确保这套制度顺利施行的组织、监察系统。
  汉文帝被拥立为帝时,汉初刘邦所建立的那套政治体系以及保障这套体系运转的大臣们还在,萧规曹随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而献帝被拥立,就因为董卓一句话的事,朝廷的保障体系已经荡然无存,监察体系也完全失灵,中央权威尽失,地方政权也不再买朝廷的帐。
  在这种情况下,不管是谁主导中央政权,汉献帝都只能是傀儡一样的存在。否则,不仅难以延续汉室,就连性命也难保。
  代王刘恒被立为帝
  汉文帝刘恒(前203年-前157年),徐州沛县(今江苏省沛县)人。西汉第五位皇帝(前180年—前157年在位)。汉高帝刘邦第四子,汉惠帝刘盈异母弟,母为薄姬。
  汉文帝是西汉第五位皇帝,这听起来似乎是离刘邦建国已经很久远的事,其实,说起来也没有多久。
  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刘邦驾崩。刘邦与吕后的嫡长子、年仅十六岁的刘盈继位,是为汉惠帝。
  吕后临朝称制,不久就把汉惠帝折腾死了。
  汉惠帝七年(前188年),年仅二十四岁的惠帝去世,吕后立惠帝庶长子、年仅五岁的刘恭为帝,是为前少帝。吕后继续临朝称制。
  汉高后四年(前184年),吕后废黜前少帝刘恭,并暗中将其杀害,改立汉惠帝另一子常山王(恒山王)刘义为帝,改名刘弘,史称后少帝,吕后继续临朝称制。
  汉高后八年(前180年),吕后去世。丞相陈平和太尉周勃、皇孙朱虚侯刘章兄弟联手诛灭了吕氏势力,商议由谁来继承皇位。
  大臣们认为吕后所立的小皇帝刘弘并不是汉惠帝之后,不符合皇位继承的法统,评估了刘氏诸侯王和外戚势力之后,相中了宽厚、仁慈,名声较好的代王刘恒为新帝。
  刘恒被立为新帝,虽经历了汉惠帝、前少帝、后少帝三位皇帝,但离西汉开国之君刘邦驾崩,仅仅过去了十五年的时间。
  主持朝政的大臣,虽然经历了萧规曹随,现任丞相陈平已经是第三位丞相,但依然是刘邦打天下的老臣。中央政权虽然经历了吕后之乱,但中央集权的权威还在,政治制度及中央官僚体系、军事制度及军事实力、中央监察制度、诸侯王制度、地方行政体系等等基本完整存在。这就保证了刘恒被立为新帝之后,作为皇帝的权威还在,控制中央及地方的权势还在。
  从参与剪除吕后之乱的皇孙朱虚侯兄弟不能被立为皇帝来看,朝臣的势力强大,在权力的争夺中,诸侯王并不占上风。这也是能够铲除吕氏诸侯王的原因之一。
  一方面陈平等作为刘邦时期的老臣,忠于汉室,他们的存在稳固着汉室的根基;另一方面,诸侯王及外戚势力相互牵制、制衡的结果,刘恒很快就确立了自己的核心地位,不至于成为陈平等拥立大臣的傀儡。
  刘恒是幸运的,这是他与献帝刘协境遇不同的地方。
  汉献帝被立为帝的情况
  汉献帝刘协(181年-234年),字伯和 。东汉末代皇帝(189年—220年在位),汉灵帝刘宏次子,汉少帝刘辩异母弟,母为灵怀皇后王荣。
  献帝刘协是东汉末代皇帝,但东汉政权的腐败、衰微,早在桓灵二帝时期就开始了。
  宦官、外戚轮流干政,朝廷卖官鬻爵,行贿之风猖獗,朝政严重混乱,中央权威几乎完全丧失,无论是对朝廷还是地方的掌控力都已经十分微弱。
  从黄巾军起义来看,中央没有能力派兵镇压,需要地方政权招募军队平乱。这是汉末动乱的根本原因,失去了军事控制权,基本也就决定了汉室消亡的命运。
  中平六年(189年),汉灵帝病重,有意立王美人所生刘协为太子,但遭到了何皇后及何进等大臣的抵制,遗诏将刘协托付给宦官、上军校尉蹇硕。
  灵帝驾崩后,大将军何进拥立何皇后所生刘辩为帝,是为汉少帝。刘辩异母弟刘协被封为渤海王,后改封为陈留王。何太后临朝称制,但朝政大权控制在何进手中。
  本来兄妹俩好好辅佐少帝刘辩延续何氏宗族的辉煌才是,但二人为了争权夺利,玩起了相互残杀的游戏。
  何进为了剪除何太后的羽,决定铲除翼宦官,就接受了袁绍的馊主意,征调并州刺史董卓带兵入京。
  何进本想借助董卓的势力除掉宦官,却不曾想事机不密被宦官所杀,董卓趁机控制了朝政。
  董卓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发展自己的势力,就废掉了少帝刘辩,改立陈留王刘协为新帝,是为汉献帝。
  董卓仅凭个人意志就随意废立,以此看来,汉朝廷整个政治体系已经彻底失去了运转的功能。
  敢于抵制董卓擅权的丁原、卢植等人,或被杀或被免官;不愿与之同流合污的袁绍、曹操等人被迫远遁;韬光养晦的司徒王允等人只能屈身依附;不能坚守大节的名士蔡邕等人只能随波逐流。
  至此,汉王室的权威尽失,朝政完全掌控在权臣董卓之手。汉献帝刘协成为了傀儡皇帝,只能被权臣任意摆布。
  纵然司徒王允联合吕布斩杀了董卓,但朝政系统并没有恢复,权力重新掌控在王允一人之手。诛杀蔡邕一事,就完全说明了王允的飞扬跋扈,独断专行,汉献帝没有一点话语权。
  董卓部将李傕、郭祀等人攻入长安,斩杀了王允,击败吕布,掌控朝政后,献帝更是处于傀儡状态。
  到了曹操奉迎天子到许都,"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时候,汉献帝的生活稍微安定了一些,但依然没有话语权。
  许多三国迷都对刘备津津乐道,臆想刘备一统天下会如何。毫无疑问,刘备统一了天下,刘协一样也是傀儡。
  就是诸葛亮一统了天下,他也不会再让刘协做皇帝。
  没有强大的政治体系作保障,无论是谁坐在皇帝的位置上发号施令,都不好使;只要有完善健全的政治制度存在,就是襁褓中的小儿,坐在那个位置上,满朝文武大臣一样磕头自称奴才。
  一个政权的维系需要一系列制度作为保障
  汉文帝入京,只带着宋昌、张武等六人。即位后,便下决心整合皇权体制,以恢复和加强中央政权的运转能力。
  首先任命心腹宋昌、张武为卫将军和郎中令,负责守卫皇宫、京城,从根本上保证自己的安全。
  然后,对拥立自己的功臣们大力封赏、封官进爵;对被吕后贬斥的刘姓王公恢复了爵位和封地;对于刘邦时期的开国功臣们分别赏赐、分封。
  这些措施,巩固了汉文帝的统治地位。
  但前提是皇帝的权威还在,整个官僚体系还在,军事力量还掌控在中央政权手中。
  如果没有这些制度及体系,没人买账的话,汉文帝一样无所作为。
  就如汉献帝,所有权利掌控在董卓一人手里,这已经是皇帝一般的存在。天无二日,国无二主,这种情况下谁做皇帝也不会有好果子吃。
  董卓之后,继而是王允、李傕及郭祀等,最后是曹操,情况一样,不会也不容许善心大发…
  汉室已经名存实亡,地方诸侯势力已经不再接受朝廷控制,随意任免官吏,最多是给献帝上一道表奏,不管是否认可,下面就执行了。
  在这种政治生态下,汉献帝是不能有所作为的。
  汉文帝时,太尉周勃因为拥立有功,骄横跋扈,不把文帝放在眼里。一开始,文帝对周勃非常客气,但文帝抹下脸严肃起来,周勃就害怕了。有人提醒周勃,注意功高盖主,周勃立马辞去了丞相职位。
  如此的情形,在董卓、王允、李傕、曹操等人主政时,献帝敢吗?有谁愿意看献帝的脸色行事呢?
  曹操奉迎天子后,国舅、车骑将军董承搞了一个衣带诏事件,结果自取其祸。
  就算董承把曹操给杀了,汉献帝能收回权利吗?跟王允斩杀董卓有啥区别?何且曹操并非董卓,恐怕天下会更乱。
  汉献帝被立为帝,与汉文帝被拥立,已经不可同日而语,整个政治制度已经不复存在,中央政权统治的基础已经崩溃,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傀儡。
  豹眼感悟
  政治制度是立国的基石,法治建设就是这一保障。
  米国大选的超级大片即将落下帷幕,看似是一地鸡毛,但米国依然强大。
  究其原因,不管大选如何激烈、龌龊不堪,但其整个国家政治体系并没有彻底崩溃,军事力量没有削弱,在内是相互倾轧,但对外依然是铁板一块。而且为了转嫁国内矛盾,转而薅世界人民的羊毛,却是一贯的做法。
  由此可见,建立起完善、独立的国家政治制度是多么重要,任何时候、任何国家,独裁统治都不会久远,这是留给后世永远的教训。
  注: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删除。
  汉朝有好几代皇帝都是被实权的大臣拥立的,比较出名的就有汉文帝、汉宣帝和汉献帝。众所周知,汉献帝是一个名不副实的傀儡,他在位时期,汉朝先后被董卓、曹操等人把控。
  汉宣帝在位早期也像个傀儡,他是被霍光拥立的,霍光在世时,霍家的人遍及朝野,各个身居要职,霍光的权势远远盖过了汉宣帝。有一次霍光陪着汉宣帝去祭拜宗庙,他站在汉宣帝的身后,虽然只是老老实实地跟着,但还是能让汉宣帝紧张得全身出汗,感觉有一根刺扎在背后。霍光在世时,汉宣帝不过问任何大事,所有事务全凭霍光决断,他本人则是垂拱而治。
  与他们相比而言,汉文帝就比较特殊了。他本来只是汉朝边境的一个小国王,小的时候不受刘邦的宠爱,被封到边远的、狭小的代国。诸吕之乱时,汉朝的大臣门铲除了吕氏,派人把汉文帝接回长安即位。
  这个从小在代国长大的国王,在朝廷内和长安城中,自然是没有任何势力的。而汉朝的大臣们,都是早年跟随刘邦打天下的开国功臣,不仅位高权重,还长期身居要职,在朝廷内和长安城中的势力根深蒂固。
  汉文帝就像是代国那片小树林的一棵大树,他突然被移植到长安这片雨林中,自然是无法立刻把根基扎进深层的泥土中,无法让自己的势力根深蒂固。而雨林中又有许多在里面扎根生长了几十年的参天大树,他们枝节粗壮、根基深厚,汉文帝要与这些地头蛇竞争,要与他们争夺土地里的养分和天空中的阳光,自然是处在明显的劣势中的。
  才即位没几年,汉文帝似乎就获得了真正的权势。拥立汉文帝即位的大臣派,他们的首领是身居相位的绛侯周勃,此人早年与刘邦是好友,同他一同打天下、安天下,显贵了半辈子,在汉朝只手遮天。刘邦逝世后,他从汉朝的军事长官升职为【相】,并且身兼太尉、相两官的权力,成为汉朝的行政长官兼任军事长官。
  不论是名义上还是实际上,他的权势都已经远远地盖过了汉文帝。而且西汉初期,本来就是大臣与皇帝共同治国,相的地位不比皇帝低多少。周勃一是开国功臣,二是汉朝的相、三是诛灭诸吕之乱的功臣,四是拥立汉文帝即位的大恩人。于情于理于实,汉文帝都该卑身侍奉周勃,周勃也是地位不可动摇的大显贵。
  然而汉文帝即位没几年,就用莫须有的罪名,把赋闲在家的周勃抓入监狱,要不是窦太后力保周勃,周勃可能就要陨于狱中了。这件事看似只是一场冤狱,实际上标志着汉朝初期开国功臣的势力,已经被汉文帝完全拔起,他已经可以无缘无故就把开国功臣抓进监狱了。
  一个被开国功臣拥立的皇帝,短短几年时间就把这些功臣的势力完全削弱,汉文帝为何能做到,有什么个人原因和时势的原因吗?
  一、汉文帝的年龄。
  正常来说,一个大臣几乎没有可能把一个皇帝给架空的。就像现代,一个员工能把自己的老板架空吗?实际上,用小的势力去攻击大的势力,用卑下的地位去对抗高大的地位,迎来的结局只有自身的破灭。
  但是如果老板只是个三岁小孩,活着老板身体不佳,只能把事务推给员工,员工才有可能真正得到势力。
  汉献帝即位时年仅8岁,一个八岁的小孩,连自己都照顾不好,还要依偎在乳母的怀抱,他又如何能管理好汉朝呢?董卓当初为啥要选一个八岁的小孩即位,为啥不选那些青壮年的宗室成员即位?还不是因为小孩好控制吗。
  汉宣帝即位时年仅17岁,这个年龄段的人,虽然有独立的判断能力和一定的心术,但还是太过稚嫩,他拿什么去和老谋深算的霍光对抗呢?汉宣帝即位时只有17岁,他在霍光面前只能选择让步,但不至于被架空得像8岁的汉献帝那样。
  而汉文帝即位的时候有23岁,他已经是一个经历过风雨的成年人了。董卓和霍光可以借口说皇帝年幼,然后堂而皇之地担任辅政大臣,周勃就没有任何合理的理由让23岁的汉文帝垂拱而治了。
  而且汉文帝本人的手腕确实算得上高明,他知道周勃能力不强,就故意用难题质问他,让周勃自己都认为自己不配当相,然后主动把位置让给了陈平。陈平逝世后,周勃又继任为相,汉文帝又借口说"之前让诸侯们回到自己的采邑,然而他们都不愿意离开长安,相是我重视的人,就先回采邑起个带头作用吧。",就这样,周勃只好辞职回采邑了。
  二、时势的影响。
  汉文帝时期,刘邦的余威还在震慑着整个大汉帝国,刘邦兵锋所向无不泯灭,项羽、韩信、六国残余贵族纷纷被他击败,当时的人都认为,刘邦能建立汉朝,凭借的不是他个人的能力,而是上天的帮助。
  而且在高皇后和孝惠帝十几年的治理时期过后,连年战乱带给中原的创伤已经被抹灭,百姓纷纷安于种田织布,只想过平静的生活,他们也感激刘氏带给他们的安宁。
  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任何人敢挑战刘氏的统治权。而且当时的大功臣们,曾经都是刘邦的老部下,对刘氏自然是忠心耿耿的。
  周勃选择拥立23岁的汉文帝即位,就表明了他对刘氏没有二心。而且当时恰好所有有资格继位的人,都正值青壮年,刘邦的儿子们在当时都已经长大了,大臣们当然没有任合理由,绕过刘邦的直系血脉,去拥立旁支的那些小孩即位。
  有一点需要注意,当时有资格继位的有三人:齐王刘襄、淮南王刘长、代王刘恒。刘襄本来就拥有强大的齐国,他还有个强势的舅舅,两个强势的、且在长安有一定权势的弟弟,是三个候选人中势力最强的人。大臣们找理由刷掉了他的资格。
  刘长年幼丧母,一直被吕后抚养长大,大臣们讨灭了诸吕之乱,自然不会让刘长即位。刘恒是折中的选择,可见大臣们对于刘氏,并不完全是没有二心的。
  山野老人回答这个问题:
  汉文帝也是被大臣拥立当上的皇帝,为何不像汉献帝一样变成傀儡?
  拿汉文帝与汉献帝比较,问:汉文帝也是被大臣拥立当上的皇帝,为何不像汉献帝一样变成傀儡?
  这个问题很复杂,原因很多,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从自身条件讲,两者相差很大。
  汉文帝登基与汉献帝上位尽管与大臣有关,但是两者区别很大。
  最少有以下三大差别:
  第一,汉文帝是在功臣派铲除吕氏家族势力后经过讨论,形成一致决议,被功臣派拥戴登基的;汉献帝是在京城发生动乱后由董卓挟持上位的。
  第二,汉文帝登基之前拥有代国,具有一定的势力;汉献帝上位之前,是在逃难之中,被董卓找到后,当做傀儡扶持上位的。
  第三,汉文帝登基带着代国的原班人马赴京;汉献帝上位一无所有,靠董卓施舍过日子。
  二,从客观上看,不在一个台阶上。
  汉文帝登基与汉献帝上位面对的具体情况不在一个台阶上,尽管他俩都是面对强大的权臣,但是区别很大。
  最少有以下三大区别:
  第一,汉文帝面对的是周勃、陈平等功臣派,是一大帮子人;汉献帝面对的是董卓这个独夫民贼。
  汉文帝面对周勃、陈平等功臣派最初是真心实意辅佐汉文帝的;汉献帝面对的董卓就是一个野心家。
  第二,汉文帝登基面对的是一个统一国家,刘氏家族势力掌控了国家大权,大部分国土控制在刘氏家族手中;汉献帝上位面对的是一个四分五裂的国家,大部分国土控制在军阀手中。
  第三,汉文帝面对的是一个刚刚建立的走上坡路的新兴王朝;汉献帝上位面对的是一个走下坡路的坍塌王朝。
  三,从主观上看,两人有很大区别。
  汉文帝登基与汉献帝上位后区别更大,具体列举三个方面说明。
  第一,汉文帝登基后,掌控了国家权力,所有的官员都在汉文帝主导下论功行赏包括加官晋爵,稳定了政权;汉献帝上位后,朝廷权力控制在董卓手里,连汉献帝的吃喝拉撒都靠董卓施舍。
  第二,汉文帝登基后由于掌控了朝廷权力,对于皇家势力、外戚势力、功臣势力等三方面进行了有效布控。先后铲除了叛乱的济北王刘兴居和淮南厉王刘长;将功臣派代表人物周勃逐出了朝廷;处死了自己的国舅爷薄昭,并在执政过程中册立了太子。这些措施,巩固了汉文帝的权力。
  汉献帝上位后毫无作为,官员任命全掌控在董卓手中,之后又被曹操掌控。
  第三,汉文帝登基后继续执行汉高祖生养休息的政策,励精图治,国家太平安宁,人民安居乐业。
  汉献帝上位后,国家混乱,军阀混战,民不聊生。
  综上所述,汉文帝与汉献帝都是由权臣扶持登基,但由于汉文帝登基前具有一定的势力,登基后又迅速掌控了国家机器,所以避免了汉献帝那样的遭遇!
  这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不一样,汉初和汉末最大的不同就是刘氏皇权的权威已经极大的削弱,汉文帝时期是人心向汉,而汉献帝时期是人心离汉,文帝前虽有吕氏乱政但吕氏毕竟是高祖刘邦的原配,对刘氏权威损害比较小,所以文帝继位时,重臣还是支持刘氏皇权。
  而到了汉献帝时,已经几轮的外戚、宦官、军阀的乱权,再加上身边又有个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枭雄曹操,结果可想而知,刘氏皇权的权威早就没有了,谁兵强马壮就谁说了算。汉文帝是被一群人推上去的,是拥立
  吕后死了之后,由丞相陈平、太傅周勃和朱虚侯刘章共同挑选时任代王的刘恒为帝,他们之所以扶植刘恒,是因为刘恒是高祖在世的最大的儿子,出身没问题,其次是刘恒母亲薄姬势弱,不用担心产生第二个吕后,还有代王刘恒本人仁厚低调,产生变故的概率最小,因此,最终刘恒登上大统。从这里面就可以看到当时朝廷的政治、军事、宗室的代表的共同选择,是实实在在的拥立。
  刘恒在登基的当晚,就命令自己的亲信宋昌接管了禁军,控制了南北两军,也控制了京城,保障了皇宫及自己的安全,从而被被动为主动。
  刘恒在继位之初也没有多少权力,类似于傀儡,但他审时度势,利用权臣之间的矛盾,让他们相互制衡,自己从中渔利,周勃和陈平都老谋深算,狡猾得很,与陈平假装谦逊相比,周勃则是野心与贪恋外露,丞相陈平是文官,太尉周勃是武将,因为周勃在平定诸吕叛乱时立了大功,所以功臣集团内部对周勃当丞相的呼声非常高。
  刘恒就顺水推舟,就让周勃当上了丞相,周勃毕竟是武将出身,文治上面的事情就是个门外汉,刘恒就问了几个文治上的问题,周勃一个问题都没有回答上来,异常的尴尬,刘恒顺势的罢了周勃的官职,让陈平重新接任了丞相的位置,不过这时候的陈平年事已高,没过多久就累死在工作岗位上了,周勃后来也被赶回到了自己的封地。
  刘恒就这样一步一步的站稳了脚跟。汉献帝是被一个人弄上去的,是傀儡
  而东汉末年的献帝刘协则不一样,是董卓进京后,废少帝刘辩而改立的,不能喝拥立的刘恒相比,后来,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挟的就是刘协,曹操是个有野心的人,他虽然一生都没有称帝,但是他为自己的儿子铺平了道路。
  在曹操为相的时候,朝堂上上下下都是曹操的人,刘协完全就是个空壳,只有皇帝的名号,并没有实权,比起汉文帝刘恒就差远了,此时虽然还是汉朝的天下,可早已是军阀混战,大乱难止。
  刘协这个皇帝此时只有象征意义了,一点权力也没有,国家都四分五裂,作为傀儡皇帝他也无奈,他的对手是文武兼备且异心又重的枭雄曹操,他只能隐忍,蛰伏,先把曹操熬死再说。
  刘协虽然身为皇帝,但朝廷里里外外、上上下下的都是曹操的势力,全部人马都是曹操自己拉出来的,献帝刘协只是他捡回来的招牌,只是个皮囊,一点家底都没有,虽然他也熬死了曹操,但家底是人家曹家的,大家只认曹家的人,现在人家要换招牌,另起炉灶了,自然要将他刘协一脚踢开。
  手下权臣一边倒,没有制衡的力量,君弱臣强,刘协这个老大就很难当了。
  和平时期权臣权力再大,也不敢篡位,因为民心所向,而且周勃、陈平都很忠心,同时实力也有限,大家势力均衡,没有谁一家独大,最重要的是汉文帝刘恒继位前是藩王,有多年的从政经验,深谙帝王之道,早就羽翼丰满,对付这些权臣还是有两把刷子的。
  汉文帝和汉献帝的命运截然相反,这跟他们当时所面临的社会环境不同有关系,具体表现如下:一、分封制度的威慑力不同
  刘邦大规模分封同姓王的目的就是想利用血缘的纽带来维护汉室江山的稳定。在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三朝,虽然同姓王是对汉室政权威胁最大的敌人,但是仅从汉文帝维护政权稳定这个角度来说,它绝对是利大于弊。
  平定诸吕时,周勃、陈平为什么会联合刘襄兄弟(刘章、刘兴居)?不仅仅是刘襄兄弟三人的胆略,更重要是他们所在的齐国封地大、实力强。如果汉文帝即位后出现了争权现象,不要说像曹操一般的枭雄,就是类似于霍光那样的权臣,第一个敢发兵"讨贼"的多半会是刘襄兄弟。霍光专权引来了燕王刘旦谋反,尽管最后被平定,可那是经过推恩令实施后的分封国,他们的实力远没有汉初的诸侯王强大。另外,刘襄本就对自己没有被拥立为帝耿耿于怀,从后来刘兴居谋反也能证明当时他们兄弟的不满之情。
  (汉文帝刘恒剧照)
  汉献帝处在东汉末年,自从刘秀开国起,各代帝王对宗室甚至亲儿子的分封都非常谨慎。根据《后汉书》的记载:汉明帝刘庄在分封自己的儿子时,相比刘秀时期的封地一律减半。而且,从汉章帝以后,一是即位的皇帝年龄小,二是皇帝的子嗣太少。有6位太后先后临朝称制,东汉朝廷就变成了外戚和宦官争斗的舞台。这样一来,刘姓宗姓的权力越来越小,最后对于维护皇室政权稳定的作用也基本可以忽略不计了。
  (汉献帝刘协剧照)二、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不同
  不管多少人对吕后执政有非议,在她的治下,饱受秦末战争之苦的百姓终于可以安心发展家农业生产了。司马迁在《史记》里对吕后为政的评价很高。人民都有饭吃,天下就不会产生大的骚乱。那个年代的人从军,第一目的并不是保家卫国,而是为填饱肚子。即便有权臣心怀不轨,他也得有足够的士兵。所以,吕后为汉文帝留下的是一个相对国泰民安的社会,当时的客观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权臣的出现。
  汉献帝时期的人民幸福指数高吗?低得惨不忍睹。仅《三国志》的记载,东汉末年就出现多次蝗灾,太多的百姓被饿死(曹操、吕布的濮阳之战就因蝗灾各自退军)。再加上汉灵帝荒淫无道,官场腐败不堪,卖官鬻爵成风。百姓没有了活路,参军便成了一条谋生之路。所以,黄巾军才能在短时间内招揽到数十万的民众。于是,各地的州牧、刺史、郡守在平定黄巾军的过程中,迅速变强变大。曹操就是在这一过程中获得了三十万"青州军",并有了第一块根据地兖州,这才为他日后成就霸业奠定了基础。
  (曹操剧照)三、大臣手握的兵权不同
  在汉文帝即位之初,最有可能成为权臣的人就是周勃。不过从实际情况看,一来他并没有异心,在部下警示他有可能功高震主时,便主动辞去职务;二来他手里即便有兵,也只是禁军,不足以和实力强大的众诸侯王对抗。
  汉献帝所处年代则完全不同了。刺史制度的变迁让地方长官拥有了更多的兵权。刺史最初只是个负责郡、国监察的官员,几经变迁后职权则越来越大。尤其是刘焉向汉灵帝建议选派更有威望的人担任州牧后,这个事件直接成了东汉后期地方势力割据的导火索。看看"关东联军讨董卓"的名单就知道,基本来自各地方的州牧、刺史、郡守、国相(《三国志》里记载共10路诸侯,《后汉书》里记载共有11路诸侯)。地方官员手握的兵权越来越大,也就不用再听从皇帝的安排了。
  (周勃剧照)总结
  综上所述:汉文帝与汉献帝所处年代存在着分封制度、人民生活幸福指数和大臣手握兵权的诸多不同。这些因素共同造成了汉文帝可以成为一代名君,汉献帝只难做傀儡了。
  汉文帝是汉高祖刘邦的第四子,也是西汉的第五位皇帝。不过汉文帝刘恒的皇位得来的方式,跟许多的皇帝不同,并不是自然继位的,而是被大臣们拥立为皇帝的。因此很多时候,提到汉文帝,人们往往会认为他是凭借着运气当上皇位的。
  不过,在运气背后,还有哪些支持他可以成为皇帝的因素?
  要说汉文帝刘恒的故事,就不得不提到刘邦去世后,吕后等吕氏一族的专权。在吕氏一族的控制下,刘氏一族被打压,高祖的很多儿子都被他们杀害。
  那么在这样的环境下,为何刘恒都能安然地活下来呢?这里面就和他的"示弱"有关了。其实,这也是后来刘恒能够获得皇位的一个重要原因。
  刘恒的生母薄氏,出身非常地低微。刘邦生前很少会想到她,因此刘恒出生后也没有太受刘邦的待见。
  要知道皇子们都希望得到父皇的重视,并且认为这种重视一种非常重要的资本。但是对于刘恒来说,这种不被重视反倒成为他后来可以在吕氏一族控制下活下来的原因。
  刘恒被封到了代国,这是现在山西、内蒙古一带,条件不怎么好,封国又小又穷,完全不对吕氏构成威胁。所以吕后在除掉刘恢后,甚至想把他的封地给刘恒。不过,刘恒还是很聪明的,他主动示弱,表示要为国家束手边疆。
  讲到这里可以看到,虽然刘恒先天条件不足,但是他还是有成为一代君主的条件的。他懂得审时度势,知道什么时候应该示弱,也懂得用弱小来保护自己,为自己积蓄能量。
  事实上,他等到了机会。
  在吕后去世后,周勃和陈平等大臣,发起行动,除掉了吕氏一族,废掉了吕后所立的皇帝刘弘。大臣们环顾当时的各位诸王,觉得刘恒性格仁厚,适合成当皇帝就拥立他为皇帝。
  如果说刘恒之前的种种做法都是为了自保,那么从他被拥立为皇帝的那一刻起,他的所有做法都在让自己可以当好皇帝。
  他一改往日的弱小,开始有手段地对权臣剿抚并用,不断树立自己的地位。
  刘恒先是派自己的心腹接管了京城,然后重用支持自己上位的老臣。周勃和陈平被任命为左右丞相。灌婴被任命为太尉。
  这里要说一下,灌婴在刘恒为拥立为皇帝上也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因为在吕后去世后,齐王刘襄已经起兵造反,但是掌管军政大权的吕禄和吕产,派灌婴去对付刘襄。但是最终灌婴倒戈,为周勃和陈平的行动创造了条件。
  与此同时,汉文帝刘恒也在不断分化刘姓宗室。刘恒是汉惠帝刘盈的兄弟,因此他即位后需要处理好刘盈后世,防止他们复辟。于是,即位当天他就处理了刘弘和他的兄弟。
  由此可以看到,看似什么优势都没有的刘恒,其实非常地有头脑。在成为皇帝后,他不断地平衡着各方的权力,从而保障自己的地位。另外,他也继续坚持汉初的无为政策,推行仁政,逐步恢复吕氏一族专权下对汉室的影响。也正是这样,后世才有了"文景之治"的评价。
  在很多时候,说到汉朝的历史,人们往往会把汉文帝和汉献帝进行对比。因为两个人都不是通过继位登上皇位的,但是不同的地方就在于,汉文帝虽然是被拥立为皇帝的,但是他自己有军事能力和政治头脑,可以用好皇帝这个身份。
  反观汉献帝,东汉末年时局非常动荡的,豪强当道,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皇帝已经没有了实权,更没有发挥能力的空间。
  所以在汉献帝这里,就算他再有本身也无计可施。更何况汉献帝当时手上根本没有可用的之人,也没有军事力量。他逃出洛阳城的时候,只能靠曹操的帮助才能吃上包饭,这样的情况下,他又如何能够摆脱傀儡的身份。
  皇帝和大臣是一对敌对势力。若是大臣强悍了,皇帝就受气,若是皇帝强悍了,大臣就受气。
  很显然谁都不想当受气的一方,作为臣子的就想遇到一个软弱的皇帝,就好比赵高,他遇到了秦二世,就可以为所欲为。若是遇到了秦始皇,只能夹着尾巴做人。
  谁都不愿意遇到秦始皇这样强悍的皇帝!
  刘邦的孙子刘襄太强,被排挤掉了
  若是大臣有选择皇帝的权利,他们肯定是会选择比较软弱的人的。
  吕后驾崩之后,功臣们把诸吕给灭族了,朝中没有了皇帝,他们就要选一个人来当皇帝了,要选谁当皇帝呢?
  很显然选一个软弱的人当皇帝,对他们才是有利的。但是,他们还不能把自己的想法直接表达出来,只能投票选举。
  投票选举当然就要排除了。
  按理说诛灭诸吕过程中,刘邦的孙子齐王刘襄的功劳最大了,而且他也是第一个起义的人,他当皇帝最合适。
  但是,大臣们都不希望他当皇帝,就是嫌他太强悍了。怎样把他排除掉呢?就说他的母亲家不讲理,若是选了他当皇帝,可能会出第二给吕后。
  所以,就把刘襄给排除了。
  刘恒给大臣的印象,是软弱的
  当时刘邦的儿子,只有两个人,一个是皇四子刘恒,另一个就是刘长。
  刘长从小就没有母亲,他是吕后养大的,很显然是不能让他当皇帝的,毕竟他和吕后是有一些感情的。
  若是在刘邦的儿子里选,只能选择刘恒了,因为刘邦没有其它儿子了。
  刘恒也是功臣们最钟意的一个皇帝,在所有的人看来,刘恒是软弱的一个人。他的软弱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吕后杀刘邦其它儿子的时候,刘恒装作不知道,没有任何反应,对此也不评价。这也是他被吕后放过的一个原因。
  2、吕后去世,刘邦的孙子都站出来起义了。但是,刘恒作为刘邦的儿子,还是跟没事人一样,不听不闻,好像江山不是他家的一样。似乎,他也没有当皇帝的心思。
  这给了所有人一种印象,刘恒是胆小鬼,他拍死,怕惹事。所以,才夹起尾巴来做人的。
  这不是老实人是什么?
  刘恒很想当皇帝,大臣选了他,他竟然不信
  当然了还有其它的人也有当皇帝的资格,比如刘邦的弟弟刘交,但是,因为年龄太大,被功臣否定掉了。
  还有,刘邦的其它孙子,都是一一排除了。
  最终,他们就把刘恒选来当皇帝了。刘恒被选上后,他压根就不相信。觉得这可能是一个阴谋,怕被大臣陷害。所以,他不敢去。
  但是,他又害怕这是真的,若是真的想让他当皇帝,他不去不就错过这个机会了吗?在这个情况下,他反复派他的舅舅去打听消息。
  最后,得知了千真万确是让他当皇帝去的。所以,他最终才选择了到长安去的。
  刘恒还没登基,就给了功臣一个下马威
  皇帝要来长安了,大臣们肯定要来接驾的。当皇帝坐着轿子来到大臣面前的时候,所有的大臣都跪了下去,给刘恒请安。
  同时,周勃说有话要给刘恒说。事实上周勃就是想要在刘恒面前邀功,听到周勃有事汇报,刘恒并没有出声。
  没有出声,就代表他不想见周勃,也就是说刘恒对他们没有什么好感。不要觉得你们选我当皇帝我就会感激你们。
  刘恒从代国带来的大臣,听到刘恒没有作声,他就告诉周勃,若是想要说国事等皇帝登基之后,在给皇帝汇报。若是想要说私事,对不起皇帝是没有私事的。
  周勃只好退下去,这也让功臣们见识到汉文帝刘恒的硬气,他并不是功臣们眼里的软货。事实上汉文帝刘恒,是告诉所有人,我当皇帝了,你们也要懂规矩,不管什么事,都是我说了算。
  汉文帝做得第一件事,就是抓军权
  汉文帝对这一群功臣,确实是没有任何好感的。想一想他们竟然灭掉一个家族,还是曾经的皇太后的家族,同时,他们还能重新立一个皇帝。这样的事情发生,真的是太可怕了。若是汉文帝让他们不满意了,是不是他们也会杀汉文帝呢?
  这是汉文帝不得不考虑的一个事情。
  如何保证自己的安全呢?
  汉文帝到了皇宫当中,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守护都城安全的南北军的首领,换成自己在代国带来的人担任。
  只有用自己人,他才能睡个好觉。
  通过汉文帝刘恒的举动,这些功臣派都知道,汉文帝刘恒才是一个心机重的人,他表现出来的软弱都是假的,若是大臣想要把他当作傀儡来操纵,恐怕是不可能的了。
  汉文帝提拔新人,排挤功臣
  汉文帝当了皇帝之后,先是稳住了大臣,给了他们封赏。
  但是,他紧接着做了第二件事,要招聘贤才,贾谊等一大批人,都是汉文帝招上来的。说白了他就是对功臣派们有所忌惮,你们不是功劳大吗,你们不是推举我当皇帝吗?要让我感激你们,甚至当你们的傀儡没门。我重新招募人,等人招募多了,我就把你们都赶回家。
  正如后来,他颁布了一个政策,让周勃这样的功臣带头离开长安。
  那个时候被封侯的人,都是住在长安的。但是,规矩在刘恒这里改了。被封侯的人,你们到你们封地上去管理好你们的一亩三分地就行了,不用在我这里操心了,我也用不着你们。
  所以,选择了这样的刘恒当皇帝,大臣们才是后悔不已的。周勃这样重要的人都离开都城了,其它的人也只能乖乖离开。
  汉献帝是在东汉末,汉文帝是在西汉初。汉献帝不仅仅是起跑晚了几百年,而且起跑线的位置还画得不对。汉献帝并不是才能不如汉文帝,而是彻底地输在了起跑线上。
  俗话说"东西可以乱吃,话不能乱说。"就因为冲着董卓多说了那么几句,汉献帝就被董卓给一眼相中了,从此从陈留王变成了皇帝。
  汉献帝这个皇帝,其实不能算是被拥立的,那可是董卓废立的。董卓把原先那个小皇帝刘辩给废了,然后这才立了汉献帝为皇帝。
  就是因为董卓这么费力地一废一立,汉献帝立刻就输在了起跑线上。
  当初董卓在立汉献帝的时候,就遭到了朝中群臣的强烈反对。很多大臣其实也不怎么待见汉献帝。在朝中即使有人反对董卓,因为董卓的权势太大,他们也是无能为力。
  而在朝外汉献帝也不受人待见。比如像袁绍就根本不承认汉献帝。袁绍和韩馥还想着拥立刘虞为帝呢。
  等到曹操把汉献帝高高地供起来,这时候大家才意识到汉献帝原来还是个香饽饽。
  许攸开始建议袁绍偷袭许都,把汉献帝迎取过来。只不过袁绍没有采纳许攸的建议而已。
  江东的孙策也想偷袭许迎取汉献帝。郭嘉念了一句咒语:"必死於匹夫之手,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然后拿着三个豆子往江东一扔,孙策随即被许贡的三个门客刺杀了。
  这时候汉献帝只不过是群雄争夺的一张王牌而已,处境还是依然没有改变。就算袁绍或者孙策把汉献帝迎取过去,就这两人又能比曹操强到哪儿去?
  在朝中无人能够与董卓、曹操匹敌,在外没有人拿他当回事儿。汉献帝即使想做点儿什么,那是朝内也没人,朝外也还是没人。汉献帝不想当傀儡也得当傀儡。
  汉文帝的上位则与汉献帝有着天壤之别。
  刘邦在当上皇帝之后,就形成了一个三分的局面。外戚集团、军功集团,还有老刘家的宗族诸侯王。这三大势力集团互相制约,形成了十分稳定的局面。
  外戚集团好象都有这么一个毛病,除了太后比较有能力之外,其他人都差点儿火候。吕后的这个外戚集团,所以随着吕后一死,在军功集团和诸侯王的联手打击下,居然被他们给团灭了。
  在灭掉诸吕之后,大家都想把利益最大化。要不大家忙活了一顿都是为了啥?
  刘章想立其兄刘襄为帝,刘泽还不愿意呢。那些军功集团也是如此,看看这个能力太强,看看那个娘家人太强势,都不太满意。最后大家互相妥协了一下,就选出了当时还是代王的刘恒。
  汉献帝被董卓立为皇帝,那是相当也得当,不想当也得当。代王刘恒进京当皇帝和汉献帝不一样,刘恒那是有选择权的,进京当皇帝也可,不想去也可以不去。
  代王刘恒和手下大臣们认真研究后,认为可以进京当皇帝。刘恒这才带着自己的一棒子手下进京。
  汉文帝在继承皇位之后,立刻任命自己的心腹宋昌、张武等人为卫将军和郎中令。这两个职位就是负责皇宫和京城安全的,汉文帝在京城的安全就有了保障。
  下一步就是进行封赏。当初被吕后贬斥的诸侯王,恢复他们的爵位和封地。拥立他为皇帝的大臣们,通通进行加官进爵。这下子,诸侯王和大臣们都开始拥戴他了!
  这会儿就剩下军功集团的几个重量级人物了。军功集团也不是铁板一块儿,那就挨个收拾。大家轮着当丞相,谁当丞相就收拾谁。
  汉文帝从收拾周勃开始,自己忙不完儿子登基后继续。汉景帝登基之后,又把周勃的儿子周亚夫给收拾了。从汉文帝开始一直到汉武帝,哪个丞相当得不是提心吊胆的?
  汉文帝从进京开始就带着自己的心腹重臣,从一开始就掌握着主动权。随后汉文帝继续运用了帝王权谋,从此在皇帝的宝座上越坐越稳。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非常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转发、评论。如果喜欢敬请关注 @寄暇学宫 】
  汉文帝和汉献帝都是被大臣们拥戴而成了皇帝,但汉文帝时期,刘家天下的大权并没有旁落,刘氏诸侯国实力非凡。汉献帝时期啥样儿?经过三百年发展,刘氏诸侯国还存在吗?权力在乎实力,实力只看军事。
  汉朝的皇权一直比较憋屈,不仅仅是传统的相权,外戚才是皇权第一对手、之后是诸侯与宦官,最后才是相权、军权与皇权相争,汉文帝和汉献帝时期相权都比较弱
  有些人一说皇权就说皇权相权之争,这不是不对。但毛病却是:拿基本当做全部,把一个理由放之四海却不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以吕后、窦太后的权势,许多人因为电视剧已经了解了,二人在汉朝前期的四十年里,影响了刘邦、刘盈父子;汉景帝、汉武帝前期父子。
  西汉一半以上时间都被外戚控制,东汉则除了刘秀父子外基本都被外戚控制,只是后六七十年,宦官势力才逐渐长成,但记住外戚权力到董卓入京前都不弱。董卓一到,外戚和宦官全部完蛋。这才是汉朝无论东汉还是西汉面临的皇权旁落问题。
  汉文帝正是因为屠戮了吕后家族,外戚势力被消灭情况下被群臣推举的。汉文帝继位是中央权力和诸侯势力的妥协。因为汉文帝所在的代国势力小,推举他的中央大臣们自我感觉不会丧失权力,才会支持;诸侯国也因为他实力小,即使对诸侯国不利,自己也有反抗的余力。
  汉文帝有实力,加上皇帝地位有联合各势力的优势。汉献帝时,他有啥实力。能不能掌权,只在乎手里有没有兵
  汉文帝虽然诸侯国背景小,但毕竟有实力。再加上同是刘姓,继承帝位后,诸侯国与其关系和缓。要知道吕后时期大家都在担心性命,现在刘姓终于扬眉吐气了。共同对付权臣就有心情了,当然这也是汉文帝初期,大家都面对共同敌人的时候。
  中央的相权必然追求国政统一,自然伤害诸侯王利益。皇权借此就可以联合诸侯王,再加上,皇帝是不会担心没有臣子献忠心的人的,所以,权臣日益孤立是必然。
  历史流传的文字不可能有细节,但每个有社会经验的人都能理解:一朝天子一朝臣下,想更上一层楼的人比较多,对前权臣的痛恨并不亚于新皇帝。
  这时,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何周勃会在文帝即位几年后就被削权的原因了。
  汉文帝有实力有军队,你周勃实力日渐猥琐。你们这些汉室老臣曾经眼看着吕后杀刘,你们做了什么?所以,刘氏对他们不是感恩,更多的是怀疑他们在弄权。
  所以,汉文帝利用权力联络权力,打败了推举他的朝臣。但其后,他又与刘氏宗亲矛盾。
  汉文帝的妻子窦后,开始插手政治,在景帝一朝、武帝前期权势和影响都很大。自此,后宫外戚掌握刘家天下的大势一直没有变化。
  特别是东汉,弱势刘秀依靠地方豪族获得天下,地方豪族和后宫联合控制了整个东汉。随着汉景帝削藩、汉武帝弱藩政策影响下,刘氏诸侯国到了献帝时期已经所剩无几。
  特别是桓灵倚重宦官,天下大乱。皇帝家族已经无兵无将,能够保护自己的只有两个字:听话。
  他没有兵,就没有权;没有权,就没人会搭理你。他不像汉文帝那样可以给自己的人高官厚禄,汉献帝能给的只是军阀、权臣的棍棒和屠刀。
  没人听你的,你咋制衡夺权。

武则天在死前,为什么把皇位还给李家?武则天一生,正如其墓上一块无字碑,千秋功罪任人凭说。一个开国大将之女,在父亡后随寡母到处寄人篱下,被唐太宗收纳,后长大丰满。唐太宗将死,出人意料将其送入尼姑庵。李治继位,偏爱着她,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前,七国文字差异有多大?现在我们知道的我国最早文字是甲骨文,甲骨文之后就有了青铜器金文,各国的文字的母体是金文,所以怎么可能完全不认识。若是完全不认识,像是商鞅这些到别国去发展的人,怎么也得发展出来一个文那些被亲爹娘坑惨的皇帝对于历史中坑爹的帝王基本都耳熟能详,最出名的莫过于杀光兄妹的秦二世胡亥与好大喜功的隋炀帝。然而历史中也不乏被亲爹娘害惨的帝王,今日咱就聊聊这几位。做了三天秦国皇帝,暴毙的安国君安国杂谈诸葛亮缘何错用马谡文沈栖图王恒三国时期,在众多的政治家军事家中,诸葛亮被称为出类拔萃者。倘若没有他提出三分天下的战略思想,确立联吴抗魏的外交格局,并在具体战役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刘备恐难成气候。然而和珅富可敌国,但有三不贪,是哪三不贪?第一就是科举钱不贪。和珅作为宠臣,要说在这方面肯定被很多人找上门要求走过后门,但是每次他都是坚决拒绝的,废话嘛,科举可是关系到朝纲的问题,举国上下都在关注,就像如今的高考一般,说像瓦岗五虎七彪八猛都是如何死的,先后顺序是怎样的?一般的演义评书设定都是五虎八彪,说唐全传偏偏别出心裁,搞出了一个五虎七彪八猛,而且除了五虎交代的比较清楚外,对于七彪八猛具体是哪些人并没有一一点明,不过根据书中的剧情,我们还是可以假如关羽投奔曹操,能在曹营排第几?尽管曹操麾下猛将如云,许褚典韦张辽徐晃张郃夏侯兄弟,曹氏兄弟等,但都没人能出关羽之右。白马之战,颜良在一至三合内,斩杀吕布旧部八健将中的宋宪和魏续,二十个回合内,打败五子良将中的徐服不服?张发奎叫板张学良,坦克飞机首次亮相北伐生死之战1933年6月,正在英国游历考察的张发奎胃病复发,住进了伦敦郊外的一所医院。某日,中国驻英公使郭泰祺引着一位青年步入病房,未等郭开口,张发奎首先发话你不用介绍了。嗳,你们俩怎么认识一个衰落的王朝迎战世界最强帝国,将士拼死抵抗还是未能守住国土中国有个著名的历史周期律,一个王朝很难超过三百年这个周期,到了三百年就是他的寿命之所在。可宋朝却奇迹般的突破了这个周期律,不过当蒙古铁骑到来的时候,这个古老的王朝还是显现出了他的疲帖木儿在重创奥斯曼帝国后,为何不顺势灭了土耳其反而东征大明?从土耳其的前世今生,看土耳其为何会人见人厌在梳理土耳其的前世今生一文中,提到了一场决定奥斯曼帝国命运的战役,这便是安卡拉之战,时间在公元1402年,此战,帖木儿大获全胜,并生擒奥斯战争史上有什么bug级的存在?谢谢邀请。我们就来说个国外的吧,瑞士刁民不好意思,我的意思是瑞士步兵。尽管在近现代史中,瑞士人为人所知的形象是铁打不动的中立国,但是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瑞士人的支柱产业之一是雇
白人弃婴被中国夫妇收养,多年后成为地质学家,半生扎根新疆其实,所有的故乡原本不都是异乡吗?所谓故乡不过是我们祖先漂泊旅程中落脚的最后一站。这段文字,仿佛能够诠释李忆祖的中国人情结和中国家国情怀。李忆祖,出生于天津,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中没有美国和苏联的参战,中国能否打赢日本?毛主席早就回答过了民间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谜语,谜面是日本投降,打一个历史人物的名字。然而,这个看似简单的谜语答案却五花八门。有的人的认为是苏武,意思是因为日本恐惧于苏联的武力,也就是苏联在二战末期出毛选一个人,充分认识三个核心问题,就能无往不利毛选四卷总结起来,只说了三个问题军事战略问题党建问题统一战线问题。这三个问题用一句话总结出来就是一手拿枪,一手团结大多数人,去组织群众,教育群众,为群众建立属于自己的政权。新中国的风雨彩虹,铿锵玫瑰,在此佳节为撑起半边天的她们点个赞妇女节起源1903年3月8日,美国芝加哥市的女工为了争取自由平等,举行了大罢工和示威游行。这一斗争得到了美国广大劳动妇女的支持和热烈响应。1910年,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第二次国反清,抗法,抗日,三次拒任总统黑旗将军刘永福传奇一生刘义打番鬼,越打越好睇!(粤语,意为刘义抗击外国侵略者,越打越好看越精彩!)这是广西钦州防城港市一带流行的民谣。刘义是刘永福的绰号。近百年来多痛史,论人应不失刘冯!这是当代著名诗人不屑唐宗宋祖,顺治为何却对明朝这个皇帝大加推崇?清史系列39多尔衮去世后不久,顺治八年(1651年)正月十二日,十三岁的顺治皇帝在紫禁城太和殿正式亲政,结束了自己傀儡皇帝的生涯。初掌大权的顺治踌躇满志,决心要干出一番事业来。很快长征副刊丨草原铁骑沙场建功张鑫华在波澜壮阔的解放战争中,有一支由蒙汉回满达斡尔等民族指战员组成的骑兵部队,驰骋在辽阔草原和白山黑水之间。这支英雄部队在战役侦察攻占阵地阻击突围追击作战和千里剿匪等任务中,灵活父亲被害,族人背叛,妻子被抢,铁木真忍辱负重,成为草原霸主12世纪的蒙古高原上,分布着大大小小数十个部落。其中最大的是克烈部蔑尔乞部塔塔尔部乃蛮部蒙古部则分为泰赤乌部和乞颜部。泰赤乌部与蒙古乞颜部共祖于辽金更替时期的部落首领海都,(此海都毛岸英牺牲12年后,刘思齐改嫁生四子,用长子名字纪念毛岸英伟大的领袖毛主席为了中国的革命事业奋斗了一生,而他的家人们为了革命的胜利也付出了很大的牺牲。他的妻子杨开慧壮烈牺牲后,他的三个儿子从小被迫流浪街头,尝尽了人间的疾苦,二儿子毛岸青遭小时候凿壁偷光的人长大却成了奸臣凿壁偷光是出自西凉杂记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对这个故事耳熟能详西汉时期的匡衡家境贫寒,为了能有烛光读书而凿开墙壁偷邻居的光。凿壁偷光这个故事演化成了成语,成了形容家境贫寒刻苦读书的代名毛泽东小时候有多聪明,恩师回忆一件事说明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前言1951年,新中国成立两周年之际,李讷拿着一份满意的考试卷子给父亲看,正在批阅文件的毛泽东拿着女儿的卷子开心地点着头。我的大娃娃可真聪明。毛泽东把李讷抱在怀里,一个劲地点着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