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为什么实战被包围后基本相当于输掉?

  第12兵团被包围在双堆集之初,兵团司令黄维中将非常有信心突围出去,因为该兵团拥有12万大军和一个快速纵队,不仅大多为美械武器,编成内的坦克大炮数量也远远超过当面的中原野战军。然而仅仅被围十天后,黄维兵团就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再也无力组织突围:12万人所需的口粮、2000多匹骡马的草料、100多门重炮的炮弹消耗、数万支冲锋枪步枪的子弹补充,都已经完全跟不上了。
  第12兵团司令部原驻河南南部的驻马店,完成集结向徐蚌战场开进时,曾经在安徽蒙城进行过一次野战补给,但是所携带的物资仅够整个兵团消耗5到7天,也就是一周的会战份。在与中野的交火之初,兵团各部作战时根本不计弹药消耗,轻重武器撒开了打,结果很快就傻眼了:一旦被中野围住,粮食弹药储备迅速见底而却得不到成规模的补充了。
  第一次组织四个主力师突围失败后(廖师起义),从1948年11月27日开始算起的五天以后,第12兵团就全靠南京方面的空投维持作战了,然而蒋空军运力有限,而10万余大军(损失一部分了)每日所需粮草数量非常庞大,空投根本就是杯水车薪。突围不成决定固守后,黄维下令在双堆集修建了一个简易机场,但运输机数量有限,每日仅得数吨或十余吨补给,而该兵团作战最低需求也在每日200吨物资以上。
  随着我两大野战军对包围圈的不断压缩,华野增援上来的重炮射程,已经可以大致覆盖双堆集临时机场,所以敢于冒着炮火降落的运输机越来越少,第12兵团的物资补充降到了最低点:在黄淮大地11月寒冷的冬天,黄维的部下们那真是饥寒交迫,士气低落并且失去了斗志,这就是大兵团作战中被合围的最可怕之处:粮弹物资严重匮乏。
  另一个致命因素是人力的损耗与补充困难,蒋系空军可没有二战时期德军的空运能力,在1942年底的斯大林格勒包围圈中,德国空军前后运走了42000名伤员,所以坚持的时间较长。而在1948年的双堆集,黄维只有能力运走少量负伤军官,大批伤员的存在,不仅急剧消耗有限的物资,也必然影响其他官兵的士气和战斗力,双堆集包围圈本来方圆就不大,一片哼哼叽叽的声音怎么打仗?
  第12兵团的主力第18军军长杨伯涛回忆:"解放军没有硬拼,而是采取了掘壕前进迫近作业的沟壕战术,然后利用夜暗调集兵力进入冲锋准备位置。在炮兵火力的配合下,一声令下,发起猛烈的冲锋,当者很难幸免,这样使我方拥有火力的优势,无从发挥",划重点,下面才是关于人力问题的说明。
  "在人力方面,第12兵团是被动挨打,士气低落,而且战斗伤亡一个就少了一个,没有补充,远不如解放军拥有广大的后备力量,可以源源补充,这在第12兵团是致命的劣势"。尽管黄维兵团的总兵力有10来万,但是一线战斗兵员一般不超过三分之一,被包围后伤亡得不到补充,那么战斗力就会逐步下降,直至成建制失去抵抗能力。
  不仅如此,由于包围圈内没有可靠的后方,第12兵团的指挥系统也遭到毁灭性打击,有线电话基本瘫痪,各军、各师的无线电台也经常被炸飞。最惊险的一次,是胡琏和杨伯涛在18军军部的屋子里刚吃完饭走开,一发大口径炮弹直接命中饭桌,收拾碗筷的一个勤务兵当场毙命,胡琏和杨伯涛吓的一头钻进隐蔽部,再也不敢出来活动和进行有效指挥。(要说胡琏也真是命大,这跟后来的炮击金门的画面相同)。
  因此在上述因素的叠加下,自我军于12月5日起发动总攻一步步攻克外围村庄后,到12月14日黄维就已经彻底崩溃了,情知无法坚持下去了,于是要求不顾一切突围。缺粮少弹士气低落的突围当然就是溃逃,至12月16日,第12兵团所属的四个军和一个快速纵队全部就歼,黄维被俘,胡琏逃了出去,12万人马荡然无存。
  另外一个包围圈里的杜聿明集团,情况也差不许多,孙元良兵团溃散后,陈官庄包围圈内还有20万左右的蒋军,在华野的严密包围封锁下,其粮弹全部依赖南京方面空投。刚刚被包围时,老蒋命令空军不惜一切代价维持杜聿明集团的生存,按照最低需求量,空军需要每日出动120架次飞机,空投粮食肉类240吨、弹药和其他军需物资160吨,总计约每日400吨的物资总量。
  从1948年12月16日起,南京方面动用空军的两个运输机大队,同时租用三家民航公司的飞机,昼夜不停进行大规模空投空运,杜聿明的要求是除大饼、饼干、罐头和弹药外,其他一概不要。于是南京城内外的所有作坊都在赶制大饼和饼干,开始两天天气情况良好,空军也比较卖力,基本还能满足包围圈的需求。
  然而从12月18日开始,陈官庄地区雨雪交加,民航飞机说啥也不参与了,只剩下空军两个大队在维持空投,由于包围圈越来越小以及华野组织的对空射击,蒋军飞行员不敢低飞,在1000多米的高空就把物资抛了下去,本来就少的可怜的物资,相当一部分还飘到了华野阵地上。这样的雨雪天气整整持续了10天,杜聿明手下的20万人也到了"饥寒交迫"的境地,崩溃只是时间问题。
  二战期间苏德战场上,德军实施的大纵深钳击合围战,其实也是这个意思,包围圈一旦形成,苏军的重兵集团在失去补给的情况下,用不了多久就会失去建制战斗力,几十万人无粮无弹,是无法继续战斗下去的,当然就是要输的节奏。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10万大军被敌人包围后突围失败,一般最多10天半个月就投降了。
  最夸张的是,很多时候敌人只是围而不攻,还有战斗力的军队也会成建制投降,这是为什么?
  其实大家应该知道,人不喝水只能生存7天,人不吃饭如果躺着不动,最常可以活21天,但普通人一般也就能坚持2周左右。
  这些都是针对普通老百姓,军人就不同。
  以普通老百姓为例,男人一天只需要吃下去1500大卡热量的食物,就足够维持健康了,如果只需要尽量维持生命,800到1000大卡也就够了。
  喝水来说,大家都知道普通成年人维持身体健康,一天要喝八杯水。维持身体健康最低标准,一天也要喝1200毫升,也就是中瓶可口可乐的水量。如果喝易拉罐可乐,就要4罐。
  这些都是老百姓,军人差别就大了。
  军人不但要呆在野外恶劣环境,还要高负重的行军和作战,尤其一些战术动作非常剧烈。
  大家记得《高山上的花环》吗?
  在战前的训练中,体能很强的连队也坚持不住,强壮的靳开来瘦了一圈,梁三喜更瘦了,赵蒙生几乎支持不下去。
  这就是丛林越野训练的结果,消耗热量太大。
  美军的研究是,作战军人每天要维持3000大卡以上的热量,一些极端环境下要保证5000甚至7000大卡热量,因为士兵消耗的太多。
  至于喝水,由于老百姓每天食物里面就有大量的水,饮用水只是占到每天身体需要水量的一半。
  但军人往往没有这个条件,他们的食物都是干粮,没有水份。
  加上军人出汗很多,消耗水量很大,每天需要的水远远大于老百姓。
  说了这么多,其实很简单几句话。
  如果军队被敌人包围,没有后勤人员送水送饭送弹药,军队坚持不了多久。
  就算不提弹药,不提军人、不提打仗,你就是在家里躺着,能支持几天?
  为什么《高山上的花环》靳开来牺牲自己一条命,也要给连里面的战士们换来两捆甘蔗?
  没这两捆甘蔗,战士们因为缺水恐怕站都站不起来,还打什么仗,等待他们的就是全军覆没。
  再说朝鲜战争的李奇微,为什么要等志愿军进攻7天以后,自己才从撤退转为反击?
  因为志愿军轻装前进,携带的水粮最多坚持5天左右。在没有水粮的情况下,志愿军还能继续坚持作战2天,随后到了极限就必须撤退。
  很多人谈什么人定胜天,但人不吃饭喝水就要死,这是没有办法胜天的。
  再看看历史上最牛逼的围歼战,基辅会战。
  参战苏联红军85万,最终只有不到10万人突围成功,其余75万被德军包围。
  这75万红军,战斗伤亡只有19万多,其余还有高达66万人被俘(伤员基本都被俘虏了)
  。
  为什么投降的红军数量,是战斗伤亡的6倍多?
  德军是1941年9月16日合围了红军西南方面军4个集团军,9月27日被包围红军才全部投降。
  大家注意,从合围红军到最后投降,持续了10天之久。也就是说,红军在弹尽援绝情况下至少支持了一周以上,最终在水粮弹药全部断绝的情况下无法作战,只能投降。
  参考一下美帝在朝鲜战场被我方包围后的反应,一切所谓的战术在硬实力面前一文不值,就地围圈打死你们也冲不进去,拿人命填的日子早就过去了
  结合几个战例,我们看看:一旦被包围,形势将有多么不利。在袭击下迅速崩溃:辽西会战
  先别急着聊补给断绝问题。
  因为:只有在极端有利的情况下,攻击方基本不担心外围解围部队,攻击方才敢"长围久困"。大部分情况下,攻击方都想速战速决,尽快结束战斗。
  比如,在淮海战役中,对黄百韬、黄维,我军是争取尽快歼灭的,而对于最后的杜聿明集团,则可以长围久困,以利全局。
  日本自卫队《作战理论入门》更是指出:包围作战成功的条件,是快速歼灭被围之敌,不给敌人调整部署的时间。
  所以,一旦被包围,最先要担心的,是被迅速歼灭。
  廖耀湘,就是栽在这里。
  辽沈战役时,廖耀湘率领9兵团奉命支援(后为收复)锦州,被我军阻击于黑山、大虎山一带120平方公里的广大战场。
  攻陷锦州后,林帅决心收拾掉他。
  林帅一面令攻锦部队转入休整,以麻痹廖耀湘。
  同时,各部队悄悄张开大网:8纵、独2师阻敌往营口退路,6纵、5纵断敌往沈阳退路。各部行动极为隐秘,黄永胜的6纵甚至"失联"。
  各部到位后,我军立即发起歼灭战!
  廖耀湘兵团原本处于进攻、行军状态,突然遭到包围打击,猝不及防。
  攻击开始后不久,廖耀湘的指挥不就被打掉,9兵团各部失去统一指挥,更是一团乱麻。
  我军采取"乱战"战术:各部不需请示上级,即果断迂回穿插,对敌分割歼灭。
  国军仓促作战,既无统一指挥,又无既定方略,乱打乱跑,迅速崩溃!
  最后,9兵团5个军10几万人,包括了"五大主力"的新1军、新6军,在2天内被全歼!失去活动空间而迅速被歼:坎尼会战、孟良崮战役、街亭之战、新加坡战役
  辽西会战,廖耀湘兵团分布在120平方公里的广大战场,因此被我军迅速穿插、分割歼灭。
  那么,如果大军猥作一团,会不会避免迅速崩溃呢?
  不一定!
  被包围,首先意味着活动空间被限制了。而打仗,没有空间是不行的。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坎尼之战。
  当时,汉尼拔以骑兵侧翼迂回,包围兵力多于自己的罗马军。
  罗马军只得收缩阵型,以抵御敌军的冲击。
  可是,随着包围圈被收紧,最后,罗马士兵连挥舞短剑的空间都没有了!
  战斗,由此变成了屠杀!
  在美剧《权力的游戏》中,"私生子之战"(主角险些被歼部分)就生动的再现了这一情景(仅为个人看法),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看,拍得还算靠谱。失去活动空间后,巨人也好,拥有主角光环也好,在挤压之下一点还手能力都没有。
  同时,失去活动空间,也意味着你可能会失去一些原本不需要补给来解决的必需品。
  比如,街亭之战。
  张郃围马谡于山上,截断水源,马谡立马崩溃。
  同样,在新加坡战役中,日军控制新加坡城水源地被控制后,8万装备精良的英军,立马投降!
  而张灵甫,也吃了这个亏。
  孟良崮是花岗岩石头山,缺水。
  整编74师的水冷式机枪在连续射击后,由于没有缺水无法持续长时间射击,使该军火力大减,最终被歼!防不胜防,直接被歼:碾庄战役、陈官庄战役
  如果我足够厉害,被包围后阵地不紧不疏,防御得当,是不是就不会被直接歼灭了呢?
  可以问问黄百涛、黄维。
  这两位一板一眼的,被围后,立马妥善部署防御,我军既无法穿插分割,也难以直接快速攻破其阵地,而且,我们当时还没条件"长围久困",因为阻援作战依然很激烈,三股敌军一旦合流,后果不堪设想。
  可是,阵地是死的,人是活的。
  被围者被限制在阵地,一个萝卜一个坑,调整难度大。
  而围攻方在外围,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部署。
  碾庄战役,黄百涛的抵抗给我军带来极大困难。
  我军迅即总结教训,调整部署。
  战术上,该运动战为村落阵地攻坚战,以迫近作业突破敌坚固防御阵地,利用暗夜把交通壕修到敌人阵地前沿,然后突然进攻。
  战役部署上,确立"先打弱敌,后打强敌,攻其首脑,乱其部署,逐个争夺敌人火力点和所占村庄"的原则,并对攻击重新做出部署。
  其后,我军逐渐推进,取得胜利。
  双堆集战役,由于黄维的顽固抵抗,我军进攻部队一度伤亡严重,战事一度陷入僵局。
  战术上,我军果断调整,采取"地堡对地堡,战壕对站壕"的办法,以大规模迫近作业,把交通壕一直挖到敌人防御前沿,攻占一村巩固一村。
  战略上,我军采取"吃一个,夹一个,看一个"的战略,调整兵力,以华野三纵、十三纵、特纵一部加强进攻力量。
  总的来说,即便被围一方部署得有章法、严阵以待,但毕竟活动受限,调整空间有限,攻击方针对防守方情况,做出针对性调整,仍然能使敌军崩溃!而且,调整后,进攻方即便失败,退回去再来就是,被围方一旦失败,战斗就结束了!心理影响:淮海战役
  除了肉体上的折磨,四面受敌的态势,也容易引发心理上的崩溃。
  首先,是指挥官心理的崩溃。
  古代,由于通讯不发达,一旦被围,就意味者消息断绝。
  因此,心理战高手,往往利用此有利态势,从心理上击溃敌人。
  比如:吕蒙袭击南三郡之战时,零陵一度坚守。
  当时,刘备、关羽紧急增援,孙权、鲁肃已令吕蒙放弃进攻零陵,与鲁肃会合。
  吕蒙利用零陵消息断绝,实施心理战,找到零陵太守郝普的好友,释放假消息:刘备被夏侯渊牵制,关羽被孙权击败,吕蒙一旦破城,你全家遭难!
  郝普投降。得知真相后大哭!
  同样,在抗美援朝初期,美军一度在后方出现我军穿插部队时,就担心被我包围,迅速后退,使战场态势发生微妙变化。
  其次,是士兵心理的崩溃。
  当然,在通讯发达后,像吕蒙那样实施信息欺诈的方法已经很难了。
  不过,士兵的士气就很难维系了。
  不利的态势,敌人的传单,不断的谣言(往往会伴随着酷暑或严寒),对士兵的决心都是极大的考验。
  淮海战役中,双堆集、陈官庄,国军被围期间都发生了较大规模的投诚。补给断绝而亡:不详述
  当然,即便作好了一切坚守,如果围困长期持续下去,也是要失败的。
  被包围后,陆地、水面补给线肯定是被断绝了。
  日子一长,饭都没得吃了。
  被长围久困,是必死之棋。
  这种例子就不详说了。
  一来,像长平之战这样的战役,各位想来都听腻了。
  二来,在未来战争中,补给断绝,甚至包围的意义已经完全不同了。新时代的围困
  随着空中力量的发展,战争已经立体化,围困的意义也发生了相应变化。
  1、空中运输、机动变得普遍,纯地面包围效果意义大打折扣。
  早在二战时,空中补给就已经非常普遍。
  在缅甸战场,被日军围困于辛泽瓦的英军就因为空中补给而得救。
  不过,由于当时空中力量的规模,技术限制、机场限制等因素,在大规模作战中,空中补给往往是杯水车薪。如斯大林格勒,德军的空中补给基本上没有改善德军的困境。
  而在解放战争中,得到空中补给的国军,也从来没有因为空中补给而实质性改善困难。
  不过,美国陆军如今的空中运输能力与二战时期各国已经完全是两个概念。
  同时,美国陆军也出现了"飞行化"趋势,可以大规模空中机动。
  本来你想去袭击他的屁股,他一飞,跑到你屁股后面去了!
  所以,今天,如果不能控制天空,即便从地面上围困了敌军,其实仍然不算围困···
  2、不从地面包围,依然可能达到过去包围的效果。
  如前所说,包围的优势是:限制敌人活动、多方位打击敌人、瓦解敌人心理、切断敌人补给。
  今天,达到这些目标,未必要从地面包围对手。
  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中,美军就在不地面包围的情况下达到了这些目标。
  美英等强国的战机随时监视战场,地面敌军的运动都会遭到毁灭性打击。
  因此,尽管弱国军队在地面上没有被围困,但依然只能隐藏起来,不敢机动,依然只能在敌人日复一日的轰炸下陷入困境。
  当然,以上所举例子,都是实力悬殊的战争,在大国级别的角逐中,效果如何,尚无证据。
  不过,科技在不断进步,战争的形势也在不断变化,不可能以过去战争的眼光来看待新时代的战争。
  过去,一旦陷入包围,情况就变得危险了。
  如今,包围的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变得更立体、全面。
  不忘过往战争的经验教训,着眼现代军事的新发展。
  相信:下一场战争,被包围的,一定是我们的对手!
  在实际的战争中,一旦被包围了,就意味着后勤补给中断,而一旦后期补给中断了,军队就支撑不了多长时间,补给很快就会消耗完,到时除了拼死一战就只能投降了。
  比如说二战时期德国人发明的"闪电战",其核心就是在战争初期利用装甲部队的快速突破能力,迅速在对方防线上打开一个缺口,然后装甲部队就直接攻到敌军后方,同时步兵跟着装甲部队的进攻路线,一路上占领各个重要据点,往往当装甲部队攻打敌军后方的时候,也就完成了对敌军的合围。
  在二战期间,军队的消耗非常大,苏军士兵平均每天的物资消耗就达到了90公斤,这其中不仅包含了食物等生活必需品,还有弹药、燃油等其他物资,一旦被德军合围,后勤补给中断,那么军队中存量的物资实际上就支撑不了多长时间,尤其是战况激烈的时候,物资,尤其是弹药的消耗就更大了,一旦弹药没了,你就是有再多的军队,难道要拿着棍棒刀枪去跟武装到牙齿的德军拼命呢?那就基本等于屠杀了,所以当苏军被德军合围后,往往支撑不了几天,就只能选择投降。
  在具体的战例中,如人类史上最大的围歼战基辅战役,双方真正的拼刀拼抢下来,苏军伤亡19.3万人,德军伤亡13.2万人,但最终结果是苏军损失了近85万人,除去战斗的伤亡,剩下的65万多人全是被俘的,这样一来,最终的结果就是德军损失约13.2万人,苏军损失约85万人,巨大的损失悬殊就是这样造成的。
  苏德战争初期德军发动的一系列围歼战,如明斯克战役、斯摩棱斯克战役,真打起来的话,苏军与德军的伤亡差别并不大,最终苏军损失远高于德军,都是因为德军利用"闪电战"战术,实现了对苏军的合围,切断了苏军的后勤补给,导致被围的苏军最终弹尽粮绝,彻底失去战斗力。
  其实"闪电战"就是一种合围对手的战术,只要实现了对敌军的合围,那么对手的战败就只是时间问题。
  苏德战争初期,苏军的绝大多数损失都是在被德军合围后部队只能投降造成的
  再如二战末期,苏联在东北对日军发动的攻势,70万日本关东军在短时间内被打得全军覆没,最终的结果是苏军伤亡3万多人,日军伤亡8.2万人,而日军被俘的就多达65万多人,最终的损失就是苏军损失3万多人,而日军则损失了70万人。这也说明苏军与日军的实际交战并不激烈,日军大多是在被苏军合围的情况下选择了投降。
  所以在整个二战期间,大型的围歼战役从来都是力图切断对方补给线,将敌军合围来实现胜利的。不过二战这种现代化战争毕竟消耗很大,而在古代战争中呢?其实也同样如此。
  在古代战争中,物资消耗没有现代战争这么大,毕竟在冷兵器时代,作战的胜负最终要靠双方的近身肉搏决定,不过即便是这样的战争,在被对方合围的情况下,也很少能出现翻盘的。
  合围战更典型的例子就是曾国藩,他可以说是把合围战玩到了极致,也就是所谓的"结硬寨,打呆仗",比如合围安庆和天京,都用了两年的时间,从实质上来说就是围死对方,断了对方的补给,然后就只守不攻,慢慢把对方耗死的战术。
  原因还是在于后勤补给,古代战争的后勤主要是粮食,打仗毕竟是个体力活,没有充足的食物,饿着肚子上战场,士兵也不会有什么战斗力,如果食物消耗殆尽,士兵断了粮,最后不是饿死,就只能投降。所以在古代的围城战中,经常会出现围而不攻的情况,因为攻城战往往伤亡巨大,如果没有必要在短时间内攻下城池,一般攻城的将领都会选择围城,目的就是等到对方粮草消耗殆尽,城池就会不攻自破,自身也不必付出多少伤亡。
  而且一旦被对方合围,不但后勤会中断,还容易引起军队的恐慌,而军队一旦出现了恐慌情绪,那么部队就会失去斗志,容易发生全军崩溃的情况。
  比如在明朝末年松山大战时期,洪承畴率13万明军主力进攻后金,却被皇太极断了后路,也就断了后勤部给。在这种情况下,战斗肯定是无法继续进行了,只能撤退。于是洪承畴就制定了分路撤退的计划,如果各军将领能按照洪承畴的计划有序撤退,至少也不至于惨败,但被断后路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全军,引起了全军的恐慌,各军没有听从洪承畴的统一号令,各顾各地夺命狂奔,完全不成建制,结果就在这样的情况下,13万明军精锐就成了后金军宰割的目标,明朝末年最为精锐的军团就这样被皇太极消灭了。
  再如战国时期著名的长平之战,赵括所率的45万赵军主力也是被白起实现了完全的合围,在这种情况下,赵括只能选择突围,而赵军突围的最佳时机是在刚被合围的那几天,毕竟部队在出击的时候应该携带了一些补给,还能支撑几天,也就是因为最初的几天没能突破白起的合围圈,赵军越到后面就越没有战斗力。
  而白起的策略就是只守不攻,全军死死地守住各个要口,只要赵军不攻过来,秦军就不去主动出击,目的在于困死赵军的同时,尽量减少自身伤亡。当然,如果出击的话,一旦出击失败,那么某个关口的守军就会大幅减少,赵军就很可能会从这个关口实现突围,这也是白起只守不攻的原因。攻出去可能失败,但守下去只会赢不会输。
  赵军在被围困了45天后,全军弹尽粮绝,最终全军丧失斗志,也只能选择投降了。
  当然,战争中被合围的情况下,也不是没有翻盘的可能,只是这样的战例在历史上不多,更多的情况,是己方援军抵达,在外围突破了敌军的防线,才最终使被围的部队给解了围。
  为什么实战被包围基本相当于输掉。应该是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被切断了物资,特别是武器弹药的供应。不要说现在,就是在二战时期,因为火力凶猛,弹药的消耗自然也就很高,靠部队自己一次性的携带,根本就不能坚持多久的高烈度战斗,必须要靠后方源源不断的支援。因此后勤补给需求和任务是相当繁重的。因为车辆、自行火炮、装甲战斗车辆都需要大量的油料。如果有战损或者故障,还需要拖拽、修理。除非是防守有坚固永久性堡垒的阵地,本身储藏有大量物资。或者是小股部队有险要地势可以防守,并且能保证空投,并且有援军可以破围,大多数情况下,军队很快会供应不足,弹尽粮绝被消灭。
  第二,跟现代武器的作战效率有关。在冷兵器时代,因为需要面对面作战,讲究的是密集使用兵力,用精锐作为刀尖,形成一种洪峰效应,将对方撕开压垮。现代武器,一发大口径炮弹就有半径几十米的杀伤范围。即使步枪的有效射程也能有几百米。在二次大战时期,就已经是线性梯次部署。将军队分散开,避免被对方大量杀伤,同时也利于发挥火力,控制足够宽大的地形。到了现代,由于卫星定位系统,通讯便利,更加利于部队的部署和发挥火力。军队部署在足够宽大并且有纵深的地形,才能够保证不被对方的重火力大量杀伤。比如对方的战术导弹、航空导弹和制导炸弹、远程火箭炮、大口径自行火炮,一次射击就可以给对方毁灭性的打击。而一支军队,一旦被对方包围(即使是对方的数量和火力逊于己方,只要掌握了有利地形一样可以做到。),被围困的一方在一个固定的有限的空间,而对方在一个发散性的广阔的空间。被围困一方的信息很快就会被对方掌握,从而利于重火力的发挥。而被围困的一方,却很难掌握对方的信息,因为对方可以灵活的调动,不利于己方火力的发挥。在这样不利的情况下,包围圈会越缩越小。那么对方的重火力就能发挥越来越高的效率。到最后,乱打一发炮弹就能打倒一群人。所以说被围困,特别是对一只大部队来说,是极其不利的。
  综上所述,因为以上的两个原因,在大多数情况下,一支军队一旦被对方包围,基本上就算是输掉了。
  为什么实战被包围后基本相当于输掉?
  在中国近代历史的实战中,有无数的被包围后很快就会输掉。这要看是谁指挥的被包围的部队。
  比如孟良崮战役,是战神粟裕大将指挥的三野把张灵甫74师牢牢的包围在孟良崮上,经过几个回合,就把74师干掉了。
  而在抗战中韩德勤指挥的国军三、四万人,包围了只有七千人马的粟裕指挥的新四军。当时两军对阵,装备和人数不对称,明显新四军处于弱势。然而在战神粟裕巧妙的布置下,发起了著名的黄桥决战。
  首先把新四军大部分兵力,拉到十里以外进行外围作战,只留少数兵力再加上民兵,在粟裕指挥部所在地的城镇进行巷战。就这样外围作战的新四军找准敌薄弱部队,趁它们立足未稳,新四军是以逸待劳,三下五除二就把国军的一个师吃掉。他们又乘胜前进,占领有利地形,对前来进攻的敌军另一个师就地消灭,并且活捉了敌师长……。
  就这样新四军把外围进攻的国军打得死的死、逃的逃,就剩下一股进攻新四军指挥部的敌人,大约有两个师的兵力。这股敌人正在城镇内与我军激烈的巷战,外围的新四军趁机来了个反包围,很快就把正在与我军巷战的敌人,一扫而光。就这样新四军夺取了黄桥决战的全面胜利。有力的打击了国军的嚣张气焰。
  综合上述战争的胜败,不取决于被包围,而在于指挥官拥有智慧的头脑,士兵拥有不怕死敢打硬拼的精神,这才是取得战争胜利的法宝。
  被包围最大的问题是无法补给,后勤吃紧。
  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如果一支部队被包围,不仅意味着腹背受敌,而且人员要饿肚子,弹药要省着用,伤员的医疗器械要紧缺。
  一天,两天没问题,围上个3、5天,军心涣散,崩溃必然。
  有人说朝鲜战争美国总是被志愿军包围,也没见被全歼过?因为美军有空投。长津湖之战,美军被围德洞山口,下碣隅里,皆用空投,空运,投下物资,拉走伤员。
  斯大林格勒德军被围,曼施坦因希望用空运的办法,补充物资,拉走伤员,然而德军能力有限,难以完成任务,保卢斯全军覆没。
  了解更多战争,关注我的头条号@岩角岛上研战例 。
  难道我被十几个人围着打还有机会翻盘?当然,除非我是天降猛男。事实上哪有那么多的天降猛男。
  我打不过难道还不能叫来支援吗?不好意思,我不叫人或许就我一个人嗝屁,叫人来支援连来支援的人一起嗝屁。
  看到这阵势快跑吧,别头铁,没机会的
  历史上有着太多被围后血淋淋的案例了。最经典的莫过于淮海战役期间黄维10余美械装备的12兵团被中野包围在双堆集,坚持了10多天后就没有然后了。
  说到这里估计就有不少人要抬杆了,那都是几十年前的旧闻了,还在拿着说。现代战争根本就不存在这种情况。
  双堆集合围
  且不说如今的侦查手段要比当年强出多少,根本就没有被包围的危险,而且就算不小心被围了,凭借现代化的大威力武器,很轻易就可以打开一个缺口突围。
  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抗美援朝战争就可以很好的进行打脸。当年我志愿军什么装备水品不用麻花多说了吧,"联军"至少强出志愿军几个档次。
  而"联军"的侦查手段更是可怕,由于我志愿军当时空军初建,根本就没有能力在战场上有所作为,所以"联军"空军完全就是全天候肆无忌惮地在高空对志愿军进行侦查活动。
  中国人民志愿军万岁
  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志愿军将士依旧凭借过人的毅力用双腿在第一次到第三次战役期,屡屡穿插到敌后对敌人进行了合围。
  被围后,敌人就用了超乎我们想象的火炮就行集中突围。然而依旧被我志愿军重创。
  什么王牌"陆战一师"、"美骑一师"、"英国皇家重坦克营"在当时绝对是世界首屈一指的陆军部队了吧,被围后依旧讨不了好。
  最经典的案例就是38军在三所里、龙源里的"封神之战"了。
  著名的三所里穿插
  好了,言归正传,来看看为什么被围后就很难翻盘了。
  人在得知自己被围后的第一反应就是完了,这种心理就像病毒一般会快速在被围部队中传播,对部队士气打击是非常大的。
  这种时候,军事素质强一点的指挥官会稳定军心,鼓舞士气,从而组织突围,可一旦来上一两次没有效果后,这支部队基本上也就完了。
  更别说遇到一些能力不怎么样的指挥官。遇到这种情况,部队发生"营啸"都不足为奇。
  不服就干
  这在历史上有两个经典案例,第一个是在武汉会战期间,薛岳布下天罗地网,将日军106师团合围在了德安万家岭一带。
  日军106师团虽然算不得日军主力师团,但武器装备也不是国军可以比拟的。师团长松浦纯六郎得知自己深陷国军包围圈后,第一时间就作出了突围决定。
  由于装备差距过大,国军74军58师防线差点被日军突破,最后连警卫连都被派到了防御阵地上才将日军的进攻打退。
  而日军106师团在被围后的第二天就彻底失去了跟11军司令岗村宁次的联系,所以岗村宁次根本就不知道106师团的情况,只能让101师团前往支援,同时不断派飞机给106师团空投补给。
  但就算如此,国军依旧将106师团基本全歼在了万家岭,而前去支援的101师团也在鄱阳湖一带遭遇国军顽强阻击,最终被重创。
  万家岭大捷
  第二个例子就是淮海战役期间,孙元良的16兵团在陈官庄被我解放军包围,最后孙元良倒是跑了,但整整一个8万多人的兵团最后只有400余人突围出去,是不是有点夸张了。
  用《亮剑》里楚云飞的那句名言来说,就是"就算是放几万头猪在那,几天也抓不完啊。(这一段的原型应该是王耀武在莱芜战役后说的)"可是就是这样,孙元良的16兵团还是没了,具体是怎么没得,孙元良自己不知道,参加过这场战斗的解放军也是一脸蒙圈。以至于到现在都不知道孙元良16兵团是到底是怎么全军覆没的。
  不过根据一个参加过这场战斗的16兵团老兵回忆称他们就是遇到了"营啸"。
  "营啸"是一种古代军中的说法,也就是所谓的"炸营"。官兵由于高度紧张,再遭遇到突然的变故后完全丧失了理智,导致军营乱作一团,甚至是为了逃命而自相残杀。
  而根据这个老兵的回忆,当时他所在的部队已经突围出去了,官兵们本来就很紧张,成功突围放松下来后闭眼就睡了,结果又遭到解放军夜袭,官兵们一下子就部淡定了。
  所以这个16兵团老兵所说的"营啸"是有一定可信度的。
  陈官庄合围
  除了军心和士气上的因素外,还有一点就是补给和通讯。就像上面说的,不管是日军106师团被围在德安万家岭,还是黄维12兵团在双堆集被围,又或者是孙元良16兵团在陈官庄被围。
  数万人,甚至是十数万人的队伍就相当于失去了补给,这种庞大数量的军队每天消耗的粮食、水、弹药等都是一个天文数字。
  纪律性强一点的部队还好说,坚持个三五天不成问题,但也仅此而已了。麻花觉得孙元良部遭遇"营啸"的说法有可信度也有这方面的因素。
  没吃没喝的,不"炸营"我才觉得奇怪。虽然说可以空投补给,但这种数量的军队靠飞机来补给,想象都觉得不靠谱,就算一整天飞机都在空投估计都赶不上消耗。
  空投物资
  还有就是通讯,我们都知道如今考个什么试,只要进入了考场范围,就等于与世隔绝了。
  考场况且如此,更别说战场了。失去通讯和孤军有何区别?周围有哪些友军不知道,上级有什么新的指令也不知道。
  通讯对于一场战斗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没了通讯,部队除了消灭面前的敌人,就什么都不知道了。
  被围的时候更是如此,没了通讯,什么时候有支援,支援从什么方向来,一概不知,想突围都不知道该从哪个方向。
  作弊可不好
  总而言之,一旦被围了,基本就等于没希望了。之所以说是基本,是因为确实有成功突围的。
  这种情况,要么是口袋没有扎紧,要么是上天眷顾了。
  这里同样有两个案例,一个是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期间,就是因为38军因为错误情报,导致最后措施战机,没能将口袋扎紧,放跑了敌人。
  抗美援朝差第一次战役
  第二个例子就是南麻战役中,粟裕将军准备故技重施,像孟良崮战役歼灭张灵甫整74师一样,在南麻歼灭胡琏的整11师。
  本来一点问题没有的,该围的围,该打援的打援,就在胡琏都绝望的时候,突然天降大雨,而且一下就是七天七夜。
  雨天非常不利于我军进行攻坚战,胡琏一看天不亡他,重整军心,身先士卒,最后硬是利用各种子母堡坚持到了援军到来,华野一看已经已经失去了歼灭整11师的机会,最后选择了撤军。
  南麻战斗
  所以被围了就很难了,唯一解决的办法就是指挥官要有非常强的军事素质,将对手研究透彻,见有被围的可能就赶紧跑路。
  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很难的,毕竟牵扯到整个战局的战略部署,战术运用等等,不能说跑就跑。
  胡琏
  而这一点,胡琏确实有点能耐,由于常年和中野与华野打交道,胡琏可以说非常了解自己的对手,所以才能做到从我军大合围中屡屡逃脱。
  第一,被包围了,说明一方实力远远超过另一方。如果敌对的双方实力相当,大家摆开阵势兵对兵将对将,旗鼓相当干一仗,那就不可能出现包围的问题。
  只有一方的兵力远远超过另一方,才能把对手包围起来。
  所以说,一代被包围,必然是敌人极强,而己方极弱这样极为不利的态势。被消灭是大概率事件。第二,被包围以后,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导致军队战斗力迅速下降,甚至崩溃。
  首先就是后勤补给问题。被包围以后,后勤运输线被切断,没有粮草,没有武器补充,再强大的军队也会被困死饿死。
  其次是伤兵无法得到及时救治。原本可以送往大后方的伤兵,被包围以后,只能就在包围圈内。无法得到有效救治。太伤士气。而且可能引起疫病。
  最后,被包围,很容易引起恐慌,导致军心焕然。

李淑贤和溥仪夫妻情深,死后却坚决不跟溥仪葬在一起,原因是什么溥仪当了大半辈子的傀儡,死后不能再让他当招牌了,我的骨灰坚决不要和溥仪葬在一起,我要去八宝山人民公墓。溥仪遗孀李淑贤晚年身患肺癌,在1997年6月已到生命垂危之时。她留下遗言,向政奥匈帝国现在是哪个国家奥匈帝国解体具体原因是什么奥匈帝国现在是哪个国家奥匈帝国在解体之后变成了现在的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意大利罗马尼亚波兰南斯拉夫等等地区,奥匈帝国是一个飞速发展的国家,同样奥匈帝国原先也是世界上最强的几个国英国发现古老教堂,建于1000多年前,属于盎格鲁撒克逊时期英国每日镜报11日报道,近日,考古学家在英国斯托克曼德维尔圣玛丽教堂遗址上,发现了另外一座古老教堂的遗迹。它是诺曼征服时期,在离圣玛丽教堂遗址半英里左右的一个潮湿孤立的地方建造的。两次被授予将军衔的解放军高级将领有几人?都是谁?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全军首次大授衔,这次授衔将军分为大将上将中将少将四级,肩意分别为四颗将星三颗将星两颗将星一颗将星,并没有像美军那样的三星中将四星上将五星上将。1955年授衔如果王熙凤听了秦可卿的建议,发展祭祀产业,贾府有可能翻盘吗?红楼第十三回,秦可卿在将死之际给王熙凤托了个梦,在梦中给出了一个保证贾府子孙有食可依的药方,这个药方就是大力发展祭祀产业。她说,贾府应在鼎盛时期在祖茔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以备祭祀党徽党旗中国共产党的象征和标志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增写党徽党旗作为第十一章,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党徽为镰刀和锤头组成的图案中国共产党党旗为旗面缀有金黄色党徽图案的红旗中国共90年代我国民间枪支,数量多如牛毛,都是哪里来的?一提到枪支泛滥,我们脑中首先想到的是民风淳朴,武德充沛的美国。其实在30年前,我国民间也曾有过大量枪支,甚至一度威胁社会治安。这些枪是哪里来的?内生外源齐聚,民间私枪泛滥在上世纪9蒙哥马利访华求见一位将军朝鲜战争最后一战,世界认识了他1960年5月蒙哥马利访问中国,这是一位在二次世界大战中战功卓越的传奇将军。因为作战风格非常谨慎,故外号叫沙漠之鼠。他在和毛主席见面时请求探访一位将军,毛主席答应后他大喜过望。这位收集整理的世界各国对毛泽东主席的评价美国毛泽东是一个极难对付的人物,恐吓威胁对他没有用。前总统艾森豪威尔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位杰出人物前总统福特语毛主席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位巨人,他对历史的影响将远远超出中国的国界前总统福抗日民族英雄吉鸿昌牺牲来源央广网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央广网推出党史声音日历,用声音带你穿越百年时光。党史上的今天1934年11月24日,抗日民族英雄吉鸿昌在北平英勇牺牲。吉鸿昌1932年加入他曾任河南省委书记,后任辽宁省委书记,功勋卓越,活了81岁前言他总是说自己是农民的儿子,他出生于太行山下的一个小乡村里,小的时候一边上学一边还要帮助父母耕种农事。戴苏理老先生这辈子都在用切实行动证明这句话,他曾担任作为农业大省的河南的省委
汉高祖刘邦的八个儿子汉高祖刘邦,历史上第一位平民皇帝,一生育有8子。班固高祖八子,二帝六王。三赵不辜,淮厉自亡,燕灵绝嗣,齐悼特昌。齐王刘肥老大齐王刘肥。刘肥的母亲为曹氏,一个寡妇,是刘邦在沛县起兵前贵州自古以来出过那些军事人物?介绍几位贵州籍的解放军将军,他们都是著名的军事人物,他们是周逸群(1896年1931年5月),出生于贵州省铜仁市。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宣传家活动家,贺龙元帅的入党介绍人,早期他是中国天文史学传奇,波折人生却鲜有人知作者倪思洁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名单中,研究科学技术史的学者不多,席泽宗是为数极少的科学技术史院士。在82年的人生历程中,他留下了等身著作。他曾牢记老师叶企孙的一句话写文章要经得起时间的唱响家乡赞歌(四)站在郊区望北京北京处处国旗红天安门上主席像永远留在我心中开国领袖毛泽东纪念堂前松柏青祭奠参观中外客长龙列阵待鞠躬感恩泪涌悲尤切奉献鲜花满大厅告别遗容归故里追思泪化立新功汉白玉石主席1981年,韩先楚回家乡探亲,遇70岁老太太唤其乳名,泪水夺眶而出综述古来征战几人回,上了战场的士兵面对的就是死亡的威胁,不管他们从何而来,为何而来,都是一样。在新中国的开国历史战争中,很多英雄都没有等到衣锦还乡的时刻就倒在了战场上,只能马革裹尸李开文给主席做饭11年,不愿当副厂长,回乡将改嫁的妻子请回家在安徽六安市的偏远小山村里有个孩子,从小就特别能吃苦,和他一样的大的孩子还只是每天嬉戏打闹混吃混喝的时候,他就帮父母下地干农活。1929年正逢革命起义,他积极报了名,成为了六霍起义裤子上补一个洞,费银三千两,皇帝补裤子更像一出闹剧清人何德刚春明梦录记载,道光皇帝穿的一条湖绉裤膝盖上磨了一个洞,不肯做新的,命内务府拿去缝补,结果报账三千两银子。道光怒其贵,严诘之,内务府给出解释是皇上所穿裤腿,属有花湖绉,需翦从铁腕总统到阶下囚,巴铁前总统被赶下台,唯独怕连累中国?这样一位长相平平无奇的老人,竟在2019年12月17日,被巴基斯坦特别法庭突然以叛国罪的罪名判处死刑。这人是谁?到底干了什么事情,背上了叛国的罪名?他的名字叫穆沙拉夫,是巴基斯坦的中国古代三皇五帝(中)三皇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第四帝三皇第1皇燧皇燧皇又称燧人氏,亦列为三皇中的首皇,燧人氏发明了钻木取火,成为中国古代人工取火的发明者他教人吃熟食,人类从此开始结束了远古茹毛饮血的生腥2013年101岁的毛远耀去世,他是毛主席侄子,毛家唯一的百岁老人2006年,一位94岁的老人来到了韶山毛泽东故居。当他看到主席故居里熟悉的场景之后,忍不住热泪盈眶地感叹道堂叔,我是远耀呀,我又回来了。没错,这位94岁的老人就是毛主席的侄子毛远耀毛主席逝世后,留下了6样遗物,李敏回忆我只拿走了8000块1976年9月9日,中国伟大领袖毛主席阖然辞世。数十万中国人民相聚天安门广场,为毛主席举行庄严隆重的悼念仪式,全国上下陷入一片哀悼之中。毛主席去世后,工作人员整理出了主席6样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