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诸葛亮口中的厚颜无耻之人王朗,历史上是个怎样的人?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虽为一介书生,手下的冤魂败将却不在少数。火烧赤壁,七擒孟获,气死了周瑜,吓跑了司马懿,更要命的还是骂死了王朗。小说里的窝囊废
  要说「三国演义」中谁的下场最诡异,最蹊跷,最耸人听闻,王朗当之无愧。周瑜还要气三气,王朗只需一席话。
  小说书王朗出场是比较早的,第十五回中身为会稽郡太守的王朗与江东小霸王孙策杠上了,无奈能力有限,哪是小霸王的对手?兵败做了俘虏,后辗转逃回北方,当起了曹操的爪牙。
  王朗在曹操手下是个十足的大反派,曹操一步步破坏规矩坐到魏公魏王,王朗一直是积极的推动者。曹丕篡汉时,汉献帝泪流满面,王朗等人毫无怜悯之心,也无羞耻之意,硬生生的逼迫汉献帝写下了禅让诏书,摇身一变成为曹魏政权的开国大功臣。
  王朗从此在曹魏政权平步青云,先后担任御史大夫,司空,司徒等三公高位,可谓是春风得意。
  后来随同大将军曹真与诸葛亮对峙,70 多岁的王朗须发皆白,硬要逞强劝降诸葛亮。无奈不但没有劝动诸葛亮,反被诸葛亮一席话骂得口喷鲜血从马上栽倒下来,就此殒命,这就是「武乡侯骂死王朗」的故事。
  这就是「三国演义」中的王朗,不是孙策的对手做过俘虏,卖身曹魏政权,摇唇鼓舌,大奸大恶,与诸葛亮对战,不自量力羞愧而死。历史上的大赢家
  那么在历史上真正的王朗又是一个怎样的局面呢五个字,人生大赢家!
  在仕途上,王朗先由徐州刺史陶谦的举荐担任会稽太守,太守在两汉时期是两千石的高官,与九卿同位。兵败被孙策俘虏,孙策对其十分礼遇,但其不愿归降孙策。后应丞相曹操的征召,辗转返回中原。这段历史基本与小说中的一致,罗贯中没有做太大的改动。
  王朗在曹魏政权十分顺利,先后做过御史大夫,司空,司徒等要职,深得曹魏政权的信任。死后配享于曹操庙庭,生前生后一样风光。
  学术上,王朗也有极高的造诣,是东汉末年知名的经学专家,王朗和儿子王肃也是当世大儒。作有「周易传」,「春秋传」,「孝经传」,「周官传」等书籍,在当时颇有名望,被尊为「王学」。子孙方面,王朗被封侯,死后儿子王肃继承爵位。孙女王元姬嫁给了当时权臣司马懿次子司马昭,生下了司马炎和司马攸,司马炎便是西晋的开国皇帝晋武帝。
  司马炎篡位后尊奉王元姬为皇太后,王元姬为人平和,生活节俭,在后宫起了非常好的表率作用,死后被谥为「文明皇后」。
  从仕途,学问和子孙三方面来看,王朗堪称人生大赢家。他服务过东汉王朝,见证了曹魏王朝的兴起,他的外曾孙司马炎又建立了西晋王朝。不管是汉朝,曹魏还是西晋,王家都是有福之家。
  我们不必为王朗翻案,王郎历汉,吴,魏三朝,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于一地,都是个人选择,从结果来看,王朗似乎更好。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忠诚,正直,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在任何一个时代都应该被接受,被推崇,被褒扬!
  在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王朗是被诸葛亮骂死的,这种死法也算相当的奇葩和搞笑。
  (王朗剧照)
  在其中的第93回:"姜伯约归降孔明,武乡侯骂死王朗 "中,罗贯中这样记述了整个过程。
  魏明帝曹睿为抵抗诸葛亮率领的蜀军,任命曹真为大都督,司徒王朗为军师,这时的王朗已经76岁了。在开战的前一天,王朗请命去和诸葛亮阵前对话:"老夫自出,只用一席话,敢教诸葛亮拱手而降之,彼不战自退也。 "郭淮对此表示非常疑惑:"那诸葛亮何等样人?竟然能被说服? "
  第二天,魏蜀两军列阵于祁山之前,魏军探子催马至阵前,对着蜀军大喊:"军师请对阵主将答话。 "蜀军关兴、张苞分列左右而出,簇拥着一辆四轮车,诸葛亮羽扇纶巾,素衣皂绦,端坐车中,缓缓来到阵前。
  王朗纵马而出,先是斥责诸葛亮师出无名,"强逆天理,背人情而行事 ",接着又对魏国极尽吹嘘,"今我大魏带甲百万,良将千员。谅尔等腐草之萤光,如何比得上天空之皓月。"还不忘劝诫诸葛亮归顺魏国,"你若倒戈卸甲,以礼来降,仍不失封侯之位。 "
  诸葛亮连发数炮,批的王朗体无完肤。他先称王朗为"汉朝大老元臣 ",戳到了王朗的痛处,然后又将他的一番慷慨陈词斥为"粗鄙之语 ",接着乘胜追击,"吾素知汝所行,世居东海之滨,初举孝廉入仕,理合匡君辅国,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同谋篡位。 "
  此时的王朗已失去了理智,毫无还手之力,气急败坏语无伦次地骂诸葛亮为"村夫"。诸葛亮没给王朗喘息的机会,"皓首匹夫,苍髯老贼!一条断脊之犬,还敢在我军阵前狺狺狂吠!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
  在诸葛亮一番连珠炮的打击下,王朗最后气满胸膛,大叫一声,撞死于马下。
  (诸葛亮剧照)
  后人还赋诗一首,对诸葛亮骂死王朗予以盛赞:"兵马出西秦,雄才敌万人。轻摇三寸舌,骂死老奸臣。 "
  那么,历史上的王朗真是一个"厚颜无耻"的人吗?他真是被诸葛亮骂死的吗?
  王朗,字景兴,东海郡郯人。汉灵帝年间,王朗就已经是一位声名远播的人。他师从太尉杨赐,因通晓儒家经典,被拜为郎中,后出任彭成国菑丘县长。杨赐死后,王朗辞官为他服丧。
  公元190年,王朗被汉献帝任为会稽太守。
  公元194年,孙策率大军进攻会稽,王朗部下虞翻劝其暂避锋芒,不要以卵击石。但王朗认为自己食朝廷俸禄,理应尽朝廷命官之责,于是在固陵迎战孙策。
  孙策数次进攻均告失败,后来采纳了孙静的计策,才打败王朗。王朗为了保全族人,不得已投降了孙策。孙策久闻王朗饱读诗书,仰慕已久,派重臣张昭劝王朗效命于他。但王朗坚决不受。孙策爱惜王朗的才干,不舍得杀他。
  公元196年,曹操以汉献帝的名义招纳王朗,在辗转数年后,王朗才来到许都,被任命为谏议大夫。从此,王朗历经曹魏三代,担任曹操时期的军祭酒兼魏郡太守、少府、奉常、大理。在担任大理时,"务在宽恕,罪疑从轻,以治狱见称。"
  曹操死后,曹丕废汉称帝,升王朗为司空,和华歆、钟繇同为三公,被曹丕赞为:"此三公者,乃一代之伟人也,后世殆难继矣!"
  公元227年,曹睿即位,王朗转任司徒,封兰陵侯。第二年,王朗以近八旬的高龄,病逝于许都。由此可见,王朗之死属于寿终正寝,根本不是被诸葛亮骂死的。
  (曹操剧照)
  王朗一生虽然远不如诸葛亮、司马懿等人有名气,但他也不乏许多卓有成效的作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体恤民情,强调轻徭省刑。
  在曹丕时期,身为御史大夫的王朗多次提出,帝王因体恤百姓,减轻百姓的徭役负担,让他们能全心投入农业生产。这样既可以使百姓安居乐业,也能增加国家的收入。同时还建议官吏"慎法狱",不能乱杀无辜,更不能草菅人命。二、提倡节俭,反对奢靡。
  魏文帝喜欢狩猎和写诗作赋,朝中官员屡次上书,但均遭到曹丕的处罚,要么被杀,要么招致罢黜官职。在此情况下,王朗依然直言进谏,劝曹丕"务戒慎,垂法教"。曹丕碍于王朗德高望重,虽没有为难他,但也对他的劝告充耳不闻,依旧我行我素。
  魏明帝曹睿喜欢大兴土木,广纳后宫,但其治国理政的能力乏善可陈。王朗也多次规劝他"勤耕农、习戎备",不必广造宫殿,劳民伤财。同样,曹睿还是对王朗的建议置之不理,任性妄为。三、富才干,通经典。
  王朗最初就是因为通晓经典,而被汉灵帝任命为郎中,后来拜太尉杨赐为师后,他的才华又得到了进一步提升。王朗一生博学多闻,著作颇丰,先后著有《周易传》《春秋传》《孝经传》等文集34卷,是曹魏时期著名的经学家。
  陈寿在《三国志》中对王朗多有赞誉,认为他"儒雅,诘让而不害。虽流移穷困, 朝不谋夕, 而收恤亲旧,分多割少,行义甚著。"《魏书》中对他的评价是"朗高才儒雅,而性严整慷慨,多威仪,恭俭节约"。
  由此可见,历史上的王朗绝不是诸葛亮口中的"厚颜无耻之人",而是一个满腹经纶、洁身自好、"一时之俊伟"的人。
  (参考资料:《三国志》《魏略》)
  王朗王司徒可以说是《三国演义》中被罗贯中黑的最惨的几人之一。不但被诸葛亮骂成"厚颜无耻",还直接骂到坠马而亡。堂堂一国司徒,心胸如此狭窄,岂不怪哉?
  王朗和他的儿子王肃是汉魏时代著名的经学家。王朗著有《周易传》、《春秋传》、《孝经传》、《周官传》等。其子王肃综合今文和古文经学,把道家学说融合到儒学之中,形成"王学",成为魏晋时期官学思想。
  王朗早年师从太尉杨赐,被陶谦举为茂才(三国群英传1中,黄巾之乱剧本,王朗在陶谦帐下),193年被汉献帝任命为会稽太守。到任后的王朗治理会稽有方,得到当地民众的爱戴。
  196年,孙策席卷江东,兵发会稽。演义中,王朗还和孙策大将太史慈单挑数回合不分胜负(没错,就是日后的王司徒)。历史中,王朗被孙策击败,孙策曾劝说王朗投降,但被拒绝。后被曹操征召,王朗几经辗转,历时数年,到达了中原地区。投靠曹操后,王朗主要负责司法工作,主张从轻判罚。
  曹操死后,王朗大力拥护曹丕篡汉。魏国建立后,王朗被任命为司空。曹睿继位后,王朗被任命为司徒,位及三公,威望极高。被任命为司徒,王朗并没有随军出征和诸葛亮打过照面。而是给诸葛亮写过一封劝降信,但被诸葛亮严正驳斥,也并无说王司徒"厚颜无耻"。
  王肃是曹魏重臣,也是司马氏的亲信。王肃的女儿王元姬,嫁给了司马昭,生下了司马炎。所以,王肃是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的姥爷,王朗是司马炎的姥姥爷,这关系,不一般吧。
  学历史的朋友应该知道,在讲到西晋士族腐化攀比风气的时候,提到过几个典型人物,一个是王恺,一个是石崇,这两人相互斗富,穷奢极欲。这个王恺是王肃的儿子,石崇是石苞的儿子。
  所以,王朗这家族可是魏晋时期真正的"贵族",是皇亲国戚。当然,说王朗"厚颜无耻"不甚恰当,但说王朗的孙子、司马炎的舅舅王恺"厚颜无耻"倒是十分贴切。
  三国演义中的王朗
  《三国演义》作为文艺作品,最核心的要旨便是突出刘备阵营,用鲁迅先生的话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
  其中,诸葛亮骂死王朗,便是"神化"诸葛亮"智慧之神"形象的众多虚构 情节中的一例 。
  关于这段精彩的骂战,相关材料很多,在此不再赘述。一言以蔽之,就是诸葛亮在两军阵前,施展三寸不烂之舌,将王朗活活气死。历史上的王朗
  经《三国演义》"骂战"的刻画,不仅诸葛亮的绝世口才跃然纸上,王朗平庸、无耻、胆怯、尸位素餐的形象也被精彩地呈现出来。
  然而,历史并非如此。
  王朗,原名王严,字景兴,东海郡人。他早年师从东汉太尉杨赐,后被陶谦举为茂才。陶谦担任徐州牧后,王朗也被东汉朝廷任命为会稽太守。他在任上四年励精图治,受到所辖地百姓的爱戴。
  公元196年,孙策进攻会稽,王朗不采纳自己的幕僚虞翻(虞翻后来成为孙吴重臣)躲避的建议,决意坚守,并多次击退孙策的进攻 。然而最终兵败,投降孙策,但并不为孙策效命。
  后来,王朗接受了东汉丞相曹操的征召,辗转多年到达许昌,先后担任谏议大夫、参司空军事、魏郡太守、少府、奉常、大理、御史大夫等职,以谏言宽政、善理政务、治狱宽仁而闻名。
  公元220年,曹丕称帝,王朗多次建言献策,匡扶君主。曹睿即位后,王朗升为司徒。
  公元228年,王朗病逝 ,谥号"成"。评价
  王朗是曹魏重臣 ,为曹魏政权的建立、巩固做出了很大贡献。他与钟繇、华歆并称曹魏三公 ;同时,王朗还是当时很有影响的儒学家,他对儒学经典的解释注解,并后人称为"王学"。
  王朗德才兼备,史书中有不少关于他为人宽厚好贤的故事。时人对王朗的品德、才华评价也都很高,例如:
  《三国志》作者陈寿评价王朗"文博富赡,一时之俊伟 ";曹丕称他和华歆、钟繇"一代之伟人 "。
  值得一提的是,王朗的孙女是西晋开国君主司马炎的生母。
  感谢您观看燕过紫禁城的原创回答。欢迎您关注燕过紫禁城的头条号,浏览更多原创的文史类文章。谢谢!
  治世之能臣。
  这就是历史上真实的王朗。
  魏文帝曹丕曾言:"此三公者,乃一代之伟人也,后世殆难继矣!",他对王朗的评价颇高,赞誉有加。
  能得一代英主曹丕如此评价,被赞"一代伟人",王朗的能力毋庸置疑。
  在历史上,王朗可不是《三国演义》说的那般不堪,什么厚颜无耻,什么断脊之犬,这都是不存在的,他在曹魏,乃至后世的风评甚好,王沈赞:"高才博雅,而性严整慷慨,多威仪,恭俭节约";陈寿赞:"文博富赡,诚皆一时之俊伟也"。
  王朗这一生,不客气地说就是天选之子的一生,没有经历多少波折,是顺风顺水。
  王朗早年拜入太尉杨赐的门下,杨赐背景雄厚,祖父杨震、父亲杨秉均官至太尉,是东汉末年朝堂最举重若轻的一股世家势力。因此,自王朗拜杨赐为师的那刻起,借着杨家的地位和权势,他的仕途就注定不会有多少坎坷。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拜入杨赐门下没多久,王朗就被朝廷拜为郎中(负责守卫宫殿,侍奉皇帝左右,待过一段时间后,中央或地方官出现缺额,则由郎官补缺)。后来杨赐去世,王朗因需要服丧,短暂辞官,暂时错过了补缺。
  然而,杨赐的去世,并未影响到王朗的仕途。服丧期满后,王朗就被地方大佬徐州刺史陶谦看中,举为茂才,拜徐州治中从事(徐州刺史高级佐官之一,负责徐州诸曹文书的管理),成为徐州地方高官。
  193年,王朗建议陶谦派遣使者入京参拜被李傕、郭汜控制的汉献帝,表示对汉室的支持,陶谦听从其谏言。汉献帝接到以陶谦为首的徐州官员的效忠奏章后,大为振奋,遂下诏升陶谦为徐州牧、安东将军,王朗也被任命为会稽太守。
  自服丧期满,短短数年,王朗就从一介平民一跃成为一郡太守,成为封疆大吏,不得不说王朗的仕途实在是太顺啦!
  当然,王朗的能力也的确是配得上朝廷对他的重用。王朗任会稽太守四年,政绩卓越,深受会稽百姓的爱戴。且自始至终都忠于朝廷,纵使汉室颓废,天下四分五裂,各地诸侯纷纷流露出割据自立的野心,王朗也未曾想过要自立。
  196年,横扫江东的孙策率兵进攻会稽,这时会稽功曹虞翻建议王朗赶紧弃城逃跑,可王朗却是坚持不允,他认为自己是朝廷派来治理会稽的主官,有义务也必须保护会稽,不能让朝廷和会稽百姓失望。
  于是,王朗毅然决定与孙策交战,在固陵列阵抵御孙策军。期间王朗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数次击退孙策军的猛烈进攻,孙策是被王朗搞得焦头烂额的。后来,还是在孙静阴谋诡计下,孙策才打败王朗。
  王朗被打败后,就被孙策俘虏。对于王朗这么一个文武全才的大才,孙策自然不会放过,为了让他归顺,孙策派重臣张昭劝王朗为他效命,可是纵使孙策如何的威逼利诱,王朗坚决不肯投降。
  孙策见王朗不降,虽然很是愤怒,可惜才的他也并未立刻杀他,而是想用自己的诚心和耐心,去换得王朗的效忠,所以只是将他流放。
  流放期间,王朗还经常多行义举,经常用自己的钱去收容体恤亲友旧属。
  主政会稽,受到百姓的爱戴;阻挡孙策,数次击退孙策军;流放期间,多行义举。这一件件,一桩桩,可以看出王朗不但能力强悍,且品德也很好,绝对当得起"治世能臣"四字。
  王朗强悍的能力和优良的品德,就注定他不会被埋没,纵使短暂蒙尘,终有发光的一天。这不,曹操执掌东汉朝廷时,就想到了王朗,以朝廷名义征召他入朝为官。
  王朗见朝廷征召,忠于朝廷的他自然不会拒绝,一接到诏书,便想尽办法前往许都,继续为朝廷效力。因战乱四起而道路不通,王朗辗转数年才到任。到许都后,王朗就被任命为谏议大夫,参司空军事。
  213年,王朗以军祭酒身份领魏郡太守,后历任少府、奉常、大理。
  在此期间,王朗在治狱方面和钟繇并称,他"务在宽恕,罪疑从轻",处理事务在于宽恕犯罪者,控罪有疑点时判罚都会从轻。从王朗对刑狱方面的态度来看,可以看得出,王朗是一个体恤民情的好官。
  220年,王朗升任御史大夫,封安陵亭侯,不久又进封乐平乡侯。
  任御史大夫时,王朗恪守本分,一心为民,多次劝曹丕减轻刑狱,转以扶助幼弱,帮助人民休养生息。
  曹丕代魏后,王朗继续为魏国效力,并继续得到了曹魏皇帝的重用,立曹丕、曹叡二帝,官至司徒、兰陵侯。
  仕曹魏时,王朗是殚精竭虑,一心为国为民,多次劝谏曹魏皇帝不要做那些劳民伤财,不利国家和百姓的事情。
  魏文帝曹丕,他曾经常出外游猎,且常常到半夜才回宫。王朗知道后,就上疏劝谏,让曹丕以社稷为重,不要贪图玩乐,曹丕听后,便不再半夜回宫;魏明帝曹叡,他登基后意欲大肆营造宫室,扩大宫殿,王朗知道后,就再次上谏希望曹叡能停止营造宫室,不要劳民伤财。
  王朗多次为国家为百姓,不惜冒着得罪曹魏皇帝的风险,也要劝谏他们。可以看出,王朗的确是治世能臣,绝对不是《三国演义》说的那样无耻和不堪。
  历史上的王朗还真被诸葛亮批过,人家王朗没那么脆弱,诸葛亮也没那么豪横!
  我们都知道诸葛亮写过《出师表》,不过这个《出师表》一般被称为《前出师表》。诸葛亮致力于国家统一,仅仅是祁山就出了六回。后来,诸葛亮又写了《后出师表》。在《后出师表》中,诸葛亮把王朗形容成一个本本主义的书呆子,顺便还捎带上了刘繇。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后出师表》
  诸葛亮抨击道:老刘、老王都是周郡的一把手,谈论守境安民滔滔不绝,诗文子曰引经据典,搞得大家晕头转向,不知如何是好。他俩都是键盘侠口炮,面对小霸王孙策,今天不打,明天又不战,导致孙策称雄于江东,实在搞不懂。
  诸葛亮虽然没有痛批王朗,但他说特别不能理解王朗、刘繇光说不干,卖弄文采可就冤枉老王和老刘了。这诸葛亮不是道听途说,就是恶意黑人。历史的王朗可不是一般人哦。
  王朗其人。
  王朗原名王严表字景先,他和诸葛亮一样是典型的山东大汉,生年不详。根据其子王肃生于195年,推出王朗和孙策年龄相仿,比诸葛亮大几岁。孙策生于公元175年,诸葛亮生于公元181年。之所以如此推理是因为王朗有子女三人,长女夭折,长子王肃次子不详。
  王朗可不简单,他的老师是杨赐,杨赐是太尉,确切地说是太尉三代。杨赐的父亲是太尉,杨赐父亲的父亲也是太尉。杨赐的祖父就是大名鼎鼎的关西孔子杨震,您还记得"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典故吗?就是那个杨震!王朗的孙女(王肃的女儿)更厉害,是司马昭的原配夫人,生有五子,长子就是晋朝开国晋武帝司马炎。司马昭的原配是王肃的长女,王肃的老师是宋忠,宋忠与郑玄齐名。王朗的前手下,后来效力于孙策的虞翻就评价北海郑玄南阳宋忠两人不简单。
  历史上的王朗
  尽管史书没有记载王朗的父亲,但他能拜太尉为老师,那说明王朗也是出身于名门望族、诗书礼仪之家,最起码跟杨赐关系很好。小姐姐讲史推测王朗有可能是王翦的后代,王朗少年时都是那种"比你优秀还比你勤奋"的才俊,其言行是封建社会卿大夫的典范。
  他学习好,文采斐然,著述颇丰,有文集三十卷,尤其是注解的周易,成为魏晋周易的最终和最优解释版,并纳入国家取才的考试之中。司马炎从晋王升级为晋帝之后,王朗和他儿子王肃的注疏更是推向了高峰,一度称之为"王学"。
  他会打仗却不爱打仗,前面我们曾提到诸葛亮说,刘繇、王朗卖弄文才而对孙策的挑衅是忍忍忍。您知道孙策有小霸王之称,几乎可以称之为战无不胜,攻无不可。他打刘肥的后人扬州牧刘繇轻而易举,后来还收了太史慈;可就是这个小霸王孙策,打会稽的时候屡攻不下,而当时会稽的太守就是王朗。这让小霸王一筹莫展,姜是老的辣,孙小霸王他叔孙静(字幼台),为孙策献了一计,才让孙策如愿地拿下了会稽。幼台的计策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假装攻城,而使重兵攻击其后方才赢。王朗懂兵,但后来王朗反对急匆匆对吴、蜀用兵,其理由很简单,不打没把握之战。
  此外,王朗还懂经济、懂法律,在法律上主张宽仁,疑罪从轻,是难得的好"法官"。三曹除曹操没评价他外,曹丕、曹植都给予他很高的评价。评价最高的还是魏国的开国之君魏文帝曹丕,曹丕说:
  "此三公者,乃一代之伟人也,后世殆难继矣!"
  《三国志钟繇传》说平阳乡侯钟繇、司徒华歆、司空王朗是伟人,并且后来人都很难赶上。
  三国演义中有一个著名的桥段,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面对曹真大军,魏军首先出场的不是什么武将,而是文官司徒王朗,王朗来到阵前与诸葛亮有一番对话,王朗以"顺天者昌、逆天者亡"的时势原因劝诸葛亮归降曹魏,结果被诸葛亮一通大骂。
  诸葛亮以"身为汉臣当忠于汉室"为由驳斥了王朗,大骂王朗是"皓首匹夫、苍髯老贼",并说道你今天就要命丧九泉之下,有何面目见两汉二十四帝?结果诸葛亮这一骂之下,就把老司徒王朗给骂得气满胸腔,撞死于马下,在战场上把人给骂死了,三国演义中偶尔也会出现这种情况。
  诸葛亮
  所以在三国演义中,王朗给人的形象就是一个迂腐老儒的形象,而且胆子特别小的那种,都能被人骂死,这能力也强不到哪里去,那么真实历史上的王朗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
  那么就拿王朗与诸葛亮两人做一个全方位的对比,来了解历史上的王朗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一、出身
  王朗和诸葛亮都是山东临沂人,算起来都是老乡,可以用家乡话对话的,王朗是临沂市郯城人,诸葛亮是临沂市沂南县人,两地相距不过100公里左右,王朗出身士家大族,自幼熟读经书,是弘农杨氏的族长杨赐的弟子,杨赐是杨修的爷爷,杨彪的父亲,因为其家族优越的条件,再加上王朗的勤奋,所以王朗能够通晓经书,并顺利进入仕途。
  王朗
  诸葛亮出身没落官宦世家,虽然祖上历代有人做官,但到了诸葛亮父亲这一代时,父母早逝,因为从小父母双亡,诸葛亮没有条件拜师读书,他这一身才能都是靠自学与云游四方而得来的,诸葛亮8岁的时候就因为躲避战乱随叔父离开家乡,之后到荆州投靠刘表,16岁叔父去世,诸葛亮就成为家中的顶梁柱。
  从出身看,王朗出身名门,诸葛亮出身没落,与刘备有点像,王朗的出身好于诸葛亮。
  二、经历
  王朗因为是杨赐的弟子,所以很容易受到推荐进入官场,杨赐在汉灵帝时期任尚书令、廷尉、司空的高官,所以他的弟子王朗先被拜为郎中,再任菑丘县长,之后杨赐去世,王朗作为门生为其戴孝,后来被徐州刺史陶谦征辟为治中从事,因为劝陶谦支持汉献帝而官至会稽太守。
  诸葛亮与王朗
  王朗在会稽太守的任上被孙策击败,后投降孙策,后来曹操以朝廷的名义征召王朗,任王朗为谏议大夫,参司空军事,王朗从事效忠曹魏,曹操去世后,王朗被任命为御史大夫,后改封为司空,曹睿朝代,王朗被任命为三分之一司徒,封兰陵侯。
  诸葛亮自从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后,开始辅佐刘备打天下,从赤壁之战开始,到刘备建立蜀汉,诸葛亮的主要作用是为刘备镇守后方,提供足兵足粮,诸葛亮最早是被刘备任命为军师中郎将,随后升为军师将军,刘备称帝后,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成为辅政大臣,并掌握蜀汉朝政大权。
  从两人的经历来看,王朗像一个名牌大学毕业生,出身好,有名师,很快进入仕途,随后因为才能步步高升,最后做到三公之一,而诸葛亮更像一个自学成才而没有文凭的学生,只能在自己的圈子中有点知名度,然后依靠自己的才能证明自己的能力,逐渐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
  王朗与曹真
  三、地位
  王朗在魏国的地位与钟繇和华歆相当,位居三公之一,并且还配享曹操的太庙,后来还因为王朗的孙女王元姬嫁给司马昭,是晋武帝司马炎和齐献王司马攸的生母,所以王朗一族在西晋时期非常尊享,地位也很高。
  诸葛亮在蜀汉的地位无人能比,尤其是在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成为蜀汉事实上的最高领导人,手握军政大权,诸葛亮去世后,后主刘禅为其立庙,作为臣子有庙,在三国是唯一一人,并且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与孙子诸葛尚都在蜀汉灭亡之前的最后一战战死沙场,诸葛亮在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直享有崇高威望,这不是王朗能比的。
  王朗被骂
  四、才能
  王朗的才能主要体现在经学,所谓的经学就是指儒家经典,经学发源于西汉,盛行于东汉,东汉最有名的古文经学家是郑玄,郑玄作为经学的一种学说,在当时堪称教材,而王朗也是当时与郑玄齐名的经学家,王朗与其子王肃的经学自成一家,在魏晋时期比较流行,尤其是在西晋,一度压过了郑玄的经学。
  并且王朗一生三十卷文集作品流行,主要是对儒家经典作的注解,也就是根据流传的儒家经典条文作出当时的解释,古文是很难懂的,如果没有这些注解,一般人很难看懂,王朗就有这样的能力给儒学作注,比如王朗所作的《周易传》、《春秋传》、《孝经传》、《周官传》等等都流传于当时。
  诸葛亮
  王朗的主要才能就是在经学,其他方面暂时没有特别建树,而诸葛亮不同,诸葛亮在经学方面没有造诣,但是在战略、治国、内政、治军等方面都有很深造诣,诸葛亮能制定一个政权的发展战略,比如隆中对,还能写出千古奇文《出师表》,同时也能写出教育儿子的《诫子书》,并且还有《便宜十六策》的军事著作流传于世,同时诸葛亮还是政治家、文学家、发明家、军事家,而王朗最多只能算经学家。
  王朗是一个偏科生,其在经学方面的造诣是诸葛亮不能比的,但诸葛亮在战略、治国、内政、治军方面也是王朗不能比的,这是两人不同的地方。
  总体来说,王朗在曹魏只能算得上朝廷重臣,三公之一,而诸葛亮在蜀汉却算得上社稷之臣,丞相之才,两人地位相差较多,但是曹魏人才济济,王朗也算不错了,这就是历史上的王朗,而不是三国演义中能被骂死的迂腐老臣。
  历史上的王朗博学多才,是著名的经学家,曹魏重臣,他的孙女嫁给路人皆知的司马昭为妻,是晋武帝司马炎的生母,家族显耀百年。可怜王朗在罗贯中笔下却成了衬托诸葛亮巧舌如簧、多智近似妖的第二个垫脚石,跟周瑜一样名声全毁了。
  接下来莽莽逐一分析:诸葛亮的辱骂毫无道理,王朗的人品才学俱佳。
  《三国演义》第93回细述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和曹魏大都督曹真在祁山前拉开阵仗,司徒王朗叫阵诸葛孔明,一番话从汉末乱世纷争说起,到太祖曹操横扫六和八荒,世祖曹丕万民归心,你自比管仲、乐毅,理应顺应天命,怎么不晓得萤火之光难挡皓月之辉?
  王朗这番话没有任何辱骂,不过是夸夸曹魏天命所归,劝劝诸葛亮放弃挣扎,言辞不够犀利,但符合他经学家的身份,大道理嘛,不是谁都能说的。
  而诸葛亮"泼妇骂街"的辱骂看似很过瘾,不少看剧的朋友见那场景都笑喷了。可是仔细一品诸葛亮骂人的话实在是牵强附会,极尽恶毒。诸葛亮的辱骂:演义虚构与历史真相
  诸葛亮开口就骂:"吾以为汉朝大老元臣,必有高论,岂期出此鄙言!"
  这句话实在牵强,王朗并非汉朝元老,顶多在朝中呆过几年,王朗规规矩矩劝说反被说成是粗鄙之言。
  历史上的王朗先是太尉杨赐的门生,最早官任县长(治下不到万户人口)。在老师去世后,王朗辞官守丧,因德行举孝廉,官府征辟也不去。直至汉献帝登基作傀儡,王朗被徐州陶谦举茂才,征辟为治中从事(刺史的高级佐官,负责文书管理),因为鼓动陶谦支持汉献帝,得到嘉奖任职会稽太守(这职位后来的书圣王羲之也做过)。
  与江东小霸王孙策几次交战抵御得当,无奈败北时坚决不肯效命江东被流放多年,生活穷困仍然尽心尽力照料家人亲属,所谓"患难见真情",足见王朗之人品。后来受曹操征辟入朝为谏议大夫,参司空军事,其实就是大司空曹操的属官。
  诸葛亮是汉室的忠实拥护者,接着推卸责任:桓灵之罪是宦官造就,董卓李傕郭汜之流残害生灵,言外之意汉室大乱与皇帝无关,都是别人的锅,譬如当官的都是朽木,吃俸禄的是禽兽,掌权者皆是奴颜婢膝、狼心狗肺之徒,这才导致生灵涂炭。
  事实上,汉王朝持续三四百年,衰败原因跟统治者的昏庸无道绝脱不开关系,宦官只不过是爪牙,本质上还是皇帝的决策错误。
  最后诸葛亮先扬后抑,一番捧杀:先是夸赞王朗世居东海之滨的名门,举孝廉入仕,理应是汉室重臣,却是助贼篡位,罪孽深重,天地不容。见缝插针不忘重提刘备据西川的正统地位,王朗则被骂成了阿谀奉承苟且偷安的小人:
  皓首匹夫!苍髯老贼!汝即日将归于九泉之下,何面目见二十四帝乎!
  76岁的老人家,被骂得满脸通红,可能还有高血压,一时喘不过气来,摔下马来一头撞死,这就是演义里的结局。
  诸葛亮骂得酣畅淋漓,图的是气势以壮军威,至于事实真相如何,没有他那口舌战群儒的本事,谁说得过他呢?
  从王朗的履历来看,从未进过汉朝权力中枢,更不是举孝廉的途径入仕,先后效命陶谦和曹操,谈不上"汉臣"之说,诸葛亮大义凛然,用道德捆绑,其实是欺负人家嘴笨。历史上的王朗:博学广闻,爱民如子,心志坚定,绝非气量狭窄之辈
  举几个例子:
  王朗校注儒家经典是出了名的,时人称为"王学",他儿子王肃是个中佼佼者,凭借着司马炎外祖父的身份,"王学"在西晋基本上压垮了以郑玄为代表的"郑学",虽然在东晋以后衰亡了,至少曾经璀璨过。王朗三十卷文集流传至今,堪称经学大家。
  王朗爱民如子,再会稽任太守四年,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在曹操父子手底下做事,也曾劝说过曹丕减轻刑罚,以德服人,以安民心。他的劝诫很多时候都被曹丕采纳,于曹魏民生有诸多益处。
  说到心志坚定,他被孙策流放多年,辗转狼狈不堪之时,得到曹操征召,愣是走好几年的路才到许都,若非决心已定如何坚持下来的?
  曹操刚见到王朗,请他去赴宴,借机嘲讽:以后不能学你当初在会稽丢了饭碗哈!
  王朗感慨:言行举止要得当实在太难了!
  曹操忙问为什么?
  王朗言之凿凿:我当初为官一方,不能保境安民,那是"未可折而折"(被逼无奈);如今您原本该尽地主之谊,表现礼贤下士的气度,不曾想却这般对待客人,这就是"可折而不折"。(暗讽曹操爱才之心是假意)
  这样的王朗又怎么会被诸葛亮说得哑口无言,羞愤欲死呢?罗贯中毁人声誉啊!
  王朗算是被《三国演义》黑惨了,都说读书人最看重脸面,而王朗堂堂经学大家,一代儒宗,却被诸葛亮一顿臭骂,最终怒火攻心,坠马而亡。
  而在94版《三国演义》电视剧中,唐国强那一句"我从未见过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更是让王朗成了一个笑话。
  不过,诸葛亮轻摇三寸舌,骂死老奸臣的桥段仅仅只是小说杜撰,正史中根本就没这回事儿,人家王司徒根本就没和诸葛亮在阵前打过嘴仗。至于被诸葛亮骂死,那更是无稽之谈。
  《三国演义》之所以要这么安排王朗,主要是因为书中"尊刘贬曹"的这么一个主观倾向。
  王朗乃曹魏重臣,位列三公,自然就是反派一方。而且王朗这个人在历史上名气不小,以文才经论著称。《三国志》作者陈寿对他的评价是:
  "王朗文博富赡,诚皆一时之俊伟也"
  正所谓大将手下从来不斩无名小卒,诸葛亮作为小说中超级嘴炮,骂死一个普通人算不得什么,只有王朗这种级别的才能当他的对手。
  历史上的王朗其实人挺不错的,德才兼备,尊师重道,爱护百姓。
  王朗是太尉杨赐的学生,正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杨赐死后,王朗不惜弃官为老师服丧。
  后来,王朗被汉献帝任命为会稽太守。王朗在任期间,爱护百姓,好施仁政,所以王朗颇受爱戴。在江东那一块,算得上是德高望重。
  会稽旧祀秦始皇,刻木为像,与夏禹同庙。朗到官,以为无德之君,不应见祀,於是除之。居郡四年,惠爱在民。
  众所周知,江东乃是孙家的地牌儿,所以王朗在那里待不长。
  当初小霸王孙策率军横扫江东,所向披靡,许多人都被孙策吓破了胆。比如豫章太守华歆根本就没打,直接投降。而身为会稽太守的王朗,自觉身负皇恩,有为朝廷守土的责任,于是孤军迎战孙策。要知道当时孙策已经拿下大半江东,声势浩大。王朗则是孤军奋战,劣势巨大,但是王朗依旧坚持抵抗。
  孙策击败王朗之后,看重王朗的名气,想召他当账下做事。但是王朗没答应,毕竟自己乃是汉献帝亲封的太守,没能给朝廷守住城池已经是失职,怎可还为军阀效力。况且之前孙策可没跟他客气,从会稽出来,一路上穷追不舍,最后自己都出海逃亡了,孙策依然没有放过他。走投无路之下,王朗这才投的降。所以,对于孙策这个人,王朗是没什么好印象的,更不要说为他效力了。
  因为被孙策打破了产,自己又不愿为孙策效力,所以王朗过了一段苦日子。不过,这期间,王朗依旧不忘帮助亲旧,这人品绝对是没的说了。
  "虽流移穷困,朝不谋夕,而收恤亲旧,分多割少,行义甚著。"
  后来,曹操征召王朗,王朗便去了许都做官,并由此成为了曹操麾下的一员。那么肯定有人会说,同样是军阀,王朗因为忠于汉室而不为孙策效力,怎么为曹操效力就可以了。事实上,孙策和曹操不一样,当时的孙策就是一个地方割据势力,名不正言不顺。
  而曹操的手上可是有着汉献帝这张王牌,他征召王朗用的乃是汉献帝的名义。换句话讲,在当时为曹操做事儿,其实就是在为朝廷做事。所以,王朗的这种行为,并没有任何不妥之处。
  至于后面曹丕称帝,立魏代汉,那同样也是汉献帝禅让而来的,法理上算是汉朝的延续,属于天下正统之所在。王朗为曹丕效力,自然没有什么问题。事实上,相对而言,诸葛亮所在的蜀汉,则更像是一个非正统的割据政权。站在王朗的角度而言,诸葛亮才是所谓的乱臣贼子。
  正是这个原因,王朗曾和华歆、陈群他们,多次写信规劝一些蜀汉大臣投降曹魏,从而惹上了诸葛亮,被诸葛亮以一篇《正议》回怼。这应该就是《三国演义》关于"武乡侯骂死王司徒"这一桥段的历史原型。但这种劝降蜀汉,只是各为其主,并无不妥之处。所以,王朗并不是什么贰臣,他的忠义人品是没有问题的。
  此外,王朗在曹魏当官,做得都是于民有利的好事儿,是一个好官。和当初在会稽当太守时一样,王朗在曹魏同样是致力于体恤民生。他曾多次进言,劝曹丕减轻刑狱,转以扶助幼弱,帮助人民休养生息。
  祖述尧舜之际,割奢务俭之政,除繁崇省之令,详刑慎罚之教
  所以,单从做官来讲,王朗也是一个为国为民的好官。
  总结来讲,历史上的王朗,完全就是一个德才兼备的老好人。首先他是高才博雅的一代大儒,可谓是德高望重。其次,他恭俭节约,乐善好施,不仅能严于律己,还能帮助他人,人品高尚。无论做官还是做人,王朗都算得上是当世之典范。
  朗高才博雅,而性严整慷慨,多威仪,恭俭节约,自婚姻中表礼贽无所受。常讥世俗有好施之名,而不恤穷贱,故用财以周急为先。
  然而,这样一个德行高尚的历史人物,却成了大家口中的"厚颜无耻之人",实在是有些悲哀。
  王朗在《三国演义》里面的悲惨遭遇,当真是罗贯中想要你咋死,你就得咋死,本文就结合《三国演义》与真实的历史,分析分析王朗为何会被诸葛亮骂死。被诸葛亮活活骂死的王朗,一直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笑点
  最近几年,一种以高度同步、快速重复的影视素材,配合夸张的背景音乐的恶搞视频类型爆火,广大网友都称之为"鬼畜",听起来挺吓人,其实充满喜感。
  在众多鬼畜视频中,唐国强老师饰演的诸葛亮骂王朗这段着实火了很长一段。后来在一次节目中,唐国强老师还义正言辞的感谢制作鬼畜视频的作者,让他扮演的诸葛亮再次火了一把。而王朗则成为"厚颜无耻"之人,深入人心。
  其实,不止是从表演形式上来说,即使是在内容上,也是挺搞笑的,想想两军对阵之时,不等士兵开战,两军主帅在阵前互相问候对方祖宗,结果一方忍受不住,被骂死,想要不搞笑都不行。
  在《三国演义》的第九十三回"姜伯约归降孔明,武乡侯骂死王朗"这一回中,已经处于整个故事的后半场,正是诸葛亮的北伐中原时的巅峰时期,无论是历史还是演义中,都是蜀国强势,而魏国稍显疲惫,因此才有王朗不顾年迈的身体执意上了战场,企图先礼后兵,首先从气势上压倒对方。
  当时王朗也确实有点托大,在对阵之前就对其他魏将说:"来日老夫自出,只用一席话,管教诸葛亮拱手而降,蜀兵不战自退。"
  结果,第二天阵前招呼对方主帅的时候,诸葛亮在阵中已经看出对方是王朗,知道王朗是嘴上功夫,也就做好了准备。这一场关于正统的大辩论,为何王朗会被诸葛亮骂死?
  当然,这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骂仗,而是一场关于正统的大辩论,在辩论开始之前,诸葛亮是以汉丞相的身份来对话的,一直以汉朝正统自居。
  王朗说诸葛亮北伐是师出无名,而诸葛亮随即表示,自己是"奉诏讨贼",结果王朗就开始长篇大论叙述曹魏政权的合法性,王朗说东汉末年以来,群雄作乱,军阀混战,汉室衰微,那是曹操"扫清六合,席卷八荒;万姓倾心,四方仰德,非势取之,实天命所归也。"
  王朗在这场对骂中也不是说的不无道理,而且字字精辟,也能抓住诸葛亮言语中的重点来反击,王朗现将既有事实摆出来,说明了当时四方分裂的形势,又紧扣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这一点来强调曹操的做法才是正确的,更是暗示西汉灭完已成定局,如今大魏国力最为强盛,曹操才是大势所向,最后又说到诸葛亮既有雄才大略,为何要死守大势已去的西汉,何不归顺我大魏?
  结果诸葛亮来了一次井喷:"吾以为汉朝大老元臣,必有高论,岂期出此鄙言······狼心狗行之辈,滚滚当道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社稷丘墟,苍生涂炭。"
  随即展开对王朗的人身攻击:"吾素知汝所行:世居东海之滨,初举孝廉入仕;理合匡君轴国,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同谋篡位······汝即日将归于九泉之下,何面目见二十四帝乎!老贼速退!可教反臣与吾共决胜负!"王朗本来身体就不好,听了诸葛亮这一番话,自然就有点上头了,气得期满胸腔,撞死于马下。
  王朗的说法固然精彩,但还是被诸葛亮找到了漏洞,诸葛亮不谈西汉、大魏如今的形势,而是直接将曹操划分到了董卓之列,反过来讽刺王朗,身为汉室臣子、知名儒家,身居高位,竟然去帮助像董卓一样的人,简直是不忠,称王朗为厚颜无耻之人。诸葛亮这招使得狠,直接给王朗扣上了不忠的帽子,要知道,忠义在当时可是看人的首要条件,这一下子就突破了王朗内心的防线。
  其实,真正要论其正统,蜀汉政权也未必有合理性,只不过诸葛亮抓住王朗进行人身攻击,实在是下三路。演义并不等同于历史,真实历史上王朗并非被诸葛亮骂死
  王朗可不是像电视剧里那样是个跳梁小丑的形象,虽然不及诸葛风光,但也是学识渊博,王朗早年曾经拜儒学大师杨赐为师学习经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而成为了经学大家,一生也致力于对《周易传》、《春秋传》、《孝经传》等的校注,从这一方面讲,王朗对与儒学的贡献还是很大的。
  经学是儒家经典,儒家思想有仁、义、礼、智、圣(信)、恕、忠、孝、悌等思想,最核心的思想就是"仁",孔子将其作为人的最高道德标准。年少时对儒学的学习也促使王朗成为一个宽厚待人、友善待人的性格。在为官期间,王朗也颇受百姓爱戴,就算打了败仗,也受到了江东小霸王孙策的礼遇,可以看出王朗的身份和地位。
  虽说受到孙策的礼遇,但是从根本上讲,王朗也是打了败仗的俘虏,再加上王朗将孙策看为汉贼,拒绝为孙策效力,所以即便孙策尊他有名大儒的身份,也还是将他困于江东。王朗在江东行动虽然受限制,但还是会秉承着儒家"仁"的思想,善良待人,将自己的财富分给需要帮助的人。
  由于受到儒学的深厚影响,王朗一生也是致力于勤俭节约、乐善好施的,甚至对于罪犯也会施恩,但这种行为并不能为当时的行政带来什么好处,只是无意义的行为罢了。
  但是王朗相比于刘备等人,他的行为仅仅止于表面上的"仁",待人和善、宽厚善良,这些都是儒家弟子必备的基础德行,而作为一个官员,他又没有讲这些儒学思想应用于治理国家、为君分忧上面,这可能是王朗虽然践行儒学而不及其他人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原因之一吧。
  王朗的孙女王元姬更是晋文帝司马昭的妻子、晋武帝司马炎的生母,由于出身于书香门第,从小受到较好的文学熏陶,王元姬在后宫也成为众妃子的表率,可见王朗对小辈的教导还是很重视的。罗贯中为了拔高诸葛亮的形象,贬低了他的对手和队友
  演义并不等于历史,很多地方还是存在偏差的,影视剧中为了衬托诸葛亮的良好形象而虚构了这一段,在历史上并没有关于这一件事记载,甚至,王朗都没有参加这一战役,很可能在这一战役之前王朗就已经去世了。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已经被罗贯中拔高成一个半神一样的人物,从大立场来说,罗贯中是比较倾向蜀汉政权,凡是刘备一方的人物都是好人,而从个人形象上来说,罗贯中更喜欢诸葛亮,为了拔高诸葛亮,不惜诋毁他的对手以及队友,就连他的上司刘备也给贬低了。
  总之,卧龙一出,天下尽是傻叉,罗贯中在给诸葛亮的主角光环加层中,会神学咱就不说了,呼风唤雨那都是小事一桩,甚至还会奇门遁甲给人续命。
  当然,诸葛亮最常用的还是口才。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动的全是嘴上功夫,诸葛亮第一次出山就是在江东"舌战群儒",把张昭等人骂得是狗血喷头。
  其实,张昭在历史上也是一个口才极佳的人,被诸葛亮怼也是没有办法的事,赤壁之战后,三气周瑜直接把这位打败曹操的主帅给气死了,咱也不知道这是口才好,还是骂街厉害。
  王朗也不过是呈现诸葛亮骂街功夫了得的一块垫脚石,实在也是没什么可说的。
  当然,回归到正统之争,曹操对东汉皇室够说的了,要知道当时曹操是自己起家,并没有依靠到朝廷多少,然而在汉献帝最危险的时候,竟然没有一路军阀前去接他,只有曹操去了。
  说白了,曹操不过是要汉献帝一块招牌,而且还付出了巨额的"专利费",结果却是把你当皇帝,你却不把我当恩人。

最巅峰的宋朝为何被评为最贫弱的朝代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中,宋朝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算是最为发达的了。仅从铸币数量就可见一斑,据史籍记载,自宋太祖时代开始,铸币的数目到了每年500万的数量。其两年的铸币数就要超过400年焦裕禄去世后,他的儿女们现状如何?子女活着一切只能靠自己焦裕禄出生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改革开放之前,自被调到兰考做书记后始终任劳任怨克己爱民,将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工作中的最高准则,在任期间为兰考县做出了无数贡献,甚至临死前还在为兰考县的未来董振华坚持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宝贵历史经验,第一条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并指出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中国人民和如何评价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百科上这样写乌克兰总统弗拉基米尔泽连斯基,喜剧演员政治家。政治家?这老哥玩办公室政治还行,世界政治,好像不太及格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一名优秀政治家,必然是优秀的历史学家,比如毛伟人洪秀全和马克思是一个时代的人,马克思对洪秀全有过两次评价洪秀全出生于1814年,1853年制定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地方官吏由人民选举,每年选举一次,如有贪污者,人民可以检举揭发。除此之外,天朝田亩制度以每亩土地的年产量作为标准,把土地划分俄罗斯乌克兰问题看不懂咋办?一文说清俄罗斯乌克兰千年史全文近8000字吧,梳理了近千年历史,算是全面分析了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的爱恨情仇,文化因果,历史溯源,还有今日问题。文章断断续续写了三天,写的时候还没开战,局势真是瞬息万变啊。老规只要我还活着,中国就造不出原子弹!肯尼迪确实做到了只要我还活着,中国就造不出原子弹,这是美国总统肯尼迪的至理名言。时至今日,肯尼迪的这句话仍旧响彻国际,不过在大多数人的眼中,这句话已经沦为了笑柄。1945年,日本败局已定,但是日本晚清鹰派第一人物左宗棠的几个震撼瞬间!不光是铁血,更有大智慧左宗棠身上正义硬碰硬的味道十分浓烈,他的一举一动,处处彰显着铁血强人的英雄本色。关于左大帅的精彩故事很多,现在咱随便聊几个震撼瞬间,领略一下他的文韬武略。强立军规这个瞬间发生在左帅志愿军连战连胜,毛主席却下令迅速撤退,彭老总会心地笑了1950年11月1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秘密入朝后,趁敌不备,迅速在云山打了美军一个措手不及,歼敌1。5万人,取得了抗美援朝开门红。不过,这次战役的胜利,并没有给美军造成实质性的损伤,嬴政的生父是谁,只有赵姬知道,吕不韦被骗了一辈子上次我们讲过三家分晋的转折点,竟然是智伯的两次失言,有兴趣可以点击最下方传送门。这几天我看史记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结论嬴政真正的父亲,只有赵姬知道,吕不韦被骗了一辈子。提到秦始皇嬴政,乾隆在路边吃瓜,连声夸赞瓜甜,走出百米后突然下令处死瓜农可怜终岁苦,享利是他人,乾隆写的五万多首诗中,有一大半是歌颂民间劳动人民的。不过在后世,却没有几个人认为他真的体谅老百姓。为什么大众对他会有这样的印象呢?在民间,一个乾隆皇帝吃西瓜
大汉王朝之西汉上回咱们描述了汉武帝时代,穷兵黩武,四处征战,也是面子挣足了面子,家底也差点败光了,可是汉武帝命好,爷爷爸爸给攒钱,还有小字辈替他还债,这就是西汉的第二个黄金搭档汉昭帝汉宣帝,这期84年越军骂阵朝哨所撒尿,被骆科邦一枪爆头,越军谁毙他赏3万越南部队1984年的对越战争中,越南军队悬赏3万,只为抓住一位小小的哨所所长骆科邦。骆科邦究竟做了什么?又为什么让整个越南军队如临大敌,甚至不惜一切代价,除去这一颗眼中钉?不一样的著名核子物理学家想回国效力,却被邓小平拒绝,看看邓公的大智慧民国时期的西北军阀冯玉祥,同样也是一名爱国将领,虽然在他的身上存在着很多争议,但是爱国这一点,却是毋庸置疑的。日寇侵犯中国的时候,冯玉祥站出来,号召全国人民共同抗日。解放战争时期,景泰帝朱祁钰他如果把皇位还给英宗会怎么样?能安稳地活下去吗?朱祁镇与朱祁钰是同父异母的兄弟,老爸是明宣宗朱瞻基。由于明英宗朱祁镇好大喜功,在奸佞的蛊惑下御驾亲征,在土木堡之变中成为瓦剌的俘虏。为避免瓦剌以身为皇帝的朱祁镇为筹码向大明王朝索要这些名篇,有些你在课本上读到过狼牙山五壮士为了周总理的嘱托登上地球之巅这些课文你应该学过但你不一定知道作者是谁其实它们的作者都有一个响亮的身份新华社记者历史是经得起岁月打磨的新闻认真书写新闻的人也在认真书写历史1979年谅山战役,许世友为何怒火中烧?下令谅山一房不留谅山是越南北部的一个重要省份,与我国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接壤,地理位置极其重要,以北十五公里便是中越边境友谊关,向南一百五十公里就到达越南首都河内。谅山如此重要的地理位置,也决定了谅山北宋开国大将石守信石守信(928年984年)北宋初开国大将。史载累任节度使,专务聚敛,积财钜万。尤信奉释教,在洛邑建崇德寺,募民工整瓦修木,驱迫甚急,而时常不给工钱,人多苦之。开封浚仪(今河南开封市三千年的三星堆,与我们一起向未来三星堆出土的铜扭头跪坐人像铜立发人像铜小立人像(从左至右)。受访者供图三星堆三号坑出土的金面具。受访者供图许丹阳在三星堆发掘现场。2022年伊始,先回答一个问题,什么是有为?鲁迅先从八王八裴到无裴不成唐河东裴氏的千年兴盛朝见裴叔则,朗如行玉山,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语出李白赠裴十四一诗。裴十四,今人多认为即李白好友,竹溪六逸之一的裴政。而诗中的叔则,并不是裴政的表字,指的是晋朝的裴楷,裴拥有140万军队的大宋,在与辽国81场战争中,竟然只赢1场说起宋朝,不得不得提到几个常见的词,积贫积弱冗官冗兵冗费。这是后世史学家对南北宋最常见的评价。积贫和冗官冗费是政治经济,暂且不表,今天重点来说说北宋的军事实力,其中积弱形容的是北宋淮海战役决定性的一战,碾庄战役究竟有多惨烈,黄百韬被迫自尽在上个世纪的四十年代,敌人已经被我们赶出去了,但是一致对外之后总是要解决内部问题的,我国又陷入了战争的泥潭之中。随着两党的争斗,战火再次遍布了全中国,人民没有迎来好日子。不过随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