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为什么咸丰帝的顾命八大臣斗不过一个26岁的女人慈禧?原因何在?

  1861年11月,北京菜市口,咸丰托孤八大臣之首肃顺被处斩立决。肃顺行刑前宁死不跪,刽子手只得将其膝盖打断,至此咸丰帝留下的顾命八大臣因一场政变全军覆灭。
  回溯这段历史,我们还得先从咸丰驾崩前说起。1860年,英法联军进北京,吓得咸丰携妃嫔跑到热河避难,转年咸丰就因急火攻心重病缠身。咸丰自知命不久矣,遂于临终前抓紧处理身后事宜。
  咸丰子嗣单薄只有一个儿子,就是懿贵妃诞下的载淳,那时只有6岁。稚子年幼,咸丰终放心不下。他自知朝廷看似平静的表象下有三股势力暗流涌动,他们或有牵连却又各怀心思争权夺势。
  这三股势力首先就是以懿贵妃为核心的帝后派。别看懿贵妃只有26岁,可其杀伐决断不输男人,颇有些政治才能与野心,于是咸丰甚怕子少母壮,懿贵妃趁机上位擅权。
  其次就是为恭亲王奕䜣为核心的近支亲王派。奕䜣才能出众远超咸丰,当年只因不懂韬光养晦才输给咸丰错失皇位。如今奕䜣在朝中根基深厚,咸丰忌惮奕䜣深怕其夺儿子之位。再有就是以肃顺为核心的热河派,他们皆是对咸丰忠心耿耿的心腹大臣。
  于是咸丰为平衡各方权力以便相互制约,就封以肃顺、载垣、端华为首的热河派八大臣为赞襄政务大臣,拥有处理国事拟定圣旨的权力。
  但咸丰同时又赐给皇后慈安与懿贵妃,每人一个章,只有两人同时在奏折上盖章才算生效,相当于慈安与慈禧拥有一票否决权。
  咸丰自视如此安排,既把恭亲王奕䜣挤出核心权力圈,又能让顾命八大臣与懿贵妃互相平衡牵制。
  可咸丰却未料到,其精心布下的局,很快就被懿贵妃搅得乾坤颠掉,顾命八大臣输的一塌糊涂,甚至付出了生命代价。
  那么咸丰帝的顾命八大臣,尤其是手握咸丰帝遗诏的肃顺,为何斗不过只有26岁的慈禧呢?
  肃顺心直口快树敌太多
  晚清颓势朝臣庸碌无为,肃顺应是晚清朝廷少有的思路清晰,眼光独到之臣,甚至沙俄都有些忌惮肃顺鹰派思维。
  肃顺为人性直,心中想什么就说什么,凡其对朝政不满之处经常直言不讳,遂时不时就弹劾满洲大臣只知一味享乐,在政务管理方面低能低效,建议重视启用办事能力更高效的汉臣。
  肃顺说到做到,其大力举荐重用汉臣,从而得罪透了那些躺在祖宗功劳簿上,舒适惯了的满洲亲贵。
  肃顺得罪满洲亲贵还则罢了,可他还得罪了懿贵妃就是日后的慈禧太后,就只有吃不了兜着走了。
  咸丰临终前,肃顺就曾以子少母壮为由,建议咸丰效仿汉武帝去母留子杀钩弋夫人的先例,杀懿贵妃以绝后患。只可惜咸丰未听肃顺之议,却为懿贵妃与肃顺等人之间埋下了一触即发的仇恨暗雷。
  顾命八大臣难抵权欲诱惑妄想专权,排除异己未留丝毫余地。
  欲壑难填,当一个人拥有权力时,谁又能淡定安享本分不越位呢?有权之人从不怕权力大,而只想权力更大。
  咸丰逝后,肃顺等顾命八大臣从未将慈安、慈禧两宫太后放在眼中,总是一副满不在乎的模样表示,他们有管理政务亲拟圣旨的权力,慈安与慈禧身为女人只需盖章做做样子即可。从而八大臣讨论政务,将两太后晾在一边,根本不征求她们的建议,只把她们当做盖章的傀儡。
  慈安无欲无求倒也无所谓,可把权力看得比天大的慈禧岂能忍受靠边站?更何况皇帝是其亲儿子,慈禧更觉自己才是独揽大权的正主,遂新仇旧恨一起涌上心头,开始暗中筹划除掉顾命八大臣。
  肃顺等人妄想使两宫太后靠边站同时,还想将恭亲王奕䜣完全边缘化,不仅未给奕䜣任何重要职位的恩旨,只让其处理些与洋人打交道受累不讨好的苦差,甚至就连办理咸丰丧葬事宜,都不让这个亲弟弟沾边,直接将奕䜣推向了慈禧一派。
  顾命八大臣手中有权却无军权
  肃顺等人试图专权却未及时把军权攥在手中,甚至还将手中掌管皇帝卫戍部队的权力拱手送人。
  其实也不是肃顺等人主动放弃,当时他们只想做样子走过场,借口政务缠身需要分解工作压力,遂假意向两太后请辞。谁料慈禧未有一丝挽留,竟就坡下驴夺了他们掌管御林军的权力。
  军权是权中之权,可想而知顾命八大臣手中无一丝兵权,拿什么与慈禧等人抗衡,这也是其最大软肋。
  顾命八大臣大意失荆州,不敌慈禧的稳准狠
  肃顺等人只知慈禧贪权,却低估了这个年轻女人的心机权谋之深。由此肃顺只顾控制慈禧表面盖章权力,却未提防其背后小动作,才令其环环相扣悄然逆袭。
  慈禧先通过哭诉母寡子弱之可怜,又痛斥肃顺等人欺凌弱小之可恨,以博得慈安支持。后又偷派心腹太监安德海赴北京求助奕䜣。被边缘化的奕䜣岂甘落寞?正预谋伺机而动,听闻慈禧召唤一拍即合。随即奕䜣借口祭拜咸丰来到热河,实为面见慈禧商讨倒八大臣计划。
  奕䜣在咸丰灵前痛哭流涕表演一番,又想面见慈禧欲安慰寡嫂孤侄时,顾命八大臣竟无一人阻拦,就是其最大失误。
  如果说肃顺等人先前未笼络慈安,让两太后联手还算是小失误,毕竟慈安懦弱起不太大作用。可他们竟然让奕䜣与慈禧叔嫂单独会面,真真的脑子进了水。奕䜣与慈禧密谋一番,即刻返京准备政变相关事宜。
  握有兵权就是行事胜利的底气,奕䜣回京先将大将僧林格沁以及兵部侍郎胜保拢在手中。随后奕䜣又联络反对肃顺的满臣拟罪弹劾肃顺。
  奕䜣在京准备就绪,慈禧在热河就开始要求扶咸丰灵柩回京。肃顺等人本不欲回京,可又拗不过慈禧只得答应一起扶柩回京。
  快到京城之时,慈禧又借口载淳体弱,想让八大臣中的载垣、端华与她们穿小路先行回京,剩余六大臣扶柩后行,肃顺竟再行臭棋又同意了慈禧提议。
  慈禧回到北京一见迎接大臣,就痛诉孤儿寡母被肃顺等人欺凌的惨状。事先做足准备的满臣们也纷纷拿出提前拟好的奏折,要求严惩顾命八大臣。
  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端华二人反应迟钝,眼见慈禧顺势拟旨捉拿顾命八大臣,竟未来得及给肃顺等人送信,就被抓入狱。我们不得不慨叹慈禧识人之准,据说肃顺被抓时正与小妾在被窝温柔乡之中。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慈禧尽施雷霆手段,根本不容肃顺等人辩驳,很快就将其八人或流放或赐自尽,只有肃顺被处以斩立决。这就是慈禧得以垂帘听政成为最大赢家的辛酉政变。
  结语
  顾命八大臣之所以一败涂地,排除树敌太多、专权、无军权等次要因素外,主要还是低估了慈禧这个年轻女人。肃顺等人哪怕能减少任何一处失误,皆能打乱慈禧计划的环环相扣,就有可能改写历史,只可惜终未斗过慈禧的稳准狠。
  1861年11月,北京菜市口一位大臣被处斩立决,行刑前宁死不跪,刽子手只得打断他的膝盖。谁能料到他就是咸丰帝临终前特立的顾命大臣肃顺呢?至此咸丰帝留下的顾命八大臣全盘覆灭。
  若说这段历史,我们还是先从咸丰临终前说起。1860年,英法联军进北京,吓得咸丰帝跑到热河避难。转年咸丰帝就重病卧床,他临终前抓紧处理身后事宜。
  他只有一个儿子,就是懿贵妃所生的载淳,当时只有6岁。
  他明白当时朝廷有三股势力之争,首先就是以懿贵妃为核心的帝后派,他知道懿贵妃有政治才能有野心,他亦怕子少母壮,懿贵妃擅权。
  其次是为恭亲王奕䜣为核心的近支亲王派,他忌讳奕䜣才能出众,怕其夺儿子之位。再次就以肃顺为核心的热河派,他们皆是咸丰心腹大臣,对其忠心耿耿。
  因而,咸丰为平衡制约各方权利,就将以肃顺、载垣、端华为首的热河派八大臣,封为赞襄政务大臣,有处理国事拟旨的权利。但是他又赐给慈安与懿贵妃,每人一个章,也就是说两人拥有一票否决权,只有两人一起在奏折上盖章才算生效。
  咸丰自以为这样安排,既能让热河派与懿贵妃互相牵制,又能把恭亲王排出在权利之外。可他却未料到,他精心留下的托孤大臣,很快就输的一踏糊涂。
  那么咸丰帝的顾命八大臣,为何斗不过26岁慈禧呢?且听有书君为你娓娓道来。
  一,肃顺在朝中树敌太多。
  肃顺应是清朝晚期少有的思维清晰,眼光独到之人。他为人性情耿直,经常直言自己对朝政的看法,他经常发出满洲大臣只知享乐,在政务管理上颇为低能低效,建议重用办事能力更高效的汉臣的言论。
  他不但如此说亦是如此做的,大力举荐重用汉臣,从而就得罪了那些舒服惯了的满洲亲贵们。
  肃顺得罪满洲亲贵还不算什么,他还得罪了懿贵妃就是日后的慈禧太后。他在咸丰临终前,曾以子少母壮为由,建议咸丰效仿汉武帝杀钩弋夫人的先例,杀母留子杀了懿贵妃。只可惜咸丰未采纳肃顺建议,却在懿贵妃心中埋下了对肃顺等人仇恨种子。
  二,肃顺等人只想专权排除异己,未给慈禧与奕䜣留有余地。
  人从不怕自己权利大,而且只想更大。
  顾命八大臣在咸丰逝后,并未把慈安、慈禧放在眼中,而是向她们直言,他们有权管理政务亲拟圣旨,她们身为女人只需盖章即可。从而他们讨论政务,从不征求两太后建议,只把她们当成盖章的傀儡。
  慈安本不爱权还无所谓,可是权欲野心极大的慈禧怎能忍受靠边站?更何况皇帝是她的亲儿子,她是新仇旧恨一起涌上心头,开始谋划怎样扫除障碍除掉这八人。
  肃顺等人不但想让两宫太后靠边站,他们亦未给恭亲王奕䜣任何重要职位的恩旨,只让其处理些与洋人打交道受累挨骂的苦差,甚至办理咸丰后事都不让这个亲弟弟沾边,完全将其边缘化。
  这也成了日后奕䜣响应慈禧召唤的诱因。
  三,肃顺等人手无军权。
  肃顺等人掌控了政权,可是他们并没有及时把军权攥在手中,甚至他们还把手中掌管皇帝身边卫戍部队的权利拱手让人。
  其实,当时他们只是想做做样子,假意向两太后提议,因政务缠身想分减一下所管事务。
  谁成想慈禧就坡下驴夺走了他们管理御林军的权利。我们试想顾命八大臣手中无有一丝兵权,遇事拿什么与慈禧等人抗衡,这是其最大的软肋。
  四,肃顺等人大意失荆州,未料到慈禧的稳准狠。
  肃顺等人只知慈禧权欲心盛,却未料到慈禧心机权谋之深,因而他们只控制了慈禧表面盖章权利,未提防慈禧背后小动作,才让其一环扣一环完成逆袭之路。
  慈禧首先通过哭诉孤儿寡母可怜之处,肃顺等人可恨之处,博得慈安支持。然后又派心腹太监安德海偷偷跑到北京去求助奕䜣,本来奕䜣正为被边缘化恼恨肃顺等人呢,闻听慈禧召唤一拍即合。奕䜣即刻以祭拜咸丰为借口来到热河,他实为面见慈禧商讨倒肃顺等人的阴谋。
  当奕䜣在咸丰灵前痛哭流涕表演完后,想要安慰寡嫂孤侄时,肃顺等人未加阻拦就是最大失误。
  他们先前未拉拢慈安,让两太后联手算是小失误,毕竟慈安懦弱起不太大作用。而他们竟然让慈禧与奕䜣叔嫂单独会面,真的是脑子进水了。
  叔嫂二人经过一番密谋后,奕䜣即刻返京筹备政变前的相关准备。
  他首先把大将僧林格沁,兵部侍郎胜保拢到手中,握有兵权就是行事取胜的底气根本。他又拉拢反对肃顺的满臣开始密谋拟罪弹劾肃顺。
  奕䜣在京城做足一切准备,慈禧在热河也开始要求扶咸丰灵柩回京。顾命八大臣本不想回京,眼见阻拦不住只得应允一起扶柩回京。
  快到京城时,慈禧又言孤儿体弱,想让载垣端华二人与她们先行穿小道回京,肃顺等人扶柩后行,肃顺竟然又同意了慈禧提议,这又是他一步臭棋。
  慈禧一到北京见到迎接大臣,就开始哭诉肃顺等人欺凌孤儿寡母罪状,早已做足准备的满臣们纷纷拿出早就拟好的奏折,弹劾顾命八大臣,要求将其治罪。
  慈禧顺势迅速拟旨逮捕肃顺等人,再说端华两人本就头脑反应慢,连给肃顺报信都未来的及就被抓了,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这也是慈禧选端华二人同行的理由。
  据说肃顺被抓时还在与小妾的温柔乡中。
  我们再看慈禧尽施雷霆手段,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她根本不给肃顺等人辩驳机会,很快将其八人或赐自尽,或流放只将肃顺处以斩立决。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辛酉政变,慈禧得以垂帘听政 成了最大赢家。
  顾命八大臣之所以失败,除了树敌太多、专权、无军权等因素外,主要还是小看慈禧,如果他们减少失误,断开慈禧的任何一环,历史就可能被改写。
  只是他们终未斗过慈禧的稳准狠。
  斯人已逝,功过是非还是各由人说吧。
  有书君语 :有书送书季开始啦~每周会免费赠送1000本实体书给大家作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读之书《无声告白》。私信回复:福利,即可免费包邮领取书藉,本次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其实这件事(史称"辛酉政变"),以慈禧、慈安两宫太后为主以及联合恭亲王奕䜣的势力能够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败以载垣为首,且掌握当时满清实权的顾命八大臣,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载垣他们根本不知道,也没料到慈禧要对自己动手。这件事输就输在慈禧他们在暗,顾命八大臣在明,又没有情报,等到被削权的时候一切都已经完了。
  这件事的起因是公元1861年七月十七日咸丰帝病逝,唯一的儿子,年仅6岁的载淳即位,既同治帝。同时令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大学士肃顺,额驸景寿,五大个军机大臣中的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8人为"赞襄政务大臣",既"顾命八大臣"。
  新帝年幼,最高权力自然都落到了"顾命八大臣"手中,所以同治帝的生母慈禧和咸丰帝皇后慈安就准备改变这个现状。密谋被顾命八大臣所排斥的恭亲王奕䜣、醇郡王奕譞、军机大臣文祥以及站队慈禧的御史董元醇。
  首先,他们先让御史董元醇奏请太后垂帘听政,顾命八大臣自然不允,所以两宫太后提议连同咸丰灵柩回京再议。在这过程中,他们让正黄旗汉军都统,掌握有实际军权的奕譞分走步军统领端华的部分权力(顾命八大臣这个还没察觉有变),而在这之前,兵部侍郎胜保已经下令各地统兵大臣前往承德祭奠了。然后在返回途中,两宫太后以小皇帝年幼,道路泥泞为借口,脱离大部队先一步回到北京皇宫,而这个目的自然就是先去控制整个京城的兵权已经为政变做好部署。
  所以等到30日,等两宫太后抵达北京安排好一切事项之后,立马宣布以载垣为首的顾命八大臣罪状,把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圆明园被抢、咸丰逃亡的责任全部扣在了八大臣头上。次月1日,奕䜣代替载垣成为新的议政王和军机大臣统领,接着文祥奏请两宫垂帘听政。彻底改变了中国近代史。
  辛酉政变之后,原本在叱咤道光咸丰两朝风云的顾命八大臣,除去额驸景寿被削职,后来又被重用以外。其余全部被斩的被斩,自杀的自杀,革职流放的流放,结局凄惨无比,令人唏嘘。
  可真"权,盛之猛如虎;衰之,亦猛如虎"。
  想不到吧,慈禧26岁时便将咸丰皇帝为自己儿子同治皇帝留下的顾命八大臣,给斗了下去,然后便开始了自己对清王朝长达近半个世纪的统治。对此大家是不是很疑惑,当时的慈禧不过是一个26岁的"丫头片子",此前她也并没有什么从政经验,说到底就是一个"头发长见识短"的普通后宫女子,那么她究竟使用了什么手段,将这8个顾命大臣给打败了?
  其实,并不是说慈禧有多厉害,这一切的根源还是归咎到咸丰皇帝自身,如果不是他自己的那个糊涂安排,慈禧还真没那么大的野心和那么容易就将顾命八大臣给斗倒,并于1861年11月,顾命八大臣之首的肃顺于京城菜市口被处于极刑,属于慈禧的时代,正式拉开序幕。
  好了,话不多说,下面我们就来聊聊这件事,对此,我只能说,或许一切早已注定。
  首先是咸丰的糊涂安排,种下的恶果
  为什么我说这件事的主要根源在咸丰,我们要从他的临终安排说起。公元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咸丰吓得带着后宫的妃嫔们,一路逃到了热河"避难",并于第二年因急火攻心重病缠身,自知命不久矣的咸丰皇帝急忙做起了身后安排。
  首先是继承人的安排,众所周知咸丰皇帝仅有一个儿子,便是懿贵妃(后来的慈禧太后)所生的载淳(后来的同治皇帝),皇位自然是载淳的,可问题就是当时的载淳仅有6岁,一个稚子,又怎么可能掌握起这个破碎的老大帝国呢?这成了咸丰心头的一块梗,吐不出来、咽不下去,始终放心不下。
  别的不说,就说载淳的母妃懿贵妃,也就是后来的慈禧太后,当时虽说仅有26岁,可其颇有政治野心,难免不会出现子少母壮趁机上位擅权的可能,那岂不是到时候又多了个吕雉、武则天这般人物。
  再者,自己死后还有个恭亲王奕䜣,其实,奕䜣在才能方面远超咸丰,若非当年奕䜣不懂得韬光养晦,也不至于让咸丰成为皇帝。最主要的是,朝中不乏奕䜣的支持者,根基深厚,对此,咸丰不得不防。
  思来想去,满朝文武也就只有以肃顺为首的热河派可用了,这群人无不对咸丰忠心耿耿。
  但是,又难免这群人现在是对自己忠心耿耿,自己驾崩以后又是否能像对自己一样对自己的宝贝儿子载淳。
  于是,咸丰在经过深思熟虑后,想出了一个相互制约的办法,就是任命肃顺、载垣、端华等八位热河派大臣为赞襄政务大臣,即"顾命八大臣",另一方面,又给予了慈安、慈禧二人,每人一个章,规定八大臣的决议,只有经过两宫太后用章后才能生效。简单地说就是八大臣有制定决议的权利,但不具备实施的条件;而两宫太后不具备制定决议的权力,但决议的实施需要两人点头。
  咸丰的这一看起来十分的完美,顾命八大臣与两宫太后在处理国事上相辅相成,又相互制约。但实际上,咸丰的这一安排却存在巨大的漏洞,那就是所有的决议必须经过两宫皇太后确认后命令才能实施,其实就等于让慈安和慈禧太后成了最终的决策者。
  对此我只能说,咸丰的确为了自己的宝贝儿子做了很多打算,也下足了功夫。一方面赋予顾命八大臣绝对的权力,代表年幼的载淳行使皇帝的权力,同时又授予了慈安、慈禧二人最终决策权,以牵制顾命八大臣。很好地将皇权一分为二,避免权力集中对载淳不利,但实际上"狗屁不通"。咸丰还自认为自己这样安排,既可以将奕䜣挤出去,又可以让顾命八大臣与慈禧相互牵制,避免子少母壮的情况,不可谓不处心积虑。只是可惜,最终并未能如他所愿,在慈禧联合慈安、奕䜣很快就把顾命八大臣给打了下去,咸丰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其次是八大臣并未将兵权握在手中与朝中树敌太多,给了慈禧机会
  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肃顺是晚清少有的能臣。不过肃顺这个人坏就坏在性子太直了直言不讳,还时不时弹劾满臣只知享乐,并向咸丰皇帝提议重用有办事能力的汉臣。
  而且,肃顺不只是说说而已,大力举荐和重用汉臣,将那些躺在祖宗功劳簿上的满洲勋贵给得罪透了。
  当然了,这都没啥,最主要的是,他还把慈禧给得罪透了。咸丰皇帝驾崩前,肃顺还以子少母壮为由,向咸丰皇帝提出了效仿汉武帝杀钩弋夫人,除掉慈禧以绝后患。不过,咸丰并没有听从他的提议,但是,他却将慈禧给得罪透了,你都想要我的命了,我还能留你么?
  当然,这都没啥,错就错在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八大臣一心只想着专权,却从没想过把兵权牢牢攥在自己手中,特别是他们还将御林军给交了出去。
  不过,也不能说肃顺主动放弃了御林军,毕竟当时的他们并没有真的想放弃,而是想做做样子走个过场也就罢了,便假政务繁忙,无法顾及遂向两宫太后请辞,那想到慈禧竟直接借驴下坡同意了,就这样御林军没了。
  谁不懂"枪杆里出政权"的道理,里有兵比什么都重要,可是这些人脑袋里想的都是争权夺利,竟然拿兵权"开玩笑",那么他们最终输给慈禧,也就没什么大惊小怪的了。
  再者是八大臣太轻敌了,压根没把慈禧放在心上
  你说肃顺他们八个人有没有将慈禧放在心上呢?显然是没有的,自咸丰驾崩后,肃顺等顾命八大臣掌握了管理政务与拟定圣旨的权力,一下子野心也就膨胀了起来?对于他们而言,慈禧有野心,他们不是不知道,只是觉得慈禧不过是一个年仅26的"丫头片子",在"姜还是老的辣"的心理催化下,他们将慈安、慈禧两宫太后直接给晾在一边,根本不征求她们的意见,仅仅把她们当成了自己需要盖章时的傀儡。
  这可把慈禧给惹恼了,要知道皇帝可是自己的亲儿子,你们这8个老头算什么东西,对自己指指点点,于是乎,慈禧便生出了除掉顾命八大臣的想法,并开始暗中筹划。
  好巧不巧,这8个糟老头子,除了想要两宫太后靠边站的同时,还想将恭亲王奕䜣给边缘化了。先不说不仅不给奕䜣任何要职,甚至连咸丰皇帝的丧葬事宜,都不让奕䜣这个咸丰皇帝的亲弟弟沾边,你说气人不气人?
  也正是因此,慈禧看到了机会。
  先是通过向慈安哭诉自己母寡子弱,遭到肃顺等人的欺凌,获得了慈安的同情与支持,随后便让自己的心腹安德海暗中与奕䜣"交流沟通"。
  这个时候,被顾命八大臣边缘化的奕䜣,自然与慈禧一拍即合,并以祭拜咸丰为由,从京城赶到了热河,与慈禧共同商讨扳倒顾命八大臣计划。
  奕䜣与慈禧密谋一番,即刻返京准备政变相关事宜。二人商讨结束后,奕䜣便迅速返京,将大将僧林格沁及兵部侍郎胜保拢在手中,又联络朝中反对肃顺的满洲勋贵们共同拟罪弹劾肃顺等人。
  待到奕䜣一切准备就绪后,慈禧开始要求扶咸丰灵柩回京,肃顺等人不知是计,加上拗不过慈禧,便一同扶咸丰皇帝灵柩回京。
  在即将回到京城时,慈禧又对肃顺说新帝体弱,需先行回京。谁都看出来这里面有问题,可是这个肃顺竟然没看懂!直接就同意了,仅让载垣、端华随行,就这样慈禧一行人直接飞奔返京,一见到迎接自己的大臣们,又卖起了可怜,直接痛哭不已,说自己孤儿寡母被肃顺等人欺凌。于是,那些与奕䜣事先沟通好的满洲勋贵们纷纷拿出提前准备好的奏折弹劾肃顺,要求严惩肃顺等人。
  其实,这都还没啥,关键是肃顺还有两个猪队友,载垣、端华。他们两人跟着慈禧先行返京,却不懂给肃顺等人传给信息,还眼睁睁看慈禧借朝臣汹涌之际拟旨逮捕顾命八大臣,然后这两人就被抓入狱,随后,一个不落全被抓了,毕竟此时的他们又没有兵权只能任人鱼肉了。
  紧接着,慈禧向世人展示了什么叫雷霆手段,不给肃顺等人任何反驳的机会,肃顺直接被处于极刑,其余七人或流放、或自尽,就这样慈禧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辛酉政变"。
  1861年8月22日, 31岁的咸丰病逝于热河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今河北省承德市)。临终前,遗命大学士肃顺、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驸马富察·景寿,以及军机大臣杜翰、穆荫、焦佑瀛、匡源共八大重臣为"赞襄政务大臣",辅佐6岁的太子载淳治理国家。
  同时,为了制衡八大"赞襄政务大臣",又将早已准备的"御赏"和"同道堂"两颗御印,分别赐予皇后和懿贵妃(慈禧,又是载淳的生母),并颁诏:"新皇帝所颁一切诏书,皆需盖此两颗御印方能生效"。
  虽然,"赞襄政务大臣"可决朝中之事,但后宫却可以 "留中不发" 加以制衡。因此,这一决定也给托孤八大臣和慈禧太后创造了"掰手腕" 的机会和条件。究竟胜负如何,就看双方对决的手段怎样。慈禧为达到"知己知彼" 的目的,率先发起试探性"攻击",以观察"托孤八大臣"及朝中官员的态度
  咸丰病逝后,慈禧授意御史董元醇上朝递呈"太后权理朝政、简亲王一、二人辅弼"  的奏折。
  第二天,皇后和懿贵妃召见 "赞襄政务大臣",共议此事。八人当然不会同意,并以"本朝未有皇太后垂帘" 的理由加以反对。据《越缦堂国事日记》记载,当时肃顺等人"恣意咆哮,声震殿陛" ,吓得6岁的载淳尿在了裤裆。因此,双方商定回到北京再议。
  这时,慈禧看到自己的力量极为薄弱,想要扳倒 "赞襄政务大臣" ,实现"垂帘擅权"的目的是很困难的,随生出寻求同盟的念头,并将目光盯向了恭亲王奕䜣和军机大臣文祥。因奕䜣为人机敏干练,屡被才能平庸的亲哥哥咸丰以及亲信大臣肃顺等人打压排挤,因此二人对肃顺等人多有怨恨,且又一同在处理入侵北京的侵略者谈判中配合默契,关系非浅。
  正所谓:"敌人的敌人,便是朋友。" 当慈禧派人找到奕䜣稍一提及,双方便一拍及合。随着奕䜣和文祥的加入,慈禧大有胜券在握之感,急召奕䜣入宫秘议
  据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记载,当时的奕䜣为了避开肃顺等人的耳目,化妆成萨满,秘密进入行宫,见到了两宫太后(也是两位嫂嫂)。大约秘议了两个多小时后,"密定计,旋返京,做部署。"
  随后,奕䜣恢复咸丰弟弟的身份,哭祭了一番,并在肃顺等人面前表现出一副恭顺的姿态,极大地麻痹了8个"赞襄政务大臣"。
  6天后,奕䜣急忙返回北京,进行政变部署。奕䜣返回北京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到驻扎京、津一带手握重兵的兵部侍郎胜保,一番交流后,胜保同意参与政变。
  接着,奕䜣又争取到军机大臣文祥以及同样因肃顺等人排斥心中不满的顾命大臣僧格林沁,且僧格林沁还掌握直鲁兵权。随后,几个共同商议好政变的各项细节。奕䜣等人已挖好陷坑,静等 "托孤八大臣"的掉入
  1861年9月23日,慈禧以及"托孤八大臣"护送着咸丰皇帝的棺椁启程返回京师。
  24日,慈禧以小皇帝年幼为名,提议由肃顺护送咸丰的梓宫走大路,其余7名托孤大臣则护送两宫皇后及小皇帝从小路提前回京。
  29日,慈禧等人回到了京师,立即在大内召见恭亲王奕䜣等人,再次完善政变细节。而肃顺等人护送的灵驾因大雨影响,4天后才赶回北京。
  次日早朝,两宫皇太后发动政变,奕欣手捧盖有玉玺和先帝两枚印章的圣旨,以"擅改谕旨、力阻垂帘" 等罪状,宣布解除了肃顺等人的职务,并当场逮捕了载垣、端华;又命令将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等人撤职查办,严加看管。因此,7人连给肃顺通风报信的机会也没有。所以,当肃顺护送灵驾赶回北京的那一刻,也就预示着自己的覆灭。此政变,史称"祺祥政变",也称"北京政变",又称"辛酉政变"。 不留后患,残酷处置失败政敌,巩固"垂帘听政"地位
  历来政治斗争都是残酷的,但是胜利背后的辉煌也是惊人的。
  接着,慈禧为了杜绝后患,诏赐载垣、端华于宗人府空室自尽;肃顺被敲碎膝盖处斩于菜市口;穆荫发往军台效力;景寿、杜翰、焦佑瀛、匡源被罢职。同时,朝中政权也形成了"二宫垂帘,亲王议政 "的格局。
  之后,慈禧及朝中大臣根据大学士周祖培的疏言,诏改载淳热河登基年号"祺祥"为"同治",共有四个含义,即:两宫同治;两宫与亲贵同治;两宫与载享同治;两宫、载淳与亲贵同治。同时,载淳也正式登基,史称"同治"皇帝。看来,这个新任大士学周祖培考虑问题那是相当的周全。
  不久,在礼亲王世铎的奏请下,朝会通过了《垂帘章程》。自此,慈禧逐渐踏上了大清的权力巅峰。
  图片来源网络
  咸丰十一年(即公历1861年)七月十六日,咸丰皇帝在承德避暑山庄病危,弥留之际向肃顺等八大臣托孤。但是咸丰此时早已是命悬一线,根本无力书写这道证明八大臣掌权合法性的圣旨,因此只能找军机大臣代笔,结果这一代就出事了,后来慈禧就以诏书并非出自先帝之手为由,强加给八大臣"矫诏自立"的罪名。
  七月,文宗不豫,壬寅,疾大渐,召御前大臣载垣、端华、景寿、肃顺,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宣谕立为皇太子。命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赞襄政务。——《清史稿·穆宗本纪》
  咸丰又哪里想得到,自己死后不足三月,两宫皇太后就联合恭亲王奕訢政变夺权(史称"辛酉政变"),把他临终创立的"八大臣"权力运行机制给彻底击溃了, 八大臣手握皇命且每人都是久居官场在朝堂之上有着深厚的人脉,实力之强不容小觑,怎么会仓促之间就败北下台呢?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飞扬跋扈,树敌太多
  据史书记载,肃顺当户部尚书的时候,有一天和另一位尚书周祖培在一起同堂办公,突然手下人送来一道公文,肃顺拿来一看发现周祖培已经把它批示完了,心中顿时不快,升腾起一股无名暗火,于是明知故问地说:"是谁之诺?",底下人硬着头皮答道:"周中堂之诺也(周祖培除了担任户部尚书之外还是协办大学士,下级俗称中堂)"。然后肃顺就对着周祖培讥讽道:"若辈愦愦者流,但能多食长安米尔,乌知公事 ?"。
  紧接着他把周祖培所做的签署一笔勾销,自己再用红笔重新画圈标记。周祖培被肃顺这一系列的言行给震惊了,活了大半辈子没给人这么侮辱过,瞬间就被他气得脸红脖子粗,真想走过去给他一巴掌!但是周祖培知道肃顺是皇帝跟前的红人,把事情闹大自己也没有好果子吃,也就只能忍下这口气关起门来痛骂他一顿了。由此事便知肃顺平日里有多嚣张霸道了,为此他也没少得罪人,这也就有了后来他受刑的时候"道旁观者争掷瓦砾,都人称快 "的场面了。小看了年轻的慈禧、奕訢
  以肃顺为首的八大臣根本就没有想到慈禧、奕訢这两个小年轻能够翻起什么大浪来,因此对他们的暗中勾结一直没有严肃对待,最后还傻乎乎地跟着咸丰皇帝的灵柩回了北京,结果在路上的密云就被捕下了大牢,最终落了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八大臣代行皇权违反了封建社会的"潜规则"
  从古至今向来是天无二日,国无二主,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八大臣再得先帝咸丰宠幸,毕竟也是下臣,由他们来代替小皇帝行使皇权已经触犯了封建社会君臣关系的大忌,人人可得而诛之。更何况他们手中所谓的先皇遗诏还不是出自咸丰皇帝的亲笔,这更给了慈禧等人陷害他们的口实,让他们死无葬身之地。
  综上,八大臣并不是斗不过慈禧、奕訢,只是根本没有想到这年不过三十的叔嫂二人竟然有着如此强大的政治手段与魄力,并对此猝不及防,其结果就是两拨人还没正式开始斗法,八大臣这一边就垮台失败了。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原因很复杂,基本是以下几点:
  第一,傻鸟咸丰留下的恶果
  咸丰明明让8大臣负责朝政,又怕大臣会篡权,加上一条必须有两宫皇太后确认后命令才能生效。
  这样一来,等于让慈安和慈禧太后成为政委的决策,具有最高的决断权。
  而满清向来是君臣有别,慈安太后归为正宫皇太后,理论上就是全国最大的,比皇帝都大。8大臣就法理上,无法和慈安太后对抗。
  而慈安太后没什么能力,是被慈禧太后操纵,实际上就是慈禧太后位于很有利的位置,基本上稳赢不输。
  第二,8大臣没想到慈禧会这么快下手
  8大臣认为皇上刚死,太后从来没有参政过,怎么可能自毁长城,将他们掀翻。
  况且,慈安太后无用,慈禧太后才26岁,只有私塾文化,属于半文盲。
  发动辛酉政变前,慈禧亲自起草将肃顺等人抓捕的密谕。这种机密大事,肯定不会让别人去写,是慈禧亲笔。这个密谕让人瞠目结舌,首先字迹狗爬一样,另外密谕共237个字,有错别字16处之多,而且语句多不通顺。如"进成(城)后,在(再)传旨著恭亲王总理赞襄正(政)务,是(当)否,求兄弟著议",23个字中就有4个明显的错别字。
  这种女人,怎么可能敢于篡夺国家大权。就算慈禧篡了权,又如何统治得了国家呢?
  所以,8大臣根本就没想到慈禧会下手,只有肃顺有点戒备,感觉慈禧为人狠毒。
  但8大臣还没来得及考虑怎么防备,就被慈禧派人连窝抄了。
  太轻敌了。
  第三,慈禧善于联络同盟力量。
  慈禧联络小叔子奕譞、奕訢。
  其中在咸丰跑路以后,奕訢留在北京主持大局,和洋人交涉,实际上控制了北京的具体事务。
  而奕譞则被慈禧任命为做步军统领就掌握了京师卫戍的军权。
  由此,慈禧实际大体控制了北京附近的军政大权,8大臣茫然不知,自投罗网。
  但搞定8大臣后没有多久,慈禧就搞定了奕訢,卸磨杀驴。
  第四,8大臣树敌太多
  以肃顺为例,他做了很多有利于国家的事情,比如任命汉臣。
  当年满汉有别,汉人根本不能成为带兵的重要大将。
  但肃顺就打破这个规律,任命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郭嵩焘等人。而李鸿章等人又处于曾国藩门下。
  事实上,所谓湘军、淮军撑起满清的江山20多年,就是肃顺的功劳。
  肃顺还说:什么满人汉人,谁有本事谁上。
  这就大大惹恼了满清权贵势力,后者觉得动了他们的奶酪,恨不得将肃顺满门抄斩。
  萨沙最后说一句,根据抄了肃顺家的满清侍卫介绍:肃顺家让人不敢相信,一点油水都没有。和普通官员相比,肃顺家就多了几张桌子凳子,真是清廉。
  道理很简单,因为这是不对称斗争。
  咸丰帝任命的顾命八大臣,实际上是咸丰一朝的近臣集团在新君继位后的保存和延续。
  而之所以出现这个集团,恰恰是与道光皇帝临终遗诏开启的近支宗室,也就是所谓帝胤集团参政的抬头相对抗。
  正是由于道光传位咸丰的同时确立了恭亲王奕䜣的特殊地位,使得咸丰朝的君主独裁发生了削弱,为了与帝胤集团(即有参政欲望的道光诸子)对抗,咸丰皇帝以远支宗室和老师、近臣构建了一个完全听命于自己的军机班子。
  但是,太平天国战争和二次鸦片战争的长期进行,造成了整个统治集团内部的怨气横生,比如对于肃顺亲近汉人督抚而抑制满人的政见,八旗颇有微词,与其说是对肃顺本人的,不如说是对咸丰这个带头大哥的,只是不能明说。
  而肃顺等人得以压制整个旗人团体的权力来源就是咸丰的正统地位,可在授予他们这部分代皇权正统治国的权力的同时,又分别授予了同治皇帝嫡母慈安、生母慈禧两枚印章,作为牵制之用。
  也就是说,咸丰对于自己身后的安排,是在同治皇帝成年前,将皇权一分为二,一半内,一半外。
  顾命八大臣的权力,其实就是在执行、传达皇帝决策的军机处职权基础上,增加了更详细的"代皇帝决策"(在慈安和慈禧没有个人意志表达的情况下)的功能。
  但是,清朝的制度体系就是这么奇葩,在清末新政要设置新官制的时候,曾经讨论过军机处的"权力",当时的军机大臣说得很直接,就是"军机处没有权力",实际上,在整个清朝官僚系统中并不存在军机处的位置,他们只是皇帝的高级秘书和国事顾问,根本没有任何法定的权力。
  所以,当慈安和慈禧不愿意与军机处分享皇权时,如果她们不是半文盲的深宫妇人,而是有丰富政治经验的老鸟,只需要在回銮之后,通过正常程序即可架空八大臣。
  然而,她们就是这样的不谙世事,所以采取了"辛酉政变"这样的武力解决,并在愚蠢之下,援引了帝胤集团参与了这次政变,甚至可以说主导了政变,可以说是极大的失策,而这也埋下了日后恭亲王作为辅政王把持中枢的伏笔,更断送了自己丈夫最忠心的团队的性命或政治生命。
  当然,清朝的气数已尽也可以从恭亲王的政治品格和胆量中看得出来,这样的好时机竟然没有抓住更进一步,只能说本身就是个言过其实的贵族公子哥。
  事实上,当慈禧真正了解了权力运作的规律之后,在"废黜"恭亲王时就老辣得多,甚至在执掌军机,把持圣旨一切途径的情况下,被慈禧召集大学士,也就是明朝的内阁,真正具有法定草诏权力的团队,在恭亲王不知情的情况下,历数他的罪状,逼得他只能低头认输。
  这就是清朝皇权独裁的制度力量,哪怕是一个半文盲的妇人在基本熟悉运作之后,一样能够把任何"权倾朝野"的臣子玩弄于鼓掌之间。
  说到底,不是慈禧的权术有多牛B,有多出神入化,不过是清朝登峰造极的皇权独裁制度给了她底气和光环加持罢了。
  导语:"辛酉政变"中,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八大臣很轻易地就被慈禧太后给收拾掉了,显得是那么的不堪一击;究其原因,我看主要是肃顺等人情商太低,根本就不适合在权力斗争中参与角逐。
  1861年8月,清朝咸丰皇帝因病驾崩。随之而来的则是统治阶层内部的一场剧烈的权力斗争。
  这场权力斗争发生在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八大臣"与西太后慈禧、恭亲王奕䜣之间。
  顾命八大臣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一.没有能够争取到统兵将帅的大力支持。
  肃顺等八大臣也懂得争取军队势力支持的重要性,他们也试图笼络住那些统兵的将帅。遗憾的是:这些人还是认识不到"实权必须要依靠实力来支撑"的真理,所以,他们没有在这件事上下足功夫,浅尝辄止,很快就放弃了。
  肃顺等人主要想笼络三位将帅:胜保、僧格林沁、曾国藩。
  下面我们逐个分析一下:
  1.胜保当时统兵在河北一带,时任兵部侍郎。胜保是一个胆大妄为的家伙儿,他未经同意就擅自跑到热河,为咸丰皇帝吊孝。肃顺等八大臣为了不得罪胜保,就没有对其进行处分。谁知胜保此行竟然被西太后笼络,坚定地站在了西太后、恭亲王的一边。
  2.僧格林沁是赫赫有名的大帅,他是肃顺等人准备重点拉拢的统兵大将。
  此时,僧格林沁正在山东镇压捻军。肃顺等八大臣主动写信给僧格林沁,说僧格林沁与其他将帅不同,可以来到热河吊唁咸丰皇帝。
  肃顺等人没有许下什么实际权益,仅仅是把前来热河吊唁咸丰皇帝当作特殊的政治礼遇,来拉拢僧格林沁。因此,僧格林沁自然是嗤之以鼻,不予理睬。最终,僧格林沁选择站在西太后一边,不服从肃顺他们的指挥调度。
  3.曾国藩是肃顺提拔重用的汉族官员。在内心深处,曾国藩是反对皇太后垂帘听政的;但是,曾国藩明哲保身,不愿出头。所以,肃顺等人拉拢曾国藩的计划也告落空了。
  二.八大臣未能笼络住执掌兵权的将帅,反而还把自己手中已经掌握住的兵权拱手让给了政敌。
  统兵将帅未能争取过来,可是八大臣中的肃顺、载垣、端华三人原本手中掌握着一部分重要的兵权;尤其是端华,他是步军统领,也就是九门提督,是大清王朝京师卫戍部队的最高指挥官,掌管着京城九门的锁钥,统辖这京城八旗步军营和在京纱营马步军等,这些精锐军队多达三万人。并且步军统领除了负责京师的卫戍任务,还兼管着维持京城的治安工作。端华的步军统领大权,实际上就能够将北京城置于自己的武力控制之下,完全可以防范任何人发动的政变。
  可笑的是:肃顺、载垣、端华这三个人,脑袋好像进了水,为了标榜自己政务繁忙,劳苦功高,竟然面奏皇太后和小皇帝,说公务太忙,请求解除掉自己身兼的军队管理职位。
  西太后慈禧是何等人物!那可是历史上极其精明的厉害角色啊!慈禧太后立即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将计就计,顺水推舟,同意了他们的奏请,解除了肃顺、载垣、端华三人的兵权。步军统领一职,慈禧太后随即委派自己的妹夫醇郡王奕譞来担任,这一来,北京城就落入了慈禧一派势力的掌控之中。
  结语
  不得不说,肃顺等顾命八大臣个个自命不凡,其实政治情商并不高。在他们这猪一般地变相帮助下,没过多久,慈禧太后、恭亲王奕䜣发动"辛酉政变",顺利地夺取了朝政大权。
  不得不说,慈禧虽然年轻,但在政治上比肃顺等人成熟,她的盟友奕䜣更是搞政治的老手,肃顺八人被他们两人斗倒,也可以说不冤。
  按照《清碑类钞》的记载,咸丰对懿贵妃由宠爱到厌恶,主要是因为她弄权,咸丰害怕懿贵妃会在他死后揽权;一次懿贵妃曾经想要笼络肃顺,遭到肃顺的拒绝;一次懿贵妃撑船不小心害得咸丰跌落水中,之后咸丰和肃顺商量仿效汉武帝和钩弋夫人故事,弄死懿贵妃,肃顺十分恐惧,不敢说话,但此事传到懿贵妃的耳中,她便十分仇恨肃顺。那么懿贵妃是怎么逃脱死亡的呢?据说是醇亲王(奕譞,慈禧妹夫)夫妇向咸丰力争,懿贵妃方得不死,这大概也是日后慈禧让奕譞把持海军衙门的原因吧。
  热河行在的咸丰把全部注意力放在了享乐上,他的身体也一天不如一天。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农历七月十六子初三刻咸丰口授了遗嘱,遗嘱的内容是立皇长子为太子,另外让八名大臣赞襄。这两道谕旨记载于《军机处上谕档》中,此外《随手登记档》的附注也与之一致,足见这两首谕旨就是咸丰皇帝的本意,并非八大臣的矫诏。
  到了这月十七日卯时,咸丰去世,发下遗诏,其中也说明了立皇太子并且让大臣赞襄政务是出自本意,也就是说,八大臣的辅弼出自咸丰皇帝钦定,是合法的。但即便如此,懿贵妃也并没有甘心于自己的命运。
  咸丰皇帝在临终前,给了皇后钮祜禄氏一方"御赏"的印,载淳一方"同道堂"的印,这个印则由懿贵妃掌管,皇帝的谕旨,必须要由两方印才有效。
  咸丰皇帝此举,正是为了考虑不造成某一方大权独揽的局面。既让八位大臣赞襄,又给了皇太后和小皇帝某种程度的否决权,可以让权力分散,咸丰皇帝自以为这个方法天衣无缝,其实有很大的漏洞,因为咸丰皇帝没有考虑到两宫太后和八大臣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这就为他们之间争夺最高权力埋下了深刻的隐患。
  果不其然,两边的矛盾很快地展现出来,两宫皇太后召见顾命八大臣,商量有关谕旨、走账和官吏任免的问题,肃顺等人表示说两宫太后只需要盖印就好,其余的什么都不用做,这自然遭到两宫太后的反对,两方僵持不下,四天后肃顺等人终于让步,同意了两宫皇太后的要求,奏章和谕旨都由太后审看,重要职务的任免也需要太后的裁决,两宫太后因此得到了第一回合的胜利。
  慈禧对肃顺充满了嫉恨,但是在热河,她和慈安都处于肃顺集团的包围之中,如果单打独斗,是不可能获得实权的,因此她们必须联合外朝有实权的朝臣,这当中最佳人选便是恭亲王奕䜣。
  之前咸丰逃到热河,英法联军企图拥立恭亲王奕䜣,这话传到咸丰的耳中,加重了咸丰与奕䜣之间的嫌隙,奕䜣为了这些事对咸丰做了很多自我剖白,但咸丰却根本不愿意见他,在咸丰病重之际,人们都猜测咸丰会让奕䜣担任辅政王,因为咸丰是奕䜣的生母抚养长大的,道光帝也最器重他这两个儿子;此外奕䜣的从政经验非常丰富,是最合适的人选,谁知道顾命八大臣之中,没有奕䜣的名字,而肃顺更是借着载淳的名义,让奕䜣留在北京,北京的朝臣们对咸丰皇帝的遗诏大为不满。
  因此人们纷纷怀疑遗诏的真假,奕䜣自然不会善罢甘休,他密切注视着热河的情况,有野史记载,这时两宫太后派来了密使,让奕䜣立刻去热河行在——其实此时两宫太后在肃顺的严密监视之下,根本不可能派遣密使。不过之前肃顺的矫诏是在咸丰去世之前发下的,现在咸丰已死,奕䜣自然可以名正言顺地请求去热河,此事得到两宫太后的批准,奕䜣来热河之前以及奕䜣离开热河之后,都是用密札(通过方略馆发公函的同时夹带私信或者用套格密写的方式)和两宫太后联系的。
  奕䜣用了不到四天的时间就赶到了热河,两宫太后立刻召见他,谈论了两个多小时,谈论的内容自然是铲除顾命八大臣的步骤和方法:
  首先,奕䜣认为热河是肃顺的老窝,因此不宜在热河动手,必须要回到北京,北京则是奕䜣的势力范围。
  其次,奕䜣向两宫保证,已经就这个问题和外国达成了默契,无需担心外国的干涉。
  再次,确定了拟定拿问肃顺等人的谕旨的人选,此人选最终决定为慈禧太后的妹夫,醇亲王奕譞。
  奕䜣走后,两宫太后便立刻发下谕旨——回銮京师。遭到肃顺等人的威胁和阻止,但两宫太后态度非常强硬,肃顺等人只得照办。慈禧与奕䜣等人外表装作平静,其实内心十分紧张,而肃顺呢却以为大权在握,认为两宫太后不过是女人,奕䜣也不足挂齿,因此热衷于权力游戏,反观奕䜣却正悄悄地联络朝臣、研究对策,为政变做准备,许多官员对肃顺假公济私非常不满,因此为奕䜣出谋划策,并保护奕䜣的安全,到了八月五日,肃顺集团才想要叫奕䜣回去,两宫太后因此再次召见奕䜣。
  奕䜣便将他在热河的活动报告给两宫,第二天急速回京,路上因为害怕肃顺的加害,因此快马加鞭,不敢停留。
  其实早在奕䜣还在热河的时候,北京方面也正打算让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当时在热河的汉领班军机章京曹毓英将载垣等八大臣的动向报告给奕䜣集团,奕䜣集团的主要人物之一,时任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的周祖培对此非常兴奋,因为他也和肃顺势同水火,他煽动说肃顺图谋不轨,他的门人御史董元醇则上了一道著名的奏章《董元醇奏请皇太后权理朝政并另简亲王辅政折》,这个折子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试探时机。
  折子送上去之后,没有发下来,因为两宫太后正想对策,但肃顺等人索要折子,两宫才召见他们,让他们写旨,想看看他们的态度,八大臣早已决定要痛斥董元醇,写完之后,两宫没有照准,因此再次召见时,两宫与八大臣发生了激烈的矛盾,八大臣完全没有把两宫放在眼里,还号称"不能奉命",将两宫气得手颤,八大臣则拂袖而去,而且之后两宫发下的其他文件,八大臣以罢工的手段迫使两宫就范,两宫没有办法,只好将董元醇的折子和焦佑瀛的驳旨发下照抄,八大臣这才照常办事。
  这一回合两宫暂时落败,但是西太后即慈禧太后看穿了八大臣对她们的真实面目,因
  此下定了铲除他们的决心,两宫也同样看到了此刻时机还没有成熟,因此暂时让步。
  在奕䜣回到北京之后,反倒不提垂帘听政的事了,并且也不太让别人提。目的是要肃顺集团放松戒备,果然肃顺自认为有咸丰的遗诏,名正言顺,所以他想要给董元醇定罪,但两宫不允许。他们故伎重演,威胁两宫说如果不把董元醇定罪,那么就把他们全部罢官,两宫鉴于已经和奕䜣做好了全部的准备,所以打算稳住肃顺,一切等到回京再说,因此向八位大臣表示,皇帝刚刚登基,不好加罪于御史,以免堵塞言路,肃顺等人见两宫如此恭顺,就没有追究了。
  九月一日,大学士桂良等人奏请改母后皇太后钮祜禄氏徽号为慈安皇太后,圣母皇太后那拉氏徽号为慈禧皇太后,为垂帘听政做舆论准备;
  九月四号两宫发上谕削去了八大臣中端华的兵权,端华对慈禧的这个手段颇有些惊讶,因此对形势的发展深有忧虑,但端华在八大臣中不起主要作用,起主要作用的肃顺却在奕䜣的安排下,以为自己大权在握,不会另生枝节,因此对政变一无所知,对局势的变化没有丝毫的敏感。
  九月十八日,奕譞于热河拟定了解除八大臣职务以及两宫垂帘听政的谕旨。
  九月二十八日,两宫到达京郊石槽,立刻召见恭亲王。二十九日中午,两宫到达德胜门外,留京大臣跪迎,两宫急速入城,还没有休息,又召见奕䜣,商议了政变的步骤和时间。三十日两宫召见奕䜣的亲信,痛哭流涕,矛头直指八大臣,并当场宣读了奕譞拟定的谕旨,刚刚读完,护送两宫太后先行回宫的载垣端华闯入宫内,见到奕䜣等人在场,便质问奕䜣,这两人竟说太后不应该召见奕䜣,两宫深感愤怒,再下一道事先已经准备好的谕旨,立刻将两人去爵职拿问,交给了宗人府,肃顺也在回北京的路上被抓起来,同样交给了宗人府。
  根据吴组缃的说法,其实肃顺也早有除去慈禧的想法。但他并不是看穿了慈禧的手段,而是想祛除隐患,但无论如何,总被慈禧和奕䜣先下手为强了,这也是慈禧与奕䜣行动神速、计划周密是分不开的。

杜致礼去世一年后,杨振宁再娶,长子杨光诺翁帆是个善良的女孩有一次,著名主持人杨澜在采访中曾直言不讳地问翁帆你对杨振宁先生的感情究竟是出于崇拜还是出于爱?翁帆略微沉吟后回答当你一开始崇拜的男人对你表达出喜欢或者是爱意的时候,你可能很容易就爱胡服骑射真有那么神奇?其实也就远处放箭,近战肉搏立马抓瞎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最早的骑兵来源于游牧族的生活方式,中原政权组建骑兵,则是战国中后期赵武灵王学习游牧族的我军10万忠骨埋他乡,忘恩负义的国家,却将烈士墓地开发高楼大厦引言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我们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国度,可以远离战火的纷扰,过得十分安稳,然而在国际上,还有一些像阿富汗这样的国家仍然在遭受着炮火的袭击。其实我们的祖国能有如今春节的思念春节的思念原陆军五师直属工兵营一连樊书平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每年春节来临,我都格外想念我的母亲。母亲不仅给了我宝贵生命,而且,苦难中把我养大,细微处教我做青帮老大杜月笙被绑票?绑匪索要40万却主动给90万?杜月笙出生于贫困之中。他小时候父母相继去世。后来,他由亲戚抚养长大。14岁时,他来到上海滩努力混口饭吃。他先是在一家水果店谋生,为了出人头地加入了陈世昌的门下。后来,在陈世昌的介绍1963年,巴铁主动归还中国5800公里领土,印度却阻挠说是他们的?阿克赛钦地区文影中纪实编辑影中纪实1963年,经过中巴两国友好协商后,巴基斯坦归还了新中国建国以来最大的一片领土,约5800平方公里,创造了历史之最。当巴基斯坦归还中国领土的消息传雄伟的骊山陵建设秦始皇坚信,只要取得长生不死药,永生就会实现,但另外一方面,他又有人难免一死的忧虑,只是他相信即便肉身死了,凭借大秦王朝皇帝的身份,也可与天神相提并论,因而灵魂可得永生。所以他大举勇猛无敌渡天险开国中将曾国华回忆红军东渡黄河东渡黄河的战斗就要打响了。为了突破黄河天险,粉碎死硬派阎锡山的防线,我们一军团二师五团,选拔了二十四名突击队员,组成了渡河突击队。突击队有四个组,队员年龄最大的二十多岁,最小的才十谎言与真相老蒋炸黄河亲眼看见蛟龙,传闻宋美龄日记有记载1938年7月,蒋介石生了一场大病。蒋介石这场大病,心病是最大的病灶,因为就在6月9日,他一手酿造了震惊中外的花园口决堤事件。大祸酿成之后,国民党高层传出消息,蒋委员长某日看着浩浩2007年,90公斤铁柱子被捞,渔民65元卖给废品站,未想是件文物中华民族拥有着五千年上下,辉煌灿烂的文化,在历史的车轮在推进的同时,随着时间的推进,我国一代代王朝兴起后又衰败。想要了解一个朝代的历史,除了要翻阅历史文献,就是要从文物中获得重要信对越自卫反击战牺牲的女兵把青春献给了祖国郭容容郭容容,山东省福山县人,1955年生,1974年9月入伍,第162师文工队女兵班副班长,后任162师政治部电影队队长。1979年2月19日,162师从水口关出境作战。郭容容和
杀害李大钊的主犯雷恒成,枪决前提一特殊要求,我方是如何处理的革命发展史中,牺牲的将士千千万,不乏一些优秀的革命领导者。就比如我党领袖人物李大钊,当年他在日本留学时开始接触马列主义思想,回国后开始投身新文化运动,对我党的创建做出极大的贡献。只纳兰明珠立了三大奇功的奸臣,为何康熙宁杀索额图也不杀他?中国历史上,有这么一类人,他们对自己的上司特别忠诚,但坏事做尽,将大好河山亲手葬送,遗臭万年,他们虽然身处不同的时代,彼此未必相识,但历史赋予了他们同一个称谓奸臣。历史上奸臣虽然不北朝更疯狂公元550年,东魏的皇帝元善被宰相高洋逼迫退位,高洋即位,改国号为齐。这个北齐帝国可以说是一帮疯子的集结,国主高洋就是个丧心病狂的精神病患者。在暴虐方面,高洋跟前秦苻生不分伯仲。高10万大军渡江在即,毛泽东急召粟裕后火速修改部署听他的没错1961年9月,毛泽东接见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时,蒙哥马利称赞毛泽东是高明的军事家,用兵如神,并特别指出其运筹的淮海战役令人不可思议。毛泽东听完却说在我的战友中,有一个最会带兵打仗慈禧出殡时,棺椁为何会滴血?3年后,李莲英临死前道出了真相慈禧可谓是清朝末年的风云人物,在那个男尊女卑的封建王朝背景下,她硬是靠着自己过硬的手腕,执掌清王朝大权长达半个世纪之久,这样的她,真可谓是风光无限。除了手握朝堂大权之外,慈禧本人的1950年,山东一犯人被突然接到北京,随后就任命为国家干部在1950年的时候,我国多名干部一起联名上报中央,希望组织帮忙寻找一个人。而这个人被找到之后,就被专职人员送到北京享受了18级干部的待遇,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这个人有什么特殊身份,究毛主席临终前叮嘱李敏韶山还有两个吃不饱饭的堂叔,不要忘记了1977年,在毛主席逝世一年后,女儿李敏回到了韶山,看望了父亲还在世的亲人们,且拿出一百元特意关照了九堂叔一家。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毛主席在晚年卧床养病时期,曾嘱托李敏家乡还有两个从条约翻译到同文教育来源读特徐继畬具有开明的思想开放的眼光,他能正眼看世界,而不是简单的睁眼。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晚清转型期的外交和教育,都有这个特点。2022年是中英南京条约签订180年变法秘辛之365韩绛随员都升职九月二十四日,赵顼重申为支持陕西宣抚使韩绛驻节西部,除了在京需支用的金帛外,一应陕西五路需上缴的金帛及五路卖度僧牒钱所购的物品,全部截留在陕西转运司,将这些物资库存在永兴军和凤翔府三国解谜(25)曹操的组织治理采用什么方式?曹操早年为洛阳北部尉时,一到任就在县城四门设置五色棒,无论什么人,只要犯禁就打。一次,中常侍骞硕的叔父犯禁,被操巡夜时捉住,以棒责打,于是没有人再敢犯禁宋朝的士大夫都是有故事的牛人宋朝的士大夫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犯颜直谏唾沫喷皇帝一脸的故事日日在朝堂精彩上演,赵官家们暗暗叫苦步步退让,君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宋朝的士大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