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同为皇帝,为什么朱元璋很放心太子朱标,但康熙却很怕胤禔夺权呢?对此你怎么看?

  康熙的太子叫胤礽,胤惿只是康熙庶出的皇长子,并不是太子。不过胤礽和胤惿的结果都一样,都被康熙圈禁致死。
  至于说为什么朱元璋就放心太子朱标,而康熙就很害怕胤礽的夺权。我觉得这主要是两个人的性格差异导致的问题。朱元璋和康熙的性格不一样,对待儿子的态度也必然是不一样。
  外刚内柔的朱元璋
  朱元璋是一个父母诸兄早亡,被迫长年独自流浪的孤儿。早年的不幸让他对社会有一种报复感,但同时也让他对血缘亲情的珍视超出了常人。
  比如明朝的靖江王一脉,这是明朝唯一不是朱元璋直系后裔的藩王,而是朱元璋的长兄朱兴隆的(本名朱重五)后代。
  关于这位长兄,按朱元璋《御制纪非录》中所言,是个对父母不孝,对兄弟姐妹也也不关心的混账大哥。朱元璋和他的关系并不算好。  "幼因皇考(朱元璋之父朱五四)惜之甚,及壮,无状甚焉,其非奉父母之道,有不可胜言。"
  而朱兴隆的儿子朱文正(小名驴马),也是一个比较横的人。他因为横行不法,受到朱元璋责问。被骂了一顿后,居然就有叛投张士诚之意,在被朱元璋亲自审问时,他也态度极为恶劣。搞得朱元璋感叹"尝云孝顺还生孝顺子,忤逆还生忤逆儿。"
  按理来说,换作是其它人,对这兄侄一门肯定也就死心了。可朱元璋在明朝建立后,在第一批封藩诸子时,依然将朱文正之子朱守谦(小名铁柱)封为靖江王,就藩于广西桂林。虽然靖江王只是郡王,但待遇规模一点都不低,与亲王是一样的。
  后来朱守谦也横行不法,甚至公然对朱元璋有怨言。但朱元璋没有跟他计较,仍然多次给朱守谦机会,直至最后无可救药了,才将其禁锢于凤阳。长兄一门三代如此,朱元璋对此也是无奈的很。"呜呼!盖由守谦祖、父愈积渊深,祸重巍山,有所感而致然乎?"
  到此为止,按说朱元璋已经仁至义尽了。但事后朱元璋还是不忍绝兄长之嗣,仍然以大哥朱兴隆的曾侄孙朱赞仪为靖江王世子,并安排他拜访晋、燕、周、楚、齐、秦等十三藩王,让他周游全国,以增广学识见闻,让他跟自己的本家亲戚多多交往,拉进朱家子弟之间的亲人关系。最终使靖江王一支与明朝相始终。
  试想,朱元璋对兄侄一门尚且如此,对自己亲生儿子能差到哪去?
  并且,朱元璋还是一个从不计较个人名利的父亲 。洪武二十四年,秦王朱樉因其在藩国多过失,被召还回京师,朱元璋准备将他法办,后经皇太子朱标的解劝,朱樉次年被赦免,放还回了藩封。
  众所周知,朱元璋是个主观性很强的人,他要法办的人,他就一定会办,太子朱标出面就能劝解,这显然不可能。所以这个事情的内核实质其实就是朱元璋扮白脸,他把扮红脸的机会让给了太子朱标。朱元璋心肝情愿的给朱标搭台,让朱标招揽人心,树立一个仁慈的储君形象 。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都是朱元璋给朱标搭台,朱元璋当恶人,朱标当好人,为朱标拉拢了不少好评。
  说实话,当爹的能当到这个份上,中国历史上估计找不到第二个这样的皇帝了。
  后来秦王朱樉去世,朱元璋虽然对这个不成器的儿子很恼火,但儿子的去世,他白发人送黑发人,还是让他这个外刚内柔的人,伤心了很久。
  "且如寝室处所,尔等来朝,吾曾亲引指示吾床,周匝群宫人铺睡处,所有关防有势。秦不以吾言为法,与小人孤处,杀身之祸必生矣。老眼昏花为诸子之计,又拭模糊老眼,还亲稿净行,以示诸子 。洪武二十八年三月二十七日记事"——《明太祖钦录》
  上面的引用是朱元璋在朱樉去世后,写给其它儿子的亲笔信。朱元璋当时年近七十,对儿子的舐犊情深,跃然纸上。
  他对其它就藩于外的儿子尚且如此,那对他一直都最重视,且一直都在身边陪伴协助自己的长子朱标会是什么感情,就不用多说了吧?
  因此可以这么说:朱元璋对朱标,他是至始至终都坚定得以朱标为太子。任何事情都没有动摇过他的这个决定 。
  朱标并非软弱之人
  长久以来,我们现在看到的朱标形象,其实是被文人加工后的形象。不能说严重歪曲吧,但起码历史上的朱标能坐稳太子之位,他就绝对不是一个性格软弱的人。
  朱标十岁即被立为吴世子,明朝建立后成为皇太子,直至洪武二十五年去世,其太子之位一直坚如磐石。而早在洪武十年,朱元璋就下旨意明言"朝中政事先启请太子处分,然后奏闻。"
  众所周知,皇帝让太子主持处理政事,这会对皇帝权力构成相当威胁,所以历代皇帝很难做到放手让太子参与政务,更别说朱元璋这种工作狂型的开国之君了。
  他敢让朱标处理政务,这绝对是对太子有极大的信任和真心倚重才能有此决定。
  在朱标主持政务期间,正好也是明朝四大案的集中爆发期(除蓝玉案),这三大案,朱标都有亲自过手。他除了因为受孙子牵连进胡惟庸案的老师宋濂求情外,在史料中看不出朱标与朱元璋在大政方针上有过明确的对立。
  即便是对立,只要朱标求情,朱元璋也必然会照顾他的感情。这从侧面可以看出,朱标和朱元璋是在玩政治红白脸 。
  朱元璋给儿子搭台,让他作为自己在政治上的缓冲器,而朱标也能借朱元璋的威慑而使人心归附自己。二人利益和立场是高度的一致,没有任何对立。
  但是,这种政治合作却被后世文人塑造成了暴君和贤子的形象,这就有点小家气,不懂帝王政治了。
  别的都不说,就单说建文帝朱允炆,他也是被后世文人说成是"仁柔"之君。但是他在继位之后,就接连废掉五王。他把自己的叔父要么逼死,要么囚禁。从这一点来看,哪里看得出他是一个"仁柔"之君了 ?
  所以说,简单的用仁慈评价帝王,这本身就是很肤浅的想法。朱标作为朱元璋倾力培养的储君,他能差到哪去?他能有多软弱?朱元璋让朱标当太子,这绝不是简单的父亲爱儿子 。
  外柔内刚的康熙
  历史上的康熙皇帝一直就是仁君形象,就连他的谥号也是"仁皇帝"。但是康熙只是一个表面仁慈的人而已,他对大臣、对儿子,表面上都非常的好。但是在内心里,他是一个非常刚硬的人。谁要是得罪了他,他就会记恨一辈子 。
  曾经有人说过:康熙的儿子只有两类,他与孝诚仁皇后生的儿子,以及他与别的女人生的小孩;康熙的女人也只有两类,他的妻子孝诚仁皇后,以及陪他睡觉的女人。
  对于胤惿、胤禛(雍正)、胤禩这些他与别的女人生的孩子,康熙是真的瞧不上。他的心里只有一个儿子,就是太子胤礽。
  对于敬敏皇贵妃、惇怡皇贵妃、悫惠皇贵妃这些女人,康熙是真的瞧不上。他的心里只认可一个女人是他的妻子,就是生下胤礽就去世了的孝诚仁皇后。
  由此也可以看出,康熙是一个对感情非常看重的人。毕竟皇帝也是人,皇帝也是要有感情寄托的,康熙和孝诚仁皇后的感情好,但是孝诚仁皇后早早就去世了。于是,康熙就把他对孝诚仁皇后的感情,全部倾注在了胤礽的身上 。
  但是我们知道,感情是双向的,康熙对胤礽是父爱满满,但是胤礽却不领情,他对康熙则有点忽视。一个有情,一个无意,这就是后来康熙会废胤礽的根源。
  关于这一点,可以举几个例子。
  康熙三十五年,康熙到鄂尔多斯巡视。他临走前,留太子胤礽在京城坐镇。这期间由于父子两人隔得远了,于是康熙就以父亲的身份给胤礽写了很多奏折书信。
  比如康熙三十五年十月初一,康熙给胤礽朱笔御批:我身体很好,你好吗?给你的谕旨都是我一日一日,零零散散写的,因此一段段不连贯。给皇太后上奏的时候要写清楚,若是不恭敬可不行。
  还比如十一月初六,康熙再给皇太子胤礽连降两道谕旨,讲述他在鄂尔多斯的见闻。鄂尔多斯有5斤的兔子,重于4斤8两的很多。春天去军营的时候,索尼特地方的孕兔重达5斤。不知京城的兔子可有过重5斤的?
  从上述康熙与胤礽的书信来往可以看出,康熙对胤礽是真的有感情。但是胤礽却无法理解康熙对他的感情,没有及时回信。于是康熙就写了一道怨气慢满满的谕旨: 我身体安好。皇太子好吗?我唯恐皇太子自远方过于思念,因此将我们这里出行愉快之处反反复复咯哩啰嗦写了送去了,为什么一句回复我的话都不寄信过来?这么多奏折写的时候,一点担心忧虑也没有,有这种道理吗?从今以后我多余的话再也不写了 !
  是的,康熙因为胤礽不给他回信,于是康熙就生气了……
  一个能因为宝贝儿子没给自己及时回信就生气的爹,他的记仇心之强,还用多说?
  像这样康熙记仇的例子,还有很多。
  比如康熙二十九年,胤礽16岁,当时康熙生病了,胤礽服侍。但胤礽在服侍的过程中没有表现出一丝担忧的表情,于是康熙被他遣返回宫了。是的,康熙又生气了……
  还比如康熙四十七年,胤礽36岁,在前面的各种前奏和太子平时各种得罪人花样作死之后,胤礽第一次被废。
  然后康熙下了一道谕旨:今观胤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训,惟肆恶虐众、暴戾淫乱,难出诸口,朕包容二十年矣 ,乃其恶愈张,僇辱在廷诸王贝勒、大臣、官员、专擅威权、鸠聚党与、窥伺朕躬起居动作,无不探听。
  仔细看看,胤礽36岁被废的时候,康熙说他忍了胤礽20年。20年前就是胤礽16岁的时候。一个仇恨能记20年,康熙这么记仇,可见胤礽实在是活的累啊 。
  并且,胤礽的其它八个兄弟又整天在康熙面前打他的小报告。有这种一根小辫子被揪了20年的父亲,有这种整天坑自己的兄弟,胤礽岂有不废之理?
  这个问题我们分两个角度来看,先说说皇太子夺权的问题,再说朱元璋是否对皇太子朱标很放心。
  历史上有过一些被皇太子夺权的皇帝,比如唐高祖李渊在玄武门政变之后,被迫改立儿子李世民为皇太子,不久就让出皇位。唐玄宗在安史之乱后,被皇太子李亨架空为太上皇,也失去了皇位。更惨的一个比如南朝宋文帝刘义隆,被皇太子刘劭杀掉。
  皇太子是法定的皇位继承人,皇帝在出巡、出征、患病的时候,通常会让皇太子代理皇权,处理国政,一是保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同时让皇太子有历练的机会。
  所以,皇太子不同于其他的皇子、亲王,对于国家事务的权力仅次于皇帝。他有许多机会接触朝廷中的文武大臣和地方长官。就算皇太子无心,这些官员们也会有意无意地向皇太子靠拢。时间一长,就会在皇太子周围形成一个有形或者无形的副权力中心。
  如果此时在位的是一个比较软弱的皇帝,比如宋孝宗,他会选择容忍,或者干脆主动放权。但是,如果在位的是汉武帝、明太祖、康熙皇帝这样强悍的君主,那皇太子肯定完蛋。比如汉武帝的皇太子刘据和他的儿子在起兵失败之后一起丧命。康熙皇帝也两立两废皇太子胤礽。
  一般而言,皇太子在皇储的位置上坐得越久,势力越大,越容易出事。汉武帝在元狩元年册立皇太子刘据,到了征和二年刘据自杀,中间过了三十多年。刘劭也在皇太子位置上坐了二十多年,才对父皇下手。隋文帝在开皇元年正式册立杨勇为皇太子,到开皇二十年废掉。康熙十四年,两岁的胤礽被立为皇太子,到了康熙四十七年九月,胤礽第一次被废,中间的跨度长达三十多年。
  康熙皇帝太了解历史,所以对皇太子很不放心,他又不想当太上皇,反复权衡之后,最终还是把太子废掉。
  我们再来看看明太祖朱元璋和皇太子朱标。
  朱元璋异常强势、冷酷,而且生性多疑,但对待自己的儿孙十分仁慈,这从他设计的分封制度上就看得很清楚。
  至正二十四年朱元璋自立为吴王之后,就立大儿子朱标为世子,洪武元年正式册立为皇太子,到洪武二十五年朱标死去,中间过了将近三十年。
  关于朱标的死因,一种说法是马皇后死后,他伤心过度,哭坏了身体,落下了毛病。
  《王文恪公笔记》的说法不同,朱标与一位御史在审案时产生了争论,朱元璋同意御史的观点。朱标坚持认为,治理天下应该仁厚。朱元璋怒道:"等你当了皇帝,再实行你的仁政!"
  这句重话让朱标惊惶不安,跳进金水河自杀,救出之后,重病不治而亡。
  对于朱标,朱元璋非常信任,很早就指示百官向皇太子奏事,又曾让皇太子裁决奏闻。但他们之间的关系也许并不像表面看起来的那样平顺,毕竟,权力的诱惑力太大,而人性是不变的。
  《王文恪公笔记》中说朱标受到父皇怒斥之后,自尽不成而染病。个人愿意相信这种说法,但是,朱元璋怒斥朱标的原因,也许并不单纯,朱元璋在朝野布置了许多眼线,很可能察觉到了某种非常严重的苗头,才对朱标说出重话。
  朱标死后,他的儿子被立为皇太孙。此后不久,蓝玉等一大批高级武将被朱元璋处死,随后几年,傅友德、王弼、冯胜等公侯也因为各种原因被处死。这些残酷的杀戮,也许和朱标也有一些关系。
  所以,就算朱标没有病死,他出事也几乎是必然的,估计他不会成为刘劭,只不知道他的结局是像刘据,还是像胤礽。
  首先要指出一下提问者的错误,胤禔并不是康熙的皇太子,只是庶出的皇长子,康熙的皇太子是康熙与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所生的二阿哥胤礽。
  所以拿胤禔和朱标作比较并没有什么可比性,虽然两人都是皇帝的长子,但是身份、地位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朱标(1355年—1392年)是明太祖朱元璋第一个儿子,母亲孝慈高皇后马氏,所以朱标也是朱元璋的嫡长子,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立为皇太子,正式确立他为接班人。
  胤禔(1672年-1735年)是康熙皇帝的第五个儿子,因为前面四个儿子早殇,所以胤禔就做了皇长子,生母为惠妃那拉氏。由此可见,尽管是康熙入了齿序的儿子里面年龄最大的,但是因为是庶出,所以身份、地位远不及皇太子,包括朱标以及自己的弟弟胤礽。
  从这一点上说,按照儒家"有嫡立嫡"的传统,朱元璋死后由朱标继位是名正言顺,而康熙死后,第一顺位的继承人是太子胤礽,并不是胤禔。但是胤禔从一开始觊觎太子之位,并且向康熙进言"愿除庆父之忧"杀掉皇太子,这样不得不让康熙赶到背后一凉,他不仅要放着胤禔伤害太子,更要放着胤禔伤害自己。
  朱标性格温和、待人宽容,但是胤禔性情急躁、性格暴戾。
  朱标从小接触儒家经典,性格仁慈宽厚,对弟弟们十分友爱,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等弟弟曾多次有过错,朱标从中调和求情,使他们免受责罚,在诸王中威信最高。《明史》对于朱标也有很高的评价:"太子为人友爱。秦、周诸王数有过,辄调护之,得返国。有告晋王异谋者,太子为涕泣请,帝乃感悟。帝初抚兄子文正、姊子李文忠及沐英等为子,高后视如己出。帝或以事督过之,太子辄告高后为慰解,其仁慈天性然也。"而朱标也是朱元璋从小立为自己的接班人而辅导培养,自然对其是非常的放心。
  再来看看康熙的大阿哥胤禔。康熙就曾评价胤禔"气质暴戾",而他的母亲惠妃那拉氏也曾向康熙哭诉,奏其"不孝,请置之于法";在1690年随裕亲王福全一征噶尔丹时,大阿哥就因性格急躁、听信谗言与福全不相和谐,被康熙提前召回;同时,大阿哥待人接物随意,不善与人相处的弱点又让其逐步失去了兄弟们的尊重与大臣及贵族们的支持。所以康熙对于胤禔的并不满意,甚至在一些事情的处理上的有失偏颇,让康熙也非常反感胤禔。
  朱元璋是创业皇帝,开创基业也是为的就是自己子孙后代,康熙起点更高,对于自己和后辈的要求也更高。
  朱元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白手起家的典范,这就像一个小时候家庭条件不怎么好的老父亲经常对子女说的一样"我这么拼命的工作还不是为了更给你创造一个好的条件。"朱元璋出身贫寒,还出过家当过和尚,最后参加起义军反元,并且在军中的地位不断提升,直至做了皇帝,除了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做一番事业外,另一个驱动朱元璋的动力就是要惠及子孙后代。甚至可以说,这江山就是为他们的儿子们打下来的,必然是要留给他们的,朱标又这么争气,兄弟中威信又高,这也让朱元璋对于朱标并没有什么顾虑之心。
  而康熙面对的情况则不同,康熙继位时,满清已经夺取了天下,而康熙也完成了擒鳌拜、灭三番、收台湾、亲征噶尔丹的功绩,天下太平,康熙有着更高的起点,因而也会站在满清王朝和江山社稷的高度去看问题,更多的是想着不能辜负祖上留下的基业,因而往后看的时候会多,往前看的会少。这样康熙对于自己的后辈也有了更多的要求和标准,而康熙的这些儿子们却陷入了"九子夺嫡"的斗争中,使得康熙不敢轻易放权,也不敢绝对相信谁,只能是"真的在想再活500年了"。
  即便是用康熙的皇太子胤礽和朱标做比较,也一样是朱元璋放心大胆的交付国事,而康熙则担心自己的儿子夺权。
  康熙在位时曾两度废黜皇太子,说明他对于皇太子胤礽并不放心。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胤礽是两岁的时候就被册立为皇太子,所谓名分早定,朝中内外的关系错综复杂,其中不乏攀附、依附之人,太子在其中也会深受影响,想着早日登基。可是康熙身体康健,毫无病态,这也是让胤礽大失所望,毕竟做了三十多年的太子,而登基皇位又遥遥无期,必然会产生情绪上的波动,而"知子莫如父"的康熙不可能看不出来,所以对于太子胤礽加以防范也就不可避免了。
  这个就得看看这两个皇长子的为人了。
  朱标,身残志坚,做事稳当,而且最重要的是宅心仁厚。我看过《明朝那些事儿》,里面对朱标有过详细描写。他不仅对父皇毕恭毕敬,而且对那一大窝兄弟都友爱,连最后造反夺权的永乐大帝朱棣都对这个大哥感佩的很。要是这样的儿子当了皇帝,大明朝多少代都不会发生篡权夺宫的事儿。而且朱标向父亲提了很多有益于治国的好策略,可见其头脑之灵活。这样的人当了皇帝,何愁大明不兴?朱元璋能不放心吗?
  反观胤禔,虽然也有一些雄心壮志,战场上也英勇杀敌,但是这些掩饰不了他的种种短处。对待父皇,提出很多意见,但是多数都是废话,不但帮不了康熙,还惹得老爹发火骂人。
  对待兄弟,更是不怎么样,动辄以皇长子身份要施行家法,兄弟犯错,他不是想着怎么样去弥补,而是煽风点火,添油加醋,巴不得康熙爷能把所有比自己有本事的兄弟都弄死——当然,最想弄死的是太子。这些兄弟都灭火,皇位就是他的啦。康熙何等聪明的贤明君主,这些小伎俩还能瞒过他的眼睛?
  别说是皇权,就是普通百姓家,这样的人一旦当家,再多的金银财宝,再大的豪宅大院,都得被败光。
  别说是康熙大帝,就是有点见识和头脑的普通老头儿,也能想明白这样暴虐无道的家伙执掌大权会是什么局面。
  答: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提问,我很乐意参与解答。
  不过,题面下面说"两个都是最得宠爱的太子,为什么朱元璋很放心朱标,但是康熙却很警惕胤禔",把胤禔和朱标相提并论,说他们都是最得宠爱的太子,似乎是把康熙朝的皇太子胤礽错指为胤禔了。
  是这样,康熙一共有三十五个儿子,有的没起名就夭折了,其中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子都夭折了,胤禔是第五子,胤礽是第六子,在正式排序上,胤禔是老大,胤礽是老二。
  胤禔虽然是老大,但他是小老婆生的,属于庶出;而胤礽是皇后所生,是嫡子,而且是唯一的嫡子。
  康熙推崇汉族封建王朝的"嫡长制",在嫡长子胤礽刚满周岁时,就册封其为皇太子。
  客观地说,胤礽是很优秀的;当然,康熙的其他儿子也很优秀。
  再补充一点:从努尔哈赤到康熙,清朝几代帝王间的接替都有过暗流涌动的争斗;推行"嫡长制",即始于康熙。
  康熙的其他儿子,如皇长子胤禔、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皇五子胤祺、皇七子胤祐、皇八子胤禩等,都非常优秀,成年后,分别封为郡王、贝勒,开府称藩,各有部属。除皇五子胤祺、皇七子胤祐外,其他皇子都各有一党,他们并不很把"嫡长制"放在眼里,积极展开皇位继承人的争夺战。
  这局面不用多说也能想得到,皇太子胤礽是众矢之的。
  为了自保,胤礽只好还击。
  但是,以一对多,以寡斗众,胤礽理所当然地处于下风,并因对手的诽谤陷害,渐渐受到了康熙的猜忌。
  这种情况下,胤礽只好铤而走险,准备搞宫廷政变,抢班夺权,早日继承大统。
  这么一来,失败后的悲惨下场就无可避免了。
  对比一下朱标这边。
  《明史》记载朱标乃为马皇后所生,《南京太常志》和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十三却都说朱标并非马皇后所生,且《南京太常志》明确指出,朱标和朱樉都是朱元璋的淑妃李氏所生。另有相关史料记载,马皇后只生过两个女儿,即宁国公主和安庆公主。
  但不管如何,朱标作为长子,在马皇后没有生儿子的前提下,被朱元璋立为了太子。
  为什么朱元璋会"很放心"太子朱标呢?
  一是朱元璋非常强势,竖个眉、瞪个眼,都可以镇得住场子;二是朱标非常文弱,低眉顺眼,逆来顺受,不敢稍有忤逆。三是朱标所在时代尚未形成兄弟相争的局面。
  话说回来,权力,尤其是至尊无上、说一不二的皇权,是有着强烈的排他性的,无论谁执掌在手,都绝不容许任何人染指,或产生觊觎之心。
  说朱元璋"很放心"太子朱标,那是相对的,毕竟,在历史上,他们父子并未演变出康熙之于胤礽那样父子相噬的行为。
  但您要说朱元璋真会像《大话西游》里罗家英所扮演的唐僧那样,不断地对孙悟空说:"你想要啊?想要你说清楚就行了呀,你想要我会给你的,你想要我当然不会不给你的,不可能你说要我不给你,你说不要我却偏要给你,大家说清楚嘛……"这是绝不可能的!
  谁说朱元璋没对朱标起过猜疑之心?
  胡惟庸案发,朱元璋要尽诛胡党余孽,牵涉到了朱标的老师宋濂。朱标找朱元璋求情。正气在头上的朱元璋白眼一翻,对朱标说:"要想救人,还是等自己做了皇帝再说吧!"
  听了这话,朱标吓得面无人色,只好去投河以证清白。幸好,被太监救起没死成。
  后来,朱元璋又要处理与胡惟庸有勾结的李善长,朱标出声劝谏。朱元璋丢了一根带刺的棘杖在地,叫他用手去拿,冷言冷语地说:"我杀人,就是相当于帮你除刺啊。"朱标不以为然,说:"上有尧舜之君,下有尧舜之民。"朱元璋勃然大怒,拿起椅子追着朱标打。
  《明书·懿文太子记》第一百十六卷列传又记:洪武七年,孙贵妃去世,老朱要朱标服齐缞杖期。朱标委婉提出自己的意见,说这服制和穿著时间与礼法不符……老朱立刻翻脸,以剑击地,一迭声要拿朱标法办。
  ……
  看看,貌似亲密无间的父子,一旦权力受到干涉,甚至可能是由于一言不合,就现杀心。
  现在,史学界有一种看法:即朱标之死,其实是由于长期的压抑和恐惧,最后得了抑郁症,再因风寒摧垮了身体,从而病死。
  明太祖朱元璋公正仁爱,严苛猜忌,嫉恶如仇,对太子朱标的信任,25年如一日,从不怀疑,放手历练;清圣祖康熙(爱新觉罗玄烨),宽容大度,包容四海,勤于政事,雄才大略,对太子胤礽,两立两废,最终将太子圈禁之死。
  明太祖与清圣祖,都是千古明君,但在对待太子这个问题上却南辕北辙。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的原因。1.原生家庭的影响着父辈的性格。
  明太祖朱元璋,是大明的开国皇帝。 是放牛娃出身。凭借自身努力以及天命所归,创建了一代王朝。虽然身为帝王,却依然能够将亲情放在首位。因为天下是老子给儿子打的,而自己的骨肉必须要无条件信任。
  清圣祖康熙 ,是满清开国的第3位皇帝,出生帝王世家,他智擒鳌拜,剿灭三藩,收复台湾,抗拒沙俄,北击蒙古,文治武功天下少有。但同样也因为他的出身,导致了他必将在任何时候都会将皇权放在第1位,而将亲情放在第2位。任何人对他的皇权有威胁的时候,他一定会奋起反击,太子也不例外。2.明太子朱标与清太子胤礽的性格差异。
  明太子朱标 ,自小接受儒家经典,性格仁慈宽厚,对兄弟友爱,对臣民仁慈。自12岁被立为太子后,朱元璋除了对他文化上的教育外,重点对于他品格上进行塑造。他教育太子要有仁慈,要勤恳,要有决断。22岁起太子朱标便开始处理国务,朱标为人正直,面对朱元璋的严苛刑法,朱标敢于与父亲争论。但这丝毫没有降低朱标在朱元璋心目中的地位,反倒让朱元璋更加器重和信任他。
  清太子胤礽 ,自出生便被确立为皇太子,自幼聪慧好学文武兼备,不仅精通诸子百家,而且熟练弓马骑射。34岁起,承担监国重任,12年后被康熙废掉太子位。第2年被复立为太子,3年后再次被废除,并被圈禁致死。胤礽的出身造就了他长期的养尊处优生活,在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中,胤礽中的经验极其不足,最终在内外双重因素的压力下,失败。3.母亲对太子的影响。
  明太子朱标的亲生母亲为马皇后 ,马皇后与明太祖朱元璋为原配夫妻,夫妻感情极好。明太子朱标是在父母的影响下,健康成长的。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稳定的家庭环境,造就了名太子朱标稳定自信的心态。
  清太子胤礽的亲生母亲贺舍里也为皇后 。但在胤礽出生当年便去世了。一个从小没有母亲的孩子,就算父亲对他再关爱,也弥补不了他骨子里的自卑。这一点体现在后期政治动作斗争中,胤礽所表现出来的人格分裂。4.兄弟们对太子的影响。
  明太子朱标 对兄弟极其友爱,兄弟犯错后,他也是极度极力向朱元璋求情。表现出了长子长兄的包容心态,这不但增加了朱元璋对朱标的喜爱,更让朱标的兄弟们对他心悦诚服。可以说如果朱标活着并继承皇位的话,明成祖朱棣根本就不敢造反,也不会造反。
  清太子胤礽 的兄弟们也都是人中龙凤。像大阿哥胤諟,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不但都有治国的才能,而且都在与胤礽争夺太子位。背地里使阴招下绊子,最终导致了胤礽的太子位被两立两废。而康熙对太子也逐渐失望,最终将太子圈禁至死。
  总结:明太子朱标与清太子胤礽,最后都没做成皇帝,但朱标留下了贤德贤明仁义的美名,与父亲朱元璋的关系也一直非常融洽;清太子胤礽,在内外部因素的双重影响下,逐渐但康熙对他失去了信心,并最终废掉他的太子的位置。
  首先纠正一下,胤褆虽然是康熙的皇长子,但却不是皇太子,因为他是庶出,不是嫡出,所以他实际上没资格当储君,虽然后来也参与了夺嫡之争,可竞争力也远不如胤礽、胤禩和胤禛他们几人。
  康熙皇帝所册立的皇太子是皇二子,是皇后所生的胤礽。
  那么,为什么明朝的朱元璋对皇太子朱标很放心,可是清朝的康熙却一直怕皇太子胤礽夺权,以至于一直提防着胤礽呢?
  此事可从两个角度去看,一是朱元璋、康熙他们自己的原因,二是朱标、胤礽他们的原因。
  朱元璋远比康熙更有气场,也更有自信。
  朱元璋虽然曾经只是一个吃不起饭的乞丐,但是他却只用了15年的时间打下了一个花花江山,当了坐拥万里河山、主宰亿万生灵命运的皇帝,这是他一步一步用血用命打下来的,这一路打下来,他手上沾染了多少人的血?
  所以,他的威势是用人命打出来的。
  朱元璋虽然喜欢猜忌,可是明朝是他一手打着人打下来的,他实际上也有绝对的自信能够掌控住所有人,但凡想脱离他掌控的人,事实证明没有一个会有好下场。
  所以,朱元璋当时的地位根本没人能够撼动。
  康熙不是开国皇帝,虽然也有过几次御驾亲征,可说到底也只是去鼓舞鼓舞军心士气,可不像朱元璋一样提刀上马杀敌,而是躲在后方,所以气势绝对不如朱元璋。
  康熙少年时期还经历过鳌拜专权,被欺负得不知道找谁哭,哭了也没用,所以他花了很多时间和心思除掉了鳌拜。可即便他除掉了鳌拜,但是鳌拜也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心理阴影,"君弱臣强"这四个字几乎一直压在他的胸口上,所以他一直在防备朝臣专权,后来有了儿子,便连儿子也一起防了。
  此外,康熙也没有朱元璋那么重视亲情,这应该也是清朝皇帝的通病,清朝可谓深得"最是无情帝王家"的精髓。
  朱元璋从小经历了父母、兄弟的生离死别,对于亲情的感触很深,这或许也是让他珍视亲情的一个原因。
  所以,他当了皇帝之后,对自己的哥哥姐姐们,不论是活着的也好,已经死了的也罢,统统封了王封了公主,侄儿侄女们也获得了优待。
  后来,他为了能够让朱允炆当个不会和叔叔们发生争执冲突的安稳皇帝,还特意将所有儿子赶去了封地,一则怕朱允炆当了皇帝之后对叔叔们下手,二则也是防止叔叔们成为朱允炆的阻碍和威胁。
  总之,他所做所为都是为了保证自己的儿子和孙子的周全,不希望看到他们相互残杀的画面。
  可是,康熙却不像朱元璋一样这么看重亲情,这一点应该也是从他们的游牧渔猎文化中所遗传下来的吧,努尔哈赤活着的时候便对他的儿子、女儿一点也不客气。
  所以,康熙和胤礽的关系绝对不可能像朱元璋和朱标那样父慈子孝,这也是他防着胤礽的一个原因。
  说完了朱元璋和康熙自身的原因,再说说朱标和胤礽的原因。
  朱标从小便得到了朱元璋的用心栽培,13岁被立为皇太子那一年,朱元璋让他回濠州去祭祀先人,途径太平,他因为是在太平陈迪家中出生,所以特意去了一趟陈家,然后给了一些封赏,从而收买人心。
  后来,朱元璋为了加快朱标的成长,又让他参与政事的处理,学习为君之道。
  但是,朱标的性格一直很好,"为人友爱",虽然有时也会和朱元璋产生分歧,可却从不会发生争吵。后来有人找朱元璋告状说晋王朱棡有谋反之心,朱标也是出面陈情,这才打消了朱元璋想要拿问朱棡的念头。
  总之,朱标"为人友爱"是众所周知和承认的,又重亲情,又和善,能力也很强,这是朱元璋能够放心朱标的原因。
  胤礽则不同,虽然胤礽前期的表现也很得康熙的喜欢,可是他后期的行为却让康熙很失望。
  康熙刚开始的时候,曾经亲自教胤礽读书识字,后来没时间了又特意为他物色张英、李光地这样的名师继续教他,后来看到胤礽的骑射也很不错,所以又常常将他带在身边,对他言传身教。
  如果没有意外的话,如果胤礽能够继续保持的话,胤礽继承皇位是理所当然的事。
  可是,康熙当皇帝当得太久了,胤礽已经等得不耐烦了。
  康熙二十九年的时候,康熙在打噶尔丹的时候突然生病了,让胤礽过去侍疾,可是胤礽过去了之后却表现得很淡漠,好像生病的不是他爹,只是一个外人,康熙顿时就怒了,滚,朕不用你伺候了,这么不孝顺!
  康熙三十六年,康熙去打宁夏,然后让胤礽监国,这让胤礽看到了机会,所以不安分起来了,总想着趁机谋权篡位。康熙虽然没怎么处罚胤礽,可是却也狠狠地给了他一个警告,朕的儿子很多,你要不乖,朕便让别人当皇太子。
  康熙四十七年,胤礽此时已经当了33年的皇太子了,更没耐心了,所以让人去盯着康熙"起居动作",这让康熙知道了还了得?好呀,老二,你让人盯着朕的生活起居和言行举止,是巴不得朕早点死呢?还是想谋害朕,想谋权篡位?
  这一下,康熙彻底怒了,直接废了胤礽,还气呼呼地说,朕已经包容老二二十年了呀,实在是忍不下去了。
  所以说,胤礽的所作所为根本不可能不让康熙忌惮和防备,稍不注意,康熙很可能就被胤礽给拉下马了。
  胤褆的结局更惨。
  胤礽二度被废之后,胤褆越来越活跃,只可惜他说到底只是一个庶出皇子,康熙对他的容忍度更低,因为他用了"厌胜之术"去诅咒胤礽,康熙直接将他囚禁到死。
  康熙狠起来,比谁都狠。
  朱元璋和朱标的关系,是亲情关系大于政治关系;康熙和胤礽的关系,是政治关系大于亲情关系。
  康熙晚年,曾经悲观地论"五福",他说:"寿、福、康宁、所好德,这四点我都基本做到了,唯独在终考命这一条上,怕是很难实现了。"他说这话时,胤礽已经二次被废,说明他同样担心其他皇子危及到自己的生命。
  那么问题来了,朱元璋和朱标处得像农家的父子,为何康熙和一众儿子处得像敌我关系呢?第一,分封制度的差别
  明朝皇子实行分封制,不仅有王的爵位,还有实在的封地。皇子成年以后,去封就藩,脱离京城这个权力中心。这样,就突出了太子的地位,减少了太子和众皇子的矛盾。
  在清朝,王只是个爵位,并没有封地。皇子成年以后,虽然被封王爵,但仍住在京城。并且,有能力的皇子还可以开牙建府,参入到国家军政事务的管理中来。天长日久,部分皇子就会形成自己的势力,与太子抗衡。
  康熙曾经评价明朝的分封制度养了一群只领国家俸禄、不操心国家事务的废才王爷。他认为清朝皇子参与军政是水涨船高,可以更好地辅助太子。从理论上讲,康熙的想法没毛病,但现实的发展,与他的初衷完全背道而驰。
  "儿大不由人",康熙的一群儿子们并没有把自己定位于辅助太子的角色。他们都十分优秀,纷纷动起了做太子的心思。要做太子,就必须搞掉现任太子、腾出位子。
  史载:胤禔魇镇太子、欲图行刺太子,胤禩也被人唆使行刺太子。至于打太子小报告的事,那就更多了。
  太子为了对抗众兄弟,只能结党加强势力。作为国之储君,结党是个很遭皇帝猜忌的事情。第一,党同伐异,结党以后,会将党派利益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做事不公允;第二,太子党成员会选择忠于太子而不是忠于皇帝,这让皇帝有不安全感。
  一连串的恶性循环,最终导致了九子夺嫡、太子被废的恶果。康熙一生英武,打败了众多对手,晚年却感到操控不了自己的命运,悲伤地论起了五福。
  胤礽的这些苦恼,作为太子的朱标都没有。反而,他对弟弟们十分庇护。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等都曾多次有过错,朱标从中调和求情,使他们免受责罚。第二,父子相处的方式不同
  朱标和朱元璋相处,十分开诚布公。
  事例一:
  朱元璋杀功臣有点狠,朱标不赞同,就劝谏说:"陛下杀人过滥,恐伤和气。"
  朱元璋说:"我所杀的都是天下的坏人,内部整理清楚了,你才能当这个家。"
  朱标顶嘴说:"上有尧舜之君,下有尧舜之民。"意思是说有怎么样的皇帝,就有怎么样的臣民。
  朱元璋大怒,拿起椅子就朝他摔过去,朱标闪开。朱元璋不依,继续追打朱标。
  这场景,看起来不像皇帝和太子议政,倒像是父亲教训顽劣的儿子。儿子一句一句地顶父亲,父亲气不过,追上去打儿子。
  父子没有隔夜仇,打了、骂了,事情就过去了。
  事例二:
  洪武七年(1374年),朱元璋的爱妃孙贵妃去世,朱元璋命令太子服齐衰杖期。这是个什么意思呢?朱标是嫡出,贵为太子;孙贵妃既不是朱标的嫡母、生母,也不是养母。按照居丧制度,朱标不用替她服齐、也不用衰杖。朱元璋这种要求在这时是无理取闹。
  朱标没有惯着朱元璋,批评他这种搞法不合常礼,而且拒绝执行。朱元璋一气之下,抽出宝剑要砍他。后来在众人的劝解下,朱标服了软,照做了。
  这件事,也很贴近生活中的父子行为。父亲乱来,儿子抵着不办,后来大家和稀泥,儿子碍面子不过,只得顺从父亲的意思。
  总之,朱元璋和朱标的交流、没有那么多的拐弯抹角和花花肠子,比较敞开心扉,就像是百姓家的父子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没有必要防着朱标,朱标也不会去害朱元璋。
  然而,康熙和胤礽之间相处,就掺杂了很多心机的成份。
  事例一: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七月,康熙西征噶尔丹期间生病了,胤礽去探病,但面无忧戚。康熙十分生气,以"举止不适"的理由打发他返回京城。
  这件事,胤礽可能没有在意到自己对康熙的精神伤害,康熙也闷在心里没有说。然而在十八年后的废太子告天口谕中,康熙说:"……朕包容二十年矣……"
  康熙这是记上儿子的仇了,直到废完太子,他才将心中的憋闷一吐为快。
  事例二:
  康熙四十七年末复立太子,对于此事,我以为康熙是把胤礽推出来挡枪。为什么呢?
  1,康熙当朝宣布:推举新太子,惟众意是从。后来,朝臣公推胤禩,康熙食言,复立胤礽。一国之君视复立太子之事如儿戏,这本身就充满了阴谋的味道。
  2,纵观历史,太子被废的很少,废后复立的就更少。复立后再废,让人怀疑康熙动机不纯。
  3,九子夺嫡红了眼,康熙复立胤礽,其他皇子搞康熙没用,因为皇帝死了太子获利,他们要动只会先动太子。另外,康熙也可以用胤礽侦察出其他皇子的火力,便于暗中防范。
  至于胤礽,康熙报着破罐子破摔的态度。
  事例三:
  胤礽二次被废后遭到圈禁,借医生为其妻石氏诊视之机,用矾水写信与外界联系,后来事发。
  父子之间、斗心眼都斗到了用药水写字的地步,这还能称得上父子吗?结篇:康熙朝一边明立太子,一边让众皇子参入军政事务的管理,这种做法给太子带来了很大的困惑。到了雍正朝,改为太子暗储制度,是对立储制度的一种突破性创新。
  因为康熙这对父子组合并没有朱元璋这对父子组合强大和稳定。朱元璋可以很放心朱标,而康熙却不放心胤禔。下面我们从朱元璋与康熙、朱标与胤禔的对比具体分析此事的真正原因吧"一:康熙不如朱元璋地位稳固,害怕徒生事端。
  (康熙)
  康熙虽然是清朝的第二位入关之后的皇帝,但是顺治死得实在太早,清朝国内势力纷杂,清朝的统治并不是很稳固。康熙在即位初年便有着鳌拜的威胁,虽然用计除掉了鳌拜,但是紧接着又遇到了吴三桂的谋反。康熙从开始便要应对这来自清朝四面八方的威胁,康熙心中十分警惕,这些事务也令康熙忙到焦头烂额。并且康熙自己的皇位都坐得不安稳,时刻当心会有人把他赶下皇位。
  等到立储的时候,康熙陷入了两难的局面。康熙心中既不愿意按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立太子,又不想让那些贵族大臣插手立储事务。但是康熙又有非常多有野心的皇子。
  在康熙心中,因为少年时代惊心动魄的朝政斗争经历,令康熙极其害怕有人夺权。康熙对自己的儿子也一样抱有巨大的戒备,康熙生怕那些贵族大臣借太子之后乘机赶康熙下台。
  (朱元璋)
  朱元璋从一个底层小人物做起,从一无所有到建立明朝,从来都是他抢别人的东西,赶别人下台,在他心中根本不惧怕有人敢借太子之后威胁朱元璋的地位。
  况且明朝的军队一直掌握在朱元璋手中,那些将军无不是在朱元璋手下奋战才得以如今的地位,朱元璋杰出的能力也得到那些将军士兵的一致认可。
  也就是说朱元璋在世时,明朝就是朱元璋一个人说了算,根本没有势力敢去制衡朱元璋。所以朱元璋可以毫无畏惧的立朱标为储君。
  而且根据嫡长子继承制,朱标身为朱元璋与皇后所生的长子,继承皇位根本没有疑虑。二:胤禔不如朱标有能力。
  (胤禔)
  胤禔是康熙第四子,因为之前的孩子皆夭折,故胤禔为康熙的长子。
  胤禔这个人没有什么能力,度量又小,人又蠢根本不适合做太子,更不适合做皇帝。
  据记载:康熙立胤礽为太子后,胤禔非常不服气,经常搞小动作。胤禔曾经在背后用巫术诅咒太子,还劝康熙杀掉废太子胤礽。这一切都令康熙感到反感。
  如此不顾手足情深,又没有政治头脑的胤禔,怎么可能被康熙立为太子?
  (朱标)
  朱标与胤禔截然不同。
  朱标仁爱宽厚,富有才华,如果他能够继承皇位的话将是为仁爱之君(方孝儒:"圣子承皇业,能疏四海衰。")。
  光从朱标经常在朱元璋面前为几个弟弟说好话袒护几个弟弟就可以看出他与胤禔的巨大差别。而且朱标从小接受儒家教育,青年之后便和朱元璋一起处理政务,数次下民间考察,将地方治理的井井有条就可以看出来,朱标是一位有着超高为政技巧的储君。【总结】
  朱元璋并不害怕明朝之中有人敢借朱标之后威胁自己的地位,而且明朝之中也根本不可能有人做到。并且朱标在朱元璋以及那些儒学大家的教育下早已有了一位仁君的影子。在自己的地位稳固,朱标又非常适合成为储君的情况下,朱元璋把自己打天下的队伍原封不动的交给了朱标。
  而康熙就算是已经平定那些叛乱,但是清朝盘根错节的政治交织仍然令康熙十分忌惮,康熙害怕他们借立储君的事情架空自己。再加上胤禔又无能,还不顾兄弟感情。康熙自然不会立胤禔为太子。各位读者大大,如果您愿意的话能不能点开我的头像,给我点个关注呢! 不方便的话,感谢您能点开看我的回答!
  谢谢邀请
  自古皇室家族基本上的皇位继承都遵循立嫡立长的原则。朱元璋立朱标为太子是理所应当的,其他儿子没有任何意见。况且朱标本人宅心仁厚,而且能力也非常强。在朱元璋讨伐之际作为未来的皇位继承人也就内外事务处理的妥妥当当,朱元璋对此太子非常之满意!再一点是朱标与各位兄弟的感情也是非常好,作为大哥体贴兄弟,兄弟几个也没有反叛之心。朱元璋看重了朱标这几点,所以对他没有任何不满之心。而康熙的长子胤褆却不是一个善茬,清朝立嫡立长的皇位继承原则,在这里出了点问题。康熙的嫡长子承祜幼小病逝后,立了嫡子胤礽为太子。胤礽从小天资聪慧,精通百家经典,文武兼备。只是1708年兄弟几人随康熙塞外巡幸时被长子胤褆联合几位皇子告发太子的种种不良表现,引起了康熙的极度不舒适,后胤礽在康熙帐篷外偷听康熙聊天,故让康熙认为太子可能要弑逆,后废太子。胤褆这是认为自己有机会当上太子,多次希望康熙杀掉胤礽,康熙毕竟不是冷血动物,虎毒不食子的传统观念始终印刻在每个中国人心中,胤褆心太毒,康熙对这个儿子始终不放心是有道理的。

此人力压彼得大帝和斯大林,成最伟大俄罗斯人,他究竟有多厉害每一个国家或者民族,在历史长河中都出现了伟大的人物,他们或挽狂澜于既倒,或带领国家变得强大,成为一个时代的弄潮儿,并被后世之人称颂。2008年,有着战斗民族之称的俄罗斯人,进行了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如果美国不参战,苏联是德国的对手吗?当然不是,因为美国可以不参战,但美国却不能不援助苏联,用宝强的话说我真的控几不住自几啊!苏德战争作为二战时期最惨烈的战争,一直以来都是后人争论的焦点。很多人认为,纳粹德国作为国土狭此人仅当过一天美国总统,上位原因纯属偶然,任期内基本在睡觉我们阅尽铅华,只为呈现不一样的历史。作为当今世界第一强国,美国的历史文化底蕴虽然不如我国深厚悠久,不过美国历史上也有许多为后世所津津乐道的逸闻趣事,尤其是那些经历传奇的美国总统们。赢了中途岛就能逼迫美国议和?其实山本想得太简单,美国不会议和珍珠港事件标志着日本和美国之间的战争彻底爆发,浩瀚的太平洋成为了战场。然而对于山本五十六而言,这并不是什么好事,他很清楚,受限于日本的国力,他是没有办法彻底击败美国的,而他只有一个美国航母为何绝处逢生?威力惊人的十字路口行动证明了什么?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二战结束。整个世界沉浸在和平的狂喜中,美国航母舰队却站在十字路口,一场暴风雨即将到来。疯狂造舰的时代结束了,一切生活将恢复正轨。工厂要生产本是创立元朝的中坚力量,汉军为何被色目军人所取代公元1259年,蒙哥汗在四川钓鱼城前线逝世,蒙古帝国随即分裂为两大派系,并出现了漠南漠北二帝并存的局面。蒙哥的幼弟阿里不哥代表着漠北蒙古的草原传统势力,二弟忽必烈长期治理中原,因此此人对待日本人绝对是个狠角色,动不动就全歼,活下来的直接斩首说起抗击倭寇,那就不得不提到戚继光的英勇事迹了。都说戚继光神勇无比,抗倭有功,厉害的很,使得明朝的倭匪光听到他的名字就已经吓破了胆。那么,戚继光到底有多牛呢?接下来让我们细细说来。没有手机电脑,清朝王爷如何消遣时间?网友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不是贫穷限制了你的想象力,是无知限制了你的想象力。远的不说,十几二十年前,没网没智能设备,爷们照样有一千种消遣的办法。废话不多说,给您唠唠听来的落魄王爷的故事。故事来自朋友舅姥爷的日本是一个开放的发达国家,但日本女排身上却看不到纹身,这是为什么呢?你怎么看?如果说对纹身的艺术认识和对美术风格的理解,那日本在世界上都是遥遥领先的,可这样的文化偏不为己用,说到底还是历史发展带来的变革影响,现在的日本人打心眼里就非常讨厌纹身,因为在他们眼里上海滩大佬黄金荣收养2米5巨人后,为何只命他每日蹲门前吃饭?黄金荣死了!1953年6月20日,上海复兴公园的一块黑板上,有人写下了这五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这五个字,就是上海滩三大亨之一的黄金荣留给这个世界的最后消息。黄金荣死后,钧培里一号住宅日本占据了多少个世界之最?日本的国土虽然小,人口也不多,但日本在二战后迅速崛起的经济让许多国家都望尘莫及,过于快速的经济发展,刺激了日本高度发达的漫画业游戏业电影业等。但也因为这样才有了日本有着正面和负面的
春秋文华之侠与法墨家可以说是在众多的学派中最具实践与创新精神的。墨家的创始人墨翟,墨子。墨家是一个纪律严密的学术团体,其首领称巨子。墨家的主要思想主张是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相爱(兼爱),反对侵略战争(带你回到清朝时期清朝帝王记忆顺口溜天天顺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一太祖皇帝努尔哈赤天命二太宗皇帝皇太极天聪三世祖皇帝福临顺治四圣祖皇帝玄烨康熙五世宗皇帝胤禛雍正六高宗皇帝弘历乾隆七仁宗皇帝颙琰年嘉庆八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战壕比盟军更好吗?为什么德国战壕比盟军战壕好这么多?盟军认为,即使大战是西线的海沟战争,最终也会再次变得不稳定。边境将再次开始快速移动,就像战争的最初几个月一样。它没有一次又一次的袭击,双方都未能在汉代规格最高的丧葬殓服金缕玉衣金缕玉衣主要出土于中国河南江苏河北安徽山东,玉衣也称玉匣玉柙,是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皇帝和高级贵族死后穿用的殓服,外观与人体形状相同。玉衣是穿戴者身份等级的象征,皇帝街亭那么重要,为什么诸葛亮不用赵云魏延姜维,而是用没有带兵打仗经验的马谡?街亭那么重要,诸葛亮为啥不用赵云姜维魏延等将,却派没有任何带兵经验的马谡去呢?提问说了三员可替换大将,咱逐一分析。先看赵云,在三国演义中,赵云一直随诸葛亮打到西凉,并在天水城外与姜新疆火灾从1874年起烧了129年,每年损失1。7亿,扑灭后惊艳世人续苦雨行二首曾言火灾而止犹自可,大雨水灾甚于火。古往今来,自然灾害频频发生,致人类发展遇重重阻碍,受灾情影响,国之经济亦将受损严重。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受气候环境等地理的影响,不同蒙古征服花剌子模战争爆发于1219年至1221年,标志着蒙古与中古大波斯外交和贸易失败的结果,也是蒙古西征的开始。当时位于中亚的霍姆斯边境面积相当于印度次大陆的大小。侵略剌子模王国不是成吉思汗最初的计划。1955年,景宝玲烈士命丧沙场,男友为其守墓半生,家人苦寻60余载从抗日战争爆发到解放战争胜利,无数中华儿女为新中国成立付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而这些命丧沙场的革命战士在牺牲后,因环境和其他因素,导致只能埋在当地的烈士陵园,许多烈士的尸骨都无法运回毛主席的保镖李连庆,退休后帮家乡脱贫,捐出自己40年的全部积蓄二零零八年十月,我国广东省一位年迈的农村老人,一次性将自己四十年的积蓄都拿了出来,表示要将这笔巨款捐赠给村委会,用于农村的建设发展。这位老人名叫李连庆,很多年轻人都不知道他是何人,她一生未婚,却甘愿陪在毛主席身边11年,她的事迹令人敬佩从万隆会议上的据理力争,到现在华婉莹如何如何,我们的外交事业不仅越来越好,而且也是我国综合国力的体现,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在建国初期,我们有一位出色的女外交官,她就是王海容。王海容的清康熙皇帝的九子夺嫡之外的皇子难道就没有染指皇位的想法吗?谢邀。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是我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先是挫败了权臣瓜尔佳鳌拜,夺回朝廷大权,而后通过平定三藩遏制沙俄收复台湾三征噶尔丹等,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然而,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