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清朝入关后在满洲留了多少兵力?情况如何?

  这是一笔糊涂账,根本计算不清楚。
  清军入关后满洲留了多少兵力这一问题比较复杂,几乎不可能有确切的数字,只能进行粗略的估计。得出这样的结论有两大问题期待解决,第一后金控制区的总人口不能确定,也难以确定,只能估计;第二,多尔衮入关前的政治军事决定使得清军的最终兵力成了一个谜。(清军入关之前,蒙古帝国林丹汗灭亡,喀尔喀蒙古和亲、朝鲜成为藩属国,已经无后顾之忧)
  后金(1636年为清)的政治全局谋划。
  随着后金军事实力的进一步扩大,蒙古的林丹汗采取联合明朝对抗后金的举措。而内内喀尔喀却早早于后金联姻,蒙古内部分裂不断。
  1631年4月、1632年3月,皇太极把握机会两次进攻林丹汗不,迫使其逃亡青海,部众大都散落被皇太极收拢。1634年,林丹汗得天花病死。1635年,多尔衮再次征讨林丹汗旧部,其儿子、妻子都归顺了后金政权。至此,后金东部的军事威胁基本解除。
  1636年,皇太极率军突袭朝鲜王国,抛却城池不打,用12天的时间兵临朝鲜国都的城下,开始围城战。同时,多尔衮袭击江华岛,将朝鲜国王的王妃、王子、宗亲、大臣家眷俘获78人。
  1637年的正月,朝鲜各地救援国都的军事行动基本毫无功效,于是,朝鲜国王出城投降,签订协议,朝鲜断绝同大明的政治联系,成为大清的藩属国。清军此次军事行动收获甚大,断绝了朝鲜和明朝的政治军事同盟关系,成为了自己的藩属国,同时又劫掠了一大批朝鲜人进入自己的控制区域。
  至1637年初,清的周边敌对势力只剩下大明朝了。清军如果攻打明朝,已经无后顾之忧,只会留下极少数的正规军作为留守,具体数量很难估计和计算。(1636-1637清军降服朝鲜战役示意图)
  12万清军统一全国那就是一个笑话。
  清军入关之前,根据统计,满洲八旗有309个佐领,18个半分佐领,这其中还有一部分蒙古的佐领,清朝末年,满洲八旗中还有35个蒙古佐领;蒙古八旗有佐领117个,5个半分佐领;汉军八旗有157个佐领,5个半分佐领。合计583个佐领,28个半分佐领。
  1601年,努尔哈赤确定300人为一牛录,这是一个行政、军事、生产活动的综合体,平时劳作,战时就是军队,军队的主要构成就是壮丁,年龄为15-16岁到59岁的男性。
  清代各个时期的牛录壮丁数是不同的,皇太极时期大约在200人左右,康熙时期130-140人左右,嘉庆皇帝时期大约在150人左右,都是约略的数字,不能准确定下来。
  牛录的掌管者开始称牛录额真,1634年改为牛录章京,入关之后改称佐领。半分佐领则是指人员没有达标的牛录,也称半分牛录,壮丁数约略在100-150左右,达到200人壮丁数了就改称佐领了。(范文程和多尔衮剧照,入关之前大清已经开始全民皆兵了)
  多尔衮入关之前清军的总数量可以计算出来,28个半分佐领可以合并成14个佐领计算,共计597个佐领,常备军总数在12万人左右,这只是平安时期的标配而已,战争时期的数量不止这么多。
  1644年农历的四月初九,多尔衮感觉时间紧迫,手头兵力紧张。此时范文程建议,建议大清为了将来可能的大发展,采取了全民皆兵的方式。多尔衮在几天之内要求控制区内的10岁-69岁之间的男性全部参加军队,意思非常明确,就是全民皆兵了。
  鉴于大清入关需要大量的军队,预估15-60岁的男性绝大多数都入关了,少数壮丁和10-15,60-70对的男丁绝大部分作为留守和后勤工作。此时大清的周边已经没有什么威胁,朝鲜是藩属国,主要为大清提供后勤物资。
  那么清军入关之时,应该是全民皆兵,绝对不止12万人。有人推断清军入关之时兵力总数为18万人,加上吴三桂的5万人马,共计23万人。那么问题来了,大清当时的总人口没有准确数字,只能预估。那么预留满洲的人员大都是10-15岁、60-70岁的男性在总人口的占比也只能预估了。这就使得我们对满清预留军队的数量成了一个预估加预估的预估,那么这样的出入就非常大了。
  顺治时,满洲八旗增加8个佐领,蒙古八旗增加8个佐领,汉军八旗增加47个佐领,约合军队12600人。此时作战清军的一个佐领统领的人数十分不确定,有的一个佐领手下的军队非常多,远远超过了200人,按照战时的配置,一般情况下要增加100人左右作为战损替补,这也是一个糊涂账。譬如中国人民志愿军参战的一个团是2500多人,而和平时期只有1500人左右,因此八旗军的非作战时期的兵力和作战是的兵力是有差别的。
  普遍认为,清军入关之前大清的总人口在200-300万人之间,如果全民皆兵的话,预估当时的清军总量在100-150万之间,我们经常统计的大概是参与野战的军队,还有大量留守的军队在本地保卫自己的家园和参与后勤补给工作,统计起来非常困难。
  因此12万清军就统一了全国那就是一个笑话,是对历史的不尊重。
  这个问题不错。短短一句,覆盖的历史时期非常广泛,毕竟清朝统治时期长达200余年,期间驻扎东北的兵员每个时期人数不尽相同,更头疼的就是相同时期的不同文献说法还不一样,正如在这个问题下回答者说的"这是一笔糊涂账",形容的非常准确。但是好在文献数字上的误差不是很大,大致有多少人还是能知道个大概的。
  首先来看看清朝刚刚入关时候在东北所留兵数,这个时期由于全国尚未平定,清廷从东北调兵数量极大,毕竟要争天下,清廷恨不得把东北所有的战争潜力都榨干投放到内地来压制农民起义军和南明势力,这个时候算是东北兵力最空虚的时段。在这一时期只能这么形容东北:仿佛身体被掏空。
  从清初传教士卫匡国所写的《鞑靼战纪》记载,清廷几乎动员了东北广大地区所有民族的壮丁参战,连黑龙江极边地区的人都没放过(被清廷统称为索伦人)。
  《鞑靼战纪》:大批鞑靼军进入中国:他们不只来自女真过、奴儿千,也来自古老的西鞑靼,以及鱼皮国——它在更东边,位于日本上面。
  1644年,吴三桂开关迎降之后,清军首批入关的部队为满、蒙八旗的三分之二,汉军旗的全部和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沈志祥的部队。总兵力约为13万 14万人之间。
  但是,这仅仅是首批入关部队,随着战争的深入,清廷很显然把东北当做了后备兵员基地,在《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中,又留下了多处清廷从东北调兵的记录。请看下面记录。
  顺治元年七月,命留守盛京的何洛会,从原来每牛录派1名披甲的基础上,再增派4名披甲到内地。
  顺治元年十月,命何洛会于每牛录再派2名披甲前来。
  所以,可以想知清朝在入关后为了与南明、农民起义军作战,其关内作战、戍守部队肯定会比初始派出的13 14万名军人的基础上增加很多,当然后续派出的人数已经不可考,我也不再做进一步分析。但是,光绪朝《大清会典事例》给我提供了一个数据,个人认为这个数据还是能反应清廷当时在东北兵力情况的。注意,此书在顺治元年只提供了盛京(沈阳)和兴京(赫图阿拉)的兵力,而吉林和黑龙江的缺载。顺治十年以后稍微详细了些。
  《光绪朝大清会典事例》:顺治元年,设驻防盛京八旗、满洲、蒙古、汉军兵八百名,箭匠、铁匠各十名。驻防兴京八旗满洲兵五十名。
  顺治元年清廷在其"龙兴要地"盛京和兴京的总兵力仅仅只有870人,顺治十七、十八年盛京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了603名,吉林和黑龙江的兵力有930人。可见关内战事对清军分布影响之大。可见清朝统治者在争霸中原的同时,根本无暇兼顾东北老家,当时出使清廷的朝鲜使者返回时便云:"北京留军十余万,以此无敌于天下。而山海关外,则有同无人之境矣。",还有在顺治朝的朝臣屡次建议清廷重视东北防务,这些史料都是当时东北空虚的明证。
  《皇清奏议·谨陈奉天形势疏》:合河东、河西之边海以观之,黄沙满目,一望荒凉。……。以内而言,河东城堡虽多,皆成荒土。
  直到康熙年间清廷才开始慢慢重视东北防务,在平定三藩之乱后开始陆续将内地的八旗军重新发往东北,并将当地的索伦部族于康熙十年编为"新满洲",增加东三省的防守力量。在雅克萨之战后,更加重视对东三省防御体系的建设工作,但是进展是缓慢的,康熙时期东北驻防力量上涨的很有限。据康熙二十九年《大清会典》显示,东北奉天府、牛庄、盖平、凤凰城、广宁、兴京、开原、锦州、宁古塔、黑龙江等地兵力(驻防甲兵加军官数量)加起来只有10257人(此数据不排除算错,疏漏者,反正图片在,大家也可自行计算)。附图。
  其后,清朝在东北的防务大幅度提升,兵力有很大的增加,根据魏源所著《圣武记》引用乾隆二十三年《大清会典》数据为盛京将军下管辖兵数为19276人,吉林将军下管辖兵数为14392人,黑龙江将军下管辖兵数为8557人,共计42225人。其后兵力调出参加各种战事,东三省各城驻防之兵有35400人。附《乾隆会典》东三省各城驻防兵数,看着这密密麻麻的数据真是辛苦魏老先生了。
  而根据嘉庆二十三年《大清会典》显示,清廷的防守兵力比乾隆年间又有所下降,"东三省各城驻防,四十有四,兵三万五千三百六十一人",注意是35361人,根据其所列细目,盛京有兵约18340人、吉林有兵约10279人、黑龙江有兵约6742人。而在咸丰末年编成的《皇朝兵制考略》上,东三省兵力合计为44552人。
  所以,从以上史料得出,清朝初期在东北的兵力是几百至数千,大部分时间段在东北的兵力总体来看达到了3万到4万多人,尽管不能精确到个位数,但大致数量还是能确定下来。
  为了让读者更加清晰的了解辽、吉、黑三省的兵力沿革,现根据我所掌握的资料,将三省兵力各个时期数据分别罗列(乾隆及乾隆以后年月):
  盛京:
  乾隆朝二十三年《大清会典》记载为19276人、嘉庆朝二十三年《大清会典》记载为18340人、咸丰末所著《皇朝兵制考略》记载为19862人、光绪四年《盛京典制备考》记载为18696人、光绪二十年《沈故》记载为15110人。
  吉林:
  乾隆朝二十三年《大清会典》记载为14392人、嘉庆朝二十三年《大清会典》记载为10279人、道光四年所著之《吉林外记》记载为10692人、咸丰末所著《皇朝兵制考略》记载为13267人。
  黑龙江:
  乾隆朝二十三年《大清会典》记载为8557人、嘉庆十五年之《黑龙江外记》记载为11394名、嘉庆朝二十三年《大清会典》记载为6742人、咸丰十年所著《黑龙江述略》记载为13831人、咸丰末所著《皇朝兵制考略》记载为11423人、民国二十一年《黑龙江志稿》记载为10300人(但此数据据称是抄自嘉庆《大清会典》,应该是抄写失误)。
  至于提问者所问这情况如何?究竟是什么情况?是经济情况?还是财政情况?还是军事情况?这要是全写下来,可是能写十几万到几十万字的,这个真是指向不明啊!我想从题义上看提问者应该问的是军事情况吧?那我且来简单说说。
  东北的军队与其他各省不同,是以八旗军为主。从东北三将军的布防分布来看,很明显有一种"重南轻北"的趋势,其兵员数量当属龙兴之地的盛京最多,吉林次之,黑龙江又次之。这从乾隆、嘉庆年间所编订的《大清会典》里就可以看出来,这两部会典显示(上有数据),乾隆年间吉林和黑龙江的兵力加起来仅略高于盛京。而嘉庆时期,盛京的兵力居然还比吉、黑两省多了1319名,这个格局在咸丰末年还是没有质的改变,很明显清廷对更靠近沙俄的吉林和黑龙江地区重视程度不够,而且三省兵力存在很大的不足,给东北的军事防御问题带来了巨大的隐患。
  由于东北的驻军颇有战斗力,其军事力量被清廷大为倚重,乾隆就曾说:"东三省人多精壮,能着军功",凡有战事必调东三省的军人参战,据《黑龙江志稿》统计,光是黑龙江军人从康熙三十五年征噶尔丹开始到光绪年间,前前后后共参战高达"六七十次,转战几达二十二省",可谓频繁。
  一方面,东北军人骁勇善战,他们为维护国内稳定和包围边疆安全方面功勋卓著。但另外一方面,长期在关内、西北、西南边疆的作战也给东北人力和军力带来了巨大的消耗,"详查被调官兵,大都效命疆场,其获生还者,十不得一",历次参战光是索伦兵总的损失就高达6万多人,这还没算上清初入关参战的人数,这个数据已经不可考了。
  在同治年间,东北军人的精壮兵员发生枯竭现象,吉林省"存营半数伤残,难以驱策",黑龙江"近年征调频仍,存营官兵不敷委用",大量得用军人长期在关内战死或伤残,对东北的边防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即便是清廷勉强补齐东三省之兵员,战斗力也大不如前,本来从兵员数量上来说,应付沙俄就已经不足,更何况兵员素质还很堪忧,后果可想而知。
  《黑龙江志稿·卷二十六》:自校猎之制不行,加以先后奉调出征者四十余次,大都亡于战阵,户口凋零,其凯旋回旗者,又侈然以功自矜,习于安逸。举纠桓精锐之士,悉变为疲软。
  以上就是我对这两个小问的回答,东三省兵员数量长期以来大概是3万多到4万多人,而东三省的兵员数量虽然大致与内地各省基本持平,但是要应付日益严重的北方危机还是不足,且有大量的关外军人在关内战场战死,无疑让东北的防务雪上加霜,更加御侮乏力。
  引用文献:《清世祖实录》、《清高宗实录》、康熙朝《大清会典》、乾隆朝《大清会典》、嘉庆朝《大清会典》、光绪朝《大清会典事例》、《皇清奏议》、《圣武记》、《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皇朝兵制考略》、《黑龙江志稿》、《黑龙江外记》、《吉林外记》、《盛京典制备考》、《沈故》、《鞑靼战纪》
  根据史料记载,清军入关时,满洲八旗四万余人,蒙古八旗一万五千人,汉军八旗三万余人,汉族降将孔有德等联军二万余人,各旗包衣、外藩 共计一万人左右,对外号称二十万,加上眷属、奴仆最多100万人。
  1644年清军入关时,东北地区的人口,估计在200万左右,因为目前没有详实的资料可查。努尔哈赤于1618年在今日辽宁抚顺市的新宾县建立后金政权,当时的领土面积为14.3万平方公里,到1626年时,国土面积达到20.5万平方公里,1644年入关时,后金一统东北地区,降伏西边蒙古察哈尔部和东边朝鲜,此时的国土面积已经达到190.03万平方公里,人口预计在250万左右。
  后金入关前兵制兵数向来是史界感兴趣的问题,但因为各种材料矛盾重重,互有冲突,加之各人又存在不同理解,所以确实很难彻底地,无争议地弄清楚。更何况对于业余爱好者来说,不懂满、蒙文字是无法弥补的缺憾。个人感觉现在大家所依赖的《满文老档》等汉译本实在存在着极大的问题,从无法弄清原版格式源流,乾隆朝重抄时漏抄和改写、任意加注,到今人汉译时不注明满文转写,译文本身又不能完美无缺,因此在很多问题上令读者一头雾水。校正、转写和翻译台湾已出版之40册《旧满洲档》原件影印本,已经成了学界急需完成的课题,可惜因为版权等问题至今未能令我等爱好者满意,实在是莫大遗憾。原文本身写成已久,自知存在一些问题,而回帖中也有少许补充。后来搜集各种资料,又形成许多想法。借此回复一并略谈。但因为清入关前兵数问题牵涉范围极广,若要详细追究势必要把每一场战役都一一剖析,我本来就不专研于此,最近之兴趣精力也不在这上面,不免力不从心,只能挑几个关键问题说一下,也不能一次写完,只是随想随写。为偷懒起见不专列参考,各种引用夹于行文中。方便起见,常见的史料也许会简写如下,文内不再加以注明:如明朝各朝实录简称《神录》、《熹录》、《长编》等。清各种实录称《满录》、《武录》、《高录》、《宗录》等。《满文老档》称《老档》。《旧满洲档》称《旧档》。《明朝档案总汇》称《明档》。《明清史料》称《史料》。《天聪五年八旗值月档》称《聪五年档》。《天聪九年档》/《汉译满文旧档》称《聪九年档》。《崇德三年满文档案选编》称《崇三年档》。《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称《内史院档》。《盛京满文逃人档》、《盛京满文清军战报》等称《逃人档》、《战报》等。《历代八旗杂档》称《杂档》。《天聪朝臣工奏议》称《天聪奏议》。《盛京刑部原档》称《刑部档》。《八旗通志初编》称《通志》。《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称《通谱》。《钦定大清会典事例》称《事例》。等等。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要说东北,不要说满洲。
  满洲是沙俄和日本侵略者的称呼,将中国的东北胡说成是满洲,目的是扶持伪满洲国分裂中国。实际上,东北并不是满族的地盘,以建州女真为例,他们直到明代才进入东北地区,之前都在远东晃悠。东北从几千年前,就是多民族混居的地方,甚至包括韩国人自称的祖先高句丽,也有大量的汉人。
  所以,把东北说成是满洲,也就是满族人的地盘是极为荒谬的说法。
  只要有良知的中国人,都应该成为东北。
  满清入关以后,在关外没有留多少军队,也没有留什么人。
  因为当时稍微有些本事的满族人,都不愿意留在关外苦寒之地受苦,想方设法入关享福。
  清朝初年,在满洲设置了盛京将军、吉林将军和黑龙江将军,满洲在管理方式、行政制度及土地占有形式方面有别于关内地区。
  当时关外满族人非常稀少,地广人稀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
  属于吉林将军管辖的宁古塔,就是今天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长汀镇古城村。
  今天牡丹江不算什么偏僻地方,但当年就是苦寒的流放地,根本没有人烟。
  被流放到这里的犯人,一路上经常走一天,都看不到一个人。方拱乾曾说:"人说黄泉路,若到了宁古塔,便有十个黄泉也不怕了!"
  就是因为这样,满清怕汉人进入东北后反客为主,将地盘全部占了,所以采取封禁措施,修建了柳条边,禁止汉族移民进入其腹地。
  但旗人却不愿意去东北。
  乾隆时期,由于人口大增,很多旗人家庭非常困难。因为旗人不是每个人都有国家补贴,有名额限制,没有补贴的又没有生活技能,很容易沦为赤贫。
  当时乾隆自以为是的想了个好办法,也就是送大片土地,送房屋,送农具和牲口,还给一笔安家费,让这些活不下去的旗人去东北种地。
  这在我们看来,简直就是天大的好事。
  然而,不到3年,去种地的旗人几乎全部逃了回来,人家宁可在家躺着受穷也不去吃这个苦。
  就具体人口来说,以吉林省为例,清初吉林省内民族主要为满族、蒙古族和锡伯族等,汉族也有少量定居,但人数很少,主要是之前别抓过去种地的奴隶。
  在清初,吉林全省人口总数竟然只有数万人,直到1711年清康熙五十年,人口才约9.9 万。这不到10万人,还不仅仅是满族,由此可以想象军队会有多少人。甚至直到清末鸦片战争时期的1850年,吉林人口才32.7万。
  清朝入关前,因为没有过具体的统计所以其实是难以计算,而且事实上这也跟本计算不了,因为明朝根本就没有实际上统治过那片土地,而在努儿哈赤统一各部落也没有统计过,还大多数是以部落联盟的形式存在,所以只能有一个大概的数据。
  按照金国当时大约有七八万的可战之兵来算,人口总共也就是五六十万而已(刨除掉老弱妇孺来看),七八万已经是出兵的极限了。
  估计了一个大概的总兵力以后,然后在统计出出兵关内的人数就可以得知清朝溜了多少人在大后方了。
  据史料记载,清军入关时,八旗出兵约四万余人,同行的蒙古八旗一万五千人,此外还有汉军八旗三万余人,以及投降的明军和奴仆军队(朝鲜人,汉人等),共计十余万,对外号称是20万大军。
  所以清朝留守的军队人数应该是在三万人左右,其实这是一个比较保险的数字。
  因为当时的清朝其实也是不太敢冒险的,因为吴三桂手里有三万的关宁铁骑(骑兵)可战之兵,此外还有李自成号称是百万的农民军,已经南明的百万大军。
  所以在面对汉人这么多的军队的时候,其实清朝也是不太敢放肆了,因此也没敢将全部兵力压下来,因为一旦失败将会是满族的灭顶之灾,而且也没有东山再起的资格了。
  因此大后方,留守了近三万的满洲八旗是一个还比较正常的数字,根本原因就是多尔衮赌不起。
  清军在吴三桂的引领下,八旗兵倾巢出动入关,剿灭李自成及南明政权,并迁都北京。关内美女如云,金帛如山,经济物质条件远远好于苦寒之地的东北,新旧满洲人及其家属们从龙入关,从盛京(沈阳)到京师(北京)浩浩荡荡迁徙的队伍走了几个月。
  留在满洲的兵力
  从清顺治亲政开始的几年,盛京疆域(满洲)即已荒无人烟了,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几乎所有满洲人都携家带口入山海关,去关内征战。在吴三桂引清军入关之前,皇太极时期就已多次绕道蒙古入关,进行劫掠,这次有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等人的带路,更是信心满满,所以倾巢而出。据史书记载,清军入关后,在盛京仅留下一支只有七百七十四人组成的满洲驻防军。除盛京外,在东北境内有十几个战略要地驻留满洲军队,锦州、宁远、凤凰、义州、新城、牛庄、岫岩、海州、盖州、鞍山,还有最北部的宁古塔,宁古塔是清朝政治犯和刑事犯的流放地。清朝入关后,在顺治朝留在满洲的兵力只有几千人。
  入关后的满洲
  清顺治时期曾鼓励关内汉人移民进入辽东、辽西地区发展农业生产。随着汉人在东北影响力的加强又非常忌惮汉人势力在东北作大,又断然制止关内汉人移民东北开拓,建立柳条边,禁止关内汉人及东部蒙古人进入东北,清朝在东北圈地建起了盛京围场,专供清朝皇帝来狩猎,不忘骑射之俗,从而使东北陷入孤立。清朝入关后,对宁古塔以北地区的控制力削弱,已经入侵到黑龙江流域的俄国人有机可乘,继续顺流而下,进入现今的吉林中部,严重威胁到清朝在东北的统治基础,康熙帝出兵击败俄国,保证了东部边疆的稳定。满洲人之所以竭尽全力保持自己的龙兴之地、神圣的故乡东北,首先是由于他们希望自己的大后方——东北,完全控制在自己的疆土,一旦满洲人在关内发生逆转事件时,能有地方退却。
  结语:清朝从东北倾巢出动的原因,是要入关成为中国的正统王朝,进行管理和统治,这是历经从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时期的长期准备,满洲人接受汉文化,入关后建立了大一统王朝。这不同于西北地区的游牧民族政权,匈奴、突厥、回纥,只是为了敲诈勒索,从中原地区榨取财富。由于清朝长时间对东北的禁封,使得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十分缓慢,人口稀少,既不移民实边,又不开发东北,造成了近代外东北的丢失。
  在明清时期,满洲是个民族名称,也是地理概念。
  天聪九年(1635年)十月十三日,皇太极发布改族名为满洲,这时的满洲就成为一个民族称呼。
  而正是从那时候起,满族人聚居的地方都叫满洲,但这并非是官方叫法。
  由此可见,满洲并不是日本人强加给中国的,也不是俄国人的专利名词。不过把满洲当做行政区域,确实是日本人搞得鬼,对此我们不予承认。
  只是在辛亥革命后,张作霖死后,那里才被中国政府称为为东北。
  但可以肯定的是,所谓的满洲只是东北一部分,我们说的东北是东三省,并不是单纯指的满洲。
  满洲的区域在清初的行政区划中叫辽阳、后来改叫奉天。
  满清入关以后,把重心放在了关内,全心全意要把大明和大顺政权消灭掉。正因为如此,它要全力以赴,把兵力几乎全部开到了关内。清军入关时的实力
  根据史料记载,清军入关时,满洲八旗的精锐骑兵四万余人,还有自己的忠实马仔——蒙古八旗一万五千人,认贼作父的汉军八旗三万余人,贪生怕死孔有德率领的"伪军"二万余人,各旗包衣、外藩 共计一万人左右,对外号称二十万,加上随军眷属、后勤人员和奴仆最多100万人。
  1644年清军入关时,东北地区的人口,据史料记载在200万左右,但没有准确数据。
  1618年后金政权建立后,当时的领土面积为仅有14.3万平方公里,但到了1644年,清兵入关时,东北地区已经被基本统一,国土面积已经达到190.03万平方公里,人口大概在250万左右。
  从总人口来看,大清几乎是倾巢出动,最多保留一些类似民兵和警察来维护治安。有人会问,大清在东北不留军队,不怕后院起火吗?
  不怕。
  因为大明在关外的军队全部被歼灭,剩下有可能危险后金安全的,只有朝鲜和蒙古。
  只有后方巩固了,大清军队才会没有后顾之忧,放手向关内进军。朝鲜会不会在后金军队入关后,对其构成威胁呢?
  公元1627年,天聪元年正月,后金军队在朝鲜人民喜气洋洋过春节的时候,出动3万大军挺近朝鲜,短短半个月的时间后金大军就占领了朝鲜全境,朝鲜国王逃之夭夭。
  1636年, 天聪十年四月,皇太极称帝, 建国号大清,改元为崇德十二月初二,皇太极亲统十万大军往征朝鲜, 兵锋直指朝京汉城。
  朝鲜国王被吓破胆,赶紧向大清乞降,言辞恳切:"小邦僻在海隅,惟事诗书,不习兵革,以弱服强,乃理之宜。 ……君臣父子,久处孤城,其窘亦甚矣。诚于此时,蒙大国翻然赦过,许其自新,则小邦君臣,铭镂感戴,而天下闻之,无不服大国之威信"
  就这样,朝鲜国王李倧举旗投降,改向后金俯首称臣、朝贡,成为清朝的附属国。
  两次战争,后金军队把朝鲜收拾得服服帖帖,借给他们一百个胆,也不敢在后金背后捅刀。这样一来,理论上能跟大清作对的,也只有蒙古人了。
  在17世纪初,蒙古武装是非常牛气的,蒙古最有实力的林丹汗自称自己是"四十万蒙古之主",根本就不把"水滨三万人之王 "的努尔哈赤放在眼里。
  努尔哈赤那时候的战略目标是跟大明死磕,对蒙古采取的是和亲、拉拢、分化的统战政策。
  从1603年开始,努尔哈赤先是娶科尔沁部的头领女儿为妃,然后又让自己的次子代善、五子莽古尔泰、四子皇太极、十子德格雷先后娶了蒙古各部落首领的公主和妹妹为妻。
  经过频繁联姻,不仅把蒙古人玩的兴高采烈,还把蒙古头领们玩的眉开眼笑。
  努尔哈赤还嫌不保险,在公元1615年,又纳科尔沁孔果尔台吉女为妃。
  公元1622年,努尔哈赤占领了明军重镇广宁,在三年后迁都沈阳,明朝在辽东的军队基本被肃清。
  这时候努尔哈赤腾出手来,开始收拾林丹汗,再次对蒙古各部落采取武力威胁、金钱诱惑,挑拨离间等手段,蒙古各部落纷纷投奔大清。
  与此同时,努尔哈赤亲自指挥,八路大军向负隅顽抗的巴林部进攻。
  1626年秋天,努尔哈赤去世,皇太极接班后加快了对蒙古的征服步伐。
  在皇太极的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下,蒙古各部纷纷归降,皇太极兵分三路穷追猛打林丹汗,林丹汗吓得屁滚尿流,逃命去了。
  后金大军到达呼和浩特后,林丹汗在成吉思汗陵前举行庄严的仪式,宣称自己为全蒙古的"林丹巴图鲁汗"。1634年,林丹汗在羞愤交加中离开,蒙古从此换了主人,进入皇太极时代。
  1636年三月,漠南蒙古十六部49个大小领主齐聚沈阳,尊称皇太极为汗。
  大顺和大明的总兵力有多少?
  据史料记载,明朝的江淮四镇有兵力40万,其它八镇12万,北京附近兵力6万,再加上江北武昌沿江大概得35万部队,大明军队总兵力呢应该至少在60万左右。
  一片石之战时,参战大顺军队总兵力号称百万人,这里面估计有夸大的成分,但李自成在河南陕西等已经控制的地区的兵力,总共不会少于100万,不然不可能势如破竹夺取大明政权,早就大明军队包饺子了。
  综上所述,大明和大顺的军队合起来不低于150万,清军不倾巢出动是不敢入关的。
  因此,清军入关时,能带的人马都带过来了。
  但东北是后金的发祥地,首都还在那,不可能唱空城计,治安部队还是要有的,一万人左右就足够了。
  清军入关除了不能走的老弱病残外,基本上能走的都跟着入关了,关外冰天雪天气候奇冷,值此千载难逢之际有谁还会愿意留守,事实上,也不需要留守,明朝守军吴三桂与清军合二为一,大顺李自成只顾尽快逃命回关内,因而关外没有后顾之忧无需留守,
  八旗起码留了三旗在关外,你问这个干啥啊?
  盛京、吉林、黑龙江,位于山海关外的白山黑水之间,是满洲的发祥之地,祖陵也在这里,对清朝统治者有特殊的意义,所以清廷在入关后,仍重视对这里的管理,不但把盛京设为陪都,还置了3位将军,军政一把抓,但是别看职位高配,地盘广阔,可人烟稀少,驻扎的部队没有想象的那么多,本来满洲八旗兵合起来就几十万,有一半进了京,剩下的分到全国,也没多少,一个将军平时标配也就两三千人,想当年雍正要打准噶尔,找黑龙江要兵,黑龙江将军傅尔丹积蓄了几年才筹够一万黑龙江八旗送上前线,有人要问了,那绿营兵呢,清朝不是还有绿营兵么,不好意思,在东北没有绿营兵。
  图为清朝疆域。
  盛京将军,正一品,乾隆天下太平后改为从一品,驻奉天城,所辖驻防八旗官兵分布于盛京、兴京、凤凰、辽阳、开原、义州、金城、复州、岫岩、牛庄、广宁、盖州、锦州、熊岳、海龙城等。顺治时全国的驻防八旗不到两万人,直到雍正以后才稳定在十万人,再分十几个将军,各辖不到一万人,而满洲的驻防情况更真实,顺治时盛京驻八旗兵720名,外带28名铁匠,《八旗通志》记载康熙时盛京的八旗驻防兵丁6800人,乾隆末期7200人。
  图为盛京将军增海墓碑。
  图为吉林将军衙署大堂旧照。
  吉林将军,正一品,乾隆天下太平后改为从一品,驻乌拉城,所辖驻防八旗官兵分布于吉林、宁古塔、三姓、伯都纳、阿拉楚喀、伊通、珲春、拉林、额木赫索罗、双城堡、富克锦、五常堡、赫尔苏边门、打牲乌拉等。吉林将军在顺治时驻防八旗兵丁430名,到康熙时有5400人,乾隆时8200人。
  萨布素,黑龙江将军,雅克萨之战的清军指挥官。
  黑龙江将军,正一品,乾隆天下太平后改为从一品,驻齐齐哈尔,所辖驻防八旗官兵分布于齐齐哈尔、黑龙江、墨尔根、打牲处、呼兰、呼伦贝尔、巴彥苏苏、布特哈城等。《八旗兵额简述》康熙早期,黑龙江驻防八旗600人,后期增到3000人,乾隆时8500人。

诸葛亮54岁病逝于五丈原,他究竟得了什么病?现代医学如何解释?以天下为己任,考虑顶层设计之事资本小任务重,逆大势勉力而为不得不殚精竭虑。识人有差,人不足用不得不事必躬亲。强词夺理(骂死王朗)。谨小慎微(取悦关羽)。心胸狭隘(压制魏延送司马懿妇气势磅礴的大战风云画卷来源中国经济网解放天津时的老照片。资料图片辽沈战役全景图(局部)。本报记者孙潜彤摄一点英雄气,四顾浩无边。逆时而上70多年前,在中华大地上一代伟人毛泽东和中央军委指挥人民解放军同国吕后的父亲为什么要将女儿嫁给刘邦?刘邦的家族是地方豪强吗?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来看看吕后的父亲吕太公为什么来到沛县,这有助于我们理解他为什么会把女儿嫁给刘邦。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史记高祖本纪吕太公是单父人,因为被仇家位于甘肃青海交界处的山丹军马场有什么特点?本人曾经在这里生活过四年,那里的山山水水记忆犹新大马营王家庄大黄山胭脂山种马队窟窿峡一二三四分场历历在目,每次军马从牧场回来或者出去放牧,那万马奔腾的场面惊心动魄。那时候草原一望无秦三世子婴的身份成谜,他跟秦始皇扶苏成蟜都是什么关系呢?按照历史记载,子婴应是秦始皇弟弟,扶苏的堂叔!这是史记卷八十七,李斯传第二十七高自知天弗与,群臣弗许,乃召始皇弟,授之玺,子婴即位,虽之,乃称疾不所事,与宦者韩谈及其子谋杀高。史记死刑犯执行枪决前,哪个瞬间,最容易让一直坚强的犯人彻底崩溃?死刑犯执行枪决前,因为一句话,让一直以铁石心肠心狠手辣的犯人瞬间崩溃,眼泪夺眶而出,跪地磕头,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那时候是2004年的时候,在四川的某看守所里面,国庆节时候,一大早13年前,那个制造超级病毒熊猫烧香的天才,最后结局怎样吴王夫差在初登大宝之时,文治武功,大败越国,甚至连勾践也被他所俘,然而后来却贪图享乐,沉迷女色,最终导致吴国被越王勾践灭掉,落得自缢的下场。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朱棣油炸铁铉,将景清剥皮,这是真实历史还是后人黑他?得国不正当然会留下诟病,朱棣是明朝仅次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圣君明主,永乐时期是将洪武之治的胜利成果推向了巅峰,随后的仁宣之治也只能算是永乐盛世的余晖。所以大明王朝除太祖以外,朱棣绝对当年湖北56岁盲人在山沟称帝,强纳55名后妃,10年后被捕入狱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在我国数千年的封建帝制中,皇帝一直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天下所有的一切皆归皇帝所有,因此上至王孙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对皇权有着难以言说的日本有700万军队,裕仁天皇执意投降,御前会议他说了这三点1945年8月15日,日本仁裕天皇在广播中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愿意接受无条件投降。其实第一个接受日本投降的不是何应钦,而是徐永昌将军,日本有700万军队,裕仁天皇却执意投降,御前会60年代,日本人想用一斤大米换我国一斤砂,周总理为何一口回绝?在上世纪60年代末,曾出了这么一档子事,当时日本最大的矿业公司三井物产,向我国工业部提出用一斤大米换一斤沙子的建议。说实话,在那个年代,我国的粮食并不充足,三井物产这个提议无疑是雪
哪个历史人物让你读了他的故事以后,发奋读书,立志做大事?毛泽东的读书誓言40岁前学遍中国学问40岁后吸收西学精华。青年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的前两年,他花了很多时间用在读古文和中国古典经史子集上面。这同他那时候崇拜的偶像康有为梁启超和中国历史上有什么著名的骗子和骗术?有四个大骗纸。其一是唐僧,屁本事没有却冒充师父骗了仨徒弟,还冒充御帝哥哥把女王陛下骗得七荤八素不要不要的其二是宋江,顶着及时雨的金字招牌到处招摇撞骗,把兄弟们骗得一愣一愣的明明是杀炮击金门美国不愿卷入战争,毛泽东试其底线,把金门留给蒋介石1958年8月23日,时任台湾国防部长的俞大维奉蒋介石的命令来到金门岛进行视察,此时的金门岛上共有国民党的8万守军。这一天,俞大维的兴致很高,他跟陪同他一起前来的美国军事顾问殷格索甲午战争,如果清军击败日本,局势会如何?回首百年,1895年甲午战争,是中华民族不断抗争,不愿向列强低头的斗争最高点,对手又是实力接近的恶邻日本,这是一场事关中华民族存亡事关国家命运走向的一战。可是终究我们还是败了,虽有谁才是正义?不懂中东战争,无以谈论巴以冲突(简明易懂版)旧约圣经中记载,上帝赐给亚伯拉罕一块土地作为自己和后代的家园。那时的亚伯拉罕不会想到,之后的几千年里,他的子孙会在这片土地上不停地互相残杀,争夺这片应许之地(迦南)的归属权。他与第晚清老照片官宦之家迎来新婚大喜,60岁老将身穿铠甲威风凛凛中国近代史与贫穷落后内忧外患相伴随,给人很沉重的感觉。即便如此,我们也应该不断回望来时的路,以便立足当下,努力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小编整理了一组晚清老照片,我们共同认识被定格的历史抗美援朝时志愿军27个军85个师,师长都是谁,他们战绩如何?本篇为志愿军27个军85个师系列之十四。本文介绍的是46军和47军6个师。历时2年9个多月的抗美援朝战争,志愿军前后共有27个军85个师赴朝作战。正是他们的浴血奋战,使新中国赢得了周恩来用3杯酒换3亿斤粮食,曾因2次醉酒,而向毛泽东做检讨说起红军中最爱喝酒的人物,很多人的第一个能想到的肯定是嗜酒如命的许世友将军。许世友将军的一生酷爱喝酒,尤其钟爱茅台。以至于后来自己的工资中有相当一部分都会拿来买酒。直到最后,许世友汉武帝最宠爱的皇后李夫人,为何被称史上最聪明的女子?一个女人死后能让皇帝夜夜梦到,说明这个女人魅力无比。能做到死后让皇帝魂牵梦绕的不是别人,正是汉武帝的妃子李夫人。历史记载,李夫人死后,汉武帝在甘泉宫总是恍恍惚惚看到李夫人向他款款走生同衾,死同穴,银行家胡治藩与京剧名伶金素雯的生死恋情一个银行家爱上了一个京剧名伶,这本是一段人间佳话,可是他们的结合却饱受争议,下场凄惨。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只有一个,这个银行家有家室,他为了娶心爱的女人,逼迫原配妻子离婚,从而导致了张飞的副将都有谁,他们的武艺如何?简单说都是名将蜀国的张飞武艺高强,也是三国中的超级武将,战功赫赫。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都有谁做过张飞的副将?他们武艺如何?第一任副将雷铜在刘备入川作战中,谋士庞统战死,所以诸葛亮与张飞,赵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