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司马懿发生政变时,身边只有三千人马,为何能成功?

  司马懿虽然手上只有三千人马,但他这三千人马,并不是用来对付曹魏的几十万大军,而是只针对曹爽及其党羽。
  再加上当时司马懿手里还有几张很厉害的牌,曹爽最关键的时候又掉了链子,所以才能政变成功。
  要说司马家发动政变这件事,其实还得从很多年以前说起。
  很多年以前,当曹操还在的时候,司马懿其实只是一个小官,而且是一个很纯粹的文官,和军队没有任何关系。不过,司马懿眼光比较好,一眼就看中了曹丕。在曹丕和其他几个兄弟为了世子位争得火热的时候,司马懿就加入了曹丕的阵营,并且帮助曹丕夺嫡。
  后来,曹操挂了以后,曹丕成功上位。司马懿因为辅佐之功,自然就开始被越发的重用,进入了曹魏的高层决策圈。而且因为曹丕的信任,司马懿开始逐渐接触军队。
  不过,此时的司马懿,前面还有一大堆人。不说那些姓曹的和姓夏侯的,就是那些当年曾一起跟着曹操打天下的人,很多都还在世。所以司马懿那时在曹魏的高层决策圈里,只能算是个弟弟。
  但是,曹丕在位期间,司马懿做了两件事,让自己渐渐脱颖而出。
  一件是跟随一个叫陈群的人,一起建立了一套叫‘九品中正制’的选官体制。这个体制的出现,对后来好几百年的历史,都有很大影响。而这套体制出现以后,对士族的好处是很大的。所以,司马懿作为建立这套体制的人之一,自然就慢慢成为了曹魏的士族领袖。
  另一件事,就是好好锻炼身体,努力让自己活得更长一些。
  历史证明,谁活得更长,谁就更有话语权;谁活到最后,谁就是艺术家。
  司马懿完美地实践了这个道理。
  过了几年之后,曹丕要挂了。曹丕临走之前,觉得自己儿子之前没怎么管过朝政,所以决定帮他找几个助手,帮忙治理国家。最后,曹丕选了四个人,分别是:曹休、曹真、陈群、司马懿。在这四人当中,司马懿排在最后。
  曹丕挂了之后,他的儿子曹叡上位,司马懿就这样熬到了曹家的第三代人。
  曹叡在位期间,当年和曹操一起打天下的那群人,开始渐渐死绝。就连比曹操年轻一代的那些人,比如曹休、曹真等,都开始渐渐凋零。而当时南边的吴国和蜀国又不大安分,尤其是蜀国,诸葛亮的几次北伐,就发生在这期间。
  所以没办法,曹叡这时候只能在羊群里找骆驼,找到了勉强还有点带兵经验的司马懿,让司马懿去和诸葛亮交战。虽然在《三国演义》当中,司马懿屡次败在诸葛亮手下,好像差了十万八千里。但其实正史上的司马懿,其实军事才能真的很厉害。
  至少,能够挡住诸葛亮,让诸葛亮几次北伐无功而返,这就很厉害了。
  在和诸葛亮的交战过程中,司马懿的声名,也越来越盛,渐渐成为魏国真正举足轻重的大佬。
  就这样,又是十年时光,匆匆而过。在这十年里,司马懿熬死了诸葛亮,成为最后的胜利者。而且,司马懿还跑赢了比他小一辈的曹叡。此时的曹叡,也继承了自己老爹不长寿的基因,身体越来越不行了。
  这时的曹叡,对司马懿可以说是既依仗,又忌惮。
  估计当时的曹叡,心里只有一个问题:这老家伙怎么还不死?
  此时的司马懿,已经快60岁了,这在三国那会儿已经算是很长寿了。最关键的是,曹叡看到司马懿以后,发现司马懿的身体居然比自己还好。
  为了耗死司马懿,曹叡还曾让司马懿率军,远征辽东的公孙渊。所谓辽东,就是今天的东北地区。三国那会儿,可没有什么飞机、火车,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马。想要去远道去一趟辽东的话,就算年轻人都得丢半条命,何况司马懿这个已经快六十的人了?曹叡希望,最好的结果,就是司马懿能扫平辽东,然后自己也死在那边,这样自己就没有后顾之忧了。
  但可惜的是,一年之后,司马懿确实是彻底扫平了辽东,同时司马懿自己也安然无恙地回来了。反倒是曹叡,已经命不久矣。
  最要命的是,曹叡本身没儿子,后来只能从曹家其他兄弟那边,过继两个来做自己的孩子。但这两个孩子,当时年纪都还很小。如果留下一个老谋深算的司马懿,曹叡实在很担心,未来他们压制不住司马懿。
  此时的曹叡,很想把司马懿一起带走。可是司马懿此时已经是魏国士族的最高领袖,没有合适的理由,就算是曹叡也不能杀他。所以最终,曹叡想了另外一个办法。
  既然带不走你,我不用你,把你边缘化总行了吧?
  所以曹叡临死之前,首先制定出一份托孤名单,上面一共五人,全都是曹家的亲戚。曹叡觉得,我留下的辅政之人,全都是曹家自己人,未来总会安全一点了吧?但可惜的是,这时候曹叡身边有两个宠臣,因为和这个名单上面的几个人,都有仇。出于自己的安全考虑,这两个宠臣开始玩了命地诋毁这几个人。曹叡也是命不久矣,思维有点混乱,所以就动摇了。
  既然这几个人不行,那还能找谁托孤辅政啊?
  此时的曹叡,已经没有更多的选择了。只能从先前那个名单里面,挑了唯一一个没有被诋毁的曹爽,然后再加一个身为士族领袖的司马懿。在曹叡看来,这两个人一个代表宗室,一个代表士族,相互制衡的话,倒也能形成一个平衡,保证魏国朝堂不出乱子。
  做完这些之后,曹叡撒手人寰,先前过继来的养子曹芳即位,由曹爽和司马懿共同辅政。
  魏国由此进入了二元制时代,司马懿终于熬到了曹家的第四代人。
  曹芳登基的时候,才只有八岁而已,自然不可能处理好朝政。所以当时魏国的大权,就全都落入了曹爽和司马懿的手里。古语有云:一山不容二虎。当朝堂上只有两大巨头的时候,这两大巨头是绝对不可能和平相处的。不管出于什么目的,都肯定要分个你死我活。
  就这样,司马懿和曹爽的斗争开始了。
  在这场斗争当中,首先出招的是曹爽。曹爽主动上奏,请求将司马懿升为太傅,废掉司马懿的军权。然后对那些追随司马懿的人,也大多选择了明升暗降的法子。渐渐地,司马懿就被逐渐架空,成了一尊泥菩萨。
  在这个过程中,司马懿并没有出招,只是冷眼旁观。
  客观来说,此时的司马懿,如果想要和曹爽斗的话,其实有很大的优势。毕竟司马懿是四朝老臣,声望极大,谋略更不是曹爽这种后辈能比得了的。但是司马懿还是选择了隐忍,选择什么都不做。
  司马懿之所以会这样选择,主要原因其实有三个。
  首先,两人分别代表了魏国的宗室集团和士族集团。如果司马懿和曹爽争斗的话,就不单单是两人的争斗,而是两大集团的争斗,魏国必然内乱,这是司马懿绝对不想看到的。
  其次,曹爽是宗室成员。就算斗倒了曹爽,宗室肯定还会有其他人站出来,而且说不定比曹爽更难对付。毕竟,此时的司马懿,还没有力量去斗倒整个士族集团。而且,只要司马懿斗倒了曹爽,势必会引来整个宗室集团的反感。未来曹芳长大以后,出于自身稳固地位的考虑,一定会彻底除掉司马家。
  第三,司马懿是真正的老谋深算,知道‘先胖不算胖,后胖压倒炕’的道理。虽说曹爽看起来很凶猛,但在司马懿看来,弱点其实很多。比如人性方面,曹爽好大喜功,这是他无法避免的缺点。
  与其与之相争,不如让其自取灭亡。
  于是,司马懿开始主动退让,甚至开始在家装病,等待那个一击致命的机会。
  果不其然,后来的事情发展,果然如同司马懿预料的一样。
  曹爽大权独揽后,开始在朝野上下肆意安插亲信。他的这种做法,其实已经威胁到了皇帝曹芳的地位,犯了大忌。
  除此之外,曹爽还犯了两个重大的错误。
  首先,曹爽刚刚大权独揽的时候,为了树立威信,决定发动对外的战争。客观来说,曹爽这个方向确实没错,如果能够取得对外战争的胜利,曹爽确实可以涨一波声名,对自己掌握权力很有帮助。
  但问题就在于,曹爽忘了自己有多大本事。
  吴国和蜀国,真的是那么好打的?
  果不其然,曹爽对蜀国发动战争,结果大败而回。对吴国发动战争,一样损兵折将。这两次战事,非但没有对他起到什么帮助,反倒是让大家看清了他的实力,觉得他的能力未必能够胜任辅臣的位置。
  如果说,这个错误,还只是因为曹爽能力不足的话。那第二个错误,就纯粹是因为曹爽的人性缺点了。
  在司马懿托病回家之后,曹爽大权独揽,性情开始逐渐变得骄纵跋扈。排除异己、索贿敛财、生活奢靡,在生活上开始渐渐逾越礼制,和皇帝等同。甚至直接进入皇帝的私库,去取皇帝私人的宝贝。
  这些事情,如果只是单独一件的话,以曹爽的地位来说,倒也不算什么。但这些小事加在一起的话,问题可就大了。
  曹爽你想干嘛?
  篡位吗?
  正是因为这两件事,曹爽在不知不觉中,开始失去了很多人的支持。就连原本应该最支持他的曹家宗室,都开始渐渐动摇。至于普通士族,更是早已对其离心离德。
  这样的曹爽,虽然仍是大权在握,但已经是一个空架子,再没什么可怕的了。
  司马懿深知这一点。
  自从居家托病以来,司马懿其实一直都在等一个机会。等曹家宗室允许他除掉曹爽,但是又不会因此报复他的机会。斗倒曹爽,但是日后司马家又被清算,这样的结局,不是司马懿想要的。司马懿想要的,是斗倒了曹爽之后,那些宗室依然可以允许他掌权。所以长久以来,司马懿面对曹爽的责难,只是被动挨打,明面上从未出招。
  但同时,暗地里司马懿则蓄养了三千名死士,为将来可能到来的机会做准备。
  公元249年,正月初六,司马懿终于等来了这个机会。
  这一日,曹爽及麾下心腹,带着曹芳去城外的高平陵,祭拜魏明帝曹叡。司马懿趁着曹爽及其党羽离开洛阳之际,在城内暴起发难,迅速控制了洛阳城内的城门、武器库、皇宫等几个要害地方。
  此时的洛阳,虽然是魏国的国都,但因为曹爽带着皇帝去祭陵的缘故,城内精锐被带走了大半,正是空虚的时候。再加上曹爽出城的时候,将几个核心人物都带出了城。所以当司马懿发动政变的时候,城内根本没有人能够站出来,指挥城中军队进行抵抗。
  司马懿几乎是兵不血刃,以极小的代价,就控制了整个洛阳城。
  当然,就算成功占领了洛阳城,司马懿此时胜算依然极小。因为此时魏国的军权,都掌握在曹爽手里。曹爽一声令下,完全可以调来几十万大军,围攻洛阳。以司马懿手上这三千死士,自然守不住洛阳城。更要命的是,曹爽此时可是和皇帝曹芳呆在一起的。只要曹爽逼曹芳下令,将司马懿的身份变成叛贼,司马懿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翻盘的。
  但是,司马懿接下来先后打出了几张牌,彻底扭转了局面。
  首先,司马懿进宫去见太后,告诉太后自己并无反意,只是想要罢黜曹爽。经过一番解释后,司马懿终于赢得了太后的信任,得到了太后的懿旨。如此一来,司马懿在大义上就可以和曹爽分庭抗礼,不会因为曹爽挟持皇帝,就被一句话打成了反贼。
  然后,司马懿开始玩起了心理战。一方面,司马懿挟持曹爽在洛阳城内的家眷,已经曹爽麾下重要党羽的家眷。曹爽是外出祭祖,自然不可能带家眷一同出行,这就给了司马懿机会。另一方面,司马懿态度诚恳,告诉曹爽,只要他放弃权力,将权力归还于皇帝。回到洛阳以后,既往不咎,还能过富家翁的生活。
  面对司马懿开出的条件,曹爽动摇了。
  曹爽本就是一个顶尖的官二代,没有像他的父辈那样,追随曹操在战火当中建国。这样的曹爽,心不够狠,很难放弃家眷,专心追求所谓的权力。而且最重要的是,直到这时,司马懿的所作所为,都像是一个大大的忠臣。完全是一心为国,而非为了一己私利。如此一来,绝大多数的士族和宗室,都会选择站到司马懿那边。
  这个时候,如果曹爽选择挟持皇帝,直接将司马懿当做叛臣,然后调动兵马直接围攻洛阳,说不定还有一丝胜算。但曹爽的性格,注定他无法完全忽视自己的家眷,不可能做出这样的选择。
  所以最终,曹爽选择了投降。
  曹爽投降之后,司马懿瞬间变脸,以谋反罪将曹爽党羽全部杀尽,自己独掌曹魏大权。
  此时的曹魏宗室,虽然反感司马懿对曹爽的赶尽杀绝。但因为曹爽之前太过跋扈,加之司马懿此时占据了大义,所以也就没人起来反抗司马懿。而在接下来的两年里,司马懿大权独揽,开始逐渐清洗掉那些效忠曹家的人,逐渐换上了司马家的人手。
  就这样,当年曹操辛辛苦苦打下来的魏国,终于改换门庭,变成了司马家的囊中之物。
  纵观整个过程,我们不难发现:司马懿能够仅靠三千死士,便成功政变,原因其实十分复杂。司马懿当时取得了绝大多数士族的支持,而曹爽则因为自大,失去了宗族势力的支持。与此同时,司马懿当时所表现出来的状态,也是妥妥的大忠臣形象,没谁想过他是真的想要自己造反。再加上曹爽性情不够刚强,这才给了司马懿可趁之机,一举掌握了大权。
  尽管曹爽兄弟与天子一起外出,但司马懿毕竟只有三千死士,他们在洛阳城内的力量依然远远不及曹爽。
  司马懿最终能成功政变,在于他精准的手法!
  群龙无首的禁军
  自从曹爽掌权后,以曹羲为中领军、曹训为武卫将军,控制了禁军!
  这三兄弟,哪怕一个人在洛阳,都能轻松摆平司马懿那丁点人马的。
  可惜,曹爽十分关心兄弟的身心健康,也一并带着出去休闲了。
  桓范曾经劝阻道:你们兄弟都出去了,禁军无人统领,一旦有人封锁城门,你们回得来马?
  曹爽不听。不过,桓范道出了这个致命伤:禁军无人统领。
  既然无人统领,那么,曹爽兵虽多,就只能"各扫门前雪"了!
  这,就是司马懿一直苦苦等待的机会!洛阳的穴位
  双方实力实在太悬殊了!要想控制局势,司马懿必须"点穴"!
  司马懿找到了两个穴位。
  第一个穴位:武库。
  一旦控制武库,曹爽未执勤的禁军,就得不到武器,他们干预政变的能力将大大减弱!
  司马懿点住这个穴位,就点住了大多数曹爽军的定身穴:动弹不得。
  第二个穴位:司马门。
  司马懿控制了司马门,就能短暂地控制宫城。而只要短暂地控制司马门,他们就能找到他们最有实力的盟友:郭太后!虽然郭太后被曹爽压制,已经迁到永宁宫,但毕竟是太后。在天子不在的情况下,她的话,具有最高效力!
  这就够了!有了太后的话,司马懿就可以迅速控制禁军!曹爽府的应对说明:司马懿或已提前安插内应
  想法是好的,要执行到位,还需要极强的微操!
  政变一开始,司马懿就遇到了危险。
  去武库,必须经过曹爽府邸!
  几千人浩浩荡荡路过,曹爽府的人当然知道,他们不是去买菜的!于是,"人逼车住",曹爽府的人堵住了司马懿。曹爽的妻子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急忙召集府中守卫,"主公不在家,出现了兵变,怎么办?"
  曹爽的守督答:"夫人不要担忧",走上门楼,张弓搭箭,瞄准司马懿!
  孙谦拉住了守督:"天下事,未可知也"!
  就在曹爽军犹豫的当口,司马懿迅速摆脱纠缠,进入了武库!
  曹爽府邸中的情况,很说明问题:
  1、曹爽夫人在内,曹爽府邸所有人都意识到了司马懿政变,但因曹爽等不在,曹爽那庞大的禁军力量,只有府邸之兵可以仰仗;
  2、曹爽帐下督从容应对,可见,即使是府邸卫士,也有一战之力,对司马懿的行动,甚至个人安全构成了威胁;
  3、孙谦居然在这个当口说"天下事未可知也",这是对曹爽的公然背叛!如果不是他在曹爽府中已有一定实力和相应准备,他怎么敢说出这样的话呢?
  显然,面对司马懿隐秘、突然的行动,曹爽集团群龙无首,不知所措!而司马懿,很可能已经提前把"统战工作"做到了曹爽府邸!
  司马门
  连曹爽府邸中人对于"坚决抵抗"都如此犹豫,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
  司马门,控制宫城内外联系,有众多兵力,司马懿要想控制,也不容易。
  司马懿令长子司马师与弟弟司马孚前往夺门。
  微妙处:1、司马懿与曹爽一样,被先帝赋予"都督中外军事"之权。尽管实权被剥夺,但名义上他依然有这个权限。当他突然来夺时,群龙无首的守门将士对于抵抗与否,是不可能不犹豫的;
  2、司马师是中护军,主管武官选举。曹羲不在,这些部队的行动,主要取决各武官了!司马师在其中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影响力!3、蒋济,曾经在禁军中十余年,做过中护军、领军将军等职,此时虽已迁太尉闲职,但他在禁军中的影响力是可以想见的。
  群龙无首之时,"天下事未可知"之时,影响力,这个微妙的东西往往能起到主导作用!
  司马师镇静内外,置阵深整,顺利地夺取了司马门的控制权。
  获取郭太后的支持
  掌握了司马门和武库,司马懿获得了短暂的"控制窗口"。
  如果这个窗口不把握好,依然可能被外面的曹爽军碾成粉磨!
  司马懿,找到了郭太后。
  郭太后,此时,也遭到了曹爽的压制,被迁徙到了永宁宫,对曹爽十分不满!
  天子若在,太后就是个深居幽宫的"过气者",天子不在,太后就是最高权威!
  司马懿获得郭太后支持后,尚书令司马孚、太尉蒋济,以其名义发布命令,控制局势!
  司徒高柔,行大将军事,占据曹爽营;太仆王观,行中领军,占据曹羲营。
  形势逆转!
  曹爽之降
  如果只看表面,此时的曹爽,依然是比司马懿强的。
  曹爽手里的天子,毕竟是至高无上的,他的话,比太后靠谱!
  关中军区的夏侯玄,是自己人;镇南将军毋丘俭、镇东将军诸葛诞,也都是拥曹派。
  曹爽自己不降,未必没有一战之力。
  可是,司马懿看穿了曹爽:外强中干,性格懦弱。在许诺只夺兵权,保其富贵后,曹爽投降了。
  当初,曹睿也是看出曹爽懦弱,犹豫再三,可惜曹爽依然被孙资、刘放说服,选出曹爽来为曹家代表人。
  一念之差,魏国权柄尽归司马家了!
  精准
  司马懿之所以能以微弱力量,一句翻盘,在于他致命的精准。
  洛阳城虽大,但紧要处就只有武库和司马门。
  司马懿精准地选择了目标,集中力量夺取两处紧要,获取政变的合法性。
  随后,面对与曹爽的对峙,又精准地把目标选在了曹爽本人身上,利用曹爽性格的懦弱,彻底解决战斗!
  高手,往往能从纷繁复杂的表象中找到关键点。
  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就是一击必杀!
  对于司马懿成功发起高平陵政变,我觉得其成功的原因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其一是司马懿善于谋略攻心。在政变之前,他假装称病使曹爽放松了警惕。在政变过程中也不断攻心,拉拢战队。其二是,司马懿 在政变之前做的缜密部署,这里就有司马师培养的三千死士。其三,就是曹爽用人失察,同时缺乏果断,让司马懿得以政变成功。 接下来,我将具体阐释一下这三个方面:
  司马懿称病迷惑曹爽,攻心为上
  在正始八年也就是公元247年,曹爽开始专政,这个时候司马懿就以患病为由,不参与朝政了。曹爽对司马懿的称病心存怀疑,于是派河南尹李胜以辞行为由,去司马府一探虚实。司马懿看出来李胜的来意,于是在他面前上演了一处好戏:喝粥的时候,哩哩啦啦,表现出一副生活不能自理的样子。还故意弄错荆州和并州,他语义错乱,指南为北的样子,让李胜对司马懿患病深信不疑,于是回去像曹爽汇报了司马懿重病的情况。这下曹爽也就彻底对司马懿放松了警惕。
  这样司马懿才可以暗中为自己的政变计划做部署。就在正始十年正月初六,少帝曹芳出城拜渴高平陵,也就是明帝曹睿墓的时候。司马懿发动了政变,打了曹爽一个措手不及。他们谁也没想到,之前那个瘫在床上半身不遂、语义模糊的司马懿居然是装病的。
  而就在发起政变的同时,司马懿还继续攻心。他派去了侍中许允、尚书陈泰去劝说曹爽放弃兵权。司马懿深知曹爽的性格,知道他其实贪生怕死,但是又贪图富贵享乐。于是在派人带去的信中告诉曹爽,自己并不想上海曹爽兄弟,言辞非常的亲切。这样的攻心计直中曹爽的软肋。
  司马懿周密筹划,给予致命一击
  我们都知道,司马懿在发动高平陵政变时,不可忽视他的三千死士。我们都知道,在司马懿佯装称病之前,一直带兵打仗,培植了不少忠心于他的人。在司马懿称病的过程中,他的长子司马师就在秘密地培养和锻炼这三千死士。在平时的训练中,这三千人化整为零,但在关键时刻又可以拧成一股绳。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军师联盟》在第二部的最后,就有司马懿带领三千死士勇闯武库的镜头。在他们发动政变之前,司马懿身着红色寿衣,在这一群人中,没有个人的目的和利益,全部忠心于司马懿的调遣,甘心为其献身。 此外,为了确保政变的顺利,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郭太后。在政变发动时,太后下诏废黜曹氏兄弟对司马懿的政变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曹爽性格软肋,无勇无谋
  其实,司马懿在发动政变时也没有万全的把握。虽然有三千死士,但是毕竟人数非常悬殊。另外,虽然有郭太后的诏书,但是早在曹丕的时候就已经确立太后不得干政的制度,至于太后的诏书到底能起到多少作用也是个未知数。虽然司马懿周密筹划,但是不得不说,曹爽是一个最大的变数。也正是他的性格软肋、无勇无谋顺利地成全了司马懿。
  在司马懿发动政变的时候,许多曹爽身边的亲信都不敢贸然行动,还有的人已经被司马懿吓到方寸大乱。但是唯有一个人却非常冷静地应对司马懿的政变。他就是大司农桓范,他赶紧出城,快马加鞭地赶去给曹爽报信。见到曹爽后,桓范劝他赶紧护送这皇帝去许昌,同时以皇帝的名义讨伐逆贼司马懿。其实这是一个比较正确的决策,但是曹爽却犹豫不决,迟迟不肯行动。而在曹爽犹豫的同时,司马懿的攻心计却来了。这成为了击溃曹爽的重要一击,于是任凭桓范怎么劝谏,最终曹爽还是选择了放弃兵权,向司马懿投降。这也使得司马懿最终得以政变成功。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能够取得成功,并不仅仅靠的三千死士,其实是各方面合力的结果。
  1:曹爽所作所为失掉人心,得不到有能力的朝臣的拥护。曹爽排挤司马懿,独揽了朝政大权,他任命何晏担任吏部尚书,这吏部尚书是管任用官员的官,何晏利用曹爽的信任,给他拍马屁,处处迎合他的人就升官,有提不同意见的就辞退。这让许多仁人志士都离开了曹爽,孙礼是曹魏老臣,曹爽也把他贬出京当扬州刺史去了,从这点可以看出,曹爽就不是成事的人,不能笼络人才,把有能力的大臣都得罪了,司马懿发动政变,这些人就会转过来拥护司马懿。
  2:皇帝曹芳年幼,没有理政的能力,曹爽凭借权利把太后迁到永宁宫,资治通鉴记载:
  大将军爽,骄奢无度,饮食衣服,拟于乘舆;尚方珍玩,充牣其家;又私去先帝才人以为伎乐。作窟室,绮疏四周,数于其党何晏等纵酒其中。
  这一段的意思是,大将军曹爽骄奢无度,吃得穿得都和皇帝的一模一样,宫里有的珍玩好东西都弄他家里去了,他还把明帝的才人私自当成歌姬使用。还给自己建了一个地下宫殿,非常的豪华,经常和亲信何晏等人在里边喝酒取乐。曹爽的所作所为说轻了是没把皇帝放在眼里,说重了就是要造反,皇室族人肯定都怨恨他。曹爽兄弟和皇帝祭扫高平陵,司马懿觐见了太后,马上得到了太后的支持,以太后名义下令关闭城门,顺利接收了曹爽兄弟的一切权利。
  3:司马懿隐忍的能力太强了,彻底麻痹了曹爽,司马懿被排挤后,十年时间装病不去上朝,这真是忍了常人不能忍。曹爽对司马懿很放心,但他的谋士桓范还是提醒他要防范司马懿,桓范派李胜去司马懿家探探虚实,李胜找了个理由,说即将升任荆州刺史,临走来向司马懿辞行。
  李胜准备了一番,就上司马懿家来了,司马师接待了李胜,李胜说明来意,司马师说:"我父亲近来病得很严重,一般不见客,既然李先生来了,我去看看父亲要醒着,就去看一下他吧,"过了一会,司马师回来了,对李胜说:"家父有请,"李胜就随着司马师来到了司马懿的卧室,就见桌子上摆满了药,司马懿披头散发,用好几个被子呛着才勉强坐住,李胜拜见了司马懿说:"多日不见太傅,怎么病成这样了,天子任命我为荆州刺史,马上要赴任了,过来给你辞行,"司马懿侧了侧耳朵说道:"你去并州啊,并州好,"李胜一看司马懿没听明白,又说道:"我去做荆州刺史,不是并州,"司马懿笑了说:"你是从并州来啊,"李胜说:"是荆州,"司马懿这回听明白了说:"哦,你是从荆州来,"李胜一看说不明白了,就要了纸笔,把要说的写纸上了,司马懿笑着说:"我病得耳朵都聋了,你此去要保重。"说完了用手指了指自己的嘴,侍婢端上一碗汤药,司马懿用嘴去喝汤药,顺着嘴角流的衣服被子哪都是,司马懿哽咽着说:"我病得严重,恐怕不久于人世,希望你好好教导我的两个儿子,"说完了倒在床上,只剩下喘气了,李胜见了,告辞回去了,司马懿见李胜走了,一下子从床上蹦起来了,问司马师:"我刚才表演的怎么样,"司马师挑起了大拇指,司马懿说:"曹爽彻底对我放心了,等他出城打猎,我们就准备举事。"李胜回去把见司马懿的情况说给了曹爽,曹爽高兴的跳起来,笑道:"此老若死,吾无忧矣!"曹爽面对的是司马懿这样一个厉害对手,他怎么能赢呢。
  综上所述:曹爽面对的是司马懿这样的厉害对手,而自己所作所为又得不到皇族和群臣的拥护,所以司马懿带三千死士举事,很快得到了太后和群臣的支持,在各方面帮助下政变很取得成功。
  我们看历史记载,当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的时候,身边有着三千死士。这三千死士是司马师豢养的,是司马懿发动政变的资本。可是我们对此会有一个疑问,那就是司马懿真的靠那三千死士,就能够和掌握天下兵权的大将军曹爽相抗,并取得政变的成功吗?
  一、三千死士的真面目。
  过于这"三千死士"的传说由来已久,在多个历史记载中都提到了这件事。《晋书》中记载,"(司马师)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其他所有的记载也和这个记载差不多。都说这三千死士是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豢养的。这些死士平日里散在民间,只是在政变的那天才集中起来,跟随司马懿进行了政变。这些死士平日里隐藏得很好,大家都不知道他们的存在,更不知道他们从何而来。
  我们看到这则记载,都会对司马师感到钦佩。能够做到豢养如此庞大的一支队伍,还能够在政变当天就按时集合起来,有条不紊地投入战斗,这是需要何等的组织能力才能做到的。况且司马懿当时的家族势力衰弱,被曹爽等人忌惮监视,要保有这样规模的死士队伍,更是难上加难。
  不过我们仔细一想,这根本是在当时做不到的事,这个记载完全是不真实的。之所以要这样记载这三千死士,只不过是不想让大家知道他们的来历,也不想让大家知道他们的去向。这是司马氏家族刻意安排的,因此历史记载也只能含糊其辞,故作玄虚了。
  我们刻意想象一下,这三千死士的组织结构,完全是一种秘密军队的结构。他们要暗中进行军事训练,并且要有明确的指挥系统。这样,在政变的时候,他们才能令行禁止,迅速投入战斗。那么这么多人,又要求按时按点的行动,是不可能过于分散的。他们必须尽量集中在一起,并且能够在进行军事训练的时候不被其他人怀疑。
  这些人安排在司马懿的庄园、领地是不可能的。曹爽一伙就算是再志大才疏,也不会放松对司马懿家族的监视。如果在司马懿家族的私人领地发现大规模的武装,司马氏将随之灭亡。因此,这三千死士就只有一个藏身之所,那就是京师的军队之中。
  这就是他们为什么是司马师豢养的原因。司马师当时担任的是中护军的职务,这是司马懿在退隐时刻意安排的。中护军的虽然职位不高,但是它掌握着京师军队中军官的选举任用的大权。司马师就是依靠这种权力,将司马氏的影响渗透进了曹魏京师的军队。那些所谓的死士,不过是京城军队中的将士罢了。
  这就是司马师豢养的死士的真正面目,也是这些死士没有被曹爽一伙发现的原因。当政变的时候,这些原本就是军人的死士,自然可以迅速组织起来,投入战斗。在政变结束后,这些死士也自然回到他们过去的岗位,不为人所知。司马师在军队中要借重这些秘密力量,也不会把他们公之于众。这也是历史无法记载他们的由来与归宿的原因。二、三千死士的作用。
  我们知道了这三千死士的真面目,就会知道为什么司马懿能够依靠他们政变成功了。在政变前夜,司马懿和司马师才把早就谋划好的政变计划告诉司马昭。结果当天晚上,司马师照常睡觉,而司马昭却无法入眠。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司马师胜券在握的信心,他的信心就来自这三千死士。
  不过,司马师的信心并不是来自这些死士的战斗力。我们从政变的过程中可以看到,这些死士的战斗力实在低下。他们保护司马懿前往武库的时候,路过曹爽的府前。这三千死士保护着司马懿,竟然被曹爽府中的守门将以数十弓弩手阻拦。连续数次,司马懿一行都无法突破阻拦,直到守门将士不再射箭才得以通过。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这三千死士的战斗力堪忧。那么司马师到底要依仗他们什么呢?其实,这三千死士主要有两个作用。正是这两个作用,才保证了司马懿政变的成功。
  第一个作用,就是在政变开始的时候,保证司马懿父子的安全。曹爽兄弟之所以敢于全部出城,保护少帝去高平陵拜谒,主要原因是对司马懿的行动感到放心。有人以为,当年司马懿装病骗过了曹爽,就可以为所欲为,这完全是一种错觉。
  曹爽和他的部下并不是都是笨伯。即便是司马懿诈病,让曹爽一伙认为自己病入膏肓,也不会躲过曹爽一伙的监视。只要司马懿府中有大的举动,一定会被曹爽的耳目知道。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司马懿和司马师在政变的最后时刻,才将消息告诉司马昭。由此可知,司马懿为了不引起曹爽的注意,他的府中武装力量是薄弱的。
  那么,仅仅靠着司马懿府中的这点武装,司马懿要发动政变,估计一出门就会被曹爽安排的监视兵力给抓获。按照曹操当年对何进的话来说,就是这仅仅是几个狱卒就能够做到的事。因此,为了保证司马懿父子的安全,就必须需要一支较大的武装。这就是这三千死士在政变之初的作用。
  由于有了这三千死士的保护,使得司马懿能够迅速实施自己的计划。他迅速封闭城门,进入皇宫,释放郭太后。在得到太后的旨意后,他拥有了大义的名分,得以动用洛阳的京师武力来对抗曹爽。
  第二个作用,就是瓦解曹爽在京师武装中的势力,夺取这支重要武装的指挥权。在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的时候,整个京师武装都没有反应。有人说,这是因为曹爽疏忽大意,把他担任指挥的兄弟都带走,使得营中群龙无首造成的。
  其实,这种看法是站不住脚的。作为军人出身的曹爽兄弟,对军权的重视不会比其他人差。在曹睿去世前,专门封曹爽为大将军,假节钺,就是郑重其事地把军权交给了曹爽,曹爽怎么可能把军权当作儿戏。
  即便是曹爽兄弟都陪同少帝外出,他们也会在军中留下代言人,来替他们指挥军队。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代言人几乎没有起到一点作用。这是因为这三千死士是京师禁军的骨干,他们擅离职守,使得整个禁军失去了指挥。就算是曹爽的同伙想要动用禁军来响应曹爽,都是办不到的事了。
  在司马懿发动政变后,马上派司徒高柔去夺取了曹爽军营的指挥权,派太仆王观去夺取了曹羲军营的指挥权。在这三千死士的帮助下,他们顺利地占据了曹爽兄弟的军营,并夺取了京城禁军这支全国最精锐强大军队的指挥权。正是此举的成功,奠定了司马懿政变胜利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三千死士的作用居功至伟。
  三、曹爽失败的真正原因。
  在很多记载中,都对曹爽的失败大加诟病。很多人都认为,如果曹爽听从了桓范的建议,挟持少帝前往许都,打开武库武装军队,并号召天下兵马勤王,天下事还未可知。其实,在司马懿控制了京城禁军之后,曹爽一伙已经败局已定了。
  当时曹爽一伙的狼狈相,已经让人感到可怜。他们陪同少帝去高平陵拜谒,本身就不会率领太多的兵马,而且也不会携带整齐的装备。在得知司马懿政变的消息后,曹爽才赶快征发附近屯田的兵士数千人来自卫。我们可以知道,这些兵士与禁军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相差得如同天壤之别。
  如果曹爽按照桓范的建议,挟持少帝去许都,那也不过是苟延残喘罢了。司马懿控制了天下最精锐强大的禁军,曹魏国内没有人是他的对手。如果动用武力,曹爽一伙根本不堪一击。以司马懿的作战风格,估计曹爽等人来到许都,还没有来得及下一步行动,就会遭到司马懿的围攻而失败。
  至于说那些地方上的军队,且不说他们的战斗力如何,是否能够及时赶到,能否远水解得了近渴。他们是否接受曹爽的号令就是一个未知数。由于曹爽兄弟倒行逆施,失去了天下的民心。司马懿又摆出一副为曹魏拨乱反正的嘴脸,自然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支持。因此,桓范的建议看似有些道理,其实是根本无法行得通的。
  因此,曹爽兄弟经过考虑后,还是选择了向司马懿投降的这条路。他们知道武力抵抗是一条死路,幻想一旦投降,司马懿能够留下自己的性命。这一切都是因为司马懿拥有了京城禁军的指挥权,而这与那三千死士的贡献是分不开的。结语:
  史书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司马师征召了他长期豢养的三千死士来参加政变。而这三千死士平日里散在人间,政变时不知道从何而来。其实这只是司马氏不想让大家知道这些人的来历罢了。其实这些人是作为中护军的司马师在禁军中培植的力量,他们都是禁军的骨干,大部分都是中下级军官。
  正是有了这些死士的参加,使得司马懿在政变开始时得到了他们的保护,得以发动政变。而正是他们擅离职守,使得京师禁军失去了指挥,曹爽兄弟留下的代言人无法动员禁军阻止政变。更是由于他们的帮助,使得司马懿能够派人迅速接管曹爽兄弟的军营,掌握了曹魏最精锐强大军队的指挥权。
  当政变达到这种程度的时候,曹爽兄弟的失败已经无可避免了。他们即便是按照桓范的建议行事,征召天下勤王之师。他们无论是在道义上、作战指挥上、军队的数量质量上,都不是司马懿的对手。如果双方交战,曹爽一伙必败无疑。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曹爽兄弟才选择了投降,企图以此换取自己一条生路。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司马懿发动兵变,之所以会能成功,不在3000兵马,没有后面二条,就算司马懿有3万人马,也不会成事。
  第一条,这是最主要的一条,曹爽的无能。曹爽乃纨绔之弟,凭借父亲的关系,执掌大将军的兵符,更重要的是,他没有政治和军事的历练过程,除了享受荣华富贵之外,什么朝廷,权谋,用兵都图有虚名。
  第二条,司马懿的奸诈。司马懿通过装病,把国事和自已一家都托付给曹爽,让曹爽从根本上解除了对司马懿的戒心。然后,乘机发难控制都城,把曹爽一家拿在手上,置于刀下。司马懿很了解曹爽,知道他除了享受,不懂得如何应变局面。知道他关键时刻,他只知道保全自已和家人的性命,其他都可以不要。
  司马懿对曹爽拿揑得很准,就是曹爽兵符在手,皇帝在旁边,也不会,也不肯去调全国兵马来勤王。宁肯相信司马懿不会害自已,不会要自已的命。
  曹爽的无能成就了司马懿的野心,如果曹操在世,能知道司马懿的虎狼之心,那必杀之,这样,就不会有后来的高平陵之变了。
  司马懿凭借3000死士,趁着曹爽和皇帝去祭墓的时候,发动了"高平陵之变"。而这次政变,也最终以曹爽等人被诛、司马懿顺利掌权而告终。那么,一直"卧病在床"的司马懿,为什么最终能够成功?司马懿的的老谋深算
  司马懿是和诸葛亮、曹操父子都交过手的高手,其谋略甩曹爽这些人十八条大街。曹操曾对儿子曹丕说:"司马仲达非人臣也!"可惜曹丕这句话没听进去,后面司马懿一直得以以辅政大臣的身份出现。而且,在被曹爽剥夺了大权之后,司马懿更是装起了病。在曹爽派人探望他的时候,司马懿的口水都流到了胸口上,一副马上就要死的模样。就这样,天真的曹爽就被骗过,从此失去了对司马懿的戒心。
  而司马懿却暗地里豢养死士三千,秘密谋划夺权。再者,以前司马懿带兵出征的时候,也有机会染指军权,和其他将领结下了香火情。等到魏帝曹芳和曹爽兄弟都去了高平陵后,司马懿迅速出动,控制了皇宫和武库这些关键位置。此外,司马懿把以前被废的郭太后抬了出来,那么司马懿有了太后这个招牌,便立马变得名正言顺起来。于是,司马懿轻松地便控制了洛阳。干净利落,毫不拖泥带水,也许这个情景在司马懿心中预演了无数次。剩下的,就看曹爽怎么应对了。曹爽无能
  对于曹爽,只能说是一个大草包了。他无勇无谋而身居高位,轻松被司马懿骗过,从此就失去了警惕之心。当陪同皇帝一起去祭墓的时候,曹爽带着自己的兄弟全部出城,并没有留下一个兄弟看守大本营,这就给了司马懿机会。再者,等到司马懿控制了洛阳之后,曹爽并非毫无一战之力。这时就有大臣建议,曹爽带着皇帝奔赴许昌,号召各地勤王。如果曹爽能听从这个建议的话,那么事情的结局还未可预料。
  但最终的结果,曹爽兄弟担心城中的家人,对于这个正确的建议却是犹豫不决。司马懿稍后派出了,和曹爽一直关系很好的尹大目去见曹爽,指洛水为誓,保证曹真只是罢官,但会富贵一生。天真的曹爽相信了这样的鬼话,竟然束手就擒,交出了手中的兵权。而最终的结果,曹爽及依附于他的大臣被诛杀。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曹爽的政治斗争经验简直是弱爆了。曹爽就像是西周的周公那样重要,但却没有周公的才能,也注定曹魏的政权要落入司马氏了。曹魏的政权不稳定
  虽然曹丕通过"禅让"的方式登上了帝位,但是明眼人都知道是怎么回事。这也给后面的司马氏做了榜样,你做初一我做十五罢了。如果曹魏政权能稳定过渡的话,那么司马懿未必有机会。只是除了曹爽太过草包之外,曹丕、曹叡这些皇帝虽然是雄才大略,但寿命却都不长,两人都是英年早逝。这就使得曹魏的政权出现了巨大的危机,主少国疑,再加上辅政大臣不给力,皇权便被司马懿顺利攫取。
  综上所述,除了司马懿老谋深算,抢点极准之外,对手太过草包以及曹魏政权并不稳固,是司马懿能以3000兵马顺利政变的深层次原因。当然,这与司马氏本身就是世家大族有关系,许多官员在这次事变中保持了中立。皇权孤立无援,那么就会很容易丢失了。世家攫取了皇权,也为后面东晋"王与马,共天下"埋下了伏笔,这就是后来的门阀政治了。
  这"三千人马"只是司马懿的刀,真正的"人马",其实早被司马懿给暗中收服了。
  司马懿三国时期,真正的大阴谋家,曹操在世的时候,他一直伪装,所以在未受阿瞒的重视,后来,因为站在曹丕这边,开始慢慢显露头角,与诸葛丞相斗智斗勇,也算尽忠职守。另一方面,他也有自己的用心,无非是刷经验值,赢得曹丕的信任。
  虽然曹丕心胸狭窄,杀兄弟毫不留情,能力文采也有,但看人的眼光,还是比不上老子曹操,临死时,居然让司马懿继续辅助曹睿。
  曹睿能力不输曹丕,但因为命太短(马伯庸考证,可能是袁绍的孙子,虽夺取大位,但毕竟是窃取,惶惶不得终日早衰)。
  还没等魏明帝,看清司马懿的真面目,他就早早去会曹操了!
  这时,司马懿已是三朝元老,德高望重不必说,更是被授予顾命大臣和曹爽一起辅助曹芳,曹爽能力有限,尤其和司马懿对比,更显平庸。朝中大臣闭着眼,都会站在司马懿这边。
  这时司马懿身边就云集着蒋济、高柔、王观、孙礼,这四人可是大魏的旧臣,朝中声望很高,另外年轻一代,能力名声极高的石苞、何曾、荀颛都司马懿的死党。
  而曹爽这边仅有何宴、邓飏等人,势单力薄。
  难怪,成语有"司马昭之心,人人皆知",发动"高平陵政变",司马代曹,其实早已写好的剧本!
  三千人可不少了。
  若题主想象不出来3000人有多少,可回忆下上学做课间操。
  一个班50、60人,3000人就是50~60个班,然后幻想想一下。
  另外司马懿的3000人不是要对付曹魏的几十万兵马,仅仅针对曹爽一人,这还打不过?
  曹爽不比曹操,他是靠辅证大臣加宗亲的身份控制大权,举个不恰当的例子,董事长病危,没有指定继承人,总经理趁机揽权。
  董事长身体转好,总经理就完了。
  放到这里就是曹芳亲政(至于曹爽会不会还政于曹芳,那是另一回事儿)。
  司马懿就是联合其他董事,强行废掉曹爽这个总经理。
  司马懿没喊着:我要造反,我要当董事长。而是说:总经理狼子野心,想篡夺集团,我要废了他!
  其他董事里,有不满曹爽的,便支持司马懿。有些想着看好戏的,便作壁上观。
  总经理有利也有些人,但司马懿是突然发动,根本没给这些人反应机会。等他们察觉不对的时候,想告诉总经理,却发现总经理出去玩,不在公司。
  没总经理撑腰,他们这些小虾米,根本无济于事。
  曹总知道后,董事会已经开完,大局已定。他一思量:这总经理,不当就不当吧,我还有股份,我混个常务董事不难。
  曹总放弃反抗后,司马懿才露出獠牙,把整个公司的曹总一党清理一遍,剪除威胁。
  新人上位,老人不退位不就得死么。
  大致就这样。
  什么是死士?
  死士并不是普通的手下,而是能够为主子去死的勇士。通常情况下,有权有势的家族会养一些门客,而在这些门客中他们会培养死士。具体如何训练死士,现在已经无从得知。但是有一点可以明确,那就是这些死士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至于说为什么这些人愿意赴死,只能说古代生死观于现在不同,并且主人培养一个死士的代价是很高的。能够拥有三千死士的家族,在当时绝对是实力强大的。除了死士以外,还有其他的部队
  司马懿是魏国的重臣,手里掌握有重兵。不过他长期在关陇一带担任主帅,此时关陇的主帅是夏侯玄。夏侯玄是曹爽集团的重要成员,司马懿身在洛阳,根本不可能把关陇的部队调入到洛阳。因此,司马懿手里的部队是有限的。除了前面说的三千死士,司马懿还能指挥一部分禁军,大概有两三千人,加上自己府中的家兵,总兵力有七千人左右。与曹爽能够调动的军队相比,司马懿的军队显然不足,不过对于发动政变来说,是完全足够的。司马懿谋划得当
  靠着几千人控制洛阳是不显示的,因此司马懿靠着自己对洛阳城的熟悉,夺取了战略要地。首先关键目标之一就是郭太后,控制了郭太后就能够让这场政变合理合法。郭太后本身就和曹爽关系不好,加上此时这种境况,自然得支持司马懿。有了太后的懿旨,司马懿就能够占领武库,控制洛阳。
  洛阳武库非常关键,因为司马懿虽然有几千人的军队,但是这些军队实际上装备不足。毕竟在当时私藏兵器是重罪,可想而知司马懿手中的人装备是不可能和正规军相抗衡的。另外,最重要的还是当时的禁军平时不配备武器,因此谁控制了武库,可以说谁就控制了禁军。司马懿以七旬高龄,亲自前往武库,可想而知武库是多么重要。曹爽能力平庸给了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的绝佳机会
  面对掌握禁军的曹爽,司马懿所能控制的军事力量明显处于劣势。但曹爽带着少帝出城,致使发生政变后,城内禁军立刻陷入了群龙无首的局面。司马懿运用自己丰富的政治经验,把握住了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时刻,放弃攻取曹爽府邸这样可以控制人质的地方,把有限的兵力集中于武库、司马门这样的要冲之地。
  曹爽平时不得人心,关键时候又寄希望于司马懿放过自己,使得司马懿能够成功发动政变。毕竟司马懿经过了几十年的军事,政治历练,已经是三国后期最厉害的政治家了,而曹爽只不过是是一个普通的贵族子弟。

秦始皇为何要焚书坑儒?得罪天下文人,自然不会笔下留情秦始皇焚书坑儒到底是对还是错?2200多年后的今天,其实是很值得我们重新讨论一番的。焚书其实,当时秦始皇当然不是有意要为难儒家!只是由于像卢生那样的460多人,在民间四处散布并诋毁越王勾践剑与吴王夫差矛为何在湖北出土,而不是江浙地区呢?上世纪末,楚地两件兵器的出土引起了一大轰动。一件是在1965年出土的越王勾践剑,一件是在1983年出土的吴王夫差矛。难以想象,战场上激烈交锋的兵器竟一起躺在荆楚大地数千年之久!吴越太平天国宝藏原来就在这太平天国的故事可能是因为近代的原因吧,其故事传播程度更为深远,而这场由农民起义发起了全国最大规模的农民战争,而太平天国到倒台以后,传说留下了无数珍宝,但其实宝藏一直就在我们眼前而没你家附近有什么美丽的景观呢,发张图片上来看看呢?丽江,哪儿都是风景。文化拾荒者在行动影像著作权人原创各位老师早安吉祥啤酒,美丽兰州是我家,今天借群主老师您的命题,我也发一组精致兰州我的家的黄河文化丝路文化,和人民群众民俗文化的照那一年,38军在朝鲜作者陈毅斌随着电视剧跨过鸭绿江的热播,一段尘封七十多年的历史,一段刻骨铭心的回忆,在我们的心头激荡一张张鲜活的面容,一场场荡气回肠的战斗,在我们眼前浮现,历历在目直到永远永远那一年罗斯福是小弟,孙中山是兄弟,中国第一黑老大,死后却葬在八宝山最传奇的黑帮老大,司徒美堂!一个出生在乱世的人物,却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连美国总统罗斯福都甘愿做他小弟。还和孙中山结拜成兄弟,怼得老蒋不敢见他,指着杜月笙的鼻子破口大骂!作为一个黑帮她出生于美国,19岁加入解放军,58岁成为女将军1955年,解放军举行了第一次授衔仪式,这次授衔诞生了一位女将军,同时她也是解放军第一位女将军,名叫李贞,在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55式军衔一共存在了十年时间,于1965年正式如果军事主官牺牲,是政委接替指挥吗?政委有能力指挥作战吗?1938年4月17日,八路军第129师以主力三个团,将日军第117联队1500余人包围于浊漳河河谷,分割成为数段后加以围歼,这就是著名的长乐村战斗。战斗临近尾声时,增援而来的日军第朱德丢了一树苹果,有人告密是陈赓和陈锡联串门的时候偷的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高适燕歌行如果说到革命人士,想必大家首先联想到的形象一定都是非常严肃认真的吧。的确,搞革命的人一般都是非常一丝不苟的,因为需要非常严谨的工作态度,不四届人大总理作政府报告,年近九旬的朱总为何站着陪到最后?四届人大总理作政府报告,年近九旬的朱总为何站着陪到最后?一个细节见证两位伟大的革命家一生的战斗情谊。四届人大上的朱德和周恩来1975年1月,正是北京最冷的时候,滴水成冰。人民大会堂一志愿军发明打空爆玩法,9人干掉400人,美军误认为是高科技在军事范畴内,有一种武器叫做空爆弹。所谓空爆弹即指在炮弹的弹丸内加装一个时间电子引信以定向定点定时地对炮弹实现爆炸控制。当今的空爆弹,多是集现代高科技军工于一身的产物,多用来拦截空
面对罗马人肆意拆毁古迹,造成严重的破坏,马约里安出面进行制止罗马人自城邦崛起之后,经过数百年的奋战,终于建立起了横跨欧亚非的庞大帝国。在此期间,整个地中海的财富源源不断地向罗马城汇聚,有了天量的资金支持,历代帝王纷纷修筑宏大的建筑,以彰显自罗马帝国乱了100多年后,为何君士坦丁一世能统治帝国?罗马帝国经历了三世纪危机(注一)后,罗马帝国从此一蹶不振。昔日的帝国政治机能已不能有效统治庞大的帝国。于是,公元286年,四帝共治制(注二)被创立了。顾名思义,帝国分成东西两部份,西罗马灭亡前夕帝位空悬,两方势力觊觎帝位,后自东部任命者获胜对于西罗马来说,在其灭亡前夕,曾出现了帝位空悬的状况。此时,众多势力虎视眈眈,这其中也包括东部帝国,东罗马人还又一次任命了一位西部皇帝。之后,来自东部的皇帝赢得了最后的胜利,成为了为毛主席做饭22年,却从来不敢放一滴酱油,为何饭后还要销毁菜单1954年,在一次出巡专列上,毛主席结识了将为他做饭22年的厨师兼挚友。作为毛主席的专属厨师,在为主席做饭的22年时间里,这位厨师却从没在饭菜里放过一滴酱油,而且饭后还总是会把菜单核武器拥有国列表弹头数量(布署总数)首次核测试最后一次核测试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签署情况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中提及的5个拥有核武器之国家美国1,600枚6,185枚1945年的三位一体核试1992年的儒古人面对灭九族的酷刑,为何不让家中亲人逃走呢?其实逃走才愚蠢中国的辉煌历史延绵上下五千余年,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是领先于世界的,无论是从早期人类的出现还是国家的形成都有着聚堆的优势,并且其中间即使受到冲击也从未间断过,所以有攻到建康城下,差点偷了刘裕老家的卢循起义是怎么失败的?公元409年,当刘裕率大兵征伐南燕消息的传出,徐道覆非常高兴,忙派人前往广州,劝卢循乘晋廷内虚时主动出击。卢循当时名为大州刺史,实为小国国君,天天诗酒茶棋书画,根本不想找东晋麻烦。深山里的无名烈士墓,他们守护80余载四月是缅怀先烈寄托哀思的时节记得从上小学开始每年的清明节前后学校就会组织清明祭扫活动缅怀先烈先烈们的故事一直鼓舞着我们前行又是一年清明节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怀柔深山深处无名英烈们的故看五十年前的照片,感叹今昔巨变1972年三四月份,美国大学威廉约瑟夫教授作为访华代表团成员来中国访问。尽管这次访问是处在严格的政治限制下的,但威廉约瑟夫教授拍摄的照片,还是为我们记录了那个时代的真实境况作为从那1938年六月份的老照片照片拍摄于日本侵华期间,1938年6月,日寇俘虏了我国随军的护士,照片中的女护士都差不多是20多岁左右,面对着镜头都面无表情。这张照片据记载,她们为掩护八路军撤退,被捕,1939年中国一共有多少位皇帝?自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称皇帝,到1912年最后一个封建皇帝溥仪在辛亥革命的炮声中宣布退位止,中国经历了83个王朝,2132年。这83个王朝共有多少位皇帝呢?从秦始皇算起,共有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