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以中国目前的科技实力,中国能实现登月吗?

  先说结论,当前不可能,因为没有500吨推力的火箭发动机。
  我国目前最先进,最强大的火箭发动机是120吨级的YF-100液氧煤油发动机,应用在长五和长七的发射上。
  YF-100的性能决定了长五的最大起飞质量为800余吨,远远达不到土星五号3039吨的起飞质量。也决定了最关键的LTO参数,也即是地月转移轨道最大运载能力是8.2吨。
  而一个完整的阿波罗登月飞船的质量约为45吨,由指令舱、服务舱和登月舱3个部分组成。
  指令舱为宇航员生活和工作的地方,装有各种控制操纵仪器、宇航员的装备、食物、水和废物处理设备等,约6吨;
  服务舱紧连指挥舱下面,是飞船的机房和仓库,主火箭、燃料、电源装罝和氧、 水等供应品统统都在这里,约25吨;
  登月舱是载人登月的专用设备,下降段和上升段两部分各自配备有发动机,约14.7吨;
  三部分缺一不可,否则宇航员有去无回。
  "力大砖飞"
  8.2吨的能力,怎么完成45吨的任务呢,必须要更强大的火箭发动机才行。
  但是火箭发动机,我们基础薄弱,2015年研发成功的YF-100发动机,原型机是苏联RD-120,90年代初从俄罗斯购买,2000年启动了研发进程,历时15年才成功。仅仅靠YF-100,还不能够登月,需要的是俄罗斯RD-170这种推力740吨级的暴力美学典范。
  但是俄罗斯将RD-170列为了禁止出口项目,以保持它的航天优势,由于和美国的航天发动机技术对等,它与美国合作生产了RD-170的简化版本 - 推力400吨级的RD-180,专供美国市场。
  在技术储备上,我国只能走俄罗斯的液氧煤油发动机路线,这样时间和资金成本较低,美国的主攻方向是液氧液氢发动机,这个方向我国技术储备更弱,并且一样面临技术封锁的局面。
  目前航天科技集团六院在研的480吨级YF-130火箭发动机,就是为长征9号重型火箭载人登月而研制的。现在的进度,半工况试车成功,处于乐观态势。
  什么时候登月呢,就在新闻联播正式公告YF-130研制成功之后。一切顺利的话,预计在2035年左右,可以看到这一激动人心的直播画面。
  结论:以现在我国的航天实力几乎不可能做到,即便可以实现付出的代价也太大 。发展航天首先基于科学的发展观念,成功率太低,难度太大就意味着不具备可行性,那就是不能实现。要知道,载人登月和月球车是完全两个概念,主要在于载荷的差异太大了。结合我国目前的运载火箭水平和历史上登月存在的几个方案,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
  嫦娥四号1200公斤,玉兔140公斤,和动辄几十吨的载人登月的载荷相去甚远登月的三种方案
  登月有三种方案,分别为直接起飞(Direct ascent),月球轨道交会(Lunar Orbit Rendezvous,LOR)和地球轨道交会(Earth Orbit Rendezvous,EOR) 。
  三种登月方案的示意图
  直接起飞
  直接起飞就是火箭直接从地球起飞到月球,由一枚超大火箭本身带着舱室降落到月球上。因为火箭和载荷没有分离,是直接降落到月球上的,而且火箭这么大的家伙对登陆缓冲的要求更高,无疑又增加了一部分推进剂重量,这种方案火箭的起飞重量是最大的,大到难以接受。当年美国为这种方案准备的Saturn Nova火箭,在第一级并联了8台F-1液氧煤油发动机,变态程度直逼苏联的N-1火箭。
  阿波罗11号登月计划使用的C-5(土星五号)和直接起飞方案的Nova尺寸对比,可见C-5只有5个F-1发动机,而Nova 用了8个,二者吨位差距巨大
  地月轨道交会
  月球轨道交会,属于一种折中方案。它是采用一枚起飞重量较重的运载火箭,将一个主航天器(服务舱+指令舱)和次航天器(登月舱)通过GTO(地球转移轨道)的近地点加速,进入LTO(地月转移轨道)脱离地球束缚,飞向月球。在LLO(近月轨道)完成主航天器和次航天器分离,次航天器单独着陆。完成任务后次航天器起飞在LLO与主航天器对接,加速脱离LLO后重新走LTO返回地球。世人皆知的阿波罗11号登月计划,就是采用的LOR这一种,这一种方案是集成功率和经济性为一体的方案。该方案的主航天器为服务舱+指令舱,次航天器为登陆舱,也就是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的那个飞船。不过为了保险起见,其实登月舱多了一套和指令舱类似的发动机,用于重返地球。比如阿波罗13号就是在指令舱故障后,宇航员利用登月舱的发动机返回的地球。
  阿波罗11号登月-返回路线
  阿波罗11号的服务舱+指令舱
  指令舱,这是返回地球唯一没有烧毁的舱室
  登月舱与指令舱对接时的状态
  登月舱内部
  需要说明的是,阿波罗11号的有效载荷里,服务舱和指令舱高达30.3吨,登月舱也达到16吨,也就是说运载火箭要有将近50吨的LLO(月球轨道)能力。所以这种登月模式用到的土星五号(Saturn V)仍然是迄今为止人类造出来的最大火箭,其GEO运载能力高达140吨,最大起飞重量达3000多吨。
  土星五号和苏联N-1火箭的对比,土星五号的LEO为140吨,远超N-1的95吨。
  地球轨道交会
  地球轨道交会对火箭的体积要求最小,其方案为火箭仅把飞船发射到近地轨道,不同部分在近地轨道完成飞船交会对接后通过加速飞向地月转移轨道,飞向月球;这种方案所需的火箭最小,仅为阿波罗11号计划使用的火星五号火箭的一半起飞重量就可以满足要求。但是多个部分交会对接难度非常大,安全性和成功率会大大降低。现役的长征5号,能否堪当大任?
  说完了这几种登月模式,再来看看我国目前的运载火箭能力。我们目前最大运载火箭长征5号,起飞重量也只有800多吨,LEO运力达到25吨,这已经远超长三系列,但是连土星五号的1/5都不到。所以如果要想搞登月,只能是搞地球轨道交会模式,那么需要发射的航天器分段就必须非常多,而航天器的对接对整体结构强度的影响很大。那么就带来两个问题,一个是多分段对接带来的结构强度风险,一个是对接失败风险。假如只用一枚长5呢?它的TLI(地月转移)能力只有8吨左右,这个载荷连阿波罗11号的鹰式登月舱的一半都不到。即便勉强送1个宇航员上去,估计也回不来。
  长征五号载现役重型火箭里也只是中等水平,和历史上的巨无霸火箭比起来只能算弟中弟
  这也是为什么我国的运载火箭正在规划开发长征9号。长征9号的最大起飞重量预计可以达到3000吨,LEO运力140吨,TLI 50吨,技术指标基本是瞄准土星五号的水平去的,预计2030年可以首飞。因此我们可以推断未来中国的载人登月和阿波罗会采取类似的方案,即月球轨道交会,可以运送3-5人到月球进行登陆探测。这才是成熟保险的方案。所以宇宙开发还是要尊重科学,急功近利是要不得的。
  CZ-9服役后,LEO可以达到140吨,和土星五号并列史上第二高的水平,到那时载人登月就指日可待了
  到今天为止,中国还没有能力把宇航员送上月球并登陆,不过将来终有一天中国会实现载人登月,中国目前也正在朝这个方向努力并迈进着。
  美国的载人登月工程叫做"阿波罗计划",相对应的我们国家正在进行着的探月工程叫做"嫦娥计划",取自于中国古代神话中"嫦娥奔月"的故事,从这个名字中就能反应出中国人对于登月寄予的美好期许。
  中国的探月工程开始于2004年,共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无人探测阶段;第二阶段为载人登月阶段;第三阶段在月球建立基地。我们现在还处在第一阶段当中,而第一阶段又可以分为三步,俗称"三步走",分别是"绕"、"落"、"回"。目前我们已经实现了第二步的"落",预计在今年年底就将实现第三步"回"。
  第一步"绕",发射月球探测器实现绕月飞行。2007年发射的"嫦娥一号"和2010年发射的"嫦娥二号"探测器都属于第一步"绕"的范畴,并且都实施成功。
  (上图为"嫦娥一号")
  第二步"落",就是发射月球探测器实现在月表的软着陆,并携带月球巡视勘察器对月球表面事件巡视勘测。"嫦娥三号"和"嫦娥四号"属于第二步"落"的范畴,也都实施成功。
  2013年12月发射的"嫦娥三号"即实现的中国月球探测器的首次月面软着陆,"嫦娥三号"所携带的"玉兔号"月球车实现了月面巡视勘察功能,发回了大量月球表面的清晰照片,并且超期服役创造了全世界在月工作最长纪录。
  (上图为"玉兔号"月球车)
  2018年5月发射"鹊桥"号中继卫星,成功到达了地月引力平衡的"第二拉格朗日点",为后来"嫦娥四号"登陆月球背面提供地月中继通信支持。
  2018年12月"嫦娥四号"发射成功,一个月后"嫦娥四号"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冯·卡门撞击坑的预选着陆区。
  ("嫦娥四号"所携带的月球车)
  第三步"回",就是发射月球探测器,在月表软着陆,完成月表勘探采样工作后,并返回地球。预计在今年年底发射的"嫦娥五号"就属于第三步"回"的范畴。"嫦娥五号"是中国首个实施无人月面取样返回的航天器。如果"嫦娥五号"实施成功,将标志着中国探月工程第一阶段的圆满完成。
  "绕"、"落"、"回"三步的成功实施,将为我们国家未来实现载人登月提供宝贵的经验。
  目前还做不到,原因主要有两点,
  第一,美国当时的登月是处于冷战时期,是政治需要,是为了自身优越性超过苏联的一种象征,所以美国憋足了劲死磕登月技术,几乎是动员了全国这方面的精英。我们登月虽然也有政治需要,但是目前不适合全国性的动员科学家来做这些事,因为还有更多的事情需要去做。如果十年前中国憋足了劲要登月,现在也不是不可能,只是人力资源就这么多,你要搞这个,其他许多项目就要下马,综合来看不划算。
  第二,我们计划的登月难度要高于美国,因为既然有政治需要在里面,你像上世纪美国一样普通登月一下,也最多落下个"第二个登月成功的国家",况且人家几十年前就登月了,更证明你的落后。所以,中国既然要登月,就得有超过美国登月的地方,创造几个世界第一,比如,第一个登录月球背面的国家,第一个在月球滞留超过n天的国家。总之,要来个"花式登月"。所以难度比美国大,技术要求比美国要高。
  至于质疑美国是否登月的,其实没必要,只会引人贻笑大方。当年登月全世界直播,苏联科学家恨的牙痒痒,苏联卫星全程监视,最后苏联也没有质疑。事实上,目前各国科学界没有一个重量级科学家质疑过,质疑的都是"民间键盘科学家"。
  况且,最重要的是美国前前后后成功登陆了五次,失败了一次,如果作假的话,第一次登了以后,就没必要再屡次登月了。这么多次登月,全世界瞩目,如果要作假的话,难度恐怕会超过登月本身。
  质疑的种种疑点,其实公开的解释资料都有,百度一下很容易查到,但是你非得抬杠,那我非说火箭是烧煤的,你让个火箭专家来跟我解释也不一定能说服我,但是实际上,我如果当着火箭专家的面说火箭就是烧煤的,估计人家连看都不会看我一眼。还有的说为什么现在美国想登却登不了月?要知道登月是一个系统工程,牵扯到的方方面面很多,要重新整合在一起也要花不少时间。就好像我们如果现在想修个万里长城,也要勘探一下,绘测一下,评估一下,别人也可以质疑你,三千年前长城都能盖,现在你盖个长城还磨磨唧唧,所以万里长城是假的!
  我们要做的就是认识差距,奋起直追,预计大概在2030年左右可以实现载人登月并安全返回。
  首先结果,中国有能力!
  一群人乱bb,我一个小白都看不下去了,问的是又没有科技实力,中国完全有,那中国为什么现在没有登月呢?
  第一点,首先中国明确的知道中国现阶段的目标,就是努力提高经济,脱贫致富,人只有吃饱了才会去想实现梦想,填饱肚子第一步
  第二点,美国登月是美苏争霸时期的产物,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不然现在的美国也不会几十年没有再登月了,因为政治意义已经达到,经济意义这是一个严重亏损的项目,最后把苏联拖垮了,我们不能走苏联的老路子
  第三,到底有没有能力?有,如果国家像美苏争霸时期一样,不计成本的完成目标,完全有能力,有人说火箭推力小?第一,如果有足够的财政支持,大推力火箭研发加速,民族目标统一,现在的聪明的学生都不去想着赚钱,都去参与科技产业研发,技术不是问题。
  况且,就目前推力火箭也完全足够,一群人没有脑子,不会结合实际,我们推力小,完全可以多次发射,完成在轨道组装,中国已经完成过出仓太空行走,技术储备都已足够,一个火箭比不过人家,我们多个不就好了,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以中国目前的科技实力能不能把宇航员送上月球并使之登陆?
  这个问题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是,只是把宇航员安全送上月球,这个中国能做到;
  第二种是,把宇航员安全送上月球并且还要安全返回地球,中国目前火箭吨位还不够。第一种情况,只送宇航员上月球,不考虑返回地球
  如果,只是把人送上月球并软着陆于月球表面,而不用考虑安全返回的话,那我国现在就有这个能力。
  如果,只是把宇航员送上月球不再回来,就不需要用于从月球起飞返回地球的发动机及大量的燃料,还有发射架和所有的有效载荷都可以省略。
  这样飞船总重5吨左右完全可以满足任务要求,中国长三乙增强型运载火箭的运力完全满足任务要求,只需要改变一下奔月轨道的设计就可以了,我国的嫦娥三号和四号奔月轨道设计的飞行时间较长,差不多有一个月呢。第二种情况,既要把宇航员送上月球,又要安全返回地球
  如果要是把宇航员送上月球并软着陆于月球表面,并且还要安全返回地球,那么,现在我国还需要加油。
  目前我国还没有这么大运力的运载火箭,这个火箭的近地轨道能力至少需要100吨,地月转移能力至少40吨。
  目前我国运力最大的运载火箭是近地轨道能力最大25吨和地月转移轨道最大14吨的长征五号,但还没完全研制成功。
  我国发射成功软着陆月球背面的嫦娥四号就已证明了我们国家有能力送有效载荷安全到达月球表面。嫦娥四号总重3.8吨,发射它的是增强型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全长56米,起飞质量459吨,地月转移能力5.5吨。总结:
  2017年,我国运载火箭第二次发射失利之后,第三次发射也一再推迟,至于专门用于载人登月的运载火箭长征九号(长110米,近地轨道能力140吨,地月转移能力50吨)至少在2028年才能首飞。让我们一起期待吧。
  以中国目前的科技实力还不能把宇航员送上月球并安全返回。
  因为目前中国还没有这么大运力的运载火箭。这个火箭的近地轨道能力至少需要100吨,地月转移能力至少40吨。目前我国运力最大的运载火箭是近地轨道能力最大25吨和地月转移轨道最大14吨的长征五号,但还没完全研制成功。
  自2017年第二发失利之后,第三发的复飞一再推迟,至今已三年有余。至于专门用于载人登月的运载火箭长征九号(长110米,近地轨道能力140吨,地月转移能力50吨)至少在2028年才能首飞,由此也可见大火箭研制的不易。
  没有相应的火箭,就不可能把人送上月球并安全返回。
  当然如果把题目理解成只把人送上月球并软着陆于月球表面,而不用考虑安全返回的话,那我国现在就有这个能力。
  2019年年初刚成功发射并成功软着陆月球背面的嫦娥四号就已证明了我们国家有能力送有效载荷安全到达月球表面。嫦娥四号总重3.8吨,发射它的是增强型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全长56米,起飞质量459吨,地月转移能力5.5吨。
  如果单纯把人送上月球不再回来,就不需要用于从月球起飞返回地球的发动机及大量的燃料,还有发射架和所有的有效载荷都可以省略,只提供载人的环境即可。我们知道近地轨道的神舟载人飞船重8吨左右,那是因为需要返回地球,所以有返回舱,是返回舱加轨道舱、推进舱三舱构型,
  现在只把人送上月球,设计就简单多了,可以省略返回舱,这样飞船总重5吨左右完全可以满足任务要求。而长三乙增强型运载火箭的运力完全满足任务要求,不过只有一点需要改变,那就是奔月轨道设计,嫦娥三号和四号奔月轨道设计的飞行时间较长,近一个月。
  嫦娥四号轨道示意图
  不载人可以,如果载人最好控制在10天左右(这点完全可以做到),人在狭小空间如果时间长了会受不了,再加上吃喝,需携带很多食品,增大飞船重量,影响任务。解决了上述问题后,飞船会在7500牛变推力发动机帮助下,平安软着陆于月面。
  宇航员成功着陆月面,但不能返回地球。如果月面有基地,只需把人送上月球,这种设计也未尝不可。
  这种设计特别适用于未来大规模殖民月球,人类已经移民月球,不需返回地球了,必须返回时可乘坐别的飞船返回地球。
  不久的将来我国有载人登月并安全返回的能力
  去年7月5日,中国探月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在软件定义卫星高峰论坛上表示,嫦娥五号采样返回探测器年底就要发射了,包括发射、落月、采样和返回一大堆技术难题全部解决,将用复飞的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发射。嫦娥五号突破的核心技术有:运载发射、地月转移、近月制动、环月飞行、月面下降、月面采样、月面起飞上升、环月轨道交会对接、环月等待、月地转移、轨道分离和再入回收12个部分。嫦娥五号重8.2吨,由轨道器、返回器、上升器和着陆器组成。
  看嫦娥五号任务流程和结构很类似于美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载人登月的阿波罗飞船,这说明我国早就为载人登月布局、储备和验证相关技术,也说明我国现在已经掌握载人登月技术,现在差的就是重型火箭。为了早日实现我国的载人登月,也为了顺应火箭设计的最新潮流,借鉴美国SpaceX公司的重型猎鹰火箭芯级捆绑技术,
  此图为美国SpaceX公司的猎鹰重型运载火箭
  我国现在正在研制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长90米,是把三个5米直径芯级(长征五号主芯级)直接捆绑,直接利用长征五号的现有技术,而无需重新研发,这样会大大加快研制进度,专家表示5年内完成研制。
  我国的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
  该火箭近地轨道运力达70多吨,大于猎鹰重型火箭的63吨,地月转移能力25吨,用于未来载人月球探测中的环月、登月演示和飞行任务,具有一定的载人登月能力。
  这样说起来,2025年中国人就有可能实现能够安全返回的载人登月。
  干脆回答,不能。但中国探月和载人登月计划正在按部就班的实施过程中,预计5年后10年内才会实施。
  对于载人登月计划的实施时间,国内有三种说法,一些专家表示2020年中国可实现载人登月,另一种说法是2025年,还有说要到2030年。
  2020年的说法显然是没有谱的说法,这种专家除了吹基本什么都扯蛋。
  载人登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技术要求和航天经验都要达到很高要求,而中国现在无论是探月工程,还是宇航员活动都还处于一个很初级阶段,月球无人探测器都还没有实现返回技术,怎么可能载人登月呢?那岂不是拿宇航员的生命为儿戏?
  今年初,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国家航天局副局长、探月工程副总指挥吴艳华表示,要尽快实现探月的"绕、落、回"三步走目标,将在2019年年底前后发射嫦娥五号,实现趋于软着陆和采样返回。
  这个嫦娥五号似乎颇有些登月舱的味道,是不是呢,还拭目以待。
  即便这一步成功完成,登月的准备也还要一个复杂长期的过程。我们来看看上世纪老美登月的准备过程。
  美国实施载人登月工程用了12年时间准备,即使我们现代科学已经有更多的可借鉴,不需要再走过去的老路,但必要的一些准备还是不可少的。
  为了进行载人登月,美国先期实施了4个辅助计划,即1961年到1965年发射了9个"徘徊着"月球轨道器,了解未来载人登月的"阿波罗"飞船在月面着陆的而可能性;
  1966年到1968年,发射了5个"勘探者"月球着陆器,了解月球土壤理化性质;
  1966年到1967年,发射了3个"月球轨道环形器",对40多个预选着陆地点进行详细探测,最终选出了10个登陆点;
  1965年到1966年发射了10艘"双子座"飞船,进行生物医学研究和飞船机动飞行、对接及舱外活动训练等。
  此后就是阿波罗登月飞船的训练了。
  众所周知,阿波罗1号由于事故导致3名宇航员牺牲在地面的大火中,给登月计划造成几乎毁灭性打击。在困难中,NASA坚持了下来,不久开始了阿波罗登月飞船的适航训练和检验。
  阿波罗4号到6号,进行了3次环地球轨道无人测试飞行,检验了飞船的性能;
  阿波罗7号开始正式载人在地球轨道飞行,3名宇航员绕地球飞了163圈,测试了指令舱对接系统;
  阿波罗8号载着3名宇航员从绕地轨道一直到绕月轨道,又返回了地球,从而测试了飞船性能,以及通讯、跟踪、生命保障各种情况,评估宇航员绕月轨道任务期间的表现;
  阿波罗9号搭载了登月舱,3名宇航员在月球轨道长时间飞行后返回地球,进一步检验了航天员的失重状态适应性和登月任务的各项细节;
  阿波罗10号将登月舱释放到距离月表15公里的低空,然后又回收返航。
  在这些测试得到满意的结果后,1969年7月16日,真正的登月开始了。
  阿姆斯特朗等3名宇航员乘坐阿波罗11号飞船,搭乘"土星5号"运载火箭升空,于7月21日把人类的脚踏在了月球上,使人类千年的奔月梦向变成了现实,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阿波罗登月任务从11号到17号,7次发射有6次成功(一次机械事故中途安全返回),一共18人进入登月轨道,12人踏上了月球。
  从以上看出,登月的确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需要精心一丝不苟的准备,并非一日之功。
  而中国至今才发射了几个探测器到月球,宇航员的太空经验也还不多,中国的空间站也还没有正是运行,更别说登月飞船的实验了。还有大推力运载火箭的实验也还没见到消息。
  所以说在短期内,中国载人登月的能力还没有具备,但这个进程会较快。
  我比较赞同在2025年后到2030年之间,中国有可能实现载人登月。
  在这之前,载人航天活动都要密集开展,虽然不一定再像上世纪老美第一个吃螃蟹那样,发送那么多的探测器进行勘察和调查,但必要的飞行实验还是必不可少的。
  从现在开始,我们必须密集的进行月球返回实验、大推力火箭实验、登月飞船实验、宇航员适航性任务训练、空间站建成并正式运行等等,特别是登月飞船的空载、载人、地球轨道、月球轨道、登月舱等往返实验是必须的。
  至少我们现在还没有看到这些,因此可以断定,2025年前实现载人登月是比较困难的。
  美国已经重启载人登月计划,这个计划是载人登陆火星计划的一部分,通过月球训练和基地建设,为载人远航火星登陆进行演练。
  我们的航天事业虽然在近些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比起老美、俄国还有较大差距,我们应该看到这一点,既不要盲目乐观,又要脚踏实地的努力,才能够达到目标。时空通讯专注于老百姓通俗的科学话题,欢迎共同探讨。本号发表的所有文章均属原创,请尊重作者版权,谢谢合作关注支持。
  要相信祖国,相信人民,美国人能载人登月,中国怎么就不可以?而且我们会做得更好!我们不仅在月球插上国旗,还要建立月球基地!外国的月亮不一定比中国的圆!
  中国载人航天的科技实力
  没错,中国航天起步晚,基础弱,但进步快,势头猛。
  我们从建国后的一穷二白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航空之路。在卫星回收、一箭多星、低温燃料箭技术、捆绑火箭技术及静止轨道发射与测控等项重要航空技术都已跻身世界前列,在遥感卫星、通信卫星研制及应用,载人飞船及微重力实验等都有重大成果。
  没错!要想继美国之后载人登月,需要的是载人航天的实力:航天员微重力实验、宇宙射线的防备、从地球飞往月球的飞行轨道、航天员着陆月面的时间及地点的计算选定、从月球返回地球的回航技术...各个关键技术都要严格测试计算,每个细节都要尽善尽美!
  中国是否具有这个实力?看看历年来的航天成就。
  一、1992年载人航天正式实施,1999年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顺利升空并成功回收。
  二、2003年将第一次成功完成载人航天,将航天员杨利伟用"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送入347.8km的太空,绕地球飞行14圈后在内蒙古成功着陆。
  三、2005年将费俊龙和聂海胜两名宇航员用"神舟六号"送入太空并成功返回。
  四、2008年用"神舟七号"将"翟志刚"、"刘伯明"与"景海鹏"三名宇航员顺利升空,翟志刚身穿自主研制的舱外宇航服在刘伯明协助下顺利完成近20分钟的出舱活动,成为全球第三个掌握出舱活动的国家。三天后在内蒙古顺利返回。
  五、2012年"神舟九号"载人飞船搭载了景海鹏、刘洋、刘旺三名宇航员顺利升空,这是首次女宇航员飞入太空,同时首次完成太空站"天宫一号"的交会对接。
  此后,中国分别在2013年和2016年搭乘"神舟十号"与"神舟十一号"完成载人空间站对接任务,宇航员在神舟十一号上进行了长达一个月的太空生活。
  就中国的载人航天可以说是步步为营,稳中求进,确保了航天员在太空中的安全,有了防止宇宙射线的航天服,掌握了太空生活的技术等,为未来载人登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在来看看中国的登月实力
  这是全球开创性的航天技术!可能很多老外没想到,2018年中国的"嫦娥四号"与"玉兔二号"绕到月球背面,成功进行了软着陆,并首次进行了生物实验。
  在月背着陆比月球正面着陆难得多,首先得克服月背与地球通讯问题。由于其中隔了月球本身,就要在拉格朗日L2点上搭建"鹊桥号"中继器,让在月背工作的嫦娥四号能将信号顺利传回地球。
  一件件载人航天和登月成功告诉我们:
  不要总以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中国的月亮时机成熟的时候,不仅比外国的圆还更亮!
  记得点赞、评论、转发和关注哦!
  美国曾经登陆月球的"土星5号"运载火箭是美国40年前的产品,但是它依然是截至目前全球自重最大的运载火箭,它高达110.6米,起飞重量为3039吨,最大推力3408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高达139吨,能将50吨阿波罗飞船运至月球轨道!
  我们目前最大推力的火箭是"长征5号",目前"长征5号"运载火箭时中国现役推力最大的运载火箭,箭体长度为56.97米,起飞自重867吨,最大推力为1078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超过了25吨。
  看来这差距还是非常大的,如果想要月球登陆,还需要更大的火箭才可以。目前我们国家正在加速研制推力为3000吨级的"长征9号"火箭,预计在2028年前后完成首飞,研制火箭不是那么简单,是非常烧钱的,为了安全,会反复试验,每一次试验就会报废所有的试验品,而这些试验品,都是经过了成千上万的科研工作者夜以继日研制生产出来的。
  中国载人登月三步走计划,第一步"探"、"登"和"驻",第一步包含"绕、回和落"三步。目前已经完成了第一步,我们国家对宇宙探索方面,是比较慎重与稳健的,虽然起步较晚,但是我们也有这自己的有条不紊的步骤与计划,并不像其他国家,一届政府一个计划,并且计划没有变化快,很多计划都是为了政治而服务。所以很多国家的航天计划中,不难理解其失败率也就非常高的原因了。不难看出我们走的是安全第一,稳步前进的方针。所以,在目前的实力,还不能把人送上月球,还需要研制出更大推力的火箭,和配套的安全技术。

上分必备!SuperEngineMap让你秒变制图大神一个景区商场的店铺导航一份装修景观的区域分析一张小区店铺的地址宣传一场简单的地图寻宝游戏生活中总有太多的场景需要地图可能在脑中我们最后的成品是或者但找遍全网得到的永远是想要亲自制作能看更会用,超擎影像云平台带你轻松玩转海量影像北斗系统高分专项无人机航拍在行业数字化转型的今天,影像作为大数据的一种,以其大范围动态实时监测等特点备受青睐。越来越快的更新频率,爆炸式的数量增长,也带来了入库慢处理时间长系统整合难逃整容?影像的颜值担当进化史在这个颜值时代,如果GIS界也有选美比赛的话,那冠军一定是影像。毕竟矢量数据就是一堆数字,除了亚里士多德罗素等数学家,一般人很难欣赏的来。影像则不一样,它是对地物的直接反映,又注重为什么用了这款移动地图ampampampLBS服务的社交平台,这么出彩?最近有一种趋势被人们发现地图作为社交的窗口和切入点,会让用户粘性更强参与度更高,业界人士猜测,这将成为下一个流量风口。百度陌陌近期都相继推出了具有强烈地理色彩的社交产品,而原先就在直接卖断货!当贝双十一战报不得了2021双十一预售开门红,当贝投影再创佳绩!拿下全网投影仪预售额品牌第二!截止到11月1日凌晨,全网预售销额超1亿,直超2020年双十一销额总和!再创新高!3年耕耘,成就了现在的当荣耀50被喷出天际荣耀50昨晚刚开了发布会,一夜之间在头条上被喷得体无完肤,难道它真的就那么差吗?首先,被喷得最多的应该是它高通骁龙778G的处理器了,诚然,这个处理器级别确实不高,但也算是中规中矩我从一个詹姆斯球迷转路转黑的过程我是一名有着20年球龄的老球迷了,当年第一次看詹姆斯打球就喜欢上了他,爆炸的身体素质,予取予求的得分能力,那时我第一次真正知道了美国还有克利夫兰这个城市,那时候我是科比和艾弗森球迷华为太贵荣耀太废我依旧支持鸿蒙继绿厂主管在微信群辱骂鸿蒙之后,又看到一条推送新闻据报道,Optus与爱立信和Oppo合作,在商用5G独立组网上成功进行了语音通话。这两条消息一出让原本打算入手GT的我果断清空了购都是谁在反对鸿蒙系统鸿蒙要来了,但刚宣布短短一天多的时间,网上却是普天盖地的嘲讽甚至辱骂!这究竟是怎么了!仔细想想也释然了!首先,利益方面如果国产手机厂商用了鸿蒙系统,在一段时间内可能会影响国际市场,湖人未来十年阵容一戴维斯单换兰德尔。这里面最大的难题是兰德尔愿不愿回湖人,当年湖人为了即战力把兰德尔交易是最大的错误,伤透了他的心,这个坎就看他能不能过得去,其实一直认为兰德尔还是最想在湖人打球,厌恶生吃大蒜作为一个山东人,极其厌恶生吃大蒜的人!办公室的一个同事,每天都生吃大蒜,早晨吃蒜瓣,中午晚上哪怕菜再多,也要就着蒜泥吃!每天办公室里全是大蒜味,还有他身上混合着大蒜和体液的恶臭,几
不玩扑克玩股票,DeepMind又一团队出走创业澎湃新闻记者邵文科技网站TheNextWeb近日撰文戏称,教会AI玩扑克够吃一天,教会AI统治股市够吃一辈子。(TeachanAItowinatpokerandyoulleatfo光学光电子报告MiniLED背光技术掀波澜,助力LCD面板冲击中高端(报告出品方分析师东方财富证券刘溢)1。MiniLED巨幅提升显示效果,政策加码推动应用发展显示技术是我们表达和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近几年,液晶显示MIUI13稳定版第三批更新名单公布共16款机型,覆盖小米和红米近日,小米官方通过小米社区正式公布了MIUI13稳定版第三批的更新名单。小米在去年底发布了MIUI13发版计划,其中第一批和第二批稳定版更新的机型已经发布,第三批更新名单包括16款专业摄像能力vivoXNote发售,vivoX70拗不过价跌命运,福利来袭对标三星S22UItra一点不怂vivoXNote超感宽幕还有4800超广角主摄和1200万像素专业人像,对标三星S22UItra一点不怂vivoXNote超感宽幕还有60倍潜望式米家值得买的小家电,推荐这8款,颜值和实用性兼备上一期给大家盘点了米家值得买的影音电子,这一期就来讲讲小家电篇,推荐这8款,颜值高且实用,分分钟提升幸福感,全程无广,放心食用!01hr电风扇售价279元起夏天快到了,如果要买风扇预算只有几百,这些二手手机一定不要错过骁龙篇有很多朋友想买个手机,预算只有几百,不想要那些性能拉胯的,应该怎么选呢接下来,我给大家推荐一些高性价比的二手机,成色是99新的,外观和功能方面全部正常骁龙845处理器小米MIX3小智能音箱又出新品,市场硝烟四起,谁执牛耳?2022年3月16日,在华为全屋智能及全场景新品春季发布会上,华为正式发布首款与帝瓦雷联合设计的便携智能音箱华为SoundJoy,售价999元,华为这款新品,外形轻巧,声音通透,对2022年超详细冰箱选购攻略,居家隔离不再愁太长不看版疫情期间,储藏需求大增,原则上选大不选小,具体可结合室内环境及家庭人口数考虑。同品牌同功能,选价格低的,同样功能,价格接近,品牌等级相同的,选功能多的,但不必过于功能的丰新能源新车火爆二手冷清首任车主权益成拦路虎来源中国消费者报吴博峰我国新能源车消费市场认可度正不断提升,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3月,国内新能源车销量达48。4万辆,市场渗透率超21,刷新历史销量新高。不过,与日渐火爆的新大数据的发展,伴随的将是软件工程师的渐退,算法工程师的崛起大数据在人类历史长河的各个时期一直存在着,只是要等到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它才开始崭露头角。而它的未来又在哪里?来自Intercom的工程师CathalHoran表达了他对大数据的看Gartner发布2022年数据分析十二大趋势作者崔鹏志来源IT时报在企业数字化转型成为必然趋势的今天,数据分析作为一项重要话题,在业界仍有误区等待厘清。关于数据的几项事实是如今国内数据利用率仍然很低,企业数据孤岛问题显著,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