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2019届高考语文备考冲刺专题复习

  【高考预测】
  XX《考试大纲》对古代诗歌阅读的要求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理解诗歌中词语的含义 诗歌中的词语多是内涵丰富、文学性很强的词语,正确理解这些词语在诗歌中的含义,对于正确分析综合并鉴赏诗歌,有着重要的意义。如果对诗歌中词语的含义不能正确理解,也就很难谈得上对于整首诗作的分析与鉴赏。
  2.概括诗歌的中心思想 每一首诗歌都表达一定的思想,高考通过对概括诗歌中心思想的考查,透视考生的整体概括能力。
  3.分析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 诗歌是作者思想的产物,同一事物,作者的世界观、处境不同,审美情趣不同,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也不同。古代诗歌阅读,就是要透过诗歌的语言外壳,发掘出作者在作品中的思想情感。
  4.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诗歌是艺术地运用语言,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高考通过对诗歌形象、语言和艺术技巧鉴赏的考查,可以评估出一个人的文学品位。
  5.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对文学作品思想内容的评价属于创造思维的范畴,它不但需要调动考生阅读的积极性,还要开动考生主观思维的机器,因此,科学地评价一首诗的思想内容,非要下一番苦功不可。
  【知识导学】
  诗歌鉴赏的有关知识:
  1.诗歌的基本类型
  (1)送别类
  一般是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和高适的《别董大》。从诗题"送"和"别"上就可以看出这是送别诗。尽管前一首写得黯然神伤,深婉含蓄;而后一首写得豪爽自信,粗犷热情。但都表达了朋友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2)怀古类
  怀古类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类是通过昔盛今衰,古今变化,来借古讽今;另一类是通过赞扬古人建功立业的事迹,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同时委婉地对现实进行批评。如杜牧的《夜泊秦淮》是一首怀古诗,属第一种类型。这首诗通过写夜泊秦淮所见所闻的感受,揭露了晚唐统治阶级中的上层人物沉溺声色,醉生梦死的腐朽生活;抨击了他们只知贪图享乐,不问国家前途的罪行。
  (3)边塞类与思乡类
  边塞诗大都是描写战争为主题,表现战士们奋勇杀敌,或者揭露战争的残酷性、非正义性。而思乡诗则往往和战争联系在一起,反映征人厌倦战争,渴望与妻子团圆,渴望安宁的平静生活。如杜甫的《月夜》就是一首思乡诗。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进潼关,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寄居羌村。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
  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图赶到灵武,为平判效力。但当时叛军势力已膨胀到鄜州以北,他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望月思家,写下了这首诗。诗人正是要反映对战争的厌倦,以及渴望与妻子团圆,渴望安宁的平静生活的愿望。
  (4)闺怨类
  这类诗共有两小类,一类是妇女对丈夫的思念,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二类是对易逝青春的哀怨,对自由自在的幸福生活的向往。如温庭筠的《忆江南》就是一首闺怨词。它通过描写一个女子等待她所爱的人而终究失望的心情,生动地反映了思妇丰富的内心活动。
  (5)借景抒情类和咏物言志类
  是通过描写景物,抒发自己的忧愁哀思或远大抱负。"景语"即"情语",也就是使人物思想感情与景物高度一致。咏物言志类是通过对独特事物的赞扬,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格或理想。如王维的《过香枳寺》就是一首写景诗,诗人描绘出山林古寺的幽邃的环境,从而造成一种清高幽僻的意境,表达出一种对恬淡宁静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宁静的情趣。
  如果我们在阅读诗歌时,能注意这些,就能比较容易进入诗歌内容,准确地对诗歌思想内容和所表达的情感作出评价。
  2.形象
  和小说戏剧一样,诗歌也塑造艺术形象,不同的是,诗歌中的形象,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的,都是诗中的形象。例如杜牧的《山行》,诗中写山中景色,有山路,人家、白云、红叶等等,都构成了形象,且以枫林中经霜的红叶最具神韵。
  诗歌中的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感情。因此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很多,可以对形象直接描写,也可以间接描写,可以粗线条白描,也可以浓墨重彩,精雕细刻,可以铺垫、衬托,也可以借助想象,联想塑造形象。
  3.意境
  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给出一种清新自然、安谧美好的农村劳动生活场景,作者那种淡泊宁静的心情就蕴含在这种生活的场景中。这种包含着作者感情的场景,就构成了这首诗的意境。
  4.语言特点
  由于作家的生活阅历、感情气质、艺术修养等不尽相同,因而在作品中往往表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古诗的语言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
  (1)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别致,生动形象。如刘禹锡《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这首诗以清新的笔墨,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
  (2)质朴。这类语言常见于叙事、抒情诗中,作者往往不刻意追求华美的语言,而是用明白如话的语言直接叙述,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像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杜甫的《三吏》、《三别》都是这类语言的典范。
  (3)绮丽。其特点是用华丽的词藻、多变的修辞、神奇的想像进行细腻生动的描绘。如雍陶的《题君山》;"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作者用浓墨重彩点出了湖山的秀美,继之又将神话传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山的灵秀形神和谐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4)隽永。这类语言风格是意在言外,作者用含蓄委婉的语言将要表达的意思寄寓其中,让读者品味。如杜牧的《夜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作者用隽永洗练的笔墨,活用典故。对沉溺于荒淫腐朽生活的统治者提出了委婉的批评。
  (5)简练。其特点是语言简洁、凝练,注重练字、炼句,如贾岛的诗就属这类。
  5.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一个含义很广泛的概念,在诗歌鉴赏中,主要应该掌握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方式。修辞方式在修辞一节已复习过,要应用到鉴赏的实践中去。下面主要介绍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
  (1)抒情方式
  ①借景或借物抒情。作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就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菊、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以及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等等,都是诗人常常借以抒情的对象,如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作者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发出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的感叹。
  ②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此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比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则借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另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等等,都是情景交融的典范。
  以上两种抒情方式均属间接抒情。
  ③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比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就直截了当地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贫寒的知识分子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再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全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直接通过登幽州台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2)几种常见的表现手法
  ①烘托
  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像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像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再如"桃花潭水深千尺"形象而鲜明地烘托了汪伦对诗人的深厚感情。
  ②用典
  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比如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廉颇。这些典故都是京口这地方的历史掌故,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③虚实
  这是古人论文章常用的概念,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文艺作品在写到较复杂的事情时,往往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可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并使作品增加容量。比如《林黛玉进贾府》中,陆续介绍了贾府中几乎所有的主要人物,贾母‘王熙风、贾宝玉等登场亮相,为实写;贾赦、贾政等没出场,为虚写。再加《望庐山瀑布》,前三句描写眼前所见,是实写;第四句"疑是银河落九天",以银河来比拟庐山瀑布,为虚写。
  此外,常用的表现手法还有象征、对比,寓褒于贬、明褒实贬,欲擒故纵、欲扬先抑,言此意彼、意在言外,画龙点睛、曲笔逆笔,等等。
  6.风格流派
  流派指思想观点、艺术见解和艺术风格相同或相近的作家所形成的自觉或不自觉的结合体。例如,诗歌的流派以盛唐最为典型: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以高适、王昌龄、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人。词的流派在宋代最为成熟:以柳永、李清照、姜夔等为代表的婉约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同一流派作家的作品有大致相同的艺术风格,他们在题材的选择、形象的塑造、语言的运用以及创作方法的选择和运用等方面,都有许多共同点。例如婉约派词,写得比较婉曲、比较含蓄,多以艳情为题材,严格遵守音律;豪放派词,则反映比较广阔的社会生活,思想内容不拘于传统的离愁别绪,不严格遵守音律。但同一流派的作家不只有一种风格,他们可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例如同为豪放派,苏词广达洒脱,辛词则慷慨愤世。
  有关诗歌风格的一些常用术语:
  (1)雄浑。指力的至大至刚,气的浑厚磅礴。在具体作品中,有的壮志凌云,刚毅雄健,如刘邦的《大风歌》;有的慷慨悲歌、视死如归,如项羽的《垓下歌》,有的胸襟豁达、豪情横溢,如曹操的《观沧海》。雄浑尤其是盛唐诗歌的时代风格,反映了盛唐欣欣向荣的景象和朝气蓬勃的活力,特别是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人,在他们笔下有狼山大漠,有绝域孤域,有同仇敌忾的愤慨,有誓死戍边的决心。
  (2)豪放。豪迈奔放,谓之豪放。就作为主体的诗人而言,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像奇特,志向高远,襟怀旷达。就作为描写对象的客体而言,往往显示出特有的壮美、崇高。李白是豪放风格的集大成者,苏轼则将慷慨激昂悲壮苍凉的感情融入词中。
  (3)沉郁。指情感的浑厚、浓郁、忧愤、蕴藉。杜甫之诗为浓郁之极至,忧愁是杜诗沉郁的主要内容,但他的忧愁不只是个人的,更是国家的、民族的、人民的,因而这种忧愁具有丰富的情感层次,使其沉郁获得深厚的情感和崇高的价值。
  (4)悲慨。触景生情,睹物伤怀,悲壮慷慨,谓之悲慨。悲慨的内容包括:慨叹风云变幻之疾,痛惜韶光流逝之速,目击人民灾难之重,身受命运坎坷之苦,郁积壮志未酬之愤。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辛弃疾的词。
  (5)俊爽。即英俊豪纵,飒爽流利。如杜牧的诗,畅谈历史,痛砭时弊,总结教训,忧国忧民,既有撑天宏志,又感报效无门。
  (6)冲淡。即冲和淡泊。王维的山水诗均有闲、静、淡、远的特点。其笔下的大自然往往就是诗人自己,反映着涛人冲淡的心情。
  7.论世知人
  所谓"世"主要指诗人所处的时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所谓"人"主要指诗人,他的生平遭遇、思想性格及艺术风格。论世知人,对鉴赏古典诗词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对这方面的知识,现撮其要略陈述如下。
  (1)南北朝时代。
  ①民歌分北方、南方。北方战乱频繁,加之少数民族性格粗犷剽悍,其民歌中往往表现出尚武精神。《木兰诗》就是女孩子"不爱红装爱武装"的典型例子。当然,连年的征战也给老百姓带来无穷的灾难,不少民歌也反映了这一主题。
  南方虽政权频繁更替,但与北方相比,还是比较安全。士大夫享乐之风延及民间,因此男女恋情几乎成了这一时期南方民歌的惟一主题。这类诗歌往往通过双关等手法含蓄地表达男女爱慕情怀。《西洲曲》是其代表作。
  ②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厌弃官场,向往自然,去职后长期归隐,开创田园诗派,多写自然景色及农村生活,诗风平淡爽朗,语言质朴自然,极为精练。
  (2)唐诗题材多样,风格多姿多彩。
  学习唐诗,必须了解"安史之乱"。唐王朝以此为界,前期鼎盛繁荣,后期逐步衰败。这对诗歌有重大影响,"安史之乱"也是唐诗的一个转折点。乱前诗歌大多气象雄阔,感情豪迈,诗坛弥漫着浪漫气息。尤以李白为代表,奇幻的情思,绚丽的文采,不羁的性格形成了他的飘逸奔放的浪漫主义风格。以高适、王昌龄、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集中反映了盛唐时代的积极进取的精神,这些诗主题大多为两点:一方面歌颂从军报国,英勇杀敌,另一方面反对无休止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因此这些诗交织着英雄气概与儿女情肠,其诗雄奇瑰丽,其情则悲凉慷慨,又缠绵婉转。而以孟浩然、王维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则极为成功地描绘了幽静的景色,其诗恬静自然,用语精深华妙,借以反映其宁谧的心境。
  "安史之乱"带来的残酷的战争、苦难的环境使后期的诗人们受到锻炼,教育,使他们敢于正视惨淡的人生,为国家的安危、人民的哀乐而歌唱。这以杜甫为代表,杜甫始终能以严肃的、悲悯的心情注视、关心和反映祖国、人民的命运和疾苦,诗风沉郁顿挫,是现实主义的杰作。
  中唐诗分两个流派,白居易、韦应物、李益等人正视现实,抨击黑暗,语言通俗流畅,生动感人。韩愈、孟郊、贾岛、李贺则刻意求新,写险怪,写苦涩,写冷艳。此外柳宗元、刘禹锡也很有成就;柳诗峻洁而清腴,刘诗简练而沉着,多讽刺时政之作。
  晚唐以杜牧和李商隐为代表。杜诗清新峻拔,适于表达他较为丰富的政治抱负和激情;李诗则以瑰丽的语言、沉郁的风格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家国之哀。
  (3)宋词要把握两个时代及两大流派的不同特点。
  唐末至北宋前期词几乎是婉约派的一统天下。
  唐末以温庭筠为代表,温词偏重写闺情,词藻艳丽;五代以李煜为代表,其亡国之后的词感叹、沉痛,直抒胸臆,不加雕饰,生动形象。宋初以保持晚唐五代婉约风格的晏殊、欧阳修为代表。晏词闲雅而有情思,音调谐婉,华美工整;欧词则有所开拓,述怀、咏史、绘景,风格爽朗清丽。
  北宋中叶直到南宋,革新派词人先后兴起,以柳永、苏轼为代表。柳永是专力写词第一人,创制慢词,善于铺叙,长于情景交融,语言浅显平易,不避俚词俗语。苏轼以诗入词,大大扩展了词的题材范围,使词跳出了婉约词一般写离愁别绪、男欢女爱的狭窄范围,达到"无事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地步,其词境界宏阔,激昂慷慨,开创了豪放词派。当然苏轼也不乏清新婉丽之作。
  北宋的覆灭,是历史上少见的一次大浩劫,生活在这一时期的女词人李清照于汴京破后南渡,流离转徒,词情词风为之一变,前期词多写个人的离愁,后期词则带有深沉的家国之痛,多写无法排遣的悲愁惨痛。其词承继婉约,又兼豪放之长,长于抒情,善用白描,出语自然而创意新奇,富有音韵美。
  南宋偏安江南,中原沦入敌手,爱国之士"位卑未敢忘忧国"。这一时期的忧国爱国题材就成为诗词中的时代强音,涌现出了像辛弃疾、陆游等一批杰出的爱国作家。他们把自己的终生追求与国家的命运完全融为一体,而他们的作品就是这种融合的结晶。辛弃疾慷慨愤世,将抑郁不平之气寄于词中,成为豪迈词派的最杰出的代表。姜夔的词则以感喟哀时为主。
  【易错点点睛】
  易错点1 鉴赏诗歌的语言运用技巧、特色及情及景之间的关系。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萎,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1)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答:
  (2)古入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 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答: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七首 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
  (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
  【错误解答】 (1)答出了"不矛盾"但理由说得不对。(2)有人认为是角度不同。
  【错解分析】 没有从本质上去分析,也没有站在写作特色的高度去评价。如果从语言运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上去考虑,就会发现与前句的明显不同之处。
  【正确解答】 (1)不矛盾。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2)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
  【错误解答】有的考生只将诗眼"咽"、"冷"作一些表面的分析,而没有将其升华为意境的高度;而还有一些考生只回答它的意境,没有对诗眼作具体的分析。以上二者均有失偏颇。
  【错解分析】 思考不全面,没有扣紧题干进行回答。
  【正确解答】 "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本题能找出"咽"与"冷"是诗眼并不难。第三联中写山中危石耸立,流泉受到阻挡,只能缓慢地、时断时续地流淌。它们在嶙峋的危石间艰难地穿行,水流声音变得细小了,低沉了,喑哑了,仿佛是在痛苦地幽咽。"咽"字下得极准确、生动、传神。深山青松树密阴浓,日光照射在松林间,因为受到阴暗的环境影响,而现出寒冷的色调。诗人以"冷"字形容日色,更新奇绝妙。这两句将日色之凄冷与泉声的幽咽相互衬托,深僻冷寂之境界全出。"日色"是视觉意象,诗人却用触觉感受的"冷"来形容它,使视觉向触觉转移(通感手法),从而相互交通,这就更深刻更奇妙地表现出幽僻的感受。这既是诗人赴寺途中实见实闻的景物,也是他那消极出世的禅寂心境的写照。本题学生应着重答出三个重点,一是绘写出了山中寂寥的景象,此所谓意境;二是此二字可以说运用了拟人通感的修辞,使诗歌更为生动;三是此二字衬写出了作者本身禅寂的心境。
  专家会诊
  一、答诗歌鉴赏题,首先要明白情与景的关系。
  先分辨出哪些是情,哪些是景,二者是怎样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
  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一般说来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也可以细分为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许多类。
  1.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
  2.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写景之中包含着对自然景观的某种情感,如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虽然不能直接看出作者情感的倾向,但字里行间寄寓着诗人的离愁别恨。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衷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诗人写诗来表达他的思想情感。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需要写景——自然界的或周围的景,来引起情,把情感传达给读者。情与景的处理很重要,如果处理得恰当,他就会激起读者的感情,使读者与他发生共鸣。这样的诗就写得好,能动人。
  二、关于对诗中所运用的语言的鉴赏。我们应该运用尽量专业的说法:理由有二,一是答题语言可以以少胜多,做到言简意赅。二是准确到位,别人总结出来的是非常贴切的,非常准确的,也是大家都认可的表达方式。
  1.清新。用语新颖;,不落俗套。清新,一般是用在写景诗中,一般诗风比较亮丽,语言比较通俗,比喻新颖独到,包含着作者的喜悦之情。如王维的《山居秋瞑》中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2.平淡。平谈不同于平庸与淡而无昧,是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的语言说出,富有情味的,所以说往往平淡而有思致。
  3.绚丽。用词华丽,色彩丰富。
  4.明快。就是不绕弯子,用语简洁明了,我们有时也说简洁、洗炼。就是一语道破,一语中的。明快莫过于白居易了。
  三.作者在诗中所体现出来的风格特色。
  1.雄浑:雄浑指语言中所体现出来的具巨大的力量;滓厚磅礴的气势。其特点是:骨力挺健,气壮山河,势吞宇宙;气度豁达;气概恢宏,气宇轩昂,气势浩瀚,气魄雄伟。
  2.豪放:即豪迈奔放。其特点既表现了作为主体的诗人的特点,又表现了作为客体的描绘对象的特点。就作者情感而言,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奇特,夸张出格;志向高远。就客观物象而言,往往拥有巨大的体积、伟大的力量而显示出特有的壮美、崇高,或显示出浑茫、浩淼的无限阔大的景象。李白的诗多半是这种风格。
  3.沉郁:如果说豪放是火山爆发,沉郁就是海底潜流。当诗人飘逸飞动、奔放不羁时,就形成豪放;当诗人沉思默处、忧愤填膺时,就变得沉郁。杜甫的沉郁是最具代表性的。
  4.悲慨:触景生情,睹物伤怀,悲壮慷慨,谓之悲慨。大凡诗人,慨叹风云变幻之疾,痛惜韶光流逝之速,目击人民灾难之重,身受命运坎坷之苦,郁积壮志未酬之愤,而忧心忡忡、慷慨悲歌者,均以悲慨目之。陈子昂的悲壮是很典型的。
  5.俊爽:即英俊豪纵,飒爽流利。代表诗人是杜牧。他的诗,纵横古今,雄视万代,畅谈历史,痛砭时弊,总结教训,忧国忧民,怀撑天之宏志,感报效之无门,另一方面,又矫健豪举,潇洒风流,流转飞动,畅快爽利。
  7.旷达:即疏狂不羁,通脱豁达,潇洒飘逸,高洁独立,代表作家是苏轼。苏轼的词除了豪放外,更多的是旷达的词风。
  易错点2 鉴赏诗歌细节和作者情感的表达芬奇。分析作者的思想、观点、态度。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
  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答:
  易错点3 对比阅读
  给出两首或更多诗,可能是相同风格、相同题目,或者风格迥异、甚至表达形式也可以是完全不同的,要求根据某一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和鉴定。
  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鉴赏。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
  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
  散向峰头望故乡。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
  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
  百匝千遭绕郡城。
  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刺史,留任宰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和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1)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 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而柳诗中"望"在
  (2)两诗中都写到了"山",李诗曰"青山留人",是面对群山阻隔,欲当不能的自我安慰,诗人运用拟人和象征的手法,抒发了看似平静超然,实则深沉悲凉的情感,柳诗曰"尖山似剑",
  【错误解答】 能够说出其含义,但不能够根据前面的提示来回答。
  【错解分析】 没有明白题干中鉴赏指向性,对出题a的意向理解不明,属胡乱答题。
  【正确解答】 (1)在末句,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既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含,更表达了对"京华亲故"一为援手的急如期待。
  (2)表达的是在草木变袁的秋天,思念家国愁肠如割的痛楚,诗人在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有基础上展开想像,直接抒发了奔进而出的强烈感情。
  2.阅读下面的诗和对联,完成第(1) (3)题。
  赤 壁
  杜庠①
  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舻"。
  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眼里已无吴,
  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
  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矾鸥鸟满烟芜。
  注:①杜庠:明朝诗人,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②舳舻:船只首尾相接非常多的样子。③曹瞒:即曹操。
  客到黄州,或从夏口西来,武昌东去
  天生赤壁,不过周郎一炬,苏子两游
  ——郭朝祚湖南黄冈东坡赤壁门楼
  (1)对联在语言形式上的最大特点是 ,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也具有这样的特点。
  (2)对联中的"周郎一炬"与上面诗歌中的" "一句同说一事;"苏子两 游"与上面诗歌中的" "一句同说一事。
  (3)就诗歌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全诗,从一个角度(如景和情的关系)写一段鉴赏文字。(80字左右)。
  【错误解答】 (1)叙事或寓情于景 (3)说得不具体,空洞无物。
  【错解分析】 没结合诗句,或者不大胆,主要原因是基本功不到家。
  【正确解答】 (1)对仗(或:对偶) (2)兵销炬影东风猛 梦断箫声夜月孤 (3)略(从形式、内容、语言三方面综合考虑。)
  解析:第(1)题侧重考查诗歌的特点,属识记内容。第(2)题重在两首诗的内容理解和比较上。第(3)题要求比较宽泛,留给考生的自由空间较大。考生可以任选一个方面,抓住一点,有理有据地自圆其说即可,不必面面俱到。
  专家会诊
  对比阅读应该注意这几点:
  1.找出其共同点,或题目或内容或表达形式,还有体裁样式,比如五言还是七言,绝句还是律诗,甚至作者经历处境等都要进行比较鉴别。
  2.分析不同点。应该说无论怎么相同,不同的地方应该还是很明显的,我们应该根据命题人的意图来回答,不能盲目地认为自己找出了不相同的地方就当作答题要点。
  3.一般说来,可以成为比较阅读的设题内容大至有:不同时代、不同作者、不同体裁、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主题、选用的语言、所写景物、风格流派等,甚至对于某一细节都有可能涉及。
  【典型习题导练】
  1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柳州榕叶落尽偶题
  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1)通观全诗,是什么原因使诗人产生"春半如秋"的感觉?
  答:
  答案:(1)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仲春时节,雨后榕叶落满庭院,让人错以为秋风扫落叶;二是自己再次被贬,仕途失意,远离故乡,心中凄迷怅惘,虽是春日,却感觉如秋天一般。
  (2)有人说三、四两句将"在物之境"与"在我之情"融合无间,请以"乱"字为例,简要分析诗歌物我融合的特点。
  答:
  答案:(2)三、四两句因情感物,以物体情,一个"乱"字正是诗人此时心境的写真,莺啼本无所谓"乱",是诗人心绪烦乱,才觉得欢快的鸟鸣嘲哳难闻。
  2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①
  李 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②
  注:①此诗为李白乾元元年(758年)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②梅花:古时有笛曲名为《梅花落》。
  这首诗写游黄鹤楼听笛,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唐诗直解》评此诗为"无限羁情笛里吹来",你是否同意?为什么?
  答:
  答案:(1)遭遇贬谪的惆怅之情。(意思对即可)(2)同意(3)第一句点明被贬,像贾谊一样无辜;第二句"不见家"点出羁旅之愁,也有对朝廷的眷恋。这两句实际上也是听笛引出的感情。三、四句写夏天的江城本应炎热,但诗人听筒觉得梅花飘落(或听到(梅花落)的曲子),这正是诗人冷落心情的写照。(言之成理即可)
  3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北陂杏花
  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注:王安石积极推行新法,后又被迫闲居江宁。此诗写于他的晚年。
  (1)你认为"一陂春水绕花身"中的"绕"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答:
  答案:(1)好。一个"绕"字,使春水富有动感、充满生机,表现了(或赋予)春水爱花惜花的情致。(认为好,其回答与之语意相近即可;如果认为不好,只要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2)前人评价这首诗时说:"安石遗情世外,其悲壮即寓闲淡之中。"这种悲壮之情在诗小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答:
  4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①关城:函谷关。
  (1)从内容看,这是一首怎样的诗?诗人意在抒发怎样的情绪?
  答:
  答案:(1)这是一首送别诗,意在抒发别离的情绪。
  (2)解释首联、颔联的含义。
  答:
  答案:(2)清晨听到游子高唱离别之歌,昨夜下薄霜,你一大早渡过黄河。怀愁之人最怕听到鸿雁呜叫,云山冷寂更不堪落寞的过客。
  (3)从颈联、尾联看,作者对魏万有什么嘱咐?
  答:
  答案:(3)颈联介绍长安秋色,暗寓此地不可长留;末联以长者风度,嘱咐魏万,长安虽乐,不要虚掷光阴,要抓紧成就一番事业。
  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下曲(其五)
  李白
  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
  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
  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
  玉关殊未入,少妇莫长嗟。
  注:龙沙:指白沙堆沙漠,在楼兰国附近。
  (1)诗中的"天兵"指谁?作者对他们有着怎样的感情?
  答案:(1)"天兵",天朝的军队。诗中指唐朝的军队。他们堂堂正正,出塞去抗击胡虏。诗人用含有褒义色彩的词,表明了他对天兵的热爱和赞美。
  (2)前人评介这首诗的颔联两句时说,"有气骨有采泽"。说说你的看法。
  答:
  答案:(2)这两句属对仗工整,气势磅礴,确是"有气骨有采泽"。"将军分虎竹",是指将领接到征战的诏令。"战土卧龙沙",指军队已抵达塞外战场。从将军到战士,同仇敌忾,威严整肃,争相建功报国。刚刚颁发诏令,很快就已深入敌区,表明进军神速,所向无敌。
  (3)颈联写景有什么特色?
  答:
  答案:(3)"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弓与月,形状相似:剑与霜,颜色相同。诗人巧妙地利用它们的某种共性,使它们之间的联系显得自然、和谐,使艰苦的军旅生活衬托得轻松、愉快。
  6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枣有怀
  孟浩然
  木叶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①从诗中哪些地方可知作者写此诗时是在什么季节?
  答:
  答案:①从诗中木叶、雁南渡和北风,可知写此诗时是在秋季。
  ②颔联中"遥隔"有什么内涵?从中透露出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
  答案:②不仅表明他所在的地方距家乡遥远,还表明两地阻隔不能归去。透露出作者思乡念亲的心情。
  ③尾联用"迷津"这个典故,表现了作者思想上有什么矛盾?
  答:
  答案:③既想隐居,又想从政。
  7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①这首诗前两句写景,你能看出当时涛人的形象和心境是怎样的?
  答:
  答案:①当时诗人孤独无眠,久久地望月苦思,心境很凄凉。
  ②诗评家认为此诗之妙,妙在后两句。请从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上作简要分析。
  答:
  ③《全唐诗》录入此诗,"落"字作"在"字,请你说说, 是"落"好还是"在"好,为什么?
  答:
  答案:③"落"字新颖贴切,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在"字相形见绌,平淡寡味。
  8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汉江临眺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王维,人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问,本诗中哪一联突出地表现了"诗中有画"这一特点?为什么这样说?
  答:
  答案:颔联。这一联描绘的是汉江的远景图:滔滔的江水涌向远方,好像流到天地之外去了;迷蒙的山色若隐若现,仿佛是在时有时无之中,似一幅着墨浅浅的水墨画,邈远迷蒙,气韵生动,如浮眼前。(答首联、颈联,言之成理也可。)
  9 阅读王安石的《孤桐》,回答问题。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明时①思解愠②,愿斫五弦琴,,
  注:①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②愠:疾苦,怨愤。
  (1)请你用两到三个词语概括一下诗中所描绘的梧桐树形象的主要特征。
  答题要点:
  答案:(1)例:孤寂(孤傲、孤高)、正直、虚心、顽强(不屈)、奉献等等。(意思对即可。)
  (2)诗人为什么要以"孤桐"作为本诗的标题?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答:①
  ②
  答案:(2)答题思路:本诗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孤桐的形象来抒发自己作为一个杰出的改革者,却不被人理解的孤寂(或曰天才都是寂寞的)之情。
  10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绝 句
  石柔
  来时万缕弄轻黄,去日飞球满路旁。
  我比扬花更飘荡,扬花只是一春忙。
  注:石柔,宋朝人,他一生远离故土,辗转仕途,曾任密州教授。
  (1)联系诗意,谈谈诗人抒发了什么感情?
  答:
  (2)对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结合诗歌作简要赏析。
  答:
  答案:(2)在借物(景)抒情、对比烘托、通感上任选一点赏析即可。
  ①诗人借物(景)抒情,托物言志。借杨花的随风飘荡,不能自主,比喻自己离别家园,往来仕途不得安宁。将旅愁离情融合在具体形象之中,贴切感人。
  ②对比烘托:"来时"与"去日"的对比,更突出了驻留时间的短暂,奔波的辛劳。杨花"一春忙"与我"更飘荡"的对比,更加显得深沉感人。
  ③通感:颜色无轻重,但能在人信心中有轻重感。浓重的颜色会使人感到沉重。而杨花的黄色淡到若有若无时,便使人感到"轻飘飘"的感觉。诗人运用通感的手法,用触觉来描写视觉感受,突出杨花随风飘荡不能自主的无奈。或答:此处的"黄"借代杨花。杨花随春风飘荡,给人一种轻飘飘的感觉。一个"轻"字便可体现出这样的一种感觉。
  11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词①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②上,便引诗晴到碧霄。
  注:①《秋词》共二首,此诗是第一首,是刘禹锡被贬朗州时的作品。②排云:冲天。
  (1)一、二两句表露刘禹锡怎样的心境?是用什么手法表现的?
  答:
  (2)秋天可写的景物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何深意?
  答:
  答案:(2)借一鹤冲天而上的形象表明心志: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
  12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别滁①
  欧阳修
  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
  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
  注:①作者于庆历五年(1045)八月贬为滁州知州,做了两年多地方官。庆历八年改任扬州知州,滁州父老亲故为作者饯行,本诗即写当时情景。
  有人说这首离别诗的感情基调是乐观开朗的,你认同这种说法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作具体赏析。
  答:
  答案:认同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乐观开朗的。诗一开头就写明媚的景物,渲染饯行时的热烈气氛,为全诗定下乐观开朗的基调。后来又直接抒情,希望像平日一样开怀畅饮,不愿弦管演奏离别的曲调,表现了乐观豁达的情怀。
  13 阅读与赏析下面唐诗、宋诗各一首,完成(1)—(3)题。
  甲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乙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1)这两首诗,诗题完全相同,但作者对"柳"的态度完全不同,根据诗意,简要说明。
  甲:
  乙:
  答案:(1)甲:着重表现柳的形象美,想象奇美,描写生动,表现了诗人对美的欣赏。乙:从第二句中的"倚"、"狂"字,便可看出作者的愤怒、憎恶、嘲讽。
  (2)甲、乙两首诗,同为咏柳诗,构思均与传统咏柳诗相异,请简要说明。
  甲:
  乙:
  答案:(2)传统咏柳诗中,"柳"往往是别离的象征物。甲诗着重表现"柳"的形象美,全无别离情绪。乙诗更以诗喻小人,构思迥异常人。
  (3)甲、乙两首诗,都用比喻,但角度不同,请简要说明。
  甲:
  乙:
  答案:(3)甲诗中,以美女"碧玉"喻柳,以"剪刀"喻春风,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乙诗中,以柳喻小人得意忘形的丑态,并形象地告诉人们,这些人总有一天会受到惩罚。
  14 阅读与赏析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3)题。
  甲 汴河曲
  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扬花愁杀人。
  乙 汴河怀古
  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注"水殿"、"龙舟",是当年运河竣工后,隋炀帝率众出游乘坐的船。
  (1)甲、乙两首诗同为怀古之作,但起笔却不相同。试根据诗意,简要说明。
  答:甲:
  乙:
  答案:(1)甲诗从描写汴水春色人手,用柳堤飞花映衬隋宫的荒凉颓败。乙诗从议论隋亡的原因着笔。
  (2)甲、乙两首诗,都以"汴河"为题材,所发感慨是否相同?请简要说明。
  答:甲:
  乙:
  (3)比较甲、乙两首诗的构思,并简要分析说明。
  答:甲:
  乙:
  答案:(3)甲诗是触景生情,重在抒今昔盛衰之感;乙诗则因事兴感,对亡国暴君进行批判。
  15 阅读欣赏下面唐诗、宋词各一首,完成(1)—(3)题。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清平乐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往。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1)二者反映的作者感情的共同点是什么?
  答:
  答案:(1)作者惋惜春光流逝的深情是共同之处。
  (2)二者反映的作者感情的不同点是什么?
  答:
  答案:(2)不同之处是白居易最终找到了春天,充满惊讶和喜悦,黄庭坚没有找到春天,感到无限怅惘和苦闷。
  (3)作者在寻觅春天的方法上有所不同,找出相关的两句来。
  答:
  答案:(3)两作者在寻觅春天的方法上也有所不同,自居易是"长恨春归无觅处",黄庭坚则是"除非问取黄鹂"。
  16 阅读与赏析下面唐诗、宋诗各一首,完成(1)—(3)题。
  甲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乙 叠题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衷,中原一败事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1)这两首诗是咏史诗,各自对 一事发表了看法。
  答案:(1)项羽垓下战败,自刎乌江
  (2)甲、乙两首诗对史事的主要看法是什么?
  甲:
  乙:
  答案:(2)甲:项羽若能"包羞忍耻",江东子弟不会再为其效命。
  (3)你认为江东子弟能否卷土重来,简要说明你的观点及理由。
  答:
  17 阅读与赏析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3)题。
  甲 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乙 采莲曲
  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飑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1)甲、乙两首诗,描写的主体都是采莲姑娘,但笔触却不相同,试比较说明。
  答:甲:
  乙:
  答案:(1)甲诗描写采莲姑娘,是以生动而又含蓄的笔法,写出采莲姑娘的穿着和如花之美;乙诗描写菜莲姑娘,则是生动逼真地写出她的腼腆活泼的情态和羞怯的心理活动。
  (2)甲诗中,最关键的诗句是 ,乙诗中,最能表现采莲姑娘性格的诗句是
  答案:(2)甲诗关键句:"乱人池中看不见。"乙诗关键句:"逢郎欲语低头笑"。
  (3)甲、乙两首诗构思上有何异同,请简要说明。
  甲:
  乙:
  18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答:
  答案:(1)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答:
  答案:(2)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19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
  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
  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
  宋•方惟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
  野店无灯欲闭门。
  倒出岸沙枫半死,
  系舟犹有去年痕。
  (1)这两首诗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首借此营造了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回答。
  答:
  答案:(1)"月黄昏"二字为两首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情。
  (2)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哪能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答:
  答案:(2)可以有三种答案:
  ①"应有"更好。二字蕴含丰富,传达了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与怅惘,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可谓传神之笔,"犹有"二字无此意。
  ②"犹有"更好,它自然道出,却出入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达了诗人那种孤寂怅惘的心绪,机时"应有"二字却没有这种意味。
  ③二者各尽其妙。运用上面各自有利的一面来回答
  20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柴侍卿
  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云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送》诗中,诗人说"送君不觉有离伤"的理由有哪些?请用自己的话简述。(3分)
  答:

寻隐者不遇优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表情的背诵古诗。2理解古诗的含义,学会松童药深4个生字。教学重点有表情的背诵古诗教学难点理解古诗的含义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读题研题1寻?隐?遇?2想想题目的意思3引第八课ampnbsp足迹第八课足迹教学目标革命歌曲留下的历史足迹,使我们不忘过去,让我们在革命歌曲的音乐中牢记革命传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加深对革命足迹的认识在唱歌实践中,掌握装饰音知识与唱法。穷人最新教学设计范文教材简析本篇讲读课文讲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反映了沙俄时代渔民的悲惨生活。教学目标1。小摄影师教学设计最新小摄影师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名少先队员为苏联文学家高尔基照相,因没带胶卷未能照成的故事。下面是关于最新小摄影师教学设计的内容,欢迎阅读!教学目标1认识摄媚等8个生字。会写突按等14个小学语文泉水教学设计一谈话导入师丁冬丁冬你们听到了什么?生是谁在唱歌,泉水流动的声音师同学样的想像真丰富。请同学打开书,从书中找到作案好吗?生丁冬,丁冬,是一股清泉石缝里冲出来。师噢,的确是泉水姑娘,莫高窟教学设计及评析一学习莫高窟的准备过程1预习课文,搜集与学习生活相关的资料。(1)通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2)搜集介绍莫高窟的文字和图片。(3)想想你游览过的风景区,你最喜爱哪里,当时有什么感受苏教版六年级数学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940页的例2,练一练和第4243页练习八611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进一步完善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意义,知道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进一步理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看一看摆一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知对前面所学的观察物体平面图形乘法计算等内容进行复习巩固。2能力学生能在开放的活动中发挥自己的想像力,提出各种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通过看一看摆一摆拼一拼说一冀教版插上想象的翅膀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插上想象的翅膀是冀教版语文一年级(下)综合学习七的口语交际教学内容。教材给出了一幅图画图画左上角是一个圆,中间是一条竖线,右下角时一条弧线。教材要求你能把这些图形想象成什么迷人的张家界最新教学设计设计理念新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互相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在对本文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以语文学习为主语文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先作论述后提出论点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2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教学要求1指导预习,要求学生找出论证过程当中讲道理和举事例的句子,为研讨本文的
开学安全教育课教案安全无小事,安全这根弦不能松,有安全意识,才会有安全的防范措施。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开学安全教育课教案,希望能够帮到您!开学安全教育课教案一教学目的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教学过小学班主任开学第一课常规教育暑假结束,同学们迎来了新学期的学习,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小学班主任开学第一课常规教育,希望能够帮到您!小学班主任开学第一课常规教育同学们,大家好火热的八月见到火热的你们感到小学语文孔子拜师优秀说课稿一说教材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以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专题的第一篇精读课文孔子拜师。本组课文以孔子拜师入手,一方面让学生从这个故事中,用语文的阅读让孩子对孔子和老子有初步小学语文第四册画家和牧童说课稿一说教材画家和牧童是小学语文第四册教材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本组教材围绕人物的优秀品质编选课文,诚信孝敬父母贯穿始终,寓优秀的思想品质教育于生动有趣,感人肺腑的故事之中。课文讲述的是小学语文第三册我的画说课稿范文一文本解析我的画是鲁教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的一篇主体课文。作者以画画送画为由,寥寥几笔,便描写了一幅色彩艳丽而又充满人文情感的秋景画,并把自己热爱生活赞美秋天的情感真实地表达了出来。其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守株待兔说课稿一教材简析人生多少哲理,尽在寓言中。著名作家严文井老先生对寓言曾做过绝妙的比喻,他说寓言是一把钥匙,用巧妙的比喻做成。这把钥匙可以打开心灵之门,启发智慧,让思想活跃。而小学语文二年小学语文妈妈的爱优秀说课稿一说教材妈妈的爱这篇课文是篇阅读课文。这首儿童诗细致而形象地再现了母爱的伟大无私细腻,如清凉的风,轻柔温馨,宛若遮雨的伞,无私无惧。诗人用饱蘸着最真挚最自然,最动人的情感,用一连串小学语文黄果树瀑布优秀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第十二册语文教材中的黄果树瀑布。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它主要写了作者在黄果树瀑布景区游览时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描绘了黄果树瀑布这一景观的壮美和气势的宏伟,充小学语文布衣元帅说课稿一说教材今天我说的课文是浙教版第11册第三单元第三篇课文布衣元帅。本课记叙的是徐向前元帅生前生活中的三个小故事,歌颂他始终保持革命者朴实无华的本色,做人民公仆的崇高品质。课文内容真小学语文影子桥说课稿一教材分析影子桥是北师大教材二年级下册第12单元清清的水中的一篇主体课文,这篇课文以儿童的视角,描写了家乡的桥。第一段交代影子桥的位置和历史。第二三段写站在桥上俯视,看见了什么,想秋天的怀念说课稿说课稿要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教学板书这几个方面入手去写!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秋天的怀念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到您!一说教材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选自语文S版第三单元温馨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