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高一历史上册全册教案2

  ③革命任务变化:中国人担负起反 和反 的任务,中国进入民主革命阶段。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1.根本原因(目的):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2.经过: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后法国加入;
  1858年清政府与列强签订《 》
  1860年,再起冲突,英法联军火烧 ,清政府与之签订《 》。
  《天津条约》的主要内容:a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b开十个通商口岸 c赔款
  d允许外国人在华经商、传教等 e 外国船只可开到长江各口岸
  《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a承认《天津条约》有效 b增开为 商埠
  c割 给英国 e赔款
  3.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 了。
  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
  一、兴起
  1、原因:鸦片战争后 激化。
  2、准备:洪秀全创立 ,号召组织群众。
  二、经过
  1.过程: 1851年金田起义(起义开始)
  1852年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
  1853年定都 (正式建立政权)
  2.全盛:太平军北伐、西征并举
  为 ,太平军北伐,结果失败,但牵制了大量的清军,为西征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为 ,太平军西征,大败曾国藩的湘军,太平天国进入全盛时期。
  三、探索救民方案:《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1.1853年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内容:规定了 和 的原则
  评价:《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的制度的愿望,具有一定的 ;但绝对平均分配的方案,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具有 和 ,所以无法实现。
  2.1859年 提出《资政新篇》:
  内容:学习西方,以法治国;公众选举官吏;发展工商业;开设新学堂等。
  评价:《资政新篇》具有 性质,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由于当时缺乏实施的社会条件,所以无法实现。
  四、转折:1856年 ——标志着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五、失败:
  1.列强的加入:1860年太平军进攻上海时,遭到 联军的回击,太平军损失惨重。
  (列强加入的原因: )
  2.失败的标志:1864年, ,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3.失败的原因:
  客观因素:
  主观因素:
  六、新特点: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一、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1.背景:
  (1)19世纪末日本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要求
  (2)日本明治维新后,逐渐走上军事侵略扩张道路。
  (3)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义(导火线)
  2.经过:平壤战役、黄海战役、辽东之战、威海卫战役。
  黄 海 大 战——由于李鸿章实行 政策, 黄海制海权丧失 ,但北洋
  水师主力尚存;
  辽 东 战 役 时——日军在 进行了大屠杀;
   ——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定破产,战争结束。
  2.结果: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
  内容:割地(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赔款、开放口岸、允许设厂。
  (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容是: ,这也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要求。)
  3.影响:该条约使中国领土和主权进一步丧失,随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 了。
  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xx年)
  1.直接目的: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义和团运动
  2.结果:19xx年签订了《 》(内容:p60 了解),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标志着中国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第13课 辛亥革命
  一.条件:
  (1)、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经济基础——根本原因)
  ①主要内容: 、
  (2)、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思想基础) ②人 物: 、
  ③主要阵地: 、
  二.酝酿:
  (1)、1894年,孙中山 在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2)、19xx年成立了同盟会,提出政治纲领。
  性质: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
  意义: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3)、创办机关报——《 》: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三民主义"。
  三。起义:1、广州黄花岗起义——失败
  2、19xx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 ( 成为民主革命的摇篮)
  四.高潮:
  (1)、19xx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 的成立。
  (2)、19xx年春,颁布了《 》
  主要内容:规定主权属于国民、确立三权分立体制、实行责任内阁制等。
  性 质:该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
  意 义:具有 的进步意义。
  5.结果:辛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革命失败
  (1)、"失败"的含义:
  (2)、"失败"的原因:
  6.功绩:推翻 ,结束 ;使 深入人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 发展创造了条件。
  第14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一、五四运动(1919年5月4日)
  1.导火线:
  2.经过:
  第一阶段:(1919.5.4~6.5)中心在 ,斗争主力是 ;口号:"废除二十一条"、
  " "、" "。
  第二阶段(1919年6月5日后) 中心在 ,斗争主力是 。
  3.结果:释放被捕学生,免除卖国贼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4.性质: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 的爱国运动。
  5.特点:各阶层都参加,在整个运动中,青年学生是 ,工人阶级是 。
  6.影响:五四运动是 的开端(因为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同时给后人留下了"五四"精神: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21年7月)
  1.条件:
  阶级基础:中国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思想条件: 的广泛传播,并于工人运动相结合
  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
  组织基础:陈独秀、李大钊等创立了共产主义小组
  2.诞生的标志:中共一大的召开 (时间: 年7月 地点: )
  (1)、中共"一大"的主要内容:
  a通过党纲 b确定奋斗目标——实现共产主义
  c提出中心工作——组织、领导工人运动 d成立中央机构——中央局
  (2)、意义:中共一大宣告 ,中共的诞生使中国革命面貌 。
  三、国共第一次合作与北伐战争(1924~1927年)
  1.合作的实现:
  (1)、中共认识到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2)、中共三大决定于国民党合作
  (3)、1924年 的召开,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实现。
  2.北伐战争:
  (1)、条件: ; ;
  ; 。
  (2)、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
  (3)、对象—— 、 、
  (4)、结果——基本上消灭了军阀势力,革命势力发展到 流域,国民政府由广州迁到 。
  3. 国民革命的失败
  (1)、经过:
  ①1927年蒋介石在 发动"四一二政变",后成立"南京国民政府";
  ② 在武汉发动"七一五政变";不久," "。
  (2)、原因:
  客观因素:
  主观因素:
  第15课 国共十年对峙(1927—1937年)
  一.南昌起义(时间: 年 月 日):
  ①背景(原因):大革命失败后,中共认识到 的重要性。
  ②领导人: 、 等
  ③意 义:南昌起义打响了 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 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二.土地革命:
  1.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 汉口)
  ①内容:纠正 错误;确定开展 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决定进行 。
  ②意义:该会议为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2.秋收起义(1927年9月 领导者: )
  结果——起义进攻长沙受挫,中国革命重心由 转向 ,1927年毛泽东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根据地 。
  3.土地革命
  ①内容:打 ,分 ,废除 。
  ②意义:使农民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获得了土地,革命积极性提高。同时粉碎了国民政府发经济封锁,巩固了红色政权。
  4."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
  ①内容: 、 、 。
  ②意义:指导了中国革命,使革命的星星之火,发出燎原之势。
  5.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1931年)
  ①背景:取得三次反"围剿"的胜利 ; 革命根据地得以巩固
  ②概况:定都于 ,政府主席为 ,xx为 。
  三、红军长征(1934.10-1936.10)
  1.原因: 。
  2.转折:1935年遵义会议的召开
  会议内容:a纠正左倾错误; b肯定毛泽东的军事主张;
  c选举毛泽东为常委; d取消博古等人的军事指挥权
  意 义: 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以 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胜利: 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 会师(红一、红二、红四)
  4.意义: 粉碎了国民党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革命转危为安;
  传播了革命种子,铸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第16课 抗日战争(1937.7—1945.8)
  一、日军的侵华与暴行
  1.日军的侵略
  ①1931年"九一八事变" 占领东北三省;
  ②1935年"华北事变" 华北日趋殖民化,民族危机加深;
  ③1937年"卢沟桥事变" 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
  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杀害中国同胞 人);
  2.日军的滔天罪行: 1941年,潘家峪惨案;
  "七三一部队":研究细菌战,用中国活人做试验。
  二、全民族的抗战
  1.开始:1937、7、7 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开始,也是全国抗日战争的开端。
  2.抗击:组建 ,领导全民族抗战。
  (1)、正面战场的大会战(以国民政府为主):
  淞沪会战——出现了英雄人物:姚子青、谢晋元
  会战——国共合作的典型。( ——抗战以来的首次胜利)
  徐州会战——( ——抗战以来的取得的最大胜利)
  武汉会战
  (2)、敌后战场的开辟:
  ①1937年中共召开洛川会议,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挺进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
  ②1940年彭德怀指挥 ,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3)、国外战场的开辟:
  1942年为确保滇缅公路,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援救被困的 军队。
  三、抗战的胜利:
  1.胜利: 年 月 日,日本无条件投降
  2.意义:抗战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取得的 斗争第一次完全胜利; 它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中国抗日战争是 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起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的 大大提高了。
  第17课 解放战争(1946—1949年)
  一、内战的爆发
  1.重庆谈判(1945.8-10 )
  (1)、蒋介石策划谈判的原因:a
   b
  (2) 、结果:国共签署了《       》,坚决避免内战,但对        和
  的合法地位未达成协议。这就使中共在政治上占了主动。
  2.政协会议召开(1946年 结果: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协议)
  3.内战的爆发:开始了标志——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进攻 。
  二、内战的经过
  (1)战略防御阶段:内战之初,国民党军队先 进攻,后转为 进攻,(重点进攻 和 两个解放区),结果都被中共粉碎。
  (2)战略反攻阶段:
  1947年6月 、 率领 解放军主力进 ,
  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3)战略决战阶段:三大决战
  ① :首先攻占 ,最后解放了东北全境。
  概况: ② :以 为中心,结果解放了长江下游以北地区。
  ③ :由 解放军和 解放军完成,使北平和平解放。
  意义(结果):三大战役共消灭或改编敌人150多万,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1949年4月国共北平谈判——结果:和谈破裂
  (2)4月21日,朱、毛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3)1949年4月,渡江作战,解放 ,标志着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被推翻。
  2.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结束了; 实现了中国的独立、统一;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鼓舞了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解放斗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第五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一)历史条件
  1.经济基础:随着 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弊端日益显现;
  2.阶级基础: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兴起,标志着个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工人运动主要发生在 、 、 等国家,但是由于缺乏 的指导,运动都失败了。)
  3. 思想基础: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为科学社会主义诞生提供了一定思想基础。
  (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 、 )
  4.主观条件:马克思和恩格斯一方面深入工人群众和总结工人运动经验,另一方继承何发展了人类思想三大理论成果,分别是 、 、
  。
  (二)诞生 1848年《 》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因为它第一次较为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1.《共产党宣言》的内容:
  ①阐述了 ; ②阐明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③肯定了资本主义取代封建制度的进步作用; ④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被共产主义所取代;⑤阐述了阶级斗争学说,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⑥号召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
  2.《共产党宣言》的问世的意义:标志着 , 运
  动更加蓬勃的发展起来。
  (三)第一次尝试:巴黎公社(1871.3—5)
  1.原因:民族矛盾的尖锐导致了国内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矛盾的激化。
  2.公社建立后的措施:
  政治方面: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的国家机器。
  经济方面: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伟大的创举)等 。
  4.失败的原因:主观原因;没有成熟的 的领导,也没有组建工农联盟。
  根本原因:法国政治、经济发展还不足以废除资本主义
  5. 历史意义:巴黎公社它是 建立政权的第一次尝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为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6.主要经验:通过暴力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自己的政权。
  主要教训:必须有一个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革命政党的正确领导,应建立工农联盟。
  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一)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
  1、客观方面:
  (1)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 的环节(经济发展落后,各种矛盾较尖锐)
  (2)第一次世界大战加剧各种矛盾的激化
  2、主观方面条件:
  (1)无产阶级革命性较强
  (2)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
  (二)革命的过程
  1.二月革命(1917年3月):推翻了 王朝,革命后形成 和
  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掌握实际权利。
  二月革命的性质:
  2.《 》:列宁提出革命要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 转变,争取以 的方式取得政权。
  3.七月事件:说明和平夺取政权的方式成为不可能,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
  4.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1917年11月,又称"十月革命"):推翻了 的统治。
  十月革命的性质:
  5.苏维埃大会的开幕:
  (1)、会上发表了《 》,正式宣布临时政府以被推
  (2)、通过了《 》,使俄国退出了一战,解决当时俄国人关心的和平问题。(3)、通过了《 》,解决了当时人民关心的土地和面包问题。
  (4)、选举了工兵苏维埃政府—— 。
  (三)革命的历史意义
  1、对俄国:推翻旧制度,为俄国的社会发展开辟新的道路;
  2、对世界:打击了帝国主义统治,推动其他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3、对马克思主义: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 新局面;
  4、对人类历史: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 革命,打破资本主义制度一统天下的局面。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一)、政治协商制度
  1、初步建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1)主要议题:筹划新中国的成立
  (2)主要内容:
  ①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简称"共同纲领"
  a、规定国家性质:人民主主义国家;
  b、规定了国家各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说明该纲领具有 的性质)
  ②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 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
  ③规定了首都、国旗、国歌、纪年
  (3)作用:代行 的职权
  2、正式确立
  (1)标志:1954年 的召开:人民政协代行人大的职权结束,但其作为 组织继续存在
  (2)主要职能: 、
  3、发展:
  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后,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 、
  "的方针,使该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4、进一步发展:
  1982年中共十二大,确立了中共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使该制度进一步完善。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基本形成: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
  (1)主要内容:制定《 》
  (2)意义:一届人大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形成,也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
  2、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1)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 和 原则。
  (2)含义:在少数民族 的地方,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
  (3)过程
  ①建立的标志:1949年的" "中最早规定
  ②正式确认:1954年的《 》正式确认。
  ③概况:省级民族自治区共 个
  (4)意义:满足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有利于实现民族平等,保证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调动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二、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一)曲折:"文革"对 民主法制的践踏
  1、文革发生的原因:"左"倾指导思想的错误(根本原因)
  2、民主法制遭践踏的表现:
  a党史上最大冤案(xx刘少奇被迫害至死)
  b出现夺权斗争,社会秩序混乱
  c两会多年未能召开……
  3、教训:要保护民主,就必须加强 。
  (二)发展:1978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后
  1、法制制度的逐步健全
  (1)条件
  ①必要性:"文革"的深刻教训
  ②可能性:1978年 ,提出十六字法制建设方针("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措施:平反冤假错案;加紧全面立法工作( 年修订宪法)
  (3)结果及意义:形成了以 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 、 ,为 奠定了基础。
  2、民主制度的建设与完善
  (1)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进一步完善政治协商制度
  (——1982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方针)
  (3)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984年通过了《 》)
  (4)加强 制度建设
  (——1998年通过了《 》)
  三、祖国统一大业
  (一)"一国两制"提出的背景
  1、台湾问题的由来(是内战遗留问题,属于中国内政问题)
  2、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发表《 》 呼吁和平统一
  (标志着我国解决台湾问题的方式由 变为 。)
  3、20世纪80年代初, 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二)"一国两制"的含义
  1、前提:一个国家(即中华人民共和国)
  2、内容:两种制度(指两种社会制度,即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
  3、目的:实现祖国的统一
  (三)成功实践——港、澳回归
  1、条件(原因)
  (1)改革开放以后,综合国力增强——根本原因(前提)
  (2)"一国两制"构想(方针)
  (3)全国人民共同愿望(民心)
  (4)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潮流)
  2、过程
  (1)香港回归( 年7月1)
  (2)澳门回归( 年12月20)
  3、意义
  (1)国内意义:使港澳结束了被列强战领的历史,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2)国际意义:为世界其他国家解决国与国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范例。
  (二)展望——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表现
  ①1979年元旦起,停止炮击金门,
  ②倡议"三通"( 、 、 )
  ③ 年台湾当局允许居民赴大陆探亲
  ④1990年成立两会: (台湾)和 (大陆)
  ⑤1992年"九二共识" :" "
  ⑥xx年,连战率" "访问团访问大陆,受到xx的接见。
  【补充】
  1、历史上台湾的三次分离
  ①1624年 殖民者侵占台湾直到1662年郑成功收复。
  ②1895年 通过《 》割占台湾,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收回。
  ③ 年蒋介石集团败退台湾,海峡两岸至今分离。
  注意:前两次分离是外来侵略所致,第三次分离是中国内战所致,属于中国内政问题,所以有着本质区别。
  2、当前对台的基本态度:
  在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的道路上,只有和平与战争两种选择,中国政府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但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3、阻止祖国统一的两股势力
  ①国际反华势力——台湾问题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
  ②台湾岛内分裂势力
  4、有利于台湾问题解决的因素:
  ①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根本因素);
  ②"一国两制"的提出和成功的实践;
  ③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祖国人民渴望统一;
  ④党和政府的不断努力;
  ⑤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一)、建国初外交方针的制定及背景:
  1.外交方针:
  2.背景: (1)二战后,以苏联为首的 和以美国为首的 的对立和斗争。(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
  (2)新中国的诞生
  3.具体内容:
  ①" ": 含义: 的外交关系。
  作用:使中国改变了 的地位。
  ②" ": 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和一切特权。
  ③" ": 含义:坚定地站在 一边。
  作用: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二)、建国初的外交成就:
  1.建国的第一年里,与苏联等 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1950年初中苏双方签订《 》。意义:有利于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打破了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 。)
  2.1953年提出了 。
  ①提出过程: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 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
  ②主要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③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它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3. 1954年参加 (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
  4.1955年参加
  ①会议特点:该会议是第一次 的亚非会议。
  ②会议转折:面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及与会国家间的矛盾和分歧,尤其是一些国家对新中国的误解和疑惧,周恩来鲜明地提" " 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③意义:该会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交。
  二、开创外交新局面
  (一)、20世纪70年代外交的新突破
  1、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原因(条件):① ;
  ② 。
  (2)概况: 年10月,第 届联合国代表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包括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3)意义:说明美国长期以来实行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使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提高;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 有利于世界的和平。
  2、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
  (1)改善原因 :中美双方共同的要求
  ①美国方面: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美国与苏联争霸的需要;美国陷入越战的泥潭。
  ②中国方面: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对付苏联的威胁;解决台湾问题。
  (2)过程:
  ①、1972年2月, 总统访问中国。双方在 签署《 》。意义:中美两国结束了二十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 。
  ②、 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1972年中日建交
  (1)直接原因: 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
  (2)概 况:1972年,日本首相 访华,并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补充] 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的影响:揭开了中美、中日关系的新篇章;有利于双方人民的利益和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有利于缓和世界紧张的局势。
  (二)、新时期(改革开放后)的外交建树
  1.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
  (1)外交目标的调整:反对 ,维护 。
  (2)调整的原因: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 为中心,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
  2.主要外交成就:
  (1)开展以 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如:维和行动、禁核、裁军)
  (2)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如:xx年在 举办了第九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会议。)
  (3)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以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
  (如: 年,中国与中亚六国在上海成立了 。该组织的建立有利于加强中国与 及 各国的政治和经济合作,有利于维护中亚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
  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一、两级格局的形成
  (一)两极格局(又称冷战格局)的形成
  1、形成背景:
  (1)二战后期, 雅尔塔体系 确立,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2)二战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力量的对比:
  ①二战后,西欧和日本衰落, 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推行全球扩张的霸权主义政策;
  ②苏联实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在世界上的影响增大,引起了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敌视。
  (3)美苏两国在 和 上的矛盾也日益加剧,苏联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
  (丘吉尔的"铁幕"演说——发出冷战信号。)
  2、冷战含义: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
  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
  3、确立过程(也可看作表现):
  (1)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 杜鲁门主义 ",标志美苏"冷战"开始。
  (2)实施欧洲经济援助计划(即马歇尔计划)。
  (直接目的:扶持西欧,稳定资本主义 根本目的:控制西欧,称霸世界。)
  (3)1949年成立"北约"
  性质: 大国控制的军事政治集团。
  作用:北约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重要行动,加剧了"冷战"的程度。
  (4)苏联的反击措施:
  ①1949年苏联等国成立 。
  ②1955年苏联等国组成" "——标志着欧洲出现了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美苏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二)"冷战"局面下的国际关系
  (1)特点: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并存,冷战使世界分裂成两大对立阵营,给世界带来了动荡不安,但也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2)具体表现:
  ① 分裂、 分裂
  ②局部热战: 战争、 战争
  ③军事对抗:
  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一)、西欧的联合("欧共体"的建立)
  1、联合的原因
  ①谋求欧洲统一的思想源远流长。
  ② 在两级格局下西欧受到美、苏的控制和威胁。
  ③ 西欧自身 的需要(根本原因)
  2、西欧联合的过程:
  ①1951年西欧六国签订了《 》,成立 ;
  ( 这个共同体促使政治宿敌法德之间的矛盾化解。)
  ②1958年, 和 成立。
  ③1967年,这三个共同体合并为 。(性质: )
  ④1993年欧共体发展为 。(性质: )
  3、影响:
  ①促进了西欧经济的发展,提高西欧的国际地位
  ②西欧的联合冲击着美苏两极格局。
  (二)、日本的崛起
  1、原因:
  ①二战后日本政府进行 ,进一步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
  (这就为日本经济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②美国对日本的扶植
  ③朝鲜战争爆发为日本提供了机遇
  ④日本政府制定出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出"贸易立国一出口第一"的口号
  ⑤日本加强政府投资,重视教育和科技
  2、结果
  ① 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 经济大国。
  ②日本的崛起,冲击着美苏两极格局。
  ③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日本开始 。
  ④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日本 复活, 抬头。
  (如:修改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等)
  (三)、第三世界的联合: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兴起的标志: 1961 在 举行第一次不结盟会议
  2、奉行的政策: 、
  3、作用:推动了 的发展;加速了 的崩溃;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
  三、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1、概况:
  (1)、东欧剧变:
  ①实质: 的变化。
  ②典型:1989年, 成为第一个发生剧变的东欧国家。
  年10月,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实现了两德的统一。
  (2)、苏联解体:(1922—1991年)
  ①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年上台的戈尔巴乔夫首先进行 改革,但无法打开局面。从1988年起,他转而进行 改革,提倡所谓"民主化"和"公开性",使苏联改革走进了误区。
  ②过程:1990年,苏共中央全会决定放弃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
  年底,苏联解体,独联体成立。
  2、原因:
  根本原因:僵化的斯大林模式导致苏联东欧国家经济危机,引起人民的不满。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的结果。
  外部因素:西方"和平演变"政策的影响。
  3、影响: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标志着 格局的结束。社会主义运动遭到重大的挫折。
  (二)"冷战"结束后的国际关系
  1、特点: 与 并存
  2、威胁和平的因素:
  (1)、由于民族、宗教、种族、领土问题引发了新矛盾和新冲突 (如:科索沃危机)
  (2)、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如:美国轰炸南联盟)
  (3)、国际恐怖主义活动泛滥。 (如:xx年"9•11"事件)
  (三)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①"冷战"后, 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并极力构筑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
  ②1993年 正式成立。随着实力不断增强,欧盟的国际地位也不断提高。
  ③ 正加快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极力争取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④ 联邦取代了苏联在联合国的地位,其国际地位有了很大改善。
  ⑤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国力和地位不断地提高。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特点:世界暂时呈现出" "的局面, 趋势
  进一步发展。世界格局的多极化仍然只是一个发展趋势。
  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影响:
  ①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②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
  ③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要点补充]
  1.如何看待苏联解体?苏联解体给我们留下什么教训?
  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运动的一次重大挫折,它只能说明是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的失败,并不是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 说明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的确立和成熟总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教训:必须走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社会主义国家在坚持改革的同时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党的领导;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全面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要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在外交上不称霸不争霸。
  2.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
  二战后至今,国际政治格局经历了由两极对峙到多极化的演变趋势,具体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1、从战后雅尔塔体制的确立到50年代中期两极格局的形成,社会主义从一国发展到多国,世界政治由战后初期美苏合作转向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对峙、北约和华约两大集团全面对抗,世界形势由缓和转向冷战。
  2、从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期,世界政治在两极格局的大框架下,出现动荡、分化和改组。社会主义阵营到60年代解体;帝国主义阵营也出现了分化。战后两大阵营的对峙局面为美苏争霸所取代;第三世界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3、从7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世界政治格局由两极向多极发展,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开始形成,美苏争霸激烈。
  4、从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美苏矛盾缓和,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华约解散,雅尔塔体制和两极格局终结。
  5、90年代以来,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在加强,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

邹忌讽齐王纳谏文言文阅读及答案阅读选文,完成问题。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关缓慢的力量阅读答案高阅读效率必须要学会浏览。浏览主要包含两种,一是跳读全文,一是查读。以下是缓慢的力量阅读答案,欢迎阅读。阅读缓慢的力量,完成下列各题。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当红作家麦家,颇有这样的风五柳先生传文言文阅读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今天你低碳了吗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今天你低碳了吗戎戒盘点2009年的关键词,低碳无疑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词汇之一。低碳经济碳交易碳汇等概念正日益进入公众的生活。所谓低碳,是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以二氧化碳为主排放)神秘宝宝小班早期阅读教案活动目标1喜欢阅读活动。2理解作品中每个角色发生的有趣的故事,并认识颜色。3能专心的倾听故事。活动准备1空白图书神秘宝宝。2透明的色纸红黄蓝若干。3大的红黄蓝的色纸,小的橘黄橘红紫彩色的小背心活动教案活动目标1尝试用多种材料进行印画游戏。2欣赏自己制作的小背心上的图案,享受创作的快乐。活动准备1各种形状的物体。2水粉颜料擦手毛巾。3收集的有漂亮图案的背心的图片,教师事先印好的小幼时记趣教案一教学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学会正确的朗读文言文。2读懂全文,自学自悟几种理解文言字词的方法。3感受作者的物外之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意识。二教材分析幼事记趣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海底世界j教学教案教学目标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了解海底世界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特点。3了解作者把海底世界动物种类多活动方式有趣写具体的方法。教学重点了解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特世上只有妈妈好小班社会教案一运动目的1相识熟悉动物妈妈对宝宝的照料。2熟悉种种动物的形状,相识其生存习惯。3享受听故事和团体游戏的兴趣。二运动预备世上只有妈妈好磁带灌音机动物头饰,与本课有关的关课件。三运动幼儿园大班叶子主题教案一主题的由来带孩子们去水东电站花圃秋游。小朋友发现了许多美丽的叶子,有又硬又厚的剑兰的叶子紫红色和带花边的观叶花卉高大的柳树上细细的叶子长长的棕榈树的叶子坚硬的铁树的叶子。幼儿通过幼儿园手工墙室教案幼儿园手工墙室教案一活动目标1能用报纸条卷曲固定成鱼的外形,并用彩纸设计装饰鱼身上的花纹。2尝试自主解决操作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活动重点用报纸制作固定成鱼的外形难点用彩纸装饰鱼儿
课文走遍天下书为侣优秀教学设计范文学习目标1。认识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伴侣娱乐百音盒毫不犹豫一趟背诵零次编写某种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誊写自身喜欢的段落。3。掌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课文小松鼠找花生教学设计范文教材分析本文借小松鼠找花生这件事间接告诉学生在地下结果这一常识。课文采用科学言语的形式,寓常识于生动形象的故事之中,语言活泼浅显,符合儿童特点。课文结尾小松鼠的问题即与课文呼应又能综合性学习优秀教学设计范文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用正确流利的语言描述出秋天的树叶。2指导学生用图画和优美的词句来描绘秋天,表达自己对秋天的热爱。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用正确流利的语言描述出秋天的树叶。课时安排一课时课文鲸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读懂课文,理解鲸的特点和生活习性。学习课文抓住事物特点来写的方法。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感情,练习朗读课文。教学重点了解鲸的种类和生活习性。教学难点学会用打比方列举数字的方雷雨语文教学设计方案学习目标1。会认压等4个生字,会写垂等12个字。2。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不同的语气读出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的景象。3。感悟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物是怎样变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优秀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课本96页例3。做一做第12题中加法,练习二十第12题加法。教学目标1掌握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口算和笔算的算法。2掌握竖式计算的规范书写。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4对学生进用水泄不通造句大全用水泄不通造句大全1鸡尾酒会期间,投资者把吉姆围个水泄不通,请他帮忙选股。2新地铁系统明显让人们更方便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减轻了常常水泄不通的交通拥堵问题,而且正为新居民区创造城市副自讨苦吃造句大全1一些学校领导者和教师认为,家长一般受教育程度较低,文化素养差,反而时常给学校带来麻烦和干扰,学校若与家庭合作是自讨苦吃。2如果有了不合理的需要,而又不正视现实,只一味地听凭无度而自讨苦吃的造句自讨苦吃造句1这不安全并且让人羞愧,他们真是自讨苦吃。2有些人是那么喜欢倒霉,以致他们会赶半程路见它去(自讨苦吃)。3他们认为,我和戈尔忽视了选举支持我们的人们更深切的忧虑和利益,树和喜鹊教学设计范文情境导入以教室里的新成员老师导入,从而引出到场嘉宾除了今天的老师,还有神秘嘉宾也来到现场,从而引起孩子们的好奇心,会积极猜想神秘嘉宾是谁?一初读课文1师范读课文(配乐)老师配乐范读关于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熟练掌握累计30多个常用偏旁部首,能说出其名称表示的大概意思,能写出偏旁部首和例字。2学会用部首查字法品学网。3能够根据偏旁部首猜猜字义。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孩子们,这学期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