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语文阅读指导与训练(上)

  现代文阅读能力要点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对"现代文阅读能力"的教学要求是:"读一般的现代文,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清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了解基本的写作方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掌握精读、略读的方法,培养默读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一、记叙文阅读
  1.整体把握文章的大概内容,弄清文章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2.理清文章的线索(一般只有一条线索,特殊的文章有明暗两条线索,如第四册16课),理清文章的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等)。
  3.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能揣摩、理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能准确概括出层意、段意,能抓住篇、段中的关键语句。
  4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和把握词语的音、形、义,把握关键词语,能够分析、比较词义,掌握用词的规律。注意文中标点的用法。
  5.在具体语境中分析、揣摩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6.概括文章的思想内容,结合文章的背景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7.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及人物的性格特点。
  8.分析把握文章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如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注意把握文章中描写人、物、景的方法,如肖像描写、景物描写等等。
  9.分析文章写法上的其他特点。
  10.品评、欣赏文章的思想内容、表达技巧,能辨析文中思想观点的正误。
  11.能运用联想、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12.注意阅读题中文学常识、汉语知识及修辞常识的运用等。
  二、议论文阅读
  1.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
  2.弄清文章的类别归属(立论、驳论或二者结合)。
  3.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分论点,并注意论点在文中的位置。
  4.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层次(纵式结构、横式结构,"总分总"式、"总分"式、"分总"式)。能准确概括文段内容。
  5.认识、分析论据类型,具体分析其作用。
  6.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及驳论中的归谬论证等等)。
  7.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点,能抓住关键词语、典型语句,注意分析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8.分析写法上的其他特点(如夹叙夹议、议论中的说明和过渡以及修辞手法的运用等等)。
  9.运用联想、想象,丰富文章内容。
  三、说明文阅读
  1.整体把握文章的大致内容,弄清说明对象。
  2.弄清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3.准确抓住说明事物的具体特征。
  4.分析把握文章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打比方、摹状貌等)。
  5.把握段落的中心句、关键语句。
  6.具体分析语言的准确性。正确理解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和作用,准确地对词语的限制、修饰作用进行评析。
  7.能阅读图形,辨识表格。
  8.分析文章写法上的其他特点。如生动说明、平实说明,总说、分说,详写、略写,说明中的记叙、议论等。
  9.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文章的内容。
  例文
  一、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20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1.这两段文字选自朱德同志所写的《回忆我的母亲》,属实用记叙文传记中的_____,这种文体在题材上要求写_____,写人物的_____都可以,在记叙中还可以穿插___________
  2.文章最初发表在1944年的《解放日报》上,作者写此文的目的是___________
  3.这两段文字的中心内容是_____________
  4.在文段中找出直接写"母亲"的六个句子,标上序号,依次写出各句的侧重点。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_④______⑤______(6)______
  5.文段中其余的句子写他人,先写_____,后写_______。写这些的目的都在于______。前者突出了______,后者表现了__________
  6.分析、揣摩文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①总是:________②还:________③自然地:__________④常见:___________
  7.就全文看,这两段文字从内容上照应篇首的_________句话,照应篇末的_______句话。
  [分析]本题第1题考查文学、文体常识的识记;第2题考查文章的写作意图;第3、4、5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第6题考查对语言的揣摩运用;第7题考查文章的整体阅读能力。解答时,要紧扣语段并结合记叙文的有关知识细心琢磨。
  答案:
  一、1.回忆录真人真事一生或生活片断议论2.不仅表达对母亲的悼念、热爱之情,也借此表达对民族、人民和中国共产党的忠诚之心3.表现母亲勤劳的美德4第l、2、4、5、6、10句①总述是劳动好手②从不晚起③勤劳、能干④健壮⑤从无空闲③母亲对"我"的劳动教育5.全家妇女轮班煮饭"我"从小养成劳动习惯、掌握了劳动技能、学到了生产知识衬托"母亲"勤劳母亲生活在劳动大家庭中母亲对"我"的劳动教育影响深远6.①强调天天如此,没有例外②强调超出了一般妇女的劳动承受力③说明是出自习惯,可见母亲影响之大④说明母亲做饭经常累得汗流满面7."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
  二、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不幸7年前迁居的时候,中途毁坏了一口书箱,失去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遭失在内了。责成运送局去找寻,寂无回信。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1.请将下列加点字的正确读音写在括号内。
  [瞥]见()[似]乎()深[恶]痛疾()
  2."便使我良心发现",这里的"良心发现"是什么意思?具体行动是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3."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似乎"能删去吗?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
  4.文段从哪几件事体现"我"对藤野先生的怀念?(每件事不得超过四个字)_________
  5.这段文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
  中考改革的趋势是增加主观性试题,以考查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此语段题除第1题外,都属于主观性试题,要求考生有一定的语言表述能力。特别是第4题,属"牵一题而动全文"型,要求考生能整体地把握材料,不能断章取义。同时,限定字数答题,又要求考生有一定的语言概括能力,如果照搬原句是不能得分的。
  答案:
  二、1.pie1si4wu42爱国思想、斗争精神受到触动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3.不能这里藤野先生并非真的说话,而是作者的想象4.装订讲义。悬挂照片、努力写作5.抒发了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崇敬之情,以及从藤野先生的精神品格中受到的激励和鼓舞
  三、①有一件小事,我不知道还值不值得提它,但回想起来,在那时却占据过我的心灵。②我父亲那时候在军阀部队里,好几年没有回来,我跟母亲非常牵挂他,不知道他的死活。③我的母亲常常站在一张褪了色的神像面前焚起香来,把两个有象征记号的字条卷着理在香炉里,然后磕了头,抽出一个来卜问吉凶。④我虽不像母亲那样,也略略懂了些事。⑤可是在孩子群中,我的那些小"反对派"们,常常在我的耳边猛喊:"哎哟哟,你爹回不来了哟,他吃了炮子儿罗!"⑤那时的我,美好像死了父亲似的那么悲伤。①这时候蔡老师援助了我,批评了我的"反对派"们,还写了一封信劝慰我,说我是"心清如水的学生"。(8)一个老师排除孩子世界里的一件小小的纠纷,是多么平常;可是回想起来,那时候我却觉得是给了我莫大的支持!(9)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
  1.选段共九句,按文理可分为三层。用|在下面划分。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2.找出选段所写事件的六要素。
  ①时间:②地点:③人物:④起因:⑤经过:⑤结果:
  3.第⑤句的"反对派"和第(7)句的"心情如水的学生"加引号的用意分别是什么?"心清如水"这个比喻的本体是什么?
  4.下边对选段内容理解错误的是()。
  A.A.第①句的"小事"是指蔡老师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援助劝慰了我。
  B.B.第④句的"懂了些事"是指懂得担心父亲的安危。
  C.第①句"但回想起来,在那时却占据过我的心灵"与第(8)句"可是回想起来,那时候我却觉得是给了我莫大的支持"不能互换。
  D.第(9)句的"慈爱""公平""伟大"这几个词语可以互换位置。
  5.判断下边重读和停顿的对与错。
  A.A.这时候蔡老师援助了我,说我是"心清如水"的学生。()
  B.B.一个老师排除孩子世界里的一件小小的纠纷,是多么平常。()
  C.C.那时候/我却觉得/是给了我/莫大的支持。()
  D.把两个/有象征记号的字条/卷着埋在/香炉里。
  答案:
  三、1.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2.①我上小学时②家里、学校③我、母亲、蔡老师、小"反对派"④母亲和我担心父亲的安危⑤小"反对派"欺负我,我很难过⑤蔡老师援助和劝慰了我,排解了纠纷3.前一个表特殊含义,后一个表引用心灵纯洁4.D5.A./B.xC./D.x
  四、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国,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人都到那里去了!"
  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读书!"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趣日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芭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1.以上文字主要写了玩耍和______两种情景,其中都写到气氛,最能体现各自气氛特点的词语是______和________
  2.下面四项中,最能表现先生"严而不厉"性格的是()。
  A.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人都到那里去了!"
  B.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脆的规则,但也不常用。
  C.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
  D.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
  3.选文中为何将学生读的文字不加标点而先生读的要加上标点?下面分析最合理的一项是()。
  A.学生读的文字是间接引用,而先生读的文字是直接引用。B.学生读得快,先生读得慢。
  C.学生是放开喉咙读,先生是大声朗读。D.学生没读懂,先生读得懂。
  4.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上文对先生进行了语言、动作和神态的描写。B.字里行间表现了对封建教育的不满。
  C."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这句话表明少年鲁迅天资聪颖,对先生所读文章的妙处心领神会。D.段末"拗"字生动描写了先生读书无限陶醉的神态。
  答案:
  四、1.读书;静悄悄、人声鼎沸2.B3.D4.C
  五、[甲)有一天,大约是中秋节前的两三天,掌柜正在慢慢的结帐,取下粉板,忽然说,"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九个钱呢!"我才也觉得他的确长久没有来了。一个喝酒的人说这,"他怎么会来?…他打折了腿了。"掌柜说,"哦!""他总仍旧是偷。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竞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后来怎么样?""怎么样?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后来呢?""后来打折了腿了。""打折了怎样呢?""怎样?……谁晓得?许是死了。"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的算他的帐。
  [乙]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现在把钱交给若瑟夫,叫他去把牡桥钱付清。已经够倒榻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她说完就站起来,给了我一个五法郎的银币,就走开了。
  我问那个卖牡蛎的人:"应该付您多少钱,先生?"
  他回答道:"2法郎50生丁。"
  我把5法郎的银币给了他,他找了钱。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1从刻画人物形象的角度考虑,甲、乙两段都采用了_____描写的方法。此外,乙段还兼用了_____和_____描写的方法。
  2.甲段中的两处细节描写是_____和_____。
  3.乙段中画线句子表明了______。
  4.从甲段丁举人打孔乙己这件事上,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5.乙段"母亲"对于勒的称呼除了用"那人"以外,还用了___、____。联系全文思考,这些称呼反映了什么问题?
  6.甲段中,若将"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改写成"先是打,…后来写服辩",是否合乎情理?为什么?这样改行吗?分别说明"行"或"不行"的理由。
  答案:
  五、1.语言肖像心理2.掌柜正在慢慢结帐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算他的帐3."我"对于勒充满同情心,但碍于父母之命,不敢上前相认4.在封建科举制度下,知识分子有两种命运:爬上去的就可作威作福,爬不上去只得任人欺压凌辱,孔乙己属后者,孔乙己的悲剧是封建科举制度造成的5.贼、讨饭的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某些人道德的堕落,良心的泯灭,人与人的关系只剩下金钱关系6.改后也合乎情理,因为严刑逼供迫使认罪,也符合丁举人的性格。但不能这样改,如果这样改就不足以表现丁举人对已经认错的孔乙己仍然不放过的阴险狠毒
  六、只有陈景润……
  陈景润令我钦佩,因为他与常人不同,有超常的毅力、耐性和不惜代价的投入。
  大约在1963年,数学所办公楼里,陈问:"一个10阶行列式,怎么知道它一定不等于零呢?在一篇别人的论文里是这么说的,这个作者用什么办法来算它呢?"这个问题如果硬算,单是乘法要算380万项以上(这意味着,如果一分钟算一次乘法,一天算10个小时,那么也要算10多年)。虽然行列式计算有一般的"消去法则",具体怎么用来计算这个10阶的行列式呢?谁也说不上。
  可是约过一个月,他告诉我:"已经算出来了,结果恰恰是零。"真想不到他有这样的毅力和耐性。问他怎么敢碰这么大的计算量?他说:"不相信那篇文章的作者会有时间去算它,一定是瞎蒙的。"
  陈景润的内心充满自信。凡是碰到这种问题,他总不信别人肯花时间、肯下功夫去做这些令人生畏的问题。这时他总说:"要作这种问题,就得拼命。"
  他果真在拼命。他是老病号,晚上由于灯熄得早,他就在宿舍走廊的夜灯下,捧着一大叠稿纸就地计算,不管三更半夜和黎明,每当你上厕所,总能见到他入魔地算着,待他解决了一道难题,他也就该住院去了。这种不惜代价地做数学,简直是毅力之战。
  "作研究就像登山。很多人沿着一条山路爬上去,到了最高点,就满足了。(可我常常要试制9-10条山路,然后比较哪条山路爬得最高)一
  凡是别人走过的路,我都试过,所以我知道每道路能爬多高。"
  大概这就是为什么他变得这么内行,以及能超过别人达到顶峰的秘诀。可是,谁敢这么做?谁肯付出如此时代价?
  只有陈景润!
  1.文章中概括陈景润性格特点的一个句子是______
  2.文中用以叙说陈毅力拼命精神的事例是_______
  3.文中用以叙说陈拼命精神的事例是___
  4.第六段中划横线句子的意思是:___________
  5.文中第六段是陈的一段话,它表现了________
  6.文章的题目和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是_______
  答案:
  七、1.他与常人不同,有超常的毅力、耐性和不惜代价的投入2.用一个月的时间计算一个10阶的行列式3.不管三更半夜或黎明,每当你上厕所,总能见到他入魔地算着,待他解决了一道难题也就该住院去了4.常常从很多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研究和解决数学问题,然后看哪种角度、哪种方法最好5.陈景润在研究上从不满足的精神6.只有陈景润才有如此超常的毅力、耐性和不惜代价的投入
  八、早点回家
  每到天冷了,胡同口就来了个卖铐红薯的老头。老人穿着件老式黑棉袄,脸上一道道极深的皱纹刻着岁月的沧桑,下巴上的胡子长得有点像用秃了的牙刷。老人烤的红薯很香,打老远就能闻到,不时有放学的学生和买盐打醋回来路过这儿的大娘称上一两个。老人像个怪尽职守的士兵,差不多每天都是天黑了很久,才借着昏黄的路灯收拾家伙打道回府即使下雪天也是如此。
  有一对年轻的恋人,是这儿的老主顾。每一次路过这里,那个长着一对漂亮的丹凤眼的姑娘都会跑过来拣上两个最大的红薯叫老人称。
  "大爷,您烤的红薯真香。"姑娘一边挂着双手一边说。
  "只要喜欢吃就常来,姑娘。"老人乐了。
  "大爷,每次路过您这儿我都来。"姑娘的声音很清脆,很好听,像柔和的手指弹着夜的琴弦。
  一次路上,她的恋人对她说:"真没想到,你这么喜欢吃红薯。老这么吃也不腻?"
  "哪儿呀,(我是想让那位大爷早点回家)"姑娘笑了,笑声敲打着夜空。
  1.解释下面词语的含义。
  ①沧桑②恪尽职守
  2.辨析下面的四个"打"字的意思。
  ①打老远就能闻到②打道回府
  ③买盐打醋④笑声敲打着夜空。
  3.说明下面短句的含义。
  ①像柔和的手指弹着夜的琴弦。
  ②笑声敲打着夜空。
  4.指出下面内容的表达作用。
  ①文中对老人的肖像描写:
  ②文中对姑娘的声音美和眼睛美的描写:
  5.不能与文中画线句子形成照应的一项是()。
  A.老人每天都是天黑了很久才回家。
  B.每次路过这里,姑娘都会跑过来拣上两个最大的红薯叫老人称。
  C.姑娘声音清脆,很好听。D."大爷,每次路过您这儿我都来。"
  6.选出分析不准确的一项()。
  A.文中进行了语言沙十貌、心理、动作的描写。
  B.文章的构思美表现在:结尾出人意料,给人美感,意蕴丰富。
  C.文章的主要内容是:表现青年人对老人、对劳动者的敬爱。
  D.文章的主题是:能够理解人、关心人是一种美德。
  答案:
  八、1.略2.①从②开,这里是"取"的意思③买④击3.①比喻声音在夜色中柔和而清脆②指笑声在夜空中回荡4.①表现老人生活朴实,工作辛苦②表现姑娘心灵美好,性格美好5.C6.A
  九、生存的地方
  有两个人在大海上漂泊,想找一块生存的地方。他们找到了一座无人的荒岛,岛上虫蛇遍地,处处潜伏着危机,条件十分恶劣。
  其中一个人说:"我就在这里了。这地方现在虽然差一点,但将来会是个好地方。"而另一个人不满意,于是他继续漂泊。他终于找到了一座鲜花烂漫的小岛,岛上已有人家,他们是18世纪海盗的后裔,几代人努力把小岛建成了一座花园。他便留在这里做小工,很快就富裕起来,过得很惬意。
  过了很多很多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财大气粗的他经过那座他曾经放弃的荒岛,他决定去拜访老友。岛上的一切使他怀疑走错了地方:高大的屋舍整齐的田畴,健壮的青年,活泼的孩子……
  老友因劳累而过早衰老,但精神仍然很好。尤其当说起变荒岛为乐园的经历时,更是神采奕奕。最后老友指着整个岛说:"这一切都是我双手干出来的,这是我的小岛。"那个曾错过这个地方的人,什么话也说不出。
  是的,生活就是这样:有些人再辛苦、再困顿,但他奋斗了,他是生活的主人;有些人再舒适、再富足,但他缺少艰难的创造和奋力的拼搏,他始终自豪不起来。
  1.第二段的"他们"指哪些人?"把小岛建成了一座花园"中"花园"是什么意思?
  2.第三段"岛上的一切使他怀疑走错了地方"一句承上启下,照应了上文什么语句?引出下文什么内容?。
  3.老友说"这是我的小岛"。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4.来访者过得很惬意,为什么听了老友的经历什么话也说不出?下文为什么又说他始终自豪不起来?。
  5.走人生的路就像在大海上漂泊。结合文中两个人的生活道路简要谈谈你打算如何寻找自己人生的立足点,开创全新的人生。
  答案:
  九、1.指18世纪海盗的后裔意思是像花园一样美好的地方2.照应了"无人的荒岛",引出了"高大的房屋……活泼的孩子"3.虽然这岛是无人荒岛,但我亲手把他建成乐园,我骄傲自豪啊4.与老友亲手创造美好生活的经历相比,他深感惭愧,因而说不出话来。他虽然富裕,却只是别人的雇佣,在小岛的主人老友面前,他当然自豪不起来5.略
  十、爷爷
  由于营养不良,我们几个孩子都很瘦弱。历岁时,我在一家小商店里当学徒工,那也是我平生第一次尝到苹果的味道,尽管它又小又绿没有成熟,上面还尽是洞,可从此以后我再也没有感觉到当初第一次吃苹果时那种"甘甜"的滋味。
  那天,爷爷外出时遇到一次铁路事故,当时很多人都不管三七二十一地趴在地上呻吟,等待医生和救援人员。爷爷却自已折了一根树枝做拐杖,一瘸一拐地整整走了三个小时才回到家。
  我很难描述爷爷刚踏入家门时,奶奶那复杂的脸色和心情。先是担心和心疼,而后突然一阵暴怒一个孩子将一位随访病人的铁路医生带进家里,医生仔仔细细为爷爷作了检查,然后对他说:"恭贺你,老人家,你的健康状况良好。"这时,我母亲来了,她坚决地说爷爷至少是脑震荡。爷爷的表情却未置可否。
  医生走后,奶奶和妈妈在床边又开始教爷爷如何应付医生和有关调查人员,爷爷只是机械地点头。
  铁路出事故的消息传到村里以后,几乎全村人都在等待着调查人员最后的善后处理工作。当铁路上终于又来人时,爷爷似乎早已忘记家人的叮咛,面含微笑迎接着来访者,又不失时机地大谈天气和收成等。当来访者终于问到他哪里受伤时,妈妈急忙指着头向他暗示。谁知爷爷却不紧不慢地说:"我一切很好。"说罢脸上浮现出天使般的微笑,又说:"我如果有病,就是有10万元也治不好。"妈妈愣住了,奶奶尖叫着失望地从房子里跑了出去,来访者也发出一阵莫名其妙的笑声、叹息声。
  当一切又复归平静时,他们发给爷爷5000元钱
  ——他成了全村最富的人。但是爷爷在到死也没明白为什么人家要给他这么多的钱。
  1.概括事件的起因和结果_____
  2.第一段写出了怎样的家境?这对表现人物性格有什么作用?
  3.爷爷最突出的优良品质是什么?
  4.文中写我奶奶和妈妈的表现,她们这样做的意图是_____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_____
  答案:
  十、1.起因:爷爷外出时遇到一次铁路事故结果:铁路上发给爷爷5000元钱2.贫寒;对表现人物性格起了一种衬托作用。家境虽贫寒,爷爷却不贪财3.不占公家便宜4.她们是想借此得到一些钱,以改善贫困的生活为了反衬爷爷的优秀品质
  十一①科学的规律是铁面无私的,只允许人们遵守,不容违反。②没有精细。严格的科学精神和良好的科学工作习惯,就不能取得任何科学成就。③只有"精"字当先,"严"字当头,A地推理论证,B地测量计算,国地搞好实验,才能在科学规律面前获得"自由"。④科学研究中,在同一现象面前,粗心的人不以为然,或视而不见;细心的人抓住不放,以此为追求新发现的端倪。⑤这粗心与细心,差距如天上地下。⑤德国化学家维勒在研究一种铝矿石时,漫不经心,失掉了发现"钒"的机会。①瑞典化学家肖夫斯特姆抓住苗头不放,D研究,终于发现了"钒’。(8)德国化学家李比希研究海藻时浅尝辄止,与新元素"溴""失之交臂"。(9)法国科学家波拉德破除常规,细致研究,成了"溴"的发现者。(10)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说:"科学是严肃的、严格的、严密的,是不允许马虎的,所以科学技术工作者必须首先有良好的科学工作习惯,要有条理。"(11)这句话应当成为科技人员的座右铭
  1.从下面提供的词语中选出文中A——D的恰当词语填在横线上。
  精良精密精辟精巧精确精深精细精心精湛精致精明
  ABCD
  2.解释文中加点的下列词语。
  ①端倪②失之交臂
  3.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不超过35字)
  4.这段文字共11句话,请划分层次(用||线隔开),归纳层意。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1)
  层意: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段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是(说出两种即可):
  本段文字共设计5道题,涉及到议论文阅读的5个能力要点。第三题主要考查词语的选择性,涉及到词语的理解和准确运用问题。第2题主要考查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即语境义。解题时,必须联系上下文,细致思考,反复比较,才能找出答案。第3题、第4题主要考查对文章的理解,要求划分层次,归纳层意和中心论点,解题时,只要通读全文,根据议论文结构: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就会很容易划分出层次。至于归纳层意和中心论点,也就水到渠成了。
  答案:
  十一、1.精密、精细、精确、精心2.略3.在科学研究中必须具有精细、严格的科学精神和良好的科学工作习惯4.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1)层意:①层:提出论点(内容同上)②层:运用对比、例证等论证方法论证在科学研究中必须具有精细、严格的科学精神③层:结论,回扣论点,进一步说明在科学研究中必须具有精细严格的精神和良好的工作习惯5.对比论证、例证完;证
  十二、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①,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国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②。否则是盲从,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妾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1)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2)产生)生。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产生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第一段的论点是:
  第二段的论点是:
  2.这两段都是通过正反对比进行论证的,但第一段还运用了的论证方法,第二段则运用了的论证方法。
  3.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错误的两项是()()。
  A.A.辨伪去妄——指判别正误,提出新学说。B.懒惰——指全盘接受,从不怀疑。
  B.B.有问题——指提出疑问。D.美术上新的作风——指画家对美术创作的积极态度。
  E."学问①"和"学问(2)"含义不同,"学说①"和"学说②"含义不同。
  4.第二段画线的部分是个多重复句,第一层应划在____前,是_____关系。
  5.第二段中的"这样"指的是_________
  答案:
  十二、1.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2.引名言警句(引用);列举事实(摆事实)3.AD4应画在"要这样"之前,是条件关系5.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修正书中的学说
  十三、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这一步也值得骄傲,那是比较渺小的,更值得骄傲的还在后头。在过了几十年之后来看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就会使人们感觉那好像只是一出长剧的一个短小的序幕。剧是必须从序幕开始的,但序幕还不是高潮。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1.品味下列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①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②务必…要必……
  2."万里长征"比喻______"长剧的一个短小的序幕"比喻:_______
  3.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
  4.文中的主要论证方法是__________
  5.将全文分为两个层次应从哪里划开?
  答案:十三、1.①增强语势,表达清晰,有力量②语气坚定,不容置疑,表现出所提问题的重要性2.中国革命整个革命历程刚刚开始3.务必……务必……4.比喻论证5.从"更艰苦"后划开
  十四、好个"友邦人士"!日本帝国主义的兵队强占了辽吉,炮轰机关,他们不惊诧;阻断铁路,追炸客车捕禁官吏,枪毙人民,他们不惊诧。中国国民党治下的连年内战,空前水灾,卖儿救穷,砍头示众,秘密杀戮,电刑逼供,他们也不惊诧。在学生的请愿中有一点纷扰,他们就惊诧了!
  1.朗读第一句话,应强调的一个字是:___
  2.这段文字批驳的"对象"是:____
  3.文中的"友邦"指的是:____
  4.文中运用的论证方法主要是:____
  5.三个"不惊诧"和一个"惊诧了"说明了什么?
  答案:
  十四、1好2."友邦"人士,莫名惊诧3.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国家4.列举事实,运用对比5.所谓"友帮"人土,是日本帝国主义的同伙,是国民党政府的后台,是中国人民的死敌

茎输送水大班科学说课稿导读幼儿的人生兴趣和探究欲望,体现了目标的综合性和层次性。根据纲要中科学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幼儿的已有经验水平,我认为本次活动的重点是激发幼儿探究植物的茎吸收水分和养料的奥秘,满足其好线条的魅力说课稿线条的魅力这堂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通过欣赏大师的艺术作品,感受线条的魅力。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线条的魅力说课稿,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德国艺术家保罗。克利有句名言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第15课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简述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的故事,认识中国共产党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找到中国革命道路的特殊性所在。讲述红军长征的英勇故事,指导学生认识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第九课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了解他们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第3课ampnbsp辛亥革命第3课辛亥革命1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通过各种武装起义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探索。它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第6课ampnbsp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教学案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教学案一选择题1中共八大提出的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a开展土地革命b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c镇压xxd开展文化大革命2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第2课ampnbspampnbsp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ampnbspampnbsp学案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学案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成立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模式等基础知识。2能力目标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客观认识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第一单元ampnbsp侵略与反抗教案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教案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19世纪上半期,为了开辟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直接原因为了扭转贸易逆差。21839年,林则徐被侵略与反抗期末总复习提纲第1课中英鸦片战争(18401842年)(1)根本原因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倾销商品。(2)导火线(直接原因)1839年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运动,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最可爱的人ampnbsp说课设计最可爱的人说课设计一教材学生分析教材分析最可爱的人是八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的教学内容,主要介绍抗美援朝战争的基本史实。这场战争是中国现代史部分唯一的一场战争。教材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知识详解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模范人物文化大革命第一个五年计划新中国成立后,虽然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
我们的地球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思路本课是一个将抽象转化为形象的过程。在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树立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和培养动手制作能力。同时,本课也是一个建立与已有经验基础上的深化,孩子们都知道地球动物运动会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想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认识动物及其运动方式的多样性。通过播放动物运动的片断,引导学生认识动物及其运动方式,为活动3做铺垫,运用游戏性较强的活动方式,可帮助学生把已有的太阳和影子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思想本课主要是通过常规的探究过程来进行学习的,是一颗较为完整的科学探究课。开始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观测记录,然后对自己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问题的结论。课堂所选用的内容抛物线概念建构学习的教学设计建构主义强调学习主体的感知,认为数学知识不能从一个人复制到另一个,而是个体在原来已有的知识结构以及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学习主体的感知探索交流消化,使之适合自已的数学认知结构,才能实现开环控制系统和闭环控制系统说课稿范文我将从教学依据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四个方面,谈一谈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一说教学依据1。教材内容及地位分析我对比了江苏教育出版社和河南科技出版社两个版本的教材,这一节都是技术与观潮评课稿观潮一课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今天听了深圳学府小学桂英老师上的这篇课文,受益匪浅。桂老师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学生为本,以读为穿越海峡的生命桥评课稿穿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通过一个个片段的截取,表达了海峡两岸割不断的血脉亲情。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恐龙的灭绝的评课稿听郭婷婷老师的课有感众所周知,识字是阅读的基础,识字的多少快慢,直接关系到读写,特别是阅读开始的早晚和阅读能力的强弱。郭老师在教学恐龙的灭绝时,充分体现了识字与阅读的有机结合,做到秋游第二课时说课稿一说教材。这是一片情景交融的散文。全文生动地描绘了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去郊外游玩的情景,表现了孩子们沉浸在秋天大自然的欢快心情。全文共有4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简要叙述了同学们在老师索溪峪的野第二课时教学实录三(小组活动完后)师请各小组来汇报你们的成果。哪个小组先来?(配音小组先来。)师你们打算怎样配音?组长先来说说你们的创意。生1我们是男女生分开,男生读前半部分,女生读后半部分。我们读纸的立体组合生活用品设计说课稿导入语各位评审老师好,我的说课内容是纸的立体组合生活用品设计,这篇课文属于人美版第八册上,其中第七篇课文,我准备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学法指导,教学过程。这四个方面入手加以说明。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