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阿波罗11号登月秘密(九)我们对月球的认知仍不完整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江潮观月写下传世名篇《春江花月夜》时,或许做梦也没想到,后世之辈不仅能观月赏月,还能让"嫦娥"探月登月。
  在1976年之后,美苏登月竞赛告一段落,人类"探月引擎"一度熄火。
  在1990-2010,这20年的人类探月进程中,中国的"嫦娥探月工程"强势崛起,令国人信心倍增的同时,也令世界为之侧目。然而,"嫦娥"一次次成功"奔月",也常常会让我们忽略一点,"探月"舞台上的选手,不单单只有中国。
  在这第二轮探月大潮中,日本、美国、欧洲宇航局、印度等等这些新时期的"弄潮好手",各自又都表现得如何呢?功过是非自有评判,我们且慢慢回溯诸方探月强国各自的历史"高光时刻"。
  2003年的欧洲:"我们对月球的认知仍不完整"
  在2003年之前,先后已有五艘阿波罗载人飞船和三艘苏联无人飞船登陆月球,采集并带回了一些月球岩石样本,对于当时的人类来说,月球仍有许多未解之谜。
  月球是如何形成的?没人晓得。而月球的另一面,那个从未正对过地球的地方,以及月球的极地区域,对我们来说,仍是一片未被探索过的地方。
  除此之外,虽然在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美国的两个月球轨道探测器曾发现过一些比较间接的证据,但对于"月球上是否存在着水"的这个问题,还是无人能答。
  "这可能会令人非常惊讶,但我们对月球的认知仍是非常不完整的,我们仍想知道地球-月球系统是如何形成和演化成如今的模样,我们仍想知道诸如火山运动、地质构造、陨石坑形成以及太空风化侵蚀等地质变化过程,对月球塑形的影响。"
  "还有一点,为了给未来更进一步的月球、星际探索项目做准备,我们还需要寻找适合开采的资源和合适的着陆点。"
  2003年,在欧洲航天局(European Space Agency)负责SMART-1计划的月球研究专家伯纳德·佛英(Bernard Foing)这样说道。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继前苏联、美国和日本之后,欧洲航天局于2003年在法属圭亚那的欧洲航天局发射中心,借助阿丽亚娜5型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其首颗月球探测器SMART-1。
  SMART-1是欧洲航天局"尖端技术研究小型任务"(Small Missions for Advanced Research in Technology)系列计划中的第一项研究项目。欧洲航天局用"SMART"为探测器命名,主要是因为该探测器执行的任务虽很小,但使用的却全部都是当时最为尖端的技术。
  在能源利用方面,SMART-1使用氙气燃料,幷采用太阳能离子发动机为其提供推进动力,太阳能离子发动机利用探测器自身太阳能帆板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再通过电能电离惰性气体原子,从尾部喷射出高速氙离子流,从而为探测器提供动力,因此从外表看上去,SMART-1喷出的是鬼火般的蓝色光。
  得益于离子推进发动机的使用,SMART-1从离开地球到最终到达观测轨道,一共只消耗了75公斤的惰性气体燃料氙,其燃料利用的效率比传统化学燃料发动机高10倍。
  然而,这种动力装置也存在着一个很显著的缺点,那就是它所产生的推力很小,仅仅相当于托起一张明信片,因此它只能为SMART-1提供0.2毫米/平方秒的超慢加速度。
  这个重量仅为366公斤,体积只有1立方米的探测器,用它"小巧"的身躯内容纳了大量高科技设备。
  除了离子发动机之外,SMART-1还上装备了高清晰度微型摄像机、红外线及X射线分光计等当时最先进的探测设备,当SMART-1在在月球轨道上飞行的时候,这些设备拍摄并传回了月球表面的2万多张图像,其清晰程度也远超以往,X射线分光计也帮助科学家第一次获得了月球表面包括钙和镁在内的一些化学元素的含量数据。
  作为是欧洲人的骄傲,SMART-1实现了很多的世界第一,为欧洲乃至全世界的科学家提供了大量的新数据。
  通过SMART-1长时间环绕月球极地轨道飞行时所记录下的数据,欧洲航天局的科学家们绘制了月球表面的整体外貌图,其中就包括人们过去缺乏了解的月球不可观测面以及极地地区的概貌。
  除此之外,通过SMART-1,科学界第一次发现了月球极地与赤道区域许多不同的地质构造,也让人类第一次认识到在接近月球北极的地方,存在一个"日不落"区域,这个区域甚至在冬季都始终有阳光照耀。
  除了常规的轨道飞行观察和软着陆观测之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家们还找到了一种通过撞击天体,观察天体内部物质的新型研究方法,该方法能帮助他们探索该天体的成因和成分,成为了人类探索宇宙未知世界时比较好的选择。
  2006年9月2日夜晚至3日凌晨,SMART-1项目背后技术支持团队——欧洲科学家、工程师和操作人员——一直守候在德国达姆施泰特欧洲航天控制中心,他们目睹了SMART-1在精准控制下撞击月球的最后时刻。
  当操作人员宣布"我们已经着陆"时,控制中心大厅内响起了一片掌声。
  根据欧洲航天局的说法,在SMART-1撞击月球表面的过程中,其进入角度大约为1度,速度大约为每秒2公里。SMART-1的撞击时间和地点事先都经细致计划,为的是便于地面观测者通过望远镜观察撞击过程。
  而SMART-1这次撞击意义也非常重大,它直接奏响了人类新一轮探月高潮的前奏。
  新一轮探月热潮的掀起将有三方面的意义:首先,有望进一步确认月球的起源。通过第一轮的探测,人类对月球的形成已经有了新的看法,当时的学界认为月球是46亿年前,一个类似火星大小的天体与地球相撞溅射出的物质围绕地球旋转聚集而成的。然而,这还只是一个假说,需要经过人类的进一步探索来验证。
  其次,月球上有着丰富的资源,如氦3,这些正是人类所急需的,而新一轮探月有助于人类未来对这些资源的开采和利用。
  第三,月球将会成为人类新的科学基地,其中包括设立月球天文台,这是由于月球上有着地球表面所不具备的观测条件,新一轮探月将帮助人类实现这些愿望。
  当然,SMART-1之所以能重新唤起对人们探索月球奥秘的热情,其中有一部分原因其实在于SMART-1计划相对低廉的成本,它的造价只有1.1亿欧元(约8.7亿元人民币)。
  欧洲航天局科学项目主管戴维·索思伍德表示:"在欧洲航天局所执行过的所有项目里,SMART-1都代表着一个巨大的成功,无论是站在技术的角度,还是站在科学的角度去看,SMART-1都有着非常好的投资回报。"
  "似乎从现在起,地球上的每个人都在筹划着他的‘月球之旅了,我们从SMART-1技术研发和操控过程中获取到了很多的经验,这将有利于我们继续开展后续的科学探索行动。而与此同时,SMART-1所收集的科学数据,也已帮助我们更新对月球以往的认识。"

新冠病毒可以在物体表面存活多久?北京时间2月20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由于有人担心新型冠状病毒可以在钱币表面存活甚至传播,央行正在对现金进行深度清洁甚至处理掉部分现金。但这种新冠病毒究竟能在物体表面存活多久呢?解读2019诺贝尔物理学奖因为他们,人类重新认识宇宙2019年10月8日,20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加拿大裔美国科学家詹姆斯皮布尔斯(JamesPeebles)瑞士科学家米歇尔马约尔(MichelMayor)瑞士科学家迪迪埃奎洛兹颠覆物理学的中微子宇宙中飞行速度几乎达到光速据国外媒体报道,中微子是一类神秘的亚原子粒子,产生于多种核过程中。它们的名字neutrino来源于意大利语,字面意义是微小的电中性粒子,即它们不携带电荷。在宇宙的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中纠缠本身不会纠缠光北京时间9月16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在使纠缠光通过一条2米长的多模光纤之后,娜塔莉亚赫瑞拉巴伦西亚和她的同事们成功地将该纠缠光恢复到原状。在梅于尔马利克的带领下,爱丁堡赫瑞瓦特疫情隔离,女物理学家用量子技术远程制造出第五种物质状态北京时间5月26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在新冠病毒疫情隔离期间,英国一位物理学家在自家客厅利用量子技术远程控制实验室设备,制造出了第五种物质状态。AmrutaGadge博士是英国苏2020年外星人十大发现生命可以在黑洞周围存活北京时间12月29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我们的地球在宇宙中非常渺小,就像太空中一粒小石块。人们一直对地球人类在宇宙中是否是孤独唯一的高等智慧文明存有疑问。尽管这个问题在2020年我国自主研制的首列商用磁浮3。0列车完成相关试验,在无人驾驶等方面实现突破IT之家3月10日消息,据新华社,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透露,由该公司研制的我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首列商用磁浮3。0列车在同济大学高速磁浮试验线上完成了相关动态试验和系统联调马斯克脑机芯片引发伦理担忧,率先在动物身上实验埃隆马斯克(ElonMusk)旗下脑机接口公司Neuralink是众多研发大脑芯片的公司之一,尽管其芯片植入可能即将开始,但专家警告说,植入可能会带来伦理问题。此外,在动物身上进行我国将发射全球首颗主动激光雷达二氧化碳探测卫星,计划7月出厂IT之家3月2日消息据新华视点报道,国家空间基础设施中全球首颗搭载主动激光雷达二氧化碳探测的大气环境监测卫星,将于2021年7月出厂待发射,实现对大气二氧化碳的全天时高精度监测。全失败是成功之母SpaceX再次发射60颗星链卫星并成功回收IT之家3月4日消息按照计划,SpaceX将在2019年至2024年间,向太空发射1。2万颗微型卫星,并利用这些卫星搭建起覆盖全球的天基互联网。北京时间2月16日1159,又有60一箭三星!我国成功发射遥感三十一号03组卫星IT之家2月24日消息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获悉,今日10时22分,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以一箭三星方式成功将遥感三十一号03组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
研究响尾蛇能利用声学技巧欺骗人的耳朵据外媒报道,研究人员8月19日发表在CurrentBiology上的报告称,响尾蛇会随着潜在威胁的临近而增加发出响动的频率,这种突然切换到高频模式的方式会让包括人类在内的听者认为它哈佛科学家研发的3D打印鼓膜修复贴片已进入商业生产据外媒NewAtlas报道,鼓膜穿孔会导致疼痛和听力受损,而且修复起来很麻烦。哈佛大学科学家开发的PhonoGraft是一种3D打印的植入物,可以通过ldquo鼓励rdquo自然细研究发现两种关键的大脑功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改善据外媒报道,与年龄有关的认知能力下降是一个众所周知的话题,但是当涉及到一个人的心理能力时,变老并不完全是坏消息。根据乔治敦大学医学中心的一项新研究,两种关键的心理技能实际上可能随着科学家找到导致恐龙灭绝的小行星的可能来源根据美国西南研究院(SwRI)的新研究,6600万年前被认为导致恐龙灭绝的小行星很可能来自太阳系主小行星带的外半部分。这个被称为希克苏鲁伯撞击体的大型天体直径估计为6英里(9。6公外媒科学家确定人类前往火星的最安全时间据外媒CNET报道,人类已经确定了亲自访问火星的想法,但在前往火星的长期太空飞行中存在着危险的辐射这一麻烦问题。科学家们对前往红色星球旅程中可能出现的大脑损伤胃肠道问题和癌症等提出外媒科学家测量了大堡礁最柔软的珊瑚据外媒报道,你可能听说过ldquo软骨猫rdquo,但你听说过ldquo软骨珊瑚rdquo吗?研究人员测量了迄今为止在澳大利亚大堡礁发现的ldquo最柔软的rdquo珊瑚。Pori神舟十二号聂海胜率先出舱提前站在机械臂上8月20日上午,神舟十二号航天员正式开始执行第二次出舱活动,央视直播呈现了出舱第一视角。主持人介绍,聂海胜已经率先出舱站在机械臂上。聂海胜比原定时间提前站上了机械臂,有了上一次经验科学家在欧卡托陨石坑发现矮行星谷神星冰壳的痕迹据外媒报道,行星科学研究所(PSI)高级科学家TomPrettyman领导的一项新研究称,矮行星谷神星上欧卡托(Occator)陨石坑的氢气分布异常,揭示了冰壳的痕迹。这些证据来自科学家成功打造性质独特的二维超固体除了常见的固态液态气态和等离子体,科学家们还在实验室中召唤出了许多奇异的物质状态,比如本人要向大家介绍的ldquo超固体rdquo(supersolid)。仅从ldquo超固体rd报告显示超六成老年人认为短视频增加了生活乐趣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与抖音联合发布了中老年人短视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在受访中老年人中,有超过60认为短视频给他们ldquo增加了生活乐趣rdqu系外行星搜索卫星CHEOPS意外发现一颗陌生行星据外媒报道,欧洲航天局(ESA)的系外行星卫星搜寻者CHEOPS在探索围绕同一颗恒星的两颗已知行星时意外发现了第三颗行星从其恒星前面经过。据研究人员称,这一凌日现象将揭示一颗陌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