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又一富豪上太空,世界首富贝索斯圆了5岁的梦想

  几乎每个富豪都有个太空梦。在维珍银河 CEO、亿万富翁布兰森实现自己的首次太空之旅后 9 天,今天,世界首富贝索斯乘坐自家"新谢泼德"号飞船,"触摸"到了太空边缘,完成了 5 岁时的太空梦。
  北京时间 2021 年 7 月 20 日 21:12 分左右,蓝色起源的 New Shepard(新谢泼德)号在德克萨斯州发射场,以 3 马赫(3 倍音速)速度发射,发射约 3 分钟之后,卡门线附近,助推器与太空舱分离,之后助推器自动返回地面;而贝索斯与自己的兄弟、82 岁女宇航员、18 岁高中毕业生(取代 2800 万美元竞拍者),乘坐的太空舱则被"抛"至最高点,越过卡门线,进行短暂"停留",然后太空舱利用降落伞平稳落地。
  这里短暂的"停留"时间大概只有 3-4 分钟,此时,乘客可以解开安全带感受失重状态,同时通过太空舱的窗户眺望地球以及深邃的太空。
  据了解,新谢泼德号太空舱的窗户是目前所有载人飞船里最大的,视野非常开阔。这也是为何布兰森乘坐的飞船被蓝色起源嘲笑"就是个飞机,窗户小还不环保"。
  21:23 左右,新谢泼德号成功稳稳落地,三个降落伞包成三角状态散落在太空舱周围,观看发射过程的蓝色起源员工鼓起了胜利的掌声。贝索斯透过太空舱窗户给竖起了大拇指。
  而此时,贝索斯完成了儿时的太空梦,这一天,也正是阿波罗登月的 52 周年纪念日,贝索斯的长远目标就是登月并在月球生存。
  比较有意思的是,在贝索斯宣布自己的太空之旅后,以"别让贝索斯重返地球"为主题的请愿活动出现在美国一家请愿网站上,目前该请愿已获得超过 15 万人的支持。首次无人驾驶 全"平民"飞天
  虽然被布兰森截胡,成为上太空第一人,但贝索斯却实现了全"平民"(非专业宇航员)的首次飞天,而且是无人驾驶;更重要的是比布兰森到达的高度更高,触摸到了卡门线。
  9 天前,布兰森与维珍银河的五名员工完成了太空试飞,飞到了太空与地球的交接,并且成功降落回地面,成为了上太空第一人。
  布兰森的成功试飞带来了非常好的广告效益,不仅成为了各大版面的头版头条,船票价格也相应上涨。
  不过,布兰森的成功试飞却招来了蓝色起源的"嘲笑",称维珍银河的飞行器实际上并不是一艘太空飞船。
  实际上,无论是布兰森还是贝索斯都只是亚轨道飞行。但在具体的实现形式上,两者有一些差别。
  布兰森的"团结"号采用的是空中发射的火箭飞机,而贝索斯的"新谢泼德"号采用的传统火箭设计,并且是可重复使用的火箭发射,在发射时顶部会集成圆顶太空舱,有高约 18 米的助推器发射。
  "新谢泼德"号以垂直方式上升,太空舱会在接近飞行高度附近分离,最终达到约 100 公里的高度,维珍银河的"团结"号只是到达了 86 公里高度。
  相比"团结"号,"新谢泼德"号飞行的高度高了 20 公里,达到了国际公认的卡门线。不仅如此,"新谢泼德"号还配备了逃生系统,舷窗也更大,是目前所有载人飞船里最大的。
  更重要的是,"新谢泼德"号采用了完全自动化运行的火箭和太空舱组合系统,飞船内部没有驾驶装置,也就是采用了无人驾驶太空舱的形式。
  据了解,在蓝色起源创立之初,高管们就采纳了无人驾驶太空舱的财务战略,希望能装下更多的付费用户。
  不同于"团结"号飞天的都是专业航天员或者公司管理层,"新谢泼德"号是纯"平民"参与:贝索斯以及其兄弟马克・贝索斯、82 岁女宇航员沃利・芬克、进入太空的最年轻宇航员(18 岁),四名乘客。
  18 岁高中毕业生取代了公开拍卖中支付 2800 万美元购买飞船座位的神秘中标者。
  值得一提的是,沃利・芬克此前也购买了维珍银河的船票。维珍银河曾表示,最快 2022 年将提供太空商业航班。起底蓝色起源:来自 5 岁时的太空梦
  贝索斯之所以选择这个日期 ——7 月 20 日,是为了纪念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表面。
  1969 年 7 月 16 日,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柯林斯、奥尔德林乘坐阿波罗飞船从美国佛罗里达州发射升空,4 天以后,也就是 7 月 20 日,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双脚踏上了月球的土地,迈出人类历史上重要一步。
  而对于贝索斯来说,从小就有探索太空的梦想。
  在作家布拉德・斯通的图书《解锁亚马逊》中就有提到,孩童时代的贝索斯都会去南德克萨斯的姥爷家里,他会在图书馆阅读大量的科幻图书,发射模拟的火箭或飞船。
  贝索斯也在自己的社交媒体账号上表示:"自从五岁起,我就一直梦想着太空旅行。"
  2000 年,贝索斯以私人名义注册了"蓝色起源公司"。贝索斯自己表示,这家公司的使命就是提高太空旅行的安全性并努力降低其成本。更远一些是希望有一天让人们有可能在太空中生活。
  目前为止,该公司已经开发出了两款火箭:一款"新谢泼德"号,用以纪念美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 Alan Shepard;另一款叫"新葛伦",用以纪念美国第一位进入地球轨道的宇航员 John Glenn。
  此次贝索斯搭载的就是"新谢泼德"号飞船。据官方介绍,该飞船大约在 2006 年被研发出来,其主要目标就是将乘客送到太空边界卡门线。
  自 2012 年以来,"新谢泼德"号已经完成了 15 次成功试飞,在上一次的试飞过程中,蓝色起源在座位上放置了假人模仿搭载真人乘客的飞行。
  此次"新谢泼德"号的成功飞行可以说是实现了儿时一直以来的梦想。
  除了太空探索之外,与马斯克梦想上火星不一样,贝索斯的长远目标是月球:登月并在月球上生存。
  因此,蓝色起源有个长远的计划 —— 蓝月的登月计划。这个计划最早在 2018 年被提及,并在 2019 年正式由贝索斯对外宣布。该计划目标是再次返回月球,并抵达月球南极。
  太空之旅竞赛开始 何时实现航班化?
  在维珍银河与蓝色起源之后,马斯克旗下 SpaceX 也宣布将在 9 月中旬送 4 位"平民"实现太空之游。私人探索太空领域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这是一个上百亿美元的蓝海市场。瑞银(UBS)曾在一份报告中估计,到 2030 年,包括亚轨道和轨道在内的太空旅游潜在市场价值将达到 30 亿美元。
  而航天行业咨询公司 NSR 则预计到 2028 年亚轨道市场价值将达到 28 亿美元,未来十年总收入将达到 104 亿美元。而轨道市场将达到 6.1 亿美元,未来十年总收入将达到 36 亿美元。
  迄今为止,已经有 7、8 位游客实现了轨道太空之旅,但毫无意外都是富豪。何时普通民众才能有时间实现太空旅游?
  在今年 6 月份,中国香港理工大学举办的航天科技交流沙龙上,有媒体向中国工程院院士、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询问了这一问题。他回答道,这个问题好回答也不好回答,要想清楚太空旅游是干吗的。
  "美国很多公司在搞,但都是短暂地上去一下,而且是在亚轨道。中国不是能否做到的问题,而是看国家是否需要,不是简单地花几千万上去转一圈。"他提到。
  对于普通民众要实现轨道太空之旅,相关专家认为,一是需要成本降下来,太空之旅实现航班化,二则是安全性需要提高。
  "真正的太空旅游时代还没有到来。但是伴随着商业航天或叫新航天的快速发展,新一轮的真正的太空旅游将会很快就会出现在大家面前。从仅仅在太空停留几分钟的临近空间太空旅游开始,到近地轨道的太空旅游和太空旅馆,再到月球环绕旅游,直到能够到达月面的旅游,以及月球旅店。"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理事长,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吴季曾说道。
  航天专家黄志澄接受网易科技《WHY 星人》栏目采访时认为,未来 10 年内,当票价降到 10 万-20 万人民币的时候,普通人就可以实现亚轨道之行了。

我国首套冰川实时监测系统成功研发集成气象地震等模块,4G传输IT之家11月1日消息,根据武汉大学消息,该校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联合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玉龙雪山冰冻圈与可持续发展野外观测研究站(简称玉龙站),成功研发出我国第一套世界最大捕碳机启用每年可从空气中吸入4000吨二氧化碳IT之家9月10日消息世界上最大的直接从空气中吸走二氧化碳并将其储存在地下的Orca工厂周三在冰岛开始运营。专门从事直接从空气中捕捉二氧化碳的瑞士初创公司ClimeworksAG与缓解全球变暖危机国外公司从空气中直接吸收二氧化碳冷却地球想象一下现在是2050年。当你来到一片荒漠,穿过阳光炙烤的灌木丛,道路两旁只有几个早已废弃的抽油泵。然后,你看到一座闪闪发光的大型建筑从平坦的地面上拔地而起。这里的土地像一面巨大的气候变化如何影响珠穆朗玛峰氧气增多和冰川消融北京时间11月26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目前,珠穆朗玛峰正在面临着新的危机高海拔空气正在吸收更多的氧气,大型冰川正在快速融化消失1傍晚时分,一朵白色云彩漂浮在珠穆朗玛峰顶部。尽管中国碳卫星获取首个全球范围内的碳通量数据集IT之家8月14日消息据新京报,记者今天从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所)获悉,科研人员基于中国碳卫星(TanSat)的大气二氧化碳含量观测,利用先进的碳通量计算系统,获取了中国碳卫世界气象组织20102019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十年IT之家12月4日消息12月3日,世界气象组织发布全球气候状况报告,报告称2010年至2019年的10年是历史上最热的十年。报告指出,2019年(1月至10月)的全球平均温度比工业科普做了那么多年的仰卧起坐,到底哪错了从小学就在做的仰卧起坐真的会让人瘫痪?仰卧起坐可能导致瘫痪,虽然可能只是极端案例。曾经有一条消息报道,台湾某男子在进行仰卧起坐后,发生了四肢瘫痪,大小便失禁这样危险的情况。医生检查诺贝尔奖干细胞技术首次人体试验北京时间1月17日消息,用干细胞治疗糖尿病?每个人都知道这很难。帕金森病呢?同样很困难。阿尔兹海默症可以吗?可能也不行。但是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应该是可以用干细胞技术治疗用机器大脑操纵活线虫运动,微型机器人新研究登Science子刊给一个活体生物躯体注入机器的大脑,然后人为控制该生物的行为,已经从科幻片走入现实世界。今日,国际机器人学术顶刊ScienceRobotics上最新发表的一篇新论文,描述了一种用机器好吃懒做是种病?没错,我病了IT之家2月28日消息好吃懒做谁都会,但可能这还真是种病。近日一条新闻讲的是来自浙东的赵先生,33岁,身体健壮,工作积极,颇受单位及亲朋好友的好评。不知怎的,精明要强的他渐渐变了个10项最为奇怪的医学研究精液注射皮肤,喝自己的血北京时间11月13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历史医学文献中充满了各种各样奇怪的研究和骇人听闻的实验,放到今天,这些研究和实验几乎肯定不能付诸实践。举例来说,在20世纪初,罗马尼亚的法
研究低空磁重联可能是木星神秘极光的驱动因素据外媒报道,在行星云顶上方不远处的磁重联事件或许可以解释为何ldquo朱诺号rdquo还没有观测到木星极光的来源。与地球一样,木星的磁场将带电粒子导入其大气层,导致在其两极附近形成新型高效光学晶体管有望让计算速度提升1000倍由斯科尔沃(Skoltech)和IBM带领的一支国际研究团队,刚刚打造了一种极其节能的ldquo光开关rdquo(OpticalSwitch)。得益于对光子的操纵能力,其致力于取代为植物设计补丁可以实现对作物压力和病害的连续监测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植物可以穿戴的贴片,以持续监测植物疾病或其他压力,如作物损害或极端高温。我们创造了一种可穿戴的传感器,通过测量植物排放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外媒InSight终于在火星上探测到大型地震据外媒报道,虽然InSight在火星上已经待了很长一段,但它却一直没有检测到强度大的地震。不过最近NASA宣布,InSight终于在火星上探测到了上大于4级的地震。其中一次地震非常NASA毅力号相机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拍摄火星景观美国宇航局(NASA)的ldquo毅力号rdquo探测器已经在杰泽罗陨石坑探索了超过217个地球日(211个火星日),那里的尘土飞扬的岩石开始揭示它们的故事关于一个流淌着熔岩和水的新发现的甲龙物种拥有与其他物种不同的奇异盔甲据外媒报道,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宣布发现了一个新的甲龙物种。科学家们发现,该物种有一种独特的ldquo盔甲rdquo,这种ldquo盔甲rdquo在其他任何脊椎动物身上都没有被观察到濒危灵长类动物的消亡或引发其寄生虫的更多物种灭绝一项新研究预测,108种受威胁的灵长类动物的消失会使另外176种寄生虫物种灭绝,因为它们没有其他合适的宿主。研究称,猴子猩猩和它们的近亲的灭绝危机迫在眉睫,这可能会对那些在它们体内科学家在超大质量黑洞附近观察到磁结构科学家对最接近星系Messier87(M87)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的一个新视图的分析显示了靠近黑洞的磁场的重要细节,并暗示了强大的物质喷流如何在该区域产生。一个国际天文学家团队使用事科学家设计粘性胶带模块让机器人知道地板是否干净越来越多的机器人被用来自主清洁机场和医院等场所的地板和其他表面。但你不得不怀疑机器人是如何知道地板是否足够干净的?一个新的模块很快就能告诉它们。该装置目前正由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的研研究无耳线虫能通过其皮肤听到声波据外媒报道,密歇根大学生命科学研究所的一项新研究表明,一种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学研究的线虫,尽管没有类似耳朵的器官但却能感知并对声音做出反应。这些发现于2021年9月22日发表在Neu天文学家观测到木星上的另一次天体撞击事件据外媒报道,1994年,苏梅克列维九号彗星(SL9)撞击了木星,随后这颗彗星被木星引力捕获(并在其引力作用下解体)。这一事件当时成为媒体报道的一个大事件,因为它是第一次直接观察到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