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能打造新型CPU的有机分子元件登Nature,一个顶数千晶体管

  用电压控制有机分子材料,实现决策树算法,相当于实现了 if-then-else 语句的功能。
  不仅如此,研究人员还用多个元件攒出一棵有 71 个节点的复杂决策树。
  这篇论文发表在最新一期 Nature 上。
  更厉害的是,不像传统固定写死的电路,这种元件还具有可动态重编程 的特性。
  重编程的方式也很简单,只需要改变电压就能做到。
  在一个时间步内完成复杂计算后,施加不同的电压脉冲,下一个瞬间能完成另一项计算任务。
  就像人类大脑可以通过断开和建立神经元间的链接来重新布线一样。
  论文作者之一 Venkatesan 认为,一个他们的新元件能完成的计算功能换成晶体管需要数千个 。
  这个新型元件叫分子忆阻器 (Molecular Memristor)。
  忆阻器是一种基础电路元件,可以代替晶体管完成通用计算,开发出新型 CPU。
  而且能把存储和运算集成到一起,省去数据在 CPU 和内存之间来回搬运消耗的时间。
  这次登上 Nature 的分子忆阻器,用有机分子代替了传统忆阻器中的金属氧化物,让元件在不同温度下保持稳定,计算也更精准。
  因此 Nature 给出的评价是:
  开辟了一条通向超高效计算的道路。
  忆阻器研究受到 Nature 青睐的原因还有一个,有望打破当前算力发展的瓶颈。算力发展遇到什么瓶颈?
  从你的手机、家用电脑直到超级计算机,算力进一步提升都要面对一个问题:冯诺依曼瓶颈。
  冯诺依曼体系的计算机,运算器和存储器是分开的,也就是我们熟悉的 CPU 和内存。
  除了数据在 CPU 和内存之间被来回搬运很浪费时间和功耗意外,现在还出现新的问题。
  由于 CPU 的运算速度增长比内存存取速度快的多,内存成了拖后腿的,越来越限制 CPU 性能的发挥。
  这个问题在 GPU 和显存之间同样存在,在 AI 训练中也被叫做"内存墙",成了 AI 训练的一大障碍。
  近年来有个解决思路就是把计算和存储放到一起,也就是设计存算一体的芯片。
  用忆阻器(Memristor) 就是实现存算一体的方法之一 。
  忆阻器是电阻、电容和电感之后的第 4 种电路基本元件,1971 年被华裔科学家蔡少棠从理论上预言。
  如上图所示,传统的三大元件中,电阻器反映的是电压与电流之间的关系,电容器反映的是电荷量与电压的关系,电感反映磁通量与电流之间的关系。
  蔡少棠根据理论上的对称性推断,应存在一种元件可以反映电荷量与磁通量之间的关系。
  对这种元件施加正电压,其阻值会随着通过的电流改变,如果电流停止电阻会停留在当前值,相当于"记住"了电流量。
  如果施加反向电压,通过元件的反向电流会让阻值回到原位,相当于"擦除"了之前的记忆。
  所以蔡少棠把英文中的 Memory (记忆)+Resistor (电阻器) 组合起来把这种元件命名为 Memristor(忆阻器)。
  如果把高阻值定义为 1,低阻值定义为 0,忆阻器就可以同时实现二进制的计算和存储。
  忆阻器的这种特性和人类神经元中的突触十分类似,所以基于忆阻器的计算也被称作"类脑计算" 。
  忆阻器的基本结构就像一个三明治,由两片金属夹着中间的一层薄膜。
  2008 年惠普首次用二氧化钛薄膜研制出金属氧化物忆阻器,后来又发展出二氧化铌、二氧化钒等使用不同材料的忆阻器。
  但这些基于金属氧化物的忆阻器有几个共同的弱点。
  一个是只能在限定温度范围里工作,还有一个是不够稳定 ,多次运算的结果在统计上存在偏差。
  寻找更好的替代材料就成了关键。动态可重构的分子忆阻器
  严苛的环境限制,不稳定的计算结果,其实都可以归结为没有灵活应对变化环境的能力。
  这也是因为,即使是最先进的半导体逻辑电路,也是基于硬连接的阈值开关来执行预订的逻辑功能的。
  那么,有没有提高这些逻辑电路性能的方法呢?
  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思路:将复杂的逻辑功能固定在单个电路元件的材料属性里。
  于是,他们设计了一种新的有机分子:
  这是一种由一个金属铁原子作为中心,再结合三个被称为配体的苯基偶氮吡啶有机分子(phenyl azo pyridine organic molecules)形成的"电子海绵 "。
  它最多能可逆地吸收六个电子,产生七种不同的氧化还原状态。
  这种材料会以一层分子薄膜的形式旋铸在电路的底层电极上。
  制成的薄膜经验证,在-40℃到 70℃不同温度间进行 1300 次重复实验能保持稳定。
  另外最底下还有一层电极,是一层 60 纳米的氧化铟锡(ITO)薄膜,表面涂有场增强的金浸润的纳米盘(gold nano- disks):
  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一种具有特殊分子结构的忆阻器。
  在向这种忆阻器施加电压时,它能够具有持续的高电阻和低电阻状态。
  而与传统的氧化物忆阻器不同,这种分子忆阻器还能够在高导电性和低导电性之间突然发生转变。
  同时,分子忆阻器的当前电导率也取决于曾经的历史状态:
  团队中的 Venkatesan 对此这样解释:
  你可以把这个装置想象成一个开关,当施加负电压时,分子材料中的配体会还原或获得电子,装置会首先从开切换到关,再从关到开,然而在开关两个状态之间不断反复。
  通过这种"两极开关"的特性,逻辑操作的输出就能被数字化并存储。
  而且控制开关的氧化还原机制是由分子内在的能级结构决定,开关的触发条件非常精准。
  为了将这种物理行为与高效的计算联系起来,团队中的 Goswami 提出,可以从算法层面来理解这种复杂的电流-电压分布:
  也就是包含了 if-then-else 语句的决策树算法 。
  这是一个由 71 个节点组成的决策树,其中红色指关电导状态,绿色指开电导状态 。
  每一个氧化还原状态可以提供不同的初始条件,然后产生自己的树集(也就是通过一组相互关联的输入来预测输出的逻辑函数)。
  这样,忆阻器的物理特性便直接将输入与输出连系了起来。
  当条件改变,需要去处理或学习一样新的东西时,只要施加一个不同的电压脉冲,设备就能够进行逻辑上的重新编程或重新配置 。
  这就不禁让人想起大脑神经的可塑性。大脑可以通过建立和断开神经细胞之间的连接,以此改变周围的线路。
  而现在我们创造的这种分子装置也能够通过重新编程改变逻辑,进而实现这种重构。
  此外,这一分子忆阻器还能实现 CPU 中使用的通用逻辑功能,包括 AND、OR、NAND、XOR。
  这也就意味着它同时拥有寄存器和执行单元的功能。
  如果用在电脑或手机里,那么在寄存器和执行单元之间进行数据穿梭所花费的时间和功耗将被大大减少 。
  现在,这种全新的电路元件总能量和面积(area)方面的效率,至少要比利用 DRAM 作为存储器的 CMOS 高出 2 个数量级。团队介绍
  Sreetosh Goswami,一作兼通讯作者,新加坡国立大学(NUS)物理系,同时也是新加坡国立大学纳米研究所(NUSNNI)的成员。
  主要研究方向是纳米电子学和光电子学,这次整个项目主要由他设计,并进行了电学和光谱测量。
  Sreebrata Goswami,通讯作者,印度科学普及协会(IACS)的化学科学学院教授,他设计出了这次用到的有机分子材料。
  Stanley Williams,通讯作者,德州农工大学的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纳米电子学,曾获 2014 年 IEEE 杰出工程师。
  T. Venkatesan,通讯作者,现任新加坡国立大学纳米研究所所长,是脉冲激光沉积工艺的创始人。
  论文地址: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1-03748-0

我国首颗太阳探测卫星羲和号使用1200W无线供电IT之家10月15日消息,我国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于10月14日搭乘长征二号丁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这颗卫星搭载多项先进技术,由航天科技集团八院抓总研制,日凌结束,天问一号恢复科学探测IT之家10月22日消息,我国的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以及祝融号火星车,于2021年9月下旬开始,受到日凌期间影响,进入自主运行模式,暂停科学探测工作。日凌现象代表着地球太阳火星近乎处人类与猩猩的不同之处答案就在垃圾DNA中北京时间10月25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人类的DNA与黑猩猩非常相似,也有很多行为上的相似之处。从进化的角度,黑猩猩是我们现存最近的亲戚。近日,瑞典隆德大学的干细胞研究人员发现,首个俄罗斯太空电影摄制组重返地球IT之家10月17日消息,俄罗斯加加林号联盟MS18飞船于莫斯科时间10月17日1时1分左右关闭了与国际空间站的通道舱门,开始准备分离工作,预计会在莫斯科时间7时36分着陆,包括俄杨利伟空间站建成后将进入不少于10年的运营期,未来我国将立足近地空间,去探索更深远的太空IT之家10月16日消息,据央视新闻报道,今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杨利伟接受了记者采访。杨利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三位航天员后面将首先进行生活和通讯设地球内核的隐藏新世界并非完全固态一项新研究发现,地球的内核可能并不是一个无聊的铁球,而更可能具有一部分软质的糊状结构。半个多世纪以来,科学界一直认为地球的内地核是一个由压缩铁合金组成的固体球,被液态的外地核包围着英国研制世界上最环保火箭使用生物燃料,排放减少至多96北京时间10月22日消息,英国Orbex公司研发的Prime号称世界上最环保的火箭,它使用生物燃料,比化石燃料火箭减少排放96,可以多次发射,不会在陆地海洋或大气中留下残骸。图PrNASA将麦片盒大小的卫星送入太空,以寻找全新行星北京时间9月28日消息,据外媒报道,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向太空发射了一颗麦片盒大小的卫星以对热木星(hotJupiters)展开分析,这种行星是指轨道靠近宿主恒星的行星。迈向探日时代,我国计划今年发射首颗太阳探测卫星IT之家9月28日消息今日上午,第十三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简称中国航展)在珠海正式开幕。据新华社报道,中国航展展出了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抓总研制的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宇宙原始黑洞仅有原子大小,半径约为0。23纳米北京时间9月22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自古以来,人类就想解释宇宙中最难以预测最令人不安的现象,尽管人类历史所有文明都持续不断地进行天文学研究,但是一些不可预测的天文事件,例如彗星意大利一项实验可能探测到源自太阳的暗能量北京时间9月18日消息,目前,英国剑桥大学研究人员在物理评论D杂志上发表文章称,意大利XENON1T实验中一些无法解释的结果可能是由暗能量引起的,而不是该实验旨在检测的暗物质。他们
SpaceXCrew2载人航天任务乘员名单确认,将于4月22日发射IT之家4月3日消息根据美国NASA消息,SpaceX第二次载人航天任务Crew2的乘员名单确认,将搭乘龙飞船于本月进行发射,前往国际空间站。这四名宇航员包括欧洲空间局的Thoma我国科学家突破材料难题,未来电池更进一步IT之家4月2日消息据西北工业大学官网消息,由西北工业大学黄维院士带领的团队经过10年攻关,研发出一种新型离子液体作为溶剂,为新型薄膜太阳能电池量产提供了更多可能。国际学术期刊科学放射性核电池可以运行2。8万年,有望于2023年上市北京时间4月2日消息,加州一家名为NanoDiamondBattery(NDB)的公司最近正在开发一款放射性电池,该放射性电池对人类完全安全,未来将改变世界。电池的开发人员解释说,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等基于在线表界面表征发现储能电极的表面效应IT之家4月2日消息据中国科学院网站,近日,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等在电化学储能过程原位在线(Operando)表界面表征研究中取得进展,首次准确阐明铝离子电池充电机制,并发现储能电极存比尔183盖茨妻子梅琳达称2022年全世界有望实现新冠群体免疫北京时间3月9日上午消息,据报道,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BillGates)的妻子梅琳达盖茨(MelindaGates)接受采访时表示,到了2022年某个时间点全世界应该能实现群体免陈薇提议建设特需疫苗国家技术创新中心IT之家3月7日消息据央视新闻报道,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3月7日上午9时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委员们进行了发言。大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薇今天在政协大会发言首批武汉产新冠灭活疫苗上市,年产量可达1亿剂次IT之家2月28日消息据湖北日报,由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研发的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正式上市。这也是国内第三个获批附条件上市的新冠疫苗。报道称,2月28日,贝索斯旗下蓝色起源拟于7月20日首次提供亚轨道观光旅行服务北京时间5月6日凌晨消息,据报道,亿万富翁杰夫贝索斯(JeffBezos)旗下太空公司蓝色起源(BlueOrigin)周三表示,该公司计划于7月20日首次提供乘坐其NewShepa天气状况不利,SpaceX和NASA推迟第二次商业载人航天发射24小时4月22日消息,由于当地天气状况不利,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和美国宇航局(NASA)决定,将第二次商业载人飞行任务发射时间推迟24小时。图1在NASA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NASA机智号火星直升机首飞成功,完整视频公布IT之家4月20日消息北京时间4月19日18时52分,美国宇航局NASA正式宣布,首个火星无人机机智号成功在火星耶泽罗撞击坑完成首飞,这也是人类首次在地球以外的大气层内完成动力飞行我国首个火星车名称公布,名为祝融IT之家4月24日消息,在今日的2021中国航天日上,官方公布了我国首个火星车名称,名为祝融。IT之家了解到,今年2月份,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对我国首辆火星车全球征名活动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