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等到2100年,地球将变得有多热

  来源:Nature
  撰写:杰夫 · 托尔夫森(Jeff Tollefson)
  最近的霸王级寒潮,和几月前我们刚刚经历过的炙热高温,在研究人员们看来都属于气候变化等因素引发的极端天气现象。就像是发烧是身体在预警和调解自身,极端天气也是地球在拉响警报,告诉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们:地球生病了。虽然很多国家都在为改善现状作出努力,也有观点认为,这只不过是在延缓地球的病症,地球的体温是会发生周期性改变的,而我们恰好处在了温度的上升曲线上。
  不论人类是否愿意,时间的车轮依旧滚滚向前。或许等全世界的领导人为庆祝 2050 年的到来而齐聚一堂时,他们会回忆起 30 年前的那场冠状病毒疫情。在对抗全球变暖的征途中,这场疫情成为了重要的转折点。世界各国纷纷联起手来对抗疫情,并就此开启了合作预防气候灾难的新时代。人们对绿色能源和新技术进行了大量投资,使得碳排放迅速减少,成功将全球气温控制在了工业前水平的约 1.5℃以上 。
  当然,未来也可能是另外一番情景。等到 2050 年、人们回忆起这场疫情时,只会将其视作抗击全球变暖的漫长征途中的一段小小插曲。尽管 2020 年初时,全球碳排放曾短暂地减少了一段时间,但在危机过后,各国为了恢复经济,不惜使用大量价格低廉的化石能源,导致碳排放激增,全球气温也快速上涨。照这种趋势发展下去,等到本世纪末,全球气温将增长足足 5℃。
  以上是我们未来可能面临的两种不同情况。没人知道如今这场疫情最终将如何收场,也不清楚人类最终能否成功避免一场气候大灾难。但气候研究人员需要弄清的是,不同的气温上涨水平分别会导致哪些问题的出现。因此他们设计了一系列情境,代表人类可能面临的几种未来,希望能借此弄清不同政策对碳排放造成的影响、以及地球可能做出的反应。
  预测 2100 年的世界
  在最乐观的情况下,各国政府能够齐心协力、大力发展低碳技术,同时减少贫困和不平等现象。而在最悲观的情况下,各国将进一步增加对廉价化石能源的使用,不惜一切代价发展经济。
  研究团队利用全球气候模型模拟了这些情境的最终结局,预测地球的社会经济最终会朝哪个方向发展。这些模拟结果将为未来数年的气候研究提供借鉴,并将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下一次大型全球变暖评估中发挥关键作用。在围绕 2015 年巴黎协定开展的一系列全新减排举措协商中,此次研究也将扮演关键角色。
  此次研究设置的情境中包含了一种极端情况。根据该情境的预测,等到 2100 年,全球气温将涨至工业前水平的 5℃以上。该情境在过去十多年间的气候研究中一直发挥着关键作用,但也备受批评家指责,认为其预测具有误导性,因为该情境假设的煤炭使用量高得不切实际(等到 2100 年将涨至当前水平的 5 倍)。但许多研究人员并不理会这些批评的声音,认为只要人们能理解其中隐含的假设和限制条件,设置这种高排放情境就是有价值的。例如,就算煤炭使用量不会大幅增加,假如北极永久冻土层中释放出了大量甲烷,也会造成与化石燃料使用量激增类似的效果。
  "我们想了解未来有哪些风险,而不是对未来进行预测。"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大气科学家、2017 年美国国家气候评估报告第一卷的主要作者唐纳德 · 伍布莱斯(Donald Wuebbles)表示。科学家设计这些情境,并不是为了预测未来的碳排放量,而是为了研究不同的气候变暖程度、以及对应的经济发展模式。这些情境可以为多种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帮助:气候建模人员可以借此测试自己的模型、预测不断增加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可能造成哪些影响;经济学家需要用这些情境来预测特定政策可能付出的代价;生态学家则需要借此预测全球生态系统的变化。
  "这可不是科幻小说。"华盛顿大学环境健康研究人员克里斯蒂 · 艾比(Kristie Ebi)指出,她是设计这些情境的委员会的联合主席,"我们需要用这些建模结果来预测我们的选择可能造成的后果,而如今我们可以做到这一点了。"
  不寻常的工作
  1989 年 4 月,一群背负着预测未来重任的专家在荷兰比尔特霍芬齐聚一堂,为将于次年发表的首次 IPCC 评估报告做好准备。他们设计了一系列不同的情境,描述了各国将在 21 世纪产生多少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温室气体。他们预测的未来世界从极度污染到超级洁净不等。这些模拟情境为气候建模人员提供了重要的原材料,能够帮助他们预测地球未来可能会做出哪些反应。
  自此之后,IPCC 曾对主要的几种排放情境做出过几次更新。但这种情况在 2006 年发生了改变:由于联合国等组织向 IPCC 施压,认为 IPCC 应当对科学进行评估、而非引导,因此 IPCC 决定退出情境开发工作。
  于是在 2010 年,一支由气候科学家理查德 · 莫斯(Richard Moss)带领的团队自行承担起了这项任务。在该团队发表的新框架下,研究人员可以创造新情境,还可以利用针对 IPCC 上一次气候评估所设计的情境。
  该团队提供了四种对未来碳污染水平的预测结果,称其为 "代表性浓度路径"(RCP)。全球各地的气候建模团队都可以用它来预测地球的命运。这些代表性浓度路径反映了不同水平的辐射效应,即温室气体排放造成的额外变暖效果。代表性浓度路径的目的并不是描述特定的排放趋势、或预测经济技术的变化。这些工作有其他研究人员来负责。他们会建立一系列温室气体排放趋势模型,仿照代表性浓度路径中的温室气体浓度变化趋势。
  莫斯指出,他们设计代表性浓度路径的初衷是为了概括科学文献中对全球变暖可能性做出的各类假设。这些预测结果之间的区别要足够大,让气候建模人员能够轻松地加以区分。其中,有一种名为 RCP8.5 的情境假设气温将比工业前水平高出 5℃,尽管备受批评,但它为气候建模人员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信号,因此对研究人员格外具有吸引力。"我们只想提供足够多的细节、帮助气候建模人员更好地开展工作而已。"莫斯指出,"我们从未想过给各个情境赋予不同的权重。"
  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代表性浓度路径也凭借实力得到了人们的重视。许多科学家都开始用 RCP8.5 代表一个不采取激进气候措施的未来世界。
  "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采用 RCP8.5 的确很有诱惑力。但这种假设依然相当不现实。"奥斯陆国际气候研究中心的气候政策研究人员格伦 · 彼得斯(Glen Peters)指出,"关键在于如何权衡这些问题、以及传达清楚它所代表的含义。"
  科罗拉多大学波尔多分校科学政策研究人员小罗杰 · 皮尔科(Roger Pielke Jr)指出,许多人对 RCP8.5 的描述都有失偏颇,认为它预测了假如一切保持现状、政府未采取任何气候政策、未来世界会变成什么模样。皮尔科表示,就连美国国家气候评估报告这样的大型科研报告都犯了这种错误,将 RCP8.5 默认为排放量持续激增的基线情境。而这既夸大了对全球变暖效果的预测,又夸大了政府无所作为的后果。
  伍布莱斯则对在美国气候评估报告中使用 RCP8.5 的决定进行了辩护。该文件中仅将 RCP8.5 称为一种 "排放量较高"的情境,并且指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曾一度与该情境的预测相吻合,并且一直持续了 15 至 20 年,直到 2014 年前后的几年,排放量增长曲线才开始逐渐放平。
  此外,法国国际环境与发展中心的气候变化经济学家赛琳娜 · 吉瓦什(Céline Guivarch)指出,RCP8.5 还提供了一种高风险情境,可以帮助科学家认识到极端气候走向可能带来哪些风险。有许多科学家认为,就算煤炭的使用量不会大幅提升,其它因素也可能造成全球气温上升 5℃,如永久冻土层融化等。
  在代表性浓度路径于 2010 年发表之后,科学家原计划在两年内发布一系列全新的社会经济情境假设,可为将于 2013 和 2014 年发布的 IPCC 评估报告提供数据支持。该报告发现,1950 年之后的全球变暖速度在此之前的几百年、乃至一千年中都从未出现过,为 2015 年的巴黎气候协定奠定了基础。
  但这个过程比预想的困难得多、也漫长得多。这组名为 "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s)的新一代情境一直到 2015 年方才问世。并且直到现在、全球各大气候建模中心都在为 2021 年的 IPCC 评估报告开展实验,这些情境才登上了气候研究的核心舞台。
  虽然建立在旧版代表性浓度路径的基础之上,但这些新情境首次对世界今后可能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完整描述。每种情境都大致描述了世界今后可能会发生哪些变化,还假设了各国的关键人口统计学发展趋势,如人口数量、经济生产力、城市化水平和教育程度等等。建模人员可以利用这些信息模拟未来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以及对地球造成的影响。
  共享社会经济路径的创始团队特意没有将任何气候政策考虑在内。艾比指出,这样一来,科学家便可自由地开展实验、分析各类政府和社会决策造成的影响。有了这种灵活性,她和其他公共卫生研究人员便可将各类气候政策造成的健康影响进行比较和对比。
  "我们之前是做不到这一点的。"艾比指出,"如今,气候研究学界可以提出许多之前不能问的问题。"
  道阻且长
  尽管共享社会经济路径从提出到现在只过去了几年时间,但这个世界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当时,英国还不曾发起脱欧公投,Trump 也尚未当选美国总统,他后来承诺说凡事要以美国优先、让美国退出巴黎气候协定。
  但起草共享社会经济路径的团队想象的 "故事线"已经与美国等大国如今的发展路线非常接近了。当前的局势刚好与 "SSP3 情境"相吻合,以国家主义东山再起、区域对抗不断升级为代表。各国之间的经济竞争和保障举措可能会导致贸易战争。长此以往,各国封锁能源和食品供应的做法将导致全球发展陷入僵局。对教育和技术的投资也会不断缩减。在这样一个世界中,遏制温室气体排放将变得十分困难,适应气候变化更是会难上加难。在这种情境下,全球平均气温将激增至工业前水平的 4℃以上。
  在艾比看来,这是一堂教我们学会谦卑的课程。因为在刚刚提出这种情境时,所预测的这些情况都显得如此异想天开,没人能想到事情竟会真的如此发展。但这正是关键所在。
  "我们刚开始研究这些时,还没有人提出‘要把美国放在第一位’,英国也没有脱欧,美国和中国之间也没有发生贸易战。"艾比指出,"这一切确实令人难受,但你要把所有发展方向都考虑在内。毕竟,没人知道未来会是什么模样。"

麻省理工研究员银河系中央发出的伽马射线也许由暗物质产生北京时间12月23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神秘的暗物质也许是解释来自银河系中央的伽马射线的关键。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家在一篇新论文中指出,此前将暗物质当作伽马射线来源的模型也许存在一可再生能源不够用?那就在地球上造太阳10月17日消息,一座与太阳使用相同能源的核反应堆正在法国南部逐渐成形。天空新闻网得到特殊的机会进入马赛附近的实验基地一探究竟。这个项目在7年内完成,它将使氢原子融合到一起,并且在研究人员外星人或在3。3万光年处,没找到是因为搜索范围不够大IT之家10月11日消息据环球时报报道,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研究人员近日表示,外星人可能生活在距离地球3。3万光年的地方,目前人类无法找到外星人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搜索区域不够大。据系外海洋星球可能存在生命三分之一富含液态水北京时间10月11日消息,有研究者曾提出,太阳系中的许多海洋星球可能存在着生命。芝加哥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一项新研究发现,海洋行星保持在适居性最佳位置的时间可能比原先假设的更NASA史上第八次登陆火星,洞察号填补了火星探测怎样的空白?这是我在火星上的第一张照片,镜头防尘盖还没有取下来,但是等不及给你们看看我的新家。NASAInSight官方推特发布了洞察号(InSight)在火星捕捉的第一张图像并配文说道。20洞察号火星探测器成功着陆,接下来它要做这些事11月27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当地时间周一,美国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NASA)旗下的洞察号火星探测器成功在火星表面着陆,这是NASA在火星表面成功完成的第八次航天器着陆。但是超详细解读洞察号探测器成功降落火星传回首张图像北京时间11月27日凌晨消息,北京时间035320,世界第八个火星着陆器洞察号安然度过降落过程中的恐怖7分钟,并成功降落到火星表面。降落到火星地表的洞察号火星探测器示意图迄今人类发科学家在179光年外的行星上探测到水IT之家11月26日消息据外媒消息,夏威夷Maunakea的Keck天文台的天文学家在一颗离我们较为接近的系外行星上发现了水资源。这颗行星名为HR8799c,位于飞马座(Pegas弦理论学家宇宙暗能量数值并非处于恒定状态北京时间11月4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哈佛大学物理学家库姆伦瓦法(CumrunVafa)是弦理论最坚定的支持者之一。但是今年夏天,其他弦理论学家对瓦法的最新猜测半信半疑,这可17位科学家撰写报告NASA应该把搜寻外星人列为重点北京时间11月3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目前,研究人员在最新一份研究报告中称,搜寻外星生命应当成为美国宇航局未来每项任务的一部分。17位科学家撰写的一份国会授权报告于10月10日由可以在飞船上生产的靴子,竟是用汗液和真菌做成的2016年,伦敦设计师利兹乔卡约洛(LizCiokajlo)收到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的委托,请她重新帮忙设计月球靴。月球靴的灵感源自美国阿波罗登月工程宇航员所穿的鞋子,看
微软量子计算论文撤回,曾登Nature引热议3月9日消息,本周一,顶级学术期刊自然上一篇有关于量子计算的论文被撤回。根据其撤回声明,这篇论文因研究人员的校准问题,导致论文数据有误,不足以得出实验结论。该论文由微软赞助荷兰代尔国防科技大学团队研发新型可编程硅基光量子计算芯片,拥有三大特点近年来,量子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前沿领域。国内外科技相关机构纷纷布局,欲在其中占一席之地。我国作为科技强国,自然也不例外。研发出具有实用价值的量子计算机蓝色起源要求应聘者写载人航天小论文,面试过程长达5小时北京时间9月27日上午消息,据报道,据员工和求职者透露,一些去蓝色起源面试的求职者必须面对5个小时的小组面试,而且还要写一篇关于人类航天的小论文。据知情人士透露,在初步筛选电话时,90岁上太空,星际迷航演员夏特纳将参加蓝色起源飞行任务北京时间9月26日早间消息,据报道,曾经出演早期星际迷航电影的加拿大演员威廉夏特纳(WilliamShatner),准备乘坐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旗下的蓝色起源公司火箭,进行一次太空旅我国成功发射海洋二号D卫星,将构成海洋动力环境监测体系IT之家5月19日消息根据国家航天局消息,今日12时03分,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搭载海洋二号D卫星,成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本次发射是长征机器人也会梳头了直发卷发都能梳,梳开打结头发不会痛近日,来自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实验室(CSAIL)和哈佛大学软数学实验室的科学家们开发了一种带有感应软刷的机械臂装置,也就是梳头机器人RoboWig。RoboWig在假5位华人学生研发机器导盲犬,避障导航样样在行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ofCaliforniaBerkeley)混合机器人小组的研究人员最近发明了一种用皮带引导主人的四足机器人导盲犬,它可以帮助视障人士穿过我国自主研发成功地铁列车自主运行系统,从此有了智慧脑和千里眼IT之家5月10日消息据新华社,青岛地铁集团表示我国已自主研发成功领先级的全球首套地铁列车自主运行系统。据介绍,这套地铁列车能够主动进路自主防护自主调整与全自动驾驶,犹如列车有了自马斯克SpaceX星际飞船SN11爆炸原因为燃料泄漏IT之家4月6日消息上月底,SpaceX最新的星际飞船原型SN11以爆炸失败告终,现场浓雾滚滚,SpaceXCEO埃隆马斯克此前解释说,其中一个猛禽发动机在上升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在SpaceX星链卫星互联网服务网速已达200MbpsIT之家4月5日消息据外媒Wccftech报道,根据美国利福尼亚州索诺玛县的测试数据,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ElonMusk)旗下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的星链(Starli对抗病毒挑战的利器我们该如何理解疫苗撰文王立铭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在刚刚过去的2020年,我们经历了年初新冠疫情的突然袭击,年中各地有序防控,年末部分地方小范围反弹之后,终于在迈入2021新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