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一个咖啡杯装下全世界的数据,DNA存储芯片神奇在哪?

  我们正处于数据爆炸的时代,全球数据量呈指数级增长!
  国际数据机构 IDC 预测,2025 年,全球数据量将达到 175ZB,5 年平均复合增长率 8%。1ZB 等于 1 万亿 GB,如果 175ZB 数据用容量 1GB 的移动硬盘来装,至少需要 175 万亿个硬盘。在未来,数据存储问题将成为互联网发展的痛点。
  为了解决数据存储这一难题,受生物学的启发,研究人员瞄准了人体内的 DNA。
  最大的人类染色体含有近 2.5 亿个碱基对,如果每个碱基对上都能存储数据,理论上,麻省理工学院生物工程教授 Mark Bathe 说,一个装满 DNA 的咖啡杯就可以存储世界上所有的数据。这样看来,存储 175ZB 的数据也就不在话下了。
  这样一个前景可观的新兴存储技术,在今年 3 月被写进"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中。不仅如此,2021 年层出不穷的相关研究及落地进展,令 DNA 存储技术愈发受到关注。
  例如 1 月 11 日,Nature 子刊上发表了哥伦比亚大学将 hello world 翻译成碱基语言录入大肠杆菌 DNA 的相关论文;5 月 26 日,由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孵化的中科碳元成立,专注于推进 DNA 数据存储研发及商业化;11 月 12 日,东南大学刘宏团队将校训"止于至善"写进 DNA 的论文发表于 Science Advances;11 月 24 日,微软公布首个纳米级 DNA 存储写入器……
  需要注意的是,广义上的 DNA 芯片是基因组学和遗传学研究的工具,指在固相支持物上原位合成寡核苷酸或者直接将大量预先制备的 DNA 探针以显微打印的方式有序地固化于支持物表面,然后与标记的样品杂交。因为其支持物表面常是计算机芯片,因此称其为 DNA 芯片。
  DNA 芯片类型多样,包括检测基因、染色体或用于临床诊断用的芯片,而其中模仿 DNA 分子结构进行数据存储的是我们今天讨论的重点,也就是 DNA 存储芯片。01. 碱基与二进制对应,人手长的 DNA 链可存储 10 亿 G 数据
  从远古石墙上刻的图案到文字的出现,再到最重要的信息载体书籍的产生,我们产生的信息其实并不多。但自从进入信息时代,人类在过去 50 年里记录的信息已经远远超过过去 2000 年的信息。
  我们处在信息爆炸的大数据时代,所有互联网中的信息都作为数据保存下来,从网页、应用程序到安防、卫星领域应有尽有。
  根据国际数据组织 IDC 的数据,2013 年至 2015 年全球大数据存储量分别为 4.3ZB、6.6ZB、8.6ZB,增速维持在 40% 左右,而到 2016 年全球大数据存储量达到 16.1ZB,增长率达到 87.21%。2017 年至 2019 年全球大数据存储量分别为 21.6ZB、33ZB、41ZB,2020 年全球数据量达到了 60ZB。在大数据领域不断发展的同时,为了满足海量的数据存储需求,存储方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 IDC 监测 2015-2020 年全球数据量变化趋势以及 2025 年预测
  DNA 是储存遗传信息的载体,携带有合成 RNA 和蛋白质所必需的遗传信息,它可以对生物的所有信息进行编码。
  上世纪 50 年代,就有研究人员发现了生物特征和人造物体的关系。DNA 分子由四种碱基组成,数据由二进制 0 和 1 组成;DNA 用来储存遗传信息,数据正好需要一个介质存储,由此苏联物理学家米哈伊尔・萨莫伊洛维奇・内曼(Mikhail Samoilovich Neiman)想到,是否可以参考 DNA 结构来存储数据?
  与传统的存储介质不同,DNA 存储技术有如下显著优势。
  首先是 DNA 存储密度高。一个 DNA 分子可以保留一个物种的全部遗传信息,最大的人类染色体含有近 2.5 亿个碱基对,那么就意味着一条和人手差不多长的 DNA 链,就可以存储 1EB(1EB=10.74 亿 G)数据。
  与硬盘和闪存的数据存储密度相比,硬盘存储每立方厘米约为 1013 位,闪存存储约为 1016 位,而 DNA 存储的密度约为 1019 位。
  其次是 DNA 分子存储具有稳定性。今年 2 月,国际顶级学术期刊 Nature 上的一篇论文称古生物学家在西伯利亚东北部的永久冻土层中提取到距今 120 万年猛犸象的遗传物质,并对其 DNA 进行了解析,这也进一步刷新了 DNA 分子的保存年代纪录。
  据悉,DNA 至少可保留上百年的数据,相比之下,硬盘、磁带的数据最多只能保留约 10 年。
  最后,DNA 存储维护成本低。以 DNA 形式存储的数据易于维护,和传统的数据中心不同,不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投入,仅需要保存在低温环境中。
  在能耗方面,1GB 的数据硬盘存储能耗约为 0.04W,而 DNA 存储的能耗则小于 10-10W。02. 低成本扩大规模 可放置数百万个 DNA 序列
  上个世纪 50 年代,科学家已经提出创建人造物体与微观世界的生物特征相似的想法,并且认为该人造物体将具有更加广泛的能力。不到十年,苏联物理学家米哈伊尔・萨莫伊洛维奇・内曼(Mikhail Samoilovich Neiman)就独立提出了可以利用 DNA 和 RNA 分子来进行信息记录、存储和检索的可能性。
  DNA 进行数据存储的应用真正开始于 1988 年,艺术家乔戴维斯和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在大肠杆菌的 DNA 序列中,将一张代表生命和女性地球的古代日耳曼符文图片,通过 5x7 的矩阵存储到 DNA 序列中。他们用二进制中的 1 代表图片中的暗像素,0 代表图片中的亮像素。
  在之后的研究中,研究人员提出了多种 DNA 存储的编码方式。2011 年,研究团队对一本 659KB 的书籍进行编码,通过一对一对应,由腺嘌呤或胞嘧啶表示二进制中的 0,鸟嘌呤或胸腺嘧啶表示 1。然而,最后研究人员检查数据存储结果时发现,在 DNA 中出现了 22 个错误。这种一一对应的编码方式的精度较低。
  DNA 是由四种碱基结合成碱基对,并组成螺旋结构。四种碱基分别是腺嘌呤(A)、胸腺嘧啶(T)、鸟嘌呤(G)、胞嘧啶(C),然后依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来排列 DNA 分子储存遗传信息。这四个代码也为 DNA 存储芯片提供了一个合适的编码环境。
  ▲ DNA 分子结构示意图
  DNA 存储技术包括信息编码、存储、检索、解码四个步骤。在计算机中,数据存储需要用二进制 0 和 1 来表示,使用 DNA 来存储数据首先需要将 0 和 1 转化为 DNA 中的四个碱基 A、C、T、G,创建具有正确碱基序列的 DNA 螺旋结构。合成 DNA 后在体内或体外进行存储。在解码时,DNA 测序仪会转录该 DNA 结构中的碱基序列,通过解码软件将其转化为 0 和 1,还原数据信息。
  2012 年,哈佛大学的研究团队证实,DNA 可以作为一种和硬盘驱动器、磁带类似的存储介质。他们通过 DNA 对数字信息进行编码,包括 53400 字节的 HTML 草稿,11 张 JPG 图片和一个 JavaScript 程序,利用位与碱基一对一映射,但这种方式会使得相同碱基长时间运行,测序过程容易出错。
  这种简单的一对一编码形式,在 2013 年得到了突破。欧洲生物信息学研究所(EBI)的研究人员在论文中称,他们已经实现了超过 500 万位数据的存储、检索和复制,并且所有 DNA 文件都以 99.99% 到 100% 的准确度再现了信息。在编码过程中,研究小组加入了纠错编码方案,并采用了可通过序列识别的重叠短寡核苷酸的编码方式。
  此后,哥伦比亚大学、华盛顿大学、帝国理工学院等研究团队都开展了一系列研究。
  为了证明 DNA 编码数据的长期稳定性,2015 年 2 月 4 日,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在国际顶级期刊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上发表了相关论文,研究人员通过 Reed-Solomon 纠错编码和溶胶、凝胶将 DNA 封装在二氧化硅玻璃球中来增加冗余,而这可能是 DNA 存储芯片的最早期形态。
  2021 年 11 月起,多个研究团队公布了 DNA 存储芯片研究的新进展,包括我国东南大学、微软研究院、伊利亚诺州西北大学以及佐治亚理工学院的研究小组。
  11 月 12 日,我国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生物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刘宏团队成功将校训"止于至善"存入一段 DNA 序列中,该论文发表于 Science Advances。
  为了实现 DNA 存储的微型化、集成化、自动化,该研究小组对测序过程进行了优化。基于电化学的单电极 DNA 合成和测序方法,通过电化学脱保护技术改进传统亚磷酰胺化学合成方法,并基于电荷震荡现象对电极表面的 DNA 分子进行测序,成功将校训进行编码和解码。
  ▲ 刘宏团队基于电化学 DNA 合成与测序的 DNA 数据存储系统流程图(图片来源为东南大学官网)
  11 月 24 日,微软研究院与华盛顿大学分子信息系统实验室(MISL)合作在 DNA 存储上取得突破的论文发表于 Science Advances 上,该研究小组公布首个纳米级 DNA 存储写入器,DNA 芯片上的分子控制器和 DNA 写入配有 PCIe 接口,可以一次性构建四股合成 DNA,产生包含 100 个碱基的 DNA 链。
  微软研究院称,更长的 DNA 链会容易出现错误,但随着硬件的发展,这都会得到改进。该项实验证明了 DNA 螺旋结构扩大存储规模的可能性。
  今年 11 月 29 日,伊利诺伊州西北大学合成生物学中心提出了将信息记录到 DNA 的新方法发布于《基因组学研究(Technology Networks)》期刊中,在编码环节他们试图通过 DNA 本身具有的能力来创建一种新的数据存储解决方案。
  在实验过程中,他们使用一种新的酶促系统来合成 DNA,将快速变化的环境信号直接记录到 DNA 序列中。西北大学工程学教授 Keith EJ Tyo 称,通过直接控制合成 DNA 的酶,可以实现提前表达和连续存储信息。
  为了使 DNA 数据存储在扩大存储规模的同时能降低成本,12 月 1 日,佐治亚理工学院(GTRI)高级研究科学家尼古拉斯・吉斯(Nicholas Guise)在接受外媒英国广播公司(BBC)采访时说:"我们新芯片上的功能密度大约比当前的商业设备高出 100 倍。"
  他们设计的芯片可以以极低的成本,通过超密集格式使 DNA 链实现增长,获得大规格的存储容量。这个微芯片配备了 10 组几百纳米深的"微孔",使得 DNA 分子在这中间平行生长,最终在芯片上积压了数百万个 DNA 序列。相比于传统的合成 DNA 制造过程,这种方法采用电化学局部激活合成,成本更加低廉。
  ▲ 佐治亚理工学院(GTRI)研究小组实验编码解码过程(图片来源为论文插图)03. 合成 2MB 需要 7000 美元 读取需要 2000 美元
  不断的研究表明,DNA 存储技术将成为跨时代的存储方式。但从上世纪 50 年代提出至今,其发展一直没有重大的实质性进展。微软研究院作为 DNA 数据存储的早期入局者,2015 年开始进行相关研究,直到 2019 年才有研发进展,他们展示了一个全自动系统来编码和解码 DNA 中的数据信息。
  DNA 存储芯片能够实现高密度、长时间的存储特性,但目前该项技术还不能广泛运用于计算机领域,目前主要针对一些不常用但需要保存的内容。DNA 存储芯片无法商业化,大概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DNA 存储数据的写入和读取成本高昂。2017 年哥伦比亚大学的实验显示,合成 2MB 的 DNA 数据需要 7000 美元,而读取数据需要 2000 美元,尽管这相比于 2013 年每兆 12400 美元的成本已经大大降低,但如果用户需要以 DNA 形式储存 1GB 的电影,编码大约需要花费 358 万美元,而读取数据还需要 102 万美元。
  其次,DNA 存储数据的解码过程需要大型工具。目前 DNA 存储技术的解码过程,还需要依赖测序仪对 DNA 分子进行排序,市面上量产的测序仪大多都用于小型实验室、临床应用等时效性要求较高的场景,距日常使用还很远。
  ▲ 测序服务供应商 Illumina 的测序仪产品 iSeq 100(图片来源为 Illumina 官网)
  此外,DNA 存储技术的读写速度慢。2021 年 12 月初,佐治亚理工学院的研究将 DNA 存储速度提升到了每天写入 20GB 数据,目前固态硬盘的读写速度大约为每秒 500MB。IDC《数据时代 2025》的报告显示,全球每年产生的数据在 2025 年将达到 175ZB,相当于每天产生 491EB 的数据。即使 DNA 存储芯片的密度足够大,其实时读取速度也无法满足当前的数据存储需求。
  DNA 存储芯片是未来大容量存储较为理想的介质,目前的研究进展大部分都处于概念验证阶段,其硬件设备的落地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04. 结语:DNA 存储商业化的关键,实现低成本、高密度
  DNA 存储芯片存储密度高、稳定性高、易于维护的优势决定了它成为下一代存储设备的可能。不过该项技术的进一步商业化还有很多限制,例如成本高昂、存储环境限制较多、实时读取速度慢等,这些都表明其变成主流存储设备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我们处于数字时代,从智能手机、平板、PC 到可穿戴设备每天都会产生大量信息,因此这个现实条件决定,找到性能要求更高且更加低成本的存储设备迫在眉睫。
  DNA 的半衰期为 521 年,在一个冰冷或合适的条件下,DNA 可以持续存在数十万年,甚至几百万年,如果 DNA 存储技术真正实现商用,在未来,我们的数据档案可能将变成"化石"留存下来。

张朝阳的物理课继续研究氢原子,将哈密顿算符一分为二1月21日12时,张朝阳的物理课第二十一期开播。搜狐创始人董事局主席兼CEO张朝阳坐镇搜狐视频直播间,继续讲解氢原子。为方便求解氢原子薛定谔方程,张朝阳将定义在直角坐标系上的拉普拉设计师介绍火箭家族冰墩墩长征五号系列刚出道时被叫冰箭IT之家2月21日消息昨日,2022年北京冬奥会闭幕式圆满落幕,受大家喜爱的冰墩墩也要将接力棒交给雪容融,迎接冬残奥会到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今日发文称,冰墩墩下班了,别怕没墩可追,我国首枚固液捆绑运载火箭长征六号甲亮相IT之家2月18日消息,长征六号甲(LongMarch6A,CZ6A)是在长征六号新一代火箭首飞成功基础上,充分继承已有技术进行研制,采用模块化组合化系列化设计的运载火箭,其由上海无人干预即可24小时生产,揭秘小米格力的黑灯工厂有个新兴的神奇工厂,进去参观的时候,生产线上空无一人,只有设备状态指示灯品质检验灯以及激光发射器在闪着微光,机器设备轰鸣,各个产线上一排排的零部件有条不紊地运转着,这些无不提醒着你存储新图谱DNA存储的边界与天地数字信息时代,无论是生产数据的各大视频网站应用平台等,还是消费者们使用的各类电子设备,都无不在时时刻刻产生数据。拿自动驾驶举例来说,平均每辆自动驾驶车每天产生的数据量高达10TB。阿里达摩院发布古籍数字化平台,AI识别古籍准确率97。55月18日,汉典重光海外古籍数字化回归发布会在中国科技馆举行。汉典重光项目由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四川大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中国国家图书馆浙江图书馆合作开展,旨在寻觅流散海外的中国代表世界医学技术最高水准的哈佛医院全球首款阿尔茨海默病疫苗进入临床试验,具有里程碑式意义IT之家11月18日消息,历经20年的努力!2021年11月16日,全球首款阿尔茨海默病疫苗进入临床试验。美国波士顿布莱根妇女医院(BrighamandWomensHospital国药集团新冠肺炎灭活疫苗第三针加强补种方案已提交审批IT之家9月5日消息据中国日报消息,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已向有关部门提交新冠肺炎灭活疫苗第三针建议。2021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于近几日召开,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参加了王立铭德尔塔突变株入侵,新冠疫情防控需要新思路撰文王立铭王立铭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大家好,我是王立铭。2021年8月6日,第30期生命科学巡山报告又和你见面了。我相信,最近你和我一样,在密切关注这一波从南京禄索尼公布最新黑科技AI声音分离技术IT之家7月26日消息索尼公司今日发布文章,介绍了索尼的一项黑科技创新成果AI声音分离技术。这项技术可以从混合的音源中提取出单个的声音。由于声音信号仅有两个维度,传统技术对声音进行我国研发成果神威量子模拟器荣获ACM戈登贝尔奖IT之家11月21日消息,据江苏省科技厅消息,北京时间2021年11月19日凌晨,在全球超级计算大会(SC21)上,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之江实验室清华大学上海量子科学研究中心等单位
3D打印鞋亮相淘宝造物节量脚定制,2小时完成制作IT之家9月12日消息第四届淘宝造物节于9月12日至25日举行,时长延长至14天。3D打印的运动鞋也在淘宝造物节亮相,最快2个小时即可制作完成。据梨视频报道,3D打印的运动鞋制作过秃头青年有救了?3D打印技术或成脱发救星你还在为年纪轻轻就脱发而烦恼吗?利用干细胞和3D打印技术的新应用,或许会成为治疗秃顶的良方。在美国,很多地方都贴有秃顶现在有救的广告。这些广告是一家名为Hims的公司制作的。这家公世界首台新能源分布式调相机在青海投运IT之家9月3日消息据青海日报,世界首台新能源分布式调相机昨日在青海正式投运。据悉,此次投运的新能源基地的330千伏旭明变1号调相机昨日正式开启168小时试运行,这标志着世界首台新新疆14500面定日镜追光发电,预计每年可提供1。98亿度清洁电IT之家9月2日消息据央视新闻消息,近日,位于新疆哈密市伊吾县淖毛湖镇的塔式熔盐太阳能热发电站进入并网发电期,预计每年可提供1。98亿度清洁电。14500面定日镜不仅追着太阳跑,还欧盟太阳能发电占比已达10IT之家8月18日消息关注气候问题的独立智库Ember现发布最新报告,对近期全球发电行业进行了总结。据称,欧盟67月的太阳能供应达到历史新高,占该地区总发电量的10。报告指出,在这如何在太空中建造太阳能发电场?相关工作已进行十多年北京事件8月13日消息,1941年,著名科幻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发表了短篇小说推理(Reason)。这是一个关于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的警示故事,其奇特的背景设定至今仍被人津津乐道,那就是亿万富翁捐款1亿美元启动天基太阳能发电项目,轨道上收集太阳能传回地球并非所有对太空感兴趣的亿万富翁都在制造火箭。当地时间周二,美国加州理工学院透露了2013年帮助启动天基太阳能发电项目(SSPP)的背后神秘金主身份房地产大亨唐纳德布伦(Donald每年有超5000吨宇宙尘埃落在地球上北京时间4月29日消息,每年,我们的地球都会邂逅来自彗星和小行星的尘埃。这些星际尘埃粒子穿过我们的大气层,变成滑过天空的流星。其中有一些则会变成微陨星落到地面。在法国极地研究所的支最新研究气候变化和人类用水会改变地球倾斜度,导致地球极地漂移北京时间4月26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最新研究表明在短短几十年里,气候变化和人类用水逐渐改变了地球倾斜度,产生一定程度的极地漂移。任何物体的自旋都受到其质量分布的影响。事实人类过去一度能与地球和谐共存,今后或许也能如此北京时间4月23日消息,随着我们与气候变化灭绝危机以及土地过度使用之间的斗争愈演愈烈,如今有许多人认为,人类与地球生来就是一对冤家。但一项新研究显示,情况并非自古如此。一支由考古学美国开始研究如何用核装置毁灭对地球有潜在威胁的小行星北京时间4月21日消息,目前,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LLNL)和空军技术学院(AFIT)合作开展了一项研究,致力于研究核装置爆炸产生的中子能量如何对小行星进行轨道偏转。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