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我,爆肝17天用600行代码拍到400公里之外的国际空间站

  如何在 400 公里开外,拍摄这样一张空间站照片?
  作为太空中最大人造物体,国际空间站一直是无数天文爱好者心中梦寐以求的拍摄对象。
  而大多数人采用的方法,是根据自己所在的经纬度,算好空间站过境的时间(几秒到几分钟不等),然后配合手机或微单进行拍摄,然后啪 —— 得到这样一张小光点:
  稍微进阶一点的,则会采用"凌日凌月 "拍摄法,即在空间站飞过太阳或者月亮之前,以这两个天体为背景源,确定一个范围更小的区域。
  然后等在中心线上,把持着几公斤到几十公斤重的大口径、长焦距望远镜进行长时间的稳定跟踪,直到空间站过月或过日的 1 秒之内,按下快门拍摄。
  这种拍摄效果会更加清晰,但致命的问题仍然存在:
  空间站平均每 90 分钟就能绕地球一圈 。用知名的星空观测模拟工具 Stellarium 对比一下,相比空间站,金星和火星简直如同"静物"(实时模拟,没有加速):
  简言之,就是空间站跑得太快了。
  因此,不仅 1 秒内拍摄的帧数有限(无法用多帧叠加克服大气抖动)、只能拍到轮廓剪影,甚至很可能因为计算错误而错过拍摄的机会。
  要是还想拍出更高精度的照片,不仅得有非比寻常的耐心,还要有深厚老练的手动操控技术。
  例如一旦遇到大风,拍出来的效果就容易"糊成一团":
  ▲图源王卓骁,已授权
  于是这时,有人就灵光一动:
  没有麒麟臂,用代码让望远镜自己动起来不就好了?
  说干就干,这位"业余程序员"当即爆肝 17 天,搞出了一套自动跟踪 系统。
  在这套自动跟踪系统的加持下,望远镜不再是只能在特定几秒钟拍摄几张静态图像,而是持续不断地跟了空间站 2 分钟 。
  最终,多张图像叠加和后期处理,便合成了一张高精度的立体 GIF 图像:
  (也就是我们开头的那张图)
  就是这么一张图像,让网友发出了"直接开启人造天体跟踪摄影的时代"的感叹。
  于是,我们找到这位开发者本人,北大天文校友、天体物理博士刘博洋聊了聊。拍摄高精度空间站,到底难在哪?
  首先,需要简单了解一下拍摄空间站的"时机"。
  虽然空间站移动速度极快,平均每 90 分钟就能绕地球一圈,而且高度平均距离地球也就 400 公里左右,属于肉眼可见的范围,但我们并不能随时观测到它。
  主要有两个限制条件:视野范围和观测时间。视野范围指空间站飞到我们视野可见的范围内,也就是恰好"过境"这段时间;
  观测时间指我们能观测到空间站的时机。空间站自身不会发光,只有在每天日落后两小时、或日出前两小时以内,空间站反射的太阳光最亮,才最适合拍摄。
  只有这两个条件同时满足,我们才有机会在地面观测并拍摄到空间站,但效果也还受天气等因素影响(如图中就是遇到了多云天气):
  ▲图源朱一静 & 徐成城,已授权
  然而,目前已有的几种常见天体拍摄方法,对于拍摄更高精度 的空间站照片,其实都不适合。
  第一种方法 ,是直接通过"手摇"望远镜拍摄,也就是推着望远镜跟踪天体。
  这种方法有一个缺陷,没办法拍摄非常高清的空间站。由于拍摄时必须靠人工跟踪,因此不能用长焦镜头直接找,否则就像是用显微镜去捕捉一只高速移动的蚂蚁,空间站一不留神就消失在镜头外了。
  第二种方法 ,是像"守株待兔"一样,架好各种高清晰度的镜头和设备,在原地等待空间站"路过"。
  这种方法不需要移动镜头,而是反过来等空间站自己"经过"。但它又面临一些新的问题,例如空间站"路过"的时间很短,有时候往往只有几秒钟的时间,很可能抓拍不到;即使抓拍到的镜头,由于无法调整角度等原因,效果也无法保证。
  所以,为什么不用望远镜自带的追踪功能 拍摄?
  这个功能通常只适用于用于追踪日月、行星、恒星等天体由于地球自转而产生的东升西落,毕竟它们移动的速度不快,基本与地球自转同步。但对于像空间站这种高速移动的天体,望远镜自己就追不上了。
  因此,最终还是得靠程序 辅助,来实现高精度空间站的跟踪拍摄。
  第三种方法 ,是利用轨道根数(即轨道参数)跟踪,也就是利用在各种天文网站上(如 Heavens-Above 等)找到的天体信息,来调整望远镜的跟踪路径,并进行手动修正:
  目前,大部分天文爱好者都是通过这种方法实现跟踪 + 微调,网上也已经有一些相对成熟的程序,例如这是用电动经纬仪根据轨道参数跟踪空间站的效果:
  ▲图源王卓骁,已授权
  BUT,你永远不知道这些天文网站更新到底及不及时。有时候空间站临时调整了轨道、但网站没有更新的话,你的程序也就失效了。利用光学识别,误差控制在 4 像素以内
  上述的所有问题,作为老天文迷的刘博洋不可能不懂。
  他一开始的想法,是通过现有的一些软件寻找镜头中的"光点",基于光学识别 方法对目标实施识别和跟踪。
  然而他在查找合适的程序时却发现,这些程序不是没维护(连 Windows 版都太古早没法用)、就是更新不及时且系统复杂,或者干脆就是闭源收费。
  所以,刘博洋最终决定自己上手,写一个光学识别的自动跟踪脚本,手动找到空间站后基于 PID 控制跟踪。
  他的计划一共分为两步:
  第一步,编写程序实现望远镜自动识别并跟踪空间站,耗时 5 天完成 。
  值得一提的是,光学识别并不是刘博洋的"第一手选择"。
  他确实想过用参数 + 手动微调的方式进行跟踪,包括用摇杆无级控制赤道仪转速,以及用轨道根数进行粗跟、结合游戏手柄无级微调等,但试拍效果并不理想(微调时手不够稳)。
  于是,他基于 PID 控制原理,编写了一种光学跟踪的方法。这是一种非常经典的控制算法,PID 分别指比例、积分和微分单元,像让 2 轮机器小车保持平衡,用的就是这种算法。
  刘博洋之前并没有学过这一知识,但是为了建立一个稳定的自动控制系统,他自然地引入了比例单元(P)和积分单元(I),以使系统的误差减少。
  刘博洋的望远镜分为视野较大的寻星镜和视野较小的主镜两部分。这套算法的基本目标,就是根据当前空间站在寻星镜中的位置,计算出它偏离主镜视场的幅度,从而调整望远镜跟踪速度,以改正存在的偏离,使空间站落到主镜视场中。
  利用这个程序,就能让寻星镜快速跟随移动的空间站"光源",使得空间站总是保持在视野中央。刘博洋试着用激光笔在自己家墙上造了一个匀速移动的亮点,模拟空间站的运动,效果还不错:
  程序本身,基于一个叫做 ASCOM  的平台开发。
  它能将天文设备的所有配置,比如控制望远镜的对焦器、滤光片的转动、相机的开合都集成在一个单独的软件上,是在天文领域运用非常广泛的软件接口标准:
  硬件准备上,除了笔记本电脑之外,还包括:11 英寸口径,焦比 f / 10,折反射式的星特朗 EdgeHD 望远镜,配套有 CGEM 赤道仪
  佳能 EOS R5 相机
  QHY5III462c 相机,作为导星相机
  图马思特 T16000M 游戏手柄
  其中,望远镜大约 4 万元,佳能 EOS R5 相机租借了两周花费 2200 元(市价 2.5 万元),462c 相机不到 1000 元,手柄则是和朋友以物换物拿到的(市价 500 多元)。
  整个成本算下来不到 4.5 万元 ,据刘博洋表示,对精度要求没那么高的话,整套不到 1 万元就能搞定。
  接下来进入第二步,现场实拍并成功用设备拍摄到高精度的空间站照片 。
  但没想到的是,实际拍摄反而要比想象中更难,期间刘博洋"一直在反复试错修 bug"。
  他一开始的目标,是捕捉中国空间站 ,然而接连两次出 bug,导致错过了两次观测的最佳时机。
  3 月 23 日,由于未能及时对焦,自动光学跟踪没能起到作用;3 月 27 日,由于寻星镜视场只有 3° 左右,过小的视野导致初步捕获失败,再次没能进入自动跟踪流程。
  此时距离中国空间站下次可见过境还有很久。因此,在修复操作问题后(将寻星镜视场增大到 15°),刘博洋决定,先用即将迎来几次绝佳过境的国际空间站 "练练手"。
  于是,在将自动跟踪程序中的"抓捕"改为手动触发后,刘博洋成功在 4 月 2 日抓拍到了国际空间站。
  虽然还是有不完美的地方,例如软件崩溃导致寻星镜和主镜的位置校准数据丢失,针对这个问题刘博洋又增加了校准数据记录功能。
  这个时候,代码已经从最初的 400 多行变成了 600 行。
  终于,4 月 3 日晚上,在紧急修复 bug 后,刘博洋成功抓拍到了国际空间站。
  具体来说,望远镜对空间站的抓捕分为 x 和 y 两个轴,在按下 catch 后,y 轴很快就稳稳跟上了目标,x 轴则略慢了 10 秒。
  在 30 秒左右时,两个轴都保持在了一个稳定的误差范围内(四个像素左右),这种高精度跟踪持续了一共 120 秒,完整记录了国际空间站从接近到远离的全流程:
  最初得到的原始画面大约是 100 多像素,最终,在经过多帧叠加的超采样处理后,图片的像素提高到了 200 多像素。
  最后经过处理,成功输出了一系列 300×300 像素的图像(合成 GIF 图):
  而这,是刘博洋开始做这一项目的第 17 天 。之后还要发射小火箭
  在谈到整个项目中最难的一个阶段时,刘博洋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如何让望远镜被 Python 代码调用:
  对于我这样一个编程很差的人,开发最初完全就是一个黑箱。
  刘博洋本科、博士分别就读于北京大学、西澳大学,都是天体物理学 专业。
  这个专业要求掌握基本的编程技能,但是刘博洋大学时的相关课程,比如计算机概论、数据结构都是低分飘过或者缓考的。
  到了博士阶段,多了大量需要用脚本完成的数据处理工作,他才开始深入地学习编程语言。
  这次之所以选择自编代码操控望远镜,除了没有找到现成可用的软件之外,也是想要继续锻炼自己的编程能力。
  那么这套代码会开源 吗?在我们这样问时,刘博洋表示:
  至少要在自己能调试的范围,将代码优化到一个自己满意的程度,才会考虑下一步。
  他目前最近期的一个目标,是两周后的中国空间站的再一次过境。
  在成功拿国际空间站"练了手"后,刘博洋充满了信心,还在考虑是否要在接下来的捕捉中适当缩小视场,进而提高拍摄的精度。
  中国空间站的拍摄如果顺利,将在 4 月 21 号之前结束,之后,他就要立刻赶往青海,开展新项目:发射一枚装着自己相机的小火箭 。
  再远一些,刘博洋还提到了今年下半年可能会有的神舟系列的火箭、以及实验舱的发射,他到时候会拿着自己的这套跟踪空间站的程序,再去跟拍大火箭。
  如此硬核的"备战"计划,妥妥一位狂热的航天爱好者无疑了。
  刘博洋最后这样说:天文的兴趣从小就有,也因此本硕博都读的天体物理学。
  不过随着为国内的航天任务越来越多,我能接触到相关活动的机会也就越来越多,于是航天方面的兴趣也就逐渐发展了起来,到现在已经发展成主要的业余爱好了。
  参考链接:
  [1]https://weibo.com/1144755982/LmV8Cp72V
  [2]https://zhuanlan.zhihu.com/p/493080686
  [3]https://www.heavens-above.com/orbit.aspx?satid=25544
  [4]https://mp.weixin.qq.com/s/gNueq8lDQz_86Ifuw8n6Pg#rd

张朝阳的物理课继续研究氢原子,将哈密顿算符一分为二1月21日12时,张朝阳的物理课第二十一期开播。搜狐创始人董事局主席兼CEO张朝阳坐镇搜狐视频直播间,继续讲解氢原子。为方便求解氢原子薛定谔方程,张朝阳将定义在直角坐标系上的拉普拉设计师介绍火箭家族冰墩墩长征五号系列刚出道时被叫冰箭IT之家2月21日消息昨日,2022年北京冬奥会闭幕式圆满落幕,受大家喜爱的冰墩墩也要将接力棒交给雪容融,迎接冬残奥会到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今日发文称,冰墩墩下班了,别怕没墩可追,我国首枚固液捆绑运载火箭长征六号甲亮相IT之家2月18日消息,长征六号甲(LongMarch6A,CZ6A)是在长征六号新一代火箭首飞成功基础上,充分继承已有技术进行研制,采用模块化组合化系列化设计的运载火箭,其由上海无人干预即可24小时生产,揭秘小米格力的黑灯工厂有个新兴的神奇工厂,进去参观的时候,生产线上空无一人,只有设备状态指示灯品质检验灯以及激光发射器在闪着微光,机器设备轰鸣,各个产线上一排排的零部件有条不紊地运转着,这些无不提醒着你存储新图谱DNA存储的边界与天地数字信息时代,无论是生产数据的各大视频网站应用平台等,还是消费者们使用的各类电子设备,都无不在时时刻刻产生数据。拿自动驾驶举例来说,平均每辆自动驾驶车每天产生的数据量高达10TB。阿里达摩院发布古籍数字化平台,AI识别古籍准确率97。55月18日,汉典重光海外古籍数字化回归发布会在中国科技馆举行。汉典重光项目由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四川大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中国国家图书馆浙江图书馆合作开展,旨在寻觅流散海外的中国代表世界医学技术最高水准的哈佛医院全球首款阿尔茨海默病疫苗进入临床试验,具有里程碑式意义IT之家11月18日消息,历经20年的努力!2021年11月16日,全球首款阿尔茨海默病疫苗进入临床试验。美国波士顿布莱根妇女医院(BrighamandWomensHospital国药集团新冠肺炎灭活疫苗第三针加强补种方案已提交审批IT之家9月5日消息据中国日报消息,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已向有关部门提交新冠肺炎灭活疫苗第三针建议。2021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于近几日召开,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参加了王立铭德尔塔突变株入侵,新冠疫情防控需要新思路撰文王立铭王立铭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大家好,我是王立铭。2021年8月6日,第30期生命科学巡山报告又和你见面了。我相信,最近你和我一样,在密切关注这一波从南京禄索尼公布最新黑科技AI声音分离技术IT之家7月26日消息索尼公司今日发布文章,介绍了索尼的一项黑科技创新成果AI声音分离技术。这项技术可以从混合的音源中提取出单个的声音。由于声音信号仅有两个维度,传统技术对声音进行我国研发成果神威量子模拟器荣获ACM戈登贝尔奖IT之家11月21日消息,据江苏省科技厅消息,北京时间2021年11月19日凌晨,在全球超级计算大会(SC21)上,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之江实验室清华大学上海量子科学研究中心等单位
我国无人机量子组网研究取得新突破IT之家1月19日消息从南京大学获悉,近日,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祝世宁院士团队谢臻达教授龚彦晓教授课题组在量子信息研究中的最新进展具有无人机移动节点光学中继的纠缠分6000倍效率提升,中国科大实现11公里量子纠缠纯化当前,以量子信息科学为代表的量子科技不断进步,形成新的科学前沿,激发科技创新,孕育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影响的颠覆性技术。世界各国都对其高度关注,各大科技公司研究院也纷纷布局。我国作为打破限制,中国科大首次实现PT对称增强型量子传感器目前,PT对称动力学已在多种经典系统中被实现并展现出广泛的应用价值。而在量子领域,受限于量子系统的操控难度,PT对称动力学的多种量子物理性质仍缺乏深入的实验研究和应用。那么,能否在中国科大实现宇称时间对称增强型量子传感器IT之家1月5日消息据中国科大官网,中国科大郭光灿院士团队在量子传感和宇称时间(PT)对称系统的实验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李传锋唐建顺研究组首次实现了PT对称增强型量子传感器,中英顶尖科学家证实北京大气污染物排放量远小于预期,控制成效显著北京时间3月24日消息,一个由150多名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历经5年时间,在北京开展了一项大规模的空气污染实地调查活动,利用新型观测技术和模型对北京市空气污染的成因和健康影响进行了深入中科大研究团队用小龙虾壳等制成高性能电极材料,有望用于电动汽车IT之家12月19日消息新华社报道,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朱锡锋教授团队近期提出一种新方法,采用农林废弃物热解获得的重质生物油和厨余垃圾中的小龙虾壳,通过简单的合成即可制备成高性能超级电区块链还可以这么用,国际区块链新冠护照将于第一季度开始试用,100安全确认1月26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国际航空运输协会将推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护照,这种护照可以以数字化形式存储个人的健康信息,重点在于新冠疾病检测和疫苗接种状态。这款名为IATA旅游通行SpaceX发射成本比俄罗斯低40,NASA省下钱做别的北京时间周一,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的猎鹰9号火箭再次将载人龙飞船送入轨道,将四名宇航员送往国际空间站,标志着NASA载人航天新纪元的开始。在SpaceX和NASA进行首欧洲一箭双星发射失败织女星火箭点火8分钟后发生偏离IT之家11月17日消息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11月17日报道,欧洲阿丽亚娜航天公司(Arianespace)发布通报称,织女星运载火箭11月17日携载2颗卫星从法国圭亚那库鲁航天发射马斯克第一座火星城市将采用玻璃穹顶11月20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SpaceX公司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ElonMusk)有个雄心勃勃的计划,即要把人类变成多行星物种。他最近表示,火星城市的设计将采用玻璃穹顶。在SpaceX载人航天飞船点火升空,送4名宇航员去空间站北京时间11月16日消息,就在刚刚,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的载人龙飞船搭载猎鹰9号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将4名宇航员送入国际空间站。在一级火箭与猎鹰9号分离后,Space